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2:5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应用文学习计划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文化背景知识是指学习者已习得的知识。通常包括所学的语言知识、对所学语言材料的体裁、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等的理解以及与所掌握的所学语言材料内容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等。学生学习文化背景知识可使其对阅读材料理解更加透彻,从而获取更多的知识。这种知识又为以后的阅读活动中的其他知识的获得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胡文仲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林大津的《跨文化交际研究》等书都对跨文化知识及学习的意义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本文要论述的是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通过信息技术的适当使用导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二、基于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改革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现代电脑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开放的、大信息量和充满活力的新概念,这些新技术对传统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一线的教师应将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相整合,更好地开发学生潜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2]
三、信息技术在warmingup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应用
以高中第二册书为例,高中英语教材中所涉及的文化内容是很丰富的。教师在备课时应突破教学的重难点,着重考虑怎样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以Module8Unit1ALandofDiversity的教学为例阐述如何将信息技术用于warmingup的文化背景教学中。SteponeLeadin1.WhichcityisthecapitaloftheUSA?2.WhoisthefirstpresidentoftheUSA?3.Whichcityiscalledthe“BigApple”4.WhendidtheWarofIndependentbreakout?5.Whichcityiscalledthe“CityAngels”?6.Whenandwherewasthe29thOlympicGamesheld?7.HowmanygoldmedalsdidtheChineseDelegationwin?把这些问题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并把班级分成若干组,展开比赛。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活泼课堂学习气氛。StepTwoGeographyoftheUSA在屏幕上显示一个美国的星条旗,告诉学生它的象征意义。星条旗由13条红白相间的横条和50颗蓝底白星星组成。13条横条和13颗星星,代表了独立之初美国的13个州,50颗蓝底白星星代表现在的50个州。教师简要讲述美国地理。让学生说出一些熟悉的州的方位,如:纽约州、加利福尼亚州、新奥尔良州、弗罗里达州以及最北最南最西最东的州。为了能让学生了解一些美国城市的现状,特别是亚特兰大市、纽约市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给学生展示更多一些城市的图片,介绍美国城市的特点,为reading做好铺垫。讲授一些美国的风土人情,如: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了解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养成尊重、开放、宽容与平等的跨文化心态。StepThreeComparison了解美国文化更有助于加深学生本国文化的意识。笔者在教这个单元时,刚好有一位学生游完西北回来,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全部都拍摄了下来。于是笔者就把这位学生的拍摄内容剪辑成含有多民族文化内容的影片,采用一边让全体学生观看一边让该学生讲述的方式。其中一段有关蒙古族人民迎接、招待游客的内容让学生印象深刻。当学生看完了小影片,听完简介后,他们提了许多问题都有关于少数民族的习惯和风土人情,如:Howdoesmilkteataste?DidyoudancewiththeMongolianpeople?Aretheyalwaysridinghorsestogohereandthere?Cantheydrinkalotofwine?Didyouseeanyshepherd?等等的问题。于是笔者就让学生来归纳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差异和相同点,他们就有了很多不同的结论。StepFourSurfingtheInternet拓展网址:/p-travelguide-191501863-united_states_vacations-i让学生浏览网页,了解更多有关于美国的知识。
四、信息技术在阅读课文化背景知识教学中的应用
在阅读课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设计中,教师应坚持把课文作为一个整体来教的原则。[3]文化背景知识的建立要循序渐进,信息技术的辅助使用使知识的获得不再枯燥。如Module8Unit4Pygmalion一课,在pre-reading环节里教师先以视频的方式介绍PygmalionEffect以及相关的效应,如Mathew’sEffect,theBrokenWindowEffect,theWatchLaw,BucketsEffect,ButterflyEffect等等,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在讲解PygmalionEffect的时候,介绍这是心理学家RobertMerton称之为“自我实现的预言”。接着介绍萧伯纳,着重介绍他的生平、作品和名言,以激活学生的阅读动机。然后在幻灯上打出如下题目1.Inwritingstyle,thistextisa.A.dramaB.storyC.fableD.fiction2.What’stherelationshipbetweenMyFairLadyandPygmalionEffect?pareProfessorHiggins’sattitudetoColonelPickeringandEliza.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进行fastreading就有的放矢。之后让学生观看电影《窈窕淑女》的第一幕。看完影片后要求学生归纳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并在文章中找出反映他们性格特征的话。这个环节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因为戏剧的背景已离现在很久,很多学生可能不理解Eliza的英语,教师可以借助这个机会介绍英语的口音具有阶级的特点,有的口音被视为尊贵的,比如说皇室的口音;有的口音是被视为下等的,剧中的Eliza就是典型的代表。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的方式评价作品,找出萧伯纳作品中精彩的部分,特别是对人物刻画独特的一面,并比较中国和萧伯纳同个时期的作家,他们的写作风格和萧伯纳有哪些异同点。
五、对信息技术使用后的课堂效果分析
笔者在所任教的两个班交叉开展不同的教学方式:一个班采用信息技术为辅助的教学方式,另一个班采取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结果发现有采用信息技术为辅助手段的班级教学任务能够及时完成,学生表现出的学习兴趣也更高;而另外一个班级往往不能及时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表现出易厌倦,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并且笔者在60名学生中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六、信息技术应用课堂的特点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课堂信息量增大提高教学效果。教师通过正确使用信息技术,借助电脑、投影仪等先进的手段,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增大了课堂的容量,提高了教学效果。[4]二是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索的积极体验。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学习活动,获得亲身参与探索的体验,逐步养成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他们在体验中获得快乐,形成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这些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三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以信息技术为辅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教学中,教师完全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成了每节课的主体。教师在设计课件时把学生的需求放在了首位。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讨论,教师完全摈弃了单一答案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当然,要想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信息技术运用时,还应该注意的以下几个问题:1.明确课堂教学目的明确教学目的是将信息技术成功地应用于英语文化背景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在设计课件时要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详尽的实施计划。[5]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差异,相信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2.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使用使教师变为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的组织者,但教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随意地采集处理和利用信息。3.正确处理好信息技术的使用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关系媒体的传播功能与其在教学中的作用不能划等号。教与媒体是主次关系,媒体只是诸多教学要素的一个,它必须服务于教学。如果本末倒置必定会浪费人力和物力,并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作者:黄凌云 单位:福州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1]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余怀松.英语阅读教学中激活背景知识的策略[J].中小学英语教学,2006(5).
