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6 16:03:4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工业企业管理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

第1篇

(一)模仿较为严重目前,我国工业工程制度完全沿用西方体系,这一行为是极度不科学的。我国依然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该体系尚未认清,理论知识、人员配备以及技术力量都还未成熟。此外,由于我国文化与西方的不同,照本宣科并不适应我国基本国情,未能被企业所消化。

(二)过于重视信息化战略许多企业盲目引进信息化战略,以期能够实现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却往往忽略了传统的工业工程技术在企业现场管理中所能发挥的优势。随着传统手工作业被替代以及信息管理初步实现,企业将很难在管理基础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我国企业工业工程的发展策略及趋势

(一)工业工程的发展策略

1.革新观念和认知。进一步加强对工业工程知识的理解与深入,需扩展渠道实现工业工程知识的传播与认识,以互联网、电视、报刊等为载体,让工业工程知识被大众所熟知;开展宣讲会、设培训班,加强企业中高层领导对于工业工程内容的培训教育;进一步扩展年会功能,在年会上总结工业工程所达成效,对有关人员进行嘉奖;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知识理论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化为己用。要以工业工程知识的宣传教育以及推广工作为首要任务,有关工业工程学会以及理论界要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加以引导。

2.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方式。通过高校教育积极培养工业工程人才,就目前形势而言,正值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但我国高校的教育模式并为适应这一发展需求,并未跟上企业对于工业工程人才需求的急剧增长。有关数据显示,至2000年我国工业工程人才仅仅被分配到广东、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而内蒙古、哈尔滨等近十个省份并未进入一个工业工程专业学生。自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外合资企业就工业工程人才需求这一方面呈急剧增长模式,如若国家未能尽快改变这一局面,中国将持续处于落后状态,在人才方面输在起跑线。

3.整体化规划和设计。企业要全面实施从规划、设计、诊断至改造等各个环节的整个过程的发展模块,优化从资本、业务到组织视图等各个环节的全面整改方案。在当前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社会环境中企业自身系统必须据其随时进行整改,协调系统目标、功能形态、输出与输入功能,根据科学方式进行企业改造而不盲目随意跟进、照本宣科,让企业进入良性发展。

(二)工业工程的发展趋势

1.引入外来技术,加强实践学习和创新能力。积极加强与国外交流与合作,引进其先进生产技术和理念,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此外,还要推动本土化进程,进一步提高工业工程的实用效率。国内外的互动学习不仅包含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还包含学术界和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和国际拥有先进水平的优质企业之间的不间断的交流合作,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得到飞速提高,实现企业质的飞跃,使企业效益得到空前发展。

2.完善科研和实践结合的工业工程体系。要不断完善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业工程结构体系,以工业工程知识理论武装自己,如果单单凭借自身能力,工业工程人士将在推进工业工程实际效用工作上面临十分艰巨的挑战,通过加强与高校的联合,借助其人才与技术力量,将科学与实践相结合,将生产效率最大化。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咨询行业将是未来加快工业工程应用的中坚力量,其产业化发展定将成为必然的趋势。

第2篇

1.1资本市场发展迟滞,啄食顺序南橘北枳

啄食顺序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梅耶斯提出,他认为由于经营者和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企业的融资活动应遵循内部融资-债务融资-权益融资的顺序,这样才能最佳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和规避融资风险。然而,啄食顺序理论建立在美国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基础之上,我国有学者经过研究考察发现,由于股权融资成本较低,债券市场发展缓慢等原因,中国企业的融资偏好为股权融资-内部融资-债务融资。而股权融资对企业控制权的稀释和改变容易引发企业经营管理风险,马云围绕阿里巴巴展开的控制权竞争就是股权融资后的遗留风险例证。据相关数据资料显示,2013年我国企业实现债券净融资1.80万亿元,占同期社会总体融资规模10.4%,比重偏低。即使是企业融资偏好较高的股权融资方式,也因为资本市场较高的准入门槛将许多工业企业拒之门外。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上市公司新增142家(A股、B股),而当年新增注册企业则达到955454家,大多数企业仍然无法通过股票市场进行融资。

1.2外部市场环境建设滞后,监管主体责任不清

GDP政绩观在很多时候使得政府的行政行为同市场行为绑架,混淆了政府作为市场监管主体的地位和职责,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冲动,从而对企业和实体经济形成权力挤出效应。2013年3月份,地方融资平台总体融资规模达到9.3万亿。据有学者估算,2013年上半年社会新增融资有近七成流入房地产行业和地方融资平台,对实体经济形成“挤出效应”。而地方融资平台融资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规模的扩张一方面挤占了实体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资源,同时又造成市场上流动性过剩引发资本面严控,对实体工业企业造成了严厉沉重的打击。同时,证监会作为资本市场的监管主体,也经常混淆行政行为和市场行为,盲目越界用行政行为干预市场,在短期内确实因监管严格维护了投资者利益,但从长期看却因为行政干预过度而造成监管过严,一方面迫使不少企业转而取道境外上市,一方面造成境内上市企业过少引发投资者盲目追捧而形成股票泡沫,引发股市风险,最终损失的仍是企业和投资者的利益。

2、改善工业企业融资的对策和建议

2.1工业企业应改善自身经营状况,提高融资能力建设

工业企业应健全产权制度,规范企业治理机构,建立有效的内部制衡机制。同时,企业应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加强内部控制和管理,健全风险评估与控制,规范企业财务活动,优化企业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经济产出和收益。工业企业应优化产业结构,加速产业转型升级。调整经营战略,扩大市场范围,向国际市场进军,充分发挥出口融资作用。同时,深挖和经营自身资产价值,注重对企业知识产权、品牌等无形资产的建设。随着有形资产和金融资产的商品化,其报酬收益率已经趋同于社会平均收益率,只有无形资产才是企业价值创造的真正核心来源。企业应强化对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等的评估,拓宽企业可抵押资产内容和范围。如冶金企业可以抵押特许经营权获取融资。

2.2鼓励和发展金融中介,创新金融工具

首先,深入推动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由于相对垄断性竞争优势,使得其在金融业务发展和创新中路径依赖化严重,业务创新动力不足,行政官僚作风浓厚。国有股权比重过大也使得高管权力失去制约,易引发高管金融腐败。因此,应通过股权多元化,推动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规范银行治理机构和权力监督体系,提高业务创新内在驱动力。其次,鼓励和发展民营银行和其他融资中介。统计数据显示,银行中小贷规模仅占信贷总额8%左右,银行的信贷支持显然无法满足中小企业。2012年中国民间融资超过3万亿元,推动民间融资合法化,鼓励和发展民营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中介,合理运用民间资本才是解决工业企业融资困境的科学举措。最后,探索金融工具创新设计。金融机构应加强同其他行业的对接和学习,创新金融工具,如供应链融资、租赁融资、物流银行、项目融资、无形资产抵押融资等,拓宽融资工具可承载内容,满足企业融资需求。

