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5:2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四、具体措施:
1、 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 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 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 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 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本册教材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规定,儿童年龄与生活的实际,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编写的,它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只是在相互关联中得到发展,以较好的落实三维目标。
全册共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意在使儿童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熟悉世界海陆分布等情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了解中国的面积、行政区划、地理位置,让学生知道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正确对待互联网。第二单元《地球生病了》,使学生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学习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和情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良好习惯。第三单元《世界问题还不少》,使学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第四单元《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意在使学生能够逐步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并据此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发展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全册教学要求:
1、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熟悉世界海陆分布等情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了解中国的面积、行政区划、地理位置,让学生知道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正确对待互联网。
2、使学生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学习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和情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良好习惯。
3、和儿童一起走进多样化的世界。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宽容的心态,正确认识其他文化,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的养分,更好的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4、使学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
5、使学生能够逐步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并据此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发展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直面并审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学会独立。
2、以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话题,逐步向学生打开成人生活的大门,在参与和探索中成长。
3、从各个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会的多样性,把儿童培养为优秀文化的一代新人。
4、向学生展示新的自然观,使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四、学生基本情况:
本年级有学生有70人,其中男生42人,女生28人,他们虽来自不同的学区,但短短的时间内便相处得十分融洽,他们聪明伶俐,而又天真可爱,上课遵守纪律,又能积极发言,大多数学生书写工整认真。学习习惯十分好。个别同学也有表现得不太令人满意的地方,我相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这部分学生也会尽快赶上来的。
按智力和非智力情况分析如下:
智力和非智力都好:李小双、范园园、张旺、魏苏皖、高倩、高贺、陈子尧、吴硕、张蕊、杨霄、张萍、孙芝维、朱岩。
智力好、非智力差:郝旋、闫青、韩立、闫奔、王海燕、王旭、韩娇、罗东、杨政、郭琼、陈军丞、杨赞、杨强、郭稳。
智力差、非智力好:孙会、刘迎春、王凯、张珊珊、王娇、杨冰心、董梦仙、韩硕、王秋艳、周会、王娜、吴长辉、孙振。
智力差、非智力差:孙华东、杨贝、王雨蒙、杨帅、杨璇、孙笑、孙力、杨芳、韩良、杨雪元、杨忍、王双、高飞、孙鹏、董路。
五、提高质量措施:
1、教法与时俱进,适应学生的实际,以及新课改的需要。
2、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课内与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
3、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4、经常开展与课堂有关的活动。
5、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全册教学进度安排表:
第一单元 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 第1周至第3周
第二单元 地球生病了 第4周至第6周
第三单元 世界问题还不少 第7周至第12周
第四单元 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 第13周至第18周
第二学期品德与社会科单元教学计划
单 元 第一单元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
课 题 1、可爱的地球 2、从世界看中国 3、我们互通有无 4、网络连接你我他 【1】
拟定教时 9教时
进 度 月 日至 月 日
教学方法 讨论、搜集信息、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
操作性、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讲授
单元教学
重点难点 1、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2、让学生知道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正确对待互联网。
单元教学
要 求 1、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熟悉世界海陆分布等情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
2、了解中国的面积、行政区划、地理位置。
3.让学生知道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正确对待互联网。
单元课时
划分 第一课 可爱的地球 3课时
第二课 从世界看中国 2课时
第三课 我们互通有无 2课时
第四课 网络连接你我他 2课时
第二学期品德与社会科单元教学计划
单 元 第二单元 地球生病了
课 题 5、地球在“发低烧” 6、天有不测风云 7、许多物种消失了 8、可怕的物种入侵 9、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
拟定教时 10教时
进 度 月 日至 月 日
教学方法 讨论、搜集信息、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
操作性、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讲授
单元教学
重点难点 使学生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学习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和情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良好习惯。
单元教学
要 求 人来自自然,也必须依赖自然才能得以生存,但是出于人类自身的原因,这一生存家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警告着人类要爱护自然、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存的重要性,并形成新的自然观:不要再把自然看作外在于自己的客体,认识到自己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使学生能够以科学的理性的态度去关爱他们周围的世界,爱他所居住的地球,爱周围的一草一木,并从这种理性和关爱出发,去规定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单元课时
划分 5、地球在“发低烧” 2课时
6、天有不测风云 2课时
