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10:3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晏子使楚教案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审题训练明起因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十二课——晏子使楚。(齐读课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快速找出最能解释课题的一句话(齐王派大夫晏子出使到楚国去)
练说什么是“晏子使楚”?
2、什么叫出使?(代表一个国家去外国执行外交任务)那么这次晏子出使就代表着——(生答:齐国)
3、请同学们边读第二自然段完成练习。(幻灯投影练习题)
①、因为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所以(
)。
②、如果楚王侮辱了晏子,就不仅(
),而且(
)。
③、如果晏子挫败了楚王,就不仅(
),而且(
)。
4、交流
①、因为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所以(想趁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板书:想显显威风)。
②、如果楚王侮辱了晏子,就不仅(是显了楚国的威风),而且(侮辱了齐国。)
③、如果晏子挫败了楚王,就不仅(灭了楚国的威风),而且(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二)、训练理解句子含义知进过
1、一个要侮辱晏子显显威风,一个要挫败楚王,维护自己和齐国的尊严。(板书:侮辱、挫败)。两人之间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较量,课文哪些自然段就是写他们较量的经过?共有几个小故事?
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3——5自燃段,用找出晏子是怎样挫败楚王三次侮辱,维护齐国尊严三个重点句。
3、交流:(用幻灯出示三个重点句)
①、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在得钻狗洞。
②、放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放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来了。
③、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4、明确学习任务: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练习理解这三句话中含着的意思,来读懂这篇课文。
理解句子含义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们知道理解句子含义先要从字面上想句子贩意思,再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
5、下面我们先来理解第一名话的含义。
①、齐读句子
②、晏子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楚王关了城门,叫他钻洞)。
楚王为什么这么做?(要侮辱晏子身材矮小。板书:身材矮小)
那晏子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你怎么理解?
③、请同学们完成课后习题二⑴,看看你的答案和老师板书的是否差不多。(板书:是个狗国)
④、晏子真了不起,以牙还牙,胜了楚王,谁能把晏子这话读一读。
有感情地练读晏子所说的话。
⑤、师引读,生读晏子的话。(师故意漏读“只好”二字)
⑥、讨论:为什么“只好”二字不能漏?请在“只好吩咐”下这样小黑点,我们等会还要学习。
6、理解第二句话的含义。
⑴、请同学们按刚才联系上下文理解第一句话含义的方法:
①晏子为什么说这话?②楚王这么说是侮辱晏子什么?③晏子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⑵、理解第二句话的含义。
要求学生谁想好了,就把含义写到[!]黑板上。
⑶、评议:句子含义谁理解得好?请含义理解最好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
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不中用
上等国——上等人
下等国——下等人是下等国
最不中用——最下等国
⑷、好,我们就选这位同学的意见,请最好的那位同学板书,其他同学完成课后练习题二(2)。(生板书:不中用,是下等国)
⑸、晏子真是好口才,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又一次挫败了楚王,请大家练读第4自然段,等会请你把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句子读给大家听。(练读——评议)
⑹、分角色朗读。
⑺、请在“楚王只好陪着笑”下面加上小黑点,楚王是不想笑也得笑,笑得多么勉强,多么,多么无可奈何!真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但楚王不肯善罢甘休,一计不成是又生又一计,第三次较量又开始了。
7、理解第三句话的含义
⑴、请同学们按上面的学习方法再理解晏子说的第三句话的含义。
⑵、含义想好了,请自由地到黑板上来写写。
⑶、评评谁的含义写得正确,(请写得正确的同学说理由)
若生第三句理解有困难,则辅助练习:
柑桔在淮南(
),在淮北(
),原因是(
)。
齐国人在齐国(),在楚国(
),原因是(
)。
⑷、谁能上来正式板书句子含义?(请同学们完成课后习题二(3)。
⑸、这一回晏子又胜了,真是主人主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我们一起来读第5自然段(师适时点评)
⑹、这次楚王不再是陪着笑,而是只好——“赔不是了”,什么是赔不是?(生在“只好赔不是”下加上小黑点)
(三)、结果练习晓结果。
1、从刚才我们加小黑点三处地方读懂了什么?楚王对晏子越来越尊重和佩服)
2、课文怎么写的?(板书:不敢不尊重)
3、是啊,楚王是完全被晏子征服了,而且是心服口服,那晏子是凭什么征服这个老谋深算的楚王的?(过人智慧)
仅仅凭过人的智慧?(爱国心)
4、练习:
晏子以自己(
)和(
),挫败了楚王的三次侮辱,不但(
),而且(
)。
关键词:探究实验设计对照。
1 《种子的结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1 教学过程。
听了多次《种子的结构》的教学过程之后,发现一般都是根据教材内容直接陈述的、呈现的,只是教学手段上由最初板书教学转向了多媒体教学,有了更多的图片作为教学资料,实验探究部分进行的也不够理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不多,STSE之间的联系引导不够。
1.2 具体存在的问题。
首先,没有考虑上课前的现实排与设计也有所欠缺。如,在播放“种子发芽”的视频作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时候,速度过快,没什么效果。
第二,实验部分的安排与设计不足,没有很好的引导导,虽然教师会呈现有关种子解剖的一些注意事项, 但是解剖针的使用等注意事项并没有说明。实验过程中, 学生在操作的时候也没有得到很明确的指示,比如对玉米种子纵切,有两种,老师没有明确指出了。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也不是非常的积极。这样的实验探究方式起到的往往只是对学生表面上的兴趣, 并不能达到真正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
