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学前教育就业前景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7 15:17:4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学前教育就业前景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学前教育就业前景

第1篇

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增长的前提下,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随着高师专科院校规模的迅速扩大,高师专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人数也呈现上升趋势。但是随着招生人数的扩张,各大高校入学门槛变低,招生渠道增多,因此造成高校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实践过程中的融会贯通能力也相对较差的现象。而且一些高师专科院校的学制一般为2到3年,学生要在短时间内实现自身的教育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是十分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影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高师专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

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为学生储备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只有掌握充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提高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但是如果不能把掌握的充足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也不利于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根据我校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仅注重“说、唱、弹、跳、画”等技能类和教师技能类理论性课程的学习,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达不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二)缺乏充足的教育实践基地

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知识的根本目的就是将其应用于实践当中,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实践能力,才能提高就业竞争力。但是在实际教育实践中,一些高校缺乏充足的教育实践基地,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实训基地和实习基地对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有着重要影响。实训基地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在教授幼儿时,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幼儿建立更好的启蒙思想。而实习基地就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的教学中,通过教学发现学生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加以纠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训基地包括舞蹈房、琴房、书法室、语音室、幼儿潜能开发室、儿童健康检测室、幼儿活动设计室和文艺排演厅等。在目前的高校实训基地中,仅有舞蹈房、育婴实训室和琴房,无法满足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实训练习。不仅是校内的实训基地,高师专科院校还缺少与幼儿园的合作机会,导致学生缺乏校外实习基地。

(三)缺少相关的就业支持和服务

近年来,职业教育及高专学生就业问题得到了国家广泛关注,并通过制定一些相关的就业措施来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但是在实际实施政策和措施时,依然存在政策不能完全贯彻落实以及服务不周到的问题。当高专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幼儿园或相关的幼儿教育机构就职时,用人单位极少会对应届毕业生和经验匮乏的毕业生实施培训,因此导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过高,而服务却做得相对较少。用人单位考虑到自身的利益,很少主动与高专院校进行合作,即使有,也仅停留在浅显层面,用人单位不能够根据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向学校进行反馈,让学校发现自身教育存在的不足,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三、高师专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优势

通过对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我校学生也具有一定的就业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具备正确的就业前景导向

通过问卷调查可发现我校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了解程度还不是很透彻,但是选择学前教育专业都具有一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尽管学生在入学前不是很了解学前教育专业,但是通过后期的学习,学生普遍都喜欢自己的专业,也形成了自我独特的专业思想。在目前就业市场化、就业竞争力大的情况下,我校学生对本专业的发展也充满信心。调查结果中表明,一半以上的学生都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具有较好的就业前景。

(二)具备良好的教育实践意识

在调查中发现,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定位都是幼儿教师,由此可见我校学生都具有正确的就业观念。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渴望自己能够进入一线幼儿园实习。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一个正确规划,渴望自己能够在幼儿园的工作岗位中,展现自我价值。我校学生能够以平稳、积极、乐观和务实的心态去面对就业存在的压力,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自身敬业乐业、诚实守信、积极进取和团结协作的职业素养,而且希望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充分应用于教育实践中。

四、提升高师专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策略

在目前就业竞争力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学生能够具有较好的就业前景导向和教育实践意识是十分可贵的。这也是学生在就业竞争力较大情况下的就业优势,高师专科院校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就业优势及企业和政府给予学生就业的支持与服务,才能够提升高师专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规范课程设置

通过调查会发现,高师专科院校的课程设置缺乏一定的合理性,造成学生仅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实训课程的重要性。高师专科院校在设置课程中,常以技能类课程、教师技能类课程、文化素质类课程和专业理论类课程为主,实践类型课程设置较少,这就造成学生不能够将所学知识充分应用于教育实践中。因此高师专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应将理论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相结合,并注重实践类课程对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例如:一些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中以实践类课程为主,设置幼儿园教学模拟课程,让学生通过对幼儿园教学模拟课程,发现实际教学过程中自身存在的不足,经过毕业后就业调查发现,该校学生在就业中表现突出,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鉴于此,高师专科院校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进行规范化设置,以理论知识类课程为基础,实践类课程为重点,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加大实训和实习基地建设

高师专科院校缺乏实训基地和实习基地,这就直接导致学生不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教育实践活动中,从而影响了学生就业竞争力。高师专科院校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加大实训基地和实习基地建设。建立书法室、音乐室、语音室、美工技能训练室等多种实训基地,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技能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为日后提高就业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不仅是在校内进行实训基地建设,还要增加与幼儿园的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例如:我国部分高师院校在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中,与幼儿园建立长期合作,让学生进入幼儿园实习,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日后毕业生进入幼儿园岗位工作奠定基础。高师专科院校可通过加大与幼儿园的合作,让学生进入幼儿园实习,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让他们更加坚信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前景。此外,通过进入幼儿园实习,学生也能够发现自身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不足,进而提高自我的就业竞争力。

