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企业家访谈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6 16:03:3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企业家访谈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企业家访谈总结

第1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委“两创”总战略,象山县充分发挥远程教育优势,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实施远程教育“三大工程”,助推农村党员创业创新。

一是实施远程教育“先锋工程”,营造农村党员创业创新氛围。按照“推进两创服务基层”要求,组织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月活动,举行主题宣传教育月启动仪式,向农村站点推送十七大精神辅导课件20小时。开设“两创”讲坛,树立农民企业家周渭民、技术革新尖兵朱培龙、养猪能手方瑞娟等一批创业创新典型,使学有榜样、干有方向。实施村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工程,选调1100多名新村官,分7期进行新农村建设、集体经济发展等内容培训。设立农村党员干部网上学院,开设实用技术、致富项目等课程,更新思想观念,拓展创新视野。

二是实施远程教育“富民工程”,提高农村党员创业创新能力。开展“千名专家联千村帮万户”活动,搭建网上专家答疑平台,组织50多位市级新农村建设顾问团专家和县新农村建设促进会专家与20个村40多户水产养殖、畜牧、果蔬等方面种养殖大户联系结对,开展技术帮扶,加强实践指导。注重发挥农村大学生工作者知识优势,紧密结合象山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搜集柑橘、杨梅、西兰花、南美白对虾、梭子蟹、黄鱼等特色产业课件资源库,及时解决群众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瓶颈问题。组织100余名村干部参加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园艺、计算机两个专业大专学历班学习。总结推广“远程教育+专家辅导+基地实践”、“远程教育+合作社+基地”、“远程教育+公司+农户”等行之有效的学用模式,使远程教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点金石”。通过农民信箱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和行情,提供农时预告、病虫预防信息。如晓塘乡的金元蛋业、象山红柑橘、双联畜牧等合作社依托远程教育网络,开展禽蛋、土鸡、柑橘等网上推销活动,各类农产品供求信息3万余条次,销售蛋鸡15000余只,柑橘约48吨,有机肥12吨。

三是实施远程教育“民生工程”,激发党员创业创新活力。建立农村远程教育“民生服务网”,开辟远程教育论坛,定期收集党员群众在创业中的致富经验以及在生产中遇到的政策性、技术性难题。开通“网上会客室”,组织工商、质监、药监、贸粮等部门技术专家,面对面地为群众解疑释难。建立“民生直通车”,定期采集收编象山电视台《阳光热线》栏目中涉及民生问题专家访谈节目,放置在远程教育平台和远程教育网站上,方便党员随时随地收看。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视频会议系统作用,开展涉及民生方面知识培训5场次,累计培训人员2万余人次。

第2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业教育

“创业起步”课程是北京电子科技职业技术学院2000年开设的侧重于素质教育的新型公共基础课程,是一门创业启蒙教育课。课程目标是依托专业,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具有创业能力、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该课程2003年被评为北京市第一批高校精品课程。2005年成为面向北京市高职院校开设的校际选修课。2007年团中央全国青联为该院授予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基地”称号。2009年被评为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本文结合该校“创业起步”课程教学的具体情况,着重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师资队伍以及教学环境建设等五个方面阐述对创业教育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一、“导” “学” “做”相结合的创新教学模式和丰富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

该校教学团队根据创业教育开放性和体验性的特点,结合高职学生层次的定位以及本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导”“学”“做”循环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导”——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启发和指导;“学”——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内容、阅读案例、准备角色扮演等;“做”——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企业提供的项目,自主地选择项目进行创业体验。努力使学生置身于创建企业、发展企业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中,整个创业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式的教学形态,是对以往静态的、完整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颠覆性变革,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是作为设计员和指导者的姿态出现的,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灌输知识的填鸭者。在这种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指引下,被动的灌输性学习变成了主动的研究性学习。

为鼓励学生走向社会,获得创业环境的亲身体验,该院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团队设计了丰富的多样化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它包括七个部分:第一,企业家讲座,拓宽学生视野。来自市场第一线的企业家,讲述他们创业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给学生以极大的触动,也激发了学生的创业热情。第二,校内实训,使学生获得直接的经营经验。组织学生在学校内部尝试一些简单易做的商业项目,进行创业基本技能实训。第三,校外实训,使学生有机会直接接触社会。团队组织了大量的校外实习项目,包括市场调研、采访企业家或创业者、参观创业项目展览等,还与北京丽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使学生更直接深入地了解企业。第四,创业俱乐部,使有创业愿望的学生可以共同成长。KAB创业俱乐部是学生自愿发起的校内学生社团组织,通过开展企业家访谈、企业走访、商业计划书竞赛、模拟企业经营等创业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第五,创业计划大赛,提高学生综合的学习能力。开展创业计划大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以致用的好机会,通过创业计划大赛评选出的优胜团队可以入驻“创业工学坊”。第六,“创业工学坊”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依托专业进行创业实践的平台。为使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创业,该院实行创业导师制,帮助学生进行校园创业。一个创业项目从创意到形成商业计划书,从筹措资金到启动项目,都是由学生在创业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创业工学坊”则为这一全程实战提供了实践场所。第七,自主创业,帮助学生实现梦想。教师团队筛选出一些优秀的创业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创业的梦想。

“创业起步”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为目标,利用创设的虚拟情境促进学生体验企业经营,通过创业体验使学生更为理性地思考创业与就业的相关问题,处处体现“工学结合”的思想。

二、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根据“创业起步”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始终贯彻立足于引导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的指导方针,灵活运用多样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在教学中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想法无论多么荒唐和疯狂,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第二,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组成团队形成一个明确创业思路,并自主策划、运营一个小项目。第三,嘉宾访谈:嘉宾可以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也可以是成功企业家或知名人士,通过访谈形式使学生走出学校,使校外导师走进课堂,树立积极的榜样,分享创业心得。第四,角色扮演:以表演的形式来反映某个设定的情景,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理解教学内容。第五,商业游戏:在教室里给学生提供一个模拟再现商业企业运营情景的机会。将学生分为几个团队,展开相互间的商业竞争与合作,游戏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学生不仅从中获得很多乐趣和新奇的经历,更重要的是能从游戏中获得许多灵感启发。第六,分组讨论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避免了个别学生游离在课堂之外的现象出现。第七,现场教学法:带领学生到企业现场进行案例教学。不仅能够直观地感受学习对象,还能够和案例创作者展开面对面交流,加快学生的能力成长。

创新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主体由教师变学生,教师角色由专家变为学习伙伴,学习重点由学习知识变为了解过程、体验角色,学生活动由单独学习变为小组学习,氛围由竞争变为合作,学生角色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产出,学习态度由依赖变为独立,学习过程由固定变为弹性、灵活,对待错误的态度由尽量避免变为吸取教训,评估方法由考试测验变为描述现象与结果分析,教学目标从实践论证理论变为理论指导实践。

三、突破性创新型的考核评价机制

引入市场导向的新型教育理念,传统书面理论考试成绩压缩到只占10%,通过考试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采用的创新型考核方法有如下两种:(1)项目导向法。各个小组将在同一个时间段内完成相同的商业项目,在竞争中真实体验商战的氛围,在合作中考核学生的合作盈利能力,使学生们在模拟实践中体味到市场的真谛。(2)市场检验法。评委通过学生讲故事判断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评价过程做到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和市场评价相结合。通过市场评价导向,引导学生重视实践。让学生明白只有付出型的体验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创业,才能获得更多的商业经验,从而进一步提高生存能力。

四、实践型的“创业导师团”

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坚实基础和核心工作,只有建立一支精干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精品课程的高水平建设。“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对教师团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能,传统的教师团队不经改良是达不到这样的要求的。因此,该院组建了“创业导师团”。该团队共由14人组成,其中5位是具有一定企业经历的专兼职教授、2位初中级职称、2位知名企业家、3位创业者,其中奋战在市场一线的企业家参与授课占总课时的30%。教学团队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双师结构”特征明显。团队中有北京市高职院校教学名师,一直积极从事青年创业指导工作,在团中央创业教育培训中具有较高知名度。教师年龄结构梯队分布合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目标明确、措施得力,经常组织教学观摩和教学研讨活动,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做示范教学、介绍经验。学院特别重视师资培养,邀请包括姜大源教授在内的众多专家进行职业教育理论与方法培训,派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到美国和加拿大考察创业教育、去英国参加为期三个月的创业培训。目前为止该团队已有9人获团中央和国际劳工局颁发的“创业讲师”资格证书,1人获“北京市金牌培训师”称号,3人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创业导师团”教研创新的学术氛围浓厚,近年来累计主持或参加了八项创业研究类科研课题项目,发表了十余篇创业类教学研究论文,主编和参编教材五部。这样的团队保证了教学内容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实际经验的支撑,很好地承担起了对学生创业理论、实践指导、信息咨询等多方面的教学任务。

五、良好的教学环境

1.引进高端电子教学技术,搭建先进的教学平台。该院2002年引进劳动部远程卫星创业教育平台,内容包括电子商务、虚拟企业经营、虚拟项目运作等仿真操作。2003年建成精品课程网站,满足学生在线学习需求。精品课程网提供了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案)、讲义(ppt)、考核方案、案例及大量视频资料,实现了全部教学内容电子化。2003年该院引进国际青年成就组织模拟经营电子教学平台,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构建一个真实完整的企业环境,通过网上经营、比赛,训练学生创办企业的能力。2004年该院机电专业学生获北京市商业挑战赛网上模拟仿真经营三等奖。2005年引进ERP沙盘模拟教学平台综合训练学生的创业能力。ERP模拟沙盘是利用实物沙盘,针对代表先进的现代企业经营与管理技术—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设计角色体验的实验平台。2008年开始引进“中国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训平台”。该平台通过大量实训让大学生体验创业的过程,训练创业过程中及创业后的经营管理能力,培养大学生具备成功创业者的素质。

第3篇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排球运动员预判能力的概念、作用、影响因素和提高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预判对一传、二传、进攻性击球、防守都起着重要作用;影响预判的主要因素有:注意品质、意志品质、信息储备、球形、神经兴奋。

关键词 排球 运动员 预判

预判在排球运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场上12名队员每时每刻都要对比赛形式和球的走向进行预判。心理因素和神经兴奋性影响着运动员的预判能力。如何提高运动员预判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排球运动员预判能力的定义

预判是指在运动员竞赛中对可能发生的情况估计、判断、分析与采取相应对策的过程。排球运动员的预判能力是指运动员在场上所表现出来的对球的走向以及战术运用的判断、分析、掌控能力。