第三,没有把握知识、技能的内化规律,如对实验结果的总结也没有让学生来总结,照若由学生进行试验之后,然后总结才会更易掌握。
第四, 师生关系尴尬。与学生的互动并没有表现得非常自然,学习互动环境也不够轻松、舒适,对本节课实验部分的教学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 对《种子的结构》中实验的教学设计。
2.1 教材、学情、教学条件的分析。
教学活动能否按照教师的意愿顺利的开展下去, 需要教师在上课之前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第一,对所任教的章节内容进行分析,包括整体分析和局部分析。整体分析就是从整体上对科学课程内容进行分析,首先,分析教材内容结构,包括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纵向逐渐加深,横向逐渐拓展);分析教材的过程、方法和能力结构(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基本技能、方法);分析教材中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内容(思想观念内容、人格品质内容)。其次,分析教材教学活动结构,使客观呈现的教材内容,比如一些事实、概念、原理、方法、过程等成为教学活动的资源, 即成为教学过程与教学方式方法的有机组成。可以通过对知识的性质、知识的探究与建构过程、知识的理解与内化过程来分析教与学的思路、过程与方法。局部分析即对教材某个章节内容的分析, 是进行单元或课时教学设计的重要步骤。包括章节教材本身四个维度内容、重难点、教学活动结构、深度、广度的分析,以及与前后章节之间联系的分析。
以《种子的结构》教材分析为例:《种子的结构》是华师大版《科学》教材八年级下第七章《第一节植物的有性生殖和发育》中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形成中的一个实验。一个种子萌发之后之所以能发育成一株新的植物体,与种子的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种子的结构是种子萌发这章内容的重点。教材是以菜豆和玉米种子为例,首先将种子的结构阐述清楚,然后安排学生进行观察菜豆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的实验, 最后归纳出菜豆和玉米种子的异同处,以及单、双子叶植物的概念。由于种子萌发后之所以能发育成一株新的植物是与种子的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作用以及单、双子叶植物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由于玉米种子内部大部分为胚乳,仅相对于胚乳对侧基部的一角为胚,比较难以观察清楚,因此玉米种子的胚的观察为教学难点。
第二,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我们都知道,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对将要学习的新内容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如果没有很好的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就不能准备的选择一些探究技能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因此,教师应该通过与班级学生的沟通以及分析该年龄阶段学生的人格资质特点。
第三,教学设备、条件的分析。要采用何种方式来进行该课时的教学,也要依赖于学校的设备与条件。
2.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 知道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功能。② 知道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区别。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中的动手、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小组合作和交流沟通能力。
情感目标: 体验种子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3 课时安排。
课时安排的合适与否,会直接影响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效果,因此,要正确的把握好该实验内容所需要的课时数。不合理的课时安排可能会产生以下影响:过多的课时数,会造成每节课的内容相对减少,教师因此会加入更多的题目来充实这节课的内容,这样就会降低实验课给学生带来的趣味性以及好奇性, 影响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度。相反的,过少的课时数安排,势必会使得课堂教学时时处于高步调阶段,学生会感到非常疲惫,不利于知识点的掌握以及探究技能的掌握。针对《种子的结构》笔者觉得1 个课时是比较合适的。
2.4 重难点的把握。
重点:种子的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概念。
难点:观察芸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其中玉米种子中的子叶、种皮和果皮的观察,更是难点。
2.4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首先,可以在2 分钟之内完成导入,通过几十秒的幻灯片《种子发芽》视频的播放,导入本节课实验的观察对象。
提问:种子的内部是什么样子的呢? 成功导入。
其次,在实验的开始,教师可以通过投影仪进行演示实验,分别解剖两种种子,并且对每一种种子的解剖进行讲解,提示注意事项、实验仪器的使用,特别是解剖针这个危险性比较高的仪器。同时也要有意无意的提示学生观察种子的哪些部分,并且说出一些观察到的种子结构。“同学们,你们也动手看看,你们观察到的种子与我观察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将实验观察结果填在桌上的表格之上。”
教师活动要求:双子叶种子选择书本中的菜豆,单子叶种子选择课外的水稻种子。时间应该控制在8 分钟之内。
学生活动:由于学生已经在教室的演示实验中吸取了经验,因此,在自己操作的过程中也会比较娴熟。时间一般可以控制在12 分钟之内。这里学生实验的对象是:芸豆和玉米。并且将观察结果填在纸上,以及画出实验解剖后的种子图形。
师生互动:由个别学生通过投影仪展示小组的观察结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给四种种子分类, 区分双子叶种子和单子叶种子。最后回到最开始的视频,种子中各个结构在种子发芽过程中的功能。时间15 分钟左右。
这样设计的原因:首先,教师选择一种书上的种子和一种课外的种子是因为,双子叶种子本来就比较容易观察,因此,学生就可以根据以吸取的经验观察其它双子叶种子。而单子叶种子本身就比较难以观察,而玉米种子是比较典型的单子叶种子,相对于其它单子叶种子来说又是比较容易观察的, 因此教师选择课外的水稻种子学生则观察书上的玉米种子。而且两种不同双子叶种子和单子叶种子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更加容易得出双子叶种子与单子叶种子结构的差异。
