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化学基本知识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6 16:03:5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化学基本知识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初中化学基本知识点

第1篇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各个学科针对各自的教学问题进行了教学改革,以完善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标。一直以来,化学学科都被认为是一个较难学习的学科,因此,针对这个问题,化学教学改革的重点便将其注意力转移到解决这个难题上,该文主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探讨化学学科在初高中知识和教学衔接的内容,并提出相应的衔接策略,以提升化学教学效果,使学生可以较容易的掌握化学知识。

1 以衔接为出发点,改革化学内容结构

初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会根据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对化学知识点进行分层讲解,而对于有的知识点却与其他知识点分离,要进行单独的讲解,这就影响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系统化,使得这个知识点难理解和难记忆。因此,做好知识的衔接,改革化学内容结构是新课改的重要要求。

1.1 以“织网”方式进行知识点衔接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初高中化学的教材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初中化学知识的介绍只是属于常识性的,并没有构建出一个统一的知识体系,其知识结构的主干是以物质分类进行介绍,每一章或者每一节的知识也只是针对重点来讲解,几乎每一个知识点都是独立的,很少有联系。对于高中化学来说,其知识的主干是物质的量、化学反应速率、物质结构、能量变化、元素周期律。高中化学必将要从初中知识的点扩展到面,将知识点加以补充,将知识点与知识点紧密地联系起来,变成一种知识网。以实现知识的积累,让学生可以从化学知识中构建一个系统的体系。有些化学知识在初中没有涉及或者缺少,在高中化学中有所体现,那么高中化学讲解时就要与初中相联系,以作为知识点的补充,比如,在初中化学中没有学习由溶解度的内涵而进行溶解度的计算,那么就要在高中化学刚开始就要将其作为衔接展开教学,为高中化学的开端奠定好基础;在初中化学中没有将氢气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那么在高中必修1第四章就需要进行一个衔接,为非金属元素的讲解奠定好基础;又如初中忽略对盐、碱、酸、氧化物分类的知识点,那么就要在必修1第二章中进行相应的衔接,联系物质的分类进行讲解。再如,SO42-、Cl-的检验被初中化学忽略了,那么就需要在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进行补充和衔接,为学习必修1的知识奠定好基础。

1.2 以“阶梯”方式对教学难度进行调整

我国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初中化学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了难度,然而对于学生来说,其难度还是很大,尤其是到了高中以后,因为基础薄弱,使得高中化学的学习难度增加了,也为学生制造了压力。尤其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这就使得高中化学无法将难度降下去,这就又提升了初高中化学的难度。而且我国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仍然为考试而进行教学,对于中考和高考的考点进行讲解,而忽略其他知识点,这就使得化学知识体系的不完整,知识体系处于分裂和脱离的状态,也就是无法实现知识点的联系,因此,做好知识点的衔接,对难度进行调节是必要的。以“阶梯”方式实现教学衔接是一种重要的改善方式。要循序渐进地增加化学知识的难度,这样学生才能容易接受。比如,在初中化学中降低了氧化还原反应这个知识点的难度,以得失氧的角度简单介绍氧化还原反应,而在高中就要逐步提升难度,首先,氧化还原反应以化合价的高低角度来认识;其次,氧化还原反应根据电子得失的观点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方程式进行配平的方法,这样逐一提升了氧化还原的难度,最终不但让学生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配平的方法,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学生也较容易接受。

2 化学学科教学方法的衔接

由于初中化学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力图帮助学生找到教学方法,治安要简单地掌握化学知识就可以,然而高中化学不仅提升了化学知识的难度,同时教师教学方式也比较抽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重点和目标。因此,初高中的教学方式是不同的,那么学生由初中过渡到高中,很难适应教学方式的改变,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必然要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2.1 应用教学方案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案的应用不但为教学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之前,教师要设计学生的学习方案,然后根据此方案进行教学。首先,在新课开始之前,让学生进行预习,以整体掌握即将要学习的知识脉络,构建一个学习的知识框架,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此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这样教师在讲解时就会容易很多,学生针对自己预习没有弄懂的问题可以着重听讲,同时可以为实际的化学知识运用奠定理论基础。对学生进行评价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反馈,针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方案的设计提供依据。化学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构建一个知识框架,并设计一个学习方案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可以主动去学习,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在设计教学案时要特别设计哪些初高中相联系的知识点,做好衔接。

2.2 运用情境教学方式

情境教学方式是各个学科都需要的一种教学方式,将知识还原于生活是学好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关键。对于化学学科来说,教师通过构建与学生实际生活场景相似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可以投入到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新课标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同时其应用知识的能力也要培养出来,针对化学教学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现象,这样大大地影响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理论的讲解也较为枯燥。这样教师可以将化学实验引入到知识的讲解中。化学实验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兴趣,同时知识点的直观讲解也有利于学生提升理解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做好衔接。不但使学生可以有效地掌握化学知识,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2篇

