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中语文学习经验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6 16:06:4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中语文学习经验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中语文学习经验总结

第1篇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学生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中生丧失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因为应试教育总是过分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而采取的手段往往是强化训练,过度学习,还美其名曰:死去活来,熟能生巧!――不先“死去”怎么能有“活来”!讲求题海战术,追求“熟能生巧”。当然,没有必要的训练积累,知识点无法得到巩固,但如果因此把语文学习的范围仅仅局限在课本内,以至于让学生无暇顾及课堂以外的、对发展智力非常有益的各种活动,学生课外语文学习的好奇心无法满足。长此以往,学习语文的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丧失,以致荡然无存。

其次,高中语文教师的个人素养也决定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果不喜欢语文,请从喜欢我开始。”这其中道出的正是高中语文教师的个人素养对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其中教师的知识、能力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影响尤大。

1.知识、能力素养。首先,客观条件限制了高中语文教师对自身知识、能力素养的提升。现在的学校整个工作中心就是各阶段检测、各级统考、会考和高考,管理目标普遍地带有功利主义色彩,评价语文教师的标准便是平均分、达标分,及格率、优秀率和升学率,语文教育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丧失殆尽。高中语文教育研究完全变成了高考应考研究,语文教师在灌输知识,强化技能中疲于奔命,真正能提升自身知识能力素养的探索和研究无暇顾及。因此,新课程标准别强调的“有利于教师自身发展”的说法也几近落空。其次,高中语文教师的惰性限制了对自身知识能力素养的提升。惰性使语文教师懒于学习新知识,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语文教师应有的灵气完全丧失。我们以写作为例,扪心自问,勇于“下水”,勤于“下水”的老师寥寥无几。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写作时,更多的处于纸上谈兵、指手划脚的状态;画师自己不参与画画,乐师自己不懂歌唱,却一味埋怨弟子悟性不高,错又在谁呢?再以高考名篇名句背诵为例,高中语文教师能有几人勤于背诵,注意积累?甚至我曾听过有位高中语文教师如是说:我不会背没关系,因为我不需要参加高考。如果专业知识尚且如此轻视,那么与考试“毫不相干”的课外文学作品以及教育理论类的书籍,教师阅读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懒于读书,语言贫乏,材料陈旧,教法单一。很难想象,这样的高中语文教师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被如此训练了九年,被各方面严格管制的、疲劳的学生呢!

2.职业道德素养。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集中体现。“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师生之间的感情是教育得以维系的一种纽带,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利用这把钥匙去打开学生的心扉。首先,这种热爱是指教师对学生以生活上关爱为起点而产生的一种教师对学生的亲近感。然而,我们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师因为种种因素,很难真正做到给予学生生活上的关爱。一方面是教师的工作量大,难以顾及;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学习太紧张,多门学科轮番上场,抽不出空。语文教师和学生之间失去了深层的沟通、交流;那么,师生间的亲近感也就可想而知。其次,这种关爱还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高中阶段的学生,自主和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可以想象,他们是多么渴望被理解和被尊重。然而,生活中充满了太多的然而,或许,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师还没有意识到这种潜在的需求。潜意识告诉我们,我们是“教师”,学生“必须”言听计从。我们太多的强调学生要理解老师,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至于青春期的高中生,他们在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上需要什么?我们能提供这种需要吗?真的,从潜意识里,我们高中语文教师思考得太少,做得更少。他们失去了被理解和尊重,也就预示着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失去了被理解和尊重,语文课堂自然就失去了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目前,高中生丧失语文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除了“应试教育”体制蒂固根深和高中语文教师个人素养有待提高之外,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轻知识而重经济效益,认真学习而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好的工作,等等,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失去了增加学习兴趣的内驱力。教育体制或社会环境,是我们语文教师难以影响的,但我们可以戴着镣铐尽可能地把舞跳好!在个人素养、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做些改善与提高,提高高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很重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固的基础。■

第2篇

一、阅读思考的重要性

阅读能力的考查,是语文“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实际比重大大超过了卷面赋分,同学们都非常重视。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复习,再来做练习,相当多的同学进步不大或成绩不稳定,于是加大了练习的力度——这着实不是个好办法。有的学生买来大量的习题集,废寝忘食、反反复复地研究,他们单纯地以为,只要有了量的积累,就一定能实现质的突破,因此只是机械地为了做题而做题,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去做同一类型的题,而不做深入的思考和归纳总结。久而久之,学生不仅感到疲劳、厌倦,还会大大削弱其学习效率,进而影响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

二、阅读思考的内容

鉴于阅读思考对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应该尽快改良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边阅读边思考,这种思考。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上的,二是具体操作上的。

