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教师资格证培训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6 16:03:1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教师资格证培训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教师资格证培训总结

第1篇

一、对2009年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非师范教育类毕业人员开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培训及考试

根据省教育厅办公室文件黔教办师[2009]50号通知,2009年非师范教育类毕业人员补修《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培训及考试分春秋两次进行。春季“两学”培训考试报名时间为2009年3月9日至3月20日。秋季拟于2009年10月19日开始,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市的培训及考试工作仍由*市教育局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电大内,下称“市指导中心”)组织安排。请各区(县、市)教育局做好“两学”培训及考试宣传工作。

*市春季“两学”考试时间:2009年4月25日,如有变动以准考证上时间为准。

二、组织教师资格认定的申报及教学能力考试

各级教师资格认定机构要严格遵循教师资格认定程序,不得随意变动;严格把好资格审查关,特别要严格审核申请人员的学历证明材料和思想品德鉴定;认真做好教师资格认定专家审查委员会的组织工作,组织好教育教学能力测评工作。

为加大毕业生就业力度,各级教师资格认定机构须在4月底前完成师范类专业毕业人员申请教师资格的网络认定工作(对少数未能及时申请认定的师范类专业毕业人员也可在规定时间内同非师范类专业毕业人员一起认定)。

(一)初级中学、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认定申请,由各区(县、市)教育局依据教师资格认定相关规定和要求进行办理,各区(县、市)教育局须于2008年6月底前完成认定工作,具体工作时间和安排由各区(县、市)教育局拟定。

(二)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认定申请,由“市指导中心”(*市电大内)直接受理。

1.申请受理时间

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申请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的受理时间、安排等由各高校与市指导中心联系确定。

面向社会的教师资格认定申请(含师范类及非师范类申请高中或中职)受理时间为:5月18日—5月29日。受理工作于5月29日截止,逾期不再受理。申请人持本人毕业证、两学合格证、普通话等级证、身份证及户口薄到“市指导中心”,登记领取相关申请表格及档案袋。

2.组织教学能力考试

市指导中心拟在6月6日组织面向社会的教学能力考试(面试、试教),根据实际符合条件的人数多少,也可顺延分批次进行。

如各区(县、市)有申请初级中学教师资格的人员需要参加市指导中心组织的教学技能考试,请各区(县、市)教育局于6月4日前将参加教学技能考试的人员花名册,以及申请人的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一并报到市指导中心,并办理相关手续,以便统一安排教学技能考试。

三、教师资格证书的办理与发放

由于今年的教师资格认定仍采用网络版教师资格认定管理信息系统,请各区(县、市)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按照该系统有关要求开展认定工作。

根据网络版认定管理信息系统及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要求,每一批次的教师资格证书须待该批次认定工作全部完成后,即所有认定信息全部导入网络版管理系统并全部进行编号后,教育部再根据实际认定人数进行发放。所以今年必须要六月底工作结束后,才能拿到证书进行打印。各区(县、市)教育局请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安排好相关工作,做好教师资格证的办理和后续发放工作。

第2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

一、实行中小学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对接受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寄予很高的期望,要求他们通过继续教育提高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水平,补充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从而建设一支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品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适应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中小学教师队伍。要实现上述培训目标,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作保障。但是目前,在我国充当继续教育的师资,主要是师范院校、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的老师,还有一些兼职的中小学优秀教师,他们基本上都是取得了中小学教师资格或高等教育教师资格。从理论上讲,他们的知识占有量是可以满足培训工作需求的;但实际上,继续教育是一种不同于高等学历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教育形式,学员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应试,获得一纸文凭,而是为了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和自觉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方法去实现中小学培养目标的能力,以适应基础教育不断改革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注重的是每个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通过学习在原有基础上的有所提高;但从近两年的培训实际效果看,培训工作的总体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主要是因为部分培训教师或者最新成果掌握不足,教改动态及信息匮乏;或教非所用,教学内容不切合中小学的实际,不能适应培训工作的需求。继续教育内容的特点是个“新”字,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这些特点必然要求实施继续教育的师资是一支高层次的、掌握前沿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具有前瞻性思想观念的教师队伍。毫无疑问,当前继续教育的师资队伍还达不到这个要求,其中相当一部分教师自身缺乏新知识、新观点,很少接受更高层次的培训学习。因此,继续教育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没有一支专门的高素质、高水平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学员的高期望值与师资水平的相对低下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如何解决继续教育的师资质量和数量问题是直接关系到继续教育成败的最根本性的大事,因此实施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建立一支专门的继续教育教师队伍,是保证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实现继续教育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首先,实施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有利于提高继续教育教师准入的门槛,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不讲条件,指令性分配任务、教师良莠不齐的状况,为继续教育师资队伍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还可以排除那些不胜任继续教育工作的教师,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其次,实施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有利于推动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吸引优秀人才从事继续教育,使有志于从事教师继续教育的教育科研人员、学者通过教师资格认定的途径来获得继续教育教师资格,壮大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力量。与此同时,通过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组成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可以促进教育系统人员的合理流动,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事继续教育事业。

二、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可能性

1.实践基础

1993颁布的《教师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同年原国家教委颁布《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开始部署教师资格过渡工作。1997年底教师资格过渡工作结束时,全国属于规定范围的在职人员共计有1026万余人获得教师资格,为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积累了经验。2000年,教育部颁发了《实施办法》,自此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已经形成。2001年教师资格制度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保证教师资格制度的稳步、规范、顺利实施,依据全国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工作会议精神,2001年教育部陆续颁发了《关于首次认定教师资格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教师资格证书管理规定》,对教师资格的认定范围、资格申请、认定程序、学历条件、教育教学能力考察等首次认定教师资格的有关政策作了进一步的明确规定和细化,对教师资格证书的法律效用、主要内容、证书格式、证书补换发、证书编号、管理责任等事项作出明确规定。从实践上来讲,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教师管理科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有利于教师职业走向专业化;有利于把住教师队伍“入口关”,从根本上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形成多元化的教师培养制度;有利于形成高质量的教师储备队伍,为学校全面实施教师聘任制、形成竞争激励机制创造条件。因此,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以及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为继续教育师资资格认定制度提供了实践支持。

2.理论依据

许多研究者认为,继续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成人教育、高等教育;有的教师在高等学校里是优秀的教师,但在继续教育领域内有可能难以胜任工作。培训院校中的教师,不同于一般师范院校中的教师,他们既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也要有较高的教育科学理论素养,并能够针对具体的教学过程,把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体会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然后再去分析、总结,必要时还要亲自讲授中小学课程,发挥出“师范”的作用。从目前状况看,许多国家都要求培训机构中的各科教师继续参加培训,通过教育理论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培训,到中小学开展调研、教研活动,参加培训课题的教材编写或研究工作,最终形成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如在德国,师资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必须要有10年以上的教学经验,并要在理论上有较深的造诣,在理论界有一定的知名度;而且,具备这些条件的教师还要经过国家和地方各级部门的层层审批,才能正式担任教师工作。如果工作不胜任,同样可以被辞退。但在我国,没有专门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继续教育的任务一般是分配给一定的师范院校或进修学校;这些教育机构,都是根据自身现有条件,把具体教学任务分配给个人,不管能否胜任工作,没有一个监督的机制,随意性很大,这样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总体素质不高就在所难免。因此,有必要建立统一的继续教育教师资格标准,以便从已取得教师资格的各类申请者当中选拔能胜任继续教育的合格人才,以保证中小学继续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建议

1.建立独立的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证机构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基础教育教师队伍,21世纪的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内一项战略任务,所以说实施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确保继续教育师资质量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国家应设立一个专门的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证机构,这个部门可以由相应的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构成,来保障继续教育师资资格证书的有效性和公正性,如果培训单位和资格认证机构是一个单位,就很难避免一些人为因素,如私情、关系等干扰,使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失去公证性,最终影响到组建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有师资培训机构与教师资格认证机构各自独立、相互分离的成功经验。如英国,向中小学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主要机构有大学教育学院或教育系、高等教育学院、开放大学、教师中学、皇家督学团、教育部与教育当局,而教师资格审查权和证书发放权均在教育与技能部。

