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音乐基础知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6 16:02:5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音乐基础知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音乐基础知识

第1篇

【关键词】音乐基础知识;隐形呈现

音乐基础知识是引领学生进入音乐殿堂,感知音乐、享受音乐、提升音乐审美境界的助跑器,是促进学生音乐实践顺利进行、更好地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有力武器。因此,它的呈现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重视、渴求程度。

中、小学音乐教材改革后,我们欣喜地发现诸如视唱练耳、和声知识、音程知识等一些冗长、艰深枯燥的内容已从教材中消失,音乐课变得不再玄妙、难懂,学生对音乐课不再望而生畏。这正是落实音乐教学大纲,重视基础教育实践的表现,是一件大好事。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不少音乐基础知识也由原来的显形呈现转为隐形呈现或零散呈现的方式。这种呈现方式是好是坏?是喜是忧?在教学实践中,本人深深感受到音乐基础知识隐形呈现虽然摒弃了旧教材专业性太强的弊端,但同时也给教学活动带来诸多不便,有弊大于利的倾向。

首先,我们来看它有利的一面。随着音乐基础知识的隐形呈现,教材中的显性内容大幅度减少,课本毫无疑问会给人一种简洁、清爽之感,另外,一些简单易懂、富于联想知识的隐形呈现,有利于激发师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无词歌”、“速度”、“力度”、“旋律线”、“重复手法”、“无伴奏合唱”、“变拍子”等音乐知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联想去找到正确答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音乐欣赏练习涉及“协奏曲”知识,教师就可以一改过去先念定义、解说,然后欣赏体验的老办法,利用现代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向学生屏显演奏视频,引导学生去发现、认识“协奏曲”的演奏形式。再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有一个知识点“前奏”,第四单元有“间奏”,在课本中它们都以显形呈现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但我个人认为从字面上看它们非常容易理解。因此,每当上第二单元时,我通常会先提问:什么是“前奏”,然后引导学生看教科书中的定义,再告诉学生,有些歌曲有“前奏”、“间奏”、“尾奏”。那什么是“间奏”、“尾奏”?由于有前奏作为铺垫,很多学生马上就能心领神会,准确作答,然后结合欣赏谱例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就会对“前奏”、“间奏”、“尾奏”有一个更完整、更清晰的认识,且不易忘记。这不仅可以避免教学方式的单一、枯燥,可以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还可以改变教师一贯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教学手段变得更为灵活多样,富有创意,以上有利因素可见教材编辑专家的良苦用心。

下面,我们再来看它不利的一面:

1 增加教师负担

课改后,我们在人教版的课本中再也看不到常用音符表、休止符表、大调式、小调式、五声调式等音乐基础知识,然而在教学中,又常常与这些基础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调式知识,在人教版初中教材中每册都涉及,这些知识理论性较强,企望通过简短的几句话引导学生进行联想理解,恐怕难以如愿。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欣赏《好花红》就提及歌曲采用五声音阶(do、re、mi、sol、la)为羽调式,那五声音阶为什么不是(do、re、mi、fa、sol)?什么是羽调式?羽调式有何特征?如何分辨?而第四单元音乐欣赏《大森林的早晨》小设计中要求学生根据提示选择调式(大调式、小调式、五声调式),那什么又是五声调式呢?面对这种蜻蜓点水、遮遮掩掩的知识呈现方式,如果教师只是泛泛而谈,学生只能一知半解,如管中窥豹不得要领,到头来往往还是不知所云,要让学生真正领会,就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解说和板书说明,并结合一定量的谱例进行分析讲解,然而这种以听、看为主的学习方式在脑海中积淀的知识是有限的,五声调式知识虽然理论性较强,但并不过于深奥。如果能把基本概念明明白白地呈现给学生,并结合一个单元的谱例进行有针对性的欣赏、分析、验证,不但学习目的明确,而且学生能更深刻而全面地理解,还不易遗忘。另外,有时为了准确无误地给学生讲授一些教材涉及而没有呈现的基础知识,教师必须课前花费不少时间查阅相关资料,以便课堂上正确传授给学生,否则就会出现象高水准的第九届中南六省区音乐教育协作交流会上,一位小学教师给“二重唱”下的“由二人演唱的形式叫二重唱”这样不够完整、不够科学的定义。

乐谱知识就更不必说了,每单元的歌曲演唱、音乐欣赏中的主题视唱等都离不开它。众所周知,小学阶段学生掌握的乐谱知识是很有限的,再则由于音乐知识贯穿的零碎,很多乐谱常识,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没能牢记在心,加上很多教师在识谱教学方面基本上采取模唱或随琴、随录音跟唱的听唱形式让学生学唱新歌,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上是基本不识谱的。本人就曾对本校两届初一新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97%以上的初一新生分不清最常用的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在这种连最基本音符都不认识的情况下,别说让学生游刃有余地参加各种合唱、合奏活动,就是要完成《音乐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使(3-6)年级学生能够识读简单乐谱的任务,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话,要达到《艺术课程标准》提出的让(7-9)年级学生尝试创作简单的旋律,利用民歌素材为诗歌编配简单的曲调这样的目标,更是天方夜谭。升入初中后,随着歌唱教学比例的锐减,加上课本删除了单纯音符、附点音符、休止符常用表,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印象就更为模湖不清了。

在教授旧教材时,如果学生对常用音符、休止符记忆不清,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不断复习音符常用表,而且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视唱练耳训练,学生的识谱水平还是不错的,而如今删除了单纯音符、附点音符、休止符表,初一的歌曲往往节奏比较复杂,说太多乐谱知识学生难以消化。这时教师还要板书罗列各种不同音符进行识辨复习,学生必然失去继续学习的耐心,从内心深处拒绝学习乐谱知识。此外,由于一周只有一节音乐课,对不少学生来说,上一周讲的知识,下一周早已成为过眼云烟,这种无效率的学习既让教师付出巨大的劳动,也使学生陷入迷茫无知的境地。

