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2:4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长江之歌教学设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微课堂”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开通微课,主要是考虑到满足学生和老师自主学习的兴趣。调查发现,在网络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最佳时间是在10分钟内。因此,为迎合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老师上传的“公开课”不再是长达40分钟的完整一节课,而是只有5~8分钟的精华内容,在播放过程中可随时暂停。
二、《长江的概况》“微课堂”教学设计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对“长江的概况”这一知识点进行了“微课堂”教学设计,设计内容如下: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长江的源流概况;
2.了解长江干流流经的省份和地形区;
3.知道长江的水系构成和上中下游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长江水系图学习长江概况,掌握学习河流概况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和合作态度。
难点 掌握学习河流概况的方法
学法指导 读图分析法、讨论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江板画
小
组
划
分 1.四人一小组,根据班级情况分成若干小组
2.四人当中一人为组长、一人为记录员、一人为填图员、一人为发言员
3.根据知识点的数量、难易程度和小组数量分配任务
4.如果任务多,一人可以担当多重任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歌曲《长江之歌》并配合自制课件,展示由发源地至入海口的沿岸景观图片,学生听歌并欣赏图片。
二、各小组组长抽签,决定本小组讨论研究的问题
总共有A-G七张签,每张签内容如下:
A:阅读课文和长江流域水系图,找出长江的发源地、源头、注入的海洋 多媒体播放可以展现长江雄浑壮观、波涛汹涌、奔流入海、一泻千里的气势,给学生视听震撼。
B-C: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D:阅读中国地形图,找出长江干流流经的地形区
E:在长江流域水系图上,找出划分长江上、中、下游的宜昌、湖口所在的位置及省份
F:在长江流域水系图上,找出长江支流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和洞庭湖、汉江、赣江和鄱阳湖
G:找出长江沿岸四大重要城市:重庆、南京、武汉、上海
三、各小组讨论、研究、总结、准备发言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三幅长江简图,分别为板图1、2、3,以备学生发言时用,板图1、2、3内容一样,只是由于概况内容比较多,要在不同的板图中表示,板图如下:
2.教师对有疑问的小组给予帮助
四、各小组讨论后,选派代表交流总结
1.解决A问题,小组填图员在板图1中填出长江的发源地、源头、注入海洋;其他同学读长江流域水系图,检查填得是否正确,小组发言员对A问题进行语言归纳总结。
2.解决B问题,小组发言员总结归纳之后,其他同学可以纠正错误和补充完善。
3.解决C问题, 抽到C问题的小组先派出发言员利用多媒体地图总结发言,然后派出填图员(一个或多个)在板图2中填出长江流经的省份,其他同学看多媒体中国政区图检查填得是否正确,之后,可以纠正错误和补充完善。
4.解决D问题,小组填图员在板图1中填出长江干流流经的地形区;其他同学读中国地形图,检查填得是否正确,小组发言员对D问题进行语言归纳总结。 小组抽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态度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组交流的过程,提高了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建立空间观念,使学生对长江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概括思维能力,同时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的处理能力。
5.解决E问题,小组填图员在板图1中填得是否正确,小组发言员对E问题进行语言归纳总结:阅读教材总结长江在我国的之最
在中国政区图上,依次找出长江干流流经区域:阅读教材总结长江在我国的之最
在中国政区图上,依次找出长江干流流经长江上、中、下游三大河段的分界宜昌、湖口;其他同学读长江流域水系图,检查填得是否正确,并说出宜昌、湖口所在的省份。
6.解决F问题,同学们从长江水系图中寻找长江的支流,(用笔描一下,或用笔圈一下),小组填图员在板图3中填出支流和湖泊,小组发言员进行适当总结,教师补充。
7.解决G问题,小组填图员在图1中填出四大城市,小组发言员简单总结。
备注 采取小组竞赛式:
1.小组填图加10分,小组总结发言加10分;
2.如果几个小组同时承担一个任务,哪个小组抢到发言权和填图权,就给哪个小组加分;
3.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内容和纠正错误,同时也给加分;
4.最后评出优胜小组和落后小组,优胜小组提出合理要求,落后小组满足其合理要求。
三、总结
一、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错误”中求发展
在平常的上课听课活动中,教师最头疼的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节外生枝”,出现“错误”,教师又处理不当,类似这样“一招不慎、举盘皆输”的例子司空见惯。有一个引用率最高的例子,就是让学生回答冰融化了变成什么?教师认为只有学生说冰融化了变成水才算正确,结果有位学生很创意地说了一句:“冰融化了变成春天!”老师毫不留情地予以否定。这个例子揭示了当前教育的弊端:扼杀了个性,学生们丰富多彩的求解想象过程被教师的思路强制地进行了“格式化”。语文教育只留下浮光掠影支离破碎的一鳞半爪,没有了语感,消磨了灵性和创造。“冰融化后变成春天!”这是错误吗,若要应扣上“错误”的头衔,那我们只能说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错误”。回过头来,如果我们业已端正教育思想,对学生的这种答案给予肯定褒扬,并追问一句:“冰融化后怎么会变成春天呢?”相信课堂定会大放异彩,老师们何乐而不为?