2.设立科学合理的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标准

首先,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对教师资格要求的具体规定,结合继续教育的教学特点和要求来确定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标准。这个标准应该是多层次的,也就是针对申报者的具体情况应有不同的要求;可以是擅长理论的,也可以是擅长教学实践的。其次,这个标准是建立在一般教师资格认定的基础上,如取得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要从事继续教育必须再通过一定的考核方可取得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证书,这同样适用于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只是他们录用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要坚持教师资格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和认定工作的规范性,坚持标准,严格把关,这样才能保证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健康进行。另外,在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审查学历条件的同时,在教育教学能力测试中,应重视对申请者实际能力的考核,重视对申请者思想品德的考察,以及身体条件尤其是心理健康的检查,对学校在编正式任教人员也要结合年度考核测评教育教学能力。

第3篇

一、教师资格制度

幼儿教师是幼儿保育和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决定着幼儿活动的完成质量。教师资格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规范教师队伍。1993年颁布《教师法》指出“国家实施教师资格制度”。1995年12月,国务院颁发《教师资格条例》,第2条规定:中国公民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应当依法取得教师资格。2011年开始进行教师资格证考试试点工作。2013年8月出台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规定试点工作启动后师范生和非师范类学生都要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才能申请教师资格。教师资格制度改革后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考试难度加大

教师资格证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笔试考两科,包括《保教知识与能力》《综合素质》,主要考察考生对学前教育基本理论、教学理论、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及保育教育方法的了解。面试则考察考生的应变能力、教育活动组织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在面试过程中不再是简单地说课,而是需要考生在制订教案的基础上实际模拟上课过程,这就需要考生注意语音语调、体态语的运用。除此之外还有即兴问答,既有对幼儿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也有对教案的延伸提问。教师资格证考试没有指定教材,只有一些自营的辅导资料,考试内容增多,考试难度加大。

(二)认证标准提高

要想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只有专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才能报名参加考试。笔试两科成绩必须都超过70分,而且笔试成绩两年内有效。如果两年内面试仍未通过,笔试成绩无效。笔试面试成绩都合格后才能申请教师资格证,体检合格后才可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无论是师范生还是非师范生都需要参加考试,如果考试不合格,即便参加过正规的师范教育也无法在幼儿园工作。

(三)实行定期注册制度

我国于2011年开始在浙江、湖北实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试点工作。《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规定,经首次注册后,每五年申请一次定期注册。通过对教师师德表现、工作业绩和继续教育等内容的考核决定是否注册或暂缓注册、不予注册。没有注册的教师不能参与教学工作,也不能参与晋升。

二、对幼儿教师培养的几点思考

教师资格制度改革显示了国家对幼儿教师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这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现今幼儿教师培养的思考。

(一)对幼儿教师的独特性认识不足

由于缺少对学前教育的深入了解,人们对于幼儿教师的认识多为年轻漂亮、能歌善舞的女孩子,而且在潜意识中觉得幼儿教师不如中小学教师专业,现在仍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幼儿教师的职责就只是看孩子,只要保证幼儿不磕碰、不饿着就可以。非师范生也可以报名参加考试,甚至有些会计、物流专业之前从未接触教育的人也报名参加。近年来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人数不断增加,这给师范专业的学生带来了压力,竞争优势减少造成了人才的流失。

(二)幼儿教师师德缺乏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不仅需要丰富的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和常识,还需要有良好的师德品质,如热爱学生、尊重幼儿、平等对待幼儿等。教师资格证的取得毕竟是以考试形式为主进行考察,考生难免会有应试心理,在实际中未免会真正按照自己所学来做。考试内容中也没有能实际考察学生品德的内容。最近虐童事件屡见不鲜,有些幼儿教师没有完全按照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要求自己,体罚、辱骂幼儿。有的幼儿教师师德缺乏,公众对幼儿教师的总体评价不高,势必也会影响学前教育入学率,导致师资力量缺乏。

(三)职后培训力度不足

我国于2011年取消了终身制,实行每五年定期注册,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不断进行学习。新入职教师经验不足,初入职场要适应独立组织幼儿活动、指导幼儿生活,还要处理各项突发事件,使得教师没有精力学习。而入职多年的教师已习惯了多年以来的教育方式,虽然学习了《纲要》《规程》的内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难按照新要求实行。许多教师仅仅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没有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更不用说通过园本教研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四)幼儿教师缺乏主动性

经调查有60%左右的幼儿教师是没有教师资格证的,特别是农村幼儿园的教师大多是由农村的妇女担任。她们基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课程,教育理论缺乏,更别提有能力考取教师资格证了。有的人考教师资格证是因为有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工资会高,或是由于近年来的压力,并不是自身主动考取的。有的教师已经从教多年,由于幼儿园改革的压力才去考取教师资格证。

三、幼儿教师培养的几点建议

(一)外部环境方面

1. 对不同类别考生实行有差别考试。加强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宣传,改变对幼儿教师的表面认识。非师范类生是否适合进入幼儿园不是一场教师资格证考试就能测试出的,作为幼儿园教师需要全面发展,专业技能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虽然钢琴、舞蹈等技能可以通过学习逐渐培养,但是非师范生没有参与过教育见习和实习,对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非师范生在考取教师资格证之后应该有一段时间的实习,实习通过才可颁发教师资格证。

2. 改革幼儿师范教育。师范院校要端正教学方向,明确教育目标。应加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资格课程标准的提高,如调整课程结构、强化和改革实践性课程、整合课程内容等。对教育教学能力考核要分多次进行,分别考核其科研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教师心理素质等。要按照法规政策对幼儿教师的标准来安排课程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育理论与实际教学的结合,可以多给学生看一些幼儿园实际授课和活动的视频,组织学生观看后评论总结,进行模拟授课。教育见习有利于学生时刻了解幼儿园的实际环境,了解幼儿,通过观摩教师课程知道自己的不足,并且进行针对性的学习。

3. 幼儿园要经常组织教师在职培训。在职培训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至关重要,它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育积极性的有力途径。对于新入职教师来说,有效的入职培训可以使教师更快地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对于有经验的教师来说,从教多年容易发生职业倦怠,为他们输入新的教育理念能提高积极性。

(二)教师自身方面

1. 提高学习主动性,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作为幼儿教师,要通晓各方面的知识,不仅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专业性知识,还包括管理学、人际沟通技能等知识。幼儿教师要不断通过各种途径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时刻关注国内外幼儿教育新动态,了解不同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不能照搬别人的教育方法,而是要结合自己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幼儿情况的教育方法和内容。

2. 提高自身道德素质,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幼儿模仿性强,他们的道德观和道德行为都是在模仿成人的行为中形成的。幼儿教师要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关爱每一位幼儿,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位幼儿;根据每一位幼儿的不同特点和水平确定不同的教育方法;爱岗敬业,遵守社会规范,为幼儿做好榜样。

第4篇

关键词:中国;教师资格制度;政策实施;政策目标

Abstract: China's teacher certificate system has gone through three phases: the transition, the pilot exploration and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eachers' development. But some problems have emerged such as superficiality and impairment since the policy was carried out. Hence, we should develop teaching awarenes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promote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the system itself,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olicy performers and intensify supervision ov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licy and evaluation to accelera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expected goals for the qualification system of teachers.

