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口译教学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6 16:03:2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口译教学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口译教学

第1篇

关键词:口译考试 口译教学 存在问题

经人事部批准,由中国外文局组织的“全国翻译专业(水平)考试”(简称CATTI)应用而生,并于2003年12月在北京、上海、广州举行了首届考试。随后在全国范围类掀起了一场“口译”狂潮。每年,全国各地报考的人数几乎近疯狂地呈上升趋势。这一现象有着其深刻的社会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国加入了WTO,中国的经济日益蓬勃向上,经济的开放性日益增强,使得跨国际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因此,全国各地对口译人员要求的数量也随之大幅度上升。而CATTI的考试本身也纳入了国家人事部的职称考核制度中。这使得CATTI当之无愧地成为这一领域的权威。它已在无形中成为了市场的“指挥棒”。使得有志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士找到了一种“归属感”。但在这种“狂潮”中我们应该显得理智些,应当看到CATTI还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有待进一步完善。

1、CATTI存在的问题和对社会的影响

1.1作为一种职称认证考试,考试本身未涉及职业道德这一重要的内容。

CATTI考试是国内同类考试中最具权威的,其内容侧重对报考人技能的考验,以及考试内容的现场模拟性和实用性即考试内容所涉及的广泛性。其内容的确比起其它同类考试如教育部与北外所推出的口译考试、上海市的口译考试有过之而无不及。但这三者却无实质性的区别。而口译作为一种职业。除了要有扎实而广泛的知识外,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同样不可忽视。道德素质也是用人单位考核评估口译人员的要素之一。诚然。有些人辩驳到,即使考试中出现有关“译者行为准则”也只有落得“形式主义”之名,毕竟,译者的职业操守只能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才能真正地表现出来。但是,包含有职业道德考察的考试至少会使考生意识到其重要性,而且也符合CATTI考试的实质――职业认证考试。而现阶段的CATFI似乎并未提及职业道德素质。这样一来,我国职业口译群体将会有缺乏行业规范化的趋势,而CATTI的考试也势必会失去其应有的权威。

1.2 CATTI考试的社会影响。

CATTI以其在业内外所具有的权威性,使其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和行为的指导性。它不仅反映出市场对此领域的要求。还折射出社会群体的反应。在CATTI考试的报名事项中给出了报考相应级别考试的能力要求,如二级口译考试中要求“掌握8000个以上的词汇,了解中国和英美国家概况,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良好的双语互译能力。建议具有英语系研究生水平以上的人事报考”。而在实际报考人中,大多数人怀着从众心态盲目地报考。甚至有些从国外回来的全职太太们也跃跃欲试。更具讽刺意义的是她们仅仅凭借在国外的生活经验及无障碍的语言交际,把CATTI当作一种打发无趣生活的调剂品。此外,考生的盲目性加上CATTI本身的难度性,使得每年报考人数与通过率成反比趋势。换而言之,报考人数在剧增而通过率却缓慢地爬行或停止不前。这样一个结果势必对社会造成深远的影响。

2、口译教学的难点及盲点

要解决口译行业领域专业化、规范化和市场化的问题和进一步完善CATTI考试,我们可以从口译的教学改进中找到办法。在增进高校口译教学的指导下,有关口译考试的市场势必会有一系列新的整合活动,将大大地提高口译培训机构的质量来与大学等教育政府机构的培训班进行竞争。同时,国家正统的教育机构是输出合格口译人员的主要地点,而高校口译教学工作的进步会直接提升口译这一行业的整体素质。因此,高校口译教学是提高口译行业素质的关键。

目前,我国口译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该尽快解决这些难点和盲点。

2.1中国高校的口译教学尚未走入专业化、现代化、规范化和国际化的轨道。

首先高校口译教学规模太小,学科定位不科学,而且课程设置不科学:分工不细,专业化程度低,选取教材不够广泛,学生缺乏实习机会。高校本科教育应是重视实践的一个阶段,这是其同研究生教育的本质不同。口译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校应该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学生口译方面的专业化训练,应该把口译当成一门基础课贯穿到外语专业的整个过程中,同时,把它当成一门有挑战性的选修课在更广泛的领域中培养有潜质的口译工作者。专业化不强还体现在所学内容分工上不够细化,过于笼统。国外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美国有的大学和机构根据职业目标将口译专业进行分类,有法庭口译、陪同口译、会议口译、医学口译和技术口译;加州大学有法律口译和医学口译;蒙院有文科口笔译、会议口译、法庭口译和社区口译;巴黎高翻学校只培养会议口译。这种做法突出了目的领域的专业性。其次,国内的口译教程缺乏广泛性,所以,口译材料的选择应多样化,使学生熟悉各种语音语调,增强他们的语言适应和理解能力。再次,不同的文体差异在口译材料中未有所体现。口译虽是口头表达为主,但是涉及的领域广、接触的人员多,不仅有文学、艺术方面的,而且政论、演讲、经贸、广告等方面都会遇到,故选择口译材料时必须兼顾不同文体的差异,以拓宽视野,激发学生兴趣。由于口译有很强的时效性,教材没有统一性和固定性,因此,任何第一手的资料和信息都可以成为口译的教程。最后,学生在学习到一定程度后,没有真正的“上战场”的机会,有点“养兵千日,无用兵之时”的遗憾。

2.2 口译教学中的“领头羊”――教师的素质问题也不可小视。

很多高校口译教师本身就缺乏口译实战经验,使得教学犹如纸上谈兵。其实在现实中,我们也可以聘用外教和有经验的兼职教师来弥补我们口译教学的不足之处。

2.3对学生的挑选。

第2篇

一、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现状

1.教学手段陈旧。学习是指学习者在特定环境下通过操作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要使用诸如网络信息资源、多媒体课件、视频之类的学习材料。[2]英语口译教学应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语言实验室、音像资料、电视、校园网络等电化教具以及其他的教学技术资源。但是,目前国内很多民族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率低,甚至有的高校没有配备语言翻译实验室,缺乏基本的传译设备和多媒体教学条件,基本上仍停留在“教师+学生+教材+磁带+录像带+粉笔”的传统口译教学模式上。一些学校虽已使用了多媒体技术,但学生仍然处在虚拟的环境中,要么是教师阅读,要么是自动放音,看不到发音者的面容,一成不变的语言实验室教学并不能创设真实的人际交流氛围,缺乏现场人际互动的因素和语言环境,口译教学效果不理想。

2.教学课程安排失当。在英语口译教学中,课时安排是否科学合理,对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在第七、八学期都要开设口译课,但大部分民族院校仅开设一个学期。显而易见,教学课时严重不足,使本就基础薄弱的少数民族学生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而口译教学又是一门需要足够时间练习的技术性课程。此外,很多民族院校将口译课程安排在第七学期,而此期间学生正忙于撰写毕业论文、备考专业英语八级和求职择业等,要做的事情非常多,心理压力也很大,难以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系统地学习口译课程。因此,教学效果不佳,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3.缺乏适用的口译教材。单一的教学用书和陈腐的教学内容严重限制了口译技能的培养。近年来,随着口译教学及其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英语口译教材日渐多样化,这些教材大体上可划分为两类:一类以语言训练为主;另一类则以技能培养为主,辅之以语言训练。而以语言为主线的教材仍沿用传统的内容编排模式,即前半部分是口译理论,后半部分是材料翻译。以技能培养为主的教材,是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根据“以技能为核心”的口译教学原则,开始采用以口译技能为主线的编排方法,囊括了各种口译技能。[3]这两类教材都没有将语言训练与口译技能培养很好地结合起来,都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民族院校所使用的教材更是五花八门,其内容未能很好地结合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也不切合学生实际情况。因此,编写更适用于民族院校的口译教材是强化实践教育、优化教学内容和培养高素质翻译人才的关键。

4.教学目标定位模糊。国家教育部于2000年初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虽已初步明确了口译课程的教学目标,即培养双语的快速思考技能和反应能力,使学生掌握口译的基本理论和专题连续传译的技能,习得英语基本的记忆方法、口头概述、口译笔记以及公众演讲技能,通过大量练习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最终使学生可以更加准确、流利地进行英汉翻译。但是,由于教学目标过于主观和宏观,缺少客观性和微观系统指导性,因此对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特别是口译教学,目前还没有找到可遵循的统一规则。民族院校更是如此,口译教育缺乏科学的定位,目标亦不明确,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实用性,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致使口译教学质量偏低。

5.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发音“先天不足”。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而这些地方的中小学校英语师资严重缺乏,大多由非英语专业的大学或中专毕业生担任,缺乏系统的专业学习和培训,发音不标准,造成大量的学生“方言英语”现象。而到了高中阶段,为了应对高考,民族地区中学主要注重笔试教学,而忽视听力及发音,无形之中造成了学生英语发音的“先天不足”。因而,这些学生到高校后,自然存在发音不准及矫正的漫长过程。

