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5:17:4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成语教案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
1、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教学难点:
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媒体设计:
投影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二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6、成语故事三则)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这里的“则”是什么意思?(量词,当“篇”讲)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l)出示生字词。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说大话。
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
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指导书写
“楚”上下结构,上面是“林”,下面是“”。
“戳”书写时注意左宽右窄。第一、四笔都是“横折”,不是“横折钩”。
“滥”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奏”上下结构,下面是“”,最后一笔是“点”。
“俸”左窄右宽。右边注意与“奏”进行比较。
“禄”左边是“示字旁”,右下部不能写成“水”。
四、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词语(习字册)。
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
精读课文,完成作业。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精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1.抽读词语卡片。
2.填字成词。
自相()盾画龙点()()()充数张口()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
3.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滥竿充数》
1.请同学们查,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l)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人们觉得奇怪、可惜)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3)“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惊叹不已)
(4)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
1、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达到深层次整合。
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理论依据:
1、“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教学中要将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创新“称象”办法、打写设计等均基于此理念。
2、在主客观相统一的新型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尝试“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学习活动等的设计使学生处于一种自主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还能在适当的时候得到教师或伙伴的指导。本课资源、教学过程的设计等力求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3、学生发展性评价理论,促进学生潜能和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如教师和学生口头激励点评、利用平台互动评价等。
二、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
以下分析是根据教师对学生平时的了解和学生日常的学习表现而做出的。
1、学生能根据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积累归纳语言,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发言积极主动。
2、学生能够结合课文内容提出一些不懂的问题,并在小组活动时进行交流。
3、学生能借助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在阅读材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进行浏览,大部分学生在8-10分钟能够阅读完成8篇拓展阅读材料,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并能够进行简单复述。
4、学生能够熟练利用论坛进行交流和汇报。
5、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自己想办法解决一些问题,并有一定的打写速度,能够通过打写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内心感受。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利用观看演示、小组讨论、打写表达等方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网络上大量阅读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写作表达,促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习资源、设施环境、技术准备
1、教室环境:教师及学生每人一机的网络教室;
2、平台与系统:跨越式教学资源平台;苏亚星多媒体教室控制系统;多媒体整体系统设备;
3、课程资源:根据课堂学习所需制作的网络型资源,包括小喇叭、识字通、资料城、小作家、网络链接五部分;教学演示文稿;演示称象过程的应用程序。
前期教学情况
本课需要两课时,第一课时学生掌握课本中生字及新词,通过资源中识字通和资料城第一课时的阅读,使学生巩固对生字的认识、理解、使用,在增加学生阅读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识字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曹冲称象的办法;学习资源中课文背景资料的阅读使学生简单了解人物曹操和曹冲;学生对称象方法有初步的了解,但还不够深入。本课时教学设计为第二课时。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技能:
(1)、能够结合句子理解“直”和“才”的意思。
(2)、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步骤。(重点、难点)
2、知识技能、过程方法:
(1)、学习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重点)
(2)、通过学习了解曹冲善于从别人的讲话中受到启发,想出好办法。(难点)
(3)、通过网络资源的扩展阅读使学生了解更多善于观察,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的故事,从中受到启发。(重点)
(4)、通过为学生在资源平台留言板上创设情景进行打写,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难点)
(5)、通过学生熟练利用论坛进行反馈,增强了互动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2)、通过资源平台拓展阅读,开拓学生眼界,使学生深入理解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3)、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培养学生注意倾听的习惯和乐于与人沟通的意识。
4、教学内容安排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曹冲是个聪明、善于动脑的孩子;
进行符合学科特点,与教学目标相关的拓展资源的阅读,扩大学生认知范围;
在资源平台留言板上创设情景进行打写,既是对课文主旨的升华,又将所学转化为自我认知体验。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本课时为第二课时)
第一阶段:导入-看图揭题
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一位动物朋友,(ppt出示图片)谁来说一说这头大象什么样?这就是我们班的安佳媛同学,你们看,她和大象在一起,怎么样?
【目的:通过出示大象以及学生和大象的对比图片,使学生感知大象的高大,解决课文第二自然段的知识内容。】
第二阶段:整体感知,初步了解曹冲的聪明
要想称这样一头大象在1800多年前的古代可太难了。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五课“称象”,边读边思考,课文中谁想出好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追问: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课文中为什么用“果然”一词?
【目的: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体会曹冲的聪明,通过追问,解决第五自然段内容,使学生感受到称象的成功。】
第三阶段: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语言,进一步感悟曹冲的聪明才智
(一)学习第四自然段
曹冲想的好办法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应该读第几自然段?
1、自主学习,出示自学提示:默读第四自然段,曹冲是怎样一步步称出大象的重量的,标出步骤,不懂的地方做标记,看看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小组交流,共同在论坛上发表讨论出的称象步骤,解决不懂的问题。
【目的:转变学生角色,学生自主的学习,主动去思考、建构,敢于提问质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大范围深层次的讨论。而利用论坛进行小组间交流和汇报,提高了交流的效率。淡化了教师的预设与讲授】
3、全班交流,反馈,教师相机点拨,板书
赶象上船观察画线赶象上岸装石上船到线称石
4、演示称象过程,师生共同叙述称象步骤。(演示应用程序)
【目的:通过演示解决难点,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称象的过程。教学媒体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5、指导朗读:练读—指名读----评读
曹冲就这样一步步称出了象的重量,那时的曹冲才七岁,“才”可以换成什么词?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爱动脑
曹冲这么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那我们该怎样读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练读—--指名读----评读
【目的:学生不仅读出自己的感受,而且通过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更深入理解文章。】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同学们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这段写了什么?
“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大臣们有的说这个,有的说那个,可以用一个什么词?(众说纷纭、各抒己见、七嘴八舌......)
【目的:拓展学生的词语积累,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2、但曹操听了-----直摇头。
比较: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直:一个劲儿地,连续不断。多一个“直”程度不一样,语意更重了。
3、曹操为什么直摇头?为什么不赞成大臣的办法?