曾听一位教师执教《乡村小学校》,其声情并茂的诱导、相得益彰的教学手段、巧妙的情景创设,令在场的老师也为之动容,自觉学生们也应沉浸在对乡村小学校的喜爱与赞叹之中。可总结时,一位学生却说:“我才不爱乡村小学校呢!”虽是大吃一惊,但教者神态自若,只是追问一句:“哦,为什么呢?”言语中充满尊重与关注。学生也“自圆其说”陈述自己的理由:“现在许多乡村小学校还没有电灯没有电视,就连黑板、桌椅板凳都是破旧不堪……”老师顺势引导:“既然乡村小学校还存有这么多的不和谐甚至落后情景,那我们怎么做才能使它更美丽,让更多的人喜爱它呢?”学生们畅所欲言,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提升,听课老师不禁称绝,教学效果自不用说。
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如此真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如此从单纯的知识结果的获得而转向教学过程的体验,“从错误中学习”、“从错误中发展、成长”,又何以不会产生极有价值的结果呢?
二、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在“开放”中寻发展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多地注重课堂常规,有的老师甚至对学生怎么坐、怎么举手都有明确的规定。试想,如此“规范”的课堂教学怎能促进学生活泼主动的发展呢?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不少老师总想让整个课堂秩序井然,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活动,其实是死死地捆住了学生的手脚。学生在老师事先画好的圈子里套进套出,毫无生机可言,其主体性、主动性便无从谈起,学生的个性又何以张扬?在新课程的理念中,师生注重学习的结果,更注重学习的过程。课堂上出现的很多问题以及由此开展的学习活动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自然生成的,随意一点学生的收获也许会更大。曾听一位教师执教《赶海》,教者引导学生读完课文后,便让学生谈谈学习课的感受。有个学生站起来说,他还是不知道赶海是什么滋味。老师便“顺水推舟”,对学生说:“那我们就把教室当作大海,体验一下赶海的滋味吧!”于是,孩子们就在音乐的伴奏下,离开座位快活地动起来:有的爬到课桌下去捉虾,有的迎着海风跳舞,还有的举着手大声喊:“捉住了!”……教室里一片“混乱”,孩子们不亦乐乎,但就是在乱中他们说出了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独特感悟,共性中更彰显了个性。
三、拓宽“对话”时空,在“实践”中谋发展
教材不过是“例子”,课堂也只不过是演练例子的场所,只有把生活也看做是语文教材,把社会空间也看做是语文课堂,有意识地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教室拓展到社会,才能全方位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毫无疑问,语文综合性学习对实现语文课程标准大有裨益。
一、整合课标内容及学生需求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材料才得以组织和调整,教学活动才得以合理的安排和开展,学习结果才得以预测和分析,学习评价才有科学的依据。确定教学准确的教学目标需要对课程标准、学生的学习需求等方面进行整合。
本节课所涉及到课程标准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不要求对水循环进行分类,而是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海陆间循环、陆上循环和海上循环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行为动词“说出”与“说明”在知识层次目标上的不同,“说出”属于了解水平,“说明”属于理解水平,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本节课所上的中学是我区的三级达标校,因此确定学生学习的理想状态是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是教学要求的最低线。对于学生的需求分析,需要直接从学生中收集相关的信息。由于是借班上课,缺乏对学生的直接观察与了解,只能间接获取任教班级学生的情况,从整体上看,学生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已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基础,主要问题是学生还未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上进行分析,而且自然界的水循环属于全球尺度和大尺度的地理现象,学生难以理解,需要教师创设适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新知的建构。通过以上的分析,确定本节课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对“自然界的水循环”示意图的读图分析,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2、通过对实例的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3、通过相关材料、图表或实例的分析,进而归纳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4、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二、整合各版本教材
高中地理新课程实行“一纲多本”,出现了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鲁教版四种版本教材,不同版本的教材由于对课标理解的差异、把握角度的不同,都在课标基础上有所创造,着力体现自己的编写特色。教师在进行不同版本教材整合时,特别要注意研究不同版本教材中表述相同的内容,可以将各版本教材中个性化的内容及相关表述作为取舍教材的重要参考和借鉴,以博取众家之长。例如本节课人教版单独呈现框题,鲁教版以问题的形式,把陆地上的不同水体及其相互关系作为铺垫知识,而湘教版和中图版教材未呈现。因此,如何确定作为铺垫的知识,应根据学生实际,课程目标的达成等方面,从减轻学生负担出发进行处理。考虑到所上班级的学生实际水平,我采用各版本教材共性之处的做法,把自然界水的分布作为铺垫知识。这样处理,充分考虑到了借班上课学生的实际水平,避免造成课时不够的问题。由于本节课以长江为案例组织教学,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湘教版教材中的“自然界水循环”示意图,这样案例与示意图吻合,便于开展相关教与学活动。
三、整合前后知识
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着眼于整体设计。根据教学内容,把初中、高中已学及以后将要学习的有关知识进行有机整合,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促进已学知识的迁移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本节课上到“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之一”时,以长江为案例,首先展示长江上游的河谷地貌及长江中下游平原景观图,让学生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形成与自然界水循环的关系,把初中的知识与高中知识进行了整合,让学生明确河谷地貌的形成是水循环的杰作,并告诉学生以后我们还会学到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中,联系到了必修1前面所学的长江中下游江淮准静止锋的形成以及大气环流有关知识,以此为案例让学生明确自然界的水循环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把前面所学有关气候知识与新知识进行了整合。
四、整合接受式与探究式学习方式
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是学生认识活动的两种基本方式。随着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探究式学习被广大一线教师所推崇,课改也强调探究式学习。之所以强调探究,主要是针对以前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并不是“排斥”接受式学习,或是将它 “一棒子打死”。 总体说来,授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均是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学习方式,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彼此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不可偏废。
例如讲到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时,利用课件呈现“自然界的水循环”示意图(图上箭头改成线段),要求学生在线段上添加箭头的方向。在学生活动前,根据教学实际,讲解径流与植物蒸发腾等概念,采用的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然后,要求学生找出水循环的三种类型,描述其形成过程,让学生在绘图、读图、说图等活动中,发现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和主要环节,采用的是探究式教学方式。
