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学校教师素养提升工作优选九篇

时间:2022-03-23 14:45:2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学校教师素养提升工作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学校教师素养提升工作

第1篇

关键词:人才 态度 能力 素养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不难看出,纲要精神把职业道德的培养放在首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在自己工作岗位中,自始至终地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努力工作。而良好的职业道德所映射出来的是有积极正确的工作态度,敢于面对困难、解决困难,自觉地把工作做好的精神。

1.工作态度是工作效果的催化剂

工作是一个包涵了诸多智慧、热情、信仰、想象和创造力的词汇。工作的优劣取决于工作态度与工作能力的优劣。

工作态度优劣是指是否愿意面对困难,是否积极主动地去把自己份内的事(包括自己不喜欢的事)做好,积极为领导分忧。消极的工作态度常常表现出来的是我为什么要这么卖力地为你们工作,在困难面前就会说这么困难我做不了,或者以拙劣的方式应付了事,不能按要求完满地完成工作任务,甚至惹出麻烦事端。

工作能力的强弱指能不能解决困难,完成工作任务质量,令领导满意度。

没有积极的工作态度,就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工作。以下是工作态度与工作能力不同的“四种人”获得单位领导的不同评价结果。

第一种是“人才”,工作态度好且能力强。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不向领导摆困难提条件,能努力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哪里有困难就出现在哪里。对这样的人,领导竖起大拇指说:好,可以委以重任。

第二种是“癞才”,工作态度好但能力差。安排什么任务都乐意接受,但结果总不令人满意,有时还把事办砸叫你哭笑不得。对这样的人,领导说:人品不错,可惜能力差些,安排培训,提高了再用。

第三种是“歪才”,工作态度差而能力强。安排什么任务首先给领导罗列一大堆困难,然后提条件讲价钱,不然就不干或从中作梗,或是拉帮结派,搞阴谋诡计。对这样的人,领导说:这人心术不正,早晚会砸我的饭碗,起“负债”作用,我的庙里容不下他。

第四种是“废才”,工作态度差且能力差,没有负责任感,安排什么工作都满嘴牢骚,大事做不了,小事又不做。领导看见就烦:哪来的小小混混,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一边去。

高职高专毕业生是企业人才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员工中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群体,随着高职高专院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与企业人才需求量的增长,毕业生素质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欢迎度的矛盾日趋明显。院校培养的是“人才”还是“癞才”,或是“歪才”、“废才”,决定了其受社会的认可度。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态度与较强的工作能力是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理念。如何引导高职高专毕业生规划好个人的职业生涯,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树立良好的工作态度,使他们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过度,做到干一行爱一行,是高职教师重要的职责。

2.高职实训教师工作态度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素养

实训教师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团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目标与教学特性的因素,确定了实训教师与学生接触交流的时间比理论教师更长,传授知识技能的方式比理论教师更直观、更实际,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多以模仿的形式从实训教师那学会操作技能。所以,实训教师的言谈举止、工作作风给学生的渲染效果更明显。实训教师工作态度将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实训教师以热情、严谨的工作态度进行教学,所教的学生才可能树立良好的工作态度。为此,强化高职实训教师工作态度是提高学生素养的首要问题。

3.目前高职实训教师的形状

目前,在众多的高职院校中,少数知名度高的院校教师综合素质较高,在教学改革中能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出色完成一体化课程教学任务,培养出优秀的技能人才。而多数院校教师队伍中,只有少部分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部分教师的综合素质表现一般,还有相当部分教师素质尚差,差的体现如下几种类型:

第一类种是刚大学毕业,有较高的文化知识,但没有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差,又好摆架子,不愿动手学操作技能,教学中只会照本宣科、故弄玄虚。这类教师教出的学生也是脱离实践的“书呆子”。对这样的教师,若能加以引导,可以通过培训与锻炼提高其专业技能与实践经验,使之变成优秀或合格的教师。

第二类种是来自工厂的工人或中职学校的实训教师,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较高的动手能力,但缺乏理论知识或知识面窄。这类教师教出的学生只能会机械的操作,缺乏理论知识与创意创新意识。这些教师,一部分可以通过学习培训提高理论与专业知识;少部分由于基础问题,培训提高的幅度不太大。

第三类是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但缺乏专业素养,责任感不强(或者说没有敬业精神)。这样的教师没有为学校领导分忧意识,在教学中不是想方设法教出受业界欢迎的好学生,而是应付任务,得过且过;有的教师看到一些人不努力工作,通过弄虚作假已能过得挺得意的,就自我问,我为何要那么努力工作?有的还从中有意无意地起着影响团队团结的作用。这样的教师教出的学生很难适应业界的要求,甚至起着“负债”作用。对这样的教师,如果在短时间内通过学习提高素养,树立社会主任感,还能成为合格的教师,否则,不能担当教师着色。

另外,多数教师观念、知识、技术的老化。有的教师认为自己只管上理论课,实践方面不需要懂得太多,或者只懂得上实践课,理论知识够用就行。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划分很清楚,很少往来与沟通,形成理论实践相脱节。有的教师只顾埋头于教学,很少去研究新技术。面对今天信息时代,新理念、新技术有较高要求的业界,我们的教师用过去的知识、老一套方法培养的学生难于适应社会需要。

上述几种类型教师集中体现了工作态度不积极,没有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综合能力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欲望。

4.高职实训教师工作态度的强化

高职学生固有的素质及能力差不是教师的责任,但是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及能力必定是教师的责任。因为教师的责任就是想方设法教好学生。衡量一个优秀的教师的条件,一是:是否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二是:是否有能力克服困难培养出能为企业创造效益的毕业生;三是:有没有能力把自己的份内工作做好;四是:有没有能力为领导分忧,做出让团队满意的工作。这里,起决定条件的是工作态度,只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工作,愿意面对困难,在工作中才能付出双倍甚至更多的热情、智慧。

作为高职实训教师,树立良好的工作态度是出色完成教育工作的前提,应从下面几方面强化意识。

一是为了社会与企业的需要我要积极工作。高职实训教师培养的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社会与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努力教出能力素养兼备的毕业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实训教师应经常性地到企业体验,了解企业生产环境与需要,使自己培养的学生适应企业需求。这也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二是为了学生个人能力提高与发展我要认真工作。作为教育者,给受教育者解惑、传承受正确的技艺,使他们出色地踏上社会是自己必须具备使命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等于糊弄学生、误人子弟的行为。所以,实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与素养,在教学中尽可能以较好的方法把正确的知识和先进的技能传授给学生,并能因材施教,使较差的学生也能得到提高。学生提高与发展就是教师的收获。

三是为了学院校的教育工作与发展我要努力工作。一方面,实训教师带领学生在学院实训基地学习,面对着设备、场地、环境,如何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爱护设备与环境,形成安全文明生产良好的习惯,对学院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起着重要意义,教师自己应积极做好教育与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学院的发展离不开管理的改革与创新、科研工作的开展,作为教师团队成员应积极参与改革、科研工作,学院的发展就是自己的荣誉。一个没有荣誉感的团队是没有希望的团队,一个没有荣誉的员工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

综上所述,教师良好的工作态度才能迸发出荣誉感和责任感,才能促使自己尽职尽责,以出色的工作能力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毕业生。