7、许多物种消失了 2课时
8、可怕的物种入侵 2课时
9、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 2课时
本册教材主要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第二单元为《追根寻源》、第三单元为《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第四单元为《我们生活的地球村》。
小学思品课是一门教学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性、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课更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心情状态中学习、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在教学中,我将依据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利用教材中的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涨。学习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我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受之初”,因而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形成道德认识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例如精心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并借助假设、联想、想象、角色互换,心理移位等心理体验,把学文与明理,知识上的接受与情感上的认同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识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行为,“辩析导行”十分重要。我会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辩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5年的品德学习,学生已能得到很多知识,还能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并学会正确地观察自然、认识自我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小学生。本学年,我们将结合学生的实际,有效开展各项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目标
1、学会善待自己,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形成开朗的性格,友善地和同学相处,与同学建立真正的友谊,领悟到奏响共同成长的和弦的秘诀在于真诚、善良等等;培养感恩情怀。
了解祖国的历史及现状,培养爱国情怀。
3、通过了解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把学生带入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与无穷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亲近与认同感,使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得以宏扬和传承。
4、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引发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通过学习让学生在了解祖国日益富强的发展过程,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奋发有为的责任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追根寻源,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在本课程中出现与原有历史教材设计有很大的区别,注重呈现历史细节,让历史的中国人站在儿童面前,与儿童对话,本主题旨在引领儿童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走近历史,在自己生活中找到历史文化的足迹,引起他们与之交往的愿望和冲动,表现出对祖国历史发展和民族兴旺的尊重、关注,并引以为光荣和骄傲,从而激发学生为祖国未来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决心和行动。
五、教学措施
1、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2、进上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教学生活化 设计
叶圣陶曾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在新课改的深入推动下,小学教育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其中,《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与观念,将学生培养成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在当前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下,将生活积极融入《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
一、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年龄比较小,缺乏对事物的认识与了解,但是对诸多事物存在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小学阶段最为主要的教学任务。《品德与社会》教师要敢于冲破教材的局限,积极融入生活知识,创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从烽火台到互联网》的时候,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什么是烽火台,烽火台与互联网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等。通过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讨论、交流、思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这一章内容有大概的认识与了解。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避免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情景中提高对《品德与社会》的认识,增强学习兴趣。
二、让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品德与社会》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像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科学教育等。正是因为《品德与社会》涉及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在新课改的理念下需要将《品德与社会》与生活相互结合,让学生能够在《品德与社会》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体会《品德与社会》所带来的各类知识。比如,可以在课堂上模拟商场买东西的情景,让学生在实战演练中学会砍价,懂得节约;或者让学生放学回家后与父母进行交流,体会父母一天的劳累。实践证明,这N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三、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畅所欲言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且知识经验比较少。在教学中,教师如果积极引导小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唤起小学生对周围环境的注意,那么则可以有效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教学,让学生畅所欲言,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家乡变了》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开教学,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说明“家乡变了”。比如污染变重了,就要让学生对环境污染的现状有所了解,并且说说哪些因素会造成环境污染。此时,小学生会争先恐后地回答,比如工厂冒的黑烟会造成空气污染,工厂排的污水会造成水污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乱丢垃圾会造成环境污染等。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怎么做才能减轻污染,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有的小学生会说以后不会乱丢垃圾,有的小学生会说要多栽种树木等。这样就很好地达到了教学效果。
四、改进教学方法与评分制度
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下,要想实现《品德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还需要改进教学方法与评分制度。
