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5:18:3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艺术与美术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国画的工具和材料基本上是由笔、墨、纸、砚来构成的,人们通常把它们称为“文房四宝”,大致是说它们是文人书房中必备的四件宝贝。因为中国古代文人基本上都是或能书,或能画,或既能书又能画的,离不开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
一、“文房四宝”之笔在林林总总的笔类制品中,毛笔可算是中国独有的品类了。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不过由于毛笔易损,不好保存,故留传至今的古笔实属凤毛麟角。毛笔的制造历史非常久远,早在战国时,毛笔的使用已相当地发达。中国的书法和绘画,都是与毛笔的使用分不开的。古笔的品种较多,从笔毫的原料上来分,就曾有兔毛、白羊毛、青羊毛、黄羊毛、羊须、马毛、鹿毛、麝毛、獾毛、狸毛、貂鼠毛、鼠须、鼠尾、虎毛、狼尾、狐毛、獭毛、猩猩毛、鹅毛、鸭毛、鸡毛、雉毛、猪毛、胎发、人须、茅草等。从性能上分,则有硬毫、软毫、兼毫。从笔管的质地来分,又有水竹、鸡毛竹、斑竹、棕竹、紫檀木、鸡翅木、檀香木、楠木、花梨木、况香木、雕漆、绿沉漆、螺细、象牙、犀角、牛角、麟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银、瓷等,不少属珍贵的材料。从笔的用途来分,有山水笔、花卉笔、叶筋笔、人物笔、衣纹笔、设骨笔、彩色笔等。
最早的毛笔,大约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西周以上虽然迄今尚未见有毛笔的实物,但从史前的彩陶花纹、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觅到些许用笔的迹象。东周的竹木简、缣帛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笔。其后,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笔,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出土的秦笔,长沙马王堆、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及甘肃省武威市、敦煌市悬泉置和马圈湾,古居延地区的汉笔,武威的西晋笔等,都是上古时代遗存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现在常见的品种有“石獾”、“狼毫”、“兰竹”、“叶筋”、“红毛”、“羽箭”等,其笔型大小不一。软毫笔,一般是用羊亳加工制成,特点是柔软、含水量大。大小型号,品种也很多,大型的如“提斗”、“抓笔”等,中小型的如“鹤劲”、“鹤脚”等等。兼毫笔'是用硬毫与软毫相间制成的,刚柔适中。我们现在常见的如“紫毫”、大中小“白云”
等。笔分长、短、大、小,运用起来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如画大幅的画用大笔,画小幅的画用小笔。这些都是一般的规律,但又不能拘泥,如有的画者爱用羊毫,有的爱用狼毫,也有的爱用大笔作小画,认为这样能收到意酣墨饱的效果。
一、“文房四宝”之墨墨给人的印象似稍嫌单一,但却是古代书写中必不可缺的用品。借助于这种独创的材料,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墨的世界并不乏味,而是内涵丰富。作为一种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现于今者,当十分珍贵。
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来作为书写材料。墨的发明大约要晚于笔。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简牍、缣帛书画等到处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遗痕。文献记载,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绳(木工所用)、墨龟(占卜)也均曾用墨。经过这段漫长的历程,至汉代,终于开始出现了人工墨品。这种墨原料取自松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来用模制,墨质坚实。据东汉应劭
记载:“尚书令、仆、丞、郎,月赐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陕西省干阳县,靠近终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来烧制成墨的烟料,极为有名。
从制成烟料到最后完成出品,其中还要经过入胶、和剂、蒸杵等多道工序,并有一个模压成形的过程。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项重要的工序,也是一个艺术性的创造过程。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长方、圆、椭圆、不规则形等。墨模一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块组成,圆形或偶像形墨模则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内置墨剂,合紧锤砸成品。款识大多刻于侧面,以便于重复使用墨模时容易更换。墨的外表形式多样,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边墨。
中国画的用墨也是很讲究的。墨分“油烟”和“松烟”两种,油烟墨用桐油或添烧烟加工制成;松烟墨用松枝烧烟加工制成。油烟墨的特点是色泽黑亮,有光泽;松墨的特点是色乌,无光泽。中国画一般多用油烟,只有着色的画偶然用松烟。但存表现某些无光泽物如墨蝴蝶、黑丝绒等,也最好用松烟。中国画的墨,一般是加工制成的墨锭,我们在选择墨锭时,就要看它的墨色。看墨泛出青紫光的最好,黑色的次之,泛出红黄光或有白色的为最劣。磨墨的方法是要用清水,用力平均,慢慢地磨研,磨到墨汁浓稠为止。用墨要新鲜现磨,磨好了而时间放得太久的墨称为宿墨,宿墨一般是不可用的。但也有画家喜用宿墨作画,那只是个别的。
我们现在有多种书画用墨汁,如“中华墨汁”、“一得阁”、“曹素功”等,可以代墨使用。一般来说,画工笔,最好用研磨的墨;写意画,因用墨量大,可用书画墨汁。
说到中国画的用墨,还需说说中国画的用色。“文房四宝”中的墨,就应该包含有色的意思,因为色也是中国画的不可缺少的材料之一。色在绘画上我们又把它称为颜料,中国画的颜料与西洋画的颜料是不同的。西洋画的颜料都是化学品。
中国画的颜料有两种性质,使用起来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其一种是植物质的,如花青、滕黄、胭脂、牡丹红等,性能是透明、质细,但年久会褪色;另一种是矿物质的,如朱砂、朱漂、头青至三青、头绿至三绿、赭石、石黄、白粉等,性能是不透明,有覆盖力,年久不褪色。中国画的颜料比西洋画的颜料种类简单,但给人的感觉却不同,它们使中国画的色彩具有了自己独立的风格。今天,中国画家们为了更丰富地表现生活,也兼用了一些西洋画的水彩、水粉颜料,但这只可适当地搭配,一定要保持中国画的色彩特点;如果西洋画的颜料用过了头,就不像中国画了。