4、既然大臣的方法不可行,而曹冲称出了象的重量,重点介绍曹冲称象不就行了吗,把这段文字去掉行不行?为什么?小组讨论。
a曹冲的方法与大臣的办法有什么联系—--促使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文章,教师点明“以石代象以船代秤”;
b通过官员和曹冲的对比,凸显出曹冲的聪明。
【目的:通过是否去掉第三自然段的思考,突破文章的难点,渗透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文章和对比思考问题的学习方法。重视篇章的把握,强调了语言的整体感知、整体语境的理解。】
第四阶段:拓展思维
七岁的曹冲就想出这样的好办法,你们比他还大呢,有没有称象的好办法?
【目的:高层次创新思维的培养,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第五阶段:利用资源进行拓展阅读
你喜欢这样的故事吗?资料城里还有很多,让我们快去看看!反馈:你读到了什么故事?这些故事的主人公都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共同特点?
【目的:大量的开放性学习资源,适应不同需求的学生,此时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通过资源使学生阅读到更多的相关主题的文章,能深入感知遇到问题动脑筋想办法解决,从而深化课文主题。】
第六阶段:平台留言板发表留言
这么多人都能够利用聪明才智想办法解决问题?你们可以动脑筋帮助小明解决个难题吗?
“有一天,小明独自在家,他想:妈妈很辛苦,我来打扫屋子吧。想到这里,就干了起来,一会儿擦擦这里,一会儿扫扫那里,忙得不亦乐乎。哎呀,只要把垃圾倒掉就可以大功告成了,小明欢呼着跑出去倒垃圾,突然,一阵风吹来,只听“咣”的一声响,门被撞上了,小明被关在了门外……”
打写后反馈交流,学生利用平台评价系统相互点评。
【目的:通过打写使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内心感受,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而对他人作品的欣赏评价,对自己、对他人都是反思促进的过程。】
第七阶段:总结下课
曹冲认真听别人议论,从中受到启发,用船代替秤,用石头代替大象;最主要的是他平时就注意观察事物,善于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同学们也像曹冲那样动脑筋,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问题你们一定能够很好地解决。
板书设计
赶象上船
观察画线
5称象赶象上岸爱动脑
装石上船
到线称石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学习目标达成
(1)、学生能够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通过画批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2)、在小组活动中,能倾听、协作、分享。能对别人的发言给与客观评价。
(3)、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表现积极。
2、教学效果分析
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教学重点: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第一课时概括情节并分析第一部分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小说的创作可谓百花齐放,鲁迅、巴金、茅盾、郁达夫等人在现代文学史上都各树一帜,而沈从文的作品也另辟新径,为现代文学注入了一股难得的清新之气。
二.介绍作家作品。
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识字与解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喁喁()黑黝黝()焖菜()挪移()竹篁()碧溪且()傩送()涎皮()甬道()莞尔()滨水()蒿艾()角隅()胡诌()嗤笑()茨滩()碾坊()茶峒()
2.用下列词语编写一段话:
神往倾心间或悲悯信口开河自言自语
四.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品味的小标题。
(依次可命名为:往事如梦或移动的心、梦中人的梦或为了谁、水中望月或未了情缘)
五.赏读第一部分:
1.这部分可分几个层次,试进行概括。
提示:可分两部分。“黄昏来时……很觉得悲伤。”表现翠翠内心的骚动不安;“天夜了……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写爷爷讲妈妈过去的爱情故事。
2.翠翠为什么看到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凄凉?
提示:一方面内心寂寞惆怅,一方面又迸发出骚动不安的爱情的火花。
3.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
提示:是那朦胧中的爱情,后文说“新的人事”“生活太平凡”与此同。
4.翠翠真的想逃走吗?她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提示: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实际上反映了其内心的无聊与孤寂。
5.“祖父不理会她”真是她“觉得悲伤”的原因吗?
提示:祖父不理会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抚慰是真。
6.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神往倾心”呢?
提示:主要是对母爱的渴求、对母亲的怀念。
7.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的爱情故事那么感兴趣?
提示: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朦胧胧的期盼。
六.作者在这一部分中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作用不尽相同。①烘托夜幕降落时的气氛;②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③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④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
七.作业:课后练。
第二课时分析二三部分,赏析小说中的风土人情
一.讲析作业:课后练
二.分析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又可分为几层?请加以归纳。
提示:两层。“老船夫做事累了……他就不去惊动她。”写翠翠梦中听歌摘虎耳草。“第二天……不告给翠翠一个字。”写爷爷张冠李戴,事情发生波折。
2.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3.爷爷“张冠李戴”的前后神情有什么变化?
提取:“温和悲悯地笑”——“快乐”——“涎皮”——“脸色那样难看”——“莞尔”;神情的变化体现出他把翠翠许给大老的强烈意愿,及对翠翠的深切关怀。
4.大老为什么要让弟弟先开口?
提示:一是他老实厚道,让着弟弟以求公平;二是弟弟唱得比他要好,自己不便启齿。
5.老船夫为什么不把事情的前后经过告诉给翠翠“一个字”?作者安排这样的细节有何妙处?
提示:老船夫不告诉翠翠是因为害怕她走母亲的老路;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悲剧情节发展的需要。
三.分析第三部分:
1.第三部分的有几层意思?请概括之。
提示:有两层意思。“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自己便也坐到那岩石上了”写爷爷将亲事委婉告诉翠翠。“月光极其柔和……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写爷爷月下为翠翠唱歌。
2.爷爷问翠翠选哪一个,翠翠为什么不答?
提示:翠翠其实心里是早有所属的,只是在爷爷面前不好意思说出来。
3.翠翠拿芦管出来吹,又吹不好,这是为什么?
提示:她一心等着傩送为她唱歌,却等不来,心里乱。
4.翠翠何以要求爷爷唱个歌来听?