6.少数民族学生自我效能感不强。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著名的班杜拉(Bandura)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指个体相信自己能够成功扮演各种角色,并完成各项任务的信念强度。[4]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心理变量,是影响学习意愿的最主要变量。民族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文化语境,部分学生从小接受本民族文化的陶冶,意识中深深地植入了本民族文化思维模式,形成了不同的内在心理品质,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上与普通院校大学生相比,有着一定的差异。因此,主观上对外来语言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强,特别是对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偏低,因而直接影响到英语口译的学习效果。

二、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改革对策

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全国民族院校已达十多所,民族地区有近300所高校(含独立学院),少数民族大学生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因此,民族院校应以近期中央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为契机,遵循一般院校教育的规律性,结合自身教育的特殊性,不断深化英语专业口译教育教学改革,形成科学的口译教学体系。

1.加强英语口译教学的研究。科学研究能为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国的口译教学研究起步较晚。我国的口译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的经验介绍和问题陈述阶段,发表的文章主要围绕口译的特点及技巧进行论述;二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口译研究初步发展阶段,静态研究转入动态研究,学界开始对口译跨学科特点进行研究,同时释意理论得到系统介绍并成为中国高校口译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三是进入21世纪后的口译研究蓬勃发展阶段,此阶段口译研究呈现出开放型跨学科研究的态势,形成了一批理论研究成果,如柴明颍的《口译与口译教学》(中国翻译,2007)、刘和平的《谈口译研究与专业口译培训》(中国翻译,2007)等。此阶段,一些口译研究理论著作相继问世,如鲍刚的《口译理论》、刘和平的《口译理论与教学》和杨承淑的《口译概述》,力求反映口译研究的新方法、新趋势以及口译教学与技能培养对策等。同时,在口译教学模式方面,形成了国内最有代表性的“厦大模式”,此模式是厦门大学林郁如教授等在“吉尔模式”基础上提出的一套口译训练方法,成为我国最早的系统口译训练模式。[5]此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仲伟合提出的口译训练“八化方针”(即课程立体化、内容系统化、练习真实化、学生中心化、教材多元化、技巧全面化、教师精英化和目标职业化),也获得了众多高校的借鉴。[6]从研究内容来看,我国口译研究受释意理论启发,很多研究者也主张口译教学要以口译技能为主,例如姜宏认为口译教学应以技能训练为主、语言训练为辅;罗进德倡导“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原则;仲伟合提出在口译训练和教学中应该以向学生传授“口译技能”为主,辅以不同题材的语篇来强化口译技能的习得。[6]但也有少数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如鲍川运就指出口译课应该坚持语言与口译教学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7]

2.统一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民族院校的教育存在着很多共性的东西,教育对象均以少数民族为主,所以,为提高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水平,国家主管部门应为其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此大纲的制定须立足于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既遵循职业口译的客观规律,又兼顾民族院校的教学实际,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对学生应该达到的口译水平、基本口译技能、连续传译和同声传译的最低要求和考核方式等做出具体的规定。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民族院校应以口、笔译理论和其他相关学科理论做指导,坚持以技能训练为主,语言训练为辅以及交传和同传并重的原则,从口译基本功训练、口译语言技能训练、口译对话翻译能力训练到口译实践技能训练,以层次梯进的方式,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口译相关技巧的综合运用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和职业化翻译人员。[8]其次,要改革完善口译课程体系。按照初级、中级和高级口译教学三个阶段,开设连续口译、专题口译、会议口译、同声口译和翻译学概论等课程;增设与口译课密切相关的课程,如英语视听说、高级口语、中国文化概论、公众演说等课程,实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和技巧的全面化,使学生从语言的单一性向知识的多元化方向发展。第三,合理设置口译教学课时。目前,我国高校口译课时数普遍较少,导致教师授课内容顾此失彼。民族院校应立足本校口译教学和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现状,科学合理地调整口译课时,增强口译知识传授时效性和操作性,从整体上提高学生口译实践能力。

3.建设职业化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师必须既能胜任译员的日常工作,又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民族院校要着眼于英语口译教师水平不高的现状,采取“内培外引”的原则,积极推进职业化的双师型师资建设:一是加强在职口译教师的培养,有计划地组织外出培训学习,提高现有教师的口译水平;二是引进高水平的专职译员和外教,使他们在担任口译课程教学的同时,负责对现有口译教师的专业培训;三是政府要给予人才政策支持,尤其是在财政和人才待遇方面予以倾斜,以吸引高级职业口译人员到民族院校担任口译教学工作,打造双师型口译师资队伍。

4.编写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口译教材。民族院校学生大多数来自我国偏远的民族地区,口译教育应该考虑到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反映各领域相关内容。因此,口译教材的选择至关重要。教育主管部门或民族院校应联合组织有经验、高水平的口译专家和教师,编写民族院校统一使用的口译教材,该教材应体现民族性、社会性、实用性、时效性特征。口译课程内容应涉及民族地区金融、政治、文化、科技、民俗、旅游等领域,并根据需要不断更新。同时,教材的编写应考虑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使口译教材避免单纯文字化而更符合口译的即席性特点,实现口译教学媒体化和视觉化。[8]只有这样,才能使口译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交际场景,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开始运用于高校外语教学,为外语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为口译教学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的环境,成为口译教学的重要模式。2010年,第八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首次提出了“口译与技术”的议题,国内口译学界逐渐认识到口译工作中技术技巧的重要性。之后不久,高校英语专业口译课堂增加了公共演讲技巧、笔记法、代入式口译等课堂练习环节,推进了高校口译教学的系统化和科学化。[2]因此,民族院校应为口译教学配备语言实验室或语音设备,使口译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辅助教学,将图片、文字、声音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三维化,增强教学的立体性、直观性和实用性。同时,要及时更换新的或组织研发适合本校口译课程教学实际的课件,广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口译教学效果。

6.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口译的本质在于交际,而交际则又依赖于一定的环境。所以,在口译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和讲练结合的原则,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一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平等的教学氛围,缓解学生学习的紧张心理,激发他们的英语学习思维;二是采取提问互动式、小组案例讨论式、个人体验教学式、团队合作辩论式、主题小品表演式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课堂成为多维式的动态教学场景;三是实行主题式口译教学,以口译材料为主线,附加以教育、宗教、科技、旅游、卫生等主题,将技能的训练穿插在各个专题的口译练习中,达到技能化的口译教学目的;[9]四是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增强口译实战能力,注重设计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各类模拟真实的口译交际现场,如会议、会晤、谈判等口译以及英语角、英语沙龙等活动,突出实战性,给学生足够的练习时间,通过角色扮演、现场演练、公开演讲等,实现教学载体多元化、模拟真实化,让学生在近乎真实的语境中学习交际,克服“文化休克”现象,提高学生的交际和表达能力。

7.完善口译教学机制。首先,创立高校与行业、职业口译机构等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发挥产学相融、合作办学的集成优势。如采取“3+1”的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三年在学校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第四年到行业、职业口译机构等进行教学实习,合力打造口译实战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其次,充分利用对口援建机遇,选送英语专业优秀学生到援建学校接受英语口译培训,或报考援建学校口译专业的研究生,接受更高层次的学习教育。第三,以国际视野探索口译人才培养新机制。民族院校应积极拓展国际化教育途径,实行“3+1”或“2+2”的培养模式,实施跨国合作教育。同时,充分利用国际化的教育资源,吸引国外优秀人才来学校任教,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口译人才。第四,完善口译考试制度。当前,单一的口译考试方式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应采用多样化、个性化的考核办法,把实践、自学、协作、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和自身素质加以综合考虑,实现笔试、口试、口译录音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来核定学生考试成绩。[3]第五,建立和完善双导师制度。一是选派有口译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学生导师,实行一对一的教育指导;二是向职业口译机构聘请专职译员担任本科生导师,按照相应的导师细则,指导学生口译学习,切实将知识传授与个性化教育结合起来。第六,实施优等生引导制。选拔学习优秀、口译水平较高的高年级学生担任低年级同学的学习引导生,解答学习疑难,提供助学服务。第七,完善民族院校口译教学评价体系。一是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科学系统的口译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对主管部门的履责情况、高校口译教学条件、师资建设、学生口译能力和毕业生核心就业力等,使口译教学的检查和督导有规可循;二是由政府主管部门联合高校和专门社会口译机构等,采取纵横结合的评价办法,建立健全民族院校英语口译教学评估工作体制。在纵向评估方面,实行上级教育考核、学校自评、学生评价三级评价机制;在横向评估方面,实行职业口译机构、校际间、用人单位、社会中介组织四级评估机制,形成多方参与的评价格局,扎实有效地推进民族院校的口译教学。

第3篇

【关键词】口译教学 口译能力 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072-02

一、引 言

“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听到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但是口译的过程不是简单地从源语到译语的解码。因此,在口译教学中,应该明确口译教学的目的和方法,以技能训练为主,辅之以口译技巧的传授。

二、提高口译教学策略

1.提高任课教师自身的综合能力

口译任课教师应积极热心于口译活动,具备丰富的口译实战经验,这对口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在各种口译活动中应对各种突况的应变能力是平日课堂上传授不了的。口译课程的教学首先应该是口译经验积累精华的讲授,而不是纸上谈兵。另外,口译理论和应用技能的培训,支持和鼓励口译教师从事大量口译活动是提高教师自身综合口译能力和口译教学的关键。