二、预判能力在排球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发球队员要提前预判球应发到哪个区域,哪个区域是薄弱区,等等;一传队员要预判发过来的球的弧度、力度、球的飞向,还要判断是界外球还是界内球,提前做好准备姿势去接球,等等;二传队员要预判一传的球是否到位,并根据场上队员的站位和跑动位置,预判传球的高度及方向,并提前做好拦网的准备;进攻队员需要观察二传出手的时机、球的速度和弧度,还有二传传球时的身体形态的变化,预判是打快球还是半高球;防守队员要预判扣球的路线、力度和战术意图,进行及时的拦网和跟进,把球拦死或防起。

三、排球运动员预判能力的影响因素

(一)注意品质:排球比赛时间长,因而对运动员的注意稳定性要求较高,尤其在有干扰的情况下能否高度集中注意力,常常是能否发挥出高水平的关键。注意力越高则对事物的反映越清晰、鲜明,越能排除内、外部的干扰。

(二)意志品质:在排球竞赛中,良好的意志品质能够从容的应付、处理排球场上出现的一切突发问题,在比赛困难时期,可以保持良好的状态,从容预判,保证预判不受影响。

(三)信息储备:排球运动员做出的各种行为都建立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上。他们之所以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合理的决策,是因为把经验和当时的各种反馈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做出了正确分析和预测。所以信息储备量是预判的基础。

(四)球性:培养运动员的预判能力首先应训练的是熟悉球性。要感受球的重量,观察球的形状,了解球的击球点和飞行方向,熟懂球性、获得球感,让运动员灵活自如地控制球,就如同控制自己的身体一样,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预判。

(五)神经兴奋:人的动作受神经支配,只有神经达到一定的兴奋性,大脑才能对场上信息进行收集处理,才能调动已有的信息储备,积极进行预判。

四、提高排球运动员预判能力的方法

(一)拦网训练或比赛中,注意培养运动员敏锐的观察力。训练时要求拦网者要根据场上情况预判传球的方向,注意观察场上情况,开始练习时判断错误常有发生,要求运动员不断地总结经验,相信经过长期系统的训练,拦网运动员就会从中获取更重要的信息而忽略无关刺激,进而提高运动员的预判能力。排球运动员要对纷纭复杂的比赛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细心筛选最有价值的信息。这样在比赛中运动员才能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从而为预判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原材料。

(二)排球技术练习时是很枯燥的,不像篮球那样,练习有多样性,这就要求坚持。 在练习中不能三心二意,否则会影响练习效果。 每一个技术的熟练必须经过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要经常去练习,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教练在训练时应有意采用加难法和超负荷训练锻炼队员的意志品质。

(三)有意识地让运动员把握并总结出训练和比赛中获得的丰富经验和技战术的规律,加深印象并强调要求运动员在头脑中把这些因素有机地综合起来,形成牢固的、比较系统的实践经验,为排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拦网认知、判断、决策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通过观看比赛录像了解对手并培养拦网队员的预判能力,也是运动员积累丰富经验的好方法,如要求运动员在对方二传出手之前迅速判断传球方向。

(四)把球放在面前,从各个不同角度观察球,然后用手去摸球,从各个角度去感受球,最后闭上眼睛,在心中想象球的样子和感觉。可以采用一人一球的滚球、拍球、抛接球 、手掌手背的颠球练习方法,自抛自垫球和自传球的练习,二人或多人的不同距离、方向、高度、速度、力量等传接球方法进行练习。

(五)队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丰富的影响,保证精力充沛。另外,教练要采用自己的方式调动队员的兴奋性。

参考文献:

[1] 曹洪涛.通过提高预判能力来提高排球运动员的意识[J].少年体育训练.2005.03:25.

[2] 姜玉兴.重视对排球进攻假动作的预判[J].中国排球.1994.01:37-38.

[3] 李玉娟.对青少年排球运动员防守预判能力主要影响因素的探讨[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12:302-303.

[4] 张五平.排球后防守队员预判能力及训练探讨[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07:213.

第4篇

关键词:高师院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117-02

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为统筹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2010年5月4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2012年8月1日,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要求各地各高校结合本地本校实际,精心组织开展创业教育教学活动,增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长期以来,云南师范大学的创业教育在最初的KAB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师范院校特色,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实践与探索,对西部地区高校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提供了借鉴。

一、结合学生特点,明确教学目标

创业首先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是一种不满足于现状、敢于创新并承担风险的精神,是一种在考虑资源约束的情况下把握机会创造价值的认识。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目前,在大学生群体中,创业的氛围很浓厚,有创业意识的学生很多。据我们在云南师范大学校内调查发现,这些有创业意识的学生本身对创业的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有所不同,分为“想要了解、学习内容、转化技能”三个层次。

结合工作实际,在课程总体设计上,我们坚持“主体性、高标性、人本性、超越性”的理念,遵循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创业教育设计原则,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明确创业课程教学的总体教学目标,就是要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简而言之,就是在学生心目中埋下“创业的种子”,到了适宜的时间和环境,促其自然地萌发和生长。

二、理论联系实际,完善教学体系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任务不是狭义的“课程”所能承载的,其本身就是一个课程教学、模拟创业、实践过程的循环体系。云南师范大学的创业课程起步较早,最初是由校团委利用第二课堂平台,成立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开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并以开展创业计划大赛为契机来模拟实践。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当中,我们发现KAB这种类似训练营的集中、互动、紧凑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创业和就业能力很有帮助。但就课程本身而言,还存在课程开设内容较为单一、知识面不够,参与面和辐射面较小等不足。结合学校本身工作实际,云南师范大学从三个层次来不断完善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体系。

首先,学校招生与就业指导中心就业处牵头成立了大学生创业指导教研组,开设《大学生创业指导》基础课程。课程分为两个板块,一是必修课,以网络课程的形式在全校本科学生中开设,纳入人才培养计划。网络课程系统由学校自主研发,采用自主选学的模式,设有必选模块和自选模块,学生必须按完成必选模块的学习,适当修满自选模块课程,完成课后练习,提交学习报告,才能获得学分。大学四年内,学生必须完成就业指导、创业指导和生涯规划三门网络课程学习的2个学分,才能获取毕业证。二是选修课,以校级公选课的形式在大学二、三年级的本科生中进行小班授课,课程多采取体验式、参与式教学方法,设有游戏环节模拟经营,最终考核要求学生以团队或个人形式提交完整的创业计划书,并通过创业教研团队组织的创业模拟答辩。这种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形式,扩大了学生接受创业基础知识学习的普及面。除此之外,学生还可参加昆明市劳动就业保障局与学校就业处联合举办的SIYB创业培训以及学校团委KAB培训,“青帆夜校创业培训”等各级各类培训,进一步强化创业技能。

其次,依托学校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园等创业实训基地及各类创业比赛给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一方面学校有依托就业处设立的大学生创业园,团委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动感地带-MM创业就业基地”等创业园区,校就业处还从学校争取到校园内的铺面15间,提供给创业学生作为创业经营场地。另一方面学校由校团委牵头,以开展大学生创业大赛为契机,组织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面向社会参与科研开发和技术服务,或协助教师共同进行课题研究,指导学生按程序体验创业过程的演练。通过创业计划大赛这个课堂,有效地缩短了学生从理论知识到企业现实之间知识迁移的距离,强化了创业教育课堂知识讲授的效果,有助于把一些创业活动的优秀成果直接推向市场,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创业活动的热情。与此同时,学校还通过成功企业家、校友企业家论坛、校董会企业设立创业基金等,大力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机会和平台。

最后,学校教务处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以项目的形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创新性实验改革,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在多次的创业大赛组织和参赛实践中,我们发现科技创业是大学生创业的主体,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通过项目申报、实施、完成、验收,促使学生巩固了专业知识,学会了团队协作,增加了实践能力,激发了创新思维。该计划在2009年至2011年的第一阶段实施中取得了明显成效,10个项目累计24篇,获得外观设计专利2项。

在“创新、创业、创造”三创教育的活动理念指导下,学校学生科技创业活动得到了大力推进。目前,云南师范大学已经形成了“课程教育、实践训练、科研创新”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三、研究开发教材,加强师资培训

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还要在全国课程材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结合自己学校特色和地方特色,编写适应本校学生的学习材料。云南师范大学创业指导课程选用的教材分别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示范教材《创业基础》,以及学校在就业创业指导必修课、公选课分块实践教学总结的基础上,据教育部新的要求整合提升而自主编写的通用教材《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教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除去大纲要求的创业、创业精神与人生发展、创业者与创业团队、创业机会与创业风险、创业资源、创业计划、新企业的开办等知识点外,还安排了两次的模拟经营游戏环节,学习基本企业周期、供给和需求。两本教材结合使用,提高了教材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创业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化和实践性必须有一批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敏锐洞察力的教师团队来进行引导和实践。云南师范大学创业课程教育教师团队主要由两部分教师组成,一部分是专业专职教师(具有经济学、法学、工商管理等专业背景的教师)和接受过创业讲师培训的教师组成的基础教师团队。另一部分是相关企业家,学校采取邀请企业家进课堂、企业家访谈的方式传授学生实战经验,增强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同时,学校不断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储备,一方面选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创业指导师、创业讲师培训,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创业指导师培训、教育部高校创业指导师培训等,获取资格证书。目前学校共有50人获得教育部创业指导师资格证书。2014年7月,云南师范大学成为教育部首个在西部地区设立、全国第三个设立的“全国高校创业指导师培训基地”。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开展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大赛,并选派优秀选手参加全省、全国的比赛,以赛促练,锤炼教学本领。2013年12月,云南师范大学选派的教师以云南赛区选拔赛一等奖第一名的成绩代表云南省参加了全国首届创业指导课程大赛并取得全国第30名。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云南师范大学的实践,为我们西部地区高校进一步加强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提供了借鉴。但我们也发现目前还存在着师资匮乏、投入不足、精品课程建设不够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和完善。创业教育教学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应当积极拓宽思路,借鉴国外经验和模式,提高创业教育教学效果,打造精品课程,开拓海外创业实践基地,努力构建一个覆盖创业全过程的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服务联动系统,为大学生就业创业营造良好氛围,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蒋焱.高职创业教育课程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0,(8):28-30.

[2]林琳.基于广义课程概念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1,(4):76-79.

