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3:5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社会主义思想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集体主义思想是人的社会属性的派生。虽然人是以个体存在和发展为价值取向,但个体人必需在社会中才能存在和发展,必需把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同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联系在一起。共同存在和发展就成为集体主义思想的核心。共同存在是类存在的先决条件。原始社会是一种形式上典型的集体主义社会,因为自然环境的险恶,生产能力低下,生活资料的短缺,迫使他们要过集体生活,否则就会葬送自己,葬送群体。世界各民族的政治思想蒙昧时期,其集体主义思想都是相当浓烈的。
社会属性是人的二重性的一个方面,正因为如此,在人类政治思想中任何人的政治观点或政治主张都不可能回避集体主义的存在。这是社会主义思想生命力强大之所在。
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种集体主义思想,在西方可以上述到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的《理想国》,在中国可以上述到《礼记·礼运》。对社会主义思想最明确的描述在中国是《礼记·礼运》,在西方是托马斯·莫尔(1478-1535年)的《乌托邦》。不过中国的“大同思想”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不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而产生,而是纯集体主义思想的一种社会构思。我们现在通常所讲的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制度对立物的社会主义,它从工业革命开始,是西方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期的一种集体主义的政治思想。这种社会主义是从托马斯·莫尔开始,经过法国的圣西门(1760-1825年)、傅立叶(1772-1837年)、英国的欧文(1771-1858年)等到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我们现在区分的各种社会主义都是社会主义思想的一种流派。如果说西方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国的《礼记·礼运》是人的社会属性的最高社会道德理想,那么,近现代社会主义思想一个最大特点是它是作为资本主义初期剥削、压迫、贫困、不平等现象的对立物对未来社会的最高道德构想。
所有社会主义思想都是集体主义思想的衍生,是集体主义思想的不同形式、不同时期的反映。社会主义思想在农业社会具有浓厚的道德色彩,只是作为资本主义对立物的近现代社会主义思想才具有浓厚的夺取权力的政治色彩。思想是时代的反映。近现代社会主义思想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初期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种批判,它反映实行社会改造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弊端的愿望。近现代社会主义思想家都致力于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的痛苦以及作为这种生产方式基础的不受限制的自由竞争。它们设想将来民众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方式从资本家手中夺得支配生产资料和管理政府的权力。托马斯·莫尔、意大利的康帕内拉(1568-1639年)、法国的梅叶(1664-1729年)、法国的摩莱里(1720-1780年)、马布利(1709-1785年)等等与农业社会相联系的社会主义大都希望社会温情脉脉,保持农业社会,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与工业文明相联系的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仍然主张社会温情脉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
作为集体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可以表述为:社会主义思想是人的社会属性的派生物,是人类共同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上,它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从属于社会集体。作为集体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的学说中表述得最为充分和全面。马克思讲的人是抽象的人,群体的人,而非具体的个人。马克思是从社会关系来论证人的本质、人性,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的社会哲学基础。
社会主义思想只是集体主义思想的一种流派,我们没有理由把社会主义思想等同于集体主义思想。我们同样没有理由否认集体主义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属性。与集体主义思想对立的是个人主义思想,而不是资本主义思想,与个人主义思想对立的是集体主义思想,而不是社会主义思想。 转贴于
资本主义思想属于个人主义思想,但是资本主义思想是近代才产生的一种思想。资本主义思想是十五、十六世纪西欧社会的产物。十五、十六世纪是西欧历史上辉煌的一页,这一时期,是“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的伟大时代。这一时期是欧洲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时期,是农奴解放、工业中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取代封建行会制度、中央集权制的民族国家逐渐取代中世纪封建割据局面的时期。这一时期是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在西欧的经济生活中逐渐占据日益重要地位的时期。资本主义作为思想与中世纪相对立,它要求自由,反对控制,推祟理性,反对盲从。它使人们的注意力从探索超自然的事物转到研究自然事物,从天上转到人间,从神祗转向人。它使真理不再与权威结缘,而成为个人理性和独立探索的结果。人们用自然原因来解释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解释社会、人类和宗教本身。历史不再是上帝救人的历史,而成为人们自身的历史。人成为一切思考的中心。资本主义作为经济制度主张个人主义原则,生产资料私有制,公平竞争。资本主义作为政治制度主张民主制度。近现代社会主义思想是工业革命开始,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期与资本主义思想相对立的一种政治思想。资本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想是农业社会瓦解时期产生的两种不同的政治主张,资本主义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社会主义以集体主义为核心。
[关键词]和谐社会;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继承与发展
[作者简介]郭文玲,保定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教授;李文,保定市社科联副编审,硕士,河北保定071051;葛荣霞,河北大学图书馆副教授,硕士,河北保定071002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6―0056―03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是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界为环境,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多种要素交互作用所构成的复杂有机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的和谐社会。它应当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和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在新形势下对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工人阶级队伍迅速扩大,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产业工人队伍缩小,从事第三产业的工人阶级成员将逐步成为工人阶级的主体;我国农民队伍迅速分化,他们中有的成为农民工,有的成为智力型职业者,有的则成为集体企业管理者和农村社会管理者,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我们必须运用代表和整合包括主要从事科技劳动、管理劳动、中介服务劳动等各种脑力劳动者在内的整个工人阶级,切实把从事社会化生产的全体劳动者作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同时,在我国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也是我们党执政必须团结和依靠的重要力量。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把新的社会阶层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使各个社会阶层“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要整合好各种社会关系,就必须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社会各方面人群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能够充分发挥出来,不断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党的十七大强调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这既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继承,同时也赋予了历史唯物主义新的内涵。