时间:2023-03-02 15:10:2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学生礼仪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我们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为宗旨,以“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为指导,加强学校文化的内涵建设,把班级、学校还给学生、老师。在充分照顾年级特点,兼顾共性与个性的基础上,发动全体师生共同参与,鼓励师生共同设计确立体现各自风格与追求的“班级特色”展示平台,围绕文明礼仪教育主题,通过美化、净化、绿化校园,让学生置身于整洁、清新、优美又有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走进云盘小学的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面迎风招展的特色彩旗,那可是我们专门设计的彩旗。每面彩旗上都印有精心挑选的关于礼仪教育的格言,如“礼仪是恭谦,行为要规范;礼仪是束缚,日久成习惯”。在和风中时时提醒孩子们做个讲礼仪的人。在各楼梯台阶上贴上了醒目的“云盘小学八走礼仪规范”,如“进出教室有序走,出操活动整齐走,课间午间不奔走,上下楼梯靠右走,走廊里面慢慢走”等。这时,只要孩子们抬起头来,在不经意间就能看见楼层上布置的礼仪警句等,这些无声的语言,时刻提醒着队员们要文明行走、以礼待人。走进教学楼,更是充满着中华礼仪的气息:过道里悬挂着云盘小学的礼仪歌,孩子们自己创编的礼仪童谣,精选的礼仪格言书法作品,礼仪经典故事等等。学校中央大道两侧,全是孩子们自己创作的礼仪格言,这些格言,成了孩子们快乐成长的座右铭……富有育人气息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礼仪教育的熏陶。“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氛围,无时无刻不在滋养着、激励着学校的每一个人员。
二、开辟多种渠道,搭建知礼平台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中国传统礼仪是我们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特有的有利资源。但目前,有关礼仪行为规范教育的局部研究较多,整体探讨较少;目前使用的小学教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中礼仪教育也存在零散、分散或不全面等因素。为了将礼仪教育内容纳入课程体系,让学校礼仪教育形成一套相对稳定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操作体系,我们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1.以课题研究为支撑。我校立项了“十二五”课题《小学生礼仪教育实效性研究》,确立了以“礼仪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突破口,实施“小学生礼仪教育”校本化研究,在本校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编写了校本教材———《礼约》,将不同场合的礼仪要求分低、中、高三个年段分解细化。使之成为学校开展礼仪教育的有效载体,使原本零打碎敲的教育内容变得更为科学、系统、规范。实验证明,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层次性、可读性和可操作性,符合德育工作的发展趋势,有效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凸显出我校新时期育人特色。
2.以阵地活动为依托。我们以校本教材《礼约》为载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让全体师生形成共识,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根据同学们爱听故事这一特点,德育处收集了大量的礼仪经典故事,要求老师一改以往繁琐的、空洞的说教,每天利用早会课,为他们生动地讲述这些经典故事。以“讲礼仪”为主题组织绘画比赛,让孩子们用手中的笔描绘身边讲礼仪的画面,寻找身边学习的榜样,时刻提醒自己该怎么做。学校还开辟了礼仪墙不仅把优秀礼仪绘画作品展出,还直接在墙上作画,让学生在美的欣赏中做一个讲礼仪的人。在组织学生学习中外名人的礼仪格言的基础上,发动学生创作自己的礼仪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督促自己时时讲礼仪。发动学生设计制作了精美的礼仪书签,不仅颜色漂亮,而且印有礼仪格言和“云云笑笑”卡通人物形象,共十张为一套。每当学生在有关礼仪活动或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都会以此作为奖励,集满一套者则被评为“云云笑笑”好少年。学校精心挑选曲子,根据《云盘小学学生礼仪规范要求》填写歌词内容,形成富有特色的云盘小学礼仪歌。节奏欢快的旋律,富有内涵的歌词,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在创编礼仪歌的基础上,还做起了礼仪操,把有关礼仪动作规范融入到礼仪操中,作为学生大课间活动的健身操。欢快的乐曲,优美的动作,为校园平添了生机与活力。我们从发动学生设计云盘小学礼仪形象,举行“我与礼仪有约”的启动仪式,发出倡议,郑重签名开始,号召每个学生从小遵守礼仪规范。围绕“礼仪教育”这一主题,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如童谣创编比赛、礼仪绘画比赛、礼仪歌大家唱等等。每次重大活动,由学生设计的礼仪卡通形象———“云云笑笑”就会出现在同学们中间。可以说,这些给人以“礼”的启示的故事、童谣、歌曲、格言等激发了孩子们讲礼仪的情感。
一、当前大学生的礼仪修养现状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同样,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较之中学生、小学生的差别也应并非仅仅体现在年龄、学问上,而更多的应该体现在个人修养、文明礼貌等方面。但当前国内很多高校大学生的礼仪修养现状却令人堪忧:衣冠不整、迟到早退、随地吐痰、乱扔杂物、攀折花木、践踏草坪、张口骂人等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在食堂打饭不排队,在宿舍大声说话、听音乐、玩游戏影响他人休息,在图书馆、自习室手机铃声大作或大声说笑,情侣交往搂搂抱抱过分亲密,在网上论坛攻击谩骂他人等情况比比皆是。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大学生对上述不文明行为非但没有正确的认识,还将其标榜为“有个性”、“张扬自我”的表现,对于不文明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体现了在价值观方面的扭曲。
二、大学生礼仪失范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造成当代大学生礼仪失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缺位
礼仪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准则,虽然其也包括了思想意识方面的内容,比如礼仪知识、尊重他人的观念等,这些都需要达到一定的年龄才能从内心真正理解和领会。但文明行为的教育却是可以从小进行的,而且这种行为习惯一旦习得也就很难改变。而我国的家庭教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普遍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使得独生子女增多,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小孩,很多家长都将子女奉为“掌上明珠”,更出现了许多“小皇帝”、“小皇后”。独生子女的成长较之多子女的家庭本身就缺少了分享、谦让、关爱他人等体验,不少家长更是对子女过分溺爱,对于子女的生活条件关心的多,更多的关注于对物质需求的满足,对于其人格完善关心的少。另外,由于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更多的关注于子女的学习成绩,对于礼仪教育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错失了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机。
