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语文八年级上册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6 16:04:4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语文八年级上册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语文八年级上册总结

第1篇

一、情境模拟法

以往的口语交际教法十分地生硬,而新课标中对初中语文口语交际强调“具体交际情境”[1]。毕竟,“个体的行为基本上是由他对自己和周围环境所获得的知觉决定的”[2],口语交际应注重情境。关于情境模拟法,我将其分为仿古模拟法、穿越模拟法和梦境模拟法。

(一)仿古模拟法

行为主义在语文课程实施方面注重模仿和练习。对此,可模仿古人,让学生着古装,佩古饰,言古语。结合夏完淳的《别云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第2版)(八年级上册),首先要让夏完淳穿上古代的囚服,以及加上囚犯特有的“装饰”。然后学生或者教师来问或答。问题可为:这位仁兄,时至今日,你作何感想?回答可为:鄙人三年为明奔走羁旅,如今又成南冠,无限河山泪沾衣,无颜敢言天地宽。还可继续发问:黄泉路近,你还有何牵绊?回答可能是这样的:魂魄毅兮为鬼雄,身即死兮魂归故。魂幡引兮召来者,扶摇直上兮我大明旗。

新课标要求课程与生活的连续性,并且强调场合,这在之前都是被忽视的。仿古模拟法也应具有生活气息。此外,建构主义也主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及“接触社会”和“社会实践”[2]。由此,针对杜甫的《登岳阳楼》(七年级上册),可以带学生登岳阳楼,或是与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气势相匹敌的楼阁。然后,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想象,融入诗境,互谈感受。若是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八年级下册)与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八年级上册),则可先导入“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或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关于景物的古诗,作一简介后,问学生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以小组互派“信使”的方法交流,最后再总结归纳。

(二)穿越模拟法

关于穿越模拟,可分为两种,一是古代穿越到古代,二是古代穿越到现代。

古代穿越到古代,以李白的两首诗为例。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生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与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自己的假设”[3]。结合《古诗十九首》(七年级上册)中“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诗句,假设这名女子穿越到交通十分便利的现代,然后模拟她与现代人的谈话。例如这名女子可能会问:这(某交通工具)是什么东西?它有什么用处?如果她要到某处去大约什么时间可以到,等等。结合“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的诗句,看到大型织布机她可能会问现代人:这个东西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它一天可以织多少匹布?怎么使用它?等等。只要将双方的口语交际展现出来即可。这样的方法迎合了新课标中所强调的口语交际教学的灵活性、创新性。

语文教法往往忽视兴趣。朱绍禹在《中学语文教学法》中强调语文知识教学的“兴趣性”[4]。为增强趣味性,古代穿越到现代可融入现代科技。杜甫的《春望》(八年级上册)表明其经历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时代。他思念家人,但通信却十分不便。为此,可让学生模拟杜甫给家人或者是亲戚朋友打电话的场景,谈谈近况及家长里短。或者在小组中多次选人分别代替“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杜甫及其家人,将两方的视频通话呈现出来。再如进行《钱塘湖春行》(八年级上册)的教学时,可模拟韩愈在电视机前看到钱塘湖的景色后与好友之间的谈话。针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八年级上册)或者《无题》(八年级下册),则可表现他在看到先进的照明和交通工具时,与周围人的交谈情境。这就是新课标中所讲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具有重要作用。

(三)梦境模拟法

以往的口语交际教法培养了太多的考试机器。新课标口语交际教学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它与联想能力的培养训练密切相关。而梦境模拟则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王勃有诗《山中》。结合此诗可联想其梦回故乡与亲朋好友推心置腹的交谈。在梦境亲朋好友可能会问他:“在外可好?”王勃可能会回答:“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在梦中,他们还会问他曾经的一些经历,等等。这样,采用问答的形式,以问题促进交际,以凸显口语交际的互动性。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八年级上册)一诗中吟“铁马冰河入梦来”,对此,可以模拟其上阵杀敌的血腥梦境,写好开场白,导入切题的图片及音乐,找诵读好的同学演绎舞台剧,或者一人一句即席诵读。当然,也可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大风雨夜中的梦境。

以前的口语交际的教法过于单一,教师往往因循守旧,照本宣科,学生更是故步自封。新课标意在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增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多元智能理论则要求课型的多元化”[3],二者都主张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教师应该鼓励并逐步引导学生自由联想,充分表达观点。结合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八年级上册),可引导学生联想在梦境中登上飞来峰的感受,然后问他们身处高处的感觉。比如教授杜牧的《赤壁》(七年级上册)时可问学生他们联想到了什么?由赵翼的《论诗》(八年级上册),让学生充分联想梦到“才人”辈出的场面,问他们自己心中的“才人”形象是怎样的。此法对于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又分为艺术表现法和调查走访法。

(一)艺术表现法

角色扮演法可以用比较艺术、文雅的手法展示出来,比如采用戏剧表演或者记者采访。

运用戏剧法需要使用道具来呈现诗意,还要布置好场地。例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要使用道具造呼啸的北风,造飞雪与“梨花”,准备好白草,弓、铁衣、红旗、马匹,还要准备好胡琴,琵琶与羌笛三种乐器。此外,写好剧本分好幕,对好台词等工作皆要做。一切准备就绪后,再将相关主题的口语交际用话剧或者戏曲呈现出来。例如可以呈现岑参和武判官双方在喝酒时的谈话,以及岑参在武判官上马之前的饯别之语,等等。

