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6:5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全球竞争力报告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旅游竞争力;旅游亲和力;旅游供给;培育;杭州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2)05—0032—09
一 “旅游竞争力”中的“旅游亲和力”
(一)值得注目的《旅游竞争力报告》
说起“旅游竞争力”,研究者们大多会联想到世界经济论坛(WEF)对全球旅游竞争力的分析。除了一些专家解读和相应研究外,这个分析主要体现在该组织多年的系列报告中。世界经济论坛《旅游竞争力报告》①是从2007年起开始的。在连续4次的报告中,中国旅游业的表现非同凡响,因为它着着实实地迈出了三大步——从2007年124个国家和地区比较中的第71名,一跃到了2008年130个国家和地区中的第62名,再到2009年133个国家和地区中的第47名,再到2011年139个国家和地区中的39名,从全球中等偏下位置上升到了中等偏上的前1/3的位置,所以也令世界震惊。就像2011年该报告的分析所述,“从旅游消费市场的主体来看,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西欧和北美市场仍旧继续发力,但是在最近10年,在中国一直保持着每年7.2%的令人佩服的增长势头的时候,北美却只有年均复合增长率1%的微弱增长,而西欧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甚至是-0.7%”。
世界经济论坛《旅游竞争力报告》中的“旅游竞争力指数”(Travel&Tourism Competitiveness Index)共有3级指标:第一级指标有3大板块,分别是“旅游监管架构”(T&T regulatory framework)、“旅游商业环境和基础设施”(T&T business environment andinfrastructure)、“旅游人力、文化、自然资源”(T&Thuman,cultural,and natural resources)。第二级指标共有14根支柱,分属于前面的3大板块。第一板块“旅游监管架构”下共有二级指标5组,它们分别是“政策法规”、“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安全保障”、“健康和卫生”、“旅游的优先次序”。第二板块“旅游商业环境和基础设施”下也共有二级指标5组,它们分别是“空中交通基础设施”、“地面交通基础设施”、“旅游设施”、“资讯科技基础设施”、“行业的价格竞争力”。第三板块“旅游人力、文化、自然资源”下共有二级指标4组,它们分别是“人力资源”、“旅游亲和力”、“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二级指标下的第三级指标每年的数量并不完全一样,2011年共75个类项(2009年为73项,2008年为71项)。
从表1不仅可以看出《旅游竞争力报告》指标体系的结构,还可以看出在2011年与2009年旅游竞争力比较中,一级、二级指数变化反映出中国的发展与进步。
(二)中国“旅游亲和力”落在了全球百名之后
如果回溯“三级跳”之前的2007年,那时中国在该指标体系里低于全球中等水平的类项是很多的;而在“三级跳”之后的2011年,中国高于全球中等水平的类项明显增多(表1)。然而,在这可喜的发展中,中国在第二级指标里却仍然有个大项落在了全球的后面,表1反映的“14根支柱”的第12根“旅游亲和力”(12thpillar:Affinity for Travel&Tourism),现在仍然排在全球的第124名(得分为4.1分)。
在《旅游竞争力报告》的二级指标“旅游亲和力”,实际是由3个子类项构成的:“12.03对旅游活动的扩展推荐”(extension of business trips recommended),以“当国外企业高管们第一次为经营目的访问贵国时,你们如何推荐他们将其行程扩展为旅游休闲”作衡量标准(1=微乎其微;7=尽可能地推荐),《旅游竞争力报告2011》中,中国得4.9分,全球排名第105。“12.02居民对外国游客的态度”(attitude of population towardforeign visitors),以“在你的国家如何欢迎外国游客”作为衡量标准(1=非常不欢迎;7=非常欢迎),中国得5.9分,全球排名第110。“12.01旅游的开明度”(tourismopenness),以“旅游经费和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作衡量标准,中国得1.7分,全球排名第122名。
显然,这里所说的“旅游亲和力”就是国家和地区的居民对外来游客表现出的好客度,他们是不是能够给游客的旅游活动更多的帮助和指引;为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国家和地方是不是对旅游发展给以更多的投人;而旅游亲和力的发挥也就为国家和地方带来了更多的旅游收入。当然,世界经济论坛的《旅游竞争力报告》也许还有它的不完整或者不准确之处,但是绝不会有故意的不当操作。因为不仅报告中的有关数据大多来自中国或具有权威性的国际组织,而且报告中也列出了2011年中国的25个“优势项”(即超过该年本国或本地全球排名的类项),甚至中国也有11个类项在全球排在了前10名(其中有3项全球第一,1项全球第二,1项全球第三)。
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
日前,中国社科院财贸研究所研究员倪鹏飞博士在扬州举行的第5届城市竞争力国际论坛上表示。当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了《2007/2008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
据了解,本次报告涉及全球5大洲、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个代表了当今世界不同地域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使用了 GDP 的规模、人均GDP、跨国公司的劳动指数、专利申请数、价格优势、人均增长率等9项客观指标对全球500个城市的竞争力进行研究。
报告显示,在全球城市竞争力排名中,中国有59座城市进入500强。和两年前的排名相比,中国一线城市排名大幅上升,上海从两年前的第69位跃居第41位,北京从第70位上升至第66位,深圳由第73名升至第64名。