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对于礼仪教育的缺失也是造成学生礼仪失范的重要原因。尽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就提出了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但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变化。虽然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实行扩招,高等教育从过去的“旧时王谢堂前燕”的精英教育开始转变为了“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大众教育,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但这只不过将过去的“能否上大学”式的应试教育变成了“能否上重点大学”,更将学生本应在高考时感受到的竞争压力提前到中考乃至小学升初中阶段,因为只有考上重点初中,才更有可能考上重点高中,考上重点大学。这就使得“应试教育”进一步下移和提前,在对于青少年进行人格养成和礼仪教育的关键阶段,学校更多的把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上,从而进一步延误了礼仪教育的时机。
在走入大学后,莘莘学子经过十多年寒窗苦读之后,认为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很多学生不能适应从中学的“逼我学”到“主动学”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误以为大学只是中学阶段的简单延续,满足于考试成绩的及格,忽视了对自己人格的完善和修养的提高。等到了高年级则更多的把时间花在考四六级、考研、求职等现实目标,对于礼仪修养更是无暇顾及。
2.社会现实的负面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价值主体和价值观念逐渐多元化,社会价值观和伦理观正经受着从有序到无序再到重新建构的过程中,过去占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强烈冲击,传统的思想观念受到了各种新思潮的挑战。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对他们极易产生负面影响,如果不及时加以正面引导,容易产生价值观念的扭曲,造成是非观、荣辱观的偏差,甚至产生种种的行为。
3.自身修养的缺乏
受社会思潮的影响,不少大学生功利思想较为严重。在大学期间,他们更多的关注于考取各种从业资格证书、英语证书,关注于拿毕业证、学位证,关注于找到条件优越、报酬优厚的“好”工作,将金钱作为衡量自己人生价值的唯一尺度,忽视了自身道德素质和礼仪修养的提高。有的甚至认为,讲文明礼貌是“傻”、“俗”,而大大咧咧、出言不逊、满嘴脏话、不敬师长是“酷”、“帅”,是“新潮”、“不拘一格”、“不拘小节”。
三、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如上所述,由于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以及不注重自身修养,导致了当前大学生礼仪教育普遍缺乏,礼仪修养不容乐观。而大学生礼仪教育又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首先,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有助于加强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他们及时化解孤独、空虚等心理问题,提高自信心,促进身心健康;其次,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帮助他们在走上社会后更快的适应社会生活,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下属之间的关系;最后,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完善人格的养成。
笔者认为,加强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进一步完善高校的德育体系,加强大学生品德修养,将“尊重他人”作为一项基本要求置于德育体系的重要位置。文明行为是礼仪的外在表现形式,而不管体现为何种形式,礼仪的核心内核在于“平等”和“尊重”。如果缺少了内心的尊重和敬意,任何外在的礼仪不过是“虚礼”而已。中国古代传统的礼仪教化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基础上的,而现代礼仪首要的应该讲求人人平等、相互尊重。因此,作为礼仪教育的根本,应当在大学生中大力提倡“尊重他人”的思想,将“尊重教育”作为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2.全面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开设专门礼仪课程
礼仪修养体现了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伦理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与道德、宗教、习俗、民族等关系均十分密切,因此决不能将礼仪教育与个人修养割裂开来,就礼仪谈礼仪,而应该全面对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改变大学生“有知识无文化”、“知书不达理”的现状,真正实现“腹有诗书气自华”。同时,有条件的高校应考虑设置专门的礼仪课程,利用课堂普及礼仪知识、加强礼仪训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政治思想建设而忽略传统道德建设,中小学生的礼仪常识教育成了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在当今的青少年学生中,不少人对应有的礼仪不重视,礼仪观念淡薄,导致思想品德滑坡。一些人在学校里不会尊重他人,不会礼让,不讲礼貌;在社会上不懂怎样称呼他人,甚至随心所欲,满口粗言烂语;在家里不懂孝敬长辈,唯我独尊,为所欲为这些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在我们的德育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弊端,就是概括性的道德发展境界方面的要求多,行为养成强调的少,空泛的大道理讲得多,操作性的技能技巧讲得少,道德的知识性传授多,扎扎实实的行为训练少。使得一些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把社会普遍提倡的道德规范,具体地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在小学生中基础文明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例如,屡禁不绝的课桌文学;在卫生间、校园里、教室的墙壁上随处可见的污言秽语;上课迟到早退;讲粗话、乱扔纸屑果皮等。有的学生强烈地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尊人为何物,难以与别人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这种受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人才质量,已经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尽管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我们的学校德育过大、过空、过泛,质量不高,效果不尽人意,难以"入耳、入心、入脑"不无关系。把礼仪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从最基本的礼仪规范入手,引导学生在约束和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可以有效地加强德育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解决知与行不统一,学与做两张皮的问题。