Key words: China; teacher certificate system; policy implementation; policy target

自20世纪以来,教师资格制度因其在保障教师质量方面所表现出的不可替代性而备受世界各国的重视。随着近些年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的开展,许多问题日益凸显出来,笔者试对当前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做一政策分析,以期促进教师资格制度预期目标的有效实现。

一、教师资格制度的政策实施进展和政策目标

在1995年《教师资格条例》颁布以后,我国的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历经过渡、试点探索、全面实施三个阶段,目前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工作正在平稳有序地进行。

(一)实施工作的阶段划分

1.过渡阶段(1996—1997年)

《教师资格条例》颁布后不久,原国家教委又出台了《教师资格认定过渡办法》(以下简称《过渡办法》),规定从1996年1月1日起施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对1993年12月31日在岗的人员,凡具有教师职务,考核合格,可以取得相应教师资格。实际上对《教师法》实施之前已在学校中任教的人员采取了“老人老办法”的政策。1997年底教师资格过渡工作结束时,全国属于规定范围的在职人员共计有1 026万余人获得了教师资格。由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教师资格过渡工作顺利开展。

2.试点探索阶段(1998—2000年)

为积极稳妥地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按照教育部党组的指示,教育部人事司1998年4月下发了《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教师资格认定试点工作的通知》,自1998年4月至1998年底,教育部在上海、江苏、湖北、广西、云南、四川六个省(区、市)的部分城市进行教师资格认定试点工作。[1]在总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00年9月,教育部出台了《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这是我国教师专业化和教师资格认定最重要的标志和措施。《实施办法》共六章29条,对“资格认定条件”、“资格认定申请”、“资格认定”、“资格证书管理”等问题做了具体规定。至此,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的规范体系得以初步形成。

3.全面实施阶段(2001年至今)

2001年1月,教育部召开全国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工作会议,动员和部署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工作,教师资格认定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2001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首次认定教师资格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对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律和政策依据、教师资格的性质、认定范围、资格申请、认定程序、学历条件、教育教学能力考察、资格条件的特许条款、早期退(离)休教师资格认定问题、教师资格的丧失与撤销、证书管理、收费问题等有关政策作了进一步的明确规定和细化。8月中旬,教育部印发了《教师资格证书管理规定》,对教师资格证书的内容、管理、编码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到2002年底,29个省(区、市)已基本结束学校在编正式任教人员教师资格认定工作,面向社会人员的教师资格认定工作也在逐步展开。截至2007年年底,全国共有1 963.63万人取得教师资格。[2](二)教师资格制度实施的特征分析

在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连贯性和稳妥性特征,为教师资格制度的功能的有效发挥提供了一定的前提基础。

1.政策法规的连贯性

为保障教师资格制度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引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制规范体系是一步步逐渐形成的。先是在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中提出教师资格的法制规范,对取得教师资格的对象、条件、认定机构、资格过渡办法、资格取消等作了相应规定。1995年颁布的《教育法》确立了教师资格制度。这些为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作了原则性的规定。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对教师资格考试、认定等工作作了详细规定,对教师资格制度的具体操作实施作了更进一步的细化。1995年底原国家教委出台了《过渡办法》,对教师资格过渡工作进行了更具体部署与安排。正是这种连贯性,保证了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制规范不断得以完善。

2.工作开展的稳妥性

教师资格制度在我国无历史经验可循,又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做法,因此,在具体操作实施过程中,表现出在探索中不断累积经验,避免无谓失误的稳妥战术。先对相关在岗人员进行教师资格过渡,再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试点,在对试点工作进行经验总结、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出台《实施办法》,具体指导全国范围内的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的全面实施。

(三)教师资格制度的政策目标

教师资格制度作为教师专业化的制度保证,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已从数量保证迈向了质量追求,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成为一种必然需求、一种迫切要求。根据教育部人事司的政策阐述,我国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是为了使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能够依法管理教师队伍,从教师队伍的“入门口”把住质量关;优化教师队伍,促使教师队伍中未达到资格规定的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为教育系统以外的优秀人才人员从教开辟一条渠道;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政策目标首要在于保证教师的专业水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此,需要通过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拓宽渠道,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待遇地位,为教师任用的规范管理奠定坚实基础。这是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理想追求。

二、教师资格制度实施现状分析

教师资格制度的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开辟了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新途径,其有效实施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关键性环节。近年来,在我国教师资格制度实施中显现出来的问题值得认真反思并有待进一步解决。

(一)政策实施的表面化

首先,在认定条件中,强调“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者应当遵守教师职业道德”,但实践中,对于申请者的道德考核却往往流于形式,多依赖于相关部门出具的证明来判断,而相关部门出具的鉴定材料往往因缺乏对申请人的深入了解而敷衍了事,无法反映其真实情况。这就在申请人的职业道德素质方面缺少了保障。

其次,对于“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者需具备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这一最为重要的、承担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条件,并未制定出统一、具体、可操作的标准。

最后,在罚则中规定对职业道德败坏等相关人员撤销其教师资格,但在现实中遇到此类问题时,却往往是采取行政处分、调单位等方式来处理,并未按规定严格执行,使得部分不合格人员滞留在教师队伍当中,影响教师群体的形象。另外,在实践中,仍存在着教师“无证上岗”——无教师资格证担任教学人员现象,“拔高上岗”——持低一级教师资格证书到高一级学校任教的现象等。

(二)政策实施的缺损

在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中,出现了仅执行政策的部分内容或某些内容,从而导致政策“缩水”现象。[3]

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人员的教师资格认定上,非师范专业毕业的人员需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才能获得教师资格,此前,他们必须按要求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相应课时的学习并取得合格,但在现实中,参加教师资格认定的社会人员并不全是立志从教者,很多只是因就业形势严峻而先拿一个证书备用。基于此种想法的人员增多,以及相关的课程辅导组织机构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导致培训课时严重不足,甚至有的只是应对教师资格考试的“应试教育”,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二是对师范毕业生的资格认证上,实行教师资格直接认定制度。而每年毕业生教师资格认定是在学生毕业之前进行,所依据的主要是学生所修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类课程以及教育实习是否成绩合格、普通话是否达标、体检是否合格等,实践中尽管有些学生教育教学技能方面可能不达标,但实习指导教师考虑到这会影响学生的教师资格认定,也不会轻易给不合格的成绩,这就使得拿到教师资格的师范生的专业水平也打了一定折扣。

(三)政策实施的附加性

教师资格制度实施过程中,还出现少数在原有政策内容外加入了一些并非合适的附加条件与成分的情况,尽管是极少数,但因其影响政策执行的严肃性而值得关注。

在高等学校的教师资格认定中,申请认定高校教师资格的人员首先已经被高校聘用,工作第一年在所在的学校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而教师资格证书的发放要到第二学年度初。这就引发一个实际问题:在第一年的试用期满后,申请教师资格者离开该单位,有些学校就以不再有劳动合同关系、不属于本单位人员而拒发教师资格证书。教师资格一经教师资格审查委员会审定通过,其证书在全国范围内适用,不管该人员是否以后继续在原单位工作,原单位都应该尊重教师资格审查委员会的审定结果,否则会对教师资格制度的严肃性造成不良影响。

三、教师资格制度实施问题对策

教师资格制度实施中的问题是我国教师资格制度建立发展中的一种客观的存在。在我国,教师资格制度没有过往的历史可以继承,不论是在政策本身,还是在政策实施中,出现问题是在所难免的。所要做的是对问题作理性分析,有效地去解决问题。

出现上述教师资格制度实施问题的原因很多,首先是传统教育意识与观念的制约与束缚,缺少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依法治教理念;其次是教师资格制度本身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再次是社会某些不良的行政风气的影响。对此,笔者提出以下解决方法:

(1)突出教师资格制度的重要性与严肃性,提高依法治教意识。只有当相关人员真正了解了教师资格制度,充分认识到这一政策的重要性与严肃性时,才会真正接受、认同这一制度,也才有可能自觉认真地执行这一政策。因此,政策执行部门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必须以各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对教师资格制度进行深入宣传,使人们形成“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意识,为教师资格制度的执行减少观念上的障碍。

(2)改进和完善教师资格制度,提高政策本身的合理性。政策本身的合理是政策有效实施的关键。我国的教师资格制度本身尚存在着准入制度不完善、认定标准可操作性不强、资格证书体系不完善等方面的不足,需要不断进行研究,从我国实情出发,制定出更完善的原则性与灵活性、指导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教师资格制度,从政策本身为教师资格制度的执行提供有效支持。

(3)提升政策实施人员的素质,避免不良行政风气的影响。政策实施人员的素质是影响政策执行效果的直接因素之一。他们对教师资格制度的理解水平、对政策问题的敏锐性、对问题的正确认识与判断以及行政作风等都直接影响着他们在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中的问题解决。因此,需要不断提高政策实施人员的素质和实施水平,为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提供优质的人员保障。

(4)加大政策实施的监督与评价力度,使政策执行真正落到实处。有效的监督是政策顺利执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在教师资格实施过程中,要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大监督力度,确保政策实施所需资源的顺利到位与合理使用,并及时发现实施中的问题,避免问题进一步延续或扩大。同时,还应加大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评价力度,具体分析教师资格制度在实际实施中的问题,及时发现与纠正实施中的偏差,尽可能减少政策实施的失误,确保政策实施真正落到实处。

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是教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尽管我国教师资格制度实施中还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随着教师资格制度在实践中的不断改进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将得到全面的有效实施,其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积极作用将日渐显现,并将从根本上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保江.依法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3-03-08(3).