1.认识上的思考

俗话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这里的“弛”,不是松弛,而是静心与思索,是对自己经验积累的重新审视,是敢于面对实际的扪心自问——我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从某种意义说,复习到一定程度,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个过程几乎是能力“飞跃”的必不可少的一环。有些同学在做题的时候,总是理解出现偏差,而且很容易在同一类问题上“栽跟头”,屡错屡犯,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有的学生会表现出急躁和焦虑的情绪,甚至破罐子破摔,干脆放弃此类题目,再遇到类似的问题甚至连看都不看,直接跳过,因而会白白丢掉很多分数。笔者认为,遇到这样的问题,正确的做法是,静下心来想一想问题到底出现在什么地方,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总是出现同样的错误。如果自己实在找不出原因,可以请教老师或者同学,一起探讨这个问题,进而尽快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总结经验教训,并仔细研究出题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质的提高。

2.操作上的思考

所谓“操作”,是指在解答试题时,选择好角度,讲究方法与顺序。做到这一点,必须准确辨析语句之间的相互关系。试题往往就文中某些词语、句子或段落提问,应答的关键是能否找出与之有一定逻辑关系、和它相呼应的一些词语、句子或段落。这一点在语文课上经常遇到,比如学习议论文,讨论论点与论据、证明与被证明;说明文的说明与被说明、本质与现象;记叙性文字的具体与抽象;其他如隐含与明晰、递进、并列、因果、条件、转折、比较、称代、含蓄、比喻等。值得注意的是,这诸多关系,由于作者行文的风格、习惯、技巧不同,一般说来,只要认真阅读,都不难把握。这个过程既包含逻辑思维,也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多理性,形象思维偏于感受,具有各自的特点,在最后冲刺阶段,学生们需要多一点相关的体验。要多回顾做过的题,对了的,总结经验,错误的,想一想原因,在哪儿出了问题。一旦有所“悟”,就可能“豁然开朗”。

具体操作,可以概括为下面几点:

第一,通读全文,把握主要内容;

第二,细审题意,明确要求;

第三,搜寻信息,确定其所在的有效的阅读区间;

第四,研读文句,梳理设问与应答之间的关系,准确筛选;

第五,再审题意,根据设问要求定向应答。

三、阅读思考的基本任务

阅读的基本任务,就是“读懂”“理解”篇章和文段。高考试题的取材都来自教材之外,自然科学类文章、社会科学类文章或文学作品,学生们都没有读过,尤其对于前两种文章,学生们普遍会感到陌生,文学作品所传递的对生活某些个性化的认识或情感,学生们也可能不熟悉。因此,读懂、理解,并能从容回答试题的提问,决非易事。那么,要想读懂并理解篇章和文段,学生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呢?

首先,读懂、理解必须以丰富的背景知识为依托,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关键词语或句子没读懂、理解错了,结果“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即使在复习期间,也不要拒绝任何新的知识,要继续努力扩大自己的视野,多涉猎各领域的知识,哪怕只是了解皮毛,也有可能给我们的阅读训练提供便利。比如文章中涉及到某一科普知识,如果学生没有了解过,可能对于这方面的理解就会很困难,甚至会出现理解错误的情况。而那些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了解过该方面知识的学生,在做这类相关题目时便会得心应手。因此,笔者倡导我们的学生,应该在熟悉课本的基础之上,多多涉猎百科知识,扩大自己的阅读量和知识面,从而为应付各种题材的文章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要统观全文。试题在设问时,虽然常常是针对几句话或一两个段落,但是它们的意义都在全文主旨的统摄之下由诸多信息总合而成,忽略了主旨,忽略相关信息都可能造成理解偏颇。某年高考的选文是《世间最美的坟墓》,试题就文中“特殊的日子”提问,应答必须关照副标题和文后注释,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有的学生在答题时很容易出现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的问题,这种问题的出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统领全文,没有找到文章的主旨核心,把文章的某段或某句话当成是文章的中心,结果在答题时,理解出现偏差,丢掉很多宝贵的分数。因此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先锁定文章的中心主旨句,在答题的过程中仅仅围绕主旨进行阐述,就算阐述得不够全面具体,老师也会给相应的分数,因为答案扣住了主题。

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基础知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130-01

高中生的语文教育,相较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更加侧重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在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注重宽度与厚度的双重要求。所以,对他们的基础知识的教学往往会更有难度。语文教师在此类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帮助学生们发现自己的弱势或者常犯的错误以外,还要注意从基础知识本身出发,追求溯源,让学生了解到字词的演变意义,继而从根本上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并且避免由于意义或者写法相似而导致的理解偏差。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还要考虑到个别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忽视,认为其不值一提的现象,继而在真正的解答过程中又出现低分的结果。为了解决此类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中生们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