五、整合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我们提倡多媒体辅助教学,因为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像的综合效果,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但是,传统教学手段的一些优势却是多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传统的板书,言简意赅,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记忆;板图板画凝炼逼真,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媒体的“最佳作用点”和“最佳作用时机”,进行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整合。
例如本节课组织学生探究“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和主要环节”时,课件显示“自然界水循环示意图”示意图,让学生找出水循环的三个环节并描述其形成过程,教师及时板书相关内容,形成三种自然界水循环的联系框图,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三种水循环的过程,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这样,把传统板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六、整合相关学科知识
地理是唯一跨自然和人文的学科,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语、数、历、政、化、生、物、美等知识。在教学设计时,要立足地理,兼顾综合,整合相关学科知识,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合成,学生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高;有效方法
一、课前准备
新课改前提下呼唤新型的教师,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研究和掌握本学科知识体现中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新思想、新手段,使自己专业知识不断深化提高,扩展知识面,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与此同时,还要做好充分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所以课堂教学设计应更重视对“学法”的研究和设计,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呢?
(一)深入研究教材,研读新课标,明确教学目标。
(二)认真分析“学情”,这是教学设计重要的前期工作,根据本班学生自身的特点,制定
相适应的教学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从而促进学生发展。
(三)精心设计教案,地理教案是地理教学的实施方案,是教师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的“行动纲领”。那么,怎样设计一份优秀的教案呢?首先是导入部分, 每节课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好的导入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关键,也直接影响到一堂课的成败。所以导入的选择最好是学生有所了解而又感兴趣的事物,这样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只有对学习地理活动本身感兴趣,才能发展为对学习地理内容和结果感兴趣。其次,根据“学情”制定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合理的选择教具。结合现行的地理教材来看,课本文字内容较少,而图表资料较多。所以,地理教学若采用多媒体教学得话就比较直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又有利于学生的读图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老师应精心制作课件,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学而不厌。运用投影、幻灯、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学生的思维迅速带入到具体的地理场景中,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后,在现今的初中阶段,专业地理教师人员奇缺,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地理教师之间应加强研讨,充分发挥集体智
慧,提高备课效率和质量。
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科学而严谨、生动又活泼,能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性,发挥学生学习的
主体性,是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那么,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呢?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
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无疑会收到好的效果。如引用歌曲,在学习“长江的开发”时,我
就以视频《长江之歌》导入,这样学生就在很宽松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进入主题学习,
一改死板直白的引入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再如,学习季风概念时,可以
请学生仔细观察我们芜湖地区冬夏季节风向的差异;除此以外,教学中穿插古诗句、趣
味性故事等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这些犹如调味剂一般,给地理课堂教学增添了一番
韵味。
(二)充分发挥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过去的教学一味地强调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习被动性强。但新课标强调的是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所以,我们要把过去的教师教、学生学重新理解和定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在这四种因素中,教师是“教”的主导、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它支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的组织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等都是取决于教师的主导。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动力靠教师来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靠教师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方法靠教师指导。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教师“教”的效率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主要的途径。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热情的激发,创设不同的情景引导学生全面参与活动,加强师生相互沟通与交流,倡导教学民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注重培养问题意识,锻炼学生质疑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注重培养问题意识,锻炼学生质疑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创设一个研究现实未知问题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这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想问”问题情景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一时无法解决,从而产生一种努力探究问题的内心需要。教学中应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使之乐于学习、乐于发问。例如,学习地球的运动时,先邀请两位同学上台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一位同学顺拨地球仪(自西向东),另一位同学逆拨地球仪(自东向西),然后教师提示:显然,二种转动方向,只有一种是对的。究竟哪一种是正确的呢?再让学生观察地球仪的造型,想想看:地轴为什么不是垂直于底座而是倾斜的,而且所有地球仪的地轴倾斜的角度都是一样的?这样的造型是不是为了设计上的美观?通过一系列的演示、观察、设疑,一次又一次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讲计划 课堂教学 不可节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215-01
