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5:19:0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抗日英雄事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今天,我读了《小英雄雨来》这则抗日小故事,课文写了雨来掩护革命战士并且与鬼子英勇斗争的故事,歌颂了雨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品质。
雨来从小受到了,“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的爱国教育,所以会有后来的抗日英雄事迹。
文中“把鬼子领进地雷阵”“巧计护送八路军”“夜送鸡毛信”使我深受感动。年纪幼小的雨来可以为了国家,人民冒着死的危险,他宁可玉碎,不为瓦全。小雨来的精神永远铭记在世人心中。
然而,在那个烽火冲天,硝烟弥漫的时代,有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出卖国家,人民,使爱国志士死伤无数,他们多么可恶,可恨啊!同样在一片蓝天下,同样的一片沃土上,同样受着相同的教育,怎么有这么大的差别。
指导老师:陈艳华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小英雄事迹: 十三岁的小兵张嘎离开自己的亲人, 到白洋淀当小八路。他用自己的智慧, 智斗可恶的日本法西斯。他机灵勇敢、胸怀大志。有一颗善良的心。我非常敬佩他。别看他长得虎头虎脑的,其实他是一个机灵勇敢的抗日小英雄。他本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怎么去当抗日英雄呢?这个问题使我深深陷入 了沉思。
张嘎的童年与我们的童年是一样的,大家的童年都是充满了快乐与欢笑,张嘎的微笑是因为某次战斗胜利,而我们的微笑并不是因为某次战斗胜利啊!特别是本书的第十八章,更清晰生动地表现出了张嘎的机灵勇敢。张嘎在“红眼儿”面前装疯,说自己要抽烟,“红眼儿”才不把他当成回事,把一根抽过的烟头给他,“红眼儿”哪想到张嘎竟敢把烟头放进“太君”的口袋里,弄得自己差点被肥田一郎吊梁烧死。你说张嘎可爱不?
我们乘车来到白洋淀后,就坐上了一条小船,小船缓缓地向深处行驶,啊!白洋淀真大呀!看那郁郁葱葱的芦苇、清澈的湖水、大大的荷叶、漂亮的荷花……。忽然,在不远的水边处,我们看见了一个外型又大又圆的金属物,它的上半部还有几个小圆孔,而且显得很陈旧。听划船的老爷爷说,那是日本人侵略中国时留下的一艘金属船,至今那船在水里已停留了60年,上面的小圆孔可能是打枪的,这就是日本人侵略咱们中国的铁证。
又过了一会儿,我们登上了一个小岛,岛上有一座漂亮的阁楼,那儿的中间有一座小桥,桥下面全是荷花。天空忽然下起了雨,雨水滴在荷花上,漂亮极了!雨水在荷叶上跳着,翠绿的荷叶仿佛穿上了水晶衣;荷花在雨水中冰心玉骨,犹如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在雨中舞蹈。
不一会儿,雨停了,我们又去划船,船是有两个桨的,爸爸只懂那么一点儿划船的技能,船就在水里乱转,“只要多练一会儿,就能学会了!”我充满自信的说。果然,爸爸练了一会儿就划得很自如了,他还得出了一个结论,你肯定想不到,他的结论是这样的:“只要船往左边游,就划左边的桨;船要是往右边游,就划右边的桨。”所以,爸爸一会儿划左边的桨,一会儿划右边的桨,把我和妈妈逗得哈哈大笑。
通过系列活动,宣传胜利的重大意义,宣传中国人民在中所表现出的不怕牺牲、前赴后继、英勇战斗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重温历史、勿忘国耻、矢志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青少年忧患意识及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活动时间:2015年5月—9月。
三、参加对象:全校学生。
四、活动内容
(一)主题宣讲活动
1.5月11日举行“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解读系列活动方案。
2.5月11日开展以“铭记历史,共筑未来”为主题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国旗下讲话。
3.5月下旬,刊出一期“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黑板报,让学生收集为作出贡献的烈士及其英雄事迹,宣传中华民族在中所表现出的不怕牺牲、前赴后继、英勇战斗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现场作文比赛
以“缅怀抗日英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通过现场作文比赛的形式,让学生记叙和歌颂的辉煌业绩,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缅怀和颂扬抗战先烈不畏外敌入侵,团结一致、不屈不挠、坚忍不拔、前仆后继、百折不回的崇高民族精神,抒发爱国爱家乡的情怀,表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志愿。
1.现场作文选拔赛分为中年级组(3~4年级)、高年级组(5~6年级)2个组别进行,各班选送2名选手于5月20日下午2、3节参加现场作文选拔赛。分别评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5名。获奖学生名单于21日送德育处。
负责人:XX(中年级组)、郭其平(高年级组)。评委老师另定。
2.XX老师负责于5月22日前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报名登记表》报送教育局德育股(见附件1)邮箱:XX。
3.获得一等奖的中年级组、高年级组各5名选手将代表学校参加县教育局在6月上旬举行的现场作文比赛,比赛时间另行通知。
(三)讲故事比赛