第5篇

关键词: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资格制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347-02

教师资格制度是教师入职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基石,是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教育优先发展的助力器。

以“教师资格制度”为主题进行精确检索,共有相关文献292篇,其中核心期刊 124 篇;以“教师资格制度改革”为篇名进行精确检索,发现相关文献92篇,硕士论文13篇,期刊文献76篇,核心期刊39篇。根据相关性原则,选择了2007―2012年的25篇来自核心期刊的文章进行研究,以期把握我国关于教师资格制度改革研究的现状。

一、教师资格制度改革的路径

近些年学者们也详细阐述了这三方面的路径,陈向明认为正确处理好教育研究、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三者的关系,扎实将教师资格制度建立在真实、恰当的教育研究成果之上,并且从务实的、多方参与的、协商形成的研究成果因地适宜的吸收国外先进经验,才能建立一种更具开放性、情境性和发展性的教师资格制度。教育部师范司管培俊调整教师资格制度与现代教育的适应性是去除资格制度历史局限性的必要举措。蒋亦华也认为研究教师资格制度必须明确其功能定位,处理好比较借鉴与凸显本国特点的关系,同时也要坚持认定标准的统一性。总结来说,建立完善的教师资格制度,研究者们必须坚持制度和法律休戚相关、借鉴与融合相辅相成、统一与开放弹性应对。

二、教师资格制度主要改革方向

(一)教师资格制度的认定标准

学历方面:由于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而《教师法》中对各级教师的学历要求显然偏低,之前规定没有反映随着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对于教师职业要求的变化。教师职业要求有待完善和提高。对此刘慧芳、王森等学者认为借鉴国外标准,提高教师的入职学历标准,是各国教师资格制度改革采取的措施之一,可以把最优秀的人才,纳入到教师队伍中。然而另一方面蒋亦华等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层次教育质量的下降,局部教师数量的严重不足,中小学教师职业吸引力低以及中专毕业生专业情感和专业技能的见长,提高学历层次是发达国家教育的主要趋势,但对于我国的学历规定的改变应当持谨慎态度,盲目提高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学历规定,容易导致实际水平和能力整体下降。因此,不同学历应当考取不同等级程度的教师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证在现有纵向划分的基础上应当注重横向程度的分类。

教师教学能力方面:近五年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呈全面和多元化发展。就像王奇写道《实施办法》中未对教学能力做出具体规定,目前教师资格认定的考试的做法很难体现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考察。常正霞等学者认为,对教学能力设定一个纵向的分级标准,在从横向上对教师实际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潜质考核才能更好地选择合格教师。另一方面程伟等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应当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这三方面可决定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再加上变更教学实践的在场性和不确定性,申请者更应有过硬的教育教学的能力。

(二)教师资格制度的认定程序

师范生自然准入:学历、非学历考生以及师范生、非师范生的差别认定,直接导致目前教师资格制度认定程序的混乱。近年来学者们认为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应一视同仁。例如胡芳等学者认为要完善教师资格考试要严把教师“入口关”,取消对师范类专业毕业生自个的自然认定,都必须参见国家或地方举行的教师资格考试。

测验方式方面:徐邦兴,史海山认为教师资格的认定应当结果认证和过程认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动态认证和静态认证相结合。注重申请人的考试结果也要注重他已有事实性材料的分析鉴别。另外,程伟认为对于教学实践能力的认定要注重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实践教学经验的区别。刘慧芳,丛英姿结合各国对教师资格认定的程序认为我国需严格控制认定程序,除必修课程外还需多元考察其教育实际操作和教育学科品质等素质,以确保新教师质量。由此,利用多种检测手段,多角度检测教师的品质,比如学分认定、知识技能考试资格获得和教学能力实践考核等手段,才能加快我国教师教育由定向向综合化、开放化培养模式转变。

(三)教师资格的有效性

终生制准入与定期考核认证:现行教师资格是终身制即一旦获得,终身有效。多数学者认为,应当取消终身制。教师资格的定期考核更好地形成教师与不断变动的教育实践的动态适应关系。另外,陈向明认为教育实践的不断变革和发展具有动态性,同样教师工作的对象也充满了个体差异和成长性,随之教师的专业发展也需不断进行。由此李子江等学者认为我国应建议证书资格的定期考察更新制度,教师资格在考虑硬性入门的标准时还要兼顾甄选教师未来的职业发展潜质,建议教师资格定期复审制度,可以弥补教师资格制度的缺陷。由此,定期复审制度才能更有效地利用现有教师准入和管理的资源。

资格制度认证机构和系统:我国的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测试的办法和标准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有学者认为,实际操作中受限于不同主体和能力的差异,自己的有效性地区区分明显。刘慧芳和丛英姿认为我国缺乏教师教育培训的认可制度、教师教育课程鉴定制度、教师教育水平等级评估制度,也缺乏一个教室教育认定机构来师专业标准。胡芳认为设置由国家和地方有双重认定模式的资格认定标准,能更好地有利于教师资格认定的客观和公平性。常正霞等人则认为应当建立教师资格的三级认证,三方联席会议,根据测评结论和监察委员会的监察意见,才颁发资格证。

三、教师资格制度改革的评述与展望

(一)关注教师资格制度改革的受众群体――教师

在研究视角上换位思考,研究者多从教育学和管理学角度对教师资格制度进行探讨。原来的研究多集中在教师资格制度的宏观层面,对于教师资格制度研究者多从这个制度本身的维度思考,多集中于对教师资格的认定条件、认定方法和有效期的完善等进行研究,而忽略了从教师这个受众群体的角度研究教师资格制度的适用性。这个标准制度的受众群体的教师,教育标准和教师资格制度的改革对在职教师和准备从事教师这个职业的人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又有多大不得而知。我们乐观的发现对于教师资格证的研究从对教师资格制度大系统的宏观研究开始逐渐转向资格制度各方面的详细的中观研究,转变研究视角势在必行。

(二)进一步深化对教师专业情意量化标准研究

现阶段对与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职业素质的关系中偏重完善建立一个关于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在教师资格认证中的详细考察和分类标准。教师专业情意仅在2000年颁布的《实施办法》中规定“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者应当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履行《教育法》规定的义务,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这个标准笼统难以量化,现有研究在研究内容上对评定考察专业情意方面仍未做出一个系统的考察标准。如何以在现有教育现实的基础上促进教师专业化情意量化的研究,从而加快完善教师资格证,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研究者关注的方向。

纵观当今世界,建立一个与时俱进的教师资格制度已成为大多数国家提高教师地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化的重要举措。考虑到我国教师教学的不同文化、经济、民族背景下的工作环境,我国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任重而道远。由此,建立一个富有弹性的教师资格制度才是发展教师教育,激励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性基准。

参考文献:

[1]刘慧芳,丛英姿.国外部分发达中小学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及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9,(8).

[2]胡芳.我国教师资格制度存在的四大问题及其完善[J].当代教育科学,2011,(7).

[3]蒋亦华.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的阐释与建构[J].当代教育科学,2008,(9).

[4]王奇.对于中国教师资格制度的几点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S2).

[5]程伟.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问题与出路[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4).

[6]王森.关于教师资格制度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3).

[7]常正霞,徐邦兴,史海山.教师资格认证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2).

[8]朱旭东.教师资格制度相关问题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9]陈向明.教师资格制度的反思和重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8,(Z4).

[10]查吉德.教师资格制度的基本矛盾探析[J].教育导刊,2011,(1).

[11]陈韶峰.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的若干问题及其完善[J].教育科学研究,2008,(12).

