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6:2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内科护理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交互式教学(ReciprocalTeaching)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朗和帕林萨(A.L.Brown&A.S.Palincsar)提出的一种旨在改善学生阅读理解和自我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之后又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在我国当前的研究中,对于交互式教学的定义与内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多数学者认为,交互式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交流互动的合作关系,使学生完成由乐学、好学到会学、学会的转变。病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运用真实的或者经过精心设计的病例,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对病例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讲授法相比,采用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以及对典型病例的分析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从而在知识、思维和情感方面进行综合交流,使教与学相互呼应、相互启发,实现“做中学”“、做中教”。
2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的开展
2.1遵从临床实践规律,重组教学内容,实现教师与教材的交互内科护理学教学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如何将内科基础理论和临床护理工作相结合上。由于学生很少接触临床,只具备相应的医学、护理理论知识,不容易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以致理论知识与护理技术操作脱节。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式,树立整体护理理念,有必要将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将典型病例导入新课,围绕病例,以发现患者健康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评价为主线,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教学手段,把内科护理学知识、护理人文、护理学基础知识及护理操作技术等有机融合,按照护理程序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传授科学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护理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护理工作的认识,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沟通能力,使其尽快进入护士角色,同时还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护理操作技术得到很大提高。
2.2打破“师传生受”、“师问生答”的传统模式,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交互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实现了教与学过程中师生“双主体”的良性互动,打破了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形式,学生不仅需要听课或是简单回答一些问题,还必须作为主体参与到病例讨论中来,在眼、耳、手、口多种感觉器官的密切配合下,积极参与教学。而教师通过PBL和任务驱动教学设置问题、布置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的临床思维,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提供指导。
2.3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实现学生与教材的交互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课前发放学案,预设问题,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教材、网络资源(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获取大量知识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加深学生对教材的认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想像和思维空间。然后让学生根据学案对各种学习资源进行取舍、挑选、重组,从而找到与主题相关的内容。这样不仅实现了学生与教材的有效交互,使学生感受到了知识的魅力,还提高了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2.4运用多种教法学法,实现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内科护理学开设于第三学年,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文化基础课、医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对临床专业课程有着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对护理操作技能较为感兴趣。因此,他们较重视专业课程,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可塑性强,对未来的职业无限憧憬。故在教学中运用角色扮演法、病例分析法、情景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分析病例,进行小组讨论,分工合作,共同探究来发现患者的健康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实施整体护理,实现了学生与学生的交互。
3讨论
全球医学教育的最基本要求包括职业态度、科学基础、临床技能和群体保健、沟通交流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的培养,因此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1开展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终身教育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因此必须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学生依据学案,通过预习,针对预设的问题、任务,主动查询相关资料,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实现了与教材的交互,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后学生带着疑问参与课堂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