当今社会极力倡导节约,坚决抵制铺张浪费。勤俭节约,打造一个节约型社会的确是件好事。那么我们的“学讲计划”下的课堂能否也倡导节约呢?这要看具体情况,如漫天胡扯与课堂无关的话,由于生气而大骂学生,甚至利用课堂时间去打扫卫生……我们坚决抵制,绝对不能在这些事情上浪费时间;但有些事情绝对不能节约,是什么呢?对此,笔者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
1 教学设计不可节约
“学讲计划”教学方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为主,所以学校积极配合教研室的精神,以年级组为单位,每科统一制定导学案,在课前发放给学生,以备在课堂上使用。所以许多教师认为,我们教师在备课上是彻底解放了,再也不用花费那么多的力气去设计教案了,因为小学知识那么简单,看看导学案就行了嘛。
真的如此吗?实际上我们的这个教学设计真的不能节约。首先我们的每个班级的学生情况不一样,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存在着差别,学生的预习情况也会存在差异,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也各不相同……所以,我们要结合导学案,根据自己的课堂需要设计一个对自己有用的教案,尤其体现在细节上,要针对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自己讲课的个性特征,确实保证自己在课堂上能够得心应手。如有些教师喜欢以读为主,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领会作品的妙处。那么他的教学设计要考虑怎么引导学生读,采用哪些朗读方式,读那些段落,品味哪些内容;如有些教师书法很好,喜欢把所讲的内容用板书写下来,那么他的教学设计就应该考虑如何让学生讨论探究,如何设计板书,怎样才能让这些板书既实用、又艺术性地表现了教学内容……语文老师教学风格不同,我们在教学设计上坚决不能节约,才能使课堂异彩纷呈。
2 学生的自主活动不可节约
“学讲计划”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采取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学习效果非常好,但是因为我们在使用这种教学模式还是学习阶段,操作起来并不是很顺手,它有一些不足之处,那就是比起我们原来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来,这种学习方式学生的知识体验进程慢,造成教学容量少,进度稍慢点。所以,有些教师就担心进度太慢,耽误教学进度,所以,教师能自己的就不让学生小组讨论了,能自己解决的就帮助学生解决了。
为了赶教学进度而牺牲了学生自主讨论探究的时间,这种节约值得吗?答案是否定的,长此以往,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学习方式不是变味了吗?其实在操作分组学习方式时完全可以节约时间,如我们一共有四道讨论题目,我们可以按难度水平分为两组题目,让学生分组讨论,没有参与讨论的那组可以听参与讨论的小组展示,然后对不懂的地方提出质疑,对方给予回答。双方如此一来,不但节约了时间,反而还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认识程度,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我们一碰上问题不应该又回到从前,而应该努力想办法去解决,省却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这种节约要不得。
3 教师的引导参与不可节约
我们知道,“学讲计划”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主讨论为主的,所以很多教师认为现在上课简单了,只需要拿几个讨论题目让学生分组讨论去,教师在一旁看看,别出乱子就行了。我们的课堂是不是就这样“放羊”了呢?不要教师的引导了吗?我们不能从“一言堂”的极端走向另一个“放羊式”极端,教师不能剥夺学生的讨论时间,但是在学生分组讨论出现状况的时候,我们教师就不能无视这种状况,要抓紧视具体情况加以协调。
如对于小学语文的文章来说,学生欣赏语言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那种含蓄蕴藉的句子,学生小组讨论遇到“卡壳”时,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做一下关键性的点拨,让探究讨论能顺利进行下去。如果遇到的难题无法进行下去,这时候教师就赶紧当机立断,让大家跟着教师的引导一起思考,共同解决难题。这样既解决了难点,又完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所以,教师的主导地位到什么时候都不可能改变,课堂的引导参与是不可节约的。
4 教师的教学热情不可节约
还记得学校每次来实习生老师吗?学生面对新老师是那么地兴奋,其他班级的学生也是满含羡慕。按理说,老教师教学时间长,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应该更好,学生更欢迎。可为何学生对新教师那么地欢迎呢?是因为新教师那年轻的脸庞、青春的活力吗?按理说我们很多教师年龄不大,还都比较年轻,这是为什么呢?主要还是因为新教师上课的热情特别高,特别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我们说“亲其师信其道”嘛!而经验丰富的我们恰恰是少了刚工作的那股热情了。别看小学生特别单纯,但他们还是能够感受到老师在上课时投入了多少感情在里面,教师哪点是为了自己一己之私而对他们好,哪点是像朋友一样对他们
好……他们是可以分得清的。
所以,不能因为我们的教学成熟就节约了我们最初的真诚和热情,我们应该走下讲台,走进学生的心灵。
5 德育的渗透不可节约
新课标明确规定:“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许多教师认为,反正情感目标也不考查,不如把时间节约给前两个目标。真的能省吗?你看近些年来许多孩子不问家庭条件如何,动辄就让家人给自己买名品,家人不买就使劲闹,直到目的达到为止。更有个别孩子达不到目做出伤害家人的事……虽说德育的任务学校和家庭都有义务,但是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学校的教育比家庭的教育更管用,很多家长都说他们说的孩子不信,就特别听老师的话……看来小学生的德育任务教师要当仁不让喽,不能因为不考试而有所节约。
一、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信息技术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弥补了很多传统教育的不足和缺陷,是教育方式的一个重大变革。如教学《我爱三峡》一课,三峡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新闻中常lunwen. 1KEJI AN. COM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常听见关于它的新闻,但是真正见过它、领略它风采的人却很少。因此,在导入时,我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学生面前展示了美丽的三峡风光。
在悠扬的歌声中,教师深情地介绍:"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流淌着一条养育着中华民族的河流--长江。在万里长江的上游,有一段地形险峻的峡谷,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三峡以其绚丽的风光、磅礴的气势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令世人赞叹不已。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畅游长江三峡,一道去领略'峰与天光接、舟从地窖行'的奇思妙想。"壮丽山川的画卷,震撼心灵的长江之歌,撞击着师生的心灵,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纷纷地进入状态,参与到学习中去。
二、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初中物理课讲授"平面镜成像"时,虚像对于学生是非常难理解的,可以通过一小段魔术视频进行导入。魔术内容:先在镜前放置一点燃的蜡烛,镜后放置一未点燃蜡烛,把镜头推进到只看到像,学生这时以为镜后蜡烛是被点燃着的,这时往镜后蜡烛上浇水,蜡烛不灭,最后再把镜头拉到镜子后面,让学生看到镜后蜡烛本来就没有被点燃。通过观看这样的视频,学生感到新奇,自然而然想知道答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如果在课堂上真实再现这个魔术,学生很容易揭穿现实,对于知识内容本身失去了兴趣,可想而知这节课的效果会如何!