[3]刘道义.优化高中英语教学学习方式的途径[J].中小学英语教学,2006(8).
一、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将小数四则运算加以系统整理,加深理解小数的意义、性质,小数乘法和除法的意义,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能力。
2、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方程的含义,会解简易方程。
3、在掌握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基础上,会列方程解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能够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选用算术解决和方程式的解法。
4、在复习过程中,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求,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二、复习题型
(一)基础知识
1、填空。2、判断。3、选择。
(二)计算。
1、口算。2、竖式计算及验算;3、简便计算;4、小数四则混合运算;5、解简易方程;6、文字题。
(三)操作部分。
1、公顷与平方千米。2、测量的有关知识。3、实际应用。
(四)应用题
1、解题思路。2、列方程解应用题或算术方法解应用题。3、适当加深题。
三、复习策略建议
1、强化目标意识。复习时要树立目标意识,在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在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结合点上下力气,花功夫。复习时既有共同基本要求,又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个别辅导,从而真正使所有学生通过系统的复习,使知识得到巩固,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2、在复习计算部分时,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又不能停留在让学生死记硬背、照搬硬套。而应该看作是训练思维,发展智能,激发兴趣,培养正确学习习惯的过程。(1)重视口算。(2)弄清算理与法则。(3)掌握运算定律与性质:复习时应引导学生进行归类,弄清使用的前提条件,同时要求学生能自觉地根据题目结构的特征进行简算。(4)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尺度。先澄清学生对运算法则、性质、定律等基础知识方面的模糊认识,再组织练习,老师应不断了解反馈信息,及时点拨评讲。一方面使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复习计算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能针对学生的缺陷帮助剖析错因,教给纠正方法,减少出现类似失误。
3、复习土地面积计算时:(1)沟通联系形成网络,应帮助学生把零散的几何知识纵横沟通起来。形成一个合理的几何系统,以便学生从整体结构来认识单个知识。(2)深化理解,提高能力,领悟数学思想,会联系生活经验对结果进行估算检验。(3)操作实践、动手操作技能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复习时应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有关工具,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新晨
4、复习简易方程时:(1)用字母表示数,复习时先明确“字母”和“数”的含义。(2)解简易方程:辨析等式与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等有关概念,掌握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3)列方程解应用题:复习时,要让学生抓住特点,理清一般解题步骤注意与算术解法的区别。解题时要注意方法的灵活性。
一、运用多媒体要取长舍短。
在用多媒体设施辅助教学时不能滥用课件。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课型、所有的课文都适合用计算机辅助授课。教师应视实际情形定夺。如一些议论性、说明性的文章就不一定采用多媒体课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注意不能远离甚至脱离“文本”,于无意间省略了学生对书面语的体验过程,导致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反应迟钝,排斥、厌烦,甚至领悟力下降。学生一旦对课件产生了依赖性,只对图片发生兴趣,便降低了对文字的敏感性,想象枯竭,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更深更形象展现文中情感,引起共鸣。
在激感方面,多媒体教学设施也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如学习《贝多芬》一课时,我用多媒体播放“命运交响曲”,提示学生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反复倾听的过程中,他们听出了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忧伤、孤独与痛苦,也听出了当命运之灾降临时,他内心汹涌的波涛声,那是他对艺术执着的热爱与追求,旋律中回荡着这位音乐巨人要与命运抗争的决心与誓言。良好的多媒体音响效果,丰富了学生的视听体验,使他们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当课文内容涉及到孩子们比较陌生的事物时,多媒体课件也显示出其直观展示的长处。
三、再现场景,加深理解。
多媒体设施介入课堂,也加快了课堂教学的进程,在各单元知识点强化练习或总复习时运用课件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节奏紧凑,教学效率提高,为四十五分钟“扩容”。课文中一些比较复杂的说明、描写部分,过去要费许多口舌也不一定说清楚,现在却变得好理解多了。如《斑羚飞渡》一课中最激动人心的场景――老斑羚要用自己的身体为小斑羚做“踏板”,这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飞渡,是课文中最关键的情节。在组织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又从网上下载了用Flash制做的课件,动画式展示了斑羚飞渡这悲壮一幕。小斑羚顺利飞渡之时,正是老斑羚跌落深谷的那一刻,小斑羚连续不断的成功飞渡伴随着老斑羚令人心碎的咩咩声,令孩子们惋惜不已,他们的心灵为老斑羚们无私的牺牲精神所震撼。这种惊心动魄的效果是单纯用口头语言描述所无法得到的。
四、使教学形象、生动、具体。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信息技术和语文教改的整合呢?笔者觉得应该采取“借鉴主义”,把信息技术引入语文课堂,去大胆地尝试、探索、研究,找准两者之间的接合点,实现成功嫁接,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上开花结果。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信息技术引入语文课堂
运用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随着科学技术与现代教育水平的发展,将越来越多地走进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其生动、直观、高效等特点,与语文课堂的教学要求不谋而合,其对课堂的辅助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一)能够激发学习的兴趣
让·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笔者从事中职语文教学工作,深知中职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和自控力都有所欠缺,因此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他们的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从而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先进的教学方式,以其生动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勾起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二)可以使课堂更加活跃
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与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并将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正好与语文课堂要求的标准相一致。