2.3发展货币市场,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遵循的是“先资本市场后货币市场”的发展思路,货币市场迟迟得不到有效推动和规范,金融市场一直呈瘸腿走路的发展态势。利率市场化和企业融资需求呼唤货币市场改革,应积极发展和规范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国库券市场、回购协议等,加强短期资金融通,强化政策传导。推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有效对接和融合,同时针对当前网络时代交易方式信息化、电子化而引起的巨额资金沉淀,应加强对这部份沉淀资金的金融创新和利用,如余额宝、微信理财通等。据估算,当前余额宝规模在3000亿~4000亿左右,吸金能力可见一斑。同时,应着力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发展壮大主板市场和二板市场,规范和完善新股发行、再融资、并购和资本退出机制,推动大公司做大做强。同时,注重“新三板”市场的发展和建设,鼓励园区企业到新三板市场上市融资,加强政策指引和规范扶持。此外,还应积极推进场外交易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加强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建设,完善证券公司柜台交易市场,促进中小微型工业企业融资。

2.4明确行政主体权力界限,改善企业融资环境

政府和监管机构应明确行政主体权力界限,减少行政行为对市场行为的干预,提高资源市场配置自由化程度和效率。地方政府应明确合理的政绩观,减少通过短期大规模基建投资冲高GDP的经济冲动,转到为实体经济输血、造血赢得长期经济效益的合理经济行为上来。地方政府搭建的融资平台,应减少不必要的基建投资,通过成立中小企业投资基金等方式加强对企业融资的对接和支持。同时,地方政府应加紧配套出台和落实相关财税政策,促进银企对接,建设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给予工业企业发展支持。立法部门应加紧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3、结论

第3篇

在一个团队里,你永远都是团队的一员,每一个人不能代替整个团队,每个人都有你值得学习的地方,所以任何人都不该在工业设计工作中让自己的个性掩盖团队意识。夸大自己贬低或是蔑视别人,是不可取的;况且工业设计所具有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也决不允许有设计师(住常设计师)太强的个性发挥。想张扬个性也有个办法——那就是离开企业,做自由设计师,做设计大师——做克拉尼,为自己做设计,像纯粹艺术家去玩个性,玩感受。但这样你就不要再说你是驻厂设计师。所以我们应该强调team——个性对此无太大意义——在今天一只有凝聚力的团队,才是有战斗力的。所以在为企业设计中不可以把自己的个性太多的加注到为企业设计的产品中来——还是那句话,我们设计的产品是满足大众的,不是满足设计师一个。我们还是要以企业整体发展战略和市场调研结果为主要设计方向和参考值!

关键词:企业设计师设计管理工业设计

一、前言

今天,工业设计从一个灰暗的层面走上了中国经济的前台,在企业的发展战略中,被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地位。相较国外百年的历史,显得有点晚,但毕竟开始了它在中国经济舞台上辉煌的历程,并成为目前几大热门职业中的一种。作为一个从事工业设计的人来讲,这是令人无比高兴的一件事,值得所有ID人大肆庆祝一番!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显然是市场要求带来的变化——当下企业在技术、设备、信息、资源、营销等方面都趋于同质化,企业需要新的竞争手段来和其它企业拉开距离,获得优势,而工业设计作为可以满足企业这一现状要求的重要方面自然得到企业大力拥护和扶持。

但实际情况并不像企业想象得那么简单——建立一个设计部门,招聘几名工业设计师进行产品设计,好像就可以达到这一要求——很多企业都这么做了,但效果一点都不理想——招聘的设计师无法达到企业要求——提高企业产品附加值,提升企业产品形象,在与其它企业竞争中获得优势。因此造成很多企业对招聘的工业设计人员不满意,认为他们作用不大,可有可无。我们工业设计人员在企业中就只有这样的形象吗?

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学习工业设计,本身就是为企业服务,而却得不到企业的承认,谁之过?

归结原因有几点:

1、历史原因:中国工业设计才只有几十年发展时间——七十年代引入这个概念,相较有百年历史的国外工业设计,自然存在一定差距。

2、教育原因:中国工业设计教育脱胎于传统的艺术教育体系,到现在都没能形成一种很统一和有效的教育模式。

3、企业的原因:企业自身对工业设计的特性、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认识不够清楚,不能很好的管理工业设计,使它能够和其它传统的各部门协同发展,互相促进。只是把它建立起来,仍然按照传统的管理和运用资源的方式来对待工业设计,自然效果无法达到理想境界。

4、设计师的原因:工业设计师的思维方式存在多方面的偏颇,无法和企业大的发展战略协调同步,自觉的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以适应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而是自顾自我目标的实现,不能满足企业要求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5、其它原因:其它还有一些来自硬件条件的原因,如技术、工艺、设备、资金等,受这些限制,很多优秀的设计无法得到实现。

当然还有其它方面的原因,在这里我们就不再多做介绍。而我要说得也只是其中的两个方面——企业原因和设计师的原因。这么做的目的,希望可以让更多人来了解工业设计,让设计师了解字的角色。为真正发挥工业设计的作用——为企业创造效益同时设计师自身发展明确方向。

二:企业

前面我们提到过,工业设计在中国发展只有几十年的历程,而真正为大多数企业接受和认同也许只有几年时间。造成目前很多企业的现状就是——需要工业设计,但却不知道该如何发挥工业设计的作用,也就是说对工业设计的认识不够全面,不知道如何很有效的管理工业设计,使之有效运行,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1、工业设计是什么?

早在1980年,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TCSID)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11次年会上就对工业设计做出了很全面合理的定义,大意如下:“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条件、工艺手段、视觉、心理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装饰等新内容,使之具有新的品质和规格和价值,这叫工业设计。在实际操作中,当工业设计师对产品包装、宣传、展示、市场研究和开发与预测等问题的解决付出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经验以及视觉评价的能力时,也属于工业设计的范畴。”

在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工业设计在宏观方面对一系列问题所包含的解决途径和方式。也让我们看到在微观方面作为工业设计从业者要考虑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之复杂程度。他们要把工业设计所要面对的和研究的对象——产品作为一个大系统来对待,运用最新的技术手段、符合时代潮流的审美素养、具有感染力的造型语言等相关因素对新产品研发所要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具有真正价值的新的组合、排列、融合等处理,使之形成一个既具有符合人们使用需要的合理的功能方面的体现;又具有满足人们心理需要的高层次精神审美方面的考虑,可以符合人的在满足简单使用外的高级需要。

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从工业设计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和我们目前国内对工业设计所包含的内容理解有很大的出入,这也是很多企业源自对美工概念认识误区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多企业认为工业设计就是美工或基本上和美工差不多,这是一种很错误地认识,如果是这样,那工业设计也就不可能得到各国的普遍关注和大力支持,这是值得我们国内企业极为注意的一件事,要相使之发挥作用,就必须搞懂它的特点,理解它的运作方式。

2、各国对工业设计的态度?