2 滋生学生不良习惯

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现行的音乐课本,尤其是初中、高中音乐欣赏内容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欣赏体验中渡过的,期间适时出现的隐形音乐基础知识,常常唯有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讲授或多媒体展示解说,才能获取,如:交响诗、交响音画、节奏、音色、音乐剧等知识,由于专业性较强,学生不易于接受,通常需要教师激情引导、传授,学生才能领会,如:曲式知识,实际上小学一年级下册就有随音乐感知乐段的练习,然而当我给学生做初中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曲式练习时,很多学生似乎从未接触过曲式知识,问我什么是一段体、二段体、三段体?知识虽然隐形呈现,然而,为了让学生弄懂,我还得从常见曲式结构、乐段常见对比手法、结束感等展开说明,并结合谱例进行分析,学生才能慢慢接受。又如:演唱、演奏形式在小学课本中也比比皆是,打开小学课本我们常常都能在乐曲或歌曲的曲名下方看到标有演唱、演奏形式,如:女声二重唱、男声四重唱、领唱与齐唱、钢琴独奏、民乐合奏等,相信这些知识小学老师不止一次讲解过,然而当我要组织学生完成初一上册第六单元《旋转舞台》竞赛练习四:“将所听到的歌曲与相应的演唱形式画连线”时,不少学生竟然问什么是演唱形式?什么是二重唱?轮唱?更有甚者以为合唱就是齐唱。又如:初一下册第六单元音乐欣赏《敢问路在何方》有一练习,要求学生找切分节奏。什么叫“切分节奏”?小学四年级“五――环球采风”中《木瓜恰恰》曾提到第二部分用连续的切分节奏,表现喜悦之情。也许是时隔多年,学生早已忘却,而且由于专业性太强,无从猜测,在课本中也找不到答案,我还得从强弱规律开始讲起,辅以板书举例分析,听辨感受、印证,再让学生做练习,但很多学生还是水过鸭背,下周复习这些知识时,大部分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由于在课本中找不到这些知识,不懂的学生还得问老师或同学,遇到一些内向的学生不懂也不敢问,加上长期以来音乐课没有升学压力的影响和不被重视的原因,不少学生不懂干脆不问,慢慢地,课本就失去它存在的意义,从近年来学生不带课本上课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可见一斑:过去上音乐课一般只有个别学生不带课本,同样是切分节奏,学生看看课本中的基本概念,教师再加以点拨,学生很快就能够领会其中的真谛,完成练习,即使忘了,打开课本又能找到答案。如今初、高中学生不带课本上课的现象已司空见惯,为此,我还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如给不带课本上课的学生扣分、给带课本上课的学生加分等,然而收效还是不尽人意。从第九届中南六省区音乐教育协作交流会上没有一位教师提供课本、只有部分教师提供歌谱、个别教师提供参考资料这一现象不难看出根源所在,歌谱实际上也已成为一种道具,因为,不少课件上已显示了完整的歌谱或所要学习的歌词,学生并不能从课本中获取更多需要了解的知识,久而久之,他们养成了依赖教师讲解、看视频,不愿看书、丢弃课本、不懂得从书本中获取知识的不良习惯。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验证,音乐基础知识隐形呈现有它可取的一面,如:一些简单易懂、富于联想的知识以隐形呈现的方式出现,更能激发教师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剌激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型思维的能力,但是,复杂难懂、难记、多用的音乐基础知识,采取隐形呈现的方式,不仅会给教师教学带来不便,而且也让学生失去从书本中吸取营养、巩固知识的参照物,令学生丢弃课本,养成不良的学习、生活习惯,鉴于上述原因,建议编辑教材的专家们能够深入教学第一线,多进行实地调研,使音乐基础知识能以更好的方式呈现于学生面前,使他们能如饥似渴而更有效率地掌握基础知识,为塑造新一代高素质人才作贡献。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第2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基础知识;师生互动

一、音乐基础知识环节师生互动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互动的切入点起到引导作用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任课教师尤其要注意到如果想要达到良好的互动效果,那么在教学的一开始阶段就要为学生设计一节课堂的良好的课堂切入点,俗话说就是互动的“引子”,有了互动的良好引子,那么接下来的互动过程及互动结果也一定会是令人满意的,所以这个切入点设计的好坏与否,直接关系着师生互动的效果及小学生们的学习进度。良好的互动切入切入点应该建立在以下几个基础上:第一,任课教师内心熟知学生知识的学习情况,并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课堂切入方式。比如任课教师可以在回顾之前的学习内容的基础上为学生们设计互动的切入点,但一定要注意,这样的切入点的设计必须起到衔接前、后知识的作用,唯有这样的设计方案才能保证学生学习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第二,切入点的设计要综合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点以及同学们的学习难点。互动切入点的设计之所以考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乃是为了保证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不太愿意与老师配合自己并不感的课堂互动的,之所以要结合学生的学习难点,是因为,难点往往是学生们不能理解或者不能全部理解的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又往往是在考试中经常碰到或者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只有在结合小学生兴趣点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学生能把知识的难点和重点学到手,才能起到师生互动的良好效果。第三,尽管课堂师生互动一点要考虑学生的意见以及结合学生的兴趣,但这一做法并不是绝对的。这是因为教师是最知道知识的内在规律的,也是最懂得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师一定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把互动课堂的切入点设计得更加科学、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这样的切入点才是具有实践价值和实践意义的互动课堂的切入点。

(二)知识的基础性起统领作用

在小学音乐课堂音乐基础知识环节的师生互动,任课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并且注意到,任何互动都需要而且必须围绕着音乐基础知识的框架来进行,任何互动的范围与互动的内容都不能逾越基础知识的范畴,实际上在实践中,很多音乐课堂上,在音乐基础知识互动的环节,由于因为很多老师的有意或者无意的教学过世,而把这个阶段的互动逐渐远离了教学任务中心,最终造成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没有牢固掌握,为未来的音乐学习留下了终生的遗憾。之所以,即便在互动环节一定要强调音乐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乃是因为,在教学环节一定要注意不能脱离基本的教学大纲或者基本的基础知识的范畴,因为互动的内容一旦脱离这些内容,那么整个互动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成为无根之树,即便看似互动效果良好,那么根基也是不牢固的。既然是基础知识环节的互动,那么一定要强调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基础知识也是前后连贯的,任何互动环节的设计最好或者一定要遵循把该课堂的基础知识与之前的知识统一起来,然后把今后将要学到的知识也或多或少地加入到这个课堂基础知识中来。一方面因为温故而知新的教育教学规律,另一方面因为学生在学习以往知识的过程中又可以学到适当的新知识,达到双赢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