提示:她的本意是要想知道傩送为她唱过的是什么歌。
四.作者为什么把他的小说中的人物都塑造成一个个不愿多说话的形象呢?(讨论)
提示:是为了表现作为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的湘西,人们身上那种孤寂的色彩。
五.本文第二三部分中也有一些环境描写的语句,试分析它们的作用。(学生议论后作答)
六.作者写作《边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结合课文提示和时代特点讨论)
七.布置作业;课后练习。
按时上学
按时回家
二年二班
苏春蕊
一、教育与训练目标
1、懂得为什么要按时上学和按时回家的道理。
2、初步学会怎样才能做到按时上学和按时回家。
3、初步养成上学和放学时对老师、家长、同学说礼貌用语。
二、教育与训练要点
1、小学生应当遵守作息时间。
2、睡觉前要整理好书包,按时睡觉。
3、按时起床,按时到校。
4、上学路上,放学路上不玩耍。
5、上学时、放学后应当主动运用礼貌用语。
三、教育与训练准备
1、一只能拨动的钟面。
2、一张作息时间表。
3、一段自制的“小明是时间的主人”录象或自编的小品。
四、教育与训练过程
1、启发导入
小朋友我们都是小学生了,小学生就应当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做到“按时上学,按时回家。”
2、演示讨论,明理导行
(1)为什么要按时到学校呢?归纳:我们这个学校是大家组成的集体,只有大家按时到校才能一起学习,一起活动。如果大家不按时到校,学校就不能按时上课,就会影响学习。
(2)什么叫按时到校?(学生讨论)
出示:能拨动指针的钟面和作息时间表。教师边讲边演示。
(3)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当一名按时到校的好学生呢?怎样才能做到按时到校呢?
A教师归纳:
睡觉前要理书包,晚上八点要睡觉。不睡懒觉起得早,穿衣吃饭动作快,背起书包上学校,上学路上不贪玩,按时到校挺重要。
B集体模拟训练。(教师当时间老人,一边说一边拨动钟面的指针。)
C请学生各自估计一下从家按理到学校的时间。
(4)放学了,要按时回家。
(5)辨辨说说“你该怎么办?”
A晚上八点了,爸爸妈妈在看电视,你也很想看,这时你该怎么办?
B早上小闹钟已响了,天气又冷,你还想睡一会,这时你该怎么办?
C上学路上,你看到小摊上有五颜六色的粘纸,想去看一看,这时你该怎么办?
D放学时,同学对你说:时间还早,我们玩一会再回家。这时,你该怎么办?
3、学榜样,激情感,再训练。
(1)放自制录音或演小品。内容:小明是个懂礼貌守纪律的好学生。
(2)边看边思考:小明哪些地方做得好?
(3)讨论思考题,归纳:小明不但能做到按时睡觉,按时上学,按时回家,还很懂礼貌。
A上学时,对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再见!”
B上学时,见到老师行了礼,对老师说:“老师早!老师好!”见到同学说:“同学早!同学好!”
C放学时说:“老师再见!同学再见!”
4小结:今天我们懂得了做一个小学生要做到按时上学,按时回家,并且学会了怎样做到按时上学和按时回家,那就做了时间的主人。我们还学习了在上学和放学时的礼貌用语。希望大家从今天开始,向小明学习。
二课 做好课前准备
二年二班苏春蕊
一、教育与训练目标
1、使学生懂得做好课前准备是上好课的前提。
2、学会按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并逐步养成做好课前准备的良好习惯。
二、教育与训练要点
1、下课了,下面准备好下一节课的学习用品再去玩。
2、学习用品应当按规定的位置放好,动作要快。
3、预备铃声响,停止一切活动,依次进教室,等候老师上课。
三、教育与训练过程
1、谈话导入。
我们小学生,在学本领前,也要把学习用品准备好,这样蚕能顺利地学本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做好课前准备”。
2、演示明礼导行
(1)课间十分钟先做好课前准备。小朋友,下课铃响了,你想想,应该做什么?(讨论)
下课铃响了,这是告诉你:快快做好下一节的准备工作,再去小便和玩耍。你应该知道下一节是什么课,需要准备什么学习用品。你应当:A把上过的课本放进书包里。B把应该交的本子交上去。C把下节课的学习用品按老师的规定放整齐,然后离开教室去小便和玩耍。
(2)学习用品应当放在指定的地方。我们在做课前准备时,学习用品应当放在什么地方
呢?
3、听老师口令,上课。
(1)讨论:听到上课铃,同学们怎么样?
归纳:上课铃响了,就是告诉你:上课啦!快进教室!同学们都立即停止一切活动,依次走进教室,赶快坐在自己的位子上,看看学习用品有没有放整齐,静下心来,放好小手,等老师来上课。
儿歌;上课我做到:铃声响
进课堂
起立直
不乱晃
认真听
专心想
大声发言
工程教育案例教学法机械制造工程学一、引言
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我国大学生的数量已经超过了2200万,而工程专业学生的比重约占三分之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飞速发展,迫使用人单位需求与国际接轨的工程师。随之,各类大学不得不突破传统的工程教育模式,选择更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当前的工程教育模式现已无法满足工业发展对高级工程人才的需求,存在的主要问题为:(1)课程缺少技术、实践内容,而多为学术、理论内容,学生极少获得项目或团队实练机会;(2)教学内容求深、求细,强调课程系统性、完整性,忽略学科间交叉性、渗透性;(3)课堂上一味地灌输深奥理论,使学生在一个缺乏适应性和竞争力的环境中学习,忽略了自学才是提高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前提;(4)当前工程教育尚未针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做出相应计划,缺乏知识管理、系统思考、团队协作,职业道德,创造性与工程设计等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我国各级别高校不约而同地借鉴一些著名大学的改革经验,采用新工程教育模式,推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目的都是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意识到薄弱的实验环节有悖于工科课程的工程实践性要求,各校推行工程教育改革首先皆聚焦于增加实验、工程实训等实践教学学时,这就需要大量的实验资源。然而,相对于学生人数,实验资源比较匮乏,单纯增加学时难以使学生利用实验真正理解课程内容。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很多高校在工程教育改革过程中倡导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方法,这样既不需要刻意增加实验学时,又可让理论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深刻理解课程理论知识,培养其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
二、工程应用案例教学法
工程专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及应用能力,而这两项能力是在自主分析问题、团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采用工程应用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开放互动式的、并不算新兴的教学方式,它不是指教师在课堂中为解释某一理论或概念而进行的举例分析,而是将现实环境所遇的问题通过真实的案例呈现出来,并设计适当的案例问题,针对同一问题为学生设立不同探讨角度的情境,使学生体验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与成就感,大幅度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创新性及工程应用能力。
案例教学需要一份事先周密策划和准备的教学材料(案例)及正确使用该材料(案例)的特殊技巧。实施过程需师生共同参与,教师结合一定理论知识,设立讨论主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首先开展讨论甚至争论,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交流互动,然后通过收集和评估信息、结合理论知识提出多种解决方案,最后经交换经验和观点得出最优解决方案,来达到解析理论和开发思维的目的。
三、案例教学在工科教学中的实践
1.案例的精选
选择合适的案例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计划的前提条件,中心围绕着应用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在符合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所选案例还应具备以下几点要求:
(1)真实性。案例必须源自现实生活,不能坐在椅子上捏造案例。形象、直观、生动的真事案例,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
(2)综合性。案例要符合教学内容,既要有课程针对性,又要顾及专业多学科间知识的交叉与渗透,体现出专业综合性。
(3)代表性。所选案例必须是典型的、学生相对熟悉的工程实例。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案例容易使学生产生认同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4)直观性。简单明了的案例,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信息量太大的案例短时间内难以深入分析和讨论,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5)可判定性。选择案例时需要考虑该案例是否能设立多种情境并得出最优解决方案,便于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取得相应成果。
2.案例教学法实践
《机械制造工程学》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实践性较强。将案例教学法尝试性地应用于该课程中,以机床夹具设计作为教学案例。
首先,教师在完成理论课讲解之后,通过文本、影片等方式介绍案例内容,并说明学生工作内容及任务要求。
其次,学生在透彻理解夹具设计要求的基础上,小组协作分工,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机床夹具设计的相关信息,分析不同设计方案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获得解决方案。
