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2:1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加固工程施工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 节水改造 水资源优化配置
固原市原州区位于宁夏南部山区,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资源性缺水与工程性缺水并重成为制约其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中小型水库的病险加固改造工程逐步实施,改造后水库蓄水量逐渐增加,许多水库灌区现存的主要问题已不是缺水问题,而是水资源如何配置和高效利用问题,因而水库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成为目前水利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和首要任务。2010年按照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条件,固原市原州区沈家河水库灌区被定为原州区2011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区。由于沈家河水库灌区原配套不够完善合理,而灌区节水改造即要满足重点县建设相关指标规定,又受资金限制(主要是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且该灌区是以库灌为主,局部又有纯井灌和库井结合灌等特点,因而在灌区节水改造实施方案上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灌区现状进行分析,在对水利专家们提出的不同设计意见建议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提出最优设计方案,作为项目实施方案。
一、沈家河库井灌区现状
(一)地理位置及范围
沈家河水库灌区始建于1960年,是目前固原市原州区最大的库灌区,灌区主要分布在固原城市北部头营镇境内,地理位置为东径106°15′~106°17′,北纬36°04′~36°08′。灌区原设计灌溉面积4.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3万亩,目前实有可控制灌溉面积3.02万亩,其中东干渠控制灌溉面积1.7万亩,西干渠控制灌溉面积1.32万亩,灌区涉及头营镇7个行政村44自然村的农田灌溉,受益人口1.73万人。由于现状灌区水利工程损坏严重,灌区配套标准低,水资源浪费严重,目前灌区实际灌溉面积约1.5万亩。
(二)库灌区总体布置
灌区居于清水河两岸,呈狭长带状,整体地势南高北低,且东西两岸地势较高,中部河谷地带地势较低,东西两岸有多条冲沟,呈“U”字型。沈家河水库灌区大体布设干斗2级渠道,由总干渠,东西2条干渠,1条西高支渠,81条斗渠,3条农渠控制灌溉。总干渠及东干渠居于清水河东面,依东部山脚基本沿等高线由南向北布设,且靠临中宝铁路,东干渠兼顾灌溉及泄洪双重任务,总干渠长0.226km,后接东干渠长14.274km,沿总干及东干渠东西向布设有斗渠46条,斗渠长150-2800m,间距200-600m;西干渠从河道所建拦河坝取水(灌溉期从总干渠泄水闸分水,经东西向泄洪沟输水至河道),沿西部较高地势从南向北搌布,长9.68km,沿西干渠西东向布设斗渠30条,并设西高支渠1条,基本和西干渠平行布设,全长4km,衬砌长1km,西高支渠设斗渠5条,西干渠斗渠间距150-500m。该灌区没设排水沟渠,排水直接由渠道下泄入清水河。沿所有斗渠每25米左右设1农口,水由农口直接入田间临时农(毛)渠进行输水灌溉。
(三)渠道衬砌配套情况
干渠1961衬砌,后经4次维修改造,目前除2004年配套的东干最末端1.32km渠道完好,其余渠道80%老化或损坏,淤积严重。西干渠除2005年衬砌的上游1.80km干渠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配套的二营设施农业区北部0.68km干渠相对较好,其余的渠道老化损害严重,西干渠所设西高支渠衬砌渠道基本报废,由于原渠道沿头营梁半山腰布设,受洪水冲刷,损坏淤积严重,现上段衬砌部分灌溉,下段基本没有灌溉。现状灌区除2004年以来维修改造的部分渠道相对较好,其余渠道老化损坏严重,输水损失大。目前,整个灌区渠道总长106.08km,渠道衬砌长50.56km,防渗衬砌率为47.66%,渠道完好率不到35%,建筑物完好率30%左右,渠系水利用率低,约53%,田间大畦漫灌,田间水利用率不到85%,整个灌区灌溉水利用率约45%,亩均毛灌溉定额340m3/亩,几乎一大半的水资源被浪费掉了。
(四)灌区机井布置及配套情况
灌区机井多为70年代中期后气候持续干旱,国家为解决灌区严重缺水而陆续投资建设的小型灌溉水源工程。灌区现有机井83眼,多居于清水河两岸,地势较低,井距150~600m,井深50~150m不等,单井出水量大部分为50m3/h,现状机井除二营设施农业配套3眼机井外,其余机井几乎全部为土渠输水,自流灌溉,灌溉水利用率低,不到60%。
(五)灌区水库及水资源情况
沈家河水库建成于1960年,至今加固改造过2次,2005年沈家河水库除险加固改造工程建成后,水库总库容4749万m3,水库年蓄水量增加,年灌溉可供水量约532.5万m3,加上当地83眼机井年可供210万m3地下水,灌区年可供灌溉水量总计约742.5万m3。
通过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降低毛灌溉定额,节约水量将恢复1.8万亩灌溉面积,实现3.02万亩灌溉面积,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十分必要。
二、灌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灌区配套不完善,配套标准低,且衬砌配套渠道老化损坏严重,灌区灌溉水利用率低
灌区初建时,由于国家投入资金有限,地方穷困又拿不出配套资金,灌区建设主要依靠国家投资,当地农民投劳完成的,因而工程建设标准低,灌区只设干斗两级渠道,沿干渠布设的斗渠间距大,200-600m,也没有按干、支、斗、农四级布设,渠系布置不合理。同时渠道衬砌也不完善,衬砌率低,目前衬砌率不到50%,近一半渠道为土渠。灌区也缺乏必要的量水设施和调控设备,严重影响各级渠道水量分配和水价估算。目前,整个灌区渠道完好率不到35%,建筑物完好率30%左右,渠系水利用率约53%,整个灌区灌溉水利用率约45%。
(二)水土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井渠不能很好的结合,不能充分有效利用当地表水和地下水
该灌区灌溉水源主要为水库水,机井水基本作为补充灌溉水源,2005年沈家河水库除险加固改造后每年可供灌溉水约532.5万m3,由于渠道衬砌配套不完善且损坏严重,部分渠道末端和距离水源较远地方不能得到水库水灌溉,地表水不能充分有效利用,而灌区机井大多分布在清水河两岸附近,地势相对较低,且自流灌溉,因而单井控制灌溉面积相对较小,地下水也不能充分有效利用,而有些地方机井少而面积大,又出现局地地下水超采现象。由于以上诸多因素,灌区3.3万亩中有近1.8万亩地不能得到水源灌溉,灌区水土资源不能很好配置,充分利用。
(三)现有干、斗渠渠道断面偏大,维修改造投资大
沈家河水库干渠及东干渠属傍山渠道,沿途4条大沟道除2条泄洪外,干渠西侧多为村庄及农田,东边又有与之相临20―150m的中宝铁路,没有修建排洪沟的条件,东部大部分洪水沿渠边进入干渠,因而东干渠渠道断面大。经复核,已衬砌配套的东干渠由上到下三个梯形断面最大泄洪流量分别为18.7m3/s、13m3/s、7m3/s;西干渠已衬砌配套的梯形断面复核流量为3.72-4.16m3/s,干渠上段桩号1+400―2+934m段,属傍山渠道,洪水由已建的秦家湾排洪渠排出,2+934m以后渠道沿台塬地修建,只有少量坡面径流汇入渠道,洪水对干渠威胁不大,但渠道断面没变。现状总干渠灌溉设计流量为3m3/s,东干渠灌溉期流量按2.0m3/s,西干渠灌溉期流量按1.0m3/s。由于原灌区各级渠道没有严格按照设计灌水率及科学灌溉制度确定设计流量,总体灌溉制度粗放,基本大水漫灌,灌水方式一般干渠续灌,斗渠分组轮灌,因而干渠灌溉设计流量较大,断面也大,相应的,斗渠设计流量大,大部分为0.3m3/s,少数后开设的斗渠流量为0.1m3/s,斗渠渠道断面也大。总体来说,整个灌区按原断面维修改造,其投资较大。