围绕“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主题,以抗日英烈事迹、历史事件和感人故事为切入点,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大力宣传抗战事迹,弘扬抗战精神,缅怀抗战先烈,引导广大学生从小树立“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理想信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造就大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讲故事比赛分为中年级组(3~4年级)、高年级组(5~6年级)2个组别进行,各班选送2名选手参加9月上旬举行的讲故事选拔赛。分别评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5名。获奖学生名单于9月10日前送德育处。
负责人:郑丽真(中年级组)、周丽雪(高年级组),评委老师另定。
2.郑丽真老师负责于9月11日前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报名登记表》报送教育局德育股(见附件1)邮箱:XX。
3.获得一等奖的中年级组、高年级组各5名选手将代表学校参加县教育局在9月中旬举行的现场讲故事比赛,比赛时间另行通知。
(四)歌咏比赛活动
以“牢记历史,圆梦中华”为主题,突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充分利用音乐课、班队会、校园文化节等形式认真组织广大青少年广泛传唱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中国梦的优秀歌曲,把歌咏比赛活动作为纪念抗战胜利、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形成“班班有歌声、人人唱经典”的良好氛围。
1.组织各班传唱《寄语歌》、《核心价值观记心间》等歌曲。
负责人:各班主任、全体音乐老师
2.组织学校合唱队(50—60人)参加县委文明办、县教育局在5月下旬举行的“童心向党”歌咏比赛。县委文明办、县教育局将推荐优秀代表队参加6月中旬举行的XX市中小学生“童心向党”歌咏比赛和9月下旬举行的XX市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歌咏比赛活动。
负责人:XX
3.XX老师于5月15日前负责将参赛报名表(详见附件1)发至教育局德育股,邮箱:XX。
(五)读书心得展评
以“弘扬抗战精神,肩负时代使命”为主题,结合“一起测评”悦读活动,通过阅读推荐有关抗战题材的书籍(见附件2)和撰写读书心得体会,共同感受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坚忍不拔、威武不屈、前赴后继的民族精神,引导广大青少年学习抗日英雄事迹,牢记抗战革命历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个人梦想与中华民族复兴梦想结合起来,将个人成长成才与祖国发展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
1.各班级要以此为契机积极推进“一起测评”悦读活动,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抗战书籍和撰写心得体会。网上读书心得展示评比分为中年级组(3~4年级)、高年级组(5~6年级)2个组别进行,各班选送2篇优秀读书心得参加6月16日举行的网上读书心得展示评比。学校将分别评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5名。获奖学生名单于6月18日前送德育处。
负责人:评委老师另定。
2.XX老师于6月19日前负责将获得一等奖的10篇读书心得以电子稿的形式发送至XX德育网“在线投稿”栏目进行网上投稿,并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报名登记表》(见附件1)发至教育局德育股。邮箱:XX。
3.县教育局将依托XX德育网于6月份开展网上读书心得展示评比活动。
4.县教育局推荐的抗日书籍由总务处、图书馆负责采购。
五、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纪念中国人民胜利70周年”活动是今年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各班要把“纪念胜利70周年”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作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明确专人负责,确保活动广泛开展,取得实效。通过组织中小学生参加活动,引导他们勿忘国耻,奋发向上,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加强宣传,增强实效。各班要因地制宜,挖掘资源特色,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通过开展知识竞赛、咏歌会、诗歌朗诵、书画摄影、座谈交流、瞻仰吊唁等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吸引广大师生踊跃参与,激发少年儿童的爱国热情和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积极性。
六、总结表彰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 有机结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教”,而不注重学生的“学”。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通常想的都是用方法和手段,强制学生去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忽略了教学是一个双向的工作,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教“教”与“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从灌输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要怎样才能做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对所教知识非常的熟悉和要提醒学生做课前预习
