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6 16:02:2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第1篇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初次接触综合实践活动的三年级老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目标,引导本年级学生走进综合实践活动这一门新课程。为了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近“综合实践活动”,开学初县进校领导组织全体任课教师进行教材培训,接着到寨里听了两节研讨课,平时老师们认真学习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关理论丛书,坚持讨论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达到了预想目标,且趋于完善,我们全体师生会让这学科逐步向形成比较完整规范的校本课程努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摇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综合了一系列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研究方法以及当前社会的综合性问题。当我们在活动中,面对学生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双眼时,深深明白了“一杯水、一桶水“都早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反思,不断地充实知识、研究方法才能适应新的课程。

在活动中,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吸引下,他们会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去查询信息,长期这样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不仅可以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而且在思想上能够得到纯化,心灵得到升华。同时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综合表达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综合实践活动为他们打开了想象的翅膀,也为他们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比如在《过年啦》这个主题活动中,达到以下几个目标:通过了解过年的来历和故事、春节的习俗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了解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比较各民族的新年习俗,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学习如何整理资料、利用资料;比较过去和现在的年货情况,逐渐了解和掌握访谈、比较、观察等研究的基本技能;参加除旧布新的打扫和布置活动,学习与人合作,体会助人与互助的快乐,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问题和困惑

综合实践活动课对我们来说还是全新的领域,由于我们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不足,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宣传舆论工作未做好,社会氛围未能形成。社会、家长不清楚、不理解、不支持,活动初期,觉得这学科不重要,有这些观念的家长人数不少。但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会得到更多家长的支持,我们也会在舆论宣传方面做得更细致,更彻底。

2、综合实践活动课这门课程是由数学老师兼任的,说实话,我们没有更多的精力放在这门学科上,只能尽力而为。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综合课程,一个课题可能要涉及到各个学科各个门类的知识,有许多问题教师根本无法解决,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需一起努力,一起进步!

虽然在活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这样那样诸多问题,但我们毕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相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必将驶入我校高速运行的快车道。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老师从讲台上下来了,学生头抬起来,手举起来了,话多起来了,身子站起来了,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

第2篇

这次综合实践活动对我们来说意义重大。这次活动让我们了解到了科学的饮食方案。每天的一日三餐,它里面的学问可真是不少呢!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才是科学合理的定量。难怪有人戏言,“早上要吃得像皇帝,中午要吃得像平民,晚上吃得像乞丐。”看来这其中还真是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呢。通过这次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同样明白了许多不宜搭配在一起共餐的食品,了解到许多食品的禁忌知识,也掌握了许多关于食品健康方面的科学道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不是学生活动的旁观者,而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领导者,而且还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实践的过程。教师的指导任务贯穿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学生活动主题、课题确定的指导、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总结和交流阶段的指导。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教给学生各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不仅如此,这次实践活动也锻炼、提高了我们的能力。在活动中,首先增强了我们的观察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面对各小组同学搜集来的成堆成堆的资料,我们在窦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学会了整理和分类,学会了更合理地安排资料的顺序,学会了科学地筛选所获取的饮食知识。其次,这次活动不仅增强了我们的实践能力,也让我们班同学的心拥得更紧。在实践活动中我们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彼此支持,彼此交流,为小学六年结下的深厚友谊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当然,和窦老师一起参加这次综合实践活动,我觉得我们的综合素养提高了很多,懂得了合作,明白了团结,了解了健康,也更深地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我相信,所有这些一定会让我们时刻提醒自己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科学饮食,健康成长。

研究活动之初,老师就曾告诉我们,食品所包含的学问很深奥。活动之后仔细一想,真的是这样,科学合理的饮食搭配对人的健康意义重大,想要吃得健康、吃得味美,关键还要看食物的搭配是否合适。我们要杜绝身边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向家人推崇营养健康的食品科学知识和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自现在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尽管如此,我们自身还是存在着不足,比如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实际操作能力不高,知识的运用不够熟稔,人际关系的处理稍显稚嫩,对突发事件处理的经验不足,对问题的思考不够深入等等。虽然问题看似很多,其实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归根究底是由于我们社会实践的经验不足,涉世未深。所以,我相信,当我们牢固树立社会实践的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经历了这次饶有趣味而又意义深远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也发现了自己所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我们此次活动的方法还比较单一,随着活动接近尾声,我们发现还可以到省、市食品监督局做采访调查;

二是由于假期,同学们行动有所受限,尤其是过年期间大部分同学都回了老家,各小组聚在一起讨论的时间稍短一些,活动开展可能也不够充分;

三是因为这样的活动对同学们而言还比较陌生,许多同学在实地采访或调查实践的时候有些拘谨,放不开,行动上不是太主动;四是我们的实践活动或许还可以做得更充分,到各社区采访市民,了解在普通市民的眼里是怎样看待食品的安全性的,这样内容可能会更丰富。

总之,通过活动,我们明白了科学饮食搭配的学问非常之大,我希望我们可以在以后更多的时间里,借助这扇已经洞开的窗口,更多的关注这一问题,进一步地来研究这个知识面很广的主题,让人们吃得更健康,生活得更有质量。

在一系列的活动中,他们学到了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培养了观察、思考、社会交际等各种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综合实践学科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同时也是综合实践学科的要求,但学生还没有完全体会到“资源共享”“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等带来的好处,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努力,相信一定能让学生去认识多彩的社会,触摸社会发展的脉搏。

子课题确立之后,各实验老师做好了实验调查工作准备,如:制定倾听习惯问卷调查表,倾听习惯课堂观察表。2007~2008学年的上学期一开学,各实验班的老师马上进行实验前测,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的倾听情况做了调查,并分析了调查结果,做出问卷调查报告。然后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子课题实施计划。

第3篇

生物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概述

在《生物科学标准》中,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突出体现在课程的培养目标上,即体现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等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传统的教育模式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过多地以接收生物学知识为宗旨,主要由教师凭借语言、文字、符号、图形,以概念、范畴、公式、原理进行陈述性讲授,学生有意义地接受、内化、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而在教学中适时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学生以自我或团队为中心,通过多种主题,多种任务,多种方法的学习完成活动内容,在这个空间里,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能够拥有真正的学习主动权,教师变为一个引导者,指导者。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在教师引导下,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学生自主进行综合性学习,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用活动来触动学生的情感态度,需要学生动脑思考,达到知与行、手与脑的结合与统一。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新的问题、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使学生有所知、有所悟、有所得。

1.生物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融合

现代生物教学以多元智能理论为重要指导思想,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是一致的,两者融合后能更好地促进目标的实现。结合地域的丰富生物资源,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问题出发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留下宽广的探究空间和创造空间,这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途径和广阔实践的天地。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与重组,提升了生物学知识的应用,同时,把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反馈到生物教学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在教学中得以巩固和加深,从而提高了生物教学的效果。

