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主题文化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2 15:10:3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主题文化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主题文化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民俗文化主题公园;旅游规划;主题策划;方法;模式

O.引言

主题公园始于1955年,诞生在美国。在我国经历了“人造微缩景观”、“人造景观”、“人工景观’、“主题公园”等阶段。国内主题公园诞生伊始,对于它的定义,学术界、舆论界就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兴趣。一直试图给出准确、统一的定义:保继刚认为主题公园是一种人造旅游资源,它着重于特别的构想,围绕着一个或几个主题创造~系列有特别的环境和气氛的项目吸引旅游者;魏小安等则认为主题公园就是以特有的文化内容为主题,以现代科技和文化手段为表现,以市场创新为导向的现代人工景区;董观志把主题公园称为旅游主体公园rI01urismPark),他认为旅游主题公园是为了满足旅游者多样化休闲娱乐需求和选择而建造的一种具有创意性游园线索和策划性活动方式的现代旅游目的地形态。

民俗文化主题公园作为主题公园的一个分支,目前尚无明确的定义,但从众多学者对主题公园的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可以用以下文字概括:民俗文化主题公园是以民俗文化为主题,具有多种吸引物(包括餐饮、购物等服务设施)、开展多种有吸引力的活动而为旅游者的消遣、娱乐而设计和经营的场所。

1.研究目的及意义

旅游规划的任务不仅仅在于发现、认识区域的特色,而且要在开发实践中将其突出出来,形成鲜明的风格,具有一定的垄断性,有着强劲的生命力和竞争力,面对国内竞争日益激烈的民俗旅游市场.众多旅游景区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旅游景区开发实践中,设置哪些旅游项目、规划什么旅游产品、如何将景区无序的空间通过旅游项目安排变成有序的空间、怎样进行游客游览线路的安排,这些问题都和景区的规划主题息息相关。

在对景区进行规划设计时。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主题是成功开发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基础和重中之重。因为主题策划是成功策划的灵魂,只有将产品概念进一步提炼、升华成为形象化、情节化、甚至戏剧化的主题,才能对消费者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主题策划方法

2.1主题选择原则

2.1.1与时俱进: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主题应注意跟上时代的步伐,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旅游需求,选择那些与时代息息相关的主题。并在主题选择上应有较大的扩展余地,使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具有较大的弹性,能延展开发相关联的旅游产品。

2.1.2注重地方文脉:任何一个成功的旅游规划,都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以本土山川灵气和地方历史文化为根基,才能找到正确的旅游规划指导思想,山川灵气与人文历史文化精髓的结合体是主题思想确立的根本。

2.1.3差异性:主题应具有鲜明的个性魅力,在能够满足现代旅游的时尚需求的基础上,还要与周围相类似的旅游景区形成区别,差异性竞争.满足游客和当地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2.1.4符合市场需求:旅游主题应具有个性、创意,并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反映旅游者的态度、爱好和动机,能贴近游客的求新、求奇、求特的心理需求,符合游客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兴趣取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时体现“人文关怀”原则。

2.2构建主题框架

董观志探讨了主题公园主题选择的框架,时问、空间和文明是主题选择的基本轴线,三个轴线有机组合构成了旅游主题公园的主题选择框架。主题公园主题选择策略:

2.2.1沿单一轴线方向的选择策略:

2.2.2沿两个轴线构成的平面型选择策略:

2.2.3沿三个轴线构成的立体型选择策略。

根据董观志的旅游主题三轴线(时间、空间、文明1选择框架,民俗文化主题公园主题选择的三框架为时间、空间和文化。时间轴是由纪年决定的过去、现在,可包括古代、近代和现代,期限为中期。在时间轴上选择主题时,应通过特定的时间隧道缩短与旅游者认知的距离,形成旅游者容易辩识的民俗文化特质和旅游主题公园线索;空间轴应是现实可及的、大中系统的真实空间。在空间轴线上选择主题时,要处理好空间尺度和旅游者的相互关系.应通过特定的空间转换缩小与旅游者认知间的距离,形成旅游者容易辩识的空间特质旅游线索;文明轴也即文化轴,在该轴上,民俗文化主题公园主题定位座标只有传统文化(具体为民俗文化)主题选择应遵循文化差异原则进行,形成旅游者容易辩识的文化特质和旅游线索。

2.3主题的甄选

2-3.1静态类民俗旅游:指以民俗物品的观览、品尝、选购为主.包括民居、民具、衣饰、民间食品、民间工艺品等.它借助静态的民俗物品展现一时一地的民间风俗。静态类民俗旅游的最典型代表即是当今各地的民俗博物馆,以陈列展览民俗文化中重要的标志性器物为主,呈献给游客的是静态的民俗画面。

2.3.2动态类民俗旅游:即以活动的安排为主,游客通过参与或半参与进人具有特定的民俗文化氛围的主题公园内,并从中得到愉悦和陶冶。

2-3-3精神类民俗旅游:即挖掘民俗中的精神文化因素.并转化为旅游产品,它涉及敬神、祭祖及其他信仰性活动。

2-3.4语言类民俗旅游:指对声音、语言而传承的民俗内容加以开发和应用.包括戏曲、山歌、曲艺、方言等。如广西的三月三歌会。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主题选择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上几类,但随着游客旅游需求的迅猛增长以及整体旅游开发的实际需要,单纯的选择某一类主题已远远跟不上当今的旅游发展趋势.这就要求在开发民俗文化主题公园时,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注重主题的多样化。例如韩国民俗村,在建成早期仅是一个纯观光型的户外民俗博物馆,经过一系列的调整改革之后,融人了动态类的民俗旅游产品如手工制作、传统体育活动等;精神类的民俗旅游产品如祭祀活动等;语言类民俗旅游产品如传统歌舞表演等,最终成为一个年游客量达到18O万人次的国际著名民俗旅游景区。

3.主题策划模式

首先.根据规划地的旅游资源特征和类型以及区域系统中地域分工确定主题公园的性质,其次,由主题公园的性质限定可供选择的主题类型范围;最后,通过是否突出了该地旅游资源特色和是否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原则从主题类型范围内确定该主题公园的主题类型。在上面的主题策划模式当中,检验主题可选类型是否符合旅游市场需求显得尤为重要。如在对体现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的主题公园开发过程中.通过相关问卷调查显示,人们对于少数民族独特的歌舞表演、饮食习俗以及生活习俗等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对该少数民族的精神信仰、文艺作品等的关注度略低,这就要求规划人员在策划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主题时,注重迎合人民大众的消费口味和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主题的定位,为下一步的开发建设提供正确的指导方向。超级秘书网

第2篇

1.1园林景观规划中主题表达的重要性

利用景观来凸显主题是园林景观规划的最终目的。园林景观的规划通常是围绕一个或多个主题来进行,其灵魂和精髓均需通过主题来体现,因此,主题的鲜明与否直接决定着园林景观品质的好坏。园林景观的规划者在最初设计时,往往会花费大量精力来突出设计整个园林的主题。因为虽然现实空间是有限的,但精神空间却是无边的,对于园林设计来说,其主题就像文章的中心思想,只有主题明确,才能优化组合中各设计要素,使园林的整体品质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园林景观建成后,主题便是游客参与游园的线索,因此,只有将不同游人的不同游园需求融合进园林景观中,使其符合大部分游人的审美要求,园林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价值。

1.2园林景观规划中文化表达的重要性

园林景观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符号,不仅要满足其自身应具备的各种功能,还承载着文化传递的职责,从侧面反映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在欣赏优秀的园林景观时,人们往往可以感受到一种言之不尽的意境,而真正带给游人这些深刻感受的不仅仅是园林景观中具体的雕栏画柱,而是游人将自身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和思想感情移情于景之后,体会领悟到蕴含在这些雕栏画柱之中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园林设计只有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才能成为值得被传承的优秀设计。一些有名的园林景观,其设计规划往往氛围融洽、意境丰富,在有限的地理空间中发挥出无限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例如北京皇家园林,其建筑风格多变,色彩丰富,规模宏大,尽显帝王气派,园林中考究的园林构造和房屋结构,很好地展现出了当时我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思想。因此,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时,不仅需要考虑园林自身的特点,还需要结合当地传统民族文化特色,才能赋予其具有特殊意义的主题,为园林景观的规划增添色彩。

