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2:0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畜牧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畜牧业基本建设投入不足,畜牧基础设施发展明显滞后内蒙古、新疆一直是我国草食家畜生产的主要产区,但两者畜牧业发展水平却相差甚远。2012年,新疆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4.82%,内蒙古则为45.68%。根据《农业统计年报》相关数据统计,新疆现有8.6亿亩草原,但80%以上出现不同程度的沙化,其中40%严重退化,产草量下降30%~50%。新疆畜牧业基本建设投资额由2000年的5867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152025万元,增长24.9倍,占农林牧渔业投资的比重由2.4%提高到8.8%,而2009年内蒙古对畜牧业的投资已占农林牧渔业的比重为31.6%。如果把所有投入均用于草场建设,内蒙古草场每亩投入9.23元,而新疆草场每亩仅投入1.98元。从基础设施方面看,2010年新疆拥有水库577座、内蒙古494座;水库总库容量新疆为135.6亿立方米、内蒙古为163.2亿立方米;治理除涝面积新疆为60.3万亩、内蒙古为415.5万亩,内蒙古是新疆的6.9倍;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新疆为590.85万亩、内蒙古为15851.1万亩,内蒙古是新疆的26.8倍;青饲料播种面积2012年新疆为60.9千公顷、内蒙古为230.8千公顷,内蒙古是新疆的3.79倍(见表3)。
(二)饲草料资源分布不均衡,农作物秸秆有效利用率过低新疆的农业经济发展属于典型的绿洲经济模式,每一块绿洲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受自然生态条件、种植业结构、种植规模和农业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农业饲草资源整体表现为北疆地区好于南疆地区。北疆地区小麦、青贮玉米、玉米、黄豆等秸秆资源相对丰富,而南疆地区农作物秸秆主要为木质化程度较高、营养价值较低的棉杆。正常年份,小麦秸秆价格南疆地区比北疆地区高出近1倍左右;而受灾年份,南疆地区小麦的秸秆价格都超过了小麦的价格。新疆自2011年起开始实施草原禁牧,禁牧面积为1.515亿亩,其中,退化严重的温性荒漠、高寒荒漠和高寒草原禁牧1.181亿亩,重要水源涵养地和草地类自然保护区为150万亩。“退牧还草工程”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实施对草原生态的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牧区禁牧将使畜牧业的重心由草原畜牧业向农区舍饲畜牧业转移,“草畜”矛盾日益凸显。有研究指出,我国秸秆资源十分丰富,年产量6亿吨左右,而目前利用率仅占1/3。2012年,新疆粮食总产量(包括稻谷、小麦、玉米、谷子、高粱和其他谷物)1273万吨,若统一按谷秸比1∶1计算,则拥有1273万吨的农作物秸秆。如果按1个羊单位每天采食1公斤干草计算,仅粮食作物秸秆一项就可养活3487万个羊单位。然而,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农区重粮棉生产、轻秸秆利用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村养殖户大多仍采用传统落后的饲喂方式,对秸秆采用科学加工技术的积极性还不高,秸秆利用方式还比较单一,科学搭配、配方饲喂、综合利用水平低;饲草加工转化的基础薄弱,秸秆加工、储藏、配送体系不完善;基层服务体系建设薄弱,乡站技术人员少,服务和技术指导力度不够。在秸秆饲料利用技术上,主要采用青贮、微贮、粉碎等常规技术,而且农户养殖分散,秸秆转化利用水平参差不齐,规模养殖受饲草短缺的制约难以突破。由于受多重因素的影响,秸秆利用的机械化装备条件还很薄弱,秸秆利用推广工作仍存在很多障碍,这些都造成秸秆饲料的浪费。例如,北疆地区特别是昌吉州和伊犁州种植业以小麦、玉米为主,秸秆资源十分丰富,但秸秆利用率还不足50%。
(三)养殖成本居高不下,农区养殖业融资困难在实施草畜平衡的政策环境下,新疆由草原退减下的牲畜需要农区承接,但目前农区养殖业还存在饲草料成本居高不下、基础母牛羊成本过高、人工成本上涨等制约因素,使得农区养殖业发展十分困难。如当前北疆地区麦秸价格较2010年上涨100%,达到0.6元/千克,而南疆部分地区的麦秸价格已达到2元/千克以上。疆内实行全舍饲的肉羊养殖场基本上是肉羊育肥场和种羊场,养殖户普遍反映,按照目前的肉羊出栏市场价格,农区全舍饲养殖一般肉羊品种基本处于亏损状况。此外,畜禽养殖场(小区)的一次性建设投入大,且投资回收期相比其他产业较长。由于前期成本投入和养殖成本过高、收益期长且收益较低等影响了部分社会资本进入畜牧业,使得农区养殖业融资困难。
二、制约新疆草食畜牧业发展的难点
饲草料不足是新疆草食畜牧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主攻方向。2012年新疆启动了《新疆新增1000万只出栏肉羊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规划(2012—2015)》,如按羔羊6个月出栏,则需新增干草约117~235万吨;若再加上牧区禁牧而转入农区的牲畜,60.9千公顷的饲草料地远远不能满足草食畜牧业对饲草料的需求。
(一)现有饲草生产体系无法支撑草食畜牧业的健康发展1.饲草地总量减少和饲草种植水平下降现象共存。一方面,自国家对内蒙古、东北、中原、新疆等牛羊肉主产区实施草原禁牧政策以来,一部分草场实行禁牧、休牧、轮牧等,总量上用于放牧的草地数量有所减少;另一方面,虽然2012年新疆出台了三年新增1000万只肉羊生产的规划,增加了饲草料地,但在国家种植业补贴政策的刺激下,一些牧区只将苜蓿种于田间地头和林间,部分草场大都被种植小麦和其他经济作物。“粮”抢“草”、“林”抢“草”的现象仍是造成牲畜饲草料不足的重要原因。2.农民种草的积极性不高。虽然政府出台行政政策鼓励农民种草,但由于广大农民在种植粮食、棉花等主导产品中得到的实惠多,如国家对种粮的补贴为220元/亩,而对种植牧草的补贴只有10元/亩,因而农民对饲草种植的积极性不高。
(二)农作物秸秆利用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新疆每年所产生的风干番茄渣、葡萄渣、菌糠等农副产品约30万吨,而这些饲料资源仅有10%~20%应用于畜禽饲料生产;新疆约1273万吨的农作物秸秆的有效利用率也仅1/3。一方面,南疆三地州的农民已习惯于用麦草养羊,不习惯配合使用其他粗饲料;而另一方面,新疆还有庞大的棉花副产品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农民对番茄渣、葡萄藤嫩枝、甜菜渣、粕、甘草茎叶、棉杆、芦苇和菌糠等非常规饲料多元化综合利用的认知程度和利用水平还比较低,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普及,以提高农作物秸秆的利用效率。
(三)饲草资源与畜牧业结构不配套发展畜牧业应因地制宜,充分考虑饲草资源的存储量和饲草料地的配套。一些地区适合发展猪、鸡这种以精料利用为主的畜牧业,一些地区适合发展肉牛、肉羊这种以粗饲料利用为主的畜牧业。例如,内蒙古畜牧业依据草原畜牧业、农区(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国营农牧林场畜牧业和城郊(工矿)畜牧业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指导,使之各展所长、优势互补、整体推进,走全方位发展的路子,其草原畜牧业利用天然草场13.2亿亩,其中,分布在牧区的天然草场达9亿亩,牧区牲畜总头数占全区的42%,形成了重要的草食牲畜种源基地和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农区、半农半牧区的发展已成为当前内蒙古畜牧业的主要增长点,其充分利用辖区内3亿多亩天然草场和每年至少还有30多亿公斤粮食、140多亿公斤农作物秸秆及其它副产品的转化,饲草料资源比较丰富;加之利用其国营农牧林场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力量,形成了较完善的产加销、牧工商一体化产业,在集约化经营和现代化管理方面发挥了辐射和带动作用。内蒙古的城郊、工矿区畜牧业是全区城镇居民肉、禽、蛋、奶等副食品供应的直接依托,已形成了以围绕“菜篮子工程”建设的、与市场紧密连接的“速效”型草食畜牧业。与内蒙古相比,新疆在饲草资源与畜牧业结构相配套方面还存在差距,内蒙古的经验值得借鉴。
(四)科学饲喂牲畜的意识尚未形成首先是良料使用不尽人意。通过近年来的品种改良,牲畜的良种率已得到大幅度提高,但绝大多数养殖企业仍随意性饲喂牲畜,形成了一流品种、二流管理、三流饲养、四流收入的局面,影响了养殖效果、效率和效益。其次是缺少大量优质高产的饲料专用作物种植。新疆以反刍畜为主,而反刍畜以粗饲料为主,由于没有专门为反刍畜生产的优质日粮原料,只好以种植业的副产品———秸秆,甚至棉花杆来填饥果腹。可见,新疆畜牧业还未形成科学饲喂牲畜的意识。
(五)养殖场缺乏配套的饲草料地饲草料地是人工栽培青绿饲草、青干草、青贮牧草、全株青贮饲料作物等优质饲草的基础,而优质饲草的充足供应又是草食动物畜牧业现代化(尤其是奶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物秸秆通常被认为是低(劣)质饲草,优质饲草能供给草食动物丰富的营养,不加或少量添加精料就能达到良好的生产性能。在配套的饲草料地种植饲草料可以有效降低饲料的成本投入。如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草原广阔的国家还对奶牛、肉牛和绵羊等采取人工草场放牧的方式饲养,主要是因为草场放牧可降低饲养成本。而目前我国许多养殖场都缺乏配套的人工草料地,而且受国家对种植业补贴政策的影响,使得从事饲草料生产的地越来越少,故无法保证充裕的饲草料,这也是造成饲草成本不断上涨的原因之一。