关于记者采访,结合虞世南的《蝉》(七年级下册),杨巨源的《城东早春》(八年级下册),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所寄》(七年级上册)和崔颢的《黄鹤楼》(七年级下册),可以一人拿话筒扮演记者,一人扮演作者,由记者问其创作感受。

新课标中初中口语交际强调口语交际的表情、语气、表达方式、表达内容。这种艺术性的角色扮演很好地突出了这些,避免了“一刀切”。对话语言可“文”可“质”,十分灵活,并且这种形式的口语交际对于提高语言、审美能力的作用极大。

(二)调查走访法

相比之下,调查之法具有更多的泥土气息。调查之法可分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两种。

结合孟浩然《过故人庄》(七年级上册),陶渊明《饮酒》(九年级下册)中“无为”的思想,杜甫《望岳》(八年级上册),曹操《龟虽寿》(九年级上册),文天祥《过零丁洋》(八年级上册)中“有为”的思想,可以做一次问卷调查,问题为:你认为人生应该“无为”还是“有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八年级下册)和《秋词》(七年级上册)中表现的是刘禹锡的乐观,宣宗宫人的《题红叶(八年级下册)》,杜牧的《泊秦淮》(八年级上册)中所流露出的却是哀伤。为此,则可以做一次关于人生态度的问卷调查,题为:你当下的人生态度是乐观还是悲观?

自有科举考试以来,评价机制往往用考试来衡量人才,以文取胜,轻视口语交际。这种长期的功利性,使得古诗口语交际教学先天不足。口语交际教学评价标准的缺失和模糊,给具体的教学实施带来诸多困难,使口语交际教学的发展缺少了一个有效的依据,加大了教学难度。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可让学生承担实际的交际任务,学生的操作“步骤”和“技巧”[5]就不会那么生硬,教学难度也可减轻。这样有助于增强新课标中初中语文口语交际的内容中强调学生的理解力、沟通力、表达力。而且此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有助于综合考察学生的真实口语交际水平,解决以往教法造成的学生能力与成绩的脱节问题。

“主体间性”理论强调口语交际的“社会化”与现实资讯[2]。钱威和徐越化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法》中也提到了一种“交往式语境”[6],主张学生和各种人进行交际。因此,实地走访,进行口语交际是十分可取的。例如结合白居易的《观刈麦》(七年级下册),可与真正的农民聊天,问他们一些关于耕种、收获的问题。结合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八年级上册),可让去边远地区,走访军民,问他们关于气候、国事的看法,等等。

三、双向互立法

此法中又融入了滚雪球法、辩论赛法。

(一)滚雪球法

新课标中提出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整体启发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所以发散思维必不可少。首先要分设两方,开设多组,专人记录,采用双向“滚雪球”法吸纳各组的观点。如可让多位学生分别暂代李白的叔父李云和李白。由李云,也就是《宣州谢?I楼饯别校叔书云》(八年级下册)中的“校叔书云”来劝慰忧愁,以及想要退隐的另一方李白,然后记录者将劝慰者和劝慰对象所持的观点列出,照此模式滚动,组组交流,最后两方观点汇成两个大“雪球”。学生可从双方观点中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实际上则为一个生成性的过程。对此,教师应该在教学可控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文道统一”。针对李白《行路难》(九年级下册)中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一句,则可以由一同学扮演君王,另一同学扮演认识姜太公,或者尹伊的人,或者路人,以其之口说姜太公或者尹伊得遇明主之事,将二方描述要点列出,照此模式进行,组组交流,最后让学生讨论比较两方的观点,深入体会文意。杜甫的《孤雁》(七年级下册),同样可采用此法,一方扮演孤雁,一方扮演其同伴,以其之口,互诉情感。组组再交流,双向滚动,形成双方想法的大“雪球”。然后让学生由孤雁同伴的情感展开讨论,这样更能体味孤雁哀思之深重。

(二)辩论赛法

第2篇

    初一年级的同学音乐知识还很缺乏,如果按照教材按部就班的上课,未免显得力不从心。笔者是把教材重新规整了,在开学的第一节安排了一节“常规课”,规范了一些上课的要求。接下来两节课安排以音乐知识为主的“唱游课”,围绕音的高低、音的长短、常见的节奏等。统一用简谱,学习音阶时,以C大调为例,结合柯尔文手势,学生学得又快又好。笔者把一学期所要学习的歌曲中出现的节奏都穿插在游戏中,也就是说两节唱游课下来,孩子们在轻松掌握最基本的音乐要素的同时,还能熟悉一学期所要学的大部分歌曲的乐谱,如:歌曲《龙的传人》、歌曲《茉莉花》、歌曲《我和你》、歌曲《欢乐颂》等等。当学生再一次在课堂上学习的时候,就能很轻松地演唱了,继而我们还有大部分的时间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习惯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也很乐意被你牵着走了。