[12]查吉德.国外职教教师制度研究述评―制度有效性的视角[J].外国教育研究,2011,(3).

[13]周兴国.教师资格的制度完善:从“终身制”到定期复审[J].教育发展研究,2010,(10).

[14]唐如前.对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的反思[J].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2009,(3).

[15]张雪萍.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律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7,(16).

[16]楼世洲,徐莉亚.完善中的中国教师资格制度――中国首届教师资格制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教师,2005,(12).

[17]阮来民.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刍议[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

[18]李子江,张斌贤.我国教师资格制度建设: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2008,(10).

第6篇

【关键词】教师资格认证 全国统考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0-0196-01

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认定制度和许可制度,是由国家规定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应该具备的特定条件和取得相应资格的法定制度。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基础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教师资格认证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中,但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与时代、基础教育发展以及教师队伍现状不和谐的问题。本文就近年来中国教师资格证制度的变化,分析其中利弊,并力图寻找解决的策略。

一 全国统考后的一些变化

2011年开始,国家在湖北和浙江试点推行教师资格认证全国统考,并逐渐开始在全国推行,实现统考常态化。笔者认为,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说明国家已经意识到教师资格认证市场的混乱。从教育部〔2011〕6号文件中,我们可以总结实行统考后的三大变化:

1.考试难度大大增加

考试实行机考、笔试和面试相结合,小学教师笔试考三科、中学教师考四科,包括《综合素质》、《教育基础知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讲》等,考试科目增加,考试范围和内容更广,不指定参考教材,考试难度大大增加。

2.报考条件显著提高

高校在校生只有毕业年级学生方能报考,且幼儿园和小学教师须具备专科及以上学历,初、高中教师须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

3.认证程序更加严格

笔试单科成绩两年有效,且笔试各科成绩合格,才能参加面试;笔试和面试都合格方能参加教师资格申报,部分学科还需要教学实习见习经历。

以上这些变化,从考生自身的资质以及考试本身的要求这两方面着重体现,这是全国教师资格认证的一个重大变革――教师证的发放由地方收归国家中央。

二 实施全国统考的利弊

1.有利的方面

有利的方面主要有:(1)原先乱象丛生的教师资格认证市场通过统一化管理逐步向井然有序靠拢。(2)报考有了硬性要求:高校学生只有毕业年级学生才能报考,且报考时必须是专科以上学历。这一要求使得在前期筛选时就能将一些人员阻隔在外。由于注重技能和基础知识的考核,考生在本科学习期间就会注重教师技能方面的训练,有利于考生整体素质的提高。(3)考试难度增大,更加凸显教师的专业性。(4)更加严格的认证程序,确保各个环节不出纰漏,保证获得教师资格认证的考生都具有真实的水平。

2.不利的方面

不利的方面主要有:(1)对于那些高考失利无法就读师范专业,但是有志于从事教师职业,且各项必备技能良好的人而言,他们被阻隔在了分界线之外。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不公。(2)师范专业学生疲于应对最终的考试,既有同专业的人一起竞争,还有其他专业的人员参与竞争,压力过大。原先师范生直接拿证的优势丧失,容易造成报考师范专业的高中生数量减少。

三 几点思考

中小学教师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为中小学生的一生奠基。因而,对于教师资格认证这一点必须严格把关,决不能松懈。从各省分开考试到全国统考,是一个长足的进步。但这只是开始,对比美国和日本,中国的教师资格认证还处在规范化的中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在美国,要获得教师资格证,必须有大学本科学士学位,该学位应是由州教育厅批准的具有相关学科教师资格认定的院系所授予的。如果该学位是从非教育院系获得的,申请人就必须补齐州教育厅要求的教育课程和教师执照要求的有关专业的学分。在日本,教师许可证是由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授予的。授予的对象必须是在文部大臣承认的大学修满一定学分的毕业生。教师的培养是在文部大臣确认师范课程的一般大学或师范大学里进行的。在中国,目前只有高校在校生或者专科以上的社会人士才能报考,这部分的人员层次不明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师专业课程的培训,教师的专业技能无法具体评估,无法保证获得资格证书的教师的质量。

笔者认为,从报考开始就应该将考生范围限定在师范生之内,非师范生没有资格报考。这样做既保证了师范生的相对优势,无形中又拉高了门槛,能够提升准教师们的专业素质与修养。教师是一门具有专业性的职业,门外汉也能很好地掌握一些专业技能,但是教师真正需要具备的文化底蕴、人文关怀等都是隐性的,不经过系统的学习培养,无法轻易获得。教师的综合素质必须严格把关,这是毋庸置疑的。其次,在全国统考的前提下,说课以及技能审核要因各省情况而异,不能一刀切。

教师资格认证的变革必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在前行中找出不足的地方并及时修正。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领者,教师的综合素质有了保证,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起航。

参考文献

[1]李敏.日本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及教师的聘任[J].基础教育参考,2004(3)

第7篇

从长远来看,走一体化道路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一体化要求必须打破单一的语文教师培养体系,以我国目前现实来看,由于语文教师专业成熟度不够,如果将语文教师培养模式由“定向型”全部转变为“开放型”,很可能会造成语文教师数量和质量双双下降。鉴于语文教师教育体系在语文教师专业化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因此它的完善要涉及制度、模式、研究体制多方面的改革。

一、语文教师教育体系的政策法规需要完善

政策制度是专业化进程最有力的保障,它既有评价导向作用,又有考核监督作用。进入21世纪,各国政府都充分认识到教育质量的提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教育的质量,因此,各国纷纷采取各种措施致力于培养优秀语文教师和推进语文教师专业化。例如英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接连公布了有关语文教师教育的十多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对师资培养、培训目标方式等都作了相应规定,并全面实施语文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美国则在语文教师成长全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有质量保证和监督及激励体制,他们的语文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现已成为世界上最为完善的语文教师证书制度之一。在我国,语文教师资格证书作为衡量学校语文教师质量和素质及其数量供需调节的标准,这一制度符合世界性的发展趋势,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所推行的职业准入制度,尤其是实行“开放型”师资培养模式的国家对语文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要求都很严格。通过对我国现有的《语文教师资格条例》与其他国家相关制度比较,笔者认为我国语文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在保持原有特色基础上应该有以下一些改变:

(1)改进语文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增加测验形态,将单纯的纸笔测验与网上测验、实地教学测验相结合。纸笔测验是对一些基础知识的量化评定,而网上测验每个人的试题是随机的、快捷的,不仅考察语文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也可以检测其计算机与信息应用知识。实地教学测验则更能反映出被考察人参与教育教学的能力或潜力。

(2)划分语文教师资格证书种类,将入职与在职的资格鉴定加以区分,从而制定不同的测评体系和认证标准,建立不同类型的语文教师资格证书,如“临时语文教师资格证”、“专家型语文教师资格证”、“终身荣誉语文教师”等等,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的实用性。

(3)规定语文教师资格证的有效年限,有效期满后要重新对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及专业水平进行考察。同时将所有获得语文教师资格的申请人的基本资料进行统一注册和管理,用网络或其他手段扩大语文教师专业性的影响。

随着语文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健全,语文教师任用制度也将更为严格。我国现行语文教师任用制度正由分配制向聘用制逐步过渡,但还需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成立一个全国性的语文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对语文教师的资格、职称晋升等进行制度化和程序化的认定,保证语文教师任用的公平和公开。

二、语文教师教育模式应该有弹性

语文教师专业化的教育模式分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

(1)职前培养。职前培养是语文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奠基阶段,首先在观念上就要保证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取向从“基础学科知识专家型”向“复合型学术素质人才”转变,这直接影响到师范院校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与安排等领域。实现这一转变,才能彻底解决“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的问题。其次,培养层次和规格要逐渐上移,加强研究生教育和教育硕士培养,为提高未来语文教师整体学历水平做准备;学制上要具有一定的弹性,为愿意和善于做语文教师的人才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和锻炼机会。目前,很多高等师范院校都在这方面作了一定尝试,例如华中师大采取了一种较有新意的模式:“嫁接式”,其基本做法是让部分较优秀的学生在学习两年某专业之后,可以转到另一专业学习一年半,毕业时授予后一专业的学士学位。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校并没有忽视师范院校的特色,在课程设置上为职前教育各专业搭建一个全校性的师范大平台。所有专业必须学习四大系列的教育类课程:教育学与学科教学论、心理学与心理辅导、现代教育技术、教育见习与实习。除此之外,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需要选课,学分修满即可获取学位。

