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3:5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学美术课改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在美术教学中主要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作、想象思维,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照着固定的标准去学习、去模仿,会严重阻碍学生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因此,必须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独立的思考,促进学生全身惯注地投入到美术学习中来,并且教师要积极地培养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路。例如:在讲解《巴尔扎克》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罗丹为什么把《巴尔扎克》的手砍掉?让学生自由的讨论,相互之间互相交流,并鼓励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并且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断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想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学生之间再选出代表,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给出积极的评论和鼓励。这样不仅能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更加深入的去了解课程内容,理解的也更为透彻[1]。除了让学生独立思考外,还要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在亲自制作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认识到学习的乐趣,增加学习的动力和信心。例如:在讲解《当花瓶有了梦想》一课,可以先让学生之间互相谈论一下自己的梦想,然后再根据讲解内容说说自己的想象,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体现出自己的风格,也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并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灵感和想法,以及自己创作的初衷、在作品上寄托的感情。而教师则一定要细致认真的听,并且多给鼓励和赞许,也让各位学生适当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其从不同角度听取建议,再加以修改和完善,让自己的作品展现的更加完美。所以,构建一个和谐、平等、自由的高效课堂,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也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运用多媒体,科学教学
美术是集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为一体的色彩缤纷的世界,多媒体可以运用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把讲解内容呈现给大家,通过多媒体技术更形象、直观、多角度地把内容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且使其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绘画》一课时,可以播放我国举办奥运会时的开幕式的相关演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带动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融入进去,把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到最佳状态,然后教师再引入要讲解的内容。多媒体技术能够把画面、文字、音乐等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欣赏的过程,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参与。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设计一些新颖的作业,并且在学生完成后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和自我讲解,然后教师耐心细致地为学生们指出创新点和不足之处,让学生在展示的同时也不断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2]。
(三)抓住美术作品的情节
每位艺术家作品的背后往往都拥有属于作品本身的故事,教师可以有力地抓住这一点,在进行美术讲解的过程中,适当的加入一些作品背后感人、有趣的故事情节,学生一旦被内容吸引,就能充分的激发起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解《最后的晚餐》一课,学生通过看图和想象可能很难体会到作品中每个人物所表达的深刻情感和个性。因此教师可以在讲解过程中,先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先简单理解,然后再让学生扮演作品中的人物,让学生亲身体会到那13个人物的不同的身份和角度,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展示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之后再让学生之间交流感受和体会。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扮演的人物进行即兴的创作,提高课堂气氛。通过亲身感受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进行跨学科的综合学习
艺术课程包含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把不同的课程特点结合在一起,多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内在联系,以美术为学习的中心,然后逐步地进行其他科目的有机渗透。就像讲解《走进抽象艺术》一课时,学生很难靠想象理解出什么是抽象美,这时教师就可以播放一段音乐,像爵士乐等,使学生在音乐的影响下,再去感受画中的抽象。美术和音乐都是能够充分表达人物感情和性格的途径,并且能够让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共鸣。可以在学习时选择与作品内容相吻合的音乐,让学生在边欣赏美术作品时,边听音乐,通过音乐的渗透能够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作品产生不一样的联想和感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其领悟和审美的能力。
论文摘要: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学模式传统陈旧,缺乏针对基础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与探索。因而,要调整课程结构与设置,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才能突出师范性。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是培养基础教育美术教师的主要渠道。其培养的人才素质、能力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新课改实施后,对美术教师各方面的能力要求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而我国现行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学模式却仍沿用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偏离了师范性的方向,培养出来的教师很难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因此,要明确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所需要的合格教师。
一、缺少师范性的表现
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多数高师院校仍套用美院的课程设置体系。重视学科课程,尤其是其中的技法类课程,这类课程占总学时量的80%以上;而教学论、教学法和教育实践等课程仅占总课量的5%左右。教育实习一般为4周~8周,这样的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学生重技法轻理论,重专业(美术)轻职业(教师),缺少职业实践能力和经验,很难适应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二是学科课程的教学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学只注重对学生的绘画技能的培训,缺少画理分析,更缺少学生评价环节。美术史论课的教学也多是教师一言堂,缺乏师生互动,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因而,当学生的角色转变为教师角色时就很难适应。三是不重视教育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如两字训练、技法演示、口语表达、欣赏评述、课件制作等。
二、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如何突出师范性
《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美术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美术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因此,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也要针对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进行改革与调整。
1.调整课程结构与设置
《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此,调整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计划势在必行。一是减少部分绘画技法课的开设时间,转变教学观念与要求。如删减素描课教学的部分内容,改变纯光影素描的训练要求,以线和结构素描训练为主。二是增加部分与基础教育联系紧密的综合类的课程。如增开“儿童画欣赏与创作”、“手工制作”、“色彩创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欣赏与评述”等课程。三是在选修课中,增开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赏析等。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是不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只是单纯地强调对学生绘画技能的训练,没能把画理、欣赏评述、美术教学方法等和技法训练结合起来,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也是只注重美术技法上的训练,不知学习为何而用,缺少师范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的重点是在课堂:一是在技法课教学中增加绘画常识内容。如构图、透视、解剖、色彩常识等。二是增加优秀作品赏析。优秀作品包括中外名作和优秀学生作品,目的是通过作品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三是增加学生的评述环节。评述对象包括中外名作和学生习作;评述形式以学生自评、他评为主,教师点评为辅;评价内容可以是个人对作品的理解或认识,可以是对作品构图、色彩、透视、创意等某一方面的见解,也可以是对作品(或作者)背景的分析,等等。这样,一是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变机械、被动学习为理解性、主动学习,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二是锻炼学生的思辨和口头表达能力。面对评述对象要想评述好,学生必须事前有所准备。同时,学生在评述过程中口头表达能力也能得以提高,为学生将来适应教师角色打下坚实的基础。