作为一个优秀的高中历史教师在教授知识时不能出现差错,因为你的学生也是对历史也有所了解的。你只要讲错了一点就会使学生对你没有信心,最终导致学生不会专心听你讲课,或者对你讲的抱怀疑态度。这的教学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所以在教授知识之前必须要作好充分准备,在讲授知识时尽量用简明、生动语言,条理清楚地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 还有就是要提醒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只有做好了课前预习,学生才能跟的上你的思路,知道你讲的是什么,知道你讲到什么地方了。学生才不会走神,才能与你有较好的互动,才不会出现教师满堂灌的现象,才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的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利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集语言、文字、色彩、画面、动画于一体,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信息量大,直观性强。改变了过去的的以教师、课本为中心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学置身其中,如同身临其境,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把以前枯燥、乏味老师讲,学生不知道听还是没听的教学方式变成了丰富多彩的“教”与“学”结合的教学方式。为什么说多媒体教学是“教”与“学”结合的教学方式,因为传统的教学每节课都是同一个老师站在同一个地方讲话,久了学生就会习以为常,会走神,对听课没有太大兴趣。而多媒体让学生看到、听到的是不一样的东西,学生会不自主的去听、去看、去学。所以在历史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手段,具体、客观、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与效果。
如在学习到“”这部分内容时时,利用多媒体技术把相关影视资料放映出来,让学生亲自感受,再配以教师具体的讲解。学生就能清晰的记住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从而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又例如在“工业革命”“”“”等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把多媒体技术适时、适量、恰当地加以运用,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打破常规历史教学方式,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在以前常规历史教学中,上课就是老师一个人是事情,老师一个人从上课讲到下课,好像上课和学生没有任何关系。有的学生还会在课堂上打瞌睡。我们要打破这种常规教学方式,在上课时要经常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由讨论,让他们有自由发挥的空间,给他们提出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机会。老师帮助讲解和讨论。在自由讨论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这样能让学生觉得自己是课堂的一份子,同时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达到有教有学,“教”与“学”结合学而能用的效果。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讲完资本主义的产生后,就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一下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和史实、对当时社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等。在讲完后,可以讨论一下中国为什么会被侵略,是什么原因会让一个小小的日本国敢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肆意妄为,中国人民是怎样对待侵略者的,这在时期出了哪些英雄人物和有哪些英雄事迹等。讨论完后,老师可以给学生讲述日本帝国主义制造的惨绝人寰的,日寇那极其残忍的杀人场面,日寇罄竹难书的累累罪行,激发了同学们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憎恶和对侵略者的切齿仇恨。然后再给学生讲述那些抗日英雄是如何在艰险的坏境下和侵略者斗智斗勇、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用英雄们的崇高精神感染和熏陶学生,从而使学生们受到一次革命传统和革命人生观的教育。适时的课堂讨论,不仅让学生牢记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且还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和共鸣。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四、鼓励学生利用身边可利用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由于受篇幅、课时等限制而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应鼓励学生利用身边可利用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如鼓励学生在家上网时看看有关历史的事件,查查我国最早的纸币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发行的、是什么样的、在当时叫什么名字等。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就会兴趣倍增,就会主动、积极、自主的去学习。