这种富有弹性和活力的语文教师培养模式,可使师范院校的招生制度和培养模式在初期阶段与普通高校看齐。在策略上,逐步地、分层次地向综合性大学转型,不仅在语文教师培养体系中引入了竞争机制,也使语文教师的来源和师范院校学生就业渠道具有更宽的口径和更大的自主性,有利于师资培养层次和规格上的多元化与人才的合理性分流,既在纵向上加深了学科与专业教育内涵,也在横向上拓宽了专业口径。

(2)职后培训。职后培训是对语文教师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职后语文教师专业化的模式总结起来目前主要有两种:技能熟练模式和反思实践模式。前者主张语文教师职业同其他专业职务一样,将专业属性置于专业领域的科学知识与技术的成熟度中,其专业能力受学科内容的专业知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科学原理与技术所制约。语文教师进修课程的开设以有关语文教师职业的理论、原理、技术的知识为基础。后者则主张语文教师的专业成熟度是凭借“实践性知识”来加以保障的,并且这种实践性知识具有以下特点:它是依存于有限情境的经验性知识,较理论知识而言缺乏严密性与普遍性;它作为一种案例知识而积累和传承;它是以实践性问题的解决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知识;它是作为一种隐形知识发挥作用的。这两种模式各有长处,前者注重理论知识的形成,后者则把握住了语文教师工作的不确凿性和情境性的特点,强调对实践的创造和反思。

三、语文教育研究共同体的建立需要扩大

我们通过对当前的语文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我国语文教育界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许多语文教师重实践轻理论,语文教师学术水平低下,科研能力缺乏,甚至缺乏科学的语文教育理论指导,满足于语文教学经验。这种教育现状不仅妨碍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也使新语文课程实施受到阻碍,更有可能会使语文教学研究脱离语文教育共同体。而且研究表明,语文教育共同体是影响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因素。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语文教育专业研究人员及研究团体和语文教育研究媒体。

(1)成立专门的语文教师专业化研究团体。当前语文教师专业化结构研究多数是学者的个人行为,而且学者的专业结构又极其相似,这样使研究者难以突破自身的局限导致研究视野狭隘、缺乏创新。建议语文教师专业化结构研究人员要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注意沟通和联合不同的研究力量共同研究,发挥不同知识结构研究人员的研究专长,建立由不同研究力量构成的专业研究团体,注重和政府、工商界等其他社会各界的沟通和配合,形成良好的研究环境,为系统研究创造条件。

系统研究的工作包括:整理收集国内外已有的语文教师专业化研究的成果;梳理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学习、吸收各种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中有益的成分;加强对语文教育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及相关学科的融合与沟通;对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哲学、文艺学、语言学、美学等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要及时了解和学习。

学校首先应该“请进来”,即把语文教育专业研究人员请进学校。语文教育专业研究人员应该立足于学校的实际,立足于学校语文教师的教研水平,发挥自身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优势,积极构建专业引领、经验分享、平等合作、共同成长的关系,科学地引领学校语文教学研究的健康成长,进而引领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

(2)语文教育研究媒体的正确引导。语文教育研究媒体为语文教育研究共同体提供了工作和交流的平台,实际上语文教育共同体通过语文教育研究媒体能够传播新的语文教育理论和语文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指导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学校(特别是语文教师)应积极通过语文教育研究的专业学术期刊、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等了解和把握语文教育研究的最新动态,使本校教学研究摆脱局部性和脱离语文教育研究共同体的危险,进而使校本语文教学研究在语文教育研究媒体的引领下健康地成长。

第8篇

中小学教师资格国考 面试 问题 对策

2012年秋季,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教师函〔2011〕6号),立足河北省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改革实际,河北省作为全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试点省份,组织实施第一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认证全国统一考试,实施5年定期注册制度。到2014年上半年,已经组织实施了4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全国统一考试。

面试,是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国考的有机组成部分,属于标准参照性考试,也是整个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过程中涉及人力、物力和时间等要素资源最多和最复杂的一环。面试工作组织的科学化、测试内容的专业化、测试手段的现代化、测试过程的规范化等都体现着面试的“公平、公正、公开”,这是整个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的关键。在2年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中,河北省(市)教育主管部门认真组织、统筹安排,考试工作有章有序地进行,保障了试点工作的正常运行,也积累了宝贵的试点经验。

一、当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国考面试的基本特点

1.规范、严谨的结构化面试基本流程

笔试2科目合格者方能进入面试环节,面试采用结构化考试,笔者又将其归纳为三段六步面试法。

第一段:抽题、备课。地点:备课室

①抽题,备课开始计时。

按考点安排,登录面试测评软件系统,计算机从题库中随机抽取2道试题,考生任选其中一题,经考生确认后,计算机打印试题清单,并开始备课计时。

②根据确定的考题,进行备课,时间20分钟。

考生持试题清单、备课纸,根据试题清单内容要求,开始备课。备课室提供与试题内容相关的材料,准备时间20分钟。

第二段:面试。地点:面试室

③回答规定问题。

考生由工作人员引导进入指定面试室。考官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2道规定问题,要求考生回答。时间5分钟左右。

④试讲(展示)。

考生按照所抽试题内容和要求以及准备情况,进行试讲(展示)为主,统称展示,这是整个面试的中心环节。时间10分钟。

⑤答辩。

考官围绕考生试讲(展示)情况,进行具体提问,考生答辩。时间5分钟左右。

第三段:面试结束,考生离场,考官评分。地点:面试室

⑥考生离场,考官评分。

考生在考官提示下留下试题清单、备案纸,带准考证离场。考官依据评分标准对考生面试表现进行综合评分,填写《面试评分表》,经组长签字确认,同时通过面试测评软件系统提交评分。

2.考核考生的基本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国考面试,按照当前我国学制体系和基础教育组成分为高中阶段、初中阶段、小学阶段各科教师资格和幼儿园教师资格等四个方面。2012年秋季刚刚开始的试点面试中,必答题的问题或情境主要是中学阶段常常发生的教育现象或教学问题,而忽视了各个教育阶段学生(儿童)心智发展的个性和阶段性,针对小学和幼儿园阶段儿童学习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或现象很少,表现出必答题题源的泛化特点,缺乏不同学段的针对性。试讲(展示)环节中的问题表述笼统、缺乏规范性和标准化操作,如小学数学试讲(展示)只是笼统要求达到上数学课的状态,而缺乏具体的、规范的评价要素等等。评价标准只是把中学、小学、幼儿园阶段宽泛地罗列了8个不同权重的评价项目,每个评价项目并没有具体给出熟悉程度和基本表现程度指标,缺乏具体、可操作的表现程度与等级评定细化标准,不便于各个学段、不同科目面试的实际操作。随着试点工作的深入,教育部和省级主管部门不断调研、调整、补充和丰富中小学教师资格面试的内容和要求,截止2014年秋季面试,必答题都是具体根据基础教育各个学段学生(儿童)学习与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典型教育问题或情境,中小学各科试讲(展示)内容和要求表述更加规范具体,评价标准在原有基础了制定出了每一项不同表现程度与等级评定标准,使得面试环节考核更加细化、更具操作性,凸显考核评定考生的基本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最大程度地保证面试的效度和保障考生的权益,体现面试的“公平、公正、公开”。

3.对面试对象报考门槛提高,注重面试对象的发展潜质考核

2012年9月,河北省教育厅公布的《河北省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申请参加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幼儿教育专业的中专学历即可,非幼儿教育专业的应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应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申请参加初级中学、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应具备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面试对象打破了师范生的“特权”,让所有有志于从事基础教育事业的不同学习者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从而更加明确“师范专业学习经历不等同于师范专业发展潜质”。通过面试,关注考生是否具备可以“再塑造”成为“合格基础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潜质,把好基础教育师资的“入门关”。

