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市场运营管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7 15:18:2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市场运营管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市场运营管理

第1篇

(一)准确的市场定位和规划是专业市场运营成功的基础

要做好项目定位和规划,必须对所在商圈进行充分全面的市场调研,甚至要扩展到同一品类的其他商圈,充分分析区域及商圈的总体商业环境,发展前景,市场容量,竞争态势,商家及采购商的品牌、货源及交易习惯,交通便捷程度,政府对区域及商圈的扶持政策等,并结合自身物业的建筑结构,制定准确的发展定位。如今,专业市场已进入升级换代时期,商家不仅关注市场基础设施硬件水平,更看重商铺的附加值。市场运营方从市场规划设计时就应充分考虑商户需求,完善市场综合配套。同时,为避免和商圈内的龙头市场和成熟市场正面竞争,新办市场应寻找差异化的定位和特色服务,拾遗补缺,以吸引商户进驻并长久发展。

(二)高效的运营团队和灵活的运营手段是专业市场运营成功的保障

专业市场的运营手段必须根据市场变化快速反应,灵活多变,减少决策层,提高效率。一些成功的专业市场能在短时间内招商成功,共同点都是在短时间内捕捉住市场机会,政策热点,运用各种贴合市场的手段完成庞大的招商工作。如位于广州沙河服装商圈的益民服装城,就是捕捉到政府对沙河服装市场升级改造的政策先机,成为政府整治改造项目的安置工程,快速招商。在市场培育前期,以较优惠的租金,较长的租期吸引真正的商家进驻经营,锁紧客户,逐步带旺市场,在市场成熟期,提高租金水平,减小租期,甚至可以采取一次性收取一年或多年租金的形式,择优挑选有自有品牌的商户,将不适应的商户逐步清除淘汰出场,做强做大市场影响力。

(三)紧抓资源优势创新是专业市场运营成功的关键

创新是发展的源泉。专业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也要在管理、功能、服务和模式上坚持不断创新,才能真正适应时代的变化。专业市场运营方要善于挖掘自身的优势,紧紧抓住优势创新经营。笔者公司属下优质专业市场品牌广州眼镜城,近年来围绕这一品牌,通过合作、承租等多种途径,不断在商圈内扩张经营规模;创新商业模式,自主举办眼镜展览业、打造网上交易平台;提升服务水平,为商户提供融资贷款、价格指数等服务,在促进商户良好交易的同时,也收获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有效到位的管理是专业市场运营成功的必要手段

专业市场的商户通常鱼龙混杂,成帮结派。商户和市场方常常会存在一定的利益矛盾冲突,这时,维护好与市场内大商户的关系尤为重要。市场方可通过建立VIP商户俱乐部、商户管理委员会、行业协会等管理模式,通过定期发放会员刊物,举办行业高峰论坛、讲座,积极与大的商户开展经营交流、共同探讨行业发展趋势,维护好与大商户的关系,并藉由该组织进一步规范全体商户行为,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

(五)与商户互利共赢,是专业市场运营的根本目的

商业物业的运营是一个文火慢炖的过程,专业市场也一样,需要运营企业有足够的耐心和资金对市场进行培育。一些开发商方通过炒作高价出售专业市场商铺产权或经营权,无异于杀鸡取卵自取灭亡,对市场今后的运营和商户的调整十分不利。市场运营方在运营前期可适当让渡部分利益,与商户建立一致的目标,站在商户的利益点上去策划管理服务,实现市场与商户的共赢,才能确保市场的长久经营。

二、对新开办专业市场前期招商运营管理的策略

目前,专业市场业态发展已进入成熟期,特别是成熟商圈的市

场容量已近饱和。以广州流花服装商圈为例,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逐渐形成了以白马、红棉、天马、汇美等一大批全国知名的服装专业市场,近年来更新增了广州国际服装展贸中心(FTC)、世贸服装城等多个大体量的专业市场,市场扩容超30万平方米,竞争相当激烈。对商圈内新开办的大体量专业市场,要顺利地通过前期的招商和运营阶段渡过培训期,进入成熟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优惠价格招商,吸引实力商家进驻经营,打下良性循环的运营基础

大型新办专业市场要想在短期内快速招商,除了要有合适的项

目定位,找准客户群外,还一定要放长远来看,不能只着眼于眼前短期利益。在商圈内商家资源、客流量、辐射范围没有明显扩大的情况下,新开市场只能通过分食商圈现有的商家资源以获得生存,因此,招商期间一定要制定相对优惠的租赁价格,针对目标客群细分采用不同优惠的招商措施,设置多种招商组合套餐,吸引商家进驻。但在优惠的租赁价格下,要注意严把招商关,确保招商进驻的客户有一定的品牌,有实力,有客源的经营类商家,才能为市场今后的运营打下良性基础。

(二)拓宽招商渠道的深度及广度,多方位招商

直接在商圈内招商是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成功率也较高。在商圈内经营得较好的商户,也会在新开专业市场内布点。但商户结构没有改变,不容易和其他市场形成差异化,因此招商还需要拓宽广度。以服装市场为例,可积极参与政府抱团组织的招商会议以及招商论坛,发挥各大服装协会、设计师服务、银行、各国领事馆驻穗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开展虎门女装、沙溪休闲装、新塘牛仔等27个服装特色产业集群等服装聚集区域的交流和推广,吸引有意向进驻的实力企业商家。

(三)合理规划功能布局,创新多项差异化服务,营造市场竞争特色

商业项目培育期一般要达到三五年时间。大体量专业市场项目在开业运营后,必将根据市场变化经历不断调整和商家洗牌的过程,在这里,市场运营方第一要管理和掌控好整个经营局面,因势利导,扶持有实力有品牌的商家做大,调整不适应市场趋势的商家。第二要适当让渡些利益给商户们,与商家们结成稳固的利益联盟,留住有品牌实力的商家,形成良性循环。第三是积极调整市场功能和定位布局,让做同品类的商家不断地归边聚堆,形成集聚效应。

(四)建立大商户沟通联系机制,掌控好经营局面

邀请场内一批品牌知名度较高、经营实力较强、经营信誉较高、对市场主办方的管理工作较为配合的商户成为VIP俱乐部会员,定期举办VIP商户专享活动,包括主题沙龙、高峰论坛、参观考察、体育活动、休闲娱乐等活动,促进行业同道精英之间的交流,分享经营管理经验,提高优质商户对市场的忠诚度。

(五)做好内外部的管理工作,为市场运营做好保障

第2篇

[关键词]铁路;“走出去”;运营管理;市场分析

到目前为止,中国铁路“走出去”的主要市场在建筑和装备领域,运营管理涉猎极少,这对中国铁路“走出去”极为不利。铁路运营管理涉及铁路的方方面面,获取铁路项目运营管理权可以对拟采用的标准体系施加重大的影响,有利于项目整体采用中国标准。铁路项目的现金流主要来自运营,一个项目在财务上是否可行与运营管理息息相关。铁路运营管理“走出去”不仅有利于增强铁路项目的财务可行性,提升融资能力,也有利于提升中国铁路在项目所在国的影响力。因此,铁路运营管理“走出去”是中国铁路“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