现在相较过去,我们现在周围一切虽然具有了巨大变化,但工业设计这一基本的设计思想——为消费者创造价值,营造美的环境,还是具有它不变的价值。所不同的就是现在人的消费变化由于现在社会变化的速度加快而加速变化,很难让人把握。

但并不是说这设计就没有了价值,恰恰相反,设计的价值变得更加的重要。这从国外各个国家和现实中各个成功的案例中可见一斑。

当今发达国家无不把工业设计提升到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高度。日本把工业设计看作是自己国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把工业设计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来考虑,来发展。日本日立公司所作的调查验证了日本对工业设计态度的正确性——对工业设计的投入一美元,回报率是1000美元以上,比其它方面的投入高了几十倍。瑞典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组建了自己的专门工业设计政府机构,来系统规划国家的工业设计发展战略。美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都设立国家元首工业设计顾问,国家性工业设计委员会,工业设计奖项,当然那些专门的政府的工业设计专职部门也都有建立。例如早在英国沙切尔夫人时期就曾亲自主持英联邦国家工业设计的长期发展战略和具体政策。现任英国首相也曾亲自主持工业设计活动。

由此可见,对待工业设计的态度上,大家好都是积极的。而我国政府,显然在这方面是落后的,是力度不够的。很多工业设计活动都是企业、学校、社团等自发的活动,而且成本很高,与会者一般就局限在一定的人群,甚至可以说是屈指可数——对于与会者,在这里看是这几个人,换个地方还是那几个人,甚至于被人用作一种商业手段来操作——被认为的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罩。应该说,政府在这方面缺少一个专门的强有力的机构来来有效推动工业设计在中国的发展,一些协会,毕竟力量有限。

3、工业设计的作用

今天,世界上的工业设计活动,更是如火如荼。前段时间,英国政府就组织一大批国内工业设计精英到中国来,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在中国各大城市举办他们的设计展。澳大利亚人也不甘落后,在广州也大张旗鼓的举办本国设计与艺术展。中国人自己也在深圳召开自己第二次工业设计年会,在清华大学举办专门的工业设计管理论坛等活动。很显然,这些决非是有些好事者吃饱饭没事干,原因是工业设计有它切实的价值,值得我们投入大量精力和物力。具体作用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工业设计促使企业健康发展。

合理的工业设计管理,必将促使企业生产规划纳入到一个长期的发展规划之中,因为企业不可能今天生产一个产品和昨天以及明天的产品是互无一点延续性和内在精神的,而是要建立一个长期的发展目标和相对固定的产品形象,例如诺基亚,伊莱克斯。如此,企业要想要工业设计发挥它的巨大作用,企业管理过程中把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规划——使企业对新产品开发的采用更具有合理有价值的管理方法。

(2)、促进企业产品有效的创新

工业设计师专业化的解决人和技术、人和机器、人和环境、人和人、美和技术、功能和美等各种关系而具有存在价值的。那么伴随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发展,人类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审美情趣的变化。工业设计师会自觉来研究这些变化,不断为适应和满足这些变化而对本企业的产品做出有价值创新设计,及时发现企业高回报的创新点和盈利点。并且这些创新在设计管理者的引导和规划下,是可以和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互相促进和完善的——也就是说工业设计师(住厂)是实现企业有价值创新的最有效环节之一,并推动创新。

(3)、为企业寻找新的市场机遇

前面我们提到,工业设计是为专业化解决各种关系而存在的,市场消费人群的多样化,是工业设计具有可发展的空间客体,催生了产品的多样化,丰富化,同时也为不同级别的企业生存留下了空间——如果人们只具有一种审美和需要,那么世界上同一行业中的同一种产品,也就会只有一家企业存在,因此我们必须注意这种价值的多元化,相关的就是审美的多元化,需求的多元化。工业设计管理者的作用之一就是引导设计师来发现市场需要的大面积空缺,进而设计出有市场的产品,这是工业设计的核心部分——寻找消费点、并想办法满足消费。这个过程,必然与企业开拓市场是同步的,并且它可以比企业所组织的市场调查更具有穿透力,更能把握消费者的真正需要,因为他们就是以细分市场来多样化设计产品的,更加微观和具体,具有实实在在效果也就是必然的结果了。企业所作的调查往往宏观上的,更多偏重于技术、营销等宏观方面的,真正认真地从微观去捉摸消费者的心理,并具体到具体有效形象,也许只有设计师才可以达到;并且企业所作的调查最后所表达出来的成果,很多时候是设计师所无法运用的,因为大家所用的语言是有差异的,这种调查对企业具体新产品的开发并不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因此发现市场机遇也是工业设计所具备的一大内容之一,这种机遇往往是微观和具体的,不同于企业的宏观发展战略。

(4)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第4篇

其核心工作是确定定额水平,在企业技术条件与市场定价一定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参考标准化数据,用倒推的方法对各项成本消耗定额量化,是一项消耗目标、也是一个成本警戒线,进行劳动定额、设备定额、物资定额、各种费用定额、流动资金定额等。但这个定额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旦设定条件变化就要进行偏差的修订。实践证明,单靠理想信念、文化意识来维系工业企业的体制和管理是靠不住的,推行经济责任制和成本预算管理、考核体系,就是全员的责任、权力、义务相结合,采取制定成本任务指标细化分解,无论是执行和考核,都离不开管理基础工作,一切让数据说话。根据成本定额量化推行全员经济责任制,建立健全成本量化考核制度,一级抓一级,层层签订成本责任状,人人头上有指标,月月成本有考核,次次考核有奖惩,强化成本约束机制,激励约束成本管理控制的有效进行。

二、扩展成本管理的内涵,结合工业企业的成本管理实践经验,勇于创新科学方法,多途径控制、降低工业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1、改进产品设计,采用成本更低的先进工艺。根据成本分析,为产品设计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详细计算和比较各种设计方案在成本上的合理性,设计的合理,不仅产品质量高,而且节约生产费用。先进合理的生产工艺,有利于节约劳动耗费,提高经济效益。在产品研制、开发过程中牢牢树立经济、成本意识,发挥聪明才智,在保证市场竞争优势条件下,将产品成本控制在最低水平。

2、根据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严格控制物料消耗,采取申报计划、层层审批领取的约束制度。采用招标采购、集中办理的方法,在保证产品质量、功能、产品计划完成的前提下,采购工作货比三家公开招标采购,要在保证产品设计要求的情况下,采用质好、价廉、供应及时的先进材料。

3、提高劳动生产率。激发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加强业务技术培训,提高操作熟练程度,提高固定资产及设备的利用率,定岗定员,优化劳动组合,管理会计采用电算化,真正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对成本的归集和分配进行精确核算、综合分析,提高工作效率。

4、发动群众的力量,积极宣传节约开支、杜绝浪费的思想,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开源节流,把每一分资金都花在工业企业发展的刀刃上,减少仓库占压物资、加快资金周转周期,这也是成本管理的范畴,从一定程度能够提高经济效益。

5、保证产品质量,推行质量成本管理制度。树立“质量就是生命”观念,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建立健全质量责任制,按时完成生产计划,降低生产成本。推行PDCA质量成本管理法,多做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把产品质量缺陷造成的费用降到最低,少做甚至杜绝纠正措施所发生的费用,相对来说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保障。

第5篇

基础管理是供电企业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石,是实现供电企业战略目标的根本。营销业务基础管理涉及营销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业扩报装、线损管理、抄核收、客户服务、电能计量、用电检查及稽查等方面,通过营销业务核对、“每月解决一个突出问题”、“遇问题即改善”以及严格执行良性的内部考核、奖励规定等主要方法,形成营销基础业务闭环管理,将营销人员的主要精力集中到能够为公司创造效益、提升形象的关键业务上来,要以“防止老问题重复发生”为重点,从基本制度管理和基础资料入手,扭转“前面整改、后面照犯”的恶性循环怪圈,为公司创造更大的效益。