2.完善口译教学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开设一门课程的首要条件。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成功开设课程的原动力。传统的口译课课程设置存在一些缺陷。首先教材语言书面化、理论化,没有结合口译灵活多变的特点,理论与实践分离,素材不够真实,针对性较差,题材不够丰富等,这些方面仍需要改进。其次,口译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性不强,模式单一,没有口译现场的气氛,学生易乏味,散失口译学习的兴趣。有些口译教师还以口译理论讲解占据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违背了口译实践性的特点和要求,学生参与口译练习的机会较少。这些都是提高口译教学的障碍。再次,现在高校中的口译课程多半是以听录音――记笔记――跟读――复述――口译这一程序来进行,缺乏新意,并且录音并不能完全提供给学生真实的训练气氛,所以应加大现场模拟口译实践的力度。尽管这样的练习给学生的压力很大,但是却能给予学生亲身体验口译实践,从而领会和掌握许多口译技巧和经验。最后,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有些高校的口译课学时只有32~36学时。这对于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言远远不够。以这样的课时来开设口译课,教师在课上只能草草带过一些理论的讲解,并不能深入开展强化训练,学生也只能大概了解,不能精听精练,慢慢也就丧失了口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基于以上几方面的不足,我们应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结合口译特点,加强口译训练,增加课时数,提高教学质量,合理、缜密、科学、规范地进行口译课的课程设置。

3.教导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本功

听力、语音、语法、阅读、口语等是口译学习的前提。然而,在口译课的技能训练中,很多教师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帮助和纠正学生语音错误、语言障碍方面,致使口译训练中断。口译教师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影响了教学效果,也达不到口译训练即时性的目标。因此,在开设口译课前,通过必要的基本功的训练,提高学生语言的基本能力,让学生了解口译的特点、技能、译员的素质等是开设口译课的必要准备程序。

4.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储备水平

口译必备的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非专业知识是指译员自身具备的翻译技能以及一些通识的知识,如:会议安排、应变技巧、词汇积累、语言结构和用法、理解和表达能力等。专业知识指口译涉及的某些特定的领域,如:政治、财经、法律、教育、医药等知识。只有具备过硬的这两种知识,口译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因此,口译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讲授口译的通识知识和口译技能,如:笔记记录技巧、复述跟读技能、即兴表达技巧、口译基本转译技能等以外,还应该补充一些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专业知识,以便学生能更加轻松、熟练地应对各类口译的挑战。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储备水平,是提高口译整体质量和效果的奠基石。

5.增强学生的翻译技能意识

“翻译的技能意识,指翻译者能够或力求以翻译理论指导自己的翻译实践的自觉性,能够力求以翻译理论的准绳自觉地指导或检验自己的译作及整个翻译过程。”口译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翻译技能意识。由此可见,口译课作为为学生学习翻译课程的入门课,应该首先让学生养成主动、自觉地进行口译训练的习惯,了解口译的特点、过程,改变学生陈旧的翻译观念,培养科学、刻苦、孜孜不倦的翻译意识和能力,在不断的口译实践中总结经验。因此,在口译教学中应以技能训练为主,如:数字的口译、复述、短时记忆训练、公众演讲和逻辑思维训练等,辅之以口译理论的讲解,如:转换、增减译法、调整重组、分合译法等。口译内容应以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题材为主,如:外事接待、商务洽谈、旅游观光、会议洽谈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翻译理念和意识才能进一步增强。

三、口译能力的培养

1.听力与记忆笔记训练

口译过程的第一步就是听力,是译员获得源语信息的唯一途径。在有限的时间内,听懂源语,理解、分析、重组、最后表达为译语,这一系列过程的基点就是学生要具备较高的听力能力。听力训练分为课内听力训练和课外听力训练。课内听力训练以泛听和精听为主。泛听指能概括出所听内容的中心思想、篇章结构、说话者的语气、态度、立场等。精听是指能就某一特定的信息加以逻辑分析,如:日期、地点、因果关系、转折关系等。学生边听边复述和跟读。课内听力训练由教师掌控、监管和辅导。课外听力训练以学生自己为主,坚持在课外的日常生活中收听一些有用的新闻、财经、政治等方面的内容,如:收听BBC、VOA、中国国际广播或者收看CCTV9的电视节目等,以便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从这些新闻性和时效性较强的节目中获取有用而丰富的知识材料,以便取得良好的效果。

记忆是保证口译准确性的关键。而口译笔记的技能训练是锻炼短时记忆的方法之一。口译笔记的记录要素,即注意力的分配、句子之间的逻辑词汇、笔记符号的创造与熟练运用,都对口译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口译笔记能即时补充人的大脑短时记忆的不足,让译员掌握口译内容的关键词汇、细节具体的信息,如:年份、数字、专有名词等,从而保证口译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创造自己独特的口译笔记符号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口译笔记技巧,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

2.各种口译技巧训练

学生应具备的口译技巧主要包括跟读与复述、笔录和现场模拟技巧。跟读复述训练主要是以短句、长句和段落为主。复述练习是训练识别意义结构的有效方法。锻炼培养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意义结构而不是语言的表层结构上。循序渐进地由中文复述过渡到英文复述。在段落复述训练中可以加以笔录训练,简要记录下所听内容的关键、重点词汇,从而增强记忆能力。由于大部分的口译教材都缺乏真实性,因此,更应该注重学生现场模拟口译技巧的练习。提高学生现场应变的能力。安排部分学生充当观众,部分学生充当译员,且轮流交换角色。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录像,以便对训练效果作出评价,及时发现并解决现场口译中出现的问题,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

3.理解与表达能力培养

口译教学的宗旨是让学生了解口译的程序、特点和性质,提高口译技能的意识。在大量的实践中训练口译技巧。在关键的听辨过程中听取信息是至关重要的。听取信息就意味着听取意义、接收和分析信息,即理解的过程。没有理解,就无从口译。因此,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是口译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高理解能力的训练不仅包括学生语言知识能力的提高和扩展,还包括专业知识、交际能力等各方面的加强和扩充。其中,进行快速、准确的逻辑分析和推断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提高理解能力的关键所在。这方面的训练可以通过判断生词词义、段落划分和归纳段落大意以及顺应发言者思维来实现。同时,专业术语、行话、缩略词等的记忆也是提高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

表达是口译过程的最终阶段。掌握两种语言的特点与区别,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表达习惯,熟悉两种语言句式的相互转换是译员流利地用目的语表达的前提。此外,译员的体态礼仪、表情动作、语音节奏都要完美恰当。教师可通过各种公众演讲、即兴演说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使口译真正起到沟通的作用。

4.双语思维能力培养

口译员应具备双语思维的能力,并能在双语间进行娴熟的转换。由于学生学习汉语在先,对英语内容的理解受到约束,形成固定的单语思维的模式,所以在理解时很难透过表层理解信息的深层意义。因而,在学生的口译训练中会出现中式英语表达和不地道的汉语语句现象。打破源语的思维模式,建立目的语的思维模式和表达习惯是口译训练的中心。教师可通过口译断句练习、段落重组和切分等训练来培养学生双语语言和思维的转换。

四、结束语

高校英语专业是培养口译人才的重要基地。口译教学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口译自身的特点及社会的需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双语基本功,牢固掌握口译技能,因地制宜,强化训练,真正改进口译教学,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对口译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仲伟合.译员的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J].中国翻译,2003(4):63~65

2 仲伟合.口译训练:模式内容方法[J].中国翻译,2001(3):30~32

3 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第4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英语口译;教学设计

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我国口译教学进入了新时期。不可否认,传统的口译教学模式为我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口译人才,但也面临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挑战。进入信息化社会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已成为辅助学习和教学的有效手段和工具,也给英语口译课堂教学创造了无限生机。如何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口译课堂教学模式,既保留传统口译课堂教学的优点,又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传统口译课堂教学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提高口译教学质量和效果,关键在于优化英语口译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论

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在教学设计中,把各教学要素看作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关于教学设计的定义,加涅曾在《教学设计原理》中界定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systematic)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做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任何组织机构,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系统中。”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程序,以解决怎样教和教什么的问题。

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口译教学设计

(一)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口译教学注重人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口译教学创造了较理想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增加了获取信息的渠道,创建了以“人机结合、开方式、协作式、虚拟社区”为特点的教学模式[1]。基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以学生为中心的口译教学模式如下:常规模式:教师媒体学生辅助模式:媒体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计算机与其他媒体设备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载体,通过它们传播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教学内容;反馈学生的反应速度和学习程度。同时,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辅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种口译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了口译教学软件、多媒体设备等教育技术,能充分激发学习者口译学习兴趣,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能及时记录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学习过程。

(二)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教学内容的优劣是整个教学过程是否有效的前提和保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完全依赖教材内容,而要将教材中固定的内容灵活化,进而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考虑到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其次,教学内容要注重实用性和可行性。因此,可以将口译教学分成三个阶段,共三个学期。第一阶段是口译学习的初级阶段,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和使用口译的常用技能(包括笔记技巧、数字口译技巧等),通过本阶段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口译技能的知识。第二阶段是口译学习的应用阶段,教学内容主要以日常话题为主,主题包括机场接待、求职招聘、风俗礼仪等,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双语互译能力。第三阶段口译实战阶段,教学内容以商务职场中的口译话题为主,包括商务接待、商务谈判、企业介绍等,主要为了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熟悉商务活动中的口译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三个阶段的学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与学生的就业岗位紧密联系。