二、通过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的整合,把信息技术引入语文课堂
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的接合点,也就是教材与信息技术相关内容的对接。当然,这一接合点是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之上的。在语文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应始终考虑到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不能随意拔高和降低。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语文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设计导入,示范临摹
比如口语交际课、写作课,就可以根据信息资源中现有的材料来确定具体的训练内容。对于口语交际课,可以调出事先准备好的图片或其他资料,让学生看图说话或发挥想象,联系实际,展开辩论。还有在一次写作课上,为了让同学们能够轻松地写李煜《虞美人》的读后感,笔者从网上找了有关李煜人物介绍的图片和文字,以及李煜写这首词的社会背景制成精美的PPT,先让同学们欣赏和交流,然后再提笔写。由于有了视觉、听觉的感悟,同学们在短短的时间就能写出不少佳作,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写作课上下笔难的问题。
(二)查漏补缺,自给自足
有些时候,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或专项练习,在网络中找不到相应的信息资源怎么办?这就需要我们发挥师生的能动作用,采取“查漏补缺,自给自足”的做法。
1.教师事先备课时,应根据课堂的需要,自行设计教学课件。
如在教学王维《山居秋暝》时,知道学生对古诗词的文学常识了解较少。教师为了形象的介绍写作背景,出示王维在仕途上不顺的文字加以解释,有助于学生了解诗人归隐的情感倾向。
2.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课件。
在新授白居易《琵琶行》的课上,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课文的需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合作精神,共同对琵琶女演奏乐曲的过程进行探讨。或者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构思独立讲评,然后评比。有课外知识储备的同学还可以把课文中描写音乐的文字与金庸在《笑傲江湖》中描写任盈盈演奏《笑傲江湖曲》的文字进行比较,说说异同点。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可提高学习兴趣,还可增强对多媒体技术的了解。
(三)增加课堂密度,扩大教学容量
课文教学如果仅依靠教科书课文教学、教学参考资料,信息量是十分有限的。《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方案》提出:“对待职业岗位的要求,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根本,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我们可以巧用多媒体技术,根据语文教学内容的需要,整合文字、图像、影像等相关资料,从课内拓展到课外。这样可以使同学们大量的增加听和看的容量,信息量是原来传统语文教学的几倍或几十倍,全面提高课堂效率,从而解决以往传统教学中中职生厌学语文的棘手问题。
三、信息化技术只是辅导,重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
课堂中多媒体的运用,强化了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形象性和直观性,这对学生学习语言、提高认知能力是有帮助的。但是这种手段只是对语言内容的浅层诠释,往往不能和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相提并论。换言之,形象、优美的语言(尤其是文学作品)所包涵的丰富多彩的意蕴远非简单的画面所能反映的,特别是这种语言经过老师富有情感色彩、形象生动的描述,启发学生以联想和想象进行了补充和丰富以后,更非画面所能比拟。因此,无论传播媒体怎样先进,无论多媒体的功能如何完善,都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以计算机人为地割裂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更是设计课件软件之大忌。只有二者紧密配合,互相联系,才能提高学生语文的认知能力。
关键词:基于问题的学习法;无机及分析化学;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
编者按:北京林业大学是一所具有鲜明行业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学校以林学、生物学、林业工程学为核心学科,其他学科建设紧密配合核心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使学校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近年来,该校教师根据社会发展需求,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引进新方法和新技术,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结合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积累了宝贵的教学改革经验,取得了一系列教学创新研究成果。我刊(省略)本期遴选该校4篇教学改革创新论文,从不同角度洞悉他们开展的一系列尝试,希望这些改革与创新经验、实践对其他行业学校学科建设与实验改革有所启发与借鉴。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化学科学的两门基础学科—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整合、改革后形成的一门新课程,它是一门重要基础课程。目前高等林业院校有关本科专业,普遍开设该课程。但由于课程内容多、课时有限,师生在教学中普遍感到教和学的效果欠佳。无论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还是在培养目标等许多方面,与高等学校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由于受历史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所限,目前我们的高等教育还远远未完成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这一根本任务。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向教育界和总理提出了“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因此,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为了探索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新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中应用了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教学,通过自学、问题讨论、教师指导评讲等环节,有效地解决了内容多、课时少以及传统教学法中存在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好。
1 PBL教学方法概述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教学方法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具有重大意义,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重要问题。教师的教法制约着学生的学法,同时对学生智力的开发、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1]。但由于考试制度的原因,在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讲授法,即教师以语言为主来传递信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尽管讲授法具有同时向许多人传授知识、教师更容易掌握且有安全可靠的优点,但也容易导致学生机械、被动地学习,是填鸭式地学习,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3]。再加上目前高等教育进行的课程改革,总的趋势是教学时数大大减少,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大量的教学内容,只靠讲授法是远远完不成教学任务的。