根据当前河北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考试报名条件,在校大三(含三年级)师范生,2014年春季及以前,面试的考生主要是想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社会学习者以及少数无教师资格证的在职教师,考生原始学历整体程度低、基础教育从业经验者较少,非师范专业背景占主体。但从2014年秋季开始,随着放开在校师范生报考政策,在校待考生即将成为面试的主体,面试主体正在发生着转变。

二、当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国考面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在担任河北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面试考官的工作经历中,发现面试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突出问题。

1.考生对面试内涵理解不到位、缺乏准确性,教师基本礼仪和综合素质明显欠缺

相当一部分考生抽到考题后,都会认真理解考题要求,但在面试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考生答非所问,不能清楚地理解要求,从而影响面试结果。简单分析其原因,一是考生对改革后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结构化面试的程序、内容和要求及其之间的关系都未能准确理解,更无经验可言。二是考生自身的理解力不高,影响了表达能力和执行能力。相当一部分考生在教师基本礼仪礼貌和综合素质方面有欠缺,如高度紧张、穿着不当、与考官空间距离不适宜、必答题环节只背答案、缺乏与考官的交流等等,达不到教师基本的仪表仪态和交流水平。

2.当前考试淘汰线的“一刀切”做法,对在校专业学生带来一定挑战和压力

当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结构化面试是基于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入职性资格审查,有人说把那些将来能成为合格教师的考生“留下来”,也有人说把那些不适合做教师的考生阻挡在入职门口等等,这些都反映着对于教师资格面试性质功能的界定,一定程度上讲,就是一种淘汰性考试。在当前以社会学习者为主体的面试中,一般都有过与不过的线,比如5个人中淘汰2人左右,而这对于在校待考生来说可能是最大的压力之一。在校待考生的整体专业素养较社会学习者而言要明显高、专业能力整体要强,若按当前淘汰情况,从当前允许在校待考生只是在大三应考,也就意味着在校待考生毕业前,特别是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高等院校在校生,在毕业时拿不到教师资格证,没有资格证会让一些学生认为大学白上,更没资格参加各种中小学入编入职考试或上岗就业,形成教育成本投入与产出不成正相关,所以当前在校待考生潜在压力很大。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专业学生就业出口,也可能影响高考生对基础教育专业的意愿和选择,形成不良循环。同样对于那些具有“发展潜质”的社会学习者在与在校师范专业考生同场竞技中明显处于不利。无论哪种情况,都会受到很大影响,这与教师资格面试初衷相违背。

3.面试考官队伍有待扩充,专业化水平和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方面,当前面试考官队伍主要是由教育主管部门教研员、一线骨干教师组成,高校专业教师较少,即使有高校教师,非专业背景教师也占一定比例。面试考官一组有三人组成,基本是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组成,而现有的面试考官专家队伍专业化水平和整体素质偏低,有待继续加强培训。另一方面,河北省中小学资格考试高峰期从2014年秋季开始,现有的考官队伍显然无法应对考试需求,须要进一步扩充,考官队伍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三、完善当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国考面试的对策建议

1.在校待考生树立危机意识,积极投身专业实践活动,提升综合素质

当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国考面试突出强调“专业性、实践性、能力性”。在校待考生一定要高度重视教师资格考试,在校期间只有2次考试机会,以当前笔试、面试过关率来看,有一部分学生毕业前势必拿不到教师资格证。所以要改变以往上大学就是为了取得毕业证书的单纯追求,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毕业前必须取得的还有教师资格证书,树立“学以致用”的专业学习观和危机意识,重视专业认知和理念的自我塑造,积极主动地投身专业学习和实践锻炼。如立足平时专业校内外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以及利用寒暑假、节假日到中小学校进行见习或顶岗实习,积累一线工作经验和加强职业的“元认知”,对面试的作用是非常大的;重视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中小学教师礼仪的训练和培养,切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寻求具有个性的教师气质和教学风采。

2.加强调研,区别不同面试对象,创新面试评定体系,完善面试机制

2014年秋季开始,是河北等5个国考试点省(市)在校待考生参加考试的第一次高峰期。当前教师资格国考面试使得师范生失去了过去面试的“免考权”,这是国内外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发展的必然要求。正确对待在校待考生与社会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前国考面试须重点解决的问题,这是保证面试实效性和维护广大考生切身权益的关键,也是避免当前入职考试流于形式的重要体现。

教育部考试中心和省级主管部门要加强调研,深入了解面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不同主体的影响或作用,坚持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功能基础上,创新方式方法,区别对待不同面试对象主体。如:对于在校待考生可实行在校学习审核制度,考察学生在校期间关于儿童发展、教育教学原理、教师职业道德等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情况,合格者可免笔试,直接参加面试;亦可调整社会学习者面试科目,综合考查面试者专业基本素养和能力,真正让有“发展潜质”的社会人员补充到基础教育师资队伍中,切实把好入职第一关。

因此,应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国考面试机制,严格面试标准和程序,保证面试的实效性和公平性,吸引社会上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基础教育师资队伍中来。

3.切实加强考官队伍培训和建设,提升考官队伍素质,确保面试考生的权益最大化

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面试从专业角度而言,是一项以专业综合实践能力为主的考核,强调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用教育基本理论指导基础教育教学实践,并在教育实践中丰富发展教育理论,考官通过考生借助一个教学实践片段的试讲(展示)来评价考生的实际水平和发展潜质,所以作为评价者的考官也应当是一线骨干教师、教研员和高校教师组成的共同体,高校教师须要强调实践性,一线教师则要加强专业理论修养。国家、省、市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考官队伍培训,制定考官定期评、聘机制,切实提升考官队伍整体素质。

扩充考官队伍一定要选拔专业对口、学历层次较高、职称较高的教研员、一线教师、高校专业教师,建设在年龄、学历、职称等方面结构比例合理,突出理论修为和实践水平高的“双师型”专家队伍。一定程度上讲,切实保证中小学教师资格国考面试质量的关键在于有一支专业化程度高、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专家队伍,这也是保证国考面试公平公正的必要保障。

4.加强课程建设,创新教法,重构评价体系,加强实践教学

高校师范专业课程设置和建设是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核心环节。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对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要素要求。当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国考面试的特点和要求在职前专业课程中也应有具体体现,但同时,职前专业课程建设也应避免陷入“为了入职性考试而设课”的误区,也要体现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特点的“发展性”要求和特质,即培养未来从事基础教育的优秀中小学教师。“源于入职标准,但又高于入职标准”应当是今后高校师范专业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做好入职资格审核考试内容与教师专业发展课程的有效衔接以及相应评价体系的构建。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是解决当前职前师范专业考生面试问题的根本途径。树立“做中学、学中教”的教学理念,构建“理实一体化、学训一体化”的校校(高校和中小学校)实训、见习(观摩)、毕业实习、专业志愿活动等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以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为契机,多途径、多通道、多手段、多方式地提高师范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内涵和实践能力。

按照教育部的统筹部署,按照原定计划,到2015年底,全国所有省市结束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省考,全面实施全国统一考试。对即将参加国考的省份而言,对考试的组织实施是个考验和挑战,特别是面试环节深刻影响着整个考试质量和考生的切身权益。同时,面试也深深影响着高校师范专业课程建设。所以非常有必要总结前期经验,为后续面试的高效运行、考生顺利通过面试并对高校专业课程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

参考文献

[1] 闫建璋,郭S嘉,赵英.教师资格定期认定制度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4).

[2] 蓝秋燕.教师资格证“国考”下师范类教学法课程变革的探讨[J].高教论坛,2014(3).

[3] 赵宝荣.教师资格考试之面试环节的思考[J].中国文房四宝,2014(2).

[4] 魏勇刚.新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J].教育评论,2014(5).

[5] 梁桂莲.美国教师定期更新制度的启示――以我国实施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为视角[J].教育导刊,2014(1).

[6] 江畅.全面提高教师资格考试质量的思考[J].湖北招生考试,2003(8).