2、园林景观在主题与文化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2.1主题与文化成分不够鲜明

在实际的园林规划设计和建设中,由于部分规划者的主观倾向等各方面原因,设计元素过分强调“形式美”,盲目追求视觉和外观刺激,导致有些园林景观中被赋予太多主题,使其所要表达的文化信息显得杂乱无章,大众无心去探寻和挖掘其所想表达的文化内涵。还有部分规划者片面认为建设大面积的绿地才是城市景观园林建设的关键,却忽视了其所服务人群的真实需要。例如,很多大广场大树稀少无处遮阳,缺乏必要的休闲功能,或者并未体现所在城市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名人文化等文化主题,反而成为人与自然之间的阻碍。

2.2主题与文化和周围环境不协调

尽管大部分园林景观在规划时已将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考虑在内,但仍有部分园林景观忽视了主题文化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并未结合其所处环境的特点进行统一规划,而仅仅将创新设计作为重点,使景观所表现的主题与文化有失水准,无法诠释城市生态环境,甚至还会对城市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2.3园林设计文化品味落俗园林景观可以被看作是大型实体艺术品,其功能之一就是被人鉴赏。不同园林景观规划风格各不相同,有些让人感觉华丽端庄,有些是宁静清冷,也有一些让人感觉舒适恬静,这些不同的体验都是由规划者主观注入在园林景观主题与文化之中的。但是,现在不乏一些“媚俗”的园林景观设计,有意或无意间营造出一种拙劣感,体现不出规划者的审美追求,急需提高其文化内涵。

3、园林景观主题与文化规划策略分析

3.1园林景观规划应明确主题

在规划园林景观之前,常常会先根据园林整体定位确定主题,并依据园林所在城市的文化和基础建筑类型来确定园林设计的风格。因此在开展设计工作之前,规划者需结合设计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前期考察和调研,结合当地文化和历史特色,将生态环境、气候等多项特征均考虑在内,有针对性地设计园林景观的主题与文化,不管是整体设计还是细节处理,均应围绕确定的主题与文化进行规划布置,避免多个主题出现在同一园林景观中。在规划设计园林景观的过程中,还需防止生硬地参考借鉴其他优秀设计,只是拼凑抄袭而没有确定的主体成分,也不宜过于追求另类,不能符合大众审美要求。

3.2园林景观规划应做到统筹兼顾

在园林景观主题与文化的规划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统一并突出其内在的主题与文化,就必须做到统筹兼顾,既要把握好整体设计,又要合理布局细节;既要尊重传统,又要结合实际现状合理创新;既要紧密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注重历史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也可借鉴西方同类型园林设计的表现形式,学以致用,设计具有当地特色的现代化园林。同时,规划者还应了解研究大众审美的标准,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去规划设计园林景观。

3.3园林景观规划应注重人性化设计

园林景观设计和建造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不同类型、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们提供游玩、休憩、交流的场所,其肩负着政治、文化、商业和休憩等多种功能,是城市人文风貌表达的窗口。由于不同类型的游人对园林景观的功能要求不同,因此在规划园林景观的过程中还需充分考虑不同服务对象多样化的需要,做到以人文本,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怀。

3.4园林景观规划应注重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

在园林景观规划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部分规划者单纯侧重于设计和建设,并没有考虑园林整体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导致园林景观建成之后才慢慢发现有些植物会影响城市的生态环境。因此,在设计园林景观的过程中,不应只重视提炼主题与文化,也要注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最好的解决方法是选用当地植物,既可以为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园林景观打下基础,又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第3篇

在以往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研究中,存在着“集体”(collectives)的意义指向模糊的问题(陈玲丽,金盛华,刘文,黄甜,2013)。虽然社会群体(so-cialgroups)是集体主义的内核,但是在集体主义理论和测量实践中很少有研究者去关注“集体”的内涵。Oyserman等(2002)对以往个体主义—集体主义问卷内容编码的结果发现集体主义的核心是“对内群体的责任和义务”。Brewer和Chen(2007)通过内容分析认为绝大多数文章没有把泛集体—这一集体主义术语中的目标囊括在内,相反测量的主要目标是关系集体(内群体)。陈玲丽、金盛华、刘文和孙丽(2013)通过国内学者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概念的内容分析,发现国内学者主要是指向“大集体”,且在“大集体”的内涵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以模糊集体为主,泛集体和模糊集体混杂在一起。由此可见国内外学者所认同的集体主义概念中“集体”的意义指向是不一致的,这种不一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西方学者在中国人是否集体主义的问题上持截然相反的观点。此外,多数学者认为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倾向是和具体情境有关的,随具体情境中参照对象(ref-erencetarget)的不同而改变。Hui和Triandis(1986)首次提出了集体主义是个多维的、与具体参照对象相关的观点。一个人在面对关系中的人时可能很集体主义,而面对其他人时却不尽然(Hui,1988)。而后一些研究者也认为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倾向依赖于对象(内群体还是外群体)、情境和具体行为(Tri-andis,2001;Triandisetal.,1988),是种类似于人格特质和具体参照对象的混合体(Realo,Koido,Ceule-mans,&Allik,2002;Realo,Allik,&Vadi,1997),是种文化症候群或社会模式,有内外群体之分(Oyser-manetal.,2002),在不同的内群体中表现不同(Rhee,Uleman,&Lee,1996)。一些跨文化心理学研究者已经直接或间接地承认,集体主义的概念或许可以通过关系依存这个术语来界定:比如Kim(1994)区分了集体主义的形式:泛集体主义(“un-differentiated”collectivism)和关系集体主义(“rela-tional”collectivism)。综上所述,学者对集体主义概念中“集体”指向的认识上存在模糊性和不一致性:国外学者指向关系群体,国内学者指向泛群体;且个体主义—集体主义随具体情境中参照对象的不同而改变。因此要比较中西方被试在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上的可能差异,需要区分参照对象。本文着眼于区分参照对象的视角探讨中西方被试在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上可能的差异及具体表现,将参照对象区分为亲密关系群体、一般关系群体和泛群体。并且首次尝试性地把“自己”设为参照对象之一,以期深入、细致地考察被试在“自己”与其他三个参照对象的权衡中所表现出的在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上的可能差异,剥离出以往问卷中存在的“项目和参照对象混淆的效应”,深入揭示中西方被试在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上的可能差异。

2研究方法

2.1研究工具

中英文版自编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问卷,共19题,每个项目要针对四个参照对象(自己、亲密关系群体、一般关系群体、泛群体)分别进行作答,即有四个分问卷。每个分问卷都有两个维度:行为理念和价值选择。问卷采用Likert式6级评分。中文版四个分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在0.91~0.95之间,各维度Cronbachα系数在0.83~0.92之间。该问卷信度和效度良好。马洛—克罗恩社会赞许性量表(Crowne&Mar-lowe,1960;汪向东,王希林,马弘,1999)。英文版的Cronbachα系数为0.88,一个月的重测信度为0.89。

2.2研究对象

中国被试的数据收集采用传统的纸质问卷调查和网络版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共有有效数据453份(纸版问卷有效率为93.6%,网络版问卷有效率为94%):其中男性171人,女性275人(性别信息缺失7人)。学生样本的年龄范围为13岁到28岁(M=19.91,SD=1.89),成人样本的年龄范围为18岁到45岁(M=26.82,SD=5.69)。西方被试有效数据共180份,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在某大学就读的留学生。采用个别施测,发出问卷40份,回收问卷32份(回收率80%)。男18人,女13人(性别信息缺失1人)。年龄范围为20岁到39岁(M=25.97,SD=4.41)。在中国生活的时间范围从1个月到4年。另一部分是加拿大某大学的学生。采用团体施测,发出问卷148份,回收问卷148份(回收率100%)。男46人,女102人。年龄范围为17岁到25岁(M=19.43,SD=3.21),其中有1人54岁。

2.3研究程序与数据处理

问卷的翻译和内容效度的检验:将自编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问卷(19题)经过中译英、仔细推敲形成英文版问卷,再经过英译中、比较、讨论、修改和请有跨文化研究经验的研究者把关和检查,最终确定英文版问卷。施测过程:对国内留学生采用个别施测,填答完毕送签字笔一支。国外样本采用团体施测,填答完毕后,被试获得1个学分。数据处理: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的双录,录入完后导出为Spss分析文件。处理方法为:用Spss15.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协方差分析。