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人民内部矛盾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仍然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社会。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之间以及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关系,是理解和把握社会性质与社会状态的一把钥匙。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同于以往的社会矛盾,它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属于非对抗性矛盾,通过改革,可以使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是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客观基础。
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必然要求进行利益调整、体制转换和观念更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社会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了新的变化,人民内部之间的经济利益矛盾表现得更为突出。这就决定了在新的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存在新的表现形式。例如,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条件下,党的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并存的分配方式,促进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竞争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它一方面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另一方面,也客观地形成了收入分配上的差距,导致人民内部不同阶层的物质利益矛盾日益突出。同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人民内部会逐渐形成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多种利益群体。这种人民内部的不同阶层和利益群体,会产生新的阶层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对于这些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要认真进行研究,并运用新的手段加以解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政治问题。历史经验证明,如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就有利于搞好革命和建设,维护国家的统一、安定,增进人民的团结、幸福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否则,就有可能酿成社会动乱,影响社会稳定的大局和安定团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种利益关系不断得以协调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这是对社会主义人民内部矛盾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政治结构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历史唯物主义把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构方式称为社会政治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决定社会政治结构,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为经济服务。社会要正常运行,平稳发展,井然有序,各个组成部分必须是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既要达到社会内部各阶层、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和谐,又要力求达到与外部的和谐;既要培养各个社会组织微观的和谐,又要促进整个社会宏观的和谐;既要形成政治、经济、文化系统之间的和谐,又要使各系统内部和谐。这就需要社会政治结构的和谐。
进入新世纪,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我们党所处的历史地位都发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变化。从国际环境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西方敌对势力不会放弃对我国西化、分化
的战略图谋,一旦我国社会和谐出现大的问题,就会给他们以可乘之机。在国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深入,原有的利益格局正在进行深刻的调整、分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和日益多样化的利益诉求,存在着一些影响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的突出矛盾和潜在隐患。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极端重要性,正确把握新形势下我国政治的特点和规律,从实际出发,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要加强制度建设,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要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和谐社会应当是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服务网络不断健全的社会,应当是稳定有序、安定团结、各种矛盾得到妥善处理的社会。这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政治结构观点在新形势下的运用和发展。
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历史唯物主义人与自然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和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作为有生命的物质,起源、依赖于自然界,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为人的生存和活动提供对象、材料和工具。同时,人类以其自觉能动的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自然也反作用于人。就一个社会的和谐来说,当然存在多种需要协调的关系。但归根到底,无非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实现社会的和谐,实际上取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统一,遵循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自然与生态的平衡和发展,也就有利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所以,社会发展不仅是一个人与人关系发展的过程,更是一个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人们的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不仅关系当代人的发展,而且关系下一代乃至人类更长远的发展。可见,人与自然、与环境、生态的和谐更具有根本性,它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
A. 我国要确立与文化软实力相对称的国际地位
B.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C. 国家形象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D. 这是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的需要
2. 漫画《忍无可忍》启示我们( )
A. 公民的好习惯无客观标准
B.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华
C.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具有广泛性要求
D. 必须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3.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各是( )
A. 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
B. 集体主义、增强诚信意识
C. 为人民服务、增强诚信意识
D. 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