第5篇

文献综述与研究框架

LeBas和Latham依据演化理论指出[6],没有持续的R&D活动,就不会出现技术变革;不能有效地实现技术独占,就没有持续的获利能力,也就缺乏动力开展持续性的知识创造活动。因此,技术竞争力产生于那些通过开展技术活动不断产生和积累技术知识并获取技术创新收益的企业。薛求知和罗来军分析了跨国公司由技术垄断优势范式向技术竞争优势范式演进的过程,并详细分析了两种范式的不同[7]。他们强调,技术垄断优势范式突出表现在对核心技术和技术转移的控制,是通过对垄断技术的保护和经营实现长期的技术积累;而技术竞争优势范式则表现在跨国公司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和对跨国技术资源与能力的整合方面,致力于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来应变外部竞争环境的动态化和复杂化。然而本文认为,这两种范式并不是割裂开的,面对技术变革不确定性的增强、技术生命周期的缩短、顾客需求的动态变化、行业竞争强度的不断加剧,如果只依靠技术的控制和保护,原有的垄断优势会很快丧失,只有持续地开展技术研发和技术资源整合,才能带来持久的技术竞争优势。然而,在当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如何保护技术并独占技术收益是巩固企业市场地位的重要手段[8]。因此,中国本土企业一方面需要持续地开展原型技术的研发和技术资源的整合,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独占技术在市场上的收益,从自主创新中获利。因此,本文将技术竞争力界定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通过运用自身技术优势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表现为技术的先进性、协同性和获利持续性。自主创新是企业依靠自身资源或通过外部资源获取,独立开展技术研发活动,实现产品或工艺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最终从市场上获益[9]。根据自主创新的三个主要阶段(即技术原型的产生、产品的形成和生产、市场上的商业化),并借鉴彭光映和曾繁华总结的发达经济体跨国公司全球技术竞争战略[10],本文认为,中国本土企业要想提升自身的技术竞争力,在国内和国际双重竞争中脱颖而出,应该加强技术研发活动,有效协同各类技术资源并独占创新成果在市场上的收益。由于本文是基于企业自主创新的背景,因此不涉及技术合作方面的内容。简单来说,本文所要研究的企业技术竞争力包括技术研发、技术整合和技术独占三个方面。

环境不确定性引起了企业对战略导向的关注[11]。企业战略导向研究理论是一种能够影响企业决策制定框架的潜在哲学体系,是指导企业资源利用、战略规划和经营管理的观念、倾向、动机和愿望[12]。不同的战略导向,对企业的竞争优势理解不同,也对企业应对内外部环境有不同的影响。战略管理与营销研究认为,企业家导向和市场导向是影响企业战略和运营的两个关键战略导向。企业家导向型企业致力于通过创新性、风险承担、先动性等理念指导企业行为。企业家导向强调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企业主动制造变化和探索新机会的结果,突出了企业在战略和行为上的强势地位。而市场导向是一种反应式思维模式,强调通过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并利用现有资源做出适应[13]。市场导向型企业更倾向于了解目标顾客的当下需求和竞争者的战略行为,在内部跨部门协作的基础上整合资源,为顾客创造价值最大化。因此,现有文献普遍认为,尽管新知识的产生和应用具有很高的风险,企业家导向型企业也敢于冒险,并先于竞争对手,研发出创新性的新技术。与渐进性的技术改进相比,企业家导向更有利于新技术的突破以及新市场的开发和进入。市场导向型企业由于能够针对顾客需求的变化和竞争对手的策略做出及时应对,因此在机会利用和避免不确定性威胁方面具有效率优势,但因为仅仅局限于现有的顾客、渠道和竞争对手,将企业的思维局限在已有的框架中而无法产生根本性的变革。

现代企业即使能够通过自身的研发努力生成新颖的、独特的新技术,也有可能面临市场的丢失。如何通过技术研发和技术整合“打下江山”,又如何通过技术独占机制的应用“守住江山”,从而提升和巩固企业来之不易的市场地位,是学术界和企业界面临的重要课题。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代表了企业的竞争状态。它是企业主营产品在其所有渗透领域内的综合市场占有率,或是在主营产业中的排名顺序[8]。企业参与技术竞争的目的是基于企业竞争中的技术因素,建立一个使自己有利可图且持之以恒的市场地位。然而,不同的战略导向会因企业决策和行为的差异,影响技术活动的开展。现有文献研究了企业家导向和市场导向作为对立面对创新突变性产生两种相反的影响[14],然而近期也有文献证明除企业家导向外,市场导向也能通过强烈的创新意愿间接产生更多的创新性[15]。Baker和Sinkular则提出,企业家导向和市场导向具有互补性[12],两者组合有利于企业利润的获得。目前两种战略导向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在理论界仍然存在争议。本文根据自主创新的三个主要阶段,将企业技术竞争力细分为技术研发、技术整合和技术独占三个方面,研究其对企业在行业中所处地位的影响。同时,引入企业家导向和市场导向作为前因变量,探讨战略导向对企业技术竞争力的作用。本文力图通过对企业技术竞争力方面的研究,旨在为中国本土企业发展战略导向和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基于此,本文构建了基本的概念模型。

研究假设

俞文华分析了美、日、欧等在中国大陆开展的技术竞争,认为企业的技术竞争力是促进其技术地位显著上升的重要原因[16]。如前面的论述,基于自主创新的企业技术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长期持续推出创新性技术及产品并从中获益的能力,包括技术研发、技术整合和技术独占。技术研发是企业从事技术研究、设计、开发、科学分析和反复试验等活动,是一项创造性、开拓性和实验性的工作,其结果是技术原型的产生。只有加强高精尖技术的研发,并掌握技术的制高点,才能掌控竞争的主动权。技术研发包含两方面内容,即学习和技术变革[17]。在技术研发的过程中,企业通过探索性学习,可以搜寻新的技术机会、产生新的技术知识,这种企业内部产生的知识具有较高的隐性和情景依赖性,相对于外部获取的知识,具有更强的不易模仿性和难以替代性,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另外,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需要不遗余力地开展技术研发活动,探索新的未知,避免企业技术面临被替代的风险。没有持续的技术研发,就不会有新技术的产生[6]。Intel成功的例子说明,往往一些突破性的技术变革来自于企业内部,是技术外部获取和模仿跟随策略所无法企及的;同时,持续不断的研发努力是实现自主技术领先开发的基础,能够引领技术前沿,从而确保了IntelCPU市场霸主的地位。因此,技术研发能够帮助企业凭借新颖的、先进的技术和企业特有的研发知识拥有行业技术竞争的主动权,提升并巩固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因此,提出以下假设:H1a:技术研发与企业地位正相关。#p#分页标题#e#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高精尖技术的发明创造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即使有些技术被成功研发,也可能被束之高阁,无法进入市场和消费者手中,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为避免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链条出现断裂,申长江认为[18],企业在将原型技术发展为适于商业化制造的产品或工艺时,需要充分利用内外部技术资源,将多门类技术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并发挥其协同优势,实现技术向新产品和大批量生产的转化。刘瑶借助海尔集团的案例说明,企业有能力并有效实施技术整合是判断其竞争力的重要依据[19]。Ianisiti首次提出技术整合的概念[20],他认为,技术整合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在新产品或制造流程开发的过程中选择、甄别、提炼和应用所需技术的活动。邓艳和雷家骕总结了国内外有关技术整合的研究,将其细分为面向产品开发的技术整合和面向大规模制造的技术整合[21]。前者可认为是从原型技术到具体的产品方案,简称为产品化,后者是从单个产品技术到可批量制造的技术,简称为工程化。产品化阶段是应用原型技术开发出高质量和高性能的产品;工程化是将产品批量化和高效率地制造出来。Ragatz、Handfield和Petersen研究证明了尤其是在技术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高的行业,企业技术整合是决定新产品生产周期、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的重要指标,这对企业快速并持久的占领市场具有重大影响[22]。此外,技术整合需要跨部门的交流与协作,这有利于企业内外部显性和隐性知识的转移,还可以消除组织中的各种边界和障碍,保持组织柔性。在技术整合过程中,企业不仅需要审度内部的技术基础,还需要关注外部市场环境,如原材料的可获得性和顾客的偏好等,才能有效地对各类技术资源进行甄选、应用和重组。因此,技术整合加快了企业响应市场的速度,帮助企业适应外部环境,从长期来看,有利于企业获得市场优势。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H1b:技术整合与企业地位正相关。

现实中,并不是每一个创新企业都能够从创新中获利,真正的创新者也不一定是市场上的赢家。企业不仅需要关注技术产生阶段,还应该致力于市场的开发和占领,尽快实现创新成果的商业化,才能确保市场地位的稳固。技术独占是指开展技术创新的企业在市场上通过独占机制的使用确保其从创新性的技术中获益,避免因竞争对手和跟随者对创新企业核心技术的复制和模仿而丢失创新收益[23]。只有能够独占技术创新收益的企业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获取技术竞争力。现有文献通常用独占机制的有效性来衡量技术独占性[24-25]。独占机制是用来保护技术研发中不断增长的租金的手段[25]。独占性最重要的维度是技术的本质和专利、商标、著作权等法律保护机制的有效性[23]。后来又被学者归为两类[26]:一种是通过明确技术所有权独占创新收益,又被称为法律独占机制;另一种是企业的战略,通过商业秘密、市场领先、互补性资产等占用技术创新收益,又被称为战略独占机制。专利在技术占用方面主要表现为,一是通过专利权享有垄断利润,二是通过专利许可、或增加谈判砝码使企业获益。企业保护技术的垄断地位和独占技术扩散和转移的收益,成为企业技术竞争的有力武器。然而,信息披露风险性高、专利申请手续繁琐和维护成本高等原因也限制了专利在保障创新收益方面的局限性[27]。Cohen等认为[27],商业秘密、领先市场和互补性资产等在除化工和医药行业外均具有比专利更好的独占作用。商业秘密能够用较低的成本保密核心技术不被模仿,避免竞争对手侵吞创新企业的市场份额。领先市场是指企业能够比竞争对手以更快的速度将创新成果推向市场,发挥先动优势,从而获得更多的市场占有率。互补性资产包括支持创新产出的声誉、渠道和制造能力等。Teece认为[23],在很多情况下,企业只有拥有难以被模仿的互补性资产才能成功实现新技术的商业化,并从技术创新中获得收益。企业声誉作为无形资产,具有很强的市场感召力,是奠定企业市场地位的基础。渠道关系有助于创新企业获取终端市场的相关知识和信息,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和较低的销售成本,将创新成果递送到最终用户手中。制造能力优势能够帮助企业降低创新成本,从而提高创新利润。因此,总的来看,技术独占机制的有效性对企业创新过程商业化成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只有经过成功的创新商业化,企业才能真正地独占创新收益,增强企业经济实力,从而提升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基于以上论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1c:技术独占与企业地位正相关。

