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3:3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学校医务室医生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初次上台演唱的学生应该在小范围内进行实习演唱,演出场地可以在教室或者会议室,演出时组织好观众即可。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可以采取以班级为单位或者以教师声乐组为单位,以音乐会的形式组织实践活动,每学期可进行两到三次。演唱曲目的难易程度要和学生实际水平相吻合,既能充分发挥其实际水平,又使学生能轻松地驾驭作品,减轻心理负担,轻装上阵,以保证初次登台演唱成功。大三、大四的学生除了参加教学过程中常规化的艺术实践活动外,还应该积极参加学院、地方团委、群众艺术馆、歌舞团等机构组织的各种演出和声乐比赛活动,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来了解舞台、熟悉舞台,通过演出实践来真正掌握舞台表演技巧,从而锻炼舞台表现技能,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在不断地参加演出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积累和丰富舞台表演经验。
一、舞台的实践环节与磨合
1.选择曲目。声乐演唱排练的第一步是选择曲目,曲目选择是否妥当在排演中起决定性作用。老师首先要根据学生自身情况来选择曲目,要根据其所属的声部和声音类型及其音色特点选择曲目,既要发挥其自身长处,又要保证演唱的整体效果。如果所选曲目与自身的声部类型、难易程度以及演唱能力技术不相称,过难或过于简单,都会直接影响演唱效果,甚至会影响正常的演唱心态。在选择曲目时还应扬长避短,以发挥学生的优势为准则,比如首先要考虑学生是擅长演唱热情奔放的歌曲,还是抒情委婉的歌曲,或是颂扬高亢的歌曲,或是激情华丽的歌曲等等。
2.演唱环节。学生要想在舞台上获得良好的演唱效果,使自己的演唱水平得到正常发挥,完整地展示作品的思想内涵,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骤进行练习。首先要对所选作品进行统一的认识和熟悉,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要对歌曲进行分析和处理,比如根据歌曲的调式、调性及风格以及歌词含义来调整演唱的音色、音量、咬字吐词,歌曲的速度、情绪基调以及气口安排等等都要十分注意,一般来说,要和钢琴伴奏人员共同进行此阶段的练唱工作,此阶段的练习中最关键的问题是解决声乐的技巧问题,学生和老师在练习过程中应认真对待。
3.表演环节。根据作品内容要在表演方面进行处理,如手、眼、身、法、步以及舞台调度等方面的设计和排练。我们唱歌当然是以歌声来表现动人的情感,但是,如果唱一首歌从头至尾站着一动不动,就会显得死板,适当的形体动作是非常重要的。形体动作的表演和歌声一样,要发自内心,切忌在外形上故作姿态。“情动于中而形于外”,不到必要的时候切勿手舞足蹈。动作是歌声的辅助,一定要做得恰到好处。
4.和伴奏环节。目前演唱有两种伴奏形式:一种是钢琴或其他乐器伴奏,另一种是录音光盘伴奏。前一类的伴奏方式,伴奏者要事先进行练习,做好准备才能进入此阶段的配合练习,演唱者可以根据个人的理解对作品进行处理,但是原则上还是要尊重作者的意图,不能做太大的调整。在与录音光盘的伴奏中,只能按照音乐伴奏原先的节奏速度和音乐处理演唱,不能临场随意发挥。
5.彩排环节。彩排的目的是为演出进行的实地演习,一般来说彩排都会按照正式演出来处理。一般情况下,彩排时会有老师和学生观看,彩排结束后,老师会对所有节目一一点评,学生要在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后,再对自己的演唱进行详细的调整,使自己的演唱更加完善。
6.演出。学生通过选曲、排练、和伴奏、走台、彩排,熟悉了舞台环境,提前排除演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了演出前的心中有数,保证演出中的胸有成竹,并获得稳定而积极的歌唱心理状态,排除了紧张心理因素,做到心情坦然,获得演出的成功。
二、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
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中学招生工作的意见》(教规〔〕2号)精神,按照有利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公正的总体要求,科学、合理地划定施教区,保证市区所有适龄儿童按施教区就近入学。
二、招生办法
1.坚持按施教区就近入学,为每一个适龄儿童提供一个公办学位。
坚持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按施教区(小学、初中施教区另行公布)就近入学,确保为每一个适龄儿童提供一个公办学位。小学招生:根据《义务教育法》关于小学一年级新生法定入学年龄6周岁的规定,今年市区小学一年级所招收的新生必须是年8月31日以前出生的儿童。少数幼儿园大班已读完但尚未达到入学年龄的儿童可回原幼儿园继续就读。各小学在8月14日前完成施教区内适龄儿童户口、住址、年龄的调查核实工作,并将核查结果及时张榜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凡施教区内住户适龄儿童,其法定监护人户籍、住地、房产证三者一致的,为施教区内符合入学条件的儿童。对符合入学条件的儿童,由各小学及时发放《义务教育新生入学通知书》。初中招生:市区各小学在8月6-7日,完成各小学毕业生户口住址的调查核实工作,并组织填写《小学毕业生登记表》,同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户口簿或户籍证明、房产证等)。8月7日以小学为单位统一到市教育局办理初中入学报名登记手续。8月8日开始,市教育局组织市区各初中对登记入学的小学毕业生进行户口、住址调查核实。8月18日前各初中公示符合本校入学条件的学生名单,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将公示名单报市教育局。各初中学校要在规定时间内将《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发放给符合入学条件的新生法定监护人。
2.严格执行招生政策,分阶段有步骤地做好招生工作。
今年各公办初中、小学招生规模按照各学校办学能力与施教区生源基本匹配的原则执行。小学招生:市区各小学按照施教区内入学资格认定原则,逐一核实,张榜公示,并向教育主管部门上报施教区内符合入学条件的生源实际招录名单和招生数。市区各小学要保证施教区内每一个符合入学条件的学生入学,不得跨施教区招生。初中招生:招生工作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市区各初中按照施教区内入学资格认定原则,逐一完成施教区内学生户口住址核查工作,并将核实名单张榜公示,向市教育主管部门上报施教区内符合入学条件的生源实际招录名单和招生数,保证施教区内每一个符合入学条件的学生入学。第二阶段:鉴于今年处于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起始阶段,市初级中学教育集团、市第一初级中学教育集团、市解放路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在完成施教区内符合入学条件的学生全部入学后,将挖掘潜力,安排800个学位面向施教区外招生,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采取择优和电脑派位相结合的办法招生。