首先,改进教学设计。比如将时事政治引入到教学之中,让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发言,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方式还能够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及时发现和避免小学生受不良思想的误导,为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奠基作用。
其次,将生活融入教学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生存环境,并对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与探究,让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
再次,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应用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去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制定有效的评分制度。可以在小学生发言完毕之后立即给予评分,或者将全班学生划分成多个小组,让小组之间进行互相评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情境创设;信息化教学;融合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原则
1.任务由浅入深的原则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培养学生该学科学习的综合能力,在设计教学任务的时候,应该始终坚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力求教学内容层层推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能力、接受能力进行调整,保证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任务的有效性。教学任务由初级到高级,由高级到综合,不断实现对学生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力争对每个学生都进行有效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
2.在做事中学习的原则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应该注意凸显学科特点,讲究实用性。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要切切实实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素养。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任务型教学中应该始终坚持“在做事中学习”的设计原则。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做事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并采用多种方式来展示自我,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与传统课堂“灌输式”的教学相比,基于情境创设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感受,让学生品尝到完成任务获取知识的乐趣,从而使其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
3.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是指在教学中目标让学生定、问题让学生提、活动让学生做。目标让学生定是指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接受能力,多调查了解学生的学情、基础;问题让学生提是指在教学中摒弃传统的“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发挥出教师的教学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活动让学生做是指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实现有效的教学合作、探究、实践、体验。
二、教案设计与编制思路
通过分析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结合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以及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对《品德与社会》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细致的解读与分析,确定出教学内容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基于情境创设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应该着重考虑以下三点要求:一是深刻分析教材内容,把握教材核心元素,以教材为蓝本积极寻找情境创设需要的方法、内容,利用互联网技术寻求教学情境需要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等,为创建品德与社会教学情境做足前期准备工作;二是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作为教学核心,充分凸显学生在情境教学中的重要性,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并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学习;三是在编排课后作业练习时,着力编制拓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各种训练,并引导、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去查询相关的资料,为下一次课做好准备。
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与学生身边的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收集相关资料时,一定要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留心学生的生活、学习活动,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行为方式等,进而随时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和补充。同时构建网上学习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学视频等教育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使学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即使是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也能够较好地掌握相关的教学内容。
三、基于情境创设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信息化教学方式实践应用
1.角色扮演类情境创设
角色扮演类是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虚拟出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扮演某个角色,通过角色的言行举止完成情境转变。例如,在学习《诚信是金》这一课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建具体生动的故事情境:一个年轻人在人生路途上艰难跋涉,前行遇到一个渡口,因为渡船载重有限,年轻人需要将自己背负的五个包袱“健康”“美貌”“ 诚信”“机敏”和“才学”抛弃一个才能够平稳渡过渡口。学生通过扮演这个年轻人角色,根据自己的道德观念进行判断,选择抛弃五个行囊中的一个。如果抛弃了看似不重要的“诚信”,那么渡船会立即沉没,年轻人立即死亡。通过情境创设和角色体验,让学生明白如果离开诚信,那么即使拥有健康的身体、出众的才学,最终也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角色扮演类虚拟情境可以为学生们营造多种选择的环境,不同的选择带来不相同的结果。如果角色扮演者在虚拟情境中做出了违背道德原则的错误选择,那么就会受到相应场景的惩罚。如果诚信低于某个临界点,那么本次游戏就会结束。学生们为了获取继续游戏的权利,就会不断做出正确的选择,明辨是非,做有道德的事。因此,角色扮演类虚拟情境能够让学生们在轻松有趣的活动游戏中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
2.实验类虚拟情境创设
实验类虚拟情境是针对真实环境下无法进行的内容进行实验,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学生保护自己、保护他人的安全防护意识。在实验类虚拟情境中,体验者将会面临生命危险,如果采取不当的措施,将会被困在危险情境中不能逃脱。例如,以《当危险发生的时候》这一课为例进行实验类虚拟情境创设:主人公东东在家里做作业的时候,突然闻到刺鼻的烟味,打开房门后发现楼道起火,浓烟滚滚。在虚拟情境下,学生就是主人公东东,通过鼠标和键盘控制东东的行为和具体路线。在规定时间内,东东每一项选择的做出都和不同的分数对应,如果选择正确则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选择错误则扣除相应的分数。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很容易学习、掌握到正确的逃生操作,养成良好的安全保护和危险逃生意识,并在危险发生之时,能够有效地保护自身。
3.游览类虚拟情境创设
游览类虚拟情境创设是指通过计算机虚拟计算构建一个虚拟的游览场景,并且提供多种游览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场景、游览路线,进而在不同的选择中学习不同游览场景知识。
