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6 03:27:3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信息农业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农业会计信息网络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经济存在国有农场、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农户和农民合作社等多种不同性质和组织类型的经济主体,他们在对外提供会计信息和实现会计目标中,要考虑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将信息提供给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目前农业会计信息网络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1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
1.1.1内部控制活动方面的风险
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内部控制的一项内容是人员权限的控制。在会计信息网络中,对人员操作权限的控制具体表现在会计人员的分工上,通过对不同人员授予不同权限来实现,而不同人员通过不同的口令进入操作系统。就目前来看,操作口令的安全系数并不高,一旦被人窃取或破译,就会影响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甚至给单位带来巨大损失。在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凭证、账簿、报表信息的存储介质采用的是磁(光)介质。这种介质存储的优点是存储量大,查询速度快,但是这种无纸数据极易被篡改或伪造而不留任何痕迹,弱化了纸质数据所具有的较强的控制功能,同时,磁(光)性介质容易损坏,一旦受损则很难修复,增加了会计信息丢失或毁坏的风险。在会计信息系统中,要求对各项经济业务的处理做到标准化和规范化,必须按照规定方法、规定流程处理各项经济业务,实现会计信息处理的集中化、自动化。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会计人员干预的减少,基本上依靠会计软件运行的程序实施控制,一旦部分业务处理发生错误,就可能造成部分甚至全部会计信息的失真。
1.1.2内部稽核、审计难度大
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由计算机硬件、软件、操作人员和各种操作规程构成的复杂系统。在会计核算中有许多不相容的岗位,这些不相容岗位在会计信息化中无法得到充分体现。目前实际工作中,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这些不相容岗位比较集中,增加了舞弊的可能性,也弱化会计内部的复核作用。会计信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存储,也容易被修改、删除或伪造,增加了内部稽核、审计工作的难度。在审计工作中需要运用更复杂的查核技术,审计所需的时间和审计难度大大增加。
1.2数据安全存在风险
农业会计信息网络能否安全运行,直接影响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而影响单位的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相关的信息数据流动性很大,会计信息不仅仅影响会计业务核算与会计信息的披露,同时影响利用数据的决策,一个单位的财务机密一旦泄露后果是难以想象的。具体安全风险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2.1软件系统存在的信息安全风险
会计信息系统中包含着单位内部的机密数据,如果被不法分子非法窃取,必然导致会计信息的泄露,给单位造成不良影响甚至是严重经济损失。这种风险来自于软件系统本身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操作人员的蓄意破坏和黑客的非法侵入等。
1.2.2硬件系统存在的信息安全风险
会计信息网络化实现以后,集中的服务器承载着所有的会计信息资料,一旦服务器在运行中出现问题,必然造成整个计算机网络瘫痪,而且有些因素引起的硬件损坏是不可修复的,这样必然造成会计信息丢失。
1.3农业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农业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会计人员,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发展、各方面知识相互融合的今天,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在农业会计信息网络化环境下,要求农业会计人员必须精通财务知识,懂得网络信息技术,熟悉网络常见故障的排除及维护方法,同时还应具备相关的农业知识,具有数据分析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一定的经营决策能力。在我国数千万会计从业人员中,虽然高学历的会计从业人员越来越多,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农业会计人员并未接受过系统的会计理论知识及相关知识的学习,对会计信息网络化的相关知识知之甚少。而一些具有高学历的财务会计人员,多侧重会计理论知识,对会计电算化、ERP、计算机方面知识不够熟悉,致使我国农业产业系统非常缺乏“会计-计算机-农业管理”复合型人才。
2解决农业会计信息网络化问题的对策
2.1网络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2.1.1增强内控风险防范意识