1.引导学生端正学习基础知识的态度

个别高中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往往认为可以凭借语感等方法对此类问题进行解答,却忽视了高中语文的难度和出题人的出题目的。所以,语文教师在教授基础知识之前,要帮助学生们摆正学习基础知识的态度,从心理上加强对此类教学的重视,继而才能使他们在今后基础知识的学习中主动学习,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作用。

1.1 针对此类的学生,语文教师应该了解他们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就他们的语文学习水平,帮助他们分析学习语文的方法和态度。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与义务教育的语文学习也是有着极大的区别的,学生们往往需要更多独立自主和探索发问的精神,才能学习到更多的课堂和课外知识。所以,端正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态度对高中生来说是极度必要的,而且也是必需的。语文教师应该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对他们晓之以理,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不当的学习态度。

1.2 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们意识到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相关题型的练习和训练,让学生们在练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各个题型的特点和题目中常见的缺陷和漏洞。进而让他们进一步认识到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总结,能够提高解答基础知识题型的效率和正确率。

2.对基础知识进行划分教学

在学生们端正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语文教师可以依据基础知识题型的不同,进行分类教学。结合每题的不同特点和常见的考题陷阱,制定出适合学生的最有效的解题方法。

2.1 针对选择正确的单词读音以及正确写法的单词组合类题型,语文教师在每次的教学解析中,要重视对每个选项的详细解释。例如,在解析选择单词读音的题型时,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保持细心的态度,一般情况下,此类选项多会出现现实中的错误读音,教师要帮助学生们认清各类单词的正确读音,让学生们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加深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最好是通过及时地翻阅字典,在字义与字形的解释中全面了解单词的音形义。另一方面,在解答正确写法的单词组合时,语文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们分析单词的基本意义以及延伸意义,而对于出现的错误单词,语文教师要做出具体分析,从字形上分析这个字的产生、发展与演变,从而让学生们在字体上深入了解和记忆,进而逐步掌握解答此类题型的方法。

2.2 针对指出选项中的病句和选择合适的搭配词组类题型,语文教师在教学解析中,要根据此类题型的特点,对高中生们的基础知识的教学,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一般情况下,语文教师在日常的课文教学内容中可以有意识地涉及到相关的语法搭配的知识点,让学生们细心体会不同的搭配词组对句子意义的表达的作用。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开设针对常见病句的专题基础知识的讲演,让学生们在老师的经验总结中体会到病句的特点。所以,高中生们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可以以最少的时间获取对此类基础知识的解疑,另一方面还可以在课堂上进一步提出疑惑,在与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中加深对相关词组搭配和病句的理解,进而提高解答此类问题的效率。

3.总结和教授基础知识题型的解答技巧

上文提到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各类基础知识题型的重要性和解题方法,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还需要总结和教授这些基础知识题型的解答技巧。学生们只有在掌握各类基础知识的理论之后,再加以解题技巧的完善,才能进一步提高学习基础知识的能力。

3.1 针对基础知识的出题特点,语文教师要结合选择题的特点,通过排除法、代入法等提高解题的效率和回答的正确率。学生们往往也会倾向于应用此种方法,来提高解题的速度。例如在解答词组搭配的题型时,学生们可以运用代入法将各类选项的词组进行带入,进而通过进一步比较得出最佳的选项。

3.2 语文教师还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们对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错题总结,将他们划分别类,归纳出相关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方法。事实上,语文教师的总结与方法的讲授对高中生来说,一方面是学习和解答基础知识的快捷方法,另一方面也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总结和经验的交流,学生与学生通过互相交流与资源共享创造出和谐的语文学习环境,进而又能进一步刺激学生们对语文知识的自主学习和探索总结。

第4篇

一、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活跃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的内容繁杂,从字、词、句、篇到语法、修辞、逻辑、文采,这都要求教师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以及学生的主体参与,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心理学家指出:高中生的持续注意的时间一般不太长,注意力易分散,一旦教学方法呆板,课堂节奏慢,学生就会出现做小动作等精力分散的不良现象,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刻,采用快节奏的、多样式的教学方式。如:趣味问答、诗歌朗诵、辩论比赛、文学作品分析等,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使课堂既紧张又活泼,既轻松又刺激,也使学生一直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在牢固知识的同时,课堂质量也大大得到提高。同时,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教材为基点,向写作迁移,向课外延伸,向生活拓展,让学生在丰富语言知识同时,提高包括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在内的语文综合能力。

二、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方法,活跃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学科是一门富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学科,其间蕴含着大量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联想、想象力、超强的理解力、旺盛的创造力的同时也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内涵,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有效的课堂时间,最大限度地丰富课堂教学活动。

1.转变教学策略,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语文教学是咬文嚼字、品析语言的过程,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优势,创设新的教学策略,采用以课堂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只有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发散思维,勇于创新。作为语文教师,拥有雄厚的文化底蕴,也掌握了顺应时展的教学策略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说将竞赛、辩论机制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中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语言的特色。事实上,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超越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语言情感和文字艺术的魅力,逐渐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

