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6:2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基层文化工作计划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强化宣传,提高公众知晓率
文化站和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是基层文化工作开展的重要阵地,要进一步做好免费开放工作的宣传,提高基层群众的知晓率,促进文化资源的有效、合理、规范地利用 。可以通过宣传栏张贴宣传广告,广泛发放宣传图册,在显眼的位置张贴提示牌,利用辖区内公益广告位、社区大屏幕等投放宣传视频,或入户宣传,提高公众知晓率,吸引群众走进文化场所,营造文化工作氛围,激发基层文化工作的生命力。
(二)完善管理机制,明确责任。
要抓好对口人才的选拔工作,加强在岗文化工作者的业务指导和骨干培训,发现和培养一批思想品质好、组织能力强、善于联系群众、热心的基层业余文艺骨干队伍,以骨干调动群众的文化兴趣,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要配置专职、专业的基层文化管理人员,抓好建设后的管理工作,明确专人负责,科学安排、合理分工,责任到人,建设一支稳定的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
(三)厚植于群众,创新活动形式
基层文化工作要深入挖掘地方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可以结合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形式多样的民间特色项目进行创新,一方面可以促进基层文化的繁荣,一方面助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二则可以把文化工作与其他重点工作结合,积极创造工作条件和宣传机遇。三是可以发掘乡土气息浓厚的好的文艺作品和优秀的乡土文化带头人,充分发挥乡土文明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此形成独有的文化品牌;同时鼓励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让群众成为文化工作的传播者而非仅仅是参与者。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统筹推进城乡基层文化建设一体化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二、工作目标
(一)2009年,县文化馆、图书馆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完成图书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建设。
(二)2009年,完成全县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标准化建设及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
(三)2009年,完成全县106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达标建设及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
(四)2010年,基本建立起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层文化建设长效机制,构建起基层文化阵地全覆盖、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同保障共发展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基层文化工作队伍建设。县文化馆、图书馆应结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按有关规定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公开招聘和选拔优秀人才,逐步建立资格准入、全员聘用、优胜劣汰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乡镇综合文化站要坚持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每个乡镇要配备1名专职站长(使用乡镇已配备的事业编制),同时,面向社会聘用1-2名专门工作人员。文化站站长享受乡镇中层干部待遇,其任命和变动由乡镇党委征求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和县文体局的意见。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实行集中培训、资格准入、聘用管理、目标考核。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由乡镇落实1名大学生志愿者兼职管理。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文化建设;文化活动
所谓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就是指我国人民群众通过文化娱乐的方式提高自身修养,完善个人综合素质的表现形式,是一种自发性质的活动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在随之改变,而经济发展中呈现出的各种矛盾,都影响并制约着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只有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才能综合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
一、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有效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当前,我国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任务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基层群众的生活水平很大程度代表着我国总体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加大我国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执行力度、提高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可以有效改善群众的生活质量,从而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提高群众的道德品质
做好基层群众的文化建设工作,不仅可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使群众接触到更多的新鲜事物与新兴文化,还可以逐渐塑造群众良好的性格品质,提高我国基层群众的总体道德素养。群众在进行文化活动过程中,会不断接收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和洗礼,从而有效提高个人的修养及思想品德。
(三)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如果经济建设是我国居民的物质保证,那么文化活动就是我国基层群众的精神食粮。在保证我国居民基本物质生活的同时,还应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如果群众只注重发展经济,而忽略文化活动的重要性,会使其生活缺乏动力和幸福感。各种文娱活动都能够满足人民对文化的需求,帮助人民提高精神文明的建设。
二、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值得注意的问题
当前,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文化建设不仅可以帮助基层群众调节自设的文化结构,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更是人们进行自我修养、自我娱乐的重要文化方式。在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过程中,国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准确把握文化工作的群众基础性。我国群众文化工作都比较面向大众,文化活动一般都是在学校、岗位、街道、社区、乡村等一些比较基层的机构或场合实施与开展,这就要求群众能够适应这些机构,并参与其中。