四、总结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可以使单一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丰满、有血有肉,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使学生主动走进学习,主动发展自我。在教学中引入场景创设方法既增加了授课的生动感,又容易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这一方法可以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予以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寅龙,李前进,李志祥,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过程、方法及评价要点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6):15―18.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和不足分析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
小学生还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他们的成长会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生活在社会之中,他们每天的所见所闻对于他们自身道德品质、性格特点、审美观念的养成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不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脱离,也就代表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教学需要具备生活化的特点。品德与社会课的众多教学内容都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利用生活化的课程设计理念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众多限制,加强课堂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课堂教学成效的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准备的教学素材来自学生生活,在教学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生活情境的再现,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使学生得到生活启迪。(2)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与学生更多地进行沟通和交流,并且利用课堂教学提问的形式,更多了解学生的现实生活,从而引发来自学生内心真实的道德情感。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不足
受传统应试教学思想的影响,现阶段很多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现状并不乐观,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品德与社会课存在着很多的矛盾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但是教育活动开展却脱离了现实生活逻辑,没有从学生现实生活和生活体验的角度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长时间作用下导致学生对道德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厌烦心理,对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成效也造成了严重影响。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存在的不足可以概括性地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理念过于落后
对于小学的发展而言,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现阶段很多教师仍然死板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灌输,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为了能够在考试中获得优异的成绩,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记忆,这样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实际需求,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消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意义充分展现出来。
2.教师不注重教学细节,指导方法应用不当
教师要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提升对课堂教学细节的重视程度。一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对课堂教学生活化有所重视,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素材,但是教师并没有对学生所提供的生活素材进行分类,也没有对学生收集素材的价值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道德发展不能进行全面、有针对性的指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的生活化教学方式是进行情景剧的表演,以及对采访情境进行模拟。但是在实际落实中,教师设定好的教学情境只能揭示学生生活的表象,不能使学生明确其背后的内涵所在。例如,在讲述《圆明园在哭泣》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求某一名学生承担记者的角色,然后要求这名学生依据教师所提供的问题对其他学生进行采访,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教师在总结过程中经常会直接引导出教学内容,对学生在表演过程中的表情、动作并没有过多的在意,并没有真正地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所以相关教育人员还需要对自身进行深入的反思,促进自身教育素养的提升。
二、加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分析
(一)转变教学理念,让课堂回归生活
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相关教育人员需要明确素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深入了解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众多限制,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延伸,使教学活动可以真正地回归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在探索、实践过程中领悟教育内容,从而有效地强化学生的道德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例如,在讲述《孝心敬老人》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与自己的爷爷奶奶进行沟通和交流,并且询问爷爷奶奶的梦想和期盼,将了解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将班级学生进行学习小组的划分,学生在小组内对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你想为爷爷奶奶做些什么”的讨论话题,并且引导学生对以往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鼓励学生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在课堂上大胆地说出来,从学生的发言中对学生进行深刻的道德教育。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基础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还能唤起学生对老人的尊重、爱护之心。
(二)以学生现实生活为切入点,挖掘教材内容存在的生活点
一、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品德社会课的兴趣,促进学生开放性思维
如何在兴趣中求知,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
(一)激“趣”导入
以耐人寻味的小故事、小片段,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将其顺势引领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如在讲述泰山版三年级上册中《诚信是我的朋友》一课,上课伊始教师先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视频,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设疑,通过“为什么懒羊羊为了睡懒觉而爽约,羊羊们就不喜欢他了呢?”等问题逐步导入,揭示课题。激“趣”导入,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欲望空前高涨,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通过欣赏短片和讨论明白了道理:做人要诚实守信。