3.2开展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所谓临床思维能力,实际上指的是合理分析、处理临床所见的各种症状,以便有效地实施治疗的能力。针对护理专业,临床思维能力是指临床护士根据护理程序,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利用所获得的健康资料,包括病史、身体评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结果等,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及临床经验,用一定的思维方法来综合分析,提出正确的护理诊断、制订护理目标、实施护理措施及进行效果评价的能力。内科护理学因其实践性很强,临床应用广泛,故受到师生的重视。但是由于主客观方面的一些原因,内科护理学教学仍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也是以记忆知识点应付考试为主要目的,但学生总有一天要从教室走入临床,从理论学习进入临床实践,因此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通过问题设置、任务驱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评判总结等方式,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与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将重心转移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培养了学生求疑、实证、严谨和理性的临床思维。
3.3开展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护理人际沟通能力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说过:与人相处的学问在人类所有的学问中应该是排在前面的,沟通能够带来其他知识不能带来的力量,它是成就一个人的“顺风船”。护理学的服务对象是人,学生毕业后多数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每天接触最多的是患者,现代护理理念强调的是以患者为中心,良好的护患沟通技能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在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中,通过设置情景,学生扮演护士、患者,体验不同角色内心的不同感受,使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技巧,同时也使学生体会了不同的言行在患者心理上引起的不同感受,体会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心情,了解了患者的心理需求,学会了换位思考,培养了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
3.4开展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能在轻松、活跃的环境下学习,并勇于表现自我,积极发表观点,便会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在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中,学生通过与教材的交互、与教师的交互、与同学的交互,课前查阅资料,积极思考,课中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帮助下,通过自我探索、小组学习、相互讨论,分析病例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由师生共同评价、总结,从而融会贯通新旧知识,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活跃了思维,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3.5开展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素质是群体或社会对扮演教师这一特定角色必须具备的心理和行为品质的要求。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医护知识和技能的主要传播者———临床护理教师,其素质状况是培养护理人才的关键。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的开展,不但要求教师不断汲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熟悉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还要求其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基础护理学知识、临床护理学知识,且熟悉并掌握目前临床新进展、新技术及人文社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向精深的方向发展。这就促使内科护理学教师加强自主学习,不断扩充知识容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驾驭课堂教学,控制教学节奏,以渊博的知识、高深的理论、独到的见解指导和帮助学生,并通过师生良性互动产生新知、巩固旧知,从而掌握技能。
4结语
选择我院2011、2012级高职护理专业4个班作为研究对象。各班年龄及专业层次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其中二班(28人)、四班(28人)作为实验组引入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法,尝试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一班(30人)、三班(27人)作为对照组进行传统课堂教学,两组课程内容与考核方式相同。课程结束后,自制问卷对实验组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的评价,并比较两组考试成绩。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研究内容与步骤
2.1实验组教学过程
2.1.1体现现代护理特色和理念把突出技能型人才培养、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护理岗位工作能力作为护理教育的指导思想。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健康需求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2.1.2构建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1)以内科护理工作项目为导向,内科护理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基础,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将内科护理学分为九大工作项目,48个学习任务。(2)实施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进行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教学目标。以案例教学和问题教学为主,设计典型案例与学习情境,选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肌梗塞”“上消化道出血”“糖尿病”等内容实施PBL教学,现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例介绍如下。①教师准备案例及问题,学生课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准备。病例叙述了一位35岁男性病人从3年前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空腹痛到3小时前突然出现呕血再到失血性休克而急诊入院。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提出以下问题:病人所患疾病是什么?如何估计出血量?抢救治疗4h后,如何判断出血是否停止?护士应对病人进行哪些方面的病情观察?针对病人目前情况,护士如何配合医师进行抢救?止血措施有哪些?若是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其止血措施有何不同?病人存在的护理问题有哪些?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有哪些?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的诱因有哪些?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你建议病人如何改变生活方式?②将学生分为5组,每组5~6人。授课前一周,教师将案例及问题发给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要求学生将所有问题的讨论结果书写出来,组内成员分工合作,确定好各问题的发言人或课堂上就某一问题进行小讲课、情景模拟等。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言,其他组提出质疑及补充意见,教师做好组织管理工作,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与发言,适当辅以板书,展示重点内容。