三、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有助于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师的教学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方面原来教师用笔写教案,现在教师改用电脑写教案,另一方面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庞大的书库也只有有限的资源,况且教师还要一本一本地找,一页一页地翻,这个过程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只要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下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总之,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网络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大量的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的出现,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至此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功能已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完成教学
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声、形、色并茂,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这种生动形象的课堂情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能培养学生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创造能力和思考能力。
(一)使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搜索网址、相关人物事件等等,让学生登陆到互联网上获lunwen. 1KEJI AN. COM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得相关信息,也可以在课前把课堂上需要用的资料整理好,保存在特定的文件夹下或者作成一个网站挂在局域网上,让学生通过访问该文件夹或网站来获得有用信息知识。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在讲授《网页的编辑》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学会插入文字、水平线、图片、艺术字以及网页背景的设置,如果逐项讲解演示,势必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由于本课的内容与word中的操作有所类似,所以采取的方法是制作一个学习网页,让学生浏览网页,掌握教学内容,并制作作品,最后就很轻松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使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任务或问题,由学生结合多媒体技术下呈现的情境,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进行个别或者分组的探究讨论活动,通过探究来获取知识,并运用所获得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种运用信息技术的方法不仅有利于课堂的组织,而且有利于知识点的讲解。
一、借助直观方法,设置问题情境
1 利用实物教具创设情境。
自然地理现象及其演变过程大多是宏观的。利用实物、模型、标本等可形象地再现地理现象及其演变过程,形成观察研究的环境,从而激发学生感知、体验、研究和发现的兴趣。如通过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地图,可以让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位置、分布和相关要素等,记忆其中的点(如城镇、矿产地)、线(如交通线、分界线)、面(如工业区、农业区)、带(如气候带、自然带)等的地理分布,分析其特征、规律和成因等。
2 通过地理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如说明构造地震的产生时,可用双手紧压一根竹条使其弯曲直至断裂,再结合使用褶皱、断层模型进行说明,这样的情境创设既形象又生动,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现代化信息载体,多媒体课件能把许多静态的文字、图片、资料设计成动态的画面,能唤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其探究欲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在“新疆”内容的教学中,可通过视频教学创设情境:新疆音乐舞蹈、风情;天山雪峰;沙漠驼影;森林、草场;新疆水果;楼兰古城;沙漠油田等。在此基础上设置问题,让学生共同参与讨论。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
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付设质疑情境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和创新。
1 设疑引思,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教师可先通过丰富、生动的材料说明我国水资源紧张而又浪费严重的情况,然后提问:“作为祖国大家庭的一员,你认为我国政府应从哪些方面做好节水工作?(从法规、科技、道德等方面联系实际展开讨论)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无论利用哪种途径设疑,都必须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教师可适当补充相关的课外资料来完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此基础上很快产生解决问题的冲动和需要。
当然,要注意所提问题的难度,因为适当难度的问题对学生最具吸引力:过难,易使学生丧失信心;过易,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都不能达到启发引思的效果。
2 利用辩论、游戏、竞赛等形式创设问题情境。
这种方法可以满足学生爱玩好动、好表现、好胜心强的心理需求,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辩证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一位教师在讲授“大洲与大洋”一节内容时,就采用了辩论式教学。具体如下:设一宇宙法庭,课前将学生分成三组,法官、原告(海洋)、被告(陆地)。原告诉状:地球不应叫地球,应叫水球。让原告组和被告组在课前搜集资料,在课堂上为自己辩护。这样,就营造了气氛活跃的课堂,使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 抓住典型性错误创设问题情境。
如在“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的教学中,学生很容易将地质构造和地貌的概念混淆起来。针对此问题,教师可以设计出一些图像让学生进行地质构造和地貌的识别,通过识别学生可直观地认识两者的区别:地质构造指褶皱(向斜、背斜)、断层(地堑、地垒),而地貌指山脉、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
三、利用社会热点和典型的地理事件,激发探究热情
如在进行“西北地区”的教学设计时,可首先问:“西部开发专题电视栏目中有一栏为《东西对话》,东西对话的目的是什么?”在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归纳:“西部开发中,西部需要东部的技术、人才和资金,而东部需要西部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西北地区在《东西对话》栏目中提出本地区发展的最大资源为:羊(畜牧业)、煤、土(稀土)、气(石油、天然气)(这样的总结与成语“扬眉吐气”谐音,有利于学生记忆),今天我们每位同学都以东部某企业集团CEO的身份,利用资料进行市场调查,论证西部开发优势及其制约因素,确定投资西部方案。”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四、联系生活实际,拓宽生活情境