在诸多的教学方法中,我们认为讲授法、问题法等教学方法仍然导致表面肤浅的学习和依赖性学习。教师通常仅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潜能的发挥。为了克服上述教学方法的不足,帮助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使学生成为更加独立、终身、活跃、积极的学习者,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我们试图考虑对教学策略进行变动,设法研究PBL在本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PBL是指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最早使用PBL学习法的是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是他于1969年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试行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4]。PBL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从实际问题出发,发掘与主题相关的所有问题,以问题为焦点,以团队合作的方式收集和整理有关信息资料,从而让学习者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与过程,灵活掌握相关概念和知识,从中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最终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 PBL在无机及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中学的应试教育和学生机械、被动的填鸭式学习方式不是在大学一门课程中就能彻底改变的,无机及分析化学作为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基础课程,完全实行PBL的教学模式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我们仅尝试在部分章节的教学中实行PBL的教学模式。以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一章,介绍我们的实践。
2.1 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是PBL教学法的第一个关键环节。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特点、专业情况等来设计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我校的专业特点,在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一章中,我们选用如下问题进行PBL教学。
脱落酸(Abscisic Acid),学名丙烯基乙基巴比妥酸,是指能引起芽休眠、叶子脱落和抑制生长等生理现象的植物激素,因能促使叶子脱落而得名。1961年,W.C.刘和H.R.卡恩斯首先从成熟棉铃里分离出了脱落素Ⅰ;1963年,大熊和彦和F.T.阿迪科特等从棉花幼铃中分离出了脱落素Ⅱ;1963年,C.F.伊格斯和P.F.韦尔林用色谱分析法从欧亚槭叶子里分离出了休眠素;1965年,韦尔林等比较研究休眠素和脱落素Ⅱ的化学性质后,证明两者是同一物质,分子式与大熊和彦等在1965年提出的一致。统一命名为脱落酸。它在植物中普遍存在,其结构如图1所示。
脱落酸具有促进脱落、抑制生长、促进休眠、引起气孔关闭、调节种子胚的发育等作用,在农业生产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为使百万盆鲜花保持盛开的状态,均施加脱落酸,美化了我们的环境[5]。
要求学生在阅读完资料后,解决下列问题:
关键词:化学课堂;改进;有效提问;分析系统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2-0003-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2.002
美国教授Gall(1984)曾提出有时候多达80%的课堂时间被用于提问和回答[1],课堂效率的高低,大多可从教师所提问题的性质和方法核查而知,所以有效的提问对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对于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究竟用什么工具进行定量判断呢?据此,笔者通过查阅文献的方式,选择了杨玉琴等(2012)的化学课堂有效提问系统[3]。在对曾获国家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的观摩课“分散系及其分类”课堂实录的提问进行有效性分析时,发现该分析系统在操作层面上存在一些不易界定的问题。因此,笔者在参考一定文献的基础上,在操作层面上对杨玉琴等提出的有效提问分析系统进行了局部优化,并使用改进后的有效提问分析系统对观摩课“分散系及其分类”了进行分析。
一、 改进型化学课堂有效提问分析系统
1. 改进型化学课堂有效提问分析系统框架
为了使化学课堂有效提问分析系统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分析,笔者对杨玉琴等提出的化学课堂有效提问分析进行了操作层面的修改,如表1所示。
与原分析框架相比,修改主要集中于提问目的、问题认知水平、学生回答水平这三方面,但是原则上没有改变分析系统。对于问答方式和教师理答方式,根据实际分析课堂的情况,分别加入了自由回答和无理答两种类型。
2. 改进原因及依据
关于提问目的分类的修改,主要是笔者在使用原框架时对于提问目的的具体类型不易区分,且没有找到明确的分类标准,因此笔者采用鲍里奇对于提问目的分类[4],他在书中对于每一目的都进行了举例,为笔者提供了参照的依据。
关于问题认知水平分类的修改,根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的基本思想,将问题分为由低到高的6个不同的水平,每个水平的问题的具体内涵、思维操作及实例熊新华等(2013)已进行详细的说明[5]。笔者在此基础上,采用沈毅、崔允(2008)提到的认知领域的课堂提问思维层次的划分,将由低到高问题的认知分为3个水平层次[6]。修改后的分类与杨玉琴等提出的分类相比,本质上没有改变,只是使认知水平的分类更加明确。
对于学生回答水平的修改,是依据学生的回答问题的认知水平对应于教师所提问题的认知水平 [7],将其与修改后的问题认知水平对应。
对于问答方式和教师理答方式的修改,是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分别补充了自由回答和无理答,无理答中既包括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反应,也包括教师的自问自答。
3. “分散系及其分类”课堂提问编码
笔者将凡是能引起学生思考或需要学生主观判断的语言表达都认为是提问,但是诸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语言表达除外[8]。“分散系及其分类”观摩课时长52分钟,共有113个提问。采用杨玉琴等的编码方式,对问题进行编码。编码由两人同时进行,对于差异较大的部分进行协商,以求达成一致。
二、结果与分析
“分散系及其分类”观摩课平均每分钟提问2.2次,与杨玉琴等(2012)统计的10节化学观摩课情况相比,提问频率基本一致。一下从提问目的、问题类别、问题认知水平、问答方式、候答时间、学生回答水平和教师理答方式7个维度对“分散系及其分类”观摩课进行分析。
1. 提问目的
本分析框架将提问目的分为六种,该观摩课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问题的42.5%用于回忆具体的知识或信息,与杨玉琴等(2012)统计的10节优质观摩课中获得反馈提问的52%、Corey(1940)研究表明的有70%―80%的问题只需要简单地回忆知识点[9]相比,本课回忆具体的知识或信息的提问数量有明显的降低,鼓励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15.9%)的提问增多,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10]。
该观摩课出于发现问题及检查目的(例如:如果你看到有大量的沉淀,你自己评价一下,有没有符合胶体的要求?)的提问占22%,这些提问大多从教师与学生对实验的讨论中发掘出来的,需要学生通过细心的观察和思考才能回答。这类问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实验的进一步思考。出于组织或指导学习目的(例如:还有其他的吗?不成功的也能说说。)的提问比例为17%,这表明该教师注意将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提问的目的不是弄清楚正确答案,而是理解课堂上每个学生的思维[11]。对于每个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实物展示等提出的问题都能够引起兴趣或吸引注意,但是因为这些问题更加符合回忆具体知识或信息(如:酸奶的分类)、鼓励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如:制备NaCl胶体)等,因此笔者在此做出规定,规定在统计过程中以学生发出惊叹的问题计入引起兴趣或吸引注意目的。该教师花在课堂管理(如:你得到我的准许了吗?)等维持纪律的时间为0%,说明该教师的课堂的控制能力较强,学生的自觉程度较高。