基金项目:广西省教育厅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高职院校一体化教学师资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项目编号:2011JGB222。

参考文献:

[1]黄德辉《教育·感·思》中国高职教育网,2011.9.19

第2篇

教师成就感不高社会视角下,进入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都是属于“没什么指望”的,不管怎么样也是成不了才的。因此,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工作,也更多地被看作是“保姆”,就是看好学生,给他们吃的,带他们玩,因为这些孩子是“教不会”的。久而久之,很多教师也慢慢接受了这样的看法,这就势必造成教师工作的成就感不高,教育教学的信心、激情等也相应下降。与此同时,由于教育教学观念、方法等方面存在偏差,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针对有些学生的教育,教师经过十数次甚至是数十、上百次的训练,学生仍然难以接受,教师的耐心也被慢慢消磨掉了。教师的工作不仅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有时连教师自己都会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怀疑,长此以往,教师工作就会出现明显的倦怠。教育评价不公从特殊教育学校产生以来,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就缺乏一个相对科学的评价体系,而国家对于特殊教育学校也没有明确的教育教学标准。这就势必造成学校对教师的工作无法进行科学考量,教师工作也就有了很多的不确定性,甚至带有随意性,有时教师一节课可能就给学生放一部动画片,教师的工作很容易“应付”;还有可能出现教师无事可干或者不知道干什么的情况。此外,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国家规定超过30万人的县区必须设立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就是说每个县区只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学校和教师的工作在本地区缺乏横向的比较和竞争。

首先,在学校内部建立起教师交流、互评的机制,让教师充分发现其他教师的优点以及学生在某个方面的进步,以激活教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这样的交流机制可以每周进行一次,并设专人记录,每个月评选出本月的教师之星,给予相应的奖励;此外,积极创造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让教师为学校的环境建设、文化建设、发展思路等出谋划策,积极采纳教师的合理建议,认同教师的贡献、能力和价值,对比较突出的贡献也可采取相应的表彰、激励机制。其次,学校管理层要善于与教师沟通和交流,了解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尽量帮助他们解决;适时了解教师的工作压力,把控教师工作的兴奋点,把教师的兴趣与工作融合起来,知人善任,让教师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自己的优势。第,管理者要给予教师足够的宽容与赏识。在我们要求教师以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同时,我们也要以赏识的眼光看待教师。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可能是演讲的才能,可能是写作的激情,可能是一手漂亮的字,还有可能是善于与学生沟通……作为管理者,要发现教师的优点,多提出表扬,让他f『J看到自身的价值,激励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而对他们的不足,要以合适的方式提出来,帮助他们弥补、提高,使教师将外部的管理要求转化为他们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营建教师的阳光心态。据不完全调查显示,当前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主要因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既要充当生活指导老师的角色,又要履行教师职责,还承担了一部分家长的职责,因此他们的工作强度、塑堡!:工作压力都很大;此外,学生的康复发展情况不乐观,教师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这些都造成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复杂的心理问题。因此,作为校长,要加强特校师资队伍建设,就不得不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首先,校长应引导教师正确认识特殊教育工作的意义,给自己一个良好的定位,不断从工作中挖掘使自己快乐的因素,体验特殊教育工作的乐趣。同时,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寻找合适的方法,调节自己的身心。其次,在教师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校可根据教师队伍的具体情况,开展诸如演讲、表演、联谊、联欢会等活动,让教师在活动中放松身心,也使教师在活动中展现自己的才华。此外,还可通过校外的社区活动、交流活动、学习活动、竞赛活动等,从社会各方面的评价中增强教师的职业自豪感与使命感。在实践中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包括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基础素养、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设备使用、教师队伍的活力等,是多因素的综合体。教师队伍综合素养提升,一般是通过业务学习与培训、师徒结对等方法。而笔者认为,更应侧重于在实践中提升教师。

学校的管理者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当学校推行一项新规定时,教师往往会有抵触的情绪;当学校推行一项改革措施时,教师会在私下里发表各种意见……其实,产生这类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参与这些措施、政策和改革方案的产生过程,或者这些措施、政策、方案没有经过教师的民主评议。其实,即便是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也有在各个学校个性化的实施方案,而让教师参与这些方案的研讨,不仅能加深教师对这些方案的理解,更能在这个过程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与素养。因此,笔者认为教师队伍的提升,应在实践中逐步完成。(1)在课程建构中提升教师。目前,特殊教育学校面临课程改革、生源结构变化、学生个体化差别加大等多重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必须对学校的教育理念、个性化的课程方案、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评价体系等进行全新的架构。这其中的每一步都涉及到特殊教育课程建构的理念、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对学生的充分认知、对学校具体情况的研究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应将学校课程建构的过程与教师素养的提升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首先,要师的思想,使他们了解特殊教育面临的形势与改革的必要性;其次,要与全体教师共同制定特殊教育课程的理念与基本体系的架构。在此基础上,应当引领全体教师参与到课程建构的整个过程中,充分听取教师的意见、建议与想法,甚至让教师自主或集体进行部分课程的整体架构。这样,既可以充实教师的工作内容,也可以促进课程的推进与延伸,更能让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能力素养,而课程的实施过程也必然更加顺畅、有序、高效。

作者:张筱翠

第3篇

【关键词】企业 专业课教师素养 提升 作用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6-0181-01

教师的素养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并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它包括:教育思想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身心素养五个方面。中职专业课教师素养提升需要个人、学校、社会、企业、行政部门等多方面的作用。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与融合,企业在中职专业课教师素养提升方面的作用逐渐凸显,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 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育思想素养

无论是黄炎培的“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教育理念,还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对于很多专业课教师而言却仍然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切身的体会和成功的案例。2007年12月25日《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第五点“不断增强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和实践能力”中强调: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要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专业课教师通过自身下企业锻炼,教师可以亲身体会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真实需求,了解专业岗位群的具体要求及发展趋势,获得企业对人才培养、专业课程设置要求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可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课程体系,从而在修订实施性教学计划时更能有的放矢。同时,教师通过下企业锻炼和带学生到企业实习,对教育思想有深刻体会并能内化,进而产生新的教育心得。

二 感受企业文化,提升职业道德素养

专业课教师在下企业实践锻炼期间,将接受企业培训和顶岗实习,期间要同企业工人师傅、企业管理人员密切接触,切实了解企业的制度、企业的物质、企业的理念、企业的行为等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会促进专业课教师坚守扎根职教、发展职教、献身职教的职业理想,使他们日后更能爱岗敬业,积极地、热情地投入工作中。

三 融入科研团队,提升知识素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兴技术不断应用于各个行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专业课教师要能迅速掌握本行业最先进设备的操作技术并随时将其渗透到教学中去。目前,中职学校会选派教师到企业实习见习,一方面参与产品研制开发,了解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提高教师对市场的需求和发展趋势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可以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协助企业进行技术革新,融入企业的科研团队,便于其不断地学习新理论、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

