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2:2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传统课堂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这一课,发生在7月16日“KITPC2012拓展项目”的第一天。“KITPC”是中国科学院卡弗里理论物理研究所,也是该活动的联合举办方之一。
始于“扔小球”的好奇心
站在讲台上的授课人,名叫肯尼思·切奇雷(Kenneth·Cecire),这名语速平缓、始终面带微笑的男子是美国圣母大学的教育专家。他想让孩子们知道,用扔小球的办法可以探测出一个未知物体的大小。肯尼思设计了一个实验。很快,孩子们就分组开始了测试。
几名来自北京四中、北京八中的同学组成了一队。他们闭上眼睛,尝试用网球砸中听装饮料。同组的一名女孩则在旁边记录:每扔10次网球、有几次会击中饮料瓶。之后,网球被换成了直径较小的乒乓球、直径更小的黑球。
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的教育项目牵头人罗伯特·彼得森(Robert ·Peterson)博士一度走入孩子们中间。他观看孩子们做实验,也告诉他们“现阶段,最重要的就是获得大量的数据”。
如果不是肯尼思提醒,也许孩子们都不会注意到已经到了午饭时间。他们强烈的好奇和种种疑问会在肯尼思的讲解中得到答案。
“我不是来教你们”
“美国科学家想通过实验告诉孩子们,对于一个已经发现、但还不知道大小的粒子,可以通过撞击的方法去探知它的大小。这也是确定新粒子的一个步骤。”北京四中老师黄振说。
在中国传统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先讲解基础知识。比如,探测器是什么样子、怎么工作、工作原理是什么、数据如何处理等。一开始,学生并不知道这些知识如何应用;之后,才应用它解决问题。而在这个课堂上,孩子们并不要求一开始就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他们只要像科学家作研究一样模拟科研的过程,和科学家一起处理数据。其间,他们会发现各种问题,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解惑。
“美国科学家给孩子们的感觉,并不是‘我来教你们’,而是‘我们一起来做这个研究、一起工作’。”黄振说。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个性化很强的教学。不同的小组得出了不一样的实验数据。于是,在处理数据时,大家不得不先讨论“为什么数据不同”。肯尼思肯定了孩子们为探测饮料瓶大小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当然,他也告诉大家,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新的科学发现会认为今天的推导是错误的。不过,这丝毫不影响孩子们探究新知的热情。
卡弗里所的一个许诺
“KITPC2012拓展项目”的开展来自于一个许诺。
2006年,中国科学院得到美国卡弗里基金会的捐赠基金,成立了一个国际性的科研与学术交流合作研究机构——KITPC。它是全世界16所卡弗里研究所之一。
中科院数理学部副主任欧阳钟灿院士曾在美国一个卡弗里研究所,见到了这样的拓展活动。在美国,年轻人步入科学殿堂,被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半年之前,在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的成立会上,KITPC所长吴岳良院士向与会的老师们许了一个愿:卡弗里研究所愿与研究会一起,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持。于是,KITPC联合理论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夸克网络中心、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等机构,举办了这一项目。
和科学家一起做科研
“KITPC2012拓展项目”主要面向的是高校和中学的学生、教师。
项目中,授课的老师是国际知名的物理学家,他们来自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等机构。在两周的时间中,孩子们要与科学家一起,学习和探讨“大型强子对撞机和宇宙线,真实的粒子和真实的数据”。
美国的科学家带来了宇宙射线探测器的实验。这让孩子们有机会利用真实的宇宙线探测器,与物理学家一起研究宇宙射线。来自欧洲日内瓦的强子对撞机的数据,也会出现在课堂上,科学家将带领孩子们进行分析。通过体验实验观测,孩子们还将学习到如何探测和发现基本粒子。在课堂之外,他们会参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从这些活动和日程安排就可以看出,把学习、教育和实验联系在了一起。”吴岳良说,在美国,这个拓展项目开展得极为成功。在中国,“KITPC拓展项目”将为中学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开启新的模式。毫无疑问,这一活动可以对传统的课堂教育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和教材,并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中的比重。对进一步在中学生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而传统文化进课堂正契合了《纲要》的这一要求。