2.语文教师应充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善于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艺术。

成功的语文教学,不能只瞄准教材中几个动词、形容词或者描写抒情的片段,更要引导学生从那些看似平淡细小的、比较容易疏忽之处,品味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所以教师的任务是如何指导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体会作者的语言艺术。教师不能把自己认识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要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积极质疑、发问,对教材作出自己的分析、鉴赏、评价,提倡师生间、学生间不同认识的辩论和不同情感的交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创造良好的气氛和环境。总之,教师要扮演好自己角色,就是让教师不要越权代替学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论,善于引导学生体会和分析语言的文字艺术和语言魅力,进而提高自己的语言层次和文化修养。

3.利用语文的文化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语文学科其最独特的魅力在于语言艺术,语言艺术则是以语言表达能力为向导的。语文的文字魅力在于可以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出作者丰沛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教学中,要紧扣极富内涵的语言点,不断激励、引导和启发,将学习者逐渐导入文章的内容里,尤其是语言的深处,在学生的揣摩、研讨和分析过程中,巧妙点拨,力求让学生探究出语言之外的神韵。而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是语言创新艺术能力,这是由语文学科在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上具有的两大优势所决定的:一是语言优势。语言是创新能力的基本因素,一切创造及其过程都需要语言的参与;语言也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过程要靠语言来表达;二是思维的优势。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因素,而语言只是思维的直接表现,但是创新语言的发展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分析并揭示事物的本质特点――隐蔽性、曲折性、间接性等等。因此把握好思维方式,才能完美的呈现语文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4.引导学生从语言实践中感受美育。

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自主;阅读能力;训练

一、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热情

1.尊重学生自主阅读习惯

高中学生有较高阅读能力,很多学生也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习惯。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习惯,不可强求学生进行统一阅读。自主阅读能力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素质之一。学生有自己的学习认知,也会建立个性学习方法体系。教师要给予适当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完善个性阅读行为。学生虽然对自主阅读有个性理解,但其做法往往会存在一些局限性,教师要针对性地给予引导,让学生看到自身认知的差距,及时进行矫正,自觉进行自主阅读体系构建。

2.借助媒体渲染阅读环境

教师设计教学情境,为学生自主阅读创造良好环境。多媒体引入课堂教学之后,给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带来更多选择。多媒体不仅有强大展示功能,将图片、文字信息、影像、视频、音频形象展示给学生,还能够与互联网形成即时链接,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教学,甚至可以进行远程课堂同步教学,为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创造便利条件。人教版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名作,其细腻传神的语言,给人留下难忘印象。教师在进行自主阅读引导设计时,先让学生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然后播放配乐朗读,其浑厚深沉的语调给学生思维带来巨大冲击。学生沉浸在优美的享受之中。

二、整合阅读教学资源,规范学生阅读行为

1.优化文本资源

高中语文教材经过多轮教改之后,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阅读文本体系,不管是必修内容还是选修内容,都具有极高阅读价值。我们都知道,能够选入中学教材的文本内容大都是名家经典篇目,其内质涵养极高,学生阅读当然会受益,但是,学生阅读时间有限,学习精力需要合理分配。如果不加筛选进行阅读,针对性自然降低,阅读效果也会打折扣。因此,教师要注意对文本教材进行排序,根据学生学习实际,制订科学阅读推荐计划,为学生自主选择提供便利。

2.利用师本资源

教师自身也是学生自主阅读的重要资源,教师能动性发挥,不仅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阅读环境,还能够利用个人魅力,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感悟,促使学生形成多元认知体验。教师大多有丰富的阅读经验,不妨给学生进行示范,为学生自主阅读树立榜样。教师要将自身多年积累的阅读经验传授给学生,期望给学生带来一定思维启迪。语文教师在学生眼中大多是博学多才的,教师人格魅力当然就是难得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正面激发能量不可小觑。

如在学习《囚绿记》时,教师设计了一组思考问题,让学生选择其中两个问题展开自主阅读学习。《囚绿记》题目给我们带来哪些信息?作者为什么要详细介绍寓所?为什么作者要用一个“焦”字形容自己的心境呢?本文运用最多的是什么写作手法?说说其作用。

三、设置多元阅读活动,提升学生阅读维度

1.创设自主阅读活动

自主阅读能力培养属于个体学习行为,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集中引导,这是语文教师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学生阅读认知大都不够成熟,个体阅读存在诸多短板,参与自主阅读教学活动的热情不高,这对提升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形成制约。如合作学习,虽然自主阅读是个,但集合集体智慧进行阅读实践,这也是新课改一贯倡导的精神。有的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常常处于被动状态,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向前台,敢于改变自身自主阅读学习中的不良习惯,热心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全面提升阅读品质。