    上好民族音乐的“练唱课”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所选的歌曲有很多都是比较难的,如《你是这样的人》、《走进西藏》等,不要说学生难以演唱,老师都很难唱好。怎样让学生既能喜欢上这么难得歌曲又能把它唱得很好呢?一位资深的教育人曾说“:天才就是重复遍数最多的人。”我们英语课、语文课、数学课一个知识点可以有很多的练习让学生们重复记忆很多遍,除此之外,他们还有专门的习题课,可是我们的音乐课没有,一是因音乐课的课时数少,二是因音乐课没有很少有课后作业。笔者恰恰给孩子们安排了练习课,所谓练习课就是练唱课,因为演唱是每个人表现音乐最简单而直接手段。练习课是安排在初中阶段的八年级下学期,每三个单元或两个单元后穿插一节课,内容和形式是让学生从已经学过的三个单元或两个单元的歌曲中任选一首演唱。为了避免刚开始时没有人上来演唱的尴尬局面,老师在平时上课时要认真关注每一位学生,笔者一般先请那些平时上音乐课很认真,乐感好的男生,因为男生相对比女生胆子大一些,而这部分学生因为对音乐感兴趣,他肯定会把一首已学过的歌演唱的很好,当然有时也会碰到少数同学因为害羞不上来,这时老师悄悄附在他耳边说:“没事的,老师已经观察你好几节课了,你上课学得很认真,肯定行的。”学生在听到老师平时都很关心他们时,会很开心的上台演唱,当然老师在这些同学演唱时都要很认真地帮助他们。就这样,在练就这些同学的胆识同时,还能激发那些文化成绩在班上好的同学演唱的激情。

    笔者还结合点评,刚开始先由老师点评,继而是由学生点评后再由老师点评。而对于那些成绩不好,乐感又不好的学生来说,上课有时还有点捣乱的学生看来,要营造一种原来只要跟随老师,都能把歌唱好的氛围。因为每个学生都不想做最差的学生。每每轮到他们演唱时,笔者通常这样评价:“其实你的声音的音质很好,要是你上课学唱歌曲的过程能认真点,那将会唱得很好。”同学们带着老师的不同程度的关心和厚爱期待着下一个练唱课的到来,有了这样的练习课,同学们在以后的课堂上歌曲学唱时,个个都比以前认真了很多,因为他们都想在下一个练唱课上一展自己的风采。

    上好年终的总结“评价课”

第3篇

体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0—0066—01

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汲取传统语文教材的精华,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更新教育理念,突破了语文教科书旧有的编排模式,体现了新时期语文教学的需要。但不少教师对该教材缺乏完整、全面、正确的认识,缺乏对一个单元、一册书、一个学段教材的整体了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果。笔者认为,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把握教科书的编排体系

人教版的这套语文教科书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人文专题组织单元,每个单元包括“阅读”与“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部分,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尽可能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今后的发展出发,关照与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使教材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组成部分,让学生在与生活、与世界的沟通和互动中学习语文,获得个性的健康发展。教材同时按照“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每单元有“阅读”与“综合性学习”两部分,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念。这一编排体系和编排理念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公民意识和责任感;有利于学生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学生自我了解,肯定自我价值,发展兴趣与专长等。

二、正确处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关系

这套教材部分以人文主题为单元,强化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但并没有淡化语文的工具性,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始终统一在一起。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背影》一课时,笔者以学习作者选取独特视角进行描写的方法为目标,以文中四次出现的背影为分析线索,并以对作者四次流泪的分析来呼应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深入文本,其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均得以落实,语文的工具性特点也展现了出来,当学生通过层层分析终于理解了“父亲的背影”的真正内涵时,语文的人文性特点也自然彰显了出来。

三、合理安排综合性学习

整套教材综合性学习这部分内容的设计,既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对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又可以整合教学内容、简化教学头绪,方便教师教学。“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它是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形式等各方面的综合。教师应配合教材促使学生把所学到的基础知识、掌握的基本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学以致用。如,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怎样搜集资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内容。组织学生搜集关于中秋节的资料,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三组,一组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一组通过网络收集资料,还有一组在家庭、邻里、社区访问调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收集资料,然后将其记录下来,再总结归纳,最后转述表达出来,学生的语文能力会得到全面的锻炼。

第4篇

关键词:新人教版教材;教材编排;课程实施;农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242-01

0 引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规定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了对人教版新教材使用情况有全面的了解,对新一轮课改有更深刻的认识,我们对我市和下属许昌县几所初中数学教师和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和研讨。这些所调查的学校有许昌市重点中学,也有一般学校,既有市直中学也有县村级中学,调查研究表明,现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至九年级数学课本内容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主要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1 对数学教材本身的几点意见

1.1 编排不合理 在编排知识结构时笔者认为有的不合理。

1.1.1 整式的加减乘除应该安排在七年级上,这样有助于在后面的学习,如在八年级上册第20页函数中有一题,正方形的边长为3,若边长增加x,则面积增加y,求y随x变化的函数解析式,许多学生写出结果后都没有化简。其他许多计算也是如此。

1.1.2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在初中只是作为选学,而高中没有单独编排内容,这样不利于高中的函数的学习。另外我认为简单的十字相乘法,可以安排在初中学习,虽然八年级有这个内容,但是属于观察与猜想的内容,只有四道习题,有的学校没有上这个内容。这样不利于解二次项系数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不利于高中学生学习,有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在学习高中函数及一元二次不等式等内容时不知道用十字相乘法。

1.1.3 负整数指数幂的内容应安排在八年级上,因为八年级的物理中涉及到了负指数,物理教师也在埋怨,因为他们除了教物理内容还要教负整数指数幂内容。

1.1.4 计算器的使用可以安排在八年级使用,会计算方差、平方根和三角函数就行,不必在初一就是使用,这样会导致学生的口算和笔算能力减弱,许多学生的笔算能力极差,有的学生87除以9不会笔算,因为学生动不动就使用计算器。