1 铁路运营管理的主要模式

目前,全球典型的运营管理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1 “网运合一、区域竞争”模式

“网运合一、区域竞争”的模式主要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通过组建网运合一的大型综合性铁路总公司,以路权开放和强制互联展开竞争。但美国和日本的网运合一模式恰好是相反的。前者为路网与货运的网运合一,唯一的客运公司(Armtrak)租用各货运公司的线路;后者则为路网与客运的网运合一,唯一的货运公司租用客运公司的路轨。[1]

1.2 “网运分离”模式

欧洲各国普遍流行“网运分离”模式,建立独立于政府的铁路控股集团公司,下属垄断性的路网公司和竞争性的客货运公司,实现了政企分开、纵向分业、逐步民营和放开运输市场竞争。

1.3 特许经营模式

以巴西、秘鲁、加纳等国为代表,在拉美及非洲地区目前广泛实施特许经营模式。路网归国家所有,而将客货运输业务划分为若干个独立公司,并向国内外公开招标,中标者许以特许经营权,从而达到放开运输市场竞争的目的。

此外,还有一些国家选择了与上述三种模式截然不同的国有化道路。英国和阿根廷在经历了多年的铁路私有化后,由于运营效率低下、铁路资产老化严重、安全事故频发等问题,将铁路经营权重新收归国有。[2]

2 铁路“走出去”运营管理市场分析

为便于对中国铁路“走出去”运营管理市场分析,需进行市场细分。考虑到中国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的重要性,文章仅对亚洲国家进行细分研究,主要分为五大片区。

2.1 东南亚

东南亚各国既有铁路市场化程度低,逐步转向“政企分离”。目前多数由国有企业拥有和经营,企业兼顾客货运服务,运价由铁路总公司或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小。[3]根据东南亚各国境内及国际铁路通道的建设规划,资金筹集渠道将向多样化与市场化方向发展,铁路运营体制也将逐步开放化。东南亚地区各新建铁路项目多数拟采用特许经营模式,允许社会或境外资本进入铁路运营行业。特许经营商在特许期内负责铁路运营业务。

2.2 南亚

南亚各国铁路多由国有企业管理运营。由于客运价格受政府管制,因此铁路企业亏损严重,需要依赖政府给予大量补贴。目前除印度坚持国有经营外,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均开始向私有化转型,允许社会资本进入铁路运营行业,并逐步采用市场化经营体制。

2.3 东北亚

东北亚国家由于社会经济体制、市场化程度和政府对铁路行业的政策选择各不相同,运营管理体制差异巨大。日本铁路于1987年对运营商的组织模式进行了民营化改革,目前采用的是“网运合一、区域竞争”模式。20世纪80年代,韩国铁路开始连续亏损,韩国政府开始对铁路采取了比较宽松的经营政策。随着整体改革的推进,韩国实现“政企分离”,并将铁路划分为经营性的客货运经营部门和非竞争性的基础设施维修部门,完全实现了“建运分离”。蒙古国的铁路属于国有资产,蒙古铁路局为境内唯一铁路运营商,铁路运价由国家制定,对中国与俄罗斯的过境货物运输实行不同程度的运价优惠。朝鲜铁路实行了军事化管理,铁路员工均授予职衔,铁路工人大部分是退役军人。

2.4 中亚

中亚各国铁路发展较为落后,设施陈旧、运量低下的问题普遍存在。受前苏联影响,过去中亚地区的铁路主要由国家垄断经营,随着各国铁路发展的需要,近年来,中亚各国对于社会资本都采取了更加积极的、开放的姿态,铁路运营市场逐步向民营资本敞开大门。目前,中国在中亚地区正在开展或筹划多个铁路援建项目。

2.5 西亚

伊朗铁路在2009年实施运营管理体制私有化改革,对Raja铁路公司和Travors铁路公司实行私有化。目前,伊朗铁路客运业务主要依靠货运和政府的补贴维持,因此铁路系统把货运放在优先的地位。阿联酋目前暂无铁路线路,但已启动了总投资约110亿美元、全长约1200多千米的联邦铁路项目。伊拉克既有铁路由伊拉克全国铁路公司运营,运价由国家制定。沙特铁路组织(SRO)和沙特铁路公司(SAR)是负责监管铁路系统的国有机构。SRO负责监管已建成的利雅得-达曼铁路,SAR负责沙特南北铁路的建设和运营。

3 中国企业进入亚洲国家的铁路运营管理市场策略

3.1 东南亚

东南亚地区是“泛亚铁路通道”和“中国―东盟圈”的核心区域,对于中方而言,参与东南亚各国铁路尤其是泛亚铁路通道的经营管理,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有效统筹境内外铁路资源,提高跨境运能和运输效率。由于东南亚各国铁路经营体制多数目前处于从计划经营向市场经营的转型期,中国应优先选择经营政策宽松,市场开放程度和企业自主性高,政局趋于稳定的国家参与铁路运营业务,从目前分析来看,优先考虑进入老挝和印尼的铁路货运管理市场较为适宜。由于中方资本是目前东南亚新建铁路项目的重要资金来源,因此,中方运营企业可以作为中方联合体成员,在项目合同中直接约定作为铁路特许经营商,或者与当地国有铁路运营企业合作,长期负责铁路的客货运输业务。

3.2 南亚

南亚地区铁路市场化程度较低,国家对铁路运营行业管制较为严格。在短时间内,中方铁路企业直接进入当地铁路运营市场难度较大。在南亚各国中,仅巴基斯坦对于开放铁路运营市场持积极态度,且中巴两国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中国企业参与该国铁路运营管理,应以推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紧密中巴两国关系发展、实现该国铁路运输体系安全稳定为首要目标,帮助巴基斯坦铁路行业提高铁路运营管理水平。

3.3 东北亚

总体来言,东北亚地区不适宜中方铁路运营企业直接参与:日本的铁路经营体制已发展成熟,民众对铁路运输服务满意度高,运营管理市场有效细分且充分竞争;韩国民众对铁路运营市场开放成强烈反对态度,朝鲜铁路运营为军事化管理,同样不切合中方铁路运营企业“走出去”利益需求。相比而言,蒙古国资源丰富,与中国货物交流密切,但由于历史原因,两国关系微妙,虽然对中国投资和贸易十分依赖,但涉及铁路运营这类“国家命脉”行业,蒙方可能会对中国企业设置潜在的障碍。

3.4 中亚

作为欧亚运输走廊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国家,中国和中亚地区在铁路运输合作方面有着广阔空间。中国若能与中亚各国签订更加明确和全方位的铁路运输合作协议,或者中国企业直接参与当地铁路运营业务,将有助于简化通关流程,统一技术标准,构建更为畅通、高效的欧亚运输通道。然而,尽管中亚地区铁路运营机构改革陆续进行,但距离建立公平准入、充分竞争的铁路运营市场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与相邻地区动荡,2008年后,中亚“平衡外交”更趋功利和实用。中国企业参与中亚各国的铁路经营机遇与风险共存,需要针对具体项目做更详细的风险分析。

3.5 西亚

虽然西亚地区对于铁路运营市场并无严格管制,但由于我国与西亚间存在较为突出的政治文化差异,且当地铁路运营亏损情况较为严重,因此,短时间内中国企业在西亚地区开展运营业务难度较大。