四 加强实践训练,提升能力素养

目前,中职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主要几种形式:(1)员工式。教师除具体工作外,还参与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和研究项目,在贡献自己已有知识与技术的同时,也在不断吸收企业的精髓。(2)助手式。下派教师在企业里不独立工作或只是充当助手,跟随企业里某职位的工作人员一起工作,观察他一天的工作情况,熟悉工作日程与安排。(3)短训式。下派教师在企业里待上几个星期或几个月,有一份具体的工作,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工作的内容,需要具备的能力,学习行业里的技术,接受行业的新观念。(4)轮训式,它是短训式的一个补充。一种是轮流安排教师到企业的某一个岗位上实习,另一种是同一教师间歇式地到企业去进行短期多轮次的锻炼。

无论哪种形式,专业课教师都能通过在企业车间的磨炼,熟练掌握相关专业操作技能,为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化教学奠定了基础。目前中职学校还可吸收行业企业中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聘请具有高级技工、高级技师证书的专家作为生产实践指导老师。专业课教师也可在学校进行实践训练。

专业课教师实践训练,不仅是提高实践操作技术的过程,而且也是备课的过程,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教学能力。教师通过顶岗锻炼,可以用丰富、翔实的生产实践案例充实课堂,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使专业课教学体现其真正的价值。

五 拓宽交流空间,提升身心素养

在专业方面,专业课教师在学校交流的人相对较少,只局限一个教研组,有时一个学校、一个专业只有一两个人。工作中的焦虑、压抑、疲劳有时无法通过交流排遣。走近企业,扩展了交流的空间,使生活更加阳光,而实践中的纯体力活,无形中又锻炼了身体。

需要注意的是,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学校要严格挑选。专业课教师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中,企业对专业课教师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某种意义上说企业就是专业课教师的老师,如果企业没选好,对专业课教师素养的提升就不会起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

采取多种形式,切实发挥企业在专业课教师素养方面的作用,提升专业教师的社会竞争力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校企联系将更加紧密,合作的形式将更多样,合作的程度将更深入,企业在专业课教师素养提升方面也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4篇

1.一套机制:制度规范保障教师发展

学校将“教师队伍建设及专业化发展”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根据教育部《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做出了明确的规划和要求,并作为学校重点工作。

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教师队伍工作机制及管理制度,规范、评价、激励全校教师,保障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有序开展。学校制定《ΧΧ中学教师专业发展三年规划》,明确教师专业发展与队伍建设的目标及愿景;制定《ΧΧ中学教师基础性评价考核方案》、《ΧΧ中学专业技术岗位等级晋升聘用考核实施办法》,从制度层面,推进教师有序、合理流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制定《ΧΧ中学师徒带教工作方案》、《中学青年教师沙龙工作方案》、《中学“校名师”培养对象申报方案》,规范学校教师梯队建设流程,形成分层、分类教师培训机制;制定《中学教职工挑战性评价方案》、《中学教师“卓越发展”奖励申报办法》、《中学学术专著出版资金资助办法》,推动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打造教育教学风格、凝练教育教学思想。

2.两重支撑:硬件保障服务教师发展

为保障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学校从经费和平台两个方面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撑。

经费支撑。学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保障性经费,如为购买专业书籍、组织专项培训、开展项目研究、出版学术专著等提供经费保障;学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激励性经费,如绩效考核方案中为教师教育教学竞赛获奖、及获奖、课题立项及获奖等设置专项奖励。

平台支撑。为满足信息时代下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同时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学校整体教师自主发展网络平台:搭建基础性评价网络平台模块,实现教师绩效评价的网络化、电子化;搭建挑战性项目网络平台模块,提升教师“挑战性项目”项目过程管理的动态性、即时性;搭建师训课程网络平台模块,通过利用平台现有专家课程,结合校本师训课程开发,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体系化、模块化的课程支撑;搭建校本研修网络平台模块,组建学科内研究共同体、跨学科研究共同体等教师互助团队,以网络项目驱动的形式形成有效合作、共同成长。学校现正申报华东师范大学开放学院“校本研修平台”创新实践基地校。

3.四支队伍:梯队建设带动教师发展

学校根据不同年龄、教学经历、个性化发展需求,打造4支教师发展队伍,设置差异化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形成学校教师梯队。

(1)针对新进教师队伍,推进“三新工程”建设。对学校新进教师、新班主任教师、新高三教师,通过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师徒带教等途径,帮助教师进一步磨练教育教学基本功,初步发掘教育教学潜能,提升在教育教学岗位中的胜任力。

(2)针对青年教师队伍,推进“青蓝工程”建设。对学校青年教师,通过学习共同体、青年教师沙龙、项目研究等途径,帮助教师进一步锤炼教育教学策略,深入探索教育教学优势,找到适合教师兴趣特长、符合教师发展需求的特色发展方向。

(3)针对骨干教师队伍,推进“名师工程”建设。对学校骨干教师,通过高级教师教育教学专题研讨、初步尝试撰写著作等方式,帮助教师进一步提炼教育教学风格,高度凝练教育教学特色,成为在市、区层面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话语权的教师。

(4)针对名优教师队伍,推进“示范工程”建设。对学校特级校长、特级教师,通过进一步搭建示范、展示、交流平台,帮助教师进一步展示教育教学艺术,示范辐射教育教学成果,提升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及学校整体发展的品质。

4.四大板块:专业引领促进教师发展

构建师德素养、教学技能、育德能力、研究能力等四大板块的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内容板块,着力打造教师的个性化教学风格和研究能力,培养的“厚生乐教,固本求真”教师群体。

(1)以师德为先,提升教师职业道德

学校文化浸润。学校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构建了“乐群笃志,协同致远”为核心价值观的学校选择教育文化氛围,形成了“厚生乐教,固本求真”师风,促使学校教师在文化浸润中理解中学教育工作的意义,热爱中学教育事业,承担育人使命,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认同中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

师德素养校本研修课程。形成学校“十三五”校本研究课程培训工作方案,开展师德素养类及实践体验类课程,并以此为契机在全校广泛开展师德素养、育人能力大讨论活动。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评选活动。持续多年开展“我心里中的好老师”评选活动,树立“教书育人楷模——ΧΧΧ老师”等师德榜样,形成教师爱校、爱岗、爱生的精神风貌。

读书活动。教师通过阅读教师专业发展、师德素养等相关书籍,提升专业使命感和教育责任感,为逐步树立新的课程观、教育教学观、学生观等奠定良好基础。

在历年的学生问卷调查中,学生对学校教师的满意度高,认可学校教师的敬业心及转专业素养。

(2)以能力为重,提升教师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校本研修课程。在完成市、区要求的相关师训课程要求后,学校在进行教师专业发展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设置符合教师发展需求的校本研修方案,聘请专家开设校本研修课程、讲座,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及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如,以校本研修专项主题活动“教学目标设计中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为抓手,引导一线教师能关注学生的学科能力与学科素养的提升,充分挖掘教学目标设计中学科素养的要点内涵。

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以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为抓手,引领、帮助见习教师熟悉教育法规政策,提升师德修养,了解教学常规,掌握教学基本功,关注自身专业发展。学校现为普陀区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师徒带教制度。《ΧΧ中学师徒带教工作方案》,组织校内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等,对新进教师、新班主任、新高三教师等进行带教培养工作,形成校内带教序列。