1.1.5 八年级上册用扇形图描述数据中的圆心角的度数等于百分比×360°,这里的圆心角的概念在九年级才学习。

1.2 例题、习题匹配不佳 对例题习题的配备,普遍认为例题比较简单,但技巧不足,不具有代表性,根据例题的解法所体现的思想不能够解决相应的习题,且许多习题重复,表面上不同的题,解题思路、所用知识及具体方法完全一样,不能满足提高学生能力的需要,更达不到考试大纲的要求。例题的思维过程过于简单,且多没有归纳总结或变化推广,纯粹是就题论题(没有体现相应的思想方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3 不利于学生巩固知识 数学作业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映课堂教学的效果。练习作业对提高学习成绩来说是个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学生的知识巩固起重要作用。①在整个初中年段每节内容中,课堂及课外的练习偏少,有时一节课的练习只有一题,如正比例函数这节课没有练习,只有在习题中有一道比较难的题目。②只是几何图形的内容的练习较多,代数解答练习偏少。这样不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2 实施新教材存在的困难

2.1 考试评价的制约 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很高,广大行政部门、学校家长对数学老师的评价还是主要靠分数。社会各界及学生家长评价一个老师最关键的是他(她)所教班级的平均成绩,最高分数以及年级数学前十名、前二十名中有几个是他(她)教的,在中招考试中哪个老师教的学生获得了数学单项第一名等等,这如一位老师所说:“社会只相信分数,学校对老师的要求也只好只看分数。”这样一来,为中招取得好成绩,数学课时必须增加,已经删减的定理、公式以及做题技巧的补充也是必然的。因此在初三年级的教学过程中,题海战术的色彩还是体现无余的。一位老师介绍说,要想考得好成绩,整个初中阶段学生所作的所有习题本卷子加起来要将近一米高。

2.2 教师业务水平的亟待提高 从问卷调查和座谈中我们发现,学校对教师奖罚制度不明确等导致一些老师存在不满情绪,影响教师干劲,这对新教材的实施也会带来负面影响。比如教师钻研业务的尽头不足,备课时应付了事,教师在职进修的机会不多,新教材培训流于形式,使得部分老师对新教材理解不透。对于新教材中要求的计算机技能较高,一部分教师对此尚不能达标,为省事就按照老教材的模式处理。

2.3 课程本身原因 许多学生数学成绩不好,主要是对数学不感兴趣,也就是数学课不具有吸引力。虽然新课程注意到数学知识问题化、生动化、形象化、生活化等,但所交内容还是以抽象的数学概念,数学命题为主,使用方法还是以计算、推理、证明为主,考试的内容也仍以知识为主等。加之学生现在课程负担并没减轻,各科布置的作业多,任务中重,语文、英语、政治等这些学科只要抄一抄即可完成作业,相对来讲数学要动脑筋,费时间,因此许多同学的作业并不是自己独立完成而是能抄就抄,就造成了学生进入恶性循环,成绩越来越差,对数学这门学科越来越不感兴趣。

3 结语

笔者认为现行的教材要通过在第一战线的教师的使用,对其作出评价,而不是凭一些专家纸上谈兵编出来的。教材的编写应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而教材的改革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教材的实验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是难免的,这需要数学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去解决。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手段的革新。希望大家都来关心与支持新教材的建设,为提高我国新世纪学生的数学素养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李士錡,李俊.数学教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

[2]孙晓天.数学课程发展的国际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第5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 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1

多媒体具有直观性、趣味性,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如何高效地运用好多媒体进行教学,是每位任课教师都应高度重视的。

1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都是黑板教学,通过借助‘粉笔’和‘教科书’去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教学,学习兴趣没有被有效地调动起来,整个教学课堂显得枯燥、乏味。如今多媒体教学被广泛地运用到课程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改变了原来单调、枯燥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课文《秋天》时,首先我借助多媒体的形象性,通过图片直观地为学生展示了‘秋天’,让学生感受到了秋天,从而促使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紧接着通过朗读示范,将图片与音频结合在一起,同时播放,学生踩着音乐的节拍,声情并茂地朗诵,仿佛融入到了秋天的意境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促使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又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课文《苏州园林》时,我利用多媒体,形象地给学生展现了设计者和匠师们是怎样因地制宜,自出心裁的。让枯燥的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的树木跃然纸上,使学生更容易感受到苏州园林的美,领会到中国建筑的美。

2 利用多媒体,增大课堂知识容量

相对于传统单一的‘黑板’教学模式,多媒体的运用,不仅充分利用了有效的课堂时间,还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素材,丰富了课堂知识容量,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时,在狠抓教材吃透教学大纲的基础下,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出发,通过多媒体精心设计了教学计划,做好了PPT教学课件。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大自然中的语言形式,我通过调查表格,形象地为学生展示了学习要求,促使学生有目的性的进行阅读,节约了课堂时间,从而提高了语文教学课堂效率。为了让学生探求大自然中的更多语言形式,我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考素材,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从而增大了课堂知识容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上课第八单元陶渊明古诗《归园田居》,在讲到作者‘陶渊明’以及古诗写作背景时,我通过多媒体的导入,让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古诗的基本情况,写作原因以及写作背景,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增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大了课堂知识容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多媒体教学让课堂在有效的时间里,被充分的运用,从而增大了课堂知识容量,扩大了学生知识面。

