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实习生毕业生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6 16:04:3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实习生毕业生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实习生毕业生论文

第1篇

一般而言,传统的生物类专业毕业实习实践由以下过程组成:教师联系实习单位、组织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学生参观生产过程、讨论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学生提交实习实践报告、教师评定学生成绩。经过分析,传统毕业实习实践模式存在如下问题。

1.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该实习模式下,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工厂生产,也未接触到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只是对生产过程有了初步认识,没有深层次将所学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难以发现生产中存在的真正问题,也不能提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该实习模式没有达到锻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生产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未培养出适应生产实际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毕业生,使得毕业实习变成了一种感官教育,流于形式。另外,由于各高校的财政政策都向学科建设、科研奖励和人才引进等方面倾斜,学校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如何维持正常的教学工作上,忽视了毕业实习实践,致使实习经费不够。在安排实习实践时一般都以分散实习为主,在某种程度上等于“放散羊”,也就保障不了实习质量。在对学生毕业实习指导时,指导教师无任何利益可言,所以有的指导教师会很少了解过问学生,甚至有的教师几乎没有指导,所以很难保证毕业实习对学生起到真正的意义。就学生本身来讲,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学生在此阶段主要是准备相关的毕业论文,或者进行研究生、公务员的备考以及找工作,所以学生的实习兴趣不足,只是服从学校的安排,走过场,最后获得一张有单位签字盖章的鉴定表而已。因此,传统的本科生毕业实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不利于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改革。

我国对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进行了改革,《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中指出,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建立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因此,需要毕业生提前开始寻找并确定工作单位。而传统生物专业毕业实习模式无法满足学生对实习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也难以调动学生实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毕业实习难以达到提高毕业生素质的最佳效果。

3.受到生产接收单位的制约难以进行。

过去传统的毕业实习模式一般由30名左右或者更多的学生组成实习组,由教师安排在实习单位进行实学习。但由于学生实习人数多,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不能满足毕业生实习的需求,另外企业往往注重自身的经济效益,大部分用人单位不愿接收实习生,主要原因有:一是顾虑接待大批学生会耽误工作,妨碍生产,影响单位经济效率和产品质量;二是由于学生缺乏安全意识,一些实习单位害怕学生会出现意外伤害和事故;三是怕学生多,会增加本单位的成本,由于学校的实习经费投入不够,实习单位无利可图。一般企业优先接收已签约学生进行实习,而不愿意大量接受非签约毕业生实习,即使对已接纳的实习生,也不会安排具体工作。该情况下,为了完成毕业实习任务,学生参与生产实践变为参观生产过程,甚至变为旅游实习。多数学生没有参加生产操作和生产管理,不能锻炼学生适应生产现场工作,直接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对于改革生物类专业传统的毕业实习模式势在必行。

二、毕业实习模式

1.自行联系实习模式。

由学生按自己意愿或兴趣选择实习单位,即“实习与个人兴趣意愿相结合”模式,学生可进入即将就业的单位实习,以利于不同就业意向、不同层次的使学生得到更适于自身发展的锻炼。将学生自己联系工作单位分散接收学生实习与学院集中、分组、交叉、统一安排学生实习相结合。在该模式下,利于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主动与企业单位接轨,了解相关企业单位的需求,进而能够明确学校目标,依据学习目标有重点的进行实习的针对性。另外,对于学校而言同样可以缓解学校的实习压力,确保在有限的实习基地基础上完成相关的实习任务。对用人单位而言,乐于接收即将毕业的学生及早参加用人单位的生产实践,既有利于用人单位按照需求来培养毕业人才,减少用人单位与学生相互适应的时间,使得学生能够早一些了解行情内务,提高工作的完成质量。然而此模式也存在一定的缺点,那就是学生实习的效果并非有所保障,不利于监控实习质量,也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2.实习与产、学、研相结合模式。

这种模式是由实习基地基础上更进一步演变过来的合作模式。作为一种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通过将生产、实习与科研全方面相结合,共同带动企业跟高校的发展,利于科研成果的蜕变。在这种模式下对于学生而言,不仅能够从中了解参与生产的全过程,提高实践能力,而且经过企业的学习或者相关导师科研项目的参与,可以从中接触到知识的前沿,进而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特思维的能力,同样为日后的毕业论文(设计)奠定了好的基础。优秀的学生更容易拥有一个好的就业前景机遇。而对于企业来讲,该模式有利于高校人才物质资源进行相关科学研究,不仅为企业生产带来服务,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优化、带动企业相关员工,并且培养的相关学校实习生,也可作为日后企业人才的储备。

3.订单培养模式。

所谓订单培养模式,是“实习与就业相联结”的一种模式,也就是教学、实习同就业相结合。企业用人单位主动联系相关高校,根据自身企业的需要,制定出相关专业培养计划,同学生签订定向协议,其中的学习经费可由企业进行支付,实习生在学完相关课程后,可进入企业进行相关实习培养,实习毕业完成后要到该企业上班。这种模式比较适应于专业性强并且比较冷门的生物类专业,它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但是用人单位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危机。由于该模式是具有一定专业针对性的,学生在入学就已经确定了日后的工作方向及岗位,因此,在学校学习过程中,会有重点的进行相关培养学生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毕业后能迅速进入工作角色。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就业的自主性受到限制。

三、毕业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点

1.组织形式上,学生自己联系用人单位分散接收学生实习与学院对学生集中、分组、交叉、统一安排实习相结合。

2.实习方式上,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生产实践,辅以参观实习,使参与生产实践与参观实习相结合,把教师和技术人员共同指导相结合。

3.实习内容上,将生产中需要解决的实际课题与选择验证性和归纳总结性课题相结合。

4.实习目标上,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同综合素质的培养相融合。

第2篇

毕业设计是学生综合利用所学专业知识的好机会,也是提高其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平台,毕业实习则是再一次验证所学专业知识的机会,对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有很重大的意义。而现实中,由于急剧扩招,学校的师资力量明显不足,目前高校的师生比例已经远远超出了教育部规定的范围,这就导致了在毕业设计中教师工作量的加大,而且也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细致的指导,另外,随着扩招,学生的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在理论学习中就掌握的不好,再加上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毫无头绪,只能依赖指导教师,甚至抄袭,应付了事。在毕业实习中,没有充分发挥实习的重要性,只是走过场,大帮哄,学生根本没有真正的进入实习的角色,甚至有的同学直接花钱“盖章”,应付实习,没有从实习中得到任何的收获。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越来越严峻,由于对专业知识学习不精,对专业实习实践认识不够,现在从事非本专业工作的毕业生越来越多。

2现阶段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教学模式是由学校或教师安排,在第七、八学期统一进行,但由于学校扩招、考研、找工作等各方面的影响,教师深深感觉到这种统一的模式已经显示出诸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2.1就业形势严峻,导致学生对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的精力投入不够

由于大规模招生,现在的大学生供过于求,加上现在90后的大学生个性鲜明,要求较高,导致学生找工作困难,压力增大。特别是一般的普通本科学校,没有专业和重点大学的优势,找工作更加艰难,使得一般高校的毕业生在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期间都忙于找工作,没有精力,也没有心思进行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甚至会出现有些学生把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当成“副业”,随便应付了事,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的教学质量。