地理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因此,地理教学“走进生活,走向发展”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地理教学的必然。其必然性在于:生活的地理“活”,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生活的地理“真”,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生活的地理“实”,利于体现知识的价值;生活的地理“广”,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地理教学要走向生活,必须在学习内容上向生活渗透,在学习空间上向生活拓展,在学习时间上向生活延伸,在学习形式上向生活贴近,在生活中学习身边的地理。
五、利用音乐、谚语、风俗等,激发学习热情
如在教学中借助音乐,烘托、渲染课文内容,不仅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情趣。在音乐的选择上,要注意音乐与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如讲授“长江”这部分内容时可播放《长江之歌》,在讲授“民族”的内容时可播放《爱我中华》等。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地理教学分析
新课程改革提出“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呼唤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依赖于主体的不断活动,激发其内驱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方法、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地理教学方式的变化。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其根本是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改变学生地理学习的方式,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活动首先应当遵从“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实现“互动式”的教学,平板电脑在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作用。它能够帮助教师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地理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地理知识,为“互动为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其次,培养学生能力需求的变化。新课程改革提出“以终身发展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学生能力需求的变化,也从单纯的学习地理知识,转变到全方位的“地理观察、思维判断、推理分析、归纳概括”等多项能力的发展。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是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因此,改变学生地理学习的方式,“互动式”的教学是重要的途径,而“互动式”的实质就是师生间相互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再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需求变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它带来的是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平板电脑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通过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的知识与能力,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利用教学软件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从而进行有效的学习。实际上,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和配套的教学平台,对课程资源进行的自主、合作学习,其过程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融合”。
平板电脑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分析
1.平板电脑应用可以满足新课改的教学需求
首先,利用平板电脑更易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利用电子教材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设置问题、质疑等环节,让学生通过思考、动手操作对问题进行探究和解答。在此过程中,学生是自主动手操作、学习探究,所以更容易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为教学的深入展开奠定良好的开端。
其次,利用平板电脑更方便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一些基于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和实验活动中,学生们需要共同合作来完成。学生可以利用平板电脑提供的教学工具软件来进行讨论交流,并很方便地将讨论结果进行展示,与全班分享。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管理工具来访问学生的平板电脑,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监督学生的学习进程。
再次,利用平板电脑更易于实现多媒体环境下的师生、生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利用平板电脑在课堂上实施师生、生生之间的教学互动,还有一个突出的优势,即在多媒体环境的平台上进行互动。课堂教学无论在大屏幕上还是学生的平板电脑上,都呈现着不同于纯文本的多媒体教学素材,使互动不再是单纯的“人与人”交流,而是伴随丰富的多媒体教学素材、依托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的交流互动。
2.平板电脑应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具有多样的支撑条件
第一,平板电脑在呈现教材内容、练习册、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方面十分便利。平板电脑可以展示出传统印刷材料所无法呈现的图片、视频、音频和动画,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只是用传统的阅读方式去“读”教学材料,还可以随时听音频和看视频。
更重要的是,平板电脑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直接动手在学习材料上标注重点、描画、添加笔记旁注等,并且能够直接利用平板电脑查字典、查公式、搜索资料,能够帮助学生真正实现参与。
第二,师生都具备了接受平板电脑应用的经验准备。虽然平板电脑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电子产品,但是,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在使用平板电脑完成复杂任务方面都具备了基础操作能力。同时,学生也希望并且乐于使用这种工具。尽管平板电脑暂时还不能完全取代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所有的功能,但基本上可以满足师生在课堂上的绝大部分需求。随着平板电脑技术的完善和进步,应用会更加方便。
第三,平板电脑的便携性使其更易于在课堂上使用。平板电脑有着普通电脑所不能比拟的便携性。新技术革命时代,产品由“重厚长大”型向着“轻薄短小”型转变,更便于携带、操作、使用,且功能更多样、更强大。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早已大大影响了日常生活,成为随身必备的物品之一。而平板电脑更是典型的体现:很轻、很薄、便携、易用,它启动迅速,更便于在课堂上使用。对于平板电脑的使用,教师与学生基本上无需进行专门的操作培训,“上手即会”。平板电脑除了便于携带,还可以随时联网,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在WiFi环境下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