(三)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高职院校口译课程教学目标设计要结合学生的状况、工作的特点和高职教育的特点。基于对高职院校学生学情和就业状况的分析,高职院校口译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口译技能和感知口译经历,“尤其是让他们了解口译过程中双语思维的信息输入、信息输出、切换频率和速度,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有可能遇到的口译场合尽可能做好铺垫”[2]。同时,结合口译课程开设经验,将口译课程的目标分为一级目标、二级目标和三级目标,共开设三个学期。一级目标主要以讲解和训练学生的常用口译技能为目标。二级目标主要是以提高学生的双语使用能力和行业知识为目标。三级目标主要以商务主题为主线,以训练学生在商务职场环境下的口译实践能力为目标。三个目标相互联系,逐渐递进,符合高职教育“教、学、做”一体化的特点,符合学生就业岗位的特点。

(四)课程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方案设计是一个以科学方法论为指导的,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组织、计划、实施与评价的操作程序。教学方案设计的目的是实现口译教学过程最优化。口译课程教学方案设计包括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和口译技能训练项目设计三个主要方面。高职院校英语口译教学内容的设计应本着实用为主的原则,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以培养学生的双语交际能力为目标。本课程共延续三个学期,从高职二年级开始一直延续到三年级,共144学时。课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以口译理论讲解和口译技巧讲解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精讲多练、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原则,运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向学生讲解常见的口译理论和口译技巧,结合部分日常情景中的专题,帮助学生学以致用。第二阶段主要以教师口译技巧讲解、口译技巧训练和学生口译实操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口译技巧的细化讲解并加以示范,加大力度训练学生的口译技巧,然后进行专题口译实战训练。第三阶段是商务工作环境下英语仿真口译阶段,此阶段遵循“教、学、做”为一体的原则,注重训练学生在商务环境下的职业口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口译技巧的学习和各相关专题的口译实训,帮助学生对口译技巧形成系统的认识,掌握各工作场景下交际性口译的实用表达。高职院校的英语口译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在职场中的英语交际能力,教学中融“教、学、做”为一体。因此,在教学方法方面原有的讲授法不再适用于英语口译教学,教师必须选择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参与度高的教学方法。结合高职学生的学情,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将情景教学法、交际教学法、听说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讲解迎来送往的商务专题时,基于商务接待的工作场景,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和商务接待视频向学生展示实际工作中的商务接待流程,采用情景教学法和听说法,借助话筒、口译实训软件等设备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商务接待的现场模拟训练。口译技能训练项目设计主要包括听辨技能训练、记忆技能训练和表达技能训练。听是口译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译员的听力理解能力,是口译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一名译员的综合语言和知识水平的反映。英语是世界性的大语种,口音五花八门。要听懂各种不同的口音,译员必须在平时注意多听一些英语的口音、方言及变体,注意总结其特点和规律,泛听大量不同题材和多种口音的原声材料,逐步提高自身的听力水平和口音辨别能力。因此,必须鼓励学生通过听力软件、网络资源等各种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加强自身的听力训练。同时,为出色完成口译任务,译员需要有非凡的记忆力。译员要把讲话人所讲的内容准确、详尽地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必须有相当好的记忆力。译员为提高自己的记忆力,必须通过“魔鬼训练”和“影子训练”,养成随听、随记、随译的习惯,学生只有课后借助多种现代教育技术自主进行大量实践,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记忆能力。合格的译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听辨能力和记忆能力,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表达技能训练是口译的中心环节,译员能否在有限时间内将听到的信息准确流利地由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是决定口译成败的关键。为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录音笔、录音软件、口译软件等各种设备,由易到难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通过朗读、跟读、主题演讲、辩论、模拟口译等多种形式进行大量的口头表达训练。

(五)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课程考核是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环节。本课程的评价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内容包括口译知识、口译技巧、专题口译能力、交际能力、学习态度、职业素养等多个方面;考核方式包括听译、情景模拟口译、视译、小组模拟口译等多种形式。期末测试包括笔试和模拟口译实战两部分,借助现代多媒体设备、录音软件等对学生的口译能力进行测评。最后通过电脑对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课外口译实践、技能测试、口译实践和期末口译考核进行综合评定。

三、总结

教学设计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既给传统教学带来了强大冲击,也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必要措施,并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口译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丰富的口译网络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口译训练环境,提供大量的口译实训机会,不断提高口译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秦勉.网路环境下口译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考[J].外语研究,2005,(3):49.

第5篇

关键词:口译 口译教学 口译互动教学

一、口译互动教学模式提出的依据

口译的即时性、不可预测性、涉及领域广等特点要求口译人才要有出色的听力理解能力、高度的注意力、超强的记忆力、宽广的知识面、超强的双语转换和表达能力、一心多用能力灵活现场应变能力等必备素质。这些技能和素质都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需要在实践中进行锻炼,专题知识的积累也不是仅仪靠九十分钟的课堂就能实现的。我国的口译教学历史还很短,仅有不到二十年的时间,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科学模式,目前很多高校教师还没有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仍在沿用专题教学加语言教学的传统的口译教学模式,采用专题为主线的教材,由老师放录音,学生进行翻译,老师再进行简单讲解的教学模式。这种牵着学生走、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教学模式实现不了口译人才培养的目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一名口译教师,应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让学生亲身体验真实的口泽环境中的困难与挑战,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能力的主动获取者,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口译学习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口译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在此模式下对学生进行口译理论、专题知识、口译技巧、听力理解、短时记忆、口译笔记、双语转换、译语表达等口译技能等方面的教学。基于以上出发点,本文探索了互动的口译教学课堂模式,供大家探讨指正。

二、口译互动教学的原则

口译互动教学要遵守以下教学原则:

1.技能训练为主的原则

口译专家吉尔提出了连续传译的口译模式:Phase I:CI=L+N4-M+C,PhaseⅡ:CI=Rem+Read+P(Gile,1995)即:连续传译(第一阶段)=听力与分析+笔记+短期记忆+协调,连续传译(第二阶段)=记忆+读笔记+传达。可见口译技能在口译过程中的重要性。“建立技能意识是翻译者跨入翻译殿堂的第一步。技能意识建立得越早,登堂入室之时就会来得越快,反之亦然。”(刘宓庆,1999)口译技能掌握的好坏直接决定口译工作的质量。由于口译的技能性很强,而技能的掌握叉需要长期的训练,因此技能训练是口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口译是一种技能性很强的语言活动,只有有针对性地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练习,才能真正掌握这门技能并娴熟地进行实际口译工作,因此实践是口译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仲伟合教授说过,“一般来说,掌握一定翻译理论的译者在从事翻译实践时。往往比对理论一窍不通的人目的明确、方法灵活。”(仲伟合,2007)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口译教学时必须让学生了解相应的口译理论,如口译的定义、特点、分类、标准、译员素质要求以及口译技巧、口译技能等。

3.因材制宜原则

口译教学及教学材料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变化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切合学生的实际。一开始可以先进行视译训练,待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口译技巧和逻辑分析能力时,再选用音频和视频材料。可以由句过渡到段,由对话过渡到篇章,在不打消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逐步加深难度。

4.与时俱进原则

口译教学在教材的基础上,要注意时效性、生动性,可以选择最近发生的口译现场视频材料,如杨澜访谈、刚召开的两会温总理记者招待会、中国发展论坛、奥巴马演讲等,这些视频材料不仅新鲜有趣,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口译技能的提高,同时由于这些材料涉及的知识面也很广泛,对于学生专题知识的积累也有极大帮助。

三、口译互动教学的模式

口译互动教学可采取以下一些模式:

1.课前新闻播报

每堂课开始时,让两名同学用英文报道国内外最新消息,另外两名同学当翻译。促进学生在课下通过阅读英文报刊或者看英文节目如CCTV9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开阔自己的视野,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2.命题演讲或模拟大会演讲

每堂课由两名同学进行英语演讲,还有两名同学分别担任他们的口译译员。既锻炼了学生英语演讲能力,也锻炼了作为译员的同学与发言人合作以及汉语表达能力和普通话能力。之后还可由同学进行提问,译员翻译成英语,演讲者回答后再由译员翻译成汉语,锻炼了演讲者的英语表达能力,也锻炼了作为听众同学的交流与反应能力及译员的双语转换能力。或者提前确定专题内容,一位同学充当发言人,另一位当译员。之后让同学就两人表情、发音、语气、语调、语速及相互配合情况提出改进意见。

3.译前准备   由于口译涉及的知识面不仅广泛,而且往往会涉及到带有专业性的主题,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一个专题前,阅读该领域相关专题专业背景知识,查找并了解相关专业术语含义,老师也可指定文章让学生阅读,或留一些术语让学生课下查阅,课上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检查。实践证明,这不仅对于课上该口译专题的顺利进行行之有效,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足够的专题词汇,了解相关专题知识,弥补学生口译过程中专业知识的不足,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4.逻辑整理训练