企业家导向是一种通过内生的新思维、新决策和新行为来主动影响外部环境的战略方式[13]。企业家导向型企业强调对未来技术、需求和竞争的预期,主动开展技术突破和领先开发活动,愿意进行风险投资并承担风险。技术研发虽然可以促进新颖性技术的产生,但其过程具有高度的不可预测性、风险性、长期性和资源消耗性。企业家导向型企业认为,突破性的技术变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地从技术研发中进行探索性学习并积累经验。它们对所研发的技术前景充满信心,愿意打破技术常规,支持突破性的技术进步;对技术风险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并且愿意承受研发失败所导致的损失;同时,强调研发战略的先动性,激励研发团队创造出优于竞争对手的新技术。因此,企业家导向型企业更愿意加大研发支出,鼓励企业内部开展持续的研发努力和新技术的产生,为技术研发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提高新技术的新颖性和难以模仿性。因此企业家导向偏向于促进技术研发。市场导向引导和激发企业根据外部环境调整自己的思维、决策和行为,是一种适应性战略方式[15]。市场导向致力于应对现有顾客需求和竞争者行为的变化,回避对未知采取冒险行为,从而限制了探索性和超前性思维的产生,而探索性和超前性思维正是新技术研发的主要来源。第二,尽管有研究证明,市场导向也是进行技术改进的主要动机之一,但是技术原型的产生需要大量研发资金和人员的投入,而市场导向会避免投入大量资源尝试这样一个试错和探索过程[28]。第三,技术研发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是持续新知识创造和积累的过程,市场导向强调对外界环境的及时回应,不愿开展耗时长久的原型技术的研发活动。因此,本文认为,市场导向关注的是当前的技术基础和渐进性的改进,从而抑制了高风险、高投入和长期性的新技术研发。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2a:企业家导向与技术研发正相关。H2b:市场导向与技术研发负相关。#p#分页标题#e#

技术整合需要对多种技术进行调查、评估、选择并整合到产品开发和大批量生产中去。在技术整合的过程中,企业始终需要关注已有技术选项和外部环境的有效匹配[20]。其中,产品化阶段需要考虑外部竞争环境和顾客偏好,工程化阶段需要考虑供应商批量供应和生产能力。市场导向正好为技术整合创造了合适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通过对外部环境的观察和分析,避免了技术整合的盲目性,通过内部的沟通与协作,加速了技术整合的效率,因此,市场导向促进了技术整合。然而,技术整合过程中仍然面临整合风险[29],现有技术选项能否发挥协同优势具有不确定性,需要企业进行不断的实验和探索,而企业家导向型企业愿意承担风险,并投入资源尝试多种可能性,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另外,技术整合的目的是将技术应用到产品创新和批量生产中去,企业家导向型企业更具有前瞻视野,致力于寻求新顾客、挖掘现有顾客的潜在需求并预测市场发展趋势,不断推出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同时企业家导向鼓励企业主动引导外部环境朝有利于企业的方向发展,促进企业通过技术整合成为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因此,本文提出:H3a:企业家导向与技术整合正相关。H3b:市场导向与技术整合正相关。

企业家导向反映了企业通过“由内而外”的方式驱动企业主动制造变化,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内部技术创新性追求上,而市场导向则表现为通过“市场拉动”促使企业对变化做出回应,更多地关注市场上顾客、竞争对手和其他环境要素下的状态[30]。因此,市场导向具有较高的市场协同性,促使企业开展更多的市场活动。首先,市场导向型企业将竞争者视为威胁,他们更加关注技术独占问题,促进企业有效利用知识产权。市场导向型企业善于对市场状况和竞争环境进行把握,因此可以有效地利用专利战略获取垄断收益、许可费用,亦或是增加谈判筹码,也可以采用商业秘密的形式保护核心技术不被模仿。第二,市场导向型企业在确定创新成果进入市场的时间时,不仅要全面考虑顾客和竞争对手的状况,还需认真审视自身的资源和能力,以应对领先市场面临的市场不确定性和技术不确定性。第三,市场导向型企业关注企业声誉构建和促销活动,旨在提升创新成果的市场接受度和顾客认同度;同时,由于了解自身营销资源和技能的优劣势,市场导向型企业善于运用互补性资产帮助企业获取创新收益。本文认为,技术独占的有效性依赖于市场的需求环境和竞争环境,市场导向对外部当下环境的关注和回应促进了技术独占机制有效性的发挥,而企业家导向忽视外部环境,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创造环境,而不“审时度势”,将面临新产品和新技术合法性的缺失,无法快速博取市场认同,从而限制其市场收益的获取。因此,本文提出:H4a:企业家导向与技术独占负相关。H4b:市场导向与技术独占正相关。

实证研究

本文的数据来自于国内600家技术型企业的问卷调查。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预调研的基础上对问卷进行测试、修正与完善。通过面访方式进行正式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共回收有效问卷270份,有效回收率为45%。本次调研主要是为了研究企业层面的技术竞争和技术创新行为,因此调研对象锁定在了解企业整体状况的总经理或者高层管理人员。调查的样本包括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和合资企业等,遍及广东、陕西、河南、天津、甘肃、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河北、山西、四川、上海等省市,主要集中在能源、化工、机械、电子和通讯等行业。本文对自变量均采用多题项李克特7级量表的度量方式。采用过程变量来表征企业的技术研发活动。考虑到创新投入和产出的时滞性问题,本文通过考察企业过去3年中在研发努力中的表现来度量技术研发。技术整合,主要是指组织内的知识整合和技术协调,因此参考Iansiti研究内部技术整合的题项[24],并结合中国制造业的特点,共设计了3个题项。虽然技术独占在理论和实践中很重要,却难以直接测量。因此,许多学者都试图通过检验各种独占机制的有效性来间接地度量独占性[24-25]。本文设计6个题项考察了法律机制和战略机制的有效性[26-27]。对于企业家导向和市场导向的测量题项则采用赵根申等(2006)的量表[31]。关于因变量,本文对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市场地位,采用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进行度量。询问被访者所在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分别用1—前15%,2—前15%~30%,3—中间,4—后30%~15%,5—后15%表示。同时,本文以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作为企业市场地位的变量,用李克特7级量表法度量企业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市场占有率的增长情况(1表示很低,7表示很高)。另外,企业技术竞争力评价对竞争性产业具有实际意义,因此将行业类型、所处行业的发展阶段和行业竞争强度作为控制变量。

首先采用SPSS18.0和AMOS18.0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相关系数表(见表1)可以看出,所有变量间相关性很低(相关系数小于0.5),避免了多重共线性问题,适合进行进一步实证分析。采用Chronbach'sα系数和组合效度(CR)来检验量表的信度。通过表2可以看出,所有潜变量的Cronbach'sα值和组合信度均大于门槛值0.7[32],说明变量的度量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和可靠性。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显示,理论测量模型具有很好的拟合优度(χ2=319.050,df=179,χ2/df=1.782,p=0.000,GFI=0.900,CFI=0.945,IFI=0.946,RMSEA=0.054)。另外,所有度量指标在其所在构念上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6,平均可提取方差(AVE)百分比均大于50%,这意味着每个潜变量的度量都是有效的[33]。基于最大似然估计的协方差结构分析方法,本文应用AMOS18.0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来检验变量间的路径效应,实证结果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结构模型拟合良好(χ2=389.147,df=201,χ2/df=1.936,p=0.000,GFI=0.882,CFI=0.927,IFI=0.928,RMSEA=0.059)。

由于因变量企业地位在调研问卷中是反向编码,因此,技术研发、技术整合和技术独占均与市场地位的测量指标负相关,且统计显著,说明技术竞争力的三个方面均可以促进企业地位的提升。从统计结果来看,市场导向和技术研发间具有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β=0.096,p>0.1),而假设H2b认为,市场导向抑制了企业的技术研发,因此假设H2b没有得到支持。企业家导向与技术独占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虽然为正,但无统计其显著性(β=0.076,p>0.1),与假设H4a预测的方向相反,因此假设H4a也未通过验证。除此之外,其余7个假设均得到实证支持。概念模型中各变量间的路径关系如图2所示。为了检验概念模型的稳健性,本文采用企业地位的变量,市场份额的增长,作为因变量,重新检验变量间的路径关系。图3中显示了统计检验的结果,该结构模型各项拟合指标和图2中的模型接近,说明模型拟合良好。由于市场份额增长采用的是正向编码,因此从图3可以看出,技术研发、技术整合和技术独占均与企业市场份额增长正相关,且统计显著,再次验证了假设H1a,假设H1b和假设H1c。另外,与图2中的路径结果相似,在图3中,企业家导向显著地影响技术研发和技术整合,从而支持了假设H2a和假设H3a;而市场导向与技术整合、技术独占显著正相关,从而支持假设H3b和假设H4b;企业家导向虽然与技术独占正相关,但无统计显著性(β=0.078,p>0.1),假设4a再次未通过检验;市场导向与技术研发之间呈现微弱的正相关关系(β=0.098,p<0.1),在0.1的统计水平上边际显著。实证结果说明,企业家导向是促进技术研发和技术整合的主要战略动因,而市场导向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推动技术整合和提升技术独占方面;技术研发、技术整合和技术独占均促进企业地位的提升,但和技术研发与技术整合相比,技术独占对企业地位和市场份额具有更强的直接影响。#p#分页标题#e#

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立足于本土企业自主创新的背景,研究了企业技术竞争力的构成,根据自主创新的三个主要阶段,将技术竞争力细分为三个方面,即技术研发、技术整合和技术独占。同时,构建了企业战略导向、技术竞争力与企业在行业中所处地位之间路径关系的概念模型,并以中国270家技术型企业为样本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第一,技术竞争力是企业的一项核心竞争力,由于企业在技术方面具有研发、整合和独占的优势,从而产生企业特有的、难以在市场上购买也难以被其他企业模仿和替代的、在企业长期创新实践中产生并积累的优于其竞争对手的一种能力。企业技术竞争力不仅表现在企业内部的新技术原型的研发,还包括可能跨企业边界的技术资源整合活动,以及市场上的技术创新收益的独占行为。因此,技术研发、技术整合和技术独占共同构成了企业技术竞争力,任何单一方面的优势都不能保障企业在技术层面持续地优于其竞争对手。现有的关于技术竞争的研究更多地关注于技术先进性,而本文从技术产生、技术应用和技术获利三个方面更加全面地反映了技术竞争的过程,为企业提供了一个简洁、可操作性强的技术竞争力评价体系。