群众文化工作应具有针对性。我国参与文化活动的群众类型十分广泛,且群众的性格、爱好、文化喜好、性别等各不相同。因此,基层群众的文化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采取“因类施教,因地制宜、因利致导”的原则。
群众文化活动在执行中应强调细微性。群众的文化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根据相关规定严格且有序的执行,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为我国未来的文化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对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具体内容的思考
(一)明确群众文化工作的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大力开展文化活动、举办各种文化项目都是为提高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国家在开展文化活动和建设文化项目时,应充分了解人民的需求和对活动的满意程度,以人民的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真正做到“服务于民”,牢牢把握群众的发展方向,始终将群众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
(二)增强群众文化的时代感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群众的文化生活已经不能只局限于少数的娱乐项目,为满足群众的生活需求,国家应努力做好群众的文化工作,保持群众文化的时代感与鲜活感。只有满足群众当下的发展需求,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响应。让文化活动蕴含更深厚的乡土人情,才能获得广大基层群众的认可。首先,在执行群众文化活动时应准群把握时代的发展动向,清楚当前人们对文化需求的特点。其次,在凸显文化时代感的同时,应积极创新,使文化活动在发展中求变化。
(三)扩大群众文化的建设队伍
为加强我国基层群众的文化建设,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应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当中,积极扩大群众队伍。首先,应加强群众的文化管理,制定相关岗位的管理条例和制度,要求岗位的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能力与资格,规范岗位职责。其次,文化内容的基础建设需要更多人才来支撑,国家应建立相关的奖励机制,从而促使更多人参与到文化活动的建设中来,构成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原动力。
(四)建立完善的群众文化管理机制
一个国家只有将基层群众的文化建设做好,才能真正实现整个民族的繁荣昌盛。在群众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贯彻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准确把握“监督、服务、规划、协调、”等各种职能,理清文化建设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建立科学完善的群众文化管理制度。首先,政府应树立科学的管理观念,在发展文化事业过程中,积极推进并倡导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方针,严格按照人民群众的发展需求执行文化活动、开展娱乐项目。其次,政府应加大群众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在政府的财政预算中,设立专项资金,用以发展人民的文化事业,保证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
总而言之,为提高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加强人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国家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应准确把握时代的发展方向,了解基层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发展群众的文化事业,在城乡的各个地区积极开展有利于人民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动及娱乐项目,使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呈现多元化。
参考文献
[1] 金亚美.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13,24(2).
关键词:基层;计划生育;档案;问题;对策
做好基层计生档案工作,不仅是当前人口和计生工作的需要,而且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计生工作各项资料的积累也有赖于基层良好的计生档案工作,从而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计生工作目标奠定科学基础。然而应该看到,基层单位受观念、体制、人力、条件和经费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计生档案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和薄弱环节。
1 基层计生档案工作的问题
1、缺乏档案管理意识。人们缺乏计生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一些领导不够重视基层的档案管理工作,没有把档案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比如:尚未将档案工作纳入计生的考核体系中,在人员配备上兼职多,专职的少,缺乏资金投入,疏于用制度管档,从而影响了计生档案管理事业的健康发展。
2、档案人员素质偏低。基层大部分单位计生档案管理人员由老、弱、病的女同志承担,文化素质不高、档案专业知识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差等现象较为普遍,工作上被动的多、主动的少,影响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加之档案人员变动频,也造成了档案资料的散失。
3、档案管理不到位。基层计生办(站)无专职档案管理人员,没有专用的档案室,文件分散存放、分散管理,材料不全,许多文件没有归档,甚至随意销毁等不良现象;有档案室的也设施简陋,无保护措施,不符合档案存放条件,基层计生单位普遍存在不能按照档案管理规范化要求去操作,管理水平亟待提高;村级计生档案受村干部更迭频繁等因素影响,更是管理混乱、残缺不全。
2 加强基层计生档案工作的对策
2.1 加强学习培训,提高思想认识
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开展档案管理法规的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基层计生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和档案法治意识,增强对计生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计生档案管理工作要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保证。加强档案工作人员的理论业务学习,尤其是要掌握计算机知识,以便管理档案。同时,档案工作人员要有责任心,要爱岗敬业、脚踏实地、敢于开拓创新,科学地保管好档案。
2.2 加强档案工作者的时代意识