3.重视教育实践,丰富实践内涵
增加教育实践的时间,将一次性的教育实习改为先教育见习,了解中小学的教学情况,再进行实习,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高师的美术教育实习通常被安排在最后一学年一次性实习,时间一般为4至8周。这种“晴蜓点水式”的教育实习对师范生来说,很难起到培养教育实际能力的作用,只能算是一次简短的基础教育考察。我们应参考和借鉴其它国家教育实习的有益经验,增加教育实习时间,改革过去单一的一次性的实习方式,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渐进式的教育实践方式,统筹安排教育实践。同时,丰富教育实践内涵。高师教育实践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还应重视教育见习、模拟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学校行政管理实习和课外、校外教育实习等,从而改革教育实习的内容与形式单一的现状。使集中实习、分散实习、阶段式目的实习等有机结合,各种实习相互交融,并通过不同的教育实习内容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各校也可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性质、培养目标、师资状况以及学生特点,开发有本校特色的实习形式。
4.加强对学生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
教学基本技能包括板书、技法演示、口语表达、欣赏评述、活动组织、课件制作等。近年来,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在“两字一话”等传统教学基本功方面,能力很不如人意,让很多人感叹“今不如昔”。如多数青年教师板书较差,部分青年教师乡音较重,说不好普通话,这都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而,高师教育专业要重视对师范生基本功的训练,从大学第一学期开始就应有序安排,精心组织,辅导训练,同时,举办形式多样的基本功展示和比赛,加强基本功训练。此外,更要加强现代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如信息收集与处理、多媒体应用、课件制作、课程开发等。使得我们培养的未来的教师,能够更好的适应信息社会下的基础教育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美术课是中小学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审美教育以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内容,是按照美的规律施行的一切教育。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具有它的整体性和特殊性,其任务不是使受教育者的短期行为在局部把握审美的要求,而是注重在对受教育者从心灵上塑造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个体品质高尚的人才。这意味着它本身的伦理、知识、审美特征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紧密联系,最终使受教育者的人格趋向完善。高师美教教育专业只有针对性地了解中小学美术课程发展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培养小学美术教师,才能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89]教社科字003号.1989.
[2]刘丹.浅析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0).
近几年教育部的几大重要美术赛事有: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竞赛、全国中小学美术优质课现场比赛、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和全国美术教育论文及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评选活动。这些活动几乎都是从县、市、省再到国家级层层申报、遴选,由于教育部活动评选的导向作用,作为省市县一级的比赛往往也都是依据全国比赛的内容和要求。这些重大赛事都是每三年一届,它们分别从美术教师专业基本功、美术课堂教学、辅导学生参赛以及教育科研能力这样四个方面对全国广大美术教师提出了要求,也为美术教师铺就了一条专业化成长之路。不可否认,正是这些比赛让很多美术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脱颖而出,成为各级骨干教师、名教师。
首先谈谈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竞赛对美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导向和促进作用。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竞赛一共包括五项内容,分别为美术教育理论常识、纸立体造型设计制作、色彩画命题创作、国画人物写生和网页设计制作。这是对美术教师综合素质和创作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也为美术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指明了方向,即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应该同时具备深厚扎实的美术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功底,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立体制作能力、具备根据命题进行色彩创作的能力、具备运用水墨技法进行人像写生的能力,能熟练运用FrontPage、Dreamweaver 、Photoshop、Flash等电脑制作软件进行网页设计。基本功竞赛是几大赛事中难度最大的,它的涉及面很广,而且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提高的。作为中小学美术教师,都会有这样深刻的感悟,那就是学校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往往更多倾向于上好公开课、辅导学生获奖、撰写论文、参与课题研究等,而各级教育主观部门的评选职称、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也都与这些密切相关。美术教师出于功利思想,也往往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这些方面,以迎合各种评比和考核的需要。而作为美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的专业基本功的训练却常常无暇顾及。换个角度来看,美术教师出于对美术的热爱,也可以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自己的专业提高和作品创作上,抑或可以参加一些重要的画展或获奖,但在严格的考核评审制度面前,它的份量却显得那样无足轻重,因为它的成绩或加分因素根本无法与论文相比。因此,在很多美术教师的心目中,会让人觉得钻研绘画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从而就越来越忽视了这方面的发展。现实中的基础教育领域,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很少顾及到教师,就是涉及到也常常局限于教学方面。而三年一届的全国美术教师基本功竞赛无疑更多关注了教师自身的专业提高和发展,为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提供了舞台,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在各项竞赛中,美术教师专业基本功竞赛获奖证书的份量始终是沉甸甸的。
其次谈谈全国中小学美术优质课现场比赛对美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导向和促进作用。这项比赛是在原来录像课评选的基础上,经过各省市的层层选拔后推选出的较高水平的好课进行现场展示和评选。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美术课现场评选在无锡举行,它受到了中小学美术教师广泛而热切的关注,吸引了全国两千多名美术教师亲临现场观摩。这些现场课在美术教学的理念、策略、方法等方面也充分发挥了它的辐射、导向作用。比赛充分体现了美术课程改革积淀下来的新的观念和方法,如课堂教学中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在注重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的魅力;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将美术学习置于广泛的文化情境中。此外,还特别表现出大多数课更加关注美术本体,或者说美术的双基;在技能学习上能够提供具体方法和步骤,而且通过示范清晰展示操作要点。它反映出我们已经从新课改的矫枉过正中走出来,开始冷静理智的思考。这次优质课中既有以分组、交流、讨论为主要模式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也有立足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而后者的课堂虽然没有采用现在流行的方式,但教师对教材把握十分到位,讲课充满激情,同样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同样是有效的教学。全国中小学美术优质课现场比赛不仅为美术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的机会,而且为我们树立了课堂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对广大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起到了导向作用和专业引领作用。
再次谈谈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对美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导向和促进作用。艺术展演活动主要设学生美术作品奖,对美术教师的辅导水平和专业素养同样是一次检验和提高。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人们常说教师通过学生成就自己,美术教师的教学成果除了体现在课堂上外,往往更多还体现在辅导学生作品获奖上。学生的荣誉也是教师的荣誉,学生的成长也带动了教师的成长。目前如何辅导学生作品方面的讲座和培训很少,因此主要还是靠美术教师自身的领悟、学习和思考,比如通过参观各类展览以及上网查阅各种在国内外获奖的学生作品,分析作品创意表现方法、题材的选择以及画面形式感的处理等等,学习别人的优点,为我所用。如今的学生美术比赛,不仅仅是比学生,更是比教师。因为辅导教师独特的审美眼光、对作品题材和表现形式的创新、绘画工具的使用技法、对画面最终效果的设想等往往是要高学生一筹的,因此教师的辅导水平往往决定了作品的最终质量。通过历届艺术展演活动的评奖,我们不难发现好作品的一些共同特质,如: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作品具有时代性,题材贴近学生生活,有独特个性和风格,作品色彩和谐,形式感强,表现技法新颖独特,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能表达学生的真情实感等。因此,在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教师通过对学生作品的辅导,也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了自己的审美眼光,对自身专业成长起到了促进作用。
1、什么是美术?