再次,各小组需要准备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并在组内讨论各种机床夹具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及可行性,提出小组决策方案。
随后,以小组为单位,派出代表展示本组的设计方案,全班讨论后得出机床夹具设计的最终方案。
然后,将最终方案与实际机床夹具进行比较,教师参与评价并分析方案的利于弊。
最后,要求学生归纳总结设计分析过程,撰写书面报告。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的角色只是“导演”,
起到指导、监督、评价的作用,而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任务完成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学生本身的努力、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教学法效果分析
案例教学法在《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中实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积极性。由于《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内容较多,涵盖知识面广,教师“满堂灌”理论,会使学生在进入学习状态缓慢的情况下逐渐丧失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彻底颠覆了专业课上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通过参与具体的案例,使学生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把课堂营造为一个知识交易市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可以自由分享学,求知欲空前膨胀,课堂积极主动性显著提高。
(2)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由于《机械制造工程学》是实践性要求较强的一门机械类专业课程,案例教学方法的运用,避免了理论脱离实际的尴尬境遇,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工程案例,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面对实际情况的分析应变能力。
(3)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案例具有开放性,如《机械制造工程学》中对加工同一零件的夹具设计方案多种多样。学生根据同一案例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所以并没有固定或单一的答案,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归纳总结能力。仍以《机械制造工程学》中加工同一零件的夹具设计方案为例,案例教学收尾阶段,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机床夹具设计的过程及结果重新组织并形成报告,既要突出重点和要点,又要简明扼要。报告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的过程,而是经过知识整合之后的结果,这一过程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四、结论
高等工程教育培养出的毕业生,应具备工程实践性、团队协作性和思维创新性,因此,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使工程教育真正“回归工程”迫在眉睫。而课程教育处于高等教育的核心地位,改变教学方法成为培养出“高级工程师”的首要任务。案例教学法立足实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亲力亲为。实践表明,在工程教育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永华.应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工科大学生工程素质的探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6(1):106-109.
[2]佟永祥,江树勇,吴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高教论坛,2010,(7):70-71.
[3]李杰.案例教学法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2,34(6):153-156.
关键词 生命教育 生命安全教育 野外生存课程
1 生命安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
“生命教育”是帮助关于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学校的“安全教育”一般包括交通消防安全、人身伤害安全、饮食安全、设施安全、教学行为安全、心理健康安全等方面。生命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密切相关又略有不同,对二者进行一定的概念辨析是有必要的。
从课程设置看,生命安全教育主要是培养人类在其活动领域中,预防自然和人为危险、预防各种有害因素的理论和实践的一种科学知识体系。目的在于形成人们对自身周围安全问题的自觉的负责态度,培养学生认识和评价人的生活环境中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并选择抵御危险的防御方法以及在出现危险时消除不良后果和进行自救、互救的方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实用性。
2 生命安全教育视角野外生存教育的课程构建模式
野外生存是指个体或团体在大自然环境中,在没有外界人为提供维持生命的物质及医疗的条件下,靠自身及团体的力量维持生命的能力。在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新形势在逐步发展,随着体育课程教学的内容与组织形式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和大自然的趋势日益明朗,野外生存课程也逐渐进入高校体育课堂。野外生存课程对学生正确理解生命、善待生命、珍爱生命、弘扬生命价值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2.1 野外生存教育课程的构建模式
2.1.1 课程目标设置
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中提高生命保护的意识、知识和技能,掌握心理状态的调试方法,增强避险自救、互助技能和珍惜爱护生命的能力。对生命的尊重是生命安全教育的基础,必要的危机意识、自救互助能力是生命安全教育的核心。
从课程目标设置内容上,野外生存教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目标。野外生存教育以生存作为最低要求和目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对生命的重视和珍惜,获得思想道德境界的升华乃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1.2 课程内容设置
目前,我国生命安全教育系统并没有明确规定,相关研究认为在体育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身体安全教育(运动安全教育、运动损伤教育、急救教育)、公共事业安全教育(灾害的逃生技能教育、自救互助教育)、心理安全教育(珍爱生命教育、心理疏导与预防教育)和职业安全(职业环境安全、意外伤害安全)等方面的生命安全意识和知识技能。
在课程内容上,天津体育学院旅将野外生存教育课程划分为课堂理论教学;体能、技能的训练与野外生存模拟训练教学;野外实践活动教学3个模块。
野外实践教学包括野外方向与道路的识别、负重行走、攀岩、岩降、担架制作与伤员搬运、露营地选择、水源与食物采撷等内容。
2.1.3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以具体的课程为对象,以判断课程的价值及功能为目的的实践活动。体育课程评价目的的出发点应是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体育素质,进而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体育素质。生命安全教育视角下的野外生存教育的课程评价是以对学生的发展为依据,而非对学生的优良中差做出评比,不依靠测试的数据作为评判。
2.2 生命安全教育视角下野外生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野外生存教育课程的教学中,包含了对自然和环境的爱护、对生命的珍惜、对突发问题的处理等生命安全教育内涵,既有理论性更有实践性。从课程内容设置可以看出,校内的模拟训练与野外实践活动,让学生真切的领悟生命的伟大与渺小,体验幸福与快乐,体验困难与挫折,在人际交往中体验责任和感恩,可以得到其它体育课程达不到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 城郊小学 安全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uburban
Elementary School Safety Education
PING Fang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46)
Abstract Safety education related to the stability of society, the paper through interviews and research to find literature, summed up in the suburban elementary school safety education problems and come up with strategies to strengthen the idea from government support, improve teacher quality, safety and education in many ways.