2. 问题的类别
将回答限定在一个或少数几个答案之内的问题叫封闭性问题(或直接问题),而激发一般的、开放性回应的这类问题叫开放性问题(或间接问题)。该观摩课中问题类别统计见表3。大多数学者认为,当课堂内容所强调的行为复杂性层次较低时,封闭性与开放性问题的最佳比例应为70∶30;复杂性层次较高时,二者比例为60∶40[12]。在课标中对“分散系及其分类”这节课的内容标准是“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13],属于认知性学习目标的低级水平,即复杂性层次较低。该教师封闭性与开放性问题比例是76.1∶23.9,尽管没有达到复杂性层次较低的课的封闭性与开放性问题的最佳比例,但比杨玉琴等统计的10节优质高中化学观摩课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比例(81∶19)高,说明该教师更注重能激发学生较高层次的思维过程的开放性问题,但比例仍偏小。
3. 问题的认知水平
对问题的认知水平进行统计,结果见表4。其中识记的比例为50%,与杨玉琴等统计结果(58%)接近,能保证学生对于基础性知识的记忆。分析、综合、评价水平的问题的比例(23%),比杨玉琴统计的(7%)高得多,说明该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分析、综合、评价等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这类问题是在成人生活、工作和高级训练当中要求的最多的行为[14]。
4. 问答方式
问答方式统计结果见表5,其中提问后举手者答(包括对举手同学的追问)占主要部分,约55%。让同学齐声回答和自由回答的比例之和约为36%,比杨玉琴等的统计结果(47%)低。另外有7%的问题不需要学生回答,其中包括引导学生制备胶体的问题和教师自问自答的问题,能够很好地启迪思维,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该教师叫未举手同学回答的比例偏低,其原因可能是该观摩课是借班上课,教师对学生不熟悉。
5. 候答时间
一般情况下,在提出问题后有3-5s的思考时间,会使得所有学生思考问题并准备回答问题[15]。Rowe(1986)将候答时间分为两种,第一候答时间和第二候答时间。第一候答时间是指在刚开始问一个问题时教师让学生考虑回答的时间,第一候答时间不适用于教师在提问之前已指定学生[16],例如教师对同一学生的连续追问;第二候答时间是指在一个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直到教师或其他学生肯定或否定其答案,然后教师继续下去这之间的时间[17]。笔者对不同认知水平提问的候答时间进行统计计算,并绘出认知水平与平均候答时间的关系图(图1)。
通过观察关系图,不难发现该教师能够处理好问题认知水平与候答时间的关系,鼓励学生在回答高认知水平的问题之前进行实验、讨论等,给了学生较长的思考时间。该教师的问题认知水平基本上与第一候答时间成正比例关系,比较科学合理。但是该教师的第二候答时间没有与问题认识水平相对应,这说明当学生回答的内容与教师理想的答案不一致时,该教师没能给学生足够的反思错误时间,而是通过连续追问的方式获得教师认为完整正确的答案。
该教师的第一候答时间平均为10.77s,第二候答时间平均为0.34s。与杨玉琴等统计的第一候答时间平均时间(1.89s)和第二候答时间(0.55s)相比,第一候答时间比较充足,第二候答时间偏少。第一候答时间多,主要是受到三个实验的影响,给了学生足够的思考、设计实验的时间。第二候答时间偏少,可能原因是该教师在请学生回答的问题时,常打断学生的回答,补充说明后然后进行追问。这与鲍里奇提到的第二候答时间较短的课堂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前会有多次的打断[18]相符合。
6. 学生回答水平
将问题认知水平与学生回答水平比较,结果见表6。无答包括三种情况:(1)不需要学生回答的提问,例如:“篮子里给了些液体,请告诉我哪些是胶体?”这类引导学生做实验的提问;(2)教师的自问自答;(3)问题层次太高,学生无法回答的提问。
从理论上讲,学生的回答问题的认知水平对应于教师所提问题的认知水平。从统计结果上看,对于低层次水平的问题,学生基本上能够回答,而对于高层次水平的问题,学生一般不能够准确回答。这说明学生回答问题的认知水平经常达不到教师问题的认知水平,这与杨玉琴等的统计结果相同。对于需要分析、综合、评价等这类高层次问题,该教师通常是会将问题的范围缩小,转化为低层次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回答,最常用的手段就是追问。
7. 教师理答方式
一般地,教师的理答方式可以简单地分为满意和不满意,满意的表现通常是称赞,不满意的表现通常是或打断、代答、批评、不理睬或追问;而重复答案则是教师强调或学生发言不清晰,对学生回答不满的种种表现中,追问是一种更积极的态度[19]。对该教师的理答方式进行统计,结果见表7。
从表7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都能做出积极地反馈,没有出现消极、不理睬的情况。对学生回答进行鼓励的比例为7%,与杨玉琴等的统计结果(32%)相比,该教师更加审慎地对待表扬,没有随便使用“非常好”、“很好”等鼓励性语言,这样的表扬更有效果;对于不准确的回答,该教师采用更多的是进一步追问的方式(41%),而打断学生回答或自己代答(6%)的情况较少出现,与杨玉琴等统计的进一步追问(12%)相比,明显更加注重采用追问的方式对答案进一步探寻,这说明该教师对后续的问题给予更多积极地关注,对于不正确,不准确、不完整的回答进行了进一步的探寻,能够完整地理解学生的答案,并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更高的层次。
三、结论与反思
根据改进型化学课堂有效提问分析系统的分析可知,该教师关注高层次思维、开放性的问题,并积极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该教师勤于并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巧设问题,这些问题层层递进,深浅适度,灵活多样,能够根据问题的认知水平控制候答时间,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善于利用提问抓住学生的思维,善于利用追问跟踪学生的思路,从一个个小问题问起,为学生的深入思考和高阶思维搭建了桥梁,这是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但是,该教师提问的开放程度没有达到最佳比例,封闭性问题略多,第二候答时间偏短,不利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存在优化的空间。
应用化学课堂有效提问分析系统的优点是在于比较客观,能够定量反映出提问各个维度中的优缺点,为教师的有效提问行为提供量化的参照依据。当然,像大多数的定量化研究方法一样,它只反映了课堂内教师提问的行为,反映不出其他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例如教师的肢体语言、教学内容的连贯性与逻辑性等,难以反映提问过程中师生的互动交流。这说明该系统还需与一些定性的课堂提问评价结合,才能全面地反映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程度。
参考文献
[1] Gall,Meredith.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Teachers' Questioning[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84(No.3)
[2] 周琴.化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探索与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4):155
[3][7][11][12][15]杨玉琴,王祖浩.化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系统研究[J].化学教育,2011,(12):18-22
[4][10][18](美)加里・D. 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5] 熊新华,杨玉琴.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结构、层次与生成[J].化学教育,2013,(05):3-6
[6][8][19]沈毅,崔允主编.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 Stephen M.Corey.The Teachers Out-Talk the Pupils[J].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1940,48(10):745
[10] 刘宏霞,赵蔚新,李文章.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与候答”研究[J].化学教学,2013,(10):17-19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4] Glover,J.,&Corkill,A.The Implications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for School Psychology.The Hand Book of School Psychology(2nd Ed.).New York:John Wiley,1990