广义的美术,即凡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能够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一切具有创造性的产品或活动。简而言之,美术即美的物化。
2、什么是审美能力?
所谓审美能力,就是对艺术作品进行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它是通过与优秀的艺术作品不断接触而培养出来的。它既要求学生对自然和艺术作品长期的感性接触和体验,又要求学生有相应的知识,包括对美术语言的了解,对艺术风格的认识。
3、什么是创造力?
创造力就是人在过去知觉的基础上通过大胆想象,标新立异,构建新形象的能力,具有独创性。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知识的进步,是知识的源泉。”有了创造性想象的参与,就能借助过去的经验进行美术的创造活动。
4、什么是中小学美术课?
长期以来,中小学美术课一直被纳入“技能”学科的范畴,即借助一定的教学方式,横向和纵向传播每市姿势和技能。不同的是,课程标准把美术课程定性为“艺术文化课程”,还强调中小学的美术课的素质教育特征,加强了美术教育的人文色彩,使其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特性。从而能更加有效地塑造学生正确地价值观,陶冶高尚情操和完善人格。
二、课题的提出
1、是时代的要求,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身会成员的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新课标明确要求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美术教学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也是一种艺术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2、是素质教育的呼唤,美术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新课标指出: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成分,美术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范畴,其目的是普遍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原则
1、审美情境创设性原则。根据审美创新教育任务的教育对象的特点,精心创设审美意境,对受教育审美创新意识的培养。对情感的熏陶和感染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自觉的选择和利用各种审美媒介有意识地创设审美意境。使学生置身于所设的审美创设意境之中耳濡目染,以情动情,激发心灵的共鸣。
2、审美观与审美操作相结合的原则。审美观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对象通过感知、想象、情感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活动而达到领悟和理解的感受方式。是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形式,但是仅仅停留在静观上是不够的,必须使学生在各种美术制作、创作、多媒体设计等活动中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才能,这种审美创造操作活动,可以使受教育者丰富表象储存,开拓想象空间,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情感转化为想象的动力;还可以锻炼实践才能,把想象构成的意象物为审美形态的作品。
3、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原则。美术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都能得到提高,这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及艺术创造,采用各种不同措施,使所有学生都协调参与。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是行动研究法,本课题旨在探讨培养创造力的途径和方法,老师们主要是带领学生在活动中探究;
二是课例研究法,每学期每个研究人员均上一到二节专题研究课,通过一个个案例来探讨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的途径和方法;
三是总结反思法,课题人员在大量的理论研修,实践操作中探讨了一些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的途径和办法,对个案及时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并且提炼成理性的经验,撰写案例评析和论文。
五、研究过程
自从课题实验开展以来,课题组成员依据课题实验方案进行研究实践。
(一)、发挥教师特长优势,以点带面,形成美术研究氛围
山区小学一般较偏僻,规模不大,几十人至几百人不等,教师的专职化相对较弱,加上处于新旧交替时期的各种冲突,美术新课改的全面推进尤显艰难。如果我们充分利用美术教师自身的美术特长,发挥示范、领头雁的作用,以点带面,促进美术研究的氛围。
1、展示教师的美术特长,以自己擅长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有的老师擅长国画,有的功于色彩,有的又长于工艺美术等等。我们通过教师基本功比赛、教师才艺展示等活动,让老师们通过自己的专长不断向学生演示,示范,从而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
2、以特长美术老师的优点,激励更多美术老师的参与。实验老师当中有的擅长课堂教学,有的擅长论文的编撰,有的又长于作品展示。我们就因才出新,针对性的逐步发展,今天向这位善于上课的老师学习,明天由善于写作的老师讲座。课题组每年都举行优质课、论文竞赛研讨活动,针对课题的开展情况进行交流。几年来,我们推出了一批美术骨干人才,在全县的素质教育改革中发挥着师范作用。在全县形成了美术研修的良好氛围。
(二)、挖掘乡土美术素材,整合土家民族资源,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新课标指出:美术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开发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即提倡生活美术的观念。从实验开始以来,各课题实验点都非常注重乡土美术素材的收集、整理工作。积极参与民间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如实验小学收集整理出了“土家绣鞋垫、土家风俗农民画、土家剪纸、清江石画、西兰卡普编织”等,庄溪小学收集的龙灯的制作、狮子的扎法等,以及家乡的风俗民情、风景名胜等等。并将收集的资料整理后,有机地与美术教学相结合,使昔日的课堂有了特色。如:庄溪小学的徐老师在上色彩课时,让学生自己从身边的动植物或矿物中寻找可以制造色彩的物品,学生将采集的栀果捣碎、取汁;本地的观音土多,适宜雕刻,我也让学生带入课堂,设计制作小工艺品,学生或削或刻。还有实验小学刘海燕老师的土家民族剪纸艺术进课堂等。都是乡土资源成功应用的实例。就些都大大丰富了课题实验的内容,充实了师生的视野。
另外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不少学校课题组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一是邀请了土家文化名人(如杨小强老师、覃发池老师、)和民间老艺人给教师、学生作辅导,定期请他们辅导和讲解土家族人的风土人情及土家文化的美术表现形式,使师生们受益非浅。二是把老师送出去,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回来上汇报课,把先进的理念渗透于自己的课题研究之中。几年来,我们的实验教师都多次出去观摩学习,上示范课、研究课,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彰显课程特色
学生审美素养及审美经验的获得途径主要就是在美术活动的体验中。
1、各课题实验点注重美术课程适时参与学校校园文化活动
学校的文化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与美术教育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如校园绿化、文化墙、板报设计、标语、以及“六一”“十一”等庆祝活动的设计布景等等。都离不开美术的参与。各实验教师都积极和学生参与其中,体会美术课程的的特点,在设计的作品中分享成功的喜悦。
2、创设专题美术活动,提供展示平台
在实验研究阶段,除了对老师开展丰富的美术研究活动,对学生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如每个学校每学期的主题性绘画、书法或制作活动,如实验小学开展的趣味黑白画、儿童简易画,彩卡纸画等等,都是学生自己寻找到的表达方式,老师顺势指导和深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兴趣浓厚,创新意识不断加强。
还有每两年一届的全县中小学生现场书画比赛、科幻画比赛等等,都是学生展示的阵地。每次比赛都有几百副作品参赛,可见学生们的美术素养有了大副度的提高。
六、收获与结论
(一)收获
1、“小学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实践与创新”课题研究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
由于过去的美术课过于注重技能的培养,使学生丧失了对美术的兴趣,但自从开展课题以来,教师通过改进教育教学手段和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美术实践活动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并以次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2、“小学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实践与创新”课题研究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其一,促进了教师观念的更新。观念决定行为,只有树立与课题研究相适应的现代教育理念,并内化为行为外显出来,才能保证课题的顺利开展。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自始至终把教育理论的培训学习放在首位。各实验课题组通过建立严格的学习制度,要求各位教师在自学的同时,每月集中学习一次,有效地促进了研究人员理论的储备和观念的更新,老师们树立了全新的美术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