其次,教师在演示的过程中指出了该观察实验的注意事项,观察过程中的主次, 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生一些危险性的后果,以及有利于增加实验的效率。
最后,由学生自己来归纳总结更加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包括对种子观察过程中技能掌握的印象以及种子内部结构的印象。回归到最初的视频播放,可以引导学生更加深刻的掌握种子内部结构的功能。时间大概为37 分钟,还有8 分钟则作为灵活时间,由于不可能很好的算好每一个环节的时间因此,留出八分钟作用的时间,有些环节也可能出现一些特殊情况,不将教学时间算的过于精确。
3 科学实验设计与安排的教育价值。
在四维目标的引导之下, 新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遇到了类似的难题,但是很多时候,又习惯于从前的教学方式,亦或是为了节约时间,避免占用教师自身的休息时间,所以,很多时候,科学教师们所设计的实验往往不是面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只是一味的从一些参考资料或者网络资源上直接下载利用, 这中间虽然也运用了很多技能,但是没有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设计,所产生的效果是达不到教师所期望的, 也满足不了学生的实际需求。
科学实验的类型有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析因实验、定性试验、定量实验,每一类型的实验对学生的要求以及期待实现的素养有着不同的要求, 因此要根据具体的实验内容来确定实验类型,进而设计实验,突显各类实验的教育价值。
第一, 科学实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实践途径。它是动手与动脑的结合,是智慧与方法的结合,是知识与技能的结合是探究与过程的结合。
第二,科学实验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技能的重要环节。包括智力技能和操作性技能。因此, 必须由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并把积极思维渗透到实验练习的全过程中,这是其它任何教学形式和方法都无法取代的。
第三,科学实验还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式。研究表明,在动作过程中,更易形成稳定的认识,经过时间养成的能力更加持久。
第四,科学实验更是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途径。
因此, 在科学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学会如何设计实验,安排实验,如何组织实验小组,怎样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才能最终实现科学实验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学科教育学论析[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2]彭蜀春,林长春。科学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8.
[3]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03.
[4] 周勇。综合科学课程开发范式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0-6.
【关键词】自助式 导学 作文教学 应用 研究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进行,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更新。作文写作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部分,听说读写四部分的教学内容缺一不可,只有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和规律,积累一定的写作素材,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写作教学的初衷。作为一名一线初中语文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进行阐述,本文主要分析了自助式学案导学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自助式学案导学
自助式学案导学顾名思义强调的是血案导学中学生自的体现。和传统的“学案导学”相比,“自助式学案导学”的提法更为明确具体。采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方法,其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本,不但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但是,在“学案导学”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出现了“挂着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实质课堂还是以教师为主体。为了避免出现这些问题,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现了“自助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这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宽广的空间让学生全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和学习过程中去。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自助式学案导学的优势分析
首先,自助式学案导学要求学生根据教师制定的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培养他们搜寻信息、整合信息的自学能力,设计的学案指引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他们语文的学习能力,进而引导学生进入更加广阔的世界去寻找答案,贴近生活,感知内心的波动,让他们从多种渠道搜寻信息,完成课堂的学习任务,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其次,语文学习对于我们来说是母语学习,是我国文化的学习,因此,学生学习语文时具备一定的基础。自助式学案导学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组合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意识到自身的优势,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同学在合作的过程中,共同进步,这样,学生每天进步一点点,长期积累,语文素养必然有质的提升。
最后,语文学习是一种开放性学习,语文学习真是永无止境的。自助式学案导学的优势正在于,它不仅引导学生自主地完成现阶段的学习任务,达到这个时期应有的水平;更给学生们开辟了一条道路,让他们沿着这条轨道继续自己走下去,并在自己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丰富着这个动态的学案。