三、加快新疆草食畜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并提高饲草在种植业中的比重,实施饲草种植财政补贴政策1.重新认识饲草料种植的地位。饲草料种植调整需要战略眼光,即将短期适应性调整与长远战略性调整、对当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考虑结合起来,从整个产业链上认识饲草种植的收益,而不是简单地、割裂地认识“卖草”这一个环节。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例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层次、生产先进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大多数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都在50%以上。例如,美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就达50%。美国把苜蓿、甜高粱等饲料作物都列入主要的农作物范畴而不是传统“草”的概念。所以,美国以苜蓿为主的人工草地十分发达,有力地支撑了美国奶产业和肉牛产业的发展。2.完善饲草产业基础设施及补贴政策。新疆应制定扶持饲草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重点支持饲草科技攻关、饲草产业化示范基地和饲草仓储设施、饲草机械配置等方面的建设。建议新疆参照国家对养猪和小麦生产的扶持政策,尽快出台扶持牛羊养殖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和补贴措施,包括饲草料种植的补贴政策,并积极争取获得国家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因地制宜调整畜禽结构,走产业化经营之路;本地域畜禽养殖数量、结构的确定应与当地的饲草资源相一致,避免不利因素,走特色养殖之路;应将种植业、畜牧业和林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产业之间互相补给、互相促进的循环生态农业。
(二)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建立完善的饲草料生产体系1.坚持草业先行。在草原建设上,要注意改变过去那种盲目求大求多的倾向,围绕“三水”(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利用,适当收缩规模,着力提高建设标准,讲求建设效益;综合推广人工种草、飞播牧草、草场改良、围栏封育等技术措施,加大对沙化退化草场的治理,不断提高饲草料生产水平。为了切实加强草原的保护和建设,要在依法打击破坏草原和浪费资源行为的同时,大力推行草牧场有偿承包使用制度,建立“草原有价、使用有偿、建设有责”的新机制,引导农牧民制定合理的载畜量,坚持以草定畜,增草增畜,走建设养畜的路子。2.因地制宜,推广“粮饲兼用型”和“经饲兼用型”饲草种植。合理开发利用饲草料资源,引导农民种植大力士高粱、玉米等“粮饲兼用型”和甘草等“经饲兼用型”饲草,既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储备饲草料,又可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3.引入社会资本,实施草业发展重点工程建设。制定高新节水的人工饲草料地建设方案,鼓励扶持有能力的企业加入饲草料地建设,大力推广大力士高粱、玉米、苏丹草、紫花苜蓿、棉籽饼粕等饲料资源,增强优质饲草供应能力。同时,鼓励和引导农户实施林下种草、粮草间作、果间种草,增加饲草料的供应量。
(三)加强秸秆饲料综合利用技术推广,提高秸秆饲料利用效率鼓励支持科研单位与草料加工企业联合,开展秸秆饲料综合利用技术攻关;继续推广饲用青贮玉米、秸秆青贮氨化、秸秆揉丝破碎、秸秆制粒和秸秆TMR技术,降低秸秆饲料的浪费;对采用秸秆饲料综合利用技术的饲草料加工企业、合作社、规模养殖户进行奖励性补贴;重点推动秸秆养畜示范和秸秆饲料利用推广项目,提高秸秆饲料的利用效率。
(四)加强饲草多元化利用知识的普及,提高非常规饲料的利用率推动饲料综合调制技术的普及,提高番茄渣、葡萄藤嫩枝、甜菜渣、粕、甘草茎叶、棉杆、芦苇和菌糠等非常规饲料的综合利用。由于各种饲料所含营养成分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很大差异,单一使用或几种饲料简单地混合使用都不能满足家畜的实际营养需要。因此,应进行饲料的多元化利用,互相搭配,使之满足家畜各阶段的营养,提高非常规饲料的利用效率。
(一)养殖方式集约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禽养殖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分散饲养向规模化饲养转变,由家庭副业向支柱产业转变,由粗放饲养向集约饲养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转变,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据统计,生猪年出栏50头以下养殖户比重由2003年的71.60%下降到2012年的32.08%,而年出栏500头以上养殖户比重由2003年的10.60%增加到2012年的38.00%;肉牛年出栏10头以下养殖户比重由2003年的68.50%下降到2012年的56.24%;羊年出栏30头以下养殖户比重由2003年的56.60%下降到2012年的45.04%。养殖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迫切需要物联网技术进行实时监测,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提高生产的规模效益。
(二)饲养管理自动化
适应养殖方式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单纯地依靠传统的人力饲养,很难满足精准饲喂、自动喂养、科学管理的需要。在物联牧场中,通过畜禽个体传感器(如压力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等),实时传输畜禽个体生理状态数据,监测畜禽个体数据异常情况,并将数据及时反馈生产者,同时,通过对不同个体生理状态的监测,结合专家系统,对畜禽饲料进行科学配比,精细饲喂,既保证畜禽生长所需能量,又能节约生产成本,是自动化饲养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肉鸡、蛋鸡、规模养猪的自动化程度相对比较高,而肉牛、肉羊、绵羊的自动化程度和国外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据统计,2010年我国奶牛养殖量为1258万头,产奶3600万吨,而美国奶牛养殖量仅为910万头,产奶量却高达8750万吨,是中国的2.43倍,按每头年产奶量计算,美国是中国的3.36倍。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奶牛单产分别是中国奶牛单产的2.02和1.26倍。世界发达国家普遍使用了DHI(DairyHerdImprovement)技术,实施奶牛牛群改良,而我国只是在个别地方才应用。DHI是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测定奶牛个体单产数据、牛群基础资料,综合评定奶牛生产性能和遗传性能,是世界公认的饲养管理的科学手段。
(三)质量控制追溯化
畜禽及产品质量安全,涉及到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涉及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频发生,成为了社会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动物疫病、兽药残留、加工流通过程中的二次污染,是覆盖从“牧场到餐桌”的关键问题。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利用物联网的RFID、条形码、电子“药丸”等技术,对畜禽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实施全过程监管,对发现的问题产品进行追踪溯源,实现全过程、全环节、全方位的可追溯,是有效防止畜禽产品安全事件发生的重要手段。在物联牧场中,畜产品物联网溯源平台已经基本完善,每一种产品都可以通过标识在物联牧场的溯源平台中查到其产地、销地,并通过溯源系统对其质量进行严格把关。
(四)疫病防治即时化
重大动物疫病如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新城疫、猪瘟,以及其他流行性动物疫病,不仅关系到畜牧业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农民增收和人民群众健康。近年来,世界各地多次发生动物疫情失控事件,对于畜牧业的发展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如何及时有效地开展监测预警工作、进行动物疫病防治,是一直以来困扰畜牧业发展的难题。以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运用于畜禽生产实际,为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物联网技术可以感知畜禽个体及群体的生理变化和行为特征,如温度、采食量、活动量等数据,结合历史数据,及时监测畜禽个体的差异性,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进而有效防控动物疫病的产生、发展和蔓延。