在一些局部指数排名中,中国城市也表现不俗。例如在跨国公司落户指数前10名中,北京列第9、上海第10;人力资源竞争力前20名中,北京列第16;软件环境竞争力前10名的城市中,香港位居第3;全球联系竞争力前20名的城市中,上海排14,香港排17;全球10个最成功的城市,深圳和扬州占据两席。
相关专家也表示,如今,中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竞争力不断提高,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
竞争力增长快速
令人瞩目的是,报告中,中国的一些城市竞争力增长最快。在2001~2005年GDP5年增长世界 20名中,中国包头、呼和浩特、烟台、东莞、 中山、惠州、潍坊 等15个城市成为近5年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
倪鹏飞表示,从竞争力增长排名看出,中国城市的发展,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沿海地区优先发展转变为各地齐头并进共同发展。西部的包头、呼和浩特,中部的南昌、芜湖,已与东部沿海发达城市齐头并进,共同引领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使得中国各个区域经济发展覆盖面逐渐扩大。
报告显示,经济规模最大的十个城市占500个城市GDP总量的 27% ,全球城市竞争呈现寡头垄断格局。同时,全球城市收入水平空间分布崎岖不平,世界经济核心区一些顶级城市越来越强,与其他城市差距越来越大,世界经济边缘地区一些落后城市进一步衰退。
具有权威地位的报告
在目前全世界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测评中,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一直保有其权威地位。自1979年起,世界经济论坛就开始对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进行评判,是目前国际上从事竞争力排名最著名的机构之一,通过对每一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综合因素的考评,推出一年一度的《全球竞争力报告》。该报告是世界范围内关于国家竞争力最全面的评判报告。
《2013-2014年全球竞争力报告》的推出,正值世界经济从二战后最严峻的一场经济危机中缓慢复苏之际。这次的经济危机不仅深刻地转变了经济增长方式,而且显著提高了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当发达经济体还在探索如何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之时,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已然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强大力量。自然,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之间联系的本质也发生了变革,而且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在此背景之下,《报告》认为过去的一年在重建全球信心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所以“复兴”较上一年更为可靠。许多曾经预测的风险并没有成为现实,例如:美国没有从“财政悬崖”坠落;欧元区没有解体;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忧目前也消退了。尽管全球经济有更多的积极表现,但是仍然有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例如欧元区将近两千万的失业人口,日本高昂的预算赤字等。
三十年以来,世界经济论坛的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致力于研究及设定支撑国家竞争力的因素。从一开始,论坛的目标即是为参与者提供深刻的见解和抛砖引玉,希望在参与者之间引起关于最优战略和政策问题的讨论,以帮助国家克服困难,提高竞争力。在近来颇具挑战性的经济条件下,《报告》旨在作为一个称职的批评者,以提醒各国注意完善的经济结构基础对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性。
揭秘全球竞争力指数
全球竞争力指数由世界经济论坛在2004年推出,竞争力是指决定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准的政策、制度和其他条件的集合。全球竞争力指数由基础条件、效率推进、创新与成熟性三大因素决定;三大因素又被具体化为12项指标来衡量一国综合竞争力状况。竞争力指数的总分就是这些指标综合计分的结果。
基础条件包括:制度、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环境、医疗卫生和基础教育,四项指标各占25%;效率推进则包括:高等教育与培训、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力市场效率、金融市场发展水准、技术就绪度、市场规模,六项各占17%(即1/6);创新和成熟性包括:商业成熟度以及创新,两项各占50%。
一个健全的、公正的制度环境的重要性对进一步巩固脆弱的经济复兴越来越明晰。因为它不仅影响到了企业的投资决策、生产的组织,而且在社会财富的分配、决策风险的承担方面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而市场规模影响着生产力,因为一个大的市场规模,更有益于企业去发展规模经济。
世界经济论坛的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对“创新”十分推崇,他表示:“一个经济体想要在未来实现繁荣,创新就尤为关键。……我预计,‘发达’和‘欠发达’国家之间的界线将逐步消除,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将更多使用‘创新丰富’和‘创新贫乏’这样的标准来区分这些国家。”
一个具有高商业成熟度的国家,无疑是拥有完善的商业网络和产业配套设施,如此一来,国家在货物和劳务的生产方面具有更高的效率。当基础资源消耗殆尽时,这两个因素对于一个处于高级发展阶段的国家来说显得至关重要。