最后,教师利用10min时间对有争议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对讨论结果进行点评,总结知识点。(3)尝试校企合作,强化能力培养。课程教学向社区延伸,定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带领下参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及肺结核等传染病的健康教育讲座和宣教,设计制作健康教育板报,实现教、学、做有机融合,增强学生预防与控制疾病的意识,提高健康教育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4)优化课程考核方式,建立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形成性考核包括阶段考核及制作健康教育板报(10%)、期中考试(20%)、案例作业(10%),占总成绩的40%;终结性考核为期末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60%。考试题型以选择题和案例分析题为主,选择题模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型,加大案例分析题比例;考试内容以临床常见病为主,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某一特定临床任务的能力。
2.2对照组教学过程
进行传统课堂教学,各章节内容由教师集中讲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和整体护理要求完成教学内容,考核方式与实验组相同。
3讨论
建构主义理论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的是学生的“学”,认为学生是在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以及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中完成知识的累积,实现能力的提升,而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仅仅是组织者、指导者,协作者和促进者。维果斯基(Vogotsgy)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社会”可以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突出了职业“环境”在知识意义建构中的影响作用。行为导向教学认为,教学应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作为目标任务,并在完成任务的行动中,实现学生的认知、社会、情感方面的整体塑造。理实一体教学是起源于实用主义理论,基于能力本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注重的也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理实一体教学其实质就是建构主义理论、行为导向学理论的整合与应用。高职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类型,既有别于“学科研究型”的高等教育,也有别于“能力本位型”的中职教育,兼有“高等性”“、职业性”与“社会性”等综合化特性。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技能”不是通过抽象的理论教育所能掌握的,它必须通过实践操作才能得到。因此,理实一体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点。
二理实一体教学改革意义
“理论实践一体化”是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是知识与能力相互渗透、相互转换、相互促进的必经之路。所谓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将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进行整体的组合教学,它不仅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沟通和联系,而且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激情,真正实现空间和时间同步、理论和实践交替、直观和抽象交错,理中有实,实中有理。体现的是学以致用、手脑合一的职教理念,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知行合一,达到职业能力的提升,理实一体化教学注重的是职业能力的培养,符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学方针,同时也能充分体现“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提高技能水平为核心”的教学指导思想。
三理实一体与传统教学
比较世界近代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Dewey)创建了“做中学”的实用主义教学理论体系。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理实一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区别点在于。
四内科护理学理实一体教学模式构建方案
“内科护理学”是高职护理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内科护理过程就是护理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的综合体现过程,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内科护理学理实一体教学模式的构建旨在改变传统内科护理学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通过创设理实一体的内科护理职业情景,以解决患者健康问题为任务导向,融知识掌握、知识应用、技能实施为一体,在理实一体的氛围中,实现护理知识、护理基本技能、护理核心技能的整合发挥和应用,促进学生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同步提升,提高学生的整体护理能力。
1系统化构建思路
构建理实一体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从“内科护理学”职业情景设置、教学平台设计、项目任务确定、理实一体式教学课例设计、教学组织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由文化、基础、专业、护理、临床老师组成的跨学科型师资团队共同参与教学方案设计与评价,并借助“学生行动”过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问题驱动学习,行动探索知识、参与推动应用、任务分层突破等途径,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理实一体的职业氛围中实现专业知识、基本技能、核心技能水平的综合提高。
2优化教材结构,重组教学内容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是教学实施的基础,教材编写必须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教理念,突出内容的应用性、实践性,有利于理实一体教学方法的顺利实施,既往的内科护理学教材往往延续了本科学科型教材特点,很难适应理实一体教学需求,因此,对于教材进行内容和结构上的改革与探索很有必要。依据课程特点,本研究中内科护理学教材编写体例按照典型案例、项目任务、理论基础、任务驱动、项目评价五个方面进行。其中,任务驱动则依据护理程序要求展开,分别从获取信息、提出问题、达成任务三个环节进行。为了显示疾病处理流程的动态性、多样性以及个性化特征,也为了综合评价学生对项目任务的达成度“,项目评价”过程以A3型题型习题形式出现,就病例进行分层提问,以此来综合判断学生对知识应用的综合能力。这样围绕典型病例的健康问题展开,以护理程序为项目分层依据,以理实一体为教学手段,构建理实一体教学模式,有利于将整体护理项目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参与并实施整体护理过程,实现文化、基础、专业知识以及基础护理技能的综合应用,提高整体护理能力。