(三)加大高师专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起着引导作用。高师专科院校师资的优劣影响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高校的师资水平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越好;反之,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就越差。学生学习的知识对日后应用于教育实践也有着重要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实践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进行实践操作,从而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加大高师专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树立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规划,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就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加强高师专科院校与幼儿园的沟通交流

由于高师专科院校与幼儿园的沟通交流相对较少,导致高师专科院校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较为困难。即使有些院校与幼儿园已经建立合作关系,但是也不能具体地了解高师专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服务功能等情况。高师专科院校与幼儿园缺乏沟通交流,容易造成人才短缺和毕业生无合适工作等问题。学校与幼儿园多沟通交流,让幼儿园能够了解其学院的具体情况,从而达成建立实习基地的共识,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习平台,实现高师专科院校与幼儿园的深度合作。幼儿园依据自身用人标准和要求,在高师专科院校内进行选拔和录用。高师专科院校也可根据幼儿园对用人的要求标准设置相关课程。在学生进入幼儿园实习后,幼儿园也要对学生进行综合培训,让学生熟悉幼儿园教学的主要内容,并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

(五)政府加大投资力度

在国家不断关注学前教育发展的前提下,政府在提升高师专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竞争力过程中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高师专科院校在建设实训基地和实习基地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完善教学中的实训基地,因此国家应该加大对高师专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投资力度,实时对学校的服务体系进行严格监督,若发现服务体系存在问题,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政府也要创造注重技能性人才的社会环境,让高师专科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政府还要做好对幼儿园的调控,鼓励幼儿园接收高师专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保障高师专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够进入幼儿园实习。

五、结语

第2篇

1、小学教育专业就业前景主要从事小学教育机构的教学辅导工作,如果自己的交际能力比较强的话也可以从事教育咨询方面的工作,就业岗位主要有教师、培训师、课程顾问等。

2、小学教育这个专业主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普通话、教师口语、教学设计、德育原理、教育社会学、班主任工作、教育哲学、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现代汉语基础、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基础写作、儿童文学、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等课程。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小学教育专业主要课程

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普通话、教师口语、教学设计、德育原理、教育社会学、班主任工作、教育哲学、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现代汉语基础、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基础写作、儿童文学、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初等数论、数学分析、应用数学、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小学自然课程与教学论、小学社会与品德课程教学、小学艺术课程教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简史、比较教育、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等。

小学教育专业就业前景

小学教育是“十年寒窗”的开始,也是义务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小学教育的成败与否往往关系到一个人以后的长期发展,因此备受家长们的重视。虽说现在教育类的专业也不少,各个城市教师竞争激烈,但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十分迅猛,不只局限于学校,更是拓宽到了学生兴趣、特长培养等范围,教师需求量依然不小。

小学教育专业的小伙伴们就业机会其实很多,无论是和专业最对口的小学老师,还是与教育相关的后勤行政工作,或是与文字相关的工作如编辑、策划,都可以成为施展自身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关键在于怎么在追求专业对口的同时打开就业思路,全面挖掘自己的潜力,利用兴趣爱好拓宽就业范围。

据有关数据显示,对小学教育专业人才需求量最大的还是教育、培训、院校等领域,大约是80%。由此可见,大多数前辈的就业方向都比较对口,这也说明这些领域对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依然很多,同学们可以优先考虑。

小学教育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小学教师职业。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教育、新能源、电子技术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教育/培训/院校;

2、新能源;

3、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4、互联网/电子商务;

5、公关/市场推广/会展;

6、影视/媒体/艺术/文化传播。

7、广告

8、计算机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老师、课程顾问等工作,大致如下:

1、小学语文老师;

2、小学教师;

3、小学数学教师;

4、小学英语教师;

5、教师;

第4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就业能力;途径

中央于2010年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学前教育纳入其中,由此,学前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不断得到深化,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成为衡量幼儿教育质量好坏的关键。随着教育体系的逐渐完善,现阶段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由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重要基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他们成为幼儿园教师后的综合素质。因此,研究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1.目前学前教育学生已具备的就业能力

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学前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幼儿园课程、幼儿游戏、幼儿园管理等课程。

现阶段高校学前教育学生在校接受的专业技能训练有:视唱练耳、舞蹈、声乐、钢琴、书法和教师口语等。

2.学前教育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问题

(1)不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工作。

(2)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不够应用到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中。