3.切实做好非市区户口适龄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
非市区户口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区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是教育部门和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以流入地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市区各初中、小学要按有关规定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提供公办学位。市区户口在外地就读小学的毕业生今年回市区就读初中的“零报生”,在8月6-18日前到市教育局中教处(市教育局大楼702室)携两张同底版照片、小学毕业证书或毕业小学学籍证明(加盖所属教育局学籍验印章)、户口簿原件复印件、房产证原件复印件办理报名手续。
4.重视做好拆迁户子女的升学工作。
根据市政府《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政发〔〕38号)、市教育局《关于做好城市拆迁中被拆迁人子女入学工作的通知》(教财〔〕4号)等文件要求,各学校对施教区范围内符合文件要求的拆迁户就拆迁时间、安置住址、安置人员等给予实事求是的认定,切实做好拆迁户子女的入学工作。要妥善安排好被拆迁学校小学毕业生的升学工作。
5.关于适龄残疾儿童入学安置工作。
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入学问题,市区各小学对施教区内听力损失严重和智力有严重障碍的儿童,应动员家长送其到县级以上卫生医疗机构进行残疾鉴定。经检测认定为二级聋以上的儿童,由学校提出申请,经都区教育局协调安置到市聋哑学校就读;对中度智障儿童,由学校提出申请,报亭湖区教育局协调安置到市启智学校就读。听力损失和智障程度较轻,能够适应随班就读学习的儿童,应安排在施教区内学校就读,任何学校不得拒收。市区盲童就读工作由市教育局协调解决。对中重度肢残、智残、孤独症、脑瘫和多重残疾等类别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问题,由市、区教育主管部门会同市残联协调安置到仁爱小学(市残疾儿童教育康复中心内)就读。
6.坚持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解到初中校,增强普通初中校的吸引力。
根据省教育厅文件要求,热点公办普通高中50%以上的招生计划,定向分配到各初中学校。今后几年将进一步提高指标分配比例,进一步放宽普通初中校定向指标生入学分数线,增加普通初中校的学生升入优质高中的机会。7.市区独立民办学校仍按有关规定实行自主招生。
三、组织领导
2017年五一劳动节升旗仪式主持词【1】 (合)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少先队员朋友们:大家早上好。
(崔) 本次升旗仪式由四.二谭彦中队主持,我是主持人崔弘一铭。
(刘)我是主持人刘美彤。
(崔)亲爱的同学们,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这是全世界劳动人民自己的节日。
(刘)我们每年都欢快的庆祝这个节日,那么你知道它是如何诞生的吗?
(崔)这还得从19世纪80年代的美国工人运动说起。1886年的5月1日,美国的资产阶级政府出动大批军队和警察,残酷地镇压了芝加哥工人因要求改善劳动条件而进行的集会斗争。这说明,工人阶级不要说争取主人的地位,就是要求改善基本的生活条件也会遭受到血腥的镇压。
(刘)把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就是旨在动员并团结全世界无产阶级及劳动人民,为争取自身的自由、解放,为最终实现当家作主的权利而不懈斗争。
(崔)同学们,我们也应该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校的事情积极做,家里的事情自觉做,在劳动中培养热爱劳动的感情,练就一双勤劳而灵巧的双手。
(刘)我们还要成为校园环境美的创造者。美丽的校园、整洁的教室、美好的环境需要我们用劳动去创造、去维护。
一、(合)宣布“用劳动创造美好校园环境”主题升旗仪式现在开始!
二、(崔)担任本次升旗手的是我中队的王思源和苏婧璇两位少先队员,担任护旗手的是我中队的邢雨婷和张今迪两位少先队员。
王思源是我们中队的体育委员。他活泼,热情,好动,而且乐于助人。在中队里不管谁遇到困难,他都会伸出援助之手。他学习好,在纪律上严格要求自己,兴趣爱好也十分广泛。他不仅是我们班级人人皆知的“体育小明星”,而且是我们学校足球队的主力。在老师的带领下,他积极组织、参与足球比赛,在每次校运会比赛中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苏婧璇是我们中队的文艺委员。她擅长舞蹈,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曾获得不少荣誉。她遵守纪律,学习自觉认真,对老师布置的任务,她总是能出色地完成。她很珍惜升旗手这一荣誉,时时鼓励自己,在各方面能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她是我们队员信赖的班干部。
张今頔是我们中队的科学课代表。她上课大胆发言,认真听讲,学习一丝不苟。她心思细致,有耐心,总是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她的作业干净整齐,总是得到老师的表扬。她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因为她知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邢雨婷是我们中队的卫生委员。每天清晨,她总是早早的来到学校,帮助值日生值日。在她眼中总有干不完的活,老师常夸她懂事勤劳。在这学期里,她进步很大,在学习上她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相信她这种顽强的毅力一定能够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三、(崔)请中队辅导员张欣老师和校外辅导员赵阿姨为升旗手护旗手佩戴光荣的升旗手护旗手绶带。请升旗手护旗手步入光荣的升旗台。国旗护卫队出旗、敬礼。
四、(合)升国旗、奏国歌、唱国歌。
五、(刘)有一首歌伴随着我们,在东小的校园里回荡,唱校歌。
六、(崔)我们的校风是乐学、创新、求美、健体
我们的学风是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发展
我们的校训是:学会做人、学会学习、 学会合作、 学会发展
(崔)
童年时,我总是这样想:
天下的路为什么那么多,
多得象撒在河中的渔网?