Key words suburban elementary school; safety education;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小学生安全事故频发,揪紧了社会各界的心。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在他们身上发生了这么多让人神伤的苦痛,我们不禁需要反思当今小学安全教育的现状。生命大于天,安全无小事,儿童的身心发展都处于形成阶段,他们对于外界缺乏正确的认知,于是这一阶段的安全教育就尤为重要。纵观我国现在的教育体制,小学安全教育这一块明显缺失。小学安全教育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各级部门也相应出台政策,力图强化小学安全教育,为青少年的茁壮成长保驾护航。
早在1996年,国家就确定每年3月份最后一周的星期一,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2006 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公布,之后国家陆续颁发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安全教育”作为专章予以规定),《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一系列政策法规指导全国中小学的公共安全教育。今年年初《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加强师生安全教育。”这些都佐证着安全教育势在必行。
2 城郊小学安全教育的界定
2.1 城郊小学的界定
当今社会城市化水平加速,城市的外延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城市市区与郊区相接壤的地区,即所谓的城乡结合部,笔者将其概括为城郊。城郊小学,顾名思义,就是在城郊地区设立的公办初等学校。
2.2 安全教育的界定
根据《教育大辞典》的解释,安全教育的定义为:“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教育内容之一。旨在使学生和职工树立重视安全生产的观念,掌握本职安全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养成相应的良好习惯,以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主要通过开设课程或讲座、制定规则、张贴宣传画、组织安全竞赛等方式进行。学校还将它渗透于专业课和实验实习教学之中。”
在我国,小学安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基本涵盖了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们分别为:交通安全教育,日常生活安全教育,活动安全教育,自然灾害中的自我保护教育,社会治安教育,意外事故处理教育。
3 当前城郊小学安全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安全教育的历程基本和人的一生等长,无论在哪一个阶段,安全教育都不容忽视。小学教育阶段的安全教育,更是重中之重。笔者通过走访南京的部分小学,向学校相关负责人员了解情况,汇总后分类反思,归纳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3.1 只注重学科成绩,轻视安全教育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中考和高考这两个指挥棒仍然发挥着巨大功效,安全教育在无意间被淡化甚至忽视了。学校紧跟着考试要求来制定教学计划,工作重心围绕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一心抓升学率。考试不需要考安全教育的内容,于是学校和老师就将本该十分重视的安全教育内容放置一边。只有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文件时,才会轻描淡写地对学生进行一番教育。通常情况下,一学期难得的一两节安全教育课都会被“主课”所占用。在这种情况下,安全教育的成效可想而知。
而在国外,从幼儿开始就接受安全教育。美国的儿童从保育院、幼儿园时期就开始接受安全教育,小学阶段则开始接受系统的安全教育。
3.2 相关部门投入的专项资金不够
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投资的事业,小学的安全教育更是如此。有些地方政府不愿意拿出专项资金来投资安全教育,认为其在短期内不能有明显的成效从而无法展示其政绩。然而安全教育是根植于小学生整个人生历程的一项教育内容,关系的是国家未来的发展。
放眼日本,安全教育有专门的教材,是一套在2000年由文部科学省发行的连环画式彩色拼版教材――《为了保卫我们独一无二的宝贵生命》。这套教材共有七张,面向1至3年级和4至6年级的内容各不相同。
3.3 教师缺乏安全教育的知识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角色。目前,学校通过公开招聘考试录用的都是针对专门学科的教师,像语文、数学、英语、自然、音乐等。然而,众多科目中并没有安全教育这一门类,学校的教师群体基本都缺乏安全教育的知识。他们无法给予学生恰当的安全教育指导,只是浅层次地向学生传递一些政策口号的内容,无法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养成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习惯。
3.4 家长教育方式存在问题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影响可见一斑。然而,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是基于生活经验,他们采取的教育方式也偏向简单粗暴。例如:一旦发现孩子去池塘边玩水、徒手爬树等就直接将孩子领回家打骂一顿,或者就是严令禁止孩子做各种他们认为危险的事,并且在孩子的耳边反复强调。殊不知,这一阶段的孩子好奇心与逆反心理最重,家长越是不允许做什么事情,他偏偏要冒险去做,如此发生安全事故的几率就大大增加了。
3.5 现有教学形式死板,不成体系
我们国家规定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在三月份很多学校会开展安全教育相关的种种活动,但是这些活动都十分零散、不成体系。学校虽然根据教育局的文件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但基本都流于形式,没有督促落实的机制。等到真正发生安全事故时,学生往往慌乱无措,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地避难,导致很多无辜生命的陨落。因此,将安全教育形成一套规范的体系,增强操作性,落实到日常的生活实践中十分关键。
4 解决策略
4.1 强化理念,树立安全教育观
各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秉持“安全教育工作第一”的理念,始终以学生的生理心理安全为工作目标,使学生获得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身体和心理都处于发展阶段,这时他们对于安全事故的危险性和潜伏性并不了解。我们要牢牢抓住这个关键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安全教育观,使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拥有坚固的基础。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安全教育观,不仅有利于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落实,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4.2 政府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学校是公益性社会事业,它本身并不盈利,但是安全教育的相关设备设施都需要资金的投入。这时相关政府部门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安全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它关系着学生的生命安全,关联着社会的稳定以及国家的明天。所以,政府部门要有所行动,为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保驾护航。
