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小学生心理教育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6 16:05:4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学生心理教育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小学生心理教育论文

第1篇

高素质、能力又何从谈起?因此我就小学生懒惰心理的表现,成因及矫正方法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懒惰心理的表现

1、思想方面的懒惰。

懒惰的人常有明日复明日的思想。明知道这件事应该今天完成却总期待着能够明日去做。例如:有懒惰心理的学生在完成当天作业时,常找出各种理由拖拖拉拉,边玩边学,时间晚了,就想明天早

晨早点起床再完成,面第二天又起床晚了,上学后,又有了新的任务,这样明日复明日,学习成绩可想而知。

懒惰的人常有依赖别人的思想。老师们经常会发现,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的总是个别几名同学,而更多的人懒得动脑思考问题。心里想:反正我不举手,也会有人说出正确答案。这种依赖别人的懒惰

心理只会使思维变得越来越迟钝。

2。行动方面的懒惰

思想的懒惰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懒惰。懒惰的人明明知道某件事应该做,甚至应该马上做.可却迟迟不做,或硬挺过去;做事时总是无精打采、懒懒散散拖拖拉拉;做事不积极、不主动、不勤奋。例

如:在我校的养成教育中提出了:“在操场或教学楼内看到杂物要主动捡起”的要求,而许多同学由于懒惰,即使是弯弯腰这样的动作也懒得去做。学校每周末的大扫除,总有个别行为懒惰的同学溜边

或干活时拈轻怕重,更有甚者,要父母代替打扫卫生,其懒惰程度可见一斑。

二、懒惰心理的成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懒惰心理的产生呢?

l、依赖性强。

如今今的独生子女有严重的依赖性。什么事情都要靠父母或其他人,没有主见,缺少独立性,他们在家靠父母,在学校依靠老师,在社会上依靠其他人。这种依赖性就是导致懒惰的主要原因。

2。缺少上进心

上进心是前进的动力。缺少上进心的学生做事容易满足,对自己要求不高,得过且过的思想严重:做事不求真,不求质量,不求快节奏,常抱着“应付”的态度和“混过去就行”的不负责任的态度

。而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必然导致懒惰现象的产生。例如:在我校每届儿童画展中,要求班级中的每位同学创作一幅美术作品,在班级内展出。就有个别同学放松自己的要求,心想:班级有这么多幅

作品,也不缺我这一幅,应付过去就得了,于是懒得精心构思,懒得用心着色,草草完成了事。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是产生懒惰心理的根本原因所在。

.家庭关系的影响

从客观上说,家长的过分溺爱,也是造成学生懒惰心理的因素。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过分娇纵,大包大揽,只会使孩子从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劳而获的坏习惯。另外,有的家长本身就

缺少时间观念,没有勤劳的习惯和雷厉风行,果断利落的作风。“身教重于言教”,这样的家庭影响严重影响了子女良好健康习惯的形成和良好行为的发展,促进懒惰现象的发生。

三、矫正懒惰习惯的方法。

懒惰是成功的绊脚石,在充满困难与挫折的人生道路上,懒惰的人习惯于等、靠、要,从来不想去求知、发明、拼搏、创造,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只有勤奋、刻苦、好学、上进,朝着预定目标孜

孜以求,才会达到光辉的项点,为此要努力克服懒惰的习惯。

l、要养成每天清早按时起床和外出锻炼的习惯,改掉恋床不起的恶习。

2.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在家里主动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父母打扫卫生、洗脸、洗自己的衣物。在学校认真完成值日,不依靠别人,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和各种劳动、远足活动,从而锻炼

意志,磨练耐力。

3、制定学习计划。所有各科作业都严格按老师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的完成,逐步养成不完成作业不睡觉的习惯,改掉“明日复明旧”的思想。

4.寻找榜样。找一个学习勤奋,做事勤劳的同学做为自己的榜样,并请这位同学多帮助和监督自己。

5、又进步了,天天坚持检查自己行为,如果当天没有懒惰现象发少,就在当天的日记本上贴一面小红旗,表明进步了。只要坚持一至两个月,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2篇