三、实施方案分析选择
在工程规划设计中,我们前后设计过两个不同方案,一个按低标准节水改造方案,一个按高标准节水改造方案,经过水利厅有关专家三次审查,设计单位不断修改和完善,拟定了最终实施方案,各方案及拟定实施方案如下:
(1)方案一(低标准改造方案):
该方案以尽量不改变原灌区布置,对原有渠道尽可能利用、少占用农民耕地为前提,在距离较大斗渠间适当增设一些斗渠或分斗渠,基本按照200米左右斗渠间距布设,机井根据灌溉需求布设扬水管道,并沿管道50米左右设给水栓。
干渠改造措施:东干渠按原断面进行维修改造,西干渠新增1.4公里输水渠道,改河道取水为直接从总干渠西侧取水,断面按照原西干渠断面。
渠道衬砌配套措施:按原断面维修原损坏较少渠道,按新设计流量,新设计U形断面,衬砌配套老化损坏严重、未衬砌的斗农渠及新增加渠道;各级渠道灌溉设计流量严格按照设计灌水率及灌溉制度进行,同时参考重点县建设相关指标和规定,道路、林带均按规范要求进行设计。
灌区机井配套方案:规划配套现有灌溉条件较好机井77眼,由于大部分机井位于灌区地势较低处,根据实际灌溉需要布设扬水管道,且设给水栓。其中局部18眼纯机井灌区管网布置以单井为单位,设干支两级管道;59眼井渠结合灌区机井,除3眼80m3/h机井布设干、支两级管道,其余机井根据控制灌溉面积范围及大小均布设一条扬水管道,沿管道每50米左右设1给水栓进行灌溉。灌溉期根据农户需求可井灌也可渠灌,部分地势较高且距离渠道较近机井通过设引水入渠管道实现井渠结合灌溉。根据井泵扬程需要需更换部分井泵。
方案一效果分析:
优点:①工程投资相对较小,只需国补资金就能建成,初步设计末级渠道改造总投资2175.78万元,(其中渠灌总投资1668.52万元,井灌总投资504.26万元),亩均投资720.5元,干渠改造总投资1437.17万元。
②占用耕地面积小,为396.08亩;
缺点:①节水效果不显著,尚不能满足灌区3.02万亩可控制灌溉面积需水要求。经推算,该方案灌区最大灌溉水利用率为0.597,3.02万亩灌区总灌溉需水量为767.8万m3,而灌区最大可供灌溉水量为742.5万m3,不能满足灌区需水要求。
②地块较长,农户机械耕作方便。
③渠道间距大,井渠结合灌溉效果差。
④干渠开口增多,在兼顾防洪任务下安全系数降低。
⑤按照200米间距布设斗渠,将出现一渠控制多村现象,这样不便于农民用水协会协调管理。
(2)方案二(高标准节水方案):
灌区改造方案:按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有关规定及节水灌溉技术指标:中型灌区渠系水利用率不低于0.7,渠道防渗率不低于50%,旱作物田间水利用率不低于0.9,灌区亩均渠道长度6-10m。沈家河库井灌区为中型灌区,要彻底实现灌区节水灌溉,必须提高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标准,主要通过增设田间灌溉渠道,提高渠道级别和单位面积渠道长度,完善田间工程配套建设,提高工程完好率和配套率,提高渠系水利用率。
结合灌区现状渠道和作物种植结构,兼顾灌溉管理,增设部分支渠,支渠基本平行干渠布置,且按照所属村队地界划分核定控制灌溉面积,便于配水和管理,在原斗渠之间增设部分斗渠或分斗渠,斗渠间距控制在100m左右,少数与地块平行布置斗渠需增设农渠,间距80-100m,田间建筑物如量水设施、分水节制闸,斗农门,跌水陡坡等配套完善。东干渠改造方案与方案一基本相同,但通过相关水文及水力计算,为提高防洪标准,维修加固原泄洪建筑物3座,新建泄洪建筑物5座。西干渠在保留方案一基础上将渠道按照新设计流量全部改造成“U”形断面,以减少占地,增加路面宽度。原西高支渠从西干渠取水,考虑到原西高支渠输水线路4km长,且盘山而行,不仅维修改造规模大,投资高,且渠道受山洪威胁,稳定性差等因素,经方案比较,拟定将西高支渠废弃,沿原西干渠向北设一条支渠(名为西干三支渠),后面与原西高支渠一分支渠相接。斗农渠衬砌配套措施同方案一,只是间距上有所不同。其余均按规范要求设计。
灌区机井配套方案:灌区灌溉条件较好的77眼机井,对于18眼纯机井灌区机井,管道布置以单井为单位,设干支两级管道;59眼井渠结合灌区机井,将地势较低且自流灌溉面积较小机井布设1条扬水管线,管线长度根据机井最大尽可能控制灌溉面积确定,将水扬至渠道较高处,通过渠道灌溉以增加灌溉面积;距离渠道近,地势较高机井,只需布设1条引水入渠明渠与机井连接,实现井渠结合灌溉。管道不设任何给水栓,机井配套管道尽量避免影响渠道布设,根据扬程需要更换部分井泵。
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沈家河水库灌区按照所利用水资源的不同可划分为纯库灌区、库井结合灌区和纯井灌区,面积分别为14040亩、13510亩、2650亩,在75%保证率情况下,灌区水库可供水量为532.5万m3,机井可供水量为172.7万m3。按照灌区节水改造规划设计资料:按照节水改造后灌溉水利用率0.65计,灌区3.02万亩地灌溉总需水量705.2万m3,其中18眼纯机井灌区综合灌溉定额182.34m3/亩,渠灌区综合灌溉定额238.42m3/亩,相应分配给纯库灌区库水334.79万m3、纯井灌区机井水量为48.32万m3,对于井渠结合灌区,在冬灌或播前灌溉时,灌区全部采用水库水灌溉,库水用量大约为197.64万m3,在作物生育期用水紧张阶段,可采用机井水补充灌溉,库井结合灌区内机井灌溉按2次,不能多于3次,机井调配水量约为124.41万m3。通过这样调配后,达到水资源供需平衡,实现了水资源优化配置。
方案二效果分析:
优点:①节水效果显著。按该方案实施后,灌区灌溉水利用率将提高到0.67,灌区灌溉定额将减少,计算得灌区3.02万亩灌溉面积年灌溉需水总量为705.2万m3,按同样的3.02万亩灌区面积,现状灌溉定额340m3/亩估算,将节约水量321.6万m3,节约水量达30%以上。该方案节水效果非常明显。
②水资源达到优化合理配置。具体见上述水资源调配方案。
缺点:①工程投资较大,初步设计末级渠道改造总投资3394万元,亩均投资1124元/亩(其中渠灌总投资2917万元,井灌总投资477万元),干渠改造总投资1602万元。
②占用耕地面积大,约982亩,同时地块较短,机械耕作不方便,农户大多不愿接受,工程实施难度大。
(3)优化方案(即实施方案):
综合分析前两个方案,不难看出,方案一节地但不节水,方案二节水但占用耕地较大,而且地块长度变短,农民耕作不方便,不易接受,因而在土地承包责任制下渠道占用耕地对农民的负面影响较大,该方案可操作性不强,实施阻力大,且方案二工程投资大,在国补资金有限,地方配套资金不能确保条件下很难实施完工。鉴于以上分析研究,在综合考虑即要节水又不占用太多耕地,且工程总投资又符合中央财政资金安排,建议大体保留第二套设计方案,但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建议在渠道间距上适当放宽,不严格按照标准的100m间距,按150-200m间距布置斗渠,并减少部分渠边道路(主要指该渠相临两边渠道设有路的),同时,结合实际建设条件,干渠道路由规范设计的7.0米降到6.0米,支渠基本平行干渠布置,可不设道路,另外减少新建斗渠生产桥和农桥数量,且不新增设林带,以最大限度降低投资,其他建筑物均按有关设计规范和标准进行。
按照此方案,经再次设计和预算编制,末级渠道改造总投资确定为1895.64万元,亩均投资627.7万元,(其中渠灌总投资1574.95万元,井灌总投资320.69万元),干渠总投资1325.4万元。资金筹措为国补资金及省级配套资金,地方配套资金折合为地方群众投工投劳,主要用于部分田间道路修整及各自田间小畦的整修。
优化方案效果分析:
①与方案二相比投资明显降低,该方案末级渠道改造总投资确定为1895.64万元,亩均投资627.7万元,该方案道路规模大减,投资为77.91万元,且不增设林带,而方案二道路投资735.02万元,林带投资119.59万元。需要说明的是,该方案在道路和林带设置上虽不尽合理,但是工程占耕地面积大大减小,老百姓容易接受,且对于本就贫穷落后的固原地区,其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也大大降低,工程实施的可行性强。如根据实际要求,确实需要增设部分道路或林带,水利部门应积极争取,整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或交通、林业等各方项目资金,整合资金需要政府出面协调处理,用于灌区全面合理建设。