强化会计信息网络化的内部控制,是防范计算机网络犯罪的重要措施,也是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有效措施。会计信息网络化,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必然增加会计内部控制的风险,威胁到会计信息的安全性,社会上一再出现的互联网犯罪行为,提醒单位和部门要清醒地认识加强和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单位各级领导部门、财务部门和信息部门都应提高风险意识,认识到会计信息管理软件的应用,并不能完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必须把会计信息内部控制放在头等位置,防范风险,从平时一点一滴做起,采取操作控制、保密控制、监督控制等多种内部控制措施。
2.1.2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
健全的会计信息网络化系统内控制度是会计活动必备的基本条件。《会计法》中关于会计内部控制的相关规定要求职责明确、相互制约、严格程序、如实记录、定期检查。这就要求各单位在会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岗位分工方面制订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每一个单位都应结合本单位自身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
2.1.3加强对软硬件控制,规范操作流程
会计信息网络化条件下,必须加强计算机硬件控制和软件控制。可以通过进入口令的校验等来保证计算机硬件系统安全可靠。可以通过设计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处理各种故障、防止并纠正可能发生的错误,通过计算机系统安全的控制软件,保证会计信息的系统的安全运行。会计人员按照规范进行操作,保证各项经济业务输入数据的准确性、确保财务软件正常运行。计算机软硬件的安装,要保证可靠性、先进性。操作上一般采取的措施主要有:财务部门内部的职责分离,建立凭证的填制、审核、复核和报表等岗位职责,建立科目名称与代码对照文件等。
2.2对会计人员的要求
2.2.1加强对复合型财会人才的培养
农业会计信息网络化需要的是同时具备多种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会计人员必须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不断丰富充实专业知识。农业会计网络化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多种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结合,特别是会计实务操作与计算机软件操作技能的结合,以及会计实务知识与网络技术知识的结合。
2.2.2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后续教育
农业产业各单位应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组织财会人员学习现代网络技术知识及相关知识,使财会人员尽快结合会计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能力,适应当前会计信息网络化对财会人员的要求,满足信息时代对复合型财会人才的需求。
2.2.3财务人员要发挥主观能动观性
改革开放也给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创造了机遇,使我们能够迎头赶上国际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潮流,由于信息的广延性和通用性,使信息化发展给各行各业提供了发展新机遇,利用信息产业的发展去武装我国传统农业,就可以为我国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技术活力,使我国传统农业得到超常的发展。
一、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信息技术与农业结合也同样能够起到倍增作用。
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如农产品交易信息等。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政府每年拨款15亿美元,用于建立农业信息和市场服务网络。有着粮仓称号的俄亥俄州的农场主,一个人经营几千公顷的土地,全靠电脑管理控制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而在我国目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公顷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使之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所以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用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无疑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使我国传统农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二、把农业信息当做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做一项产业来发展。众所周知,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发展最迅速、科技含量最高、利润率最高的产业之一。发达国家50%以上产值来源于信息业,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所以农业信息化建设决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现代农业在农业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服务,农业信息已经涉及到了农业生产、流通的方方面面,加之信息本身的增效作用,使得农业信息服务的各环节都会有效益产生,在这里由于农业信息效益市场价值的体现,起到了促进农业信息向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得将农业信息化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成为了可能。