是谁把它们喂养大,
让许许多多的车辆在上面来往?
(刘)
今天,我发现你们在路旁,
用自豪的目光送走车辆,
把碎过的石子撒在路上……
现在,我已明白,
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就是那小小的石子,
把天下的路铺得又宽又长!
七、请听诗朗诵:《五一颂》
春风春雨把原野拂过,
惊起一层漫漫绿色。
高高铁塔、层层配电网络上,
悬挂着一幅幅检修线路工人忙碌的景色。
风,用温情的手在电线上弹奏着
欢快的乐章,在寂寥中
为茫茫沙海里的工人们唱响一首伴奏曲,
荒芜人烟的戈壁
因他们的存在而顿增生机勃勃的昂扬气色。
为了让沙漠边的小城能有不夜的亮光,
为了千万劳动者能安全连续地运用电能
去建设祖国,
我们的电业工人
起五更、归月色、战沙暴,
巡线,检修,消缺
从不毛之野到喧嚣的街头闹市,
从架空线到地缆的每个角落,
细心检查 ,
不让每一个隐患从眼前滑过……
这就是光明使者
为自己劳动者的节日献上的
最美的赞歌!
(崔)我们讴歌劳动,是为了记取过去。
(刘)我们崇尚劳动,是为了开创未来。
(崔)放歌新世纪和美好的春天,我们讴歌劳动,歌唱祖国的美丽河山,展示劳动者的风采。
八、(刘)下面,请听吴欣嵘演讲《劳动最光荣》。
2017年五一劳动节升旗仪式主持词【2】 乙:亲爱的少先队员们!
合:大家早上好!
甲:新世纪的太阳是我们的,
乙:新世纪的鲜花是我们的。
甲:迎着太阳,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胸前;
甲:踏着大地,让童心乘着理想的风帆远航。
乙:职工新街小学升旗仪式
合:现在开始!
甲:全体肃立,出旗!
乙:升国旗、奏国歌、
甲:唱国歌
乙:请中队国旗下演讲
甲:成长在祖国的怀抱里,我们格外幸福,
乙:成长在党的阳光下,我们朝气蓬勃。
合: 让我们为胸前的红领巾增光添彩!
甲:请领导讲话
甲:请上周值勤同学宣布值周情况
乙:本周大课间活动内容是本周纪律检点是卫生检点是
合:站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让我们庄严的呼号:
[关键词] 高校;医务监督;培养;思考
【中图分类号】 G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7-172-1
高校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他们往往大多处于心智比较成熟的阶段,对于自己的损伤也有一定的判定。但是,在日常的学习当中,往往就缺少了自我医务监督的意识。所谓的医务监督就是用医学的科学方法,指导人们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使体育锻炼获得最佳效果,促进身体发育,预防运动性伤病的发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锻炼水平和运动成绩。但由于广大学生在正常情况下没有条件进行复杂正规的医务监督,而自我医务监督则正是一种较为简单实用和可行的方法。高校学生如果掌握了有关医务监督的基本常识,就能够很好的降低在平时学习锻炼过程中的运动伤害。这对于我们高校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一、高校学生自我医务监督现状调查
自我医务监督本事学生在小学时代就应该应有的一项基本能力。在学习和锻炼的过程中,医务监督就好像是一项生存技能,在平时生活锻炼中为我们保驾护航。可是在对某所高校的随机抽查中,我们发现,高校学生的自我医务监督意识几乎没有,而且在平时的生活中,对于损伤后的处理也是不尽人意,这样的结果让我们担忧。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某所普通的高校二级学院大约有160名学生中,在体育锻炼之前进行基本热身活动的学生,不足总人数的10%,而且更可怕的是有热身意识的学生才占到总人数的23.5%。这样的数据让我看到学校有关医务监督意识的缺失。在对有过损伤经历的100名学生的文调查中,我们知道,在损伤后知道怎么处理的占到了40.8%,损伤后不去处理的占到了51%,竟然占到一半,在日常的体育锻炼中,损伤时有发生,但是大多数的学生在遇到损伤后,多选择去医院,不能自己做简单的处理,往往这样会耽误最佳的治疗时间,影响其恢复的速度。从一位附院的研究生那了解到,损伤看似是不需要紧急性治疗,但是一旦损伤之后其面临的损害是巨大的,比如,患处出现发炎、不及时处理伤口留疤、甚至在出现骨的移位,不及时治疗会出现畸形等。这些都是不及时处理的后果。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高校学生对于医务监督的了解甚少。
二、自我医务监督对于运动损伤的意义
医务监督是运用医学监督手段,对损伤等大的有害因素进行的避免的防御手段。是减少运动损伤的有效方法。很多损伤的发生之前都具有一定的规律和制因,通常损伤之前的医务监督,可以是损伤的概率减少到最低,甚至可以避免。
运动前的热身,是医务监督手段之一,是在不可知损伤来临之前的最好预防。科学的热身活动,能够对易损伤的部位进行有效的活动,使肌肉和关节等身体易损部位出现保护机制,这样损伤发生的就具有可预见性,从而降低损伤的发生。国外学者对1000名志愿者进行的损伤实验中得出结论,运动前热身的损伤率要远远小于不热身的人。高校学生应该养成热身的习惯,减少错误的锻炼观念。
三、高校医务监督与终身体育相结合
终身体育学校体育的最终目的,在高校中对于体育锻炼的预防往往是医务监督的关键。在高校中,体育损伤是高发,学校往往只重视有关学生终身体育的培养,而忽略了对于损伤过程中的处理过程,这时如果有医务监督的介入,会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可以把学校体育比作一辆赛车,赛车跑的再快也需要维修工人的帮助,少了维修工人,再快的车也会变成废车。在高校中医务监督意识的养成就好像是维修工,如果我们掌握了维修的技法,我们在学校就不会担心损伤,甚至能够远远的降低损伤。因此,学校在发展学生终身体育的同时也应该加强自我医务监督意识的培养。从而进行科学的自我医务监督,增强锻炼的效果,乃至走入社会后才能保障自我健身锻炼。
四、在高校中培养学生自我医务监督意识的新思路
选修课模式灌输给高校学生。在高校学习中,学校多考虑到学生的兴趣,高校可以在第一学期,对学生开设有关自我医务监督的选修课教学,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影响学生的防护意识。在平时也可以进行讲座,把每次讲座的出席率算作选修课的最终成绩。
自我医务监督的终身意识的培养。高校往往是养成最终习惯的重要环境,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医务监督意识的养成,是学校的首要任务,这是学生在以后能够成为全面人才的关键。
五、思考
(一)保证学生充分了解自我医务监督意识的意义,并且认识到医务监督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二)加强学生对自我医务监督的学习,让其成为终身技能;(三)学校应该加强自我医务监督相关课程的完善,从而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四)学校创新课程接受的方法,把自我医务监督的学习当成是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徐叶彤.论高师大学生体育锻炼中的自我医务监督[J].河西学院学报,2003,19(5):74―76.
[2]陈贵平.大学生运动员的现状与对策[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04).
[3]张欢欢.高校体育医务监督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9,(06).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服务意识
一、中职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欠缺的原因分析