2.2学生数量多,企业越来越不愿意接纳大规模的实习队伍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另外由于企业效益、技术安全、生产安全等影响,企业不愿意也没有时间精力接纳毫无实践经验的大规模学生实习。而高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通过一些特殊的手段,如通过各种手段联系企业,缴纳一定的进场费,才得以让学生勉强进场进行短暂的实习,从而导致学生的实习效果不理想。

2.3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脱节

目前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毕业设计是毕业设计,毕业实习是毕业实习,两个之间没有联系,导致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没有针对性,抓不到重点,因为学生在实习时还没有进行毕业设计,所以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可能应用不到毕业设计中,而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实习过程中又没有重点去研究,这样就导致毕业实习的目标不明确,效果难以保证,影响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从而也对将来的工作方向带来了不利影响。

3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及就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探讨

3.1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保证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和就业工作的有序进行。由于现在企业招聘时间提前,一般在第七学期期中就开始招聘工作,所以人才培养方案要进行完善,将基础课和主要专业课在前三学年尽量紧凑安排,适当减少第四学年的专业课程,在第七学期十月一号前完成所有课程的授课。在第七学期的后半学期到第八学期开学期间以利于学生集中进行招聘就业工作,并在这段时间确定毕业设计题目,明确毕业设计要求,第八学期开始就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这样安排不仅能够保证课堂的上课质量,也能保证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的效果,从而保证学生能够优质就业。

3.2建立双导师制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

根据学生的兴趣及就业方向和企业的实际需要拟定毕业设计题目,之后根据毕业设计题目选择实习单位,并聘请该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毕业设计的导师,与教师一同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创新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另外在专业技术人员的带领下,参与企业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等工作,能够为学生建立强烈的成就感,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更有信心。

3.3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和就业方向一体化

如果毕业设计内容与就业方向不一致,在设计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有可能对就业和未来的工作没有应用价值,导致就业时专业不对口,而如果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方向选定了毕业设计题目,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内容不融合,也会导致学生就业时以致将来工作的不顺利,所以要将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和就业一体化,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和实习意向及企业的需求拟定毕业设计题目,要求实习和设计必须在同一个地点完成,一边实习一边做设计,一边了解企业的需求,累积就业实践经验,引导学生以就业为目标进行实习和毕业设计,将毕业设计与实习有机结合,这样不仅可以使毕业设计内容丰富,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保证学生的就业质量,帮助学生更好的就业。

3.4提供心理辅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思维活跃,勇于表现自我,敢于竞争,但心理抗挫能力弱,心理比较脆弱,容易受到伤害,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特别是在临近毕业期间,学业的压力、工作的压力给他们带来不良的心态,所以要在第四学年相应的开展学生心理辅导课程,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建立自信,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和就业。

4结束语

第3篇

1.1“供需”不同价值观念

学校追求的惟一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医药卫生技能型人才;而医院追求的目标是根据行业发展和实际需求调整经营、优化管理,最终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加之很多医学职业院校与医疗行业归属于不同的体系,医院的核心工作任然是医疗,尚未充分认识到参与医学人才培养是为自身事业发展积蓄人才,医学教育弱化现象普遍存在于医疗实际。因此,导致医院教学的应付、交差、流于形式,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结果必然会严重影响学生实习质量。

1.2医患认知矛盾的制约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由“生物”向“生物-心理-社会”的转变,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维权意识也越来越强,患者对医学生的实习视为“试验品”,拒绝学生技能的培养,特别是近年来,恶性“医闹”事件层出不穷,一定程度制约了临床带教教师的热情,减少了实习学生动手的机会,带教教师往往只让其参加一些基本的医疗活动,如写病历、贴化验单等,一定程度导致了实习质量下滑。

1.3实践教学资源短缺

高校扩招,虽为社会培养了更多的医学人才,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是部分高校不具备相应的软硬条件,盲目扩招,导致学生理论知识欠缺,实践技能不强;二是医院接纳实习学生的数量明显增加,带教教师不足及教学能力欠缺,学生管理床位数及进行临床技能培训的机会减少。同时,为满足实习的需要,一部分不符合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标准要求的医院也进入了实习医院序列,无疑会影响实习质量。

1.4实习质量监管操作的非规范化

许多医院虽然有实习出科考核,但主观随意性较大,缺乏量化考核标准,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实习成绩。为此,本研究对学校36所综合性实习医院妇产科出科考核调研发现:进行出科考核的医院占调查医院总数的80.56%(29/36),其中考核方式为理论考试的占63.89%(23/36),技能考核的占52.78%(19/36);试题多为网上下载或借鉴各种考题集,按学校实纲要求出题者仅占16.67%(6/36);同时比较二乙、二甲、三甲医院出科考核情况,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改革的主要举措

2.1重实习过程管理

(1)创新实习常规管理模式:为确保实习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提高管理效能,学校专门设立了实习管理部,全面统筹实习管理工作。主要采取划片区管理的模式,即:1个实习片区由数家地域相近的实习医院构成,由1名实习管理教师负责,通过巡查的方式,主要负责实习学生的日常管理及与实习基地的衔接联系工作,充分掌握学生实习信息及实习医院教学管理与实施情况,并将发现的问题向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质量监控部门反馈,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制定对策。通常每届实习常规巡查5次,特殊情况另行安排。有效避免了“放羊式”的实习管理。

(2)专业教学巡查常态化:为加强对实习医院带教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与管理能力培训,提升其教学意识与水平,学校建立了专业教学巡查的常态化机制,每年分批次组织校内外专家分赴实习医院,开展临床教学质量检查与指导、示范性教学查房、临床教学与管理能力培训讲座等活动,有力地推进了实习医院的教学内涵建设。

2.2建立实习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2.2.1注重制度建设

根据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普通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基地管理暂行规定》、《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实习管理相关制度,如实习管理办法、实习质量管理办法、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办法等,严格实行实习基地的遴选、淘汰机制,以保障实习质量的监控与评价工作能够切实组织实施。

2.2.2强化理论学习阶段技能培训

加大各专业实训室建设经费投入的力度,按各专业人才培养基本技能要求组建实训室,合理增加“理-实一体课”、实训课的比例及全面开放实训室。同时,实习学生进岗前,针对各专业基本技能的要求,进行强化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进岗实习。

2.2.3加强岗前综合教育

学生进岗前,由实习片区教师分别组织本片区实习学生进行岗前教育。内容包括强调实习期间学校的有关规定、明确实习生的职责及诊疗过程的注意事项、介绍实习基地基本情况、加强职业风险防范及安全教育等,为学生能较快适应实习生角色作好充分准备。

2.2.4规范出科考核方法

由于各实习医院出科考核各行其道,缺乏统一的出科考核方法,学校聘请了校内外专家,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执业助理医师考纲的要求,出具了出科理论考试题库及技能考核项目、评价标准,实习医院必须按照学校实习质量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实习学生加强管理、培养与考核,学校对考核情况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方式进行检查。