“ΧΧ杯”教育教学竞赛。每学年设置主题、开展校内“ΧΧ杯”教育教学竞赛活动,为青年教师搭建展示与交流的平台,激发青年教师创新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方法的热情,加强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和能力的训练。

青年教师沙龙。定期组织青年教师沙龙,通过同伴互助、专家指导等方式,指导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邀请普陀区教育学院教研室副主任、物理特级教师ΧΧ老师针对青年教师开展“如何说课”专题讲座,帮助青年教师提升专业技能。

主题教研活动。学科组、教研组聚焦学科发展特色,开展主题教研活动,促进学科教师的专业特色发展。如,历史教研组“见微知著以人见史”的特色主题教研活动,指导教师从“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的在教学中的涵育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实践;理综学科组“渗透核心素养、优化教学设计”和“研究学科融合路径,完善课程开放性” 主题教研活动,关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协同性,指导教师从跨学科的角度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及课程开发能力。

学习共同体。根据教师能力特点和发展需求,组建学习、教学共同体。如,语文学科组组建了“关注课程标准的落实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注命题与作业的研究”、“重视学生的心理及思维特征”等四个学习共同体;理综学科组形成以青年骨干教师为主题的学科命题团队等。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能够在知识共享和同伴支持的基础上,通过参与交流、协作、反思等活动,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竞争,最终促进个体的成长。

教学成果校内展示。通过校内“一师一优课”评审及相关课堂展示、研讨论坛,校内论坛“协心戮力,行稳致远——单元教学设计成果交流论坛”、 “微课初探,星火燎原——微型课程成果交流论坛”、 “合理运用导学案,提高教学有效性——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论坛”等活动,展示教师在教学转型、课程建设等领域的经验与成果。

2015年至今,学校教师共获得国家级教学竞赛奖项8项,市级教学竞赛奖项122项,区级教学竞赛奖项30余项。

(3)以学生为本,提升教师育德能力

育德能力专题培训。邀请市、区级专家,开设教师育德能力专题培训讲座,促进教师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中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重视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位中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如,邀请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及市、区优秀班主任,开设《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评估与干预》、《以情优教,提升教学的艺术性》等专题讲座,

学科德育渗透。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引导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学科德育渗透点,并开展校级“德育示范课堂”大奖赛。

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通过挑选骨干教师参与“上海市学校中级心理咨询师培训”、开发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等方式,帮助班主任教师学会与班级学生沟通与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将心理咨询技术融入班级、学生管理的全过程。

德育论坛。通过“创设多元育人环境,促进学科融合德育——德育示范课堂展示交流论坛”、“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卓越发展育人环境班级建设班主任工作论坛”等活动,展示教师在班主任工作、学科德育等领域的经验与成果。

(4)以研究为翼,提升教师科研品质

 “挑战性项目”研究。学校突出教师的个性化与研究力,设计和开发了《ΧΧ中学教职工挑战性评价项目》,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和能力优势,聚焦学校重点项目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从课程教学、德育创新、信息技术、专业发展、管理服务、自主创新等角度选择项目,开展项目研究。目前学校组织的首轮教职工挑战性项目的申报,共有74个项目申报和立项,100多位教职工参与项目研究。学校组建了校内专家立项审核工作小组,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审核工作,从不同角度为教职工的挑战性项目研究提出了很有启发意义的建议。

“教师卓越发展”奖励申报制度。制定了《ΧΧ中学教师“卓越发展”奖励申报办法》,就教师的课题评比获奖、文章、论文评比获奖等进行奖励,鼓励教师将项目研究经验进行总结和理论提升,逐步凝练自身的个性化风格,打造教师教育教学特色。

高级教师教育教学专题研讨会。学校聘请校外专家、搭建展示教师的学术和教学水平的平台,积极鼓励骨干教师提炼教育教学思想,形成教育教学风格,开展“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专题研讨活动”。

《ΧΧ中学学术专著出版资金资助办法》。学校鼓励、支持学校教师将教育教学经验转化为学术成果,从而提升学科发展品质及学校学术影响力。学校制定《中学学术专著出版资金资助办法》,为在职教师提供出版学术专著、基础理论著作、课题研究著作等提供全额支助。 

5.多方协同:组织协作推动教师发展

第5篇

关键词:产教融合;技师学院;职业素养

引言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问题依然存在。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是当前推进人才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该《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产教融合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技师学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应跳出传统职业教育只注重对学生专业技术技能培养的局限性,改革以往形式化的校企合作模式,树立资源整合思维,深化产教对接,积极搭建行业与教育、学校与企业的融合平台,构建人才培养利益共同体,最大限度满足利益链条上的各方需求。

1技工学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

1.1缺乏完善的职业素养培育体系

当前多数技工学校仍未认识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更谈不上建立完善的职业素养培育体系。多数技工学校还是在一成不变地沿袭传统人才培育体系,将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作为育人核心,而忽略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塑造,导致当前技工院校人才培育体系存在严重的技能与素养脱节的问题。此外,从技工学校的课程设置来看,很多技工学校都没有设置明确性的、专门化的职业素养培育的核心课程,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大多是通过《思想政治》之类的选修课程的简单说教与灌输,缺乏职业素养实践类课程的设置,职业素养培育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

1.2校企合作形式化,育人效果不佳

技工学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还需要学校方面深化校企对接,积极构建校企协同育人体系,若仅凭学校的一己之力,受其师资力量、育人资源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则难以有效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但就当前技工学校所开展的校企合作形势来看,虽然有部分企业能够与学校积极配合,参与到技工学校的人才培育体系中,并派遣行业专家到校园参与专业课程教学,普及企业文化,向学生传授职场人际关系处理技巧,引导学生了解相关职业规范,为学生职业素养实践课程提供专业指导,有效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综合发展。但是仍有大部分企业认为,技工学校才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第一责任人,跟企业并没有直接关系,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不积极、不主动,导致技工学校难以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及时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与优化,阻碍了技工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1.3教师职业素养良莠不齐,影响学生职业发展

教师作为技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参与制定者、直接实施者,其自身所具备的职业素养对学生职业素养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与其他职业院校或者本科院校相比,技工学校的教师应具备更加敏锐的职业嗅觉,能够及时了解职业教育以及行业领域发展动态,引导学生全面掌握专业技能。此外,技工学校教师在肩负着教学重任的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这是教师的职业特性所决定的。但是在技工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本身的职业素养水平并不高,部分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产生职业倦怠感。在育人方面,缺乏服务奉献精神;在科研方面,缺乏创新进取精神。

1.4学生自身对职业素养的认识模糊不清

当前,很多技工学校学生的职业意识仍以“技能本位”为主导,他们认为技工学习阶段的中心任务在于学习一门手艺,拥有一技之长,而不注重自身职业素养的发展,自动将敬业态度、合作能力、诚信意识等现代企业重点关注的职业素养的培养让位于专业技能的学习与提升。还有部分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知存在严重偏差,导致他们产生功利化的就业观、择业观。在面临就业选择时,很多学生会将薪资待遇作为唯一的择业标准,认为轻松稳定、薪资高的工作才是好工作,从而好高骛远,不能切合实际地衡量自设的就业价值。此外,还有部分技工学校的学生,没有明确、清晰的职业规划,面对未来自身的职业发展,感到迷茫困惑,逃避现实,在就业、面试时会手足无措、慌乱不堪,至于企业所需的创新意识、职业自信更是无从谈起。个别学生在就业之后,由于缺乏对自身职业认同感较低,在工作过程中,出现拈轻怕重、频繁“撂挑子”的问题。