三、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信息量: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通话次数、E-mail数、信函数、报刊数、网上信息数、因特网点数等。
信息装备: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电话机数、电视机数、计算机数、上网微机数等。
信息主体水平:如单位面积内人口中的第三产业人口数、大学生数、信息从业人员数、上网人数等。
信息消费:如个人、单位或集团消费中信息消费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等。
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具有不小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希望将来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四、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在我国总人口中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有绝对大的比例。在我们对浙江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绍兴市所属嵊州市1998年专门提出了“必须像重视农业科技推广一样重视农业信息”的要求,嵊州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如嵊州农业信息网,短短几个月就有200多个农户、企业在网上交易,涉及200多种农产品,吸引了美、日、香港客商洽谈生意,成交额已突破300万元。又如绍兴“中国轻纺城”这一大型纺织品专业市场,去年成交额167亿元,成为亚洲最大的轻纺市场。这个市场建成了100兆的网络线,所有商户都可以进入因特网,网址点击率已达3.5万次以上。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一般来讲,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优于落后地区,城市优于农村。虽然浙江省和全国相比,农业属于较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农业信息化建设目前仍显不足,农业信息流通仍显闭塞。比如,绍兴日报报道对在诸暨市的抽样调查表明,10个种粮大户中有7户不了解粮食购销改革,反映出农民目前大多数还是处在信息不灵状态,说明了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如果农民、农业工作者、小城镇居民都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或即使仅有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甚至仅有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农业人口来参与这个市场,按全国人口比率而论这个市场该有多么巨大。
发展农业信息产业本身也是一项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就必须用市场手段去做,用市场方法做市场的事,不宜用行政方式做市场的事,政府最好是去为农业信息产业业搭台,唱戏还应让企业去唱,政府不宜包办。但在发展农业信息产业过程中,政府要扶持,要给予优惠、引导,最终要按市场规律以企业运作方式来完成。只有真正按市场方式运作,才能真正发展农业信息产业。
1.农业企业信息化项目技术复杂程度高。农业企业因为产品为种植作物,其生产经营受种苗、气候、天气、环境、土壤、降水、员工经验、管理经验、植物生长情况等方面的影响比较大,其信息化需求更难以把握,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的难度也比一般工业企业项目管理的难度更高。
2.员工信息技术程度低,导致项目实施难度高。如前所述,农业企业因受制于往前传统的种植和生产管理模式,具体的基层管理人员甚至子公司经理的信息化技能严重欠缺,且年龄偏大。知识转移的工作量困难较大,信息化技能培训的难度较高。
3.信息化建设项目员工参与度低。农业产业由于多年来的传统生产方式导致企业中存在一定的保守、对新事物接受程度低、接受速度慢等文化习惯,也导致企业员工在信息化建设项目中的参与意愿较低。
二、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度影响因素分析
1.信息化项目内在因素对进度的影响。(1)因农业企业的生产特点,导致进度受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因需求分析受以下几方面的影响:①需求提出的局限性。由于负责人职位问题,很少能够熟知全局业务运作,所提出的需求的完整性因人而异。②需求描述的复杂性。需求的完整描述不仅面面俱到,内部的关联性很强,错综复杂。③需求审查的随意性。面对如此繁杂的需求分析与描述举行的需求评审,并不能对需求描述作深入细致的分析。(2)低估了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实现的条件。低估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实现的条件表现在低估技术难度‘低估协调复杂度、低估环境因素这样几个方面。
2.组织保障体系对进度的影响。(1)根本导向问题。在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如果内部协调不力、没有形成合力,则最终很难完成信息化建设项目。这就必须要求项目管理组织必须明确工作基本准则和导向,在项目管理全过程都必需加以强调,否则,对项目管理的进度和成效将有极大的影响。(2)组织结构上的问题及其解决。作为项目管理的组织保证,项目组的组织机构对项目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组织结构是项目管理的骨架,其功能是沟通信息、协调矛盾、控制进度、维持运转和指挥决策等。作为一个日常生产经营工作任务较重的农业企业,不可能成立项目式的项目管理组织,该项目的管理组织成员是由各部门抽调搭建成的,项目的项目组是矩阵式的组织构架,矩阵式组织构架既有项目组织注重项目的特点,而项目成员又是某一职能部门的成员,从而造成协调上的不利因素。