一、有利于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忘记过去等于背叛历史。中华传统文化经过时间的沉淀,已成为脍炙人口、代代相传的不朽之作,需要传承和发扬。青少年学生恰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的最好人选,传统文化进课堂,不仅弘扬了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的脉络得以彰显,让传统文化的面貌真实再现,而且会让青少年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基本国情,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提高民族自豪感,高举民族精神的伟大旗帜,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
青少年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一定会不自觉地按照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将之付诸行动,从而得到传统文化的浸染。如阅读《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古典名篇,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会得到情感的启迪,懂得如何为人处世;观看《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在观看的过程中,会领会勤奋的内涵,更为自己的理想实现助力。
二、有利于教师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要拥有“一桶水”,而且最好是源源不断的长流水,这样才配做学生的老师。而传统文化进课堂,首先为教师提升传统文化素养,丰富传统文化知识提供了先决条件。教师需要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知识,势必先要涉猎,搜集更多的资料,查阅更多的文献,以丰厚自己的学识,掌握正确的知识,甚至要把某个字、某个词意、某个人物或者典故的来龙去脉搞得一清二楚,才会走上课堂,与学生一起探讨传统文化。而教师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就会在无形中了解了传统文化的某些内容,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还可能学到诸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理论,在教育教学中自觉贯彻这样的教育理念,不因学习成绩的好坏对待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懂得分层教学的原理,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让优生得到卓越进步,让潜能生得到更进一步提高。如此,传统文化进课堂不单单提升了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还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可谓是一举多得的事。
三、有利于学校增强文化底蕴
学校的发展进步有的靠校长之权,有的靠制度之规,有的靠文化之魂,而学校要有长足的进步发展,必须走内涵发展之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靠教师和学生的高度自觉,靠师生发自内心的认同,这样,师生就会徜徉在丰富的校园生活中,享受教育的乐趣,诗意地成长。传统文化进课堂恰好让学校文化的内涵更有底蕴,让学校文化的发展有了明确航向,学校可以搭乘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的东风,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主题、形成层次,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对学生,特别是学生的道德进行良好的教育,弥补学生的道德缺失。如进行书法教育,学校可以开发书法校本课程,动员全校师生欣赏、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美感与意境,体验书写带来的宁静与美好,了解我国书法文化的精深;还可在学校的墙壁、栅栏等场所悬挂名家书法、师生优秀书法作品,供大家赏析,时时处处对学生进行书法教育;还可定期进行不同形式的书法比赛,活跃校园生活,激发师生在书法方面进步。这样,学校的书法文化就会蔚然成风,师生会沐浴在书法文化的阳光下,惬意地生活、学习。学校的管理更加简洁,更加人性,不用更加刚性的制度约束、规范师生。
与此同时,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校园因活动而灵动和热烈,师生关系因活动而融洽和亲切。师生更加喜爱校园生活,教师职业幸福感会倍增,倦怠感会消解;学生厌学之情也会陡然减轻,家长也会喜上眉梢。学校丰厚的文化底蕴会辐射更多,会惠及家庭,进而影响社会。
四、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来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哈日哈韩”一族,大有崇洋之嫌,一些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以穿外国服饰、使用外国产品为荣,对本国的东西不屑一顾。社会上浮躁之风、浅薄之情随处可见,捏捏族、飙车族等被一些青少年当作时尚,怒路族等时有涌现。这种不良风气势必会影响到不谙世事的青少年,使他们变得焦躁、愤怒,甚至沮丧。