2.2.5制订评估指标,切实组织实施

学校组织专家依据《重庆市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基地评审指标》,结合学校实际,制订了实习医院临床教学质量评估指标,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学校所有实习医院开展评估工作,能有效地监控实习医院的教学工作,促进实习质量的提升。评估指标分为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和教学实施3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分别选取5个主要影响教学质量的因数作为二级指标。教学条件选取医院等级、科室设置、带教教师、学习条件、住宿条件;教学管理选取领导重视、组织机构、制度职责、档案管理、教学督察;教学实施选取岗前教育与入科教育、实施性教学计划、教学活动、出科考核、教学研究。每个二级指标制订对应的评价要素及标准。综合各个二级指标得出评估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个等级。不合格者,限期整改,整改期限为1年,整改不合格者,予以取缔。对评估为优秀者给予表彰、奖励。

3结论

第4篇

摘要:本文置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于市场运作轨道,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审视了师范生就业市场,并就产品策略、市场开发与行业竞争策略、行销战术三个方面对普通高师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运作做了具体阐述,为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开辟了新的空间。高等教育的市场化、产业化发展使高校必须以市场营销的理念和方式来研究、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普通高师院校应从产品策略、目标市场开发与行业竞争策略、毕业生行销战术三个方面采取恰当的方法,使毕业生占领就业市场,从而保证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关键词:高师院校大学生就业市场营销策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产业化、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尤其是高等教育市场化、产业化特征日趋明显,大学毕业生这种高等教育的特殊“产品”已成为人才市场交换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目前的高师毕业生就业市场已是比较规范、成形、完善的市场,以普通高师院校师范毕业生的市场营销为切入点,研究大学生就业工作,无论对于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还是整个高等教育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普通高师院校的学生就业工作身负三重压力。首先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压力。由于“产品”定位不准确,一些专业的毕业生已不适应市场需求,不能实现“市场销售”,给学校的“扩大再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面临严竣的挑战;其次是产业结构调整及高校扩招的影响,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失衡,很多专业需求市场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迅速突破供需平衡而进入了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导致就业市场开发和毕业生行销异常艰难;再次是高校间行业竞争的压力,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和产业化特征使兄弟高师院校成为了竞争对手,他们不得不直面兄弟院校的竞争而采取相应的策略。普通高师院校应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研究作为重要课题,遵循市场规律,在产品策略、目标市场开发与行业竞争、毕业生行销战术方面,研究并采取适合本校的市场营销策略,以期扩大学生就业市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实现毕业生人业匹配,推动学校的发展。

一、产品策略

产品是营销活动的中间媒体,通过它才能使供需双方实现交换的目标。产品策略是其它市场营销策略的基础,是市场营销诸链条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只有制定科学的、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产品策略,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实现交换目标。毕业生是高校培养造就出来的就业市场上的特殊产品,要达到充分就业,实现产品销售最大化的目标,高师院校必须依据师范生就业市场的需求、高校的办学实力以及学生的质量,科学务实地进行产品定位,并全力打造富有特色的品牌。

1.毕业生产品定位准确。毕业生产品定位是指高校根据就业市场上高校间的竞争状况,针对市场对毕业生某些特征或属性的重视程度,确定其自身市场空间的定位,并全力打造富有竞争力的、与众不同的、个性鲜明的产品。就业市场产品定位的实质就是高校依据市场需求、竞争对手情况、学校办学实力以及学生素质等因素综合确定并实施毕业生培养模式。它渗透于高校的教学、管理、服务、指导等各环节工作之中,直接决定和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流向。高校产品定位准确与否,决定着其毕业生的市场占有率和就业工作的成败。普通高师院校要做到产品定位准确,可采取以下方法:第一,避强定位。产品模式尽量不与强势对手产品相重合,避免与强大对手直接竞争市场的产品定位方式,这是实力稍逊的竞争者惯常采取的产品定位方法。就当前的本科师范生就业市场而言,可细分为高等教育、出国学习、考取研究生、基础教育等市场。大部分普通高师院校应将核心产品定位于主要面向基础教育市场,培养基础教育人才,兼顾其它领域市场需求。因为高师院校之中,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大学和部分发展较快的高师院校办学实力雄厚、学生素质较高、市场占有层面较宽,绝大多数毕业生都流入高教、留学生、研究生市场,作为普通高师院校将毕业生定位于为基础教育培养人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第二,迎头定位。与就业市场上居主导地位或实力相当的竞争对手确定相近或相同的产品模式,这是一种与竞争对手针锋相对的定位方式。选择迎头定位的高师院校凭借高速发展的势头、较强的办学实力、优越的办学条件,使毕业生有较广的就业空间、较强的竞争能力。采取这种定位方式,部分高师院校便可与部属师大争夺市场,许多后劲较足的高师院校可与传统强势学校在某一市场领域一比高低。迎头定位不但使毕业生在重合市场中抢占一定份额,更为学校带来较好的社会影响,进而拉动整个就业市场。第三,重新定位。根据就业市场情况和学校办学实力,对销路差的毕业生培养模式进行重新构建和选择。就业市场需求千变万化,毕业生培养模式也应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普通高师院校要善于利用规模小、转向快的优势,随时根据市场变化重新选择产品模式,在变化中求生存、求发展。如,普通高师院校若能根据目前就业市场中职教、小教、特教的较大需求,及时进行教学改革、调整教育目标,就会在就业市场竞争中抢占十分有利的地位。

2.品牌策略的实施。在过去的五年中,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了一倍,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从传统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的跨越,与之相适应的是人才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市场的变化反作用于高等教育的直接体现就是高校间竞争由过去间接的规模竞争转为现今直接的品牌竞争。因此,高校在教育教学中要树立品牌意识。品牌营销是市场营销的最高阶段,是差异性营销的典型应用,是通过发挥品牌的识别、衡量、控制市场、促销、增值等功能,达到最大限度占有市场的目的。在当前的感性消费时代,商品及其营销必须具有与众不同的优良品质,并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才能体现出用户的消费价值。尽管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教师的专门化程度越来越高,各校学生的差异性日益缩小,但如果高师院校加强教育教学,突出办学特色,着力培养学生职业基本技能,特别是注重锻炼和提高学生从教技能这一核心竞争力,同时强化自身的就业市场服务,加强舆论的宣传力度,使毕业生体现出“你无我有,你有我强”的特点,就会在高师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得到积极的社会影响,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如东北某省属师范大学就是以“学生专业思想牢固、从教能力强、普通话标准,学校就业市场服务到位”为特点,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在基础教育市场占得了先机。