4. 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建设文化惠民工程要求( )
①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②加强文化体制改革,杜绝滋生低俗文化的土壤 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④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A. ①②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5.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揭示了我国当前公民道德建设要以人民服务为核心。其原因是( )
①社会主义道德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体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只有坚持为人民服务,才能正确处理好各种复杂关系 ③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特征 ④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各种具体道德规范之中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6. 2013年4月23日,新疆喀什巴楚县发生一起严重的暴力恐怖事件,初步查明,这是一个预谋进行的暴力恐怖活动的团伙所为,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这表明( )
①要以危害祖国为耻 ②要以背离人民为耻 ③我国还存在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的敌对分子和势力 ④维护祖国的和平和稳定是不容忽视的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7.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反对一切形式的个人利益
B. 维护个人所属的小团体或单位的特殊利益
C. 在现实中追求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最大和谐发展
D. 在任何情况下,只要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就必然要个人作出牺牲
8. “最美乡村医生”、“最美乡村教师”的评选表彰活动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这些道德模范的精神感召,这( )
①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②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 ③有利于引领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④说明道德建设已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心任务
A.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9. 在最美乡村医生、最美乡村教师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反映了我国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精神风貌,为人民树立起了行为的道德标杆,这说明( )
A. 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方针
B. 道德的进步,总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基础上的实现的
C. 全盘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
D. 道德的进步,总是表现为传统道德的精华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10.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这告诉我们道德修养( )
A. 关键在于树立崇高的道德目标
B. 重在实践,从点滴做起
C. 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D. 要严于律己
11. 有人认为:“经济活动只是对物质利益的追求。经济发展必然以牺牲道德为代价,道德进步必然以延缓经济发展为前提。”上述观点( )
A. 是正确的,经济活动是生产性活动,与道德无关
B. 是错误的,没有充分认识到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的一致性
C. 是正确的,道德的进步依靠经济的支持,会削弱经济发展的力量
D. 是错误的,道德虽源于人们的经济活动,但其具有相对独立性
12. 下面漫画告诉我们( )
①进行思想道德建设要注重实践 ②知行合一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途径 ③思想比实践更重要 ④实践第二、认识第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13. 下列古语中蕴含着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二者关系的是( )
A.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B.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 前辈谓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D. 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14. “无德无才是‘废品’,有德无才是‘半成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有德有才是‘精品’。”下列关于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
①科学文化修养比思想道德修养更重要 ②思想道德修养比科学文化修养更重要 ③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是有机统一的 ④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①② B. ①③
关键词:孔子;微博;和谐社会;思想渊源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4-0024-02
一、从孔子“微博”中透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
(一) “君子和而不同”——“和”思想
孔子是“和”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前人“和”、“同”理论的积淀基础之上,在其“微博”中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第十三》)的经典话语,他认为和谐的本质是“和而不同”。“和”是和谐,是统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本质的,深层的,“同”是具体的,表象的。“和而不同”,其本质就是在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面上的相同与一致。“君子所见略同”,我们耳熟能详,其实追其根源,正是人们的内心见解一致,而表面上却未必相同。
当今时代,孔子“微博”的“和”思想是我们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准则,它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标志性的价值符号,体现了我们华夏文明的突出特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仁者爱人”——“仁”思想
“仁”字在孔子“微博”中出现109次。其弟子樊迟向他请教什么是“仁”时,孔子的回答是“爱人”(《论语·颜渊》)。其实“爱人”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是从爱自己的亲人出发,而后“推己及人”,爱所有人,爱整个社会。如果整个社会都施行“仁政”,那么社会的和谐就会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可见,孔子的“仁”思想充分体现了古代统治阶级与百姓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也暗含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必要性,一个仁爱的社会是我们古往今来的不懈追求。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保证,孔子“微博”中的“仁”思想,恰恰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蕴含着恒久的生命力,它超越了历史的,超越了时空的界限,为今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克己复礼”——“礼”思想
孔子主张对社会实行礼治。当弟子颜渊问仁时,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又问,孔子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孔子生活在礼仪被普遍破坏而得不到遵守的年代,因此,呼吁人们要实践“礼”的要求,践行“礼”的规范,从而创造和谐、安定的理想社会。
孔子“微博”的“克己复礼”对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自古以来中国就被国际上誉为“礼仪之邦”,但面对当前道德的滑坡,诚信的缺失等现象,作为龙的传人的我们,对目前的“礼仪之荒”应该感到悲哀和心痛。这对于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孔子“微博”的 “礼”思想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对于今天我们社会秩序的维护,人民生活的安定以及和谐社会的推进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思想