4 中国铁路运营管理“走出去”建议

中国发改委〔2015〕1610《关于进一步鼓励和扩大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铁路的实施意见》指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铁路客货运输服务业务和铁路‘走出去’项目”。中国铁路运营企业在制定“走出去”战略和挑选进入市场时,应重点关注运价自由、竞争公平、市场开放、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平稳的国家,同时,由于客运业务往往具有准公益性质,在无法确定是否能够获得运营补贴的情况下,应倾向于选择市场化程度更高的货运运营市场。

从亚洲市场来看,东南亚地区与我国地缘经济关系密切,是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泛亚经济走廊的重要据点。对于这类互联互通项目,中国应争取由中方企业承担运输工作,一方面有利于统一运营标准,提高运输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国铁路标准的“走出去”。

此外,对于暂不适宜直接进入的铁路运营管理市场,或者在铁路运营管理市场严格管制的国家与地区,中国企业也应积极参与工程建设、装备供应、系统集成、设施维护等运营相关业务。特别是对于南亚、中亚等运营管理体制欠发达地区,虽然不建议中国企业直接参与运营业务。也可通过为当地铁路运输部门提供技术指导,输出中方铁路运营管理经验。

参考文献:

[1]杨丽,陈煜.我国高速铁路技术创新的运营管理模式探析[J].硅谷(科技创新论坛),2010(13):154.

第3篇

关键词:新时期;房地产;财务运营管理

1 引言

房地产行业因投资周期长、不确定性影响因素多、风险程度高、资金链条长的制约,要保持长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要完善企业财务运营管理体系,提高企业财务运营管理水平,拓宽融资渠道,从而确保企业保持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2 房地产企业财务营运管理的重要意义

2.1 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房地产企业对资金量的需求是十分巨大的,现时期房地产企业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企业现金相对较少,多采取向银行借贷、房屋出售资金回笼等方面来维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良好的企业财务运营管理,能够统一财务计划编制,科学使用资金,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资金的监督管理质量,确保资金较好使用率。

2.2 有利于提高企业规避财务风险能力

由于房地产企业开发周期长、项目建设具有不可逆性,因此房地产企业相对而言属于高风险行业。而提高企业财务运营管理,统一对资金的流向和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的跟踪,并通过风险管理、风险规避等措施,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2.3 有利于加强企业内部监督管理

财务工作作为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企业财务运营管理工作,就能够有效地杜绝企业内部贪污、挪用资金等问题的发生,促进企业文化的形成,提高企业内部监督管理质量。

3 房地产企业财务运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财务运营管理意识淡薄、人员素质不高

房地产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对财务运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企业管理层没有将财务运营管理工作放在企业战略的高度,或是对财务运营管理工作的独立性认识不够,随意干涉和影响财务运营管理工作的落实。当前我国许多房地产企业多为家族型企业,其所有权及经营权集中统一,就工作人员自身而言,往往不具备相应的财管管理资格或是在业务能力方面不足,融资方式少、融资能力弱,不能胜任企业财务运营管理工作的需要,造成财务运营管理工作的混乱和无效。

3.2 财务运营管理制度不完善、落实不严格

一方面不少企业尚未完全建立完备的财务运营管理制度,一些制度即使建立起来,落实也不到位,特别是在一些企业的一线部门,相关的制度往往仅停留在纸面上、墙面上;另一方面,则是对现有的制度执行不严格,企业管理者随意干涉财务运营管理工作的执行,财务工作人员受自身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的影响落实财务制度不严格。

3.3 财务运营管理监督机制的缺失

一是在监管机制不完善,导致监管工作浮于表面,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二是财务运营管理工作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监督对象复杂,监管人员往往对企业实际运行情况不熟悉,不能真正起到监督的作用。

4 提高房地产企业财务运营管理质量对策分析

4.1 提高企业全员对财务运营管理的认识、加强财务运营管理人员素质

一是企业上下尤其高层要统一树立财务运营管理是企业核心管理的理念并不断加强,正确理解财务运营管理工作对企业发展、对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作用。二是提高财务运营管理部门在企业中地位,使企业其他部门能够自觉地配合;三是要尊重财务运营管理工作的独立性,无论是管理层还是其他部门都不能干涉财务运营管理,确保其制度执行。四是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素质。要把好选人关,为运营管理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降低人为因素的影响;要通过在岗培训、学历升级、聘请外来专家授课等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在人员的使用上要通过行之有效的竞争和奖惩机制,鼓舞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要的时候引进外来专业人员给予指导和辅助。

4.2 完善财务运营管理工作制度、加强制度执行力

一是在企业财务运营管理制度的制定上,不能一味的照搬照抄其他企业的经验,要到企业的基层调查了解情况,要切实结合企业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制度,使制度与实际达到充分的衔接;二是要进一步明确财务运营管理工作与各个部门的关系并与企业的其他制度形成有效的整合,从而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三是要保证财务运营管理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通过定期检查、考核、日常监督等工作的落实,保证财务运营管理制度的有力执行,对违反制度的人员要进行严肃、及时的处理,真正实现依规办事。

4.3 建立财务运营管理监督机制并加强执行

一是要完善财务运营管理监管系统,形成内部审计监督制度。通过相关监督系统的建立,加大对资金流动的监控,确保资金使用效率;二是要建立人防为主的监督体系,切实提高监管人员的工作能力,使其能够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是要加强财务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形成高效及时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财务信息的及时把握,为企业的决策和管理提供全面、客观、实时的信息。

参考文献

[1]陈小辉.房地产企业财务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创新论坛,2011,(4).

第4篇

关键词:会展场馆;运营管理模式;改进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3.045

大连世界博览广场是大连三大核心会展场馆之一,于2005年2月正式投入运营,总占地面积7.3万平方米,净展览面积6万平方米,可提供国际标准展位3000个,是一个集展览、会议、旅游、餐饮、商务中心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场所。场馆一直坚持“诚信、求实、创新、服务”的经营宗旨,以“专业化、国际化、行业化”为经营理念。建成投入之初,以其良好的场馆设施、高效的管理水平和较强的服务意识成为东北亚会展场所的首选,它的诞生引领着大连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展览业迈入了新纪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竞争的加剧,大连世界博览广场的优势越来越不明显,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未来,为了保持并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进一步促进大连会展业的整体发展,大连世界博览广场必须改进场馆运营管理模式,有效解决现存的诸多问题。

1 大连世界博览广场运营管理现状分析

1.1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

大连世界博览广场位于大连对外开放先导区之一的星海湾金融商务区,与亚洲最大的城市广场――星海广场相邻,周边环境优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场馆毗邻城市主干道,距大连火车站5公里,距大连港8公里,距大连国际机场10公里,距沈海高速公路入口12公里。2016年1月29日开通的大连地铁1号线途经于此,并专门设有会展中心站,使世界博览广场周边的交通条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1.2 自主管理模式,对本地市场环境适应性较好