另外,为了更好地对各国家及地区社会及环境竞争力进行评估,2011年10月开始,世界经济论坛宣布调整竞争力评价方式,引入可持续发展因素,将“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指数”作为竞争力排名的重要衡量标准。
主要国家排名情况
今年的竞争力排名的前十名中,六个欧洲国家、一个美洲国家、三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状元是蝉联五届的瑞士,新加坡和芬兰分别为榜眼和探花。美国相较去年上升两位,居第五名,中国香港和日本位列第七名和第九名。
探究瑞士、新加坡、芬兰等小国居于全球竞争力前列的原因,世界经济论坛竞争力负责人玛格丽塔·哈努兹给出了这样的回答,“看看排名前十位特别是前三位的国家,就会发现创新和公共机构是竞争力的关键。这些国家和地区拥有出色的创新能力和强有力的公共机构。”
以芬兰为例,其创新竞争力世界第一,所含各项指标排名为:创新能力第二、科研机构质量第十、企业研发投入第三、高校-企业联合研发投入第二、政府采购先进技术第21、科学家与工程师效用第一、每百万人口的公共专利数第一。
新加坡制度框架排名第三,基础设施排名第二,充分发挥了其“船小好调头”的优势,能够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能更早地摆脱危机阴霾。
哈努兹认为,美国在过去四年的竞争力排名一直在下降,今年的上升得益于其完善的金融市场,政府效率的提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美国排名的上升对于世界经济来说,真可谓是一个好消息。
包括中国在内的“金砖国家”作为新兴经济体,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中国排名29位,与去年持平,领先于南非(53)、巴西(56)、印度(60)、俄罗斯(64)。印度的排名连续四年下滑,《2013-2014年全球竞争力报告》的合著人之一、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和基准网络研究中心副总监、经济学家蒂埃里·盖格指出:“如果说五年前,每个人都对印度的潜力表示乐观的话,那么今天人们不知道这种潜力能否变为现实。……对这个仍有四分之一人口处于极端贫困的国家,企业投资者的耐心、信心和希望正在褪色。”
解读中国的竞争力
说到中国在全球竞争力中的排名,笔者认为,中国的竞争力在过去五年内均处于30名之前本身就是一项成就。毕竟中国如此庞大,使得每一项提高竞争力的努力都变得更加困难。然而,当我们仔细分析上述竞争力指数时就会发现只有在最重要的几个指标上均有所作为才能够名列前茅,这对于大国和小国而言,实现难度的差异太大了,因此很多小的经济体将重点放在发展其核心竞争力上反而更容易提升和保持自身的排名。
在诸多评估指标中,非常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在市场规模以及宏观经济环境中的表现,分别位列第二名以及第十名。金融市场发展水准、商品市场效率、高等教育与培训、技术就绪度的排名较为靠后,分别为54、61、70、85名。余下指标的排名则在30-50名之间。
世界经济论坛10月30日公布了2003-2004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芬兰排名第一,重新成为最具竞争力的国家。
自1979年起,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每年都要一份全球竞争力报告,对各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情况进行评价并作出排名。世界经济论坛是根据宏观经济指数、技术指数和公共机构质量这三项标准对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作出评判的。
报告指出,美国虽然在技术领域具有领先地位,但在公共机构以及宏观经济环境方面存在着薄弱环节,这使其从去年的首位降为第二。排名第三至第九的国家和地区依次为瑞典、丹麦、台湾、新加坡、瑞士、冰岛、挪威。
英国和加拿大降至第15和第16名,主要是因其公共机构的质量下滑。德国和法国由于在公共机构和技术领域的优势,排名较去年有所上升,分别为第13位和26位。
台湾和新加坡是亚洲竞争力最强的两个经济体。台湾的优势在于技术领域运行出色,新加坡则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公共机构的质量而得分。日本因技术领域的革新,排名升至第11位。
尽管许多欧洲国家对全球化的态度模棱两可,全球竞争力报告却显示,欧洲国家为在全球化经济中参与竞争而作的准备普遍好于其他地区。
中国排名下滑
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排名较上一年度略有下滑。中国的成长竞争力指数在102个国家和地区中名列第44位,商业竞争力指数在95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46位。两项指数分别较前一年实际下降4位和7位。然而在竞争力排名下降的同时,中国经济仍在快速发展,即使是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也没有挡住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脚步。因此有学者认为全球竞争力报告并未准确地描述中国经济状况。世界经济论坛首席经济学家奥古斯都博士承认全球竞争力报告有其局限性,但他认为通过报告可以了解各经济体增长和繁荣的关键,分析各经济体的强项和弱势,因而有助于企业领导者和政策制定者作出决策。
中国在宏观经济指数中的排名位列第25,这是相当不错的;但其他两项的名次分别为第65位和第52位,这使得中国的最终排名落到后面。奥古斯都博士说,全球竞争力报告不仅要描述国家现在的经济水平,还要寻找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中国在技术和公共机构质量方面的欠缺,说明中国经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03增长竞争力指数排名前10位
中国零售业十大风云人物
11月17日,第九界中国(上海)零售业博览会上评选出"2003中国零售业十大风云人物"。此类评选在中国零售业界还是第一次。博览会组委会认为,入选者有的在购并潮流中风云突现,有的高举"价格大旗"异军突起,有的虽然默默耕耘但始终奇迹般地坚守区域老大的位置,因此,当之无愧。
亚洲银行业: 脆弱的复苏?