选择一些逻辑性强的论说文或者演讲类材料,让学生迅速找出整篇文章的逻辑关系,理清思路,学会断句理解,提高学生理解分析源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5.口译技巧训练

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句子,边让学生练习口译,边讲解增词、减词、转换、解释性口译、绕译、一句多译等口译技巧。在碰到不熟悉的专业术语时可以进行绕译,涉及到有国情、文化内涵、或时事缩语的词语或者汉英谚语时可以做解释性口译。当然对于一些国情特色词语或者习语如果已有特定的词汇或对应的英文,就要作为术语或习惯表达背下来。一句多译是让学生通过词汇替换、句法转换、逻辑变化灵活地进行口译。

6.搭桥翻译

让同学在阅读源语的同时,轮流接续口译整篇文档。要求同学迅速理解,并用目的语快速译出。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迅速理解能力,快速反应表达能力,养成顺句驱动的口译习惯都有帮助。同时这也是同声传译的一种形式。鲍川运曾说过英语句子顺序往往是线性的,既意义按其出现在句中的顺序向下延伸,从语法结构上看,形态看

起来像串结构紧密的葡萄,因此采用顺句驱动的口译方法不仅合理,而且可以提高效率并且不易丢掉信息。

7.源语概述

选择不同语体的材料,听完一段话,让学生概述主要内容。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语体的特点把握其逻辑,如论证类有论点、论证、论据。礼仪演说类会鲜明表示自己的态度立场。叙述类会仅仅围绕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按时问地点人物事件展开。描述类会围绕时空关系展开。该项训练可培养学生注意力专注,耳听脑记抓要点的能力,使学生了解说话人的意图,识别主题思想,把握核心句,养成正确的听力习惯,以意群而不是单词为单位进行听辨,理清话语的内在逻辑关系,培养听辨理解过程中有意识筛选、缩小记忆容量、滤掉冗余信息的能力。

8.源语复述

听完一句或一段话后,让学生完整地用源语复述出来。强调的是内容和意义的完整,不要求语言形式的一致性,因此不同于背诵。此训练在培养学生快速反应能力、听力理解和短期记忆力的同时,同时也训练脱离源语外壳理解语言的能力,是口译灵活性方面的训练。“进行口译,永远不要忘记其目的是传递意思,永远不要过分去迁就原文短句结构和短句字词,切莫按照原文字词和结构去翻译,因为字词和结构都只是些符号,指明了道路通往的方向,但却不是道路本身。”(达妮卡・赛莱斯科维奇,1992)

9.口音辨别训练

让学生听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讲的英语,猜测国籍,熟悉各种不规范的英语及其发音特点,以便适应口译现场的实际情况。

10.不同语体听辨训练

让学生听脱口秀、礼仪演讲、辩论、访谈、新闻、诗歌甚至天气预报各种语体的源语,让学生了解六种主要话语类型;即叙述言语体、论证言语体、介绍言语体、礼仪性演说体、鼓动演说体、对话言语体各种语体的特点,通过语气及各种非语言因素理解说话人意图的能力及口译时应注意的问题。培养学生适应各种语体的能力。

11.影子跟读训练 ,可以选择相对简单、生活化的语速较慢的英文材料让学生跟读,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逐渐加大难度,选择数字多、并列成分多的语言材料,进一步选择纯正的美音或英音演讲材料,让同学同步跟读源语。这项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改善听力技能,强化短期记忆能力,因为是边听边说,还提高学生一心多用,有效分配注意力的能力,同时可以帮助学生规范语音、语调、重音、语气和节奏等,使学生发音纯正。

12.数字口译练习

介绍数字转换技巧及多位数、小数、分数、不确定数、倍数的译法,同时选择专门的数字练习材料,让学生听记译。因为数字之间的低相关性,使数字记忆成为口译中的一个难点,因此数字口译练习应贯穿贯穿整个学期。

13.双人互动训练

两人一组,只让其中~人听源语。之后该同学将听到的源语译给第二位同学,之后交换。互相交流,口译内容是否完整,译文是否可接受,表达是否流利。提高口译技能双语的转换和表达能力。

14.译人语概述

要学生将听到的源语概括并译成目标语。教会学生有的放矢,抓重点,理解源语逻辑的能力,不仅培养学生的源语理解能力,并且培养学生迅速进行双语转换的能力。提倡口译答案的多样化,不要让学生把参考答案视为唯一标准选择。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灵活应变的能力,没有对错,只有更好。

15.译入语复述训练或听译训练

源语由短句短段逐渐过渡到长句长段,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由易到难。这是综合性的训练,要求学生正确,完整译出源语,同时强调译文灵活多样,一句可多译,既有助于学生注意力、记忆力的培养,也有助于口译技巧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如果说笔译时“能直译的则直译,不能直译或直译效果不好则意译”的话,那么口译时则“应主要采用意译,不要主动考虑使用直译。而只是在意译过程中自然地使用一些直译”。这样才能从大处着眼,抓住原话的实质内容,快速、灵活而又正确完整地再现原话。(王学文,1993)

16.译入语同声复述

学生在听到源语的同时用目的语完整译出。该训练同样要求内容完整,不要求语言形式的完全一致。这是一项综合训练。由于要求学生能够在听的同时理解记忆并且译出,该训练在训练短期记忆力的同时,还训练了听力技能、利用旧信息预测新信息的能力,以及源语理解、注意力分配、及双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17.读一记一译练习

要求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读完一段材料,并整理成口译笔记,之后把材料收起,凭借笔记复述阅读材料的内容,再口译成目的语。该项训练不仅锻炼学生抓住关键词和主要逻辑有效记笔记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阅读笔记、再现原文的能力及双语转换能力。

18.听一记一译练习

让学生听一段1―2分钟的材料,边听可边记笔记,之后给学生留时间整理笔记,然后让学生根据笔记复述并译成目的语。这是听力理解、记忆、笔记能力和双语转换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

19.三角对话练习

在口译训练的初期,由于学生昕解能力、记忆能力、笔记能力还都未得到长足的进步,可选择内容相对简单的语句较短、内容更口语化的对话材料,如主题为陪同、导游、现场采访的交替口译材料。把学生分为三人一组,一人说英语,一人说汉语,第三人是译员。让学生进入角色,体验译员与谈话人的相互沟通配合。这样不枯燥,学生还都得到了锻炼。

20.口译会议观摩及实战

让学生观看现场的记者招待会、新闻会、访谈节目、纪录片录像,如两会后的总理答中外记者问、中国发展论坛,让学生感受现场气氛,感受口译员的角色意识,并让学生适当参与,找差距不足从而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

21.模拟商务会谈

三人一个小组,分别为中方代表,外方代表和译员。这项训练可以激励学生了解相关商务谈判知识,提高交流、表达、沟通协商等口译工作所需的实际能力。另外通过角色扮演,还可以让学生意识到了解相关专题知识及术语以及进行课前准备的重要性,让学生思索如何扮演好发言人和译员的角色,如何与发言人相互配合。

22.模拟记者招待会

教师提前确定几个主题,如外交问题、国情问题、环境问题、经贸问题等,让同学课下准备,把班级同学分成两组,每组选定几名同学做发言人讲话,稿件上课前准备好,每个发言人安排一位对应的翻译,其余的同学充当另一组的记者。当一组的发言人讲话并由译员翻译时,本组的记者及其翻译充当观众,另一组的记者进行提问,由发言人的译员译出。发言人回答,其译员译给记者。这样全班大部分的同学都参与了进来。

23.建立自主学习网站

老师定时上传最新口译现场音频与录

像资料,同学也可上传,大家共同分享视听资料,促进口译能力提高。

24.建立口译实践基地

尽量利用地缘优势,与外事部门、外贸部门、外企、或有相关需求的单位结成长期合作伙伴,学生可以担任志愿者到现场一线感受口译,锻炼实际工作能力。

口译具有现场压力大,即时性强,不可预测性等特点,口译教学应克服以往专题口译加语言教学的传统口译教学模式,因为这种单调而且被动的接受模式对学生十分不利,不仅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不利于学生对实际口译现场的口译能力的培养。口译教学应该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尽量在真实或模拟情境下进行,一方面学生始终有新鲜感,课堂气氛活跃,不至于觉得枯燥乏味,产生畏难情绪;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主动地学习,不但可使学生积极参与,而且使学生注意力更为专注,并且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现场适应能力。因此采用互动教学的方式对学生口译能力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鲍川运,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J],中国翻译:2004(5).

[2jDanie,1 Gile,Basic Concepts and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Ben]amins,1995.

[3]迭妮卡・赛莱斯科雏奇等著,《口笔译概论》,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109.

[4]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254.

[5]刘和平,口译技巧――思雏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7).

[6]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7]王学文等鳊,《经贸口译教程》,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3,7.