第9篇

学前教育学是幼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获得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准确把握学前儿童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培植坚定的幼儿教育信念,掌握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所必须掌握的教育基础理论课程,也是幼儿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的核心内容。然而,调研发现,当前幼儿园普遍反映幼专学生存在的问题很多,这主要与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前,幼专学生在校只要通过学前教育理论考核合格就很容易获得幼儿教师资格有直接的关系。这就要求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探索一条使幼专学生能迅速适应幼教发展需要,成为合格幼儿教师的成长之路。

关键词:

国考;幼专;学前教育学;问题;解决策略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正式实施。按照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文件规定,从2014年起入学的师范生(包括幼专学生)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必须参加全国统一的、严格的教师资格考试(即教师资格“国考”),才能拿到教师资格证书,幼儿教师资格证书也是如此。改革后的幼儿教师资格“国考”,增设了综合素质的考查,同时,加强了幼儿教师岗位保教知识与能力的考查。

1当前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高要求,人们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因而社会对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幼儿师范教育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专学前教育学是幼专学生学习幼儿教师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师范院校体现师范性的重要标志性课程。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幼专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教学水平质量的高低。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学前儿童进行全面的保育和教育,探索学前儿童教育规律的科学。它是幼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获得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准确把握学前儿童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掌握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所必须掌握的教育基础理论课程之一,也是幼儿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的核心内容。然而,经过对幼专学生实习的幼儿园调研和对毕业的幼专学生就业的幼儿园进行追踪调查发现,当前幼儿园普遍反映幼专学生存在很多问题:如幼儿教育理念落后;幼儿教育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幼儿教育专业技能不强;教师专业思想不稳定等,这不利于幼儿优美人格的塑造和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当前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极不适应。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但主要与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前,幼专学生只要在学校通过学前教育理论考核合格,普通话达标,经过短时间的教育实习就可以获得教师资格有直接的关联。而幼专学前教育学作为幼儿师范院校的教育基础理论课程,教师在教学中重书本知识,轻活动设计的训练,教学方法仅仅依靠讲授,幼专学生通过记忆的方式,学习并记住一些有关幼儿教育和保育的书本知识,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上述问题的发生。鉴于此,就要求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探索一条使幼专学生能迅速适应幼儿教育发展需要,成为合格幼儿教师的成长之路。

2当前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2.1幼儿教育理念落后

幼专学生的教育理念落后,这主要与当前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有直接的关系。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教师不太清楚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认为幼专学生只要掌握了幼儿教育相关知识,就自然形成了相关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重知识教学,轻能力培养,忽视幼儿园活动设计的训练。二是教师认为学生到学校来是接受教育的,教师只需要“传输”,学生“接收”就可以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关注的是自己的“教”,课堂教学中只有自己的“独白”和“表演”,忽视了幼专学生的“学”,这种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没有情感交流的教学活动,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三是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只注重“教育”内容,忽视“保育”知识的传授,各幼专学校普遍重视教育课程的开设,而有关保育知识的课程除了开设《学校卫生学》外,几乎没有其它课程,这必须导致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师只注重“教育”内容,忽视“保育”知识的传授。

2.2幼儿教育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幼专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幼儿教育的条件性知识和保育的实践性知识的缺乏,与当前学前教育的发展不适应。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知识即教育科学知识,被称为教师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条件性知识。幼专学生在校学习教育科学知识,正如前面所讲,教师的角色是传递者,承担的是“传输”知识的任务,而学生的角色是接受者,承担的是“接收”知识的任务,师生之间没有情感交流。同时,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师很少到幼儿园听课和进行调研,不了解当前学前教育的实际,不能将所学的教育科学知识运用在教育实践中进行检验,教学往往从理论到理论,因而幼专学生所学的教育科学知识必然不能解决幼儿园教育实践问题。学习中,幼专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状态,而考试往往也只以知识性考题为主,这就是造成幼专学生缺乏教育学和心理学教育知识(即条件性知识)与幼儿教育和保育的实践性知识的主要原因。

2.3幼儿教育专业技能不强

幼儿教育专业技能不强,表现在所学幼儿教育专业技能不适应幼儿园教育保育与教育实践的要求。幼专学生在校进行教育专业技能训练的途径主要有:学前教育学教学中进行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学校统一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试讲和参加一定时间的教育实习。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教师仅仅以讲授为主,幼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往往缺失主体性,课堂教学不能针对幼专学生特点和幼儿园实际需要进行专业技能培养,幼儿教育专业技能不能有效得到提升。试讲虽然安排有教师指导,但主要是由幼专学生自主进行练习,指导教师听两三次课,因此,幼专学生教育专业技能训练质量很难保证。教育实习根据目前幼专学生的就业需要,所以一些幼专学校安排为集中实习和自主实习相结合,实习时间很难保证,加之一些学校对实习过程不够重视,学生实习流于形式,这是幼专学生教育专业技能不强产生的主要原因。

2.4教师专业思想不稳定

幼专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主要表现在没有坚定的教育信念,自我专业发展的动力严重不足等。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由于重知识传输,轻能力培养;重“教育”内容的传递,轻“保育”知识传授,不能根据幼儿园教育实际需要,真正做到保教合一。更有甚者认为,幼儿教师只要在幼儿园让孩子吃好、睡好,有责任心,孩子不出事就可以了,幼儿教师哪谈什么专业发展?这样自然不能引导幼专学生养成正确的幼儿教育态度,更不能在为幼专学生从事幼儿教师职业之前作好幼儿教育理论知识准备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教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提升幼专学生作为未来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这是造成幼专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3当前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要使幼专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快速适应当前幼儿园教育实际需要,迅速将所学的现代幼儿教育理论知识转化为幼儿教育能力,这就要求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师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主动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使幼专学生转变原有的学习方式,以保证幼专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和快速成长。为此,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改革的路径就是要帮助幼专学生:

3.1掌握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

要让幼专学生掌握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师资格证考试实行“国考”后,对考生的要求更高了,表现为:考试的难度加大了,考试的形式多样了,内容更广泛了。具体针对幼专学前教育的学生而言,“国考”后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加强了幼儿教师岗位保教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增设了综合素质的考查,考试的形式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考试内容更为广泛,包含了幼儿教育专业知识和幼儿园活动设计能力等,因此,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幼专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而且要善于发现和发展幼专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幼专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同时,还要帮助幼专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改变以往幼专学生只通过简单模仿和操作,解决一些学前教育实际中创造性程度较低的问题的学习方式,促进幼专学生“能动、自主、有创造性”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位幼专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3.2形成复合型的专业知识结构

幼专学前教育学的教学,不仅仅是为幼专学生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打下理论知识基础,还应当为幼专学生提供认识世界独特的视角、域界和思维的方式,了解科学家的创造发现过程和成功的原因,特别是在他们身上展现的科学精神和人格力量,对于增强幼专学生的信心和创造意识具有重要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让幼专学生形成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满足社会对未来幼儿教师知识结构的需要,从而提升幼专学生的教师专业素养。

3.3提升幼儿教育专业技能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的改革,增加了幼专学生获得幼儿教师资格的难度,对幼专学生在校的学习、考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对幼专学前教育学的课程也提出了改革的要求。要提升幼专学生的幼儿教育专业能力,在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前教育理论与学前教育实践的结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幼儿园典型教学视频、微格教学、带领幼专学生到幼儿园见习等方式,突出幼专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积极引导幼专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学前教育实际中的典型案例,帮助幼专学生掌握扎实的学前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并将所学教育理论知识运用到幼儿教育实践中,从而提高幼专学生分析和解决幼儿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使幼专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幼儿教育教学方法和领悟幼儿教育规律。

3.4树立崇高的专业理想

要让幼专学生树立崇高的专业理想,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应当通过课堂教学,积极引导幼专学生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和价值观,懂得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幼儿教育事业中。还要让幼专学生意识到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自己肩负着为国家未来人才培养奠定基础的历史重任,并将热爱幼儿和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发展作为自己人生最重要的职责。我们只有总结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基础上,认真思考教师资格证“国考”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准确定位学前教育的功能,才能不断推进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的改革,从而促进幼专加强对幼专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构建适应时展的新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

作者:郑枫 单位:铜仁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