“中庸”也是孔子“微博”中和谐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微博”中“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阐明了“过”与“不及”两种极端,说明治理百姓的有效方法是中庸之道。在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贯彻“中庸”思想,掌握温和之道,对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推进整个社会的全面文明和进步,具有深远的指导价值。
二、孔子“微博”中透视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外延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人与自然的和谐
孔子“微博”中强调:“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见,孔子主张天地与人的和谐相处。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人类应该尊重自然,服从自然发展的规律,认识自然,保护自然。自然是我们人类的伙伴,为我们提供生存必不可少的各种资源,为我们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物质条件,可以说,没有自然就没有我们人类,自然与人类是一个统一体。
孔子“微博”中提倡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环境形势严峻,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孔子“微博”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对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人与社会的和谐
孔子“微博”主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第九》),也就是说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不要主观臆断,不要自以为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孔子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他的“微博“中还主张“君子衿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说不结党营私,不与他人争执,不搞小团体,始终保持与他人的和谐。这些都表明孔子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孔子“微博”中有关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充分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孔子“微博”的这一思想,仍闪烁着理性的光辉。建设和谐社会,除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更需要我们全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正常开展工作的前提和保证,人与人和谐相处才能保证社会秩序的安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人与社会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个人身心的和谐
孔子“微博”有关个人身心和谐的论述主要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强调自省。孔子强调“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里仁第四》。第二,强调自律。孔子主张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正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第十五》。第三,强调诚信。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为政第二》第四,强调学习。孔子主张“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第十七》)
孔子“微博”中关于个人身心和谐的思想,其实质是儒家一直追求的“中庸平和”的意境在个人心理的反映。孔子眼中的君子,就是能在其内心达到一种中庸和谐的状态,并拥有自省、自律、诚信、理性、学习等品质,真正达到个人身心的和谐的人。这样的思想对当代处在和谐社会中的人仍不失启迪意义,他要求我们每个人要注重自身本能和良好习惯的培养,注重自身素质的修养和提高。可见,个人身心的和谐才能更好地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的核心。
关键词:儒家和谐思想;和谐社会;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04-02
“和谐社会”是一个古已有之的理念。曾经“和”在中国历史上起了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如今,儒家伦理文化的和谐思想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基础和文化资源,对儒家传统和谐思想进行继承和弘扬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修身养心”含义及基本方法
1.“修身养心”内含。“修身养心”,这儒家认为是个人身心和谐基本方法。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而要达到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对此,孔子在《论语·宪问》说道“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提出了先“内圣”后“外王”的“内圣外王”之道。孟子也有类似的论述,把修身提到治国、平天下之起点的高度,如在《离娄上》就说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尽心下》也指出“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2.“修身养心”的途径。“格物外求”和“反省内求”是儒家伦理中达至“修身养心”的两条途径。“格物外求”就是通过学习和认知外在世界,从而形成对外在世界的把握。“反省内求”就是通过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通过“内省”而“改过”、“向善”。
3.“修身养心”的方法。儒学认为“格物致知”是“修身养心”的基础,“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引自《礼记?大学》)。“格物致知”就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君子要做到谦虚好学、不耻下问,这样才使人获得更多的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机会及与他人建立和谐平等的关系,以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
“慎独”也是“修身养心”的重要方法,即人们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所谓人虽不知而己所独知,此正是吾心良知处。”(《传习录》),因此人们独处时,言行要更加谨慎。此外,儒家还强调通过“正己”来达到“修身养心”的境界,“正己”就是要求君子严以律己,带头实践社会道德规范。
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思想
1.人与人之间关系。儒家极为重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论语·学而》引有子的话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把一切“礼乐教化”的目的归结为人际关系的和谐。子贡曾说:“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论语·子张》)以能协和人际关系作为孔子受人敬仰的重要原因之一。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即人际关系的和谐比其他任何因素都重要,即使客观条件再有利,如果没有人际关系的和谐,最终也会失败。荀子认为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王制》)单个的人在自然面前是弱小的,但只要人能协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团结起来,就会形成强大的合力,去征服比自己强大得多的自然物。
2.“仁爱”。儒家把“仁爱”看作是人与人之间获得安定、团结、友爱的最高准则。“仁者爱人”,“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儒学认为“仁”的思想本质是“爱人”,“仁”首先要“爱亲”,才能推广到爱其他的人。如能“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行仁之方也。”(引自《论语·雍也》)。这是说:自己有某种需要满足的要求,也要推想他人会有同样需要满足的要求,因此,“推己及人”之道也就要求能替别人着想,他人才会为你着想,以此推及到构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则在社会生活中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矛盾和误会,人际关系就更为和谐。