第二,研究证明了企业技术竞争力对企业地位和市场份额的促进作用,说明对于技术型企业,技术竞争力直接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实证结果表明,与技术研发、技术整合相比,技术独占对企业地位具有更强的直接影响力。牛永革和李蔚认为[8],建立卓有成效的战略防御系统能够遏制竞争对手的挑战行为,保护技术在市场上的获益,是巩固企业市场地位的重要手段。本文的研究支持了他们的观点。本文认为,尽管技术研发是企业参与竞争的立足之本,但是技术成果的最终竞争力体现在市场方面[34]。

第三,企业的战略导向对企业技术竞争力具有差异性影响,企业家导向促进技术研发和技术整合,而市场导向促进技术整合和技术独占。该结论说明,企业家导向与市场导向并不是相互矛盾、不可调和的,企业家导向与市场导向的恰当融合对企业技术竞争力的提升具有更好的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支持了Baker和Sinkular、杨智等的研究[12,30],认为两种导向相结合的企业有着比单纯执行某一导向的企业的绩效更好。另外,与Christensen和Bower的研究不同[14],本文的市场导向对探索性和创新性技术研发的负向影响没有得到支持。Vázquez等认为[15],市场导向通过创新意愿会间接影响技术活动的创新性,这给本文的研究结论提供了可能的解释,说明仅仅研究市场导向与技术研发之间的直接关系是不够的,挖掘它们之间存在的复杂作用机理是本文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其次,企业家导向对技术独占的负向关系也没有得到支持,这说明,企业家导向并不是技术独占的直接影响因素。企业家导向型企业敢于冒险挖掘未来的市场需求和挑战市场竞争,也许能够通过新市场的探索和开发创造创新收益。高展军和李垣认为,企业家导向有利于市场导向的培育[35]。因此,虽然企业家导向与技术独占没有直接的联系,但也许可以通过市场导向间接影响技术独占。

面临日趋激烈的国内和国际竞争,企业如何参与并应对双重竞争局面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现代企业的竞争目的由谋取短期利润向谋求长期竞争优势转变,竞争内容由价格竞争向产品、服务竞争以及更高水平的专利竞争转变。这些转变归根结底是技术的竞争。不遗余力地发展技术竞争力是技术型企业提高其竞争地位的重要途径。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中国本土企业评价和发展技术竞争力并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第6篇

1研究设计

本文采用多案例的研究手法,不仅是由于多案例研究更有利于构建和论证新的理论[10],也是由于管理创新研究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及其内在属性的差异和新奇,故采用适宜理论构建的研究方法[11]。为了确保研究结论能科学地揭示出物流企业管理创新的一般规律,按以下三个步骤顺序开展研究:(1)典型样本案例的选取。为了使研究更具行业代表性并在论证上具备较强的说服力,本研究选取了中远(COSCO),宝供以及A物流等三家物流公司作为案例样本,研究所采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案例样本,从资产类型上涵盖了所有类型的企业。中远作为大型的跨国企业,综合实力居世界前列属于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宝供物流企业集团和辽宁A国际货运有限公司都属于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案例样本的共同特征:第一,案例的样本企业行业属性相同,均属第三方物流;第二,尽管案例样本的资产类型不同,但案例样本企业所遇到的信息化问题是相同的。因此,本文所提出的适配路径模型的细分战略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IT战略。(2)案例数据的收集。多案例研究要增加案例的信度和效度就需通过不同证据源进行三角测量[12]。Patton提出的证据三角形,包括四种类型,分别是不同的证据来源、研究者的构成、资料的维度以及方法等[13]。本文收集的证据符合第一类,不同的证据来源,以企业家作为物流企业管理创新适配机制的线索与主轴,重点关注企业的官方网站,年度报告以及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演说陈述等相关记录,并从外界的报道、网络资料、论述专著以及各种媒体文章、采访及各种期刊数据库(如龙源数据库、CNKI等)中获得企业的情况。(3)案例分析与研究结论提炼。本文在单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将单案例所得到的研究结论相互比较,进行跨案例的比较分析,最终实现对理论框架的论证,并得出研究的结论。

2物流企业管理创新适配路径研究

2.1物流企业管理创新适配路径研究框架构建

从文献回顾可以看出,与管理创新适配路径相关的研究领域存在局限,由于创新自身所独有的复杂性,造成管理创新适配路径对资源的依赖关系不同。因此,相关的研究还需要对适配所需资源开展细化研究[14],在创新取代了古老的比较优势,成为世界经济竞争的基础条件下,熊彼特、德鲁克以及陈伟等国内外学者对企业家精神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但目前相关研究中对企业家在适配中的特殊作用以及外部环境对企业影响的考虑还不够。整个适配路径始于企业家的适配感知,但感知不能脱离创新的外部情境而存在。管理创新需要同市场互动,在与市场的互动过程中,对重要的市场机会进行认知、选择及决策等,这些机会代表着非均衡市场上存在着的可以给企业带来盈利的市场潜在价值[15]。而企业家感知的异质性,导致企业家所发现的问题有差异,在企业外部环境影响和企业内部资源约束下,产生不同的管理创新行为(战略),从而产生不同的适配路径。本文基于以上研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通过专家访谈及调研实际情况,构建了“环境—战略—资源—绩效”管理创新的适配路径模型,以探究不同资源、环境约束下,管理创新的适配路径。该机理框架可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管理创新适配路径的选择除了受企业家的行为和特质影响外,还会受到组织内、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2)企业家对E、S、R、P的“适配”行为,驱动着管理适配路径的选择,即企业家“适配感知”行为与组织外部环境、企业战略及组织内部环境适配的考察,此种“适配”行为是一种非线性的,复杂的创新行为。(3)适配路径的选择行为,是一种区别于企业惯例的创新行为。企业家处于支配性的地位,在其中发挥了主导性作用。熊彼特认为,创新是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组合的过程通过企业家来完成。德鲁克进一步认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企业家在经济上的创新行为[16]。适配路径的选择是涉及企业战略的内部资源配置,因此,不属于企业惯例行为。

2.2物流企业管理创新适配路径框架的进一步阐释

2.2.1适配路径的框架模型

适配路径框架模型主要由企业家、组织战略、组织资源以及组织绩效等部分构成,各部分详细构成如下:(1)外部环境。企业外部环境是存在于组织边界之外,直接或间接影响组织绩效的事务。根据Dess、Lumpkin和Covin(1997)及其后续研究[17],将环境分为复杂性、动态性和敌对性三个维度。复杂性指在决策过程中所考虑的因素与问题的增长与多样性(异质性)以及环境因素的可预测性[18];动态性即环境因素的变化或改变程度[19];敌对性主要从环境因素及其变化反映对企业的稀缺程度;从约束程度、造成危害的程度等不利影响的方面对环境变量进行衡量。(2)企业家。处于支配地位,起到核心作用,适配创新路径的实现过程在企业家直接或间接的控制之下,并在不同的资源、环境约束下,做出不同的创新行为与过程。主要包括:机会的识别、资源需求的评价与获取等行为。(3)组织战略(组织目标)。组织战略分为两类,分别是组织总战略与分战略。组织的总战略是指组织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为求得生存和发展,做出的全局性、长远性以及纲领性目标的规划。总战略作为企业的整体战略,是指导和控制组织一切行为的最高行动纲领。组织的分战略是组织实现总战略的一种定位选择,分战略作为组织局部的战略,是指导和控制组织该局部行为的最高行动纲领。(4)组织的资源与流程。组织的资源及流程根据支撑的战略分类不同,被分为两类,分别是支撑组织总战略和支撑组织分战略的资源(包括基础硬件设施等有形资源与组织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以及关系资源等无形资源)与流程。(5)组织绩效。是管理创新取得成功的标志性成果。

2.2.2达成适配路径分析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希普提出,用户、制造商以及供应商常常能提供有价值的创新概念。企业家作为创新主体的“统帅”,为达成新的适配,从对组织外部环境的考察出发,包括市场变化、技术变化、对需求的认识以及竞争对手的举动等,感知组织所面临的问题后,依据组织战略、资源约束(组织本身的资源,决定了组织利用潜在创新机会的能力),形成四条达成适配并取得管理创新标志性成果(组织绩效)的适配路径。(1)第一条适配路径,始于组织外部环境(一般来说,组织外部市场因素是引发创新的主要因素,此外,新的科学技术进步和机会等也可引发创新),企业家对环境考察后,从组织分战略到支撑组织分战略实现的资源及流程,再到支撑组织总战略实现的资源及流程,最终实现组织绩效,该路径立足于组织的分战略为组织的总战略提供战略支撑。(2)第二条适配路径,始于组织外部环境,企业家对环境考察后,从组织的分战略出发到组织的总战略,再到支撑组织总战略实现的资源及流程,主要考虑通过新的企业战略,获得新的战略优势(创新过程就是形成战略优势的过程),进而确定支撑组织总战略实现的资源及流程等,最终实现组织绩效。组织总战略作为轴心,围绕组织总战略展开活动,并对支撑组织总战略实现的资源及流程做出调整。(3)第三条适配路径,始于组织外部环境,企业家对环境考察后,从组织占据主导地位的既定总战略出发,设计出适合组织的人力、组织、技术、关系等资源及流程等,然后把新的内部资源整合到组织中,最终实现组织绩效,该路径中组织的分战略不占主要地位,不是轴心,主要是对组织原有战略的贯彻执行。(4)第四条适配路径,始于组织外部环境,企业家对环境考察后,从组织的总战略到组织的分战略,再到支撑组织分战略实现的资源及流程,最终实现组织绩效,完成战略的转型。在该路径中,组织的分战略占据主要位置,主要是通过战略的转换,完成适配创新,提升组织竞争力。

3多案例分析

案例研究的类型有很多划分标准,最常见的是单案例研究和多案例研究。通常,在需要系统构建新的理论框架时大多采用多案例研究的方法。而在多案例研究中,可以依托于同一研究主旨,先在单案例内分析基础上,进行跨案例分析并得出研究结论。以KathleenM.Eisenhardt为代表的学者提出,案例研究的有效性,在多案例结论趋同时,将显著提高。因此,本文采用多案例研究的方法,对研究框架及相关研究问题展开研究。