4.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具体施教者,教师自身安全教育知识素养的高低决定着学生所接受的教育程度的高低。针对当前教师安全教育知识匮乏,综合素质不高的现象,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严格把关,从教师的选聘开始把关,在录用教师时进行安全教育知识的考查。对于已经在职的教师,应该要在国家的各级各类教师培训的过程中加入安全教育的内容,让教师们逐渐掌握必备的安全常识,掌握有关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技能。如此一来,校园里很多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得到了有效的预防,所造成的损失也能减到最低。
4.4 采取多种形式普及安全教育
(1)邀请警察或者律师等职业人士为学生举办安全教育讲座。学校由于自身教学资源相对有限,这时候积极与外校的相关部门展开合作,联合进行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通过开展警校共建活动,综合治理校园周边的环境,能够有力地规避外来干扰;同时,经常邀请民警到学校开展讲座,利用发生在当地、学生身边的案(事)件、事故对学生进行教育,能够有效增强安全教育的效果。
(2)定期举行灵活多样的校内安全教育活动。安全意识的形成,安全习惯的养成需要耐心的培养和教育,安全教育不能停留在简单的行为管理上,我们可以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活动的形式普及安全教育。例如:校园广播、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情景模拟、黑板报比赛、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在南京百家湖小学,每年的三月是学校的安全教育月,每个星期都会组织一个主题的活动宣传安全教育,像黑板报比赛、安全教育小讲坛等等。
(3)家庭的教育。安全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教育任务,仅凭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学校要联合家长,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家是孩子栖息的港湾,父母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容小觑。学校可以定期发告家长书,通过校讯通等通讯方式告知家长一些安全教育事项,帮助家长有效地在家中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的辅导。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小学中开始流行起一种叫做“家庭逃生图”的作业,由孩子和家长共同完成,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尝试。如今很多学校的安全教育通过“不许……,不能……,禁止……”等方式让孩子被动接受,而绘制“家庭逃生图”则是鼓励孩子主动面对安全问题并找出解决它的办法。
(4)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成学生安全意识的增强。学校、家庭、社会是学生成长三个环境要素,它们三个交织在一起形成合力,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全方位、多领域的安全教育环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养成安全意识和习惯。学校在上学期间组织安全教育课程,家长在家中与孩子进行安全教育的实战活动,社区可以有规律地组织孩子喜闻乐见的安全教育游戏、小讲坛等,共同推进安全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开勇,冯维.论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现代科学研究,2009(5).
[2] 马爱兵,史小兵.长治市中小学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长治学院院报,2012(9).
[3] 马爱兵,史小兵,李婧.中小学安全教育的成效、原因及措施分析――以长治市为例[J].长治学院学报,2013(1).
[4] 孙丹丹.中小学安全教育实施的问题分析及改进策略[J].科教文汇,2009(2).
一、工作目标
1、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薄弱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提升,骨干教师队伍基本形成,办学水平明显提高。
2、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教学设备得到添置,学校图书有所增加。
3、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薄弱学校规章制度逐步健全,常规管理得到落实,学校管理总体水平得到提升。
二、支教方式
1、结对帮扶。城区学校要在经费、办学条件、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理念方法等方面对农村学校进行帮扶。可以采取教师支教、交流学习、送教下乡、联合备课、共同开展教科研课题研究、共享校本研修资源和课程改革成果、互派管理人员、帮促内部设施等多种方式开展结对帮扶。通过帮扶,使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水平明显提升。
2、交流支教。城区学校每年按5%的比例安排骨干教师赴农村学校支教,农村学校每年根据支教教师数量安排同学科教师赴相应学校学习,中层以上干部(或后备干部)在对方学校挂副校长。交流支教人员要承担教学任务、参与教研活动和教学管理等。交流支教教师须具有三年以上教龄,年龄不超过45周岁,支教时间为一学年,每年选拔一次。
3、送教下乡。由县教研员、各级名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县级以上教学能手等组成专家讲学团,每学期到农村学校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专家讲学团成员每学期至少承担不少于12学时的送教任务,送教下乡可采取专家报告、名师讲学、观摩教学、说课评课、专家咨询、校本培训指导、交流互动等多种形式。
三、政策措施
1、建立激励机制。支教人员考核合格的,在评优树先、晋职晋级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从2010年开始,凡城区学校教师45周岁以下,没有参加支教活动及农村教学工作经历的,不得晋升和聘任高一级职务,不得评为县级及以上先进个人,不得参评县级及以上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名师等。支教人员在原学校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工资福利待遇等由原学校发放和调整。支教人员生活补助费和交通费按每人每月100元的标准由原学校发放。
2、设立专项经费。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教活动。
四、组织管理与考核