3结果与分析

对中西方被试的社会赞许性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中国被试(17.07)的社会赞许性得分显著高于西方被试(13.93),t=6.79,p<0.001,Co-hen’sd值为0.61。

3.1中西方被试在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上的差异

对中西方被试在4个分问卷上的总分差异,以社会赞许性为协变量,分别进行协方差分析。未将社会赞许性作为协变量时,当参照对象是“自己”时,西方被试得分显著高于中国被试,t=-2.50,df=620,p=0.013,Cohen’sd值为0.22;把社会赞许性作为协变量后,当参照对象是“自己”时,中西方被试没有显著差异;并且中西方被试在“自己”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的结果,受协变量社会赞许性的影响显著。从表1还可以看出,将社会赞许性作为协变量后,当参照对象是一般关系群体时,中西方被试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中西方被试在一般关系群体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的结果,受协变量社会赞许性的影响显著。当参照对象是亲密关系群体、泛群体时,中国被试的得分显著高于西方被试,但是效应值并不高(分别为0.03和0.04);并且当参照对象是泛群体时,中国被试得分显著高于西方被试的结果,受协变量社会赞许性的影响显著。

3.2中西方被试在四个参照对象上的差异

中西方被试在四个参照对象上得分的描述统计如下:中国被试在“自己”分问卷上得分的均值为95.00,标准差为11.32,西方被试在“自己”分问卷上得分的均值为97.46,标准差为10.24;中国被试在亲密关系群体分问卷上得分的均值为96.95,标准差为9.93,西方被试在亲密关系群体分问卷上得分的均值为93.07,标准差为9.73;中国被试在一般关系群体分问卷上得分的均值为68.83,标准差为14.03,西方被试在一般关系群体分问卷上得分的均值为67.94,标准差为15.40;中国被试在泛群体分问卷上得分的均值为56.02,标准差为17.25,西方被试在泛群体分问卷上得分的均值为47.20,标准差为15.09。对中西方被试在四个参照对象上的差异,以社会赞许性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参照对象对因变量的影响力强度达到0.33,而中西方之间差异虽然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但在真实世界中的强度并不大,仅为0.02。以条件筛选进行单纯主要效果比较(吴明隆,2000),结果如下:中国被试在不同参照对象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亲密关系群体的总分最高,“自己”总分排第二,一般关系群体总分排第三,泛群体总分排最后,且两两之间差异显著。西方被试在不同参照对象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自己”的总分最高,亲密关系群体总分排第二,一般关系群体总分排第三,泛群体总分排最后,且两两之间差异显著。

4讨论

效果量是指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力程度。统计检验虽可决定自变量的统计意义,但是却无法说明自变量效果在实务上的意义与价值。此时,即需根据效果量来反映自变量效果在真实世界的强度意义,亦即一种实务显著性或临床显著性的指标(邱皓政,2013)。中西方被试社会赞许性的独立样本t检验的Cohen’sd值为0.61,处于0.30~0.50的区间内,表明效应值在中等水平,意味着中西方被试在社会赞许性上的显著差异具有实务上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对中西方被试在其他变量上的差异检验需要以社会赞许性为协变量。当参照对象是“自己”时,未将社会赞许性作为协变量时,西方被试的个体主义得分显著高于中国被试,但是其效应值(Cohen’sd值)仅为0.22,表明自变量效果的统计意义在真实世界中的强度并不大,还未达到实务显著性水平。把社会赞许性作为协变量后,中西方被试在个体主义上没有显著差异,与前面得到的效应值低的结果是吻合的。但是,中西方被试在“自己”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的结果,受协变量社会赞许性的影响显著。这一结果表明,西方人是个体主义占主导,它与学者的观点也是一致的。许烺光(2002)认为,美式作风是凡事靠自己。美国的立国精神就是彻底的个人主义,彻底个人主义最基本的要件就是自我依赖。世界上大部分社会中的人大概都能自给自足,个人能够照顾自己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但美国的彻底个人主义是指:一个人不仅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自给自足,还要奋力拼命的去争取。一个人应该经常告诉他自己和别人,他的命运是自己掌握的,不需要别人帮助。“笑的时候全世界跟着你笑,哭的时候你自己一个人哭。”中国被试在面对“自己”这个参照对象做评定时,容易受社会赞许性因素的影响;在剥离了社会赞许性因素后,中国被试也是个体主义的。当参照对象是亲密关系群体时,中国被试的集体主义显著高于西方被试的结果,在真实世界中的强度并不大,还未达到实务显著性水平。也就是说,当参照对象是亲密关系群体时,中西方被试的差异并不明显。这与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1998)具有一致性:中国社会是“以‘己’为中心,象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象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象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杨国枢(2004)概括说“以自我作为界定亲疏关系的起点或参考点,是人类学家常用的办法。”另外,与杨中芳(2001b)对中国人人己观的解读“以扩大界限的‘自己’为中心”也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然而,当参照对象是泛群体时,中国被试的集体主义显著高于西方被试的结果,在真实世界中的强度并不大,还未达到实务显著性水平。也就是说,当参照对象是泛群体时,中西方被试的差异并不明显。这与以往学者的观点也是一致的,比如集体主义者有强烈的内外群体之分(Triandisetal.,1988;Trian-disetal.,1990)。中国人的家族主义主要限于自己的家族,应是一种“内团体的集体主义”(杨国枢,2004),而不是一种“普遍性的集体主义”(Schwartz,1990)。本文结果同时也表明,中国被试在泛群体分问卷上的得分显著高于西方被试的结果,受协变量社会赞许性的影响显著。这可能意味着,中国人在社会主义意识导向的长期、正面地教化下,在看到本文自编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问卷指导语中对“泛群体”的界定时,可能强烈地启动了经社会教化而积淀下来的浮于表面的“共同的成员身份”意识,尤其可能强烈地激发、启动了“国家”意识,就类似于陆洛教授对中国人自我的概括一样(陆洛,2003):“中国人的自我并非行为的指针,而是‘道德人’在行为考量中应尽力克服的‘我执’”;因此,这时中国人在问卷得分上的结果表现出来的可能仅仅是种价值判断(价值判断是社会参照的,价值取向才是一个人行为的最终指导力量),而非源于其内化的价值取向。或者,依Yuki等(2005)的偏激观点来看,中国人注重与泛群体的联结,可能是种策略,这种策略通过维持这种联结关系而使得个体自身利益最大化。“中国人外表所显现的行为,事实上可能并非是反映,却是应对文化导向及要求的结果(杨中芳,2001c)。”对四个参照对象上的差异进行混合实验设计的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参照对象对因变量的影响力强度达到0.33,远大于0.138的标准,属于高效应值。而中西方之间差异虽然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但在真实世界中的强度并不大,仅为0.02,属于低效应值。这说明参照对象上的差异,比文化差异的强度要明显;文化对被试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反应是有影响,但远不及参照对象的区分所造成的影响那么强烈。以条件筛选进行单纯主要效果比较结果表明,在进行四个参照对象的权衡时,中国被试最重视亲密关系群体,其次是“自己”,再次是一般关系群体,最后才是泛群体;西方被试最重视“自己”且趋向于将亲密关系群体和自己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再次是一般关系群体,最后才是泛群体。因此本文认为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差异随着参照对象的不同,其表现也有所不同;从人际距离由亲到疏,集体主义表现越来越弱,个体主义表现越来越强。基于此结果本文尝试做出这样的推论: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实质是种人际距离的反映;随着人际距离的增大人们越倾向于表现出个体主义。

5结论

第4篇

论文摘要: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主体化教学模式,其前提是要有一个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开放的教学模式是实施主体化教学的有效方法。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是实施主体化教学的重要保证。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原有的教学体系已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客观现实。因此,必须实现教学体系的转换。原有的教学体系主要是视学生为被动客体的知识教学,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实施都是为了学生便于对知识的掌握。而当今的教学新理念,则是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把教学视为构建学习主体的对象化活动。教学的目的是把课程内容转化为学习主体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教学的整个过程就是学生主体性不断提高和增强的过程。