(五)养殖环境清洁化
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发展现代畜牧业,通过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利用再生化等环节,减少畜禽生产污染物排放、控制畜禽养殖环境,以达到改善畜禽产品质量的目标,是实现畜禽清洁化生产的重要途径。畜牧业生长环境是影响畜禽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传统畜禽养殖环境很难做到精确控制,畜禽产品产量和质量都难以保证,物联网技术为畜禽生长环境的自动控制提供了条件。通过传感器采集牧场环境信息(光照、温度、湿度、CO2、H2S等),并将信息通过无线传输技术(GPRS、ZigBee等)传输到服务器,应用程序通过将收集到的数据与标准数据库中的数据相比较,结合专家系统,科学准确地计算畜禽养殖环境信息,并通过自动控制技术(温度控制器、光照强度控制器、CO2发生器等)等对畜禽生长环境进行精确控制,为畜禽提供一个更加良好的生长环境。
(六)畜禽品种良种化
畜禽良种是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和畜牧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生产要素,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正在兴起的生物信息学是研究生物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传播、分析和解释等各方面的学科,它通过综合利用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揭示大量复杂的生物数据的生物学奥秘。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畜禽品种的选择、培育,是现代育种的重要方式。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监测期母畜生理变化情况和仔畜生长发育情况,对于畜禽良种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以奶牛为例,期的奶牛,其活动量、步行数等都远远大于其他奶牛,通过对奶牛行为进行监测,可以实时了解奶牛的状况,科学预测奶牛时间,及时进行人工授精,保证奶牛产奶质量。
二、物联牧场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
以农业物联网的全要素、全过程和全系统“三全”理论为基础,物联牧场针对养殖环境、畜禽生产资料、劳动投入、饲养管理技术等的全要素,和畜禽生产、流通、加工和消费的全过程,以及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全系统,形成了以感知、传输和应用为主线的技术体系,研究重点和方向也日益明晰。
(一)物联牧场的相关理论
牧场是经营畜牧业的生产单位,也是包含畜牧、自然、经济和人类活动的复杂系统。因此物联牧场必须遵循农业物联网中的全要素、全过程和全系统的“三全”化发展理念,才能确保其科学持续性发展。物联牧场是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在牧场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运用养殖环境监测传感器、生理体征监测传感器、视频信息采集传感器等设备感知饲料、水、生命体、生产器械、能源动力、运输、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通过无线传感网络、互联网和智能化处理等现代技术,构建包含牧场正常运转所涉及的自然、社会、生产、人力资源等的复杂系统,实现牧场产前、产中、产后的过程监控、科学决策和实时服务,达到牧场人、机、牧一体化,进而实现畜牧养殖的高产、优质、集约化和精细化的目标。
(二)物联牧场的技术体系
要使物联牧场健康持续发展,必须综合考虑人、机、牧的综合配置与协调,实现人机牧一体化发展,才能真正发挥物联牧场的作用。其技术体系是通过感知、传输、处理、控制等现代技术,将人机牧三者相互融合,提供更透明、更智能、更泛在、更安全的一体化服务。感知技术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降雨量、风速等气象环境类传感器技术;二氧化碳、氧气、氨气、甲烷、硫化氢等气体类传感器技术;饲料量、饮水量、运动量、产奶量、体表温度等生命本体传感器技术;视频、声音等多媒体传感器技术。传输技术包括:互联网技术、短信通信技术、Zigbee无线传输技术、GPRS无线传输技术、3G无线通信技术(TD-SCDMA、WSCDMA、SCDMA2000)、4G通信传输技术(TD-LTE、FDD-LTE)。处理技术包括:数据处理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声音处理技术、视频处理技术、多信息融合处理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控制技术包括:最优控制技术、自适应控制技术、专家控制技术(即以专家知识库为基础建立控制规则和程序)、模糊控制技术、容错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技术。
(三)物联牧场的研究重点
基层的工作人员,有一部分为被动从事畜牧行业,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且平均年龄较大,业务能力和学习能力有限。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后,人员的工资基本得到了保障,但畜牧科技推广的专项经费很少,而养殖场户分布又很分散,技术人员深入乡村进行技术推广和指导的机会较少。
2基层畜牧兽医工作留不住年轻人才针对基层畜牧
兽医工作人才匮乏的问题,一些区县近几年也通过事业单位统一招考的办法来补充人才,招聘到一些大学本科以及硕士研究生。但是受基层的办公条件、工资待遇、人才激励机制等条件的制约,很多年轻人才很快又选择辞职进入企业或报考市县以上单位离开了,基层留不住年轻人才成为了普遍性的问题。
3一些好的做法和建议
3.1加快基层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
基层要想留住人才,先要做好硬件建设。日照市在畜牧兽医系统机构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乡镇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针对某些乡镇兽医站无房办公和办公条件简陋的情况,积极进行协调,争取乡镇政府等多方面的支持,目前各乡镇站所均有了正规的办公场所。
3.2加强畜牧科技推广人员的培训
日照市加强了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每年举办全市动物疫病防控技术培训班、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工作培训班、兽药法规培训班等培训班6期以上。同时,自2012年,日照市畜牧兽医局连续3年同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组织市、县、乡三级技术人员进行为期一周的业务培训,由青岛农业大学的教授系统讲授当前国内外畜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动物常见病诊疗、畜禽粪污及废弃物无害化处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合作社运营与发展等业务知识。通过培训,切实提高了畜牧科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
3.3对基层工作人员在工资待遇等方面适当倾斜
一是工资待遇上可以有适当提高。日照市各区县自2014年1月1日起,依据乡镇财政经济困难程度、交通便利程度、距离县城远近等因素,划分“一般乡镇”和“偏远乡镇”,根据工作年限给予了工作人员不同程度的津贴补贴,强化了人才向基层流动、在一线干事创业的激励机制。二是对县以下专业技术人员,在业绩评价、职称评聘等方面应继续给予照顾。同时支持畜牧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科技开发、技术推广、试验示范等有偿技术服务,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和经营所得。
3.4加强财政支持力度,让技术人员进场入户,增强实战经验
1.1适宜传染途径
畜牧养殖疾病发病的条件为病原微生物借助一定的途径侵入动物适宜的部位。在这一条件中,假使病原微生物侵入了动物身体,但是所侵入的动物部位不能满足其生长条件时是无法引起发病的。就拿破伤风来说,只有破伤风梭菌通过动物外伤侵入动物体后,再在无氧的条件下成功得以成长才会造成发病。除此之外,当动物对某种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时就可以称其为易感性,所以说病原微生物在侵入到有易感性的动物体后就能导致动物发病。
1.2外界环境因素
外界环境因素通常包括三方面内容,即:①对病原微生物生命力或毒力的影响;②对动物抗病能力的影响。每年刚刚步入春季之后,畜牧养殖面临的一大主要难题就是严重缺乏饲料,而且动物的抗病能力十分低下。在这种情况下,寄生在牛羊等动物胆管中的某些病菌就开始快速生长,最终导致动物发病甚至死亡;③对生物媒介和中间宿主生命力、分布的影响。随着季节的变化,蚊子会通过叮咬的途径把疟疾与流行性脑炎等进行传播。