的实践,就做好初、高中化学学习的衍接过渡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作为高一化学教师,第一节课的意义异乎寻常,它是建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最重要的一课,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从学生方面来看,开学后第一节课开始,都希望看学习新课的本知识,此时却要他们复习初中化学,情绪低落在所难免。而部份老师也觉得困难,因为大多高中老师都是未上过初中化学,对初中化学不够熟,有的教师认为复习太浪费时间,到具体章节用到初中知识时稍加点拔即可。

其实初高中衔接复习是非常必要的。理由是:①初中化学强调定性分析,只要求学生记住现象或结论,而到高中则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这就需要一开始就给学生作一个对比,明确高中除了记住“是什么”外,还要求弄清“为什么”和“是多少”,知其然还有知其所以然。②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的、具体的、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化的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这需要给学生一个学前提醒。③初中阶段很大程度记忆的知识多,很多同学的学习方法是靠死记硬背,学习依赖老师,欠独立思考能力,不会归纳、总结学过的知识点,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力,理解后再记忆,并能将学过的知识提升,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深刻理解化学原理。④新生除逐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外,还要适应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高中化学学习方法。与初中的教法不同,高中的教学过程容量大,进度快、知识点多,综合性强为课堂教学的特点。高中老师的要求也与初中相异,注重方法的点拔而不是不断地重复。

做好初、高中化学学习的衍接,怎样做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呢?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摸索出几条经验。

一、摸准学生实际,制订复习目标

首先根据学生的入学档案,了解每个学生初中化学科的学习成绩。再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在初中是怎样学习化学的,如何评价自己的成绩等。结合高中化学的总体要求,建立每个学生的学科学习情况档案,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复习计划,复习重点、难点和要求达到的层次以及重点辅导的学生名单。此阶段以全面鼓励和支持,建立自信心为主。 二、 改变模式,旧中见新

复习时如果只是老师在黑板上列表归纳,口若悬河的总结,相信半数同学定会昏昏欲睡。我认为要彻底纠正那种认为学生一次不懂讲两次、三次甚至十几次的做法,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老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积极活动来开启学生的智慧大门,使复习课做到低投入,高产出。俗话说“看千遍不如练一遍”,我的具体做法是将准备复习的知识点融入到一道道题目中,一开始就参考当年全国各地的初中化学竞赛题、中考中的能力题或高中高考涉及到的初中知识,特别是初中生易错或的问题,编出一份试题,由学生在第一节课进行练习,不会的可以相互讨论,知识点是初中的“旧知识”,但出题的角度和方向却是新的,通过练习和讨论学生知道初中不少知识点高考仍考到,学生对复习初中知识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了,在以后的复习课中就会自觉地认真参与了。然后根据学生第一节课的解题实际情况,再组织一套涉及初中各重点知识的复习题,以精选的习题为载体,将要复习到的初中各重要知识点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的复习,由学生在课堂上限时完成,教师只是就解题方法进行指导和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评或点评。

三、查漏补缺,适当拓宽

学生在解题中产生困惑甚至不知所措,正是激发他们认真钻研的动力,迫使他们重新评价自己初中化学科的学习成绩的时候,通过老师及时引导,学生会产生仿佛来到另外一片天地的感觉。教师既要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加深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又要切记适时引入高中化学的要求;既指出初中化学的局限性,又要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如溶解度一节知识中较高要求的计算,溶剂和温度改变时的计算初中较少触及,而近几年来的高考中则频频出现,高中化学又无专门章节介绍,这就需要利用复习时间来培养和锻练学生解这类题的能力。又如氧化还原反应、燃烧等初中局限性的定义,到了高中则从本质上去理解,这样概念范围将会扩大。近几年来的高考都考了一些初高中衔接“盲区”,故要求我们复习初中内容决不能匆匆而“过”。

第3篇

的实践,就做好初、高中化学学习的衍接过渡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作为高一化学教师,第一节课的意义异乎寻常,它是建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最重要的一课,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从学生方面来看,开学后第一节课开始,都希望看学习新课的本知识,此时却要他们复习初中化学,情绪低落在所难免。而部份老师也觉得困难,因为大多高中老师都是未上过初中化学,对初中化学不够熟,有的教师认为复习太浪费时间,到具体章节用到初中知识时稍加点拔即可。

其实初高中衔接复习是非常必要的。理由是:①初中化学强调定性分析,只要求学生记住现象或结论,而到高中则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这就需要一开始就给学生作一个对比,明确高中除了记住“是什么”外,还要求弄清“为什么”和“是多少”,知其然还有知其所以然。②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的、具体的、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化的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这需要给学生一个学前提醒。③初中阶段很大程度记忆的知识多,很多同学的学习方法是靠死记硬背,学习依赖老师,欠独立思考能力,不会归纳、总结学过的知识点,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力,理解后再记忆,并能将学过的知识提升,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深刻理解化学原理。④新生除逐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外,还要适应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高中化学学习方法。与初中的教法不同,高中的教学过程容量大,进度快、知识点多,综合性强为课堂教学的特点。高中老师的要求也与初中相异,注重方法的点拔而不是不断地重复。