五、组织、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和历史遗迹
关键词:历史;教学;反思的新课标
现如今的教学理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历史教学方法也应做出相应的创新,不应该再有像传统教学那些枯燥乏味、古板的教学方式,怎样避免这些问题,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出反思,因为历史学科的发展并不是单一的,它也涉及其他学科和相关领域,同时它也对其他领域有影响和借鉴。本文就将学生比较了解的作为话题,就此展开教学反思。
一、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太过片面,例如,以史为例,教材上只是强调了侵华日军的残忍和暴行,虽能激起学生的爱国精神,但还是不够全面。再如,列举了抗日英雄的英勇反抗和众多的英雄事迹,虽能让学生倍感欣慰,但对历史教学还是不够具体详尽。因为日军的侵华罪行,不仅是在军事上的侵略,还有政治、文化、殖民的统治等方面。显然,在这些方面教材上少之又少,一带而过,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忽略了这部分,也就导致学生看待侵华历史问题时太过片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就是现在的应试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严格遵守考试大纲,虽然这能让学生在考场上拿高分,但对学生充分掌握史是极其不利的。
例如,在讲授到“”时,教师只是一带而过,或者只字不提,因为这不是教学大纲上规定的考试内容,这虽然为学生减轻了学习负担,但对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史是极其不利的。还有一个方面不可忽略,就是还有很多教师对一些史学观点没有创新,一直沿用,现如今的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研究已相当透彻和全面,对待历史问题也会从不同角度并且多元化看待。但是还有很多教师不以为然,坚持自己传统的教学理念,不愿创新,对新课标的新观点和新要求也不予理睬。例如,部分教师在对的评价和认识上,就一直沿用先前的传统看法,学生理解此处知识时也就只能认为,就是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战争,忽视了这场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深远影响。这样不够具体的讲解,只能将学生的思维变得僵化,并被束缚。
二、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反思及相关建议
1.完善教材,做好授课内容规划
(1)弥补教材的不足,对忽略的教学内容做出适当的完善。例如,教师在讲授熟知的知识时,决不能只教授教材上的内容,也不能古板地完全遵守考试大纲,要有适当的拓展,要把知识升华到一定的高度。例如,在讲解时,不能仅仅讲是一段反侵略史,还要结合当今,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发散思维,这样才能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侵华史。(2)随着新课标的要求,课堂不应再枯燥无味,而要让课堂活跃起来,怎样做到这一点,必须推出新的模式和对已有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可以采用互动的方式,这样可以将讲授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清晰、精准,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又能让学生记忆深刻。例如,教师提出中国抗战胜利的各方面原因时,就可以让学生各自讨论,可以从各个角度发表观点,为了给学生以鼓励,教师要对学生的看法进行表扬,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发散他们的思维,为了加强印象,可以通过话剧的形式演绎的相关事迹,通过生动形象的演绎,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了史。
2.熏陶素养,加强创新精神培养
培养人文素质精神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话题,我们平常理解的学生人文素质高低,通常是以学习成绩来判定的,但这显然太片面。人文素质的培养现如今已被广泛关注,原因是学生的人文素质关系着学生未来的发展,对学生的心态建设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要根据现如今的事实再结合历史的发展观,这样的人文素养才是社会发展客观性的集中体现。历史教学对创新精神也有很高的要求,教师可以凭借有根据的创新来开阔学生的视野,这种多元化的思维变化,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的充分了解。
反思是教师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历史教学需要活跃课堂气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还要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再者,历史学科还有一定的同步性,它不单独存在,也涉及其他领域,相互关联,互相影响,还要与时俱进,通过这些,教师要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总结这些规律,然后加强教育,在对教学和学生的理解上定会事半功倍。基于对这些理念的认识,必须看清现如今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弊端,及时做出整改,让学生全面地掌握历史知识。
参考文献:
一、组织少数有条件的学生提前有针对性地上网查阅资料