英国《银行家》杂志最新排出"2003亚洲银行200强",并刊文指出,亚洲银行业的持续进步取决于各国监管当局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表面上看起来,亚洲(包括大洋洲地区,不包括日本)银行部门已经走出了1997-1998金融危机的阴影,正处在缓慢而持久的复苏进程中。2002年,前200强银行的一级资产总值比2001年增加5.5%;资产总值增加 15.8%,达到54330亿美元;税前利润总额增加 6.5%,达到3279.9亿美元。不过,从2003年初开始,伊拉克战争和SARS爆发等一系列突发事件,对这种复苏构成了很大威胁。加之在印度尼西亚发生的恐怖活动和在菲律宾出现的军事骚乱等诸多事件,使得这种复苏体现出很强的国别特征。一个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基础稳固与否,政府当局正确快速应对政治经济冲击的能力如何,将决定这种复苏能否持续下去。
在前200强银行所属的国家和地区中,香港在过去5年间经历了衰退,今年又遭受了SARS的打击,加之地产业持续低迷,银行业的日子也就更难过。2002年,香港11家上榜银行的税前利润总额减少3.7%,为51.78亿美元。
不过,比起台湾来,香港的麻烦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台湾地区41家上榜银行税前总亏损达31.45亿美元。对一个出口主导的经济而言,世界经济的下挫真可谓"感同身受"。除此之外,台湾银行业的问题还在于过度竞争,因而亟需重组和资本金的注入。
相形之下,泰国经济可谓"全线飘红"。国内需求增加,出口转旺,2002年GDP增长5.2%,通胀降至0.7%,失业率也降至2.4%。不过,不良贷款还是银行业的一个大问题。
[关键词]知识竞争力 评价体系 区域竞争力
[分类号]G352.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先后出现了关于区域竞争力评价的相关研究,即通过评价找到影响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及各因素的贡献度。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区域竞争力评价进入了新的研究阶段――知识竞争力评价。
1 区域知识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演化
区域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密切相关,其研究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末),工业经济时代的国际竞争力评价阶段。这一时期的区域竞争力评价主要是以比较各国的经济实力为主,评价指标全部是硬指标,而且指标体系比较庞大,指标间的关系松散,研究对象也主要是工业化国家。代表性的评价体系有1979―1998年间世界经济论坛(WEF)的《全球竞争力报告》(GCR)和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IMD)的《世界竞争力年鉴》(WCY)。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001年),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的国际(城市)竞争力评价阶段。这一时期区域竞争力评价的范围从工业化国家逐步扩展到包括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以及转型经济国家;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测评社会在知识的投入与产出状况及其反映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创新体系的知识创新、知识流通与知识应用。代表性的评价体系有1998年-2001年间世界经济论坛(WEF)的《全球竞争力报告》(GCR)和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IMD)的《世界竞争力年鉴》(WCY)及其国际经济组织的知识经济测度体系及国家创新体系。
第三阶段(2002年-),知识经济时代的区域知识竞争力评价阶段。这一时期区域竞争力评价的范围涉及全球主要地区和国家。以罗伯特・哈金斯协会提出的“世界知识竞争力指数”(WKCI)为标志,WKCI首次对全球经济体的知识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综合度量和分析,是衡量各地区知识容量、能力、可持续性以及将知识转换成经济价值和该地区居民财富程度的整体综合基准。至此,区域知识竞争力评价体系产生并成为当前研究热点。
2 区域知识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类型与结构研究
对区域知识竞争力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80年代学者们对知识经济的理论研究。
1980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马克卢普在其著作《知识:它的生产、分配和经济意义》中提出知识经济概念。随后,OECD将知识经济定义为“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1996年以后,国外出现了一些国际组织机构对知识经济测度的指标体系,笔者认为这些指标体系是对知识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初步研究;国内外区域知识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类型大致分为4个方面:
2.1知识经济测度的指标体系
美国是第一个对知识经济测度指标体系进行研究的国家。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进步政策研究所分别于1996年、1998年设计了知识经济测度的指标体系:“知识评价指数”与“美国国家新经济指数”。美国国家科学院认为,近年来世界变化加速,而驱动力来源于技术创新和知识革命。该体系构建了6大指标23个细分指标;美国进步政策研究所于1998年提出美国国家新经济指数,用以对美国各州在知识经济各项重要指标上的发展状况给予评分并做出排名,总计包括5大类17个细分指标。此后,OECD、APEC、澳大利亚知识经济机构、新加坡、中国国务院信息办公室分别于1999年、2000年制定了对知识经济测度的指标体系。
从各国及国际组织机构所构建的知识经济测度指标体系可以看出,知识存量、知识创新、知识应用与转换在区域知识经济发展中已经成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对知识经济测度指标体系的研究是区域知识竞争力评价研究的起点。
2.2国际(城市)竞争力综合测评体系
国际(城市)竞争力综合测评体系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国外以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每年分别的《全球竞争力报告》和《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为代表,这两个竞争力报告自2001年以后,不约而同地加重了对“知识能力”要素的量与质的关注以及对其指标的不断修正,如表1所示。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这些机构对各国竞争力的排名作为评价自身国际地位、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参考依据。