一、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实施主体化教学的必要前提

师生之间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感情与个性差异。师生关系具有明显的情感性、双向性和人文性等特点。教师要允许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主动质疑,不把一切程式化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把学生犯错误视为必然,不过分苛求,把划一的教育变为有个性的教育。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尊严。教师与学生不再是控制与被控制、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真诚相待、共同探讨。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客体,而是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主体。

二、创设开放的教学模式是实施主体化教学的有效方法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把教学活动从单纯的认知活动转向全面的心理活动,使其成为师生认知、情感、意志及自我意识的综合活动过程。此外,要重视师生间的交往互动,建立协调融洽的人际关系,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帮助、激励的作用。教学模式可实行“三多、三鼓励”。“三多”即多启发、多直观、多实践;“三鼓励”即鼓励提问、鼓励讨论、鼓励标新立异。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创造意识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的重要标准,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勇动性和创造性。此外,结合“主体化”教学的特点,又有五个基本教学环节,即:①创设情境,主体准备。让学生作好学习的心理准备,萌动对新知识的向往。②目标导向,主体调动。让学生明确认同目标,产生求知兴趣,在新旧知识转化上引发学习动机。③质疑问难,主体参与。引导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并启迪他们思考,明确思路,并投入释疑实践。④引导探究、合作互动。利用小组、集体多层面、多角度交互信息、启迪思维、达到知识内化,掌握学习方法的目的。⑤达标检测,充分发展。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想象,使求异思维、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并养成习惯,

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除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也不可忽视,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博物馆,乃至社区、工厂、农村都应该成为我们的课堂。总之,这一课堂要延伸到与学生密切联系的现实生活中去,延伸到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中去,使之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而且更有利于学生乐学、会学、学活、学好。

第5篇

一、 主流媒体活动应该是文化的活动

当下,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文化时代”,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文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力量。文化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各个领域,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发展离不开文化,社会发展离不开文化,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离不开文化,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同样离不开文化。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亨廷顿,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便提出了建设文化“软实力”。所以,主流媒体的各类活动就必然是文化的活动,是文化品位具有导向性、影响力和感染力的活动,真正担当起“传播主流舆论、推动和谐发展、通达社情民意、搞好舆论监督、丰富公众生活”的媒体使命。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一部分主流媒体在活动设计开展中出现的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开始显现,且有日益泛滥之势,某些省级电视台的相亲节目、选秀活动屡屡越过道德底线,以各种出位的言论、画面来谋取收视率及其相应带来的广告利益,引起轩然大波。显然,这一类的节目已经背离了作为主流媒体的责任感,放弃了活动的文化品位的自觉追求,没有把这些活动看作是一个文化活动来设计、运做,单纯“向钱看”,这样的活动是没有前途和生命力的,必然会遭到公众的唾弃。媒体从业者、活动设计组织者,应提高对低俗内容的敏感度和判断力,净化、升华媒体活动,而不能挑战社会公共道德的底线,破坏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做到坚持文化品位优先、社会效益优先。

二、 不断提升主流媒体活动的文化水准

目前,主流媒体所处的发展环境呈现出多元化、白热化的竞争格局:

1.多媒体争夺受众激烈化。现在的新闻传播渠道多种多样,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包括手机短信,都在提供信息、争夺受众,彻底改变了过去报纸、电视、电台“三分天下”、独揽传播市场的格局。

2.传播呈现无国界化。世界各地的各种活动、信息,几分钟、几秒钟内就开始在网上传播,人人都能看到。特别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利益格局的调整,社会热点问题和公共突发事件不断增多,这给主流媒体的引导能力带来考验。

3.受众群体日益对象化。随着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职业结构的差异,广大受众对媒体各类节目、报道选择的倾向性日益增强,呈现出鲜明的对象化和分众化特点,比如,出租车司机特别爱听广播,年轻人主要看网络媒体,等等。

三、 促进主流媒体活动与文化的有机结合

活动是媒体文化理念的载体,文化是媒体活动的灵魂,只有把媒体活动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提升媒体形象,实现媒体价值。如何强化、优化媒体活动与文化的有机结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入手:

1.把握文化主流。各级党报、电台、电视台作为主流媒体,要责无旁贷地把握文化主流,自觉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提升主流媒体文化品位。一方面,要着力于倡扬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精神、开放襟怀的文化理念,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在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的策划和选择上,借鉴各类型媒体的有益做法,在兼容并蓄的基础上形成媒体的自家面目,使各种媒体活动起到促进社会发展、满足人民需求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对各种新出现的文化现象保持敏感和鉴别力,拒绝各种负面文化的侵袭,把媒体发展目标与主流媒体责任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不能简单地以利润和经营收入状况来作为媒体活动成效的体现。中央电视台的《感动中国》、《我的》、《圆梦行动》、《奥运舵手选拔》等活动,都是符合主流媒体角色、体现社会公益、把握文化主流的电视活动产品的优秀代表。

2.创造活动品牌。媒体活动品牌,是受众对媒体及其活动的感受的总和。在媒体活动类型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的今天,那些仅仅追求短期经济回报的媒体活动多半昙花一现,喧嚣热闹过后除了现金收入有所体现外,并没有给媒体品牌自身带来任何有益的附加值,甚至导致品牌负增值。而媒体活动品牌化倡导的就是,通过打造活动品牌来带动媒体市场营销,为媒体形象塑造推波助澜、注入活力。一方面,要与媒体总体定位、战略相吻合,使任何活动都严格遵守媒体的发展导向,否则即使活动组织再别致、影响力再大,对媒体的整体形象反而伤害更大;另一方面,要注重活动品牌的文化个性及差异化,在信息时代,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的媒体活动不再容易得到市场认可,活动差异化成为活动品牌化的基础条件,活动的文化内涵独到,表现形式精彩,才会被市场铭记、接受,媒体活动的生命力、影响力、品牌力就能得以持续提升。例如,2008年年底河南电视台举办的“首届河南电视书法大赛”就属于是2008年河南书坛的一件盛事,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收到来自全国各地8000多名作者的1万余件书法作品,2009年元月10号决赛当晚,在河南电视台1500平方演播大厅,来自全国各地的168名优秀书法家汇聚一堂,通过丰富的电视晚会展现形式,经专家评委各个环节的仔细评判、最终55名书法精英脱颖而出,这次书法与电视联姻,不仅使电视晚会别开生面,更塑造了“中原书风”这一活动品牌,促使中原书法走向了全国,河南电视台这一以丰厚的中原文化为背景支撑的地方性电视台,其日益形成的独特影响力正在跨越地域界限。

第6篇

关键词:税收管理专业化管理模式专业化人才纳税服务专业化管理专业化

专业化管理是根据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特点,通过建立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充分运用其专业技能,实行分类管理和规模化管理相结合的模式,达到加大管理力度、强化管理深度的目的。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所有制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市场分工越来越细的经济社会背景下,税收管理专业化是大势所趋。据笔者调研,20o7年娄底市国税局适应这种趋势,大力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着重改革管理的组织结构,按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和个体户、所得税三个类别分设税源管理机构,实行针对性管理。专业化管理推行一年多来,收到了明显成效,税收征管质量得到一定提升,补办税务登记2836户,个体税收增长44.6O%,高出总收入增长水平20.42个百分点,所得税收人增长53.5%,高出总收入增长水平29.92个百分点。但是,总体来说,目前的专业化管理还只是“破冰”之举,尚未达到“融冰”、“化冰”的境界,专业化管理的深度、广度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尤其是在专业化管理方法、专业化管理手段、专业化管理目标等方面还大有文章可做。本文拟从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推进专业化管理纵深发展提出几点浅见,供工作中参考。

一、认识上应该厘清的几个问题

1、专业化管理不是简单的分类管理,而是全方位、立体型、深层次的专业化管理。有人认为,按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和所得税纳税人进行了分类就是进入了专业化管理,这是错误的。分类是专业化管理必备条件,是基础,但不是全部。目前,我们的专业化管理还停留在浅层甚至表面上,形式上转型了,实质上还没转型,管理的手段、管理的方式、管理的程序还是老套路、老办法。在一般纳税人管理上,税源管理部门没有做进一步的细化、分工,也没有制定对应的管理办法,更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体系;在所得税管理上,缺少专门的税源监管,缺少多元化的信息网络,缺少专业的纳税评估;在个体税收管理上,税源底子、纳税人户籍还不是很清楚,税额调整方式还比较粗放,个体大户的征管还不是很到位。真正的专业化管理应该是专到了每个行业、每个税种、每个纳税人、每个工作点上,还应该有专门的办法、专门的手段、专门的目标。