1.学生劳动观念较差。由于受家庭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尤其是90后独生子女中普遍存在着劳动观念不强、劳动习惯不好、环境与生存意识淡薄、自理能力弱等现象,更不用说有为别人服务的习惯了。这正是学生综合素质不尽人意的根源,其结果必将导致责任感的失去,在价值取向上,往往是只图索取,不思奉献。
2.学校教育的偏差。旅游教育中长期存在着重书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训练,而忽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及劳动态度等因素的培养,不注意在日常行为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3.社会、家庭教育的误差。长期以来,由于几千年的“学而优则仕”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从事服务工作的人被看成是下三流、人下人,至今社会上还有轻视服务行业的现象。为使孩子将来能成为人上人,许多家长让孩子全身心地学习,只要学习好就一好百好。自己宁肯包揽所有家务,也不愿给孩子一点劳动的空间,甚至对孩子在学校的积极、主动的劳动表现极为不满。久而久之,养成了孩子懒惰和依赖心理,不懂得孝敬父母,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从而影响了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培养中职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重要性
希尔顿饭店的创始人、世界旅馆业之王康·尼·希尔顿在谈及希尔顿饭店的成功经验是曾说道:良好的服务意识无形中为我们饭店增加了客源数量和单位产品的利润,它是我们现在必须做的,也是以后必须坚持的。西方酒店业也认为服务就是SERVICE(本意亦是服务),而每个字母都有着丰富的含义:s——smile(微笑):其含义是服务员应该对每一位宾客提供微笑服务。E——Excellent(出色):其含义是服务员将每一服务程序,每一微小服务工作都做得很出色。R——Readv(准备好):其含义是服务员应该随时准备好为宾客服务。v——viewing(看待):其含义是服务员应该将每一位宾客看作是需要提供优质服务的贵宾。Inviting(邀请):其含义是服务员在每一次接待服务在每一次接待服务结束时,都应该显示出诚意和敬意,主动邀请宾客再次光临。c——creating(创造):其含义是每一位服务员应该想方设法精心创造出使宾客能享受其热情服务的氛围。E——Eye(眼光):其含义是每一位服务员始终应该以热情友好的眼光关注宾客,适应宾客心理,预测宾客要求及时提供有效的服务,使宾客时刻感受到服务员在关心自己。服务意识是发自服务人员内心的,是服务人员的一种本能和习惯。服务意识取决于服务人员对自我角色的认知,对服务工作的认识和看法,它是服务人员内心的愿望与观念,是在掌握了业务技巧,把握了服务的本质和规律,加之兴趣情感等个性品质方面的因素后形成的心理上成熟的行为习惯,很难简单地通过规章制度去强制建立或调整。服务意识要求服务人员具有主动服务的兴趣、热情等个性品质并形成心理上成熟的行为习惯。旅游业是服务性行业,旅游服务是其最基本的“产品”,是旅游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服务意识是旅游服务行业最基本的行业需求,是旅游从业人员业极为重要的理念。旅游从业人员只有在良好的服务意识指导下才能发挥工作热情,提高对旅游工作的兴趣,为顾客提供优质周到的服务,从而为旅游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旅游专业学生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包括思想素质、知识素质、专业素质、职业素质等等,缺乏任何一种素质都不可能成为合格的旅游工作者。对于未来的旅游从业者来说,服务意识是旅游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基础,也是旅游专业学生适应行业需要的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只有具备服务意识,其他素质才能发挥作用。困此,旅游专业应该把服务意识的培养作为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加以重视。
三、培养中职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途径与方法
1.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旅游服务观念。多学生认为导游挣钱容易才去做导游的,这种动机危害很大,要是缺乏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只为谋财而不择手段,就会导致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形象受到损害。因此,旅游服务意识的培养首先要从思想政治教育人手,通过专业思想教育、敬业爱岗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旅游服务观念,强化旅游服务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在旅游教学中我们常常给学生灌输这样一种理念;“客人总是对的”、“顾客是上帝”、“客人第一”,要求学生具有宽容、忍耐、服从、敬业的品格和意志力。学会服从不是知识、学识的多少能够决定的,而是一个人思想感情、情操、品质和精神境界所决定的。学生在心理理解、接受了这种思想,进入这种境界,他在对待客人的态度上便会真正贯彻“客人永远都是对的”的服务观念,从而无论在任何时间和场合,对待任何一位客人,都会笑得更甜、更美、更自然。 同时,在旅游业中,百分之百的规范服务并不能换取百分之百的客人的百分之百的满意,这是因为服务需求的随意性很大,尽管服务员已经尽心尽责,但客人会因其自尊、情绪、个人癖好、意外情况、及时需求等原因,提出服务规范以外的各种需求。所以我们要教育旅游专业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追求尽善尽美的服务效果,从给客人创造惊喜中获取自己的服务人生,在客人的惊喜中找到富有的人生。
2.通过学科理论的渗透,培养旅游服务意识。在旅游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学科渗透的作用,多门学科的教育要形成合力,适时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如在《旅游礼仪》课教学中,通过礼仪礼貌等的教育,使学生明白良好的礼貌礼仪是旅游优质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开人际沟通的钥匙,是提升个人和企业形象的法宝。让学生懂得在对客人服务中怎样才能更热情、到位,更富有人情味,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导游业务》教学中通过创造“现实情境”、“模拟情境”、“交流情境”让学生体验做导游应掌握的规范化程序。在《客房服务》教学中,就要在模拟客房室中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客房服务员,真正体验“客人人住我做房;客人睡觉我铺床;客人如厕我涮桶;客人洗澡我擦缸”等程序及其心理承受能力,并从中体会到劳动服务的艰辛与乐趣。通过这样的一些活动,全方位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