国内对国际(城市)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主要是对国际三大竞争力报告的竞争力排名的介绍分析以及城市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倪鹏飞建立了10多个测评指标用来测量国内城市竞争力并进行排名;此外还有尹玉龙评价体系、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评价体系、王秉安等提出的福建省区域竞争力评价体系、肖红叶等的区域竞争力评价研究和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研究组提出的“三位一体”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其他主要的相关研究有国家统计局综合司的严于龙以地区经济实力、对外开放程度、政府作用、金融活动、基础设施、管理水平、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8大类要素作为衡量我国地区竞争力的基本要素,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1980年与1995年地区经济竞争力的排序;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姚先国教授建立的评价区域竞争力的体系,从地区经济实力、经济国际化程度、基础设施、政府管理、金融环境、企业竞争力、科技和人力资本8个方面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评价,并对各因子的各个指标进行省际间静态和动态的比较分析。吴玉鸣、徐建华、李建霞构建的我国区域信息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王福新对国内33个城市1996―1998年三年间的“城市内部经济竞争力”进行排名。研究选择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价指数等指标进行比较,但该研究没有清楚交代城市内部经济竞争力的理论内涵、指标体系,仅对计算过程和结果进行了说明与比较。黄宏亮把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逐级分解到10个系统层、31个状态层和103个变量层,从而建立起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中各类指标的相应权重,直观地展示了各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分层次竞争力的状况,对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构分析与趋势分析。
国际(城市)竞争力综合测评体系的制定与研究为区域知识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2.3国家创新体系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创新活动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创新活动的组织运作越来越具有国家或全球规模特征。1987年,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的
弗里曼首次提出“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之后,各国的研究者越来越多地从国家或区域的层次上研究知识创新的组织结构网络、网络中各种活动主体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由此而决定的特定国家生产、传媒和使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
1997年,OECD推出《国家创新系统》研究报告,该研究报告是从国家创新系统这一整体出发研究个人、企业和机构之间的知识与信息的流动,研究的重点已从传统的投入一产出分析转向对创新活动过程的分析。1998年OECD公布的国家创新系统专题研究报告简本提出了从创新企业网络、产业群、人力资源流动和组织结构关系等4个方面对国家创新系统的运行绩效进行分析和测度的指标体系。为了测评OECD国家在知识经济的发展程度、迎接全球化挑战的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的表现,1999年,OECD正式发表《科学、技术和产业计分表:知识经济基准》一文,该文建立了一套反映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创新的指标体系,测评的焦点在知识创新、知识流通与知识应用。该指标体系包括12个大项,44个中项指标。
为了评估国家创新体系的强度,波特和斯特恩1999年建立的国家创新力指标体系发表在华盛顿国际竞争力会议上。该体系包括4大指标10个细分指标,并使用统计上的回归分析和数学模型,用以辨识那些与国家创新绩效以及相关贡献紧密联系的因素。
2000年,欧盟理事会制定了欧盟创新计分牌(EIS.European Innovation Scoreboard),目的是关注欧洲企业政策与竞争力,希望能让会员国了解其在创新绩效上的优势与劣势。该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知识经济的主要动因及数个创新产出指标,共4个大类16个二级指标。EIS指标体系总结了创新绩效的主要方面。根据欧洲理事会提出的“欧洲创新计分牌”大纲设计的这一指标体系,2001年反映创新活动的指标增加到17个。2005年欧盟与联合研究中心(JRC,Joint Research Centre)密切合作,进行了EIS自2000年欧洲理事会首次提出后的第5次修订。通过这次修订,评价总体创新指数(Summary Innovation Index,SII)的EIS指标体系经过改良增加到现在的26个,创新指标种类由原来的4类增加为现在的5类,新处理方法通过评估指标间的相关性,允许忽略某几项并增加在新的方面影响创新绩效的数据信息。
国家创新体系侧重对国家创新能力与绩效的测度,反映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知识创新、知识流通与知识应用。国家创新体系强度的评估指标成为区域知识竞争力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
2.4区域知识竞争力测评体系
2002年,英国罗伯特・哈金斯协会(RHA)首次提出了“知识竞争力”的概念,并建立了《世界知识竞争力指数》(WKCI),通过该指数评价体系对全球主要地区和国家的知识竞争力进行评价。
RHA的知识竞争力评价体系与WEF的全球竞争力指标体系、IMD的国家竞争力指标体系在指标设计、评价理论与方法、要素构成等方面不尽相同,但对“知识能力”要素的指标设计方面却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约而同地加重了对其量与质的关注以及对其指标的不断修正。可见国际竞争中“知识竞争力”的核心地位越来越突显。
国内区域知识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刚刚开始,除了对RHA的知识竞争力评价体系、WEF的全球竞争力指标体系、IMD的国家竞争力指标体系的介绍与评价外,一些学者在参照罗伯特・哈金斯协会的《世界知识竞争力指数》及世界经济论坛(WEF)《全球竞争力报告》和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世界竞争力年鉴》的有关“知识能力”指标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对个别指标进行处理与更换,构建我国的区域知识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林善浪,王健(2008年)构建的我国区域知识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共三个一级指标:知识要素层、资源要素层和市场要素层,8个二级指标。