2.教学内容和活动主题的整合

生物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总结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上有机结合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例如,学生学习植物叶片形态结构时,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观察叶片的显微结构,还要组织学生到校园中观察不同植物叶片,区分不同植物叶片间的细微差别,总结记录叶片的特征等。观察结束后组织学生把观察到植物按种属进行分类,制成卡片,同时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生物实践教学环节中,提高学生对生活实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关注,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社会实践的能力。例如,通过生物实习,展开对生物生境的调查,引入对环境保护的思考,提出环保问题,开展环境保护研究,从自身做起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教师根据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等方面,提出研究目标,由学生独立设计研究方案、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学方式与活动过程的整合

生物世界多彩多姿,生物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教学中不仅要直观生动地展示生物知识,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走出课堂,获取书本以外的知识。例如,在食用菌栽培课程学习中,让学生参与食用菌生产的全过程,通过实际操作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同一品种的栽培,不同地区选用的基质差别较大,尤其是南北差异,如何利用地域资源,选用优质且低成本的原料,如何控制食用菌的生长环境,如何获得高产优质的产品等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4.教学考核与反馈的结合

要综合全面考核教学效果,避免单一的试卷考核,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通过过程考核,学生小组的交流展示,论文等多样化形式,综合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实验能力和综合能力;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学生的意见、建议和学生的学习心得,建立反馈档案,对教学考核进行全面的反馈;把考核与反馈有效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活动的反思与建议

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方式是探究的问题解决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基本步骤是“课题发现――进行探究――交流展示”。课题发现阶段,可采用调查表的方式,或者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产生问题;进行探究时,可采取分工协作的方式进行访问、调查、观察、查资料、做实验等方法;交流展示时,形式就更多样了,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和课题内容,可采用小品、辩论、小组展示、展板、海报、论文、录像、实验报告等形式。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可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将书本内和书本外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培养了服务意识,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还存在着费时较多、效果难以精确评价以及实施过程复杂困难等局限性,因此,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培养目标和个性发展,有针对性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王卫星.综合实践活动与生物学教学的融合\[J\].生物学教学,2006,3(31):64-65.

第4篇

关键词: 高中学段 生态文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校本化开发与实施

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之研究》(项目编号:JYZD-2013067)课题组,按照研究规划选择建瓯第一中学、吉阳中学、建安中心小学为研究样本校,分别同步开展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的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研究。本研究选择建瓯第一中学、吉阳中学、建安中心小学为研究样本学校,是因为这三所学校均为南平市青少年水土保持普及教育基点校,具有至少十年持续规范开展以水土保持为突破口的生态文明普及教育的历史积淀。

本报告是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之研究》(项目编号:JYZD-2013067)结题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暨高中学段的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之研究结题报告。

一、高中学段研究完成的内容、取得的成果及达到的目的和水平。

(一)本学段研究完成的内容、取得的成果

1.开发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础级课课程(必修)和升华级课程(选修)。

基础级课程(必修)的课程对象为全体学生。本课程倡导责任使然、人人可为、人人应为的理念。该课程设18课时。学生修满18课时并经过考评合格者获得1学分。

升华级课程(选修)的课程对象为部分学生。本课程倡导责任使然、兴趣所至、特长展示的理念。学生可自主选择参加其中的一项或者若干项活动,若经过考评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2.实现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开设。

基础级课程(必修)已在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的建瓯一中高一年段分别开设,有2900多位学生完成了该课程学习并获得了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学分。

升华级课程(选修)已在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的建瓯一中高一年段分别开设,有2900多位同学自主选择参加其中的1项或者若干项活动,并获得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学分。

3.建构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施教机制。

为了保证《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同时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好更快更直接地优化自己的生态文明知情意行模式,提升学生践行生态文明的能力,特别创建或者建构八方面的制度(机制)。

(1)课程导师制。《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基础级课程(必修)所有活动和升华级课程(选修)序号为1―6号的活动实现学校指定课程导师制,即这些课程活动必须接受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的指导。升华级课程(选修)序号为7―19号的活动实现学生聘请课程导师制,即序号为7―19号课程活动的指导教师由学生自主聘请。

(2)课程代表制。在开设《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高一各班级设置课程代表,各班课程代表分别由高一各班班主任各自指定。各班课程代表负责指导各自班级学生完成《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修行记录卡填写等相关事项。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总计完成5700份《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修行记录卡填写(注:各班课程代表须与《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有偿劳务合同。各班课程代表只要完成合同中约定的工作,就有权获得相应的勤工助学金)。

(3)方案征集制。基于升华级课程(选修)序号为19号的活动要求,每学年向高一或者高二学生征集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2014―2015和2015―2016学年共征集40个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4)资金资助制。为了激励学生踊跃参与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每学年从征集到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中选择五项作为资金资助的活动项目。

(5)课程评鉴制。在每学年的6月上旬,召开《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鉴会,该会由高一各班级《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课程代表和部分指导教师⒓樱共同完成生态文明学分认定。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总计完成5700人次的生态文明学分认定(注:生态文明学分证书见附件1和附件2)。

(6)骨干培训制。在每学年的10月上旬,对包括各班课程代表在内的水土保持志愿者进行生态文明素质提升培训。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共培训100位学生。

(7)分享引领制。要求学生在参与《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与同伴分享参与活动的收获,以此引领同伴更有效地参与课程活动。例如:在每学年的“三节”期间开展“水保绿网杯”装置艺术作品竞赛获奖品展示活动;在每年中国水周期间举办“水保绿网杯”美丽乡村寒假环保行手机微拍作品展示分享活动;在每学年的10月和3月期间分别举办资金资助活动项目的设计说明课、成果汇报课;在每学年的上下学期各举办1期感悟展评活动。

(8)评优准入制。把学生参与生态文明综合实践课程所得学分作为评优(先)的准入条件之一。

(二)高中学段研究达到的目的和水平

1.达到的目的。

第一,促进了学生更好更快更直接地优化自己的生态文明知情意行模式,提升了学生践行的生态文明能力。

第二,实现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纳入建瓯一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2.达到的水平

本学段研究不仅填补了建瓯一中在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开发与实施方面的空白,而且为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实施提供了有借鉴价值(在实践层面上)的范本。

二、比照原申请书制订的研究工作计划,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自评与原因分析。

高中学段研究严格按照课题组设计的研究路线图和研究步骤,开展课程开发研究子方向、课程设置研究子方向、课程指导研究子方向、学业评估与管理研究子方向、课程激励研究子方向五个子方向研究,且高质量地完成了课程开发研究子方向、课程设置研究子方向、课程指导研究子方向、课程激励研究子方向四个子方向研究。之所以能完成这些研究任务,最主要的原因是契合了福建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改革试点实验项目――建瓯一中《完善立人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研究之需要。

学业评估与管理研究子方向特别是学业评估没有完全达到预定目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各项综合实践活动学业评估细则制定得较粗放(客观上评估细则的制定是很难的),再加上活动过程的记录有失周详和缜密。

三、同期国内外同类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对本项目后续研究工作的设想和建议。

(一)同期国内外同类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

目前,国内外开展高中学段的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方面的研究较少。在开展研究过程中,对养成化原则、趣味化原则、精细化原则、乡土化原则、校本(课程)化原则疏于恪守,存在五方面的缺陷或者不足。具体表现:

第一,由于疏于养成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能发挥较好的养成教育作用,即没有较强的养成性。

第二,由于疏于趣味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易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即没有较强的趣味性。

第三,由于疏于精细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即没有较强的操作性。

第四,由于疏于乡土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会较好地贴近学生家乡的生活生产实践,即没有较强的针对性。

第五,由于疏于校本(课程)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会较好地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即没有较强的持续性。

(二)高中学段研究后续研究工作的设想与建议

1.开展课程目录优化研究。

2.开展课程学业评估优(细)化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司〔2014〕4号,2014.