1.1基本途径———“全面渗透”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正向“全面渗透”的方向前行,所谓“全面渗透”是指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和融合到整个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种教育活动、校园环境等方方面面,都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全面渗透”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是学生知识、情感、价值观等成长变化的重要阵地,而心理健康教育的许多重要资源也蕴藏其中。如果加以利用不仅可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辐射面,同时可以充分调动更多的人力资源参与其中,借以打破过去仅靠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单枪匹马的局面,让全体教师参与其中,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才能真正体现全员参与。学科渗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学科内容中渗透。二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如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我们在自主—合作理念的指导下,大力构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主体学习的课堂环境,在促进学习发展的同时,对建立学生的自信心、促进人际交流、团队协作等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1.2各种教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校园的集体活动是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我校素来有艺术教育的优良传统,学校一年春秋两届校园文化节,师生文艺汇演、校园文化衫展、学生美术作品展大大丰富了师生的文化生活。“印时话剧社“”沐聆心理社”“春晖广播社”“蓝球社”等学生社团深受学生欢迎,他们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会了与人协作、沟通,也培育了他们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1.2支持保障近年来学校注重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把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看作是学校心理健康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1.2.1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学校建立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并成为我校整体发展规划和计划的一个重要部分。学校已建立起了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网络和人员培训,每年都有充足的经费投入,近两年我校投入大量经费,建立了功能完善的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心理健康指导中心面积400多平方米,建立了包括个体心理辅导室、箱庭室、教师心理解压工作坊、音乐放松室、心理社团活动室等11个功能室。这些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广大师生提供全方位优质心理健康服务。

1.2.2加强心理健康师资队伍的建设:一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如果仅凭几个专职老师来进行,它的影响力是非常有限的。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是本职工作。育人最重要的是“育人心”,如此推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每一个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在参与心理辅导的同时,也是提高自己的人格素养和教育能力的过程。只有全体教育工作者都树立起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才会落到实处,产生效果。我校在新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青年教师培训中无一例外都把完善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观念和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放在首位。大力提高他们心理健康的意识、应对生活困扰能力及提高他们心理辅导活动的组织、设计的技巧,不断提升广大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和驾驭能力。

1.2.3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成长有着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影响力,为促进家校联动,形成合力,我校从2010年起开设家长教育系列课程,分年段、分类型、分阶段开展培训。学校还创办了家教专刊、根据3个年级的不同特点及家长在教育中可能碰到的难题和重点编辑家教辅助教材,分发给每位家长阅读。这一系列的做法对他们形成正确的教养观念和教养方式、提高亲子沟通的质量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家长、学生三方和谐关系的构建,使得我校的家校合作进入了新的境地。

2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显著

学校以“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工作理念,形成不拘一格,全面开花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教训,确立专项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的成果。此外学校的心理健康教研组的老师们多年来还在本校和本地区召开了心理健康观摩示范课、送教下乡等活动,为条件不足的学校提供帮助,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本地发挥着示范、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广受学生、同行和领导的好评。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形成具有开创性的独具特色一套模式,这一模式走在了全市、甚至全省的前列,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广泛认同。

3今后的工作方向

第3篇

目前开展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着重对已有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矫治,更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倡导发展性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着眼于心理素质结构的优化及整体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坚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原则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每学期初,通过科学的心理测量筛选出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以及仔细调查来自非常态家庭(单亲家庭、离异重组家庭等)的学生,为其建立心理档案,注意做好保密措施,做好对后续的学习和生活的观察,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干预。其次,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了解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基本的心理问题自我调适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最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预防机制不是阶段性的,而是长期性的举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注重前期的适应性教育和后期的干预性教育,更应贯穿于中学阶段的全过程,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二、建立学校心理健康问题干预机制

首先,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传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是把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纳入干预机制,还有另外一个常见的认识误区,把“差生”作为重点对象,忽视了优秀学生的心理困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中学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针对全体学生。其次,采取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和途径。

第一,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休闲辅导,投入专项经费,增加学校休闲娱乐的硬件设施,为学生放松身体提供客观条件。另外,为学生进行休闲意识和休闲能力的指导,提高学生的休闲品位。