3.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教师服务意识的培养。教师是育人的主导,教师的素质如何会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教师的服务意识又怎样呢?在对某职业学校教师的调查问卷中,有80%的教师从来就没有“学生是上帝”的观念;有78%的教师认为教师的职业就是塑造学生的灵魂。有65%的教师认为职高学生根本不值得教,做职高学生的老师没有任何价值感。由此可见,教师在职业观、教育观及学生服务意识上还存在偏差,那他们中的一些人怎么可能尊重学生?只要求学生有服务意识而教师却没有,这样的教育是不平等的,也决不会有好的结果。所以,教师的服务意识教育同样需要加强。在旅游教育中,学生的服务意识的培养与教育不光取决于班主任或专业课教师及有关领导的教育水平如何,也取决于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教育时的服务意识如何。所以,学校要营造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的整体氛围,以出色的服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院校;保护意识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199-02
2013年6月,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国成为仅次于意大利的世界第二大“非遗”大国,目前共有45项遗产成功入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国的“非遗”之路开始于“申遗”,近些年硕果累累,获得了国际性的广泛认可。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步时间比较晚,大众对“非遗”这一概念还不熟知,这对我国的“非遗”保护与传承极其不利。提升大众对“非遗”的认同度,走由学校影响社会的发展路径,艺术院校因其专业设置的独特性而扮演着重要地位。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或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及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它在成为“知识”之前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包括居住形式、饮食文化、民间工艺、节庆习俗等,特别是手工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历史上先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是先民们在生活中创造的先进文化,直至今天,也仍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比物质遗产更加重要,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植根于人们所处的时空、周边环境和人类活动之中,是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人类的文化命脉。它包含着人类的情感,蕴藏着人类文化的根源,保留着某种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以及各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所以,不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价值。”可是大众对“非遗”的不了解,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带来重重阻碍。我国的“非遗”之路要稳步前进,必须让“非遗”概念深入人心。相较于国家层面的世界“申遗”,民间的“非遗保护”任重而道远。国务院从2006年起设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可看到我国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视日益增强。总理也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二、了解“非遗”是实现“非遗”保护的有效路径
今天,珍惜和保护文化遗产的境界与能力,已成为国际社会对国民素养的评价标准之一,民众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加强对文化遗产价值和意义的了解,增强自觉保护意识,进而影响和带动更多的民众来关注、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至关重要。今天文化与社会的公共性日益加强,文化遗产不应只是少数专业工作者呵护的对象,不应“锁在深闺人未识”,而应当融入文化和社会,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进一步诠释和丰富它的历史科学艺术和社会价值。作为传承文化途径之一的学校教育,在提高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上肩负着重要的作用。以学校为中心,进而影响社会,这是提升公众对 “非遗”认同度的一条有效路径,也是积极响应国家层面对“非遗”保护的号召。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决定:“由文化部牵头,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同时,广泛吸纳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条规定:“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传统的家族式等非遗传承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下社会的发展,将非遗传承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是必然选择。艺术院校因专业设置的需求而与非遗文化不谋而合,在普及“非遗”知识方面承担着重要作用。
“2002 年10月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首次提出了非遗的教育问题。这一时期非遗主要为学界所关注,并开始逐步推进非遗的学科化探索。2004 年,中国签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正式进入该组织非遗保护工作体系,意味着非遗开始走出学界,为官方所认同,从此掀起了非遗研究的热潮。”关于教育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问题,学界的研究成果已蔚然可观,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当代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新途径》、《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策略》等,但是大部分都是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理论研究,而实践教学方面的参考内容则知之甚少。
三、提升艺术院校学生非遗保护意识的方法
“在当前中国社会正经历着重要的经济转型,民族民间文化传统面临急剧流变和消失的时期,高校作为专门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基地,应当继承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传承和保护方面,充分发挥大学教育的重要作用。”