2、专业化管理不是税源管理部门单打独斗,而是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相互联动。有些人一提专业化管理就认为是税源管理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因而置身事外。诚然,税源管理部门是专业化管理的主体,但是,其他部门也是专业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化管理模式下,信息技术部门应提供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支撑,征管部门应提供专业化的征管制度和办法,税政部门应提供专业化的政策服务,计统部门应提供专业化的统计分析,因此,不能把各类业务彼此割裂,而应该各单位各部门、各岗位明确分工、强化职责、密协协作,尤其要理顺综合管理部门和专业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落实和完善税源管理良性互动机制。

3、专业化管理不是一专到底,也应有适当的多元化管理。专业化管理是纵向的延伸,多元化管理是横向的延伸,缺少多元化的专业化是狭隘的专业化。比如:管理增值税的部门既要管理好增值税,也要注意所得税的管理,及时将增值税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向所得税管理部门反馈;管理大企业的部门,既要探索大企业税收管理新方法,也要对大企业下的子公司、小企业加强管理;管理甲行业的税收管理员,既要加强对本行业的税收管理,也要注意与甲行业相关的乙行业的情况,做到相互融通、相得益彰。因此,专业化管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4、专业化管理不是要管理不要服务,而是要在专业化管理上实现专业化服务。重管理、轻服务本来就是一种错误的理念,推行专业化管理后,部分人甚至加深了这种理念,片面强调专业化管理而忽视纳税服务,征管制度变得越来越冗长,征管措施变得越来越繁琐,征管流程变得越来越复杂,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管理,但另一方面也加重了纳税人负担,牺牲了优质服务,并且两种效益不对等,牺牲大于收获。在推进专业化管理上,要特别重视专业化服务,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纳税人,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逐步实现个性化服务,使纳税服务的触角伸得更长、更深、更广。

5.专业化管理不是唯收入论成败,而要把提高征管质效作为主要标杆。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效益的明显提高带动了税收收入的较快增长,这是经济决定税收的产物,这种表象容易掩盖税收征管质效的本质,让人误以为这完全是专业化管理的功劳,并在这种成果下沾沾自喜。检验专业化管理的成效既要看税收收入的增长,更要看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益,看征管漏洞是否存在,看征收率是否提高,看征管秩序是否好转,看纳税人是否满意。

二、实践中应该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进一步完善分类管理与层级管理相结合的模式

进一步打破税源管理部门内部属地管理的模式,分行业、分规模进行管理。一般纳税人管理部门设立大企业管理组,大企业以外的企业按行业进行分类设立若干个组,商业与工业分开,甲行业与乙行业分开,每个税收管理员专门负责一个或几个行业的税收管理,加强对各个行业的比较分析,采取针对性管理措施,同时,在职能建设上,要将管理与评估分离,专门设立评估组,负责互动平台下发现的疑点企业的纳税评估;所得税税源管理部门可以比较一般纳税人的管理进行分类管理;小规模纳税人和个体户管理部门则要按地段、按规模、按行业进行分类管理,监控到每一个个体工商户,监控到开业、歇业、复业等具体的经营活动,监控到每一张发票的开具情况。同时,市局要积极参与到税收征管实践中来,重心下移、业务贴近基层,市局直接对大型企业进行评估,对大型企业进行重点监控,对一定规模以上的企业进行直接稽查。

1、抓紧规范管理制度。随着管理方式的转型,管理的基本制度、基本规程也必须相应转型,否则,就会出现管理空挡。要适应专业化管理的新要求,重新规范管理工作制度,制定详细的行业税收管理办法、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发票管理办法、税务稽查管理办法、纳税服务实施办法,使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要适应专业化管理的新要求再造管理流程,科学设置税收征管基础工作流程、办税服务流程、部门衔接流程、互动协作流程,使各项工作顺利流转,防止工作断链;要适应专业化管理的新要求,强化检查考核,明确内部分工和岗位职责,建立目标管理机制,完善考核办法,为专业化管理提供保障和动力。

2、着手强化配套措施。要将征管、税政、稽查、计统、信息中心等部门纳入专业化管理工作范畴,形成大专业化管理格局,增强整体合力。各部门要以专业化管理为核心,积极主动为专业化管理服务,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改进管理办法,创新管理手段。征管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包括所有行业的税收管理办法,供基层征收管理机关执行,进一步扩充纳税评估模型库,建设类型齐备、典型具体的纳税评估模型库;税政部门要着重完善民政福利企业、废旧回收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管理办法,提出精细化管理举措;稽查部门要加强典型案例的剖析,掌握各个行业偷税漏税的惯用伎俩,为税源管理部门实行专业化管理提供参考;计会统部门要走出传统的统计分析习惯,将统计分析细化到各个产业、各个行业和细分行业,将统计分析指标细化到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使统计数据更加准确、全面,使分析结果更加科学、可靠;信息中心要发挥技术支撑的作用,建立税收数据处理中心,把各税种、各类经济活动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储存,加强税收数据的深层次开发使用。

(二)努力建立专业化人才队伍

人才是基础,没有专业化人才就无法实现专业化管理。目前,干部队伍中行业分析专家、反避税专家、所得税管理专家、转让定价调查专家、纳税评估专家、计算机审计专家、个体税收管理专家还很稀缺,制约了专业化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各级国税机关要高度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把它作为专业化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先行性工作来抓。要及时调整教育培训的方向,从学历教育、基本技能教育、综合性教育转向专业教育、针对性、高精尖教育,使受教育者多获取特定行业、特定领域的专门知识,多培养行业分析专家、纳税评估专家、税务稽查专家、计算机专家;要建立和扩充各级各类人才库,对专家级人才统筹管理、合理调配、因才适用;要确保专业化人才队伍的基本稳定,每年专业人才的岗位异动率不能超过20%,并要实行“退一补一”的办法,顺利实现专业人才的新老交替。

(三)积极推动纳税服务专业化.

管理与服务是一对连体婴儿,有相应的管理就有相应的服务。随着管理的深人、细致,纳税服务也应该紧随其后,步调一致。推动纳税服务专业化首先要树立“顾客导向”意识,对企业来说,顾客是市场营销活动的中心,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围绕着顾客需求、顾客满意来进行,对税务机关来说,纳税人就是税务机关的顾客,所有的管理活动都应该以顾客需要、顾客满意为标准,当然,这种需要和满意是建立在依法依规的基础之上。其次,要建立大客户税务经理制,达到一定规模的纳税人,税务机关要指定一名专门人员作为企业的税务经理,成为税企沟通的基本渠道,对企业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各类涉税问题。再次,要拓展纳税服务的方式方法,实行同城办税、网络服务、数字税收等新的服务方式和手段,提高办税效率,尽最大努力方便纳税人。

(四)全面推进管理专业化。

l、推进一般纳税人管理专业化。摸索大企业专业化管理新途径。目前,省级以下税务机关尚未建立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但是我们可以进行探索,为以后大企业的税收管理积累经验。大企业的标准可按销售规模、纳税规模、资本规模和其他特殊情况综合确定。每个大企业明确专门人员进行管理,管理员负责了解大企业的财务核算和相关的生产经营情况、资金流动情况、发票开具情况、税款入库情况,同时,根据掌握的情况对申报资料进行评估,对申报资料、税款入库、争议税款进行动态监控,定期进行跟踪性税收风险分析,及时发现和纠正申报中的异常情况,对发现重大问题的企业实施专业化税务审计,审计过程中可以召集行业分析专家进行集中“会诊”,必要的情况下,大企业可实行专家组专门管理,但是,对专家组成员要明确职责,量化指标,用简易的考核办法加强考核,确保驻厂员忠实履行职责。