2疾病流行特点
疾病流行具有四大特点,首先则是散发性。实际上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仅有少数的几个病例通过散发出现了,常见的有破伤风。其次则是地方性流行病,这一特性是指发病动物的数量非常多,而且并发的面积也比较小,往往是在某个地区或某个县城。之后则是流行性,它是指发病动物的数量非常多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传播了多个县城或地区。最后则是爆发性,这一特性是指在某个地区的某小段时间内,同时有大量的动物发病,主要有口蹄疫等。
3防疫注意事项
3.1增强畜牧防疫意识
在广大的农牧区,人们对动物防疫的认识的全面性和深入性都非常欠缺,由于是对于部分养殖户来说,更是没有认识到动物防疫问题的重要性。一直以来,农牧区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农牧区人们的防疫观念非常薄弱。很大一部分的养殖户都持有这一错误观点,即自家的动物是在自己的财产名下,是否要做防疫工作由自己说了算,政府与其他相关部门都没有权干涉。对此,必须要增强畜牧养殖户的防疫观念,在出现了动物疫情之后不能想方设法的瞒天过海,因为这样一来使得疫情不仅不能在第一时间内得到处理,甚至还会导致疫情大范围扩散,造成了更加严重的后果。
3.2加强消毒,搞好卫生,减少病原体对畜群和畜舍的污染
要想从根源处避免疫病的发生首先就要做好消毒工作,以此来为动物提供良好的卫生环境。搞好环境需要长期坚持每天对棚舍进行消毒,做到每周至少一次或两次全面消毒。其次,则需要在进场前换上专门的衣服、鞋帽等,不论是出棚还是进棚都要用消毒液清洗手,同时还要注意对所有用具的消毒工作。最后则是要注意消毒液的配比,5:1000浓度过氧乙酸,1:500喷雾灵,1:200百毒杀,3%烧碱溶液是比较合适的。
3.3及时掌握疫情
出现疫情后要第一时间内采取措施,防治疫情的进一步扩散。因此,必须要首先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其次,将每一程序的处理工作都进行一一指定给专门的负责人。与此同时,还要对疫苗的管理和使用制定出严格的规范。对于不同性质的疫苗,要选择相应的贮藏温度,尤其是在整个疫苗贮藏的过程中,应将温度调节到标准水平。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全部的疫苗都要放置在干燥处,切忌阳光的照晒。
3.4正确使用疫苗
在未使用疫苗前,必须要多次阅读该疫苗相应的使用说明书,明确疫苗的具体生产日期,同时还要查看疫苗是否已经过期。疫苗必须要采取现用现配的重要原则,不能提前配好。与此同时,在进行配置时,必须要每一步都根据说明书的指示进行具体操作。疫苗在使用前还要进行预温,在这一过程中还要进行充分的摇晃,使得疫苗受热均匀。当疫苗的温度与畜体温度相近时再接种,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很大程度上缓解动物的应激反应。已经经过稀释或者是打开的疫苗要一次性使用完,隔夜的疫苗严禁再次使用。
4春季畜牧养殖安排
春季畜牧养殖安排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为宣传工作。加大对畜牧养殖的宣传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它能够有效的激发起广大群众的防疫主动性,使其积极参与到防疫工作中去,从而营造良好的群防群控氛围。上述已经讲到,春季是疫情发生与扩散的关键时期,实际上不仅仅要在春季注重免疫工作,还要做到全年免疫。另一方面为加强疫情监测,也就是在发现疫情的第一时间内上报,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处理,从而获得最佳的处理时间。
5结语
根据中央关于畜牧业保险保费补贴的规定,能繁母猪、育肥猪、奶牛、藏系牦牛及藏系羊5种险种的保费补贴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中央财政补贴比例根据地区间财力状况大致分为东、中、西三地区及中央直属农垦总局四类;地方财政包括省市县三级。就5种险种的保费补贴分担情况,本文选取东部地区的北京、浙江,中部地区的河南、海南和西部地区的陕西、四川与内蒙古等7个省区进行对比。表2可以看出,保费补贴多为中央、省、市、县四级结构,补贴比例≥70%,农户自筹保费较少,有利于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在中央财政补贴方面,中西部地区补贴比例高于东部;地方财政补贴方面,财政收入较好的地方政府承担较多保费,经济条件较差的地方政府承担较少保费。除以上5种险种有中央财政补贴外,财政部提供保费补贴的地区可根据本地财力状况和农业特色,自主选择其他养殖险种并由地方财政予以支持(表3)。这对于健全畜牧业支持保护体系,创新和改革畜牧业保险制度,推进畜牧业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比较发现,中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政府财政压力小,畜牧业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普遍在50%左右,其余由龙头企业或农户承担。西部地区则主要依靠政府财政补贴,区别在于陕西省仅有省级财政保费补贴;宁夏的保费补贴则分自治区和市县两级,补贴比例达到75%。保费补贴划分到市县一级的做法可以降低省级财政保费补贴压力,提高总体财政补贴比例,减轻农民负担;但对于部分养殖大县,具有较强保险需求的同时又相对贫困,财政预算资金不足,客观上造成部分市县财政不能及时足额拨付补贴资金的突出问题,影响保险工作的顺利开展。
2保险金额与保险费率
各省区针对不同险种制定了不同的保险金额与保险费率,保险金额多参照投保标的的生理价值确定。如表4所示,在能繁母猪险种上,除北京,上海少数发达地区的保险金额达到2000元,其余省区均为1000元,费率为6%,无明显差异。奶牛的保险金额和保险费率差异较大,费率从4%到8%,保险金额从3000元到8000元不等,部分省区根据奶牛年龄、品种及饲养模式的不同,确定了不同的保险金额。如:北京市奶牛的保险金额按奶牛的牛龄及胎次分为两档。四川的育肥猪保险费率按规模进行了区别,鼓励规模化养殖,以便集中管理,降低风险。新疆参照羊只品种、畜龄、饲养成本、市场价格的70%将保险金额厘定为6个档次。2.4保险责任与赔付标准内蒙古畜牧业保险险种有能繁母猪、育肥猪、奶牛,均为中央财政保费补贴险种,保险责任范围如表5所示,在赔付标准上规定能繁母猪和奶牛按保险金额进行赔付;育肥猪按照尸重和出险时当地生猪市场收购价格计算赔偿。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对3种险种的保险责任与赔付标准大致类似,北京在能繁母猪的保险责任方面增加了难产;奶牛则针对固定圈舍内死亡或伤残,经畜牧兽医鉴定失去产奶能力的奶牛进行赔付,保险责任包括难产死亡或胎产所致伤残失去繁殖能力。在赔付标准上,北京市也有创新,若能繁母猪、奶牛死亡,根据实际情况按保险金额的80%进行赔偿;奶牛因胎产造成子宫受伤所致伤残失去繁殖能力的,在此基础上再减去奶牛残值。除以上3种险种外,中央财政补贴险种还包括藏系牦牛和藏系羊,主要在四川、青海、云南、甘肃省和自治区开展。各省区也相继开展了其他养殖险种,制定了相关的保险责任,如表6所示。肉鸡的保险责任范围大体一致,在赔付标准上,北京按肉鸡的饲养日龄成本,江苏按肉鸡尸重计算赔付。2.5风险控制北京、江苏、浙江、河南及黑龙江五省市所采用的不同的农业保险风险模式是目前中国现行的主要农业保险风险控制模式;不同模式下政府与保险人在赔付责任和风险防范上承担不同责任,具体如表7所示。在巨灾风险分散措施方面,目前,北京、江苏的巨灾风险基金制度较为完善,但筹建方式上差别较大。北京按农业增加值1‰计提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并建立再保险巨灾分散机制;江苏则由保险公司和政府分别建立巨灾风险基金,构建省市县三级巨灾风险基金制度。对比内蒙古,自2008年开始着手准备巨灾风险准备金,实践中因为种种原因,并未有效落实。
3各省区畜牧业保险的特点总结及启示
以上从保险品种、补贴政策等7个方面分析了各省区畜牧业保险政策的异同点。基本特点如下:在保险险种上,除中央财政补贴险种外,北京、浙江等多省都相继开展了符合当地养殖条件的保险险种。东部沿海省区多开展水产、家禽保险;中西部地区多开展畜禽保险,对保障养殖户收入水平,促进当地畜牧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在保费补贴上,财政保费补贴比例普遍在50%以上。受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的影响,财政补贴具有差异性,西部地区主要依靠政府补贴,对于较贫困的市县,保费补贴的承担存在困难。在保险金额上,保险金额多参照投保标的的生理价值确定,北京、黑龙江等省区按品种、规模、生长期将保险金额进行了细分,有利于畜牧业的规范管理和畜牧业保险的持续发展。在保险责任上,保险责任多针对由重大病害、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导致的保险个体死亡。各地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和养殖环境也进行了调整。相比北京的做法更为合理,针对牲畜的经济价值进行赔付。在风险管理上,目前,只有北京、江苏等部分省区建立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由于农业风险具有高度相关性,易发生农业巨灾,各省区应加快大灾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自2007年以来,内蒙古政策性畜牧业保险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也面临保险责任范围不切实际,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内蒙古畜牧业保险的发展。基于以上分析,得到如下启示:
(1)政府财政补贴应加大对畜牧业保险产品研发的支持。
保险产品是否符合保险标的的特点,满足投保人规避风险的需求,直接影响保险制度的有效实施。内蒙古畜牧业保险目前包括奶牛、能繁母猪、育肥猪三个畜种,而在内蒙古畜牧业中占重要地位的肉牛、绵羊等并没有保险产品。在养殖过程中这些牲畜同样面临诸如病害、自然灾害等多重风险。开发研究这些畜种的保险产品,既是完善内蒙古畜牧业保险制度的需求,也是提高内蒙古畜牧业风险规避水平,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的要求。
(2)根据牲畜养殖特点和经济价值,调整责任范围。
目前内蒙古实施的畜牧业保险大多是保障牲畜生理价值的死亡保险。保险责任所涉及的重大病害大部分属于非常发性疾病,而在饲养过程中农户经常遇到的疾病问题(奶牛养殖中常见的炎、产后死亡等)并未囊括其中。应结合实际,了解养殖户的保险需求,适当保障一些疾病风险和市场风险,提高养殖户参保的积极性。
(3)进行合理的风险分层,完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在资源设计方面,项目组对生猪养殖过程中生猪常见疾病进行了整理与关系分析,初步得到生猪相关疾病100余条,并查找相应治疗和预防方案后归纳整理成为网站的初始数据库。在整理过程中,发病症状、发病原因、治疗措施、预防措施根据不同情况在数据库中进行了逻辑关系匹配。根据以上疾病表征关系提出了疾病表征树状关系架构,将相同症状进行归纳整理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数据库关联,为网站多样化检索功能的实现打下了基础。1.3平台设计生猪疾病预防与咨询中心网站采用B/S结构,使用上不受时空限制,客户端只需浏览器即可。系统开发在Windows7操作系统下进行,主要以VisualStudio2010为开发平台,C#为开发语言,SQLServer2008为后台数据库,用ADO.NET实现对数据库的存取。短信平台的实现主要依赖于GSM-SMModem。GSM-SMModem主要实现短信的收发功能,接口程序实现短信内容的读取、字段划分、关键字匹配、数据库的读取等功能。微信平台主要依托于微信公共主页建设,搭建相对容易,对使用者而言也是比较便捷的途径之一。
2系统模块实现
2.1网站检索平台
生猪疾病预防与咨询中心网站的突出特点是以自然语言检索和分类检索两种方式进行疾病相关知识查询。并且,项目组主要致力于系统体系结构设计和实现,分类查询在该网站中是将生猪养殖相关的病症及解决方案依据一定的知识关系进行分类,用户可以直观查找和检索;在自然语言检索中的自然语言处理时采用去除停止词、词根提取、字符串匹配三大主要步骤[2],自然语言检索流程如图2所示。本文定义停止词为每句话中的“连词”、“介词”、“助词”等虚词。网站中采用有穷列举法列举了一系列停止词,根据停止词,将用户的每句话进行停止词的剔除,并生成新的简化语句。网站采用有穷列举法列举了一系列词根,关于词根的产生,项目组以病症症状和治疗方案中的关键词为依据进行定义。模式匹配是字符串的基本运算之一,采用BM算法。有两个字符串T和S,字符串T称为正文,字符串S称为模式,要求找出模式S在正文T中首次出现的位置,一旦模式S在正文T中找到,就认为发生了一次匹配。对于每个经过去除停止词产生的新简化语句,再对其采取词根提取操作,根据提取出的词根以及词根的否定式与数据库中的词根,即是相应的病症名称,采用BM算法进行匹配。若成功匹配则将病症名称与相应的治疗方案相对应,并将病症名和治疗方案一同反馈给用户;若匹配不成功则出现相应提示,用户根据提示对查询使用的自然语句进行修改。
2.2GSM-SMModern的适配与应用
鉴于农村信息化建设具体情况,以及3G手机的大范围普及,生猪养殖技术培训系统设计采用多元化的形式,其中包括短信模式。短信模式的核心设备为短信猫(GSM-SMModern),短信猫是调制解调器,有GSMMODEM和CDMAMODEM两种模式。GSMMODEM支持GSM制式,实现GSM通话、通信、传输数据等功能[4]。短信猫硬件安装步骤很简单,将短信猫插入SIM卡,接上电源,通过USB接口连上电脑,打开天线即可。短信猫的程序适配方式有如下3种:①直接使用AT指令;②短信猫开发包;③短信猫通信中间件[5]。本系统采用短信猫开发包进行开发。这种开发方式上手快、灵活性与移动性强,在对开发包JDK中的API进行基本了解后即可基于C++或C#进行程序编写。短信猫函数接口基本介绍如表1所示。手机用户的短信实现通过SMC和ISMG(InternetShortMessageGateway)与系统后台短信收发平台进行双向通信[6]:用户通过GSM连到SMC,经SMC将短信发送到ISMG,又经过中国移动运营商提供的接口CMPP协议,连接到后台的短信收发平台;短信平台收到用户的短信请求信息后,以C/S方式通过ISMG将信息送至SMC,再将信息发送至用户手机,GSM-SMModern应用架构如图3所示。
3结语
要想实现畜牧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就要保证畜牧业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研究我国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时,探索如何促进畜牧业的长远发展显得非常有必要。在此围绕畜牧养殖的技术方法提出了几种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具体如下所示:
1.1调控营养,缓解畜禽粪尿对环境的污染
1)平衡日粮营养。营养调控即对动物营养系统(包括动物-环境系统)的调控。常见的调控技术包括:日粮营养平衡调控技术(可控制氮、磷的污染等);使用调控剂对消化道和组织代谢层次进行的调控技术;具有营养调控功能的配套营养管理技术(如抗应激调控)等。2)利用特殊调控剂。根据饲料安全的基本要求,遵循合理营养、环境友好的原则,使用无公害饲料添加剂,设计饲料配方,采用先进的加工工艺,以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为保障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严格控制或禁止各种抗生素的使用,禁止添加违禁药物和添加剂。3)改进饲养方式。改进传统饲养方式,采用阶段饲养和公母分养,可避免日粮养分浪费及环境污染。阶段饲养可满足动物不同生长阶段的不同营养需要,避免出现营养过剩或不足。不同性别畜禽的营养需要量不同,公母分开饲养可针对不同的营养需要进行日粮配制,可大大提高饲料养分利用率,减少饲料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4)改进饲料加工工艺。饲料加工工艺,诸如粉碎、混合、制粒及膨化等,影响畜禽对饲料养分的利用率。研究表明,粉碎可增加饲料与消化液的接触面积,提高饲料营养物质利用率;制粒、膨化等处理后,可使饲料中蛋白质、脂肪和淀粉变性,有利于提高其消化率。
1.2重视改善动物福利,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动物福利是指饲养动物与环境协调一致的精神和生理完全健康的状态。动物福利包括生理福利、环境福利、卫生福利、行为福利、心理福利,即使动物免受饥渴之苦,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困扰,免受恐惧和不安,免受身体热度不适之苦,有自然行为的自由,为动物提供足够的空间、适当的设施以及与同类动物伙伴在一起,使动物能够自由表达正常的习性。动物福利也如近年来强调环保与卫生检疫的“绿色壁垒”一样,被称为“道德壁垒”,这就要求我国现有的畜禽生产方式和动物保健观念都必须向国际标准靠拢。不断改善畜禽的饲养方式和生存环境,保证畜禽基本的生存福利,使“动物福利”和“动物卫生”观念贯穿在整个养殖过程中,从而提高动物自身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这样就可以减少动物发病,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动物,动物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打破国外贸易壁垒。
1.3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畜牧业清洁生产是农业清洁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按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把清洁生产的观点引入畜牧生产中,对畜牧生产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控制,以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促进畜牧业的生产、消费与环境相容,降低整个畜牧生产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1)产前控制。畜牧场的合理规划、适度规模是防治畜禽废物污染的重要途径。小规模分散饲养不仅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益,而且还会扩大污染面,使污染难以治理。但规模过大也会影响畜禽生产,且给环境带来过大负担,降低环境质量,所以要严格控制单位面积的畜禽饲养量。一般认为,畜牧生产点畜禽饲养量不应超出:奶牛200头,肉牛1000头,肉猪5000头,蛋鸡7000羽。2)产中控制。节约用水,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饲料结构,提高畜禽饲料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培育优良品种,科学饲养,科学配料,应用无公害添加剂和高新技术改变饲料品质;采用先进的饲料加工技术,如生物制剂处理技术、饲料颗粒化、饲料热喷技术等,可提高畜禽饲料利用率,尤其是氮的利用率,降低畜禽排泄物中氮的含量及恶臭味。3)产后控制。主要是畜禽固体废物的处理。畜禽废物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所以对畜禽固体废物的处理,不仅是要达到治理污染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实现畜禽废物的资源化。