[2][美]阿姆斯特朗.当代课程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余文森.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4]马桂新.环境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洪明,张俊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导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7]肖成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叶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问题与途径[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6A).

[10]贾艳秋.挖掘综合实践活动资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J].中国民族教育,2011(2).

[11]钱维菊.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资源的几点思考[J].现代阅读,2011(5).

[12]余谋昌.生态文化的理论阐释[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6.

[13]余\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14]李锐锋,罗天强.论和谐社会的生态支撑[J].与现实,2007(3).

[15]张德昭,徐小钦.重建人和自然界的价值论地位[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3).

[16]金涌.工业生态: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7]卢风,刘湘溶.现展观与环境伦理[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18]彭慧芳.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系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08.

[19][美]卡逊(Carson,R.).寂静的春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第5篇

一、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原则

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应注意以小见大、从实际出发、贴近社会热点三点原则。

1.选题要遵循以小见大

学生的生活世界由个人、社会、自然等彼此交织的基本要素所构成,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主要包括自然、社会、自我三大维度,然而这三大维度是比较宏观、比较抽象的,但就目前小学生的理解而言是难度较大的。因此,教师在选题时,应该本着这三大维度的原则,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让学生能够把握。例如,基于社会维度,可以设计“快乐的节日”这样的选题;基于自然维度,可以设计“废旧电池回收利用”这样的选题;基于自我维度,可以设计“学会自我保护”这样的选题。须注意的是,这些选题中,切入点应当是学生能够把握的,且便于操作的,但是在这样看似微观的综合活动中,却可以获得对社会的认知。

2.选题要符合学生实际

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生活实践经验,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选取学习课题,建立与生活目的的联系,使学生产生情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需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贴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与生活、学习特点,使小学生能够切实感觉到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际意义。

3.选题要贴近社会热点

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尤其是应对一些热点问题。为此,在实践活动的选题时,要注意贴近社会生活热点,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发现和探索,联系热点问题形成认知。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然,认识科技,教师可以设计“生活中的太阳能”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在生活中太阳能的作用。

二、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方案

1.明确实践目的

在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明确实践活动的目的。这是选择和确定综合实践主题与进行下一项任务的重中之重。例如,基于我校小学生吃穿攀比等现象,笔者设计了一次“我为山区献爱心”的实践活动。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基于社会维度,使学生了解在山区还有很多学生的生活十分贫困,切实感受贫困山区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大山外面世界的渴望,以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帮助他们。

2.做好内容安排

在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之后,教师应该做好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安排。依然以“我为山区献爱心”综合实践活动为例。在明确的活动目的的指导下,笔者为学生制定了系统的内容安排。首先寻求援助点,在相关部门获取需要援助的山村小学名称、位置、路线,然后号召学生针对该小学学生的情况,发出倡议书,在全校进行募捐,为其捐款捐物,尤其是要募捐图书、文具、书包、衣物等山区小学生需要的东西;安排好这些之后,学生能有一个具体的活动方向而为之努力,在捐款捐物的过程中,学生也能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

3.合理开发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是课堂之外,甚至是校园之外的学生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所需要的资源与素材广博。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不像其他学科课程那样有现成的教材作为其活动展开内容,活动内容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这就涉及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可以说,没有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前提。为此,在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中,需要合理开发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活动素材。

4.做好活动总结

在综合实践活动之后,很多教师忽略了活动总结的重要性,使得实践活动一结束,学生就将其抛至脑后,隔段时间想起来,仿佛没有任何意义。这就是因为教师没有组织学生做好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结工作。为此,在实践活动结束之后,教师需要抽出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总结。例如,在“学会自我保护”的综合实践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实践活动里涉及自我保护的方法,并将其总结记录下来,撰写一个小课题,推荐参与市里举办的小学生课题大赛。这样一来,经过总结与回顾以及课题的撰写,学生加深了印象,也获得了更为深刻的认知。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综合能力的发展。为此,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时候,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自然、社会、自我”三大维度,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问题的选择、问题的展开过程、学生参与的方式、学生的合作交流、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展示与评价。一是现实性;二是开放性;三是综合性;四是实践性。四者之中,现实是前提,开放性是保障,综合性是基础,实践性是根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师生实践活动总结报告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师生实践活动总结报告一

“综合与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综合实践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数学探究或数学建模活动,是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或现实问题的过程。在设计和实施时要特别关注五个环节:问题的选择、问题的展开过程、学生参与的方式、学生的合作交流、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展示与评价;以及活动过程中师生互动的要求等。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密切联系实际,精心设计问题

所谓“设计问题”就是设计“综合与实践”的活动内容。好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内容,应该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现实性;二是开放性;三是综合性;四是实践性。四者之中,现实是前提,开放性是保障,综合性是基础,实践性是根本。

比如《估算玉米收入》

1、学生课前做好调查种玉米的一些相关知识和信息。

2、阅读理解,读题,了解王大爷种玉米、结玉米以及玉米销售的相关信息.让学生充分接触并发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提出“小组合作,帮王大爷算一算”的要求,让学生合作解决书中的三个问题.在上面分析问题的基础上,采用合作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解决问题,不仅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精神,还加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小组合作,用计算器帮王大爷算一算:(1)今年玉米大约收入多少元?(2)平均每公顷大约收入多少元?(3)预计比今年多收入多少元?然后交流各组计算的方法和估算的结果.要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算法的机会。

二、广泛开展实践,加强合作交流

这里的“广泛”既是指“过程的充分”,也包括“形式的多样”,还应该包含“充分的交流”。比如在《铺甬路》活动中设计了如下环节:

(一)了解信息,交流信息

调查地砖的相关资料信息,交流选地砖问题。通过调查、汇报信息,学生了解花坛的大小以及铺甬路的位置和需要用正方形的地砖铺。然后

(二)讨论选转问题。

小组讨论之后,确定选择边长为25厘米的地砖,并说明理由。(1平方米正好16块)

(三)解决问题

先构建思路,要解决这个问题先求出甬路面积和每块砖的面积,再用甬路面积÷每块地砖的面积,就可以求出所需地砖的块数。然后小组合作计算与讨论,学生选择喜欢的方法计算。再全体汇报评价。