1、组织领导。成立城区教育支援农村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支教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和监督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人事科,具体负责支教工作的落实和管理。各乡镇教办、有关学校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负责本乡镇、本学校支教工作的组织、管理、考核、协调和监督。
2、支教管理。每学年结束前,县支教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专门人员对支教工作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各乡镇教办要对本辖区内学校开展支教情况进行逐一检查,及时总结经验,研究问题,改进工作。
3、考核。城区教育对农村教育的支教情况纳入教育工作年度督导考核评估。教师支教期间,以工作学校管理为主,由工作学校负责按学年度进行考核,支教教师统一填写《*县支教教师考核表》,存入本人档案。
4、表彰奖励。县支教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对支教工作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评选表彰,并给予适当奖励。
【关键词】STEM教育;小说工程;中小学;跨学科整合;工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6)07-0075-0
背景说明
科学、工程等相关学科的发展状况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密切相关,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均开始大力培养相关领域人才。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国家出现了学生对工程相关职业兴趣消退、选择从事相关职业的人数不断减少的状况。为应对人才危机,美国自21世纪初开始大力发展STEM教育,即整合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案、教育标准。2015年底公布的STEM教育法案明确提出要加强培育STEM学科教师,增加各种非正式STEM项目等,足以显示出STEM教育在各方面开展的紧迫性。STEM中科学和数学是相对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评价标准相对成熟,教育者对工程、技术教育的关注则比较少(范燕瑞,2011)。2011年和2013年,美国相继出台了《K-12科学教育框架》(A Framework for K-12 Science Education,以下简称《框架》)和《下一代科学教育标准》(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以下简称NGSS),其中反复强调科学与工程实践、跨学科概念以及学科核心概念三个维度。《框架》指出其教育目标的设计是为实现科学与工程教育的构想,学生能够深入情境,积极调动所学知识参与工程实践,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与过去强调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的主要思路有很大差别(叶兆宁,2013),将K-12阶段的工程实践教育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我国工程教育的重心一直在高等教育阶段,现行的科学课程标准中,涉及科学知识、探究内容较多,而技术、工程实践的内容很少。其实早在2006年,涂善东曾率先提出“全面工程教育(Total Engineering Education)”的理念,强调工程教育应当覆盖幼儿园到大学乃至后学历教育,培养全民的工程思维和素养(涂善东,2007),遗憾的是,这种理念并没有受到太多重视。许茵和雷庆(2007)对中美K-12工程教育对比研究表明,我国目前的有关工程的教育内容缺乏学科整合,实践活动较少。刘华和张祥志(2014)从创造力维度对K-12工程教育现状进行的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生的创造兴趣、对工程师的职业向往度、动手及设计能力均较低。综上所述,无论是从提升国家未来竞争力的层面,还是保证国家工程技术人才储备的层面,在K-12教育阶段实施工程教育都有重要意义。
小说工程教育
美国塔夫茨大学工程教育推广中心(CEEO)一直致力于向公众传播STEM教育理念,改善幼儿园到大学课堂的工程教育状况。小说工程项目是其重要项目之一,以一种非常新颖的形式在校本课程中将工程教育与语文整合(Integrating Engineering and Literacy,简称IEL),学生在英语文学课(English Language Arts)上阅读材料(如故事、小说等)时,小说或故事中的人物会遇到一些难题,此时学生基于故事情境,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小组协作,在教师的支持下完成工程设计,帮助故事人物解决问题。研究已经取得一些成果:
(1)能结合文科等相关学科内容。小说工程基于既有课程的阅读材料,学生在设计解决方案时要从阅读材料中寻找线索,这就要求学生对材料的深刻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2)激发每位学生的参与。这种新颖的整合方式让那些对阅读缺乏兴趣的学生产生阅读与创作的兴趣,正所谓寓教于乐。
(3)促进不同学科的整合。在故事情境中寻找实际问题和用工程思维解决问题来促进阅读的方式促成了学科间彼此融合,这与通用核心国家标准和NGSS中的跨学科概念相契合。
(4)能引入实际的工程问题。在故事情境中寻找真实的、非良构的工程问题,像工程师一样去解决问题,能使学生获得比NGSS要求更高的工程能力。
(5)培养学生21世纪技能。参与整个工程设计实践促使学生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21世纪技能。
涂善东(2007)转述美国工程教育协会对工程的定义为“一种把科学和数学原理、经验判断和常识运用到造福人类的产品制造中去的艺术,是生产某种技术产品的过程或满足特定需要的体系”。从定义可看到,工程教育要求科学、数学、技术的高度整合,非常契合STEAM教育理念。另外,工程教育必然符合工程本身的特点:情境复杂、多学科、不确定性、协作等。当然,与高等工程教育培养工程从业人员的目标不同,K-12阶段的工程教育更主要是培养学生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素养,提升他们对工程职业的兴趣,为学生进入社会或者大学深造打下坚实基础(刘华和张祥志,2014)。
工程设计需要两方面的能力:具体的技术能力和综合运用多领域技术的能力。具体的技术能力是目前许多研究者关注比较多的部分,比如搭建、绘图、建模等,因为这部分有学校的科学、数学、技术教育作为基础,而且评价相对比较容易。而第二种能力是关于工程实践者的认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也就是工程设计中的“框架(framing)”过程,工程框架是个人先前经验与当下情境交互作用所建立的对一个特定情境正在发生事情的整体把握(Tannen, 1993)。工程框架过程是动态的,它不断与新的经历作用、重塑,笔者认为这是学生工程设计中的认知建构过程。
从事小说工程的研究通常以案例研究作为主要研究方法,从案例研究中挖掘到的基于语境的信息恰恰就是它的方法论优势。案例研究尤其适合去应用创新方式改善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Case & Light, 2011)。尽管当今量化研究在工程实践研究中更受欢迎,也更有系统性和说服力,但由于此研究更关注学生的认知变化,质性研究更为适合。小说工程的研究者主要通过实地录像、参与指导、访谈的方式深层次分析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的设计过程,以了解他们如何去界定问题、确定限制条件、设计解决方案等。研究者最后将学生的工程框架过程与NGSS的相关表现预期进行对比,观察他们在项目实施中的变化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从而找到最适合的IEL模式。
教学模式与策略