大连世界博览广场由大连市政府投资兴建,由大连市星海湾开发建设管理中心下属企业――大连世界博览广场有限公司负责运营管理,属于典型的自主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为其发展带来了诸多优势,如管理方对大连本地市场环境的深入了解、公司的经营发展策略与城市发展战略统一性较高等,这些优势使得大连世界博览广场的运营较好地适应了本地市场环境,迅速赢得本地市场,并立足本地不断向全国乃至国际会展市场拓展。另外,政府作为投资方,场馆收益较有保障,政策与财政支持力度较强,这些优越条件为世界博览广场吸引更多的品牌会展项目、与国内外知名会展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提供了很大的信誉保障和权威支持,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博览广场品牌知名度和行业影响力的提升。

1.3 场馆经营业绩稳定,行业影响力不断提升

大连世界博览广场现已成功运营11年,截至目前已承接了500多场各类规模的展会和大小会议3000余场。曾举办的第57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和“全国药品交易会”,展览面积达到16万平方米,为历届之最,这也是国药励展展览有限公司首次将其旗下规模最大的两个展会合并在一地举办,此次展会也成为大连市承接的最大规模展会,为大连市带来了直接效益44.8亿元。2007年,首届“从达沃斯到大连――新领军者年会”在世界博览广场举行,这是世界经济论坛首次在中国举行的全球年会。诸多高规格的会议和享誉国内外的大型展会为世界博览广场带来巨大的品牌效应,同时也验证了世界博览广场的运营水平,并为其赢得了各项荣誉:“中国会展业最佳会展中心”、“中国最佳会展中心优秀展馆奖”、“优秀场馆经营奖”等。诸多荣誉的取得使大连世界博览广场的行业影响力不断提升。

1.4 坚持服务创新理念,提升服务质量

良好的服务水平是场馆赢得市场、创造价值的重要因素。“诚信、求实、创新、服务”是大连世界博览广场一直坚持的经营宗旨。在“专业化、行业化、国际化”经营理念的指导下,大连世界博览广场不断提升创新理念,注重员工培训和管理,以尽善尽美的服务意识竭诚面向国内外的企业和客户服务。2008年12月,大连世界博览广场顺利通过ISO质量体系认证,成为东北地区第一家通过国家专业机构认证的展馆。优质的场馆服务,给在大连世界博览广场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等多个国际会展项目的主办方和参与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获得了客户的一致好评。

1.5 智能化绿色场馆建设初见成效

大连世界博览广场智能化绿色场馆建设初见成效。场馆采用海水制冷系统,既环保又节能,每层建筑都安置大空间智能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使用专用排水系统,设计节能环保、结构满足抗震要求,安保措施完善,安全系数极高。配备有专业的语音通信、网络信息、公共安防、中央空调和消防自动监控系统,拥有先进的数字会议系统、同声传译、远程视频会议和公共广播系统等,全部采用智能化管理,功能齐全。2007年以来,场馆在智能化程度上不断进行系统升级,达到国际一流水准,场馆配置在东北亚地区居于前列。

2 大连世界博览广场场馆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自主管理模式下管理水平提升缓慢,管理理念相对保守

大连世界博览广场采用自主管理模式进行场馆运营,虽然可以较好的适应本地市场环境,但和委托管理模式、合作管理模式相比劣势也很明显。例如,选择委托管理模式或合作管理模式的会展场馆,在运营过程中可以凭借受托方或合作方的品牌知名度、行业影响力以及丰富的客户资源,为新场馆带来更多的市场发展机会。同时在专业化管理与技术层面上也可以获得受托方或合作方的支持,从而保障场馆运营理念的先进性和管理的高水准。在自主管理模式下,大B世界博览广场的发展更多地依赖自身的摸索和积累,管理理念相对保守,管理水平提升速度相对迟缓。

2.2 场馆经营业务较单一,利用率偏低

大连近年来年均举办展会数量为100余场,其中大连世界博览广场承接的展会数量为50余场。从办展数量和办展频率来看,大连世界博览广场在大连三大核心会展场馆中占有绝对优势,但由于经营业务较单一,在会展活动举办的淡季,场馆资源闲置情况较严重,综合利用率不高。

2.3 专业人才短缺,团队综合运作能力较弱

会展业起步晚发展快,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跟不上会展发展的步伐,所以在国内大部分的会展企业都存在专业人才欠缺的问题。大连世界博览场馆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随着业务量的增加、市场竞争压力的逐渐增大,专业人才短缺、团队综合运作能力较弱成为制约场馆发展的瓶颈之一。

2.4 配套设施不完善,会展综合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大连世界博览广场虽然在场馆设计中融入了许多现代技术,场馆专业设施水平在同类场馆中也居于前列,但相关配套服务设施还存在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例如场馆本身的设计规划中没有设置餐饮区、观众休息区较少、没有设置物件寄存处等。这些细节问题看似与展会的专业服务水平无关,但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参展商和观众的参展或观展体验,导致参展商和观众对场馆的综合服务水平评价较差。

2.5 展会品质参差不齐,制约场馆品牌化发展

如前所述,大连世界博览广场由于承接了多项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较高的国际会展项目,使其品牌知名度和行业影响力迅速提升。然而,为了提高场馆利用率,大连世界博览广场近年也承接了一些品质不高的展会。这些展会由于主题定位不明确、现场混乱、展商和观众质量差等原因导致行业评价较差,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大连世界博览广场的品牌形象。

3 大连世界博览广场场馆运营管理模式改进建议

3.1 加强与国内外同行间的交流合作,创新管理理念

为了突破自主管理模式的局限,大连世界博览广场在未来发展中应积极推动与国内外同行间的交流。争取与国内北上广等一线会展城市或国外知名会展场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加强在客户服务、市场营销、运营管理、设施技术等领域中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先进经验、创新管理理念,从而提升场馆整体运营管理水平,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知名会展项目进入大连,不断强化场馆的市场竞争力。

3.2 拓展场馆经营业务内容,提高场馆利用率

实现场馆经营业务的多元化是提高场馆利用率的有效手段。大连世界博览广场在做好场地出租这一主营业务的同时,应不断拓展场馆的经营业务内容,在解决淡季场馆设施闲置问题的同时增加收益来源。首先,应积极培育品牌自办展,不仅可以填补展会举办空档,而且也有利于场馆品牌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其次,也可以效仿其它场馆在物业租赁、餐饮、文化、娱乐、广告等方面充分挖掘自身的附加功能,丰富经营内容;最后,在自身管理经验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可以适当推进管理输出,不仅可以获得可观的经营收益,也可以实现自身品牌的空间拓展。

3.3 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培养高级会展人才

3.3.1 与高校合作,积极推进在职人员培训和专业人才定向委培工作

大连世界博览广场可以和开设会展相关专业的高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一方面,利用高校的专业师资对在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在职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另一方面,为了保证未来人才选聘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可以委托高校定向培养场馆目前紧缺的专业人才。

3.3.2 建立和完善奖惩机制,提升人才发展空间

为了保证人员的稳定性,并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大连世界博览广场应建立和完善奖惩机制。首先,依据公正合理的评价结果,对表现优异的个人或部门给予多种形式的奖励和表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其次,明确场馆各岗位的任职资格与考核标准,营造“任人唯贤”的晋升环境,通过内部提升让员工看到发展空间,促使其主动挖掘自身潜力、注重自我提升,不断实现自我价值。