三、初中语文作文自助式学案导学的实施过程
从纵向的时间顺序上看,初中语文作文自助式学案导学的实施过程一般包括学案编写,学案发放,学案落实,学案完善,学案反思五个环节。
1.学案编写
初中语文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的相关要求,编写学案,深入理解课程标准写作教学的内涵,设定作文教学的目标;然后以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培养为基础,编写难度适宜的教案;最后以教材为基础,整合资源,以某一种具体的作文题目为例,写出大致学案。
2.学案发放
教师写出学案之后,发放给学生,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5~6个学生,每组一份学案。
3.学案落实
学生根据学案,先进行审题,弄清楚作文题目的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提炼出作文题目的或者作文要求中的关键词,然后先这些关键词,补充在学案中。然后根据提炼出的关键词,学生根据自身的相关作文素材知识的储存,对学案中的关键词进行填充,比如,某段经历等、语言、感觉等。以话题作文“雨过天会晴”为例,在分析题目后,确定中心关键词就是“雨过天晴”。由“雨过天晴”这个词可以想到某件事儿、某个人、某一天、某个画面、某个苦难、某个选择等,提出作文的主旨,面对苦难,学会选择。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把挖掘到的立意角度写在学案上,制定的作文写作学案如下:
4.学案完善
制定学案的框架之后,根据作文的不同主题,挖掘更深层次的素材,对学案进行完善。确定作文中的每一个小的主题,安排写作材料。学生之间相互探讨,确定写作方法和作文中的修辞手法,写完之后,学生之间相互检查,看是否存在病句和错别字。
【关键词】课堂教学;预设;生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该是充满活力的生成过程。因此,在日常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处理好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现在,我就从以下三方面来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一、预设是课堂生成的基础
教学必须要有预设。预设可以理解为教学过程前的预备与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里教师说什么,就连学生怎么做一般也都有很详细设计。从新课程的理念来看,这种做法看似费力不讨好,因为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新课改积极倡导的教学形式,但是,所谓动态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等细节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而获得成功。由此可见,没有预设教学,也就说不上动态生成。《大瀑布的葬礼》这一课文时,原课文主要内容描写昔日瀑布壮观景色,到人类没有节制用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最后导致瀑布枯竭。教师如果没有精心的预设,在教学中按课文内容进行教学,教学效果定会很平淡无味,学生也没有经过多少思考,学生的收获会寥寥无几。教师在教这一课时考虑到学生的经验,对文字理解和想象能力,借助多媒体,将瀑布壮观景象通过画面方式,去理解课文重点词语,让学生有感而发,学生浸没在美好的感受中,教师话语一转,这些美好愿望都无法实现了,这些景色现在已不存在了。学生由刚才的美好感受跌落下来,心中产生疑惑。潜心研读课文,寻找造成这样后果的原因,学生在教师预设的教学环节中生成,生成预设的教学效果。
二、生成是课堂教学预设的升华
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当教前预见面对活生生的人时,作为教学的预设,一要能“升级”,二要有“超越”。所以,教师要学会弹性预设教学过程,从结构、环节、时间、做法和结果等方面去考虑。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选择恰当的问题作动态生成的“课眼”,使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如教学《墨梅》这首诗时,有学生介绍前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说:“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有另一位学生举手表示有补充:“我觉得诗中写的梅花不是画中的梅花。”当时我很愕然,有点想否定这个同学的说法,但是看到他很认真的样子,我请他讲讲理由。他认为因为梅花长在了洗砚池边,而洗砚池因为诗人经常洗砚,池水被染黑了。所以池中的墨水渗透到了梅花的花瓣中,致使“朵朵花开淡墨痕”。学生的回答超乎我的预料,但是我还是肯定了他的思考。很多同学也表示赞同,甚至又有同学发言说:“生长在诗人院中洗砚池边的梅花,倒映在被墨水染过的池水中,也是‘朵朵花开淡墨痕’。”当时,我发现同学们的眼睛都是亮亮的,我还能说什么呢?这就是生成的课堂教学。生成要顺应学生的需求,生成可以让错误变得美丽, 使课堂充满人文性。
三、预设与生成是相辅相成的
语文教学倡导生成并不是否定预设,而是对预设的要求更高,预设中应包含着更多生成的因素和成分,生成性的预设是更有价值生成的基础。教学倡导生成,并不是片面地追求生成,不是漫无目的,脱离文本的生成。 生成首先应当尊重文本的内涵,在深入理解文本丰富内涵基础上进行生成。教师要有所选择,对那些无关的,没有多大价值的生成可以一笔代过,那些有探究价值的生成,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预设无法全部预知生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教学中,如果完全按照预设进行,结果将无视或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因此而机械和呆板,但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也会因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导。例如《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教师在引入课题时,哪个字是题眼?(“使”字),“使”是什么意思?晏子几次出使楚国?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晏子“第一次”为什么事出使楚国?这时晏子是怎样对付楚王的;接下来让学生按学习“第一次”出使楚国的方法学习“晏子第二次” 出使楚国;最后放手让学生学习“晏子第三次”出使楚国。从“晏子三次”出使楚国对付楚王的过程中体现晏子、楚王的人物特征。课文在教师预设下完成教学,学生在预设下生成,达到学习要求,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在教学中,预设的思路明显,其过程也出现过学生学习障碍,教师机智地化解,使教学预设的方向下生成有效的学习,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的,缺乏生命力的。
参考文献:
[1]《为了“生成”而“预设” 》,杭州市上城区教研员专题讲座,2004年4月.