(二)激“思”导学
任何知识的学习和提升都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经验的加工和改造,丰富的图片、直观的视频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将其思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例如教泰山版三年级下册《粒粒皆辛苦》一课时,在学生充分感知了粮食的来之不易之后,老师出示了拍摄浪费粮食的照片,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浪费粮食的现象,学生面对照片马上唤起了回忆,侃侃而谈。教师又出示了国内外贫困地区饥饿现象的一组照片:我国西北地区的贫困现象,非洲上万人民在饥饿中备受折磨走向死亡的图片……学生的思维被这些触目惊心的照片激活了,他们纷纷想到要珍惜自己现在的生活,想到了节约能源,想到了奉献爱心……很明显,学生已把自己的心融入到了新课的活动中,一切水到渠成,充分调动思维,回顾旧知识,联系文意,思维的广度、深度得到了体现,课堂上真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教学,让教材内容鲜活起来,激发学生情感、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信息技术通过获取、传递、处理信息,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运用,让学生通过视听感官刺激和感受,促进学生对道德知识的认识和道德情感的体验,最终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一)激“情”内化
多媒体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感染力积极地服务于课堂教学,生动的图片和视频、声音等处处都在撞击着学生的心灵,将学生的情感体验升华到一个新的层面。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道德的认识和理性的发展,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增强了明理和导行的效果。如教学泰山版三年级上册《谢谢您,爸爸妈妈》一课时,教师想要通过父母对孩子的爱来教育孩子孝敬父母,老师播放了班上一位同学妈妈对孩子成长回忆的录像,母亲慈爱的脸庞以及亲切的话语,打动了每个学生、每位老师,让看者流下了眼泪。看过录像之后,孩子们看到手中妈妈给自己的亲笔信,更是泣不成声。老师通过电脑软件的演示化无声为有声,化抽象为具体,从听觉上、视觉上感染学生,大大增进和提升了孝敬父母的情感,自然地内化成自己的一种情感体验,而不需要教师的过多说教。
(二)以“境”激情
以充分的、丰富的情境做铺垫,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如上泰山版六年级下册《明天的早餐在哪里》一课时,教师先播放人们在地球上辛勤地劳动、愉快地工作、幸福地生活的情景,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再话锋一转说:如果我们不节约用水,地球将会这个样子,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干枯的地球在转动。学生看到干枯的地球,立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人们没法生活。”“动物植物都死掉了。”这时以情景化学习材料作为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媒介,直观形象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结合课堂所学方法,学生便可迅速地理解了。
三、信息技术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潜能
信息技术与品德社会课程的整合,让学生不断地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学习、成长,得到信息的帮助,产生对信息的兴趣,逐渐学会获取信息,分析加工信息。这样既遵循了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规律,又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一)激“能”善学
多采取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的方法来学习。学生从课外书籍、报纸媒体等查找到大量资料,当然也不排除从网上下载内容。网上下载内容方便快捷,也是教师教学寻找资料的好方法、好地方。如我在讲泰山版二年级上册《美丽的秋天》一课时,学生们共同欣赏了色彩斑斓的叶子、各种美味的水果、形形的动植物。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并引发质疑,充分利用教学网络资源为学生形象展示,不仅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同时还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动手动脑钻研学习知识。可以说信息技术为品德社会课堂教学提供了方便,信息技术使品德社会课堂上的学生得到锻炼,积累了多渠道的学习能力。
(二)激“能”践学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又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利用网上资源指导师生学习实践,实现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从而能使课堂教学得到突破性进展,也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比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不同地域的衣食住行》这一课时,学生能课前从剪报、网络资源查找、摄影等形式去多方面搜集素材。在课堂上再利用信息技术将素材呈现出来进行交流讨论,课堂精彩纷呈,收到了出乎意料的可喜效果。尤其是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每个人都进行资料的搜集,集中到一起的资料众多,杂乱,小组要想有一个统一的论点,要想共同说明一个问题,必须学会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得到十分有益的锻炼。
总之,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既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大大提高品德社会课教学的实效,又能使教学信息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品德社会课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锦上添花、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 课堂教学 教学生活化 优势 不足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231-01
1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呈现的优势
实施生活化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形式的一项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有些班级实施了,有些班级没有实施,对开展生活化课堂教学形式的班级里的学生进行了走访调查,发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呈现的优势是这种教学形式打造了不同于以往的常规偏理论的教学形式,而是学生感兴趣的似现实生活的课堂教学形式,国际著名教育专家斯普朗格说过:学校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仅仅传授学生的知识或者是让学生接受已有的经验。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开启他沉睡的自我意识,挖掘感召人们的生命感、潜藏的创造力、自我价值感。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课堂的教育目的也正是如此。这种生活化的课堂的正确理解应为“模拟生活情景的课堂”。这种生活化的课堂的教学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课堂上创设了与课题的内容相关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充分的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得到启迪。二是课堂上师生双边活动热烈,师生对话交流充分,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间情感沟通和谐流畅。这样的课堂大大改变了以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在学生心目中呆板的教学形式,这种丰富活跃的生活化课堂