(三)互动的双方性起到中心作用

互动的双方性在这里指的是,在教授音乐基础知识的环节上,既然是强调或者依赖师生互动来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那么这个教学追求就必须要强调互动的双方性。互动的双方性,简单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不能搞一言堂,要搞群言堂。这就是说,在互动环节,授课老师不能仅凭自己的主观意志来完成教学任务,而不管不顾学生的教学感受。很多时候,授课老师受传统教学方式或者教学方法的影响,往往不能把课堂教给学生而是仍然自己一个人统领整个课堂,确实造成了师生互动的失败。群言堂,指的就是在基础知识教授环节,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们充分表达或者发表自己对知识的看法和感受,让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同时鼓励学生敢于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第二,以鼓励为主,尽量不批评或者少批评学生的发言内容。小学生大多数还都处于儿童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心理大都比较敏感、脆弱,同时自尊心比较强。但这个时期学生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如果学生受到老师的鼓励那么一定为竭尽所能把知识学习好。所以,在小学音乐教学的知识环节的过程中,任课老师一定要多加地鼓励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的环节充分得到自信,不要打击学生的学习劲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即便学生把基础知识弄错了或者发言也错了,那么教师也一定要尽量委婉地指出学生的错误所在之处,而不能以太直接的方式指出学生的错误。同时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主动地“犯错”,让学生指出来,这些都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能够把学生的真正兴趣调动起来,这样整个课堂的真正互动效果也就彻底达到了。

二、音乐教师在课堂互动中的角色

(一)音乐教师要善于向学生学习

“教学相长”的教育学理念,有以下几层含义:第一,教师在教学中扮演者领路人的作用,同时在教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也是教师成长的过程。毫无疑问,教师的工作和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把本学科最核心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有对本学科知识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和广阔的认知。但教师的这一传授知识的作用或者角色并不能否定教师也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渐积累教学经验和总结教学教训的,教师教学艺术的提高也是伴随着这一过程逐渐展开的。第二,这一理念要求教师不能在教学过程中搞“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换句话说,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多多地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对知识是否掌握透彻、学生是否对所授知识感兴趣以及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的精髓。这些理念都要求教师必须换位思考,把自己在教学中的行为与实际的教学效果总结起来。教学行为与教学效果之间总是处于难以割舍的关系,一个好的教学行为不一定导致好的教学效果,一个看起来不入流的教学行为却不一定导致坏的教学效果。这就是因为,在教学行为中是否贯彻了对学生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行为以及教学过程中,彻彻底底地学会在学生的身上寻找教学的切入点以及提高教学效果的突破点是对每一位教师的最根本的要求。在音乐教学中,“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音乐观以及世界观,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所学的音乐基础知识,并能够以客观正确的态度学习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之下,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和老师之间良好的亦师亦友的关系,同时,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之下,也能够让学生辩证地看待老师传授的音乐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辩证看待问题、辩证解决问题的能力,反过来说,也有助于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以更加认真的态度进行备课,多角度思考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这样确实起到了一种双赢的互动效果,确保了在小学音乐课堂中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音乐教师要增强课堂互动的意识

在音乐教学中,往往或者很多情况下,师生的良好互动能够增强学习的效果,这是因为,一方面,在互动中老师能够看到学生学习知识的不足之处,使自己的下一步教学计划更加有据可行,即可以直接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专门辅导,另一方面,老师可以据此改进自己的教学的不足之处,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由此看来,小学音乐教学的互动是双方的,更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互动得好,老师与学生都有利,互动得不好,学生与老师都有所失。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必须讲求互动的效果性。我们认为,作为课堂的授课的引导者,教师更应该增强自己的课堂引导性以及与学生的互动性,教师的互动意识增强了,那么教师就会主动寻求互动的方法,寻找互动的良机,教师也会在教学实践中总结课堂互动的规律,不断摸索适合教育教学规律的互动模式。毫无疑问,任何教学模式都是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呈现、不断总结的,而这种呈现与这种总结总是在教师首先有这样的教学意识并且逐步增强这样的意识的情况下逐步产生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师不断增强教学本领的途径。教师要增强课堂互动意识,这是逐渐培养自己课堂互动的模式的起始阶段,有了这样的起始阶段,教师就会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一种教学习惯,这种教学习惯一旦形成,那么,就会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内化为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尤其是在学习音乐基础知识的阶段,教师必须具有并且逐步树立这种教学意识,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以及教师逐步增强自己的教学经验都是有益的。

(三)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教育学理论知识

一个不可否认的教育事实是,现在的很多小学教师都很懒得或者根本就不学习教育学的理论知识,总是以为自己的学历及水平,足够胜任小学的教学任务,这种看法既是片面的,也是不切实际的。教育学也如其他科学一样,永远自己的理论基础及理论价值。并不是小学教师就不用学习教育学的理论知识了。教育学的理论知识是教师据以教学的基础,是一个优秀的小学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在小学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中,要增强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效果,尤其要注意教师应该养成一个随时、随地注重学习理论知识的状态,只有在这样的一个状态中,教师才能不使自己的教学互动出现方向性的偏差,保持效果的持续性。理论总是对时间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也总是能对实践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教育学理论也是如此,所以无论在音乐教学的哪个环节,教师都应该注意保持自己里理论学习的态度。教育学理论,尤其是前沿性的教育学理论都是对实践的总结与精华,是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深度揭示,是对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的内在总结,更是对教师教学的不断凝练。在小学音乐教学的基础知识环节互动中,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教育学的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对教育教学规律有了更精神的把握,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更准确的了解,才能是自己的教学更加富有成效。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更加对老师的教学能力产生认同,促进小学生音乐知识的学习。有必要指出,教师在不断学习教育学理论的同时,也应该不断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成一般的教学规律,建立在实践基础生上的理论总结是最实用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同时教师对教育学理论的研究,也有助于其他教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逐渐在音乐教学中形成自己的课堂互动形式,增强学生的需要学习能力,尤其在小学生学习基础的音乐知识时,更加有益夯实学生的音乐基础。

作者:袁田 单位:渤海大学

参考文献:

[1]童琳.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互动设计[J].艺术品鉴,2016(6).

第3篇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音乐;音乐理论知识;教学

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是良好地表现音乐的根基,其重点难点在于识读乐谱。国家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能够掌握识读乐谱的能力。如何让学生逐步提高对音乐的兴趣,在音乐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在课堂中的有效融入是必不可少的。

一、音乐理论基础知识薄弱的主要原因

(一)教师的理念跟不上。教师的理念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大部分音乐教师都认为音乐理论基础知识非常重要,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种是过度重视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还有一些教师看到音乐知识的教学收效甚微,干脆绕道而行,课堂上很少涉及音乐理论基础知识。(二)学生不够重视。音乐课本上的歌曲形式多样,学生喜爱演唱,甚至还能背唱,可是一旦涉及哪怕是简单的音乐知识,就会出现很难掌握的情况。这节课学了下节课忘,这学期学了下学期忘。另外,音乐课时的限制、学校的配合、家长的支持等因素也会对音乐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最主要的还是教师和学生这对教学共同体方面的原因。