学校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园地,担负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重任。这里的"有道德"也应包括孝敬父母、礼貌待人等文明礼仪教育内容。如果学校忽视礼仪教育,社会必然会形成"物质富有,精神贫乏"的畸形局面,甚至出现"道德危机"。因此学校应加强礼仪教育,提高学生的行为素质,使他们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做到举止美、语言美、外表美、心灵美,这必将对社会风气的净化和学校德育工作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学校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主阵地,应坚持从礼仪教育入手抓德育工作,并把其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抓得具体,抓得实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对于学校来说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礼仪教育:一是在建设校园文化方面突出文明礼仪教育。以黑板报、宣传栏等形式大力宣扬文明观念;二是举行"文明礼仪规范班"评比。通过评比,学生的行为受到其他同学的监督和感染,提升了自己的道德水平。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这些形式的礼仪教育的开展,使广大学生受到身边同学先进事迹的感染、熏陶、影响,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注重学科教学中对文明礼仪教育的渗透,使礼仪教育内容深入学生心灵深处。教师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传播者,也是青少年学生养成文明礼貌行为的重要因素,所以礼仪教育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之中,做到思想明确,坚持德育为首,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作为德育工作的立足点,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常抓不懈。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地把"礼仪"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进行安排,并根据各阶段的具体情况,制订详细的教育内容和要求,把教育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采取形式多样的形式,如召开主题班会、演讲朗诵会、座谈会、专题讲话等,加深"礼仪"观念。另一方面,坚持正面教育与引导,教育和培养青少年学生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道德。用《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礼仪常识等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文明礼貌行为的养成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落在指导学生敢于实践与养成的实处。提高学生对养成文明礼貌的良好形象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教师在学生面前,要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接待家长时,能注意礼仪规范,以良好的仪表风范为学生作榜样。
学校还应把课堂教学作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载体,把每堂课教学内容的德育渗透认真发掘,使课堂教学不仅完成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目标,还完成德育目标。教学中教师把自己的主导作用寓于学生主体活动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活跃、充满激情的课堂中接受了文明礼仪教育。
良好的社会风气起于家风,关键在于所有家庭都要正确地引导孩子,不但"养",还要"教",更要"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平时的言谈举止以及对子女的要求等,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直接在孩子身上发生作用。家长良好的礼仪形象、家庭的文明礼仪气氛是十分重要的。要做到教育原则一致,内容互补,时空充实。因此在礼仪教育中,要向家长明确礼仪教育的目的、要求、家庭礼仪规范。教师应及时把文明礼仪教育的情况和要求向学生家长通报,要求他们配合学校加强对子女的教育,提高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效。只有促使青少年学生尽快养成文明礼貌行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才有希望。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学校和家庭应该携起手来,内外结合,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中来。
关键词:小学生;礼仪教育;文明
一、小学礼仪教育的目标
礼仪教育目标就是要通过对小学生实施礼仪教育,让学生熟悉掌握基本的礼仪知识,并将学习到的礼仪知识运用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成为一个懂礼貌、有教养、讲文明、受欢迎的人。
学校对小学生的礼仪教育不应该仅仅规范师生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言语行为,不应该仅仅限于在学校,而应该拓展到家庭和公共场所,为了进一步细分学校礼仪教学的目标,礼仪教育的目标可以分为经度目标和纬度目标。经度目标是根据礼仪的表现形式来划分的,分为行为礼仪和说话礼仪。而纬度目标的划分则是根据小学的生活范围来划分的,分为:校园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和说话礼仪。
二、小学生礼仪教育的方法
(一)基本的礼仪教育方法
交替性方法。在进行小学礼仪的课堂教学时可以进行交替教学:礼仪助教和班主任教师交替主讲,当然每个老师各有侧重点,其中班主任侧重学生的行为训练,而礼仪助教则侧重礼仪知识的传授,通过班主任教师和礼仪助教的交替性教学可以有效将知识和行为教学结合,确保小学生礼仪教育的有效性、长效性和延续性。
融合性方法。要实施好小学生的礼仪教育,就一定要多头并进,将各个礼仪教育途径有效结合,不要将这些途径看成是一个个孤立的途径,要看成一个整体,例如很多学校都会开展少先队的礼仪主体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一定要将礼仪行为训练、礼仪意识培养和礼仪知识传授融为一体,有效结合,通过实践,我们不难发现融合性方法是提高礼仪教育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
浸润性方法。礼仪教育和很多教育的分支一样,要使教育的效果发挥到极致,就应该把教育的内容弥散到教育所涉及的所用空间、所有时间和所有载体中,成为一种文化。具体到小学生礼仪教育,学校要营造充满礼仪文化背景的校园文化,将校园的隐性教育功能发挥到极致,只要这样,礼仪文化才会逐渐成为校园的主流元素,学生在这样的礼仪文化环境中不自觉地受到影响、熏陶和制约,发自内心遵守学校的礼仪规范,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校园礼仪氛围中。
互动性方法。小学生礼仪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学生,但绝不是唯一对象,学校的教师以及学生的家长也是对象之一,只有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三方礼仪的互动,才可以很好地发展和生成学生礼仪行为和智慧。在学校,除了要制定相关的学生礼仪教育课程,还应该针对教师,开始师生礼仪之类的课程,针对学生家长的礼仪教育,要加强对家长礼仪教育的宣传,定期给家长发送亲子合作礼仪学习单,促进家长关注、重视学校对学生的礼仪教育。
随机评价方法。评价是小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一环,积极、即时的评价可以有效促进学校的礼仪教育,教师、社区人员、同伴以及家长承担评价者的角色,随机的评价是一种对礼仪教育的即时反馈,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礼仪行为的养成,同时也能够矫正一些不当行为,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
三、礼仪教育的评价模式
礼仪教育的评价不能简单地用分数或等第来描述,应该突出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礼仪知识的学习,而且关注学生礼仪智慧和行为的发展过程。每节礼仪课都尽量设计相应的学习单,以巩固本节课学到的礼仪知识和技能为目的,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通过“礼仪小使者”完成一个个小任务,来促进学生礼仪知识的内化,引导其行为的外显,并通过学习单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乃至社区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学习单的形式有很多,有的是要求学生向身边的人传播礼仪知识、宣传礼仪意义;有的是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礼仪课上学到的礼仪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体验这种知识和技能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的愉悦,从而激起对礼仪学习的兴趣和内驱力。