深入推进行业分类管理。当务之急是要在专业化的税源管理部门内部进一步打破属地管理的格局,按照“突出特点、规范制度、重点推进、逐步细化、完善体系”的总体要求,合理划分行业、合理分配征管力量进行分类管理。根据目前的情况,分行业管理不宜太粗也不宜太细,太粗了专不起来,太细了人员力量有限,应以两人为一组,每组专管1—3个行业(包括细分行业)。要逐级建立行业税收信息库,搜集各类经济税源信息,树立行业指标标准,定期指标体系,根据行业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各种指标标准,为税源监控和纳税评估提供参考。要加强行业研究,行业税收管理员定期出具行业发展报告,定期提供行业经营、发展情报,定期召开行业分析例会,对特定的行业问题,采取专家咨诲、实地考证等办法加强研究。要完善行业纳税评估模型库,开展专业化评估,专业化评估的特点是人员专业、知识专业程序专业、方法专业。

2、推进所得税管理专业化。今年是新所得税法正式实施的第一年,总局和省局专门召开了所得税管理与反避税工作会议,提出了“分类管理,优化服务,核实税基,完善汇缴,强化评估,防范避税”的24字方针,为所得税专业化管理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按行业、按规模进一步细化分工,适当增加所得税专业管理人才,调整所得税管理事项。县(市、区、局)应迅速积极探索在税政科设立由2—3人组成的专门小组,重点抓好所得税纳税人除税务登记、申报征收、发票管理外的税源监控、纳税评估、重点涉税事项管理、汇算清缴等重点事项工作。

拓宽信息渠道,强化专职监管。所得税管理的瓶颈是信息失灵,因此,有必要建立专职监管部门,专门负责加强信息情报的搜集和税源的监管,理想的模式是建立税收数据处理中心,综合各种经济税收信息,统一自动采集、自动储存、自动筛选、自动分析。当前的选择是健全信息网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可以从产权交易机构、工商部门、公证部门采集重大产权交易、产权变更、经济合同及协议等情况,可以从金融部门采集银行开户、资金流动情况,可以从新闻媒体采集经营发展变化、重要产品上市情况。

建立所得税专业评估体系。所得税纳税评估是对税源监管信息的分析、利用的过程。所得税专业化评估有别于原来的“大一统”评估,评估的精细化程度更高,侧重于收入成本的审核,强调行业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应加快建立包括行业税负率、零负申报、财务比率、财务项目分析指标等在内的指标峰值,建立指标警戒体系,将低于警戒值的纳税人作为评估对象。运用管理学、统计学等相关知识和科学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分析:找出疑点,指导评估。

按照“二八律”建立重点税源监管制度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抓好2O%等于抓好10o%的“二八率”是现代管理的机理,也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哲学原理在税收管理中的应用。要编制重点税源监管调查指标体系,调查分析重点税源企业报表数据、纳税申报数据和生产经营情况,分析税源、税负变化动态。要明确规定纳税人发生重大盈亏、资产损失、产权变更、投资转让、破产重组等变化时,必须及时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并办理所得税清缴手续,并将重大事项报告情况作为税务奖惩的一个重要指标。

严格核定征收。对连续亏损、行业平均利润率低于预警值的一般纳税人、符合核定征收的小规模纳税人全部实行核定征收;对零申报和负申报的企业核定征收面要达到60%以上。

加强反避税工作的研究和管理。积极培养一批反避税专家,依靠专家推进反避税工作。定期剖析反避税典型案例,增强反避税工作的针对性,以典型案例指导反避税工作。对长期亏损或跳跃性盈利又不断扩大投资规模等违反营业常规的企业、实行关联交易有较大避税嫌疑的企业,开展内、外部调查,加强情报交换,做好信息比对和功能风险分析。

大力开展所得税专项检查。切实扭转所得税检查是条“橡皮尺”的观念,进一步增强所得税检查的刚性。税务稽查的重点、检查的技能逐步从增值税转向所得税,大力培养所得税检查专业人才,探索所得税检查的新方法、新手段。所得税稽查收入与全部稽查收入要协调发展。

3、推进个体税收管理专业化。

细化个体户户籍管理。定期对管辖区内的漏征漏管户进行清理检查,全面深人分析、监控个体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纳税情况,做到基本情况清楚、涉税事项清楚、增减变化情况清楚、停歇业、走逃户、非正常户情况清楚、税控装置使用情况清楚。

第7篇

自达尔文进化论产生之后,大量相关的边缘学科应运而生,如:进化认识论、社会生物主义思想、进化论生态学等等。这些广义进化的思想在生物和社会两个层面上对人类知识的许多疑问作了探索性的研究,对人类文化各方面造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总的说来,进化论在建筑学领域还鲜有作为,这一方面可以归咎于建筑学的学科特殊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对它的忽视。关于广义进化论,一个相对科学的定义是:“在达尔文进化论基础上强化了评价系统的认识论。”达尔文进化论的理论核心是“变异”、“选择”。相对来说,生物性选择的过程涉及到的评价机制比较简单,但广义进化的评价判断系统则复杂得多。也正因为如此,它可以在更广的范围用来分析社会进化、文化进化等,也可以在更微观的范围内研究认知思维的机制。有了这样的基本认识,通过分析建筑学的广义进化特征将有助于我们建立正确的工程认识观。

一建筑学的“非”进化性脱胎于自然科学的进化论从它拓宽疆土的一开始就受到顽强“狙击”,在艺术和宗教领域更是如此。的确,宗教排斥变异,艺术以变异求存,艺术领域不存在稳定的、明确的价值观,在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之间我们通常难断优劣。艺术和宗教都显现出某种“非”进化性,这是进化论介入建筑学的一个难点。然而,这其中又有所区别。宗教在它的体系成熟之后就保持着超常的恒定,而艺术在创新过程中不断建构着自己的系统。因此,如果说宗教不具有进化性的话,对艺术我们就不应妄言了。更何况,建筑学兼备科学与艺术两类学科的特点。“建筑学非进化性”还来源于“进化”与“进步”这两种概念的混淆。“进步”概念源于亚里士多德,它断言万事万物向着自我完美的或是由低级向高级的方向发展,这是一种典型的“目的论”。由于它不能解释创造力的来源,现代科学已抛弃了目的论。严谨的生物学者十分注意区分“进化”与“进步”概念的不同含义。这启示我们,建筑上的每一次“变化”都昭示着新事物的出现,但这并不意味它更高级。比如说,我们很难说现代主义建筑就比古典主义建筑高级,只能说它在某些功能方面更加适合于现代生活方式的要求。我们也很难说解构主义建筑思想比现代派建筑思想更加高级,也只能说他更加适合于当代大众心理的需求。因此,如果说在生物学上“进化”与“进步”的概念可能重叠的话,在建筑学上的进化概念就不一定具有进步的含义了。

二软、硬结构模型对设计思维的启示!模型的思想广义进化倚重的模型策略针对的是机器工作的创造性问题,它使用了一些“地形图模型”、“软、硬结构模型”等理论模型的方法对许多自然或文化现象作出了有益的探讨。它希望这些以进化论为基础的模型能代替以“符号主义”和“连接主义”为基础的机器模型,从而创造人工智能,实现人机对话。这种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借鉴。树立模型分析的方法对于建筑学这种带有模糊判断性质的学科来说,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分析方法。它不仅使我们的分析过程更加直观,还可以通过定量的数据得出更加明确的结论,并用以指导创造性的设计实践工作。"软、硬结构模型赵南元先生在《认知科学与广义进化论》中提出的软、硬结构理论的基本思路是:在人的认知过程和社会科学中存在着“自举”现象,即前一级的成果对后一级的成果有制约作用,它们是“自我表述系统”(图!)。自我表述系统必须包括相互作用的软、硬两部分结构,其中,硬结构保证系统的存在,软结构在硬结构支持下对硬结构进行建构,完成系统的自举。使用这个概念可以对建筑设计思维过程作出理性的分析#!$。建筑师思维中存在着软、硬结构。建筑师头脑中的知识体系是硬结构,建筑师在学习或与外界时接触得到的新思维可以视作软结构。软结构不断产生新的设计思想,进而优化其知识结构。而硬结构在领会和捕捉新思想上至关重要。建筑师的成功与否视乎软硬结构关系的均衡性。在建筑创作过程中,建筑师通过草图表达思索的轨迹,当其从纷乱的线条中选择出合适的线条时,就完成了一次创造过程。