有些活动课的内容学生手头必须占有一些资料才能完成,上网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是学生采集信息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农村有电脑的家庭屈指可数,而那些营业性的网吧又不能让学生去,只能让学生借助亲友关系去个人家上网收集有效信息。例如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二课“贞观之治”一课,课后的“活动与探究”是“谈谈对女皇武则天的看法”,事先让学生上网下载有关武则天的资料,然而把收集来的信息通过加工整理,再拿到小组里学生之间共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通过这一活动引导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计算机网络技术,让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帮助我们实现“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成为我们学习的好帮手,在完成活动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加工、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
二、借助本乡本土的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教育学生
历史本身就是一本活生生的生活教科书,课本上的英雄人物是教育学生的典型,而身边的英雄人物更是教育学生的好材料。我县著名的抗日英雄高志航烈士的祖坟就在我们乡的后山脚下,每年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学校组织学生去扫墓,并请高志航烈士的亲属讲述高志航的英雄事迹,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英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英雄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敬英雄、爱英雄、学英雄的热情,教育学生在和平年代里不需要我们去抛头颅、洒热血,但应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三、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或访问
尤其是讲述以后的历史,这段历史距离现代较近,保存下来的资料相对多一些,还有一些老人他们亲身经历了那个年代,因此,在学习这段历史时,要事先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例如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七课“”的十年,让学生到乡里、村里查找有关材料。如文字记录、图片、报刊等;或是访问长辈、邻居,请他们讲述记忆中的历史,然后将收集的信息加工整理成书面语言。对那些图片、图画、实物资料还要配上文字说明,而这些文字应准确无误地叙述历史,应和教材的知识一致,使其更有说服力。学生通过活动完成了学习任务,还初步培养了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撰写稿件的能力。
四、学生主动参与,达到学的有效性
“教”与“学”是紧密相连的两个方面,教的有效,必然要求学的有效与之相适应。学的有效性主要反映在学生主动参与、进步与发展的程度。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1.参与的全体性,做学习上的主动者
要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必须引导所有学生进行主动、深层、实质性的参与,在参与中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发展。参与只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两类学生的参与:(1)性格内向的学生;(2)学习成绩特别差的学生。这两类学生最容易被忽视,而成为课堂教学的“局外人”,如果长期使他们处于旁观者的地位,则不利于他们的发展。通过全体参与,使学生在学习动机上,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2.参与的建构性,做学习方法上的会学者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参与阅读教材、回答问题、小组合作讨论、动手操作等,而且还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参与以探索为中心的学习,帮助他们主动建构相关知识体系。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归纳、分析,主动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参与的反思性,做学习的自主者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中其自我反思意识的强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自我反思主要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自我评价,以及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心理的自我监控。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不良心理
1.逆反心理
有关数据调查显示,很多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逆反心理,有较强的对抗情绪,个人安全感严重缺失,对于他人没有任何信任感。正是由于留守儿童潜意识中对他人存在严重的不信任,才会导致其产生逆反心理,在生活中表现出强烈的逆反行为。留守儿童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存在严重敌意,对于监护人、教师、亲属的管教表现出较强的逆反性特征。
2.厌学心理