三、信息化建设项目进度控制的管理保障措施
1.农业企业必须做好业务流程的再造和完善。(1)流程重组的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分析设计阶段及实施阶段。首先是项目的初始阶段。这时应明确项目的内涵及意义,并由项目团队将需要改进的流程与企业的经营结果如提高利润率、降低成本等直接联系起来,使企业认识到改进流程的意义。然后,正式进入流程的分析及设计阶段。先对现有流程进行分析,可采用头脑风暴法,列出现有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找出现状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并在其中架设桥梁。然后据此设计出流程的各个步骤及衡量的标准。最后,提出从现状转化到理想状态的实施计划。最后,是流程的实施阶段。设计完流程并非万事大吉,实施阶段是关键。在这一阶段,要先定义实施的组织结构,与相关部门及员工沟通,并提供培训。(2)在流程改造的过程中,有几点关键因素必须注意:一是必须有高级管理层的支持,二是最好是由相关部门的代表设计,而不是完全依靠外力,这样才能保证新流程容易被接受、可实施性强。
2.组织结构上的问题及其解决。(1)在企业内部必须明确信息化建设项目负责人与企业职能部门负责人的职责,确保项目负责人与职能部门负责人之间的权利平衡。在矩阵式项目组织结构中,项目组成员一般接受两方面的领导:项目组负责人和原所属部门负责人,一般情况下,成员对所属部门负责人的忠诚度更高,因此,必须明确项目组成员在项目组内部的汇报关系,这样有助于项目组成员对项目责任心的建立。(2)有效沟通和调节双方矛盾。为了确保项目在时间、资源、效能上的合理平衡,项目组负责人必须与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充分沟通,除了让职能部门负责人站在公司全局的高度上理解和认识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重要性,项目组更必须帮助职能部门负责人充分了解项目各阶段所处的环境、工作任务、对资源的需求、项目进展等等,从而使职能部门对项目组和项目有充分的认识,了解项目的资源需求,从而帮助项目组的工作顺利进行。(3)确立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机制。在项目管理的实际工作中,随时都会遇到项目组和职能部门之间的矛盾,要注意到,不是所有的矛盾都是容易解决的,或者说不是所有矛盾都是可以通过沟通解决的。当两者的矛盾难以解决时,必须有一个机制来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性,这就从机制上确保了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性,从而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结论
1.1是顺应国际形势和国家政策的必然之举
随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国家逐步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保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电子档案管理办法》和《电子档案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这一系列举措说明了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国家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必要步骤。
1.2是档案传统式管理的发展趋势
中国最早的档案工作可能要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甲骨文、金文、竹简、羊皮卷、帛书等都是曾经档案的记录载体,发展到以纸张作为档案的主要载体后,档案管理逐渐制度化、系统化,但传统式管理有自身难以克服的缺点。一是由于档案需长期保存,纸张极易受潮、虫蛀及火灾等灾害的毁坏。二是需要投入大量的保管经费,档案被反复查阅,不可避免的存在原件受损或遗失,导致档案工作人员为无备份而每年不得不有的文档损失担忧。三是档案传统管理特点决定了档案的交互性弱,不利于不同部门、不同地方和不同级别单位的使用。
2现代农业科研发展中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2.1优化保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农业科研档案主要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载体材料的总称,其主要包括课题从立项、申报、总结、成果鉴定等一系列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档案材料,如科研档案课题立项的申请书、合同书、实验调查记录、科研过程中的照片以及科研人员在该项研究中撰写的论文等,既是生产资料,也是体现现代科学技术的载体。档案信息化建设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支撑,利用微机对档案文献进行收集、筛选和不同层级的加工,加强了对农业科研档案的保存优化率,是第二次农业科研创新,既扩大了档案保存的范围,又加深了档案管理的深度,有利于各种档案长期有序的保存。
2.2发展农业技术
农业在过去几千年作为主要产业,现在被称为关系国计民生的第一产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如何有效传承农业技术?除了身传言教,我国还出现了农业著作和一些有关农业生产的记录,如北魏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而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创造的十二气历对农业影响颇深。言传身教和过去的农业书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极易失传,印刷技术的落后和文言文的使用极大地限制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传承。20世纪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以计算机技术的广泛使用为标志,档案信息化管理也被国内外应用于农业。档案信息化、电子化的特点是易传送、易分享、易再次加工,这使得先进的技术、理论、手段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能被更多人和更多地方学习、使用,进而有益补充,更带动农业科学向纵深发展。