三、“文房四宝”之纸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曾经为历史上的文化传播立下了卓着功勋。即使在机制纸盛行的今天,某些传统的手工纸依然体现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焕发着独特的光彩。古纸在留传下来的古书画中尚能一窥其貌。
纸张发明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是采用什么来作为记事材料的呢?根据文献和实物资料,最早的人们是采用结绳来记事的,遇事打个结,事毕解去。后来又在龟甲兽骨上刻辞,所谓“甲骨文”。在青铜产生以后,又在青铜器上铸刻铭义,即“金文”或“钟鼎文”。再后,将字写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称“竹木简”,如较宽厚的竹木片则叫“牍”。同时,有的也写于丝织制品的缣帛上。先秦以前,除以上记事材料外,还发现了刻于石头上的文字,比如着名的“石鼓文”。
一般人都知道,纸是在东汉由蔡伦发明的。但近年的考古发掘,却对此提出了疑问。随着西北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工作的进展,许多西汉遗址和墓葬被发现,其中也不乏纸的遗物。这些古纸均据其出土的地点而被冠名。
从目前出土古纸自身的年代顺序,可以分别排列为: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灞桥纸、悬泉纸、马圈湾纸、居延纸,西汉晚期的旱滩坡纸。这些纸不但都早于蔡伦纸,而且有些纸上还有墨迹字体,说明已用于文书的书写。
中国古时候绘画多画干帛和绢上,其实帛也是一种绢类织物。画画用的绢是特制的,现在有一些工笔画家还喜欢用绢作画。大约到了宋元时代,人们才开始大量用纸作画。绢和纸各有特点,纸是植物制品,绢是丝织品,笔墨画在纸上,容易表现出笔墨和色彩的变化。画在绢上,其画的光洁度就更强一些。我们现在主要是用纸作画,一般是宣纸。宣纸分生宣和熟宣两种。熟宣是用矾水加工过的,水墨不容易渗透,在上面可以工整细致地描绘,反复地上色,因此像绢织物一样,适合于画工笔画。现在常用的熟宣有“冰雪宣”、“蝉衣笺”、“云母宣”等。生宣是没有经过矾水加工的,水墨容易渗透,落笔为定,无从更改,而且渗透开来,能产生丰富的笔墨变 化,所以写意画多用生宣。常见的品种有“净皮”、“棉料”、“棉连”等。
除宣纸外,有的画家还喜欢用皮纸作画,皮纸又称高丽纸,它的性能与宣纸相似,但价格却便宜得多。所以,初学画的人也常用这种纸。
四、“文房四宝”之砚砚,是磨墨用的。要求细腻滋润,容易发墨,并且墨汁细匀无渣。砚也有石砚、陶砚、砖砚、玉砚等种类之分,最负盛名的是广东产的“端砚”和安徽产的“歙砚”。
不过,作画用砚,也不一定那么讲究,一般选择那种石质好、砚池深、稍大有盖的,研磨时发墨快、水分不易挥发的就可以了。
在古代的文房书斋中,除笔、墨、纸、砚这四种主要文具外,还有一些与之配套的其他器具,它们也是组成文具家族中必不可少的一员。明代屠隆在《文具雅编》
中记述了四十多种文房用品,通常较为常见的有:
笔掭:又称笔砚,用于验墨浓淡或理顺笔毫,常制成片状树叶形。
臂搁:又称秘阁、搁臂、腕枕,写字时为防墨沾污手,垫于臂下的用具。呈拱形,以竹制品为多。
诗筒:日常吟咏唱和书于诗笺后,可供插放的用具。多以竹制,取清雅之意。
笔架:又称笔格、笔搁,供架笔所用。往往作山峰形,凹处可置笔。也有人物和动物形的,或天然老树根枝尤妙。
笔筒:笔不用时插放其内。材质较多,瓷、玉、竹、木、漆均见制作。或圆或方,也有呈植物形或他形的。
笔洗:笔使用后以之濯洗余墨。多为钵盂形,也作花叶形或他形。
墨床:墨研磨中稍事停歇,因磨墨处湿润,以供临时搁墨之用。
墨匣:用于贮藏墨锭。多为漆匣,以远湿防潮。漆面上常作描金花纹,或用螺细镶嵌。
镇纸:又称书镇,作压纸或压书之用,以保持纸、书面的平整。常作各种动物形。
水注:注水于砚面供研磨,多作圆壶、方壶,有嘴,也常作辟邪、蟾蜍、天鸡等动物形。
砚滴:又称水滴、书滴,贮存砚水供磨墨之用。
砚匣:又称砚盒,安置砚台之用。以紫檀、乌木、豆瓣摘及漆制者为佳。
作者:杨冰莹 张舒
易英认为,当今艺术批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成为一种舆论效应,无论推崇或抨击,对艺术家来说都不失为一种赢得声望的手段。因此,专业批评家需谨思慎言。中央美院学报《美术研究》执行主编殷双喜教授有感于邵亮关于“未来”的发言,结合20世纪中后期“终结论”盛行的现象,呼吁艺术学院的工作者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和对艺术发展的前瞻性目光。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学刊》丁亚雷副教授则回应了邵亮关于此次年会论文集新形式的阐述,根据南京艺术学院学报新出现的一种CSCI遴选形式,提出了利用网络平台等条件来提高学报质量的想法。在当天下午的讨论中,殷双喜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为扩展研讨会的视角,与会人员不当仅限于编者,而应鼓励作者、读者积极参与进来,围绕固定的主题集中讨论;第二,学报论文集在收录优秀论文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本单位推荐本单位工作人员的文章;第三,推荐论文时应注明责任编辑,强调责任编辑的作用。殷双喜教授同样强调编辑提高自身学术修养的重要性,这就意味着“做学报的不一定是专家,但必须是杂家”,才能避免美术学报视角的单一性,从而达到辅助艺术教育、配合美术史研究的目的。在谈及当代美术教育状况时,他指出目前艺术高校正面临着传统向当代的转型,学报要及时反映这种动向,同时在政治话语与市场资本的双重压力下保持自己的学术立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王洪义教授的发言“从当代艺术角度看美术学院的局限性与可能性”,归纳了当代艺术的四个特点:思想性大于技术性,形式和美的削弱,艺术的边界模糊,电子技术被强化。他指出了处于其中的美术学院本身存在的各种问题,具体体现在:科学技术的欠缺、学生人文素质偏低、行政体制阻碍当代艺术的发展。
对于学院在当代艺术中的可能性,他认为一部分当代艺术是可以进入学院,被学院吸收的,如一些高校已经设立了新媒体、装置、实验艺术等专业;其次是培养多方面的人才,不拘泥于传统的技法及材料,尝试跨专业、多媒体的创作,如此才有可能产生出对当代艺术有所贡献的优秀艺术家。在艺术教育的问题上,广西艺术学院《艺术探索》主编李普文教授认为当代艺术教育既要保持传统学科的优势,又要引入先进的现代科技和前卫的思想观念。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编辑贾玉宁同样主张折衷主义的艺术教育改革方式,他以“艺术与科技融合背景下的艺术教育探析”为题,提倡传统美术教育与新技术相融合,并指出当代技术发展对传统学院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多元化背景下艺术教育创新势在必行;传统美术教育与新技术融合对美术人才有了新的要求;学院应培养复合型美术人才。贾玉宁的发言,反映了传统艺术向大美术转变的趋势。天津美院的喻建十老师,从教学管理层面对学院教育进行了讨论,他以教学管理者的身份,表达了自己对学院教育在当下担任何种角色的思考,将学院的评卷标准放在当代艺术发展的背景下进行质疑,同时也对学院扩大招生而导致学生素质下降表示担心。在探讨如何解决传统艺术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时,他指出东西方社会环境与历史传统截然不同,不可一味以西方为标本,各个美院应建立自己的区域特色。