[8]仲伟舍,专业口译教学的原则与方法[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5),5-7

第6篇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教学目标方法

口译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时对某些议题的探讨深入广泛,需要各种专业背景的口译员共同合作才能完成口译任务。目前,我国口译员培训主要集中在各外语院系,绝大多数学生都是语言背景,非语言背景学生仅占极少比例。这种专业背景过于单一的学员组成,造成我国口译员队伍的专业背景过于单一,不利于我国职业口译员队伍自身的发展。为改变这一状况,对一部分英语水平较高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口译训练非常必要。本文主要探讨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内容、步骤及方法。

一、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目标

1.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口译的优势和劣势

作为一种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类用来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思想的载体。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用这种工具来传达信息交流思想。而思想与信息的深度和广度因个体不同而不同。与同年级的英语专业学生相比,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优势在于拥有自己的专业,比如生物工程、医药、汽车工程等,英语仅仅是他们的一个工具。理论上讲,语言水平等同的条件下,非英语专业学生在理解和表达本专业领域及其相关领域的思想信息时,能够达到的深度和广度是英语专业学生所不能及的。

另一方面,正因为非英语专业学生有自己的专业,所以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其专业课程学习的时间极大地挤占了英语语言的学习时间,英语课程及课时数量远远少于英语专业学生的课程及课时数量。到了三、四年级提高阶段,大量各种专业课程的开设进一步挤占英语课程的课时,使得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课程(ESP)大多数高校每周只有2课时,数量上更是无法与同年级的英语专业学生相比。不难理解,整体而言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尤其是听说水平不及英语专业学生。

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优势和语言方面的劣势使得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不能照搬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模式,必须根据学生特点设计不同的口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遵循不同的步骤和方法。

2.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目标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口译可以分为多种。Pchhacker认为,从历时的角度看,口译最为明显的分类标准是交际的社会语境(thesocialcontextofinteraction),即口译发生的情景(setting)。按此标准,口译可以分为商务口译、外交口译、军事口译、法庭口译等。按照口译所需的技巧和知识可分为会议口译和一般口译。会议口译包括交替传译(ConsecutiveInterpreting)和同声传译(SimultaneousInterpreting),需要完整全面的口译技巧、多领域的知识和极高的A、B语水平。一般口译可以简单概括为商务口译(In-houseInterpreting)和陪同口译(Escort-Interpreting)等。对于一般口译而言,交替传译技巧就可完成任务,语言水平要求低于会议口译,一般只涉及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社会对不同口译人才的需求数量不尽相同。如果把口译人才总需求比作是一个金字塔形状,那么,对一般口译人才的需求就是庞大的占总量达80%的金字塔中底部,会议口译人才的需求仅仅占为数极其小的塔尖部分。

综合考虑我国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基础、专业优势、课时少的现实,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比较合适的目标应该定位为:在提高学生的A、B语水平的基础上,主要传授交替传译的入门知识,训练其交替传译(ConsecutiveInterpreting)技巧,为学生所学专业领域以及相关专业领域培养专业型一般口译人才,并从中发掘人才,为更高级别培训(如会议口译)输送后备力量。

二、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内容

作为一种专业技能培训,仲伟合认为口译教学的内容可以综合概括为三个模块,即:语言知识板块、百科知识板块和口译技能板块。对于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而言,应该以大学四年不同阶段所开设的英语课程和专业课程分别为语言知识基础和专业知识基础,重视语言水平提高和口译技能教学甚于百科知识教学,即教学内容应该是依托学生原有的专业知识技能采取语言(英语)知识+口译技能的模式。

口译是一种耳听口说的活动,使用的是口头语言,口译语言教学的内容当然也应重视口头语言。这种口头语言包括A语和B语。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最需要提高的无疑是作为外语的英语口语(B语)。但是,作为口译教学内容的B语口头语言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英语口语课的教学内容。一般口语课教学往往注重日常生活情景常用言语的教学,如商店购物、机场接人、餐厅就餐等场合使用的日常表达用语,属于生活口语类。在口译活动中,译员虽然也需要这类口语,但是仅掌握这类口语是无法完成口译任务的。要想做好口译工作,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是“口译工作言语”。这是一种在社会的言语交际环境中为了某种工作之故而使用的特定的口语。与生活口语相比,因为使用的交际场合常为正式或者半正式,它的语级较高,可启用正式或者庄严语体;逻辑性较强,有一定的结构完整性;信息量较大较浓缩不易记住需要比如笔记等口译技能帮助记忆;用词较为严谨,甚至在某些层次上很专业化,比如使用一些生僻的技术用语,这些场合惯用的套话等。“口译工作言语”在生活中几乎很少使用,却是译员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最需要重视和提高的。

因为教学目标是培养专业型的一般口译人才,需要用到交替传译技能,所以技能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听解原则;言语类型分析;主题思想辨别;口译短期记忆训练;口译笔记;目的语信息重组;演说技巧;数字传译技巧;译前准备技巧;协调能力训练等。各种技能的训练方法不尽相同。比如短时记忆训练可以通过复述练习、影子练习等进行,表达能力训练包括当众中英文演讲、就给定的主题和情景用中英文描述等,而笔记技能教学包括笔记符号的选择,链接关系的处理,笔记的布局原则等。

三、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步骤和方法

当前,我国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学四年期间的英语学习可以分为一、二年级的基础阶段和三、四年级的提高阶段。基础阶段,学生的专业课开设较少,英语教学注重英语基础知识学习和听说读写等能力的提高,多数高校周课时一般为四节到六节。提高阶段,随着所开设的专业课程的增多,多数高校的英语课时被压缩至二节,英语学习进入专业英语学习(ESP)阶段,英语教学强调英文在学生所学专业领域的运用,涉及较多的专业知识内容。同时,很多高校也鼓励开设双语(英汉)专业课程。这种以内容为教学重点的课程(content-basedcourse)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算做是提高阶段语言教学的一部分。

受专业课程的挤压,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课时不论在基础阶段还是提高阶段都是较少的。口译教学安排应该尽可能结合英语课程进行。基础阶段,学生英文水平有限,还不能进行全面的口译训练。但这并不是说不能进行任何的口译技能教学。在此阶段,教授某些口译技能不仅可以进行,而且能够促进英语教学尤其是听说教学,同时还能够减轻提高阶段口译课时少教学任务重的压力。但是这时的口译教学只能算做是提高语言教学水平的辅助手段之一。在提高阶段,口译教学应该结合该阶段开设的专业英语(ESP),围绕学生的专业知识及相关领域知识,强化口译技能和B语作为工作言语的教学。这时,口译教学为主外语教学为辅。下面详细阐述。

1.基础阶段

在基础阶段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一些口译技能训练,可以促进英语教学。这些技能涉及口译的各个环节,涉及听解、记忆、笔记、表达、译前准备等操作过程。

在精读课上,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合适的口语语篇特征鲜明的课文对学生进行口译技能训练。比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大学体验英语》精读第二册第一课的课文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于2001年9月21日在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在课文讲解之前,教师要求学生了解作者身份,请学生特别注意讲话是在9.11刚刚发生之后不久,作者发言的场合及目的听众组成等背景知识,让学生在看课文之前对课文内容等进行预测,然后对照课文检验预测的准确程度进而讲解译前准备的口译知识。进入课文讲解阶段,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篇特征,逻辑结构等,熟悉此类讲话的结构措辞等。讲解完毕,引导学生进行断句、口头翻译成汉语等视译训练。为巩固学习成果,可以提供更多同类型讲话,供学生进一步练习。

口译员在工作现场的听解要求比一般人日常交际过程中的听解要求更高,更全面。不管学生将来是否继续口译学习,掌握口译员的理解技巧对其提高英语听力水平、应对各种学生最为关心的听力考试及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等都将大有裨益。在听力课上可以融入口译听解技能教学,包括训练学生通过积极地听取材料有效理解不同的语体、分析其中蕴含的信息单位以及信息单位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脱离词语的束缚获取其中蕴含的意义、遇到数字、术语、模糊点等时如何应对等。随着听力课程的推进,听力材料的内容在不断加深,材料长度也逐渐增加。比如到了二年级有些听力教材的单篇材料长度达到将近400单词。受人类工作记忆容量(7+2个单位)和保持时间(2~15秒)的生理限制,即使学生完全理解了其中蕴含的信息,也难以在听完后全部记住,如何记住理解了的信息以应对相关考试(比如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复合式听写部分的句子听写)就成了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这时,口译员的脑记和笔记技能就可以融进听力课教学。比如教师可以讲解笔记符号的选用,如何做笔记最为省力,最应该记什么等,并结合材料进行训练,培养学生记笔记的意识。

当众清晰简洁流畅连贯的口头表达能力不仅口译员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任何一个高素质的人才应该具备的才能之一。口语课上,教师让学生就某一个话题进行讨论并要求大家当众阐述观点后,不妨在点评学生的口头表达时引入公共演说技能的教学,就语速与语调的控制、如何纠正不良表达方式等进行指导,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口头表达训练。

当然,学生在此阶段主要是打好语言基础。口译技能教学只能见缝插针进行,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同时也为其进行后续的口译学习准备条件,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2.提高阶段