其三,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通过该课题研究,教师逐步能够站在全面发展学生的高度充分挖掘美术教材内容的价值,并恰如其分地引进土家文化的精髓,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科学设计教法、学法,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注意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综合培养,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课题组多名教师成长为教学能手,其中,翟可、刘海燕、刘海容老师多次在市级的教研活动中执教观摩课、研究课、竞赛课,并获得极高的评价,在全县的新课程培训中也是多次承担示范课的教学,或者参加县研训中心组织的送课下乡活动,均展示了该课题组教师的非凡风采。
其四,促进了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课题研究的开展,迫使老师们去学习、思考、研究、探索,课题组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也给了老师们锻炼的机会。老师们的科研能力在研究中得到提高,撰写的论文在国家、省市县各级报刊杂志上登载。我们从“教师成果一览表”(详见附录)中便可见老师们的科研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
3、“小学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实践与创新”课题研究的开展,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学校发展是以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为基础的。该课题研究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教师的频频获奖,习作、研究文章的频频发表,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该课题实验开展以来参与本课题实验的实验学校,实验小学、花坪小学、庄溪小学都已经成为了省、市、县级的示范学校。
由于学校规模较小,专业教师不足,我在担任本校美术课的同时,不断兼任其他学科教学及班主任工作,有人戏说我是学校的后补人员,其实是中坚力量。在参加工作的近十年中,得到学校许多老教师和行政领导的帮助,在增长自己综合能力和不断探索教学规律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现作如下总结:
一、思想政治素质方面
自1999年参加工作以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政治立场坚定,认真学习和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遵守《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在任职期间,不断加强品德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尽可能用美好人生理想和信念去启迪学生,用纯洁的品行去感染学生,用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成为学生道德的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人的态度,对学生对未来公民的态度,能为人表率,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教师的政治观念、思想品德、治学态度,甚至言语仪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诸葛亮《出师表》中有一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不恶小而为之。”时时注意“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让自己的每一细小言行,都成为学生的榜样,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二、教育教学工作方面
由于本人有较高的专业理论和教学能力,能胜任初中所有年级的美术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搜集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能结合理论教学从理论上解决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并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熟练运用多媒体,能在视觉、听觉上产生一定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记忆。教学效果评价良好,能根据新课改教材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组织教学;具有独立编写切实可行教案的能力,主动积极参加新课改研讨,独立撰写教育论文。任职期间,曾撰写多篇有价值的教学论文。XX年10月《如何搞好艺术创作》,在登封市教育教学论文交流中获一等奖; XX年6月,《愉快教学在美术课中的应用》,获河南省优秀教育科研论文二等奖;XX年12月《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创新能力》在郑州市教育教学论文交流中获取优秀奖;2010年9月《对初中美术教材与教学方法的认识》论文刊登于《科技·教育》2010年第9期杂志;同期《深化美术教学改革培养“合格+特长”学生》在《教育经济研究》杂志上2010年9月期刊发,并收入本刊优秀论文库;XX年8月,个人作品《水粉静物》在河南省中小学美术教师作品评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任职以来曾指导 刘会丽老师,使她尽快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顺利通过学校验收。
教育工作是一个光荣而艰巨的工作,它的成败如何直接影响整个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社会进步。而教师队伍的素质正是影响这个意义的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做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教育工作能力,还必须具有一定教研工作能力。我能熟练运用教育原则、方法,坚持全面发展,坚持正面教育,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想实际,注意挖掘教材内容,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经常利用课内外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尊重学生是教育原则和教育本质的要求,教师把学生当作发展中的人,并创造各种条件引发他们无限的创造力和潜力,在欣赏《美术是人类文化的载体》的教学中,启发学生观察分析,使学生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从中进行思想教育和艺术情操陶冶,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爱护人类文化遗产。同时,根据学科特点,带学生到课外写生,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绘画技能,开阔视野,领悟大自然的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和美感,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三、个人素质提高方面
教学实践告诉我,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素养的同时,还要善于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观念,为了充实自己的头脑,增长自己的知识,我于XX年参加计算机中级培训,英特尔教育培训;XX年——XX年参加,西南科技大学本科,并取得本科毕业证书;XX年年参加七、八、九年新课程培训,信息教育培训。
四、履行职责
任职以来,本人尽职尽责,做好学校美术的各项工作。在完成本职工作和教育教学的同时,每逢重大节日、会场布置,积极配合学校设计策划活动的布置装饰工作;开学初、期末,协助后勤搞好工作。经常加班加点,熬到深夜,不计个人得失。任职以来,每年都超工作量,而且从不无故矿课,无故请假,受到领导的好评。XX年11月在郑州市学校食堂建设工作中,由于工作积极、认真、效果突出,被评为郑州市先进个人;XX年2月被评为登封市XX年度文明教师;2010年9月被评为登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我竭力于全面学生的特长,自XX年以来,为市重点高中输送大量美术特长生,2010年5月在“爱我嵩山、支持申遗”书画活动中,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 (1)
另外,XX年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认真组织指导班委工作,注意班干部的培养,加强对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培养,利用班会开展专题性活动,以身作则,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和带动学生,成绩显著,在XX年年“两争两创”活动中,所辅导班级八(2)班被评为XX年年度郑州市文明班级。
论文摘要:高师美术作为培养美术师资的母机,其教育教学却日益脱离师范轨道,对此需及时作出正确的认识并加以调整改革。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和美术课程资源的拓展,高师美术教育的职责在不断扩大,小到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开展,大到整个素质教育的推进,它都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高师美术教育作为教师教育,其“师范性”是不言而喻的,有别于培养专业美术人才的美术教育。但重新审视高师美术发展现状,发现其已日渐脱离师范轨道,非师范性彰显,向专业美术教育靠拢的趋势并没有随着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有所减弱。