通过这三个任务的完成,以达成“过程的充分”,“形式的多样”和“充分的交流”。

三、重视反思评价,提升实践智慧

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数学”过程是让学生体验数学、应用数学、进行数学反思的过程。所以,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试一试,让他们在困惑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反思,在动手实践、概括归纳,形成正确的结论。比如在“24点游戏”中:

活动环节一:新手上路。

1.找一找:①找出两张牌算出24。②再添一张牌算出24。

2.试一试:给出三张牌算24。

3.小结算“24点”的基本方法:根据3张牌上的数,从中选出两个数进行第一次运算,把第一次算得的结果和另一个数进行第二次运算,使算出得数为24。

活动环节二:能手展示。

1、学生自己选出三张牌,算出24;

2、同桌互算;

3、全班小组交流。

(通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三张牌算24的一些方法,同时渗透已知三张牌算24时,有时会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环节三:高手擂台。

1、尝试四张牌算24。

2、分组活动:

(1)必答题:每个队通过抽签选一个题号,并解决对应的四个数算“24点”的题目。

(2)抢答题:在规定时间内用四个数算24点,鼓励多种方法。

(3)选答题:题目分为一星题和二星题各三题,让各组自由选择,答对奖励,答错倒扣。

在活动的过程中形成评价,帮助学生反思他们自己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的质量、效果,探索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在更高的层次上发展,便于促进数学素养的形成和实践智慧的生成。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还是一门新的课程,还会继续下去。我们将不断研究、不断改进、逐步完善,使实践活动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真正在实践中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师生实践活动总结报告二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多种实践性学习活动,是对课堂教学和教材加以拓展,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发展,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综合实践是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的活动。

本学期我班的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亲身参与、搜集、动手、体验为主,充分发展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开展学生探究发现、社会调查、参观、合作交流的教学活动。

本学期我班开展了有关“参观污水处理厂”、“江阴鹅鼻嘴公园春游、“《爱伴我成长》主题班队活动”等综合实践活动。开学初,我发现班级有的学生对亲情的淡化,不珍惜老师、家长的劳动成果。针对这种情况,决定开展《爱伴我成长》主题班队活动。活动通过展示旧照片,讲旧照片的故事,让学生回忆童年的往事,了解长辈对自己的无限关爱。通过活动,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家庭的爱,集体的爱,同学的爱,老师的爱。是爱让我们充满欢乐,是爱让我们健康成长,是爱让我们享受幸福。学生在活动中深受感动,纷纷表示要好好学习,报达父母的爱,老师的爱。

另外,江阴之旅也是学生兴的一次活动。学生在春游中感受到渡江纪念馆的庄严,感受到江阴大桥的雄伟壮观,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在“六一”儿童节前夕,我们组织学生参观了工业污水处理厂,让学生知道节约用水的重要性、紧迫性,参观以后,学生纷纷表示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此外,本学期我们还根据季节、节日、课本的内容开展了一些短线活动,尽量让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生活,扩大眼界,亲自实践。

这虽然是一些小小的活动,但学生通过调查、动手、搜集、访问,有了很大的收获,学习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了真正的体验和发展。

师生实践活动总结报告三

一、工作回顾

本学期以来,我担任六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工作。开学初,我认真研读教材,以努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资料,调查分析,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指导按计划采取课时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自主的组织活动,大部分学生参加了课题的研究。在活动中,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取得成绩

在教学工作中,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确定好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并围绕主题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以保证活动有序深入地开展。结合本地区的人文地理条件优势,社会热点问题及学生的身心特点,提出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尊重学生的选择,生成或改变。

在活动中,学生是的受益者,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吸引下,他们会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去查询信息,长期这样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活动中,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综合表达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综合实践活动为他们打开了想象的翅膀,也为他们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了解了家乡的实际,形成爱家乡、爱社会、爱国家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以及对国家、对社会的使命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开拓视野。可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不仅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而且在思想上能够得到纯化,心灵得到升华。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因而它体现综合性、整合性。在实施过程中,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在认识自我的生活能力中不断完善,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存在不足

综合实践学科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同时也是综合实践学科的要求,但我们学校条件有限,学生还没有完全体会到“资源共享”“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等带来的好处,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努力,相信一定能让学生去认识多彩的社会,触摸社会发展的脉搏。

四、今后努力方向

综合实践让学生走进了社会大课堂,了解学校、社区、社会的现状与发展。总之,综合实践课的产生确实向老师们提出了挑战,要让它成为通往成功殿堂的又一条捷径,要让它真正成为服务于学生的大众学科,那老师们的教法必须研究的,这一条路该怎么走,确实是值得我们大家深思的一个问题

第7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规划;设计;县域推进;课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9-0010-1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重大的结构性突破;是国家设置、地方管理、校本开发的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必修课程。但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无课程标准,二无免费教材,三无教参,因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领导认识难,教师认同难,内容开发难,实施过程难,评价方式难,课程管理难”等“难上加难”的客观局面。为了解决这些难点问题,在充分调研、深入分析县域实情和学校实际的基础上,我县对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进行了统筹谋划和整体设计。

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保障课程顺利实施

县教育局成立了“行唐县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实施领导小组”,负责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实施、教学研究、教学评价等工作,各乡镇以学区为单位,县直小学、民办小学、初中以学校为单位,分别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实施领导小组”,负责本学区、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实施、教学研究、教学评价等工作。

教育局在转发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的基础上,制定并印发了《行唐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设置方案》、《行唐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行唐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指导意见》、《行唐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评价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以科学指导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保障课程顺利实施。

二、整体设计,保障课程科学、有效实施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安排

义务教育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含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四个指定领域和晨(夕)会、班团(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若干非指定领域。由于学校和教师整合各领域内容进行课程开发的能力较弱,我们统一要求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进行如下安排。

1.晨(夕)会:安排在每天上午上课前或下午下课后,每次10~15分钟。

2.班团(队)活动:小学3~6年级,初中7~9年级,1课时/周;小学1~2年级班(队)活动利用晨(夕)会时间进行安排。

3.信息技术教育:小学3~6年级,初中7~8年级,1课时/周。采用省统编教材《信息技术》(河大出版社)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4.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或项目活动:小学3~6年级,初中7~8年级,1课时/周;初中9年级,2课时/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或项目活动,要求整合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四个指定领域内容,以主题活动或项目活动的形式开展。

5.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利用每学年2周的机动时间以学年为单位统筹安排;学校要精心设计和组织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校园文化活动,学校要年年有科体艺节会、校校有科体艺团队、班班有科体艺活动、人人有科体艺特长。

6.其他专题教育活动(如德育实践专题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环境保护专题活动等):学校可随机安排。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配备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关键的是要有一支结构合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队伍。没有高素质教师的潜心研究和巨大的时间、精力投入,这门课程就不可能真正有效实施。为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落实,教育局要求各学校必须建立和培养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队伍,规定学校至少每12个班级设立1名专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每个班级的所有任课教师均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兼职教师,根据每一个主题或项目活动实际,每一兼职教师担任若干个学生小组指导任务,同时学校也可以联系一些社会专业人员和家长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兼职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选题指导课、开题指导课、过程指导课、过程答疑课、结题指导课、成果展示课等课型,由专任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学生研究方案设计、活动设计和活动实施过程以兼职教师进行指导为主。