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应积极引导。作为课堂的主导者,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价值观,只有教师本身的理念符合课程标准,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其次教师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重视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二)应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中心。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1]小学音乐课程的性质使得学生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兴趣成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唯一动力,因此音乐课堂应紧紧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注重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兴趣。(三)注重结合学生的音乐听觉进行教学。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各种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是作为音乐的书面表述,如果光讲解音乐知识而不结合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进行培养,会让学生觉得很抽象,不太好理解,从而降低学习的兴趣。(四)利用有效激励评价措施。斯金纳指出:“凡是使反应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刺激物都可以是强化物。认为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因强化与刺激而建立起来的稳固关系,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中增强某种反应。”[2]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要适时地给予评价,以包容的态度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不要一味地指责或批评,而应取代以鼓励或激励的话语,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各种行为。

三、教学途径

音乐理论知识的重点是乐谱的识记。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新课标中指明“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有利于进行音乐表演和创造等教学活动,识谱要与演唱、演奏、创造、鉴赏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要以生动的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3](一)融入演唱教学领域。歌曲的演唱对音高、节奏、速度、力度等的要求较高,也是对这些音乐元素进行融入的最佳途径之一。对于学生喜爱、乐句分明、旋律具有代表性的歌曲,教师可在学生熟悉歌曲之后,再进行乐谱的教唱,这样学生能更好地掌握音高。(二)融入器乐演奏教学领域。在器乐演奏教学中,教师可先将要演奏的乐曲让学生视唱,视唱时对节奏的要求严格一些,这样全班合奏就会更加统一。音高是教学的难点,器乐演奏教学可很好地解决这一难点。学生多次演奏同一旋律,头脑中会对这一旋律形成固定音高,这时再让学生视唱乐谱,会比演奏前唱得更加准确。(三)融入欣赏教学领域。欣赏教学是学习速度、力度、音乐风格、音乐情感、曲式结构等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风格的乐曲或歌曲的欣赏,感受到不同的速度、力度、织体等带来的不同音乐风格、音乐情感,启发学生在创造活动中运用相应的音乐要素。(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对于小学中高段的学生,教师在教学时可多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逐步引导其在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进行自主探究。

四、结语

小学音乐课程中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是一个难点,也是新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应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围绕各项音乐活动融入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最终达成新课程标准的音乐教育目标。

作者:邱靖 单位:赣州市西津路小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M].2011.

第4篇

认识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后,我们教师又该如何发挥我们的主导作用呢?记得在上《桑塔•露琪亚》一课时,我想这是一首3/8拍歌曲,得让学生明白“以八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三拍”的含义以及三拍子的强弱规律等知识点,我想不能都是我讲,得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于是我采用提问、师生交流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我想提问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师生交流时我也可以适时引导,然而,没想到的是,几个问题问下去,学生居然“一问三不知”,原先设想的师生交流场景也化为泡影。我只得说“我来告诉你们……”于是我又开始滔滔不绝,直到口干舌燥,看看时间,歌曲都快来不及学唱了,再看看学生,大都提不起太大的兴趣,课堂气氛也很沉闷,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之后,我就静下心来思考。怎么办?把音乐知识丢掉不讲吧,不合适,学生的知识面要受到局限,而且对于一些基础好、求知欲强的学生来说也不公平。继续上吧,学生缺乏积极性,长此以往肯定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看来非变一变教学策略不可了。后来我就一改往日的方式,开始设计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同样是上歌曲《桑塔•露琪亚》,我先自弹自唱,让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感受歌曲的拍子,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学生们居然都听出了是三拍子歌曲,当时我就觉得不能低估了学生的音乐能力,有的班级同学还感受到了三拍子“强弱弱”的规律,后来我让他们设计动作来表现“强弱弱”,他们都非常积极,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有人说要拍手、拍肩、拍肩来表现,有人说要拍手、捻指、捻指来表现,还有人说要拍手、拍腿、拍腿来表现……而后我让学生们用自己设计的动作来为歌曲伴奏,学生们都表现得特别认真和投入,两遍下来,已经有同学在跟着唱了,后来歌曲的学习也很顺利,同学们很快就唱得很动听了。在完整演唱歌曲的时候我让学生边唱边随着音乐轻轻摇晃,唱完歌曲谈演唱感受时,有的同学说感觉自己正在船上;有的同学说正在月光下聆听甜蜜的歌声;有的同学说感受到了微波的荡漾……多美的音乐感受啊!最后我让学生们来找找八分音符,再讲讲3/8拍的含义,我发现学生们也都能真正理解了。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强制的灌输、重复的练习、机械的训练,势必将学生的学习置于被动的状态,是很难取得良好教学成效的。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教师设计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进来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

记得影片《音乐之声》中有一首歌曲《do、re、mi》,是主人公玛利亚在教七个孩子认识音符时编的歌谣,孩子们一开始也不认识音符,她是这样唱的:“Do,adeer,afemaledeer,Re,adropofgoldensun,Mi,anameIcallmyself……”难道不生动不形象吗?难道这不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吗?孩子们在她的引导下果然很快记住了每一个音符并爱上了歌唱。我想我们教师也要教学生唱歌谱,在这过程中,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学一学玛丽亚,用我们的耐心与爱心去关爱学生,用我们的歌声与琴声去感染学生,用我们的智慧与方法去引导学生,在交流、互动、合作、创编、比赛、律动、游戏、模拟、才艺展示等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们愉快地参与进来。记得在教唱《沂蒙山小调》这首歌曲时,我一开始采用的是先教唱歌谱再教唱歌词的方法,但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为这首歌曲有一定的难度,有很多“一字多音”的地方,比较难唱,为了帮助学生唱好这首歌曲,我改变了教学方法,采用给歌曲加回声的活动导入,一方面化难为简,为后面唱好“一字多音”的拖腔作铺垫。另一方面,将合唱教学引入课堂,使学生在进行二声部演唱的同时,可以更认真地聆听歌曲主旋律,并多次感受歌曲曲调,为唱好歌曲作铺垫,果然,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整堂课通过师生活动、生生活动等多种方式,最终使学生唱好了这首歌曲。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参与进来,才能营造出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才能让学生收获真实的学习体会,才能帮助学生一点一滴地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设计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外,还得把握一个原则———音乐课,要用音乐来说话。在进行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时,我们教师不能把音乐知识脱离音乐来讲,而应该把音乐知识放到歌曲学唱中,放到音乐欣赏中来讲,要将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渗透于音乐教学活动。记得在欣赏《溜冰圆舞曲》这首音乐作品时,要介绍到圆舞曲这类体裁的特点,我想枯燥的讲解,学生可能不感兴趣,应该让学生在听、唱、模仿的音乐实践中来感受圆舞曲这一音乐体裁的特点,所以在欣赏这首作品时,我让一组同学用“啦”哼唱主旋律,另一组同学用“蹦嚓嚓”进行伴奏,当时唱出的二声部效果,让我觉得我正在指挥一支小乐队,课堂气氛好极了!唱好之后,再来提问圆舞曲的特点,学生的回答就显得踊跃多了,关于这类体裁的知识点学生也就轻松愉快地掌握了。还有,在介绍演唱形式等知识点时,如果光是读概念,或是教师讲解,学生可能不能完全理解,这时就需要结合音乐作品来作分析。例如《保卫黄河》这首作品是一首典型的齐唱、轮唱作品,可以让学生在聆听、比较、分组演唱的过程中掌握齐唱、轮唱这两种演唱形式。此外,在介绍中国民歌体裁等知识点时,更需要音乐作品来说明问题,速度、力度、节奏、情绪等等都可以让学生在充满着真情实感的歌声中体会出来。