很多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家庭的关爱与温暖,感情受到严重创伤。在此背景下,很多留守儿童在课堂中表现出精神不集中、萎靡不振、神情呆滞等,经常会受到教师的批评。这样就会造成留守儿童学习兴趣较低,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
3.失落心理
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家庭的关爱,也得不到他人的认可,教师、同学等经常会疏远留守儿童。这样,留守儿童的交际圈就会不断缩小,既渴望与他人交往却又表现出强烈的畏惧情绪。与此同时,即使留守儿童在学习及生活中有所进步,也很难得到他人的认可与表扬。长此以往,留守儿童就会产生强烈的失落心理。
二、教师如何通过语文教学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思想的引领
对留守儿童来说,在他们身心发育成长阶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对今后的人生及心理健康发展极其重要。教师应当在语文课堂上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宣传民族优良传统及优秀美德,如勤劳、善良、孝顺、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等。
笔者身为班主任又是语文教师,所教班级学生大多为留守儿童,曾经多次在语文教学中对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选取适合留守儿童的优秀文章加以解读。如在讲解《满江红》中岳飞英雄事迹的时候,强调了岳飞精忠报国、忠贞爱国的优秀品质;在讲解《木兰诗》的时候则强调花木兰的孝顺;在讲解《过零丁洋》时,结合文天祥个人经历展开叙述,则让学生了解文天祥的个人信念与气魄。班级的留守儿童通过学习这些优秀文章,树立了爱国、爱集体、爱校、爱家、爱我们身边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意识,从而改善了自身冷漠、自私的心理。正是由于通过思想引领对留守儿童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才使其通过语文学习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培养自身的责任感。
2.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环境,辅以感人的语言影响学生,引起学生共鸣。
笔者在讲述《离骚》时,讲到屈原投汩罗江自尽时,声音低沉,眼含热泪:“一代诗人壮志未酬……”同学们鸦雀无声,有的女生甚至流下了热泪。这样,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还讲解了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当权者陷害、抗日英雄杨靖宇的肚子被日军剖开,里面只有树皮、草根等事例。留守儿童通过笔者的激情讲解,被那些英雄人物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感染,从而激发了强烈的报国情感,树立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决心。
需要注意的是,真挚的道德情感来自于教师本身的道德修养。作为教师,平时一定要修身、养性、自我完善,以此达到最高境界。此外,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还要多关心留守儿童,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无法给予的温暖,让留守儿童充分地信任自己。这样,留守儿童就会感受到教师给予的关爱,对教师无条件地信任,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切实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联系生活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各地丰富多彩的文化古迹是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活教材”,教师要充分、恰当地运用。
平实、严谨、谦逊的态度和作风令人过目难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的办公室里,《经济》记者拜访了正在工作的李向阳。研究院位于北京东城区段祺瑞执政府旧址的东院,3月上旬的北京还未透露出一丝春意,在这里,一株株挺拔的青松围绕着欧洲古典式灰砖楼风格的两层楼房,格外醒目。
一波三折 不离不弃世界经济学
说起自己的姓名,李向阳告诉记者,父母给的这个名字与电影里英雄的名字重合,纯属一个巧合,“从起名字的角度来说,其实是很俗的一个名字”。或许这么追问他姓名的人多了,李向阳说起来已经轻描淡写。
从小在农村成长,父亲是一名中学教师,李向阳坦言,当时农村和城市的教学水平不像如今差别这么大,父母也不会对自己的未来有很清晰的规划,学习主要还是靠自觉。1979年考入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如今的中央财经大学),17岁的李向阳从河南老家来到北京。
刚恢复高考的第三年,中国高等教育、整个教育系统乃至全社会都是走向新秩序的开始,大学里的专业设置也很少。李向阳告诉记者,当时的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只有财政学、金融学和会计学3个专业,他则是懵懂地选择了会计学。但是对于这个技术性较强的学科,李向阳并不太喜欢,这个时候,他开始对经济学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上个世纪80年代正值中国各项事业恢复发展,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自身的研究也刚刚起步。李向阳回忆,当时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就是开放,开放就要从国外引进,“实际上,那时候无论研究中国的国内经济,还是中国的对外贸易,都是从西方借鉴,所以我的兴趣就转到世界经济领域。”