3.“忠信”。“忠信”是儒家特别推崇的思想。“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开首篇》)。“忠”就是诚恳待人;“信”就是“诚信”,讲信用。孔子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待人谨慎讲信用,用亲仁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孔子告诫人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口,小车无轨,其何以行之哉。”孔子认为,把“信”这种品质运用到政治生活中去,才能得到别人的任用,才能管理好国家。
三、人与社会和谐的思想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思想基础;集体主义;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现状及思考
目前我们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上还没有达成共识。但是我们梳理一下目前的观点,不难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所提出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和西方的核心价值观不是没有重合的地方。西方讲人权,我们有以人为本,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西方讲民主,我们也认为民主不仅仅是手段,也是目的;西方讲自由,我们也同意自由是人的本质属性,人就是要不断地获得在自然界和社会中的自由。西方讲博爱,我们当然也不认为爱是什么坏事。分析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了价值的特殊性与共同性的问题。
承认价值的共同性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看不到价值领域存在共同性,就无法解释人类文明纵向上的继承关系和横向上的借鉴关系,也就无法解释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但是同时,价值的共同性是分领域、分层次、有差别的。这种差别是由共同利益的差异决定的。在存在较多共同利益的领域或问题上,如科技进步、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卫生防疫、预防犯罪等,价值的共同性就较多,在体育竞技等领域也更容易达成价值共识。而在利益竞争、利益冲突较多的领域,价值的共同性就较少,如阶级关系、劳资关系等。
今天,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西方的核心价值观在概念上可能会有重合的地方,西方的核心价值观也一定有我们可以借鉴的科学合理的地方,但是,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过程中也一定要首先明确我们的个性,明确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基础有别于西方。比如中西方在核心价值观构建思想基础上的不同。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思想基础是集体主义
西方的核心价值观是人权、民主、平等、自由、博爱。其实,这些核心价值观中最核心的就是人权。其他的民主、平等、自由都是围绕人权展开的。近现代资产阶级所主张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归结到一起,都是“人权”问题,都是“人权”在社会政治、经济、伦理生活等方面的表现。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认为,人的价值在于人的权利的实现,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即“私有财产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也就说,西方的人权也好,其他的核心价值观也好,都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建立在个人主义的思想基础之上的。
西方的核心价值观是围绕着人来展开的,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也一定是围绕着“人”来展开的。可以说,正是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的提出,才为我们今天构建科学合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政治思想基础。因为人是价值的主体,离开了人,就无所谓价值、价值观问题。
在价值观的视野里,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中西方恰恰是在对于人的认识问题上有着很大的分歧。人有三个层次的概念:第一是人类;第二是群体,第三是个人。西方尤其强调的是个人,是把个人放在首位的。而我们的传统是更加强调集体。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对个人的地位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从而为真正实现个人与集体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由于对人的看法不同,西方的核心价值观念的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我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的思想基础是集体主义。如果不理解这个不同,就不理解当他们西方和我们东方都在说着诸如人权、民主、自由的时候,他们的涵义到底有什么实质性的不同。在西方还掌握着话语权的情况下,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不利的。
三、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思想基础的原因分析
首先,集体主义是我们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我们形成了以孔孟为主导创建的群体本位的理论体系及其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居主体、占统治地位的封建主义性质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从古至今,这一价值取向引导中国人重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社会利益,“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思想深入人心,形成了中华一体的凝聚精神,铸就了中华民族为国为民、伸张正义、舍生取义、天下为公的民族精神。但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这种群体本位价值观的弊端也是不容回避的。它扼杀了个人作为感性存在的合理的生命意志和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古人的个性和创造力。一方面,作为处于宗法网络之中的家族的一分子,必须承担以“孝”为核心的繁多的伦理义务;另一方面,作为臣民又必须爱国忠君,而爱国忠君在那时是一回事,因此自我名义上为国家、民族的利益而奋斗,实际常常被专制主义所愚弄,自我在为实现“整体”利益的过程中几乎被专制主义泯灭。
其次,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在本质上与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相适应,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群体本位的价值心态也是“五四”后中国人接受无产阶级集体主义的主观条件之一。集体主义思想的产生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即无产阶级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
对于无产阶级集体主义的产生,曾经作过非常精练的论述。他认为,“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是从无产阶级的劳动和阶级斗争中产生出来的,因为现代工业使用机器生产,把工人集中在工厂中,只有集体行动,才能进行生产,也只有依靠集体,才能同剥削和压迫他们的资产阶级进行斗争。这就产生了集体主义。”就是说,无产阶级集体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为反抗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而自发形成的一种思想。无产阶级之所以结成集体,之所以提倡集体主义,就是为了壮大革命力量,以资产阶级的统治,所以无产阶级集体主义首先是一个政治原则,其次才是一个道德原则。
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则不同,它是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建立国家之后发展起来的,作为一种价值导向,是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伦理道德的反映。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在经济上,我们追求富裕,但是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们追求的不是某些人的富裕,而是共同富裕;在政治上我们也追求民主,但也不是少数人的民主,强调的是人民当家作主。