2基于产教融合的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策略

2.1推动职业技能与素养的结合,完善技工院校人才培育体系

基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目的,技工学校应在充分调研对口企业实际用人需求的基础上,构建与企业需求契合的职业技能与素养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促使学生在实践学习中,不仅能够获得职业技能的提升,还可实现职业素养多角度、立体化的发展。依笔者所在技师学院为例,本校实行三年制人才培养模式,在新生入学适应阶段,会带领学生到合作企业参观,并积极学生宣传企业文化,以激发学生职业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职业意识,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在入学第二年,则会鼓励、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强化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树立职业自身,增强综合职业竞争力;而到了技工教育的最后一年,学校会为学生开设专业的就业培训与入职指导,邀请行业专家到校向学生传授职场人际交往技巧,帮助学生规划职业发展方向,普及就业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最新就业政策,为学生顺利就业、快速适应职场奠定良好基础。

2.2深化校企对接,发挥企业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不仅需要技工院校加强对人才培育质量的把控,合作企业在育人过程中所起到的协同作用同样至关重要。学校应充分发挥企业专家在行业发展中的带头人作用,保证企业专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话语权,邀请企业专家到校为学生开展实践学习提供专业指导,为学生讲解行业发展过程中的经典案例,引导学生树立职业规则意识,全面了解行业规范与要求,能够从容面对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突发状况。例如,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学校可邀请幼儿园园长或骨干教师,为学生讲解在面对幼儿突发疾病或发生意外事件时,所应采取的急救措施与应急处理办法,促使学生在专业实践中,获得职业素养水平的提升。此外,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专家应充分发挥榜样模范与带动作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企业专业本身所具备的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并在榜样的带动下积极向其学习,这种模范、带动作用的发挥,要远比课堂教学中的枯燥讲解更有意义。

2.3优化教师考核机制,提升职业素养培育效果

在技工学校人才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运行过程中,技工学校应进一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教师考核机制,将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作为教师考核评聘、评优评先、职称晋级的重要指标与依据。同时,学校还应根据教师的年度工作表现,制定包括职业道德、态度、规范等内容在内的教师职业素养评分表,并将此表向学生、其他教师以及教育管理等不同群体发放,并将评分结果作为评定教师年度职业行为的重要标准,以此调动技工学校教师开展教学、参与学生管理的工作积极性,鞭策教师更加注重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此外,从教师自身来说,作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塑造者、教化者,应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水平,以自身良好的职业素养影响学生、带动学生,提升技工学校人才职业素养培育效果。

2.4丰富实践课程,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发展

技工院校应积极采取针对性手段,切实改善当前学生存在的职业意识模糊不清的突出问题。学校可将职业素养实践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并将学生在职业素养实践学习中的为行为、表现以学分的形式进行评价,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职业素养实践学习的积极性。仍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例,学校可专门为该专业学生开设幼师职业规范课程,引导该专业学生了解、遵守幼师职业道德规范;而针对数控机床专业的学生,则应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以全面培养该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针对老年护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学校可开设老年沟通技巧与服务礼仪的相关课程,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老年沟通技巧。总之,技工学校应根据学生职业素养发展需求,丰富职业素养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职业发展所需遵守的行业准则,体会职业素养发展的重要意义,树立职业素养发展意识。

第6篇

(一)教学资源的丰富与教师专业素养提高不同步

初级层次的师资资源均衡的达成并不与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步实现,高质量的教师资源能否化为高质量的教育成效,关键在于教师主体的全方位专业素养提升,实现专业知识的丰富、专业能力的加强和专业实践的深入。教师队伍建设究其实质是“人”的建设,与教学硬件资源优化存在根本差别。也就是说,人的差别很难通过行政调拨与加大财政投入来改变,只能通过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来实现。加之现有教师再培训与专业素养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决定了农村教师的主体专业素养提升还需要时间,因此教学的物质资源的丰富并未带来城乡基础教育质量的均质发展,亟待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步跟进,防止农村教师队伍发展的滞后成为城乡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短板”。

(二)农村教师待遇提高与社区周边的生活质量提升不对等

改革开放后,国家采取多方面措施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改善其工作条件,教师的工资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特别是在农村和小城镇,教师的工资与其他行业相比,属于同区域较高水平。工资待遇的提升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农村教师个人“小康”生活的实现,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生的追求转向更高层次的目标,这需要生活条件、工作环境、社区文化等众多因素的配套对接与支援,以达成物质生活、职业工作及精神追求的全方位提升。而目前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生活的整体质量决定了农村教师待遇提高与社区周边的生活质量提升二者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文化生活、精神层面的丰富与愉悦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问题较为突出。

(三)频繁的人才流动不利于教师扎根农村学校

为缩小城乡教师队伍差距,促进教师资源向农村学校倾斜,国家采取县域教师流动制,鼓励城区教师和应届师范毕业生到农村学校支教,高校免费培养师范生等多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教师数量短缺的问题,充实了农村教师队伍,但还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养和专业水平不高的现实。县域流动与支教的教师流动性大,农村学校很多时候成为他们暂时的栖息场所,等流动期满或支教任务完成后,绝大部分城区教师都会选择离开。以服务农村教育为培养目的的免费师范生与农村教育硕士学成后难以长期投身农村教育,新教师的成长与扎根农村教育也需要一个较长时段的锻炼与考验,况且教师具有自由流动的权利与主体意识诉求,采取行政调配与鼓励教师到农村发展的管理措施促成的教师向农村的流动,并不能保证教师全身心融入农村学校。

二、城乡基础教育师资可持续均衡发展的重要性

(一)凝聚学校文化的关键

学校与文化关系密切,是文化传承、传递与保存的重要场所,而文化是学校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因其特殊的文化教育使命与任务,决定了其是一个深受文化浸染的地方,一所学校的长足发展离不开文化作为长驱动力。学校的组成可以看作一个整体的教育团队,教师是学校团队的主体成分,也是校园文化创设的中流砥柱。要充分发挥师生在校园文化发展中的创造能力和主人翁精神,发动教师全面参与文化建设进程,营造学校文化底蕴,提炼校园文化特色,生发校园文化主人翁的自豪感。加深教师对农村学校文化的认同感,通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和职业道德的培养,结合学校周边农村社区域情,综合学校发展历程与特色,提炼学校特色文化。发挥文化团体的聚合作用,通过发挥文化的聚合作用凝聚教师个体,挖掘团体文化的向心力,增强教师对农村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并最终在文化的感召聚合下,一心一意投身农村教育。

(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基石

农村学校优质师资相对来说比例小,绝对数量少,农村学校教师的整体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教师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优质师资数量少或难以长期投身农村教育,农村师资队伍专业素养整体水平欠佳,就会导致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保障,最终会导致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下降。以城乡基础教育师资的可持续均衡发展为出发点,发散城市众多的基础教育优质师资的辐射范围,发挥原有农村学校优质教师的领头羊作用,城市、农村中小学双管齐下,协作并进,促进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素养养成,摆脱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师资发展的困境,克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难题,清除师资质量提升的障碍,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使广大农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诉求得以满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城乡教育统筹深入发展的保障