2.3经济效益
1节约了档案管理成本。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作为一门系统而专业的工作,既有农业科研工作的特性,又有科研档案管理的普遍性。传统式的档案管理需要长期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与之相比较,有赖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档案信息化管理一旦建成就能减少投入,节约资源。2创造新的经济价值。科技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巨大助力,农业科研档案是系统的科学技术的载体,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从最近几十年档案信息化管理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档案信息化管理当然也包括农业科研行业可以创造新的经济价值,对信息、计算机系统和人之间流动的良性管理可以带动广告收入、知识产权相关收入和农业增收等方面的提高。如果忽视了档案信息化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那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档案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
3在农业发展中的现状和困境
3.1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管理软件缺乏统一性
我国农业科研单位的信息化管理发展水平不一致,不仅表现在技术水平,也表现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缺乏统一性。使用的电脑系统不兼容,运行的软件各自不能互用,全国又没有共用一个既适用于文件检索又可用于档案信息管理的计算机管理软件系统,这些技术问题制约了档案信息化、电子化的进程,不利于工作人员利用电脑完成信息管理工作,不能快捷地出版信息编辑成果。3.2制约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和进程的起因由于我国事业单位的招聘机制分为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使得各个农业科研机构出现了一个怪圈,懂技术的不懂档案信息化管理,精于档案管理的又不熟悉农业科技领域。一些单位在发展档案信息化过程中没有配备具有档案管理专业素养的人员,“抓壮丁”转去负责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从目前看,许多档案部门缺乏现代高技术人才,档案、信息处理和农业技术复合型人才就更奇缺,大部分人员现代技术水平偏低,甚至有现代文盲现象,尽管引进了现代设备,仍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更是阻碍了档案信息化管理现代化。
4对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全球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对当前档案管理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对农业科研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变档案传统管理模式,打破档案信息化建设制约瓶颈,力争在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中脱颖而出,这就迫使我们要正视档案信息化建设,对照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困境,积极地寻找今后农业科研信息化建设的应对之策。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农业科研和档案管理两大专业领域的有机结合,要实现其长期的良性发展就要求从以下三方面采取措施,弥补短板,巩固长板,形成合力。
4.1建立全国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统一体系
个体的发展离不开集体的有力支持,要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建立全国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建设统一体系,体系要对档案管理中涉及的硬件、软件和法律法规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规定,让一切档案信息化建设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4.2高标准培养复合型人才
做好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工作离不开复合型人才的作用,要制定一个长期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使其在档案、信息化和农业方面精而专,既能投入农业科研实践,又能做好农业科研档案工作,更能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开发好农业科研档案信息的价值,创新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管理方法。
4.3重视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深层次开发
1.1无线应用协议WAPWAP(WirelessApplicationProtocol)是用于解决无线移动接入技术的全球性开放标准。主要是为移动电话、Internet、其他的个人数字助理机和计算机之间的无线通信提供接入标准。WAP只要求移动电话和WAP服务器的支持,而不要求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协议做任何的改动,因而可以广泛地应用于GSM、CDMA、TDMA、3G等多种网络。