集体主义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长期以来奉行的主导价值观,而且被明确规定为我们道德建设的根本原则。但是奇怪的是现在有些学者虽然意识到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紧迫性,并为之在努力,但是却极少有人提到集体主义。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随着经济的发展,集体主义价值观、道德建设却被弱化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人认为,对于集体主义我们应该进行重新解读,甚至也要进行重新建构,因为只有这种发展了的集体主义才能真正作为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儒家思想;传统道德文化;和谐思想;和谐社会;积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是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明确提出的。当前,我国政府要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这一伟大目标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必然趋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项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这需要举国上下,共同努力,需要各个相关部门协调合作,共同推进。在这个历史进程中,要加强文化建设,这是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而儒家的和谐思想也是一个丰富的思想体系,它包括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而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对儒家思想进行全新的诠释,进行重新认识和理解、发挥,将之作为强大的精神支撑,作为良好的文化条件,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儒家和谐思想的内涵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主要的内容,也是其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我们要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进行更为客观的认识和把握,这样才能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才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其中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以及人本意识等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以及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着最为深远的影响。和谐思想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也是儒家思想的本质,主要包含两个意思:“和”与“合”。也就是说“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就将“和”作为了一个哲学的抽象范畴进行研究和领会,进而揭示了和谐的价值、本质,揭示了和谐的内涵。
孔子的学生有子就提出了“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其中“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和”为调和、和谐、协调的意思,“贵”是珍重的意思,含有价值判断的意义。所谓“和为贵”,就是认为和谐是天底下最珍贵的价值,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状态。
而荀子提出“和则一,一则多力”的主张。他认识到了在一个组织内部,人们如果能够和谐相处,那么就能取得一致,力量也就会相应地增多,进而实现组织的强大,最终战胜万物。孟子曾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不只是战争,进行社会劳动或是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决定其胜负或是成败的就是人心的向背,如果再组织内部实现和谐,那么就会齐心合力取得最终的胜利或成功。“人”是“天、地、人”中地位最高的,也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而在“时、利、和”中“和”又具有最高的价值。
此外,孔子的“和而不同”命题揭示了和谐的本质特征。其中“和”是一个统一体,由诸多性质不同或对立的因素构成,而这些因素之间也是一种互补和协调的关系,这样就能形成新的状态或是新的事物。而“同”是指因素、意见等的一致或是相同,这些因素、意见等的简单相加不能产生新的状态或是新的事物。所以说孔子提出的“和谐”不是简单的同一,而是一种有差异的统一。其“和”即为多种因素的并存与互补。和谐的本质在于统一体内多种因素的差异与协调。儒家的和谐思想主要包含以天人和谐、身心和谐、人际和谐等方面的内容。
二、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和谐社会在《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版)中解释为:指体现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创造活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稳定有序的社会。
1.儒家和谐理念,促进现代社会的协调发展
儒家和谐理念的重点就是“和为贵”的价值观,其认为和谐是世间最珍贵的价值,也是一种最完美的状态,能让万物各得其所。儒家和谐理念在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也能发挥积极作用。它能够协调各种利益关系,能够平衡各方面的关系,最大化地化解各种复杂矛盾,进而实现社会各方面适度、平衡、协调的发展,才能实现和乐人民,国家强盛,才能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谐观能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思维方式上的支持和借鉴,同时也为我国处理外交事务,解决国际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同时,儒家和谐思想在国内矛盾处理过程中,也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进而实现生活环境上的完善,实现社会风气的好转。儒家和谐思想除了能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或是冲突以外,还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实现换位思考,进而实现个体间的目标或利益以及原则等方面的协调一致,实现个体间的有效合作等。
2.塑造和谐心态,培养人全面发展的和谐人格
儒家的修身以及身心和谐思想能呈现出个体的心态,能呈现出其与社会的关系。只有在社会生活中个体实现身心和谐,才能推进社会的和谐。也就是说有了和谐的人格才会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说儒家思想中所具有的现代价值就在于其和谐的社会心态,而这种心态能实现或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和谐人格的塑造。以此对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利益格局也发生着变化,贫富差距也被拉大,社会收入或是分配不公现象比较普遍,而这些问题都急需解决。在社会心态领域中呈现较为明显的失衡、浮躁、无序等消极现象,都会对人在生活中做出理性判断和日常行为带来影响。当然这也有诱发偏激行为的可能,对社会稳定带来消极影响,进而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或是建设步伐。而儒家思想中的“修身”等和谐思想能帮助我们摆脱物欲的消极影响,进而确立相对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同时市场经济把人与人的关系建立在利益之上,这样就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寸利必争,人因利或和或散,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变得脆弱。过于松散的人际关系也会对社会的稳定带来不良影响。而儒家的“忠恕”之道以及和谐心态就能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起到促进作用,为其提供了精神道德基础。
此外,儒家的仁学思想能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铸造,对“以人为本”的理念等提供更为丰富的思想资源;儒家的“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思想能为“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理想社会提供最大的服务,而这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可资借鉴价值。儒家的和谐是“天人合一”的和谐,能为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同时,儒家和谐思想还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总之,人类若想实现长久发展,就应该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对儒家和谐思想进行全新的诠释和运用,在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其精神支撑和文化条件的基础作用,儒家和谐思想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呈现其特有的思想魅力,我们应该有所吸收和借鉴地对其进行学习,进而从中挖掘和汲取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国伦理学史[M].上海书店,1984.