3 利用多媒体,攻克教学难点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人文科学,其知识面包罗万象,涵盖了人文,科学、思想、道德等方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就是,老师教、学生学的黑板课堂课,整个课堂显得枯燥,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地参与,没有积极性,教学重难点几乎没有突破,语文教学现状显得非常不乐观。但当多媒体走上了教学舞台,并被广泛运用后,彻底改掉了这一教学现状,教师教学再也不是单靠简单的‘黑板’‘粉笔’‘教科书’进行,多媒体凭借其形象生动的图片、客观具体的音频、完整的故事情节及简单易行的操作深受各科教师的青睐。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画面,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心态,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学习难点的突破。例如,我在讲授莎士比亚的话剧《威尼斯商人》这篇课文时,故事人物‘安东尼奥’‘巴萨尼奥’等性格理解是一个教学难点,如何能让学生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是教师要面临的教学重点。由于这部话剧较长,加上是外国文学作品,学生只通过朗读,是很难正确、科学的把握全文主旨的,更不用说分析人物性格了。因此,我在教授这篇课文时,首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这部话剧,对整个故事情节有一个轮廓,然后我再引导学生通过详读课文,理解故事细节,通过适当的引导,针对学生阅读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讲解,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整部话剧的理解能力,此时,我再利用多媒体列出有关人物的主要事件、语言、动作,引导学生主动分析,探讨,以此逐步攻克教学难点。

4 总结

语文教学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教学任务,它包含的知识面非常广,涵盖的知识也非常丰富,教师通过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能把抽象的知识变具体,使之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之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烈群.新课标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初探[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7(12).

第6篇

关键词: 语文课程 教师 调整角色 转换方式

教师在观念上调整好角色,教学上改变方式,是建设充满活力语文课程的前提。

传统语文教学,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教与学结合不紧密,学生思维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偶尔提出不同看法,一般也不会受到重视,甚至被视为异端。试想,这与语文新课标要求――培养创新思维,岂不是格格不入?新课标明确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为此,教师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当一位学习参与者角色。要扮好这个角色,实属不易。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要关爱学生,有服务意识。其次,在教学中要跳出“本本主义”的机械模式,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应该开怀接纳不同思维,让学生愿说、敢说,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除了教师观念的更新外,还应该注意教学方式的改进。

一、教学中必须重视处理学科间的联系

学科间的有机联系不可分割。新课标改革,要整合科目之间的关系,强调综合性。这样做,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素质。例如,教学写景散文《走进纽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我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的繁荣热闹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让学生顺着作者思路进行思考:

(1)我们国家今天面貌如何?

(2)你的家乡面貌怎样呢?

(3)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发展如何?

(4)学完此文,你怎样评价改革开放的成果的?

经过这几个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学生自然就把作者的情感融入到自我情感之中,又将语文知识和政治知识巧妙对接,拓展了学生思维,增强了语文学习兴趣。

又如《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一文的教学,作者于文末的情感是复杂的:“我很矛盾,我不敢想象,当千万钞票像一条河流似的流向青海湖,今天这青海湖会变成一种什么景象?不,还是让它自然而然地生存吧。”对作者内心的矛盾如何评价呢?讲到此,我联接环境话题――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孰轻孰重?问题一出,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科目之间的知识此刻完全得到融合,教学效果是可以预测的。

二、整合课程资源,将课内教学延伸课外,增强教学效果

传统语文教学照本宣科,不够重视课外阅读,使课内与课外相脱节,甚至将其对立,这是个很大的失误。今天,学校硬件建设不断完善,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多媒体室齐全,但使用情况不尽人意。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源,关键是教师怎样整合。必须做到四点:(1)明确阅读目标,(2)做好阅读指导,(3)保证阅读时间,(4)重视信息反馈。语文课教学信息含量大,要求学生注意积累,并在学习过程中重视运用。日积月累,学生便会乐在其中,受益匪浅。例如,有的学生崇拜飞檐走壁的武侠英雄,有的钟爱周杰伦的流行歌曲,有的爱看言情小说。所有这些,教师都应当注意引导,让他们讲讲喜爱之原因,和他们探讨是与非,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让他们知道生活也是一个大课堂的道理。

三、要让自身观念时刻走在时代前沿,营造创新思维氛围

教师与学生有观念之差异是自然的,但教师要更新观念,避免因此影响教学。今天的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创新思维,肯定多样性思维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因为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回答炯异,而武断判定是与非。试想,一些备受争议的问题,就是成人也难以定夺,何况是正处于思维活跃,身心还未发展成熟时期的学生呢?例如,革命先驱有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师设计讨论问题:读书是为己还是为国?讨论时,学生就有多元化评价。如一个学生提出:学习也是为了自己。教师如何评价?显然,不能以一个标准判断。重要的是看学生阐述的理由能否成立,教师不该急于下结论。其实,为己为国都是没有矛盾的,个人与国家是命运共同体。按多样性思维,两者都应肯定。再如教学《范进中举》,总结课文时,教师也可将课文延伸课外:(1)吴敬梓站在什么角度评价封建科举制度的?(2)“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可见,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是靠少小苦读步入仕途的。为此,你对科举考试又有什么评价?两个问题思考之后,学生对科举考试出现了正反两种评价。其实,科举考试的确造就了许多范进式的可悲人物,但是不可否认,也为不少有志之士铺就了仕途之路。

其实,变换新课程语文教学方式,探究培养创新思维方法,教师潜意识中树立多元思维模式是关键,只要教学时耐心引导、启发、沟通,就会形成一种全新的新课标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第7篇