一、高师美术教育的非师范误区及其弊端
1.课程设置的非师范误区
课程设置的非师范性直接导致所培养的人才素质和规格不符合社会需要,造成师范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我国现行四年制高师美术普遍前两年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后两年以名为选修实为限制一门的技能为主,甚至某些师范类美术专业在招生时就打出划分专业的招生计划,吸引了那些一部分上不了美术院校却又想当画家的生源。当前高师美术课程设置的非师范性主要体现在:(1)重技能教育轻人文教育,中外美术史、美术概论、中外画论概要、古文字学与古代汉语、美术考古学基础、书画鉴定概论等理论课程仍未受到重视。(2)教育类课程在总学时中所占的比例小,理论课空洞脱离实际,教育实践课流于形式,形同虚设,轻视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数量和质量上都达不到要求。
2.课程、学生评价的非师范误区
正确的课程、学生评价体系在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中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相反,错误的则会起到误导。仅以技能的优劣作为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标准,而轻视其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甚至忽略不记,明显具有片面性、划一性和非师范性。在这种评价标准下,一方面学生偏离了专业方向,不安心于师范专业,找不到正确的专业定位;另外也导致了高师美术教育教学没有抓住师范教育的特性,注重单纯的技能训练,偏重学术性。
二、 高师美术教育突出师范性的应对策略
高师美术偏向技能教育正是师范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学术而轻师范,不能正确处理 “学术性”和“师范性”关系的表现。随着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求水平的提高,如何突出高师美术师范性,培养合格美术教师成了重要的现实问题,对此笔者作出探讨,并提出几点优化策略:
1.明确培养目标,树立正确的师范教育观和学生观
不管是专业美术院校,还是高师美术都有其相对应的培养任务和社会价值,并无高低之分。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在软环境和硬件设施上和前者有一定的差距,如果一味盲目地追随专业院校,失去师范特色,会与基础教育脱钩,而重复建设,也只能培养出不符合市场需求的毕业生,造成教育资源浪费。高师美术要明确服务目标和实际的社会功利目标,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扬长避短,转变好大喜功、追求功利的思想。对于学生而言,要认清自身的价值,认识到成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同样能够有所作为,并且可大有所为,树立为美术教育事业奋斗的远大目标。
2.重构教育类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不同的学者对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构成有不同的见解,但在基本构成方面是有共识的,即一个教师需要掌握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的基本知识、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技术。而后两项的知识和技能正是我们所忽视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师范类课程在这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他们规定摄影、版画、油画、雕塑等技能课都是选修课,而艺术史、博物馆教育、社会调查研究、中小学教学实践与研究、批评理论、媒体课、写作课等则为必修课。尤其是“中小学教学与研究”有更多的课时安排,毕业生展出自己的中小学美术教学策划(展示)。
正如《学记》中所说: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体现师范教育的特性,扭转重学术轻师范的局面,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创新素质,加强教师“职业性”教育,使其能够尽快进入教师角色。一方面,需要增加教育类课程,改变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中小学美术教材教法,增加美术教育学、美术心理学以及现代教学技术等课程;另一方面,要注重教育类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相结合,使理论成为实践中动态的理论,而实践成为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实践不要仅仅拘泥于中小学教育实习,在中小学实践的时间和机会是有限的,要增加实践的机会必须要扩大实践层面,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宫都可以作为实践基地,在校内也可以举行模拟课堂,积累个人实践知识,形成基本的教学、教研能力。在2003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出台的《本科学生课外12学分实施办法》规定学生除了修完校内规定的学分外,必须在校外获取12学分,旨在鼓励督促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这对我们的教学是一种有益的启示。
3.调整教师结构,引进教育理论和教育实习老师
高师美术教育师资多来自专业美术院校,知识结构偏重技能,而教育类知识欠缺,对前沿课程改革缺少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师美术教育教学。课程改革是个系统工程,不单是增删一些课程的问题,必然牵涉到教学改革、师资结构的调整等一系列问题,这是不容回避的。所以在现有阶段和条件下,应一方面积极引进专业教育理论和教育实习老师;另一方面通过与中小学的合作,从校外聘请艺术教育第一战线的、具有丰富基础教育经验的教师定期举办讲座,现身说法,聘请他们担任专业发展导师,与校内教学法教师、教研指导教师一起,形成教师专业发展队伍,共同带领学生开展专业发展活动,并定期举行任教素质技能比赛、教学讨论等活动。
4.注重隐性课程,创设高师美术师范文化氛围
突出高师美术的师范性,有效地利用隐性课程的积极因素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针对学生对于中外美术教育以及美术教育家了解甚少的现状,可以利用学习环境中的文化装饰,宣传介绍美术教育家、优秀美术教育工作者的事迹,让这些装饰文化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作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和道德观。
参考文献:
[1]刘捷 《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小学美术教案设计应结合学生知识水平。教师应有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方法,采取必要的教学措施,制定符合学生知识、能力水平需要的的教案,有效的促进教学与学生求知,使学生更加容易的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案不单纯是教师教学的方案,而必须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出发,其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学习与发展。目的是要教师改变传统观念,把课堂的主导交给学生,教师起到的是启发、引导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写美术教案时要充分了解学生,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融进整个教案,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编写教案时,遇到较抽象的理论课时,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就会考虑是否有必要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又极易理解的课题。”小学美术教案设计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也要考虑学生具备的理解能力、学习特点等,以避免把目标设定得过高或过低,在教具学具的准备方面也应根据学生的经济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用具。有利于编写出优质的教学案例,这样,“在设计案例时各个方面都考虑到学生,不仅有利于编写出优质的美术教案,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能够融洽相处,愉快学习。小学美术教案设计应符合学生素质培养需要。”现在美术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与美术欣赏能力,运用基本的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最终使学生达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二、小学美术教案设计与教学方法手段的关系
传统美术教学的教学设计往往取决于教师个人经验,优秀教师的成果大多建立于个人经验的教学艺术,这虽然十分重要,但毕竟因缺乏理性的指导和理论的归纳而难以推广。当代的小学美术教案设计中的教学方法手段,应依据学生情况,尽可能把课程教学转化成学生较易理解又普遍喜爱的内容形式,确定课业类型,应根据课程类型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方法手段的改变,是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基本理念。小组合作是通过组内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减轻学生压力,增强自信;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小组合作学习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革新,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为进一步合作学习创造条件。构建与小组合作学习相适应的评价机制,形成与小组合作学习相适应的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学习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美术课程的评价不仅要看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指标及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效果,此外还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发展潜力。