我们习惯把目光聚焦在执教者身上,以前比板书和教态,现在是比口齿和应答。诚如《破译教育的密码》所言:当我们或为教师的一个有预谋的应变喝彩,或为教师以普通话背诵全文而鼓掌的时候,我们早已经忘记了我们坐在这里的目的是在进行科学研究而不是观看演出。即使我们偶尔把目光投射到学生的身上时,我们所作的评价,也只是学生表演的绝对值的大小。也就是说,学生发言积极,热烈互动,这就是好课;反之,学生磕磕绊绊,静思默想,那自然就不是我们期待良久的“优质课”。
一、无意义表演费时又无效
前不久,听了一节公开课――《乌鸦和狐狸》,看着教师夸张的面部表情,听着教师嗲声嗲气地学着狐狸的腔调,我就猜想:这节课,表演肯定少不了。且不说教师本身就给人以演员之感,单看孩子们一个个不安分地瞅着桌肚子,小手在里面来回鼓捣的样子,就能窥出几份端倪来。果不其然,上课时,教师对表演的重视程度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想――她不只是准备了一套头饰,而且是人手一套。
表演环节到了,学生们拿着花花绿绿的头饰兴高采烈,教室里热闹非凡。教师提出要求:将头饰戴在头上,与同桌合作,一个同学扮演狐狸,另一个同学扮演乌鸦,有感情地将课文中狐狸和乌鸦的对话读出来。
学生两人一组,开始角色对话,但我却观察到了“不和谐”的音符。
现象一:有些学生对自己的角色不满意,于是要跟同桌换头饰,但是同桌不同意,于是两人就在座位上“悄悄”争抢起来,把读课文的事抛在了脑后。
现象二:我身边有一位学生与同桌商量起头饰的“所有权”问题来――你说这节课上完了,老师会不会将头饰收回去?
现象三:远处有一对同桌并没有进行“表演”,而是在“修理”头饰。细细看,原来有一个头饰后边的夹子松了,不修一下戴不住。两个小家伙修理头饰还挺“专业”,桌面上有小刀,还有胶水。
静观课堂表演,就会发现许多与语文无关的个案时刻发生着,这样的表演对语文学习造成了干扰和伤害。如此角色扮演、内容演示、情境创设等,虽然形式上很热闹,但无法掩盖空洞的实质,是当下课堂上费时又无效的花样。
二、标签式表演画蛇又添足
我有幸观摩了某教师的展示课《晏子使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品晏子的语言,小结出晏子是一个机智的、应对巧妙得体的人。之后,教师就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然后提问:晏子说的话哪些人听到了?他们分别会怎么想?选其中一个人,把他们想说的话和同桌交流,演一演。
学生们配合默契,十分熟练,完全不似两分钟左右的排练效果。要知道这两分钟,他们得先想有哪些角色,每个角色会怎么想、怎么说,再分角色排练。一句话,这样的表演完全是课前排练好的“过场”。这样的“过场”,看似精彩,可意义不大。
其一,是否有必要。表演是为实现目标而采用的手段。安排表演,教师必须首先考虑它是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是为理解还是为运用?划不划算?本案例中,学生的表演只是把前面品悟环节中的口述训练的语言重新复述了一遍,而这些,教师早就通过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换位思考、推理补白、感情朗读等方式,细致而又贴切地揣摩了人物的语言。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教学目标早已实现,此时安排表演只是画蛇添足,毫无实效。
其二,是否要指导。课堂表演的主体大多是学生,他们不是演员,受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临时表演往往不尽如人意,甚至走向相反的效果。而教师是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这时的教师指导尤为重要。在本案例中,教师走马观花似的巡视了一遍,就邀请学生上台表演。表演时,教师也只是一个纯粹的观众,课堂上完全看不出教师的参与和指导,看不到学生提高的过程,以至有观课者发出“要听真实的课”的感叹。像这样走过场式的表演,语言表达收效甚微,实属得不偿失的“花架子”。
三、从表演到表现,我们究竟还要走多远
关键词:师生角色 教学手段 作业呈现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9-0047-02
作者简介:周旬月(1987―),女,江苏苏州人,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新课程改革注重素质教育, 提倡探究性学习, 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笔者针对教学中如何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与模式的问题, 就师生角色转变、教学手段、作业呈现的创新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师生角色的转变
新理念下,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其本质任务在于引导与启发学生在动态课堂中完成学习任务。新课改形势下,师生在教学中呈现出一种积极的互动状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新形势下必须充分认识、调整自己的角色状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运用现代教育新理念,让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技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一)教师与学生角色的互换
在课堂实践中,笔者尝试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在已学过相同类型的课文的基础上,尝试把握新课文的学习重点、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改预习作业为学生“备课”,写一份“我的教案”,并请优秀教案的准备者当一回“小老师”,条理分明地将自己的所得讲授给其他学生,而笔者全程充当学生,起引导课堂走向的作用,并对重点问题补充、释疑。
(二)教师“一专”向“多能”的转变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发展与创新,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也亟待完善、提升。传统意义上的“术业有专攻”正逐渐被“一专多能”所取代。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转变心态、转变理念的同时,不断汲取新知识,扩充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阐释语文问题,往往能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1.历史知识的运用。《晏子使楚》一课,晏子为什么要在假设偷盗者为齐国人的前提下反驳楚王,而且态度如此恭敬?这要讲到当时的楚国已经通过之战确立了霸主地位,齐、楚两国的地位已然发生了变化。
2.物理知识的运用。“这是人类思想的凝华”与“这是人类思想的升华”,到底用哪个更为确切呢?“凝华”是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固态可见可感;“升华”由固态变为气态,气态不可见不可感。虽然两者都发生了物质形态的本质变化,可真正用来形容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还是“升华”更为贴切。
3.数学知识的运用。《凡尔赛宫》一课,学生不明白“南宫”“北宫”为什么是对称的,一讲到数学上的“中心对称”原理,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