这不仅仅是管理体制的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文化问题。最后发言的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观察》编辑祝帅。他首先介绍了《美术观察》的“热点”栏目并提出了“十年美术教育反思”这一议题,他将2001年以来美术教育的特点归纳为“后扩招时代”、“文艺复兴”、“专业化”、“学科升级”四个关键词。“后扩招时代”为艺术教育事业带来了表面的繁荣,但也导致了生源质量下降等问题,所以“后扩招时代”的当务之急是促使招生数量到质量的转向。接着,祝帅根据当前设计行业饱和、纯艺术市场走俏的状况,提出了“文艺复兴”,用于阐释传统的架上艺术并未被新兴的创意产业所取代。第三个关键词“专业化”针对的是综合性大学纷纷设立专门的艺术学院而忽略了艺术的大众教育问题。第四个关键词“学科升级”则表达了他对学科升级后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储备是否随之“升级”的质疑。代表发言结束后,会议进入自由讨论和学生提问阶段。围绕着纯艺术的发展前景和交叉学科在艺术史研究中的作用等话题,与会代表和天津美院的研究生们展开热烈讨论。殷双喜指出国际双年展与国内艺术展览中架上艺术所占比重的巨大差距,前卫的装置艺术在第三世界进行推广的困难,但同时也肯定了国内当代艺术的新进展。易英则就交叉学科如何应用这一问题给予了回应,他首先指出美术史写作方法大致分为审美主义和结构主义两种,前者多注重形式、风格和鉴赏层面的分析;而后者则从艺术作品所产生的多角度背景出发,借助多学科进行阐释,因此艺术作品的阐释需要借助其他相关资源和学科知识。
但正如殷双喜所担忧的,跨学科方法的运用能开辟艺术史研究的新视野,但也要注意避免由此可能导致的美术史的泛化。丁亚雷副教授则认为美术史并不存在所谓的交叉学科问题,因为美术史学科自其建立以来就具有开放性,美术史写作本身就需要借助文学、诗歌、信件、传记、哲学、历史文献等多方面的材料,所以并不用担心其他学科“喧宾夺主”。在新的艺术形态层出不穷,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艺术教育和艺术史研究该何去何从,是每一位与会者乃至整个艺术教育界该深入思考的问题。因此,在传统学院教育向当代转型的特殊时期,本次会议不仅是各个高校学报的一次深入交流,更是对全国艺术教育及学报同仁的一次提醒和启迪,它昭示着新观念与新思想的到来,同时也倡导作为各大院校艺术动态风向标的美术学报,要保持前瞻性的目光和学术的高度,引领艺术教育与艺术研究进入新的时代。
中国画的工具和材料基本上是由笔、墨、纸、砚来构成的,人们通常把它们称为“文房四宝”,大致是说它们是文人书房中必备的四件宝贝。因为中国古代文人基本上都是或能书,或能画,或既能书又能画的,离不开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
一、“文房四宝”之笔在林林总总的笔类制品中,毛笔可算是中国独有的品类了。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不过由于毛笔易损,不好保存,故留传至今的古笔实属凤毛麟角。毛笔的制造历史非常久远,早在战国时,毛笔的使用已相当地发达。中国的书法和绘画,都是与毛笔的使用分不开的。古笔的品种较多,从笔毫的原料上来分,就曾有兔毛、白羊毛、青羊毛、黄羊毛、羊须、马毛、鹿毛、麝毛、獾毛、狸毛、貂鼠毛、鼠须、鼠尾、虎毛、狼尾、狐毛、獭毛、猩猩毛、鹅毛、鸭毛、鸡毛、雉毛、猪毛、胎发、人须、茅草等。从性能上分,则有硬毫、软毫、兼毫。从笔管的质地来分,又有水竹、鸡毛竹、斑竹、棕竹、紫檀木、鸡翅木、檀香木、楠木、花梨木、况香木、雕漆、绿沉漆、螺细、象牙、犀角、牛角、麟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银、瓷等,不少属珍贵的材料。从笔的用途来分,有山水笔、花卉笔、叶筋笔、人物笔、衣纹笔、设骨笔、彩色笔等。
最早的毛笔,大约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西周以上虽然迄今尚未见有毛笔的实物,但从史前的彩陶花纹、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觅到些许用笔的迹象。东周的竹木简、缣帛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笔。其后,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笔,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出土的秦笔,长沙马王堆、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及甘肃省武威市、敦煌市悬泉置和马圈湾,古居延地区的汉笔,武威的西晋笔等,都是上古时代遗存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现在常见的品种有“石獾”、“狼毫”、“兰竹”、“叶筋”、“红毛”、“羽箭”等,其笔型大小不一。软毫笔,一般是用羊亳加工制成,特点是柔软、含水量大。大小型号,品种也很多,大型的如“提斗”、“抓笔”等,中小型的如“鹤劲”、“鹤脚”等等。兼毫笔'是用硬毫与软毫相间制成的,刚柔适中。我们现在常见的如“紫毫”、大中小“白云”
等。笔分长、短、大、小,运用起来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如画大幅的画用大笔,画小幅的画用小笔。这些都是一般的规律,但又不能拘泥,如有的画者爱用羊毫,有的爱用狼毫,也有的爱用大笔作小画,认为这样能收到意酣墨饱的效果。
一、“文房四宝”之墨墨给人的印象似稍嫌单一,但却是古代书写中必不可缺的用品。借助于这种独创的材料,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墨的世界并不乏味,而是内涵丰富。作为一种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现于今者,当十分珍贵。
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来作为书写材料。墨的发明大约要晚于笔。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简牍、缣帛书画等到处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遗痕。文献记载,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绳(木工所用)、墨龟(占卜)也均曾用墨。经过这段漫长的历程,至汉代,终于开始出现了人工墨品。这种墨原料取自松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来用模制,墨质坚实。据东汉应劭<汉官仪》
记载:“尚书令、仆、丞、郎,月赐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陕西省干阳县,靠近终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来烧制成墨的烟料,极为有名。