而儒家的和谐思想也是一个丰富的思想体系,它包括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而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对儒家思想进行全新的诠释,进行重新认识和理解、发挥,将之作为强大的精神支撑,作为良好的文化条件,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儒家和谐思想的内涵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主要的内容,也是其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我们要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进行更为客观的认识和把握,这样才能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才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其中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以及人本意识等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以及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着最为深远的影响。和谐思想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也是儒家思想的本质,主要包含两个意思:“和”与“合”。也就是说“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就将“和”作为了一个哲学的抽象范畴进行研究和领会,进而揭示了和谐的价值、本质,揭示了和谐的内涵。
孔子的学生有子就提出了“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其中“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和”为调和、和谐、协调的意思,“贵”是珍重的意思,含有价值判断的意义。所谓“和为贵”,就是认为和谐是天底下最珍贵的价值,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状态。
而荀子提出“和则一,一则多力”的主张。他认识到了在一个组织内部,人们如果能够和谐相处,那么就能取得一致,力量也就会相应地增多,进而实现组织的强大,最终战胜万物。孟子曾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不只是战争,进行社会劳动或是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决定其胜负或是成败的就是人心的向背,如果再组织内部实现和谐,那么就会齐心合力取得最终的胜利或成功。“人”是“天、地、人”中地位最高的,也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而在“时、利、和”中“和”又具有最高的价值。
此外,孔子的“和而不同”命题揭示了和谐的本质特征。其中“和”是一个统一体,由诸多性质不同或对立的因素构成,而这些因素之间也是一种互补和协调的关系,这样就能形成新的状态或是新的事物。而“同”是指因素、意见等的一致或是相同,这些因素、意见等的简单相加不能产生新的状态或是新的事物。所以说孔子提出的“和谐”不是简单的同一,而是一种有差异的统一。其“和”即为多种因素的并存与互补。和谐的本质在于统一体内多种因素的差异与协调。儒家的和谐思想主要包含以天人和谐、身心和谐、人际和谐等方面的内容。
二、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和谐社会在《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版)中解释为:指体现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创造活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稳定有序的社会。
1.儒家和谐理念,促进现代社会的协调发展
儒家和谐理念的重点就是“和为贵”的价值观,其认为和谐是世间最珍贵的价值,也是一种最完美的状态,能让万物各得其所。儒家和谐理念在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也能发挥积极作用。它能够协调各种利益关系,能够平衡各方面的关系,最大化地化解各种复杂矛盾,进而实现社会各方面适度、平衡、协调的发展,才能实现和乐人民,国家强盛,才能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谐观能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思维方式上的支持和借鉴,同时也为我国处理外交事务,解决国际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同时,儒家和谐思想在国内矛盾处理过程中,也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进而实现生活环境上的完善,实现社会风气的好转。儒家和谐思想除了能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或是冲突以外,还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实现换位思考,进而实现个体间的目标或利益以及原则等方面的协调一致,实现个体间的有效合作等。
2.塑造和谐心态,培养人全面发展的和谐人格
儒家的修身以及身心和谐思想能呈现出个体的心态,能呈现出其与社会的关系。只有在社会生活中个体实现身心和谐,才能推进社会的和谐。也就是说有了和谐的人格才会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说儒家思想中所具有的现代价值就在于其和谐的社会心态,而这种心态能实现或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和谐人格的塑造。以此对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利益格局也发生着变化,贫富差距也被拉大,社会收入或是分配不公现象比较普遍,而这些问题都急需解决。在社会心态领域中呈现较为明显的失衡、浮躁、无序等消极现象,都会对人在生活中做出理性判断和日常行为带来影响。当然这也有诱发偏激行为的可能,对社会稳定带来消极影响,进而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或是建设步伐。而儒家思想中的“修身”等和谐思想能帮助我们摆脱物欲的消极影响,进而确立相对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同时市场经济把人与人的关系建立在利益之上,这样就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寸利必争,人因利或和或散,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变得脆弱。过于松散的人际关系也会对社会的稳定带来不良影响。而儒家的“忠恕”之道以及和谐心态就能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起到促进作用,为其提供了精神道德基础。
此外,儒家的仁学思想能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铸造,对“以人为本”的理念等提供更为丰富的思想资源;儒家的“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思想能为“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理想社会提供最大的服务,而这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可资借鉴价值。儒家的和谐是“天人合一”的和谐,能为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同时,儒家和谐思想还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总之,人类若想实现长久发展,就应该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对儒家和谐思想进行全新的诠释和运用,在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其精神支撑和文化条件的基础作用,儒家和谐思想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呈现其特有的思想魅力,我们应该有所吸收和借鉴地对其进行学习,进而从中挖掘和汲取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人学思想最本质的内涵就是人民是第一位的,人民要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首先,自由并不是毫无限制,而是在人学思想的内容限制中指导具有进步性的自由发展。人类生存在社会上,遇到的环境因素人文因素都是多变且未知的。其次,要重视发展的全面性,社会是多元化的,不同的领域需要不同个性的人才,要学会在不同场合彰显自己的不同个性特点。当然,人们也需要有社会关系方面的全面发展。生活处处有着关系的存在,人们也依靠着这种关系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人学思想最大的特征就是人民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民用自己聪明的大脑创造出无穷的财富来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成功建立也会相应的设定一些造福于人民自己的体制制度。