②节水效果。按该方案实施后,灌区灌溉水利用率将提高到0.65,计算得灌区3.02万亩灌溉面积年灌溉需水总量为740.12万m3,将节约水量286.68万m3,节约水量可恢复灌区1.8万亩地灌溉需水要求,经估算灌区年最大可供灌溉水量为742.5万m3,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节水效果明显。
③水资源达到充分有效利用和优化合理配置。与上述水资源调配方案基本相同,可通过适当调节机井灌溉时间,满足灌水需求。
④占用耕地面积小,同时地块较长,机械耕作较方便。
两种设计方案和优化方案主要技术指标归纳如下表
四、结论
固原市原州区沈家河水库灌区节水改造实施方案经过综合分析论证:以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标准为依据,兼顾土地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征用对农民的影响,以尽可能少占用耕地为前提(通过适当增设渠道,减少道路和林带占地),方便灌溉管理为主,同时减少地方配套资金,争取整合其他资金。其优选实施方案为:保持原总、东干渠位置及断面不变,维修加固原泄洪建筑物3座,新建泄洪建筑物5座。西干渠改从河道取水为从总干渠建分水闸直接取水,增加输水明渠1.4km,断面均为U形。根据节水灌溉建设标准,增设部分支渠、斗渠和农渠,支渠按其控制村队灌溉范围界定长度及面积,支渠基本平行干渠布设,间距500-2000m,斗渠基本垂直干渠和支渠布设,间距150-200m,部分斗渠(基本平行等高线布置)需增设农渠,农渠大致垂直等高线布置,间距150左右,部分双向灌溉农渠间距200m左右。将西高支渠废弃,沿原西干渠向北设一条支渠(西干三支渠),与原西高支渠一分支渠相接。渠道衬砌配套措施同方案一所述,机井改造配套方案同方案二所述。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基加固技术;施工管理
地基施工是工程建筑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建筑施工与使用的安全性,因此需要进行地基加固技术工程施工十分必要。在地基加固技术施工前要做好地基勘查工作,首先要保证地基加固技术的设计科学合理。为进一步提高地基加固技术施工管理效率,要加强建筑施工材料的控制,保证使用材料的安全可靠是地基加固的基础;要加强水泥灌桩的质量控制,避免出现由于施工不当而造成的质量问题,提高地基稳固性;要提高地基加固技术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从业务技能到工作态度,全面提高施工质量,以确保地基加固稳定。
一、地基加固技术施工准备
地基加固技术施工前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即做好地基勘查工作与加固设计工作。地基勘查工作主要是指在地基加固技术开展前对施工环境进行科学详细的勘测,通过专业的鉴定和勘测保证施工环境安全后方可进行正常地基加固技术设计。
地基加固技术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此必须由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要以加固为基本原则,结合地基的实际情况以及上部结构进行综合考虑,制定最为合适的地基加固方案[1]。在设计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理念,以保证方案的实效性。在初期制定地基加固技术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工程施工的预期效果,并结合工程施工的难易程度,在保证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全面考虑地基加固环境以及施工条件。只有在全面的分析考虑后才能够选择最合适的设计方案,以保证加固的稳定性。
二、加强地基加固技术工程施工管理效率的有效对策
为有效加强地基加固技术,要全面提高工程施工管理效率。在地基加固技术施工管理中要从施工材料控制、施工质量控制以及人员素质提高几个方面全面加强。
(一)加强施工材料控制
保证施工材料质量合格是保证地基加固稳定、安全的基础,因此在施工管理过程中,要加大对材料控制力度,严格保证施工材料合格。根据工程实践总结,通常建筑材料不合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钢筋物理性能不高,未达到规定标准,影响使用效果;
(2)水泥在潮湿环境中长期未使用,出现结块或过期,直接影响其安全性;
(3)砂石级配不科学,含有大量有害物质;
(4)混凝土调配不合理,为按照施工标准进行,降低使用安全,外加剂性能不合格,且掺量未达到要求标准,直接影响混凝土强度以及抗渗性,较易发生混凝土裂缝或漏筋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埋下了安全隐患,使安全事故较易发生。在加强材料控制的过程中,首先,要对材料供应商严格控制,按工程企业提供的材料供应商进行材料采购。对未经过严格审核的企业不能进行材料采购[2]。若由于施工需要,对一些特殊材料的采购要经过相关部门严格的审核和批准后方可进行材料选择。其次,要控制材料的进场时间,既要保证材料供应具有连续性,同时也要避免出现大量材料堆积的可能性。材料的堆积会造成资金的浪费闲置,且在储存过程总易出现影响材料使用性能的问题。材料的进场要按照施工需要进行合理掌控,要对材料的应用型号和数量准确把握,以保证材料应用的安全性。最后,要对材料的储藏进行科学管理。要将不同种类的材料进行合理分类和保管,在搬运的过程也要注意其完整性和适用型,避免出现材料浪费。
(二)加强施工质量控制
在地基加固技术应用过程中,要做好施工质量控制。地基加固技术应用中水泥灌桩是重要的技术环节。钻孔和水泥灌桩是工程质量的关键。基施工时混凝土配合比,应在施工前选择取料场对原材料进行检测合格后,分人工挖孔桩和钻孔桩进行配合比设计,一般情况下,钻孔桩水下混凝土的坍落度比人工挖孔桩混凝土坍落度要大,但无论何种混凝土都应满足施工工艺的具体要求。施工前对钻孔机器进行周密的检查,确保底座和顶端的平稳,避免施工过程中因底座的移位和下陷影响了灌桩的质量。混凝土灌注前应仔细对孔底进行检查,检查孔底有无积水和沉渣。灌注高度应严格进行控制,以利混凝土充分振捣;二是地下水量较大,采用海绵、毛毡无法吸干净时,可以考虑按钻孔桩进行水下混凝土灌注。当钻机达到设计高度后,需对孔径的大小,钻孔的深度和垂直度进行详细的检查,达到设计标准后请监理工程师对钻孔进行合格性检验,完成钻孔工作。
(三)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对地基加固技术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来看,为有效提高管理效率,保证地基稳固、安全,要加大人员监督和管理力度。地基加固技术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技术,因此要求施工人员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以及业务素质[3]。在施工前要对工程作业人员进行严格的要求,并进行施工培训,以保证施工人员从技术和理念上都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水平提升。在地基加固技术开展前要使工程作业人员充分了解地基环境,保证技术交底工作有效完成,这是工程施工前的技术保障。在地基加固技术的设计环节中,要使工作人员做到全面考虑,既做到保证设计结构合理,同时保证设计计算准确。由于工程设计人员的设计失误往往会对工程后期施工造成重大影响,甚至造成巨大安全事故。因此要加强对工程施工人员的控制管理,严格选人,规范用人,以促进工程施工高效、优质。
结束语
地基加固技术是建筑工程施工中至关重要的技术环节,加强地基加固技术的施工管理尤为重要。为有效提高地基加固技术施工管理效率,首先要加强建筑施工材料的控制,保证使用材料的安全可靠是地基加固的基础;其次要加强水泥灌桩的质量控制,避免出现由于施工不当而造成的质量问题,提高地基稳固性;最后要提高地基加固技术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从业务技能到工作态度,全面提高施工质量,以确保地基加固稳定。
参考文献
[1] 叶敏松.混凝土灌注桩施工质量的监控[J].商情(财经研究),2010(03).