传统文化进课堂,一方面,可以从学校角度教育青少年学生,另一方面,作为学生的家长,在关注孩子成长的同时,一定会关注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只有自己先涉猎传统文化,才能够指导孩子,与孩子在学习上有共同语言。这样,越来越多的家长参与到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上,社会中的培训机构也会不甘落后,成立一些国学班,招收青少年甚至成年人参与到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之中。如此一来,学习传统文化的人在得到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后,内心会更加的平和,做人做事会更加的从容,生活质量会得到提高,幸福指数会得到提升。从众心理会驱使更多的人加入到重视、学习传统文化的行列之中,人们的心灵会得到传统文化的涵养,人际关系会得到进一步融洽。社会中的不良风气会得到扭转,社会将会更加和谐进步。■
一、在观念上使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有机结合
很多人认为,翻转课堂一定要在家解决自学问题,笔者认为翻转课堂也应该是先学后教的代名词,可以和传统教学的课前预习、课堂自学和教师传授、教师检测结合起来。通常来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主导,教学过程由教师来掌握节奏,学生跟随着教师的节奏来学习和思考。这样就会导致一些问题,如成绩较好的学生可能会觉得教师的节奏慢,提不起兴趣;但又有一部分学生消化较慢,没有跟上教师的速度,最终丧失学习兴趣。
在传统课堂的基础上,教师可通过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把翻转课堂中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习主体来安排自己的进度和节奏,教师作为学习的助手可通过在课堂上的检查、引导和答疑来发现和解决学生自学中的问题。这样传统课堂和翻转课堂两者有机结合,可以使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平衡班级和个人的差异,通过在课堂上灵活运用翻转课堂元素,在传统教学中实现个性化教学。
二、在内容上使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有机结合
翻转课堂将学习的掌控权给了学生,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消化水平定制出符合自己的学习计划,用适当的时间来进行理解和吸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却不能真正解决因材施教的问题。
学生不擅提问和学习主动性差是直接影响翻转课堂效果的两大原因。如果每个知识点都课前在家学习,或许会事倍功半。因此,教师应在内容学习方面使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有机结合,在课堂上用微课介绍易学易懂的学科知识点,用课文培养其深层理解、举一反三的能力,而不是机械地训练。对于一些需要不同时间来吸收的掌握要点,则要求课前自学解决。如一些朗读性的内容,可以下载朗读技巧的微课、课文朗读视频,让学生自己在家训练,在课堂上汇报朗读效果。这样,既不耽误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时间,又让基础有待提高的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学习。
三、在方式上使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有机结合
传统文化中的经学、史学、哲学、诗学等等早已进入大学课堂,作为课程或专业广为传承,但具有悠久传统的养生学尚未成为一门成熟课程,离形成专业学科距离更远。这种反差的形成,大概与长期以来流行的将养生学与长生术混同的世俗见解相关。其实,养生学虽然有延长生命的追求,但并非虚妄的长生术,而是对人的生命现象和生命历程的精心观察与深入探讨,包含着许多科学观念,是多层次、多侧面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是既有古老传承又有新的学术生长点的领域宽广的学科,现应大张旗鼓地进入大学课堂。这不仅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素质,尤其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亟切需要。
比如就哲学层次说,养生学要求人们明白天人关系,有不少十分精辟的阐释:“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黄帝)”传统养生学早已认识到生命终有限度,人要爱惜生命却不应一味贪生,对生死应持达观的态度:“生者,理之必终者也;终者不得不终,亦如生者之不得不生。而欲恒其生,画其终,惑于数也(黄帝)”;“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荀子)”;“道存,自然之道也。生而必死,亦自然之理也。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不自戕贼夭瘀,而尽其天年,此自古圣者之所同也。(欧阳修)”这些闪光的见解不是很能明人心智吗?