《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务院及各级人民政府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师资均衡发展作为统筹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城市与农村的义务教育师资的质量差异成为制约城乡教育水平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质量直接相关,与教师职业道德、工作热情和工作投入度密切相连,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可持续发展既要注重提升教师的专业文化素养,又要注重培育教师的工作热情,重视教师的工作激情的保护。农村义务教育师资可持续均衡发展,可以深入促进城乡教育统筹,为城乡教育一体化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统筹城乡师资可持续均衡发展不是农村教师城市化,而是在实现城乡教师地位平等的基础上,融洽城乡教师关系,实现城乡教师共同发展。

(四)促进教育公平的突破口

人们生活水准提升至小康后对于义务教育的诉求已不仅仅停留在教育公平的层面,同时还要求享受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下的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结构已难以兼顾人们对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双重诉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重心。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领者,教师整体质量的高低能从根本上决定教育水平的发展高度。城乡可持续师资建设的新型模式力求城乡教师在业务培训、经费保障和后勤服务等方面多方合作,携手进步,为城乡学生供应平等教育条件及教育机会,保障城乡学生共同享用同质的教育资源,为城乡学生共同拥有水平相当的教师队伍提供了前提,在保证公平的基础上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从而为破解城乡义务教育不公平问题提供有力保障。

三、城乡基础教育师资可持续均衡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加快扶持农村教师发展的配套体制改革

目前国家就是通过行政调拨与倾斜支持、强化管理与配套服务的措施,保证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均衡。在城乡教育资源特别是硬件资源方面实现基本配置均衡后,更需要相关的配套政策巩固已有成果,促进城乡师资的持续均衡发展。首先,完善相关政策,保证教师发展需求。对农村薄弱区域学校进行优先补偿,对“特岗计划”及免费师范生项目中的教师及支教教师满期留任的,相关支持服务措施要及早出台,激励更多人才在农村学校任教,让这类教师住得久远,教的安心,活的舒心。其次,建立激励机制,激发职业热情。要形成城乡师资队伍共同进步、持续发展的长远有效机制。鼓励高校与基础教育学校、教学研究部门、社会相关部门和教育管理机构多方合作,共同探索“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教师成长发展新模式。在职称评审、岗位聘任、职位晋升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为农村教师发展创造条件。第三,发展农村文化,丰富教师的精神生活。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程,强化学校周边社区的文化娱乐场所建设,完善生活服务设施配套,满足教师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立足本校提高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水平

提高教师队伍的总体专业发展水平,是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师资可持续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特别要发挥好农村学校本校教师为主体的自主造血功能,生成促进农村学校发展的自有生力军,依靠农村基层学校本土教师的主体力量。重视本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让教师从主观上愿意全身心投入农村教育事业,为农村教育发展奉献力量。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建立支持教师专业提升的配套服务机制和注重教师主观能动性发挥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立足本校的教学研修和实践活动,组建以学科为基本单位的合作研究单位,从课堂教学过程的实际问题出发,引导教师积极自我反思,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教育理论的学习,提升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做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革新校本培训方式方法,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增强其专业身份认同和职业自豪感,实现其教学理想及教育价值。

(三)发挥学校特色文化的聚合功能

每所学校因其发展历史、所在地域及领导风格的不一,会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文化。校园文化具有文化的陶冶、导向、凝聚与教育四大作用。教师人在学校,身心就会时刻受到学校文化的熏染。通过深入挖掘校园文化内涵,凝练校园文化品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广大教师对于本校的校园文化就会形成广泛认同。在文化认同的前提下发动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将其作为促进教师发展的根本途径。要强化新进教师对学校文化底蕴的认识,促进教师对校园文化的理解与认同,用学校文化熏陶人,留住人,以校园文化增值的方式提升学校竞争力。

四、结语

第7篇

1.深化分级管理模式

分级管理是农村学校管理有效执行的基础,因为农村学校管理工作更加复杂,所以在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晰,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人。而分级管理、校长全面负责的管理体系,可以极大地提升领导效率。

2.人文化和制度化相结合

在农村小学学校管理中,教职员工是学校的主体,学校管理的对象始终是人。所以,管理教职员工必须以尊重和信任他们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建立农村小学学校管理体系。在确保各项管理制度严肃性和强制性的基础上,给予适度的人情关怀;在刚柔并济的过程中,充分展现以管代监的效果,激发教职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二、落实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加强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学质量的高低基本由教师的素质决定。因此,在小学学校的管理过程中,必须要明确教师的优势和不足,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对教师开展相应的骨干、班主任等教师培训。首先,小学学校应该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对教师进行道德提升和政治业务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其次,在专业能力方面,要加大对相应教师的培训力度。利用培训、讲座等活动对教师进行指导。提高教师的说课水平,制定完善的评测体制,在教师中形成完善的互学、集体学等学习模式,拓展教师的知识面,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推动教学观念的改善。

2.突出质量,严格常规化管理

教学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关键,有序管理是学校高质量管理的保障。因此,对于新时期的农村小学学校管理,必须制定专业、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确保教学活动健康、有序的开展。各学校应该针对自身的相关情况,制定一套宽松结合、灵活调整的管理制度,以确保教学质量。其具体措施包括:评、测、教、备等内容,不断指引教师规范自身行为,指导工作目标和学习目标。教师的备课工作,不但要确保其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还要深入探究教材内容,确保其符合“五备”标准———备学生、备教材、备作业、备学法、备目标。同时,还要坚持一定的“日日清、堂堂清”工作,用拓展的眼光来看待教学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学校管理办法。

3.立足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第8篇

“教师阅读工程”推进的途径

在“整体设计、榜样带动、分层实施”策略引领下,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有序推进,有力促进了区域内教师专业发展。

(一)分析教师阅读需求,准确定位实施目标

海淀区有李希贵、窦桂梅、刘可钦等一大批外来的教育名家,也有刘彭芝、李晓风、王春易等众多在本地成长的教育、教学大师。在同样的专业成长环境中,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可以快速成长?通过分析名教师、名校长的专业成长历程,我们发现,他们都是热爱思考而且勤于笔耕的人。他们热爱教育,并且有着强烈的自我完善愿望。在他们完善自我的道路上,阅读和写作就像梯子和拐杖,伴随着他们行进在越来越高远的专业发展之路。这种以内部驱动为主要发展动力的成长路径,摆脱了对外部刺激的依赖,能够让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加持久和自觉。那么,普通教师的阅读状况和名师的阅读有什么不同?从区域管理的角度,如何改善普通教师的阅读状况,从而促进更多教师在专业上提升呢?为了解决这些疑问,寻找推进教师专业阅读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对全区中小学教师的阅读状况进行了调研。