(3)和幼儿的沟通能力较弱。

(4)对课堂的掌控能力较弱,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5)和家长的沟通能力较弱。

二、学前教育学生出现就业问题的原因

据调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遍出现社会实践经验不足这一现象。目前高校培养学前教育学生时,大多数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正因如此,导致学前教育学生很难适应幼儿园工作,不能很好地控制课堂,调动幼儿的积极性。然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时接受的理论教学相对死板、范围狭窄,学生并没有及时应用到实践中去,导致他们对所学知识掌握不充分,不能满足幼儿园的需求。因为单凭理论知识不能准确地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状况,所以和幼儿的沟通能力较弱;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社会交往能力是学生面临的一大问题,所以和家长的沟通能力较弱。

三、高师学前教育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途径

1.调整高校培养学前专业学生的课程体系

(1)熟练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目前高校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离不开两方面:一 是有关学前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二 是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的学习。众所周知,大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多数是在教师的讲解下进行的,以试卷的形式进行考核,而学前教育学生真正理解多少并应用到实践中去是一个未知数。据调查,学生并没有扎实地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所以应该加强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例如,教学活动设计是学前教育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以往的活动设计都是凭借学生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行的,这样往往会与幼儿的接受能力有一定偏差。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带领学生前往幼儿园进行观摩,了解幼儿的发展现状,观摩课堂有利于学前教育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基本技能课程的整合。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重点考虑的因素,换言之,基本的专业技能素质是学前教育学生在应聘时的敲门砖,然而,据调查,学生在大学中接受的基本技能学习虽然种类很多,但是由于技能掌握不熟练,毕业生并没有真正地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感到学习压力大,课程任务多,导致学生出现“样样通,样样松”的状况,最后应付了事。如果我们把学前教育基本技能课程在前期基础课程之上做一个课程整合,既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可以使W生更好地掌握学前教育地基本技能,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例如,我们实行“三科一程”模式,指的是各科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上,将钢琴、视唱练耳以及边弹边唱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对技能扎实地掌握。

(3)特色课程学习。当前幼儿园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各有不同,有传统教学、蒙台梭利教育、双语特色教育、瑞吉欧教育和华德福教育等。为了使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多样化,学校应在原有知识理论的基础上,开设不同教育理念的特色课程作为选修课,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喜好进行选择学习,因此提高个人特点及就业方向,打造核心竞争力。

(4)增加实践活动。根据《幼儿教师就业能力访谈提纲》总结可以得出,大多数幼儿园在招聘时,往往喜欢拥有实践经验的学生。因为较多的实践经验能够加快学生对幼儿教师工作的适应,对幼儿心理变化及发展也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增加实践活动对在校学生来说是必要的。我们可以开展“实践周活动”,每一周由不同的班级展开,进行幼儿园与大学的双向互动,在双向互动中对比学习,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经验。

(5)就业方向指导。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辅导员工作机制,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大多数应届毕业生在面临找工作时往往会出现迷茫、困惑等问题,由于对社会发展需要的不了解以及本身对未来的憧憬,导致教师介入帮助的必要性,教师应深入学生内心真实想法,帮助学生明确其就业方向和发展方向,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和社会价值观。

2.加强校企合作

(1)加强校企合作,能够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学校对学生进行实践课程的开展,改善教学模式,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2)加强校企合作,可增进学生对幼儿教师工作岗位的熟悉程度,提升学前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

(3)加强校企合作,对企业选择实践应用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可提高学校对于企业所缺少的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同时增加学前教育学生的就业率。

(4)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要利用与用人单位合作这一途径,建立对接机制,提高学生对岗位专业知识的了解,同时利用这一合作契机,深度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并将其合理的部分整合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中。将用人单位优秀的文化与学前教育的文化理念相融合,为在校学前专业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校企结合为的就是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让学生能够快速的适应工作。这样一来可以打消了企业对在校学生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这一顾虑,二来又能提升学生对工作的适应程度,实现校企双赢的局面。

文章围绕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校外见习、校内外技能培训等途径,提升其综合就业及创业能力。高师学前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全体教职人员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探索,将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整理,逐步地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体系,从而真正的达到提升学前教育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孙 梁.浅谈学前教育专业高职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4).

第5篇

1 新教育改革背景下职业中专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状况

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学校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不能只是将关注的目光放在基础知识及教材知识教导上,应注重学生身心综合发展,充分体现出健康第一的重要指导思想。但是,当前职业中专学校并没有对体育教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只是注重形式的体现,导致一系列问题存在,因此,我们必须要找出症结所在。