在加强人才培养和激励的同时,大连世界博览广场还应在高素质人才引进上下功夫。制定优越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国内外具有丰富场馆运营管理经验的高素质人才加盟。

3.4 完善场馆配套设施,提高场馆综合服务水平

在未来会展场馆的市场竞争中,场馆专业设施水平之间的差异将逐渐缩小,竞争优势的塑造将主要集中在服务的人性化和细节性上。也就是说,对于场馆整体服务水平的评价,参展商和观众的关注点将发生变化,在专业设施水平差异较大的时候,他们关注的是专业设施的完备性和智能化,而当专业设施水平趋同时他们会转而关注配套服务的便捷性和周全性。所以,大连世界博览广场必须要重视一些细节性配套服务质量的提升,例如前文提到的餐饮区和休息区的设置、物品寄存等问题,上述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必然影响参展商和观众的参展和观展体验,从而影响对场馆综合服务的评价。而参展商和观众的不满意最终会影响到展会组织者和场馆合作的持续性。

3.5 树立品牌展会意识,提升会展场馆品牌形象

展会质量的高低、品牌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会展场馆的品牌化发展。大连世界博览广场鉴于本身的场馆规模限制,可以将目标市场定位在中小型精品展,在展会选择上做到“宁缺毋滥”,不能为了短期场馆利用效率的提升而放宽选择标准,这种短视行为最终将阻碍场馆的品牌美誉度的提升,还会影响到和品牌展会的合作。此外,在承接品牌展会期间,可以在展前、展中、展后配合展会加大宣传力度,这样做不仅可以利用展会的品牌知名度提升自身的行业影响力,还可以赢得客户好感、提高客户忠诚度。在保证承接展会品质的同时,大连世界博览广场还要注重自办展品牌建设,让自办展为场馆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成为场馆的品牌标志,充分实现其品牌价值。

参考文献

[1]辜应康.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会展场馆运营管理模式探究[J].城市会展,2009,(1).

[2]胡晓蕾.浅论中国会展场馆管理模式的构建[J].商业现代化,2005,(12).

第5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场馆;现代化;运营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16)0004-000406-02

伴随我国高等院校中教育投入资金的不断增加,高校中的体育场馆也得到了更大的建设与发展,很多高校都已经对兼具设备先进、功能完善、设计新颖与造型美观的高端体育场馆进行了建立。然而,有一点需要我们注意,即高校体育场馆将体育锻炼服务与体育教学训练服务提供给广大师生,但是除此之外,在很长的时间内都一直在被闲置,进而促使高校的体育场馆资源出现了资源浪费严重的现象。所以,对高校体育场馆加快现代化的运营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知网)、(NSTL)网站等数据库,对大量国内外相关的专著与期刊等文献资料进行查阅、整理、归纳。

2.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对新时期高校体育场馆现代化经营管理方面的相关问题开展系统的逻辑分析。

二、研究结果

1.当前高校体育场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1)高校体育场馆的规划设计不能够对高校体育的全新需求进行满足高校体育的课程目标主要由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即体育技能、身心健康保证、运动参与和社会适应。如果想要顺利地将这些目标实现,就需要对与目标相适应的课程结构进行建立。同时,还有一点是比较重要的,就是与教育对应的体育物质资源必须要存在,也就是说体育课程目标的转变也对高校的体育场馆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其必须要与对应的要求与新的需求相适应。查阅相关的资料可知,我国高校的体育场馆在数量上虽然在剧增,但是在整体的区域规划方面仍旧不能够与具体实际相符合,存在较为严重的不必要建设与资源浪费的现象。与此同时,在资源配置问题上,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不能适应高校体育教育的路线变化,在使用体育场馆的问题上,高校不能够对多功能的使用需求进行满足,从综合利用的角度来看,效率较低,在这样的情况下,现阶段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高校体育场馆的设计问题上,高校的体育场馆不仅仅被应用到教学活动中,还同体育科研内容研究与高水平体育人才教育存在紧密地联系,此外,其他人员对于高校体育场馆也存在一定的使用需求,因此,其要对各种人群的多样需求进行满足。(2)落后的决策管理机构观念导致不规范管理和场馆建设场馆目标缺失现阶段,我国高校的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工作主要是体育教学的教师或者是学校的后勤人员来进行监管,这些人在体育专业的相关知识上了解甚少,在管理知识上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进而造成落后高校体育场馆运营和管理模式的存在。一些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工作仍旧是由体育教师来进行监管,而这些监管的工作主要还是场馆季节性开放的创收工作,例如,游泳池的暑期开放或者是日常的间接性开放,等等,教师在专业管理知识上严重不足,致使运营过程中出现很多的问题。由管理的层面上来讲,体育场馆的相关管理人员不仅仅要掌握一定的技能知识,还需要对一定的管理知识进行具备。在建设与更新体育场馆的过程中,由于决策部门滞后思想观念的存在,导致一些体育场馆不能够同市场的发展相适应,致使一些场馆的设施不能够与市场发展的需求相适应,对于目标没有长远的规划,进而造成高校体育场馆存在较低的利用率,滞后的效益。(3)高校体育场馆现代化运营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当前,高校的体育场馆大多处在相对封闭与独立的一种状态,同外界很少进行沟通与联系,进而导致很多的社会性比赛、训练活动与赞助活动不能顺利地进行开展,致使高校体育场馆资源浪费严重。除此之外,高素质专业管理人才的严重缺失也是造成高校体育场馆较低现代化运营管理水平的主要原因之一。高校体育场馆具有较大的占地面积,同时也存在较高的建设费用与维修经费。然而,因为落后管理方式与不合理配置的存在,致使经济效益不能产生,进而导致高校体育场馆存在十分紧张的运营经费,有些甚至出现了严重的窘境。因此,要使高校体育场馆增加创收,进而使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得到提升。

2.高校体育场馆现代化运营管理模式

(1)对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进行明确新时期我国发展的重点理念就是可持续发展。在对体育场管理资源进行配置时,要将近些年的体育资源可持续发展观念作为主要依据,整体性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给予足够的重视。在配置高校的体育场馆资源时,要优先将整体规划工作做好,使高校体育场馆得以多样化的发展。此外,在对场馆进行设计时,要充分地利用原有的体育场馆资源,对场馆进行合理使用,对利用率较低的体育场馆进行改造,使其能够与新的需求相适应。同时,在规划体育场馆时,要将其多样化功能、舒适的环境与资源的节约等多方面内容展现出来。如果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需要在对体育场馆进行规划时应用多方面的新技术。(2)将专业化的管理机制引入其中现代化的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要求专业化的管理机制与管理人员的存在。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体育场馆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管理时可以使用委托管理的方式,对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聘请,对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有效管理配置做出保证。对于高校体育场馆由后勤人员或者体育教师进行管理的情况,应当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专业知识培训,对体育场馆最佳的资源配置做出保证。此外,还应当在场馆内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方便对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员进行指导,将体育场馆的能力完全地发挥出来。

三、总结

在当前这个推崇可持续发展的全新时代,高校体育场馆的资源配置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潮流,引入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对其进行管理与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够使高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得到提高,使高校体育场馆的创收得到增加,进而将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引入高校。

参考文献:

[1]陈子锐.对高校体育场馆经营和管理的探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

[2]陈鸿,周李莉.高校体育场馆运营模式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8(3).