第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选择适合学生身体发展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全面系统地普及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第三,创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家校合作,使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另外,还有净化校园风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策略。再次,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根据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确立以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学习心理教育。通过归因训练、利用奖惩手段等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了解基本的学习策略,提高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2)社交心理教育。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推进中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尊老爱幼,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3)行为心理教育。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能够正确处理早恋问题,应对逆反心理、网络成瘾等心理困惑。最后,区别应对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中学生群体。当学生出现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类心理问题时,应积极进行医学治疗,另外需注意一种情况,即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心理危机的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普兰提出,他认为:“每个个体都在努力维持内心的一种稳定状态。在这种状态中,自身与环境能够平衡及协调,但是一旦重大问题或变化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被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危机状态。”针对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应明确问题的根源,制订问题解决的计划,逐步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

一方面,加强行政组织队伍建设。成立由教育管理部门、校级领导和班主任为主体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政组织,加强责任意识,明确职能,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在学校心理教育工作中,最高领导是主管校长。主管校长直接领导心理咨询中心或心理咨询室的工作。心理咨询室指导班主任、学科教师以及团队组织开展心理教育工作。”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促进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体系中。另一方面,制定相关规章管理制度。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制度,提高学校专职教师、科任教师和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各地区、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政问责制度,真正把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建立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考核制度,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定晋升和评职称的实施细则,并进行全面系统的业务知识和技能操作的培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四、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机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具有导向功能、规范功能和激励功能。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估。通过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等专业的心理量表的检测结果,客观公正地评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为下一阶段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根据需要调整方法和手段,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对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调适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意义深远。首先,评价主体多元化,改变传统的由领导单方面评价的方式,学生和家长的评价也极具参考价值;其次,评价内容全面化,改变传统的重视学生学习心理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最后,评价方法多样化,改变传统的纸笔考试,增加竞赛、活动等生动活泼的评价方式。

第4篇

因此在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谈两点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自己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

一、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

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

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如校园的户外场地富有变化,则具有激发小学生多种经验,诱发小学多种活动行为的功能。在活动场内,设计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

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1、平等相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首先就是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师生真诚相对,理解铸就成长。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为一名老师,一名心理辅导员,如果不理解儿童的心理情感,不与他们真诚的相处,他是难以顺利开展工作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社会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唯有积极探索,适应新情况,敢于面对新问题,才能不断地发现儿童的最新动态,走出一条与时俱进而不会落后的道路。

现代的教育观认为,教师不应该是教育的主宰,不应该再有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强迫的教育方式其实是把软刀子,不但否定了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用真诚换真诚,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

3、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

第5篇

认识到目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就需要对症下药,积极分析现状、总结原因,然后切实的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品质,为打造高素质的健康心理人才而奠定基础。提高学生心理健康,不单单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家庭教育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早的了解小学生心理,引导其树立健康的心理标准,为推动学生心理健康而努力。

1.1自身发展的需要

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小学生第一次正确认识自我的过程,是为其自身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小学生的心理教育是基石,是其以后踏入社会的基础。如果能够在学生时代及时、尽早的了解其心理健康程度,并能够进行有效、恰当的引导,必然能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适时的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也能够帮助学生尽早的摆脱一些错误心理知识的诱导,提高其认知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其自身的发展。

1.2家庭教育的需要

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第一步,是学生进入学校和社会的前提。学生的心理健康课,从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家庭教育的延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估,切实的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状况,如年龄、性格、认知能力和心理接收程度等,制定出符合其自身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最终,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的整体性提升。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切实的与父母一道,帮助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的顺利施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

1.3社会进步的需要

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课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深入改革正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心理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小学生作为未来时代的主流,其心理健康程度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因此,作为教育环节,一定要从大处着眼,具有大局观,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教育主体的一部分主抓起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不断的适应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要求,自我改革,引导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的提升,保证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全,实现学生心理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推进社会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2.总结

第6篇

对于聋哑小学生,在听力和语言上,存在生理方面的障碍,所以,没办法很好地和在学校的其他小伙伴以及家人进行表达与交流,而我们的社会,也没有很好地关注他们的发展情况,尤其有的人,对待他们不好,总是小看他们。

