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公差配合实训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7 15:19:1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公差配合实训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公差配合实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理论与实践教学 交点知识 一体化 干中学 学中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034-01

在全国各高职院校开展以“做中学、学中做、学做合一”为主导的新一轮教学改革中,以“做”为核心,把“教”与“学”有机地结合为一体,从而达到了“教学做合一”的新型教学模式。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注重学生探索的成果,又重视科学探索的过程。本文参考我系开设《公差配合技术》与《金工实习》的专业课程,提出立足于机械制造类专业实行专业课程“干中学、学中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1 分析单一课程知识点

《公差配合技术》课程是机械类专业技术基础课,它是将公差配合和计量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互换性角度出发,围绕误差与公差这两个概念来研究如何解决使用要求与制造要求的矛盾,是合理确定公差配合和采用适当的技术测量手段,其理论知识是产品进行检测的重要支撑。授课的主要知识点有:零件形状和位置公差、圆锥和角度公差、齿轮与螺纹公差、轴类零件与孔类零件及配合件公差的表示方法与公差的计算方式。在理论中讲授零件三视图公差带及公差标注的方法、公差的计算公式等等,以传统的授课方式讲授技术性较强的课程,显然需要改进教学模式。

《金工实习》又叫金属加工工艺实习,是一门专业实践基础课,是机械类各专业学生学习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等课程必不可少的专业实训课程,是非机类有关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很大的意义。我系专业实训课程现主要开设《钳工技术实训》和《普通车床加工实训》二大项目。《钳工技术实训》项目中,主要由单一零件或装配件组成,学生则根据零件的三视图的技术要求进行加工与装配;《普通车床加工实训》项目中,主要是针对轴类零件或装配件的加工,且学生都是根据零件三视图的技术要求完成加工项目。在三视图的技术要求中,应用到《公差配合技术》课程中的知识点。因此,她们之间都存在知识的交点,我们可以将其知识进行整合,形成理论与实训的一体化模式。

在调查单一课程学习效果发现,在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难与现场环境相联系,自然很难将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训联系起来,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不强。

2 整合交点知识,提出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实施知识整合过程,关键在于将教材内容与实训内容的交点知识进行整合,整合的依据是根据学院现有的实习设备、教学资源及师资。实现在实训过程教学中更好地结合理论知识进行授课,同时,将整合后的交点知识结合实训项目内容编写一体化教材,将原来枯燥、单一的理论知识转变为灵活的实训技能课程,以加强、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实行一体化教学,学生在实训课程中学习有关《公差配合技术》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更加直观、快速、容易的理解专业知识,更好的将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若发现零件加工后的配合件难以配合。此时,我们可以应用专业理论知识对其进行论证,运用《公差配合技术》中的相关专业知识进行解决问题,以达到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实现“干中学、学中做”的目的。

实行一体化教学,应加强与专业相关的企业、科研单位进行合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学生长期安排进行顶岗学习或根据企业、科研单位的生产模式在学院建立现代化的“模拟车间”,实现学生在“干中学、学中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的梦想。

3 “干中学、学中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情景、角色扮演或案例教学法进行授课。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一体化教学模式立足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构建“干中学、学中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同时,对每期实训的模式都应进行创新,除常用任务驱动法外,还可尝试应用“专业论文”的形式进行授课。达到“在实训中学习理论,在理论学习中提高实训水平”。

构建“干中学、学中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同时,对我们的专业教师则要求更高。要求专业教师不仅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有较强的实操技能水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专业教师最好能在企业一线进行实习。同时还应完善我院“双师结构”,加强行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和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参与专业课程,特别是实践技能型课程的教学。

4 结语

实施“干中学、学中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既是一种教学方式的改革,更是一种对教学方式的创新,同时也促进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发展,达到“以训导学、以训促教、以训促赛、以训促改”的目的。“干中学、学中做”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永恒话题,在新的教学模式环境下我们才刚刚起步,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需不断探索与总结,相信在全体师生的努力和参与下,我们定会交出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1] 张皓阳.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M].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2篇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eaching project according to the goal of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ccording to the learning requirements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courses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future mechanical engineering work, combined with the typical shaft parts of training courses as the carrier. The curriculum design carries out the principle of "doing in teaching, learning in doing, practice in learning", emphasizes practical ability, and teaches according to the way of applying knowledge, and has achieved good teaching effect.