美国的IEL的教学模式如下所述:
(1)阅读材料并确定实际问题。通过深入阅读材料和讨论,学生将材料中人物所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列举出来。
(2)界定问题,头脑风暴解决方案。小组根据自己选取的问题头脑风暴,考虑故事中人物的需求以及故事情境中的限制条件,在此过程中尝试提出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
(3)设计方案。小组协作计划并设计出一个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的工程框架雏形。
(4)获取反馈。学生自己对设计工程方案进行测试,并从同学和老师那里获取反馈和建议。
(5)优化设计。学生根据反馈信息和测试效果修改完善设计方案。
(6)分享交流。小组可以向班级展示自己的最终方案或者设计过程的反思,把设计方案写成一个故事,或者用原故事的改编版来给自己的方案做广告宣传。
教师需要在学生面对复杂的设计难题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脚手架,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设计,而不是替学生设计好一个方案让学生照着去实施。笔者根据小说工程研究者的教学活动情况,归纳出学生进行工程设计的几个步骤,如图1。
教学案例介绍与评析
案例一
CEEO的研究者麦考密克(McCormick)和哈默(Hammer)2014年介绍了马萨诸塞州某小镇四年级的教学案例。课程的开展基于《希洛》(Shiloh)一书,讲述的是小男孩马蒂试图将小狗希洛从它残暴的主人手中解救出来的故事。学生们的任务是帮助马蒂设计并建造小狗居住的围栏的模型。课程活动分为三个阶段,每天进行一个阶段的活动,连续三天活动后结束该主题学习。
第一阶段:设计思考。学生组成3人小组。在这个阶段中,学生们需要尽可能详尽地将充分考虑故事背景和限制条件后产生的设计计划诉诸纸笔。第二阶段:如何测试。教师选择使用一个上发条的玩具代表小狗,用于测试小狗居所的模型,并设立了几项标准:(1)玩具必须能够进入模型;(2)模型必须有能够防止小狗逃出去的围栏;(3)模型必须能保证外部物体不能随意进入。第三阶段:测试评价。教师公布了测试流程:第一环节是让一个上了发条的玩具进入模型内快速移动30秒而逃不出模型,第二环节是让两个更大的上发条的玩具从模型的外边冲撞模型。
研究者重点提到一组学生,在得知本组的设计不太符合教师的测试标准时,她们依旧坚持自己的设计,认为这样最符合故事背景,教师模拟测试的标准反而不符合实际。本次活动发现,在工程设计时学生间的差异较大,某些学生展现出的工程素养――对工程设计原则的坚持,是教师在开展活动时应重点培养的。
案例二
一所郊区学校四年级学生基于《天使的秘密》(From the Mixed-Up Files of Mrs. Basil E. Frankweiler)一书开展IEL课程(Watkins, Spencer, & Hammer, 2014)。书中一对姐弟离家出走后暂时栖身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他们面临诸多挑战,包括躲避博物馆管理员,在每天清晨的清洁人员到来之前醒来等等。该项目共两周,每周学生有3~4天开展活动,各1~2个小时。课程开始由教师学生共同头脑风暴,确定故事人物遇到了哪些困难,并形成问题列表。然后学生们组成2~3人的小组,选择一个问题合作解决。
研究者对教学活动进行了录像分析,认为工程设计前确定各种限制条件的思维过程非常重要,然而目前还没有有效的分析和评价手段。另外,如何让学生真正投入工程设计,而不是为教师完成一项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发挥作用等,都是要考虑的实际问题。
案例三
马萨诸塞州一所学校的三年级学生基于《如果你生活在殖民时代》(If You Lived in Colonial Times)一书开展课程。在开始课程之前,教师会在文学课上先让学生熟悉这本书,在学生们对情节熟悉后,教师提出问题:“作为一名工程师,我们应该设计什么样的东西让殖民时代的人生活更便利?”该活动持续三天,每天上午进行设计搭建,学生以2~3人为一小组,提出一个想法,并全面考虑该想法的可行性和完成该设计的执行步骤。例如,某一组提出可以尝试制造一台净水机,同时他们列出了可能需要使用的材料,包括咖啡滤网、锡纸等。接下来,学生开始设计雏形,教师对各组作品进行测试与评估。最后对故事内容要求进行回顾,优化作品,以达到最符合故事时代设定、人物需求等的设计意图(McCormick, 2014)。通过研究学生如何进行工程设计的框架,研究者可以更有效地与NGSS中的科学标准进行对接,开发出能够循序渐进提升科学素养的课程。
案例评析
现有的小说工程教学案例,教学对象多为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且都倾向于较为集中的教学时间,因为在相对连贯的时间里,学生的搭建热情能够较好地延续,设计想法也能够更加流畅地执行,过程中也能尽量避免因遗忘而可能导致的低效率。
课程中,学生选择解决哪个问题有不同的决定方案。例如,在案例一的文学作品中,主人公面临的问题一目了然,帮助小男孩解救小狗。这种情况下,所有学生都解决同一个问题(McCormick & Hammer, 2014)。而另一种情况就是类似案例二、三中,文学作品篇幅较长,故事情节比较丰富,主人公们面对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教师都选择让学生共同发现问题,制作“需要解决的问题列表”,然后让每组学生选择其中一个问题进行设计。这样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加深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的过程。
在作品的评价方面,案例一中提到了教师制定的标准和学生所理解的标准产生冲突,笔者认为可能是由于教师制定的测试标准中所模拟的情况不能真实地反映故事中的实际情境,这种情况也提醒了教师在设计测试评价细则时应该做更充分的准备,让模拟更接近实际。
结语与建议
小说工程的主题式教学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还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种新颖的学科整合形式,无疑能够鼓励国内教育工作者进行有关尝试,用于帮助学生初步接触工程领域的知识,提升文学作品阅读热情,同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由于美国小学的教学模式与国内大不相同,国内教育工作者在进行IEL的教学尝试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遇到与实际情况不符的问题,需要教学者随机应变。同时,为了使课程更具有目的性,教师需要确定该课程应该将侧重点放在文学还是工程上。如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增加教学环节以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课程总结阶段布置写作任务,经过工程搭建和合作的整体教学过程,原本不擅长或不喜欢写作的学生也能言之有物。另外,让国内中小学生连续多日花费1~2个小时甚至整个上午参与该课程项目较难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课程周期拉长,如一周一节课,连续上五至六周课,把任务拆分得更为细致。如图纸设计一节课,搭建一节课,测试与改良一节课。若采用长周期、低频率教学法,教师需要确保学生作品能在两节课之间妥善保管。在文学作品的选择上,可以尽量选择与教材有关的作品,比如语文课本中有某本名著的片段,教师就可以选择这本名著作为课程阅读材料。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语文课上该部分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选择课程体系中本就有的内容,能够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避免学生产生阅读文学作品方面的学习压力,同时也更容易让教师接受,有利于在学校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