【关键词】低段语文;信息技术;探究;教学
时代的进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不断的挑战。20世纪80年代,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的发展,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成为我国教育界面临的共同挑战。该教学手段首先走进的是高校课堂,随着新课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度,教育部对学校及相关教育机构提出了加大改革力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自此,信息化教学手段在初高中及小学的课程教学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这种集图像、声效、动态于一体的教学模式为课程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利及效果,但同时,由于教学的使用及学生的习惯在短时间需要发生骤变来适应这种教学模式,不可避免地在实践中出现多种不利于课程教学的因素。面对信息技术化教学手段,新时期的老师都要对教学科技的准备技巧、其利弊关系、如何进行合理化使用等方面进行思考,最终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低年级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重点及难点在于对学生识字、说话、阅读及理解等方面。在其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加上合理有效的信息化技术的辅助来提高教学效率是教师不断探索的焦点课题。
1 信息技术与语段阅读的有效整合
1.1 丰富课程内容
小学生对于外界事物都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望,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不仅仅在于对课本知识的展现及呈现,其关键还在于对教学主体的有效确定和延伸。通过对课程教学的延伸,打破局限的教学困境,从而形成相对轻松的教学场面。信息技术平台强化教学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储备,是课堂延伸的重要途径之一。其通过多元化的教学信息达到丰富教学内容的目的,适应小学生爱问、爱动的特点,满足学生放眼看世界的需求,把学生“行马天空”的想法通过信息量进行具体化呈现。
如:《四季的脚步》这一课程中,课本内容仅局限于用“绿水”和“鲜花”、“金蝉”、“落叶”、“北风”和“雪花”这些特征性的文字对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进行了简单的描述。但事实上对于四季更替的季节变化中,其特征性的标志绝对不局限于这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引入春天,小雨淅淅沥沥的下着,树木开始发芽,人们换上春装,农民伯伯开始耕地插秧;夏天,雷雨交加,树木繁茂,人们穿上短裤及短裙,农民伯伯收割小麦;秋天,秋雨阵阵凉,树叶变黄,红红的柿子挂满枝头,农民伯伯收割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冬天,树叶脱落,人们换上羽绒服、外出带上手套围巾等保暖衣物,梅花绽放等。通过人类活动,动物活动,植物的周期性更替生活等元素,让学生们对四季进行扩散性思维,拓展知识层面。
1.2 诱发学生情感共鸣
低年级小学生的情感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而语文课程中与日常生活相贴近的课文的理解有助于形成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知识的渴望。在教学实验中,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采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以及动作演示等方式,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真切生动的人类生活,从对渲染和衬托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及思维器官,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对课文中描述的情景能够受到耳濡目染的影响,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描绘庐山瀑布壮丽景观,展现诗人传奇创造力及想象力的古诗,其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感悟诗词意境。“日照香炉生紫烟”展现阳光照射之下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美丽画面;“遥看瀑布挂前川”,隐隐约约的青山之间,挂着一条瀑布;如此美景,不由的让人想去靠近,由瀑布的镜头放大图加上瀑布的飞流生效引出“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展开想象,体验心中有画,画中有人的祖国壮丽河山。
1.3 形象直观,化难为易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过程中需要一个中介作为形象对抽象之间的桥梁。多媒体以直观、生动、形象的优势在词句训练中有着传统教学不能替代的作用[3]。
在《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一课程中有着这样的句子――“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对于刚刚走入学校开始接触生活及学习的低年级小学生来讲,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及联想还不成熟,甚至对事物之间的联系之一概念没有任何的感知。因此,面对“小鸡”和“竹叶”, “小狗”和“梅花”, 等抽象性词汇的具体形象展现,教师可以这样进行课程的展开。
首先,在上课伊始,将一幅美丽的雪景图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在下雪生效的配乐下,雪花纷纷扬扬的飘落,让学生们感受下雪的情景。之后在雪景的良好课堂氛围中,呈现不同动物在下雪天的生活习惯。白茫茫的雪地中,进行活动的动物们留下的脚印与具体的实物相对比,以及实物与动物脚印覆盖的动画效果,通过学生们的观察,将“小鸡”和“竹叶”, “小狗”和“梅花”,“小鸭”和“枫叶”,“小马”和“月牙”进行联系,加深对“小画家们”的记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4 促进学生品德教育
孩子们的品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从他们刚刚出生伊始,各种社会生活条件对其品德的发展都会产生影响。同时受学校教育的影响,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得到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恰到好处的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品德教育渗透到课堂中,让学生们感知美德,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有好处的。
如在《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文中,通过“雷锋叔叔”冒雨抱着迷路小孩回家,不顾荆棘背送年迈的大娘这些具有爱心的画面,让学生对爱心品德有一个具体的认知和感悟。当然,在其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品德的延伸,展现红领巾为年迈的老人让座,帮生病的同学补习功课,乃至抗洪救灾等场面,让学生们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爱心活动,加深爱心品德教育的形成及实践。
2 低年级小学语文信息化技术教学注意事项
2.1 当用则用,找准切入点
语文教师在选择是否应用信息技术化教学手段时一定要考究文章表达的中心含义,在课件制作上一定要慎重合理。要知道,真正吸引学生是课文内容,而不是课件。信息技术化只是一种教育技术,一种传播媒介,它是服务于教学活动的。老师是否能够把握和遵循学生的认知过程,并设计出优秀的课件,恰当的跟学生理解语言形成最佳结合,并在恰当的时机向学生进行展现及呈现,是应用多媒体的技术关键。
2.2 注重实效及设计的科学性
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绝不是简单地将现代媒体进入学校或教室,还应该引导和控制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效果。教育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机会。教师不仅要掌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技巧,也要有相关的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理念,两者缺一不可。实际教学中必须采用教学思想理念,注重实际效果。