第四,平板电脑丰富了学生学习的方式,更便于对学生因材施教。比如,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平板电脑的gps功能和类似谷歌地图等软件实际计算两地之间的距离,计算行车速度,比较路线优劣;还能在联网的环境下实时看到路况信息、图片、气象数据等。这样可以将学生地理等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生活更好地联系起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材施教,可以让每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利用平板电脑,教师可以一目了然地查看到学生的学习活动表现,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目的性和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
第五,平板电脑提供了对多种教学活动的支持。平板电脑教学环境除了提供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平台,实现了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利用平板电脑还可以设计、实施多样的学生课上活动。如地理游戏类的活动:地理谜语、在地图上旅游、政区拼图、地理故事会等;动手实践活动:等高线制作、区域规划图设计、最优路线设计等;间接的地理体验活动:观看录像、电影等;合作学习活动:小组成员自学、交流分享、提问质疑、辩论等。这些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传统多媒体环境的教学中是难以实施和实现的。
平板电脑环境下地理“互动课堂”教学策略的优化分析
按照现代教育理论的观点,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既包括教师的教,又包括学生的学,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因此,教学中师生互动构成课堂结构。
下面以北京市陈经纶中学赵卿老师的高中地理《河流地貌与外力作用的关系》一课为例,对应用平板电脑开展“互动课堂”的教学进行教学策略的优化分析。
本节课赵老师的设计意图十分鲜明:应用手持终端平台,充分发挥平板电脑的灵活性、多功能性、信息承载量大等性能。本课的教学设计以“互动”学习贯穿始终,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平板电脑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学习作用。在课堂上,对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突出学生个性化,实现教学所需要的互动都有充分的体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进行互动
上课开始,教师让学生观看“长江之歌”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长江通过什么外力作用改变着地表形态?视频里有哪些具体的地貌体现出长江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由于视频资源视觉冲击力强,直观、动态的影像容易引发学生关注,创设这样的情境引起了学生对本课主题长江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出本课的学习目标。
2.在学生自主探究中进行互动
根据长江对河床的冲刷会产生什么样的地质作用,提出“河流对河床的冲刷会使得河床向哪个方向被侵蚀,使河谷不断向哪个方向延伸”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充分利用iBooks软件的多媒体功能,把丰富的资源有机融合到电子书中,先让学生在电子书中利用制作好的动画、视频、模型、示意图等功能来辅助学习,进而再进行探究,得出结论:河流对河床的冲刷会使得河床“向源头侵蚀、向上游延伸”。利用平板电脑中教师所提供的动画、视频、图片等学习资源,学生最终理解河流中上游的侵蚀地貌类型是如何形成演变的,解决了“溯源侵蚀”等一些难点概念。
3.在课堂讨论中进行互动
教师首先提供了“水冲米粒”的实验视频,并提出讨论的问题: (1)观察实验结果:哪边剩余的米粒较多,这说明什么?(2)改变水流方向:结果会怎样?(3)根据实验现象能总结出什么规律?
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讨论逐步明晰、总结出“弯曲河岸的凸凹对应的侵蚀与堆积规律”:(1)凸岸一侧,说明这一侧流水的侵蚀力较弱;(2)和第一次结果一样;(3)在河流弯曲处,具有凸岸堆积,凹岸侵蚀的规律。
其次,让学生阅读iBooks电子书提供的资源:荆江弯曲河岸及凸凹岸概念示意图;教师提出问题:“长江荆江段弯曲的凸凹岸是怎样形成的”?
以上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活动,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交流,促使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层次思考,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在练习检测反馈中进行互动
在学生学习、理解了“河谷的演变过程以及河谷的不同地段的侵蚀作用差异”的基础上,为了检验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通过iBooks自带的测试功能来实现测试目的。教师向学生推送测试题:河谷的演变过程是什么样的?河谷的不同地段的侵蚀作用有哪些差异?
在设计的练习环节中,利用Goodnotes软件的绘图功能,让学生画出图中的凹岸、凸岸、码头所在位置、河漫滩;画出洪积扇的位置和范围等。平板电脑教学充分体现出地理学科的特色,绘制地理图形更加方便和快捷,也能使图形更加美观。同时,用Goodnotes绘制图形并上传,进行展示交流。
在平板电脑中预设的练习检测题中,形式上看更多的是“人机互动”,其实质是学习主体与学习资源、学习内容之间的互动。学生通过拖动测试题中的选项,使用基于自主开发的iTeach测评系统,让学生可以得到准确的自我检测结果,清楚自己对新知识的学习是否达到了要求。
5.在归纳总结中进行互动
为了达到扎实掌握新知识的学习效果, 利用Keynotes软件功能,让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归纳总结新课内容,并进行交流展示。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学生归纳总结内容:(1)河流侵蚀地貌有哪些类型;(2)河流堆积地貌有哪些类型。
学生通过回顾刚学到的新知识,利用Keynotes软件功能,分析总结出“不同外力作用下造成的河流地貌两大类型”: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利用Keynotes软件功能,学生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利于学生理顺归纳总结的思路,也从中学习到归纳总结的方法,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6.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中进行互动
教学中,教师用iBooks电子书提供高原、山区、平原地区卫星影像图等学习资源,让学生简要归纳“河流地貌对城市聚落分布的影响”,将新知识的学习进行了拓展应用。通过学生运用刚学到的河流地貌新知识,结合学习过的聚落知识,找出了两者的内在联系:高原地区对应的聚落分布,主要在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山区地区对应的聚落分布,主要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平原地区对应的聚落分布,主要在沿河、沿海地带,且分布密集。
学习地理知识的落脚点在于应用,在于解决实际问题。iBooks电子书资源帮助学生理顺思路,既体现地理学科的使用价值,又培养锻炼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有很多,并且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优势和劣势。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具体条件,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最大优势。它就像一首歌曲,美声、民族等多种唱法都可以唱,但要看唱给谁听、用什么乐器伴奏、怎样伴舞等。不同的形式,其效果肯定会不同。那么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也要根据其特征、师生特点等,灵活运用。