2.建立自主阅读平台

自主阅读教学存在太多变数,教师要关注学生阅读成效指数变化,对学生进行适时引导和劝诫。教师还要注意拓宽学生自主阅读范畴,为学生创设多元自主阅读平台。现代信息技术已经介入课堂教学,教师要利用网络信息系统,打造多元化学习网络,如建立教师热线,利用微信、微博、QQ等网络平台,实现师生随时互动,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自主阅读行为进行修改。如在阅读《离骚》时,学生对屈原这个人物已有耳闻,因为端午节与此有关,但学生认知比较肤浅,加之理解文言比较困难,希望教师能够给予更细致讲解。教师并没有像往常一样逐字逐句地分析解读,而是让学生自主阅读,并将自主阅读时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反映到教师这里,教师进行集中筛选,挑选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解决。教师和学生进行多层次互动交流,为学生自主阅读顺利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总之,教师要坚决摒弃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教法,还课堂于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唤起学生自主阅读意识,采取多种教学辅助方法,搭建多种学生自主阅读平台,为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升级助力。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理解;合作探究;设问启发

语文的知识面比较广,许多高中生都抱怨语文难学,就是突击一段时间也无所提高。学生抱怨的确实是实际情况,语文知识是在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长期积累的结果。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能以科学的方法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力。让同学们从阅读理解到合作探究全部体验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激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有效提高当堂知识认知率。鉴于此,笔者结合一线课堂教学,从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出发,总结出语文课堂三步一体教学流程,以期抛砖引玉。

一、阅读理解

语文是对活的汉语的系统学习,阅读理解是语文学习的必备技能,阅读理解是语文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在现行高考语文中占有很高的比值,所以语文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是信息的输入,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初步认知生词和表达句法;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体味作者的情感表达,这就是上升到的“言志达情”的高度,从而熟能生巧产生语感,能有效为自己的表达服务。下面我们结合高中语文人教版《祝福》教学实例来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体味语感。

先让同学们齐读课文的前半部分。

师:同学们结合预习和阅读,思考一下鲁迅先生在《祝福》开头对旧历年底的描写寄托着怎样的情感?接下来祥林嫂是怎样出场的呢?

生1:开头的背景描写看似平常实际是用本应该欢快的年与惨淡的背景形成对比,为了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

生2:从作者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和“将鲁镇乱成一团糟”很明显作者对这样的气氛很压抑,为接下来祥林嫂出场烘托气氛。

师:大家分析的很好,也找到了表现整体气氛的着重点。作者分别通过视觉、听觉和味觉写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香,这样层次分明,让旧历年的气氛更真实;除了同学们分析的悲剧气氛外,作者“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通过破折号这个细节让反映出,旧社会秩序贫富分化差距大,穷人连爆竹都买不起根本无福可祝。这就从根本上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再次齐读祥林嫂出场那段,完毕。

师:大家读到作者遇到祥林嫂有怎样的感想?

生3:突兀。本来作者要去拜会朋友,突然遇到变化很大的祥林嫂。

生4:吃惊。鲁镇的旧历年基本都没有变,而祥林嫂却已经变成了乞丐,更让作者吃惊的是祥林嫂冲着他走来,不是来讨钱的,而是要问比较深邃的问题“人死了之后有没有灵魂”,正是这一问承上启下,引出了祥林嫂的悲惨遭遇。

师:非常好,作者前面的背景都在描写鲁镇旧历年“照样”“自然也是如此”,唯独祥林嫂已经变成穷困不堪的乞丐,这样形成反差让读者的注意力更关注祥林嫂,从而详细铺诉其悲惨遭遇奠定基础。我们可以在这部分中学到怎样的描写技巧呢?

生5: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人物出场前相应的背景渲染很重要。

生6:描写景物和人物要从多感官、多角度描写,吃能使文章更生动、形象。

如此深入浅出指导阅读理解,让学生有参与感,在充分的感悟和体验中一遍遍阅读和思考,能有效制约滥竽充数的消极现象,通过分析掌握经典的描物达情的手法,从而提升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能力。

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针对的是比较开放的学习内容,而高中语文课堂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语文分析和思考方法,所以就需要让同学们经过合作探究,交流观点,相互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认知知识,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合作探究中,我们一般参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原则构建3~5人的学习小组,布置共同的探索任务让组员分工合作共同学习和探讨,这样才能让知识交流更充分,吃能实现交叉体验扩大课堂知识容量。

例如,我们在教学大家都觉得生涩难懂的文言文《鸿门宴》时,我们就可以采取合作探究来化解文言文知R密度大,困扰学生理解的教学难点。

1.布置小组任务。

(1)通过工具书理解基本的文言词汇含义,然后朗读全文。

(2)试着复述鸿门宴最精彩的部分,找出其中的典故和成语。

(3)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2.合作事项。

(1)组长参照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任务分工。

(2)合作学习过程中先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再换角色进行交叉体验,然后进行相互辅导与启发。

(3)笔记员记录学习成果。

3.学习成果展示,师生互动评价。

如此设置,同学们针对学习难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便于统筹任务安排,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更大的知识流量,从而以互动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学习效率。

三、设问启发

问题是启发学生深入探究知识原理的准绳。语文教学中,在知识衔接或者同学们难以发现的细节部分,我们可以设置问题启发大家深入思考,有效迁移知识,生成运用能力。

比如我们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教学大纲给出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情景交融写作手法中的作用。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让同学们体味情景交融的描物抒情写作技巧,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问题进行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和体味:

(1)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写荷塘月色的?