1.4畜禽粪尿处理的生态工程技术
1)减量化。在畜禽养殖过程中通过干湿分离、雨污分离、饮污分离等技术手段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降低治理成本。如猪的饲养过程采用“改自来水冲圈为无水打扫,改滴供水为自动乳嘴式饮水,改稀料为于湿料饲喂,推广良种缩短饲养周期”等技术措施可减少粪尿排泄。2)无害化。将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控制环境污染。通常的做法是首先将粪便干湿分离,干粪经堆积自然发酵后用作肥料,污水经蓄粪池沉淀后,做到达标排放。3)资源化。通过制作有机肥、再生饲料等综合利用途径,减少污染物排放,如养殖场可建设沼气池和有机复合肥料厂或再生饲料厂,变废为宝。4)生态化。将养殖业与种植业、水产业、林业等有机结合,推广“鸡-猪-沼-菜”等生态养殖模式,减少化肥使用量,积极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促进养殖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生态化。
2促进我国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2.1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畜牧生态经济的作用
畜牧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在畜牧业的生产过程中,而影响畜牧业生产的直接人员就是基层的畜牧养殖人员。因此只有使基层畜牧养殖人员都充分认识到生态经济的重要意义和其在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才能全面实施和开展畜牧生态经济发展。从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也可以看出,只有基层民众认识并理解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理念,并给予积极配合,才可能实现良好的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1)加大宣传力度。由于我国基层的畜牧养殖人员本身文化知识水平较低,对先进理念的认识不足,因此依靠基层畜牧养殖人员自己来转变思想观念较为困难。因此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将畜牧生态经济理念推广到农村基层去,还要加大人力普及与推广,使所有的基层民众都能通过不同渠道了解到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使其从思想上转变生产理念,为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2)积极推广生态消费。只要有市场需求,就会有相应的供给,反之亦然。为了能够为畜牧生态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就必须要使消费者树立一种良好的生态消费观。也就是说,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应当实施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消费行为。只有每个消费者都注重生态消费,并将其付诸行动。为此,我们应该积极推广生态消费,使每个人都树立生态消费观。这样以来市场上对生态健康、绿色环保的畜牧产品需求量就会越来越大,畜牧生产者也就会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而不是一味的只注重经济利益。当消费者和畜牧生产企业都树立了良好的生态理念之后,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生产、流通、消费链,实现了畜牧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对于传统畜牧养殖业来讲,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无疑是一种全新的生产理念。若没有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是很难快速顺利开展下去的。因此我国必须要加大对畜牧生态经济的宏观调控、引导支持与保护监督力度,从政策和法律的角度来促进畜牧生态经济的良性发展。1)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维持市场健康发展秩序。基于当前畜牧产品市场上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不利于畜牧生态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要从法律的角度加强管理,积极制定并完善与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颁布有利于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政策,鼓励畜牧养殖户朝着生态生产的方向不断发展。若当地经济条件允许,政府还可以推出一些优惠鼓励政策,以促进当地的畜牧生态经济快速发展。2)加大经济扶持力度。由于一些畜牧生态生产模式或生产技术在早期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但基层畜牧养殖户自己并没有这个经济实力,此时就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如在畜产品加工厂、兽药饲料生产加工厂等建设中给予足够的经济支持,减免财政税收,使基层农民能够度过畜牧生态生产建设体系发展的早期艰难阶段。3)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畜牧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这对于形成良好的多元化市场和健康的生态畜产品市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只有在政府的宏观引导下,使不同的畜牧生产企业围绕其发展优势不断改进发展,形成一个产业较为集中的产业链,加强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为当地的绿色畜牧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打下良好基础,从而建设出一个绿色生态的安全畜牧聚集区。
2.3加快技术体系建设,完善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1)重视在畜禽新品种培育和饲料、养殖、加工等方面利用现代科学和方法。加强畜禽新品种培育及良种繁育技术,培育畜禽新品种,淘汰劣质种源,提高畜禽单产水平,减少维持消耗。不断推广和普及饲料配方技术,根据饲料资源的优势和畜禽品种特点,选用消化率高、安全性高的饲料原料不断提高畜牧产品加工及再加工技术及开发,改善和更新现有畜牧加工设备,改进畜牧产品加工工艺,减少畜产品加工环节的污染和对产品营养元素的影响。利用现代技术研究及利用现代微生物学技术研制高效微生态制剂,推广使用低残留兽用药物,减少药物污染对畜产品质量和畜产品生产环境的影响。2)推进畜牧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提高畜禽生产优质、高产、高效为目标,根据动物的生长、生理特点和生产技术要求,推行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饲养,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目的,不断吸纳新技术新方法和完善畜禽生产综合配套技术,实现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的集约化、规模化生产。3)重视畜牧产品的安全检测体系和预警体系建设,从理念、技术、措施等方面,预先控制畜产品的安全。强化动物疫病的常规防疫和重点防疫,全面控制重人动物疫病的暴发与流行。建立和完善动物疫病监测体系,加强动物疫病的风险评估和预警预测。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重点研究病源微生物发展规律及其致病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规律,建立和完善疫病预警机制。健全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登记备案管理制度、畜产品标识和质量可追溯制度。对饲养场的用药、用料、防疫、消毒、无害化处理等实行全程监管,严格控制药残,切实提高畜禽产品质量。
2.4加快生态畜产品市场的发展