信息时代的档案工作者除了要增强信息意识外,还要增强现代化意识、市场意识和法律意识。首先,档案信息传播需要档案工作者增强其对信息性的认识程度,提高鉴别水平和处理能力,增强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意识,满足社会各方面对档案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其次,档案工作者要开发档案信息并主动与市场经济接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为市场服务。再次,档案信息传播要求档案工作者努力学习现代化设备的应用技术,促进档案工作的发展跟上时代节拍。第四,档案信息传播要求档案工作者在履行服务职能时要有强烈的依法办事意识,按照党和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档案的开发、开放、公布与利用,正当参与市场竞争。
2.3 加强对档案工作者的信息技能培训
网络媒体改写了传统的平面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占据越来越多的传播市场,档案工作者需要借助现代的传播媒介进行有效的档案信息传播。
首先,作为传播者的档案工作者在工作中必须掌握必要的软件操作和维护技能,提高办公速度,更好地促进档案信息的传播。其次,网络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可以使档案工作人员及时捕捉社会信息,针对受众需求进行组织,提高传播效率。此外,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文件的发展和计算机病毒等知识的培训,都有利于档案工作者正确应用现代技术,在安全与保密的条件下,进行更有效的档案信息传播。
2.4 建立有效机制,规范管理制度
基层计生档案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综合治理,要建立健全适合基层计生档案管理特点的管理制度,让计生档案管理工作有章可循;要把档案管理工作列入基层计生干部年度目标责任制,与计划生育工作同步检查、同步考核,建立起计生档案管理的长效机制,形成一个相互配套的规章制度和政策,促进基层计生档案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2.5 适应形势需要,创新管理模式
计生档案管理要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与时俱进,用创新的思维对待计生档案管理工作,逐步树立起大档案思想,建立计生档案室,配齐人员,实现计生档案统一管理。要严格要求,加大检查力度,推动其业务工作的开展,使档案管理与计生业务良性互动,收到实效,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2.6 加大经费投入,改善保管条件
在财力上要给予大力支持,把计生档案管理经费作为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性投入列入财政预算,以便改善基层计生档案室的保管条件,档案室窗户要挂窗帘,室内应安装瓦数适宜的白炽灯泡,以便有利于保护好档案资料。有防潮措施,安装排风扇,购买温湿度计,有条件的最好安装空调、去湿机等,还要用计算机管理档案。
市政府确定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传达学习省政府会议精神,传达市长的重要批示,检查调度镇文化站、文物普查等基础工作的进展情况,研究部署全市基层文化工作的具体任务。上午,大家参观了市镇综合文化站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情况。刚才,局长通报了我市基层文化工作开展情况,并对今后工作做了周密的部署。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加快文物普查进度,扎实做好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工作
开展文物普查是确保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基础性工程。月9日,省政府在召开了全省文物普查暨乡镇文化站建设调度会,检查调度了全省文物普查和乡镇文化站建设的进展情况。孙市长在“关于市区具有文物价值建筑物的处置意见”上明确指出:“没有文化底蕴和内涵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城市,而这些需要保护的、有文物价值的东西恰恰是我们惟有的文化载体,要保护住。”并请民政、建委、旅游、财政等部门做好相关工作,最大限度保护这些宝贵的、有文物价值的建筑物。第三次文物普查开展以来,全市上下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圆满完成了第一阶段任务,并顺利转入第二阶段的实地调查。截止月底,全市财政到位经费85.8万元,共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点196处,是全省普查资金到位率、实地调查启动率等达到100%的几个市之一,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也要看到,普查质量有待提高,进展还不平衡。按照全国统一部署,实地调查的时间即将过半,任务艰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文物普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化措施,切实做到四个到位,确保整个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一)普查经费要到位。文物普查需要投入足够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从前段工作情况看,市直及各市普查经费到位情况都比较好。下一步要继续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要求,将文物普查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足额核定,及时拨付。在做好经费保障的同时,要加强对使用情况的监督和管理,本着“实事求是,厉行节约”的原则,专款专用,合理安排,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二)人员培训要到位。普查工作任务繁重,需要大批具备专业知识,经过专门培训,有责任心、有奉献精神的工作人员。要重点抓好普查队伍的配备,选调精通业务、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人员充实到各级普查机构。同时充分发挥老专家的作用,为普查提供必要的专业支持。要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参加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确保人员的能力和水平。普查队员要坚持科学严谨的态度和深入细致的作风,认真履行好自身职责,确保整个普查工作的高水准。
(三)质量控制要到位。质量是普查的生命。各级各有关部门务必按照全省统一的质量控制要求开展工作,加强质量评估和督查,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可靠。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普查的时效性、准确性、科学性。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料信息,将国土、建设、水利、宗教、测绘等部门的资料有机整合起来,建立统一的技术平台,为实现文物工作的数字化奠定坚实基础。此外,要制定好工作预案,应对好突发事件和特殊情况,尽量消除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四)长效保护要到位。要根据普查进展,及时认定公布新发现文物,及时确定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纳入保护体系。要坚持所有建设工程必须实施文物调查和文物勘探的原则,切实落实好保护措施。要把普查成果的应用和日常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梳理分析,总结经验教训,着重在制度上查找漏洞和薄弱环节,把普查成果作为文物管理的重要基础性资料,作为制定和完善文物保护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建立和完善文物保护管理长效机制。同时,要在普查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完善文物保护整体规划,使文化遗产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普查工作。区、高区、经区没有文物机构,普查工作由市直普查组组织实施,要主动协调好所辖各镇(办)文化站,积极配合市直普查组对各乡镇进行普查。鉴于基本建设和旧村改造步伐加快造成文物保护的紧迫性,各市区要对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择要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公示为控制保护文物,以便使存留的文物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二、全面加快乡镇文化站建设,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步伐