(2)本文的文眼是哪句?课文分为几部分?结构有什么特点?

(3)反复体味作者的写作手法,尝试仿写,以临摹的方式来提升自身写作能力。

第7篇

【关键词】语文;培养;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策略研究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所说的“核心素养体系”一词,郑重提出研究各个学段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发展的任务,明确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的、终身的和必须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国家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体系在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上定位,是提升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1.核心、核心培养的概念、意义和内容

什么是核心素养?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言行举止、知识水平与能力才干等各个方面;

核心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核心素养在今天主要是时代教育的需求,现代年轻人的特点两个重点问题;

本世纪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式,主要解决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这已经是一种世界趋势,也是我国面向未来培养人才的探索之路。

2.甘肃省会宁县针对“核心素养培养”的思想与基础

甘肃省会宁县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干旱山区,虽然“干苦甲天下”,但是也是“西北高考状元县”,这里的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一点也不低于沿海发达地区,加之会宁县自古以来民风淳朴、崇文尚德、人才辈出。

随着全世界“核心素养培养”教育理念的提出、推动与发展,我国教育机构的高度重视,甘肃省会宁县教育系统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理论指导下积极主张、探索和研究,根据本地区教育发展的现状指导“核心素养培养”教育研究。

时展、教育改革、社会需求,那些“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具体的与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

3.核心素养的培养所包括的“核心内容”

3.1信息素养:网络时代,对于网络的获取、利用与创造的能力,对于重要信息的选择、加工与交流,对于培养运用网络文化知识的学习、分析于写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2思维素养: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是当代高中学生不可缺少的核心培养内容;

3.3人文素养: 向着文明方向发展的人文素养目标培养,实现当代高中学生民主与法制、人人平等、正义与诚信等等;

3.4专业素养:让新时代的高中学生具有一技之长,满足社会分工的需要,实现做人和生活的价值取向。

4.培养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必须实施的策略

4.1Z文教材的认真教学是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一:我们知道,语文教材是高中学生(包括每一个年级的学生)学习文化和文学知识的“精品”,因为,语文教材是在浩瀚如海的“文学”资料中精心选编而来的,有外国的中国的、有古代的现代的、有各种体裁的,包含着知识性、思想性、科学性,所以,作为一名高中学生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和用好语文教材,把握好语文教材的基本要求、落实好语文的教学关键、培养好语文的学习能力,着重于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教给学生字、词、句的来源、含义和运用,深刻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

4.2语文教材的强化阅读是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二:高中语文素养的培养在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扩大阅读数量,这个“扩大”不是漫无目的,而是具有选择性地实现阅读,当然包括课本阅读和课外阅读两个方面。

4.2.1课本阅读是在教师本着培养高中学生各种素养的基础之上积极的、有效地、科学性阅读,是教师利用课本所含有的文化和精神素养的积极有力指导,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达到语文学习、语文教育和语文培养目的地“重要材料”。

4.2.2课外阅读的高中学生应该在教师指导下所“圈定”的范围内进行阅读,让高中学生阅读具有“思想性、知识性和素养性”的课外读物,在提高文化知识的基础是提高思想素质,从而加强语文素养的有效果、有顺序、有质量的课外阅读。

4.2.3教师要有目的地培养高中学生语文素养,可以采取阅读“汇报”、读书“数量”和文章“成果”的预测和衡量,比如:阅读书籍(文章)的题目数量、写作发表文章的数量、读书笔记和读书随笔的记录数量等等。

4.3语文教材的灵活方法是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三: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是教育方法问题,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不同的教学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得当合理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积累文化知识和提高文学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有利于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形成,所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不可缺少的。

4.3.1在备课、授课和总结中渗透语文素养:

4.3.1――1课前准备:在互动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权益和需要,把每一个学生看成是具有创造潜能的人,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和培养学生。

4.3.1――2上课环节: 上课过程中可采取很多种方法来调节学生学习的热情、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合作、积极融入互动;主要方法有:

4.3.1――3课后总结:总结是经验的来源方式,教学是总结的基础,高深的理论来自于教学基础上的经验总结,是为下一次更好的教学作好基础。

第8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独立设置的课程领域。作为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对。作为课程领域,研究性学习超越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严格的课堂教学的局限,要求学生自主地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并确定问题,展开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从而获得探究的体验,发展探究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整合教育的哲学基础是有机主义,有机哲学把包括自然与人在内的整个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生命的价值、生命的美在整合教育中得到极大张扬。整合是科学发展的趋势。

二.研究领域的现状

美国等国家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在小学阶段就开始让学生“搞研究”,写“研究报告”(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美国的作文教学理论提出写作教学要让学生由为自己写逐渐转化成为读者而写作,提出了作者要考虑读者、考虑阅读对象的生活化要求。

叶圣陶先生在《叶圣陶论语文教学》中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国内许多学校虽然进行了诸如“情景作文、实践作文”等研究试验,但实践中尚不能根本转变,由于应试作文教学盛行而造成的高中作文教学既不适应时代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不能顺应课堂教学改革潮流的尴尬现状。

三.研究实践的意义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是关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革命。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停留在口头上。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然而,在呼唤“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时代,作文教学的封闭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研究性学习中,研究成果大都以报告、论文、方案等形式呈现并供交流、评价。这类文体在中学语文学科课程中基本上尚未列入必修必训之列,而这类文体的应用能力,不仅和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有关联,其本身也应视为“研究性学习”的一部分。把“研究”与“研究的写作”分割开来,重前者而轻后者,并不利于学生研究过程的全面圆满完成,这也是目前研究性学习中的一大缺憾。实践证明:研究性作文不仅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手段,更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没有研究性作文的研究性学习是不完整的。

实践中,我们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选择作文教学这个语文教改热点与研究性学习这个难点,反思高中作文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现状,认识其症结所在,实现高中作文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整合,促进“教”与“学”的变革。

四.主要观点及创新

(一)高中作文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整合,衍化出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新情境。

高中作文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形态,从目标设定到教学过程,从资源利用到教学评价,都加以宏观规划、整体设计,在课程的柔性碰撞中,在资源的有效融渗中,发挥“作文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合力”,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与传统作文教学的封闭性得到有效的平衡,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使写作获得“源头活水”,研究性学习的综合性特点推动单门学科与作文教学相结合,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中作文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整合,培育出作文教学的新生长点。

高中研究性作文不仅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手段,更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没有研究性作文的研究性学习是不完整的。针对将“研究”与“研究的写作”分割的时弊,我们侧重引导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成果文本的成文指导和学绩评价。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中的“写作”既是学生达致研究性学习目标的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的不可或缺的“内容”;研究性学习中的“写作”既是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方式之一,也是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发展的水平指向之一。

五.探索实践与总结

(一)研究性作文教学模式的初步构建。

教学实践中,从高一到高三,形成有序梯度,以“生命、生活、生态”为旨归,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进而提炼并艺术地再现生活。引导学生敬畏生命,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公民意识。引导学生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作出自己独到的哲学思考。在学生能写出各类应试文体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由“入格”到“出格”进而“破格”,打破应试作文的束缚,进行“野生”状态下的自由写作,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我校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着力点,遵循学生作文心理规律,根据高中生年龄特征和作文动机的基本特点,在作文的具体实践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兴趣。解放学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以生活为课堂,通过观察获取、积累作文素材,使学生的习作是有兴趣而写,有感而发,并及时将随感写在我校统一印发的“随笔”专用本上,在此基础上,择优编印学生的随笔集,让学生及时享受成功的喜悦。根据学生情感特点,进行富有情趣的作文教学,并采用多样化的训练方法,营造宽松的作文参与氛围,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在作文的评改上,立足于学生发展,坚持学生自主性评价及生生评价,使每位学生体验成功。教师使用特色评语,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形式上适度引入多媒体进行作文教学,创建作文模板,直观、动态地展示典型佳作的思维流程,供学生揣摩、借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进而大面积提高学生作文的整体水平。多年来,我们坚持做到以下四点:

1.整合地方资源,坚持“四真”写作。以调查、访问等多种形式,深入生活,寻找发现地方人物史传、土特产品和民风民俗,书写生活随笔,强化学生“真人、真事、真情、真感”的写作理念,达成我手写我心的写作习惯培养目标。

2.创设课堂情境,开展专题辩论(讨论)。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搜集社会热点话题,思考当代青年的思想状况,开展形式多样的辩论或专题讨论,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讨论中锻炼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打破学科界限,整合各学科知识,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内容,为写作打下良好基础。

3.运用先进技术,优化硬件建设。充分使用现有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建立作文教学、文学社团专用教室,促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建设;有效运用网站、博客等新媒体技术,倡导学生自主作文的体验性、实践性、互动性,使学生自主作文的积极性得到提升。