当然,除了这些知识以外,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电子白板的熟练制作等技能已经成了新时代、新课改形势下语文教师必不可少的知识与技能。“2l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警示,更是对新时代语文教师的鞭策。
二、教学手段的延展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依赖于有效的教学手段。
(一)画
图画是语言文字的生动转化。《一面》中鲁迅的外貌描写是教学的重点,借由鲁迅的外貌,作者凸显出鲁迅先生的身体状态和精神品质。在讲授这个知识点时,笔者上了一堂“素描”课,让学生按照作者阿累的描写顺序,由远及近地逐步绘制出鲁迅先生的外貌,绘制中笔者特别强调“竹枝似的手指”以及那标志性的“烟卷”,让学生学会抓住人物的特征展现人物的性格,从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演
创设情境一直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手段。《安恩和奶牛》一课,学生根据课文的描写,模拟了集市上的一幕,在表演中,学生各自体会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对话时的心理,很好地把握住了文章的主旨。这样的表演,使得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提升了学习动力,更拉近了学生与作者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完成一次次高质量的审美体验。
(三)引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特性,将课堂引向社会、引向自然。
1.在自然中思考
在教学中,笔者经常引导学生在自然中寻找生命的感悟。史杰同学在一盆窗边的文竹中寻找到 “隐蔽却不会被会忽略的美好”,黄怿哲同学化作一株海棠,“养精蓄锐,静静等待下一个春天”,濮子豪同学在春雨中“快乐地吹响年轻的口哨”。
2.在社会中思考
社会是一所大学,你能在里面尝到人生百味。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常引导学生带着发现的眼光去寻找生活中的感悟。朱尘轩同学在一只即将被宰杀的鸡的绝望的眼神中读到了人们“一颗冰冷的心”,顾宇飞同学在一次无奈的等车煎熬中明白了“在等待与等待的缝隙间,最重要的莫过于谁能紧紧把握时间,把握生命”。
三、作业的多元呈现
语文的人文性及实践性特点,使得语文作业的布置应不同于其他学科。中学生完全可以在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在更广阔的空间里,通过现代媒体的多种手段,学语文、用语文,促进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全面协调发展。
(一)办报纸
学生将走进社会、走进自然观察所得的成果用作文的形式呈现,但长期如此,难免会让学生“腻味”,写起来毫无“斗志”。笔者便采用办报纸的形式动员学生,让学生在审稿编辑中逐步学会精简语言、修改病句、美化语句、理顺文章思路。这样的过程,让学生在文字实践中拉近了与作文的距离,比单纯的作文讲评课更生动、更有效。
(二)开博客
开博客的方式让学生在闲暇之余,将平日里的所思所感付诸文字,再配上图片、音乐表达自己的一种心情,同时,学生间可以互相登录、浏览、评论,教师也可以随时登录、浏览、评论,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师生间、生生间的课外教学互动。在这种“不拘一格”的动态学习中,学生的成就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写作的欲望得到了激发,审美能力得到了提升。
一、指导思想上突现”学生”
教师在编写导学练案时要“以生为本”,以学生学习为主,能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意识和良好习惯,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空间。做到先学后教,少讲多学,巧点精练,拓宜掘当,让学生多交流、多碰撞、多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合作意识。想尽办法让全体学生热起来、动起来、抄 起来,打造实效课堂,激发学生潜能,激扬学生生机,提升学生素质。平日教学中,我严格要求每位学生具有字典、词典、红笔之类学习用具,不断增强学生 “不动笔墨不读书”“ 不预习好不上课”的意识,培养学生圈点批画和做好前置性学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坚持做好摘录笔记和练笔,并且每月一评比,以加强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
二、教学过程突现“学法”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任务,更承担着过程与方法的总结和提炼。教学过程中除了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导学练案不应只是知识点的单纯反应,而是引导学生如何获取知识,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要学之有法,学以致用。注重学法指导,注重探求规律总结学习方法,注重知识联系,注重运用知识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指导学生新旧知识联系,明确知识点,学会疏理整合,将所学的知识及时建立成知识树或知识网络,使之清晰化、条理化。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是语言的学习,要培养学生学习、积累、运用和品赏语言好习惯。要能以书为友,以写为乐,扩大视听,能闻善说。关注自然、社会和人生,善于利用网络学习,善于积累生活,善于情感体验,善于启迪顿悟,陶冶情操,提升语文素养。在单元课文教学中一般标“”号的课文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提倡无声课堂。在阅读上,我不断提炼学生掌握精读和略读,朗读和默读,速读和跳读几种常见实用的阅读方法,还同学生一道探究了目标阅读法、整体阅读法和读写结合法。在写作上,我结合实际教给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方法。
三、因材施教突现“灵活”
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教学有类,教无定法,要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依“材”定教,活而不死,教学才有实效,课堂才有生气活力,才能挖掘每个学生潜力,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使之共同进步提高。这个“材”指教材和每一个个体的学生。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掌握学情,具有自如驾驭教材的能力,寻求灵活的教学方法,编写有效的导学练案,做到一型一个法,课课有翻新,一类一个样,个个有起色。上《晏子使楚》一文,我指导学生分组疏理文言知识内容,做好“知识背囊”,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编写课本剧,让他们学做导演和过把表演瘾,课堂上学生角色表演比赛和评价有声有色,可谓“人才”涌现。像《凡尔赛宫》《飞红滴翠记黄山》人文知识点多的课文,以知识问答的形式上,让学生自主阅读,出题寻答,互问互答,学习兴趣盎然。像《美丽的西双版纳》《阿里山纪行》一类游记性散文以导游解说的形式上,主要有三步:第一步自主学习整体感知,第二步分段分组抽签即兴解说,第三步美句评赏。