五结语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有5个特点:(1)教师一体化,即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指导教师一体化;(2)教材一体化,即理论教材与实践课教材一体化;(3)教室和实验室一体化,即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转变,教室、实习车间、实训基地一体化;(4)学习主客体一体化,即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教师由“主讲型”向“指导型”转变,“教学做”一体化;(5)教学手段一体化,即由“讲授、板书”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学”转变。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我国,“教学做合一”源自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学理论,他将“教学做”视为一体,认为“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这一理论对现代职业教育仍有重要指导意义。德国采用“FH”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加拿大实施CBE模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英国推行NVQ(职业资格证书)训练模式理论—实践教学。从国内外一些实际经验来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内科护理学理论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设计教学方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修改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场景,调整教学大纲和学时。课前教师集体备课,准备教学资料和实验用品,如模拟病房等。以“心衰病人的护理”为例,将学时从2学时调整到6学时,分3次课完成教学。教师根据病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情境,然后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资料,完成项目任务,最后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教学实施步骤:教师讲解相关理论知识;视频观看与临床病例讨论相结合,评估病人症状和体征(临床表现);教师示范相关技能操作,将简易标准化病人与角色扮演法、演示法结合,学生操作,教师点评,教师再示范,学生再操作,教师再点评。在内科护理学实践教学中也可以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根据培养目标,将内科护理技术分为若干个模块,包括呼吸内科护理技能、心血管内科护理技能、消化内科护理技能等。以“慢性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为例,实施步骤如下:选择典型病例,分解工作任务,解决工作任务,学生总结理论知识,上课前抽2名学生测试,教师总结。
4讨论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在相关职业教育目标指导下实施,教学方式不强求统一,因为每个院校都有自己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当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尚未摆脱传统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模式;(2)“双师型”教师偏少,理论课教师偏多,不少教师只会“教”不会“做”,实验指导教师严重不足;(3)教学软件资源不适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4)缺乏与专业技能课程相配套的教学设备和实训条件。改进对策:(1)巧妙创设教学情境;(2)制定新的课程标准;(3)建立先进的评价机制;(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于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传统教学模式是先进行理论学习再实践,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只能凭想象去理解、记忆,理论与实践脱节,在操作时无从下手。而“教学做一体化”可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它以学生为中心,以实际工作为主要内容,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目标更加明确,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其次,要根据教学大纲挑选出适合开展“教学做一体化”的章节,重新调整课时,加大实践课比例;再次,教师开课前要精心准备和设计;最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并不排斥其他教学模式,如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教学法、PBL教学法等,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应用,使教学形式多样化,增强师生互动。只有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项目任务的完成相结合,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锻炼学生临床思维、训练学生操作技能的教学目的,实现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目标。
在运用了PBL教学方法进行一段时间的心内科护理的教学活动之后,通过教学成绩统计和相关的问卷调查,学生普遍表示在运用了PBL教学方法后,以前觉得无从下手的心内科护理知识的学习,现今突然找到了学习的切入点,学生能够根据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典型病例进行相关知识的链接和组网,让学生对心内科护理知识开始有一个崭新的认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学习意志,让学生意识到心内科护理知识的学习并不困难,是可以学会的,从而愿意投入到心内科护理知识的学习实践中来。
2PBL护理教学授课的体会
2.1运用PBL教学法的优点
2.1.1提供给护理学生一个自由的学习氛围在PBL教学方式的影响和指导下,学生从枯燥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其他学生进行护理知识的交流,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空前提高,提高了心内科护理专业知识的学习效率。
2.1.2认识护理工作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PBL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基于同一个典型病例进行病例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之间的配合与合作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在PBL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教师和学生都能合理的利用最先进最全面的护理知识资源,在雄厚的病例相关资料的支持下进行典型病例的护理知识讲学,在这种教学形式下,教师能够脱离学生理解能力和病例相关资料的缺乏限值,进行不受限制的护理知识教授,学生也可以在雄厚的护理相关知识的支持下,对教师的典型病例护理知识教授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理解,可以大幅度的提升心内科护理教学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效。
2.2运用PBL教学方法的局限性
2.2.1实际的问题缺乏系统性在PBL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心内科护理专业知识的教授,都是通过一个个典型病例进行的,相关的知识体系都围绕着病例来展开和构建,所以在这样的形式下教授出来的学生,对于心内科护理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都较强,但是对心内科护理缺乏一个系统全面的学科认识。