二、市场开发与行业竞争策略

市场策略包含市场开发策略和行业竞争策略,它是从用户的需求特点和行业市场分析两方面获取信息后,各高校采取的市场开发和行业市场竞争的方式和方法。

1.市场开发策略。大学毕业生市场开发,通常指毕业生就业地域和就业单位的选择或争夺。普通高师院校常用的市场开发策略有以下三种:第一,冷点入市。在就业市场开发中,学校选择冷点市场作为市场开发工作的突破口。《老子》认为:“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普通高师院校在重点市场开发上应审时度势,避实就虚,寻找未满足和难以满足的市场需求,尽量选择远离与强势竞争对手直接竞争的冷点入市。在地域和用人单位选择上,应避开重点师范大学关注的大城市和热点地区,转为选择中小城市或乡村地域,形成自己的市场。第二,弱点入市。指高校选择弱点市场作为市场开发的突破口。对于发展后劲足、质量好、学生特色突出的高校,可根据市场特点,同时依托优秀毕业生的竞争力和强有力的就业工作队伍及推荐手段与较强的对手竞争,以己之长,攻彼之短,针锋相对,在面对面的竞争中获胜。如东北的普通高师院校的生源多来自本地区,在教师职业基本技能和教师的外在条件(如身高、形象等)方面可谓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其它的高师院校甚至六所部属师范大学的毕业生望尘莫及的,而用人单位恰恰对此最为关注和欣赏。因此,学校应注重开发利用这种优势,瞄准对手的弱点,市场竞争则胜券在握。第三,盲点入市。指高校在就业市场争夺中选择由于某些对手自身缺陷因素而留下来的市场空间作为市场开发的突破口。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高校,可灵活机动,穷则思变,正所谓“变则通,通则久”,在细分的大市场中寻找盲点和间隙,拓展自己的市场空间,使被动的局面有所转机。强势高校的市场开发往往重视城市中心而忽略城郊,重视重点学校而忽视普通学校,重视高校、中学教育市场开发而忽视职教、特教、小学教育市场开发……而这些恰好都可为普通高师院校市场开发所利用。

2.行业竞争战略。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师范生就业市场不仅仅是供需双方的舞台,更是高师院校彼此间没有硝烟的战场,行业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采取何种竞争战略是高师院校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在就业市场中,若想抢得“商机”,可采取以下几种竞争战略。第一,联盟。市场竞争中无法战胜对手时,与其共同开发或争夺市场,共享打开或占领市场所带来的利益。普通高师院校在就业市场中既被六所部属师范大学所“压迫”,又有百余所兄弟院校与之“挤抢”,“挤压”状态下独自开发和争夺市场难度较大,可采取与竞争对手结盟的方式,联手营造大的就业市场,市场蛋糕越大,每个成员得到的利益份额就越多。“东北高师院校就业协作体”就是这一策略实际应用的典型范例。东北27所高师院校,以东北师范大学为龙头,以“平等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建、品牌共创”为原则,以充分发挥东北区域规模优势,建设以东北高师院校联合洽谈会为标志的全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大、占有市场份额最大的国内知名、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教师品牌市场为目标,“合纵联横”,形成了全国最具影响的师范生就业市场。目前该市场运行良好,成员得到了相应的利益。第二,跟随。弱势院校利用与强势学校毗邻的地域、相似的培养模式、相近的学生类型的特点,通过跟随强势的近邻院校,在强势学校所影响和占有的市场中赢得部分利益份额。东北地区较好的地方高师院校可以在东北师范大学占领的就业市场中获得利益;西北地区的高师院校可尝试在陕西师范大学占领的市场中有所作为;华北地区高师院校应在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就业市场中有所斩获。第三,跟进。指强势竞争者对弱势竞争者开发的市场迅速介入,一举占领大部分市场份额。各高校利用自身的优势,来进行对比营销,使竞争结果有利于本方。此策略方法看似市场的“大鱼吃小鱼”策略,实则增加了快鱼吃慢鱼的成份,是强势学校在弱势高校打开的市场尚未筑成市场防御堡垒之时,将开放性的市场据为己有,并赢得一定时间的垄断。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孙子•虚实篇》)。这种策略以获取对方信息快、反应行动快为前提。第四,集中一点。竞争者集中优势力量,在短期内针对某一代表性和具有影响力的市场采取行动,占领市场,从而达到效果扩散,扩大社会影响的目的。高师院校开发市场时,可选取某一地域内知名度高、代表性强的城镇或单位,选派优秀毕业生,积极运作,以优秀的毕业生和一流的就业市场服务,打败其他竞争者,提高自己品牌的知名度,并以点带面,扩大影响,形成区域需求市场。第五,渗透。弱势竞争者利用强势竞争者的市场和产品边缘重合,逐步扩大重合市场占有空间的营销策略就是渗透营销。毕业生就业市场可以采取以下两种具体方法:一是采取“特洛伊木马”战法(源自古希腊《荷马史诗》),使市场占有逐步由边缘向中心进行渗入和挤压,最后打入或占领中心市场;二是精品打入,指面对一些新的尚未开发的就业市场,着力推荐优秀毕业生,树立学校的品牌,通过优秀毕业生的突出表现,推动该地区的市场需求。第六,拉销。以市场需求推动市场营销的战略,它是与推销相对的一种营销方式。鉴于用户对推销有防御排斥心理,因此,拉销战略可以使用户由被动的接受服务与推销转为由用户主动购买产品和接受服务。此战略中,高校应把握好两点:一是高校必须重视用广告效应激发用人单位选聘意愿,形成思维定势,主动索求毕业生,以此加大用人单位对学校的信赖,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二是必须疏通营销渠道,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实施区域性营销制度,以人(或机构)在人事、地域情况了解、沟通等方面的优势拉动市场,并逐渐形成非强制性的垄断市场。

三、促销战术

信息社会的到来正逐步改变传统市场营销理念,高校在就业市场的争夺战中也应顺应时代的需要和变化,在完全竞争毕业生就业市场中推行个性化的营销战术,在这场战争中,高校能否运用行之有效的营销战术将自己的产品推向就业市场就成为关键的环节。

1.区隔式营销。通过细分市场,针对需求者的不同要求而进行的专向化营销。师范生就业市场中的区隔式营销应用很广,毕业生的文化营销,就是根据地域文化背景的差异而采取的区隔式营销。大连是审美文化发达的城市,向该地区需求单位推荐外在形象(如身高、外貌、气质)等较好的师范毕业生容易取得成功;华北地区民风质朴,各用人单位青睐朴实无华的毕业生;上海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化大都市,有外语特长的学生将在该地区招聘中占有先机。区隔式营销还表现在高校对不同层次的需求单位采取不同的推荐形式,按层次高低可依次采取橱窗模特式(拔尖人才展示)、精品屋式(“群英会”展示)、超市式(大众化市场)的不同方式。这些推荐方法因人而定,各具特色,充分利用了人才差异化、服务差异化原理,大大提高学生的签约率。

2.广域营销。所谓广域营销是指扩大营销范围,争取游离用户和被动用户的方法。就业市场的广域营销主要采取随机营销和网络营销。如学校组成多个就业小组到全国各地的用人单位宣传学校的办学成果,扩大学校的影响,争取和吸引用户;学生通过自荐、亲友引荐等多种方式寻求市场;学校和学生可借助网络的时空拓展性、信息容量大、时效性和交互性强等特点,在学校网上推荐优秀毕业生。学生上网求职,这是一个便捷、廉价、有远大发展前途的就业途径。

3.连带营销。指将各种不同类型的毕业生采取“捆绑式”搭配的方法推荐给用人单位。现实可行的方法有三个:一是将脱销专业的毕业生与滞销专业的毕业生相搭配推荐给用人单位;二是将优秀毕业生与普通毕业生搭配推荐给用人单位;三是将具有某种特殊关系的学生(如恋爱关系)一同推荐给用人单位。

4.情感促销。以善待、关注、信任、帮助用户的行动换得用人单位对学校的信赖和对毕业生选用的忠诚的促销方法。“攻城,攻心为上”,师范生就业工作不仅要以质服人,更要以情感人。高校工作人员要善于利用情感上的沟通,拉近与用人单位的情感距离,使用人单位产生晕轮效应和马太效应,使高校在市场争夺中获利。这种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可广泛运用,比如,对用人单位选聘代表的热情接待;注重与用人单位间的日常工作交流和往来;新年、教师节的信函问候;高校向所在地域用人单位推荐学生时所打出的“老乡牌”等等。