1.2无限标记语言WMLWML(WirelessMarkupLanguage)是专门为手持式移动通信终端设计的语言。与HTML相比,WML消耗的内存和CPU时间更少,更适合手机等移动设备[2]。目前一些智能手机直接支持HTTP访问方式,但一部分中低端手机受系统及版本限制,对HTTP以及WMLScript等不能正常访问,因此从适用性角度考虑,建议采用最基础的WML语言开发,才能支持任意移动终端完美访问。
1.3WAP网络服务方案WAP网络架构由三部分组成:WAP网关、WAP无线终端、WAP内容服务器。Wap网关起着协议的翻译和转换作用,是联系无线通信网络与Internet的桥梁。WAP架构如图1所示。当用户从手机等无线终端键入要访问的WAP内容服务器的URL,信号经过无线网络以WAP协议方式发送请求至WAP网关“翻译”,再以HTTP协议方式与WAP内容服务器交互,最后WAP网关将返回的内容压缩、处理成二进制流返回到客户的手机等无线终端屏幕上。WAP网站与WEB网站建设,可分别设服务器独立使用,也可共用同一台服务器。WAP网页可用WML、WMLScript实现,也可用XHTML实现,还可将WEB页面通过HTML过滤或直接当WAP页面来用。从成本和建设速度角度上考虑,普遍采用的是最后一种,通过程序实现HTML到WML的自动过滤转换。
2.系统设计
2.1架构设计网站采用典型MVC模式,B/S架构。网站设计在逻辑上可以划分为WEB网站和WAP网站,二者共享同一台服务器,从而实现WEB与WAP网站信息的交互。
2.2功能模块设计农业信息网站主要功能是为区域农业提供相关信息服务,同时为区域农业电子商务提供支持。
3.实现方案
网站使用技术开发,利用VisualStudio2008开发工具,MicrosoftSQLServer2008数据库,IISWeb服务器实现。MVC框架提供一个基于MVC设计模式的应用,使得项目更加容易维护。
3.1WEB网站通过首页导航可链接至相应页面;用户访问首页可直接浏览农业新闻、政策、已通过审核的供求信息,查询信息;用户登陆后可供求信息;管理员登陆后台进行维护、管理及信息审核。
3.2WAP网站由于手机等无线终端的诸多限制,如网络宽带窄、屏幕小、存储空间小等,WAP部分网站减少了一些动态交互功能,以浏览网页和下载为主要功能。在用户管理模块增加了WAPPUSH功能,即服务器通过推服务器,将内容以短信的形式发至用户手中的一种业务。通过该业务能够将以前被动式的访问,变成主动式的推销,适合发送通知,用户也能够利用该业务定制信息。
4.总结
从理论上来讲,农业信息化的利用促进经济增长,分为以下几个层面:
1.1信息化的应用可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
这一优势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以北方平原地区为例,由于地势平坦,北方农业一般都采用大面积的机械化种植,在播种、生长期都需要进行实时检测和数据分析,以有效预防病虫害和对各个不同部分的田地进行农业生产资源的合理划分。传统的农业生产资源分配很难满足这一要求,人工操作成本高、效率低,而信息技术则不同,它可以在对各种农业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农业生产涉及的土地、化肥、劳动力以及市场等资源都能够进行合理考量,作出最准确的分析。且在传统农业作业时代,农民对信息的了解程度相对闭塞,对整体市场缺乏完善的认识,因而在进行生产活动时过于盲目,没有针对市场实际情况进行生产劳作,从而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1.2信息化的应用可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结构的确立是以市场需求为基准,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农民就会种植什么样的产品。因此,市场信息对于农业产业结构的确立至关重要,一旦信息掌握不全或者有所错误,农民很可能遭受重大损失。目前情况下,我国农村的发展仍然不尽如人意,农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对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能力非常有限,农民很难及时准确地掌握农业市场信息,因此会出现市场不需要而农产品滞余或者市场短缺而农产品不足的情况,这些都是农业产业结构失当产生的后果。信息化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农业信息网络,农户可以及时地做出产业结构调整,从而使生产结构符合市场需求,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可以物尽其用。此外,信息化的应用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如通过一些农业技术普及系统可以在第一时间向农户传播先进的种植方式。
1.3信息化的应用可以丰富农业经营模式
农业生产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农业生产必然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完整生产体系,甚至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在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中,农产品的销售基本都依靠固定渠道,销售方式较为单一,但是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农产品销售可以借助互联网通道开展网络销售,现在的网络销售渠道非常发达,基本上可以遍及全国各个区域,而且电商的发展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农户开发网络销售渠道将会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此外,借助信息技术,农户可以及时获得更多的市场信息,从而规划自己的实体经营,做到线上线下同步,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开发农产品销售市场,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发展。