学生进入三、四年级,对部分英语程度较好尤其是听说水平较高的同学进行口译训练的条件更为成熟。首先,其时这些学生大都已经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英文水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基础更为扎实;其次,学生英语学习进入提高阶段,专业英语课取代了基础英语课程,专业课程比例扩大,部分专业课程使用双语教学,这些都为口译教学的正式开展准备了专业知识基础,同时也为口译教师解决了专业术语方面的难题。这时,口译教学应该与英语语言教学脱离,单独开设。教学对象也不应该再是全体学生,而是英语程度尤其是听说水平较高的部分对口译感兴趣的学生。教学目标是培养口译人才,而非单独的提高英语语言水平。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口译知识技能和进一步提高B语水平。

此阶段,口译知识技能的教学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进行。微观方面包括上面所说的口译分项技能,比如听取与分析技能、短时记忆技巧、口译笔记技巧、表达能力、译前准备技巧等。这些技能在一二年级的基础阶段虽然有所涉及,但也只是有选择地作为提高英语教学的手段穿行,并非教学重点,学生难以也不可能全面掌握。到了三、四年级,口译教学应该全面地加强训练上述各项微技能。训练的方法可以参考其他类型口译教学,如采用复述练习、影子练习(ShadowingExercise)等训练学生的短时记忆;理解过程中的词语脱离练习等训练学生的听取与分析技能等。

宏观方面教学主要围绕如何训练学生把上述各种微观技巧协调运用于具体的口译任务。教学可以采用任务教学法(task-basedteachingmethod)。因为该类口译教学的教学目标是:为学生所学专业领域以及相关专业领域培养掌握一定交替传译技能的专业型一般口译人才。所以,设计选择口译任务时应该考虑学生的专业、可能的就业领域、甚至该领域内、行业内经常需要口译的场合(setting)等因素,选取一些典型的出现频率高的口译情景进行设计。

至此阶段,学生的语言水平尤其是B语言水平虽然与基础阶段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距离一个合格的译员所需要的B语水平相比依然有相当的差距。口译教学依然需要非常重视学生B语水平的提高。不过,这时的英语教学与基础阶段有所不同。首先,英语语言教学不再作为单独的课程开设,而是融入口译课程的各个环节,比如在教学生译前准备技巧时,让学生根据具体的口译任务对可能遇到的词汇术语等制作并记忆词汇表,进行听取与分析技能教学时让学生分析不同口头语篇熟悉其逻辑结构等。其次,这时英语学习的内容由基础阶段的普通用语为主转变为“口译工作言语”为主,是学生所学相关专业领域的典型口译情景所需的典型工作言语。比如,企业产品发表会,公司开业典礼致辞等场合的常用语体。

第7篇

[关键词]数字口译 数级 转换 综合训练

数字口译,即数字的口头翻译,不论是对经验丰富的口译员,或者初涉口译的学习者来说,一直以来都是难点。因此,探究数字口译的特点与有效方法对教学与实战都至关重要。

一、数字口译特点

数字口译为何困难,究其本质,数字信息与一般语义信息的口译相比,具有高信息量、低预测性、低相关性与低冗余度等特点。也正是由于这些特点给数字口译造成难度,给译员带来压力。北京外国语学院方生平先生通过“预断概率”推算出,数字信息所携带的信息量比一般的语义信息所携带的信息量大出约20倍,这就意味着译员在进行数字口译时承受较一般演讲性口译较大的信息压力。同时,由于数字本身的独立性,数字所代表的信息相对原语话语语境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它并不像语义信息那样,遵循某种语法、语境、逻辑及其他各种认知提示的内在规律,以相互串联的语义耦合形式组织成串(鲍刚:2005:188)。也正是由于这种独立性,造成数字在信息单位之间的“割断”特征,使译员几乎无法凭借语境预测数字信息,难以像语义信息那样进行有效的“语义组块”,其低预测性从侧面也说明了数字口译的难度。从信息论角度看,话语中各个信息之间的相关性越大,其信息冗余度也越大,可变化的余地也越大,译员的信息压力则变小;反之,信息间相关性越小,可变化的余地也越小,译员所需处理的信息压力却变大。数字信息的低相关性也给译员造成困难。

除了以上特点之外,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数级差异”带来的干扰。在教学中,笔者也时常碰到类似例子,学生往往闻数色变,常因紧张或者熟练度不够,胡乱转换数级,准确率不高。而如果是在经济、商贸、外事等谈判中,译员错译或者漏译数字,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数字口译并不完全是外语表达的问题,还有数字互换熟练度的问题。

二、数字口译方法

在交传中,对付数字口译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记笔记。释义派理论主要代表人物D.塞莱斯科维奇也认为数字、专有名词、技术术语、题目等必须用笔记才能有效地保存下去,因为人的脑力是有限的(塞莱斯科维奇:2007:56)。因此,如何迅速、准确地记录原语数字,是数字口译的成败所在。总结数字口译的笔记法,主要有以下类型:

一是“表格”或“标尺”法,即提前做好数级“表格”或“标尺”,并清楚地标出中文和英文的数位,在口译时将数字填进相应的位置即可。此法适用于初学者熟悉数级转换,其缺陷在于操作性不强,较为死板,在即时性上也有所缺失。

二是直接使用阿拉伯数字笔记,不采用任何符号。这样做虽然避免开了数级,但在出现多位“零”时便有所不便。

三是数字加缩略语法。该法主要是阿拉伯数字结合“B”、“M”、“K”等缩略语来记录,在听辨原语的同时立即译成译语,如“seven billion thirty five million nine hundred and twelve thousand four hundred and fifty six”记录成“7 B 35 M 912 K 456”。此法的前提是译员已经非常熟悉数级的转换,基本功硬,缺陷在于读成汉语时依然要进行再次转换。

四是小数点法。该法主要用小数点将较大或较复杂的数字转化成单位较少、相对简单的数字。如“八百三十四万两千”可记录成“8.342 M”;又如“九亿七千万”可记录成“0.97 B”。“三十二亿六千五百万”记录为“3.265 B”。此法适合于多位整数的口译。

五是分节号记录法。此法用分节号表示单位,从千位开始每节换一个单位,并且在书面形式上用逗号隔开。如“千”用一个分节号“,”表示;“百万”用两个分节号“,,”表示,“十亿”用三个分节号“,,,”表示。此法适合于英译中,译员在听到英语数字时,可以迅速根据其节数分档,将数字放入相应的档位中,如“five thousand two hundred”可记录为“5,2”,“seven million”,可记录为“7,,”“one billion three hundred and twenty million”可记录为“1,,,320,,”。此法的缺点是需要译员牢记规则,否则容易出错。

六是“点三杠四”法,也称“点线法”,即英文三位一组记录,汉语四位一竖记录,这也是目前普遍认可并推广的方法。中译英如“十二亿七百二十一万四百七十二”可先记录为“12/ 0721 /0472”,再打逗号记录为“1,2/ 07,21 /0,472”译出。英译中如“Five hundred forty-nine million nine hundred forty-six thousand seven hundred and sixty-eight square meters”则可先记录为“549,946,768”,再划线记录为“5/ 49,94/ 6,768”译出。此法将数字化繁为简,分割记录,一目了然。

三、数字口译教学

面对数字,通过综合训练,让学生根据个人对数字的敏感度及思维习惯寻求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击破这个“压力源”,从根本上提升口译能力。笔者遵循数字口译特点,主要通过三个阶段的训练来提高学习者的能力。

1.数级差异强化训练

第一阶段通过数字的强化训练,让学生熟悉并内化中英数级差异机制,做到迅速准确地进行数级转换。教师可先列出图表展示差异,指出难点在于汉语中的“万”、“十万”、“千万”、“亿”、“百亿”、“千亿”等在英语中没有如对应的表达,必须转换成“ten thousand”、“one hundred thousand”、“ten million”、“one hundred million”、“ten billion”、“one hundred billion”等。教学可从整数开始,如3位一组到10位一组的整数,由小到大,然后再过渡到繁杂零琐的数字,如此反复练习。

2.一数多译灵活训练

第二阶段启发和引导学生先尝试用不同方法口译同一数字,然后找出自己最擅长的一种。这种训练在课堂上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口译数字,掌握三种常用方法;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阔了思路,提高了数字敏感度和处理能力。如“Five hundred forty-nine million nine hundred forty-six thousand seven hundred and sixty-eight square meters.”可用数字加缩略语法记录为“5 h 49 m 9 h 46 th 7 h 68 sqm”或者“549 m 946 th 768 sqm”译出;也可采用点线法“5/ 49,94/ 6,768 sqm”或者“549,946,768 sqm”译出;甚至小数点法“549.946768 M sqm”。通过训练,学生的数字感知和处理能力明显提高。

3.数字加信息综合训练

在口译中,意义的传达必不可少。孤立的数字除了大小没有实际意义,在口译中,数字通常与相关信息结合产生意义,因此,数字口译必须结合信息进行训练。教师可将数字带上度量衡单位,如长度、面积、体积、重量等不同单位,通过练习让学生熟悉常用的英美制和公制单位。再将数字信息放入语段之中,将数字训练穿插在笔记和记忆训练之中,提高口译综合能力。