其后,经历过多次类似的过程,在建筑师的笔下产生出数种甚至许许多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建筑形象。之后,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选择,选择范围大大缩小,直至最后确定针对特定过程给出的答案。建筑师在设计作品时,常常出于建筑师的职业心,反复勾画,也就是为了给自己多几种选择,以便优化设计方案(图")。我们在进行项目操作时使用的也是软、硬作用机制。方案招投标或方案咨询阶段是项目操作的软结构阶段,经过评标,根据专家或业主综合的价值判断,决定某个方案或结合某几个方案的过程就是项目设计的硬化过程。软结构阶段的思维活动带有相当程度的发散性,在这个阶段非理性的思维模式占主导地位,而后期的判断决定过程则是理性思维的结果。因此,可以认为一个设计的好坏是由理性与非理性思维协同作用的结果(图)。关于评价评价即价值评判。《辞海》对评价的解释为:“泛指衡量任务或事物的价值。”评价包括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两个方面。在建筑设计中,主体指的是设计师、业主、城市管理部门等对设计有需要的人,而客体则指设计目标、策略和图形成果等。设计过程本质上就是不断进行评价的过程。评价在软、硬结构模型中起到的是中介作用。在以“求异”为任务的创造性活动中,正确完善的评价活动是“硬化”过程的推动力。因此,广义进化理论的核心是其价值理论体系。

“进化离不开变异与选择,而选择离不开评价,如果没有一个具有客观性的价值理论体系,进化论向生物学领域以外进行推广是缺乏理论基础的。”广义进化关于“负价值”的理论对我们的认知思维带有宏观的指导意义。在这里涉及到“复合地形图模型”的概念。“地形图”是生物与社会进化现象的一种形象化模型,它是由空间和时间要素构成的四维体系。而“复合地形图模型”则是大小两个系统的地形图的叠加。由于价值观是向量而地形图却是非线性的超曲面,与地形图下降梯度一致的价值观,在超过临界点之后必定成为“负价值”。而且,负价值的自我保持性越强,系统越有“逃离”的危险,从而使系统崩溃。例如,从生存竞争的角度出发的价值观是“生育人口”,但是超过一定数量,也会造成人类的生存危机。因此这时“生育人口”就成了“负价值”。在建筑上,思维评价中的负价值主要是由评价主体之间的不均衡性造成的。在设计师、业主或其他相关人员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制约性,它们有各自不同的价值观,一个好的价值取向也只是在各方价值保持平衡下才有意义,任何一方的独断专行都会导致设计的失败。因此,设计师作为协调性的评判主体应发挥主动性。

三建筑现象的广义进化思考典型江南水道空间的模式由以下因素构成:桥、水道、建筑界面、人的活动方式、尺度。现代生活方式使“建筑界面”、“人的活动方式”和“尺度”这三种因素已发生了变化,因此现在我们不可能再期望简单地通过开河和架桥来获得什么“水乡风情”。同样的情形体现在“岭南骑楼街”模式的演变中。人的活动和合适的尺度感是近代骑楼街空间形态的模式语言。在当代城市中心区的改造建设中,我们采取的常常是一种错误的策略:拆除古建筑、拓宽道路、建沿街高层建筑。为了给大拆大建、破坏文脉寻找出路,骑楼文化被表达为沿街底层(或二层)架空的非连续走廊。事实上,我们很难在失去尺度的骑楼和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前找到城市的历史印象。以上例子表明,传统的审美律在很多情况下已不再适用了,社会生活环境赋予了建筑文化新的选择压力。

正如德国建筑评论家威廉•克劳泽尔在论述建筑与环境的关联时给我们的忠告:“建筑师倾向于根据视觉规则理论来组织环境……由于它赖以存在的假设条件已经改变,传统的视觉规则理论已不再真实可靠,曾经在建筑形体中建立起来的视觉和谐模式将不再重现。”在新的社会环境要求下,“涉及不同环境层面的综合体系”的新理论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里,笔者是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方面阐明建筑文化观念的演进机制的。建筑学的发展轨迹是非线性的。用完形心理学对建风格的研究强烈地表明了这一点。古典建筑以构件精细取胜,忽略虚实、阴影等完形因素;现代建筑则从整体完形出发,忽略门、窗、柱等细部的表现。当代的解构建筑学说则将整体完形打散,后现代建筑则将细部装饰重新拾起,甚至加以分解突出表现。从“古典建筑”到“现代建筑”再到“后现代建筑”,建筑文化呈现出跳跃发展的趋势,而且带有明显的“返祖”现象,这是建筑文化的广义进化特性。四建筑学引入广义进化思想的意义广义进化主要的目标是“研究人脑的认识与思维过程,对于认知过程给出机械论的解释,也就是研究认知和思维的机制,使其有可能在机器上实现”。达尔文进化论揭示出自然进化过程的创造性。超级秘书网

第8篇

常规岛及电站辅助设施(BOP)设计自主化的主要目标是要通过技贸结合,以若干台大型商用核电站的建设为载体,逐步全面建立大型商用核电站常规岛和BOP的自主设计能力,并具备一定的研究开发能力。包括建立并完善整套规程、规范及程序文件,配套合适的设计/计算手段和方法,培育建立起一支合格的设计队伍,最终能由国内工程公司或设计部门向建设单位提交合乎规程规范要求、质量要求和进度要求的整套设计文件和相关工程服务。

实现上述设计自主化的步骤是:

a)在大型商用核电站的首两台机组的建设过程中,通过外方为主,中外合作设计,完成包括设计管理、设计规范、适用的计算机软件和数据库、系统的拟定、计算与优化、施工图设计技术以及各类工程文件编制在内的全面技术转让;

b)3、4号机组的大部分设计责任转移到中方,仅少量关键性技术责任仍由外方承担;

c)5、6号机组由中方承担全部设计责任。

考虑到我国核电站建设将走上系列化、标准化建设的道路,除少量改进项目之外,后4台机组的重新设计工作量将大大减少。因此,1、2号机组设计技术转让的成功与否是设计自主化能否得以实现的关键。

2设计自主化的现状

2.1常规岛工程设计自主化现状

从技术角度而言,核电站常规岛与常规火力发电厂汽轮机岛之间并无本质上的区别。我国几个主要的电力设计院已经具备了600MW级火力发电厂的设计资格,在工程设计实践方面,也已有了相当的积累。

在核电工程方面,国内电力设计部门自主承担完成了秦山一期300MW机组常规岛设计任务,目前正开展秦山二期600MW级常规岛工程设计工作。而岭澳核电项目则在大型商业核电站常规岛设计自主化方面迈出了第一步。通过与常规岛供货商的合作,国内电力设计院具体承担了常规岛部分土建、工艺设计任务并完全承担了相应的技术责任。整个设计工作按国际标准和惯例组织进行,目前工作已接近完成。

与国际标准的工程公司(A/E公司)相比,我们至少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国际合作,从技术转让中获取相应的能力,才能真正谈得上设计的自主化。

a)项目管理的能力,包括项目管理队伍的组成和工作程序的建立等;

b)适当的计算机系统(硬件和软件)以及配套的工程数据库系统,其中工程数据库系统是问题的关键;

c)接口控制能力,包括接口的预见性和确立、控制等;

d)系统的计算拟定和优化(指工艺、电气、仪控等主要系统);

e)设备采购规范书的编制能力;

f)施工、安装、调试和运行文件的编制能力;

g)国际通用的标准、规范的理解和比较。

国际标准的A/E公司与国内设计单位(CDI)能力差异比较见表1和表2。

2.2BOP设计自主化

国内设计院已基本具备了BOP设计自主化的能力。特别是在岭澳核电站项目中,国内设计院与业主的经验和能力相结合,除个别系统由于商务、系统小成套等因素导致工艺设计由外方承担外,已全面实现了包括工程管理、采购、设计(工艺设计和土建设计)等各个环节的自主化。

表1工程管理能力差异表

项目A/E公司CDI

项目经理能对工程实施全方位的控制,有职、责、权,对外代表公司对项目进行质量、工期和费用三大控制,拥有项目组内部人力调度和收入分配的权力。主要从技术协调角度组织管理项目设计,基本没有人员调配、费用控制和收入分配的权力。项目三大控制职责主要由生产处室实现,导致项目技术、工期、费用职责不清。