[3]国家体育总局.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库[Z].2005.

[4]何梅.探析运动会体育场馆赛后运营模式分析与启示[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19):19-26.

[5]蔡亮,周桂琴,黄茜,刘晴.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与运营模式探究[J].科技视界,2015(25):45-45

[6]丁云霞,范伟,刘春华.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优化建设管理模式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6).

第6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高职院校体育场;运营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体育场馆,是高校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业余经营性强,消费对象稳定性好,比较适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节奏。相较于其他社会类型的体育场馆而言,高职院校体育场馆拥有国家的政策支持,面对的高校学生都拥有专业的体育素养和训练技巧,教学基础设施的完善,使高校信息获取更便捷。但是,整体看,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设施水平仍然较低,设备配备率不高,运营管理较为滞后。随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求的与时俱进,完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设施,革新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极为必要,提高综合开发管理水平,促进体育场馆管理运营的产业化,是今后高职院校场馆运营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

一、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范畴和模式

相较于社会性强的体育场馆,高职院校体育场馆的公益性更强,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育教学、业余体育训练等。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主要涉及体育场馆的日常消耗、体育设施维护等项目,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体育场馆开始采用体育部门管理模式、物业管理模式、租赁模式等,打破传统封闭的格局,逐步实现开放或开放状态,以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缓解资金压力,促进运营管理多元化。

二、当前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1.运营管理体制存在疏漏

当前,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场地管理、器材保存、工作人员监管方面力度不足,管理不全面,缺少必要的规章制度和评估体制。高职院校体育场馆的特殊性,使得管理运营不能脱离计划经济模式,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经营。但是,高职院校面对的群体数量多,日常维护消耗大,管理力度不足,使体育场馆经济效益受损。

2.体育服务内容单一

高职院校体育场馆,隶属于高职院校的一部分,主要针对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老师,多提供免费的体育训练服务。对外,则以简单的租赁场地和短期的培训为主,服务内容比较单一,经济效益低。

3.体育场地利用率低

高职院校体育场地利用,多集中于周一到周五工作日期间,学生放假的时间,体育场馆属于半休息状态,体育教学设施得不到高效的利用,社会功能发挥不足,经济价值发挥不够,综合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待加强。

三、财务管理视角下提高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1.重视无形资产,打造体育场馆高价值

财务管理视角下,提高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要重视无形资产的力量,以看不见的附加力量打造超高价值的运营管理模式。高职院校体育场馆,拥有高素质体育人才积累,适宜开展多层次的体育活动,不仅能够为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而且能够以无形资产的力量吸引社会投资,完善体育场馆的财务管理,促进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以无形资产为核心的运营模式,基于财务管理的理念,旨在提高体育场馆的品牌度和影响力,提高体育基础设施的利用率,打造价值更高、经济效益更好的运营模式。

2.重视多主题,准确定位体育场馆营销思路

财务管理视角下,提高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要遵循“多主体,多主题”的营销思路,以改变单调的体育场馆功能,丰富体育场馆建设,调动用户参与。重视特色营销,就要改变当前高职院校体育场馆比较封闭等现状,以创新性营销思路将高职院校体育场馆与娱乐、科技等因素的巧妙结合,凸显场馆特色,提高体育场馆的附加值和个性化,打造文明之下新的经济形态,实现规模化的产业经营,以系统化的管理方式节约成本,提高收益,推动高职院校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3.重视强强联合,促进体育场馆运营管理高效率

高职院校体育场馆,是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视角下,提高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要加强体育场馆建设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互惠,以确保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与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相吻合。立足于经济角度,依托于财务管理相关措施,明确高职院校体育场馆建设个性化,针对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举办多种多样的体育类活动,并积极引起其他高校学生参与,以联盟的理念促进合作,以更高的服务质量、更快的运营效率强化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促进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商业化、产业化、社会化。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校教学改革的迅速普及,传统的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已经愈发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运营的主动性不足,运营效果差,因此,革新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从财务管理角度强化体育场馆的市场竞争力,将成为今后高职院校体育场馆发展的必然趋势。促进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产业化、社会化,融合经济理念和财务管理方法,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者:袁少锋 单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华.基于SWOT下的震后重建高职院校体育场馆经营与管理[J].现代商业,2014(2).

第7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高职院校体育场;运营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高职院校体育场馆,是高校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业余经营性强,消费对象稳定性好,比较适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节奏。相较于其他社会类型的体育场馆而言,高职院校体育场馆拥有国家的政策支持,面对的高校学生都拥有专业的体育素养和训练技巧,教学基础设施的完善,使高校信息获取更便捷。但是,整体看,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设施水平仍然较低,设备配备率不高,运营管理较为滞后。随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求的与时俱进,完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设施,革新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极为必要,提高综合开发管理水平,促进体育场馆管理运营的产业化,是今后高职院校场馆运营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

一、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范畴和模式

相较于社会性强的体育场馆,高职院校体育场馆的公益性更强,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育教学、业余体育训练等。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主要涉及体育场馆的日常消耗、体育设施维护等项目,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体育场馆开始采用体育部门管理模式、物业管理模式、租赁模式等,打破传统封闭的格局,逐步实现开放或开放状态,以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缓解资金压力,促进运营管理多元化。

二、当前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1.运营管理体制存在疏漏

当前,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场地管理、器材保存、工作人员监管方面力度不足,管理不全面,缺少必要的规章制度和评估体制。高职院校体育场馆的特殊性,使得管理运营不能脱离计划经济模式,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经营。但是,高职院校面对的群体数量多,日常维护消耗大,管理力度不足,使体育场馆经济效益受损。

2.体育服务内容单一

高职院校体育场馆,隶属于高职院校的一部分,主要针对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老师,多提供免费的体育训练服务。对外,则以简单的租赁场地和短期的培训为主,服务内容比较单一,经济效益低。

3.体育场地利用率低

高职院校体育场地利用,多集中于周一到周五工作日期间,学生放假的时间,体育场馆属于半休息状态,体育教学设施得不到高效的利用,社会功能发挥不足,经济价值发挥不够,综合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待加强。

三、财务管理视角下提高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1.重视无形资产,打造体育场馆高价值

财务管理视角下,提高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要重视无形资产的力量,以看不见的附加力量打造超高价值的运营管理模式。高职院校体育场馆,拥有高素质体育人才积累,适宜开展多层次的体育活动,不仅能够为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而且能够以无形资产的力量吸引社会投资,完善体育场馆的财务管理,促进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以无形资产为核心的运营模式,基于财务管理的理念,旨在提高体育场馆的品牌度和影响力,提高体育基础设施的利用率,打造价值更高、经济效益更好的运营模式。

2.重视多主题,准确定位体育场馆营销思路

财务管理视角下,提高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要遵循“多主体,多主题”的营销思路,以改变单调的体育场馆功能,丰富体育场馆建设,调动用户参与。重视特色营销,就要改变当前高职院校体育场馆比较封闭等现状,以创新性营销思路将高职院校体育场馆与娱乐、科技等因素的巧妙结合,凸显场馆特色,提高体育场馆的附加值和个性化,打造文明之下新的经济形态,实现规模化的产业经营,以系统化的管理方式节约成本,提高收益,推动高职院校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3.重视强强联合,促进体育场馆运营管理高效率

高职院校体育场馆,是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视角下,提高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要加强体育场馆建设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互惠,以确保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与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相吻合。立足于经济角度,依托于财务管理相关措施,明确高职院校体育场馆建设个性化,针对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举办多种多样的体育类活动,并积极引起其他高校学生参与,以联盟的理念促进合作,以更高的服务质量、更快的运营效率强化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促进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商业化、产业化、社会化。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校教学改革的迅速普及,传统的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已经愈发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运营的主动性不足,运营效果差,因此,革新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从财务管理角度强化体育场馆的市场竞争力,将成为今后高职院校体育场馆发展的必然趋势。促进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产业化、社会化,融合经济理念和财务管理方法,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张华.基于SWOT下的震后重建高职院校体育场馆经营与管理[J].现代商业,2014(2).