目前我国在生态畜产品市场方面的发展水平还很低,市场不够发达,对畜牧生态生产的刺激力度就会很小,这样不利于其更好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要加快生态畜产品市场的建设与发展,促进一些龙头企业向着国际化标准不断发展,打开国际市场,使我国的生态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由立足之地。这对于促进我国畜牧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讲是极为有利的。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两点问题:1)改进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在国际市场上,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价格的竞争。因此我们应该首先要集中力量提高生态畜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使其在保证生态治理的基础上降低生产成本,以增大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且还要不断的完善畜牧生态市场的运作流程,加大监督管理,建立一定的运行管理机制,为生态畜产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保障。2)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只有使我国的生态畜产品走入国际市场,得到国际的认可和肯定,才能证明我国真正掌握了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才能进一步的提高我国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畜牧生态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目前来讲,我国的畜牧业多为中小型企业,龙头企业相对较少,因此政府应该积极鼓励并支持这些龙头企业“走出去”,以带领我国整体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3结语
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占到全区总面积的80%以上;该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区,年平均气温7~8.8℃,平均无霜期100~130d,年降雨量400~500mm,种草养畜资源丰富[2]。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历史上曾是“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地方,当地农户几乎都饲养过牛、羊、猪、鸡,在养殖技术上有一定的经验积累。目前,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的草食畜牧业发展水平在山西省处于前列,具体表现在:①牛、羊、猪、禽等主要畜禽存栏量逐年增多。截至2010年,雁门关生态经济畜牧区存栏牛61.07万头,羊456.54万只,猪109.7万头,禽755.3万只,分别占到全省存栏量的27.0%,41%,21%,11.0%,其中奶牛存栏7.88万头,占到全省奶牛存栏量的6%。②牛、羊、猪、禽等主要畜禽出栏量也逐年增多。2010年,出栏牛11.64万头,羊221万只,猪124.3万头,禽401.6万只,分别占到全省的21.6%,46.2%,21.2%和12.0%。③人均肉、奶、山羊绒高于全国水平。2010年,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肉、蛋、奶总产量分别为16×104,4×104,19.7×104t,山羊绒产量323t,分别占到全省的24.8%,10.2%,54.8%,51%;肉类人均29.6kg,比全省人均数高9.6kg;奶类人均36.1kg,比全省高24.9kg,比全国高28.7kg;绒山羊产绒量196g/只,比全省高63g,比全国高124.7g。
雁门关发展畜牧业具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生态方面,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在确保粮食需求稳定的前提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施退耕种草,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和风沙天气,起到了涵养土壤、保土固沙的作用。畜牧业的发展,有效地拉动了饲草业等种植业的发展。通过畜牧业的转化,提高了饲料作物种植业的经济效益。特别是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推行后,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将低产棉田改为草地,通过规模化养殖,推动了饲草业的发展。在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种粮的投入产出比是1.0∶1.3,种草的投入产出比是1∶2。每0.067hm2土地苜蓿的纯收入可达600多元,比种玉米增收290多元,而且牧草经过牛羊过腹转化,效益可提高30%左右。种草还可肥田沃土,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草粮轮作又有利于提高粮食单产,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应。另外,种草养畜有效地避开频繁发生的春寒,较好地利用了当地7月—9月相对集中的降雨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自然风险。畜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2009年,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畜牧业总产值达43亿元,同比增长7.74%;2010年畜牧业总产值达47.50亿元,同比增长10.50%。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860元,养殖户由2009年的64990户增至2010年的67710户,增速较快。
标准化养殖小区是指在合适畜禽养殖的地域内,按照人畜分离和标准化养殖要求,专门从事某一种特定畜禽养殖、有一定规模、饲养设施和防疫设施完备、粪污处理设施配套、技术标准统一、管理措施一致,以及设施标准化、生产标准化、防疫标准化和产品标准化的养殖小区[3]。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的养殖小区全方位、多层次、多模式推进,逐步形成了6种小区齐头并进的发展模式。龙头企业投资型。由龙头企业全额投资建立养殖示范小区,目前该类型的养殖小区有100个,占小区总量的18.3%。大同南郊生猪养殖示范小区占地14.7hm2,建有猪舍36栋,建筑面积1.8×104m2,年出栏生猪3万头。吕梁兴县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爱民生猪养殖示范小区占地hm2,猪舍建筑面积达1×104m2,年产销生猪1.5万头。养殖小区在经营形式上均实行小区独立核算、统一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公司负责从种猪到销售的全程资金、物资供应,以及生猪销售,农户在交纳5万元左右的风险押金后,按照公司要求标准饲养生猪,除按照出栏生猪每头50元的饲养报酬外,年底按出栏量分红。据调查,进入公司养殖小区的农户,年收入达8万~10万元。“龙头企业+农户联建型”。由龙头企业规划设计并给予一定补贴,农户投资建设,纳入龙头企业统一管理的模式。目前该类型的养殖小区有120个,占小区总量的22%。娄烦县怡农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种猪生产、生猪养殖、饲料加工、屠宰加工一体化的生猪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实行“成本价供种猪,优惠价供饲料,优先收购育肥猪”的方式,与农户合作联建的养殖小区占地3hm2,年出栏生猪2000头;公司还规划建设养殖示范小区20个,每个小区饲养规模1000头以上。“龙头企业+集体型”。由龙头企业与村委会共同协商,由村提供场地,以村为单位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场、统一管理,分别投资、独立核算,由企业提供有关机械设备。目前,该类型的养殖小区有100个,占小区总量的18.3%。以古城乳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外连市场、内连农户、加工企业建小区并直接管理。通过招租,让农民入区养殖,企业自行加工销售;或由龙头企业或开发商投资建设奶牛养殖小区,由小区吸纳社会投资人出资买牛,交给小区经营管理,围绕生产过程,按照自愿、互利、方便的原则,把各养殖户组织起来,为进入养殖小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引导农民稳步进入市场,年终根据经营状况按比例分红。
“协会(合作社)+农户型”。由协会或合作社组织提供基础设施,以协会(合作社)成员为主体兴建养殖小区,小区按协会章程和小区制度进行管理运营。目前,该类型的养殖小区有140个,占小区总量的25.6%。如,大同县群益肉牛养殖示范小区由神池肉牛合作社发起,10个合作社成员入股新建,占地面积7hm2,建筑面积6000m2,总投资150万元,年出栏肉牛1万头。神池县红安养殖小区由红安养殖协会发起新建,4户协会成员参加,占地2hm2,年出栏肉牛3000头。“集体+农户型”。由国有农林场所或村组集体统一提供场地、统一规划与设计、统一水电路建设,由养殖户自建猪场,实行统一管理。目前,该类型的养殖小区有40个,占小区总量的7.3%。2007年以来,左云县种畜场、原种场等国有农林场分别划出荒山荒地,统一规划设计,完善水电路基础设施,支持场内职工和场外养殖户建设养殖小区,先后引进内外养殖户47户,新建鸡舍面积1.7×104m2,新增蛋鸡和肉鸡养殖规模30万只。2007年,神池县西渡镇英南村引进10户养猪户,采取“集体+农户”的形式,建设的长岭生猪养殖小区的年出栏规模达1万头。农户联建型。农户自发组织起来,根据资源条件,在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养殖小区。目前该类型的养殖小区有46个,占小区总量的8.4%。#p#分页标题#e#