张川蕾(2008年)在构建知识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综合评价方法,对我国31个省市2003―2005年区域知识竞争力进行了定量评估及比较分析,采用由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知识资本、地区经济产出和知识的可持续性5个一级指标下的16个二级指标来进行分析。
相丽玲等(2008年)在分析国际三大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构建的知识竞争力评价体系,采用由知识经济产出、人力资本、知识资本、金融资本、基础设施、知识的经济转化能力6个一级指标下的18个二级指标来进行分析。
曹如中等(2008年)将城市知识竞争力指标分为与知识资本有关的指标、与知识创新能力有关的指标、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关的指标、与知识基础设施有关的指标、无法归类的其他指标5个一级指标59个二级指标。
3 区域知识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与模型研究
目前国内外建立的区域竞争力评价方法有数十种之多,每种评价方法都各有其特点,但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主要区别在确定权重上。
一类是主观赋权,所采用的方法是专家从不同角度对研究对象打分,但难以避免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等。如WEF的全球竞争力指数将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要素驱动阶段、效率驱动阶段和创新驱动阶段,并给出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三类要素相应的权重,如表2所示:
一类是客观赋权,所采用的方法避免了人为因素带来的偏差,但往往忽略指标本身的重要程度,有时确定的指标权数与预期不一致,如主成份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熵值法等。在IMD的国家竞争力指标体系中,不管每个二级指标所含具体指标数目的多少,IMD都赋予其5%的相同权重。IMD认为这种赋予相同权重的方法可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同时也有助于确保与过去评价结果间的高度兼容性。因为统计数据有时会出现误差或过于冗长,固定权重就可以起到如防火墙的功能,防止因权重不同所引起的问题的放大。同时,IMD也使用了统计数据和调查结果两种类型的数据来分别评价定量与定性问题。其中硬性的统计数据在所有测算指标中所占权重将近2/3,而来自年度问卷调查的数据等软性指标占所有指标权重的1/3。
我国现有区域知识竞争力评价方法多采取主成份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对知识区域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有林善浪,王健构建的知识竞争力层次模型;曹如中等构建的知识竞争力决定因素钻石模型和城市知识竞争力决定因素循环链;相丽玲等构建的知识竞争力模型。
4 结论
区域知识竞争力评价体系的产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知识经济测评体系、国际(国家)竞争力评价体系、城市竞争力评价体系、国家创新体系走向归一的必然。
知识经济测评体系的研究是区域知识竞争力评价研究的起点。国际(城市)竞争力综合测评体系的制定与研究为区域知识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提出奠定理论基础。国家创新系统的制定与研究对国家创新能力与绩效的测度,反映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知识创新、知识流通与知识应用。国家创新体系强度的评估指标成为区域知识竞争力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为区域知识竞争力评价体系中知识创新能力的测评提供了科学的参考。
目前,国外的区域知识竞争力评价体系皆出自权威机构,RHA的全球竞争力报告可谓区域知识竞争力评价体系的代表,其全球知识竞争力排名对许多国家和地区评价自身的国际地位、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09年3月17日,一份名为《全球国家创新能力排名》的报告把美国霸主地位所面临的潜在危机摆在了全世界的面前。这份出自波士顿咨询公司的调查报告显示,美国已经将国家创新能力的桂冠拱手让给了新加坡,排名惨跌至第八位。而这并不是我们第一次看到美国政治经济地位的危机,美国也曾积极采取手段,力图捍卫自己的地位。
美国竞争力计划
打响美国地位保卫战
早在2005年5月,美国科学院就专门成立了一个由20人组成的繁荣21世纪全球经济委员会,旨在完成美国国会交给的一项任务――评估美国技术竞争力。经过紧锣密鼓的调查和讨论,同年10月,一份题为《站在风暴之上》的报告被摆在了美国前总统布什的面前。
布什认真翻阅着这份沉甸甸的报告:“2004年,世界各地正在耗资10亿美元建造120个化工厂,其中有1个建在美国,50个建在中国”;“2004年,有60万毕业于中国研究所或高等学校的工程学专业的学生,这个数字在印度是35万,在美国是7万”;“2001年,美国工业界用于诉讼的费用超过了研究和开发的费用”……
这些裸的数字让布什再也坐不住了。为了保证美国经济政治地位,布什在2006年1月31日国情咨文中向世界宣布了雄心勃勃的“美国竞争力计划”(ACI)。
这是一项希望依靠科学与工程领域基础研究的进步来提升竞争力的宏伟大计,从2007年和2008年美国的预算投入也可见美国竞争力计划的这一良苦用心。
2007年美国财务预算中就包括59亿美元的美国竞争力计划的经费,其中13亿美元用于联邦政府新增投入,46亿美元用于R&D(基础研究与发展)的税收减免。这一税收政策主要是针对进行R&D研究的企业施行税收减免,鼓励企业的开发性研究。
2008年这一预算支出继续提高。NSF(美国科学基金会)、DOE(美国能源部)科学办公室、NIST(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的核心实验室成了美国竞争力计划的宠儿,预算经费较前一年分别增加了8.7%、15.6%和15.5%。
然而,令科学界遗憾的是,2007年和2008年,声势浩大的美国竞争力计划的预算并没有全部被国会通过。但布什的科学顾问John Marburger(约翰•马伯格)表示:“虽然如此,至少他们通过了与美国竞争力计划最昂贵部分相关的一整套税收整改措施。”
可以说,《站在风暴之上》揭开了美国暗处的伤疤,而美国竞争力计划打响了捍卫霸主地位的战役。这一计划的实施显示了美国对科学和工程领域基础研究重要性的深刻认识。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成为战役主力军
NSF成为美国竞争力计划的宠儿,自然肩负着提升美国竞争力的历史重任。其主任Arden L. Bement(阿登•比门特)表示:“NSF在美国竞争力计划中扮演着主要角色。而我们的投资重点是通过发现基础原理来创造有价值的技术,同时,通过研发世界级的设备和基础设施来促进科学研究,改革科研方式。”