1.聋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普通小学生相比

聋哑小学生的内心很脆弱,他们的心灵很容易被摧毁,因此,聋哑小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我们要深入了解聋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和影响因素。通过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工作,对于聋哑小学生来说,真正为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给予了有利的帮助。为了了解聋哑小学生心理与行为,在其发展方面的特点,在国内,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都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和研究。

2.聋哑小学生的行为特点

对于聋哑小学生,较高倾向在“精神质”方面,原因可能是:“内心比较孤独,很少关注别人的行为,不能很好适应外部的环境生活,反应比较迟缓、麻木,与他人相处不随和,而是喜欢挑事、闹情绪,爱做有危险的事。对于男生,大多数是内向的性格,即在人格上,很内向,喜欢安静、不喜欢集体活动,对一般人没有感情很冷淡,喜欢平淡的生活方式。而对于神经质聋哑小学生,其情绪、反应表现的是:缓慢、轻微,即使在高级动下,感情、情绪很快得到平稳、安静,所以,他们通常表现的是稳重、性情温和、自我平和。

3.调查研究对于其他研究人员

有新的发现。由于聋哑小学生,存在听觉、生理的缺陷,不能与外界正常的人进行感情的传递,因此,其认知水平的发展也比较慢。又由于聋哑青少年,没有办法体会声音的强弱,所以,找不到相关事物,代替其情感的变化,更不能很好地感知“事、物、情”的内在意义,对于抽象思维能力更不用说,在学习语言方面,尤为困难,即很难使知觉与语言保持一致,在注意力方面,不能集中比较分散,不明白口头的指导和命令。总之,他们的感知和思维,没有统一起来,在感知活动上,没有思维和语言的配合。因此,他们主要借助于个体、直接的经验,不能利用间接的经验。对于感性知识变得“贫乏、肤浅、零乱”;被当前的情、境约束了,这样就表现出:“思维的僵顿、固执状态,迟钝的思维”。所以,根据聋哑小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的发展,有其特殊性,在聋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关注特教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课堂教育开始,提高其心理的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而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要明确其心理素质,培养其素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从把握心理素质开始培养,这能够提高德育的实及效果,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所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培养聋哑小学生的在政治方面的素质,才能真正提高人才的质量,下面从工作的实践中,提出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二、加强德育,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

1.认真学习、转变思想我们把德育工作

放在学校教育的第一位,除了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外;还要学习教育方针、教育理论;转变自己的思想;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即重点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在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依据其特点和规律,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去培养学生,尤其是心理素质的培养。

2.开展教育活动,渗透心理素质

在思想品德的教育方面,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学生知道和掌握一些道德、观念,再根据其心理的需求,来引导、激发起兴趣,激起他们的感情,使得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他们的意志得到锻炼,从而摆脱坏的心理素质,在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正常发展。3.实行共同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好还是坏,学校教育是一方面,需要严格要求;而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共同教育、要求一致。因此,我们要发动各方面的力量,、各种渠道的力量,才能使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一致,虽然,在学校的教育是主要的,但儿童隐形的学校是家庭的环境,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个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只有家庭的密切、配合,共同抓好在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

三、挖掘思想品德课中心理素质因素

对于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又是独生子、女,家长把他们看的很重要,他们要什么,家长给什么,他们要怎样,家长就怎样,加上,在家庭生活环境中,没有伙伴,养成了一种“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坏习惯,这样一来,以“我”为中心的思想,助长了自己的固执,不考虑别人,不喜欢集体的心态,在入学时,对学校的所有,都感到不熟悉,不喜欢在学校过集体的生活,而不喜欢集体的心态,养成了他们孤立的性格,在社会上,与他人不能很好相处,从而,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发展。所有,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合群的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教育,这就有利于形成其良好的、健康的氛围,在愉快的心境下,接受教育,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四、总结

第7篇

关键词:学困生、心理因素分析、教育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核心理念是,教育是为了每个学生终身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及引导,应该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职责,更为重要的是体现了“一个不能少”的教育公平的理念。学困生问题的存在,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关系到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做好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工作,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养都有重要意义。