项目管理队伍有专责的项目经理工作班子,职能包括项目的计划,设计管理协调,商务、会计、质保、预算、采购、合同等与项目实施有关的各个方面。不健全的项目工作班子,依靠生产处室实现管理的职能。

工作程序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程序并按程序办事,工作人员的个人表现基本能与公司体系运作的有效性进行适度的分离。以工作经验和工作惯例为基础,工作程序不健全或不受重视,行政命令仍为主要工作手段之一。

工程数据库系统庞大适用的工程数据库系统,包括工程设计数据库、参考文档数据库等,有利于建立快速报价体系,电站优化设计和提高设计效率与质量,降低工程投资。工程数据库系统正在建立和积累,但适用于国际标准的工程数据库基本是空白。

质保体系正常运作的质保体系和较强的质保意识。体系类似,运作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正常。

接口控制有丰富的接口控制经验,专门的管理程序和管理人员对接口的预见性和控制能力有待加强。

表2工程设计能力差异表

项目A/E公司CDI

标准规范对国际通行的标准规范有广泛深入的了解,并运用于工程实践。对国际通行的标准、规范的了解和使用有待加强。

系统设计

(SystemDesign)有较强的系统计算、分析、设计、选型和优化的能力,有丰富的计算机软件。有一定的系统设计和分析计算能力,但仍以经验设计和引进设计为主,应变能力不强,适用计算机软件不够。

安装设计

(设备、管道、

电缆等)有较强的设计布置、力学分析、支吊系统设计、材料和型号选择的经验和能力,有适用的参考数据库支持,具备了3D模型设计能力。有丰富的设备、管道、电缆等设计布置的经验和能力,掌握了3D模型设计能力,但缺乏适用的数据库,所采用的设计计算软件也仅适用于国内工程。

土建设计成熟的结构计算与设计。与国外设计能力大致相当,但大型动力设备基础的力学分析计算有待加强。

设备采购

规范书由专门的部门、人员和程序来完成,对各主要发电设备主、辅机供货商比较了解,所编设备采购规格书内容比较全面(包括商务、技术、材料、质保、包装、运输安装、服务等各方面内容)。无专门的采购部门,以过往工作经验为主,以编写技术规格书为主,内容相对较简单。

安装、调试、

运行文件有较强的文件编写能力。基本无经验,能力有待提高。

3工程设计模式

3.1常规岛工程设计模式

为了要实现设计自主化,必须最大限度地参与核电站的设计和管理实践活动,只有参与才能掌握,只有干才能学会,只有敢于承担风险才能取得胜利。

由于国内设计单位的资源、经验和能力的局限性,选择一家国际著名的工程公司进行合作设计可更有效地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手段,设计技术以及信息财富,有利于国内设计单位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快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在选择国外合作伙伴时要注意在电站工程设计方面,国际上流行着两种不同的模式,在这两种模式中,工程公司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3.1.1美国模式

a)设备制造商仅负责设计和提供直接由其制造的产品,国内俗称主机供应商;

b)工程公司在电站的成套设计、工程管理、采购、工程服务(土建、安装、调试运行、维修)等方面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并且有丰富的经验。

3.1.2欧、日模式

a)设备制造商不但能负责设计和提供直接由其制造的产品,对主厂房内的工艺系统也有较强的设计和成套能力;

b)一般不请独立的工程公司协助其进行辅助系统的成套设计;

c)其工程设计力量是属于设备制造商的一部分,所提供的工程设计总是与公司的设备紧密联系在一起,属专门化的设计。

3.1.3选择美国模式的优势

笔者认为,如创建合资的工程公司,则采取美国模式更为有利,主要因为:

a)从工程的观点看,美国模式无论是设备制造还是电站设计均十分接近我国传统的、成熟的火力发电项目建设实践,双方合作容易找到共同一致的基础。

b)美国的工程公司总是独立于设备制造之外,具有和多家厂商合作的经验,因而在电站设计方面,增强了灵活性,减少了局限性,可增强国内设计院的应变能力。

c)在主设备的招标评标过程中,唯有美国模式的工程公司才能公允地同参与竞争的各供货商进行评判。若选择了欧洲某设备货商合作,将使自己陷入“唯一性”,而失去了“灵活性”和“公允性”。

d)美国工程公司由于其在工程项目中的地位和作用,积累了非常丰富和广泛灵活的经验,对提高国内设计单位的水平有利。

e)一般而言,美国公司在提供技术转让方面,持相对比较开放的态度。

3.2BOP工程设计模式

可按岭澳核电项目现有的模式,继续扩大国内设计的份额,把设计自主化推上一个新台阶。

第9篇

一、修试中心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总体上来讲,现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谈成绩可能为时尚早,但是,我们在这方面的基础已经奠定,而且日趋坚实。主要表现在:

1、企业文化建设得到了管理层乃至全员的真正重视。通过几年来的教育引导和具体实践,修试中心不同层面的人员对企业文化有了不同程度的更高认识。管理层的人员开始主动地学习研究企业文化,针对我们工作的行业特点和性质大胆地实践,并积极地加强对普通员工的教育引导,发挥了对企业文化的倡导和培育作用。普通员工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他们在具体实践和体验的过程中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见,在不断完善中使中心企业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目前,对于企业文化,我们一方面从认识上已经基本实现了由表面文章、劳民伤财、领导作为到管理思想、文化沟通、全员参与的转变;另一方面在方法上已经基本实现了由不知道什么是企业文化、从哪方面加强企业文化、如何提升企业文化到选准活动载体、找准工作切入、发挥特色优势的转变。

2、现已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这些年来,我们以基层建设工作为载体,以实现各项工作的程序化、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目标入手,不断完善了基层的环境建设、制度建设、资料建设等一些浅层次的文化要素,为近一两年总结提炼团队精神、服务理念、管理模式等较深层次的文化核心奠定了基础。

由于我们抓住了这个循序渐进、融会贯通的过程,广大员工、尤其是管理人员都能够慢慢地接受,保证了我们所推行的企业文化实现了与员工精神和理念的融合,避免了说与行的脱钩、领导作为与基层素质的脱钩现象

。3、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是各车间更加注重团队精神、服务理念等内容的概括和提炼,较之以前更加符合行业特点和工作性质,特色更加明显,较好地发挥了凝聚内部力量、展示外部形象的作用;二是各车间更加注重日常工作的过程控制和经验成果的总结提炼。在工作过程中比较善于创新,而且有布置、有落实、有检查、有讲评、有奖罚,总结自己做过的工作不再是简单的数字罗列和事例的堆砌,都能够认真分析总结经验,尽可能地上升到理论层面,形成一套独具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指导并提高下一步的工作;三是在企业文化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下,广大员工的修养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强,靠工作维系自身生存、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的认识不断提高,激活了方方面面的工作,给我们的基层服务管理注入了生机、增添了活力。

二、修试中心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误区

1、在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上存在误区。一是部分干部职工将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于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企业文化建设只是国外“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演变,因此认为现在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二是将企业文化建设单纯化,一种是认为企业文化建设是个“筐”,把什么东西都往里装,将本属于日常或党群范畴内的工作统统纳入企业文化;另一种是认为企业文化就是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虽然丰富的业余文化有利于陶冶职工的情操、拉近干部与职工间的距离,激发工作中的活力,但它只是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部分,不能够涵盖企业文化的全部。

2、在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运作上存在误区。一种是重形式轻内容,把主要精力放在营造氛围、布置场面上,而没有真正的在提炼精神、升华理念上下功夫,结果造成了“轰轰烈烈开场、默默无闻退场”的局面。另一种是急于求成,简单的进行生搬硬套,不注重结合自身实际,将别人已经成形的先进理论、经验成果“修饰转化”后为我所用,造成“树大根浅”,工作上顾此失彼,忙于应付,影响了整体工作的运行。

三、延伸品牌、发展品牌的实施对策

1、建设个性化的企业文化,增强品牌的渗透力。近年来,修试中心在品牌建设上,大力实施创新工程,依托积极树立“胜利电力”大品牌,树立品牌不易,经营品牌更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