关键词:高喷灌浆;水库工程;除险加固;水坝;混凝土
高喷灌浆施工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的一种新型渗透加固施工技术,尤其是在目前的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施工中,更是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经过多年的工程实践总结,这一技术在水库大坝除险加固工作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其施工技术也日趋成熟。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材料的不断使用,其在水坝除险加固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质量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加以总结,合理的制定出相关预防和处理策略,为工程施工质量提供保证依据。
一、某水库工程施工概况
某水库坝高14.5m,坝顶长211m,顶宽8m,水库工程于1977年动工兴建,1982年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行,水源主要靠天然降雨蓄水,水库集雨面积493km2,总库容6.35×108m3,正常蓄水位92.2m,相应库容5.46×108m3,系多年调节水库。大坝兴建时由于技术条件有限,加之整个工程地质勘探工作也没有按要求去做,施工质量差,导致大坝各项技术指标达不到设计要求。
二、高喷灌浆技术概述
高喷灌浆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水利工程施工新技术,是一项发展极为迅速的防渗加固方法。在目前的水坝工程除险加固工作中,这一技术已经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其施工技术也日趋成熟。
1、概念
所谓的高喷灌浆施工技术也被广泛的称之为高压灌浆技术,是利用相关机械产生的高压动力将水溶性聚氨酯、水泥以及其他化学材料充分的灌注到已经出现的混凝土裂缝当中,当浆液遇到混凝土裂缝的时候,其中会迅速的产生分散、乳化和膨胀,从而产生一定的弹性体填充混凝土结构中已经出现的裂缝,等水泥发生固化反应从而完全堵塞在混凝土结构之中,以达到预防裂缝的目的。高喷灌浆堵漏技术作为目前国际上极为先进的一种无气灌注防水新技术,是目前工程领域采用最多的一种除险加固新技术。
2、特点
高喷灌浆技术的选用主要是针对软弱土层进行加固和处理,其主要的特点在于适用范围广、修复裂缝效果好、能解决静压注浆不能注入的细砂粒土层的加固问题。因此,这种技术在新建工程、工程修复、防渗处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在不停止生产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的。在施工中,对于高喷灌浆施工技术的选用是对原有建筑物的基础上钻取一个直径为75~200mm的钻孔灌注桩,并将其形成一个团结体。在这种固结体中其形状可以有效控制,且是一个强度高、布置灵活、可单独也可群组出现的工程施工方式,是一种噪音污染小、环境污染低的环保处理措施。
3、施工工艺分析
高喷灌浆施工技术是利用高压动力机械将水溶性聚合物注入到裂缝以及其他缺陷之中,通过水溶性物质在混凝土裂缝中的分散、乳化和固结形成的一种除险加固新技术,是目前国际范围使用的一项新技术,也是工作中极为关键的方式。这一技术在应用中对裂缝有着化学链接、对表面空隙能够形成高强锚栓、对高压力推挤下出现的裂缝能够合理填充,是一种高度成品化、操作简单、施工时间不限、施工污染小的除险加固技术。
三、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高喷灌浆施工中,由于其加固施工和处理本身都是一个隐蔽工程,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对于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要求极为严格,必须要在工作中结合管理体系、管理措施进行分析,针对工程中存在的压力、裂缝等情况综合分析。在本项目施工中,高喷墙轴线与A区帷幕轴线一致。孔距1m,按两序孔布置施工,初拟高压水压力35MPa,输水量75L/min;气压0.8MPa,气量80m3/h;灌浆压力0.20MPa~1.00MPa,进浆量70L/min,喷射管提升速度6cm/min~10cm/min,旋喷速度0.8次/min~1.0次/min(单程为一次)。施工工艺技术参数通过高喷灌浆现场试验确定。
1、施工控制措施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实行技术工程师现场值班制度和监理工程师现场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同时钻孔深度、孔位、孔斜、注水试验、高喷、灌浆班报实行验收签证制度,确保施工质量。高压施喷参数严格按照技术要求进行操作,重点对水压、水量、气量、浆液密度、进浆量提升速度、回浆密度进行控制。水压、水量是切割土体的能量来源,高压水压控制40MPa以上,水量控制在75L/min~85L/min,均达到了有效切割土层的目的。
2、质量检测
1)检查孔取芯效果分析
为了检验高喷墙施工形成后的强度,分别在大坝不同深度部位取芯采样,分别对其中有代表性的10组岩样进行试验,钻孔取芯检测结果见表1。试验成果表明:高喷墙体随深度加深其强度增大,深度越大,自重压力越大,墙体越密实。
2)检查井开挖成果分析
按设计要求,分别在大坝桩号K0+50m和K0+100m几个部位进行检查井开挖,开挖观察表明:防渗墙体上、下连续、无间断,左右搭接无缝隙,搭接部位厚度0.7m。墙体有效厚度0.7m~1.2m,下部密实明显高于上部填土。填土区偶尔见到有包裹状土块(强风化粉砂岩块)和5mm~10mm左右的气孔,符合高喷灌浆的正常规律。
3、常见问题及其处理措施
3.1冒浆
在喷射过程中,往往有一定数量的上颗粒,随着一部分浆液沿着灌浆管管壁冒出地面。一方而及时排运出冒浆,保持现场干净,或加以回收后再潜入;另一方而通过对冒浆的观察,可以及时了解地层状况、判断喷射的大致效果和核定喷射参数的合理性等。根据经验,冒浆量小于灌浆量20%者为正常现象,超过20%或完全小冒浆时,应查明原因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2孔内严重漏浆
可采用以下措施进行处理,降低提升速度或停止提升;降低喷射压力、减少流量进行原位灌浆;低压浆液掺入水玻璃、氯化钙或三乙醇胺等速凝剂;停止喷射灌浆,灌注水泥砂浆或水泥粘上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压旋喷灌浆施工技术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表明,其对坝体的防渗堵漏有着明显的效果,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久性。通过对高压旋喷灌浆施工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实行全方位目标管理,提高相关施工技术人员的综合技能,能够更好地保证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并为类似的坝体防渗加固工程具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市政道路;软地基;加固技术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在市政道路工程软土地基非常常见,因此软地基的处理成为了市政道路建设的重中之重。市政道路中的软土地基处理有很多种方法,如水泥土搅拌桩法、换填法、预压法、强夯法、振冲法、挤密桩法、砂石桩法等等。对软土地基进行有效的处理,不但能够将市政道路路基的承载力提高,还能将市政道路的路基稳定性提高。
1、软土地基特性
大家经常提到的软基,实际指的是软土地基,这种软土地基具有非常高的含水量,容易压缩,低于其他土质的承载能力。软土的组成主要包含沉积的淤泥和一些腐殖类物体。软土地基的含水量一般处于34%-72%范围内,液限通常是35%-60%左右,软土的饱和度通常大于95%,隙比维持在1.0-1.9因此软基对工程施工而言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土质,这种特性反映在成型的类别和某些物理力学的测量因素上。
2、软土地基的危害
因为软土具有这样的独特性质,所以在软土上进行地基施工建设的时候,常常给施工工程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假如道路地基是软土地基,那么因为软土地基本身抗剪的强度无法达到承受道路之外的承载强度,这样就容易导致局部或者地基整体的损害,出现道路失去稳定性、路面下陷等问题。再者由于受到外部载荷的影响,因为地基承载能力不足,会出现地面沉降,地面变形,直接影响道路的使用。当路面承载重力受力不均匀,甚至偏差过大时,道路还可能出现断裂、构造物裂缝。所以路面要保持使用稳定,延长使用寿命,必须增强软土地基的强度,保持软土地基有能满足负荷的承载能力,不出现路面变形情况,就必须做好软土地基加固工作。
3、软基加固技术施工优势
在当今的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中,做好软土地基加固处理工作对于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减少地基沉降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工程的施工质量、施工工期、施工进度和施工经济效益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为此在施工中我们有必要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提高工程承载能力、保证工程施工的正常进行。与此同时,在工程施工中考虑到实心桩、预制桩的不足,工程实践中还需要开发出合理、科学、经济的地基加固施工新技术。
4、 常见的软基加固技术分析