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在校生中,由于非智力因素或生理机能障碍,而在大学学习期间由于挂科、成绩绩点过低等成绩原因被学籍处理获得警告、中途被退学或者在培养计划的年限标准内无法正常毕业,以及在毕业时无法取得学士学位的学生被认定为学困生。本文从学困生内在诸多因素中寻找学习困难的原因,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大学生人格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本校学困生进行抽样调查。为了更清楚的了解学困生的学习心理问题,使研究更有针对性,参考部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书籍,以及一些应用比较成熟的问卷,结合研究前期对学困生的谈话基础上编制而成的《大学生学习心理因素调查问卷》对造成学困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学习心理因素(学习情况、元认知、学习动机)进行调查。

经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及个人访谈、实例分析表明: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在校大学生平均水平,大部分学困生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中认知模糊、情绪障碍、自我效能感偏低、错误归因、自控能力差、动机不明确等心理因素是极其重要的内在原因。另外,学困生在人际交往、敏感、焦虑、抑郁、恐怖等方面也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大一比大二、大三学困生数量值高,某些专业的学生由于课业较重,自我调控及解决问题能力偏低,从而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学习困难程度加深导致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反过来这些心理问题又成为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不断恶性循环。

一、导致成为学困生的心理因素

上述表明,导致成为学困生的心理因素是多方面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能力不足

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自己的感官、思维,如何协调的利用它们是能否有效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各种学习能力的有机结合,默契配合才能保证学习的连贯性与持续性。调查中发现,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能力差,了解和认识学习、社会、世界的心理能力不足,会时常出现认知模糊和认知偏差,把一些问题错误归因,严重影响了基本学习技能的发挥。正因为如此,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就会产生应付心理,就做作业这项学习任务来说,学困生会选择抄袭、草草作答或者不予上交作业等作法来应对。

2.情绪情感问题

学困生在学习中时常表现出一些情绪问题。这种不利于学习的情绪情感会严重的对自身的学习产生阻碍,随之自我效能感也会变的偏低。

(1)强迫性的焦虑。从上学之初至大学,长期受到家长、教师及大学阶段辅导员的潜移默化的学习要求和督促,在学生的心理已经将努力学习固化为理所应当。学习中稍有闪失就陷入痛苦的自责之中,课堂听讲、作业练习、实验实训、课外活动生怕有错误产生。学习过程中注意力发生了转移,思想包袱随之而来,对自我的学习过程产生了怀疑。严重影响了认知技能的正常发挥。

(2)逃避或回避。在学习中有过严重失败经历或者给自己、他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经历,面对学习困难容易产生为难情绪,试图回避不好的情绪记忆,从而选择逃避远离学习。

(3)对抗与抑郁。由于学困生在教师、学生的心目中埋下了负面的印象,使得有些学困生开始对老师、学生有对抗心理或敌对心理,或者出现某些抑郁的状态。因此,他们对待与自己相关的事情时就表现出过度敏感,对他人格外提防抵触,长期下去易产生心理疾病,给学习带来更大的阻碍。

3.意志(动机不明,自控能力差)

现今大学生拥有追求独立,个性张扬、及其强烈的叛逆性的特点,对新事物接受快,观念超前。但是又有着无法摆脱的依赖性。进入大学校园,摆脱了家庭、父母的束缚,脱离了高中时代的学习模式,他们像完全自由了一样,大部分事情和问题都要自行决定和解决,但是,由于步入大学阶段,学习目标不明确或者说未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学困生会时常感到茫然,加之自控能力差,缺乏内驱动力。

4.个性行为

现今大学生在行为上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期盼独立也表现得过早成熟,但是实际上他们依赖心理较强,抗挫折能力较弱,呈现出假性成熟的特点。易于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行为表现成熟,心理脆弱,因为他们表现出的心理成熟与社会实际的要求相差甚远,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调查显示:有73.5%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6.2%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

二、如何做好我校学困生的教育工作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如何做好我校学困生的教育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实际困难,顺利完成学业,是我校教育工作者加强和改进工作的重要内容。本人认为教育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对引导学困生进步有很大的帮助。