【关键词】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目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语文教材改革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时代。从不同版本和特色的教材内容中,可以看出不同地区教育改革的侧重点,课程改革向前发展的动力十分强劲,对于未来语文教学发展提供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现阶段要将优秀地方教材之中的特点和创新点进行总结和归纳。长春版语文教材因为知名度较差,在业内很少得到关注。
一、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特点
(一)保持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从我国悠久的历史角度出发考虑内容编写的问题,在教材的内容上与选文的编写过程中,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发扬。首先,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选文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例如古代作品中有:《古代神话六则》、屈原的《国殇》、选自《晏子春秋》的《晏子使楚》、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等,现代作品有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余光中的《乡愁》、光未然的《黄河颂》、贺敬之的《回延安》等。其次,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加入了很多提高初中生道德素养的课程内容,其中主要体现了初中生尊老爱幼、团结、拼搏、诚实守信、自立自强、积极向上、乐观人生、重义轻利等良好品德,保持了孔子的儒家道德,行为规范教育,课文有《论语八则》《论语九则》。
(二)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坚持以人为本的内容编写与设计理念,从学生的真实需求和学习兴趣入手,选一些关于学生真实学习需求的内容进入课本,帮助学生实现更好地学习积极性与发展动力。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通过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帮助许多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动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很多学生学会如何使用独有的学习方法,学生们大多数都建立了一种灵活的学习思维,在尝试中学会了一种适合自我的学习方式。
(三)选文体现时代精神和科学精神
教材的选文内容要体现时代特点,反映时代进步和科学精神,体现多元文化,架起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生命、学生与生存、学生与世界的桥梁,帮助学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课文内容的选择上不仅具备民族性与典范性,而且具有浓郁的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如无私、坚强、友爱、宽容、敬业、诚信、热爱科学、治学严谨、尊重环境、保护环境以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现代的先进理念。
二、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对策
(一)完善助读系统和课后练习系统
现阶段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在内容上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已经解决了目前学生的学习方式问题,但是在学生后期或者是课堂下的复习方式上还存在一定不足,一些学生只能在课堂上保持集中精力和较强的学习动力,离开课堂就无法独立完成语文作业和学习任务。
对此,作者建议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要完善语文教学内容的后期助读系统和课后练习系统,语文教学的导读系统是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建立一种学习目标,学习任务,让学生掌握学习重难点,而助读系统和课后练习系统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在书本之中加入总结和归纳部分,让学生在课堂下面,通过自我的独立学习,认真分析知识的要点。
(二)加强校本教学、研究、进修一体化和制度化
在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过去的设计理念与编写经验来看,语文教学内容渗透进入一些道德思想,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爱国情操就已经是最主要的教学重点了,然而这种思想时过境迁,随着经济发展和地区文化发展的独特性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地方性差异和地方文化需要在内容之中得到体现,让更多的人掌握到本土风情的知识和文化。
因此,在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未来发展过程中,要加强校本教学理念,从研究性教学内容入手,在内容中加入本区域的文化知识,结合地理优势给出教学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了解本土文化,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自我研究能力,设计一些练习题和拓展训练,帮助学生锻炼发散思维,扩展学生见识,让学生自我研究与深入探索,提高学习积极性,保证学生进修一体化的发展稳定性。
(三)提高教师自我素养,保持现代化教学能力
时代是不断前进和变化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手段也要与时俱进,保持一定的前进动力,提高学生的同时,教师也要跟上时代节拍,保证自身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能力不会被社会所淘汰。长春版语文教材内容的设计传统过程中的确是采取了一层不变的办法,教师自我的培训与提升自然也变得少了很多。
未来,长春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师队伍要抓住有关教育部门和学校所提供的锻炼与积累的平台,不断充实与丰富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体系,促进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在积极向上的校本研究的大环境下,主动和同仁合作,并积极开展个人行动研究。在课堂上,多多观察自己和学生的反馈;课后,及时把授课过程整理到自己的教案上,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或教学方法,这样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指导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赵丽芳.浅谈语文教材的编写应注重继承传统[J].科教文汇,2009(17).