标准化养殖的生产成本短期内上升尽管标准化养殖提升了畜产品数量,缩短了生猪的出栏时间,但是标准化养殖在组织保障、质量控制、投入品使用等方面,由于规范化饲料、饲养设备、防疫疫苗、生产检测设备的投入,以及标准化生产程序的制定和执行、养殖员工培训等措施,实实在在地增加了生产成本。调查表明,86.5%的生产者认为标准化养殖短期内增加了生产成本,其中认为成本增加10%~20%的占到48.3%,增加20%~30%的占到26%,增加30%以上的也有14.6%。标准化生产畜产品的市场占有量的制约标准化生产的畜产品价格高随着分配方式的变革,收入差距也拉大,人们收入不同,消费的物品也不同。在收入既定而住房、教育、医疗支出不确定的情况下,价格对普通消费者有较大的影响力。尽管蔬菜、粮油、肉制品是生活必需品,需求价格弹性小,价格的上升幅度对需求的影响较小,但实际调研表明,价格对蔬菜、粮油、肉制品三大食物的影响中,肉制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最大,部分家庭在肉价上涨时往往减少肉制品的消费,少吃肉或用鸡蛋来替代,或者干脆停止吃肉。而标准化养殖的肉制品由于饲料采购、兽药采购、技术指导、专用的生产设备等短期内增加了生产成本,导致肉价比庭院散养或者进口的高,结果使标准化养殖的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失去了部分优势。对肉、禽、蛋、奶、水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畜产品来说,有90%以上的消费者希望价格不高于普通产品的30%,大约60%的消费者希望不高于20%,说明人们虽然有消费标准化畜产品的意愿,但价格因素是使消费者止步不前的主要因素,其平均支付意愿仅在115左右;最愿意额外价格的是肉,其平均支付意愿为119.4,说明对畜牧业和渔业产品的消费,人们尽管愿意多付一点价钱购买标准化畜产品,但高出的这部分价格也非常有限。
标准化畜产品的质量信任危机影响标准化养殖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消费者不太相信标准化生产的畜产品真的达到“质量安全”标准,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品牌由于过于宣传而不注重实际质量建设(如价格高、品牌知名度高的双汇火腿含瘦肉精),导致部分消费者对价格较高的肉类已不太信任;部分品牌已失去信号发送的能力,如特仑苏牛奶,曾被宣传为蒙牛的高品质牛奶,却被检测出含有致病的黄曲霉素,这些案例使消费者在购买肉制品时由相信品牌转向相信自己的感官、购买经验和邻居同事的口碑宣传。资金短缺制约标准化养殖由于标准化养殖对养殖小区(场)的建设有具体的规定,使养殖行业由劳动密集型行业向资本密集型行业转变。畜牧标准化养殖需要的资金,主要包括标准化圈舍设施、检测设备、水电管网架设、道路硬化、粪便处理设施、场舍、棚架等生产要素建设资金,购买牲畜幼崽和饲料资金,雇佣饲养人员等资金。标准化养殖比传统养殖的饲养数量加大,无疑会增加购买牲畜幼崽、购买饲料和雇佣员工的数量,增加养殖对资金的需求,然而农民融资能力不足,导致许多想进行标准化养殖的农户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一部分养殖小区设计规模大,因缺乏流动资金而入住农户少,实际养殖规模小,许多畜舍及设施闲置,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技术瓶颈制约标准化养殖调研发现,标准化养殖难以解决防疫技术的高要求与养殖场防疫技术的低水平之间的矛盾。
主要表现为:①标准化养殖饲养规模大,单位面积上的畜禽密度比例高,容易发生传染病;②养殖员工防疫技术水平低,标准化养殖场的员工大多是老人和妇女,尽管也对他们培训过,但这些人一般是依靠自己以往的养殖经验进行饲养,他们对预防牲畜疾病不太敏感,认为牲畜病了没必要喂药,这种观点有时候会导致牲畜生病时错过最佳治疗期而死亡或导致较大范围的传染病发生。另外,由于标准化养殖场对屠宰后的肉类品质要进行兽药残留检验,不能随意使用兽药也增加了养殖场的防疫难度;③政府防疫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缺乏防疫技术人才。县、乡两级防疫站人员的技术不过硬,原来有实践经验的防疫技术人员逐渐退休和减少,新引进的大学生又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有经验技术人员的减少和无实际操作技术员工的增加,使防疫技术站失去了养殖户的信任。如某大型标准化养殖奶牛场的奶牛生病,场长去乡农技站聘请专家,结果当地的农技站没有一个农技人员敢接受邀请,这是因为该乡镇的农技人员已经好多年不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了,技术和技能严重老化,脱离生产实际。于是该场长去县农技站聘请了一位专家,结果反而把牛治死了,不仅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的是影响了奶牛养殖人员对农技推广人员的信任。在实地走访中得知,好多规模奶牛场都花钱聘请兽医,而许多小奶牛养殖场和养殖多年的农户仅凭借自己的养殖经验充当兽医,他们宁肯相信自己,也不相信县(乡)农技站的服务人员。长久下去,陷入了“农户不信任农技服务人员—农技服务人员不重视知识和技能更新—农户越不信任农技人员”的怪圈。
动物疾病指的是养殖动物机体因受到外部或内部因素影响,使其受到侵袭,导致机体受损。动物疾病常见的类型有传染疾病、普通疾病、寄生虫病三种。普通疾病所指的就是常见疾病,主要有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外科疾病是动物在养殖时所产生的眼病、四肢病等。内科疾病包含的形式比较多,主要有神经、消化、泌尿、呼吸、内分泌系统等疾病,另外还包括遗传、中毒等。传染性疾病是因病原微生物所致,其临床症状在初期并无特异性,具备一定阶段的潜伏期。传染源主要有真菌、病毒、细菌等,疾病阶段主要表现为潜伏、前驱、发病三个阶段。这种疾病既能够直接传播,也可经间接方式传播,若疾病扩散,便难以得到控制。寄生虫病是因动物受到寄生虫袭击所致,大部分寄生虫都存在长时间的发育期,且有固定宿主,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接触,例如食物、水、土壤中含有寄生虫,都会导致动物患上寄生虫疾病。
2原因
畜牧养殖动物的疾病产生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动物生长环境、动物皮肤受损等均有可能导致其受到细菌感染。动物生长环境对其健康程度影响非常大,若动物长期处于对机体有害的空间,则会使其在进行新陈代谢过程中,不能同环境交换能量,使机体生理调节异常,如果动物的机体环境遭到破坏,便会呈现为病态现象。缺乏有效的管理方式。在畜牧养殖动物中,若养殖者管理方式不合理,便会导致很多问题的出现。例如养殖场的建筑与设备不够健全,大部分养殖人员在选择养殖地址前,并未对当地环境进行考察,事后才了解到其通风系统与排污系统存在问题,从而导致动物疾病的产生。另外,当发现动物生病后,因养殖者缺乏对动物疾病知识的了解,在用药时操作不合理,极有可能引发动物中毒,导致其产生不良影响。
3预防措施
在畜牧养殖过程中,若动物产生疾病,对于养殖者而言,将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动物疾病问题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动物疾病的预防工作十分重要。合理选择养殖场所。畜牧养殖动物的养殖场所是预防动物疾病的基础,若动物长期处于一个良好的环境成长,则其出现疾病的概率也就降低,由此可见,良好的生长环境对于动物的养殖非常重要。畜牧养殖场地应该处于地势较高的地方,具备通风、干燥等特点。另外,这个地方还需拥有较好的水源,具备良好的排水设施。畜牧场的建造要远离居民区,在建造时,注重排污、取暖、通风等设备的引入,给动物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定期为动物进行病检。在养殖过程中,动物随时都有可能出现疾病,而有些疾病具有潜伏期,在早期不易被发现,因此,养殖场必须定期为动物进行病检,可建立病检制度,通过病检有利于使动物疾病得到控制。除此之外,还要定期对动物用品消毒,为动物注射疫苗,使其免疫力得到提升,降低疾病发生率。使养殖场动物的出入变得更加规范化,避免因频繁流动,导致疾病迅速扩散,在疾病多发疾病,更要注重控制传染疾病的发生,病检周期可适度调节,这样有利于控制疾病率。强化动物管理。动物疾病的控制需采取的主要措施就是预防,疾病产生的原因主要受到客观因素与人为因素影响,根据这一特点,可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疾病。例如使养殖活动更加合理,建立有效饲养标准,针对动物需求,对饲料进行调配,确保动物体内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使其抵抗能力大大提升。在养殖时,养殖者要经常并动物生长环境进行消毒,确保通风良好,避免滋生病菌,降低疾病发生率。隔离措施。一旦发现动物存在异常症状,则需立刻送去病检,若确诊为动物有病,养殖者需根据动物病情,对其进行处理,将确诊患病的动物隔离,避免疾病扩散。另外,需对动物注射药物,了解动物的具体治疗方法,规范用药,有利于促进动物疾病的好转,降低疾病传播率。
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