纵观现今中学语文课堂,很多教师都着力于课堂上一味的“填鸭式”硬性灌输,而往往忽略了对课堂互动的重视,使得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例如在八年级上册《奇妙的克隆》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往往着力分析克隆技术带来的进步,以及克隆技术发展的历程等等一些内容,而忽视了诸如克隆到底好不好,当今世界为何要避免大规模克隆等对学生的引导以及发散思考。对于中学生而言,如若课堂教学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学生往往会选择看小说、睡觉等消极方式应对,这样,课堂教学效果就很难显现。因而,对于语文教师而言,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背景,发散思维,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其为首要任务。

又如初中八年级下册《俗世奇人》的教学设计,由于现在社会上民俗技艺鲜为青少年认同,很多奇门绝技都渐渐消失了。教师想要有效吸引同学的注意力,可以选择让同学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各种绝技,然后通过对文本的讲解,让学生对比发现民间绝技的魅力,引导学生深思民间绝技消失的原因以及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深化课堂教学的时代意义。只有如此,才能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措施

语文课堂有效性也就是说在一定的课堂教学时间范围内(45分钟),语文老师能够合理安排教学活动计划,选择合适的方式以及手段,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教学设计效果,从而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满足师生教与学的需求。有效的教学活动不只强调课堂教学时间,保证在四十五分钟之内达成最好的教学质量,更强调教学目标的可行性和实现率,获取教学成果的最大化,从而让学生能够取得最大程度的进步和提高,实现综合素质水平的发展。

1.以学生需求为根本,在交流中了解学生的课堂需求

学生是教师的教学对象,实施教学的根本。教师想要实现有效的教学活动必须能够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只有了解学生所需,才能够采取有效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成果,同时全面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对八年级下册课文的教学设计中,需要根据学情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由于中学生对奇闻轶事以及风土人情等更为感兴趣,因此在诸如《端午的鸭蛋》、《吆喝》等较为贴近生活的课文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课时,对学生多一些引导,从而让学生思想充分活跃起来,对相关的社会知识多一些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师生有效互动,和谐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氛围对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有效的师生互动、和谐的课堂氛围,不只是能够有效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更是能够让学生积极配合教师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以八年级上册中第三单元的授学过程为例,由于该单元主要是以巧夺天工的建筑园林以及享有盛誉的名胜古迹等为主题,不只涵盖了《中国石拱桥》以及《苏州园林》等有名的建筑和园林,更有《故宫博物院》等在我国极为有名的建筑物。因此,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同学们进行有效地交流,让同学们踊跃发言,讲讲自己曾经去过哪些名胜古迹,有过哪些浏览经历,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从而使同学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

3.实现师生角色转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正值处于青春期,多数有着一定的叛逆心理。师生角色转换,不只能够让学生转换角色站在教师的高度理性思考课文的内容,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例如,在对八年级上册《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的学习过程中,因为学生对父爱、母爱有更深的了解,教师可以选择让学生想一想自己作为老师的话,会从哪些方面分析课文,并鼓励学生主动站起来给自己的同学谈谈所分析的内容。从中也可以让学生展示各自对父母有更深刻的爱的感受,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4.合理利用教学工具,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

教师想要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兴趣永远是先决的条件和制胜的法宝。适当运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进行教学,不只能够让课文内容更加形象生动,还能够让学生对课堂学习更有兴趣,从而深刻体味文本的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使得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以提高。例如在对《芦花荡》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适当放映一些抗日时期相关影片的片段,让同学更加了解课堂所教的内容。在对一些能够找到素材的课文学习过程中,教师亦可以找一些小短片深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把握,从而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构建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的保障机制

1.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学校领导对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科研的重视,是保证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能够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只有学校能够在规范教科研制度和考核标准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并且提供专门的科研经费支撑,相关的策略研究才能够有效实现。除此之外,学校也需在进行相关教学策略研究的过程中成立专门的策略研究小组,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策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只有如此,才能够取得最真实有效的策略研究成果。

2.研究人员的支撑是提升专业研究能力的保障

想要促进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行探究,不仅需要得到有长期担任中学语文教学的教师的配合,更需要有充裕的时间作保障。只有如此,才能够取得最好的研究策略和成果。

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是在朝夕之间就能够实现。对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不仅需要学校领导的支持、人员的配合,还需要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和鼓励。也就是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还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兴趣和热情,让其对语文有着深厚的学习意愿,教师才能够根据不同活动的安排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中学语文教学的研究主要是以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为基础,与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及平时老师的课堂教学经验相结合,总结出能够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策略,即使不能够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也希望能够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也对之后相关教学策略的研究起到一定的效用。

参考文献:

[1]钱梦龙:《导读的艺术》,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2]陈厚德:《基础教育新概念――有效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第8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思想品德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8-025-002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往往会出现知情意行相脱节的现象,学生说的头头是道,而做起来却是另一套,我认为学生只是学会了知识,由于缺乏必要的体验,而使这些知识没有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心理学认为,当学生的情绪体验与所教的思想观点相一致时,就会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形成强大的力量,推动他们去相信和追求这种思想观点;相反,如果学生缺少这种体验或自己的体验与这一思想观点相矛盾时,他们就会对这一思想观点表现出冷淡和反感。所以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采用体验式教学,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体验中得到提升。经过近些年的教学实践,我将初中思想品德体验式教学归纳成这样几种方法。