Arden L. Bement所提到的研发世界级的设备和基础设施正是CISE(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工程)的主要任务。CISE是NSF的一个研究领域,主要负责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程领域的基础研究,维持、升级全球计算机和通信基础设施,为科研和教育做准备。可以说,正是由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是提升其他领域研究效率、促进研究方式改革的基础,CISE自然而然地成为这场战役的“主将”。
从2007~2009年的财务预算报告中可见,CISE的工作重心之一“落户”GENI(网络革新的全球环境)。GENI是一个开放的、大规模的试验设施,其目标是在全球通信网中进行革命性的研究,改变互联网及分布式系统的设计本质,是实现ACI宏伟目标的重要研究内容。
正如2007年CISE的预算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如果没有GENI,那么现代互联网的局限性就会阻碍网络的革新。而通过网络革新发展新一代网络信息体系也是CISE的主要研究方向。
除此以外,信息软件安全、人工智能、设计高端软件工具,例如信息的整合、管理、分析的理论和工具等都成为了CISE的“主打”领域,也是ACI实现竞争力提升的得力助手。
在ACI 的促进下,2007~2009年,NSF在CISE领域三年的预算投入逐年增加,分别为5.2669亿美元、5.74亿美元和6.38亿美元。科研经费增加、重视程度提高也让CISE收获了硕果,“为提高美国竞争力贡献了最直接的力量”,2009年的预算报告中这样总结了两年多来的工作。
在有线和无线网络领域,CISE正通过整合计算机、通信、网络科学的理论基础并借助GENI设备重新设计下一代互联网的应用基础。
另外,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能够提高无线通信服务质量的工具。这个工具能够检测出衰弱的无线信道的信息,使信号的频率和能量更加有效、充分地得到利用。
同时,基于Wi-Fi网络的、便宜且高质量的视频技术也在资金支持和多方努力下应运而生。
而在人工智能方面,一种运用软件并结合传感器设计的电子纺织服装“现身”,它可以感应到穿衣者的外形和行为,适应穿衣者现在的状态。
不仅如此,在网络信息安全方面,CISE也下足功夫,发明了能够协助数据拥有者进行数据辨别的工具,使其在公共信息的时候保证机密信息的安全。
在全球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利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助力美国竞争力提升的优势已经初显,并且已成为这场“保卫”大战的利刃。
奥巴马时代:战役将继续
在金融危机的艰苦日子里,奥巴马顺利接手了美国总统的“权杖”。被人们称为“互联网总统”的奥巴马更加坚信网络信息技术能够帮助美国立于不败之地。
早在奥巴马登位之前,他就向公众宣布了自己的互联网计划:保护互联网的开放性;促进媒介传播途径的多元化;通过技术改革政府职能,促进信息交流,同时使施政更加民主化。
这位“互联网总统”还将部署下一代宽带的计划列入议程中。奥巴马提倡不分富人和穷人、不分城市和农村普及网络,认为宽带是每个美国人都需要的服务。
而这一切都可以看做是奥巴马为提升美国竞争力所奏的序曲,而他在自己的网站中也表示将继续开展美国竞争力计划:继续加大力度投资基础科学研究;对投资创新研究的企业采取永久性课税扣除;保护知识产权以及专利系统创新。
奥巴马的决心在其2010年的预算中有所体现。在最近公布的2010年预算中,奥巴马政府计划拨给NSF 70亿美元,这一计划比2009年预算高了1亿美元。虽然预算支出提高幅度不是很大,但是也表明了奥巴马希望继续提高美国竞争力的想法。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改进建议
随着我国在2001年加入WTO起金融市场逐步对外开放,新鲜血液的注入带来了机遇也伴随着未知的风险与挑战。以四大国有商行为主的改革逐渐深入,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显现,但是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国际地位较低,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和缺陷。
国内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开始于1989年。“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简称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简称IMD)已经具备较为成熟的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体系,所以我国政府于1995年和WEF、IMD合作,参与《全球竞争力报告》所有项目的比较和全球竞争力排序。
一、国际竞争力理论
由于研究背景和角度不同,国内外尚未形成统一的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国际竞争力的理论也有较大的差距。目前较为成熟的是WEF和IMD的国际竞争理论,其中都涉及到对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又以IMD的研究更为被大多数国家所采用。
1.IMD国际竞争理论。2006年出版的《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建立了一个由4层、312项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通过将指标分成一二两级,以对比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将竞争力归结于四个主要因素(main Competitiveness Factor):经济表现、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和基础设施。对于其中每个因素又进而分为5个二级指标,分别为国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就业、价格、公共财政、财政政策、制度框架、商务法律、社会框架、生产力和效率、劳动力市场、金融、管理实践、态度和价值观、基本的基础设施、技术基础设施、科学基础设施、健康与环境、教育,来衡量国家竞争力在不同方面的表现。
2.WEF国际竞争力理论。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WEF)每年都会一份《全球竞争力报告》(WEF-GCR),作为国际竞争力研究领域中认可度极高的权威报告,一直备受各国政府的重视。WEF是按照要素分类指标进行竞争力评价分析,其数据主要来源于有关机构的统计数据和向参与评比国家发放问卷得到的调查数据。八类要素项目有不同的比重,其中开放程度、金融环境、政府管理、劳动各占1/6,基础设施和技术两项各占1/9,管理程度和法律法规各占1/18。
3.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评价。国际上现行依据金融业对国家经济的影响程度来衡量一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的指标包括:(1)国家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银行规模(资产位于世界前500家银行的数目)。(3)银行业资产占GDP的比重。(4)利息加息率。(5)金融业的法律法规健全程度。(6)国家金融教育的普及程度。(7)金融交易的透明度和可信度。(8)一国劳动力市场上金融人才资源的情况。(9)人均信用卡持有数和交易额度。