(1)存在严重的重技术轻理论的现象。很多学校为了能够带动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兴趣,所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技术传授上,并没有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导致理论知识被逐渐忽视;(2)体育教学基础设施欠缺。体育教学中肯定会运用到各种基础设施,但是目前很多学校欠缺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专体育教学质量。由于我国中专学校对体育教学的不重视,所以在资金投入相对缺乏,使得体育教学设施不够完善,成为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3)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高。教师的水平与素质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的教学效果,乃至整个体育教学的开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中专学校应将提高教师水平作为重要任务,对体育教学给予足够重视,建设一支高素质水平的师资队伍,提高体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体质逐渐上升。(4)教学检查与评价缺乏科学性。当前中专学校在体育教学检查与评价上缺乏科学性,大多数中专学校的体育课考核还是以考技术,测达标为主。这种不合理的教学评价不利于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评价方式方法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严重不符。(5)中专学生自身素质问题。中专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对学习缺乏兴趣,对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再者,中专生生活方式不够合理,不良嗜好相对较多,逆反心理比较强。由于大多数学生进入中专时年龄较小,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大部分学生是来自偏远农村,农村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难免导致许多学生存在“无病即健康”的错误思想。

2 职业中专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路论述

2.1 明确自身的独到之处

与其他普通性质的中学相比较,职业中专还是有一定的差异所在。在普通中学教学过程中还是将重点放在基础知识学习上,而职业中专则是更多的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重点针对应用型人才进行培养。大部分的中专学生从学校毕业后就会进入到社会结业,不会再接受更深层次的教育。因此,当前中专学校应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中专学校应该结合当前体育教学问题为本校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建立适合中专学校特点的教学体系。

2.2 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教育力度

学习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其属于系统性很强的任务类型,而想要通过学习取得理想的效果,那么不能只依靠实践教学实现。所以,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注重学生技能培训的同时,应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教育力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否则,根本无法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据此,中专学校应该及时转变观念,将理论课程教学放在重要位置,将其全面贯彻到技术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理论知识。

2.3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并不是离开了校园以后就意味着学习终止,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在实际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毕业后也可以将学到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到体育锻炼中。可是由于目前很多职业中专学校忽略了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导致学生接受不到正规系统的体育训练。然而,在快速的社会发展局势下,学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专业技术,还应该拥有一个强壮的体魄来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

2.4 加大对体育教学的投入力度,创建高素质教师团队

上文中提到影响中专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持续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其投资力度不足,导致基础设施欠缺造成的。所以,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下要加大对体育教学资金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体育基础设施,优化教学环境。同时重视对教师的职业培训,改善教师待遇,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素质,促进中专学校体育教学发展。

3 改善职业中专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3.1 政府加大对其管理力度

职业中专教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与管理,这就需要政府部门正确认识职业学院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对其展开正确的引导。同时还可以不定期的针对职业中专体育教学开展各种运动比赛活动,组织体育学术交流活动等,同时采用鼓励机制,每年在中专学校中评选一位优秀教育工作者,以此充分激发体育教师的工作激情。政府必须加大管理力度,培养出适应时展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

3.2 采取快乐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

实际上,职业中专的学生平均年龄都不大,在思维发展上还不够成熟,所以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教师应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在体育教学时采取快乐教学法,以此激?l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开展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良好习惯。

3.3 加大对体育教学方法的优化改革

教育教学活动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改革,这样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实用型人才。所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职业中专学校要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的健康发展放在重要位置,让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中形成坚强的毅力,?@得健康的身体,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以身作则,用自身行为去影响学生,将中专教育特点与体育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

3.4 结合实际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职业中专学校在实际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应突破原有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将多样化的内容结合起来实施教学活动,如:家庭体育、娱乐体育及部分竞技体育等,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一定的健康知识,同时还可以掌握强身健体的基本方法,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非常有益,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第6篇

 

0 引言

 

当前,高等教育转型是我国的社会热点,国家通过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来解决当前“大学生过剩”与“市场需求技术技能人才严重缺乏”冰火两重天的反差格局。今年国家普通高等院校中将有600多所院校进行转型,转向应用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侧重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西安翻译学院作为民办普通高校中的领头军,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转型趋势,经过科学研判和认真分析、研讨,认识到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着力探索促进自身转型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加快推进学院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的步伐,同时规划了一批示范特色专业进行转型试点改革,学前教育专业就是其中之一。

 

1 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学前教育关键在于师资,经过认真和广泛调研了解到当前陕西省乃至全国各类幼儿园教师队伍现状如下:随着人们对学前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学前教育需求与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日渐突出。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推算,目前陕西省幼儿数量3年增长47%,幼教缺口近7.5万人,到2020年我省幼儿教师的需求将达到12-15万人。①当前陕西省各类幼儿园教师队伍现状——从其他岗位转岗而来的幼儿教师比例很大,拥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不足,幼儿园及家长对目前的幼儿教师满意度低,社会上渴求有爱心、技能全面的高素质幼儿教师。

 

通过调研获知陕西省部属的陕师大到第二批次本科的西安文理学院、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咸阳师范学院、渭南师范学院、榆林学院、安康学院、商洛学院等具有师范属性的院校在省内成星罗棋布状态,学前教育均为上述院校的院级重点专业,在区域内是中坚力量,影响着我省的幼教专业的发展水平。他们严格执行着招生计划,严格控制着生源规模与师资结构,实验实训设施完备。在师资师生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实践教学等都保持着优势且发展型水平。