4.1 粉煤灰碎石桩加固技术
粉煤灰碎石桩加固技术在当今的软土地区工程施工建设中在较为常见,它的应用主要是通过采用碎石、石屑、粉煤灰等材料搀和水泥经过加水搅拌形成的高粘性桩体结构,通过该桩体结构与桩间的土壤和褥垫层一起形成复合地基,从而得到工程施工整体性、稳定性要求。这种施工方法的应用主要的优势在于施工强度高、和易性好、流动性强、施工经济性好以及混凝土浇筑施工方便,同时在施工中还有效的节约了水泥和砂石的用量,减少了环境污染。但是在本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其在施工中经常会发生泵管堵塞故障,同时在施工的过程中如果所选择的压力过大的化极容易引发爆管问题。就这些问题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是因为在施工的时候对于管道的提升速度过慢,混凝土无法得到及时的排除;泵送混凝土所选择的管道半径达不到工程施工预计标准,混凝土配合比设置不合理等,使得混凝土在管道内部出现了流动不畅,从而使得局部出现得瑟;同时在施工中压力选择的不合理也会造成管道内部产生堵塞问题。基于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在目前的工程施工中我们必须要因地制宜的选择出合理的施工技术,对于粉煤灰施工方法要及时的进行控制,以保证工程施工的正常开展,避免因为堵管而引起的工程施工影响。
4.2 现浇混凝土管桩施工技术
现浇混凝土管桩技术作为我国现阶段一个重要的施工技术,结合了很多施工技术的优点,既有振动沉管桩和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优点,又有振动沉模壁防渗墙等优良的技术优势。现浇混凝土管桩技术的管桩桩身强度相对比较高,桩身直径可以达到1.5米左右,有效加固深度甚至可以达到25米以上。这个施工技术相对于其他技术的施工工艺比较更为简单,更容易操作,施工质量更容易控制。
4.3 强夯法加固技术
所谓的强夯法加固技术,其实也就是动力加固法技术,这些技术有着不同于其他技术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它的加固效果比较好、技术的适应范围比较广泛、施工的各项成本相对较低、施工比较简便所以可以促进工程进度的加快等。这些技术的主要原理是依靠强大的冲击力将土结构破坏,进而挤压周围土形成夯坑。根据一定的标准,这些技术又可以分为动力固结、动力密实和动力置换等。强化法与其他技术相比,它比较适用于一些工程时间比较短的项目,而且这些项目的预压时间比较少,另外,适用于一些工程场地面积比较大而且软土层比较浅的工程项目。与普通的填土预压方法相比,强夯法在施工的过程中要考虑沙井的问题,所以其处理费用相对较高。但是与复合地基相比较,强化法的费用要相对便宜,并且施工也相对容易。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工程项目负责人和施工建设者,要根据工程建设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项因素,进而选择最优的办法,既可以保证工程保质保量完成,又可以尽量节约工程建设的资金。
4.3.1动力密实
动力密实是通过冲击荷载来压实土体间的空隙使得土体密实,从而提高地基土的强度。实践表明,地面在冲击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沉降,具体沉降深度为夯击一遍下降 0.5~1.0 m,经过夯实后的地基土其承载力能提高 2~3 倍。
4.3.2 动力固结
动力固结是通过冲击能力产生的应力波破坏土体结构,使得土体局部产生许多充当排水通道的缝隙,以助于孔隙水的顺利流出后土体达到固结。笔者认为,土体的沉降量与夯击能力成正比关系,当土体的液化度达到 100%时,其吸附水会变成自由水,此时的土体强度达到最低值,这时再进行夯击纯属多余,因为随着孔隙水的消散,自由水又会被土颗粒吸附而形成吸附水,就像一个弹簧活塞模型。
4.3.3 动力置换
动力置换可分为整式置换和桩式置换。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来讲,增加加固深度就要增加能量,这会造成孔压的增大。目前,强夯法加固技术用于软黏土的不足之处在于夯击能量不足,不能达到有效的加固深度;软黏土结构破坏后其强度和渗透性都会有较大的降低;现行的强夯工艺不适宜用于软黏土地基施工,因为它会导致地基中孔隙水压力过高。为此,应合理的选择其排水系统,采用先轻后重、逐级加能的夯击方式,以达到最佳强夯的效果。
4.4 水泥搅拌桩加固技术
水泥土搅拌桩技术的应用有着自身的特点,通常适用于加固饱和软土地基,这项技术主要是让水泥发挥固化剂的作用,将水泥放置于特制的搅拌机中,使得地基深处的软土和固化剂之间由于搅拌而产生一系列的反应,进而实现优质地基承载力的提高以及变形模量的增大。笔者总结了实际的操作方法,第一,认真调试搅拌桩的桩位,使得搅拌桩机达到预定的桩位,然后使用水准仪调平,之后再控制好导向架的垂直度,可以采用经纬仪或者吊线锤进行双向的控制,但是在调整的过程中要注意垂直度小于1.0%的桩长。第二,在搅拌机预搅下沉的同时,后台拌制水泥浆液,在压浆前将浆液放入集料斗中。
结束语
总之,百年大计,质量为本,市政道路工程的质量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道路地基基础工程施工中,质量管理是关键和核心,只有做好基础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和加固,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出道路的使用功能,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利民.水泥土深层搅拌桩在工程中的应用及质量控制[J].山西建筑,2010(24):151~152.
[2] 胡伟,定位静压注浆在既有建筑物地基加固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05,(9).
[3] 草维祖,结构工程材料[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水利工程;土方施工;机械化施工
1引言
水利工程对于我国水资源开发、水资源保护以及水利建设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水利工程与部分建筑工程相比其存在有施工量大、施工环境相对复杂的特点,所以,在水利工程施工中需要使用到机械化施工方法,利用大型机械对水利土方工程施工,能够有效地提高土方工程施工效益,对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2水利土方工程及其机械化施工原则
水利土方工程施工是水利工程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是对水利工程中的防洪施工、水电施工、工程水土保持、土方垃圾处理等环节。而在水利土方工程施工中,其不仅要考虑土木建筑工程施工层面,同时也要考虑水利建设层面,在水环境中建设的土方工程,工程施工环境更为复杂。水利土方工程机械化施工原则包括:1)水利土方工程机械化施工应遵循环境保护原则。环保施工、绿色施工是当前工程施工的主题,是环境保护和工程施工的双赢做法。而在水利土方工程施工中,采用机械化施工,不仅会对地区内环境造成污染,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水利工程环境中的生态和谐。所以,在实际的机械化施工中,使用工程机械、选择工程机械应该尽量减少对工程环境的破坏。2)水利土方工程施工中应该遵循便利性原则。水利土方工程施工量较大,使用到的工程施工材料以及施工机械比较多,所以,为了保证水利工程水工能够合理地进行,在当前工程施工中,应该注重遵循方便性原则。在选择机械设备的过程中,应该注重选择方便使用、运输便捷、机动灵活的工程施工,保证机械化施工现场管理中,能够做好合理的调配管理,保证施工正常使用。另外,在实际的工程施工中应尽量选择现代自动化控制设备,按照施工量合理选择工程施工机械设备,保证工程机械设备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效力。
3水利土方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部分问题
3.1水利土方工程施工中机械化设备相关问题
水利土方施工中,采用机械化施工对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控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水利土方工程机械化施工中,还存在有机械化调配问题,影响了机械化施工的具体进行。一方面,在实际的水利土方机械化施工中,还存在有机械设备选择不合理问题。当前机械化施工背景下,不同施工环境和施工量情况应该选择不同的施工机械设备。而水利土方机械化施工中,机械化设备的选择方式存在难点,部分单位施工中不能合理地安排设备租赁和设备采购方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利土方机械化设备的选择效益。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机械化设备使用应该保证工程施工效率以及施工质量。而在实际的工程施工中,机械化施工管理人员对设备使用缺乏合理的管控,设备使用过程中施工人员操作不正规,设备缺乏合理的保养,也造成了设备损坏问题,影响工程施工的具体实施。
3.2水利土方工程施工中机械化施工环保问题
水利土方工程施工中,机械化施工还存在一定的环保问题。水利土方工程施工是在水利环境基础之上实施水利建设,在其实施中要对水体环境、水体土方、区域内水土进行挖掘,可能会造成一定的环境影响。另外,在大型机械化设备投入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噪声污染,影响施工中的生态环境。
4水利土方工程机械施工的管理控制策略
4.1具体施工案例