从制成烟料到最后完成出品,其中还要经过入胶、和剂、蒸杵等多道工序,并有一个模压成形的过程。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项重要的工序,也是一个艺术性的创造过程。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长方、圆、椭圆、不规则形等。墨模一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块组成,圆形或偶像形墨模则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内置墨剂,合紧锤砸成品。款识大多刻于侧面,以便于重复使用墨模时容易更换。墨的外表形式多样,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边墨。
中国画的用墨也是很讲究的。墨分“油烟”和“松烟”两种,油烟墨用桐油或添烧烟加工制成;松烟墨用松枝烧烟加工制成。油烟墨的特点是色泽黑亮,有光泽;松墨的特点是色乌,无光泽。中国画一般多用油烟,只有着色的画偶然用松烟。但存表现某些无光泽物如墨蝴蝶、黑丝绒等,也最好用松烟。中国画的墨,一般是加工制成的墨锭,我们在选择墨锭时,就要看它的墨色。看墨泛出青紫光的最好,黑色的次之,泛出红黄光或有白色的为最劣。磨墨的方法是要用清水,用力平均,慢慢地磨研,磨到墨汁浓稠为止。用墨要新鲜现磨,磨好了而时间放得太久的墨称为宿墨,宿墨一般是不可用的。但也有画家喜用宿墨作画,那只是个别的。
我们现在有多种书画用墨汁,如“中华墨汁”、“一得阁”、“曹素功”等,可以代墨使用。一般来说,画工笔,最好用研磨的墨;写意画,因用墨量大,可用书画墨汁。
说到中国画的用墨,还需说说中国画的用色。“文房四宝”中的墨,就应该包含有色的意思,因为色也是中国画的不可缺少的材料之一。色在绘画上我们又把它称为颜料,中国画的颜料与西洋画的颜料是不同的。西洋画的颜料都是化学品。
中国画的颜料有两种性质,使用起来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其一种是植物质的,如花青、滕黄、胭脂、牡丹红等,性能是透明、质细,但年久会褪色;另一种是矿物质的,如朱砂、朱漂、头青至三青、头绿至三绿、赭石、石黄、白粉等,性能是不透明,有覆盖力,年久不褪色。中国画的颜料比西洋画的颜料种类简单,但给人的感觉却不同,它们使中国画的色彩具有了自己独立的风格。今天,中国画家们为了更丰富地表现生活,也兼用了一些西洋画的水彩、水粉颜料,但这只可适当地搭配,一定要保持中国画的色彩特点;如果西洋画的颜料用过了头,就不像中国画了。
三、“文房四宝”之纸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曾经为历史上的文化传播立下了卓着功勋。即使在机制纸盛行的今天,某些传统的手工纸依然体现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焕发着独特的光彩。古纸在留传下来的古书画中尚能一窥其貌。
纸张发明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是采用什么来作为记事材料的呢?根据文献和实物资料,最早的人们是采用结绳来记事的,遇事打个结,事毕解去。后来又在龟甲兽骨上刻辞,所谓“甲骨文”。在青铜产生以后,又在青铜器上铸刻铭义,即“金文”或“钟鼎文”。再后,将字写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称“竹木简”,如较宽厚的竹木片则叫“牍”。同时,有的也写于丝织制品的缣帛上。先秦以前,除以上记事材料外,还发现了刻于石头上的文字,比如着名的“石鼓文”。
一般人都知道,纸是在东汉由蔡伦发明的。但近年的考古发掘,却对此提出了疑问。随着西北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工作的进展,许多西汉遗址和墓葬被发现,其中也不乏纸的遗物。这些古纸均据其出土的地点而被冠名。
从目前出土古纸自身的年代顺序,可以分别排列为: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灞桥纸、悬泉纸、马圈湾纸、居延纸,西汉晚期的旱滩坡纸。这些纸不但都早于蔡伦纸,而且有些纸上还有墨迹字体,说明已用于文书的书写。
中国古时候绘画多画干帛和绢上,其实帛也是一种绢类织物。画画用的绢是特制的,现在有一些工笔画家还喜欢用绢作画。大约到了宋元时代,人们才开始大量用纸作画。绢和纸各有特点,纸是植物制品,绢是丝织品,笔墨画在纸上,容易表现出笔墨和色彩的变化。画在绢上,其画的光洁度就更强一些。我们现在主要是用纸作画,一般是宣纸。宣纸分生宣和熟宣两种。熟宣是用矾水加工过的,水墨不容易渗透,在上面可以工整细致地描绘,反复地上色,因此像绢织物一样,适合于画工笔画。现在常用的熟宣有“冰雪宣”、“蝉衣笺”、“云母宣”等。生宣是没有经过矾水加工的,水墨容易渗透,落笔为定,无从更改,而且渗透开来,能产生丰富的笔墨变化,所以写意画多用生宣。常见的品种有“净皮”、“棉料”、“棉连”等。
除宣纸外,有的画家还喜欢用皮纸作画,皮纸又称高丽纸,它的性能与宣纸相似,但价格却便宜得多。所以,初学画的人也常用这种纸。
四、“文房四宝”之砚砚,是磨墨用的。要求细腻滋润,容易发墨,并且墨汁细匀无渣。砚也有石砚、陶砚、砖砚、玉砚等种类之分,最负盛名的是广东产的“端砚”和安徽产的“歙砚”。
不过,作画用砚,也不一定那么讲究,一般选择那种石质好、砚池深、稍大有盖的,研磨时发墨快、水分不易挥发的就可以了。
在古代的文房书斋中,除笔、墨、纸、砚这四种主要文具外,还有一些与之配套的其他器具,它们也是组成文具家族中必不可少的一员。明代屠隆在《文具雅编》
中记述了四十多种文房用品,通常较为常见的有:
笔掭:又称笔砚,用于验墨浓淡或理顺笔毫,常制成片状树叶形。
臂搁:又称秘阁、搁臂、腕枕,写字时为防墨沾污手,垫于臂下的用具。呈拱形,以竹制品为多。
诗筒:日常吟咏唱和书于诗笺后,可供插放的用具。多以竹制,取清雅之意。
笔架:又称笔格、笔搁,供架笔所用。往往作山峰形,凹处可置笔。也有人物和动物形的,或天然老树根枝尤妙。
笔筒:笔不用时插放其内。材质较多,瓷、玉、竹、木、漆均见制作。或圆或方,也有呈植物形或他形的。
笔洗:笔使用后以之濯洗余墨。多为钵盂形,也作花叶形或他形。
墨床:墨研磨中稍事停歇,因磨墨处湿润,以供临时搁墨之用。
墨匣:用于贮藏墨锭。多为漆匣,以远湿防潮。漆面上常作描金花纹,或用螺细镶嵌。
镇纸:又称书镇,作压纸或压书之用,以保持纸、书面的平整。常作各种动物形。
水注:注水于砚面供研磨,多作圆壶、方壶,有嘴,也常作辟邪、蟾蜍、天鸡等动物形。
砚滴:又称水滴、书滴,贮存砚水供磨墨之用。
1.推动经济市场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改善,经济发展的车轮也在不断的前行,人们的文化内涵、审美价值观、精神品味等需要也都有所提高,这也推动了艺术水平的提高,我国经济市场也逐渐成形,经济市场的存在是一种形式,而现代艺术才是推动经济市场发展的核心,因此说,现代艺术与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只有现代艺术的不断发展才能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2.推动社会实践的前行现代艺术的发展主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要结合消费者的兴趣来提升现代艺术水平。在前十年人们的需求与现在有着很大的不同,而在当时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现代艺术也跟随着人们的兴趣进行发展。在当今人们的需求又与十年前的需求有着天壤之别,十年前人们所需求的产品,到当今可能已经下线,也可能已经更新换代。总之,会以另一种新颖的形式出现的世人面前,这就是现代艺术的发展,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更是推动社会实践前行的动力。