一、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中体验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心理体验以达到教学的目的。由于人的体验是有限的,有些事情学生是没有体验过的,有些是学生正常生活中永远无法体验到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利用多种手段创设出必要的情境,丰富学生的体验。运用图画、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创设的情境要形象、逼真,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获得如见其人、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从而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了解世界。如在学习《珍爱生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这一课时,我用多媒体播放了成龙演唱的抗震歌曲《生死不离》MTV,一个个激动人心的画面,又把我们带到5.12地震的救援现场,看到废墟下伸出求生的手,学生的心灵再一次受到震撼,由衷的感到生命的可贵。接着又放了一天津青少年因痴迷网络游戏而坠楼自杀的案例,看着他父母悲痛欲绝的镜头,学生感悟到自杀是不珍爱生命的表现,还给我们的亲友带来无尽的哀伤。通过媒体创设的情境,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如学习《世界文化之旅》一课(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世界各国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并配以优美动听的解说,使学生在欣赏中,犹如身临其境,乐而忘返,使学生们感受到了不同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这些形形、林林总总的文化,把大千世界装扮成一个百花盛开的大花园。这样,使学生在愉悦中,既掌握了知识,培养了想象力,又进行了美的心灵陶冶,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有更深的体验。

二、在游戏中体验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思想品德课上开展一些游戏活动,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通过游戏体验使学生感悟一些道理。如在学习《合作!竞争!》(人教版八年级上)一课时,我让学生做了一个游戏,在一个大玻璃瓶内装入几个纸做的圆锥体,每个圆锥体都系在一根细线上,同学们可以通过细线把圆锥体拉出瓶外,但瓶子口较小,每次只能拉出一个。每组派出四名同学参加游戏,全部拉出圆锥体用时间最短的组获胜。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游戏结束我让他们谈参加游戏的感想,有的同学说:“我们都想快点把圆锥体拉出,大家一起拉,圆锥体却卡在瓶口出不来。”获胜的同学则总结:“我们是一个一个拉的,所以不会卡在瓶口。”我启发同学:“大家都想尽快拉出圆锥体这是在竞争,而一个个的拉这是在合作,从这个游戏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同学们有的说竞争中需要合作;有的说在竞争中合作的好力量就越强;有的说需要团队的每一个成员相互配合。所以通过游戏的体验使学生明白了更多的道理,这些道理因为游戏体验而更为深刻的印在学生的记忆中。

三、在角色扮演中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根据故事、事件的情节,扮演各种社会角色,领会各种社会角色的责任,体验相应的角色的感受,练习“承担”相应角色的义务,学习承担一定社会角色所应有的态度和所需的能力。例如,学习《主动沟通健康成长》(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这一课时,我利用课本上的情景设计了这样一个心理体验活动。原文中说:“数学课上,坐在副班长小强旁边几个‘捣蛋鬼’嘀嘀咕咕说个不停,弄得大家很烦,老师再一次警告后,要求小强坐到教室后面的一个空位上,老师不停地催促小强,小强气呼呼地坐在那里就是不动,大家预感到一场冲突就要爆发……”这是学校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师生冲突。于是,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一组体验老师的心理,此时老师是如何想的。另一组站在小强的立场上,努力思考此时小强应如何做,小组讨论后,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代表老师一方的学生说:“我让你到后面去是为了你能好好听课。”代表小强的同学则说:“你冤枉好人,我没说话为什么到后面去。我就是不去。”代表老师的同学说:“顶撞老师,把你家长叫来。”同学们哄堂大笑,因为这样的话他们经常听到。我趁机说:“老师和小强怎么做才能避免冲突加剧呢?”有的同学说小强应该为老师着想,给老师点面子,先到后面去,事后再和老师解释。也有同学说老师知道自己错了也要及时改正,还有同学说老师的批评是对我们的关心,我们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角色扮演中,学生学会了换位思考,体会到老师的批评是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我们可以通过沟通化解与老师的冲突。这种讨论、争辩,既是道德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体验的过程,既掌握与他人沟通的方法和艺术,又提高了教育实效,有重大作用。

四、在生活实践中体验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环境、生活在人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特别是对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尤为突出。学会做人,主要在生活体验中实现。在学习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这一内容时,我提了两个问题:你在家是如何孝敬父母的?把你尽孝后的感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课后,我又布置了家庭作业:回家为父母剪一次指甲,做一顿饭,完成后让家长评价并签字,最后还要写出自己的心得。这样的生活体验不仅增进了亲子之间的感情,也让学生获得体验,家长也对此类活动给予很高的评价。

五、在阅读文本中体验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一定的文本,使其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引起心灵的共振,达到认识与情感相统一。因为受阅历等限制,学生的体验是有限的,在直接体验不足的情况下,多阅读优秀文本,同样可以丰富人生的各项情感体验。语文文本是学生极其熟悉的,它是我们思想品德课宝贵的教学资源。国内知名教育学者,北师大的教育学博士肖川教授在一次讲座中就提到:语文教材是教师最好的阅读文本。语文文本有诗歌、小说、戏剧等各种题材,尽管它们不是社会现实本身,但却比社会现实更加真实、深刻、感人。我认为语文文本不仅是教师最好的阅读文本,也是学生最好的阅读文本,它能引领学生感悟人生,诠释生命,明辨是非,承担责任,学会做人,这一些都和我们思想品德课殊途同归的,所以我们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也可以有意识整合语文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链接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语文文本,来印证思想品德课中“枯燥”的观点、理论。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的《难报三春晖》时,就有意识地链接了语文课文――《孩子,我为什么打你》,作者毕淑敏从母亲的角度写出自己的爱子之情。俗话说:“儿是娘的心头肉。”哪个母亲不疼爱自己的儿女?可为了“助他们快快长大”,母亲“不得不”高高地扬起手臂――打与不打,都是爱啊!学生通过阅读体验到深深的母爱。最后让学生一起背诵孟郊的《游子吟》,学生在背诵过程中再次体验到父爱如山母爱如水。