5.互动营销。由面向广域市场需要的单向大众化生产转变成有用户直接参与的共同制造产品的营销方式。这种方式适应了需求分化的潮流,产品能够极大地满足客户的多样化的需求,形成供需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体化关系,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高技术的信息条件下,互动营销方式会越来越普遍应用于高校就业工作,大学生就业市场营销也会从被动地适应市场需要转向用人单位与学校双方联手共同创造市场。师范生就业市场的互动营销可采取如下方式进行:第一,请需求单位的基础教育专家入大学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渗透教育理念、介绍教育形势,指出教育发展趋势,以此使学生明确基础教育市场对他们的要求,增强学生努力的方向性。每所高校如能邀请各专业的基础教育名师作为客座教师,无疑会对学生的培养及其就业具有较大帮助。第二,建立就业基地。利用业务上的伙伴关系,由需求单位利用学生假日、实习等对学生进行直接的阶段性培养,有助于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增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了解,增加毕业生需求量,从而成为学校稳定的用人单位。第三,建立毕业生工作情况信息沟通与反馈系统,不断从用人单位获得毕业生评价反馈信息,以此为鉴,不断调整大学教学目标。该方式有助于促进供需双方的了解,有助于供需双方的长期合作。第四,供需双方签订协议,按需求单位要求定向培养学生。切实做到依用人单位的需求“量身定制”,创造专业品牌,创造多个稳定的就业市场。总之,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是一个充满竞争、充满挑战的市场,也是一个遵循市场规律的特殊市场,毕业生市场营销已经作用并影响着高校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就业工作策略、就业市场开发策略、行业竞争策略。高校应树立全新的就业工作理念,不断研究和探索就业市场营销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就业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实现毕业生人业匹配,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推动学校的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柴宇球.谋略库[M].北京:蓝天出版社.1996.

〔2〕王方华.市场营销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郑晓明.就业工作谋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0(6).

〔4〕张文贤.市场营销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5〕(台湾)林子益.创新行销[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第5篇

1.1对象

选择天津中医药大学2010级护理专业本科四年级学生共123名为调查对象,在2013年7月进入临床实习前进行调查。

1.2调查内容及方法

依据调查目的自制调查问卷。问卷参照天津市《临床护理技术操作执行手册》中应急事件的处理程序进行设计。问卷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应对输血反应,第二部分为应对化疗药外渗,第三部分为应对针刺伤。其中,每部分答对60%者为具备应对该项突发事件的能力。调查前采用统一指导语向护生解释本次问卷调查的目的和意义。问卷均由学生本人独立填写,25min后现场收回。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3份,收回有效问卷123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调查表明,本科护生在实习前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低,且在应对输血反应、化疗药外渗和针刺伤这三类突发事件的能力上存在统计学差异。

3讨论

3.1护生初步具备应对输血反应的能力

本次调查显示,发生输血反应时,96.75%的护生知道应该立即停止输血,68.29%知道应该配合医生进行紧急救治,50.41%的护生知道应该将余血送检。但是,所有护生均不知道如何预防输血反应导致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同时,仅2.44%的护生选择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心理护理。这说明,尽管输血反应的救护是护理学基础的教学重点,但是护生在实习前仅仅具备了最基本的应对输血反应的能力,而不具备处理相关并发症的能力。同时,护生也不能将心理护理知识运用到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也就是说,护生不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临床实践中。鉴于此,我们建议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模拟教学,使护生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促进学生批判性地思考,以拓宽学生的应急知识,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2-3]。同时,教师应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加强护生人文关怀和心理护理能力的培养。

3.2护生不具备应对抗肿瘤化学药物外渗的能力

本次调查显示,在化疗药外渗时,护生完全不具备处理能力。尽管她们知道化疗药外渗时应该立即停止输入药物,但只有24.39%的护生知道应保留原针头,连接注射器尽量回抽渗漏的药液或血液以减少渗漏的液体量,而不是直接拔出针头。此外,仅有23.58%的护生知道化疗药外渗后应将患者的肢体抬高以减少药物对肢体的进一步损伤;仅10.57%的护生知道应该及时通知主管医生及护士长。尽管25.20%的护生知道化疗药外渗时应该进行局部封闭或者根据药液性质注入拮抗剂,但他们均没有答出正确药物名称。当前,化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化疗药外渗不仅会导致患者局部疼痛和发生炎症反应,还可致局部组织坏死、溃疡,以至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4]。关于应对化疗药外渗的相关知识多散在于内科和外科的各个章节中,且并未涉及对血管刺激性大的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因此,专业课教师和临床教学老师应该开展化疗药防护的专题讲座,使护生在实习前就具备应对化疗药外渗、化疗药毒性反应和过敏反应以及根据化疗药选择相应解毒剂进行局部治疗的能力。

3.3护生具备应对针刺伤的能力

第6篇

从国内大多数高等学校目前毕业设计的现状来看,学校一般都是在第8学期或者最早也是第7学期末由相关专业的指导教师提出毕业设计选题、下达设计任务书、题目公布给学生,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然而,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讲,布置时间应该提前,也就是说提前到与生产实习同步,即本文所要研究的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整合问题。由于电类专业实践性强、更新技术发展也较快,因此,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的选题必须充分先进性、岗位性以及专业性。选题中尽量避免知识的陈旧性而忽略技术先进性,避免选题的学术性而忽略设计的实用性。尤其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更要注重题目是否是解决实际问题。毕业设计选题不能盲目追求大、内容盲目追求多、设计追求多么难,而要追求是不是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因此,毕业设计必须要和生产实习紧密联系,从生产实习中诞生题目。对于工科电类专业来讲,毕业设计和生产实习整合优化是必行的,也是可行的。两个实践教学内容相辅相成,目标也是一致的、相容的。生产实践环节为毕业设计的选题提供思路和方向;毕业设计是生产实践环节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培养模式。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是带着即将要做的毕业设计的问题去实践,在实践中有的放矢地去巩固理论知识,同时,也能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减少毕业设计的假题假做。

2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整合模式

原培养方案中生产实习设置在本科的第7学期,毕业设计设置在第8学期,两个实践环节互不干涉。电类专业本科的生产实习基本都设置为4周,4周的实了参观以外就是安置到实习单位现场实习。而毕业设计在第8学期,共16周。学生每年3月份开学开始选毕业设计题目,这与就业产生冲突。面对此问题,针对电类专业应用型本科的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的特点,把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整合起来,让学生在第7学期生产实习阶段把毕业设计题目就确定下来,让学生在实习中带着毕业设计任务去实习,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实习的兴趣和目的性。在这样背景下,我们提出将电类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整合优化的培养模式,结合相应教研课题,对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整合模式进行了探索,具体如下。