礼仪教育的阶段性目标评价,是我们依据礼仪教育目标体系,对每一个具体行为目标进行行为水平的界定,并据此制定与各年级各项礼仪教育内容相应的评价量表。
四、礼仪教育的效果
(一)初步养成了学生的礼仪行为,提高了学生的文明程度,检验学校德育实效性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看学生外显行为上的变化。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研究,学校整个学生群体在外显行为上会有较为明显的变化:“我要做一个有教养的人”成为大家的共识;大多数学生已养成在家庭福校园、公共场所的基本礼仪行为,大家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已经或正在努力改变自己原有的行为陋习,并形成了相互督促礼仪行为的良好氛围,提高了学生的文明素养,也和谐了校园里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197-01
就教育而言,家庭教育是一个人受到的最初也是最关键的启蒙性教育,父母的言传身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子女,而当代的一些家长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礼仪教育,自身思想认识和礼仪修养不足,加之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宠溺有余而管教不足,导致很多孩子教养不够。四是学校对礼仪教育不够重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中小学校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智力教育和知识教育,一味地追求升学率:相比之下,对于学生的礼仪教育并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使学生没有机会系统而深入地学习礼仪文化,导致一些学生忽视礼仪规范,礼仪素养不高。
从高职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整体情况来看,当前高职大学生礼仪教育存在一定的困境,当代高职大学生中存在着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与高职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和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加强高职大学生礼仪教育,就是继承我国优秀的礼仪文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礼仪教育是进行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情景化人
社会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加强礼仪教育不仅有赖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个人的努力,更应当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只有营造文明礼貌的社会氛围,青年学生才能“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中小学阶段是大多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应充分挖掘中国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资源,大力开展传统礼仪教育,使学生知礼懂礼守礼,培养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应将礼仪课程作为大学生必修课引入课堂,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传统礼仪文化教育,自觉传承中华礼仪文化。其次,要重视和加强家庭礼仪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通过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和专题讲座,提升当代家长的素质,弥补当前家庭教育的不足和缺失。还要发挥各类媒体的宣传和渗透作用,大力传播明礼行礼的观念,营造浓厚的礼仪文化学习氛围。
二、古意新范
古语有云:“知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任何一种新思想,既不会是人们脑中所固有的,也不会突然从天而降,而是从已有的思想资料出发,注入新的时代精神。换言之,是赋予“老”传统以“新”意,即“古为今用”。因此,对传统礼仪文化的基本精神做出现代诠释,对于丰富社会主义礼仪文化的内涵极为有益。中国传统礼仪,一方面存在着与现实生活相冲突的思想因素,如“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等级观念和“三从四德”为中心的男尊女卑观念,同现代的民主、平等观念格格不入,应当扬弃:另一方面,传统礼仪中辞让、中和、敬老、尊师、诚信等观念,与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礼仪是一致的。因此,古为今用,从传统礼仪文化中寻找现代礼仪的精神源头,将礼仪教育深深植根于这一基础之上,会让大学生在学习礼仪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满足。正如李岚清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那样:“我们现在提倡的热爱祖国、集体主义、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谨严礼貌、诚实守信、严己宽人、先人后己、勤学不倦,等等,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
三、知行统一
礼仪是治事待人的准则,亦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规范。礼仪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标志源远流长,早在周朝时期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礼仪已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之中,使中国素有“礼仪之邦” 的美称, 身为礼仪之邦的华夏子孙,礼仪修养应该成为每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礼仪教育,是加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切入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也曾说过:“礼仪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如今,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社交面的扩大,礼仪已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人们的正常生活都离不开礼仪在人际交往中,讲究礼仪不仅是自尊的表现,而且是对他人的尊重。礼仪在治国安邦、立身处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有无教养的尺度,也是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礼仪的重要性。要使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礼仪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今天的中学生将是未来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礼仪行为如何十分重要。教育重在育人。加强礼仪教育,不仅能有效地加强学校管理工作,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升华,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优良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具有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谈吐文明、讲究卫生的举止行为。