调查结果表明,教师普遍高度认同阅读的价值,把阅读与反思看作是影响自身专业发展的两个最重要因素。但是,教师和学校都对教师阅读本身缺乏理性认识,希望能够得到活动方法的支持,在区域内形成交流平台和管理工作机制。有了学校与教师对阅读的价值认同做基础,有学校和教师的阅读需求做指引,海淀区的“教师阅读工程”定位也变得逐渐清晰。在区教委的统筹安排下,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于2007年6月正式启动,希望通过阅读工程的实施,营造阅读氛围,创造阅读条件,培养阅读习惯,交流阅读收获,提高教师素养。阅读,从此如润物无声的细雨,洒落在海淀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生活中,渗透在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思考中,浇灌着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之树。

(二)建设学习型学校,点燃教师阅读的内驱力

只有阅读的动力来自教师内心,教师才会在阅读中如饥似渴地吸取营养,才会有把阅读所得用于改善教育教学的企望。如何才能把更多教师变成持续的学习者呢?除了通过建设校园环境、丰富师生活动、健全管理制度等外部措施,打造自己的“书香校园”“文化校园”,发挥文化对学校成员的滋润作用外,更重要的是把学习型文化融入个人意识之中。追求个人发展,是每个人最朴素的愿望。只有把个人学习与个人发展结合起来,学习才能成为个人发展的持续动力。学习型学校发挥对个人学习的带动作用的关键在于,把学习、个人发展和学校发展组成三位一体的整体,让学习成为个人和学校发展的基础。在学校中的每个人意识里都注入读书促进发展的基本观念。

(三)推荐精品好书,丰富教师阅读内容

为了让教师阅读持续有效地进行,我们借助各种活动,把好书推荐给教师。

在区域层面,我们展开教师阅读的研究,精心选择能够影响教师职业生涯的书籍,推荐给全区教师。每年向全区教师推荐50本精品书,详细介绍图书的作者和内容,供教师们选择。推荐书目源自对教师阅读书目的分析,例如通过对教师征文分析,把教师认可度最高的10本图书推荐给教师。区域层面的图书推荐活动已经进行了6年,累计向教师推荐300本图书。

为了让更多的教师在学校里就能读到需要的书,我们倡导有条件的学校,加强学校图书室的建设,扩大学校藏书量和更新速度;指导学校为教师订阅教育教学、科研、人文素养等专业书籍或杂志,进行人文化管理。这些努力得到了学校的积极响应,也使更多教师直接受益。

(四)推广经典阅读,帮助教师养成阅读习惯

我们从经典阅读入手,组织教师阅读经典的集体活动,帮助教师养成阅读习惯。

为了培养教师阅读教育经典的兴趣,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指导小组启动了“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教师经典诵读活动,通过读好书、诵经典,激发教师工作热情,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并成为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的内容之一。各学校在推广经典诵读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诵读形式。教师读书社、读书俱乐部、读书沙龙和读书交流时间等名字各异的读书组织在海淀区的中小学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这些组织活动时间或灵活、或固定,参与人数或部分、或全部。教师们边阅读,边讨论,对教学的认识角度和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方式都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

(五)评选区域读书人物,为教师介绍读书方法

为了以真实人物带动教师阅读,我们以示范学校为主,面向全区评选“海淀区教师读书人物”;每年都召开阅读工程总结表彰会,推广读书经验,分享教师阅读成果,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教师。景小霞、窦桂梅、刘可钦等一批优秀教师被评为“教师读书人物”。我们组织他们把自己的成长历程、核心阅读书目、读书方法、选书心得、读书感悟等写成平实生动的文章,并且编印成书,供全区教师借鉴。他们的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着渊博、谦逊与深厚,深深触动了教师们的心灵,使教师在自我发展与专业阅读之间建立了一条感情的纽带。每年评选的海淀区“十大读书人物”成为许多教师的精神榜样,一大批读书先进人物应运而生。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提升,教师的征文被《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杂志等引用刊登。

(六)丰富交流反思渠道,提升教师阅读效果

教师职业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问题,需要教师运用阅读获得的思想来解决实践中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反思,形成经验智慧,进而促进专业进步与成长。基于阅读的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教师与文本对话、与自我对话、与他人对话的过程。“教师阅读工程”注重集体阅读,突出合作与交流。在教师之间开展阅读交流,能促进教师积极思考,启发思维,催生思想火花,加深对书籍的理解,从他人的体验中反思自己的阅读。“教师阅读工程”实施的重点在于通过对教师阅读的引领,使教师能够成为实践型、反思型教师。

区域的教师阅读交流平台有每年面向全体教师开展的读后感征文评选、读书笔记展评、读书报告会、读书心得交流会等。我们把学校的阅读交流平台也纳入区域平台之中。教师借助不同形式的阅读活动,打开了专业视野,提高了阅读的层次和水平,从他人的阅读中汲取了智慧,同时又启发了别人。通过阅读工程,越来越多的教师深刻领会到“读书是最长远的备课”,而文化的滋养令教师们人文素养和专业修养的底蕴不断深厚,有力地提高了全区教师的师德水平,促进了素质教育的深化。

开展“教师阅读工程”的主要成效

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已成为新时期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新的“增长点”,日益得到了学校与教师的普遍认可,对于提高教师人文素养起到了战略性作用。

(一)区域教师阅读氛围已经形成

5年来,“教师阅读工程”从全区的角度组织了大量阅读活动,主要有专家讲座、阅读工程现场会、阅读征文、阅读人物评选等。这些活动对学校产生了深刻影响。例如,海淀区曾经请朱永新教授对全区教师做“读书与教书”专题报告会。会上朱教授推荐了《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随后,就有学校组织全校教师共读了这本书。每年海淀区面向教师进行的读书征文活动已经成为不少学校固定的读书活动之一。在海淀区中小学,读书已成为教师自觉的职业追求。教师通过开展深层次、专业性的经典教育理论阅读,学习名家教育智慧,在与文本对话、与自我对话的过程中,解决了自己的教育实践问题,形成自己的经验智慧,进而实现了自己的专业进步与成长。

(二)教师的阅读环境大幅度改善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分别于2007年和2011年面对中小学普通教师展开了教师阅读状况调查。调查显示,2007年,认为学校定期组织读书活动的教师只占39%,2011年这一比例提升到了82.4%,绝大多数学校已把教师阅读工作常规化。79.7%的教师认为学校图书资源得到较大更新,77.2%的教师认为阅读工程提高了自身工作能力。与2007年相比,2011年读书数量在5本及以上的教师比例从37.0%上升到62.1%,提高了25%。教师在学校中能够过有组织的图书生活,能读到好书,也能及时交流读书收获。

(三)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较大提升

“教师阅读工程”在学校开展得比较普遍,在教师层面已经基本得到普及。在阅读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很多学校把学习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形成了“以读书促教书”的工作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阅读活动,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自觉地通过读书提高教学质量,在工作中领悟阅读的快乐和教书育人的真谛。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研究热情也得到激发,在“读书—研究—反思—实践”的循环过程中,整体素质得到较大提升。调查显示,通过4年阅读工程的开展,94.4%的教师了解了“教师阅读工程”;77.2%的教师对阅读工程的成效非常肯定,普遍认为阅读使自身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四)教师阅读工作已经融入学校发展

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也使得多数学校推广读书成为常规内容。2007年,认为学校定期组织教师读书活动的教师只占39%,经过4年的工作推进,这一比例提升到了82.4%。多数学校已经把教师阅读工作固化下来,成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常规工作。部分学校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教师阅读工作机制。海淀区许多学校建立了各种阅读工作室,为教师提供阅读的场所,更多的学校把精力放到教师阅读活动的组织上,部分学校能够做到固化活动形式,同时形成了相应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开展“教师阅读工程”的典型经验