(三)系统化、具体化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1.课程目的、目标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和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总的目标是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2.各学段具体目标

课程目标在课程的有效实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等特征,决定了其目标与其他学科课程目标有所不同。因此,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根据特定的活动和学生的实际,将课程目标具体化、系统化,以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有效实施。

根据活动开展要求,对义务教育阶段活动目标设计如下:

(四)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

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难点。为指导各学校开发综合实践课程内容,县教育局对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内容提供两条思路供学校选择。

一是学校自主购买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教材,依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

二是学校整合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四个指定领域,依据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三条线索,把握源于生活、指向实践、尊重自主、立足学校特色、依托社区资源的原则,自主开发课程资源和教学内容。与此同时,县教育局对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开发提供参考示例。

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参考示例如下: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过程可分为活动准备、活动实施、活动总结等阶段。

活动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问题,明确学习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组建活动小组;制定活动方案;准备必要的活动条件等。准备阶段的教学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规划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搜集与处理信息,为活动的实施奠定必要的认知基础,并提供充分的准备。

活动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尝试运用一定的问题解决方法,在特定实践情境中开展实践活动;通过搜集与处理各种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分析与解决问题;开展研究、服务、社会实践、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活动实施阶段的教学重点:实践经历和体验,对方法的尝试和了解,以及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活动总结阶段的主要任务:引导学生对活动资料进行整理和提升,对全过程中得与失进行全面的总结和交流;要突出对活动的过程、活动结果、活动的体会、活动的方法等方面的总结、交流与反思。活动总结阶段的教学重点:反思、表达交流、分享、评价、提升与生成。活动总结阶段的教学注意事项:要注意实事求是;活动结果的表达方式应多样化;要引导学生通过活动总结与交流,获取知识,深化体验,发展实践能力和良好的思想意识和个性。

(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型要求

(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各课型教学操作要求

活动准备阶段:主要包含两种课型,选题指导课和开题论证课。

1.选题指导课

(1)主要任务:围绕活动主题创设活动情景,激发活动兴趣,引导发现问题或感兴趣的话题、活动项目;指导学生交流、汇总发现的问题或话题,归纳、梳理,初步形成课题;层层筛选课题,确定活动课题;指导活动分组,推选小组核心负责人。

(2)基本模式:创设情境――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确定研究主题(课题)――指导分组

(3)教学要求:

①创设情境是从教学需要出发,通过某种特定的方式,引入、制造或创设与主题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便于引导学生发现与主题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了解主题内容的过程。

情景创设要自然巧妙,充分发挥激发兴趣的作用。

②发现问题是指根据所创设的情境,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预设主题中所涉及的问题的过程。

教师引导面要尽可能开阔,引导学生多角度发现;不要先入为主,一下把学生引到狭小的范围内。

交流、汇总问题方式要灵活多样,不能总是老师问学生说,一一写到黑板上,形式单一;可以先让小组汇总,再由小组长汇报。

③筛选问题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在发现的所有问题中选择一个首先需要研究的问题的过程。

教师要指导学生依据问题的价值大小、研究的可行性程度,分类梳理问题,对发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类排队,要明确哪些问题该保留、哪些问题可合并、哪些问题暂时搁置、哪些问题该放弃,并要说明理由,渗透筛选依据。

④确定研究主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选择的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的过程。

研究主题的题目要醒目具体,准确反映活动主题的内容、范围以及研究的深度;表述要准确,特别是关键词选用要准确、贴切;表述要注意语序,主题犹如论文的标题,并非句子,因此,在确定标题时要改变正常的语序,用短语形式来表达。

⑤小组组合要尽量优秀生、普通生合理搭配,每组都有骨干。民主推荐产生小组负责人,以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

分组有多种方式:可以先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然后按照兴趣分组,注意合理调控;也可以先分组,再让小组选课题,选的不合理时再指导调控。

2.开题论证课

(1)主要任务:指导学生学习制定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格式;引导学生针对活动方式,自主设计活动方案;论证活动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一步完善方案。

(2)基本模式:小组研讨、初步制定――组际交流、学习借鉴――二次研讨、初步修改――典型指导、正反提示――三次研讨、修改完善。

(3)教学要求:

①提供活动方案表格,使学生了解制定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格式,但不要规定太死,应给学生留出足够的选择空间。

活动方案表

②活动方案要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商量,自主尝试后再交流、指导,也就是贯彻“先学后教”的原则。

③要启发学生通过多次研讨、相互学习借鉴、自己感悟,实现活动方案的优化,不要担心费时间耽误进度。

④典型指导不在多而在精。选哪个活动方案作典型,事先要调查了解,做到心中有数;选择的依据是能否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启发;因此,不一定选最优秀、最精彩的活动方案,也不一定是最差的活动方案,关键看它能从哪个方面给大家提供范例,或暴露出的问题最具有典型性、普遍性。

⑤为了减小学生自己探索的难度,教师可以提供活动方案典型实例。

活动实施阶段:

学生开展活动的过程主要在课堂之外、学校之外完成。但这一阶段,也不是一个可以放任自流的过程,在活动实施阶段,需要推出一些课型为学生的活动提供支撑,并起到矫枉过正的作用。主要课型包括:方法指导课和中期交流课等。

3.方法指导课

(1)主要任务:方法指导课主要在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进入社会开展实践活动时开设,其目的是考虑到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进程中,可能会在研究方法方面产生的问题,而为之提供指导的课型。因此,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并学会使用主题活动、实践探究所需要的调查研究、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

(2)教学要求:

①方法指导课可以根据学生主题研究活动的需要适时组织。

②根据活动具体指导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研究、实验观察、设计制作、志愿者服务等方式进行实践与探究,获取丰富的信息和资料。引导学生感受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并使活动的结果具有科学性和真实性。

③指导学生了解调查、访谈的基本要素,明确调查、访谈的基本要求及步骤。

④教给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如查阅图书的小窍门、上网的方法、资料的取舍等

⑤在活动中,指导学生及时做好记录,掌握几种记录的方法。

⑥指导学生养成保存资料、及时总结的良好习惯。

4.中期交流课

(1)主要任务:组织学生对实践活动的阶段性工作或成果进行交流,并进行针对性研讨;学生反馈活动过程中遇到问题与困难时,帮助学生找到解决方案;根据需要适当调整活动方案,明确下一阶段活动。

(2)基本模式:小组准备――汇报交流――相互答疑――反思总结――调整活动方案。

(3)教学要求:

①教师课前可通过下列方式,掌握学生的活动动态,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归纳、分类。

甲、请各小组将本组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以小组形式进行上报。

乙、与各个小组沟通情况,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

丙、通过查看学生的活动日记、小结,了解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②课上每个小组先汇报自己小组的研究进程或者研究成果,提出自己小组在研究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③教师依据问题分类,讲解一些和问题接近的知识来启发学生。