做好初、高中化学学习的衍接,怎样做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呢?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摸索出几条经验。

一、摸准学生实际,制订复习目标

首先根据学生的入学档案,了解每个学生初中化学科的学习成绩。再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在初中是怎样学习化学的,如何评价自己的成绩等。结合高中化学的总体要求,建立每个学生的学科学习情况档案,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复习计划,复习重点、难点和要求达到的层次以及重点辅导的学生名单。此阶段以全面鼓励和支持,建立自信心为主。

二、 改变模式,旧中见新

复习时如果只是老师在黑板上列表归纳,口若悬河的总结,相信半数同学定会昏昏欲睡。我认为要彻底纠正那种认为学生一次不懂讲两次、三次甚至十几次的做法,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老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积极活动来开启学生的智慧大门,使复习课做到低投入,高产出。俗话说“看千遍不如练一遍”,我的具体做法是将准备复习的知识点融入到一道道题目中,一开始就参考当年全国各地的初中化学竞赛题、中考中的能力题或高中高考涉及到的初中知识,特别是初中生易错或的问题,编出一份试题,由学生在第一节课进行练习,不会的可以相互讨论,知识点是初中的“旧知识”,但出题的角度和方向却是新的,通过练习和讨论学生知道初中不少知识点高考仍考到,学生对复习初中知识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了,在以后的复习课中就会自觉地认真参与了。然后根据学生第一节课的解题实际情况,再组织一套涉及初中各重点知识的复习题,以精选的习题为载体,将要复习到的初中各重要知识点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的复习,由学生在课堂上限时完成,教师只是就解题方法进行指导和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评或点评。

三、查漏补缺,适当拓宽

学生在解题中产生困惑甚至不知所措,正是激发他们认真钻研的动力,迫使他们重新评价自己初中化学科的学习成绩的时候,通过老师及时引导,学生会产生仿佛来到另外一片天地的感觉。教师既要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加深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又要切记适时引入高中化学的要求;既指出初中化学的局限性,又要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如溶解度一节知识中较高要求的计算,溶剂和温度改变时的计算初中较少触及,而近几年来的高考中则频频出现,高中化学又无专门章节介绍,这就需要利用复习时间来培养和锻练学生解这类题的能力。又如氧化还原反应、燃烧等初中局限性的定义,到了高中则从本质上去理解,这样概念范围将会扩大。近几年来的高考都考了一些初高中衔接“盲区”,故要求我们复习初中内容决不能匆匆而“过”。

第4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 循序渐进 实验素养

化学课程是初中生理应学好而且可以有所作为的一门课程,初中化学知识的结构简单,知识体系容易构建。在化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逐步发现高中化学具备一些其独特的特点,学生如果能掌握这些特点并加以巧妙利用,学生对初中化学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必然就更加透彻,最终就能达到对化学知识点形式和内容的真正全面掌握的目的。学生学生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因此授课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课程讲述的过程时候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授课教师应该通过他们在化学实验课堂的“谆谆教诲”,逐步实现初中学生化学实验素养的稳步提升。

一、熟稔规律,夯实基础

进行初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时候,需要首先对化学规律、化学定理进行熟悉而全面的掌握,只有在此基础上的化学学习,才是知识结构稳固、基础内容扎实的学习,才能实现学生对初中化学知识的全面掌握。只有夯实化学基础,学生才能实现对化学知识全面掌握,才能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游刃有余,在进行化学实验学习时更具有目的性。

例如,在学习《空气的组成成分》相关章节的学习的时候,通过对化学基础知识学习,我们知道空气的组成成分中,氧气的所占的百分比为21%。我们在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在化学实验课程进行实验的论证,以此来实现化学理论与化学实践的有机转化。学生在进行实验室进行“拉瓦锡”实验的时候,首先要熟练掌握基本的初中化学知识内容,首先要大致了解空气的组成成分中有氧气,然后还需要了解实验的原理:在密闭容器中,通过磷的燃烧,消耗容器的氧气,最终使容器内的压力下降,在大气压的作用下,页面上升至约1/5的高度,以此来实现容器内外的压力的平衡。

只有在熟练掌握相关的物理、化学原理的基础上,学生对拉瓦锡实验的本质才能产生更加透彻理解,也才会产生更多思考和探索。该实验的化学反应为:4P+5O2=2P2O5。既然磷充分燃烧可以完成该实验,那么用碳进行燃烧是否可以实现该实验呢?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在于碳和氧气燃烧的产物中有二氧化碳,溶于水,而P2O5是固态粉末,并不影响容器内部压力。