 

西安翻译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是2012年经教育厅审批的新专业,主要是培养幼儿园、学前教育培训机构等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前教育专业虽为西译新增专业,但目前在校生已有近2000人左右。西安翻译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目前与上述院校差距较大,暂不具备明显竞争力,但西译(西安翻译学院简称)极大地发挥着民办教育灵活的办学机制,实施着严格的教育教学管理,以良好的学风校风吸引着来自祖国各地的广大学子前来学子学习,他们生源素质高,求知若渴,可塑性极强。因此如何利用学院转型发展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契机,重视人才培养,积极探寻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途径,满足社会需求,提升学院专业品牌效益颇为重要。同时作为新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才刚刚开始,如何区别于其他同类专业院校,凝练自己的特色,产教融合找到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现实路径也是本专业发展的根本之路。

 

2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路径的建议

 

学前教育专业应紧跟时代步伐,抓住转型改革发展的机遇,改革创新,探索西译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发展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新思路,新举措。

 

2.1 明确专业特色建设目标,强调学生的多元化成长和复合型培养以提高就业竞争力

 

①学前教育专业应紧扣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设置既能体现学科专业特点、又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专业方向。依托西译外语优势和学院历史积淀,以大平台多方向的思路,整合现有优势教学资源,在确保幼儿教师全面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开设双语教学、音乐舞蹈、绘画手工、育婴早教等专业选修方向,强化具有不同专业特长学生的专业素质,以培养多能一专幼儿教师,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有高人一筹的就业竞争力。

 

②以市场需求、职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为途径。西译始终坚持“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和“专业+外语+现代化技能”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种模式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多元化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新时期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又被赋予了与时俱进的新含义,学前教育专业要在这模式下注重深化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高规格、创新性、应用型”拔尖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懂专业,又懂外语,还具备一定专业技能,工作后上手快,实用强,一定会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大大提升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并为后续毕业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

 

③注重探索依靠行业企业的办学体制,深化落实“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大平台,多方向”,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目前本专业与北师大紫禁长安学前教育集团、阳光雨露国际教育集团、陕西新荷学前教育集团等多家单位开展了校企合作,前期本专业教育实习的学生受到了合作单位的高度评价,并有多所单位提前来预订本专业的毕业生。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结合、坚持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对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这也着实促进了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2.2 突出特色性德育模式,以职业道德和技能培养强化学生综合素质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①教育的原点是爱,幼儿教育是人的启蒙教育,是奠定人一生的教育。现代幼儿教育越来越强调对于孩子的培养重点的不是知识的掌握,而应该是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个体思维方式、创新意识等。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未来幼师不仅要系统掌握学前教育的专业知识和育儿教育理念,更要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关爱儿童,自身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综合素质,才能真正胜任幼儿教育的重要使命,满足目前行业和家长越来越高的心理预期。

 

②以爱为前提,严为保障的全封闭准军事化管理模式。西安翻译学院一直坚持“全封闭准军事化严格管理”,传承丁祖诒教授“把学生放在眼皮子底下管理,让家长和社会都放心”的管理理念,学生进校时就明确提出“十不准”的要求,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由专门学管部门进行常态化检查和督促。这种管理模式,为培养高素质学生提供了有力保障,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社会和家长的高度肯定和赞扬。

 

学前教育专业在全院的管理模式下,进一步推进了“以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为目标、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德育模式。学生入校后,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贯穿“养成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每学年一个系列主题,由分院、系部、班级、各社团等共同配合,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活动。例如:长期在各教学楼内设置诚信购买区,学生购买日常学习用品,没有销售员,看清物品价格标注,直接投币到诚信箱即可,社团学生定期核对款项明细,对外进行公布;这项活动实施初期,确实出现了入不敷出现象,但是坚持一段时间后,每次对外公布的账目都能一一对应,并且学生还把这里当做了拾金不昧的平台,谁拾到书本、饭卡、钥匙等也会自觉放在诚信区,等待失主来认领。本专业的社团还积极与西安义工组织联合,长期服务社会上的空巢老人和残障儿童,言传身教带动了大批学生成为义工组织一员,无私奉献自己的爱心,并在义工服务中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实践。这样的系列主题教育,注重培养本专业学生的高尚品行、心理健康、感恩心态,弘扬和传递正能量,为培育学前教育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为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理念及健康的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夯实了基础,使学生就业时备受社会和行业的青睐,突显了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优势。

 