我们称其为类生活课堂, 在教学中我们为了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能和社会现实生活真正的融为一体,也为了更好地把握学生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喜爱程度,了解在学生心中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怎样的形式,还原学生心中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理想课堂,以及有效地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课题研究,教师组织起来,对学生进行有关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走访,调查50名学生,让受访者回答以下问题:(1)你喜欢上品德与社会课吗?为什么喜欢?为什么不喜欢?结果是:1问中有89%的学生更喜欢上品德与社会课, 原因是上品德与社会课有趣,上品德与社会课有用;82%的学生喜欢上品德与社会课,因为觉得上品德与社会课很有趣。由此可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化教学,已变得吸引学生了。(2)你喜欢上什么形式的品德与社会课?老师讲我们听?老师组织我们一起搞活动?结果是96%的学生所喜欢的上课模式是老师组织学生一起搞活动,可见学生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能更好的学习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3)你喜欢现在老师的授课方式吗?100%的学生喜欢现在的老师的授课方式,因为课堂教学形式是生活化课堂教学形式,可见,生活化教学设计让学生体验到愉悦,感受到快乐。(4)如果将游戏、小品、讨论等形式贯穿于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你会感到兴奋吗?100%的学生感到兴奋,这表明学生们都喜爱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5)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所学的道理,我会在生活中去应用吗?90%的学生回答:“应用”。这体现了经过生活化课堂的教学,能让学生们将所学的理论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从学生上交的课堂,学习日记中我们看到,学生在生活化课堂教学活动中,他们的学习知识活动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在逐步的成长,心理素质、到的是、素养明显提高。
2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呈现的不足
2.1指导学生方法失当,缺少技术架构
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课下搜集到的有关教材内容的材料,不去有效地指导,像分类,合理地整理、有效地呈现,至于材料内容的多与少、材料质量的高与低,学生都是不准确的,参差不齐,老师因为精力有限,时间仓促等原因,都不能给予过细地合理的指导。
2.2课堂情境教学中缺乏细节的捕捉
在具体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选择的教学方式是:一、学生模拟采访,二、开展小品剧表演等一些学习成果展示。似乎是再现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但是,这些再现的生活情景,也只是很浅的展现生活的表象,教师只是对学生所表演展示的内容,给予一些总结,而不会深层挖掘这些表演内在的含义,例如:《做学习的主人》这个专题,首先,教师请学生小组选出代表,扮演小记者,对学生进行采访,采访的内容是:你是怎么解决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的?在通过小记者对三到四个同学的采访后,教师就给与结语了,如:你们采访的很好,采访时应用的方法好,在学习中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要畏惧而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寻求解决困难的办法,到阅览室查阅资料,也可以向父母、同学、老师请教……。教师的结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所采访的内容,而学生在采访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仪态、语调的高低和谐等体现学生个人素养的,在教师的结语中没有反映,但是,这些正是学生们在社会上生活,在生活中立足的最根本,最关键的因素。学生的课堂上的表演、采访等,对学生只是起到一个模拟社会现实生活的场景而已,是一个表象工程,其蕴含的内在的道德教育的因素,需要教师在情景当中适时地去挖掘。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素养、科学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精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进行道德内省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情境。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课程, 而且是一门艺术课程。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者,需要认真的学习积累自己的知识,专研教育教学理论,注重教学实践,才能让自己在反思课堂教育时,站在高处,从宏观的角度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以正确思考。立足于小学生的未来发展要求,小学生的远大人生,才能够科学合理的设计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体验到课本知识的内涵,最终达到将现实生活引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材之中,只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活的真实,深蕴了解学生的内心,面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内外的突况,适时的给学生恰当的安抚,适当的鼓励。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新课改要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教学要力求精彩和高效,为学生打造专业的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教学,为了学生将来的幸福生活,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摘 要】新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指出:“良好道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要想培养小学生的良好道德,就必须使教学建立在小学生的生活基础之上,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切入点,才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一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思想,由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存在多元化、复杂性,这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影响了小学生德育的培养。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针对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进行了阐述,并对如何解决不足之处进行了重点阐述。
关键词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优势及不足;措施
一、前言
为了全面实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教育事业进行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这次改革的突出特色之一是要求所有学科尽可能的回归生活,要求教师从学生的生活领域来设计教学过程,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际问题中去,让其在交往、讨论的过程中不断认清自我,认清社会,从而对自己和他人形成基本的认识和观念。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来说,新课程标准也对其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道德必须要产生于、内在于社会生活中。人都是社会性动物,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因此在新课标标准的指导下,教师要在小学生的社会生活中展开道德学习,并将学习的结果内化于小学生的生活中,求让儿童的学习过程回归生活,让儿童在快乐中学习。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
儿童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自然人,其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是生活在现实社会里,儿童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都会影响到儿童的品行、见识和修养的发展,儿童品德的形成蕴含在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儿童进行德育教育,必然离不开现实的生活,这也就决定了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教学应该生活化,因为学习源于生活,采用生活化的教学设计思想,打破传统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将课堂教学活动与小学生的生活点点滴滴联系起来,不但学生对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因此这种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出发,为学生创造相似的生活情境,通过让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来丰富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并从中得到生活启迪;二是为学生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师生之间的交流多,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提问的方式,关注和反映儿童生活的真实性,真正引发小学生内心、真实的道德情感。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不足