二、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

描述方法一:建立“每月解决一个突出问题”的常态机制。通过细化目标、责任、程序和措施,抓住营销业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和突出问题,每月选定一个专项治理项目,加强过程管理,以流程控制促进质量改进,取得成效后转入常态管理。在已相继开展的报修超时限、业扩报装超时限、抄表质量、供用电合同等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活动的实践过程中都取得了实效。目前已杜绝了报修、业扩报装超时限问题,抄表质量明显提升,供用电合同存在的问题逐步减少。方法二:坚持开展业务核对。结合乡镇供电营业所管理问题排查和县供电企业管理提升工作,定期对营销重要政策性文件进行梳理、核对,确保各级营销员工的学习、掌握和执行到位。对每月归档的客户报装资料、客户业务变更情况进行核对,继续坚持分级核查、及时考核、良性循环、常态运行的内部管控机制,在巩固和提高的基础上,陆续对封印钳、营业用章领用、登记情况等各项基础业务开展核对工作,并留存核对纸质资料,实现营销业务闭环管理,并逐步向营销各项关键业务延伸,真正能够对本单位营销基础业务做到心中有数。方法三:建立“遇问题即改善”的管控机制。县公司各级营销员工结合岗位实际,将自己最需解决的难点问题提炼、概括,选定一个主题,从现状分析、改善目标和预期效果、改善措施、实施时限四个方面制定《营销重要问题改善任务书》,由县公司主管领导按照目标要求按期组织对完善、效果、整改情况进行点评并监督直至完成。方法四:严格执行良性的内部考核、奖励规定。将以上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大通县供电公司营销工作质量内部考核、奖励规定》,采取高频次、低额度的奖罚方法,并在每月营销例会上进行通报,通过长期坚持,力促重点工作有序推进。

三、效果的评价

实践证明,措施不在多,而在于管用、有效。2011年以来,我们以供电检查专项治理、审计检查工作为契机,结合县供电企业和乡镇供电营业所管理提升工作,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从源头入手,悉心查找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在强化制度管理的同时,开始推行依靠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建立扎实的基础管理常态监督和管控机制。实践证明,大通县公司在供电服务,高、低压新装报装资料,供用电合同,业务费收费,故障报修服务,行业分类及电价执行等业务方面的工作日趋规范。业扩报装业务进一步规范。杜绝了报修和业扩工单超时限问题。台区线损精细化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合理台区占比提高了18个百分点。营配贯通和数据整治工作得到加强,基础数据和信息一致性逐步完善,费控客户已达5万余户,占所辖11万客户的50%。通过我们长期坚持运用正确的基础管理方法,大通县公司管理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

四、对实践过程的思考

第6篇

1.1企业对线损管理欠缺正确认识

线损指标完成情况能真实反映供电企业线损管理水平的质量,但存在部分电力企业在逐项分解线损指标后,却对如何采取措施及早完成线损管理指标、应为此提供哪些有效物质保障和有力技术支持漠不关心,未能对线损管理给予足够认识。由于将线损指标层层分解后,线损管理工作几乎涉及到供电企业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但企业人员却没有为线损管理划分清晰界限,各单位部门只注重企业业务管理工作,忽视线损管理工作,对企业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

1.2线损管理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

随着科学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行业逐步落实“一强三优”的电力管理目标,传统的电力企业线损管理的组织结构已无法适应电力行业的发展需求冰不断涌现出各种问题,如企业各职能部门过度重视自己的日常工作,经常性忽视线损管理工作,根本无法处理好线损管理中与智能部门产生直接利益关系的问题;而对于与其利益无关的问题则不关心,电力企业各部门、各人员对线损管理工作的参与积极性较低,甚至认为线损管理工作是其本职工作以外的额外负担,忽视线损管理的整体目标,导致无法形成良好的跨部门线损管理协作工作。

1.3线损管理机制缺乏生机活力

由于线损工作涉及众多部门,因此管理难度较大,而要有效调节各部门合作、提高线损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作为一项重要的综合性技术经济指标,线损率容易受电网总体规划、组织结构、电网运行状态、电能计量方式、准确性等影响。企业生产运行部门、配网运行管理部门、调度部门等执行工作当中存在与线损工作相关的内容,如抄表到位、电量差错、检查周期、电表轮换、调前合格率等,造成线损管理水平低的因素有很多,甚至难以区分是哪个部门的错失,但主要都是因为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对线损管理工作厌烦,最终导致电能损耗严重。

2加强电力企业线损管理的有效措施

事实上,供电企业在建设我国节约型社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优化能源配置,还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基本用电需求。我认为必须强化供电管理中的线损管理工作,从根本上降低能源损耗,根据本人多年从事线损管理工作经验,总结出几点关于加强线损管理的实用措施。

2.1明确线损管理方向

线损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它涉及领域广,包括电网的规划建造、生产技术、调度运行、营销管理及电能计量等。一直以来,我公司都十分重视线损管理工作的质量控制,成立专门的线损管理队伍管理线路,同时制定科学合理降损规划,定期开展线损分析例会、改造计量装置,从局部到整体全面抓好线损管理工作的质量控制,明确线损管理方向、正确处理线损管理各项工作的关系,提高线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真正实现电力工业节能降耗的目的。

2.2正确处理线损与降损的内在关系

深入研究线损产生原因,针对不同线损产生原因采取不同的降损方式,其中最常用的是管理降损和技术降损,采用技术降损措施可有效降低理论线损值,通过管理降损措施能让实际线损值逐步趋近理论线损值,由此可知,技术降低损和管理降损对提高线损管理质量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技术降耗措施需要大量资金,具体措施为改善电力网结构、优化电压等级、尽可能缩短电力网供电半径、优化整合无功配置等,真正起到降低能耗的根本目的;与技术降耗相比,管理降耗所需的资金投入量较小,强化线损管理可有效减少供电环节人为因素引起的“跑、冒、滴、漏”电量损失,有效降损。虽然技术降耗与管理降耗在本质上存在差异,但两者又是降损管理工作中两个重要轮子,相互协调且缺一不可。通过组织结构的有效整合、激励机制的全面构建、控制手段的真正落实可保障电力资源的优化整合,提高线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确保企业资金投入获得良好经济效益,为供电企业的线损战略目标服务。

2.3有效调整线损管理的组织结构

为有效满足电力企业组织一体化的根本性原则,企业应重视线损管理组织结构的完善调整,对管理活动区别对待,一方面要确保线损管理工作有组织、有目标地开展,但又要避免其涉入到职能部门的具体业务中,全面结合线损运作管理工作与企业项目管理工作。为有效满足电力企业组织一体化的根本性原则,企业应重视线损管理组织结构的完善调整,为此,大胆引入供电企业混合型线损管理模式,即在电力网原有组织结构前提下,积极构建与职能部门同层次甚至在线损管理上、高于职能部门层次的线损管理部门,充分突出线损管理在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另外,全面考虑我公司的架构规模,线损管理工作可不独立设置线损管理部门,只需将线损工作职责考虑进部门发展策划即可,充分发挥企业各部门的综合管理职能,将线损战略目标与公司整体战略有效融合,从公司的整体利益出发,提高线损管理工作的质量。