乡镇综合文化站是国家“”的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是构建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我市自今年启动这项工程以来,各市区积极行动,加快建设步伐,截至目前已建成29个乡镇文化站,其中:荣成12个,文登7个,6个,区2个,经区2个,达到800平米以上的7个,500-800平米的20个,300-500平米的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果。
不容忽视的是,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同志在认识上还存在差距,没有真正认识到这项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有的在做表面文章,被动硬付;还有的乡镇在观望,没有正式启动,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今年省年度考核已将完成50%的文化站建设目标纳入范围。尽管目前我市文化站建设进度较快,但是建成的是否都达到标准,还需要文化部门牵头组织验收。现在距年终只有1个多月的时间,各市区要对照目标及建设标准,措施再强化,内容再完善,进度再加快,全面推进乡镇文化站建设进程,确保都达到标准要求。
(一)分解目标任务,强化责任落实。各市区要根据中央和省里的部署安排,科学分解建设目标,层层落实建设责任。刚才市政府与各市区也都签订了乡镇文化站建设责任书,要切实将建设责任落实到部门、具体到个人。各级文化和发改部门要承担乡镇文化站建设的主要责任,此外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努力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支持的良好局面,确保顺利完成今年建设任务,确保年实现全部建设目标。
(二)搞好统筹规划,分批分类实施。要坚持“统一规划,分级负责;整体筹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对需要提升、改建、扩建、新建的文化站作统一规划,科学安排,分期分批实施。同时,对文化站的建设风格和形式可以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尽量做到既统一又有特点。要坚持节约、实效的原则,综合考虑乡镇经济发展状况、覆盖人口数以及文化站主要功能等因素,合理调整建设规模,整合利用好现有设施,并因地制宜,把文化站和文化大院建设与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及闲置房屋的改造利用结合起来,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要保证乡镇综合文化站的人员需要,加大培训力度,为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奖励补助机制。要注意发挥好政府引导资金的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要落实好文化站人员和公用经费、专项业务和事业项目经费,保证每年日常活动经费不低于5万元。政府已经出台了文件规定,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文化站建设给予资金扶持。对文化大院建设的奖励补助政策和标准,由各市区、开发区、工业新区自行确定。
(四)加强评估考核,促进健康发展。要加快建立重要文化建设项目管理和监督制度,制定科学的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和考核标准。通过对设施建设、日常运行以及队伍管理、服务方式及效果等方面的评估,加强规范化管理,切实增强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水平。同时还要注意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三、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进信息共享、公益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向纵深开展
目前正在组织实施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公益电影放映、送书下乡等文化工程,都是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前一阶段,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今后还需要在贴近百姓,提升服务功能,共享信息资源,开展优质服务上下功夫。农村公益电影放映要认真履行为农村服务、活跃农村文化市场的责任。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明确服务标准,制定出具体的措施办法,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就近便捷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让农村老百姓得到最大的实惠,使之真正成为加强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维护广大群众文化权益的民心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古籍保护等工作,要在抢救、保护的基础上,搞好开发利用,变文化资源为发展资源。各级文化部门处在文化建设的第一线,要抢抓机遇,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注意发现和培养典型,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推动文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四、全面营造文化建设良好环境,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深入贯彻落实全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动文化强市建设,是今年文化工作的主题。加强经济文化强市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都要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树立抓发展必须抓文化、抓文化就是抓发展的观念,增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机遇和责任意识,切实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文化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把文化建设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全面落实责任制,加大考核力度,促进各级政府文化建设职责的落实。
(二)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认真落实国家、省和市的有关文化建设政策规定,确保执行到位、落实到位。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方面,各级政府要重点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项目的经费;在艺术创作方面,要重点完善经费支持和激励政策;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要重点落实企业税费优惠、投融资、企业用地等政策,扶持培植龙头企业;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要重点完善社会保障、人员安置等政策,健全加快文化体系改革的政策。