1.激发和引导建立自信心

只有对成功充满渴望,人们才会以饱满的热情和经历投身到完成目标的行动中去。因此,学困生要脱离学习的困境和排解困扰,首先就是要树立起对学习的自信心。树立学困生的自信心,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和辅导员多去爱护、关心学困生,提供树立自信心的机会并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正确的引导教育他们,对与学困生的错误,教师不能简单的只是一味的呵斥,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进行情感上包容。在教学过程中,对待学困生与其他学生须一视同仁,拿出更多一些的耐心、关爱来关心他们,鼓励并信任他们,同时应号召同学之间相互帮助,让他们融入到大家的学习环境中去。在关心之外,也一定要信任他们,善用他们,因为善“用”是对人最大的信任,会让人产生力量,也最容易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2.克服自卑、逃避心理

对于学困生来说,自卑心易出现。而且,在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也易产生逃避心理。在帮助他们客服自卑心理时,首先要做到的就要客观公正的对待他们。学习方面,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要客观地评价每一位学生。为了帮助克服恐惧心理,要积极融入到他们当中去。在平等互动的方式中,了解他们的爱好及兴趣,寻求共同话题,从中发现他们的优点,赞扬他们的优点,使他们愿与你交流,乐于与你分享。课上、课下都要多留意学困生。例如:课下经常找他们闲谈,让他们帮老师送作业、发问卷等,从而拉近与学困生的距离。集体活动时,发现他们有所进步,适时的及时鼓励。

3.培养坚强的意志

学困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培养学困生的学习意志尤为重要。首先应该让学困生正视面临的困难,培养其学习自觉性,并让他们明白学习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培养他们在学习遇到困难时,应沉着冷静,不要惊慌失措。遇到困难不要逃避掩埋,而要坚持不懈向目标奋勇前行。所以,教师及辅导员要让学困生对困难有正确及明确的认识。当学困生思想、意志处于低谷状态时,及时引导,及时谈心,帮助坚定信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不仅如此,还要适时地严格要求学困生,培养学困生的自制力。现今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约束力比较弱,自制力偏低,加强学困生的自制力的培养也是培养学困生意志力的重要方面。通过对学困生自制力的培养,进而不断促进学困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长期坚持不懈地加强对学困生意志力的培养,对减少学困生的学习障碍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今高校学困生的产生和特点是伴随着高等教育普及而逐步产生的,具有其时代性。由此,我校也在不断的探索和寻求帮助学困生的方法和途径:确定相应的教育策略,找准侧重点,把握教育对象的层次性,选择不同策略方法,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尽可能的使学生拥有成就感,拥有尊严,有层次地做好学困生的教育工作,帮助、促进其不断进步,增强教育的时效性和教育目标的整体性。

参考文献

[1]叶奕乾等.普通心理学:修订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田景正.苏霍姆林斯基转变差生的理论[J].中国教育学刊,2000(4)

[3]王建红.网络环境对“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交际,2015(7)

[4]刘粦霞,曾秋红,谢攀水,廖梦玲,陆迪文.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自我管理研究[J].新校园(上旬刊),2015(3)

[5]张晓京,文书锋,金添.“90后”大学新生思想行为能力特点的调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

[6]崔景贵.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8(35)

[7]陈蕾.“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6)

第8篇

1.对健康教育的重视度比较低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忽视了学生的健康教育,对于心理素质的提升仅停留在表面。所谓的健康教育工作多是举办相关讲座,让学生了解常规性知识,导致学生对如何调整自身心态了解性不足。其次部分院校设置了健康咨询中心,但是健康中心多隶属于其他部门的管理范畴内,学生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咨询,进而致使心理健康教育无人负责。

2.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高职院校教育体系比较复杂,很多健康教育老师多是代课教师,对心理疏导工作相关内容缺乏了解,因此师资力量不足成为当前限制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利用实证性心理健康知识给予解答。但是由于多数教师仅是经过短暂的训练和教育后就上岗,对相关心理方面的知识没有确切的了解,同时加上自身经验不足,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难进行。

3.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前由于高职院校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教学课程,在实践中缺乏全面的教学系统,部分学校尽管设置了教学课程,但是将其作为选修类科目,多数学生对该科目的重视度不足,尽管自身有相关心理问题,也不愿意及时寻求帮助。其次在实践中存在理论性教育和实践教育比例不平衡的特点,教师多是对学生进行理论性教育,缺乏实证性内容,导致教学过程过于枯燥,上课效率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很难顺利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二、如何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了保证该课程的顺利进行,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将管理措施落实到实处。以下将对如何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提升学校的重视度