三、小学美术教案设计的要素
首先,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编写优质教案,要求我们应尽量使自己编写的教案符合新课改中对小学生美育的各项要求。同时还要多研读一些优秀的小学美术教案,注意其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思路的阐述、教学活动的组织。其次,重视美术课程的整体设计。确定课业类型,根据课的类型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如年龄特征、身心发展特点、具有怎样的能力、思想状况、知识水平、学习爱好等特点,通过分析,找到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过程。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小学美术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按照新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的要求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即让学生懂得什么知识、学会什么技能、完成什么作业。过程与方法目标,即采用什么学习方法和先后顺序,如何使教学更有效。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即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要清楚地了解,一节课的容量是有限的,不可能将三维目标全面实现,所以,又应根据实际情况,宁缺毋滥,不必求全。设计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指教学知识的要点和要害所在,根据设计的教学目标确立最重要的教学重点,再依据学生的特点确立教学难点,第三,列出教具和学具。美术教学用具要针对性强、可操作,范画、板画、板书及现代媒体等设计布局要合理。教学反思,即教后心得体会,要及时总结、分析,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
四、小学美术教案设计的优化
第一,延伸教材与工具材料。小学生爱好美术,不仅因为可从习作中获取成就感,得到成功的体验,而且还因为能从工具和材料的运用中获得审美愉悦。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教师不应该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小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小学生兴趣的稳定性差,并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和情绪性,如果提供的知识是单一的,久而久之,会使他们感到厌倦、乏味,从而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改变与拓新教学内容与工具材料,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扩展学生思维空间。当代环境下的美术教学,整合现代的视听教育手段来进行教育活动,它具有形象化、生动性和表现手法多样化特点,对于启迪学生思维,拓展思维空间,提高创造力有着积极有效的作用。课前我们可以利用PPT、FLASH等软件,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制作自己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形声信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友好的人机对话环境中,在图文并茂、声影一体的呈现过程中,变抽象说教为形象演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试之积极的设想、主动的思维,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扩宽他们的认知空间。”
第三,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美术教学设计。网络资源丰富多彩,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料大宝库,而且具有资源共享的优势。美术学习的各个领域,如绘画、工艺、摄影、设计、雕塑、建筑等的相关资料可以在世界各地的美术网站中找到。利用网络资源可以使我们尽可能多的接触到各类艺术形式,感受到艺术的丰富多彩。同时网络中还有许多专业性的美术学习网站可供老师学习。我们可以登录相关网站看看同行的教案,下载小学美术教学所需的图片资料并以他人的教学经验启示自己,去探索属于自己的方法和手段,在诸多相关信息的不断碰撞中,构架起开放的教学模式。我们还能下载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扩宽我们的教学空间,用互联网资源丰富我们的美术教学内容,突破书本知识的限制,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还能开阔思路。在丰富资源环境下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工作室制
一、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发展困境分析
1.高师美术教育与地方基础教育缺乏有效衔接
目前,部分高师院校对中小学美术教学新课改的研究不够,在美术教育学、中学美术教学法等方面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部分师范生的知识结构与当代学校美术教育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以致毕业生从教后传授老内容沿袭旧方法,缺乏引领新课改的意识和能力。
2.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对工作室制的尝试较少
从现有文献梳理情况看,目前国内采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并取得实质成效的院校大多处于东南沿海地区,应用的专业以艺术设计、信息技术和机械设备维修等为主。在高师美术专业教学中,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设计、绘画、陶艺等专业均有所尝试。其中,设计专业的工作室教学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高校认可,但在美术教育专业少有涉及。究其原因,是缺少同时适应美术专业和教师教育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
3.高师美术教师教育缺乏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
高师美术教师教育长期依靠高师内部教师,没有找到合适路径引入基础教育中的优秀师资。近年来,地方各级教研室鼓励中小学教师建立“名师工作室”,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引领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均衡化。从某种程度上看,“名师工作室”代表了区域学科教学的最高水平,如何将“名师工作室”中的地方名师资源引入高校,让师范教育从源头就接触到优质的教师资源,通过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与社会“名师工作室”对接,邀请名师直接进驻高校工作室,成为实践型导师,以提高师范教育的实效性,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
二、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构建
1.构建美术教育专业工作室的基本模式
(1)评价体系的弹性构建
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专业课程学习与其他专业工作室交叉组织进行(如果未成立专业工作室,则由专业选修课程形式组织进行);工作室的日常教学和活动以项目管理的方式组织,由学生自我管理,如读书会、网站内容更新、校外教学活动、交流会、项目汇报会等,均由学生主持并负责跟踪记录。学生进入工作室之后,从日常教学到毕业论文和创作的指导,都由其所在工作室的导师负责完成。工作室制的学分绩点,除必修课程外,以学生阅读、参赛、科研、教学创新、社会活动等灵活换算,考核评价依据工作室的培养目标,重点放在对学生核心能力的考核上。加强对考核方法、考核形式和考核手段的研究,尽量突出工作室制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最终能力的评价,设立个人和团队自由形式参与的评优评先,有效形成相互激励、互相竞争的机制。
(2)教学方式的灵活构建
学生入校后通过一到两年美术学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后,根据自身的兴趣取向和未来教师职业需求,结合工作室指导教师的学术专长、研究领域等进行双向选择。学生选择工作室,要根据大一、大二期间在专业工作室修得的学分绩点排序,从高到低自愿选择,后由工作室举行面试。双项选拔的模式有助于保证学生的积极性和专业程度。同时,工作室的导师可以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兴趣爱好有深入的认识,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层次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手段,运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发展需求。
(3)教学专题模块化构建
学生进入工作室后,工作室负责指导学生在专业方向工作室两年的核心专业课程学习和专项训练,包括教学管理与组织专题、教师微观教学技能专题、教师职后发展专题、考研与就业选择专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基本能力与专业团队合作精神等。学生经过教师教育工作室两年的学习后,学分绩点考核合格者可选择导师辅导毕业论文和创作。对于学生毕业求职期间和就职后的专业化成长,工作室要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并提供学术支持。