2.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基于信息化的应用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和理论前提,在实际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应当尽力提高信息化的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1完善农业基础信息设备建设
信息化在农业中的应用前提是信息网络的全面覆盖以及基础设备的完善,只有在这两个条件都满足的条件下,信息化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价值。首先是网络覆盖,目前,还有农村没有安装电视、网络并不顺畅,甚至网费极高,让农户望而却步,因此有关部门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解决农村通网难、网速慢、网费贵等问题,尽可能为农户提供一个完善的网络利用系统,让其在农业生产中能够及时掌握各类信息。此外,和网络配套的基础设施,比如光缆等的建设也要同步进行。更重要的是,需要针对农业这一专门领域,开发便农利农的服务平台,及时向农户传达各类惠农信息以及农业技术的更新和使用方法等,把各类农业信息综合起来建设农村经济综合网络,这样可以切实做到惠农惠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2规划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
只有技术没有人才,技术永远没法发挥它的作用,而只是一无是处的机器。因此,在完善农村信息技术网络的同时,相关部门要注意培养农业信息化的人才,重在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这一点又可以分多方面来讨论。其一,要加强对农村领导干部信息化知识的指导,农村干部是一定范围内农民的直接领导,对农业发展也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因此从农村领导干部入手可以有效地推广农业信息化工程;其二,要大力培养农业技术人员,这就要求在一定群体内挑选出文化程度较高、理解能力较强的人士,组织他们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其三,是针对普通农户而言,要提高农民的信息利用意识,也要进行一定的文化普及工作,这样才能将信息利用技术落实到最基本的农户家庭。
2.3加大信息化利用相关政策法规支持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在政府的整体统筹之下进行的,没有政府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信息化进程就没法开展下去。因此,当地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完善农业信息化利用的政策和法规支持,具体措施有加强对农产品的市场调节,以及及时公布相关市场变更信息等,力求能够为农户提供公平的发展环境,推动本地区的农业发展。信息化的应用过程,政府的工作和决策具有绝对的权威,也因此政府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切实发挥在调节农业生产与市场、规划农村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作用,以实现更好的发展态势。
3.结语
农民在接受信息之后对其进行筛选,接受,实施,从而将原先固有的传统生产方式更换成科学的现代技术,使之提高经济收入。农业信息传播的途径多样化,大到国家、科研单位,小到农村合作社、服务站甚至农村信息员、农民个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
2沟通的作用和环节沟通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把沟通当作一种取得信息的有效方式,通过沟通可以使人视野开阔、信息灵通、反应敏捷、思维方式多样化。农业推广的开展即为农技推广人员与农民沟通的过程,推广工作的效果取决于农业信息的传播与沟通。农业推广工作中取得农民的信任是和农民有效沟通的第一步,在沟通中以农民为中心,从农民的心理着手,和农民交流朴实热情,用词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关心农民的生产情况、采用技术情况、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为出发点,和农民建立感情并与其做进一步的交流。让农民接受采纳新技术是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最终目的,沟通的第二步便是了解农民的需求是什么?生产中碰见的难题是什么?善于启发农民提出问题并及时给与农民可靠的市场信息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才能取得农民的信任和为其排忧解难。
3农业信息与沟通对肇东市农业的影响
3.1肇东市简介
肇东市,是全国闻名的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有耕地面积378万亩,2010年肇东市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区,2013年又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其中农村人口占全县人口的62.3%,乡村农业信息站108个,农产品信息协会121个。
3.2农业信息的传播和获取
农民是农业信息的最终接收者,农民的理解及接受采纳新技术的行为取决于实际的成果。当前中国农村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科技含量少,农业市场信息闭塞,我们应当加强农业推广教育,提高农民的素质作为农业信息传播工作的核心重点。肇东市将建立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作为首要工作,大力发动政府部门、单位对其进行投资,广大的网络信息资源的及时获取加快了该市的农业信息化步伐。
3.3沟通是农技人员和农民之间的桥梁