(三)切实增加文化建设投入。公共财政是支撑文化事业发展的主体。要进一步加大文化事业投入,改进投入方式,形成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增幅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使文化建设的投入每年都有较大增长。要制定和落实各级政府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资计划,加大重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重要公益文化活动支持力度,要针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古籍普查等工作,分别设立专项经费。
[关键词]方法措施统计基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各种资讯息息相关,统计基础工作作为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其作用日益增大,重要性俞益增强,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济、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研究的重要手段。统计基础工作是行政管理中的一项基础工作之一,在行政单位中要求统计人员掌握统计资料搜集技能、统计资料加工整理表现技能、统计资料分析指标与统计分析方法技能、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技能等统计基本技能,并能熟练运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然而,现行机关里对统计基础工作内容与实际结合少,抽象的理论原理讲述、复杂的公式推导和繁琐的统计计算过多,统计分析和计算仍沿手工计算和计算器计算。传统的统计方式已造成了统计人员对统计知识、统计方法的应用能力不强,且创新能力的发挥受到很大限制的局面。
一、统计的作用
在偶然中寻求必然是应用统计的核心。所谓统计,就是通过有效收集、整理有用的数据信息,运用数理统计推断的原理,以部分(样本)推测全体(总体)的特性。通过测量、描述、分析产品特性的变化,形成数学模型,从而对产品过程进行监控,对质量变异提前预防,为降低产品缺陷和预防不合格的产生,特别是为质量改进指明方向。正如恩格斯所说,任何偶然性存在的场合,都受客观规律所支配,问题是如何发现并利用这些规律。统计方法作为一种为决策提供依据的工具,可以帮助人们进行数据分析,了解社会状态的分布情况,找出问题、缺陷及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服务的质量。原始数据不经过整理和分析,只是一堆“资料”,而有用的信息往往蕴藏在大量的数据之中,所以数据的应用是统计的前提,统计是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工具。
二、基层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1.部分调查对象的认识偏差导致配合程度偏离。我国政府统计实行的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而这一体制也在市政行业中得以体现。其缺陷是:统计工作量大,质量低,可利用资源低。在市政行业中,市政综合统计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加强,致使与各业务部门统计之间沟通不够、协作不充分,没有建立规范的统计信息共享机制,缺乏长期协作的信息互补。一方面存在“七分统计,三分估计”的陈旧观念依然在某些统计对象的脑海里存在,调查对象为了某种利益的驱动,使他们对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产生偏见,或者怕泄露自己的实底有意虚报或瞒报,故意不提供真实的第一手统计资料,人为地造成了统计基础资料来源的渠道受阻。另一方面基层单位报表的主动性和及时性比较差,基层源头数据搜集难度大。每当临近报表送审时间,县(区)级统计机构的工作人员就开始电话催表,一两次还不行,得反反复复才能把报表催到手,无论是定期的报表还是抽样调查表,催报难度及花费时间和精力远远大于报表录入处理分析过程。
2.基层统计机构力量薄弱,特别是县(区)、乡镇两级统计机构承担的统计任务与人员力量过分悬殊。目前县(区)、乡两级统计机构承担了大量的统计数据收集、审核、汇总任务,特别是上级统计机构局、队分设后,县(区)级统计局在原有的在职人员和工作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必须同时承担上级局、队安排的统计业务和调查任务,人员配备和力量与统计工作量之间矛盾日益突出。
3.基层统计人员素质不能完全满足统计形势和工作任务的需要,一定程度上使基层的统计数据的质量受影响。按照统计工作对统计人员要求,真正达到会统计、会调研、会分析、会微机的“四会”标准的人员为数很不乐观,而懂政策经济、知法规、能统计、会预测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稀少缺乏。
4.基层经费紧张成为制约基层统计事业发展的“瓶颈”。除上级业务部门仅有的一点业务经费外,统计部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当地政府的财政资金,县(区)级财政以保人员工资为根本,而满足统计基础设施及网络化建设的需要举步维艰。
5.统计执法举步维艰。统计违法行为多发生在为单位工作的行为上,一般都是对单位进行处罚,如果某单位受到违规处理,势必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三、对基层基础规范化工作的建议和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统计工作有了很大进步,但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得出的数据,反映了当前我国常规统计制度方法还不够完善,特别是第三产业、非公有制单位的常规统计方法亟待改革。所以笔者认为应从下几个方面加快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强化常规统计管理。
1.强基固本夯实统计基础。健全机构和人员是夯实统计基础的关键。一是不断完善壮大县(区)、乡统计机构,充实、培训县(区)乡统计人员,在筹备成立市级调查总队的基础上,应尽快考虑成立县(区)级相应的调查机构,增加人员编制和经费投入,加大对基层工作的督导力度,提高局、队统筹组织协调和统计业务能力,确保基层各项统计任务的顺利组织实施。二是加强对部门统计的指导和管理,理顺政府统计和部门统计的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使部门统计成为统计部门依靠的重要力量;三是搞好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加强对基层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强化统计职业道德意识,强化统计法律意识,提高统计从业水平,为统计工作规范化管理奠定基础。四是建议上级业务单位要加强统计报表的管理和各专业报表间的衔接,杜绝统计报表指标重复统计,不随意增加基层工作负担。