学生学习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为了拥有开启音乐艺术之门的钥匙。教师将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是在帮学生架起通往音乐艺术的桥梁。在《音乐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也是音乐课程的目标之一,音乐课程改革不仅没有忽视音乐知识技能教学,也没有淡化知识技能的意思。因此,我们音乐教师要重视课程中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在传授过程中,要从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中解放出来,要不断学习,按照音乐新课标的要求,更新教学理念,顺应教改潮流,学会变通,不能总是老方法、老思路,适时变一变教学方法或者重新组织一下教学内容,都会给一节课带来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要设计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进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要记住音乐课要用音乐来说话。

作者:金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光福中学

第5篇

关键词:老年大学;声乐课;基础知识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126-01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音乐基础知识

著名音乐理论家、教育家李重光先生曾在他的书中指出:“想学音乐,不管你是有兴趣还是没兴趣,不懂一点音乐理论知识是不行的,就是唱一条简单的视唱,没有音乐理论为指导,也要发生问题。”只一句话,就道出了学习音乐理论的必要性。我在教学中发现,大部分的老年学生对学习乐理的态度还是积极地,但对于学习视唱的态度就截然不同了,这直接影响了视唱的学习效果。这时教师要做的就是要找出原因想办法让老人们对视唱感兴趣。一般来说很多人对视唱的功能和作用缺乏了解,所以会导致出现两种情况:其一觉得唱视唱没用不如多唱几首歌,其二不知该如何唱视唱。解决这两个问题首先要给学生明确视唱的概念。视唱,就是看着谱,立即把乐谱上所标记的,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准确地唱出来。其次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演唱让学生感受到视唱的美,也就是说视唱曲也可以唱的很好听。再次教师在视唱曲目的选择上应尽量突出风格、地域的多样性,使学生通过小小的视唱曲领略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进而达到喜爱视唱的目的。

二、选择合适的教材与内容

音乐基础知识包括乐理和视唱练耳,目前市面上的乐理和视唱练耳书很多,大多是针对音乐高考生和音乐院校大学生的,对于老年大学的学生而言由于接触的是简谱,因此乐理知识和视唱的学习内容可以选择简谱乐理和简谱视唱。简谱乐理的学习内容可以包括:音的高低、音的长短、节拍与节奏、调号与变音记号、常见装饰音记号、常用提示记号等。视唱练耳在学校音乐教育中是不分家的一门课程,但在老年大学的声乐课中我建议只选择视唱教学。理由有二:首先,老年大学的声乐课一般是一个半小时,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练耳教学;其二,练耳教学需要学生课后自己反复练习,老年大学的学生在能力和条件上要自己完成练习是有一定困难的。老年大学的简谱视唱内容可以包括:基本音阶与音程的练习、2/4、4/4拍子及基本节奏练习、附点节奏、休止符、切分节奏、3/8、6/8拍子与三连音、弱起小节、和声小调与旋律小调、装饰音、变化音、转调及较复杂的节奏。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

前面提到老年大学的声乐课学习乐理的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认识简谱,以及谱中的符号术语。乐理的内容虽说是固定的,可每节课教授什么知识点的主动权还在老师手中,不一定按照书上的目录按部就班地教。教师可根据学唱歌曲的情况,适时地加入相应的乐理知识,便于老年学生的理解。例如在学唱歌曲《花非花》之前教授力度记号,学唱歌曲《长城谣》之前介绍反复记号等。每节课的知识点不必贪多,要尽量做到讲一个会一个。很多老年人的接受能力本来就不强,切不能像对待高中生或大学生那样,一两节课就讲掉一章的内容。

教授视唱的顺序不同于乐理,教师必须按照教材的顺序按部就班地进行。必须强调视唱与乐理相结合的原则,在练唱中加深对乐理的理解,反过来又以乐理指导视唱的练习。另外,前面提到在视唱曲的选择上要注重多样性,我们学唱的歌曲也可成为视唱的素材。例如歌曲《跑马溜溜的山上》,旋律中涉及了前八后十六、小附点、四个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教师可选取其中的一个乐句,先唱节奏后视唱,这样既学习了视唱又学会了歌曲,真是一举两得。

四、营造课堂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枯燥的,我们的教学目的是要让老年朋友们在声乐课中学有所乐、学有所得享受快乐的教学过程。大家都知道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是保持愉悦心里的必要条件。教师应想方设法地来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

教学中少用晦涩的专业术语,更多地运用大家身边的形象词语讲解理论知识,使学员感到亲切易懂,轻松领悟教学要点。例如:在讲解三连音时,教师可以把三连音的概念简单地解释成把一拍平均分成三份,其音响效果就像是重复地念三个字的名字。我的名字就是三个字,可以让学员重复地念“牟晓娟、牟晓娟、牟晓娟”。在教学实践中这样的小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音乐基础知识是学好声乐的基础,音乐基础知识是老年大学声乐课中的重要环节。通过重视音乐基础知识教学,不断研究、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提高声乐课的教学质量,从而达到老年群体声乐素质提升的目标。

第6篇

关键词:音乐知识技能 音乐审美 学习兴趣

随着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各地的新课程改革实验也开展得轰轰烈烈,我们欣喜地发现,新课堂的内容丰富了、形式生动了、气氛活跃了。学生因此变得兴奋而充满活力,教师因此变得睿智而饱含激情。每一位老师都使尽浑身解数,各种招数一一施展开来,久而久之,很多招式都落于形式,没有实际用处。我们看到由于缺少发声技巧方面的指导,学生唱歌随心所欲。由于轻视认谱,中高年级学生还停留在整体听唱法上,或是唱一遍一带而过就迫不及待地进行拓展延伸活动,将精力更多地放在了情境、活动氛围的创设上,学生们或编创、或律动、或探究,人浮于课,结果却没能掌握教材上的歌曲的情况。因此,我们的音乐教学不能流于形式上的浮华,要注重传授方法的研究和改革,既不能强制的灌输、重复的练习,也不能单纯的“审美”教育,防止走极端。