2.2.2对环境要求较高PBL教学方式要想高效的实施,就一定离不开相关系统的支持,这些支持系统包括学生网上查询资料的大型电子阅览室、学生查阅藏书需要的大型图书馆等,PBL教学方法对这些教育环境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这就导致了PBL教学方法应用的成本上升,很多地区学校因为教学环境的限制无法开展PBL教学活动,或者导致PBL教学方法的应用达不到设计的效果。
2.2.3缺乏有效的评价标准在PBL教学方法指导下的心内科护理教学,是围绕着问题来进行的,所以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形式,就是学生的资料搜集和教师与学生之间,基于典型病例的护理知识交流,这一形式下学生的学习表现只有教师通过观察得出的感性结果,整个教学环境中缺乏一个量化的评价环节,导致在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时缺乏评价依据,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有效的评价,影响了学习活动的管理效率。
3结论
学生模拟内科护理不当应急反应处理情景。仅允许将要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生参与到这次模拟专题学习中来,并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严格的考核。要求参训学生按照病例情况构思演练方案,设计合理的情景,给"患者"进行内科护理,模拟内科护理过程,观察"患者"输液反应,并对此内科护理过程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分析,判断病情变化并对应急状况作出相应处理。进行模拟情景演练,老师也可参与其中,给参训护生正确的指导和建议,培养护生组织协作能力,让护生及时掌握应急抢救措施和抢救过程,并准确记录病人的生命体征和意识,当"病人家属"不同意施救方案或"患者"不配合治疗时,要求参训护生对患者家属或患者进行耐心开导和有效交流,排除他们的顾虑与担心,并取得他们的良好配合与支持,增强治疗信心。有了这次模拟专题训练,护生们能够针对不同的内科护理反应情况,及时地设定出对应的处理方案,不断规范内科护理技术,掌握护理反应处理过程及处理技巧,进一步增加临床工作经验和临床工作效率。
二、课程整合,注重综合素质培养
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决定中职学校的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中职毕业生能否融入到社会这个大家庭中,不仅仅取决于他们的专业技能,还取决于他们的综合素质,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但能够促进学生自身发展,而且对学生未来工作成败也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中职学校在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综合素质。将课程整合应用于教学中,能够较好地纠正学生的厌学情绪,而情景模拟对课程整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情景模拟教学要求学生完成一系列操作,而课程整合是将护理技术、健康评价及内科护理学等整合到一起,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参与实训的热情与激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配合协作意识及职业道德精神,从而改善学生的厌学情绪,使学生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三、巧妙运用横向比较,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护理教学中巧妙运用横向比较对激发学生求知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对内科患者吸氧浓度进行总结时,可以通过问学生一些相关问题来调动学生学习激情,激发学生求知欲,比如,流量达到多少属高流量?达到多少属中流量?低流量低浓度持续吸氧的概念是什么?怎样的患者能用这种吸氧?要求学生结合书本,联系前后所学知识,比较内科患者的吸氧浓度并得出结论,需要进行高流量吸氧抢救的患者包括I型呼吸衰竭、高血压危象、一氧化碳中毒、急性肺水肿及急性心肌梗死等;而需要采取低流量、低浓度(25%~29%)持续吸氧的患者包括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Ⅱ型呼吸衰竭、肺心病、肺气肿、肺性脑病等;剩余的采取中流量吸氧,其中,高流量是5~6L/min,中流量是3~4L/min,低流量是1~2L/min。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度地把其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建立庞大的知识体系,比较记忆,形成知识链条,拓宽学生知识面,这样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巧妙运用横向比较,不但有助于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探索知识的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结语
1.1方法
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心血管内科的常规护理。常规护理的内容包括:协助患者进行各种检查,满足其合理的需求,配合医生进行治疗等。为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风险管理。进行风险管理的方法是:
1.1.1进行风险评估
1.1.1.1对患者自身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心血管疾病病情复杂、病程进展较快,可直接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群,常伴有多脏器的慢性疾病,在对其进行治疗时,可能会引起其他器官功能减退。同时,这些患者的自身保护意识不强,易发生跌倒、烫伤、坠床等风险事件,且大部分患者自身未能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容易因用力排便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因长期卧床引起压疮等。
1.1.1.2对用药风险因素的评估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的病情较复杂,经常要使用降压药、抗凝药、强心药等多种药物,护理人员在为患者用药的过程中若未能按照医嘱用药,或用药配伍不当,或忽视患者其他合并症及个人体质的差异,易引起患者不适或加重药物的毒副作用。另外,漏发、错发口服药、遗漏静脉用药、给药时间不当、给药剂量不当、静脉滴注速度过快等均是常见的用药风险因素。
1.1.1.3对仪器及操作风险因素的评估心血管内科患者经常会使用心电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等设备。若仪器保养不到位,抢救时仪器发生故障,会影响患者预后的质量。护理人员操作仪器不熟练,也会引发护理风险事件。
1.1.1.4对护理管理风险因素的评估心血管内科疾病病种较多,病情较复杂,且易合并多种并发症,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若护理人员专业知识薄弱,工作经验不足,风险意识较差,盲目地执行医嘱,对患者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评估得不够准确,对突况的应急处理能力不足,会延误患者治疗的时机,影响患者预后的质量。
1.1.2进行护理风险管理
1.1.2.1组建风险管理小组由心血管内科护士长和高级护理人员组成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完善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要求小组成员按制度办事,并根据心血管内科疾病的特点,遵循先预防、后治疗的原则,制定人性化护理风险管理预案。在患者入院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合并症、生活自理能力等评估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参照护理预案做好有预见性、有目的性的护理风险管理工作。同时加强护理人员进行日常监护及急救的能力,规范应急护理流程,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2]。出现护理风险事件后,需由护士长和责任护理人员详细登记所发生的事件及预后,并由风险护理管理小组针对该事件进行归纳性的反思,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建议及措施,规避类似事件的发生。