2.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要重构课程体系,开发项目课程。工作室将社会相关学术机构和教学单位的研发项目引入教学,按照各阶段的教学任务布置项目,通过完成项目的形式锻炼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强调根据社会上对美术教育的需求,把实际的教学案例和开发项目引入课堂教学,逐步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转变,力求做到面向基础教育挑选并引入课堂教学项目、课题、案例,展开以项目、课题、案例为中心的专业教学,与基础教育接轨,培养满足校内校外教育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工作室制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三个实训任务模块。第一,教学训练模块。负责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设计、教材教案编写、教学改革研究以及校外美术课程的开发等。第二,科研训练模块。负责教师教育相关学科领域的比赛和科研创作任务,如各级教学比赛、作品比赛展览、撰写论文、文创产品的开发与设计等。第三,开展社会服务活动模块。负责与地方各级美术教研室、中小学校、校外美术培训机构等一起,开展有关学科领域或专业方向的横向性合作项目。
3.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方法
高师美术教育应秉持艺术多元化的基本原则,承认艺术在形态、方法、观念与审美层次上都呈现出差异状态。不同的艺术形态对应的是不同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工作室的教学方式由单一向多元过渡,教师由单纯讲授向实践和讲解结合过渡。工作室指导教师将尊重教育的理念运用于教学,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在工作室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并且可以针对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教学方式,避免学生长时间学习单一内容产生倦怠。工作室将学生分成若干团队,以项目实操为形式实施教学,模拟真实任务情境,让学生在项目化管理的过程当中,以更加灵活、多元的方式自主参与某项项目内容,在相互借鉴、团队合作的过程中成为教育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如案例教学法、实地考察法、小组无领导讨论法、情景模拟法等。同时,工作室建设有数字化教学平台,如美术教育学习网站、微信公众账号和教师群,用以资料学习、工作室活动展示、学生个人展示和交流,为学生提供考试、比赛、求职等资讯,为毕业生和从业教师提供科研服务。
4.建设衔接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平台
高师院校应本着开放办学的理念,积极开展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以工作室为平台积极开发校内外的优质教学资源,引入校外名师资源,是工作室制教学的一大特色。搭建中小学与高校教学合作的桥梁,打破高师院校封闭办学的模式,实现开放办学、合作办学,与相关部门建立深度的长效合作机制。一方面,高师院校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和学生就业的具体要求,与省市多所学校和培训机构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如版画教学实践基地、儿童创意美术教学实践基地、书法教学实践基地、陶艺教学实践基地等,为学生提前适应社会教育环境做好准备,缩短了在校学生与就业岗位间的距离。另一方面,高师院校将地方学校的优质教育人才和特色校本课程等引入工作室制教学体系,如邀请地方名师进驻工作室,与校内导师共同承担学生培养工作。同时,工作室承担地方中小学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发工作,以地方美术教育的实际需求锻炼学生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论文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教师教育教学过程
近年来,高师美术教育在“艺考热”、扩招热及火爆的艺术品市场推动下,其办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数高师院校打破了单一培养教师的传统,面向市场设置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形成一种办学模式多元化的强劲态势。同时,在基础教育新课改和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推动下,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学过程数字化两种趋势也十分明显给高师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培养目标趋于多元化
(一)设计艺术成为高师美术教育新的生长点
传统上,我国美术教育大体延续着美术学院工艺美院和高师美术教育三大类型并存的格局。其中,美术学院设置国、油、版、雕、史论等传统专业,培养专业美术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工艺美院以实用设计门类划分专业,培养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高师美术教育大体沿袭了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培养各级各类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为专业培养目标。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种格局开始发生变化。社会对纯艺术类人才需求量不断缩小,中小学美术教师在大中城市也渐趋饱和,而设计类实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递增。至90年代,设计类专业成了中国美术教育的热点。全国各大美术院校都争相开办设计类专业,而高师美术院校也不甘落后,相继增设了“平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以教育部属六所师范大学为例,华东师范大学设有综合绘画、美术教育和环境艺术设计三大学科,并按“综合绘画和美术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两个方向招生;东北师范大学设有美术教育、油画、水彩画、中国画、雕塑、环境艺术与服装艺术设计、装潢艺术与电脑美术设计等7个系,其中只有美术教育系为师范类专业;陕西师范大学设油画、国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四个系,并按照美术教育、绘画、装潢设计三个专业培养人才;北京师范大学下设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专业,专门培养从事美术、书法、艺术设计教学、创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人才;西南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绘画及雕塑四个本科专业,只有美术学为师范类专业;华中师范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为非师范类专业;华南师范大学现有美术学、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三个本科专业,设有美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新媒体艺术等系,多数为近年来新兴的非师范类应用型专业。
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席卷全国的大学综合化总趋势的一部分。从高师美术教育的角度看,这种综合化趋势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美术教育的综合化。在以往,美术学专业有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师范类”被“教师教育”所代替。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而是为培养主体多元化开辟了道路。当前,不少艺术学院都开设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其在师资、科研、教学基础等方面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并对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劲的挑战。二是教师教育综合化。近年来,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1991年,在欧洲教师联合会上,由欧共体12个成员国60位专家共同提出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口号,认为“大学应该在教师培养和培训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国,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在有条件的综合高等学校中试办教育学院。