④教师依据问题分类,逐类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

⑤根据讨论,各小组学生代表交流解决方案。

⑥老师总结,给出解决问题的答案。

⑦各小组调整活动方案。

活动总结阶段:主要包括两种课型,即总结指导课和成果展示课。

5.总结指导课

(1)主要任务:此课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成果总结与表达的基本形式和方法,包括研究报告的撰写、收获体会的总结等。

(2)教学要求:

①对于不同的活动方式,总结指导课要有所侧重。课题研究类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侧重指导课题报告的撰写;参观访问与体验活动类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帮助学生提炼体验与感想,并形成文字。

②在总结指导课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导学生如何把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体会与收获进行梳理与提炼;二是指导学生如何把无形的体会与收获转换成有形的成果。

6.成果展示课

(1)主要任务:指导学生确定成果展示与交流的形式和方法;引导他们学会分享和欣赏;及时发现新问题,拓展和生成新的研究内容。

(2)基本模式:

小组全面回顾活动过程与收获,进行成果展示交流准备――分组展示交流,共享活动成果与活动感悟――组际相互评议,相互学习借鉴――推选优秀成果、优胜小组、先进个人――小组进一步研讨,明确今后活动设想。

(3)教学要求:

①指导学生对活动所得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归纳、汇总,使之条理化。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总结活动成果。引导各小组确定最佳的成果呈现形式。

②指导学生认识到不同类型的主题活动有不同的特点,在总结交流时也应该有不同的方式。

③指导学生能根据小组的自身特点和独特体验、收获来选择不同的展示方式。发挥组内每个学生的特长,通过展示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帮助每一位同学树立自信。

④指导学生通过反思既关注有形成果,又注意挖掘活动中隐性且有价值的活动体验。

⑤指导各小组做好活动的评价工作,对学生的成果和展示给予积极肯定。

(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设计

1.学生评价

(1)评价内容

在对学生小组进行评价时,内容主要有:

①小组的选题及计划落实情况。

②小组内的合作、组织和管理的水平。

③小组问题解决的情况。

④材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加工情况。

⑤活动结果或产品情况。

对学生个人进行评价的内容主要有:

①参与活动的态度和表现。

②活动过程中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

③与活动相关的知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④综合能力与素养的发展。

⑤履行职责与成果。

(2)评价方式

以下几种评价方式可以运用于学生小组或个人的评价:

①档案袋评价方式:对活动小组或个人建立的活动档案袋或过程实录手册进行评价,主要看收集的材料是否能反映活动的全过程,如是否有活动计划、活动记录、调查表、出勤登记表、实验记录表或调查记录表、原始数据、学习体会、日记等与活动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收集的信息是否进行过处理等。

②日常观察即时评价方式:主要针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的表现及时进行评价,如成员参与活动的态度,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情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优点与缺点等。

③成果展示评价方式:通过学生的小论文、研究报告、研究过程性材料、展示性表演、模型、设计方案等成果,对小组或个人作出评价。

④能力小测试:根据不同年段的课程目标,设计各种能力小测试,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判断学生小组或个人能力发展的水平。

2.教师评价

(1)评价内容

①参与态度:是否主动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认真备课,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经常为学生作具体指导,与其他教师协作。

②教育教学:是否清晰把握本课程的基本理念,能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活动过程中能抓住重点、难点为学生释疑、解惑。

③活动设计:是否能结合活动主题,调动自己已有知识储备及周边可利用资源,有创意地设计活动内容,或在他人活动设计基础上,利用周边资源,对活动内容进行二度开发。

④资源开发:是否有资源开发的意识,对学校及周边可利用资源基本了解,并能引导学生利用资源开展活动。

⑤指导能力:是否善于发现学生活动中的问题和困难,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帮助学生调整活动方式或研究角度,能提供相应的知识背景材料,能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等。

⑥合作意识:是否有与他人智慧分享的合作意识,在为学生解决问题或困难的过程中,能积极调动学生、同伴的主动性,引导大家共同参与,在学生或同伴遇到困难时,能主动奉献自己的智慧。

⑦继续教育:是否主动学习课程的前沿知识,根据学生探究的内容钻研有关知识,掌握有关科研方法,提升指导水平。

⑧指导效果:是否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总结反思,指导的小组成果展示是否有一定的质量。

(2)评价方式

教师评价采用“协商研讨评定”方式,以自评为主,结合学生评价、教研组评价与学校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评价,提高评价的可信度和客观度。

①常规检查:是否认真备课、撰写教案,做好指导工作的记录。通过教师自主申报方式,落实每学期一次的公开教学活动,由此了解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课堂师生关系的处理及有效教学的情况。

②问卷调查:分教师自我评价和学生评价,通过学生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学生对该教师活动指导的满意度。这项工作一般可由学校教务部门在学期结束时进行。

③作品评价:通过对学生研究成果、作品的检查和评价,也可以相应看出指导教师的态度、水平等情况。

3.学校评价

(1)评价内容

①组织领导: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是否建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是否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是否有稳定的师资队伍。

②课程开设:学校是否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排进课表,国家规定的课时是否得到落实。

③课程规划:学校是否有完整的课程规划和设计,课程规定的内容能否在规划中得到体现;是否有课程实施的具体计划,包括学期教学计划、教研计划、学生活动计划;是否有每学期课程实施的相关总结材料。

④课程实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否积累了能说明课程常态、有效实施的过程性材料;每学期,学生是否至少能参与和经历2~3个完整的研究活动过程;是否有较完整的活动设计方案、学生活动的记录和成果(报告)等;指导教师是否能给予学生及时的教学指导、帮助及评价。

⑤资源积累:在课程开设过程中,是否能自觉进行资源的开发和积累;学校是否建立起课程资源收集、分类、管理的常态机制。

⑥制度保障:学校是否建立一系列的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课程激励的保障机制,有效促进教师、学生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否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常态校本教研制度,促进课程的研究和发展。

⑦校本特色:学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否能够体现学校的校本特色和学生的个性需求。

(2)评价方式

学校评价可结合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台账检查、成果评比等多种途径进行综合评价,提高评价的可信度和客观度。

①问卷调查:通过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和实施的基本情况。

②常规调研:可对学校课程开设与实施情况进行现场调研,包括听课、座谈,以了解学校课程的实施情况、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学生参与活动的状态和效果等。

③查看台账:主要看学校是否有课程常态实施的计划或规划,教师是否认真备课,学生活动是否有过程性资料,学校的各项课程保障制度是否健全。

三、深化教学研究,提升教师课程实施能力

我县以教学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为目标,通过开展县域教师培训、集体备课、课堂观察、课例研究、公开课展示、教学论坛经验交流、教学竞赛等形式,深入教学研究,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和专业能力提升。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成效与发展目标