二、当前礼仪教育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政治思想建设而忽略传统道德建设,中小学生的礼仪常识教育成了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在当今的青少年学生中,不少人对应有的礼仪不重视,礼仪观念淡薄,导致思想品德滑坡。一些人在学校里不会尊重他人,不会礼让,不讲礼貌;在社会上不懂怎样称呼他人,甚至随心所欲,满口粗言烂语;在家里不懂孝敬长辈,唯我独尊,为所欲为……这些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在我们的德育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弊端,就是概括性的道德发展境界方面的要求多,行为养成强调的少,空泛的大道理讲得多,操作性的技能技巧讲得少,道德的知识性传授多,扎扎实实的行为训练少。使得一些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把社会普遍提倡的道德规范,具体地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在中学生中基础文明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例如,屡禁不绝的课桌文学;在卫生间、校园里、教室的墙壁上随处可见的污言秽语;上课迟到早退;讲粗话、乱扔纸屑果皮等。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中学生把无视校规校纪,行为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看成是有个性;有的学生强烈地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尊人为何物,难以与别人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这种受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人才质量,已经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尽管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我们的学校德育过大、过空、过泛,质量不高,效果不尽人意,难以“入耳、入心、入脑”不无关系。把礼仪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从最基本的礼仪规范入手,引导学生在约束和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可以有效地加强德育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解决知与行不统一,学与做两张皮的问题。
三、如何加强礼仪教育
第一,必须先从青少年自身做起
首先,青少年学习“礼仪”要以学会尊重他人为起点。礼仪本身就是尊重人的外在表现形式,“礼仪”从话里来,话从心中来。只有从内心尊重人,才会有得体的礼仪言行。尊重他人是人与人接触的必要和首要态度。“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说明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赖,在事业上才能获得成功。同志一生鞠躬尽瘁,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但每次外出视察工作,离开当地时总是亲自和服务员、厨师、警卫员和医护人员等一一握手道谢。是尊重他人的典范,是青少年学习的楷模。
其次,学习“礼仪”要以提高本人自尊心为基础。自尊,即自我尊重,是希望被别人尊重、不向别人卑躬屈节,也不容别人侮辱、歧视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表现,并以特定的方式指导人的行动,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动机。正确的自尊心应具有待人谦逊、不骄不躁的品格。青少年学生在学会尊重他人时,自己也得到他人的尊重,自尊心在提高的同时,其内心的道德要求也在提高。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很多问题处一半懂不懂阶段,特别是待人、交往方面。培养青少年学生高尚的人格,养成自尊、自爱、自律的良好品德显得尤为重要。礼仪教育可以作为动力和导向,在青少年学生的个体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
再次,学习“礼仪”要重在实践。一个人的礼仪只能在言行中反映出来,不说不动就不能说某个人有无“礼仪”。每个人都要在理解礼仪要求的基础上,敢于在日常的言行中、平时的待人接物中展现自己文明有礼的形象。一些学生平时也知道要讲文明、懂礼貌,但在公共场合或遭遇到不很熟悉的人时,其“礼仪”规范就无法发挥,这是他们缺乏自信的表现。要教育青少年学生树立信心,懂得在应用得体的礼仪言行的同时,也是自我良好形象的塑造,要敢于展示一个有礼、自信、文明的自我,并且充分利用各种场合、机会去表现这一点。
第二,教师是青少年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重要条件
教师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传播者,也是青少年学生养成文明礼貌行为的重要因素,所以礼仪教育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之中,做到思想明确,坚持德育为首,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作为德育工作的立足点,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常抓不懈。
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地把“礼仪”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进行安排,并根据各阶段的具体情况,制订详细的教育内容和要求,把教育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采取形式多样的形式,如召开主题班会、演讲朗诵会、座谈会、专题讲话等,加深“礼仪”观念。
另一方面,坚持正面教育与引导,教育和培养青少年学生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道德。用《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礼仪常识等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文明礼貌行为的养成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落在指导学生敢于实践与养成的实处。提高学生对养成文明礼貌的良好形象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总之,教师在学生面前,要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接待家长时,能注意礼仪规范,以良好的仪表风范为学生作榜样。
第三,校园文化对青少年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具有对学生情感陶冶的作用,而且具有心理行为的制约作用。整洁、优美、生气勃勃的校园文化环境,发挥着强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整个群体生活的规范力量,使在校园的每一个学生养成自觉规范自己言行的良好习惯。
第四,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平时的言谈举止以及对子女的要求等,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直接在孩子身上发生作用。家长良好的礼仪形象、家庭的文明礼仪气氛是十分重要的。礼仪教育要取得整体效应,就要使家庭教育影响与学校教育取得一致,形成合力。要做到教育原则一致,内容互补,时空充实。因此在礼仪教育中,要向家长明确礼仪教育的目的、要求、家庭礼仪规范。教师应及时把文明礼仪教育的情况和要求向学生家长通报,要求他们配合学校加强对子女的教育,提高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小学生;文明礼仪;培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246-01