3.1适配路径的多案例验证

3.1.1大型TPL(第三方物流模拟实验)企业适配路径:中远公司

大型TPL企业,中远集团主要是采取第四条管理创新的适配路径,完成企业的管理创新,即立足于通过战略的转换,完成适配创新,提升组织竞争力。(1)组织外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随着业务量增加、经济形势恶化以及竞争加剧,企业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及敌对性不断增加,原有的信息系统已不能适应公司业务拓展的需要,造成业务处理效率下降,从1996年开始公司经营状况连续4年陷入低谷,亏损严重。在组织与市场互动的过程中,中远公司总经理觉察到集团发展的瓶颈是管理信息系统。(2)企业家对环境考察后,在企业总战略的驱动下,对组织分战略进行定位,进而识别支撑组织分战略实现的资源及流程,完成组织战略的转型,借以实现组织战略优势的确立。中远总经理首先停止了TWC系统的研发,其次,通过引进、二次开发、研发以及购买等一系列的探索,最终引进了IRIS-2这个全球航运管理信息集成系统,组织的信息化问题最终得以解决。(3)通过支撑组织IT战略实现的资源及流程整合实现企业IT战略,通过战略的转换,完成适配创新,提升组织竞争力。2000年11月,公司与东方海外公司签订了IRIS-2系统的购买协议,最终以10亿元人民币引进了这套系统,并在中远总经理的支持下,从2001年开始实施IRIS-2系统。但在系统的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棘手的问题,为了让集团的业务顺利地规范到IRIS-2系统中去,中远总经理制定了严格的“系统不变”原则。中远总经理提出,以系统为中心,改造业务流程、组织架构以及公司员工并在货运和体制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4)实现组织绩效,完成战略的转型,适配达到成功。2003年12月IRIS-2全球航运管理系统布网的实施工作基本完成。系统的成功实施,使企业获得了高度集中、即时共享的数据信息。不仅使企业业务处理的集中与优化成为可能,而且理顺了中远业务的处理体制,提高了业务的处理效率和监控力度,极大地提高了组织绩效。

3.1.2中小型TPL企业适配路径:宝供物流集团

第一,宝供信息化初始阶段的适配路径研究。宝供在信息化初期对管理创新的探索,主要采用了第三条适配路径,从组织占据主导地位的既定总战略出发,主要是通过对组织原定战略的贯彻执行,完成管理创新。(1)宝供外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宝供立足于“发展专业第三方物流”的战略,不断延伸业务。随着业务量的逐年增加、经济形势恶化、跨国企业进入等原因,导致市场不确定性增加,使原有信息系统不能满足业务的发展需求。宝供和竞争对手以及客户企业都拥有各自的内部业务处理信息系统,系统之间的互通与兼容问题成为企业需要克服的障碍。宝供总经理意识到与客户在数据对接上的重要性。(2)在宝供总战略驱动下,公司进行了内部资源的重新组合,力图成为专业的TPL企业。面对与客户数据对接的问题,宝供总经理通过建立跨企业数据交换平台来解决这个问题。(3)宝供在2000年建起VPN平台并采用了XML技术,实现了数据的无缝交换与连接,摆脱了传统的人工操作,实现了信息化。基于先进的信息平台,公司可以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物流服务。(4)实现组织绩效,完成原定战略的贯彻执行,适配成功。对接工作完成,实现了客户电子订单和一体化运作,极大地提高了宝供客户的满意度。宝供的阶段性电子商务目标得到实现并极大地简化了组织业务处理流程,提高了业务处理效率。第二,宝供信息化高级阶段的适配路径研究。宝供在信息化高级阶段管理创新的完成主要采用了第二条适配路径,它立足于考虑通过新的企业IT战略,获得新的战略优势。(1)宝供外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随着外资企业进入、本土企业成熟,市场环境的敌对性、复杂性及动态性不断增加。而公司业务的递增使公司信息化问题,再次凸显出来。宝供已有系统是围绕组织部门的业务需求出发的,由于各个部门处理流程各异、部门利益冲突等原因,造成组织内部信息不能共享,致使业务处理效率低。(2)IT战略的制定,通过新的企业IT战略,获得战略优势,进而确定组织的资源和架构等。面对企业环境的变化,宝供总经理决定建立一套真正适用、有效,并能够起到统筹和支撑作用的物流信息系统,从新的IT战略中获取竞争优势。最初,技术部门试图采取全部外购的方式,但市场上成熟的ERP系统主要是针对制造企业开发的。因此,在软件市场上并不存在适用于中国TPL企业具体国情的现成系统。于是,宝供自主开发建设了以TOM(全面订单管理)为核心平台的ERP系统。该系统以订单为中心,借助技术变革、流程变革以及组织变革,实现了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跨越,从而使信息系统更符合企业业务处理需求,企业从新的IT战略上获得了新的竞争优势。(3)在具体IT战略的决定下,企业组织结构进行相应地调整。为推动TOM系统实施,在宝供总经理的推动下,公司打破了传统组织结构的部门边界,围绕重组的业务流程建立组织机构,实现了企业组织结构从金字塔向网络化、扁平化的转变。(4)实现组织绩效,获得新的战略优势,适配成功。TOM系统成功上线后,宝供运作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在财务结算上实现了完全自动化,大大简化了原有的业务处理流程,实现了公司业务状况信息的实时共享,为公司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3.1.3中小型TPL企业适配路径:辽宁A国际货运有限公司

辽宁A国际货运有限公司物流管理创新获得成功主要是采用了第一条适配路径,该路径立足于组织的分战略为组织的总战略提供战略支撑,进而完成管理创新。(1)A公司外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带来经济形势的恶化,企业间业务同质化造成的竞争加剧以及跨国竞争者对本土市场的不断侵蚀,对企业都产生了不利影响。特别是随着企业业务量的增加,导致管理复杂程度不断增加。A公司总经理认识到,阻碍企业业务发展和日常管理的是管理信息系统。(2)制定IT战略,识别实现IT战略所需的资源及流程等。为解决企业的IT问题,A公司总经理经过了长时间的探索、搜寻、评估及选择。首先,与东软金石开展初步的前期合作,但由于系统不能适应公司业务发展的需求,导致合作失败;接着,又与国内多家著名公司进行了商谈,但均不能达到公司要求;A公司总经理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E-FREIGHT系统的强大功能,该系统不仅集成了全部物流业务管理系统,还可以通过对业务依存关系的分析,协同部门间的业务关联,消除信息屏障,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增强客户满意度。该系统包括了各种企业所需的强大功能,A公司总经理发现该系统可以实时地掌控业务信息并能解决相关问题,而OA系统可消除部门间屏障、强化组织内部沟通并实现对企业的精确管理。A公司总经理开始组织人员收集相关信息,在比较分析后选定了金和OA的C6系统。(3)通过适当的IT战略支持资源及流程整合实现组织的IT战略,立足组织的分战略为组织的总战略提供战略支撑。A公司分别于2004年和2007年,引进了EFT和OA信息系统,并先后在公司内部应用。EFT系统唯一遇到的问题就是员工对系统使用不够熟练,但经过培训后,该问题被顺利解决;OA系统的应用遇到了障碍,由于公司早已习惯纸质单据处理流程与EFT系统设计存在较大差距,导致系统流程无法整合到企业中。面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A公司立即撤换了IT负责人,并对组织业务流程的合理性进行了会议讨论,对业务流程进行了重新设计。随着IT系统在A公司内部的全面应用,公司的流程和组织结构也作了相应地组合与修改,如在管理部下新增了IT部。由于新OA系统的应用,使公司的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4)实现组织绩效,为组织的总战略提供战略支撑,适配成功。OA和EFT信息系统成功实施后,A公司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简化了复杂的管理程序,理顺了组织结构配置,提高了公司内部管理效率与客户满意度,给A公司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3.2跨案例分析与结果讨论

本文所构建的E-S-R-P框架模型,不仅揭示了各种类型TPL企业实现适配创新的路径,而且阐释了TPL企业采取不同适配路径完成管理创新的选择依据与机理。对于大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面对日趋激烈的组织外部竞争环境,建立IT战略,要从企业总体战略出发并结合组织内部资源做出反应。此外,中远管理创新适配途径,对于国有企业及采取集权管理的非国有企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该种方式物流管理创新主要适用于采取官僚式组织结构的企业,由于组织结构上的权威性,使其管理创新战略得以顺利推广。而对于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通过不同类型战略的管理创新,可以实现组织的分战略为总战略提供支撑,并力图从组织的分战略中获取中小型TPL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而提高组织的竞争力。中小型TPL企业管理创新的适配路径是在企业家驱动下完成的,但是,在适配创新路径的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家的考察效果是不同的,在企业家主导作用的驱动下,所走的适配路径也是不同的,这不仅取决于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动态性及敌对性的适应,也取决于组织内部在管理创新不同阶段具体资源配置及战略的情况。

4结论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问题 ;解决途径

大学生自主创业对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和大学生自身成长都非常重要,同时也有助于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但大学生作为创业大军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创业成果并不十分乐观。因此,探索如何解决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问题以及提高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大学生创业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如下:

第一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创业意识不强、创业观念不成熟,想法过于简单,盲目创业;大部分创业学生所从事的行业与自己的专业无关,其专业知识不扎实,科技含量低;创业资金紧缺,大多数好的创业项目都被埋没;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对相关优惠政策及法律条文不清楚。

第二是高校的教育模式和指导有待加强:现行的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教育引导不够,对创业教育不够重视。目前高校创业教育相对缺乏,其理论研究还是零散的,不系统的,由于创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和相应教材,对学生创业方面的指导也不够。

第三是政府方面的扶持力度不够:政府虽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或政策,但并没有真正解决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有些政策操作性不强不能落实到实处,导致高校毕业生缺乏先期创业所必需的资金以及财税、服务、场地、舆论支持和新闻宣传等各方面的支持,不能很好的为大学生创业服务。

第四是社会提供给大学生创业的环境和条件不是很理想:传统的家庭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创业的发展;大众媒体没有发挥其在社会中的舆论导向作用;当地街道、社区没有因地制宜的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机会;社会人士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还微乎其微。

面对以上的诸多问题的产生,大体可以从以下四个大方面进行解决:

一、从大学生视角出发

(一)要学好专业知识,加强创业知识学习的能力

在大学期间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大学生在以后的创业道路上的基石。所以,大学生应该珍学好自己的专业课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所侧重地对所学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在课余时间也应该积极扩展一些课外知识,例如了解国家的最新经济产业动态,政府出台的一些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等。大学生要提前不断地积累,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接受商业知识培训,强化管理能力。