一、研读教材文本,紧扣音乐性

音乐课程要具有鲜明的课程属性,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音乐的本体作用,将音乐审美这一核心理念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音乐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大多以独立的音乐作品为载体,意蕴深厚、能传达音乐形象的主旋律,或给人留下无穷回味的主题旋律,或反复出现的节奏型,等等,我认为音乐教师一定要深入研读教材,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挖掘隐含在教材中的知识点、音乐表现手段、相关社会文化等内容,以音乐为主线将这些内容贯穿起来。研读教材时,教师要反复聆听,把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触和理解记录下来,尤其要把本课的音乐要素分析透彻,知道文本中哪些要素是最能体现音乐风格特点的,哪些要素是真正对学生有用的,进而对教材进行筛选,在众多音乐要素中找到最直接、有效的切入口。一旦把音乐作品分析透了,目标自然而然也清晰了,方法、形式等也水到渠成了。例如,在教学《勤快人和懒人》课题时,教学过程的中心是通过让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劳动的快乐,在快乐的劳动中享受音乐、创造音乐,从而教育学生热爱劳动。教学主线:欣赏歌曲(感受)――模唱歌曲主题旋律、进行音乐律动(体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表现)――根据主题创编音乐情境剧。从用打击乐器模仿厨房间的音响到用不同的语气、速度演唱歌曲再到用自己的劳动创编音乐小品,这是音乐的一个内化过程,也是学生体验劳动情感的过程。教学过程中音乐旋律自始至终萦绕在学生耳边,不需要牵强的学唱,只需记住旋律,然后再进行发展、创造,音乐的学习与掌握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立足课堂,提高教学实效性

德国作曲家格鲁克曾说过:“我深信,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美的原则。”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上更是如此,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的互动过程,一定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作为教学活动中心的学生,只有参与教学,才能记忆深刻、思维主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在音乐方面的能力及心理特点对教材进行重新调整和组织,使之内容紧凑、环环相扣、浑然一体,牢牢抓住学生的心,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大量音乐的学习和自己的深入体验发现隐含在乐曲里的有关知识问题时,学生主动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能力都会大大提高。另外,教师要注意设置思维阶梯,根据学生水平差异多角度、多层次地设计问题。同时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平时多听多积累,介绍一些良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应用综合分析、比较、联想等各种方法,既能把握教材,又可以联系实际,使学会通过音乐的基本要素去“读”懂音乐。如:苏教版小学音乐第四册歌曲《买菜》,在这首歌曲的教学中,我在游戏中渗透节奏训练,既解决了难点,又让学生愉快地完成了节奏训练。首先让师生互动起来,学生和老师一起踏步,建立“均衡节拍”的感觉,接着老师分别拍a:X X b:X XX c:XX X d:XX XX 四种节奏型,学生模仿跟拍,在游戏中学生已经参与到教学难点的学习中。跟拍熟练后,师在黑板上出示四个方盒,请学生往盒子里填节奏:

生念打节奏型2/4XXXXXXXXXXXXXX

接下来师分别出示萝卜、黄瓜、西红柿、蚕豆、毛豆、小豌豆的图片分别贴在节奏型的下面即2/4 XXXXXXXXXXXXXX

萝卜 黄 瓜西红 柿蚕 豆 毛 豆 小 豌豆

让学生跟节奏型念唱蔬菜的名称,在游戏中体会歌曲的内容,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同时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很快完成了歌曲《买菜》中数板部分的学习。

三、以兴趣为先导强化双基教学,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第7篇

一、影视音乐的存在形式

(一)音画同位

所谓音画同位,即是指音乐与画面所表现的事物、基调、情感是相同的,且两者的节奏关系始终都紧密相连,最终的主旨均是对情节表现的支持。音画同位不仅是影视音乐最常用的方式之一,更是内容与画面最为契合的一种运作方式。

比如《肖申克的救赎》中缓慢、优美的弦乐伴奏始终伴随着画面的变化直到大海、蓝天的出现,这既代表了主人翁坚持的希望最终成功,同时也代表着重生。又比如《集结号》中常常出现的军乐(均是由军号吹出)即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军队勇奋勇抗敌、勇往直前的爱国精神。再比如《泰坦尼克号》中Jack为Rose作画的场景,该场景伴随着柔美的钢琴乐,无疑充分表现出了一种温馨的气氛。

(二)音画对立

所谓音乐对立,即是指音乐与画面是以一种对比的形式出现的,其往往都被应用在情绪层的表达上,通过音画的结合、对比而产生的表现意义,这种表现意义不仅更加丰富,且具有深刻的内涵。其实,对立是一种状态,“口是心非”通常都能够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

在《道德经》(老子著)当中的美对丑、善对恶、喜对悲以及崇高对卑微,均充分反映了哲学中对立与统一的思想,这俨然是对音画对立的一种理论支撑。比如《泰坦尼克号》中,船上慌张的人们与四位小提琴家淡定的演奏乐曲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无疑是音画对立的一个精彩实例。

(三)音画并列

所谓音画并列,即是指音乐与画面所表现的内容既不是对立也不是一致的,而是作为一条独立的思想线而存在,其与画面镜头所描绘的故事线形成了一种并列前行的状态。音画并列的影视音乐运作方式是由爱森斯坦首创的,其具有较强的艺术性,能够让音乐更具独立的特性。与此同时,这种运作方式在一定的空间内可以完全不考虑画面而天马行空的游走在电影之中,而这种“天马行空的游走”所具备的思想却又完美匹配于全局的意义,虽然她长时间的游离于镜头编织的叙事框架之中,但最终还是落实到了全局的中心思想上。

比如著名电影《杀手不太冷》,此部电影所探讨的重点在于杀手这一阴暗职业的人性一面,描述了一个杀手的故事,但整个故事却处处充满了人性的温情、善良,而音乐在这其中的合理化运作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看多此部电影的都知道,电影最后的画面是里昂与警察的一场对战,按照常规,此部分应该是非常激烈的枪战场面,应该在快速、振奋或略带悲意的音乐配合下完成,以此来通过对比实现对枪战残酷性的反衬,并预示里昂命运的不幸与波折。但我们发现,配乐人员却选取了一首与画面情节完全没有联系的音乐,这首柔情、优美甚至带有一丝“希望”的音乐,不仅没有让我们感觉很突兀,让人感觉不和谐,反而是让我们从中听出了里昂的悔悟和觉醒,听出了里昂对爱情的执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充分认识了里昂人性的善良,而这,即是音画并列运作方式的充分体现。