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全垦区从上到下,每个农场都建立了农业气象机构,配备专职的农业气象工作人员,为农业生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够及时主动提供当地农业生产所需的公益性气象信息服务。建立了以基层农业生产经营者为主体的社会制度,对属于公共服务范畴内的信息,采取各种手段保证电视、广播、报纸等公众媒体开辟农村气象信息专栏,方便农业生产经营者能随时随地收听收看到最新的气象信息。
二、健全农村气象信息的措施
气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气象部门必须以需求为导向,以满足服务对象的要求为目标,不断拓展气象服务领域,积极做好以农业为主的综合信息服务,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依靠科技发展和管理水平,提高基层气象信息的质量
计算机相关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值预报模式分辨率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有明显改善,24小时的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了90%。但日常的降水预报、气象要素预报和台风等重大灾害性天气的定量预报准确率还较低。因此:一是要依靠气象现代化化建设,深入研究天气和气候的机理,开发新一代天气数值预报模式,输出更精细的可释用数值预报产品。二是加强基层气象台站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建设,提高天气预报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技术水平,实现定时、定量预报,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
(二)采用多种渠道,及时提供农业气象信息
农机化技术的发展就像一项工程,单单遵循农机化新理念是不行的,还要把握好工作重点,将农业机械化工作落到实处。笔者认为要想进一步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快构建和完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业生产;二是以信息化促进农业装备现代化,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三是不断拓宽农机化技术应用领域,让农业机械化发展再上新台阶。
1.1要加快构建和完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
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业生产为了促进农机化的快速发展,就要加快构建和完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但是因为与我国农业国情不同,不能一味照搬外国机械化生产体系,因而要因地制宜地建设符合我国农耕模式的新体系。
1.2以信息化促进农业装备现代化
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信息化科技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变得更加便捷和智能化,也使得我国农业领域的科技技术应用愈来愈广泛。不仅如此,为了更快地推进农机化发展,就要以信息化带动农业机械化,通过使用先进的农业装备,不仅能够提高农机化技术信息的推广,更能提升农业机械化过程中的信息采集和数据分析,加快农机化的发展速度。可见顺应时代潮流,利用信息化发展农业机械化,或者说要将信息化进一步渗透到农业机械化发展当中是十分必要和关键的。充分利用信息化,对于开展农业机械化工作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3不断拓宽农机化技术应用领域,让农业机械化发展再上新台阶
农村经济的发展仅在一方面应用农机化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因而就要拓宽其技术的应用领域,比如农产品的保鲜、运输等都可以应用农机化技术,不仅能够加快农业发展的步伐,更能快速推进农机化向更深层次迈进。
2新时期农机化工作的发展方向
哲学原理告诉我们: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好的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因而,要想推进农机化发展,就要树立新的农机化理念,为农机化的发展指明方向。笔者主要围绕以下几个层面展开探讨:一是技术层面,农业生产以机械化的工艺为主导,保证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二是社会层面,农机化发展路径将与农业就业功能、文化传承密切联系;三是生态层面,农机化技术可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2.1技术层面,农业生产
以机械化的工艺为主导,保证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现如今,农机农艺的融合发展已不断深入到农业建设中,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工艺更是在新品种培育等重大农业攻关技术中普及。因而,要加强坚持以机械化工艺为主导,不仅使得农业生产的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更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与轻简化。
2.2社会层面,农机化发展路径
将与农业就业功能、文化传承密切联系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地大物博的自然环境和传统的农耕模式使我国人民更加依赖农业生产。同时,南北方的气候差异和东西方的地质差异等多方面因素,决定了我国农机化的发展路径不可能是固定的模式,因而,要使农机化的发展向前迈进一大步,就需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将其与农业的就业功能和文化密切联系起来。
2.3生态层面,农机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