(二)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各种方式补充创业缺乏的经验

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积累实践经验和提升实际动手能力。特别是相关的创业活动及创业培训,使创业教育的理念以及创业成功者的经验深入内心,同时多调研、多搜集相关行业的信息加以总结,整合必要的创业资源,以补充缺乏的商业经验。大学生也可利用课余时间到社会上进行实习,增加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也可以为自己以后的创业提供一些实际经验的参考。

二、从高校的视角出发

(一)高校应创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模式

高校要敢于打破传统育人理念,确立人才培养新思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和素质为核心,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的综合人才。要转变其教育观念,大力进行教学改革,突出创业实践。高校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使专业与市场比较好的融合,要加强创业指导相关课程建设,并融合到专业课程教学当中去,结合大学生实际、丰富教学资源、精心组织、科学管理、并不断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

(二)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创业培训,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对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大学生只有拥有创业意识,他才会了解创业、关注创业,并试图自己实现创业。因此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创业培训, 拓展大学生的就业之路,这不仅对大学毕业生的创业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而且有利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创业和做学问是一样的, 都是非常严谨的事情, 只有先树立一个实事求是的创业心态,才有减少失败的可能性。高校要帮助大学生树立一个切合实际的创业心态,培养他们坚忍不拔,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以积极向上、沉着冷静的心态面对创业。

(三)优化创业指导和服务,积极为大学生创业搭建平台

目前,有些学校已经创建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并投入使用,为大学生提供免费创业场所,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高校要不断完善孵化基地的建设,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一个更完善的创业平台,帮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因此,高校要积极为大学生搭建平台,主要通过扶持大学生的各种创业团体、举办各种创业活动和比赛、组织创业模拟培训、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等,给他们更多的创业实践机会。

三、从政府的视角出发

(一)呼吁政府出台扶持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和法律

政府应推出相关政策鼓励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为大学生创业排除一切政策障碍。例如一些资金、工商、税收、许可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之前出台的一些优惠政策可操作性不强, 有些还在执行过程中走了样,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 尤其是经营领域、融资渠道和税收优惠等问题。所以要不断深化政策配套支持,并确保贯彻落实,且加强各项扶持政策执行的监管力度,确保各项政策能够落到实处。国家教育部门也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改变当前的大学生培育模式,督促各高校实施专业学习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让大学生在学习中操作实践,在操作实践中学习。

(二)完善融资渠道和进一步解决场地问题,为其搭建创业平台

政府应完善新企业信贷政策和大学生创业基金政策。加强资金审批和资金去向的监管,确保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尽快完善、成熟我国的风险投资市场,构建起一个涵盖政府金融支持、大学创业的种子基金扶持、民间风险资本积极参与的大学生创业金融支持体系。 政府还应该通过相应的资金补贴和其他帮助,鼓励大学生创业企业入驻创业园。放宽其经营场所限制,允许大学生租用、使用高校范围内的相应场地作为经营场所进行注册登记;在创业园区内可以考虑3年免费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办公场地等。

(三)政府应大力倡导大学生创业,为其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政府需改善整个社会的创业环境,解放思想,在全社会倡导创业精神,大力加强对创业人物及其创业事迹的宣传,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营造创业氛围,倡导创业精神,激励大学生在创业中就业,在就业中创业。为大学生健全创业服务机制,提供相关的创业信息和创业指导。同时,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技能的培训。这些都需要政府部门起牵头带动作用,使社会各行各业都参与进来,来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四、从社会的视角出发

相对于欧美国家比较成熟的市场环境, 中国社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创业所需要的各种服务还不完善,创业者肩上的负担很重。我国社会的大环境让大学生创业感到困难重重,为此,希望全社会都能够关心和帮助大学生创业,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及有利于的创业氛围。可以具体从以下方面入手进行改善:

(一)家庭要更新文化观念,鼓励创业行为。

事实上,基于国情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家庭和父母的价值观会对大学生的创业选择产生影响:如果父母鼓励孩子不要担心失败、大胆尝试、勇于探索,那么大学生在选择创业时就会持更积极、乐观的态度;如果父母担心孩子吃苦受累,希望他们找一个安稳的工作,一步一步发展,那么,大学生在选择创业时就会表现的更为谨慎。所以,要形成大学生创业氛围,创业首先要取得家庭的支持。因此家庭要发挥动力支持的巨大作用,鼓励大学生独立自强,投身社会创业实践,实现自我价值。

(二)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社会中的舆论导向作用。

新闻媒体机构要充分报道国家有关自主创业的方针、政策,以及地方政府的一些新规定、成功案例分析、资深专家讲座、企业家访谈和社区讨论等内容,也可以制作一些专题节目,可以利用平面媒体、广播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等媒体的各自优势,进行传播大学生创业的各类信息,覆盖各类社会群体,引起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创业的关注、认同和支持,营造全社会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氛围。

(三)要积极鼓励社会人士扶持创业者的公益活动。

已经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可以对大学生创业给予一定的支持。由于成功的企业具有较雄厚的资金、融资渠道,较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产品的质量或技术含量较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较高,能为大学生创业打下一定基础。如果他们能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为大学生毕业提供就业岗位,为大学生创业者传授经营管理经验,甚至提供一些创业项目,提供小额资金信用担保,甚至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天使援助基金,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大学生创业的相关困难。

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大学生的创业之路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各方面的矛盾还比较多。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改变,相信在高校、政府、社会的支持和关注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会走向创业之路,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一条光明的创业大道。

参考文献:

[1]张睿.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教育探索,2008(7).

第8篇

Abstract: 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For emerg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campus culture is in a period of form and development, and in the whole advancement period of college culture, department culture construction tends to lack originality and professionalism.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problems of composition and existing of the culture in emerg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ut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relying on three main bodies, completing the three combination, implementing the six major projects.

关键词: 高职院校;系部文化;六大工程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department culture;six big projects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3-0243-02

0 引言

高职院校系部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系部基层单位在其办学历程中所拥有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以及逐步形成的传统、优势和特色。系部文化具有价值引导、精神陶冶、行为规范、团队凝聚等现实的意义和作用。但对于新兴高职院校由于办学历史较短,其系部文化的建设任重道远。

1 系部文化建设的特点与内容

1.1 系部文化建设的特点 系部文化作为学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涵和外延上与学院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但作为系部文化,与具体的专业、具体的人结合以后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特征。

1.1.1 系部文化是教育与职业的有机结合 高等职业教育从性质上来说,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是教育的一种种类,因此,具有鲜明的教育特性,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也姓“职”,是一种技能教育,它区别于一般的中学高中教育,也区别于研究性本科院校等教育类型,它更注重职业性,因此,在系部文化中,结合不同专业要体现中职业的特点、体现职业的要求和核心要领。

1.1.2 系部文化是学院文化和专业文化的有机结合

系部是以专业为载体的,因此系部文化在学院文化的指引下,更要结合自身专业的特点,结合系部二级组织机构的构成要素,凝练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文化精神。在学院整体文化下形成一脉相承、百花齐放的局面。

1.1.3 系部文化是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

学院文化更多的是一种大学文化,“学以师而名,师以学而治”、“教学相长、诲人不倦”等等仍然体现在教育的一般范畴上。而系部是真正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客观载体,在办学过程中,与不同的企业形成了不同的合作模式,因此,在系部的行为中或多或少都映射了企业文化精神,而且特别是现代冠名班、订单班的兴起,更是直接将文化的因素植入到教学过程。因此,系部文化的建设正是将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实现空间与时间的位移。

1.2 系部文化建设的内容 系部文化建设应该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职业文化五个方面。

①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系部文化的灵魂,它是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趋同性的理想信仰、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心理特征和目标追求。外显为系歌、系训、系风。②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即系部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总和,包括系容系貌、系部环境、系部布置等这些外在的因素,也包括图书报刊资料、教学设施、实验实习设备、生活设施等现实的物质条件。③制度文化。制度文化的核心是行为规范和惯例,包括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工作守则和奖惩制度等,是保证系部各项活动正常进行的机制。④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系部传统及观念的认同在师生员工言行举止上的具体可感的表现,是系部行为规范、人际关系、公共关系的综合反映。行为文化是依靠全体师生员工的参与和坚持传承和发扬的。可以说行为文化是办学理念融化到师生员工血液里的过程和外化,是学校育人活动中最直接、最广泛也是最深刻的部分。⑤职业文化。职业文化是结合专业和职业特点,总结和凝练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等职业素质的综合体现。职业文化因专业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也蕴含一般职业道德的内涵。

2 新兴高职院校系部文化建设的现状

新兴高职院校多数是通过中专升格形成,时间短、历史积淀少、中专阶段文化层面比较单一,因此,现阶段,新兴高职院校系部文化建设现状凸显如下特点:

2.1 文化建设层面较低 目前,高职院校系部文化建设在物质文化层面建设比较成熟,很多系部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和宣传阵地,开展了班级、寝室等为载体的活动;制度文化在外显层面相对成熟,但其执行、检查等管理还有待完善。其他类型的文化建设略显滞后,层次不齐。精神文化和职业文化都处于摸索和初创阶段,整体文化建设层面不高,生动力不强。

2.2 师生认同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文化建设的层面不是很高,还没有上升到所有师生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因此很多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都表现为物化的东西,还没有转化为每位师生的自觉行动,甚至大家对精神文化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文化的引领作用还没有凸显出来。

2.3 职业文化建设层次较低 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突出和强调与企业的结合和融入,因此,很多院校都积极探索多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举办了冠名班、订单班、校企共建实训室等。但这些合作还多数停留在物质文化层次的引入,其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的融入还有待这种活动来实现。

3 新兴高职院校系部文化建设途径

3.1 依托“三个主体” 校园文化和系部文化的形成需要师生员工共同努力,心口相传,才能不断形成积淀,因此发挥群体的主观能动性至关重要。

3.1.1 锻造一支会学习的管理队伍 系部行政管理队伍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队伍,管理队伍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和影响到系部工作的开展,关乎系部文化建设的成败。因此,在系部管理队伍建设上要组建学习型团队,根据工作性质,科学安排工作分工、明确岗位职责、规范岗位工作流程,明确岗位奖惩制度,从基本工作面上规范团队行为。同时最为重要的是把系部文化精神通过不同载体传输给每一位行政工作人员。特别是加强系部行政工作人员日常学习制度,通过定期的管理学、行为学等的学习,提升整个管理干部队伍水平。另外,在工作中充分尊重和发挥每位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系部管理上抓大放小,充分展示每位员工的工作能力,为其提供发展空间。