2.质效并重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统计人员完成了大量的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统计报表的汇总上报,并不等于完成了统计工作,它只是完成了统计工作“量”的一部分。统计工作的根本是统计分析,通过统计分析完成统计工作“质”的部分,以揭示其“量”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重点从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简便性和适用性等五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统计数据在统计信息的采集范围和内容含量上的完整性。要求统计调查覆盖的范围要完整,被调查对象的报表起报要完整。二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客观真实性方面的准确性。对基层报来的各类报表必须严格审查,是否按统计制度规定的指标填报,计算方法是否正确,计算结果是否准确,统计数据是否符合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等,从数据采集的源头把好质量关。三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时间价值上的及时性。以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统计工作的手段和方法,缩短统计调查与数据结果的间隔时间,以最快时间统计数据,建立和规范统计信息制度,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四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使用过程中的简便性。一方面加强与政府各部门的合作,充分利用部门统计资料,减少重复统计,最大限度地减轻社会调查负担。另一方面对外公布的各种统计数据、统计图表和统计分析文章,力求简洁、清晰、明了,要把枯燥的数据、专业的图表和术语转化为贴近现实、贴近大众的表达方式,便于各级领导、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理解。五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价值实现上的适用性。及时了解、掌握各级领导决策和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情况,在调查之初就要考虑收集的统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符合用户的需求,从而缩小统计信息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统计产品,才能使统计数据发挥最大的效益回报。
3.转变理念提升统计服务水平。一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主动性。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紧扣县(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主动搞好服务,及时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积极拓宽服务领域,为各级党政领导决策服务的同时还要为企业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二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在开展统计服务和统计分析时,除要满足一定的数量要求的同时,更要注重分析的质量。服务的角度要准确,服务的内容要充实。对社会、经济方面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认真选题,做到分析问题透彻,提出的建议切合实际,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三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实效性。把握经济趋势、科学预测,由事后分析为主向事后分析与事前预警预测并重转变,改变过去单纯反映情况、提供信息的做法,在深入研究问题、提供实用有效的产品上下工夫。
4.加强统计执法规范基础工作。坚持依法办统计,依法治统计,依法兴统计。要加大《统计法》的宣传力度,要在开展一年一度的市政统计执法大检查的同时,大力开展《统计法》的宣传活动,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统计人员的法律意识,为统计执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大处罚力度,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一是以“五五”普法为契机,营造以法治统的良好氛围。借机造势,大力宣传《统计法》和统计工作,加大统计违法案件的查处和曝光力度,为依法治统营造良好的环境。二是严格落实各项统计制度,是实现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条件。严格执行统一的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继续理顺局内各专业业务关系,理顺与行政主管部门的统计业务关系,理顺上下级统计机构间的业务关系,增强统计业务工作的整体性、协调性和互补性,逐步实现统计数据采集、审核、加工、管理各环节的流程化管理,统计原始记录、统计报表、统计台账的规范化、档案化管理,促进统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5.多方培训强化统计人员素质。目前许多统计人员理论知识欠缺,不会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以供决策者考,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这种意识,这也充分说明了他们对统计工作的内容了解不够,或是对统计工作的性质认识不清。基层统计部门统计基础薄弱,既懂统计管理又懂统计业务和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相当少。统计人员的素质如何,对统计信息的质量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制约关系,人员素质高,统计信息的质量就会提高。作为基层统计工作人员,工作的职责要求应该了解和掌握现行的方针、政策、经济发展的重心、核心和趋势;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统计工作方法,知道怎样收集数据、怎样计算指标、怎样分析整理资料;了解和掌握统计信息网络技术。因此,全方位加大培训教育的资金、技术、人力投入和工作力度,造就一大批懂统计专业、会经济分析和计算机技术的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通过采取集中培训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请进来教与送出去学相结合等方式,使基层统计人员能够接受多层面的培训和交流,不断强化职业道德,形成依法统计理念,不断更新、拓展专业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能够比较准确分析和把握经济运行的趋势,熟练运用网络系统传递信息,才能保证源头数据不受干扰,做到准确、及时和到位,才能为提高数据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6.加快信息化提升统计服务手段。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未能应用于实践。长期以来,市政综合统计和各业务部门统计一直使用全面报表统计方法,一表统到底,在统计的调查方法上,形式单一,难以及时反映新时期的新要求和新变,所以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服务功能、促进统计现代化建设必要保障和手段,同时加快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建设,也是提高统计系统整体功能的物质技术基础和重要手段。依托现有的硬件和网络资源,坚持统一、开放的原则,整合统计信息网络资源,构建统计信息服务网络互动平台,为领导决策、企业发展和公众需求服务。逐步向“统计信息标准化,数据传输网络化,业务处理电子化,信息服务社会化”的目标稳步迈进。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当前形势下加强常规统计调查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建立健全统计管理体系。加强统计人员培训,加大统计工作投入,确保常规统计工作正常开展;深化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完善统计体制,健全指标体系,理顺数据采集渠道,进一步改进统计手段和方法,使常规统计工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洪王是.浅谈施工企业统计管理创新[J].商业会计,2008,(3).