二、整合知识,升华素养

学生在进行初中化学实验课程的过程同时也是在进行化学内容知识整合的过程,学生通过对相关知识点学习整合,可以实现化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学生在进行化学科目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具备较强的好奇心理,授课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课程讲述时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引导学生进行化学知识本质的探索。

例如在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相关章节知识点的时,学生在进行相关金属活动性顺序判定时可能需要对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有效的知识体系整合。通过知识体系的有效整合来实现化学素养的升华。请判断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在进行该题目解答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顺序,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分步骤、有调理的整理。首先我们可以借助和酸的反应将金属活动性最靠前的Fe选出来。以上金属只有Fe可以和稀硫酸发生反应,产生氢气,而另外两金属并不能和稀硫酸发生化学反应。而我们又知道:将铜单质放到硝酸银溶液中,铜单质表面会有白色的金属银析出,证明Cu的金属活动性位于Ag前列。

三、生活实践,学用结合

我们进行化学知识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对相关化学原理的理解及掌握,将所学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将知识转化成能便利我们生活的生产力,将知识学习和应用有机的融合起来,真正实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例如在学习《碳酸钙》相关章节知识点的时候,我们知道:将碳酸钙进行煅烧可以生成生石灰和二氧化碳。通过该化学反应方程式,我们可以得出工业中二氧化碳的制备流程。同时生石灰还是工业中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生石灰因为能和水发生反应,因此可以作为干燥剂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CaO+H2O =Ca(OH)2该反应可发生剧烈的产热反应,因此林则徐在进行的时候应用生石灰将鸦片进行了销毁。灭火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物品,究竟灭火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为什么在进行相关操作的时候,我们需要将灭火器导致?其实这些应用原理我们都可以在化学实验课程中找到答案。我们将一定量的小苏打快速倒入盐酸中,会出现剧烈的化学反应,气泡喷涌而出……

化学实验作为学生帮助学生打开化学知识殿堂大门的金钥匙,对学生学好化学不可或缺。通过熟稔化学规律,帮助学生夯实基础;通过对相关化学知识的整合,学生的化学素养得到迅速提升;通过将化学实验与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化学学习和实践应用得到有机整合。循序渐进,逐步实现学生实验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谢振巍. 变意外生成为教学中的精彩[J]. 数理化解题研究,2016(03).

第5篇

1.帮助学生应对中考;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现行考试制度下,不少地方的初中教师迫于升学压力,过于重视第一个目标,而忽视了第二个目标,不知不觉地打击了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另外局限于自身经历,大部分初中化学教师没有任教高中的经验,对学生日后进入高中要学什么、怎么学知之甚少,所以第三个目标更难以完成。而不少高中教师也缺乏对初中化学教学的了解,不清楚一些初高中边缘知识掌握的细节和程度,发现学生在较多知识上达不到预计要求,以致影响了高中化学教学的目标的顺利达成。不少学生因为不能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在高一一开始感觉化学理解起来困难,考试成绩更让自己倍受打击,从此一蹶不振,甚至丧失了对化学的兴趣和信心。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严格来说,初中和高中的教师都有责任。在此我试图从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学生习惯、教师心态、细节处理四个方面谈一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一、教学内容

站在初中教师的角度上,我针对高中一年级上半期的一些知识点,对自己的教学有如下的安排:

1.第一章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在初中应在学生学习到复分解反应时自然归纳提出。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化合价升降,本质是电子的转移。高一教学要求学生能理解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关系。化合价的掌握是重难点,在初中化合价也是最难理解的知识点之一,而按中考要求,学生只要会使用化合价写化学式,以及根据化学式求元素的化合价,对于原子结构示意图甚至不会考到。部分学校的教师就只安排学生死记硬背各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专门练习这两种题型,而忽视了让学生知道这其中的本质联系。我们在处理这一部分的知识时,不妨稍微加深一点,将1―20号元素的化合价和它们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联系起来,理解记忆。另外除了教材安排的离子化合物的形成外,我们还应补充有关共价化合物形成的知识,这样学生在高一时理解该知识点就会容易许多。

氧化剂和还原剂与被氧化和被还原关系这一知识点在初中教材中有提到,但不是重点,而且平时练习和考到的几率都较小。教师可以注意强化学生熟悉该知识点。

2.第一章第二节:离子反应。

离子的概念和离子的形成过程,该知识点在初中有介绍,在高一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知识准备。因此我们在初中教学时应在此处对学生做好透彻的讲解,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的判定在高一是难点,在初中的对应知识是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定。我们除应要求学生掌握通过交换成分看有无水、沉淀、气体的方法判断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对离子共存和离子检验题目也有较高要求。因此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学生会按照我们总结的要点做这类题目。

3.第三章:物质的量。

建立物质的量这一基本概念和思考方式是此处的难点。我们在初中教学时,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反应中各物质质量关系之外,还应该多注意用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即粒子关系”来表示,训练学生用“粒子个数”来思考的模式,为以后打好伏笔。