2.4建立完善的线损管理激励机制

为实现降损战略的管理目标,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线损管理激励机制,并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2.4.1激励机制应采用多形式表达,并且要满足不同层次的实际需求事实上,供电企业的降损策略管理目标明确单一,由于各员工个人需求复杂繁多,为增强企业凝聚力,企业可积极构建激励机制,以充分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全面提高线损管理效率。

2.4.2保证激励机制的公平性、科学性和合理性不管采取何种激励手段,必须注重机制本身的公平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唯有严格遵循公平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激励原则,才能更好地鼓励先进,以先进个人带动整体,充分发挥员工工作积极性,让员工更加投入线损工作中,更好地完善自我,实现个人目标。

2.4.3激励机制要带有一定时效性为有效保证激励机制的实施效果,应确保激励机制的应用时效性,尽可能保证及时激励,以更好地发挥机制的激励效果,让员工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线损管理工作。

2.5强化电量计量掌控,合理改造线路

加强电力能源输配电量的计量管理,是开展线损管理工作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合理规划电网建设,科学配置输变电设备,加强电网经济调度与检测,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及时调整运行方式。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使用集中抄表系统,针对电能表的使用情况定期更换淘汰型电能表,有效减少电能计量损失,同时要积极推广应用误差小、准确性高、起动电流小、超载能力强、抗倾斜、表损低的电能表,大力应用抄表自动化管理的全电子电能表,合理设置电能计量点,对专线用户加装失压记录仪,杜绝人为因素影响,及时查处现场各种计量差错。

3结语

第7篇

(一)、供电企业现状——问题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的供电企业主要有国家电网公司和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组成,同时还存在着独立经营等集团公司和自发自供企业。由于供电企业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多元化,经营方式多元化等特点,笔者认为供电企业有必要运用问题管理模式进行改革,虽然我国供电企业仍在高速发展,但目前供电企业仍存在以下几个较大的问题:首先在危机处理方面。由于危机大多是突如其来的,面对这样的危机事件很少能做到周全的应对,使众多企业遭到致命的打击。如电网安全事故的发生,将会造成大面积的停电进而带来危机。而电网安全作为供电企业安全供电的前提与保障,一旦出现此类电网安全事故,将影响到千家万户的生活与生产,最终导致的经济损失是不能估量的。由于社会对供电问题的法律意识加强,使供电企业停电事件引发的社会性群体反应增强,带来的风险更大,损失更严重。又如由于供电企业服务问题及合同问题所引发的危机,如出现违反服务合同的情况,将会使企业的社会形象遭到破坏,出现信任危机。当供电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处理不当时,会导致类似危机的出现,部分情况严重的将引发法律纠纷。此外一些媒体的导向错误,也将引发供电企业的危机,当错误的媒体导向引发了公众视点聚焦到对供电企业不利的负面新闻上,将使供电企业受到非议,虽然客观上讲供电企业属于自然垄断,但是面对公众和供电市场的压力也应保持清醒的认识。其次是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问题。笔者认为,必须高度认识到电力营销是我国供电企业发展的核心业务,其生产经营活动也必须符合社会发展和市场营销的需求。目前电力产品销售困难、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制约着电力销售,使得供电企业在市场经营中处于劣势。如电力营销系统中存在的风险与不足,一是技术风险,二是操作风险,三是违规操作的风险。这些不同的风险对电力营销信息管理系统造成了威胁,并直接制约着电力营销管理的发展。此外电力营销的调查阶段也并不合理,虽然部分供电企业应用计算机技术但整体上仍然是零散的低水平的,容易造成供电企业的管理决策失误,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针对我国供电企业所存在的这两大主要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特别是在管理制度上要对其加以深刻的反思与探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供电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供电企业中应用问题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笔者认为在我国供电企业当中需要应用问题管理。由于供电企业存在危机和问题,需要借由正确合理的管理方式进行改革,而问题管理模式作为一种对症下药的“源头解决”方式,可以帮助供电企业管理从自身做起,理性积极的对待问题,及时发现问题从小处抓起,可以使企业真正从问题中发现机会,获得更多的积累和发展。无论从哪个角度,供电企业问题管理都是势在必行的。此前,美国最大电力和天然气经销商安然公司的轰然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安然公司成立于1930年,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综合性天然气与电力公司之一,在企业成立初期发展势头强劲,但由于在其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不重视,最终导致了危机的出现,并一发不可收拾的导致了的结果。这种严重的后果,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领导者对于问题管理的不重视。笔者认为问题管理模式强调的就是从“危机管理”向“问题管理”的转变,并不是说完全替代危机管理,而是说以“防治”为主。在以往的实践中发现,很多著名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又迅速灭亡的例子不胜枚举。这种“快起快倒”的现象就是由于对问题管理并不重视造成的。特别是针对供电企业的危机处理往往是突然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美国著名的《商业周刊》曾经在安然公司的问题上提出了防范于未然的措施,即重新审视商业限制的措施,审查政府能源政策,改革审计委员会,审计者的制度轮换,重视政府对企业的会计账务规定等。可以看出社会各界已经认识到问题管理的重要性,企业内部的小问题经过日积月累也会造成企业失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失去处理危机的机会。

二、供电企业现存的问题:

由于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产业,因此供电企业作为特殊的国有企业对国民经济以及人民生活影响巨大。而电力改革也正按照国家相关的要求紧锣密鼓的进行着。各供电企业如何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呢?首先归结于供电企业现存的问题,只有针对问题进行管理制度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供电企业的基本职能由供电规划、供电建设、供电生产、供电营销、供电监管等几部分构成。国家相关法律也对其进行了制度规定,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供电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

相对于现在企业制度的具体要求,我国供电企业存在着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大部分实行“分层管理”、“分级负责”的治理结构。在部门设置上也存在功能重叠,部门繁多的问题。例如会计机构设置不合理,在大部分供电企业当中会计机构缺乏独立性,由于会计机构的独立性将直接影响到供电公司的职能发挥,因此造成了供电公司信息的不对称性。

(二)、人力资源利用不当:

供电企业当中部分人员素质不高。各行各业的发展都需要高水平的从业人员,如果没有技术人员的指导,供电基础设施建设通常是机械的重复之前的架构,失去了创新能力,会使整个供电企业的农村电网建设停滞不前。而高水平的从业人员,不仅包括技术人员、服务人员还包括管理人员,只有将他们相结合,才能让供电企业的运营从单一的建设和基础作用转变为发挥自己的创新水平,最终提高其供电能力。在部分供电企业中,某些员工政治素质不过硬、服务观念不强、业务技能不精准、上进心与责任感意识不强,导致了与供电企业前进步伐的不适应。此外,由于基层供电所存在着多种用工方式,因此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造成了供电企业管理的风险之处。而且供电企业内部的不协调也降低了工作效率。例如,在供电企业内部有部分员工认为供电企业的管理应该针对营销部门或营业窗口,跟生产部门、机关科室没有关系,认为优质服务是针对客户而言的,所以对工作的怠慢与不配合导致业务流程的拖沓,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三)、电网薄弱,信息技术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电力行业有一个突出的问题——电网的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具体体现在主干电网薄弱、在众多城镇中出现电网老化,农村电网覆盖面积小,导致一些地区供需不平衡。如果有市场都无法占领,那么对于提高服务质量等问题更是望尘莫及。近年,国家已经投资了巨额资金进行农村电网改造、城镇电网改造以及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但是由于电力通道与工程建设进度等原因,并没有彻底改变电网薄弱的问题。建设一个坚强电网,提高电能质量对供电企业而言已迫在眉睫。此外由于供电企业的规划及实施过程需要大量的计算机数据,因此需要很强的软件能力。例如在供电企业实施ERP管理模式时,需要运用到的软件就有很多,如国产的金蝶、用友、东大阿派等,又如国外品牌SAP、IFS等,由于该技术系统对产品要求较高,且国外产品质量较好,因此多用国外软件保证该系统的可持续性,但是其应用条件要求高,实施难度很大,总之信息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管理模式的创新运用。