(一)已取得的成效

1.促进了学校特色建设。

2.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3.促进了学生素质提升。

(二)今后发展目标

1.对课程的认识进一步深入。

2.对课程的管理进一步到位。

3.师资队伍质量进一步提高。

4.课程开设质量进一步提高。

第8篇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小学教师 课程定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合理选择和确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是搞好综合实践活动的前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有教师的指导,完全脱离教师的指导。事实上,缺少教师的有效指导,再好的课程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活动的组织、内容的选择,甚至有些活动在实际操作上,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辅导。教师的指导对落实本课程,提高活动课质量,以及课程的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仍相对处于主导地位,甚至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更精细的要求。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仅是活动过程的参与者、组织者、帮助者,更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和阶段性的评价者。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当建立一种新型的民主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实施探究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提供相应的指导。不同学段甚至是同一学段的不同班级之间,指导的力度、方向、要求都会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年级越低,学生知识能力差距越大,指导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相应会越大。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中怎样发挥指导作用,如何进行指导,指导哪些方面,成了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第一线教师的一大困惑。指导得多了,成了包办代替,指导得少了,学生的研究和探讨又不到位,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此,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教师指导的困惑分析

首先,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指导的难点主要指教师队伍素质难以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需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领域宽泛,教学内容趋于开放的特点,其内容之丰富是其他任何课程所不能比的。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并有效地将这些知识与技能进行有机的整合。这对长期以来习惯于分科教学的教师来说,其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都难以适应。再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为载体,形成师生的多边活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充分的发展机会。这种教学的策略和方式,对习惯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师来说,也是一时难以适应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没有制订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指导方案。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活动实施的全过程中,大多没有针对学生的活动主题制订具体的指导方案。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展开过程可能遇到哪些问题和困难缺乏预先的设想及解决方案。

2.教师在对学生活动全过程的指导中,缺乏必要的专题讲座和“过程与方法”的指引,“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没能实现。我有意识地对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教师要求学生在活动主题实施过程中大多进行“调查”、“搜集资料”,但究竟如何进行“调查”,怎样进行“搜集资料”,指导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基本方法的讲座,如怎样制定一份简要合理的调查问卷,怎样进行有效访谈?如何对资料进行分类和整理?怎样撰写活动报告?如何规范地作注释?等等。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虽经历了多次调查活动,但仍不知道如何设计一份简要合理的调查问卷。

3.教师的指导过于宽泛,针对性不强,缺乏具体的指导行为和指导规范。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不明确自己在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过程中的具体指导任务有哪些方面?从而感到“无从下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呈现出形式化的趋势,学生在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深度实践和实质性的体验、感受。

二、科学认识课程与教师自身角色的定位

1.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有准确的定位。

(1)对活动性质有准确定位。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它是自主的,以学生为主体。它是开放的,时间开放,空间开放,它是生成的,从准备阶段计划的制订到展示交流阶段成果的生成,不断地在变化,在调整。它必须学生亲身实践,这是它最根本的问题。什么是实践?以马克思哲学的观点阐述“实践,就是按学习的方法去亲自动手实验的过程。它的基本特征就“做”,实践性是综合实践学科区别其他学科的分水岭。

(2)对培养学生能力要有准确的定位。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说,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如问题意识、规划和设计能力、总结和交流的能力、调查和访问的能力、实验和观察的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我们要有准确的定位。例如:我们在六年级以“难忘的小学生活”为主题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在准备阶段让学生制订活动计划这一安排,就是在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在实施阶段,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章”、“采访同学、最难忘的小学生活一幕”和“畅谈自己的成长故事”等活动,培养学生总结和交流的能力、访问的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策划一台毕业联欢会”培养学生规划能力,“小组合作制作纪念册”、“为母校做一件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能力,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培养的是学生感恩情怀,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能力的培养,使具体活动中的培养,使经验得以提升,使情感得以升华,能力得以提高。

2.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中教师自身角色的正确定位

教师的角色定位影响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虽然本质上是学生自主性教育行为,但活动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也指出:“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正如湖南师范大学的张传燧教授所说:“教师既不能‘教’活动,又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相结合起来,促进实践活动有效开展”。我们应当认识到以下方面。

(1)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经验性课程,因而,必须突出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的实践和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如果离开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沦为认知性的课程了。同时由于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经验性课程,没有传统的教材为依托。即使目前开发了一些资源包,但如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资源包进行综合、延伸、拓展,使其真正做到校本化实施。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兴趣、学校社区环境特点等方面进行课程的整合与开发。这样,就需要教师有强烈的课程意识。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只要善于发现,身边的课程资源就是很多的。指导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问题。教师要特别留心观察学生生活,捕捉学生生活中可挖掘的活动主题。在确定活动主题这样一个重要环节中,指导教师要把握住主题太大,学生活动难以落实到实处;主题太小,学生活动形式容易受到限制等问题,做到对学生及时加以引导、注重尊重学生兴趣。

(2)教师是方法的指导者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贯穿全过程,包括活动主题确定、活动策划、活动实施、活动总结交流各阶段。在实践中,教师的指导常常存在许多误区,最常见的是指导教师不能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积极的援助。事实上,学生自行组织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支持。它表现在帮助学生把握活动的目标,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帮助学生总结活动的结果,这种主导作用贯穿于学生活动的始终。当学生在某一环节出现困难、疑问时,教师适时、适当的援助是举足轻重的。例如:学生在“生物入侵”这一主题活动中,各小组按照设计的方案开展下去。由于手头资料太多,五年级同学还不完全具备对资料的筛选、整合能力,而整理资料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是承上启下的一环。所以在主题活动开展中,笔者要求并指导学生同时对资料及时进行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门别类地整理。在主题活动进行的每个过程中,笔者都引导学生及时将资料进行阶段性整理。这样,学生在这一主题活动中,初步掌握并学会了运用整理信息资料的方法。更可喜的是学生在自主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深化了对问题的认识,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对资料进行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和审视,通过对资料的判读、分类、整合与提炼,体验到了研究的喜悦与乐趣。教师有效地援助,大大提高了学生活动的质量,有利于学生完成活动任务。

(3)教师是活动的组织参与者

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活动实施、活动评价等过程中起着组织者的作用。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进行开放性实践活动,进行很好的组织管理。而这包括保持活动进行、帮助所遇问题困难、联系活动场地和相关单位等诸多方面。而同时,教师也是活动的参与者,教师要指导学生更好地开展活动,就必须对学生的活动有清晰了解,有必要时还要参与到活动中去。因此教师必须明确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是积极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一般来说,体现为下列几个步骤。

①营造活动环境,激发探索欲望,这是把学生引进这门课程的第一步。

②组织合作学习,引导研究方向,这是顺利开展这门课程的关键所在。

③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这是这门课程深入人心的法宝。

④推动积极评价,发展学生智能,这是这门课程继续深入的前提。

教师要发挥自身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作用,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才能更好地进入角色,扮演好角色,使这门课程开展得更顺利、更深入、更有效。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教师指导原则的定位