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真正体现教育平等,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突出学生的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重视基础,狠抓培优,为培养更多的优秀合格人才、获取大面积丰收做出新的贡献,特制定本计划。
二、目标与任务:
1、通过培优补差,使全组教师对素质教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人人争当素质教育领头雁,把培优补差当作自己的份内事,走在课改前列。
2、把培优补差作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培优补差制度和激励措施,解决培优补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必须从理论上、实践上展开对培养尖子生、指导学困生研究和实验。体现出“尖子生吃好,中等生吃饱,学困生吃了。”
3、要求全盘考虑,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班级学生的实际, "培"文化课成绩相对好的群体、学生个体的优势方面;"补" 文化课成绩相对差的群体、学生个体的劣势方面,力争在高一年级化学差生人数不能超过年级总人数的十分之一,使学校高一化学教学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方法措施:
1、 确立分层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首先,为自己确立一个目标。根据每个班学生学习基础,确定每个班最多能达到的优秀数、及格数,并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为这个目标而不懈努力。
其次,为学生确立一个目标。每节课用很短的时间揭示本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清楚本节课的任务,这个目标必须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经过努力能够达到;这个目标必须有层次性,即根据学生不同水平,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体现由简单能力到综合能力;这个目标必须有可测性,针对目标要考虑到对应的检测题,便于课堂教学中随时进行反馈和矫正,以提高教学效果,保证大多数学生达到既定目标,促进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
2、实施分层教学,力争各得其所
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分成a、b、c三个层次,每个层次为一组,在教学时,注意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如课堂提问、安排课内练习、布置课外作业及组织其它信息反馈活动时,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交给学生的
一是着力提高思想认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士推动工作的前提。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离不开宣传文化人才,只有加紧研究制定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队伍建设激励机制,才能真正把队伍壮大起来。根据这一目标,我镇积极与上级沟通,进行征求意见。二是着力推动设施建设。近年来,我镇的公共文化基层设施不断完善。在上级的支持下,各自然村健身广场、健身路径、乒乓球场等一应俱全,基本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此外农家书屋的建设与开放,也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三是着力创建活动平台。我镇近年来开展了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延伸工程、激情文化广场等惠民工程,收到广大农村群众的欢迎。此外,以基层文化工作人员为主的文化志愿者活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台式,觉道庄村一年一度的秧歌大赛,清水白村每到节庆日都组织开展文化艺术晚会,打虎庄村村民自发组织的民间艺术团无偿为敬老院、学校、各个村演出,小牛庄村、大杜庄村、大勃留村等各个村的文化团体更是有着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既丰富的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保证了人民的文化基本权益,也提高了广大基层文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宣传文化队伍培训工作取得实效
我镇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及培训工作总体上是有很大进步的,尤其在培训内容、培训效果、培训作用和培训管理等方面。近年来基层宣传文化队伍轮训的总体效果较好,宣传文化队伍培训取得明显成效,培训内容更贴近中心工作,符合干部需求,干部素质,增强了能力。
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训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镇宣传文化队伍培训成效显著,但与建设高素质的宣传文化队伍要求相比,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培训机会不均衡、工学矛盾突出
培训机会少是一个突出问题。由于干部轮岗原因,有许多基层宣传文化队伍未参加过脱产培训。此外工学矛盾突出,是当前培训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上述培训机会的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整体水平。
(二)缺乏高层次、专业化的培训
高层次、专业化的培训较为缺乏,导致宣传文化队伍参训内生动力不足。大多数的基层文化工作者都希望加大专业化培训和异地培训的力度。
(三)培训方式方法还需进一步创新
培训时间、机构、内容选择的自主性、灵活性不够,应改进培训方式方法,培训形式需求呈现多样性。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实现在培训形式上的四个结合,即脱产学习与在职自学、挂职培训相结合,课堂教学与案例教学、现场教学、交流研讨相结合,传统教学手段与在线教学相结合,请进来与送出去、考察学习相结合,达到“所学即所得,所学即所用”的效果。针对宣传文化队伍普遍存在的从业时间短、流动性大这一特点,需强化实践型课程及相互之间的业务交流。因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探索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培训规律,加大培训方式创新力度,形成具有时代特征、__特色的宣传文化队伍培训工作新局面。