3.推动社会科技的创新在现代艺术不断进步的同时,社会科技也在不断的创新,这是现代艺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只有人们对现代艺术的认识不断提高,才能在想象的基础上对社会科技进行不断的创新,尤其是电力行业的进步,这都是有目共睹的,在近些年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可谓是迅速,例如,从十年前的非智能手机到JAVA系统的手机,再几年前安卓系统的手机也逐渐流行,以前大家都用电脑上网,现在电脑能办到的手机也都能办到,这就是社会科技的创新,因此说,现代艺术的发展是推动社会科技创新的根本。
二、高校美术教学与现代艺术的结合策略
1.重视内在的审美性高校美术教学的发展不应将眼光局限在美术领域中,更应与现代艺术结合,重视高校美术教学的内在审美性。另外,高校美术教学在与现代艺术结合的过程中,不应完全依赖于现代艺术,要体现出美术的本质,尤其是现代艺术的造型和环境,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可以借鉴现代艺术的外在造型和环境,但是不能完全的效仿这些,可以将其融入到高校美术教学中,再结合美术的理论性知识,正确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个性化以及创作风格,要利用现代艺术对学生起到美术的引领作用,而并不是按部就班的教学,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2.追求新的发展趋势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情感,提高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传统的高校美术教学过度重视“美术教学”,而忽略了美术的内涵以及美术的特征,更缺乏与现代艺术的结合,大多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阶段,严重影响高校美术教学的发展。高校美术教育与现代艺术的结合应形成多学科的融合、交叉、渗透的教育方式,这是现今乃至未来高校美术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高校美术教学在与现代艺术结合的过程中,不应完全跟随着现代艺术的脚步发展,应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从美学研究的方向作为主要发展趋势,这样才能不失现代艺术的发展,不失美术的本质,形成美术理论与现代艺术创新的结合,对培养高校学生美术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力、多元化、多学科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
3.提高美术教学的创新意识任何一部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是他人无法想到的,更是将艺术美表现的淋漓尽致,而且,作品中还带有丰富的内涵,任何一名成功的美术家都具有较高的创造能力,这样才能在美术行业中脱颖而出。高校美术教学通过与现代艺术的结合,以美学发展作为核心、以现代艺术作为一种衬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有着一定的作用,这也是当今高校美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总结
1.推动经济市场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改善,经济发展的车轮也在不断的前行,人们的文化内涵、审美价值观、精神品味等需要也都有所提高,这也推动了艺术水平的提高,我国经济市场也逐渐成形,经济市场的存在是一种形式,而现代艺术才是推动经济市场发展的核心,因此说,现代艺术与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只有现代艺术的不断发展才能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2.推动社会实践的前行现代艺术的发展主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要结合消费者的兴趣来提升现代艺术水平。在前十年人们的需求与现在有着很大的不同,而在当时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现代艺术也跟随着人们的兴趣进行发展。在当今人们的需求又与十年前的需求有着天壤之别,十年前人们所需求的产品,到当今可能已经下线,也可能已经更新换代。总之,会以另一种新颖的形式出现的世人面前,这就是现代艺术的发展,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更是推动社会实践前行的动力。
3.推动社会科技的创新在现代艺术不断进步的同时,社会科技也在不断的创新,这是现代艺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只有人们对现代艺术的认识不断提高,才能在想象的基础上对社会科技进行不断的创新,尤其是电力行业的进步,这都是有目共睹的,在近些年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可谓是迅速,例如,从十年前的非智能手机到JAVA系统的手机,再几年前安卓系统的手机也逐渐流行,以前大家都用电脑上网,现在电脑能办到的手机也都能办到,这就是社会科技的创新,因此说,现代艺术的发展是推动社会科技创新的根本。
二、高校美术教学与现代艺术的结合策略
1.重视内在的审美性高校美术教学的发展不应将眼光局限在美术领域中,更应与现代艺术结合,重视高校美术教学的内在审美性。另外,高校美术教学在与现代艺术结合的过程中,不应完全依赖于现代艺术,要体现出美术的本质,尤其是现代艺术的造型和环境,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可以借鉴现代艺术的外在造型和环境,但是不能完全的效仿这些,可以将其融入到高校美术教学中,再结合美术的理论性知识,正确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个性化以及创作风格,要利用现代艺术对学生起到美术的引领作用,而并不是按部就班的教学,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2.追求新的发展趋势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情感,提高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传统的高校美术教学过度重视“美术教学”,而忽略了美术的内涵以及美术的特征,更缺乏与现代艺术的结合,大多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阶段,严重影响高校美术教学的发展。高校美术教育与现代艺术的结合应形成多学科的融合、交叉、渗透的教育方式,这是现今乃至未来高校美术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高校美术教学在与现代艺术结合的过程中,不应完全跟随着现代艺术的脚步发展,应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从美学研究的方向作为主要发展趋势,这样才能不失现代艺术的发展,不失美术的本质,形成美术理论与现代艺术创新的结合,对培养高校学生美术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力、多元化、多学科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