(四)、供电企业营销手段落后:

目前我国的供电企业管理以省级为实体,各个地区供电企业作为非独立核算的国有企业,是省级电力公司的分公司。近年,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在各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世界发达国家供电企业相比,我国供电企业在营销过程中仍存在很大差距。首先,在财务管理方面,各地区供电企业不具备法人资格,不能进行利润分配,以内部虚拟市场方式进行分级经济责任制,以收支两线的全额预算制为主要方式进行财务管理。其次,在组织结构上,以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为主,车间、部门、班组仍以职能划分。在农电体制改革后,农电管理由代管转变为直管形式,但是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制度仍存在于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中,造成管理人员冗杂,党政工作人数众多而生产人员不足的现象。

(五)、服务质量较低:

窗口人员服务不主动,回答客户问题时缺乏热情和礼貌,服务用语不规范,电话服务台坐席人员业务素质水平、专业化服务技巧较低……类似的案例在供电企业当中频发,究其根本,在供电企业内部有许多员工认为服务只与营销部门和营业窗口有关,与生产部门或机关科室无关。另外,优质服务在供电企业中是一个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多层次、多角度的系统工程。根据电力商品的产、供、销、用一体化,瞬间性、连续性、一次完成等特性,客观要求供电企业各部门之间协调一致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三、针对供电企业现存问题提出几点措施:

自古就有哲人劝谏天下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向我们说明,每一个危机事件的产生与发展都不是无凭无据的,都是以小的问题扩大为大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时刻保持清醒与警惕的意识,在危机的处理与总结中获得寻找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针对上述供电公司的问题提出几点个人的意见:

(一)、问题管理的理论结合实际:

问题管理虽然是针对问题进行的解决措施,但并不单一匮乏,针对供电企业有很深刻的借鉴意义。

1、设置挖掘问题的机构:

前文已经叙述了关于供电企业与问题管理联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问题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挖掘问题,那么这样的任务在供电企业中由谁来担任呢?我国首部问题管理著作《管理夜话:问题管理的模式与案例》的作者孙继伟博士曾经在问题管理的理论讲解中提及,要建立首席问题官。业界一些人认为这一观点听起来有些小题大做,但实际则不然。挖掘问题作为问题管理模式的基础是十分重要的,一切活动都需要建立在寻找问题这一基础上,进而出台改革措施。笔者认为在各级供电企业的日常工作中,应该设立挖掘问题、寻找问题的机构,可适当与监管部门合并。将这种寻找问题的观念深入到企业的每个人心中,只有这样才能使供电企业找到完善的力量。由于我国供电企业的特殊性质,虽为国有企业但是地方级的财务与利润又是与上级供电企业分离的,这样的性质要求供电企业的员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员工的积极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供电企业的领导级别是否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取决于该供电企业领导级别能否正视问题、积极解决问题。中国自古沿袭“中庸”的思维方式,员工很大程度上是“看”问题,但不是“说”问题,而领导作为管理级别可能出现脱离群众、脱离问题的情况,这就需要问题挖掘机构的出现。问题挖掘机构的职责在于挖掘问题和寻找问题,作为监管的另一种形式,是一种有权而无为的职位,并不凌驾于供电公司领导之上,但其客观的意见对领导和供电公司具有指导意义。

2、培养全公司的问题管理观念:

一个公司的整体观念有多么重要呢?笔者引用这样的一个实例向大家说明:在20世纪80年代末,著名的通用电气公司处于低落的时期,整个公司的士气低落,为了提高公司的效率,各部门精简员工,但这样的做法使整个企业又一次陷入了混乱当中,“一名工作了30年的工程师担忧地说,即使他在办公桌上死去几天了都不会有人发现,即使有人发现了他的尸体,这个人也不会知道他是谁。”很多企业面临士气低落的问题都采取类似的做法,但往往适得其反。而通用电气的董事长杰克•韦尔奇认识到,只有让员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才能调动积极性,为公司的发展做出贡献。员工如何能参与到公司的管理中来呢?通用电气公司采用了“群策群力”的具体做法。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群策群力”呢?也就是要动员全公司的人员,从管理者到普通员工自己来发现本单位的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最后将这种全体人员寻找的问题与解决方式贯彻实施,进而解决问题。这种模式在问题管理中称为“倾力解决模式”。在“群策群力”的改革后,通用电气公司创造了好的收效,而且这样的措施不仅在这一家企业获得了效果。在国内很多企业也沿用了这样的方式,中国远洋集团、鞍山钢铁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也采用了类似的方式改革管理制度。笔者认为在我国供电企业当中也应当实行这样的管理方式。很多事情,无论多么渺小,一旦员工提出来,就值得倾力解决。这种“倾力解决模式”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一种企业文化,“这种文化中每个人的想法都有价值,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部分,上司是在领导而不是控制,是在教练而不是旁观。”一种企业文化的确立是无形的,但是一旦确立了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的观念就会释放出强大的精神能量与物质能量。挖掘员工的团结心和荣誉感,可以使供电企业的内在能力得到充分的释放,最终获得全面发展。这种问题管理的观念必须要深入到供电企业的文化当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供电企业的发展同员工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同时也会减轻利润分配问题的种种弊端。员工作为企业的主人,在自己看到的问题寻找解决途径到最终解决的过程中,可以得到管理能力的锻炼,也可以更多的了解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分配,最终促进供电企业的团结和发展。

3、实事求是,正视问题,解决问题:

各供电企业在发现问题时应该正视问题,在问题管理的前期阶段,发现了问题,得知了解决方法,但是很多管理者并没有依据实际解决问题。如果在实施中出现阻力,将前功尽弃。实事求是就是要求供电企业的管理者,可以根据实际及时应变和决策,问题的发现即使再及时,也控制不了问题的发展变化。在最终决策时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决策,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决策才能推动供电企业的问题改进。正视问题就是说对问题的态度要正确,很多供电企业的管理层面对问题采取逃避的态度,或是轻视问题,这使问题一步步扩大为不能控制的局面。问题的解决需要管理者积极配合的态度,如果一味逃避或者是轻视问题,那么就违背了问题管理的实际意义,也不能起到问题管理的优势作用。

(二)、智能电网与“三集五大”的建设:

国家电网公司在其2009年的工作总结年会上部署了新的工作任务,其中提出了关于建立智能电网的目标和“三集五大”的建设目标。与会代表普遍认为,“三集五大”的提出,是对供电公司新工作的贯彻落实,更包含了对于破解公司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的期望,争取在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上取得突破的进展。在此次会议中针对国家电网的SG168工程的智能化建设与“三集五大”相结合,做出了喜人的规划。智能电网信息化的启动,使得我国供电企业必须满足“变革组织架构”的创新管理模式,促成三大集约与五大环节的改革。由于面临着新时代国家电网的改革与发展要求,对信息化的电力产业提出新的方向,这要求各级供电企业做出新的规划,迎接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

针对“三集五大”这一建设目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具体方面对供电企业实行全方位的管理制度改革:

1、改善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供电企业如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当拥有优秀的人才,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在供电企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首先要转变观念,在供电企业中营造人文氛围。供电企业若想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从而向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上转换,把人力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列入战略管理的高度上,把人力资源真正作为一种资源来看待,在招聘与引入人才时,要做到有针对性的规划工作。根据供电企业实际条件,确定招聘的条件,不应以高学历为标准,必须要考虑到实际的适用性,注重经验与专业技能等综合水平。同时要在招聘的同时培养后备力量,使供电企业员工对于自身发展有更高的追求。要在供电企业中营造人文氛围,加大企业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观念和新认识,使员工明确自身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以便其在日后工作中追求相应的从业能力。其次应完善人才队伍结构。结合供电企业自身的人才队伍情况,组织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和职业生涯设计。对员工的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信息时代,掌握知识就是掌握了时代,因此有针对性的搞好员工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的结合,提高供电企业员工从业能力。作为电力企业,必须要建立健全新型培训与管理的机制,积极进行培训计划,增加培训内容和创新思维,提高培训内容中实效性与创新性的结合,提高培训质量,以增加长期有效的竞争能力。笔者认为对供电企业员工培训的一个主要方面,在于提高员工素质教育,提高服务质量水平,树立供电企业服务大众的理念。所有员工一定要树立“基建为生产服务、生产为营销服务、营销为客户服务、供电为社会服务”的大服务理念;二是要树立“机关为基层服务、后台为前台服务、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服务”的全员服务理念;三是要树立“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只有自觉把这三种理念转为心态,付之为行动,才能把优质服务做到“人人是窗口,个个重服务”,才能确保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电力和以人为本的服务。

2、将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化到供电企业的大营销企业管理体系中:

笔者认为“三集五大”建设目标对于供电企业而言就是人力资源、财务资源与物资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各供电企业投资者在发展战略上做出了改革,为保证其发展目标的实现,在管理模式上积极创新。有些供电企业推进公司股权多元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变。具体来讲:首先要坚持科学发展的观念。作为供电企业改革的重中之重,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是从战略角度和社会总需要角度出发的,供电企业在追求自身发展与环境、社会相结合时,应坚持通过节能、节水、节电以及合理再利用、控制污染等一系列举措达到对供电企业物资的集约。笔者认为,在供电企业问题改革的道路上,必须要将科学发展观列入其中,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才能促进供电企业与社会的双赢。其次供电企业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这关乎到供电企业的道德规范和受关注程度,在生产产品、获得利润的同时,需要主动承担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推进协调发展,则要求供电企业做到减少土地等资源的占用和浪费,改变生产方式,将资源集约化。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发展循环经济。并在供电企业内外建立公信力,培养舆论的正确导向也是使供电企业提高核心竞争水平的重要措施。而承担社会责任中另一部分就是对其客户服务的态度问题。那么应该如何规范服务态度呢?笔者提出几点切实的意见,望对今后工作有所帮助。(1)、开展“用电咨询服务”,可就用电如何规划、如何安装、日常维护注意哪些问题等介绍给客户;开展“电力产品及电器产品演示、展销”,“假冒劣质产品陈列”等,给客户提供电力销售全方位、多视角的咨询、服务。(2)、取消用电申请,将电力客户与供电企业的供需关系完全平等起来,摆正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3)、建立售后服务体系。所谓供电的售后服务就是指完成给客户的报装供电后,当客户用电过程中出现异常时,接到信息,在短时间内检查处理,恢复正常,以及定期的回访等。做好以上几点的同时,企业的营销服务一定要规范,包括机构的设置,规章制度的建立,人员的行为以及举止用语等,树立起一个全新的企业形象。在推进“三集五大”改革的过程中,不少供电企业采用不同措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上海市电力公司由原有部门24个精简为19个,基层单位由原有的27家减少到26家,供电组织从16家削减到9家,并成立7个专业化公司,其组织与管理的改革使得该供电企业在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物资管理上得到集约,并在工作流程中更加方便完善,从此在其工作中展现出新的面貌和成效,成为各供电企业“三集五大”改革的带头模范。“三集五大”是转变供电公司发展方式的核心,其借助变革组织架构,以创新管理的方式优化业务流程,从而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最终实现国有资产保值甚至增值。推进“三集五大”,信息化是基础,标准化是关键。只要抓住这两点,就可以运用这一指导思想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取得好的收效。

(三)、ERP管理模式的应用:

ERP模式即企业资源计划,就是基于计算机辅助信息管理系统的一种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供电企业作为电力输送与销售的企业,为客户提供必要的电力服务,笔者认为供电企业可以应用ERP的管理模式,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取得巨大的成效。首先,ERP模式可以帮助供电企业与其个分支机构之间实现动态的信息交流,可以使整个供电企业在纵向得到有效的集成。供电企业与一般制造商不同,由于我国的供电企业以总部和分支机构为主要组织形式,其最大的特点在于纵向的高度集中。各供电企业按着行政区域划分后,出现了各层次的供电公司和电管所,机构层次过多,覆盖的区域广阔,这种特殊之处带来的问题很多,造成了信息流通慢,上下沟通出现问题,而ERP管理模式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职能改变这种问题。其次,ERP管理模式可以实现供电企业内部的管理功能的整合,可以使企业在各职能部门中间得到横向发展。供电企业可以运用ERP管理模式,将其产、供、销和人力、财力、物力在各个生产环节中合成为有机整体,达到高度统一。由于供电企业职能较为繁杂,所以内部职能划分较细,部门多,业务流程也很复杂。而供电企业对于电网安全性的要求很高,在故障发生时管理内部的时效性是最为重要的一点,而ERP管理模式可以有效的实现供电公司内部的信息实时传递,从而保障电网安全运行,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最后,ERP管理模式可以满足客户要求,从技术上做到平衡供销。供电企业生产的特殊性要求电力的供需必须时刻保持平衡状态,这与一般企业不同,时时供需平衡与在某一生产周期内的供需平衡不同,这无形中加大了供电企业的技术难度和供销难度。国家电网公司一直要求将客户的需求作为各级供电企业责任的主要部分,为实现这一责任并时刻实现供需平衡,ERP管理模式的引入是十分必要的。ERP模式可以适应市场的实际,即使反映出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变化,利于供电企业做出不同的决策。

针对供电企业在实际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引用ERP管理模式,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1、结合供电企业自身特点。

ERP管理系统最初作为一种在制造、分销行业中进行有效计划的方法,特别是在制造业中接收、发运等环节的应用,有大量成功的案例辅以证明。但由于供电企业具有特殊性,与一般制造业不同,相比之下具有很多不同之处,因此在应用ERP管理模式时应该注意在功能计划与具体实施上注意其特点,注意安全性能,重视政府参与,不能完全依靠市场化而过分注重经济效益。