3.1.2 培养一支勤钻研的师资队伍 教书育人是系部精神文化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系部的基本职能。而要实现系部五个层次的文化,特别是职业文化的发展,非常重要的主体就是教师队伍。因此,在教师队伍中培养双师双能人才、实施教师企业顶岗、引进稳定的兼职队伍、形成教师研究团队、开展教师专题研究 、指导学生社团等具体活动来锻炼教师队伍,树立教师队伍共同的奋斗目标和理想信念。

3.1.3 发展多元化的学生干部队伍 系部文化的执行主体和传承主体学生队伍在系部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众多学生群体中要充分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发挥团总支、学生会学生干部的作用;同时还要培育其他层次的学生干部队伍,主要是学生社团特别是专业社团骨干、党员干部队伍、班长队伍等。

3.2 做好“三个结合”

3.2.1 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 文化建设中,要将系训系徽上墙、充分运用板报、网站等有形载体宣传无形文化。在物质文化中划分出若干具有典型特色的区域,开展诸如系部风采展示、系部阅览室、系部发展展馆、专业展馆等。

3.2.2 制度文化与系部管理相结合 加强系部制度的执行力度,将制度文化通过不断的深化和运用进而内化为每一位员工的自觉行为,促进系部管理提升。

3.2.3 行为文化与职业文化相结合 在教学与管理过程中,将企业文化精神渗透到课堂教学、专业建设、主题活动当中,不断营造浓郁的职业文化氛围。

3.3 实施“六大工程”

3.3.1 形象工程 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①硬件形象,具体包括系部教学、办公环境的布置美化、宣传阵地建设、班级教室、寝室的布置与设计、系部公共区域的建设;②教师形象,体现在教学有水平、管理有层次、服务有质量;③学生形象,体现在品德高、学风正、行为端、口碑好。

3.3.2 制度工程 删繁就简、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对现有的制度进行梳理,形成规范有效的制度体系,并且在系部工作中实行制度执行的闭环管理,有监督有奖惩,切实提高制度文化的影响力。特别提升对管理队伍的重视程度,加强管理队伍的学习和培养力度,提升管理队伍的管理水平,拓宽管理队伍的外延,将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都纳入管理队伍范畴,提高参与的积极性。

3.3.3 文明工程 通过在师生中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切实提升广大师生的“文明素养”。在这一工程中着重要做好系部的顶层设计,依据年级和学期的特点,开展不同类型的主题活动。如第一年以人文素养为主线,开展感恩教育、理财教育、礼仪表达、宿舍管理等活动;第二年以专业素养为主线,开展专业竞赛、专业体验等活动;第三年以就业素养为主线,开展社会实践、求职面试等主题活动,将育人工作与管理活动有机结合。

3.3.4 系企工程 系企工程的实施途径主要依托于以下几个方面:①课堂渗透,通过教师在课堂当中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实际的企业运作案例来加深学生对职业文化的理解;②专业改革,在专业建设当中大胆的吸收企业元素、在课程设置、时间安排、学生实习实训上贴近企业实际,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材学材;③实习实训,精心组织和设计好学生的企业实习活动,将校内校外两个实习场地结合起来,依据专业的特点采取学生走出去或者虚拟企业引进来的方式来实现学生顶岗实习;④开展企业讲堂、企业认知、企业家访谈等活动,不断融入企业元素。

3.3.5 社团工程 加强社团建设的指导力度,要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指导专业社团开展各种活动。一方面对教学起到补充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易于全系形成浓郁的专业氛围。

3.3.6 榜样工程 在系部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树典型、扬正气、促和谐”的基本建设原则,要对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及时报道宣传。可以在系部开展“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系部十大优秀毕业生”、“党员标兵”、“系部感动人物”、“各类标兵能手”等评选活动,力争覆盖广泛、典型意义突出,从而形成一批向上的积极力量引领系部发展。

总之,新兴高职院校系部文化建设任重道远,需要一个长期的积淀和发展过程,同时也需要在整个学院文化建设的指引下不断创新,突出专业特色,形成自己的鲜明特点。

参考文献:

[1]赵红深.打造高职院校系部特色文化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2).

第9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营销与策划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9-0082-02

创新创业教育现在在我国已经逐步发展起来,高校校园内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正在蓬勃开展。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相对落后,有的学校还没有开展,一方面由于办学条件一般,另一方面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基础相对较差。高等职业院校营销与策划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该如何进行,高等职业院校营销与策划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包含哪些内容,应如何构建,本文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课程目标体系

高等职业院校营销与策划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企业营销策划管理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营销策划能力、营销决策能力、策划组织能力等,主要从事市场调研、市场开拓、营销策划、广告策划等工作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营销与策划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就业等竞争力为重点,培养适合企业营销与策划需要的具有较高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即通过教育、培养和锻炼,使大学生获得创新创业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即通过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丰富其创新创业知识、增强其创新创业技能、培养其创新创业品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更高了,具体表现为人才规格方面。

1.1知识结构

在知识目标方面,要求学生领会、理解、掌握、运用创新创业课程所涉及的核心知识点。创新创业型人才应具备的合理知识结构,如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具有如下特点:①具有相互联系的知识概念,如市场、管理、企业、广告类等相互联系的概念,这些概念相互联系越紧密,新观念越容易形成,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越容易展开;②具有全面的知识结构,包括生理知识、社会知识、历史知识、逻辑知识等,这些知识会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③具有丰富的知识容量,大量的知识对创业者是有益的,对创新者来说丰富的知识,给予更多的想象空间,创新的可能性也就更大。

作为营销与策划专业学生来说,技术力量不强,但市场意识强,对他们来说一要具有一定的社会知识;二要具有较深厚的营销与策划专业知识;三要具有广泛的邻近学科知识;四要具有多方面的产品、市场、技术发展状况的前沿知识。

1.2技能结构

在技能目标方面,学生要能够运用营销与策划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体指识别和评估市场机会、制订创新创业计划书、获取资源、创新组织管理等能力。创新创业型人才应具备的技能有:

(1)具有基本营销与策划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具有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商品推销的基本技能技巧;能够在互联网上与客户进行交流,具有利用互联网等新生事物进行营销的能力。

(2)具备较强的探索能力,既包括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包括研究设计和实施的能力;如策划销售促进活动、制定广告策略、策划公共宣传活动、与媒体建立联系的能力;根据要求选择与管理商,激励中间商,解决串货等,这些都需要较强的探索能力。

(3)具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包括获取资料、分析和处理资料的能力,能够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正确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如具有市场调研的计划组织和实施的能力、具有撰写市场调研报告,根据调研信息预测市场发展趋势的能力;分析顾客购买心理、根据顾客心态进行推销,具有接近潜在顾客、引起顾客兴趣、激发顾客购买欲望的能力。

(4)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创新创业型人才基于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知识背景,具有对市场敏锐的洞察力。能把握住市场发展的总趋势,找到市场切入点,如根据市场推出新产品,根据市场变化对广告进行设计、创新,根据市场进行渠道设计、价格调整。

(5)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通过观察、探究和思考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得出新结论,创新创业人才不仅具有原始创新能力,更多的是具有一种优化组合、引进吸收的创新,把理论形态的创新向前推进,使其转化为新技术、新工艺、新设计、新概念、新产品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1.3素质结构

在素质目标方面,创新创业者应具有诚实守信、团结合作、吃苦耐劳、机智灵活、敢于面对挫折、接受能力强、思维敏捷、体质强壮等素质特征。

(1)心理素质。营销与策划创新创业型人才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强烈的创新创业的心理追求,特别是具有屡败屡战、不屈不挠的精神和相信成功的信念;从外在上看,创新创业型人才对事物发展的缘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冒险心,具有从事创新创业的兴趣,以创新创业为乐、创新创业为荣的价值观。从内在特性看,创新创业型人才能预知事物的发展方向,工作中具有责任意识、团队意识与协作精神。

(2)智力素质。营销与策划创新创业型人才具有高度发达的智力和能力。知识只是创新的基础,创新的关键还在于智力及建立在高度发达智力基础上的创造力。创新创业型人才一般都具有感知敏锐、记忆准确、想象丰富、思维敏捷等智力特点,但这些特点并不足以满足创新创业的需要。因此,智力的高度发展是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必要条件。

2课程的内容体系

营销与策划创新创业课程的实施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根据营销与策划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即整合营销与策划创新创业课程结构,设计营销与策划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2.1公选课的内容

公选课必须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智力教育与非智力教育的整合,在现有的公选课中做适当的调整。基本内容可以涉及几个不同领域,如文化风情、历史研究、文学艺术、伦理道德、自然科学以及社会分析等。因为学科交融对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学生必须选择这六个方面其中的一两门课程。如《市场营销学》、《企业文化》、《高等数学》、《社会历史》等。

2.2专业课程的内容

营销与策划创新与创业方面人才应该学习的专业课程有:《创新学》、《创新与创业》、《创业管理》、《创新战略管理》、《创业法律》、《风险投资》、《创新思维》、《创业营销与市场调查技术》、《商务谈判与推销技巧》、《财务管理》等,根据学生兴趣、学识和教师情况安排。课程也可以采取模块化设计,分为四大模块。模块一,发现并分析商业机会,内容涉及创业者需要具备的条件、需求和商业机会,分析商业机会、供求规律等。模块二,市场营销知识,内容涉及市场调研、营销与竞争、销售、谈判等。模块三,财务管理知识,内容涉及财务知识入门、建立良好的财务记录、投资回报率、盈亏平衡点等。模块四,综合应用知识,内容涉及公司形式与注册、社会责任、采购销售实践、商业计划书撰写等。

2.3核心课程的内容

核心课程是围绕着创新创业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展开的。主要有《创业者与创新创业战略》、《资源需求与商业计划》、《企业融资与理财》和《成功学》等五个核心课程,这些核心课程必须在毕业之前完成。

2.4课程的实践内容

营销与策划创新与创业课程实践非常重要,是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关键。课程的实践教学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首先在实践教育的师资水平方面,要先培训出优秀教师,让教师先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然后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其次在实践组织机构方面,要设立职能部门,负责日常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创新创业资金的申请、活动内外的协调、实践课程的落实以及学生活动的宏观组织调控,在校园内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在社区开辟“创新创业实验园”,在企业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最后在实践形式方面要灵活多样,做到围绕市场所需、贴近学生所求、体现学生所能,比如举办“名人创新创业报告会”、“校友创新创业论坛”、“企业家访谈”等。通过实践活动,积极为学生提供体验创业的平台,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3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及考核体系

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评价,不仅要注重总结性评价,更要重视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即每一堂课学生的参与度、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合理性、每个教学案例的启发性、每一个游戏本身的创意性、每个学生主体对问题自主探究能力等,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