一、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要根据师生特点灵活运用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是小学音乐教师和小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它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并且都要以适应学生和教师为前提。所以教师和学生的特点,不仅影响着教学方法的选择,还影响着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我们知道每位小学音乐教师都有与别人不同的性格、爱好和特长。所以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个人优势,结合自身的特点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案例:小学四年级唱歌教学《小鸟请到这里来》,三位教师分别用音乐情境法导入新课教学:
第一位教师对电脑很熟,制作了一部短小的音乐动画片。小鸟随音乐在有小溪和草地的树林里自由飞翔和歌唱。
第二位教师笛子吹得很好,于是他边在多媒体上播放小鸟和美丽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幻灯片,边吹了一段《小鸟请到这里来》。
第三位教师有舞蹈特长,随着《小鸟请到这里来》这首歌,她让几位同学带着小鸟的头饰跟着她跳了一段舞蹈。
三位教师都发挥了个人优势,采用音乐情境教学法,并以其他教学法为辅助,导入新课教学,效果非常好。第一位教师利用小学生爱看动画片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欣赏,成功导入新课。第二位教师用优美的笛声,把学生带入了画面,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第三位教师用舞蹈的形式,让同学参与进来,使他们很快进入角色。
小学音乐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审美认知规律,让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及学习音乐文化知识。小学生喜欢做游戏、喜欢模仿,爱参与活动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思维方式多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感兴趣的事物,喜欢问“为什么?”教学方法的运用要结合小学生的这些特点,才能灵活起来,才能真正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过新年》教学设计:
1.组织教学,播放《春节序曲》的第一部分,把学生带入到欢乐喜庆的气氛中。
2.新授。
(1)感受音乐作品。
①放歌曲录音,并播放有关新年景象的课件,初步感受歌曲。(体验歌曲欢乐喜庆的气氛。)
②再放音乐,教师跟着歌曲跳起欢快的舞蹈。欣赏音乐、欣赏舞蹈。(进一步熟悉歌曲曲调,体验歌曲的美感。)
③听音乐,指导学生用最美的动作表现音乐。(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④放音乐,教师带学生做简单动作。(加深学生印象,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歌曲,培养其审美能力。)
⑤让学生跟伴奏音乐小声唱歌曲旋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歌唱激情。)
⑥带领学生边做简单动作边唱歌词。
(2)师生互动,学习表现作品。
①指导学生跟琴以中弱的力度,缓慢的速度练唱歌曲。
②放合唱团小朋友演唱录音,提出歌唱方法:歌唱的嘴放在胸口;张开小嘴;有表情地演唱。(培养学生聆听、感受、分析音乐的能力。)
(3)用形体表现音乐作品。
①指导学生说出并表现过年时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②各小组汇报演出,演唱、表现歌曲。(探究与创作活动。)
3.提高升华
师生共同表演,演唱歌曲,跳舞。(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审美能力。)
4.结课 (略)
用丰富的音乐情境支持学生音乐体验的形成,教师在课堂中抓住了过新年喜庆、热闹的特点。用《春节序曲》创设的音乐情境,结合节日的各种图片、过新年的道具、喜气洋洋的音乐,进行欣赏、学唱学跳,使学生感受到新年喜庆的氛围。本节课,教师采用先感受体验、后随感受学唱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了使学生善于表现和创新的目的。
二、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要根据时间、空间特点灵活运用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运用于小学音乐教学活动当中,而教学活动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教师要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贯穿始终,并对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教学方法的运用同样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影响。
为了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就纵向而言,小学音乐教学方法,要随小学生的成长和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需要,灵活运用。在小学低年级教师应注重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而高年级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上,教师应注重采用挖掘学生想象空间的教学方法。第二,就横向来讲,小学音乐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活动中的有利时机和音乐教学能够维持的有效时间,灵活运用。每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只有抓住有利时机和掌握好有效时间段,才能灵活运用。第三,小学音乐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活动的空间条件灵活运用。这里所说的空间条件,主要是指教室、场地、实验室、活动室等。教学空间对教学方法的使用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教师运用教学方法时,要最大限度地运用和发挥教学空间条件的功能与作用。比如: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表现,要根据空间大小,确定参与人数,以便于每位参与同学的动作都能做开、做到位,互不影响,这样才会有效果。
案例:不同时期的教学对比。
上世纪90年代初小学五年级第二学期教案《我向党来唱支歌》片段:
1.导入新课。
请学生回忆学过哪些具有民歌风格的歌曲。教师小结:例举以前学过的民歌,介绍《我向党来唱支歌》这首歌曲。
2.学唱曲调。
告诉学生混合拍子,轻声哼唱曲调,注意四度、八度音程的音准和两种拍子的节奏与强弱规律,然后放声唱曲调。
3.学唱歌词。
首先有表情地朗读歌词,要求咬字、吐字准确。然后在学生熟练掌握歌词的基础上,有表情地演唱新歌。
4.巩固新歌。
采取集体唱、小组唱、领唱、齐唱等形式反复练习,巩固新歌。
5.小结:教师根据本课的学习情况,表扬优点,指出不足之处。
现在的小学五年级第二学期教案《长江我的家》片段:
1.导入。
(用多媒体小声播放《话说长江》片段。)
教师:什么是“母亲河”?(学生回答。)
教师:对,被称为母亲河的就是长江和黄河。
2.欣赏《长江之歌》。
教师:同学们对长江有多少了解呢?请说一说在你心中长江是怎样的?
(学生交流。)
教师:长江全长六千三百多公里……
(播放媒体课件介绍长江。)
教师:《话说长江》的主题曲,后经填词,与曲调完全吻合,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3.学唱歌曲《长江我的家》。
教师:歌唱母亲河的歌曲有很多,今天再学唱一首,就是《长江我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