再如就伦理层面讲,传统养生学十分重视个体生命的成长阶段,既关注肉体的发育,更关注社会化人格的养成。孔子提出著名的人生成长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还有针对性地提出人生各阶段应注意警惕的问题,也很发人深省:“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对于青年人如何自我调整,使自身的生理、心理渐趋成熟,在人生旅程中健康成长,不同样有深刻的启示吗?当代大学校园内许多“青春病”,如不求上进、悲观厌世、骚动躁急、贪图享乐等等,如从丰富其文化生活的内容,提高其情趣品位入手,引入传统养生学对人生历程的描述,肯定会有潜移默化的矫正作用。
就技术层面、操作层面来讲,众多的养生事例、养生典籍、养生方式、养生处方等等,可以引导各专业的大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加以解释、筛选、提炼、改造,为提高人的寿命和生存质量做出更多的努力。也就是说,中华传统养生学可首先作为公共通识课,面向所有对此有兴趣的大学生开设。如果课程受欢迎,可考虑在相关专业如文化学、旅游学、体育学等专业院系开设,使其从选修课进一步成为必修课。
健康教育应从年轻人抓起,将传统养生学引入大学课堂,不但有必要、有助益,也有比较充分的条件。随着人权意识的普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对传统养生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这自然也会影响到大学生的选课意向。而丰富多彩的传统养生文化积累,为讲课内容提供了几乎取之不竭的资源。可以相信,传统养生学引入大学,必将是极富生命力的课程,甚至有望成长为专业学科。
关键词:传统课堂 翻转课堂 信息技术
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的基本概述
(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概述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即班级授课制,历史发展悠久从不完善到完善制度大约有两个世纪之久,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制定最有效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流程,主要以教师自我“传授知识”为主要教学途径。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概述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而言,课堂主要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师知识传递”置于学生课外时间,学生观看教师针对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做出的教学视频,自主完成个性化学习,建构知识体系,在翻转课堂中学生摆脱“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模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对翻转课堂的促进作用
翻转课堂是信息技术时代下教育领域最为推广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课堂教学流程,理论上重构课堂师生关系,两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存在对彼此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对翻转课堂主要促进作用有:
(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促进翻转课堂教学结构完整化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为课前,课中与课后,但教学结构实施尚未健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提倡“学生橹行摹钡姆转课堂教学,但学校的教师传授知识的模式与学生吸收知识的模式在短时间内依然受到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响,该模式促进新型翻转课堂教学结构正加完整。翻转课堂教学的课前预习,课中讨论,课后检测三个阶段中,依然受到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响,首先,翻转课堂继承传统课堂教师每节课制定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计划,教师备课依然使用该种方法,促使课前教学更加完整。其次,传统课堂教学在课中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提问学生问题,翻转课堂的课中师生交流沿袭固有教学模式,只是将以教师为讲授者的身份翻转为讨论者参与者的角色,促进翻转课堂课中师生交流沟通熟练化。第三,在翻转课堂沿袭传统课堂课后检测总结的常规教学模式,只是将周测月考曾检测模式转化为课后师生共同反思较为平等的课后总结。因此新型的翻转课堂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应运而生但尚未形成完备成熟的教学模式,依然离不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引导与促进。
(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促进翻转课堂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突出化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翻转课堂具有“短小精悍”且传统课堂不具备特点。
翻转课堂具备“短小精悍”的特点,但优于传统课堂,减少受学习时间与学习场所的限制,固翻转课堂的实施离不开传统课堂的促进。第一,固有教学模式与教学思想,促进教师发放学生视频之前与制作视频时形成完整清晰的讲课思路,促进教师制定完整的教学计划与导学案,利用固有教育理念方法抓住课程重点难点,将每节视频课程尽量缩短在5至8分钟左右。第二,固有教学资源教材丰富翻转课堂传播的教学内容,在丰富的信息技术互联网的资源与知识中,合理科学的添加固有教材的知识与教学内容。第三,固有的教学思维促使翻转课堂师生角色互换,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对问题的交流程度与探讨。第四,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给予新型课堂教学参考样式,教师在固有教育思想模式的鞭策下,扬长避短,录制出精湛预言讲解课程内容的视频。因此,在传统课堂教学的促进下,翻转课堂原本的优势愈加突出。
三、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对翻转课堂的阻碍作用
(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阻碍翻转课堂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培养