2.3 切忌大肆使用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得到提升。语文老师都想依托信息化技术来完成这个壮举,却不知道其弊端最具体的表现就是有点限制学生的思维,老师在制作课件时更多是将自己的所想通过课件快速地呈现给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里,学生确实接受了很多的教学信息。这样的课堂教学好像是效率挺高的,可是作为学生的收获则是教师“嚼碎的面包”,仅此而已。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语言的表达能力等又怎能得到培养?学生的个性又怎能得到张扬?所以,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情感共鸣,但切忌喧宾夺主。
3 小结
21世纪的现代化经济社会时代,信息化已经成为其发展的主流之一。当代的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及信息的推动。随着新课改的推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势必会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同时,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这就对一线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其必须在思想观念上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认清信息技术化教学模式的实质、精髓,努力克服它的缺点与不足,真正科学地把多媒体技术与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整合起来,既不盲目地为追求潮流而滥用,也不因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而拒之门外。只有合理运用,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如虎添翼、如鱼得水,也才能使语文课堂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与诱人的魅力;同时,加快实现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陈晓梅.多媒体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小学时代:教师版.2012,(12):34.
关键词:简笔画;课堂教学;小学语文
1何为以简笔画的形式所展开的课堂教学
简笔画是一种简洁明了的绘画语言,是在教师讲授知识内容的过程中常用到的一种形象化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它引导学生首先通过图画的认知过渡到心理上对于知识的接受,逐步再到由手写加强记忆。将简笔画这一教学形式合理且巧妙地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大大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融入课堂学习中,而并不是教师空洞地传授知识与经验,以此更好地达到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2简笔画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2.1有助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与掌握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将间接经验为主要教学内容,直接经验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内容。例如,低年级学生学习生字的这个过程中,竖弯钩对于他们来讲是有些复杂的笔画,教师可以通过鸭子的这种弯曲的形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竖”像鸭子的头颈的曲线,又细又长;“弯”是弧形,是小鸭子圆润的胸部;而后面的行笔顺序是小鸭子的腹部、臀部,最后是它的尾部;字母“q”可以用系线的气球来加深记忆。
2.2帮助学生精确把握词句的内涵与精髓之处
我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在语言学习中,能够掌握住字形只是最基础的要求,还要进一步学习掌握词组、句子、文章等更为复杂的文字组合形式,锻炼其理解能力。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十三课《雪地里的小画家》,首先让学生们自己描述小动物们的爪子形状,然后请同学们一起朗诵这篇课文并进行字词的学习并画一对小爪子。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画出了各种形状的爪子,并根据自己的喜好涂上各种颜色。这样不仅学习了知识,整堂课的气氛还是融洽而且活跃的。
直观法教学不但能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学习内容的重点,还可以给学生识记学习的过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开阔眼界与开发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2.3有助于学生对重难点进行掌握与突破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恰如其分地以简笔画的形式传授知识,带领学生们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容并找到知识重难点的突破口,进一步加深对语言文字知识的理解与学习。
《小马过河》这篇课文在描写小马过河的过程中时,学生可能因为对三个动物形象的不熟悉,在课文的理解上有些偏差。这时,教师可以用简笔画的方法将文中涉及的老牛、松鼠、小马画在同一条河里,把它们的形体大小在黑板上通过对比展现出来。学生一眼就可以看出小马比老牛矮,比松鼠大很多,河的深度是一直不变的,所以小马、老牛和松鼠过河时所感知的深度自然就不同。用图示直观地进行演示很容易突破课文内容过于抽象这一难点。
3简笔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与价值
3.1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并合理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
据调查显示,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尤其是处于活泼好动时期的小学生,更加容易被教学之外的条件所影响。教师可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以及活泼好动的特点,利用鲜活有趣的简笔画背景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结合且明确学习目的,一定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3.2始终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开发创造力为基本任务
在教师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把简洁生动的图画当作学习知识内容的阶梯,让学生可以有目的、有方向地拓展自己的想象空间,合理大胆而又丰富地对所学知识进行设想,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创造力的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进一步得到了发展。
3.3能够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
运用边写边画边思考这种形式进行语言文字的表达,极大程度上激发了一些写作文略感吃力或不喜欢写作文的学生的兴趣与实际动手能力。另外,在教师讲评的过程中,图形相结合的形式给予了学生画面感及无穷的想象空间,引导他们分析理解画面的内容、结构,学会更好地运用文字进行表达,更有利于了解文章内容。
关键词:问题梯度;检验与分离;思考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12-0078-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2.035
进入高三化学复习攻坚后,如何才能把凌乱、模糊的知识理清、明辨,如何提高学习兴趣、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拔高总复习的质量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究;有究才能知其理”。所以在课堂中有效的设疑,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成功教学的基础。那么如何设疑,如何注重问题梯度的设置呢?