在这一章开始,教师应要求学生根据新的关系和格式完成计算题,如果初中教师在教学生按质量关系计算的时候不是要求学生死记格式,而是理解方程式的比例关系的话,在这里的格式更新就会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4.元素周期律。

在初三教材里,对元素周期表有简单介绍,历年中考几乎没有考到。我们讲到这里的时候可以把周期和族的排列的内在联系当作了解内容介绍给学生。

对于周期律,初中生掌握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有关系,我们应该加强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记忆,它其实是学生在化学方面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知识,尽管在中考中属于不要求的知识点,但是我们也应该要求学生掌握它。

二、学生习惯

根据心理学原理,初中学生的是非观处于消极逼罚型到自我理性型之间,学生的课后落实,一方面需要教师的监督和处罚威胁,一方面也会因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具有一定的自觉性。在化学新开设之际,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注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要求学生对所犯错误能做到自行订正,并且强调订正以后的纠错。魏书生说过:“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逐渐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以后,学习效果比教师全批全改还要好一些。

三、教师心态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应该看得远一点。现在的初中生绝大部分要升入高中继续学习化学,中考并不是唯一的目标,我们必须考虑到学生在高中时期的化学学习。因此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多想想初三这一年作为学生化学学习的基础一年的重要地位,在完成中考要求的同时要兼顾学生未来的学习。

四、细节处理

化学学科内的一些概念和方法具有阶段性,比如氧化还原反应、化学计算的思考模式。因此初中教师在平时用语上,对于这些问题上应该多用一些诸如“在现阶段”、“在初中时期”等的语言,而不用一些过于肯定的语言。

在近年来的新题中,出现了不少用到高中知识的信息题,学生在做这些题目的过程中,不但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为化学知识的延伸埋下了伏笔,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好奇心被启发,提高了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不妨把知识再延伸延伸,把他们能够弄懂的新问题给他们作简要介绍。

上述是我对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妥和遗漏,敬请同仁赐教。

参考文献:

[1]初中化学课程标准.

第6篇

关键词:探究;化学教学;初中化学;分层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333(2016)14-0084-02

化学学科是一门集合了各种化学知识并融入各类化学实验的理科学科.该学科不仅考验学生记忆力,也考验学生的逻辑思维.而每个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智力水平不同,学习化学学科的能力也就不同.对一些思维较好的学生来讲,学习化学学科自然如鱼得水.而对于一些思维偏差的学生来讲,学习化学学科则显得有些吃力.在初中化学学科中,化学教师要照顾到全班学生的学习成绩,因而要引入分层模式的教学法,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并完成教学大纲中的基本任务.

一、分层模式应用于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意义

(一)兴趣激发

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缺乏兴趣,学生对学习便会倦怠.拥有兴趣,学生会自发学习.在初中课程中,化学学科是比较重要、比较新鲜的一个学科.有的初中学生学习能力偏强,能较快适应该学科的学习,而有的初中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而言偏弱,难以快速融入该学科的学习.对于学习能力偏弱的初中学生来说,久而久之,会对化学学科生厌,失去学习化学学科的兴趣.而分层学习将依据每位学生的实际状况,为其指定合理化的学习策略,让学生能不断超越自我,跟上学习进度,同时在进步中体会化学学科的学习乐趣,从而保持源源不断的学习兴趣.

(二)效率提升

在化学学习中,对一些化学成绩偏好的初中学生来讲,基础知识十分扎实,需要汲取的是深层次的化学知识.相反,对一些化学成绩偏差的初中学生来讲,本身的基本知识就十分薄弱,如果化学教师再一味灌输深层次的化学知识,只会让这类学生更加逃避化学学习,学习成绩与优异学生的差距也更大.这也是教学效率低下的表现.而分层教学便很好地规避了这个问题.化学教师要对所教的初中学生进行分类,对基础好的初中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学科训练,而对基础弱的初中学生则强化基础训练,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实际教学中提升自我的学习成绩,这是教学效率提升的一个重要表现.

(三)教学关系和谐

初中是一个人的重要阶段,由于该阶段正是人的青春期阶段,而青春期又正是十分叛逆的阶段.因此,初中生多多少少会表现出叛逆的心态及行为.而这种心态与行为甚至会蔓延到学习中.于是,能够发现的是:学生喜爱某位教师,便会专心学习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而学生不喜爱某位教师,便会不安心学习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甚至在课堂上捣蛋.当下的不少初中化学教师也碰到了类似情况.而分层教学是解决这种情况的一个良好策略.分层教学下,化学教师给每位学生制定适合自身的学习计划、学习策略,初中学生则按教师要求来完成化学学习计划,这样的学习方式能促进初中学生快速提升.面对自我的提升,学生必然十分高兴,而化学教师也感到欣慰,初中学生与化学教师间的良好关系便慢慢建立.长此以往,学习兴趣、教学效率及师生关系都会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二、分层模式应用于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方式