③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要把工作技能的培养落到实处。经过长期调研和行业反馈,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要更好的提升就业竞争力,在以下的工作技能上要充分重视和落实,工作技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专业技能、教学技能、生活技能。专业技能就是弹唱、舞蹈、美术等五大领域,学生应在工作之前把专业技能练好,并使自身在某方面最擅长,成为自己的亮点,同时在技能培养上要打破长期的模仿观念,注重打造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审美能力,老师没有创新性如何培养孩子有创新啊;教学技能有别于专业技能,常常受到忽视,但是作为幼师培养必须要重视把教学技能融入到专业技能课中,例如舞蹈与舞蹈教学是两回事,有很多跳舞好的毕业生,却不懂得如何进行舞蹈教学,这就是教学技能的缺失;生活技能是现在独生子女非常欠缺的,我们的学生往往不缺知识,但是缺乏常识,在幼儿园的实际工作中,年轻的幼师们是照顾孩子日常一切的小父母,如果自己在生活上都没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如何更好地照顾孩子们呢?所以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实际工作的调研和行业反馈的意见不容忽视,这样才能培养出实用强、上手快,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毕业生。

 

学前教育专业作为新建专业,应继承并发扬学院原有的传统优势,紧跟时代步伐,抓住学院转型改革发展的机遇,改革创新,积极探索西译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发展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新思路,新举措。希望通过多种途径的建设和探索,使学生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使毕业生的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赢得再招聘还认准西译毕业生的社会美誉,把本专业做大做强,成为名副其实的特色品牌专业。

第7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就业

一、引言

我国自1999年第一次高考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从2001年的l14万剧增到2009年的610万,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迅速走向大众化教育,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客观上使就业形势渐趋严峻,择业越来越困难。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民众对自身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但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也给高校的办学实践带来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尤其是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才强国战略的顺利实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涵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由美国著名社会教育活动家马丁•特罗教授提出的。这一概念按照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即在校生与适龄人口之比,把高等教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当一个国家大学适龄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比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15%一50%为大众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高等教育阶段。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2003年已经达到17%。由此表明,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涵,国内的学者们有这样几种看法:第一种观点是我国多数学者认同的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教授的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论;第二种是刘勤勇、唐安国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在量和质的规定性上,只是一种静态描述,而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即“通过主动改革,积极挖掘潜力,创造条件,转变教育服务对象,逐步将高等教育入学率提高到一定比例的过程”;第三种是史朝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不应仅仅是个数量指标,而且更应有质的规定性。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指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包括办学宗旨、教育目的、办学机制、招生就业制度、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等等均应面向大众,而不是只为“精英而设”,整个社会也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基础条件,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市场机制、普及的中等教育等。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现状

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带来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据统计,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有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20.7%,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在2010年之前,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将达到350万以上。这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丰硕成果,但在社会总体需求与往年基本持平的情况下,毕业生供给的大幅度增加,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从而给大学毕业生们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就业难”。

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就业的现状及形势,王晓莹、黄素霞将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现状概括为:(1)近期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需求有所减弱,供需矛盾有所加剧。(2)不同学历、层次、学校的毕业生在就业率上存在明显差距,高等学校毕业学历层次越低。就业率越低。(3)毕业生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集中的趋势明显。(4)录取研究生的数量和比例、出国留学的数量和比例及到非国有部门就业者有所增加。(5)就业指导和信息咨询服务体制不够健全;姜耀武、曹昆鹏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势必带来就业的大众化、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学生就业供需角色发生变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知识失业”三方面分析了就业形势。

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不完善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式也由过去政府的“统包统分”计划模式转变为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问“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模式。就目前来看,大学生就业市场还不够完善、不够成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公平、公正、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形成,信息、网络、服务、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地域、学校歧视依然存在。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滞后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暴露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很多高校在学科专业结构上,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对各类大学生的需求。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滞后,学校办学自较小,面对变化的经济市场及人才需求,学校灵活应变能力不强。如高校在人才培养层次上,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比例不合理。忽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创新精神、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市场需求有很大的距离。因此很多大学毕业生很难适应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三)大学生自身素质、就业观念与社会期望存在差距

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标准中只有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实在利益,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不少学生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不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还有很多大学生仍然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

五、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政府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并不断提供就业政策保障

政府要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制订各类相关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到农村基层工作;大力深化就业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对人才市场等中介机构进行规范整顿,规范信息收集和渠道。政府是高校工作的监督引导者,也是优惠政策、健全法制、良好就业环境的缔造者和维护者,对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

(二)高校应健全人才培养新机制

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就业后能否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与变化,是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主要依据。高校专业设置合理与否是决定其办学成功失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高校应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建立一个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根据国家经济发展规划,主动开展就业市场需求调研,根据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的变化,设置和调整专业。根据市场需要增加新知识、新技术课程让学生适应市场。增加应用型课程和学时,加大学生实习和实践的力度。注重实习、实践基地和教学设备、实验设施的建设。