独立于传统课堂教学之外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以培养学生个性化需求为特点,翻转课堂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心理需求,教师发放给每一位学生视频进行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我学习方式与学习能力,进行课前的预习,与课中的师生交流,以及课后的自我检测与总结反省。但在新型课堂流程中受固有课堂教学的冲击,教师受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影响,以保障高效完成教学目标与计划为主要教学目的,制定教学导学案与计划均以教师与教学需求为目标,尚未尊重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阻碍翻转课堂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翻转课堂通过对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程序的不同,新型课堂需要课前进行预习的流程,促使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自我学习责任心与学习约束能力提高,增强自我完善学习机制的能力,但固有的学生遵循教师安排的课堂阻碍新型课堂的发展,因为传统教师认为一味遵循学生自我学习,易降低学习计划与学习目标的效率,因此在利用信息技术传授知识的同时,为了保障提高学习效率,以及课堂教学目标完成效率,依然不完全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教师教案为课堂核心。
(三)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阻碍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的形成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负责讲解知识的教育模式是教育领域最为倡导的一种师生关系,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以最高效率完成教学目标,教师主要扮演传授知识的角色。传统课堂教育模式历史悠久,固有思想方式被教师学生无意识带入新型翻转课堂中,教师担心在规定时间完成不了制定的教学计划与目标,会将课堂中的交流与探讨环节更改为教师讲解学生提问的环节,甚至只有教师讲解传授知识的环节,学生也习惯于教师这样传播知识的方式,这样的方式增强了讲课效率,提高了教师整体安排课堂大局的安全感。因此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一定程度阻碍了翻转课堂中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
四、小结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教学内容短小精悍,教学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只需要学习者观看与教学内容一致的视频进行学习,节省学习者时间,提高学习者学习效率。第一,视频课程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易产生学习知识疲惫与厌倦心理。第二,信息技术的冲击,多种教学方式结合,利用图像语音等多维角度对学习者的感官有一个综合刺激。第三,学习者节省时间之外,不受学习场所限制。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早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近一百多年,教育思想理念原本根深蒂固,翻转课堂的冲击之下,短时间难以改变,因此传统课堂教学对新型课堂教学具有促进也有阻碍作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任何事情均有双面性,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翻转课堂的出现对传统课堂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短时间彻底根除一种教学模式不具备现实意义,利用传统课堂教学对翻转课堂的促进作用,减缓对其阻碍作用,是当下信息技术时代最为行之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30(4):46-51.
[2]樊宁.利用微课提高数学教学质量[J].基础教育研究,2015(14):62-62.
[3]赵丽丽.创新远程教育服务体系――美国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特色研究与启示[J].继续教育,2012,06:62-64.
一、课堂模式如何改变
课堂是改革的主阵地,如何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则主要表现在课堂。合适的课堂模式,给学生灵活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生物合作学习课堂体现三个特点:一是体现变教为学;二是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是可操作性强。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我构建了“三环、六步、一反思”的合作学习模式。刚开始实施时,问题较多,影响了教学进度,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作了几方面的改进:一方面,熟悉教学模式,编写好导学案,让学生提早预习,节省堂上时间;第二方面,在备课过程中要有明确的教学流程,科学分配、合理使用教学时间,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设计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三方面是加强学生的培训,让学生清楚知道课堂上的任务和要求,懂得如何配合老师上好课。在这个过程中,教学模式得到不断深化,既可保证教学进度,又可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学习方法如何改变
1. 不要让“自主”变成放任。在课堂教学中,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把一节课的问题引出来后,通过“独学、对学、群学”的自主学习,大多数问题都可以解决,教师只需重点进行点拨就可以了。这种学习方式,确实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张扬学生的个性,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个自主性学习的理念在转化成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出现了异化,认为学生自主了,教师似乎就可以退避三舍了。于是课堂上教师变得谨小慎微,话语不多了。他们在课堂上只是做出一种民主的姿态,鼓励学生发表意见,不断听到的是“不懂的知识小组对学解决”、 “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这一类鼓励的话语,却难得听到他们分析与讲解的声音。岂不知,这种为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而弱化教师指导作用的教学行为,就是把自主学习给“泛化”和“圣化”了。是把自主演变成了一种放任。实际上,强调自主学习的课堂,更需要教师充满睿智的引导,关键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寻找到“导”与“放”的切入点与平衡点,做到“导”“放”有度。