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目前还存在部分小学,其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停留在理论层面,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小学的品德和社会课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即小学生每天在都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可是他们的学习和教育背离了现实生活逻辑,根本就没有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和生活的丰富性,长此以往,小学生难免会对德育教学产生疲倦、厌倦甚至逆反的心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理念落后
对于小学时期的学生来说,素质教育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目前仍有部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仍然采用机械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只是单纯的将理论知识强灌输给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学生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应付考试。这种刻板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它束缚了孩子的天性,只会降低孩子的学习兴趣,阻碍孩子的创造性学习思维发展,更不用说要全面发展学生了。
2.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细节捕捉不足、指导方法不当
作为教师要有一双敏锐、智慧的双眼去挖掘和利用课堂上每一个可以用于教育的细节。有些教师也采用了生活化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课下主动搜集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但是教师却没有及时指导学生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也没有仔细研究学生搜集资料的价值有多大,有没有一些负面资料,对学生的指导不到位。在课堂上进行小品的表演或者是模拟采访的活动方式也是生活化教学常采用的两种方式,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预先设定好生活情景,展开的也只是生活的表象,并没有深度挖掘其中的含义。例如在学习《做学习的主人》一课时,教师先让担任记者角色的学生按照预先设定好的问题进行采访,然后教师针对结果进行收尾,并对学生的表演过程进行简单的总结:如表扬学生的精彩表演,然后说明在遇到学习困难时我们应该怎么做等这些表面的评语,教师却没有留意到学生在表演过程中的表情、动作和语言等,并没有深入挖掘其中的含义,看似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但还是有很多机械思想在里面,因此要想真正做到生活化的教学,还需要教师自身不断提升教育素养。
三、改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中不足的措施
(一)转变教学理念,让课堂回归生活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之下,作为小学德育培养的教师,应该重新审视本课程的特点和自己的岗位定位,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彻底摒弃那种“教科书”的习惯,让课堂教学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回归小学生的真实生活,让小学生通过自主实践、自主体验,自主感悟,从而真正为小学生的未来发展奠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进行《友爱残疾人》教学活动中,在上课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到大街上,去认真观察一下周围的残疾人,然后收集一些与残疾人有关的资料。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汇报,在这时教师可以以“你想为残疾人做些什么”为讨论的话题,并有意引导学生在大街上的所见所闻进行自我反思,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从其发言中对其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真实的生活体验更能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记忆,还能够从内心唤起学生对残疾人的真心关注。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真实感受
小学生年龄小,自我意识比较强烈,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比较脆弱,一旦遇到困难或挫折时,自我调节能力不够,就会出现抵抗的情绪,如果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产生了抵触的情绪,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就很难展开教学活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抓住小学生的一举一动,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真正呵护每一位孩子的心灵发展。例如在学习《保护环境》一课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合理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该课堂的知识和积累生活经验。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整个教学内容设计为剧本的形式,并组织一些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进行简单的排练过后,然后专门抽出一堂课的时间进行演出,在表演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观察每一位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等,等在表演结束后,对于那些表演出色的学生,教师要进行表扬,多多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更好的让其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三)以生活为切入点,深度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点
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练习都很密切,因此教师要以生活为切入点,从生活中寻找教课的素材,用生动的例子或者是生活情景展开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合理购物ABC》中,教师可以采用模拟表演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超市购物的生活情景,以购物活动为主要线索,真实再现学生生活中购物的情景。首先挑选愿意扮演超市的营业员、部门经理以及顾客的学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完成整个购物活动,然后再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评论和讨论,先由其他的学生对这些表演的学生进行评价,然后扮演“营业员”、“顾客”、“部门经理”的学生进行互评,评价整个过程中的购物行为,最后再由教师进行统一点评,针对学生出现的不足教师进行正确指导,并向学生展示正确的做法。这种亲身体会的学习经历,让他们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人和物,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从而使学生真正明白如何做才能成为一名文明的顾客。
结语:综上所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课程,更是一门教学艺术的德育课程,小学生是未来国家的新希望,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势必会影响到未来社会的发展建设,因此作为德育教师,我们要明确自身的职责,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努力钻研教材,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做到新课标标准要求的目标,不仅追求教学质量,我们更要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打造出专业的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模式,从而为国家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潘茂春.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9)
[2]杜肆贰.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