我们学校的学生家长多数文化水平较低,道德修养也不尽人意。在家庭教育中,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文明礼仪教育相对薄弱。因此在一部分同学身上,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孟子说过:“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也说:“礼貌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这些都充分说明“礼”是何等重要。青少年儿童一代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加强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至关重要。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加强他们的文明礼仪教育。现在我将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认识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认知明理,以形成学生自觉、自主、自动的行为习惯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学生要养成良好礼仪和行为习惯,首先是以“知”为开端,遵循知、情、意、行的内在规律,最后以形成自觉、自主、自动的行为习惯为归宿。
知是行为的先导,是产生行为的思想基础。因此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灌输,教给学生应具有良好品质,帮助他们分析社会生活上和集体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使他们懂得讲礼仪、守规范的重要义,识别和抵制不文明的行为习惯和言行举止,养成讲文明、讲礼仪的自觉性。
我平时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这一主教材,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和行为规范的训练,以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进行礼仪教育的重要依据。利用班会讨论《规范》使学生句句理解,时时对照,付之行动。通过学习、对照、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守规范、讲礼仪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行为要求和准则。它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自我完善的需要,从而使学生产生对文明的愉快情感,为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打下思想基础。
二、强化训练,开展活动,促礼仪行为规范养成
强化训练是指用行为规范﹑常规等的要求去约束学生,使其按正确的要求去做,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方法。比如班上的石锐、杨维强同学在周一早上升国旗时,站没站相﹑左右摇晃,还小声和别人讲话。回班级后其他同学自由活动,我找这两名同学谈话,我首先向他讲道理:升国旗时要站直,千万不能和别人讲话,凝视着国旗,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神情要严肃。
在本周内我利用课外时间对石锐、杨维强反复训练、同学站的姿势,立正时五指并拢,中指指向裤缝。并且行队礼望着教室黑板上面的国旗,高唱国歌,每天坚持训练。一直到下周一升国旗礼仪行为规范标准为止,否则还要继续练习。从此,石锐、杨维强同学在升旗时现得非常好。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礼仪的养成教育,提高了讲文明、懂礼仪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搞好班队活动,实践文明礼仪行为
礼仪教育的核心是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需要把做人的道理或做事的准则,渗透在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活动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实践文明礼仪行为,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班队活动是学校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主阵地。班队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让学生亲自参加实践。通过组织学生召开“文明礼仪”主题班会,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节目,有小品、快板、舞蹈、相声、讲故事……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使 “文明礼仪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在活动中得到深化,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四、树立榜样,积极模仿
前人历来强调教师以身作则的必要性。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陶行知先生一生恪守自己提出的“以教人者教己”的箴言,并严于律己。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很容易受外界影响。教师是学生关注的焦点,直接仿效的对象,也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不论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中,教师都应该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问好时,积极回应;自己做错时,勇于承认,这样的小节,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树立榜样,除教师外,还有学生。学生爱表扬,也希望能自己能成为别人的榜样,进行校园文明礼仪行为教育时,同样可以利用他们作为榜样去感染他人,为其他同学起带头和示范作用。再次,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些名人作为榜样,多讲他们的优秀事迹,衬托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榜样是最简明、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进步方法,心中有一个好的榜样,慢慢地自己也会形成和榜样相似的习惯,甚至有赶超前人的可能。
五、选拔干部,督促检查
所谓礼仪是指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和国际交往活动中,用于表示尊重、亲善和友好的首选行为规范和惯,用形式。这一定义包含了以下几层意思:
礼仪是一种首德行为规范。规范就是规矩、章法、条条框框,也就是说礼仪是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的条条框框,告诉你要怎么做,不要怎么做。如你到老师办公室办事,进门要先敲门,若不敲门就直接闯进去是失礼的。礼仪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表明礼仪比起法律。纪律,其约束力要弱的多,违反礼仪规范,只能让别人产生厌恶,别人不能对你进行制裁,为此,礼仪的约束靠道德修养的自律。
礼仪的直接目的是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尊重是礼仪的本质。人都有被尊重的高级精神需要,当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按照礼仪的要求去做,就会使人获得尊重的满足,从而获得愉悦,由此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礼仪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没有它,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就会遭到破坏,在这方面,它和法律、纪律共同起作用,也正是因为这一目的,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非常重视礼仪规范建设。
礼仪要求全体成 员同遵守。道 德体系中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职业道德、婚姻家庭道德、社会道德。礼仪要求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因此它属于社会公德的内容。社会公德是最简单、最起码的道 德行为规范,如果一个人连社会公德都不能遵守,那么就说明这个人的道 德修养太差了。由此也说明礼仪修养和重要性。