如何提升艺术类院校大学生对非遗的认同度,如何提升艺术类院校的大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实践性运用,将切实影响到非遗保护能否行之有效地继续推行。要提升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同度,就必须提高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实践性参与。因为文化认同不可能建立在抽象的文化共性上,它应当是一种存在于具体的社会生活中的精神上的共鸣,只有在具体的人际交流和情感亲和的心理基础上,才有可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认同。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秘书处负责人塞西尔杜维勒女士曾指出:“《公约》所提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活遗产:它必须不断地被相关社区、群体或个人创造、延续、再创造并保存保护,否则就说不上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遗产,源于过去,并在当今和未来予以继承”。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离不开其在民族或地区的民众中代代相传。要提高学生对非遗文化的感知度,不能仅仅依靠书本知识的“照本宣科”,更重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融入非遗文化之中,唯有亲见亲历亲感受,才能让学生切实提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度。
“大学应当积极创建国家及社会文化遗产事业急需的新学科,为国家文化遗产事业服务;要倡导面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方位教育传承的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不仅是一种被长期忽视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对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认识过程。”
(一)构建完善的学科体系,普及非遗基础知识
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更讲求实践运用,如设计艺术系、音乐舞蹈系及广播影视系等更加注重学生在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摄影等方面的实际技能。这些专业的知识内容恰好与非遗知识不谋而合。从非遗中汲取相应的知识,将为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带来极大益处。如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从中国民乐中获取营养;舞蹈专业的学生可以从各少数民族舞蹈中获益良多;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也可从传统的水墨画、刺绣、织锦等作品中获取灵感。艺术院校可以从专业课程的设置入手,开设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戏剧等非遗基础课程,为学生了解非遗知识奠定良好基础。
为提升学生对非遗知识的认同度,授课老师需有良好的专业背景知识,可以邀请有代表性的非遗传承人为学生授课,组建由高校教师和传承人构成的非遗教学团队,结合专业设置的实际需要,编写适合艺术院校使用的非遗教材,建立非遗课程体系共建机制,开发非遗传承与保护系列课程,构建完善的非遗教学体系。
(二)充分利用各种校园宣传平台,形成独特的校园非遗文化
艺术学院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可以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因素,充分调动学院各系部、学生社团以及学院网站、广播电台、电视台、宣传栏等各种宣传平台,对非遗知识做有针对性的专题宣传。学院网站可开辟非遗专栏,及时更新与非遗相关的国内外最新动态,便于师生及时了解最新的非遗讯息;广播电台可充分发挥其校园覆盖面广的特征,定时播报非遗领域的相关知识;学生社团活动也可与非遗因素相融;学院各系可针对一些代表性的传统佳节,打造校园节日文化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传统民俗活动的过程中真切体会非遗魅力。
(三)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提升学生非遗感知力
充分利用艺术院校的学校资源,挖掘非遗因素,推进可供学生实践操作的工作室,推行“课堂教学和工作室教学”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搭建校内学生实习实践平台,将非遗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融合,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探索可行性发展道路。如川音绵阳艺术学院组建了“陶艺工作室”和“中国绣工作室”。“陶艺工作室”主要开设陶艺传习课,通过陶艺制作传承人向设计艺术系学生传授陶艺制作工艺,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学生在掌握传统技艺的过程中,融合现代化理念,设计出新产品,让古老的陶艺绽放出新的生命力。“中国绣工作室”则通过收集整理国家、省、市各类有代表性的非遗刺绣织锦,为学院师生了解我国民间工艺提供平台,并聘请各类代表性的刺绣织锦传承人为学生讲学授艺,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知绣花针的魅力,为培养出刺绣织锦类的设计型应用人才做准备。
(四)立足本土非遗文化,拓展地方性非遗平台
艺术院校可通过加强与地方政府、文化事业单位及非遗保护中心的沟通交流,整合各种非遗资源,建立合作项目,将学院教育培养目标与地方需求进行有机结合,开展地方性的“非遗活动进校园”,让艺术院校为地方文化服务,为地方非遗文化保护做贡献,也带动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同时以地方文化为中心,逐渐辐射周边省区文化,让学院师生深入各省市非遗文化集中地,进行详尽的田野考察,并搭建相关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实践平台。
四、结语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大精深,但大众对非遗的认识度还急需提高。艺术院校承担着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任,完善非遗课程体系建设,普及非遗基础知识;实现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切感受非遗魅力;提升学生的非遗感知力,同时让学生将专业知识与非遗知识相融合,为非遗传承提供新的生命活力;以学校为中心的非遗教育将间接影响社会对非遗的认同度。提升艺术院校学生对非遗的认同度,不仅利于非遗的保护,更能为非遗传承提供不竭的源泉。
参考文献:
[1]邹启山.如何认识“非物质遗产”[N].人民日报,2004-05-25(16).
[2]周兴茂,周丹.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几个基本问题――以土家族为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7(1):60-65.