二、影视音乐的美学价值

(一)旋律的造型性功能

影视音乐的旋律所具备的造型性功能是极强的,其在节奏的变化(高低、长短、快慢)下所塑造的音乐、造型均不相同。不仅可以用一段促上扬的节奏来表达角色内心紧张、激烈的气氛(如电影《泰?濉分写蚨冻∶娴呐淅郑?。也可以用一段欢快、短促的音乐来描绘出角色幽默、诙谐的情绪(如电视剧《西游记》中的经典场景“猪八戒背媳妇”的配乐)等等。节奏的变化不仅将塑造出不同的音乐,相应的造型也会具有差异性,而这即是旋律的造型性功能。

(二)节奏的协调性功能

由于节奏的变化将对场景产生一定的协调性作用,所以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影视音乐是往往都是因剧情的需要而出现的,其并不能够完全呈现在影视之中。具体来说,影视当中的节奏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即同向节奏和逆向节奏。同向节奏,是指音乐的节奏始终与影视的场景需求保持一致,能够对影视的情节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反之,逆向节奏则是与剧情的发展需要是一种相反的关系,但是这种逆向的协调性却在某些特定的场景下更能够表达故事情节。如电影《泰?濉罚?快速的音乐在慢镜头回放的配合下不仅更加突出了电影的精彩镜头,而快节奏的音乐也可以为观众带来置身其中的感受。

(三)和声的色彩性功能

不可否认,和声能够适应很多音乐种类,但其并不是所有音乐的必要因素。一般来说,在多声部音乐当中,因为整个音乐都是由多种旋律共同组成而来,所以此时的和声必然就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要素。针对和声而言,不同影视制作人的理解必然具有一定的差异,一些人认为和声是一种色彩,一些人认为和声是一种功能。当然,要想是整个影视作品的音乐更加饱满、表现得更有张力,无疑就需要和声给予色彩渲染。如电视剧《走西口》,此部电视剧就巧妙的将和声的色彩性功能充分发挥了出来,整个电视剧的氛围也因此被定位在了一种浓浓的西北风情之中。

(四)调式的规定性功能

所谓调试,即是指若干高低不同的乐音围绕一个中心音在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作为人类在长期音乐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同的调试在音级关系、音调结构以及音律等方面的差异环境下所表达出的场景俨然是不同的。截止到目前,常用的调试为小调试、大调试以及各种民族调试。然而,音乐的调试在影视作品中始终都具有较强的规定性功能,比如在军旅题材的电视剧中,音乐的调试往往都会采用F大调,以此来充分体现军人的爱国、勇敢以及无谓精神。

综上所述,在不同音乐因素的调节与调用下,影视音乐势必将展现出不同形式的美(如优美、悲剧美、喜剧美、崇高美、荒诞美等)当然,要想让美的本质在影视音乐中得到完美揭示,我们首先就应该尊重美的根本概念,提高对美的理解和认识。只有这样,影视音乐的美学价值才能够在作品当中得到充分体现。

第8篇

关键词:艺术 引导 审美 健康 治愈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237-01

告别小学教唱式的音乐教育模式,初中阶段对音符、音律、音色等理论知识的教育引导比例会相对大些,包括一些乐器的辨识和使用方法。这时的教育基本的层面要开始上位,比如为什么要学习音乐,从艺术层面讲,它可能是提升和净化心灵的一种方式,对人类灵魂的导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审美角度来看,所有的音乐要符合一定规律能引起人内心共鸣的,才是乐音;如果上升到心理健康的层面,那就更加深刻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们,为啥会对音乐产生如此奇妙的感觉呢?有时它会穿越现实,把人带到一个非常美妙的境地,好的音乐能够疗伤。所以如果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心灵方向的指引,那么音乐教育就更加上善若水了,它的引领、感化、鼓舞等等多方面的功用都相当出色。

1 从艺术的角度看音乐,引导学生对音乐的艺术欣赏能力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全国的选秀节目如火如荼。选秀节目的比拼项目除了外貌、气质等硬件部分,其才艺表演比如唱歌、跳舞、乐器表演都是衡量一个选手是否入围的重要指标。为什么选秀节目的收视率会那么高,人气那么好,首先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普通大众还是需要音乐、娱乐、听到好听的声音,需求决定一切。那么应运而生的东西才会有生存的空间,才有市场,才有不断的好声音,发掘音乐人才方式层出不穷,很多人觉得流行音乐缺乏内涵,各领三五天,但是流行音乐一直都占了很大的比重,经典的音乐会源远流长,不断传承下来,但流行音乐却能与时俱进,深刻反应目前当下社会的一些现实与思潮,融入到音乐里面,或者有一些手法方式的创新,即使存在问题也会引起一些共鸣,不断被创造的流行里面也会有一些经典而深刻的东西传承下来,成为新的经典流传下去。所以艺术的欣赏力这时候就起作用了,欣赏也会有一些既定的标准和模式,有的人天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强点,所以就很容易有正确的判断,有的人感知弱一些,对好或坏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可能需要别人指点才能有一个正确的正面的标准。有些人对靡靡之音津津乐道,那就不是一个正常的、健康的标准了。

2 从审美的角度看音乐,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美的感知能力

其实任何时候,美都是需要氛围营造的。音乐之美,也要美的恰如其分。优雅美观的环境会让教师和学生引起对美的共鸣,音乐教师的布置也要让大家神清气爽,充满对美好生活的想往和憧憬。环境的美是营造声音之美的重要因素之一。不知道大家是否这样的体会,在一个风景无比优美、山泉叮咚、绿树成荫、鸟儿翩飞、蝴蝶嬉戏的地方,突然传来一阵笛声,就觉得神清气爽、无比美妙,如同置身仙境一般。如在环境糟糕的地方、即使听见钢琴声传来,也会觉得不和时宜,美感与感同身受的感觉全无。所以,音乐跟美的关联度挺大,虽然音乐本身也是美,能承载美、衬托美、营造美、驾驭美、创造美。但是如果有美的事物和音乐一起出现,那种和谐才叫真正的音乐美,才能有天作之合的效果。建议音乐课如果有天件的话还是到户外或者风景好的空中花园里面去上,会更有效果,更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美的认知和感知。还有,美的情感,有时候看似无形却有形。这一点大家都能理解。就是音乐本身及其产生的源头都要是美的,一般就歌唱家而言,都对长相等五官条件有要求,长相让人没有食欲的,基本上也不适合在这个行业混,除非那个人有特别出众和完美的声线,而且碰到这样的几率也极少。梵语天后萨顶顶每次出场都不同凡响,服装、色彩、造型、化妆、配饰等等每一个方面都是细节,当然,最核心的一方面,就是她与众不同的方式与表达手法、声音、感觉,想想如果没有那么多的讲究,《万物生》能唱出歌唱生命的感觉吗?很多时候我们对美的感觉也许有点挑剔,希望一切都尽善尽美,因为对美的感知会很敏感,因为不美或不够美的东西在旁边往往会把一部分的美感扼杀掉。