本工程为安徽省蚌埠市淮干一般堤防加固工程,该项目于2014年5月被国务院确定为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要求在堤防加固工程中,将黄苏段、天河封闭堤和塌荆段堤防防洪加固为20a一遇工程施工,堤防等级为3级,其中,延伸堤苏家岗桥至姚圩段堤防为4级。在具体施工过程中,涉及土方建设内容包括:新建加固堤防31.573km,护坡22.185km,防汛道路18.658km,穿堤建筑物8座。其中,黄苏段加固堤防21.15km,含新建堤防7.855km,铲除老堤8.283km、天河封闭堤加固堤段长8.5km,其中,加培土堤段8.18km,塌荆段加固堤段长3.534km,其中,堤内增加盖重1.06km,劈裂灌浆1.51km。以下是对本加固施工中机械化施工管理进行的总结。
4.2工程施工机械的合理选择
水利土方机械化施工过程中,水利土方施工机械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在水利土方施工管理过程中应该对施工机械设备选择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保证水利土方施工能够良好地进行。合理选择水利土方施工机械设备,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工程机械化施工前机械化施工管理者应该对工程施工方案进行准确的分析,根据工程施工量、工程施工环境、工程施工方案细节内容合理地设计工程机械选购方案,保证工程机械选择的合理性。2)水利土方工程施工机械化设备选择过程中,应该控制好施工设备的采购环节。在当前机械化施工中,土方工程施工设备采购分为直接购买方式以及租赁方式2种,在其选择的过程中,机械化施工管理者应该根据施工工期、施工具体需求计算直接购买方式以及租赁方式的工程效益,合理选择工程施工方案,保证工程机械化设备采购更加合理。另外,在具体实施采购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机械设备的性能检测和质量检测,保证选择的工程机械设备具有良好的性能和质量[1]。在水利土方工程施工中,通过合理的工程机械设备选择,保证工程施工设备实施能够更加高效,从而保证工程施工更加合理。
4.3工程施工机械化施工的合理控制调配
水利土方工程施工中,做好机械化设备的合理调配,应该建立机械化设备的使用调配制度,根据调配使用制度合理地使用工程机械化设备,保证施工更有秩序。如在制度内应该合理地分配好机械设备的使用时间、养护时间以及维修时间,并按照施工现场规划好机械和设备的摆放区域,保证机械设备能够得到良好的保护[2]。水利土方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的合理调配施工,应该注重机械设备人员培训。在实际的机械设备使用过程中,使用人员应该对工程机械设备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在实际的工程机械化施工管理过程中,应该注重机械化设备使用人员的合理调配,保证施工人员能够具备专业的机械设备使用技术和经验,保证工程机械设备使用更加高效。
4.4工程施工中机械化施工环境保护控制
现代水利工程施工中,机械化设备的使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不符合当前绿色环保施工的理念,所以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应该注重机械化施工的环保控制。一方面,在机械化施工中应该对机械化设备的使用进行合理的安排,并尽量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污染排放;另外一方面,在机械设备施工后,施工单位应该做好生态资源恢复建设,保证施工合理地进行[3]。
5结语
1.1施工准备工作不充分
通常来说,水库加固施工都是由一个个小施工项目组合在一起的,一般都比较分散,无法统一管理,若没有做好相应的施工准备工作,必将无法保持一致的施工进度,进而为施工协调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从整体上影响到工程施工效率。同时,在项目施工之前,一般都需业主提供工程技术交底,并由监理部门就设计图纸展开相关审核工作,然而,在实际施工中,施工方普遍都会忽略这个问题,从而使得施工中时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影响到施工进度。
1.2施工管理工作不到位
对于水库加固工程,其施工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了施工材料的管理、人员的管理与关键施工环节的控制管理等几个环节,然而在施工中这些工作却得不到科学的管理。比如,对于施工材料的管理,所购进的材料,要不是价格过高,过不是质量太差,很难让施工方满意,特别是一些劣质材料的购进,更是为水库加固工作带来相应的安全隐患;对于人员管理,因受到施工项目分散的影响,施工时,即使是一些施工人员违背施工章程,监理人员也很难全部发现,从而影响到施工的质量。
2强化水库除险加固工作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水库在蓄水灌溉、农业用水与防洪减灾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各项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20世纪60、70年代,我国兴建了大量的中小型水库,然后那时因受到资金、材料与技术、设计等因素的影响,水库的施工质量并不是很理想,加之后期在水库加固维修方面的投入也比较少,使得众多水库都面临着年久失修的近况,无法发挥出其泄洪、灌溉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基于此,积极做好水库的加固工作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同时,据相关数据项目,小型水库垮坝事故占了事故发生总数的96%,且74%的事故发生在水库管理运行阶段,26%事故发生在水库的施工阶段,可见,因施工不当而诱发的水库安全事故占了水库垮坝事故总数的30%左右,为此,强化水库加固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对减少水库垮坝事故发生,有着重要的作用。
3强化水库除险加固工作的管理控制策略
3.1做好工程施工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
由于目前关于病险水库,可查阅的资料较少,故在水库加固施工前,施工人员需积极做好施工前的实地测量与勘察工作。首先,对水库大坝进行安全鉴定,即由工程项目的法人组织人员进行实地勘察,以明确当前水库存在的问题与相应的安全系数;其次,委托相关单位,就鉴定结果再次进行考察,以制定出相应的水库加固方案与施工管理对策,从而在确保加固工程顺利实施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确保施工安全;比如加固工程施工中,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收集各种相关资料以设定相应的设计标准,并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同时,逐步优化其设计方案,力求经济的合理化、技术的先净化与管理的方便化;最后,对水库综合功能进行有效定位,以推动各类新技术与新工艺在施工中的应用。同时,在工程施工之前,施工方需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就设计图纸同设计方做好交底工作,并就设计图纸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看法,尽量在正式施工前将问题解决,以做好工程施工的各项管理工作,而在各分项目正式施工之前,相关施工负责人也需在当前施工安全环境的基础上,制定出完整的施工方案,并要求各施工员与操作员在施工前对设计图纸、项目的质量标准与施工的安全章程等规定有个全面的把握,进而在施工中加以落实,以此来进一步提升施工管理的效率。
3.2做好施工安全管理工作
安全管理,作为任何一项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首要任务,同样在水库加固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基于此,在实际施工中,工程项目负责人必须严格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积极落实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第一,构建完善的安全生产日常管理与监管机制,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定期做好安全检查工作,及时反馈总结问题与经验,做好奖惩分明有度;第二,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的相关规章机制,以逐步规范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比如,在安全生产同生产成本出现冲突的时候,将安全生产放在首位,极大投入,以确保每道安全生产工序的有序进行;第三,定期召开相应的安全生产培训教育活动,使每位施工人员都能明白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从而在实际施工中规范自己的行为,自我控制;第四,落实安全事故报告机制,一旦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安全生产事故或是未遂事故,都应及时反馈给相关安全生产部门,本着“四不放过”的原则做好事故反馈工作。同时,针对工程施工区域的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相关负责人需对施工车辆数目与行驶速度进行有效控制,严禁人员站立在吊运或起重设备的下方,并安全专人在现场指挥,以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
3.3强化监理部门的监管管理工作