3.提高美术教学的创新意识任何一部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是他人无法想到的,更是将艺术美表现的淋漓尽致,而且,作品中还带有丰富的内涵,任何一名成功的美术家都具有较高的创造能力,这样才能在美术行业中脱颖而出。高校美术教学通过与现代艺术的结合,以美学发展作为核心、以现代艺术作为一种衬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有着一定的作用,这也是当今高校美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美术与电影的内涵关系
美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说人类产生开始就有了美术,它包括了绘画、雕塑、建筑等形式,并通过二维空间或者三维空间来还原瞬间的动作、场景、事件。人们以线条、结构、色彩为基本元素,去通过联想、思考来创作主观或者客观的意境。相比较历史悠久的美术,电影可以算是一门崭新的艺术,从产生至今不过百年历史。电影利用人们视觉残留原理将许多运动镜头进行分解,将这些被分解的画面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形成运动状态。从本质上来说,电影就是一门动态的艺术,将运动的画面集合,再引入时间,就形成了电影。我们从美术与电影内涵来看,这两者有差别也有联系。美术可以通过特定的媒介材料,来摆脱现实世界中时间性的约束,由于自身具有二维或者三维空间性属性,可以将观赏者引入到脱离作品的意境之中,让美术作品获得了艺术的自由。而电影具有特殊的四维空间属性,可以展现出空间的造型性,也具有时间的流动性特征。这种特殊属性让电影美术设计师们在进行环境设计与布局时,需要以剧本为基础,并且具有深厚的美术设计与造型功底,根据故事情节需要,借助摄像机镜头特点,不断变换角度,帮助导演将电影的主题内容具象化。然而这两者又是相互融合的,它们都具有可视性与相通的造型语言。我们说美术是电影艺术的母体,一切电影创作都要从美术作品中获得营养。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部获得成功的影片就是一部优秀的美术作品,例如著名导演张艺谋就偏好于环境形象的美术塑造,他的电影中环境造型经常会给观众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例如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绚烂之极的皇宫建筑、雕栏玉砌等环境造型,对电影的成功起到推动力量。纵观中西方电影史中,美术的造型设计、色彩运用、灯光照明等技法与创作思想都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只有遵循美术中的构图原则、色彩运用原则等理念,才能制作出优美的画面,展现出电影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电影作品都与美术相关联,例如法国早期的电影短片《水浇园丁》、美国电影《超人》、日本动画电影《千与千寻》等都是根据漫画改编的。正是由于两者的亲密关系,使得美术很自然地成为电影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术对电影的作用分析
(一)美术保证了电影形象的艺术性与典型性对于观众来说,看电影接触到最直观的层面就是形象,其中包括有人物形象、动物形象、景物形象等。从这一方面来说,形象是电影艺术中最核心的元素。美好的艺术形象会给观众们留下美好的感受与深刻印象。当一部优秀影片结束后,总会有一些良好的形象印在观众脑海中。例如《十面埋伏》《冰山上的来客》《让子弹飞》《叶问》《风声》《一个都不能少》等众多优秀电影作品,其中典型的艺术形象都会让观众难以忘怀。而这些经典的形象,是导演与电影演员在剧本基础上,对人物形象的美术化“第二次创作”的结果。我们留恋《让子弹飞》中张麻子的英勇果敢,《天下无贼》中傻根的憨厚老实的形象,虽然这些电影中的经典形象都是让演员扮演的,但是当演员开始扮演角色时,导演与化妆师会按照剧本的要求来对演员进行美术处理。否则即使演员演得再好,也不会给观众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同一个演员在扮演不同角色后,都会给观众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例如功夫巨星甄子丹在电影《叶问》与《锦衣卫》中分别扮演的武术名家叶问与锦衣卫青龙的形象,虽然两个人物形象相差甚远,但是都会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受,这就是美术造型的神奇之处。
(二)美术保证了场景空间与服装道具的美感我们看到,在电影创作中,人物形象都是活动在固定的场景空间内。即便是舞台剧,也需要工作人员布置必要的背景与道具,例如下雪的道具景观、屋内的家具摆设、河上的小桥等。许多故事片中,布置场景空间就更加重要了。这些场景空间需要符合角色身份、性格、活动时间及行程变化。通常电影中场景空间的选择、设计、制作是由电影美术师来完成,优秀的电影作品中,人物形象、环境空间、道具等相互配合协调,并融合成一个整体,实现情景交融的审美效果,使观众欣赏电影后感觉真实自然,并且获得美的享受。电影《水浒传》中,场景空间占地共达到650亩,包括了人工建筑、自然环境等。经过导演与美术工作者讨论与协调,根据剧本内容,将实际拍摄场景分成州县区、京城区与梁山区三部分。州县区多数是当时社会中下层环境,例如衙门、牢狱、刑场、街道等,许多古建筑塑造得十分逼真,例如武大郎饼店等建筑古色古香,还原度较高,不但再现了宋朝的社会环境,还给后面故事情节奠定了环境基础。京城区的建筑物相对而言就气势雄伟许多,给高俅、蔡京等皇宫贵族塑造了许多富丽堂皇的活动场景。城楼内外的环境布局设计,是按照宋朝著名风景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扩大一定比例建造的,让观众看了电影之后感觉逼真生动。梁山区是选择了依山傍水的环境,再现了小说中水泊梁山的威严气势,分布在不同场地的码头、山寨门、战船等道具都是仿照宋朝样式制作而成,不但逼真还富有艺术性。电影中,所有演员穿着的服装、使用的道具都是由电影美术师按照小说中还原,尤其是服装设计师们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入服饰设计中,将大量的灰色系应用在人物服饰之中,可以很好地展现出《清明上河图》中淡雅自然的民众风格。然而电影中李师师与燕青见面的情节中,李师师每次都穿着暖色系的服饰,图案艳丽但是并不浓烈,让观众感受到这个虽然身陷风尘但是内心有情有义的女子气概。
(三)电影中的光影元素运用虽然光影无形,但是我们如果运用得当,就可以获得非常奇妙的艺术效果。电影中的光影效果是电影美术师们巧妙利用人们对于光的敏感度,创设出来的一种意境,渲染出电影整体气氛,调动起观众们不同的情绪感受,进而实现导演的艺术创作目的。尤其在现代电影后期制作中,电影美术师可以通过不断调整光源变化,创设不同的意境,让电影作品的风格产生多元化特点。例如电影《英雄》中,导演张艺谋就用不同的颜色基调来表现故事情节的起伏,如黑、白、红等颜色基调,并通过灰色作为过渡色来达到画面整体色调的优雅素净,而光影的良好运用将电影的色彩、构图与故事情节融合为一体,展现了角色性格,增加了影片的整体艺术效果,也凸显出美术在电影艺术中的重要性。