(一)加强领导和组织,保障“教师阅读工程”顺利推进

在阅读工程启动前,我们成立了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由区教工委副书记领导,教委人事科、教科所、教育学会、继续教育办公室等各部门密切合作,相互配合,共同推进工作。学校各个处室之间也密切协作,各部门工作统筹安排,使得阅读工程在学校和全区顺利推进。在工程推进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多位教育专家的支持。我们还注重加强舆论宣传,营造阅读氛围,《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报》、《海淀报》等都大篇幅报道过我们的阅读工程。《海淀教育》杂志设立“一卷书屋”专栏,专门刊发“教师阅读工程”的优秀读书征文。

(二)把教师阅读和继续教育管理结合,提高教师参与积极性

“教师阅读工程”启动之初,我们就通过政策推动将教师阅读纳入了继续教育管理体系,赋予教师继续教育学分,并研发出“教师阅读工程”实施监测指标体系。6年来,通过阅读工程展开全员继续教育,促进了教师主动学习,使教师的学习具有自主性、选择性、多样性、灵活性,满足了不同职级和学校教师的需求。继续教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常规制度,在北京这样的教育发达地区,已经形成了严密的操作和管理体系。但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继续教育的形式不够丰富、工学矛盾突出、培训成本较高、有时教师在培训中还比较被动等。阅读工程丰富了教师继续教育的形式,弥补了传统的培训方法单一的不足,加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切性,为构建教师继续教育的多元培训模式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三)坚持以阅读促教学,提高“教师阅读工程”的时效性

“教师阅读工程”应着力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创新。组织者需要从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出发,鼓励和提倡教师广泛参与阅读活动,组织阅读交流活动,形成开放的阅读交流渠道;在鼓励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同时,积极倡导职业性阅读,实现阅读价值的多元化;引领教师将阅读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把阅读变成实践与研究的过程,用理论指导实践,在阅读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素养;开展阅读活动应特别注重实效性,在引导教师结合阅读进行反思、指导实践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还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引导教师自觉、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确保阅读的效果。

(四)坚持全面引导与重点推进结合,实现“教师阅读工程”普及性

海淀区开展教师阅读活动的策略是全面引导,重点推进。以试点校形式推进“教师阅读工程”,引领学校将教师群体阅读、专业阅读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将“教师阅读工程”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之中。在30所试点校首先开展教师群体阅读活动,总结和分享活动经验,引领、带动全区教育系统开展“教师阅读工程”。试点学校都以校为本,制订和实施了本校的工作方案,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个性化校本阅读活动,比如,教师讲述读书故事,开展读书朗诵会、读书演讲会、读书报告会等,让教师们通过阅读、交流、分享,产生对教育职业和教育生活的热爱。试点校的经验及时向全区,打消了个别学校实施“教师阅读工程”的畏难情绪,提升了一般学校实施阅读工程的效率,最终实现了“教师阅读工程”在海淀区中小学全覆盖的良好局面。

(五)立足学校和教师发展需求整体设计,增加“教师阅读工程”可持续性

“教师阅读工程”不是单一的读书活动,而是涉及教师素养提高和学校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必须运用整体性的眼光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正确处理好读书与工作、实践与研究、学习与反思的关系,将养成教师阅读习惯和建设“书香校园”、提高教师理论素养与增强实践能力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为教育发展提供持续的内在动力。

第9篇

【关键词】民族地区 教师 信息素养 分析研究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教师信息素养与专业化发展分析研究》批准号GS[2014]GHB1157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72-02

为了深入了解我地区教师信息素养现状,我校《教师信息素养与专业化发展分析研究》课题组对全县13所小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对我县13所小学发放调查问卷243份,回收有效226份。调查对象为我县各级各类小学教师和学校信息技术管理人员。

一、民族地区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一)教师信息意识现状分析

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认识、态度和情感的总和,表现为人们对所关心的事或物的信息敏感力、观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及对信息的创新能力。调查显示,85%的教师意识到信息对个人生活、工作和学习“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仅有15%表示一般;当下学习信息技术操作必要性,95%认为“必要”,只有5%的认为“一般”。可见,绝大多数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信息和信息技术对教师的重要性。

根据调查教师上网的主要目的与教育教学工作关联很高,已经养成了综合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和各类教育教学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课堂效果的良好习惯。

(二)教师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现状分析

信息能力是指人们有效利用信息工具捕捉获取信息、分析鉴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交流表达信息的能力。调查显示,能否熟练计算机操作的教师,“较熟练”和“非常熟练”的只占17%,“不熟练”的占43%;能否熟练使用多媒体设备,有20%的表示为“不熟练”,有27%为“较熟练”,“非常熟练”的只占5%,49%的为“一般”,这表明教师在使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上还有较大的障碍,迫切需要拓宽途径、改善环境、创造条件进一步提升。

(三)教师专业信息素养

教师专业信息素养是教师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获取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进行信息化教育的能力。调查表明,96%的教师觉得教育信息化对课堂的作用很明显,这表明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对教育教学的优势已经进入视野、深入头脑;在调查中显示教师对多媒体的运用、专业软件的掌握及教学资源的获取、制作、管理、使用上显示仅仅只有5%至15%为“熟练”,“不熟练”的达到25%,大多教师为“一般”,这表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能力显著不高,而且能给予帮助和解决问题的渠道较少。

(四)教师信息素养归因分析

调查显示,有52%的教师觉得主管部门和领导对培养教师信息素养“不重视”,表明上级部门对教师信息技术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54%的教师觉得学校“满足不了”教育教学的需求;表明部分学校信息软、硬件设施和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投入还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调查显示,有32%的教师五年内没有参加过信息技术培训;80%的教师希望参加信息技术培训,79%希望培训后“能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以上数据表明,教师信息素养培训仍是当前培训工作中的“短板”。教师的培训需求非常强烈;在回答“适合本人的培训方式”时,29%选“脱产学习”,27%选“在职学习”,8%“自学”,35%“集中培训与分散自学相结合”,说明在学习过程中指导者角色的缺乏。

二、结论与建议

(一)信息意识教育作为教师信息素养培训中的重中之重

对教师来说,信息意识比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更为重要,是提升信息素养的思想基础和动力源泉。虽然教师的信息意识已明显加强,但应仍然是信息素养培训工作中的重点,主要工作以引导教师向信息资源设备使用的专业化方向发展。

(二)注重加强教师信息知识的培训

在以前的培训中没有重视信息知识的培训,急需进一步强化提高,考虑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应在学校至少一名信息技术专家教师,开展有实效的校本信息技术培训,对在学习中的困难的教师进行指导,并引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向健康方向发展。

(三)引领教师信息技术专业化发展

培养教师要有强烈的信息意识,让教师对信息、信息社会、教育信息化有基本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关心教育信息化进程,认识到信息资源对教育教学的重要性,积极投入到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去。准确、高效地解读和分析评价信息,并能有效地获取和传递信息,培养将相关信息和所教学科的整合能力,利用相关信息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效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