[2]熊灿.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探究[J].商,2015(40).

第8篇

[关键词]团队管理市场营销软件模拟教学

软件模拟教学是市场营销专业实验教学一种十分重要的形式,利用计算机所模拟和营造的情境,训练学生作为营销管理者所必须具备的营销综合管理能力。目前市场营销软件主要有南京世格有限公司提供的simmarketing软件,软件教学通常采用小组团队合作的方式。

一、团队管理在市场营销软件模拟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团队管理(teammanagement)指在一个组织中,依成员工作性质、能力组成各种小组,参与组织各项决定和解决问题等事务,以提高组织生产力和达成组织目标。市场营销软件模拟教学除了训练学生进行市场细分、品牌组合、产品定位以及营销过程管理等专业能力,更多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体现市场营销实验实践课程的真正价值。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80,90后,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识,而集体观念淡薄,只要求社会及他人对自己关心,缺乏与他人进行团队合作的主动性。而在大学的课程设置和社团活动中,团队管理与合作还未纳入课程体系之中,学生绝大部分课程的考核以及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验课程考核主要考核学生个体,团队合作能力考核没有纳入考核指标。因此,高校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缺乏整体规划,缺乏持续性,难以形成有效的氛围。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以自发的形式体现的,缺乏引导与考核,难以达到培养目的。因此这些大学生往往很难融入社会,缺乏社会竞争力。而当今社会所需人才,不但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求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没有完美的个人,但有完美的团队。

二、团队管理在市场营销软件模拟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市场营销软件模拟实验的决策是以小组形式进行的。团队管理如何在软件模拟课程中更好地运用和实践呢?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树立团队管理理念

对于软件模拟教学而言,以小组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方式至关重要。但小组学习方式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曾出现小组组长一人独揽决策大全,大事小事一人,其他成员无所事事的现象;也出现过小组成员各持己见,不分高低,制定不出最优决策,最后小组成员军心涣散,无心投入课程,导致随意决策的现象。归根结底,这些都是缺乏团队管理理念,过分注重个人意见的后果。因此,要以团队形式管理决策小组,倡导团结协作、优势互补的精神,制定团队的共同目标,做到相互理解、信任、协作;不仅要在软件模拟课程中,而且更要在班级的学习氛围上树立团队理念。倡导学生积极投入团队管理,团队的管理是一个困难而有意义的旅程。如图1所示,团队管理的过程。

2.深入学习卓越团队的9大特征

在市场营销软件模拟教学进行之初,要向学生描绘清楚卓越的团队应该具备哪些特征,并教授如何去实践这些特征。如图2所示,卓越的团队应具备9大特征。

卓越的团队首先要具有明确清晰的共同目标,可方便确定在营销决策演练中事情的轻重缓急,能确定并把握核心的任务和目标。指导学生采用SMART原则制定目标,即目标是具体的、可衡量的、有完成期限、有挑战性且可达成、关乎个人和团队共同绩效。团队成员要具有一致的信念、理念。例如,在软件模拟过程中,是倡导稳健发展的实干精神,还是鼓励创新,大胆挑战的冒险精神,需要在团队成员内部统一共识,定下基调。其次,在组队的时候,选择成员要考虑角色互补,技能匹配等原则;选举恰当的领导,要具备高瞻远瞩和务实高效的特点;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要能明确个人责任与团队责任。例如通过九型人格或MBTI性格测试和团队角色理论的学习,帮助学生深入认识自我,明白角色互补,综合平衡,容人短处,用人所长,尊重差异,实现互补,增强弹性,主动补位,扮演自己适合的角色,充分发挥潜能。再者,团队要营造良好的开放的沟通环境,能融合和服务于团队各项工作的沟通,是解决团队各种问题的金钥匙。团队成员要相互高度信任,要形成得到全体成员的共同承认的承诺。最后,团队要善于争取外部的支持,共同分享成果。

3.建立一套适应的规范性与创新性的团队管理制度

在软件模拟教学中全程贯穿团队管理与团队运作,必须要建立一套适应的规范性和创新性的团队管理制度。首先,是团队成员组队选拔制度,要突出异质互补性。在教师倡导自愿自由组队的前提下,要强调团队成员的角色互补,男女混合。在团队中,人人都能不断进步,但无人能达到完美,团队可以通过不同角色的组合达到完美。唯有角色齐全,才能实现功能齐全。可统一进行班级所有成员的团队角色测试,运用管理沟通的约哈里窗口理论,尽可能尽多的打开和扩大学生之间的公共区域,为有效的沟通和团队协作奠定基础。其次,是团队运营管理制度。在软件模拟课程中,团队决策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小组模拟的公司的营销业绩。因此,必须制定一套团队运营管理制度,有效的帮组小组进行团队决策。团队决策制度要包含以下六个步骤:找出共同的希望目标;发现真正问题;收集正确的信息;把所有问题摆上桌面;列出问题选择方案;找出解决方案。同时,在团队讨论与决策会议的时候,要求团队运用罗伯特议事法则,在保证团队每位成员的权益同时进行高效会议沟通与决策。最后,是团队管理绩效评价制度。课程绩效考评方法将直接营销学生在课程中的行为和表现,好的考核评价制度能客观、公正、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课程成绩由小组决策成绩和小组营销报告两部分构成,各占一半比例。决策成绩为小组最后一个周期的成绩,营销报告是整个模拟演练过程的总结,团队管理过程与绩效主要在营销报告中体现。在营销报告撰写中,明确规定团队成员各司其职,责任清晰。营销报告不仅要提供word版,还要制作成PPT进行小组汇报。小组各成员的汇报表现也将计入课程总成绩。这些考核制度旨在鼓励成绩不佳但一直认真决策的小组。同时可设置一些团体管理奖项,如“最佳团队合作精神奖”;“最具团队领导才能奖”;“最佳团队锲而不舍奖”等,以加分的方式给各小组和个人以奖励。

第9篇

[关键词] 公共体育场馆 管理运营 模式

一、引言

我国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停留于粗放型经营,具体表现为公共体育场馆是体育行政部所属的事业单位,其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完全分离,导致所有权干预经营权,经营权侵蚀所有权,影响了公共体育场馆的正常经营,这种垂直式的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有悖于市场经济规律,直接后果是限制了体育场馆的自主经营权,难以按市场机制进行经营与管理,必将降低市场效率,因此,对我国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的研究就有着现实的意义。