1.设计主题活动方案

主题活动设计方案是针对一个具体的主题进行的开发工作,它对整个主题活动进行了分阶段的预设,明确了一个主题活动目标及各阶段学生活动的主要内容及方式、教师的指导重点、实施的要点,以及评价的建议等,也可以称作教师指导方案。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基本呈现形式,设计与制订主题活动设计方案可以增强教师指导的计划性。一般来说,一个主题设计方案中包含这样几个基本要素,即活动主题(主题名称、背景分析)、活动目标(总目标、具体目标)、活动适用对象、活动设计与指导者、活动准备、活动时长、活动实施过程(分阶段的学生主要活动、时长、教师指导重点等,根据活动形式的不同而异)、活动实施建议、活动评价建议等。在制订活动方案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向学生进行方法教学,如,撰写计划的基本格式要提供给学生,并且要具体细致。制订活动整体方案时,要力求具体细致,如活动时间的安排,组织形式,人员的分工合作,活动内容,活动总目标和分期目标等,都要一一细化,便于在活动中有的放矢。

(2)组织学生讨论每个小组的计划是否确实可行。有时学生确定的活动方案只是为了达到活动目的,而缺乏对主、客观因素的充分估计与分析,这样制订出来的方案不具有可操作性,无法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作为指导者的教师要对活动从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多各方面进行审视,并适时给予相应的指导。综合实践活动是跨学科、网络式的,它要求指导教师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能从多个角度看问题。这样,在制订活动方案时,学生有可能会邀请一些与活动有关的其他学科教师、社会人士、学生家长等做活动的指导者来参与活动。那么,这些人士在时间、精力上能否保证,对活动的指导能否落到实处,这都需要考虑。制订活动方案时,要考虑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制订活动方案。要关注小组成员的特点,根据他们的优势、特长分配任务。

2.指导学生确立活动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立,不是先决定教师能够做些什么和先决定学生应该学些什么,而是研究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等。主题确立要重视那些来自学生的问题,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经验,以及学生的现实生活。主题确立应遵循以下几个源于生活的原则:可行性原则、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原则和立足学校特色的原则。确定主题的方法和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依据学校办学特色,与学校各项活动整合设计主题确定主题;

(2)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特点、能力来确定主题;

(3)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确立活动主题;

(4)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启发确定主题;

(5)重组其他学科知识,拓展确定主题;

(6)发掘社区资源和家长资源,设计与生活和文化相关的主题。

3.指导学生制订小组活动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主题活动方案是学生开展活动前的必要准备,体现出活动的预设性,保障了活动有序地进行。让学生学会自主制订主题活动方案是学生自主规划活动的第一步,它能让学生逐步成为一个活动的主动策划者,从而实现学生从规划活动逐渐走向规划人生的目标。主题活动方案一般包括:活动主题、本组的课题、本组承担的问题、小组成员及分工、指导教师、活动时间、活动的目标、活动的主要内容及步骤、预期成果及表现形式、可能遇到的主要困难及应对的策略等。

4.加强对实践活动的过程性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指导一方面要明确活动过程中基本的规范和常规,如活动准备阶段、活动实施阶段和总结交流阶段教师指导行为;认知基础与方法论指导;校内室内活动指导行为、校外活动指导行为等。另一方面,要围绕就如何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如何设计活动方案,如何搜集与处理资料,如何撰写活动总结或报告,表达与交流,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怎样进行调查,怎样进行访谈,怎样进行实验,怎样进行手工设计与制作,怎样利用网络与计算机开展活动等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方法上的指导。

5.指导学生成果展示与交流和总结

成果展示和总结评价作为整个综合实践活动最后一个实践活动环节,成果展示起着以下重要作用:(1)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知识。(2)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3)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自信心。(4)交流有利于为评价提供依据。

指导选择成果表现形式,有文字类,如课题作业、小报设计、研究论文、调查报告等;有实物类,如模型、音像制品、多媒体制品、网页、广告等。在这个总结交流阶段中,教师的指导应当定位于以下方面。

(1)成果的交流与展示

这个阶段,教师要指导和协助学生整理资料,形成结论。共同商量将活动得出的结果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教师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学生以建议,让学生创造与众不同的展示方式,在展示方式的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研究成果可以是学生写的日记、拍的照片、收集的实物,也可以是报纸、绘画、文章及演说、答辩、讨论会等形式。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交流和展示活动,在展示与交流中,学生也能学习他人的探究成果,激发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展示结束后,教师应该尽量把优秀的活动成果在更大范围进行展示和推广,这也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参与到下一次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来。

(2)指导学生建立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档案袋

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过程中,会有许多的原始资料,有文本材料(各种读书笔记、调查问卷、实验数据、活动日记等),有音像制品(录音带、光盘、软盘等),有实物(标本、模型等)。这些原始资料,是活动过程的真实记录,也为活动总结阶段寻找规律、得出结论、撰写各种报告提供重要依据。同时,这些资料本身是评价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这些资料的积累保存工作。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把这些平时的过程性材料都保存下来,规范、整理并保管好,这也是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反映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各方面的个性表现。不但要关心学生学会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更要关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和变化,关心学生合作与交往能力的提高,关心学生社会化的发展。活动的评价应贯穿活动的全过程,因此综合实践的评价要注重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教师对学生评价的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注重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鼓励,并尊重学生富于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为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我评价和反思的意识,增强学生的信心,学会在与人相处中,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提高自我意识、自我调控的水平。可以让学生在每次活动中撰写活动日记,记录活动的过程,包括成功时的快乐、失败时的教训等。

②指导学生收集评价资料

过程性评价十分重视对评价资料的收集,通过收集活动中的过程性资料,培养学生的整理能力,也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学生在活动前的研究计划、活动中的记录、活动日记等都属于过程性资料,不仅包括学生最后形成的满意的作品,而且包括学生修改过的、不满意的作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有意识地收集这些资料,从而全面反映学生的探究过程,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

③指导学生进行多元评价

学生在小组中活动,既要对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又要接受小组成员对自己的评价。教师在指导小组开展探究性活动的同时,要指导小组进行评价活动。通过小组评价显示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为小组做的贡献,以及贡献的大小。对小组评价的指导要求使评价体现良好的评价秩序、有序的评价过程和尽量客观的评价结果。

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学过程的分享者。教师必须对课程与自身角色有准确的定位,教师指导要随时随地,细致入微,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在学生疑惑时给予点拨,在学生退缩时给予鼓励。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走进实践内容,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亲身经历,体验探究的快乐,激发创新的兴趣和欲望,成为关注和仰望天空的人。

参考文献:

[1]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2]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与示例.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

[3]万应发.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3).

[4]王芳.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的角色定位.学生之友(小学版)(上半月),2009(08).

第9篇

一、资源开发求“深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就是动态变化的,它处于一个不断生成的状态,它是一种“活页资源”。

二、课程实施求“鲜活”

这次活动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均得到了提高,

三、评价方式求“多元”

综合实践活课程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生命活力、创新意识和能力发展,所以对学生的评价我校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方面展开。每次主题活动结束后,各个活动小组的组长组织组员进行活动总结、反思和评价。评价方式分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和教师评价三种,以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开展下一轮活动的动力。

五、组织管理求“有序”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