2、对于业务流程的重视。

对于不同的业务流程需要在开发过程中区别对待,供电企业在开发ERP软件时要针对不同的业务进行正确的选择,对于信息流、资金流这两项关键业务加以区别,采用不同的标准。近年来,我国供电企业围绕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已经全面应用了OA系统,并先后开发应用了调度自动化、用电MIS与财务管理系统等技术系统,从而有效地促进了供电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而这一切技术系统的应用都是为了TPE系统与ERP系统的应用。笔者认为ERP技术系统作为一种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可以大力改善我国供电企业信息技术水平较低的问题,特别是针对ERP软件的自主研发过程能无形中提高供电企业对于高新技术水平的追求,也利于ERP管理模式的完善,从而督促供电企业实现其对市场的快速反应,提高供电企业的管理效率和业绩水平。

第8篇

目前很多企业仍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特别是在监督管理制度方面,由于监督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欠缺,存在成本核算不准、成本管理不够严格、决策得不到积极落实等一系列问题,使企业的成本管理困难重重。其次,由于管理方式落后,再加上管理系统缺乏,出现在成本核算时实际情况不符、大型机械设备价值贬值、企业资金流失等问题,这是企业成本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造成的后果。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监督体系的不到位,导致在物资管理、生产销售和储存运输等过程中成本的增加。所以,要建立包括企业成本核算制度、成本控制体系、有效的考核激励制度等在内的完善的管理制度。

二、化工企业成本管理解决措施

(一)注重企业成本经济核算。成本核算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和产品成本进行计算,并将结果作为以后工作经费的分配依据。化工企业成本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成本核算,成本核算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起着重要作用。为提高企业成本核算管理,使得企业长期发展,需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强审计监督,执行会计制度。为了给企业成本管理提供统一的法律依据,我国制定了《企业会计制度》,在核算时,依据制度再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审计监督;第二,选择合适的成本核算方法。核算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企业自身的生产情况,选取核算方法时要熟悉企业的经营、生产、销售、管理等一系列环节;第三,加强管理流程,拓展核算内容。成本核算内容的缺少是造成企业成本管理不足的重要原因,加强管理流程的建设有助于成本核算的顺利进行。

(二)提高员工成本管理意识。企业的成本管理与员工利益息息相关,员工只有树立正确的成本观念,尽量减少成本的浪费,才能增加企业的效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强化员工成本管理意识,需要企业领导和所有员工的共同参与,定期加强员工成本管理培训,使其明确成本管理的意义,使所有员工都能为企业的利益着想,主动参与企业的成本管理。企业的成本管理不仅影响企业的发展,也关系着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

(三)加强企业信息化平台的建设。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科技发达的时代,所以对信息的掌握速度关系着企业的发展程度。在这个成本管理与科技信息紧密相关的时代,成本管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企业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注重信息的获取与交流。在现代化企业中,计算机的使用已与企业的成本管理密不可分,可以使成本管理的效率大大提高,比如一些自动化软件的应用,不仅使企业的成本投入降低,同时也降低了员工的工作强度,所以,企业要不断完善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三、结语

第9篇

笔者主要从事施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负责企业内部文书、声像、会计、科技等方面档案内容的管理。下文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和内容,对于现阶段施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重点问题进行分析,抛砖引玉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更好的提高施工企业的档案管理水平。

2现阶段施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重点问题

首先,现阶段企业内部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由于施工企业的业务类型所限制,工程项目施工具有施工点较多,施工周期长的特点。整个施工队伍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其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受到诸多局限。与此同时,施工企业在开展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档案管理意识,整个档案管理工作流程不够清晰,档案资料流动不科学。在发生人动时,档案资料的交接经常会出现问题,造成了档案管理工作开展遇到诸多困难。其次,归档管理水平有限。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中,涉及到的社会活动较多,整个工程档案较为复杂。工程档案的管理必须要保证其档案资料具有完整、客观、真实、原始的特点。在实际开展归档工作中,很多工程档案中的内容存在着缺失、错误等问题,并且相关材料填写上不符合档案归档要求,难以实现长期的保存。长此以往,档案就会逐渐发生失真、缺失等现象,难以为工程项目管理提供重要的凭证与依据。与此同时,在档案的收集上,很多施工企业都采用专人定期收集的方式。这种收集方式的工作量较大,并且整理和保存的过程容易出现问题。这种档案收集的方式较为被动,并且在档案资料不断增加的形势下,归档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都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很多施工企业的自动化建设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不够深入,整体档案管理工作依然脱离整个信息化系统平台而单独开展。再次,归档不及时。一般来说,工程项目管理部门应该在验收后的一段时间内,按照要求完成档案资料的一角,在档案管理工作开展中,很多施工企业的档案归档与移交工作不够及时,并且拖延、滞后现象较为严重。部分工程项目在竣工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档案资料尚未完成移交。这种问题的存在,造成了企业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并且难以实现对技术的总结和改进,不能科学的对自身的施工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进行改进与提高,不利于企业的长效发展。最后,从业人员素质水平有限。很多企业的档案从业人员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价值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并且忽视档案信息的重要性。在施工企业中,档案管理工作一般由新人来进行管理。参与管理的员工不具备足够的档案管理能力,没有经受过专业的培训,难以胜任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

3提高施工企业档案管理水平的对策

第一,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施工企业的管理者要提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并且认识到档案信息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工程档案记录了企业的发展历程,是企业重要的信息资产。施工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相对于其他企业来说,管理范围和种类更多,并且特定档案的管理标准也更高。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不同层级的管理人员需要对档案管理工作予以高度的重视,并且不同部门要与之进行量化的配合,对于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第一时间的解决,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执行环境。第二,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执行基础,也是从基础层面上就现阶段档案管理工作不规范问题解决的有效措施。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一般投资规模都较大,并且施工周期较长。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人员流动与变更的情况。针对于这种情况,施工企业要指明专人进行专项档案资料的负责,并且明确相互分工与责任。在施工准备阶段,要积极的与监理部门、业主单位进行沟通,做好相关档案资料的样本设定,为后续档案标准化管理提供有效的依据。在发生人员变动等情况时,施工单位也要积极的做好交接的管理,避免由于人动所造成档案资料的遗失。在档案管理流程设计上,要结合自身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内部结构,精简流程,并且做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职责界定。第三,加强对档案信息的利用。档案管理人员要深入了解企业的整体业务结构,并且对于各项工作状态进行深入的掌握,及时的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相应的资料,充分发挥企业档案资源对企业管理、技术、经营、研究等各方面的促进作用。另外,施工企业也要积极的推进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随着办公自动化的实现,档案资料的形式也逐渐变得丰富,电子档案的管理也成为了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开展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通过构建一套科学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可以实现档案信息的高效管理。通过做好相应的权限分配,提高对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突破传统管理方式所带来的查阅难和管理难的问题。第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施工企业要有意识、有计划的构建一套科学的档案人才管理机制,对于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的综合素质进行不断的提升。在日常档案管理工作中,要积极的推进各项培训工作的开展,结合自身需求,不断的完善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档案管理人员也要积极的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水平,不断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充电,对于新出台的法律法规政策进行学习和研究,掌握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需求,提高自身的综合业务水平。

4结束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