关键词:活动单 活动 以学生为本 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9-0020-02
作者简介:马苏明(1979―),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如皋市吴窑镇吴窑初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
活动单导学是“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具体化,是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准、学习方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通过集体备课形成的用于课堂操作的学生学习活动方案。语文活动单,顾名思义,就是用于语文课堂操作的学生学习活动方案。“活动单”不同于教案,教案的执行者是教师,而“活动单”的执行者是学生。学生拿到“活动单”,能在“活动单”的指导下有序、有步骤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语文课堂学习活动单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亲身感知、感悟、感受学习,最大限度地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迸发天性、发挥灵性、张扬个性。
一、“活动单导学”设定学习过程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学科性原则。就是说,我们设计的活动是“语文”活动,要有语文味道,体现语文的规律。活动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把握要力求准确深刻;通过活动,使学生真正学到一些语文知识,掌握一些语文学习技能 ,发展和提高语文的应用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二)目标性原则。就是活动设计必须紧扣教学目标,意图要明确,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展开。
(三)趣味性原则。活动要有趣味,要能吸引学生。我们都说,语文课应该成为学生生命活动的乐园,如果学生不能从活动中获得快乐,引起共鸣,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那么,只能说这样的活动是低效的。当然,“趣味性”必须服从于“学科性”和“目标性”,结合得好,就能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如在《晏子使楚》的活动单中,为了达成理解人物形象这一学习目标,笔者设计了表演课本剧的活动。小组要很好地完成此任务,必然会去研读文本,揣摩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这样一来,学生既感受到活动带给他们的快乐,又有助于加深他们对文中人物的理解。当然,如果在活动设计中不顾“学科性”和“目标性”,而一味求趣,必然低效、无效,甚至负效。
(四)自动性原则。学生看到活动单就知道做什么、怎样做,可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活动单不同于练习设计,它既要明确活动内容,更要为学生指明活动方式。活动方式的指点与提示要尽量具体可行,力求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更有效的课堂学习技能。如《木兰诗》的活动3:小组合作,概括这首叙事诗各段的主要内容,以“木兰
___”句式概括各段内容并写在小黑板上,横线上限填四个字(最后一段除外)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在每一段的概括文字后用小括号标注“详”或“略”字出示小黑板,观察本组板书与其他小组板书有没有不同之处,如有,小组讨论后或自我订正,或讲述理由并帮别的小组订正。
二、“活动单导学”激起孩子们无限的潜能
(一)“活动单导学”使教师重新审视对职业角色的定位。置身于“活动单导学”模式中的教师,好比正在蜕变的蝴蝶,只有破茧而出,才会有蜕变后的绚丽。在实践中,教师首先冲破观念、角色这张“茧”,把自己从“神坛”上请下来,不再成为绝对的权威,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最终用自己的行动打造优质高效的新课堂,实现“生命的狂欢”,教师也因此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幸福感。
(二)“活动单导学”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始终把“自主、合作、探究”这些教学思想融会贯通,有效运用,加强指导学生充分地预习,注重学生的展示、交流,注重小组合作学习机制的建立,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在语文学习中搞活动,在语文活动中学语文。
(三)“活动单导学”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语文课堂学习活动单的活动设计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能力,体现了“能让学生观察的就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就让学生自己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就让学生自己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就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总结的就让学生自己总结,推出结论”。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自主实践还给学生,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并成为一个探索者,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增长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四)“活动单导学”让学生学会了关爱、理解、宽容等美好品质,健全了学生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