(一)目标分层与学生分层

化学教师可从教学目标这个层面来进行分层,并将目标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最高层次的目标.这个层次的目标主要针对的是化学成绩十分优异的初中学生.化学教师给这类学生所提的要求应该是:除了将教学中的基本学习任务完成,这类学生要抽空余时间多做难题,进行深层次的化学学习训练,并试图参加一些化学比赛,展示自身在化学学科上的学习能力.第二层次是仅次于第一层次的教学目标.这个层次所要针对的是化学成绩中等的学生.化学教师给这类学生所提的要求应该是:将教学中的基本学习任务完成,并在课余时间多做一些试题,提升化学成绩,向第一层次的学生学习.第三层次是最低层次的教学目标.这个层次所要针对的是化学成绩较差的学生.面对这类学生,化学教师所提的要求应该是:让这类学生将化学教学中的基本学习任务一一完成,能够掌握好基本知识即可.

(二)训练分层

由于初中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能力不同、学习成绩有区别,化学教师可从训练层面来推动分层化教学.对化学成绩偏差的初中学生,化学教师尽可能让其进行基础化的学习,训练其将化学教材中的知识点、基本题型和其它所要记忆的知识掌握即可.对化学成绩中等的初中学生,化学教师要在基本知识训练以外,为其增加实验性的学习内容,让其在操作中领悟更多的化学知识.对化学成绩很好的初中学生,化学教师要让其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的化学训练,促使其在化学学习中更上一层楼.

(三)教学过程分层

在初中学校中,如果要从教学过程来实现分层,化学教师可从下列三方面入手:第一方面是导入式教学,第二方面是自主式学习,第三方面是辅助式教学.首先来探讨导入式教学.所谓的导入式学习主要指:化学教师将所要教授的化学知识,以提问方式向不同层次的初中学生发问,让每类初中学生都能参与回答,并从中提升自我.在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中,初中化学教师便纷纷采用了导入式教学这种模式.案例:在教授制取氧气的课程中,该校的化学教师让全班同学回顾了氧气在物质性质上的具体表现,并请第三层次的几位学生参与回答,并及时给予肯定或者纠正,接着,该校的化学教师让全班同学回顾了氧气在化学性质上的表现和一些基本的化学现象,并请第二层次的几位学生参与回答,同时给出正确与否的回应,然后,该校的化学教师让全班学生进行思考,思考不同类型的可燃物遇到氧气分别可能出现的现象并解释现象的原因,对于这类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化学教师往往请第一层次的几位学生参与回答.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效果良好,初中生们纷纷积极参与到化学课堂中,而且自身的知识也得到了同步的提升.其次来探讨自学式学习.所谓的自学式学习所指的是:由化学教师出题目,并将题目进行分类,让不同层次学生完成不同类型的题目,完成过程中完全由学生自发思考,化学教师不给予直接性的指导.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的化学教师在引导初中生进行化学学科自主性学习上的做法值得其它初中学校来借鉴.案例:南山中学的化学教师在进行酸碱盐课程的教学中,设置了三种类型的题目,第一类是基础题目,主要涉及酸碱盐挥发性、颜色和气味等基础知识,第二类是实验题目,主要涉及酸碱盐有关的实验,让学生自发设计,第三类是探究性题目,最典型的探究性题目是将氯化钾、氢氧化镁和硝酸钠混合到一起,并将其一并融入水中,水中呈现出白颜色的物质,试问这种物质是什么,第一类题目主要交给第三层次的初中学生自行作答,第二类题目主要交给第二层次的初中学生作答,而第三类题目难度最大,则交给第一层次的初中学生完成.事实证明:自主式学习能在很大程度上考验和锻炼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自学能力.再次来探讨辅助式教学.所谓的辅助式学习指的是:化学教师在旁起辅助作用,引导初中学生依据自身状况来完成化学学习.北京四中化学教师的做法值得其它初中学校来借鉴.案例:在PH测试实验中,该校化学教师让第三层次的初中学生能完成基本性的测试操作,将PH值测试出来即可,化学教师在旁进行基本操作的纠正,并给予第三层次学生一定的鼓励,让其有信心完成基本操作,而针对第二、第一层次的初中学生,该校化学教师引导学生去联想洗发剂,并让这两个层次的学生深入思考洗发剂可能的酸碱度,并思考不同酸碱度将给人体头发带来的不同影响,并进行探究性的实验设计与测试.事实证明:这种辅助式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起来,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不同层次初中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起到提升作用,对兴趣激发和课堂效率都有益处.综上,本文首先论述了在当今的初中学校中,化学学科教学引入分层模式的现实意义,具体论述了师生关系和谐效率提升和兴趣提升这三方面的现实意义.其次,本文论述了在在当今的初中学校中,化学学科教学如何进行具体化的分层教学,尤其目标、训练和教学过程这三方面入手进行了论述.希望本文所研究的种种内容可给当下初中学校中的化学教师一些启迪,更正以往教学中的不足,更多地使用分层模式的新兴教学法.