[3]钱益汇,黄.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现状与培养机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3(5): 132-137.
【关键词】 大中小学生;接种;乙肝疫苗
为了解乌海市大中小学生接种乙肝疫苗效果,我们对全市4 716名在校学生表面抗原携带情况及接种乙肝疫苗后表面抗体产生情况进行了调查,为今后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由于现在的大中小学生是在乙肝疫苗纳入国家计划免疫后出生的,所以我们从2003年9月开始连续4年对刚入校的大中小学生共计4 716人进行了HBsAg及抗-HBs的调查。采集学生的静脉血为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检测HBsAg及抗-HBs,所用试剂为潍坊三潍生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提供,有效期内使用,按说明书操作及判定结果。
2 结果
共采集样本4 716份,检出表面抗原(HBsAg)阳性98人,阳性率为2.08%;表面抗体(抗-HBs)阳性2 913人,阳性率为61.77%。具体检测结果见表1。表1 不同学习阶段HBsAg及抗-HBs阳性率(略)
调查人群不同性别HBsAg携带情况及抗-HBs产生情况见表2。表2 不同性别HBsAg及抗-HBs阳性率(略)
调查人群不同地区HBsAg携带情况及抗-HBs产生情况见表3。表3 城市与市郊学生HBsAg及抗-HBs阳性率(略)
3 讨论
本次对乌海市6~20岁学生HBsAg携带情况及抗-HBs产生情况进行了调查,该人群HBsAg阳性率为2.08%,抗-HBs阳性率为61.77%,比1995年乌海市大中小学生HBsAg阳性率6.34%明显下降,表明人们预防乙肝的意识在提高,注射乙肝疫苗预防乙肝卓有成效。HBsAg阳性率男生为2.59%,女生为1.65%,男生高于女生;抗-HBs阳性率男生58.92%,女生64.18%,女生高于男生,与国内有关报道一致[1]。
从1990年乙肝疫苗已列入我国计划,本次我们检测乌海市城市学生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市郊学生,其抗-HBs阳性率城市学生高于市郊学生,说明由于受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市郊学生乙肝疫苗的接种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也是今后计划免疫需要加强的环节[2]。
调查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HBsAg阳性率略有升高,在18岁后有较大幅度的升高,而抗-HBs阳性率随年龄增高而降低,这可能与乙肝疫苗接种时间过长有关,说明乙肝疫苗不是终身免疫的,需要适时加强。也说明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广泛,除血液、血制品、母婴直接能传播外,和传染源的密切接触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由于中小学生是在乙型肝炎疫苗纳入国家计划免疫后出生,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及时,所以表面抗体产生效果好[3]。
综上所述,接种乙肝疫苗是目前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但在乌海市大中小学生中抗-HBs阳性率并不是很高,尤其是在18~20岁和市郊人群抗-HBs阳性率不足50%,故应进一步作好预防乙肝的宣传和疫苗接种工作,特别是加强这部分人群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龚涛.215名铁路工人乙型肝炎抗原抗体系统检测效果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3,4(4):26-27.
关键词:中医院校 微生物实验教学 常见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112-01
医学微生物学是高等医学院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重点阐述与医学相关的病原微生物,包括其生物学性状、致病机制、检测及防治,是临床医学、中医学、中药学以及针灸推拿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学生走向临床工作或研究生学习奠定基础[1]。为了搞好微生物学的理论和实验教学,笔者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 缺乏生物安全意识
在微生物实验课过程中,我们常会发现部分学生忘记穿白大衣,或者裸手接触菌种管或者培养皿,甚至将自己的随身物品,如书包、手机、课本、笔等物品随意摆放在实验台上。实验结束后直接将接触菌液的物品,如棉签、试纸、培养基等直接丢入垃圾桶内,这些做法都是非常不可取的。微生物实验室不同于常规实验室,它主要是以微生物为研究对象,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一般体积微小、肉眼难以分辨,虽然实验课教学一般采用生物威胁较低的微生物,如白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作为染色、接种和观察的对象,但是如果缺乏生物安全意识,不规范操作,还是会导致一些不良后果。
作为教师应该给学生系统的传授关于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基本知识,告知他们如何在进入微生物实验室做好自身安全装备的防护,包括穿戴实验防护服、口罩、帽子和鞋套,甚至如果进入生物等级较高的实验室,操作HIV或者流感病毒等样品时,需要穿戴隔离服、面罩和护目镜,让学生具备自我保护的意识[2];对于个人物品的放置,教师应引导学生放置在储物箱里,避免带入实验室内部;针对微生物实验课后产生的废弃物,应该先使用高压蒸汽灭菌,而后才能进行丢弃处理,不能将带菌物品直接丢弃;对于使用过的实验台、超净工作台要进行彻底的消毒灭菌,保证洁净后,供下一个班次使用[3]。
2 忽视实验操作细节
微生物实验课包括两个部分内容,第一个部分由老师对本次实验内容进行讲解,对操作的主要步骤进行介绍,通常演示过程较快,学生只能记住一个大概流程,但是对于实验操作细节很难快速把握。以细菌接种为例,老师在演示的时候会将接种环在火焰上灼烧一下,在无菌落的固体培养基上接触一下使之冷却,然后勾取一个菌落接种在培养基中,但是学生自己操作起来,往往将灼热的接种环直接接触菌落,导致接种的培养基最终没有细菌生长。在细菌涂片时,老师勾取少量的菌落在生理盐水中充分涂抹,染色后观察菌体的形态非常典型,但是同学自己操作时,如果勾取的菌落体积较大,不能充分涂抹开,造成染色后无法正常观察,除此之外,如何规范的手持培养皿、接种培养、涂片观察等细节性的技术需要引起同学们的重视。
作为教师应当在实验操作演示过程中,将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充分讲解,比如手持平皿的手法、接种环的持法和使用方法,细菌涂片技术的技术要领等。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掌握微生物操作的常规技术[4]。
3 忽视实验课后观察和总结
涉及微生物繁殖周期的实验课,通常会在结束后要求同学再来实验室进行结果的观察,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书写实验报告,比如细菌分布检测实验、药敏实验、生化鉴定实验等通常需要在实验课结束后18~24小时以上才能出结果,由于学时的限制,课后观察并不计入总学时,而是安排在课间或者是课后,在实际操作起来,总有部分同学忽视课后的实验结果观察,缺席,在书写实验报告时参考其他同学的实验结果,起不到真正的实验教学效果。
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应该有组织、有计划的安排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做到不拥挤、不遗漏,针对学生的疑问做出解答,对于实验结果良好的同学予以肯定,对于出现的阴性结果的同学,要尽量帮其找出原因,避免下次重复错误。对于实验报告要求同学认真、客观、严谨的对待。
4 忽视实验报告的规范性