(三)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从毕业生自身层面来说,当前大学生必须适应市场调整期望值,更新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择业时要从思想上排除一些固有的观念和不切实际的误区。目标定的过高或过低,对大学生就业都是不利的。大学生还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认真估价悦纳自己,对自身条件作客观评价,做到有的放矢,尽力避免在求职中的尴尬。学会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时做好调整选择的准备,以形成悦纳自己的积极态度和乐观向上的情绪。(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参考文献:

[1] 王晓莹,黄素霞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毕业生就业现状与问题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4)

[2] 黄紫华.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J]高教探索,2005,(3)

第8篇

【关键词】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就业教育;研究生

一个时期以来,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中短期拉动的作用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不仅仅是因为高等教育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科研成果以及创新动力等促进因素,也因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发达区域政府提供经费,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支撑,从而改善了教育条件,提高了教育质量和效益,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也面临着一些重大的问题,这就需要加强毕业后的就业教育,帮助毕业生树立就业的信心和先就业,再择业,的正确就业观念,真正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克服困难,保证毕业生成功就业。

一、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研究生培养目标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使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教育领域的经济现象、经济行为和管理行为的规律。单从培养目标来看,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毫无疑问归属于管理学;但是在学术界,则一般将其归类于教育科学,将其置于教育学系、教育科学学院等教学研究的机构内,鲜有将其归于经济学门类的。这样既造成了其学科归属的越级提升和各执一偏乃至混乱无序,也折射出这种合并的难以操作乃至有名无实。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科发展不能适应市场变化,这对本专业研究生就业影响深刻,使得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脱节,影响学生就业。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多数到高校做基层管理工作,从事教学和科研的人数较少,这就决定了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生培养目标必须适时修正和调整,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研究生就业现状和特点

随着高校的扩招,目前研究生就业越来越严峻,自从2003年以来,教育经济与管理学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一年不如一年,其就业意向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进人到金融、证券等行业。总的就业形势明显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地域选择上,主要集中在经济文化发达的沿海地区,一般来说,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的毕业生在经济文化发达的沿海地区找工作相对贫困地区来说是比较容易。比如,杭州的高校,受学校所在地影响及杭州自身的优越性,杭州成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毕业研究生首选就业目标,历年均有半数左右研究生选择在杭就业。其次,随着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形势的发展,就业政策环境进一步完善和地理条件的优越性,上海越来越成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研究生的又一择业集中地。北京、广东、江苏等地,也是研究生择业考虑较多的地方。但在西部地区的高校,由于教育条件的落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研究生就业意向基本上都是选择教育系统的工作单位,所以在西部地区的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研究生找工作有一定的困难。二是在行业选择上,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研究生在找工作时,在选择金融系统(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往往竞争不了经济类研究生。三是考博仍然是不少研究生的理想选择。尽管目前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形势较好,但考博仍然是不少研究生的理想选择,考取博士生的研究生每年呈现上升趋势。

三、教育经济与管理学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因分析

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研究生的择业去向我们可以看出,既有着区别于其他专业研究生的显著特点(如行业分布),也具有一些与整个研究生择业去向的共同的特点(如就业地区分布)。笔者认为,影响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类研究生择业的相关性因素主要有以下一些。

(一)毕业生自身问题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一般就业把高校、科研院所作为首选。而愿意主动去企业、公司工作,或愿意自主创业的学生寥寥无几。去高校工作的多数毕业生就业趋向为大城市的公办本科高校;因为就业压力和专业特性的缘故,绝大多数去高校工作的毕业生以做教辅人员为主,极少担任专业教师而近几年用人需求减少的单位大多是高校,囚为高校的辅导员大都饱和,而教学岗位多需博上才能胜任囚此,“结构性就业难”成为教育经济与管理毕业研究生的真实现状。

(二)职业目标不够明确

研究生教育是种专才的培养,但好多学生在就读期间不能很好地对自我职业目标形成个清醒的认识,这样就势必导致研究生阶段的能力培养与将来的职业要求相脱节。因此,根据个人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是必要的对教管专业而言,由于都认识到对日就业困难较大,不对口的就业就显得有点迷茫,所以大多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都很模糊,平常人努力的方向性不强,这势必增加教管专业学生将来就业的困难。

(三)地区经济、政策的差异是影响研究生择业的重要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人,东部沿海地区这些基础较好的城市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已经进人良性循环,虽然能容纳更多的毕业研究生,并能提供实现目标的良好环境,提出“构筑上海人才资源高地的设想”,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来沪工作。但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目前还有很多研究生面临着工作难找的问题。