2. 不要让“合作”留于形式。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认为老师提几个问题,学生讨论回答就是合作学习了。从今天课改实践看来,那是一种片面的错误认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还不深入,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不深刻,这样的合作只能流于形式,只能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指导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三点:一是做好合作准备。二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须对所需要研究的问题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三是明确合作目标,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合作要达到什么目标?各小组成员在合作中担任什么角色?需要完成什么任务?从而有的放矢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三、学生展示如何改变
一、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各学段“教什么、怎么教”,要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教育要点,使之相互衔接,层层深入,螺旋上升,形成一体。
在小学低年级,以培育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在小学高年级,以提高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在初中阶段,以增强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在高中阶段,以增强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精神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在大学阶段,以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文化创新意识,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在各学段的教学要点和教学任务中,要力求做到三个“全覆盖”。
一是学科课程全覆盖,将教育内容体现到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主要课程中去。二是教学环节全覆盖,包括课堂教学、课堂外教学、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是教育人群全覆盖,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进课堂,使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转化为现代教育的宝贵资源,还应注重“教”与“学”这两方面。
从“教”的方面来讲,如何找到传统文化进入课堂的切入点,打开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的素质教育、学科教育相融合的局面,是“教”方的关键。要想使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校园,“教”方要改变原有的育人观念,加强文化育人的理念,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起尊重历史、关爱自然、和谐发展的人文精神。同时,“教”方还应该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立足本地,实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些身边的文化,孩子们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其中人文精神的精髓,将在孩子心灵深处根植下来,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养分”。另外,“教”方还应积极开发出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我国的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其中哪些内容应该进中小学课程中,这些内容在中小学教育中承担着什么样的角色,又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是“教”方在开发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时,应该审慎思考的问题。“教”方应彻底避免传统文化教育沦为形式主义的问题,学校可自编教材,将传统文化教育固化为日常教学的内容。为此,“教”方可将传统文化设置为不同的选修课,同时给予选修课程相应的学分,即将传统文化的课程进行量化处理。再者,传统文化进课堂,还应实现不同学习阶段的联动,逐步加深理解课程的内涵,即“教”方应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最后,“教”方还应意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意义,让传统文化教育在孩子身上产生的积极影响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扩大传统文化教育的范围。
造就快乐小学生
《传统趣味传统游戏的传承与开发》是紫岩小学德阳市级的科研课题,从2008年立项,到2011年结题,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开发校本教材《快乐体育》,探索出操作性较强的小学传统传统游戏与现代体育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学校体育教育的一大特色。德阳市教科所体育教研员唐其钟表示,教师的教学方式新颖,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课题研究成果值得推广。在紫岩小学传统趣味传统游戏教学研究现场,教师张志奇的《打陀螺――打出的快乐》、尹西的《滚铁环――冰情铁趣》、张兴盛的《传统游戏――童年的活力》、王清华的《小铁环,好伙伴》。课堂上教师有序地组织,生动地示范,学生积极地参与,快乐地尝试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勾起了老师们童年的记忆。
在苏州,金阊新城实验小学2012年举办的学校运动会上,除了常规的比赛外,孩子们还展示了抖空竹、呼啦圈、滚铁环、跳房子等传统游戏。金阊新城实验小学能在运动会项目中加入传统游戏,是因为该校已经将传统游戏融入到教学课程之中多年,打下了身后的基础。每天下午15:20,该校学生的活动内容都以传统项目为主。同样是苏州的苏锦实验小学在综合素质活动课中也把各种传统土游戏带进了课堂,主要分为“开心童年”体育活动和“民间艺术”手工制作两大板块。前者是全校近千名学生都须参加的校级活动,每班每周活动一次,在偌大的操场上,老鹰捉小鸡、跳方砖、叉铁环等体育活动让学生们尽情放松。民间手工制作在每周五下午举行,由中、高年级学生在九连环、捏面人、棕编三个兴趣小组中自由报名参加。学校还请来了苏州民间艺人徐荣兴老人教孩子们棕编,一只只栩栩如生的蚱蜢、螳螂出自这些学生的手下。