一个伟大的时代,必然要产生属于这个时代的伟大艺术,而这一伟大的艺术也必然要带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和独特的精神烙印呈现于时代的大舞台上。
当一个时期不能包容它的前一个时期,当它对传统既要继承又要反叛的时候,就要产生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如果说现代主义时期,文化艺术形态是垂直根状的,传播方向是单一的,科技体征是印刷术和纸张,符号是文字,话语权掌握在知识分子手里,那么后现代历史时期,文化艺术形态就是平面的,传播方向不再是单一的而是互动交流的,科技体征不仅是印刷术更是电子媒体,符号不仅是文字更是图像,话语权不仅掌握在知识分子手里而是受众手里。因此,当下文化艺术市场是在买方手里,而不是在卖方手里,这是一个大的变化。随着后现代主义精神的不断扩大,文化艺术领域形成了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各艺术门类相互集结、互相促生。而包括杂技艺术在内的各艺术门类及艺术家们正处在这样一个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交叉时期。
在这个交叉时期,杂技具有强大的兼容性、通化力和最广泛的参与性,这成为推动杂技发展的根本动力。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杂技艺术发展的兴盛时期,受到世界杂技艺术发展的积极影响,
着力推进杂技艺术的理论建设。重视对国内外杂技著作及其他见诸于文字的研究成果的推介、翻译、引进、输出等交流工作,创建被业内普遍接受、取得共识的完整的专门理论话语体系(含翻译)。133229.coM在保持传统杂技术语的生动性、民族化、生活化的基础上,彻底改变专业术语使用上的一义多用和多义一用的无序状态,改变专业术语以口语、土语、俚语及感性经验为主体的芜杂繁复的话语方式,提倡一般性书面语表述方式,进而建立起以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学理性为主要特征的,便于与其他人文学科交流的专业话语体系。这需要从我们这一代即开始着手来做,扎扎实实地、科学有效地当做基础来做。目前,有志于杂技研究、翻译以及演出形式以外的杂技文化建设的人士还不多。从工作机制上讲,我国至今还没有一个专门的杂技研究机构,甚至没有一个专业杂技研究人员编制。这种落后现状长时期得不到改变,导致了专业的杂技翻译作品奇缺,极大地制约了当代
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并不只是说说而已,先辈们把自己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人生的思考和从心而起的创造一点一点的传承下来,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欣赏,是感叹,还应该真心的去学习,去领会其中的真谛。古老的书法艺术不可以在我们这一代被遗弃,我们要重拾起老祖宗当初的感动与热情。
2书法艺术的教学目的
2.1书法的意义不在于写字
虽然,现今的大部分人对于书法艺术的培养逐渐重视起来,但是却不能真正了解书法的内涵,老师们,家长们总是强调要写好字,中考、高考考语文时批卷老师会给高分。导致学生们也歪曲了书法的真正意义,只知道写一手好字,却忘记了中国千年文化的精髓,古人写字讲求的是书写者个性、才情的流露,是与观赏者在笔墨挥洒中达到对美之认识的和谐统一,使这种共鸣穿越时空。
2.2体会过程
古人写字是从不在乎结果,他们认为写字的那一瞬间才是最享受的事情,所以挥毫泼墨都带有着他们自己的性格与感觉,每一笔写的不是字迹而是他们的心情,而在现代书法教育过程中,由于老师们的强调字要漂亮,写字要有规范,写字握笔的手势都要固定,致使学生们写字,听课过程中,只专注于那些外在的东西,却不能真正享受写字的经过,以至于写出的往往差那么一点,我认为缺少的是灵魂,字的灵魂,不是每个人在感受过程,认真写字时都会抓住字的感觉,如果你写字的时候还只要结果的话,那离书法大家真是差的太远了。
2.3感悟人生
在现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已经把我们紧紧包裹了,我们开始适应这种感觉,快餐,飙车,甚至闪婚,我们没有时间,更没有机会和自己的心灵真正的对话,说一说到底我们需要什么,想做什么,我们的人生要怎么前行,书法艺术则刚刚好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能好好的感悟自己的人生,在闲适宽松的时间里提起毛笔,嗅着墨香,面对素纸,于一笔一划中体会沉稳厚重、柔中带刚、悠然舒缓、别有情致[2]。这又何尝不是享受?在风中,在月前,凭着自己的心情,歇一歇,写一写,无论你是焦躁,还是悲伤,舒心的写字过程都会让你的心平静下来,让自己感动,让你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接下来的人生该怎么活。
3书法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改革
3.1书法艺术从孩子抓起
书法艺术,书法精神不是一蹴而成的事情,要想练成一手好字,培养出温和书法意识,就要从孩子时开始,所以,各学校就应该在孩子小的时候开始教学,将书法艺术完全融于美术教育中,从启蒙时就开始接触书法远比成年人有益处的多,让民族语言和文字的魅力在幼小的孩子心灵里播下种子,让他们懂得享受书法艺术的快乐,培养温和稳重的气质,而且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只有在孩童时期进行书法知道,循序渐进,才能让孩子们体味书法艺术的灵魂,从而将中国古老的书法艺术延续下去。
3.2书法教育方式的多样化
单一的课堂教育根本不能吸引孩子们的全部兴趣,不能让学生一直专注于书法艺术之中,所以要不断丰富书法教育的的渠道,学校可以创建报刊,每日登出一些书法艺术欣赏或者书法比赛项目等内容,拓宽他们对于书法的见识[3];还可以开展一系列讲座,通过大人们对于书法的讲解,加深孩子对于书法的感受;最后,学校可以请一些书法大家来到校内对于学生进行专业的书法指导,相信为了文化的传承,书法家们一定会义不容辞,这样的教导会比平时的老师教学事半功倍,会让学生的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4结语
(一)湖北地区农村现有的主要民俗艺术及特点
在湖北农村地区,存在着许多被人们代代传承下来的传统民俗工艺和文化。例如红安的土家绣花鞋垫、阳新县的布贴、仙桃和鄂州的雕花剪纸、老河口的木板年画等。就阳新布贴来说,阳新布贴又名“补花”,是刺绣的一种,在深蓝色或黑色的布料上用做衣服的边角碎料贴成五彩斑斓的图案,再用针线沿边刺绣,呈现出漆黑点金的色彩效果。作品具有浅浮雕效果,用于装饰衣服鞋帽,布枕童玩等,常承载着母爱。其造型野逸不求形似,纹样众多,以寓意象征和心象造型。其组合构图不拘时空,天上人间亦或山禽水族皆可集于一局,极度自由。其取材民年间故事、民俗风情、戏曲人物,如观音座莲、金鸡鲤鱼、凤戏牡丹等图案。纵观这些特点,充分体现出原始稚拙、浪漫遐想和强烈厚重的楚文化特征。阳新布贴取材方便,制作方法简单,造型构图不拘一格,色彩表现力强,非常适合引入到中小学的美术课堂当中。除了阳新布贴以外,湖北农村地区其他的民俗工艺也极具魅力,将这些民俗艺术应用到中小学的特色美术教育中,不仅有利于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更是有利于学生的主观审美情感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