2003年11月,全国一百多所非师范类院校召开会议,共同《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教师教育的行动宣言》,明确指出:“中国教师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从数量满足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新时期。实现这种转变,鼓励师范院校综合化和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其办学经费充足、硬件设施先进、学校认同感较好等优势,他们的毕业生后劲足、适应性强,更加受到中小学校和同行的好评,这也成为高师院校实现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二)培养目标多元化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专业的多元化根源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科专业的综合化。但在现有的高师本科教学模式下,学科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二者间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因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是大势所趋。主要途径有:一是形成“大美术”的理念。今天,美术在人们的观念中除了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外,还有建筑设计、工业造型、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染织设计、装潢艺术、多媒体网页设计等等,在这些专业中还可以分出多个分支,它们都是美术的范畴。二是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当前,多数高等师范院校都撤系建院,并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学生入学后不分专业,统一进行基础教学,在充分了解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及就业形势之后,再由学生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少高师院校,已经开始试行弹性学制和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1)“2+2”的小学师资、“3+1”的中学师资培养模式。小学师资前两年学习基础公共课和主修专业,后两年进行辅修专业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学师资前三年进行基础公共课、主修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学习教育理论并进行教学实践。(2)辅修及双专业、双学位模式。许多高校都允许学有余力、并对教师工作感兴趣的学生选择辅修教育类课程,修读双专业并获得双学位,为其以后取得教师资格证打基础。(3)“4+X”的教师教育模式。其中,实行“4+0”模式者,学生毕业即就业;实行“4+2”模式者,学生本科毕业后再读两年硕士学位,培养目标是重点中学的骨干美术教师;实行“4+3”教师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硕连读的办法获取硕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美术类高校担任专业课教师。
二、教师教育趋于专业化
(一)“教师专业化”已经从理论走向现实
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职业意识更倾向于是一个画家而非美术教师。这种状况随着教师地位的提高,尤其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理论的提出而有所改变。教师专业化理论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CarrSaunders,A.M.)于1933年提出来的。1986年,卡耐基公司和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的《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两份报告,指出公共教育质量只有当学校教育发展为一门成熟的“专业”时才能得到改善。在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明确提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2000年,《职业分类大典》也将教师归人“专业技术人员”。
从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全面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这些都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奠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教师专业化是针对其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突出,以至于产生较大的职业可替代性提出来的,意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和专业地位。尽管与“画家”的名头相比,美术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仍比较低。但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美术教育必将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职业而获得普遍的尊重。
(二)促进专业发展是高师美术教育的义务
在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本质上看仍属于职业教育,其课体系基本上是参照美术学院绘画专业设置的,教师专业化程度很低。为此,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三个层面来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一是加强专业课教学。教育部于2005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明确指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根据这一目标,《课程方案》从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提出了五条规格要求并从课程体系中辟出一个专门领域——“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其中“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与“美术教育实习”为必修课,“中国美术教育史”、“教学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外国美术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为选修课,其目的就在于体现课程的师范性。二是增强人文内涵。多年来,我国的高师美术专业一直以培养画家、雕塑家和设计师为取向,注重专业技能课训练,忽视美术史论课学习,这种知识结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这在美术课程观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在新课程方案中,美术欣赏课被放在突出位置。它不仅需要教师对美术实践有亲身体会,更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因而需要在美学、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乃至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人。三是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一般说来,教师的知识可分成两类,即“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师美术《课程方案》中的实践性课程达20—22周之多,其中包括社会实践(军训、社会调查、就业指导、劳动等)、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答辩、艺术实践、艺术考察等,这些都有利于推动学生的专业发展。
三、教学过程趋于数字化
(一)数字化改变了人们关于美术的感知方式
一般认为,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纸、布、木板、粘土、大理石、塑料等,通过造型手段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艺术形象。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关于美术作品的感知方式越来越技术化了。上世纪90年代后,数字化的印刷、摄影技术高度成熟,大幅广告、精美照片、时尚杂志、网络世界、数码影像等,凡是能够吸引眼球的功能都被商家广为采用,以致导致人们普遍的审美疲劳。而关于美术创作的经典手法,也被数字化时代颠覆了。以前,从设计到完成一幅作品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而且对手绘技术要求很高。现在,人们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摆脱了铅笔纸张、直尺圆规、颜料调色盒等绘画工具限制。即使是一个没有受过专业美术训练的人,只要使用Photshop等普通绘图软件,也可以制作出令人满意的图片来。不仅如此,数字时代还促生了以美术学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尤其是广播、电视、动漫、环境、设计、广告等新兴产业的迅速成长,对高校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大的拉动。为适应这一需求,许多高师类院校都开设了基于信息技术的艺术设计专业。比较典型的有;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三维动画创意及制作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广告、新传媒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后期合成、电脑剪辑、特效制作以及影视作品技术处理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游戏动画设计专业,主要培养能够在游戏制作领域胜任原型设计、模型制作、纹理制作、动画调试等岗位的工作,并进行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技能型人才,等等。这些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与传统美术人才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他们所从事的美术活动很难以传统的美术概念来界定与归类,但往往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也引领高师美术教育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