通过一定量的强化与综合训练,让学生对数字口译的技能在理论上有所了解,并在实践中领悟要领,从而提高他们的能力,做到训练有素,功夫到家,保证数字口译的质量与效果。

参考文献:

[1]鲍刚.口译理论基础[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2]刘泌庆.口笔译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第8篇

关键词: 口译 记忆 技能训练

在译学领域,最难做出系统研究的恐怕就是口译了,它的科研难度远远高于笔译。因为,尽管口译与笔译在本质上相同,但两者特点仍有区别:笔译因落在可长久保留的纸张等语言传播载体上,故便于研究人员考察;口译则因其工作时的言语附着在转瞬即逝的语言声波载体上,故而难以在历史上留下大量的直观资料供后人开发、研究,甚至就连它的存在,也往往只能依据笔语对口译的记载而间接予以证实。

如何解剖口译这一复杂的智机能转换过程,解释和揭示口译的内在规律对口译的发展很重要。满足于经验之谈的口译随着口译理论研究的深入逐步转向口译的技能训练。

根据认知理论的信息处理原则,学习者作为认知活动的主体,他已有的知识结构在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言语理解的认知过程中,语言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对语言输入进行感知、领会、摄入与综合。当前输入的言语信息要与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信息相整合,才能得到理解。如果缺乏相关信息,或者未能激活记忆中的有关信息,就不能或难以实现对言语的理解,更不用说用译语来进行再创造了。

从记忆运作程序层面来看,口译记忆与通常意义上的记忆概念相同,两者都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三个过程。其中“识记”过程在口译中表现为译员的听辨、理解,“保持”过程在口译中表现为译员对源语信息的贮存,而“回忆”或“再认”则表现为译员为译语输出所做的准备工作。

根据心理学原理,记忆的最终效果与动机呈正比例关系,亦即,译员的工作动机越强,其对原语信息的理解、组织得越好,记忆效果也就越令人满意。

口译要求学生具有把听到的词、词组或句子记住并迅速加工成意群,然后作为一个意义整体记存起来,最后用译语进行信息切换的能力。这要求口译人员适应英语的语流,善于对连贯的英语表达作出快速反应,捕捉其大意。英语单词的音、形、义是相互依赖的整体,所以在习得词汇时一定要有多种感觉器官一起参与,加强对大脑的刺激,提高记忆活动的效率,为快速听音过程中的准确理解奠定基础。

口译技能的训练方法如下:

1.记忆的训练

记忆的训练包括:源语复述练习、目的语复述练习、影子练习和逻辑整理练习。

2.视译的训练

口译时直接看着原文译成译入语。对比口译理论我们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口译记忆并不是对储存信息的简单恢复,而是对输入信息主动进行加工、编码之后的储存和提取。口译的记忆包括以下两个环节:对源语信息的识记和保持,在转换成目标语的同时对保持的信息进行再认或回忆。在口译中,语篇意义产生于言语分析、整合和逻辑推理之中。当言语链时,译员大脑的语言区受到刺激,译员会借助以前储存在大脑中的相关信息对语音进行辨识、阐释、推理、综合和分析,并将结果以内部言语的形式存贮起来,在短时间内完整记忆理解的内容主线和相关的补充信息。因此,口译记忆的实质应当是在理解源语的基础上对源语信息的主要意义和关键词语的记忆,而不是对源语孤立的语音代码、信息符号的机械记忆。

3.笔记是口译的关键

使用笔记,是为了补充大脑短期记忆和耐久力的不足,以保证译文的精确度,并保证其不受讲话人持续时间的影响。

影响连续口译质量好坏的一大原因是笔记得当与否。口译笔记是辅助记忆的手段,是在听讲过程中用简单的文字或符号记下讲话内容中能刺激记忆的关键词。通过关键词能够提示译员讲话人所表述的意思,掌握其表述内容的前因后果、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除此之外,数字、地点、人名容易一听就忘,所以也要及时记下这些必要的细节。

口译是借助已知知识听辨语言、分析、综合、推断、理解、意义产生、记忆和表达的过程。无论是安德森的(认知、联想和自主)程序性知识发展模式,还是他把知识的习得划分为知识编译和协调程序,以及认知学习和能力发展模式,或是吉勒的精力分配模式,都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口译过程的各个活动环节,指出认知知识自动化处理的可能性和范围。

参考文献:

[1]Anderson,John R.et al.Working Memory:Activation Limitations on Retrieval,Cognitive Psychology.Academic Press,1996:221-256,Vol30.

[2]Baddeley,Alan,Human Memory,Theory and Practice,Revised Edition,Psychology Press,1997.

[3]Baddeley,Alan,Essentials of Human Memory,Psychology Press,1999.

[4]Barsalou,Lawerence W.Cognitive Psychology-An Overview for Cognitive Scientists,Lawe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1992.

[5]蔡小红.以跨学科的视野拓展口译研究.中国翻译,2001,(2).

第9篇

本文作者:贺婷婷工作单位: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外语系

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理论纽马克的语义翻译理论认为,在译入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上下文意义。而交际翻译理论是指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语义翻译能达到准确的目的,而交际翻译能达到简洁的目的。根据纽马克关于翻译方法的V型图,语义性翻译更重原语,采用的多为词对词或直译方法;而交际性翻译更重译语,采用的多为归化或意译方法。口译的特点及口译教学的要求按照所要完成的任务,口译可分为会议传译、陪同口译等;按照进行的形式,口译可分为同声传译、连续传译等。会议传译可采取同声传译或连续传译的方式。陪同口译和电话口译则一般采取连续传译的方式。少数高校同时进行连续传译和同声传译的教学。大部分高校则由于设备和师资以及学生口译能力的限制仅开设连续传译的课程。然而,对学生进行陪同口译和会议传译(口译的两种主要形式)的训练则是口译专业课程的最基本的要求。陪同口译和会议口译的不同特点陪同口译是指译者在接待、商务、旅游、参观、游览、购物等活动中提供口译服务。会议口译,顾名思义,是指译者在国际会议、记者招待会、商务会议、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中提供口译服务。陪同口译发生的过程一般是活动的,较为非正式的,译员所起的作用主要是有效快速地向目标语接受方传递源语发出方的信息。译员所起的作用相当于交际翻译。会议口译一般发生在较为正式的场合,译员的翻译较为书面。因此,译员翻译的形式更靠近语义翻译的范畴。交际翻译与意译的关系以及语义翻译与直译的关系交际翻译集归化及意译的优势。意译是指译员抛开原文的束缚,理解原文的意思后,采用意译的方法,以白话译出。意译与交际翻译的目的都在于使译文对目标语受众产生相同的效果。语义翻译集逐字翻译和直译的优势。直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按原文逐字逐句、一对一的翻译。直译和语义翻译的相同点在于在句法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意思。

针对陪同口译有效快速的特点,根据交际翻译的原则,陪同口译的训练和教学中可侧重意译的方法;针对会议口译内容较为正式的特点,根据语义翻译的原则,会议口译的训练和教学中可侧重直译法。语义翻译准确以及逐字翻译的特点,适用于会议口译讲话者内容正式书面的特点;而交际翻译简洁及意译的特点,适用于陪同口译高效的特点。首先来看看交际翻译理论或者说意译的方法在陪同口译中的应用。例如,在一次中方与外方的商务洽谈过程中,陪同口译员可能面临一些即时性的、非正式场景的句子,如“我们上车吧!”这个句子在英语中直译为“Let’sgetontheminibus.”或“Let’sgetinthecar.”虽然这样的译法能够传达信息,但在非正式场合,这个句子听起来非常的不自然。其实在陪同口译中,这个句子只需译为意译为“Let’sgo.”,在场的人看到停在前面的车,都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上车走吧”。再如,在一次商务谈判中,双方很难就交货日期达成一致,客商问:“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吗?”这个句子如果直译,在目标语中为“Arethereanyothersolutions?”,这个英语句子其实并没有表达出客商希望厂方想一些办法帮助他们解决交货日期的愿望。虽然意思传递清楚,但并没有达到交际的目的。所以这个句子可以意译为“Whatelsecanyoudotohelpus?”。下面看看语义翻译理论或者说直译的方法在会议口译中的应用。会议口译的句子比较正式,通过分析句子结构,使用直译的方法可以在目标语中较准确地传达原语的意思。例如,在一次教育主题的会议中,讲话者说了以下一段话:“我们始终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十分注意推动教师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注意用最新的知识成果、教育方法和手段教育学生。”这句话可以直译为:“Wehavealwaysgivenprioritytoqualityimprovementinhighereducationdevelopment,payingparticularattentiontotheteachers’educationalconceptrenewal,thedevelopmentofstudents’overallqualityandtheeducationofstudentswithlatestknowledge,educationalmeansandmethods.”同一个句子,在商务陪同和正式会议中的不同译法可以保证目标语的自然、地道。如“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话,如果出现在会议中,则可使用直译法译为“Developmentistheabsoluteprinciple.”。而如果这句话出现在商务陪同的场合中,则应使用意译为“Developmentistheonlyway.”或“Developmentisofvitalimportance.”让这句话听起来更口语化,也更自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