从大学毕业,李向阳在河南银行学校做了两年教师。由于一心还惦记着世界经济学,1985年,李向阳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专心攻读世界经济学。当时,世界经济学的研究在中国也是刚起步,李向阳认为这个领域存在最重要的一个缺陷、也是最难攻克的,就是没有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支持和指导。“离开西方经济理论,对西方国家的经济运行就没法说清楚,西方的金融市场、国际贸易等学科,都是建立在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上的,”李向阳在学习世界经济的同时,实际上越来越侧重于经济学理论。
硕士毕业后,李向阳留在了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工作,研究方向是新凯恩斯经济学。但是,当时新凯恩斯经济学还没有完全进入国内,属于非主流,国内几乎很少人了解新凯恩斯主义学者乔治·阿克尔洛夫的相关学说,也几乎没有任何资料。但是,犹如一股春风送暖,李向阳的同事也是他的恩师、从牛津大学毕业的余永定给了他很大的帮助。他们在一个研究室工作,余永定认为新凯恩斯经济学值得研究并给予李向阳很多鼓励。
李向阳为此苦苦钻研了3年,撰写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市场缺陷与政府干预——对新凯恩斯经济学的一项研究》。“这本书出版后只在学界很小范围内有反应”,李向阳说,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最流行制度经济学,学者们也更关注和接受这个方面的学说。但是,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其研究的新凯恩斯经济学包括信贷企业、信贷配给方面的内容在国内可谓是开了先河。“国内没有类似的资料,也没有人翻译出这些词。”李向阳说。
随后,李向阳接着念社科院的在职博士,研究领域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原来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转到企业理论研究。他的博士论的就是企业信誉方面的探索,包括企业行为与市场机制、公司治理等。但是由于后来在研究所从研究室主任到所长助理,越来越多从事管理工作后,李向阳没有就此延伸继续研究企业信誉,而是更多地回归到了世界经济研究的本行。在李向阳看来,这两个阶段的研究对后续做世界经济学是联系在一起的,而且奠定了很强的基础。
关注区域战略合作
2000年以后,李向阳的世界经济学进入到第三个阶段的研究——区域经济合作。“因为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尤其是多哈回合贸易谈判之后,尤其是美国和日本从原来多边主义转向区域主义,世界经济出现新的变化,区域合作成为大国对外战略的主流方向。”谈到自己喜欢又擅长的领域,李向阳掩饰不住兴奋,语速也加快,脸上的表情开始丰富起来。
李向阳告诉记者,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成为国际经济学的最有活力的一个领域,区域化已经成为未来全球经济的一个发展方向。无论是中日韩的自贸区谈判,还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还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以及最新的美欧自贸协定谈判,一系列的变化都对全球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工作了21年后转到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李向阳的研究方向和领域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他认为这种转变是前者为后者奠定了基础,是水到渠成的。目前,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还有更多管理的事务性工作要做,但是他一直没有丢掉自己的研究方向。他告诉记者,自己目前最关注的集中在3个部分:首先是一直关注的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第二是围绕中国周边的区域战略合作;第三块是派生出的具体研究,比如最近的“事件”。
研究世界经济这么多年,李向阳最大感受就是,世界经济研究总是能跟国家的发展保持协调,双方相互促进。他认为,中国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对国际经济研究的需求就越大。李向阳指出,早期的时候,我们只是关注美国或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以及简单的宏观经济政策对我们的影响。但是随着我国引进外资和出去投资的频率增加,中国与外部的互动越来越多,“我们还需考虑外部世界对中国会做出什么反应,最后会发现中国跟世界已经客观上融为一体了”。
李向阳认为,这种情况下,讨论国际经济和中国的对外政策战略变得越来越复杂。针对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目前多半人研究国际关系,少数人研究国际经济的情况,李向阳告诉记者,院里正在探索将两者更好地结合起来。他指出,无论是国际间的经贸合作,还是全球安全治理,都既不是纯经济的,也不是纯政治的,是综合性的。对于研究院年轻同志的培养,李向阳建议,年轻同事从个人的发展而言应在自己的专业做好的基础上,再去做这种融合,这是个人和机构的差异。
研究既满足兴趣又服务国家需要
对自己的家庭和求学过程,李向阳觉得很普通,“因为搞科研都过得比较平淡”。但是对于中国社科院,在这里工作、学习了25年,李向阳深有感触,他认为在纯研究机构搞科研,社科院跟其他地方不一样,“这里能给研究人员提供更自主的研究空间,不会强制要求必须做什么,而是首先尊重个人的兴趣”。李向阳坦言,尽管社科院在物质待遇方面跟大学没法比,但这里不会因为研究员选择跟主流不一样的研究方向而受到排挤。“我的经历就有这么一个感受,早期不论是做新凯恩斯经济学还是企业信誉的研究,都跟当时的主流不符,但是我们老一代的领导都很尊重个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