一、创设情境 引出课题 疏通“关系”
复习课为什么枯燥?一是内容重复,二是问题呈现老套。关键是认识问题的视角没有变化,不能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生冲突,没有引发认识冲突的“导火索”。老师应根据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基础和他们的思维水平来设计学习任务,把学生引入“最近发展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构建知识,为顺利进入课题的学习做准备。
【教学片段一】
问题一:将它们按关联性用直线连一连。
问题二:实验过程中,洗涤沉淀有哪些注意点?萃取分液有哪些要点?
问题三:整理物质分离的原理与基本方法。
实验与讨论:
学生1:完成连线
学生2:演示CuSO4晶体的洗涤过程(并简要说明操作过程与原因)
学生3:演示碘水用CCl4萃取分液的过程(并简要说明操作过程与原因)
教师:强调描述性文字表达要突出关键字,如洗涤沉淀时沿玻璃棒——浸没固体上表面——自然流出——如些洗涤2—3次(还饮用洗涤液的选取等);萃取分液时,检漏——如何振荡放气——静止——打开塞子,旋转活塞——迅速关闭等。
小组合作交流完成问题三,形成基本原理与方法的网络。
设计意图:以不花哨、不过难、不偏题特点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轻松自然地引出课题。通过简单的活动,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构建分离与提纯的原理与方法的知识网络,更突出操作要点(语言描述性),让学生体会零散知识如何构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二、合理铺垫 自主探究 学方法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知识建构创设一种真实且能激发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学习情境。寻找一个话题,对复习目标内容精心设计系列“问题链”,进行重组与融合,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感觉既新鲜又有挑战力。
【教学片段二】
问题情境:实验室制备Cl2(过量)并将之与一定量的FeBr2溶液反应。实验目的:得到纯净的反应产物。
【问题组1】写出有关方程式并思考下列问题
(1)Cl2需要除杂?如果需要,怎样除杂?如果不需要,请说明理由。
(2)如果不除去杂质,实验操作中应注意什么问题?提示:怎样防倒吸,在本题背景中怎样操作比较简便?
(3)通入氯气时怎样的操作可以提高溶液对氯气的吸收率?
【问题组2】如何提纯FeCl3?
(1)能蒸发溶液的方法得到FeCl3吗?为什么?
(2)你准备采用什么方法?
(3)如何进行洗涤?
(4)析出的是FeCl3·6H2O,后期如何操作得到FeCl3晶体?
【问题组3】如何提纯Br2?
(1)提纯的方法是什么?
(2)实验装置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3)能否在装置中使用橡胶塞?
(4)Br2的沸点在59℃左右,CCl4的沸点在76.8℃左右,你怎样控制蒸馏的加热条件?
学生在整个片段中交流讨论,认真思考,积极回答,互相解惑;老师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整合课本资源,回归基础知识,重新建构学生已有的知识,以“设计问题组+实验”方式既达到整合知识与思维目的,又可以引导学生在今后复习中学习如何多问几个问题,提高复习效率。
三、贴近高考 提供反馈 促反思
基础知识掌握好了,只是学习的一个方面,如何将已有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把已知与未知联系起来,使知识转化为各种能力,才能逐步达到学而致用的目的。当学习者将外在的矫正性指示转变为自己的矫正性机能,才是真正地学习了元认知学习。
【教学片段三】
已知某化工厂的含镍催化剂主要含有Ni,还含有Al(31%)、Fe(1.3%)的单质及氧化物,其他不溶杂质(3.3%)。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查阅资料,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方法以该含镍废催化剂为原料来制备NiSO4·7H2O。
部分阳离子以氢氧化物形式完全沉淀时的pH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a、c中需使用的仪器除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烧杯、玻璃棒外还需要的主要仪器为 。
(2)“碱浸”的目的是除去 。
(3)“酸浸”时所加入的酸是 (填化学式)。酸浸后,经操作a分离出固体①后,溶液中可能含有的金属离子是 。
(4)操作b为调节溶液的pH,你认为pH的最佳调控范围是 。
(5)“调pH为2~3“的目的是 。
(6)产品晶体中有时会混有少量绿矾(FeSO4·7H2O),其原因可能是 。
学生独立完成全部问题,然后相互交流。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学习的铺垫,且这类知识在高考中主要以“工艺流程”形式呈现,但不是单一出现,需要学生综合模拟练习,检查学习成果。
四、深入思考 突破难点 显能力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再熟悉的材料,只要变换一下角度,也会有别样的风景。笔者将2007年广东高考,21题改编如下。突出典型的题在书外、理在书中,重能力考查。
【教学片段四】
请你设计以氯化钠和硫酸铵为原料制备氯化铵及副产品硫酸钠的工艺流程。数据提示如下:
学生交流讨论,从生成氯化铵——分离——提纯,相互设计问题并作答。最后呈现工艺流程图式。
设计意图:拓展和加深所学复分解反应的知识,通过相互设计问题并作答的环节,可有效提高学生认识图表、提取分析信息、学科术语的表达能力。画出工业流程图,可以看出学生对本小专题教学内容掌握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