总之,在思品课的教学中老师通过多媒体创设情景、角色扮演、阅读文本、巧设游戏等方法让学生体验,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体验中得到提升,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并对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为,只有在获取触及深层情感的学习体验中,学生才会有心灵的共鸣,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能得到提升,学生的心灵之光才会被点亮。

第9篇

一.情境创设导入法。英语教学强调情境的创设,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交际中学会语言的应用。真实生动的情景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参与,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快乐、体验成功。所以结合我们要上新课内容,创造性地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非常重要。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上册Unit2:This is my sister.这一课,我事先准备好我的一些家庭照,同时要求学生准备她们的家庭照,基本上把这一单元所涉及的家庭成员都囊括,然后我拿着照片介绍,This is my mother. Her name is .... That is my father. He is my brother...如此重复几遍,学生自然心领意会,借这一情境我把这一单元的重点、难点词汇,句式自然引入,学生纷纷仿效,新课教学水到渠成。

二.游戏导入法。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又是开发儿童智力的一项重要活动。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体协作能力。游戏具有有趣、活跃、高效、快捷等特点,用游戏做教学引子能使学生在高度兴奋,高度集中的情况下,自觉不自觉的掌握所玩的内容,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身体部位这些词时,我先与学生玩Simon says: Point to the....指认教室物体及学习用具等,如Simon says: Point to the door. Simon says: Point to your book. Simon says: Point to your bag.然后话锋一转说出Simon says: Point to your head.并给学生做出相应动作,如此重复手、眼睛、耳朵、嘴巴、鼻子等身体部位,自然过渡到新课。再如,同样教授这一课,我还采用另一种游戏即画图竞猜法引入新课。我在黑板上用简笔画勾勒出身体的某个部位,但不画完整,然后让学生根据残缺图画猜测这是什么,自然引入教学内容。

三.图片导入法。图片即可指教学挂图,用白纸画好的图片,黑板上的即兴简笔画,也可指多媒体上下载的图片,图像等。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即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简练概括,有强烈的视觉刺激,能表达丰富的语言信息和概念,同时直观可感的图像能加强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复习导入法。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导入法。即一般都是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或者是复习与要上新课内容相关的知识,然后进入所学内容。一般来说课本的编排都是循序渐进的,单元与单元之间是息息相关有联系的。每一单元都巧妙的含有下一单元所学的知识点。而每一个知识点又会在教材里反复出现,如人教版新课标中,语法知识一般过去式,在七年级下册学过,八年级上册又出现,九年级继续学习,只是内容一步一步深化,形式有所变化。复习导入也可有以下两种方法。

1. 对话复习导入法。即教师和学生根据近期所学内容或自己已有的英语知识积累进行编排、重组,以两人对话、小组表演、Free talk或情境小剧等形式加以呈现,既是对旧知识的复习与巩固,又是对新知识的铺垫。对话复习导入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锻炼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这些对话多半都是学生自编自导,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极高,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2.习题复习导入法。如我在教学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第九单元时,所学话题是讨论过去发生的事,语法点是一般过去式,而此前在七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一般过去式的简单表达,为了新课的顺利进行,我便出了几道习题复习了个别动词的过去式,如 do—did,am/is—was,go—went,have—had,work—worked,play—played,由此进入新课。

五.故事导入法。如我在教学人教版新目标八年级下Unit4 :He said I was hard-working. Section B时,我播放了一组我们任课教师及班级同学的交流图片和视屏。图中配有文字介绍如你“你在语文学习上很仔细”。 “你的数学还有待于提高”然后我用英语指着图片给同学们简单介绍: They are our teachers and A. They are talking about A’s report card. Our Chinese teacher says A is carefully in Chinese. The maths teacher says A is lazy. He is not hard-working…学生听后立即仿说,新课由此拉开序幕。

六.联想猜测法。我们的学生正是处于一个敏感的、爱幻想、爱猜测的美好阶段,教师可以巧妙的利用这一点让学生根据即将上的新课标题,或相关图片,结合自己平时的语言积累和知识经验,对所要上的新课进行大胆遐想,大胆猜测,从而为教学服务。如我在上人教版新目标八年级下Unit1:Will people have robots?时,我要求学生根据书中图片,再结合课题,畅想What will people’s lives be in 100 years?于是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有人说People will live in the moon. 有人说People will live longer and longer.有人说There will not any wars in the future.等等。我把同学们说的句子板书到黑板上,然后要求学生听录音,把自己的猜测内容与录音材料作比较看看他们是否猜对,学生听完录用后一看他们的许多猜测居然有课文内容一致,受到极大的鼓舞,提高了不少自信。通过此法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七.问题引入法。问题是最能激起学生思维火花的有力武器。通过问题学生开动大脑积极思索,这样既能让学生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又可以激起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如我在教学人教版新目标七年级上Can you play the guilt?时我用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Do you like English? Can you speak English? Do you have a football? Can you play football?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并仿照句式互问互答,接触到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又就课文内容提出相关问题:Can you play the guitar?新课教学内容一目了然。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