3 从心理健康角度看音乐,历练学生把音乐当成治愈系心灵调整的范本

生命路上,我们不断的历练与成长,不断需要经受心灵的创伤,用音乐疗伤是一种不错的方式。音乐之于心灵,犹如草木之于阳光雨露。目前治愈系的音乐很多,好的音乐能激发人内心的能量,赶走低沉、忧郁、恐惧的气息,给人全身心的放松。还想再说下萨顶顶。因为有时候有人把她创造的音乐当作治愈系音乐。尤其以《万物生》为胜,“治愈”有时与“自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执着地歌唱生命的方式,怎能不让人更加珍惜活着的当下呢?萨顶顶抛弃尘世的浮名繁华,剑走偏锋的自学梵语,遍游中国文化圣地,静心体验,完全是梵语界的“教母”级人物,音乐是不分国界的,在音乐的世界里,即使我们不懂歌唱和其述说的真正意思,但我们能感知到音乐中传达的情感,欢乐或悲伤,萨顶顶的音乐灵感完全来自于自己对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研究和体验,从五千年的光华里提炼出来真正属于民族的精髓。萨顶顶认为歌唱是先于文字的人类第一语言,那就是说人在不会说话之前已经创造了音乐。也许小朋友们的牙牙学语也是一种独特的歌唱,所以音乐的感觉与旋律其实是可以别具一格的,像萨顶顶这种演唱的方式更被环球唱片亚太地区总裁Max Hole称为“与神交流的语言”。也足见音乐有通天及治疗功效。

4 结语

总之,音乐的魅力总是不经意超越了我们的想象。初中生们如果能在这时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与无穷吸引力,那么歌唱家们产生的几率要频繁发生了,无论从哪个层面来看,都是一种难得的收获与境界。如果他们因此而提升了自己的艺术鉴赏力及欣赏水平,对于其他方面的欣赏能力也一定攀升了,神的孩子都会唱歌和跳舞,另外,如果审美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定律与标准,也是一件如此有爱的事,当有一天音乐和唱歌能锻炼人的意志,养成一个好的品性,治愈心理疾病,那将是多么美好的收获。

参考文献

[1] 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3).

第9篇

关键词:中俄高师;生源素质;基础音乐教育;差异

1中俄高师音乐系生源素质的差异

2006~2011年,我有幸踏入俄罗斯这片充满艺术气息的国度,进行了我硕士、博士阶段音乐课程的学习。这期间,我多次走访了俄罗斯各高校如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格涅辛音乐学院(前身专门培养音乐教师)、弗拉基米尔国立师范大学、沃罗涅日国立师范大学,观看了他们学生日常的上课、音乐会、比赛、考试等情况,让我深深感受到中俄高师音乐系生源素质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音乐基础学科知识掌握程度不同:基本乐理、试唱练耳是音乐学中最基础的两门学科,这两门知识掌握程度的深浅直接对学生今后的音乐道路学习影响深远。而恰恰在中国留学生中感觉跟不上俄罗斯学生的课程正是这两门基础学科。因为他们高师学生入学前就已经经过多年专业学校的学习和训练,而这些当时就是必修课程,所以当进入大学再学习时一开始的难度就很高,以前基础的基本不会重复,因为他们都具备了这两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相比我国高师的音乐系学生在这两门基础课上的能力就很弱,一般来说,大一的学生其乐理和视唱练耳课的内容大多还是重复高考前的内容,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一些,学生的接受能力整体上还是不够理想。“这是我们学生在小学就解决了的问题你到现在还没解决”,这是我留学期间我的声乐导师对我的一句批评,说的是我在唱歌过程中因为节奏问题跟钢琴伴奏合不上而影响演唱水平发挥的问题。歌唱中因节奏问题影响正常发挥的情况在中国学生中是常见的现象,而在俄罗斯学生中基本不存在这种问题,包括跟乐队合伴奏时也是非常得心应手,令人惊讶。

(2)专业技能技术水平层次不同:“长期性、系统性”是音乐专业技能学习的内在规律,只有遵循这一规律,才有可能获得好的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准。在这点上,从俄罗斯高师生源的素质中就能反应出来。在俄罗斯,九月一号是他们的开学日,在这天所有的大学都会举行晚会以表示庆祝,而参加演出的学生正是刚入学的新生,节目形式多样,以独奏、独唱、乐队演奏等形式居多。曲目风格多样,以古典音乐为主,自己本民族的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也占有一定的份量,其演唱、演奏的技术水平层次非常之高,让人震撼,这都得益于他们从小就严格接受专业技术训练是分不开的。相比较而言,我国高师生源的音乐素质普遍较弱,器乐类学生相对好些,因为都是从小接触音乐,而大多数的声乐学生,他们一般都是到了高中以后开始接触音乐,都是属于加强突击训练而考上的,基本功不够扎实,歌唱的方法大多也缺乏科学性,这在很大程度上给高师的教学带来了不便。

(3)音乐实践能力不同:俄罗斯有诸如青少年合唱团、少年作曲家俱乐部、少年协会等各类学生业余音乐团体有25000多所,这些都充分给学习音乐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锻炼了他们的创作能力,这在俄高师的生源素质中体现明显:刚入学低年级的学生可以排练出水平非常高的合唱、器乐合奏及声乐与器乐的合奏节目;一场音乐会节目的组织和选拔非常容易,基本上每个学生都能挑大梁,对于他们来说,舞台演出就是常态,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保留曲目和演出服装。这点在中国高师的学生中很难做到,一般中国高师教学中在新生入学后有个专业技能汇报演出,首先节目形式想做到多样化容易,而想出精品却很难,因为学生一方面专业技术水平一般,另一方面学生普遍没有舞台实践经验,上台大多存在紧张心理,导致整台晚会质量平平。

2中俄基础音乐教育的差异

导致以上中俄高师音乐系生源不同根本的原因跟两国基础的音乐教育存在差异是分不开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