二、我国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管理运营模式的影响因素

1.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体制

公共体育场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多采用全额预算拨款、统收统支统管运行机制,长年的大锅饭造成“等、靠、要”的思想。这种体制没有与市场接轨,主要承担上级机关分配的体育训练比赛任务,造成国有资产闲置。

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形成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因素有机结合,采用自收自支运行机制,推行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市场化运行机制,打破铁饭碗,改革过去单一的计划机制,改变单一的公有制,实现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激励机制、风险机制、竞争机制引入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方式由行政型向行政一社会结合型转变,由单一的集中型向集中与分散型相结合转变,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增强公共体育场馆自我造血功能,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宏观调控,制定有利于市场化改革方向的政策法规。政事分开,政资分开,管办分离。

2.公共体育场馆的产权归属

产权不清晰现象是公共体育场馆体育产业发展的侄桔之一。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基本上由国家投资,由于场馆投资主体的单一性,公共体育场馆是国有资产的一部分,政府拥有资产的所有权,各级体育主管部门(省、市、区体育局)成为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者。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政事不分,政资不分,管办合一,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运营模式基本处于福利型和事业型管理经营阶段,场馆的维修养护费用高,经济效益差,管理水平粗放,经营缺乏独立自主性。

3.公共体育场馆的人力资源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竞争激烈,企业的效益很大程度上依赖企业的专业管理与市场营销,经营管理人才成了制约公共体育场馆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场馆的工作人员来源也是体育系统内部,有的是退役运动员,有的是不能胜任原来工作岗位的人员。这些人员在知识结构上存在明显的体育专业性,缺乏其他体育管理与营销知识,导致对体育市场经济政策和理论研究不够,使得经营管理工作缺乏力度,经营管理办法滞后,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先进,有些经营管理制度没有相应的管理法规和实施细则,使得管理水平的管理效果参差不齐,经营管理与经营开发不能协调发展,致使场馆经营无法趋向更合理的市场化运作,往往是等任务,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操作,管理运营创新不足。

4.需求消费水平

体育消费需求是对体育消费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没有支付能力的需要仅仅可能是一种欲望,不可能产生实际的需求行为。而支付能力主要体现为拥有一定的货币收入,任何人的行为都需要以一定的收入水平作为预算约束条件。体育场馆产业化经营的要旨主要就是根据体育具有一定的产业属性、体育场馆具有实现体育市场需求主体特殊偏好的效用,在一定的规制条件下运用体育市场的价格机制,按照受益者负担成本原则,在为体育需求者提供体育场馆使用消费的过程中补偿一定的成本,以获得体育场馆一部分自我发展的条件。

三、我国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管理运营模式的构建

鉴于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资产性质特点,运营管理模式的构建归纳起来有两大类:国有事业经营型和国有民营型。

1.国有事业经营型场馆运营管理模式的构建

国有事业经营型的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模式实际上是政府体育局部门通过附属的事业单位,享有事业编制的行政班子对场馆进行经营的决策,来达到贯彻宏观经济目标和控制场馆经济活动双重目的的一种管理模式。其实质特征满足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最大化需求。国有事业经营型的公共体育管理模式运行机制有三种:

一是全额预算管理,由政府的体育行政部门进行管理;场馆的一切运营费用和维护费用由政府财政经费全额支出。我国经济不发达地区,如、青海、新疆等省、自治区的公共体育场馆采用此种形式。

二是差额预算管理,由政府的体育行政部门进行管理,实行房屋场地设备维修费设备购置费和人员经费等定项补助的差额预算管理,少数实行以收抵支定额补助的差额预算管理。目前我国大部分公共体育场馆采用此种管理方式,一方面做为一个事业单位,政府每年给予设备维护费和人头经费等差额补贴;另一方面作为企业化运作的单位,它又能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上交一定的税收。

三是自收自支管理,对有稳定的经营性收入,可以解决场馆的经常性支出,实行自收自支管理,国家财政采取核定收支,增收节支留用,减收超支不补的方法加以管理,收大于支较多的单位,在核定其收支数时,还规定其收入一部分应上缴主管体育局。

该运营管理模式的优点主要表现在公共体育场馆各部门的运作更多地依计划行事。这种机制可以人为地制造一个体育环境,如强制性向公共体育场馆事业单位派遣退役队员,以维持运动训练资源流通渠道的通畅。场馆的建设发展完全依靠国家投入,资源虽然不多,却有稳定的来源。同时社会市场化的程度提高。公共体育场馆成了稀缺资源,可利用资源渠道更加多样化。

2.国有民营经营型场馆运营管理模式的构建

国有民营的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模式实际上是政府投资兴建公共体育场馆通过招标、谈判、协议签约后,将场馆的管理权和经营权在一定时间内移交某一公司、社团或个人全权管理,场馆运作经费自收自支。政府对场馆的承包法人或个人有比较具体的、明确的条件和要求,如体育场馆的资产评估、体育场馆的保养、维修、开放时间、经营年限、租金、政府应提供的保障条件和管理权限,以及承包者应承担的民事责任等。主要经营形式有: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制。

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坚持公共体育场馆所有权不变的基础上,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以承包经营合同形式,使公共体育场馆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一种经营方式,有个人承包、合伙承包、企业承包等形式。

国有资产租赁经营是指在不改变公共体育场馆全民所有制的条件下,实行所有权与占有使用权的转移。由政府部门授权,将公共体育场馆交给承租方占有、使用和经营,承租方向政府交付租金,并依照合同对企业实行自主经营的形式。承租方式有个人租赁、合伙租赁、企业租赁。租赁经营法律机制的引入,使承租人具有较大自,实现的两权分离“程度比承包”等多种经济责任制更大,租赁双方处平等地位,由于行政干预的减少而使企业摆脱了完全依附于政府的状况。

国有民营管理模式的优点在于以契约或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关系,体育产业租赁者直接经营管理公共体育场馆,其个人效应最大化目标与企业效益最大化目标相一致,在自我激励方面有着天然优势;降低了政府的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成本,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市场经济规则促使他们不断改善服务质量,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争取更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结束语

针对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构建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的目的在于增强活力,是否有一条路既能使国有资产不能流失从而不损害公有制主体地位,同时又能发挥场馆机制灵活最优化和利润最大化,达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公共体育场馆运行的质量好坏不能以运营模式为标准,应该以效益高低、竞争力的强弱来衡量,以能否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的生活为标准。国家对公共体育场馆的控制可以通过法律法规和经济杠杆来宏观调控。因此,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公共体育场馆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路是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有效分离,实现途径是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公共体育场馆资源自由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二是公共体育场馆可采用有效的“政府投资一企业化运营”管理模式,政府职能重新定位,由直接参予体育场馆管理改为宏观调控;三是公共体育场馆管理运营模式逐步改变单一的计划机制,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体育场馆管理;四是国有民营型的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模式成为发展趋势,所有权和经营权有效分离,民营化管理有效地降低成本,促进国有资产保值。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