4.优秀范例引导,失误典型分析。尊重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已有生活经验,发动学生精选具有范例性和典型性的高考作文和日常作文,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性作文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研究性作文教学校本教材的研究与开发,是一项自我探索、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系统工程。本地(江苏兴化)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代名人辈出,其中有:《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明七子”宗臣,“扬州八怪”代表郑板桥、李,“东方黑格尔”《艺概》作者刘熙载等,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本地的骄傲。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本地拥有省市级文保单位42处,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0项。这些文保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本地历史文化和自然风物的浓缩,为我们研究性作文教学系列教材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我校以系列校本教材建设为切入口,将本地的历史、文化、地理、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课程资源,把优势的地方文化资源融入教材,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语文尤其是作文教育。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以“调查研究法”为例:设计问卷,了解教师和学生对校本教材中教学内容的结构安排,呈现方式等方面的意见倾向,使教材编制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比如校本教材之“历代名人与兴化”中以“征文活动”为形式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板桥对联欣赏与对联创作”中以“学生讲座”为形式的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等等都是在对师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设计的。我们采取研讨和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实际问题,邀请专家学者、教研员、名教师及学生代表进行研讨、交流、分析,加强了对过程的控制,不断改进操作方法,提高了校本教材建设的质量。

第9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中学语文;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74-02

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变化,教师在课堂中所处的角色发生转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现在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有效教学就是在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逐渐引起教师的重视。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的过程。

一、有效教学的提出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语文学习的过程变成享受的过程,由于中学语文本身比较有趣味性,有些文章描写得非常优美,比较有诗意,教师要抓住语文的这一特点,让学生学会享受学习的过程。新课改对语文的教学要求是教师应该多注意学生的进步;教师要注重教学的效益和效率;有效教学要侧重量化教学;教师要有反思教学的意识。近年来,很多教师对语文教学进行反思,反思的重点主要放在语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上。对语文进行有效性教学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二、中学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

1.教学目标没有落到实处。一些教师高呼要实现新课标的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新课标的教学内涵并没有彻底的弄清楚,只是一味跟风,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传统的教学注重传授学生知识,新课程标准注重学习的过程,讲究学习的方法,要求学生品德和人格方向的发展。教师应该对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仔细研究,挖掘新课标的深层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抓住教学的重点。

2.教学方法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新的教材开始全面使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使课程教学充满活力。但是,由于传统教学的方法延续多年,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形成了思维定势,无形中就会用传统教学的一套方法去进行新教材的教学,这对教学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注意更新教学观念,重视提高学生的领悟和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多表达自己的看法。

三、分析中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方法

1.使用电教媒体设备。电教媒体在教学中是非常有效的工具。把电教媒体用于课堂教学中,可以展现生动形象的画面,以此对学生形成感官刺激,电教设备能够设置贴近生活的情景,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会进行自主性的学习。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电教媒体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主要集中在视觉和听觉方面,学生的视听感官受到强烈的信息刺激,对信息的记忆比较深刻。电教媒体技术把生活中的画面真实的展示出来,学生可以接触到生活中常见的画面,聆听多样化的声音,融入到教学情境中。例如,教师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把自己融入到作者所塑造的环境中,可以播放音乐、展示图画,借助这些来营造气氛,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快乐,在进行《紫藤萝瀑布》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设置特定的情境,展示紫藤花的图片,搭配适当的音乐,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对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学生对中学语文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会有不断学习的动力。中学生处在一个特殊的成长阶段,他们对新事物有很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旺盛,但是他们不容易集中精力,洞察事物的能力不足。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一特点,利用电教设备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时集中注意力,进而让学生在学习时精力充沛,兴趣浓厚,学生处在享受学习的状态,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本中的难点是较难掌握的部分。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化解难点,让学生深入了解。此时,电教媒体设备就可以很好的发挥作用,化解教学中的难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的质量。

2.设置高效的教学环节。中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语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学生进而能够自主地学习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环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提问是非常必要的。提问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提问的重点在于问题的设置。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问题必须目标性明晰、难度适中、较为新颖。此外,教师要为学生设置思考的方向,给学生适当的提示,学生就能够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深入思考,这一方法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对提高教学效果有一定的作用。

3.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学生的参与,因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得尤为重要。一些教师注重总结教学经验,经验总结主要侧重在以下方面:第一,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多表达自己的看法;第二,设计教学环节时,注重各个环节之间的关联性,注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第三,在课程教学设计中,注意师生之间的交流。进行实际教学时,教师多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而对课程设计做进一步的修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投入热情,以充沛的精力进行教学,此外,课堂教学需要注重内容,注意提高教学效率,根据语文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把语文的教学落到实处。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情况,改善旧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学会享受性学习,切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开展教学工作的目的,认真做好每一次的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康新伟.语文有效教学方法探析[J].科技信息,2012,(0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