对于水库加固工程的施工管理,需重点落实监督管理工作,对于那些不符合施工的材料、设备或施工工艺,必须坚决抵制,同时严格审核施工的进度,确保工程的准期完工。比如,在实际施工环节中,相关监理部门需对工程的施工质量实施全过程的跟踪调查与监督,相应的,施工方也需遵照“三检制”配备相应的技术监管人员,从而做好施工中各工序自检工作,只有在自检合格之后,方可交于监理工程师进行再次确定,并接受监管部门人员的再次复检,一旦出现问题,则需立即组织专家探讨,寻出问题所在,并要求施工方立即更改施工方案,以从源头上杜绝违规施工现象的存在。同时,监理人员还需做好对施工原材料与中间产品的技术把关工作,严禁任何不合格产品进入施工现场,比如在开展混凝土浇筑工程时,进行现场抽样与跟踪调查,若抽样发现不合理,立即予以纠正,只有在上一道工艺满足要求施工要求后,方可开展下一道工艺。
4结束语
论文关键词:项目划分,分类,收集,整理
1首先要熟悉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组织管理及监督机构
小型病险水库加固除险加固工程的项目法人一般由各县水务局成立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管理局,受地级市水务局,省水利厅领导。监督机构为地级市水利质量检测监督站。
2项目划分
项目划分是由项目法人组织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三方,根据水利工程相关规范,结合工程结构的特点,施工部署及施工合同要求进行,划分的结果应有利于保证施工质量以及施工质量的管理。
项目划分是资料整理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一个合理的项目划分,不仅方便施工资料的整理,而且方便施工过程的控制,能很具体地对某个特定部位、某道工序作出相应的处理意见,针对性强,系统直观,还有利于将来的工程验收。
项目划分是工程建设的大纲和灵魂,是方便施工与资料管理的重要依据。
3施工资料的分类
施工资料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永久资料,另一类是长期资料。其中永久资料包括:施工合同及相关内容(施工合同、中标通知书、安全生产责任书、管理制度、防汛预案、安全应急救援预案等)、月支付、施工招标文件、施工投标文件、竣工决算、竣工图册等;长期资料包括:合同项目工程开工相关资料、分部工程开工相关资料、单位工程核定资料、分部工程核备资料、施工月报、施工日记等
3施工资料的收集
3.1施工前期资料的收集
施工前期的资料主要包括施工招标文件、投标文件、中标通知书、施工合同、安全生产责任制及各项管理等与该工程项目有关的一系列资料集合体。这些资料一般在施工前期都已经具备,资料员应注意收集、分类并妥善保管。
3.2施工过程中资料的收集
施工过程中的资料收集主要包括单位工程合同项目开工相关资料、分部工程开工相关资料以及单元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资料等相关资料。需要指出的是:①如果在施工过程中,由于不可抗力,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安全员等投标文件中的相关人员需变更时,应书面报告项目法人,并经项目法人同意后方可变更,并办理变更手续,并作为归档资料;②单元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资料中质检员和监理工程的签字,一定要做到及时做、及时评定、及时签字,保证施工资料的连续性、及时性、真实性。
3.3完工后的资料收集
工程完工、各项整改已到位后,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已经过验收并已核定和核备,此时应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
①单位核定资料
单位核定资料包括:单位工程验收质量结论核查表、单位工程验收质量结论核定报送资料清单表、单位工程验收鉴定书、单位工程验收工作组成员签字表、单位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表、单位工程施工质量检验资料核查表、工程项目施工质量评定表、外观质量评定报告、工程建设管理报告、工程监理工程总结报告、工程设计工作报告、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报告等内容。
②分部核备资料
分部工程验收质量结论核查表、分部工程验收质量结论核定报送资料清单表、分部工程验收鉴定书、分部工程验收工作组成员签字表、分部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表、分部工程施工质量检验资料核查表、分部工程项目施工质量评定表。
③施工月报和施工日志
施工月报应在平时注意收集,主要内包括:施工原材料的储备与收支说明、劳动力强度统计、工程施工质量评定汇总、有无完全事故、实际施工进度计划等内容。施工日志应当真实记录施工过程中每天的天气情况、劳动力强度、施工部位、完成工程量、有无质量安全事故及施工大记事等。
4资料的归档与资料档案验收
4.1施工资料归档
施工资料的归档就是将上述资料进行分类、分卷、分册线装,装入规定的档案盒内。归档时应按要求认真填写档号、案卷题等相关内容,加盖“编制单位”、“编制日期”、“保管期限”、“长期”、“永久”、“施工”等各类印章,并在案卷末页填写立卷人及日期。
4.2资料档案验收
资料的档案验收是地级市水务局会同水利工程质量监测监督站及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管理局等单位抽出专家,组成资料档案验收工作组,通过查看资料是否完整,分类是否合理,及装订是否正确等。最后经过讨论、决定是否通过工程资料档案验收,并出具档案验收合格证书,同意进行竣工验收。
5结语
总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施工资料整理工作是一项繁重、零碎的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收集、整理。以上是本人在工作中的一点体会,愿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研究,以便有更好的方法,去完成资料整理工作,给正在进行此项工作的同行一些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SL176—2007)[S].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2]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验收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令第30号).2006.
[3]水利水电工程验收规程(SL223—2008) [S].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水利工程;施工工艺
一、前言
钢筋和混凝土是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重要原材料,通过钢筋和混凝土的使用,有效的提升水利工程建筑的承重力,同时在防渗水方面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钢筋和混凝土的使用及技术应用对于水利工程施工意义重大。在水利工程施工中,钢筋和混凝土的使用首先必须保证使用的钢筋和混凝土质量必须达到设计要求,同时在使用中选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来保障钢筋和混凝土的有效施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保证施工的质量,提升施工设施的使用寿命。为此,本文从水利工程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钢筋和混凝土施工工艺流程,并重点探讨了水利工程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
二、钢筋和混凝土施工工艺
钢筋工程技术施工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步:首先是做好钢筋的检验和储存,通过检验和储存保证钢筋的质量。其次,钢筋的连结工作。钢筋的连结有规范要求,必须按照标准执行。
混凝土的施工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步:首先是聚合物水泥砂浆类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其次是水泥基渗透结晶性防水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另外,新型灌浆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三、水利工程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
水利工程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最重要的两方面技术就是钢筋混凝土的裂缝处理技术以及薄壁混凝土施工技术。
(一)钢筋混凝土的裂缝处理技术
钢筋混凝土施工中,出现裂缝是不可避免的,如何有效的做好裂缝处理是施工的一项重要技术。目前常用的钢筋混凝土裂缝处理技术主要包括表面修补法以及结构加固法。第一,表面修补法。只要是发生裂缝的部位没有深化到结构的里层就可以采用表明修补法来进行裂缝处理,在进行表面修补的时候,必须注意以下几点:混凝土配比和先前使用的混凝土配比要一致,并将其有效的注入裂缝,避免裂缝扩大化。另外,表明修补法目前也有更加先进的处理方式,主要是利用环氧胶泥和沥青等填补,并进行玻璃纤维的粘贴,提高了裂缝处理的工艺水平,避免在较重压力下裂缝的再一次发生。第二,结构加固法。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建筑物本身具有^大的重力效果,那么在水压力环境中,就必须要提高钢筋混凝土的使用强度,往往在单纯的钢筋混凝土的施工中不能够达到标准的使用强度。那么在施工中就要优化结构设计,利用加固法进行钢筋混凝土的补强加固。
(二)薄壁混凝土施工技术
薄壁混凝土施工技术经常要面对的问题就是跑模方面的问题。施工过程当中,为避免此问题影响施工质量及进度,就要求在立模前期预先选好相应的架管支撑点,对立模面的尺寸进行严格控制,对高发漏浆、气泡等质量问题的位置,安排专人预先应用双面胶对其进行堵塞处理,并做好相应的排气工作;