第五,礼仪要求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活动中遵守。这是它的范围,超出这个范围,礼仪规范就不一定适用了。如在公共场所穿拖鞋是失礼的,而在家穿拖鞋则是正常的。在现实生活中,知礼、守礼、行礼的人会赢得别人的尊敬和信任,反之,非礼、充礼的人往往为社会所唾弃。作为大学生在注重礼仪修养。然而,礼仪修养绝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形式,它是与人内在的道 德、文化和艺术修养密切相关的,是其内在的道德、文化和艺术修养的反映和折射。古人云:“相由心生”。说明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现代人也曾提出这样一种观点:知识美容论。他们认为,掌握丰富的知识,深化自己的内涵,是一 种深层次的化妆,生命的化妆。因为人的精神面貌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这些内在品质,这才是人生命美的长青树,比如,有的人尽管着高级的名牌衣服,但他的服饰样式、色彩的选择都不合适,穿在身上整 体效果并没显示出美的效果;有的人礼仪语言的表达很动听,但给人的感觉是言不由衷的人在社交场合尽管按要求做了一些礼仪动作,但只有形似没有神似,因为他没有外在表现的根基的内在的修养。不此,大学生在学习礼仪行为规范的同时,还要注重自己的内在修养,在勤奋求知中不断地充实自己,以提高自己的礼仪水平。
大学生礼仪的教育目标主要有两点,成为有修养,有品位,有风度,有气质,懂得爱己爱人的现代人。腹有诗书气自华。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表、仪容、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放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礼仪的起源和发展:甲骨文中的“礼”字为最初的起源,在祭祀中用。“礼” 的形成阶段―古代思想家的论述。礼仪的内涵是礼貌、礼节、仪式。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
衣食以厚民生,礼仪以养其心。――许衡
克己复礼。――孔子 《论语》
人无礼则不生,是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 《修身》
现代礼仪正处于一个变革和发展阶段,礼仪的内容日趋简单化,礼仪的标准日趋国际化。
孟子说过:“尊敬之心,礼也”。
礼仪的原则是:尊重、宽容、自律、适度。尊重领导是一种天职,尊重下属是一种美德,尊重别人是一种教养。礼仪的实质:针对性、继承性、共同性、差异性、时代性。礼仪的作用:自我完善的基础、组织形象的保证、文明程度的标志。
世界上最廉价而又能得到最大效益的一项物质,那就是礼节。礼仪是现代社会做人做事必备的基本功,是个人素质能力的综合指数。在西方社会把礼仪视为人生成功的第一课。
男士发型发式要求:后发不及领,侧发不掩耳,前发不附额。干净整洁,不宜过长,不剃光头。女士发型发式要求:女士留短发,长发扎起来。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就是他教养、品位、地位的最真实的写照”。
(赤峰学院 医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大学生逐步把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体现了通识教育以“人的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及其德育功能,大学生礼仪教育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同时,通识教育为大学生礼仪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提供了新视野,通识教育模式对大学生礼仪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识教育即将成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途径与载体.
关键词 :通识教育;大学生;礼仪;礼仪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253-02
通识教育是针对人与社会本质的认识而提出的一种大学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方略,旨在通过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育观,让学生以融会贯通的方式加强对人文学科、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学习,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成为一个品德、智力、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个体.[1]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行为规范[2],包括仪容、仪表、仪态、语言、社会交往等内容,是规范思想、道德、行为的一种方式,它能反映一个人的整体的精神风貌、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等.礼仪素养的高低直接反应了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与人格健全的程度,体现通识教育的开展水平.礼仪教育是在现代礼仪规范和原则的指导下,社会或组织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有计划的对人们进行系统的以礼仪道德基础知识和礼仪行为规范为内容、以受教育者提高认识、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目的,旨在促进人们道德进步与人格全面发展而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3]大学生礼仪教育引导大学生建立礼仪素养意识,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并将这种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树立起内心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准则,最终达到“德辉动于内,礼发诸于外”的目的.大学生礼仪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礼仪素养的重要手段,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同时,通识教育的理念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建设与实施提供了新的视野.
1 通识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意义
1.1 大学生礼仪教育是实现通识教育“健全人格”核心的有效途径
陈秀平、刘拓认为,“通识教育是与专业教育相对的一个概念,是指对所有大学生普遍进行的共同文化教育,即在学生整个教育中首先关注他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的教育”[4].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灵魂,大学教育必须融入于知识教育之中,出于知识教育之外,走向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人性教育.[5]通识教育以“人的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从主体角度说,就是要重塑人的价值,使人具有能动性与开创性的思想品质,同时构建起符合社会要求的具有完整人格的主体,强调受教育者全面素质和综合的素质培养.[6]综上所述,通识教育的主旨在于培养完整人格的人.完整人格的建立离不开人的社会化活动,社会化活动具有一致的行为规范与要求,人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是人的社会适应性完好,人格健全的重要体现.礼仪是人在社会活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律己、敬人的行为规范,有助于完美人格的形成.洛克指出:“礼仪的目的与作用使得本来顽梗变柔顺,使人们的气质变温和,使他尊重他人,和别人合得来.没有良好的礼仪,其余一切成就会被看成骄傲、自负、无用和愚蠢.[7]”可见,礼仪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在人的完美人格形成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礼仪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健全的道德人格,与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核心相一致.大学生礼仪教育是实现通识教育“健全人格”核心的有效途径,是通识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通识教育中起着重要的意义.