(1)以集中和分散的方式进行生产实习。目前,生产实习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集中实习方式,就是针对还没有联系到实习单位或者还没有签约工作单位的这部分学生,这部分学生由系里相关指导老师带领到事先联系好的实习单位去实习,目前这种实习的学生相对较多。另一种方式是分散实习方式,就是个别学生已经和联系好的实习单位签订了顶岗实习协议,对于这部分学生,学院给与充分支持。学校指导老师和企业工程师可以共同作为毕业设计的指导者,学校老师可以作为理论指导者,企业工程师可以作为实践指导者,这种方式较好地将教学和生产有机结合。

(2)以就业为导向,在实习单位确定毕业设计题目。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到相关企、事业以及科研院所联系实习单位。支持学生在实习期间到这些实习单位进行现场实习或短期培训,以增强实习的针对性。为学生的顶岗实习项目和毕业设计题目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结合创造有利条件。在实习中,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现场兼职指导老师,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或参与开发相关项目,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另外,学生也可以通过这种“准就业”的角色认清自己到底适合什么工作,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实习方式充分结合就业岗位的要求,也为就业奠定了基础。

(3)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实现毕业设计选题。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培养学生的专业岗位技能和综合技术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经过探索研究和实践发现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是整合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有效模式之一,将毕业设计的选题设置到生产实习中,让学生去思考、挖掘要解决的实践问题,提出操作性和实践性可行的毕业设计题目。利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尽早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过渡,同时也可实现校企双赢,提升合作层次。

(4)紧密结合教师科研,真题真做确定毕业设计。结合教师科研选择毕业设计题目,更具有实践性和设计背景意义。通过教师科研可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适应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热情。若这些课题来自企业生产实际,实战性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学生会产生极大的自信心与成就感。

(5)由学生自己申报设计题目。这些题目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及预就业岗位选择,因而设计热情会更为高涨,能促使学生主动接触社会,提高社会交往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自主择业能力,为其顺利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3整合模式的实践

整合方案与传统独立教学模式并不冲突,实际上这两个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有很多共性,而且相辅相成。我们通过灵活的教学安排,两个方案进行并存。整合之后,毕业设计布置任务提前到第7学期,毕业设计和生产实习一同进行。实践表明生产实习可以为毕业设计收集必要的资料,在企业中完成毕业设计的学生比在校内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有更加丰富的体会,写出的论文内容更加实际,有企业的监管,毕业设计的质量有了保证。学生无需分心考虑就业方面的问题。因此,在完成并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同时,也缓解了毕业设计与就业时间冲突的局面,有利于学生适应不断提前的就业现状,有利于学生主动、顺利地进入人才市场。本文提出的整合模式解决了传统模式(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分开进行)的僵化和古板,其强调的是将二者互相渗透和积极融合。在两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共同点、相容性的基础上,将它们的教学活动变成一个综合性的教学环节来开展。使其相同或相似的过程、角色重叠或重合的部分,在时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让两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都能够实现或更优。本学院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通信工程两个专业已与摩托罗拉工程学院、北京图灵开物、大连东软培训中心等多家单位合作,建立了校外生产实习基地,实现了校企合作。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联合办学为载体,搭建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平台。目前,签署了13份校外实习基地的实习及建设协议书,与实习基地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在生产实习过程中,我们让学生在校内实习基地中完成创新、创业及工程过程,让学生完成从立项到产品推向市场的全过程。目前已经组织了两届的部分学生到相关企业去实习,在企业实习的同时做毕业设计通过初步的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4结语

第7篇

坚持岗前培训,重点学习《医院各项规章制度》、《病历书写质量与要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内容,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认知医务人员的性质,从而增强法规意识,用制度、条例来规范个人行为,培养良好的气质和修养。由医院统一制定和安排实习生的培训、实习科目及时间分配,制定《实习管理规定》和《实习生守则》,用制度规范临床带教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学以及实习生的行为守则。尤其是涉及具体实习科室方面,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实习成绩考核办法,对实习生请假、奖惩措施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使实习生严格遵守科教处安排的“实习报到实习过程实习出科”的轮转程序,杜绝实习生擅自调科的现象,并且上级部门要组织人员对实习生管理工作进行监控和检查,一旦发现指导教师有懈怠和疏忽的教学现象,要严肃处理。要在最后的出科考核上严格把关,可以由教研室负责进行理论考试和临床技能考试,由主考教师现场考核学生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病历书写,对考生进行临床知识提问,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和临床思维、分析能力等,并结合实习生的实习态度、遵守有关规章制度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把实成绩归入学生档案。

二、注重实习生素质培养是毕业实习的核心内容

在医院里实习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兼任学生和医务人员的双重身份。医学生毕业实习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时期,是实习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培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塑造良好医学职业道德的重要时期。然而,现阶段的实习医学生大部分是“90后”,自我意识强,思想独立,不喜欢受约束和教条式的灌输。因此,有必要加强“共情(empathy)”教育。所谓“共情”是一种带入式思维方式,就是从患者的角度想问题,平等的沟通,使实习医生对人文知识与医学实践从根本上协调一致,形成一体化认知。在具体操作方面,可以在实习生入科后,由教学秘书负责制订和实施实习教学计划。首先进行入科教育,熟悉各项科室的规章制度等,再由临床带教教师有计划的带领实习生进行技术和医德的讨论和总结,安排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精选与实习生知识层次相符合的题目与内容,不定期进行各种形式的讲座,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此外,还要有指导教师有针对性的布置实习生的自习内容,了解国内外医学发展的新动态,帮助学生与时俱进。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实习生教学管理一直是医院管理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国内已经有一部分综合性医院在试行以教学促进医院发展的策略,这也是关乎医院百年大计的长远性策略。在借鉴他们成功经验的同时,可针对医院的具体情况,在各科室实行实习生导师制,选择具备良好素质的教师担任实习生培养的任务。首先,实习生导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灵活的教学方法;其次,实习生导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包括医德和师德,热爱教学,具备优秀的个人修养,从而影响学生在医疗活动中具备良好的精神面貌和耐心的服务态度等个人素质;第三,要精选实习生导师,要求导师具备协调沟通能力,能准确把握医疗和教学的时机,协调好实习医生和病人及家属的关系,从而增多实习生的实践机会;最后,医院要坚持教学反馈机制,可以通过实习生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教师的带教情况及实习生的心声,使“教”与“学”相互推动、相互促进,从而进一步提高实习教学的水平。

四、领导重视、监控到位是搞好实习生管理的关键所在

第8篇

论文关键词:2010年西北苹果生产及销售趋势分析

 

2010年西北苹果生产可谓多灾多难,生产形势是严峻的,但随着产业产业链条的完善,全国栽培布局的优化,国际国内经济回暖,苹果的销售仍将阳光灿烂。

一:西北苹果疾病区受灾范围之广,程度之重为近年之最,使苹果的产量和质量均受到较大影响。今后苹果主产区灾害性天气发生比较频繁,4月13-15日花期遭遇了历史罕见的早春冻害和降雪天气,山西、陕西、甘肃为主的西北苹果产区有的地方温度降到-4℃以下,而苹果花期可耐低温为-2℃,导致苹果座果不良,有个别地方管理较差,权势过弱的园区座果仅及正常年份的30%左右,即使座果较高的果园,由于前期花受冻,大多是晚开的及腋花芽座果较好,由于这部分花养分积累不足,花芽本身质量差,所结果实先天性不足,生长较缓慢,表现怕长现象,6月3日陕西渭北及山西运城等苹果产区,出现强对流天气过程,普降冰雹毕业论文格式,苹果遭受冰雹袭击,大批苹果套袋被打落,损失惨重。6月17日甘肃静宁县苹果产区遭冰雹袭击,雷大、余湾、李店等乡镇局部受灾,苹果品质受到严重影响,残次果大增,商品率将大幅下降。