(二)湖北地区民俗艺术应用现状
在现在实行的湖北农村地区中小学的美术教材当中,已经开始将一些民俗艺术融合到课程当中。例如2010年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的美术教科书,其中的第八课要求学生用剪纸或者拼贴的方式表现十二生肖或自己的属相,可拟人化。在2013年人教版初中三年级下学期的美术教材中,《我们身边的美术遗存》一课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身边的民俗艺术,教师再将其中一些代表艺术给学生们进行欣赏以及分析评述。但是类似这样的课程还是相对较少,更多的还是一些专业的素描训练以及名画赏析,可能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这些是陌生而又晦涩难懂的。教材内容上,与农村孩子个性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不符,简单划一,有明显的成人化倾向,致使农村孩子的知识水平与教材出现了断层现象。另外,教师在世纪教学中刻板枯燥,一味地加强绘画的技巧的训练,主要以临摹为主,让学生依照范画依葫芦壶瓢,学生学得被动消极、机械乏味,严重阻碍了其想象力和个性的发展。学生无法发挥创作精神,长此已久,学生的思想开始懒惰懈怠,就会演变成老师出示什么,学生就基本不动脑筋的画什么,致使他们对于课堂缺乏积极性,学习兴趣变得越来越淡然。
二、湖北农村地区民俗艺术
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引用湖北农村地区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其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特色美术教育提供了可利用的、良好的资源和素材。那么我们在积极传承这些文化并且将其引用到美术教学中,是具有科学依据和全面要求的。
(一)民俗艺术与美术新课程的契合
在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中引入民俗艺术,是合乎我国美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民俗艺术与美术新课程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契合。美术教学资源的发掘和应用在课程标准中十分重视,作为美术教师要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发现资源、开发资源、整合资源、利用资源来教学。美术课程标准在叙述美术的价值中提到“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这里的“传承”、“交流”实际上指各个地区和不同种类的民俗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融合以及整个中华民族优秀艺术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而民俗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需要传承交流,这一点看来正是美术新课程与民俗艺术的最大的契合之处。此外,新课程标准将中小学美术教学的阶段目标分为“欣赏•评述”阶段、“造型•表现”阶段、“设计•应用”阶段、“综合•探索”阶段。教师在指导学习民俗艺术的同时,也应该带领学生一起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二)美术特色
教育中农村地区独特的条件在湖北农村地区中小学美术特色教育中,引入民俗艺术是完全可行的,并且应该积极推广的。农村虽然在经济水平和物质条件等很多方面不及城市,但并不意味着美术教育在农村的实行就比在城市实行艰难得很多。相反的是,客观上农村的美术教育存在着很多优势,各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提供了就地选取教学教材资源的机会,富有生命力的地域特色民间民俗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与城市相比较,农村地区流传下来的的民俗艺术和工艺种类更多、技艺更完善一些。作为农村的学生,学习的课程是他们身边周围的、耳濡目染的、与生活经验有关系的、有民俗特征的东西,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从自己周边的事物以及亲身感受中先由此及彼的联想,进而转化为自由想象。教师应该有选择性地真实地展现本地的民俗艺术,并加以一定的转换,在农村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中融入进去。
(三)民俗文化
引入美术教学的要求在将民俗文化引用到中小学美术教育课堂时,我们应注意一些要求。首先,湖北省内不同的地区要因地制宜,依据当地的民俗艺术特点和实际情况教学,不同地区的文化和民俗都有各自的特点,不能强搬硬套其他地区的方法。美术教师应该突破瓶颈和限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的开发民间乡土资源,灵活运用现有教材。其次,同一地区不同种类民俗艺术有不同的特征,各类民俗艺术的文化背景、实践的复杂程度、素材可选择的范围等,根据这些特点可将课程分为欣赏课和实践课,从而带领学生完成“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等目标。最后,根据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的学生自身特点,因材施教,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当地民俗艺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民俗艺术
在中小学特色美术教育的作用民俗艺术在中小学特色美术教育中有很大的作用,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思路,开阔了更宽广的空间。第一,民俗艺术为中小学特色美术教育提供了创作素材和教学资源,在美术实际教学中可以收集到一些传统手工艺品及儿歌谚语等来更加形象生动的教学。民俗艺术通俗易懂,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也是朴素的美术教材。第二,民俗艺术为中小学特色美术教育扩展了研究空间,有利于完成在民俗艺术资源的发掘与利用方面、保护与传承方面以及借助民俗艺术如何促进中小学学生发展等方面的探索。第三,民俗艺术融合到中小学特色美术教育中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在学习民俗艺术的同时让学生们感悟到中华传统艺术的思想精神,了解中华文明,既将审美意识提高了,又让他们作为家乡人和中国人而光荣。第四,民俗艺术融合到中小学美术课程中对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朴质简洁的民俗工艺品,体现了装饰性和形式感,有着超越时空的想象,无固定死板的规则束缚,符合中小学生活跃的思维。学生可以充分的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做出有个人特色的作品。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