1.1.2.2避免患者因自身因素发生风险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的病房环境,如在病床上安装护栏,防止其坠床,在走廊上设置栏杆扶手,并保持地面干燥,防止其摔伤。对患者及其家属宣传预防风险事件的知识,提高患者主动规避风险因素的意识,并指导其做好相关的防护工作,如患者在便秘时,叮嘱其切勿用力排便,可遵医嘱为其使用缓泻剂,防止其因用力排便诱发心血管事件。
1.1.2.3加强用药管理护理人员应熟悉不同药物的药理、药物的毒副作用及给药途径,合理地进行药物配伍,在配药前查看配伍禁忌表,登记可能出现配伍禁忌的药物。药物应现用现配,并在用药前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一注意”的制度,分别在用药前、用药过程中、用药后查对给药剂量、给药途径、患者有无药物不良反应、输液滴速等。必要时使用输液泵、静推泵为患者用药。叮嘱患者在自行使用药物时不可擅自增减药物剂量或改服其他药物等,在出现不适感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3]。
1.1.2.4加强仪器管理,提高操作技能护理人员需定期对治疗仪器进行保养和维修,保障仪器能正常运转,充分发挥治疗仪器的功能。医院要注重提高护理人员操作医疗仪器的技能,定期进行仪器操作培训及考核,避免因仪器操作不当而延误临床治疗和抢救工作。
1.1.2.5改善护理管理方法医院可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考核,组织其学习有关新药物、新仪器的知识及使用、操作的方法。同时还要注意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观念和防范意识,掌握患者发病的症状、体征、近期治疗及用药的情况,动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心肺功能,重点观察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的患者,全面掌握并评估患者病情的进展,消除潜在的风险因素。护理人员应按照护理风险管理预案进行护理工作,规范护理服务的流程。医院还要培训护理人员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保障每位护理人员都能够独立应对各种护理风险事件,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抢救、治疗时机,改善其预后。
1.1.2.6妥善处理不良的护理事件一旦发生护理风险事件,护理人员应及时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取得他们的谅解,并说服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无惩罚性地鼓励护理人员积极上报护理风险事件,以便风险管理小组能够及时分析出现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整改护理模式,改善护理流程。
1.2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情况,并使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评定表调查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护理后,观察组中有2例患者发生了护理风险事件,占本组患者的1.3%,其中有1例患者跌倒,有1例患者出现了压疮。对照组中有15例患者发生了风险事件,占本组患者的9.4%,其中有2例患者跌倒,有3例患者出现了压疮,有7例患者接受的护理服务操作不到位,有3例患者接受的急救处理不当。观察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有153例患者对护理服务表示满意,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5.6%,对照组中有140例患者对护理服务表示满意,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87.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1.1效果评价分别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和患者满意度。其中心理状况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两量表均含有20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标准分50分以上表明存在焦虑或抑郁。50~59分为轻度焦虑或抑郁,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患者满意度采用自行设计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包括对护理服务、护士态度和病区环境等3个方面,按照满意程度不同分为满意和不满意。
1.2统计方法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干预前后患者心理状况比较(表1)干预前两组焦虑、抑郁程度接近,干预后观察组无焦虑和抑郁所占百分比均有明显升高,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
2.2患者满意度比较(表2)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护士态度和病区环境等的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除病区环境外,余两项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心血管疾病患者要忍受长期服药带来的副作用,心理负担重,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危及患者的生理心理健康。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反过来又会影响疾病的过程,加大对患者的伤害,使其生活质量进一步下降。传统的常规护理模式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细节问题对患者的影响。人性化护理服务是以病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为患者提供最佳的人性化服务的一种护理模式,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各方面综合体的护理。在给予患者有效治疗的同时,配合积极的人性化护理措施,让其感受到更多的关心、爱护和尊重,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理解程度,增强其治疗的配合度,对于早日康复出院具有重要意义。
1.1临床资料
查阅近两年内心血管内科患者病例资料,排除病例信息不全者,共收集患者580例,其中2011年11月~2012年10月患者302例,为对照组,2012年11月~2013年10月患者278例,为观察组。对照组男162例,女140例;年龄46~78(63.8±8.6)岁;入院患病情况:心律失常132例,高血压性冠心病122例,心力衰竭48例。观察组男156例,女122例;年龄45~80(64.2±7.8)岁;入院患病情况:心律失常134例,高血压性冠心病106例,心力衰竭3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期间科内共有护士12名,均为女性,年龄19~36(25.8±4.2)岁。12名护士均参与本组研究中患者的临床护理,且无新增或减少护理人员,两组在护理人员方面无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的临床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由1名护士长和3名护士对对照组所有病例资料进行调取与分析,重点研究护理不安全因素的种类、成因及护理风险发生情况,并综合临床医护人员意见,收集患者需求,以提高护理安全性、降低护理风险为目标,对应性制定出施护措施,并于观察组研究时间段内实施于临床。比较两组临床风险事件发生率,并分析护理不安全因素情况。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12.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发生风险事件3例(1.08%),对照组16例(5.30%),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31,P<0.01)。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