二:沿海苹果产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老果园大批被淘汰,总产量下降,为西北苹果销售腾出了空间。近年来,我国沿海的山东、河北、辽宁等传统苹果产区,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果园的老化导致苹果种植业呈现萎缩状态,栽培面积在逐年减少,为西北苹果业的崛起假造了市场空间。象山东省苹果栽植面积全国最大,1993年栽培面积达572.3千公顷,到2008年调减到276.3千公顷,有一半以上的果园被挖除,河北省1996年栽培面积达384.8千公顷,到2008年减少调减至243.8千公顷,挖除1/3以上,辽宁省1996年苹果栽培面积达261.4千公顷,到2008年减少到144千公顷,减少一半以上,栽培面积的减少,势必影响产量下降,导致我国苹果供求关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这是近年来我国苹果市场回暖,销售形势好转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冷藏业的快速发展,使苹果的供应期得到有效延长:随着果业的发展,果区资本积累的增加和冷藏技术的逐渐完善,近年来在我国苹果产区,冷藏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贮藏规模扩大,贮藏能力增加,有效贮藏时间延长,以往土窖贮有的在翌年5月1日前后就要清空,耐冷藏苹果则可供货到翌年7月份,贮藏供应期的延长,可有效的缓解市场的销售压力,促使了市场销售形势的转变,使苹果“卖果难”现象得到了有效缓解。象甘肃省将发展冷藏业作为扶持苹果产业的重点,自2001年开始每年投资5000万元,对冷藏库建设等苹果产业关键环节进行补助,,促进冷藏业的发展,以培育产业发展的龙头,带动产业快速发展。

四:出口形势看好:随着苹果栽培重点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及国际金融危机的过去大形势的影响,自2009年下半年,我国苹果出口形势开始好转毕业论文格式,特别是鲜果出口有大辐增长,拉动了整个苹果市场向好发展。

五:2009年度良好的销售业绩,刺激了苹果市场向好发展:2009年度经营苹果销售的企业和个人均赚的缸满盆溢,这种情况自2006年后,基本上苹果市场开始平稳,以前大起大落的销售形势没再出现,这充分说明,我国苹果产业的调整已见成效,供求关系已趋于新的平衡。2009年度苹果经销商的赢利,将促使社会上更多的闲散资金向苹果流通流通领域转移,预计今后苹果的销售仍将保持良好势头。

六:自然灾害导致南方水果大减产,使苹果市场空间增大:今年我国南方自然灾害频繁,西南地区春早期间持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大历史罕见,夏季暴雨袭击频繁,危害之重近年少见,对南方果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导致南方水果减产,使得市场供果总量减少,相对的使苹果销售市场空间增大,对今年的苹果销售是非常有利的。

因而概括而论,今年苹果销售形势是比较看好,无论在销量还是在售价方面,均将好于2009年,果农只要加强果园的中后期管理,产出高质量的果子,今年一定能卖个好价钱,取得好的收益。

第9篇

论文关键词:就业信息不对称高校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我国高等教育正式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进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但随之而来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凸显。有人认为,这一问题与高校扩招有关,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就业岗位有限,“无业可以就”;也有人认为是高校的专业设置和结构与社会需求错位,培养的毕业生不适社会需要,“有业无法就”;还有人认为是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陈旧,职业生涯设计不合理,没能正确处理好职业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就业期望值过高,“有业不愿就”。上述三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代表了就业市场三个主体:毕业生、高校及其主管部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难这一问题的大致认识。理智地分析这些观点,反应的一个共同的客观事实是各市场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并从而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基本观点

所谓“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asymmetry)是指市场交易中参与交易的双方在掌握信息上的不平衡状态,即参与市场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因而具有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欺骗的动机。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奠基者是三位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迈克尔·斯彭斯、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他们因“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做出贡献,荣获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的贡献就是探讨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如何运转、失灵或消失的,揭示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柠檬市场”理论与人们的“逆向选择”行为。

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其一,信息是普遍存在的,信息的传输也是普遍存在的。一条新信息产生于信息源,通过信道传到信宿,在没有传递到信宿前,对于信息源及信宿二者而言就已经存在了信息不对称;其二,信息的不对称是绝对的,信息对称是相对的。信息运动的过程和物质、时间一样是没有源头的,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及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无时不在变化,无时不在产生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不对称是绝对的、永恒的。而信息对称则是相对的、暂时的,人们掌握的信息永远落后于产生的新信息。信息运动的过程表现为信息由不对称到对称的矛盾发展辨证统一,即信息由不对称向对称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二、信息不对称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主体分析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主体的界定,学术界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但从经济学角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最活跃的参与者无非是毕业生、高校及其主管部门、用人单位三类。如果从供求关系的角度又可以把高校及其主管部门界定为供方,把用人单位界定为求方,毕业生则是具有能动性和参与性的特殊产品。

(一)信息不对称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供给方的影响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看似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实则是一个系统化工程,涉及到高等学校的招生、培养等方面。培养和生源质量高了,就业自然不成问题,反之也然。因此,要把招生、培养和就业看成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三个环节,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环节。由于信息不对称存在的普遍性和绝对性,所以高校就业工作中的三个环节也难免受其影响。

1.高校招生环节的信息不对称,形成专业发展不平衡,使得大学生对学校和专业认同感下降。首先,国家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引导高校发展,教育行政部门不可能完全掌握高校发展状况的全部信息,因此,无法也不可能制定完全符合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高校发展的不同政策。这种不对称信息就客观存在着某些高校为了自身规模的扩张而进行盲目扩招的可能性,从而引起高等教育专业和结构的失衡。其次,由于考生与高校招生信息的不对称,在高等教育总量不甚充足和高等教育层次复杂的背景下,因为“柠檬效应”的存在,不少高分考生为了规避风险,确保升学,则采取选择录取分数低一级的学校或次一级的专业进行报考。这样选择的结果使得优质的学校招不到对应优质的生源,考生也难以进入自己满意的学校和专业,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下降,影响到高校的培养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高校培养环节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和社会认同度受损。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同高校、高校同社会需求的信息不对称,引发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够贴近。目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仍在某些方面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高等教育还不完全是市场经济的严格组成部分。一方面,国家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管理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要的契合度受到影响。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化受信息传递链条的影响而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在制度设计和安排的过程中。另一方面,高校自身对社会需求信息了解不够,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一定程度上落后于社会需求。

其次,高校规模培养与学生个体发展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高校教育难以实现个性培养。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从客观上说,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学生中存在着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理想等方面的诸多差异,使得他们不仅在选择可接受信息方面有所不同而且对同一个老师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也有着不同的理解,这意味着高校根据市场发展所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够完全落实高校在细分专业方向时,也没有完全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能力水平,学校很难最优化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个性的毕业生,在创新性社会就很难有立足之地,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同。