基于人学思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首先,以国家层面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昭示人的实践本质。富强、民主、和谐、自由这简单的四个词语不仅仅是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标语,更是在实践中指导人发展的国家保障。它彰显了要建设一个什么样国家,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建设一个真正进入现代科技化的国家。然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人们不断地实践摸索,找到最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和前进的方向。人民的实践是最有力的证据,通过实践可以证明某种理论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从而更好的改进实践方法和理论政策。同时,一个国家是否达到了国家层面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体现在一些生活细节之中。国家的民主性就在于人民当家作主的程度,而和谐体现于人类和其他事物的和谐统一,这些同样在于人类的实践。
其次,以社会层面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彰显人的生存意义。社会更加贴近于生活,因为人处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所以在社会上的核心价值更能鲜明体现出人的生存意义。自由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发展形成自己,但这也是有规矩所束缚的,并不是没有底线而任其随意发展的。自由是社会所向往的,平等和公正即每个人都是相对平等对待的,每个人都享有同样的权利和待遇,在一切事物面前公平公正,没有一丝一毫的偏向,在此条件下,自由地发展自己。法治就是指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每个人都要被法律所管制,通过法律的束缚来实现人民最大的根本利益。一个企业的形成,需要遵守法律,依靠法治建设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其中也包含着员工的自由发展和平等公正的对待。可见,这四者是相辅相成,共同存在来彰显出人的生存意义。
最后,以个人层面的社会核心价值观表征人的发展主题。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四点是为人的基本准则,一个人首先要有爱国精神,不然如何担当起建设美好祖国的重任。爱国精神表现在各个方面,敬业也是一个人必不可缺的一项品质。诚信和友善同样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具有这样高尚品质的人能够吸引很多朋友前来与其和睦相处,真正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个人层面。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发展的现实路径
第一,始终注重价值问题即人的问题。人类存在于社会之中,是社会的核心人物。人类的存在是具有价值的,这种价值包括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其中自身价值指的就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存在得意义,是否每日都生活的很充实,很快乐,即使很繁忙,依旧乐在其中?如果答案肯定,那么就找到了自身价值。所谓社会价值,就是在自身价值之上做出对社会有意义的贡献,并不是每日徒劳无功,而是在自身充实的基础之上也在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这样就有了人类存在的社会价值。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人本身的存在意义。人类价值观的形成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家庭成长环境的最先影响力和后天成长所接受的教育的影响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良好的价值观的形成,是需要不断地打磨改进价值观形成方向的。人既然是社会的主体,那么就应当受到人权的保护,只有人民有了足够的安全感才能够生活的更加自在,才能慢慢的培养出良好的价值观趋向。同时,民主也是很重要的,人民给自己当家作主,为自己说话,不仅仅建设了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最终也是造福于人类自己。在对人民人权的保护和民主决策政策的实施之下,人民的价值观趋向一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使人民与社会事物之间形成融洽的关系。
第二,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现实的人”。从实际出发,人类于社会的意义重大。要想从根本上发展社会主义,就要从基层做起,听从老百姓的心声,一切为人民群众着想,及时与人民群众沟通。“现实的人”是真实存在于社会之中,有血有肉,有着精神气概的人民,并不是存在于幻想之中的虚幻人物。“现实的人”是与理论知识中所提及的人类相对的,后者是前者的灵魂,前者又是后者的化身,两者其实不分家,但又不尽相同。在实践过程中,对社会影响最大的就是“现实的人”,他能够利用自身的力量来团结大家的力量,使这种力量拧成一股绳,共同朝着一个目标前进,那就是建设理想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靠于“现实的人”,就要给予相应的鼓励和支持,这就要国家和政府真正地做到为人民群众着想,以人民群众为自己的衣食父母。
第三,牢牢掌握“人民主体”的价值指向。人民主体的价值取向是党和社会的核心所在,从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民群众是社会的根本,得百姓者得天下,它是生产力的关键部分,也是社会中最重要的一份子。百姓的意愿是和社会现状以及局势相关的,他们所向往的正是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目的,小康社会,全民致富这都是人民群众最本质的追求,如果在解放思想的同时不按照人民群众的意愿,效果就会背道而驰,一旦远离群众思想,那么解放思想将毫无意义,所以一直强调,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就是要遵从人民群众的要求,才能够符合中国国情,建立特色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掌握好人民群体的价值取向。党一直以民为本,并在社会体制以及社会管理中,坚定以人民群众为主体,最大限度为人们群众争取利益,老百姓可以自身投入建设社会特色主义,这才是建设核心价值对人民主体的体现。
第四,努力追求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归宿。核心价值的深层趋向是追求于人的全方面升华延伸,在生活中,要求我们和谐共处,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在社会中,要求我们找好定位,对自己要有根本的认识与对存在感的感知;在国家中,要有荣辱心,爱国心。人全面发展是一个表面说法,最根本的还是对人格的升华和最高价值的体现。核心价值体现在各个层次中,若价值不能得以体现,就无法让国家保持活力,屹立在强国之列;就无法让基层群众得到人的全面发展。价值的核心在不断地去接纳社会的落后,去引导思想的解放,它能指明人生的路,引导着人们去实现它,它具有非同一般的历史意义和考究启示。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参考文献】
①汪盛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学之维――基于人学思想的视角》,《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5期。
②费从军:《人学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析》,《求实》,2015年第1期。
③于涓、佘双好:《从文化建设的视角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顾问、武汉大学教授陶德麟》,《研究》,2014年第4期。
④傅李琦、周书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的关系探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第7期。
⑤刘春婵、刘同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权意蕴》,《思想教育研究》,201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