学校相关领导部门要提升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度,认识到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的重要性。首先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领导和管理,积极给予相关支持。将心理健康健康教育作为基础性科目之一,纳入到学生整体教育规划中,在实践中设置相关机构,根据实际要求,完善现有的管理制度,给予必要的资金、人力和物力支持,进而保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2.提升教职人员的素质

针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素质差的现状,学校要建立专业的研究机构,聘请专业的心理辅导工作人员担任教职工作,其次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定期开展心理辅导讲座,让教职人员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有确切的了解。同时要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监视的任职资格,只有具备和心理学相关学历或者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方可进行实践教学,进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3.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第9篇

随着我国应用型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也随之不断在改革和进步,但是由于起步较晚,起点较低,研究和深入发展比较缓慢,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应用型本科高校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引起足够重视,觉得学生只要不要出大事,就不会有什么问题,对心理健康问题还是停留在认识期.有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也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小组,制定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程和工作流程,但是在具体落实执行的时候却欠缺力度,很多只是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在人员配备,经费支持上也不够到位,导致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虽然有心理辅导室,但是却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因为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没有得到应用型本科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现实问题较多.为了进一步研究,笔者对本市高等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高校中,72%的高校都有心理教育场所,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上都有,而应用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场所设置不完善,很多都是临时场所或教师办公室,没有固定场所;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75%的高校都配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用型院校在这方面相对薄弱.

2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士较为缺乏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中,专业人士是指心理学,精神医学上的专业人员,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处理学生的心理疾病和人格障碍等问题,而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却是很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士,广州医药大学的赖丽曾在08年做过一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13所高校之中,有61.5%的高校配有专业人士,其中重点本科院校配备专业人员的比例占到了84%,而在被调查到的应用型高校里面,基本上都没有配备相关的专业人士.这组数据也说明应用型高校专业人士的缺乏,也是他们正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大难题.目前虽然教育部门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所投入的经费,人员编制,待遇等问题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和相应的保障.但在应用型本科高校里面,心理健康老师普遍都是行政编制,很难在岗位上有很大的发展和突破,且待遇偏低,使应用型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处在一个较恶劣的环境下,这些问题也导致应用型本科高校很难招聘到优秀的专业人士.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并没有进行专业的培训,培训内容和标准不完善,这些也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再者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所欠缺,有的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却缺乏实际经验,而有的经验丰富却缺乏很好的理论知识,而这些都是影响应用型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和深入的重要原因.

3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过于传统

当下,我国应用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以单独辅导为主,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并没有很好的普及下去.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也是适应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个性和共性的需要.首先,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应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团体心理健康教育,让大学生在和谐的大环境下去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其次,开展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心理学课程的学习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因为其不仅能让大学生学习到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建立起良好的心态,而且还能使学生正确的去面对困难、挫折并能积极的调整心态.目前已有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了心理学的教育课程,但是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说教形式,只是将相关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并没有针对性的去展开实践,因此所起的作用不大,不能在真正意义上让心理健康教育很好的在学生中普及.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方法

从以上分析可见,目前国内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为了控制和减少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针对新时代新情况,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和创新迫在眉睫,学校和相关部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在开展好心理学课程学习和实践的同时,要针对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去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方式,开展相关活动,使应用型高校的大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1引进心理教育专业人士

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所以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培养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在教育体系方面,学校可以将心理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就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且还要掌握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将他们的心理向积极的方向去引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态,提高心理素质.这样就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达到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有条件的高等师范类院校也可以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专业,为高校培养输送高素质、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

2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再认识

应用型高校的管理者,应该站在时展的前沿,研究当今90后大学生的成长特点,高度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新问题要客观分析,正确认识,从而做出相应的教育指导.同时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具体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心理科学,其主要是为了预防心理障碍和增进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学习心理指导,健康的情感教育,人际关系的指导等等,所以要清楚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并使其与德育教育完美结合.

3进一步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应用型高校要贯彻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确保安全稳定,就必须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在高校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经常组织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在大学中营造出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氛围,同时也可以借助现代高科技发达的网络力量去宣传,创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网站,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在新形势下实现健康稳定发展.

三结束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