再次,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学者的信息不对称,致使教学质量的公正性受损。目前,不少高校把学生反馈意见和评教情况作为评定教师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甚至将此类信息上网公布。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主体应该是教学管理者,学生的意见可以参考,但决不能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如果仅凭学生评价来判定教师的教学质量就有可能出现某个教师因要求太严而不被部分学生接受;相反,对学生宽松的教师反而易受欢迎,就可能引发好教师不愿再严,差教师更加松散,使教学质量评价的公正性受损,引起培养质量下降。

(二)信息不对称对就业市场需求方的影响

高校就业环节的信息不对称,首先表现为用人单位难以掌握高校毕业生的完全信息。由于毕业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产品和知识产品形态的特殊性,因此需求方不可能向了解其他产品一样简单地掌握其产品特性。在实际洽谈过程中,用人单位难以完全了解毕业生的素质、能力等产品信息,分不清各种证书的真假优劣,不了解求职大学生的真实求职期望;同时,求职大学生也不了解用人单位的真实情况,不清楚用人单位承诺的可信度等等。这些存在于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的供求双方对信息占有的不对称状况将在协议签署前后分别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它们将严重降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运行效率,阻碍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这一基本经济功能的发挥,引起就业市场秩序混乱,进而影响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在就业协议签定前,求职学生清楚自身的能力而用人单位不完全知道,用人单位固然愿意选择素质高的优秀学生,但现实问题在于毕业生的能力信息属于私人拥有信息,个人会因为规避潜在风险而不进行充分披露,即使在完全披露情况下,用人单位也不一定会通过有效媒介完全获得,如果用人单位仅凭证书或面试来评判审核应聘者,则可能经受来自于毕业生的多种道德风险的考验,比如证书的伪造和应试时的言辞浮夸。另外,由于甄别和检验技术的缺乏也加剧了逆向选择的负效应,使真正有能力的毕业生失去了原有的竞争优势结果使劣币驱逐了良币。假如企业在人才供大干求的局面中采用降低工资的“物美价廉”招聘原则,这~行动的后果会导致更多的优秀大学生退出择业队伍,选择继续等待或继续深造,这种逆向选择一方面会使大量的优秀人力资源闲置与浪费,另一方面也使得优秀人力资源不得以向高学历层次集中使毕业生就业时间延长,就业成本增加。如果企业转而采用提高工资“宁缺毋滥”的招聘原则来反击逆向选择,可能使高素质的毕业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展示机会,企业也可能获取优秀人才,但企业却要支付高于市场一般水平的工资,为筛选高素质毕业生而支付了额外成本。考虑资金问题,企业便不得不缩减招募数额。倘若所有用人单位都采取一致的高薪诚聘策略,那么社会工资水平将被整体拉升,引发“多米诺效应”,使得整个社会对毕业生吸纳能力下降,进而促使本已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境况雪上加霜。

其次,高校就业环节的信息不对称还表现为用人单位与高校的信息不对称。其一,用人单位无法完全掌握所有高校的培养方式、培养特色以及发展现状,容易用高校的档次来衡量毕业生的水平,一些名牌高校的低能力毕业生可能抢占了有限的就业岗位,致使不少后发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困难重重。其二,近年来,虽然不少高校主动贴近社会,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对大学生的评价标准进行了改革,但总体上,仍然滞后,使得一些用人单位对高校推荐的优秀毕业生不认同,进而不再信任高校的推荐和颁发的各类证书。这样的逆向选择也导致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失去了原有的推荐作用,加大了用人单位的考察成本,也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其三,由于高校无法掌握招聘单位的真实用人信息,使得部分企业面临个人利益最大化决策时,可能采用“只招不聘”,或者是利用招聘会来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变相推销企业形象。这种行径既浪费了社会资源,又挥霍了应聘学生的精力与财力,耽误了毕业生择业的最佳时机。

三、就业信息不对称的解决路径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出发,纯粹的供方或求方市场都不利于市场的发展。对供方市场——高校而言,如果不主动研究需求方的需要,就会使其产品长期不能满足需求方的需要,就会使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无业可就,学校的发展也必然要受制于比对于需求市场——企业而言,如果不主动参与供方的产品设计与开发,长期得不到需要的人才,其发展也会受制于此。因此,加强信息互动,弱化信息不对称效应,对供求双方而言,都是明智之举。解决信息不对称,高校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调整专业设置

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按照就业要求,推进专业设置、学科结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教育教学改革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瞄准市场对专业人才规格的要求,要力争把这种要求贯彻于专业建设的全过程,深入开展课程体系改革。为减少高校与社会需要的信息不对称,高校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根据社会需要设置专业,切实突出专业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在增加专业设置时,要特别注意专业的就业前景调研,在专业设置工作中要认真细致地做好社会人才需求的调查与预测工作,力求把握未来若干年人才的实际需求,确定好专业教学改革及专业设置的方向和目标。要把专业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工作联系起来,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确定专业招生规模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二)畅通信息传播渠道,减少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

传播学理论认为,信息传播的中间环节越少,传播时间越短,信息保真效果就越好。就业信息传递的途径可以简单地描述为:具体的岗位需求信息通过部门主管到人事部门,再到决策者,通过决策者到高校,最后到毕业生,或者有更多的环节夹杂其间,使信息所包含的内容受到各种主观影响而失真。因此,对于高校来说,要鼓励毕业生同用人单位主动建立和保持联系,加强沟通,通过不断的反馈滤除信息杂波;要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力度,通过“就业网”,积极谋求企业具体的岗位需求同毕业生个人信息的直接约和,减少中间环节信息载体的主观影响。

(三)拓展校企合作领域,延长信息传递时间

近年来,企业和高校的合作越来越频繁,合作领域越来越广阔,合作力度也越来越大:“3+1”订单培养模式,共建教学科研实验室,建立就业实践基地等等。很多毕业生就是在参与了相关的合作项目,对企业有深刻的了解后将其作为自己的就业选择。而企业在与高校的合作过程中,一方面更加清楚了高校在该领域的人才培养水平和所选择的毕业生的详细信息,另一方面也更好地宣传介绍了自己。从传播学的角度,校企合作是促进学生同企业沟通了解的有效信道,延长了主体和受体信息传递的时间,增大了信息传递量,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校企合作可以有效地减少信息不对称对毕业生就业所带来的负效应。

(四)提高违约成本,降低道德风险

市场中经济主体守约的积极性来自于未来交易的预期,有关信用信息公开的范围越大,违约的成本就越高,守约的可能性也越大。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上,提高违约成本实际上是针对道德风险而言。其一,高校要管好自己的毕业生。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一套使守德者得到利益,败德者必然付出代价的制约机制。如:加强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学生成绩和各类获奖证书的管理,让毕业生无冒道德风险之机;加大败德信息披露制度,主动向应聘单位提供败德行为毕业生的败德信息,让毕业生不敢承担道德风险。要加强毕业生诚信教育,建立毕业生诚信档案。其二,要增强对用人单位的鉴别意识和能力,保护毕业生的合法利益。对于参加招聘的用人单位要有严格的资质审核制度,一旦发觉用人单位只招不聘或者以招聘幌子行违法勾当,不但要将其清理出场,还要向社会公布这些不守诚信的单位名单。这些措施将使存在败德行为的毕业生或企业感到“得不偿失”,督促双方在就业市场上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坚持诚信原则。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