我国由于技术和能力的限制,对于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6个方面,即盈利能力、资产流动性、安全性、银行规模、人力资源、技术创新。
二、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分析
1.银行规模分析。这一指标通过统计一级资本排名位于世界前1000家之内的银行数量来对一国的银行规模进行评价分析。图反映了我国商业银行在2016年的规模状况。最近几年技术的成熟与突破再辅以国际化程度加重,国际金融业界竞争加剧,全球银行也在逐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通过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增强抗风险能力,争取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从一级资本来看我国商业银行排名逐年上升,目前已连续4年位居世界第一,可以说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且走在一条逐步扩张的道路上。
2.银行经营能力分析。经营能力主要从银行资产收益率、资本流动性等方面考虑,我国排名世界第一的商业银行2016年资产收益率约为1.30%],排名第三的美国摩根银行同年资产收益率为1.00%[4]。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经济政治军事的头号强国美国,它的金融行业是达到了高度发达的水平,所以从数据可以得出,我国商业银行在收益率方面基本和世界其他银行相持平,且呈逐步发展状态。但这并不能说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能力已达到其他国际银行水平,若以净利润来衡量,工商银行2016年约为1800万左右,美国摩根银行则为460.830万美元,可见我国商业银行仍然与欧美银行间存在着较大差距。
3.人力资源分析。作为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商业银行在当今知识经济潮流的大背景下,同步提升素质与能力的高质量金融人才是银行竞争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我国商业银行在高学历人员方面的比重明显不如中小型银行,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小型y行拥有更加灵活的选人用人机制,吸引了大量双高人才。
根据对我国商业银行核心资产数据报表的分析发下这样一个结果:在一级资本、核心资本方面我国银行相对于国际大型商业银行已经具备了一定撼动的实力,但从资产质量、人力资源、社会信用和国际化程度来看,我国商业银行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报告》提出网络就绪指数 (Network Readiness Index, NRI),用来评估一个经济体是否在以下方面做好了全面利用信息技术的准备:信息通信技术的基础设施、获取成本及确保最优使用的必要技能;政府、企业和个人对信息通信技术的采纳和使用情况;商业和创新环境,政治和监管框架;信息通信技术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网络就绪指数(NRI)使用了公开渠道获得数据以及“高管意见调查”的研究结果。“高管意见调查”是世界经济论坛与由全球167 家领先的研究机构和商业组织组成的合作伙伴网络共同开展的一项全面的年度调查,调查对象超过15000 名高管,提供了网络就绪关键领域的洞察和意见。
《报告》用网络就绪指数考察全球144 个经济体,位列前十名的经济体为:芬兰、新加坡、瑞典、荷兰、挪威、瑞士、英国、丹麦、美国、中国台湾。在亚洲经济体中,中国台湾(10)、韩国(11)、香港(14)、日本(22)、马来西亚(30)位列前30名。由于对信息通信技术的采用率停滞不前,中国排名下降了7位,降至第58 位,被“金砖国家”之一的俄罗斯超过。“金砖国家”的排名表现普遍不佳。除非对信息通信技术、技能和创新进行恰当投入,否则“金砖国家”成员在过去所取得的持续快速增长势头或遇险阻。
最近,由WTO经济导刊与国际著名智囊机构AccountAbility共同编译的《国家责任竞争力》正式出版了。该书以AccountAbility的多年研究成果为依托,以其定期研究报告《责任竞争力状况2007》为主要来源,集结了众多世界优秀专家对责任竞争力的最新研究成果,它反映了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关于责任竞争力的最新理念和实践。
该书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领域一个重要的新概念--国家责任竞争力。国家责任竞争力反映了国家竞争力与一个国家的企业社会责任状况之间的关系。它带给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从国家、产业和企业层面的许多新思考。
第一,国家责任竞争力将决定一个国家在全球市场中的经济地位和作用。它使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意义的认识有了新的高度。一个国家的企业社会状况将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国家责任竞争力是未来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形态。而一个国家的责任竞争力取决于三个方面,包括一个国家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公民社会支持监督和推动作用以及这三者的结合程度。这些因素及其有效结合将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全球资源的利用和经营,从而将决定一个国家在全球市场中的经济地位和作用。
第二,产业责任竞争力将有助于产业链的全球性升级。责任竞争力理念无论是对发达国家, 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责任竞争力的提高都有显著的指导作用。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升级其产业链,获取和开发全球性品牌升级其产业链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
第三,企业责任竞争力将决定企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责任正在重塑市场竞争规则,对企业利益相关者负责的全面责任竞争时代正在取代过去的那种以价廉物美为法则的时代。责任正在重塑未来市场,这个市场将回报那些以正确的方式管理责任的企业和经济体。如以应对适应气候变化为例,在未来能给负责任企业带来至少5000亿美元的市场。因而,企业开发和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在解决关系和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甚至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的同时,如气候变化、节能减排、消费者权益、贫富差距、男女平等发展、生态资源、反腐败等,还能增强企业经济效益或竞争力,企业就增强了责任竞争力,企业就能赢得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