(四)缺乏奖励性的鼓励措施。我镇基层文化队伍的建设、活动、培训的资金匮乏,基本上是由民众自发组织,自筹资金。这极大地限制了我镇文化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现状;措施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分布呈现民族化,在人口分布上也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但是,人口无论何种分布,呈现怎样的特点,我国各民族文化发展的策略都是一样的,在文化建设中,各民族同时享受这个权利。为了让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我国正在积极组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让基层群众参与其中,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同时,加强我国基层文化建设,也是弘扬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强化基层群众文化的意义
(一)使中华民族的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
丰富基层群众的生活,提高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让基层群众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培养基层群众的文化交流,激发基层群众的兴趣,激发群众热爱生活的热情,升华基层群众的精神世界,让基层群众都有机会参与,使其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二)提高全民的文化生活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所带来的不仅是群众生活的乐趣,也是民族兴旺的体现。全民参与文化建设,构建一个庞大、祥和的社会体系,也是国家发展兴旺的根本。所以,文化生活的丰富在一定意义上对于国家的强盛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百姓安居乐业,文化建设强盛,是国力发展、国家强大的重要体现。
二、我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相关部门没有足够的重视
由于文化站组织者的纰漏与有时候组织的不得力,导致有些地方基层群众没有在适当的时候有效参与活动,或者群众在没有强有力的组织下出现一系列的盲目性,不知道何时何地某种活动应当开展。因为相关部门组织协调不够,群众们对于文化建设的热情得不到回应,致使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不能长久的、丰富多彩的运行,阻碍了社会文化的发展。
(二)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形式过于单调,缺少创新
多年来,群众接受的文化教育、文化知识学习等方面都得不到充分的提高,群众对于开展的文化活动渐渐失去了信心,群众活动的效率也开始降低。以至于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失去其自发性,而变成职能部门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任务。群众们对于文化活动的单调、乏味,逐渐开始敷衍,只作为完成的指标,甚至群众内心是抗拒的,长此以往,很难起到丰富群众文化的作用,导致文化活动开展达不到期望的要求。
(三)经费不足
基层群众活动经费上出现的问题也比较大,往往活动进行到一半经费就不够用了,剩下的活动就要从简而行,甚至严重到无法继续的地步。如果没有足够的经费,群众就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群众文化活动就得不到长足的发展。所以经费也是当前困扰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重视基层群体文化的建设工作
作为基础群众文化工作者,我们要提高对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认识,重视基层群体文化的建设,大力发展文化活动,让每一位爱好者都可以参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方面的管理,明确目标,组织者耐心的为基层群众讲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并且协助他们完成。此过程应做到积极主动,提供文化活动所需要的用具与材料;其次,在活动的编排上要创新,激发基层群众的热情与好奇心,让基层群众体会到新颖的文化底蕴,开阔群众的眼界,激发他们的兴趣,使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
(二)建立长效的资金投入机制
增大经营投入的力度,相关部门应建立长效的资金投入机制,构建基层文化事业专用资金,不可以随意流转,不可以随意挪用,保证文化事业正常运行,开拓资金来源的渠道,从而支持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使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得到保障。例如: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书法活动,在资金开拓渠道方面就可以利用书法爱好者的才能使其自给自足,将自己的作品与商家沟通,得到商家的赞助,既吸引了大批市民的参与,又进行了有效的活动,这样做不仅使活动变得有意义,还可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然后在利用得到的资金进行材料的采购与活动的组织,以加大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思想,引领基层群众步入文化建设进入高层次。
(三)全面提升基层群众文化配套设施的供应
想要在合理时间范围内改善基层群众文化实践项目组织实效,一方面就必须尽快构建起健全完善的配套设施供应控制体系,全程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规划作指导依据,使得各类文化、博物馆、文化活动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布置扩散开来,及时向社会大众提供稳固的技术设施支持服务,使得以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管理体系得以全方位覆盖落实。另一方面,维持相关性社会优势服务资源的吸纳整编质量:第一,利用特殊技术手段获得特定机构支持功用,尤其要注意对财政支持的获取结果;第二,全面介入各类社会团体和民间力量,至此创设出彼此共赢发展的局势;第三,有机发挥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馆等的功用,力求为基层社会大众提供更加富有趣味性且文化水准较高的精神食粮。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基层的文化建设水平也要逐步上升。面对新的形势和发展,工作人员要认真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开展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并让人们积极参与到这些活动中,使人们通过参与这些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受到文化艺术的洗礼,进而得到全面提高其素质,推进经济和社会的繁荣进步,实现物质和精神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清苏.浅议提高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有效性的方法[J].青年文学家,2014.
[2]程宏伟.浅谈如何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