实验报告是学生对于实验课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结果的总结,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对实验的掌握情况的一个最直接的办法,学生在书写实验报告时应认真、规范,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发现,很难要求全部学生做到规范书写,部分会出现实验名称、目的、原理的遗漏,实验结果文字描述含糊不清,绘图时潦草,甚至使用铅笔绘图,反复涂改。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作为教师应该在第一次实验课时详细的介绍实验报告册的书写要求,包括内容和格式要求,对于实验结果的描述可以使用绘图加文字相结合的方法,对于染色的样品绘制时可采用彩色铅笔,如革兰氏染色后,阳性菌可采用蓝色铅笔绘图,阴性菌可采用红色铅笔绘图,等等这些细节要给学生介绍到,以保证整个班级实验报告的规范性。
5 结语
以上是笔者在微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梳理出几种学生常见问题,我们也在实际工作中对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总结了经验,落实到现在的教学过程中。除此之外,我们也在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优化考核机制,一切从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出发,满足社会对高等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章跃陵,黄通旺.推进微生物教学改革培养合格人才[J].高教论坛,2005,6(3):65-67.
[2] 李冰雪,王峰,吴丽圆,等.亟需开展医学高职高专学生的生物安全教育[J].中国医药导报,2009,6(4):114-115.
一、营造民主氛围──敢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我认为作为一个小学教师除了应具有和蔼可亲的态度、大方的仪表、清晰而富有激情的言语等,还必须树立新的教师观,尊重每一个学生,倡导“思维无”。同时还应该具有一份童真、童趣,从内心到外表与学生融为一体,神形合一。这样才能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享其师信其师道而乐其业。在教学中营造积极、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如:有学生提问时,立刻为他大声喝彩:“问得好!”或者说:“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当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要笑容满面的向全体学生说:“对这么好的问题,哪位同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同学们自然会争先恐后的发表意见。当学生充分发表了看法后,教师再作适当的评价。但要注意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思想观念,生活经历和个体特征,不要因为他们不符合自己预设的答案或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轻易否定。一定要宽容学生的幼稚及胡思乱想,“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创设问题情景──想问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一是利用数学知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导入,同样能满足儿童希望自己是研究者,探索者的学习本能。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利用教材中主题图“游乐场”创设了很多相同加数求和的情景,使学生感受乘法的意义,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那么多相同加数连加很麻烦,也容易出错。这样制造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想探索一种更为简便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二是老师用恰当的导语同样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空间。如:你已经知道了关于今天话题的那些知识?你联想到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这样的课堂用语,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还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
三、鼓励质疑问难──会问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氛围,让学生警觉问题时时处处都存在,提倡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由不敢质疑到敢于质疑,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会问,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敏锐地建立一些疑点,大胆放手,让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例如:我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数学二年级上册《估算》时,我出示的探究例子中,故意没出现个位数字是5的数,当学生通过探究,知道了接近整十数的数就估成整十数计算。我故意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于是就有一个学生提出:如果这个数是45是估成40呢?还是50?我大声说:“这个问题问得好啊!怎么老师没想到呀!”同学们开始有点困惑了。但看得出,个个都在动脑筋。一个怀疑的学生说:“我想是看成40算!”又有一个学生充满信心地站起来说:“我认为可以当40,也可以当50。”还有一个学生说:“我觉得看50比较合理。因为我们买东西时经常就是那样算的。”这时有更多的学生就小声议论了。我妈妈说过的,我哪次买东西……后来又有一位学生说:“我妈妈教过我要看成50算!因为要4舍5入!”最后我说:同学们说得对,按照人们的习惯是“四舍五入”,一般就看成50来计算。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自己质疑,互相启发与争辩,最后成功释疑,这样既使学生对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又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适时评价──善问
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表现出极大热情,不能置之不理或做简单的结论性回答。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渗透给学生问就比不问强,要经常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提供机会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展示,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质疑水平的提高。其次,让学生评价,如学生在评价时可根据前面同学不同的说法作不同的评价:前面同学说得好,学生就说:“我非常赞成(欣赏)他的想法!”说得不完整的,学生会说:“我可以给他补充吗?”或者说:“我给他提个建议!”如果前面学生说错了,就说:“我对他的说法有意见。”这样学生在评价其他同学时,也学会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最后,还要建立学生提问记录册,在学生小组中进行评价,组长专门有一项是记录组员的提问情况,每个学生记录自己提问的问题与次数,与学期总结评价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