另外,做好混凝土裂缝的预防工作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混凝土出现裂缝有很多原因造成,比如温度、天气、施工工艺偏差、材料不合格等等。为此,为了保证施工中尽量少的出现裂缝现象,做好预防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在施工中必须保证原材料的100%合格率,这就要求采购人员和质检人员必须做好原材料的采购和质检工作。另外,在施工中,必须严格按照施工工艺流程进行,避免省步骤节约时间,工序错误就会导致后续的麻烦。同时,在复杂天气施工的过程中,必须做好防护工作,尽量保证施工材料不受天气破坏。在施工完成后必须做好保养工作。
关键词:岩土工程;施工技术;对策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经济技术水平的迅速提升,岩土工程的施工技术水平也逐渐提高,使我国工程建设行业也有了广大的提升空间。当然,也对施工方有了更高的要求,工程建设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岩土工程,岩土工程的施工技术对于工程建设有着很深远的影响,在各项建设中也有着很重要的位置。现代岩土工程中新技术、新机具、新材料和新工艺不断被各方面应用,不但使工程施工质量有效地提高,同时还间接的提高了施工方的技术水平,使整个施工方面的效益全方面提高。
一、岩土工程施工技术中的难点
(一)隐蔽性
在岩土中的隐蔽施工主要有地基处理、地下连续墙、桩基和锚杆等,这些即使在工程完成后也是在隐蔽条件下进行运行的,不容易发现问题,一旦出现了问题,去判断问题和处理问题的难度也很大,还需要一段时间来验证是否解决了相应的问题。在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要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技术手段,就是采用多种有针对性的监测、检测方法。如图,基桩一直深入地下20m以上,是完全隐蔽的,出现问题后难以修复。
(二)依赖性
为将工程符合验收条件,必须制定出适合现在的工程进展、具有科学性的施工技术。岩土工程的取决条件来自于土木工程项目的发展,随着各种高科技技术的涌入,让高压喷射注浆法射流泵以及真空泵技术加入生产中,推进岩土工程的进步。而且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岩土所表现的特质也不一样,所以岩土工程施工的技术,具有依赖性。应对不同的环境模式,岩土工程都应采取与之对应的技术手段。工程本身就依赖环境而施工,环境经常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改变,从而改变施工难度,为施工增添难度系数。因雁同地区主要存在石灰岩和石膏等特质的可溶性岩石,会被沉积的二氧化碳所侵蚀,再加上我国的地质特点复杂,地下水含量丰富,导致基岩强度过高,增加比普通地质条件施工难度更大的压力。针对岩土施工技术中存在的依赖性,应采取相应手段进行施工,在考察地形时,一定要细心注意,具有相关的针对性。
(三)不确定性
岩土本身工程在勘查中,并不能对整体的岩土情况进行全面掌握。岩土中的结构,因为环境的变化而不易进行操作。所以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对场地的数据存在不确定性,这会对岩土工程的施工增加影响,对于不能详细了解的岩土结构,必要的进行参数化解。在施工时,要在对岩土的数据参数尚未了解的情况下进行施工。在不断的施工时,对参数进行修改,再通过得到的数据进行下一步分析。这对原本就很难处理的岩土工程增加难度,而且在反复对设计进行修改的同时会出现错误,增加岩土工程在施工中的技术难度。
(四)不稳定性
岩土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主要难点存在锁口管、地下连续墙、桩基部分的施工技术。根据我国地质存在特殊点,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操作。为保证岩土工程的顺利开展,必须保证锁口管的稳定性。因在简历锁口管时,需要利用吊车控制锁口管的位置。但因为对吊车自身的力度控制不佳或掌握不好吊车的位置,会造成锁口管的位置偏移。使锁口管缺少稳定性,进而造成锁口管倾斜。当在实际施工中,仍出现许多难点问题,面对桩基施工过重出现的地质要求。在岩土工程中面临岩溶地带,会出现塌孔埋钻、漏水等难点问题。在环境缺少稳定性的同时,应利用泥浆对槽壁的稳定性特点,达到可以冷却塌方现象的作用。
二、岩土工程施工技术现状分析
(一)岩土地基处理技术。在岩土地基处理过程中,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渣土复合地基、钢渣桩复合地基、二灰桩复合地基等技术措施出现,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这些技术措施满足地基处理需要,能降低环境污染,节约工程施工费用,并且地基处理效果良好,能够显著提高地基承载能力,在施工中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另外,钢筋混凝土梳桩复合地基也是一种新型的基础处理技术,能够显著提高地基承载能力,提高地基处理效果。经过处理之后,土和桩共同承受荷载,能够实现对结构物荷载的有效控制。同时,托换技术也得到迅速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另外施工中使用的技术措施还有应力释放法、水冲法等,对提高地基处理效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基础工程施工技术。基础工程施工中各种各样的技术措施都得到运用,不同技术措施的施工效果不一样。而经过技术经验总结,施工人员发明了后压浆技术措施。该技术运用方式如下:灌注桩施工完成后,用压力灌浆法处理桩身和桩底,改善桩周围土的性质,进而提升灌注桩承载力,降低周围不均匀沉降现象,取得良好的基础工程施工效果。就工程实践来看,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施工效果更好,其自身质量更加可靠,运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三)边坡加固处理技术。边坡加固是工程施工的重要内容,也深受施工单位重视,其施工技术措施具有多种多样。例如,岩土锚固技术出现及运用取得良好施工效果,在市政工程、电力、水利等深基坑支护、边坡稳定等方面得到广泛运用。二次灌浆技术运用满足边坡加固需要,可以显著提高锚杆承载力。目前该项技术措施已经逐渐成熟,并能够有效控制基坑周边位移,在施工中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土钉支护加固处理技术也是边坡加固的重要技术措施,满足边坡加固需要,在施工中运用具有良好的效果。支护结构、高压旋喷桩、深层搅拌桩、预应力锚杆、超前注浆、微型桩等各项技术措施,将他们分别与土钉支护技术结合使用,组成新型复合加固软土地基方法,对整个岩土工程施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另外,施工中运用排桩作为工程支护结构,该处理方法不仅施工简单,而且节约成本,适用范围广,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能够有效提高边坡加固处理效果。
(四)岩土工程的非开挖技术。这项技术较传统的技术而言是可以不对地面进行直接的挖掘就进行施工,而是通过各种铺设,这种技术对于我国地下管道的建设具有非常大的帮助,目前这项技术能够有效的控制施工的周期,由于我国对这项技术的理解不够深刻以及技术人员的缺少,因此导致了这项技术还处于发展的阶段。
三、岩土工程的质量控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岩土工程的质量控制
首先岩土质量控制体现在设计阶段,设计阶段是工程师在充分考察了地质地貌之后再进行施工,设计的变更以及设计的不足需要提前的告知,技术的交底以及施工之前定的技术讨论环节是非常关键的。其次,施工的质量控制还包括施工中各种材料和机械的准备,对于材料的准备要符合相关的技术规范,材料经过试验之后才能够进行使用,每一批材料要试验检验之后,有相关的检测报告才能投入到加工使用中。最后在施工的过程中,要根据施工的相关技术规范进行施工,监理人员要履行自己的职责,在实际的监督过程中,要如实的反映施工现场情况。
(二)岩土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
因为现在我国的城市空闲地面面积日益缩小,人们会不断的去向地底、海洋、沙漠开拓新的空间,这也是我国现代工程建设的发展趋势。随之我们也要去发现、完善以及更新我们相对应的技术方法。我们要不断的开拓新技术,对已有的技术要不断的更新。以前的一些技术原则或者参数会因为相关科技的发展被更改,不断的开发新的技术是十分必要的。对现在已有的多种施工方式进行整理,并不断的向发达国家学习,更新我国现有的技术和设备,使国外技术本土化,要着重发展绿色施工方法。
结束语
岩土在施工上会出现难以想象的问题。因其涉及的岩土性质较为特别,所以涉及到的因素较为复杂。在不同形式的影响下,会阻碍技术人员对工程的研究与确定。为保证岩土工程的顺利实施,在巩固建筑施工的自身基础上,发挥岩土工程的技术拓展。对岩土工程施工技术中的难点与对策,需要保证岩土工程的顺利实施,并加强建筑施工的质量。在不同因素的影响下,会影响工程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王爱勋.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工程关键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6.
[2]朱素华.特高拱坝快速施工关键技术及其在溪洛渡工程上的应用[D].清华大学,2013.
[3]张德山.针对岩土工程施工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和总结[J].建材与装饰(下旬刊),2007,07: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