参考文献

[1]胡榴.初中化学教学中分层教学模式探究[J].考试周刊,2014,20(10):149-150.

[2]卢银玉.初中化学分层教学方法探讨[J].当代教研论丛,2014,26(18):49-51.

[3]马赞华.初中化学分层教学探析[J].数理化学习,2010,19(30):13-14.

[4]卞兰娣.初中化学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科学研究,2012,23(40):45-47.

[5]李洪春.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分层教学模式[J].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13,46(40):80-83.

第7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原则;思考;架构

初中化学是在学生初步了解物质世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化学原理来掌握物质世界改造方法的专业化课程,是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重要启蒙教育阶段。提高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课堂参与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在于教师对教学原则的把握。本文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对初中化学教学原则的思考与架构:

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近年来,新课改理念明确指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在发挥引导作用的同时,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是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把握的首要教学原则。在该原则的架构上,可采取如下策略:

1.开展“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教师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以某个任务为突破点,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课堂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查阅、分析、思考、归纳和总结等独立学习方法实现自行探究、掌握化学规律的一种方法,对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课堂参与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组织内容恰当、形式丰富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并适当引导,适时启发,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2.提供给学生实验操作机会

化学学科的研究与发展主要来源于实验。实验操作是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内容融会贯通并进行实践检验的重要环节。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提供给学生尽量多的实验操作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化学原理、规律以及感受化学反应过程,并获得更好的体验,使学生对知识的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

二、“慢节奏、小容量”与“快节奏、大容量”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放眼时下的化学课堂,众多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为完成教学任务,大力推进“大容量、快节奏”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严重透支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导致在学生还未巩固前面所学知识之时教师已经开展下一节内容的讲解。长期下来,学生未掌握的知识点逐步累积,最终形成巨大的学习压力而使学生产生无助、厌烦甚至弃学心理,极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因此点滴传授、循序渐进式的教学模式更适合该学科的教学,同时也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节奏。

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在充分把握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综合学科性质、学生学习进展等情况的分析,进行课堂节奏、讲授内容的弹性调节,把握“慢节奏、小容量”与“快节奏、大容量”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即在教学内容较难的情况下,教师应适当放慢教学节奏,降低每堂课的教学容量,并对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行合理规划、科学设计,将课堂的每一分、每一秒充分利用,保证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而在教学内容相对较容易的情况下,教师可适当加快教学节奏,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在保证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效掌握的同时,积累出更多的时间放在难点知识的教学上。从而促进教学的协调,提高教学效率。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原则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最重要的内在动力。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进入化学启蒙教育阶段。学习之初始,大部分学生抱着强烈的好奇心理参与课堂学习,这个时候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较为浓厚。然而,随着课程难度的加大、学习时间的紧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逐渐减退,学习效率开始下降。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原则贯穿始终,保持学生的积极性。如:教师可采取寓教于乐的教学策略,开展一些默写化学方程式的竞赛活动,在轻松的氛围中加强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记忆。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导学案;初中化学科学探究教学;实践探讨

0.引言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化学对于认识新事物帮助很大,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也是大有助益,对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影响巨大。优秀的初中化学教师就会使用最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全方位地学习化学。导学案是近几年兴起的新型教学模式,有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提升初中化学的教学效果,推动初中化学的新课程改革。

1.导学案的编制

导学案是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案,运用不同的导学案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非常关键。首先必须要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会贯穿于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其次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导学案中同样需要注意方法和策略,这样才能发挥出导学案的作用,提升初中化学的课堂学习效率,让学生对化学课程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实现最终的教学目的[1]。导学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在掌握学习内容的同时做到举一反三,因此,教师在使用导学案时要注意这两点:一是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去思考;二是在策划问题时要注意阶梯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眼前的问题,还能通过这个问题挖掘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按照上述方法编制导学案才能发挥效用,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达到预期中的教学效果。

2.导学案在初中化学课堂的实践应用

2.1自学与讲解结合

在初中化学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应将导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按照导学案学习对应的章节,教师应该留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找到对应的课程内容。然后教师传授给学生方法,按照导学案初步提示学生,但是不能直接给出结果。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者与同学讨论,将学习难点找出来,教师通过观看学生的笔记了解哪些知识点需要重点讲解,哪些可以轻松带过。这样就可以开展针对性教学,对于一些简单易学的内容,例如分子、原子核例子这三种微粒物质可以让学生自学,而排水法、向上排气法和向下排气法内容比较复杂,需要通过实验才能真正了解,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当场演示并讲解[2]。