1.2 大学生礼仪教育是通识教育生活化、文化延续要素的重要体现
通识教育是为学生日常生活做准备,包括给他们一定社会的知识、信仰、语言和思维习惯(的教育),它是对文化延续起作用的因素.[8]礼仪,作为一种约束自己、表达敬意的行为准则,是一种社会文化,具有通用性、传承性的特点,符合通识教育的生活化、文化延续的要素.通识教育的“通”字,是贯通之意,即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通融,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视角进行思考,收集资料,与人交流合作,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9]礼仪是开启通达之门的钥匙,礼仪给人一颗敬人、豁达、海纳百川之心,给人人际沟通的娴熟技巧.真正有“礼”之人,才会做到“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开阔的视角去思考、去领悟,做到不同文化、学科、专业和知识的通融.礼仪是从古至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形成的一种文化,需要新时代的大学生传承和发扬,大学生礼仪教育是对礼仪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礼仪教育体现了通识教育通用性和传承性的特点,有助于大学生礼仪素养提高,是通识教育实践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2 通识教育理念对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启示
2.1 践行通识教育“以人为本”理念,满足大学生礼仪教育需要
目前,我国大学教育面临着人文精神缺失、创新动力不足、素质结构失调等问题的严峻挑战,因此,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展的产物.[10]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全人”,主张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全面的重视学生的发展,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先锋.“以人为本”就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就是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11]鉴于此,大学生礼仪教育应该顺应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尊重学生的情感与利益诉求.当代大学生由于自身定位与需求的多元化导致个性化趋势越来越突出,在大学生礼仪课程建设过程中,应该通过观察法、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科学研究的方法,了解学生的需求现状与特点,充分考虑到不同人格发展特点学生的需求差异,采取模块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主体的真实需求.
2.2 借鉴通识教育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求知欲
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可以提高学习热情并产生巨大的学习主动性,驱使学生采取一系列的学习行为去接收信息,并对知识进行有意义的构建.[12]在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过程中,可借鉴通识教育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求知欲.在开放式教学中教育者始终要鼓励学生自主地阅读、操作、尝试、交流、讨论、质疑、解疑,给予学生发问的权利、表达的权利,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足够的机会去实践.[13]通过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不同见解,倡导自由的学习氛围,并对学生正确的见解给予肯定,引导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建立自主学习意识,使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向双向互动教学模式转变,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输出者变为指导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14]从而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3 以通识教育能力培养理念为指导,创新大学生礼仪教育教学方法
形成合理的能力结构是通识教育的重要思想之一.通识教育能力培养理念引导教育者在大学生礼仪教育活动中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根据大学生礼仪课程涉及面广、实用性强的特点.教育者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尝试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创新型的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讲授、模拟练习与实际社交环境相联系,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种现成知识的选择和存储,以及现成技术的模仿,更多的时候是问题的探索,[15]做到探索中求发展,实践中求真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思考、组织、社交、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并形成有利自身发展的能力结构.
2.4 尊重通识教育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前提的思想,开发大学生礼仪教育隐性课程资源
通识教育是非功利性、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是思维、能力、素养和人格的教育,其教育过程是潜移默化的过程.[16]以往我国的应试教育是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的,过度功利化和专业化,寻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忽略了“全人”的培养.“全人”的培养注重的是养成教育,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有礼仪专家曾说过:“礼仪体现教养,教养融入细节,细节展现素质,素质带来机遇.[17]”简单的来说,礼仪教育就是一种素质养成教育,需要循序渐进、潜移默化.隐性课程是指未纳入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之内,潜意识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切教育因素.[18]隐性课程能发挥导向、激励、陶冶的功能,具有广泛的渗透性,潜在的影响力,无意识的教育价值的特点.[19]在大学生礼仪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注重隐性课程的开发,弥补显性课程内容局限、影响时间有限等不足.教育者可以通过网络、视频、标语等多种形式有意识地传递社会正能量,通过创建文明有礼的校园文化环境陶冶学生情操,让教师成为传承礼仪的示范者,学生成为践行礼仪的倡导者.让学生在自由、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接受潜移默化的礼仪教育,提高礼仪素养.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识教育理念在大学生礼仪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大学生礼仪教育提供了开阔的视野,注入了崭新的生机.大学礼仪教育体现了通识教育“全人教育”的核心理念与思想,在完整的通识教育体系构建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黄海.通识教育视野下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创新维度[J].现代教育管,2013(7):94-97.
〔2〕周继文.学校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初探[J].中国职工教育,2012(10):53-54.
〔3〕国金平.礼仪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实施途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5.
〔4〕陈秀平,刘拓.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1(1).
〔5〕张慧洁,孙中涛.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81-88.
〔6〕〔16〕蒋晓侠,李松林.通识教育视阈内的德育功能[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8(1):79-84.
〔7〕高燕.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16.
〔8〕McGrarh E.General Education and the Plight of ModernMan.Indianapolis.Ind:The Lilly Endowment,Inc,1976.2.
〔9〕何秀煌.从通识教育的观点看——文明教育和人性教育的反思[M].香港:海啸出版有限事业有限公司,1998.74.
〔10〕王生洪.通识教育:追求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N].中国教育报,2007-10-30.
〔11〕高凤霞.通识教育视角下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社科纵横,2014,29(2):168-171.
〔12〕罗坤晔,王健,徐海山.关于激发高校学生求知欲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3(21):20-21.
〔13〕安静.浅谈创新教育理念下的开放式教学模式[J].职教论坛,2010(20):32-33.
〔14〕黄旭,李忠华.把握结合点—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4(24):31-32.
〔15〕别敦荣.大学教学方法创新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0(4):95-101.
〔17〕艾米莉.博斯特.礼仪[M].太原: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