四、教育经济与管理学高校毕业生发展对策与思考

(一)利用挂职锻炼等渠道,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研究生的教育改革应该以需求导向为基点,在制定培养计划,确定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素质要求,利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研究生的主体性,着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比如浙江大学是开展“研究生挂职锻炼”最早的学校之一,研究生到地市、乡镇企业挂职锻炼,帮助制定发展规划和开展管理体制创新,嫁接现代信息技术,解决技术难题。挂职锻炼是实现研究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业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架起了学校与社会的桥梁,使每位研究生增强了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提高了心理素质。

(二)注重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就业现状分析中发现有有些毕业生选择金融行业就业。在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类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拟选一部分既有专业理论素养(高级职称以上),又是金融、国际贸易方面的实业家,如银行行长、外企公司经理,作为研究生的第二导师,协助第一导师抓好培养环节;安排部分研究生在论文开题前到金融机构实习,结合实际问题,更好地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

毕业生的思想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号的阶段,必须与解决毕业生实际困难相联系。应该切实从关心学生出发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应经常深入班级寝室,关心每位毕业生的需要,给予及时和有效的帮助,尤其是要关心贫困毕业生和残疾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给予他们更多的就业推荐机会。对于完成学业有困难的学生也要给予高度关注,鼓励他们树立就业信心,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特点,给予就业推荐机会。

(四)树立正确就业观

帮助毕业生客观认识自我,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增强基层意识。就业大众化背景下,以往只要高中学历毕业生去完成的工作,现在需要研究生去完成,研究生不再是“天之骄子”,而是一名“普通劳动者”。学校应该积极培养研究生的基层就业意识,引导学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到基层去建功立业,实现自身价值;教育大学生将眼光放低,降低就业期望值;指导毕业生客观认识自己,理性分析自己的工作能力、优势不足,寻求与自己性格匹配的工作,而不是功利地追求高收入、高福利,应看重长远发展前景,将追求自身价值和服务社会联系起来。

五、结束语

随着地方经济日益活跃,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能否得以改善还要在于社会对于本专业的认知程度,使社会接受并认可本专业的现实性与重要性,这将为该专业学生在就业大环境中赢取一片天地;因此,推行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调动高校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是促进高等教育与加大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徐庆华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和探讨[J].人才开发,2008(5).

[2]黄海群,孙曙光.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探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1).

第9篇

田径在我国高校开展有一段历史了,其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属于一项基础的运动项目,其不仅有很高的竞技价值,同时对人强身健体有很大的帮助。田径运动是各项体育运动的开展的基础。在奥运会中田径运动被看做是最能够展现出体育精神的运动项目之一。田径课程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中属于一门主干课程,但是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往往会忽视田间健身的价值,导致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很难适应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在新时期环境下,我们要明确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积极的推进田径教学课程改革。

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积极培养那些优秀的体育教师,保证学校所培养出来的体育毕业生都应该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而作为一名田径的体育教师,不仅要求其具备是学习和掌握田径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而且还要在曾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和发育,此外,通过田径教学还能够积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从而显著提升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现阶段,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教学重点局限在技术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培养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的目标还不是十分的明确,其教学目标并不能满足新世纪对高素质体育教师的需求,其实质性的教学内容十分缺乏。总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课程教学缺乏相应的独立性和时代性,不能将田径教学的实质全面突显出来,这就导致了培养出来的体育人才规格和质量不高。

2.教学内容存在很大局限性

随着体育教学目标不断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导致了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必然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不然教学目标就无法实现,因此,在进行田径课程教学过程中,制定的教学内容一定要适合教学目标发展的需求,要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一些落后的,不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内容及时的剔除,保证教学内容符合时展的需求。但是现阶段,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教学仍然未全面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在教学和教学方法上也仅仅涉及到运动技能和基本知识的传递,从而忽视了田径教学与建设以及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过分的强调理论教师,而忽视了学生综合技能素质的提升机,学生在学习起来接受情况十分差。

3.教学方式十分单一

在田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高居于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体现,体育教学方式多数情况下都是以教学为主导开展的。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是教师把握着整个教学的节奏,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十分的枯燥。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收的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只是因为学习而学习,这种只是注重书本知识教学,而忽视了生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了。并且这种单一的教学十分容易忽视学生个体的发展,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二、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间课程教学的改革路径分析

1.转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

根据新时期对体育人才的需求,积极构建高校体育教育的新理念,在工作中首先,应该师的认识,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手段及时进行更新,完善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全面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观念的改变,使他们能够真正的认识到提高自身能力和适应社会的重要作用,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共同转变。同时,还要积极构建面向新世纪的社会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切实提高田径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2.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过程中,应报保证学生想象、对比和练习相结合。在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在课后要及时进行复习。在实践练习过程中,应该将教师指导和学生观察相结合,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始终将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放在教学活动的中心。此外,还需要通过对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和教育实习等方式进行优化,提高教育的质量和体育教学的水平。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