2.2探究与讨论结合

导学案是一种可以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教学法。教师让学生理解化学教学内容之后,可以提取导学案里的问题,和全班学生一起讨论。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以学生之间互相提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需适当补充即可,若学生的回答不够完善,教师可以提问其他学生说出漏掉的内容[3]。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最好是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通过做实验让学生主动探索,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讨论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获得自我肯定的体验,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去掌握知识。例如“化学变化一定伴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却不一定包含化学变化”这句话,内容看似矛盾,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教师讲解后可以再让学生分组讨论,并举出对应的实例,这样学生在交流中就能获得更多的知识。

2.3点拨与思考结合

点拨就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疑点和难点进行详细解说,学生自主交流中肯定会出现无法理解的问题,教师可以收集好这些疑问,然后认真讲解。同时还要结合引导方式,让学生在聆听讲解的同时进行思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比如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是学习难点,这需要学生自己多思考、多练习才能得到提高,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要以引导为主。

2.4反思与练习结合

编制导学案的时候也需要附带练习题,在知识讲解结束后让学生完成练习,借此来总结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堂上消化所学知识点,及时讲解学生的困惑,让所有学生当堂达到教学目标,这就是最理想的教学效果[4]。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发现自己在那部分存在知识盲点,随后可以针对盲点进行重点学习,有利于学生查漏补缺,完善自身的化学学习体系。例如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这个方程式,教师可以代入具体的金属和氧气含量,让学生算出最终的结果。如2Mg+?=2MgO,3Fe+2O2=?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出练习题,让学生举手回答。

3.结语

导学案不仅能打造高效课堂,还是适应时展的需要。初中化学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对教学方式进行了研究,最后发现导学案教学模式是不二选择。在初中化学课堂运用导学案展开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在新课改浪潮的引领下,导学案能够提升初中化学的整体教学水平,它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也会愈发突出,广大教师都可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丁召芳.利用导学案打造初中化学高效课堂[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四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34(05):18-19.

[2] 张圣杰.“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13,18(03):21-22.

第9篇

一、更新教学理念,伸长教师思维触角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其目的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适应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方法,又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使教育机会均等思想得以真正实现。因此,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伸长教师思维触角,从学生可持续发展出发,转变以完成教学目标为己任、任意将知识传承的触角掐断、将学生的思维禁锢在不利于成长的狭小空间中的教学现象。只有彻底抛弃扼杀学生创新思维的陈旧教学模式,才能力图在教学中将回答学生问题铿锵有力的句号,转化为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浮想联翩的省略号。

二、了解必修内容,伸长教学能力触角

初中化学教师在备课前,要在掌握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基础上去熟悉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并通览高中化学教材,以整个中学学科知识为依托,建立整体知识体系。在课堂教学中,将每个具体知识点与整个知识体系进行直接联系,确定每个知识点在整个体系中的位置与作用。甚至从整体教学出发,将初中知识点伸长到高中知识点,使学生认识得到逐步发展,思维得到拓展,才能使学生的持续发展得到保证。同时也将教学伸长的触角变为发展初中化学教学的生长点。

三、改变教学模式,伸长课堂教学触角

新课标的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简单传授,转向全面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彻底改变以往“一言堂”、“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注意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内在联系和物质的变化规律。学生通过引导、讨论和探究活动,达到初步体会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探究、什么是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在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持续发展。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师进行初高中知识衔接教学时,并不要求教师增加新的教学内容,或将高中教学的内容生搬硬套到初中课堂,而是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陈旧教学模式,把学生送到真情实景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从而使学生知识传承的触角在伸长,创新思维冲破原有天地,认识能力得到发展,思维得到培养。

例如,在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离子”的教学中,对第一部分核外电子的排布知识教学采用以下教学模式。

在学生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后,用多媒体把1~18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投到大屏上,同时提出:请你仔细观察、分析、比较上图中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能发现什么规律?经讨论后,把得到的结论写在黑板上:1.每一横行电子层数相同。2.每一横行最外层电子数从1开始逐渐增加到8(第一横行除外),呈周期性变化。3.每一纵行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4.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5.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8个(氦为2个),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小于4个,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多于4个。

这时,引导学生把发现的规律同已学过的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和族联系在一起,部分同学又把1、3两点规律写为:6.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所在的族。7.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决定元素所在的周期。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所做的事情很少,讲解的也并不多,只起到引导、辅助、点拨作用,尽量让学生去观察、分析、比较、讨论,得出规律。这种教学模式,学生不仅能掌握本课所要求的目标,而且还将思维的触角伸得更长,达到了衔接初高中知识的教学目的,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丰富课外活动,伸长学生思维触角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特别是智商较好学有余力的同学。为此,在课外活动中要为他们另外开辟一块天地,让这部分学生的思维尽情驰骋。在兴趣小组活动中,有意识地将初中与高中知识点有联系的内容编成信息题、探究题,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探究过程中,使思维的触角能得到尽可能的伸展。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