苏州市小学从2007年起把传统游戏引进课堂,几年下来,绝大多数家长对苏州教育局此举表示感谢。有家长反映,和以前比起来,小学生们回家做作业非常快,晚上睡觉也比以前香,第二天早晨起来精神也非常好,和以前相比简直是换了一个人。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徐万邦研究认为,传统游戏是千百年来民间自然流传、沉淀下来的,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就是因为其能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近年来各地有很多小学校推行快乐教育,学校把传统游戏引进课堂是很好的手段。
能有效促进体力与智力发展
除了让孩子们玩得高兴之外,传统游戏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合作与集体教育内容,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起着重要的作用。徐万邦教授表示,用传统游戏进行教学,能让学生学习认识社会和认识自己。传统游戏多具有体育内容,是在一定规则约束下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进行的一种娱乐活动,活动中通过模仿各种角色学会处理人际关系,遵守社会规范,适应社会生活。特别是在一些集体游戏中,如在“集体过障碍”“火车赛跑”“四角拔河”等教学过程中,学生就体会到合作的快乐与必然性。学生需要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一些规定性的动作,懂得与人合作的道理。这对养成学生集体荣誉感,培养集体主义精神,都有显著的作用。同样,游戏的规则对学生遵守规则和道德规范的养成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传统游戏中,传统游戏的竞赛性和对抗因素较多,通过规则把活动者组织起来,要求他们遵守纪律,并履行一定的职责,要严格遵守规则和道德规范,要求学生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认真的态度,从而增强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游戏教学内容新颖,形式活泼,有丰富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寓教于乐之中,融趣味于一体,消除身体锻炼过程中的枯燥乏味和较易产生疲劳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创编出新奇的游戏方法。并逐渐增加难度来引导他们保持对游戏的兴趣,吸引其学习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判断反应能力,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和发展耐力。传统游戏能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传统游戏具有综合特点,几乎任何体育项目的练习都可作为传统游戏的素材,任何体育项目都可以将传统游戏作为教学与训练的手段,内容与形式又是预先设计的,因而它具有其它体育活动所具有的健身作用。传统游戏既能培养与提高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又能运用它提高运动技能、技术及战术。学生参加传统游戏一般都是出于他们的直接动机,为了体验有趣的游戏过程,参加时是他们自觉自愿的行动,这种自觉自愿的行动能发挥他们最大的能动性和挖掘学生身体潜能。因而在传统游戏中能达到最好的锻炼效果,这是一般体育手段所不能比拟的。
传统游戏对提高学生智力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良好作用。传统游戏不仅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力、记忆力和判断力,而且还要求学生的视、听、触、平衡、时间、空间等感觉灵敏,并具有一定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去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如在某传统游戏一定规则规定下,学生开动脑筋运用体力、技能、智慧和聪颖较量后取胜利,而失败的学生马上总结分析失败的原因,最后反败为胜,这些都有赖于开动脑筋发挥自己的智力才能做到。因此,学生开动脑筋,尽情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在遵守传统游戏规则前提下,根据瞬间变化的情况,创造性地达到获胜目的。这一些都是学生在传统游戏教学中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情境中进行完成的,所以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作用。
少数民族传统游戏有待发掘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记得那时我还是初中生,也有了一定的自制力,但是第一学期学习英语,我还是经常在课堂上“溜号”犯困,思想开小差。所以我在给我班孩子们上课的时候就想:若是依旧一板一眼的扣课本,是不可能满足现在孩子对英语的兴趣的。假如能把音乐、游戏、表演以及手工美术带到英语课堂教学当中去,那会不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了呢?小学阶段的孩子,多事喜欢玩耍,喜好活动,他们对于音乐、活动、表演的兴趣远比学习英语的兴趣要浓厚。
一、对话表演,激发英语学习兴趣。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学科,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是其实践性的主要表现。在教学中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运用英语口语进行交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从中加深理解、熟悉运用、牢固掌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模拟表演,创设语境就成了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例如,在学习同学间的互相介绍时,我让一个学生扮演转学的新同学,让其他同学向他表示欢迎、问候并询问一些有关于他的问题。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等让这位学生一一回答。这些简单的表演,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对话内容,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大激发了他们内在的表达欲望,从而积极地参与对话活动。
二、合理利用音乐渲染课堂气氛。
音乐能激发人的思维,会使学生产生最大限度的联想空间,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英语歌曲,令学生寓教于乐。一般儿童歌曲都有优美动听的旋律,轻松欢快节奏,它们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教学需要选择一些儿歌让学生听、唱,不但能丰富教学内容,还辅助了课堂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圣诞节到来的时候,我们学唱了《Jingle Bells 》,搭配着优美的旋律,几十名学生同唱一首英文歌,将这节课推向了一个。
三、创意美术,让英语教学更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