关键词:高职课程;教学载体;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urses;teaching carrier;Interchangeability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 Basis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1-0152-02

1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中专业基础课程,以培养掌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的专业知识,会应用有关的公差配合标准,具有选用公差配合的初步能力,能正确选用量具及检具,会进行一般的技术测量工作的专业技能人才为目的,是针对机械制造类专业满足后续课程的学习要求与以后从事机械制造工作的岗位需求而设置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掌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的概念,会正确应用公差配合有关的标准,具有正确选用公差配合的基本能力,能正确选用测量量具及检具,能从事一般企业必备检测工作,同时通过团队小组按项目学习、互相合作完成工作任务方式,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动脑动手、处理问题的方法能力,增强与人沟通、合作的社会能力。

2 教学理念与思路

根据企业岗位的工作要求,用典型轴类零件为载体进行学习任务项目的设计。课程教学设计实行了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学习内容取之企业常见产品并结合职业岗位要求、达到“教中做,做中学,学中练”的目的,注重实践引领,按照知识应用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在内容安排上,注意符合人的一般认识规律: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从局部到整体再回到局部认知。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任务引领和行动导向,促进学生多元思维方式的发展,强调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养成,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和工作方法,建立良好的职业意识,为其职业能力进一步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3 课程内容的安排

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两大部分教学内容设计为4个学习情境:

第1个学习情境:“尺寸公差配合及检测”,该情境又分为两个教学子项目:①长度尺寸公差配合基础知识及检测;②轴类零件尺寸公差配合基础知识及检测。项目①在实验室进行,将学生《零件车削加工》课程中的“产品”――阶梯轴引入,通过教师先讲授理论知识,其次进行操作演示讲解,再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仔细观察,掌握有关互换性、公差、检测及标准化的概念,会正确使用用游标卡尺和千分尺进行长度尺寸测量。项目②在教师讲授完配合制的相关理论知识后到实训车间,结合学生本学期即将开设的《零件车削加工》课程中的“车削轴、套配合件技能训练”,学生分学习小组对零件分析,掌握识读和标注尺寸公差方法,合理选用极限与配合,正确使用内径百分表和机械比较仪检测圆轴尺寸。

第2个学习情境:“形位公差及检测”,教学是在实验室进行的,教师先用多媒体课件讲授形位公差的有关基本概念、形位公差的选择、识读和标注,再指导学生识读和标注形位公差,会使用指示表、偏摆仪、平板、塞规等进行常见形位误差的检测。

第3个学习情境:“表面粗糙度及检测”,教学在多媒体教室教师讲授表面粗糙度的基本知识、主要评定参数,表面粗糙度的选择方法、识读和标注,表面粗糙度的检测。学生要能根据典型零件的服役条件选择表面粗糙度,掌握能使用标准样板检测工件表面粗糙度方法。

第4个学习情境:“常用结合件的公差与检测”,该情境又分为三个教学项目:①三角形螺纹的公差配合及检测;②常用键联接的公差与配合;③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三个项目都在实验室教学,通过教师理论讲解再实验指导,学生对项目①要掌握判断普通螺纹的合格性,能用螺纹千分尺、三针、螺纹量规测量螺纹。项目②掌握平键公差基准制、花键公差与标注、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标准。项目③掌握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标准,能根据配合选择的基本原则,选用滚动轴承。

4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4.1 总体思路

以零件及相应的零件图和装配图为载体,学生分组,教师通过对零件图上的尺寸,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技术要求等标注的分析引入,实物零件检测要求,将教学内容的四个学习情境由表到里,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进行系统学习。

4.2 学习情境内容组织

图1是学习情境内容组织结构图。从图中可见每个学习项目以“分析实训产品轴类零件及零件图和装配图并检测”步骤来组织实施。本着教中做,做中学,学中练”的目的,注重实践引领,按照知识应用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在内容安排上,注意符合人的一般认识规律: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从局部到整体再回到局部认知。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任务引领和行动导向,促进学生多元思维方式的发展,强调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养成,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和工作方法,建立良好的职业意识,为其职业能力进一步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4.3 教学评价

本课程采用实践项目作业考核与笔试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学习过程的能力提升,建立以能力展现为主的考核方式,以专业、方法、社会等综合能力为考核内容,对学生进行全面正确的评价。

4.3.1 考核权重设计

期评=平时表现10%+作业/项目考核50%+期末考核40%

4.3.2 考核内容及标准

具体评价内容及标准如表1所示。

5 教改总结

通过以上方式的学习,将《机械制图与测绘》、《金工实训》等前修课程的知识合理的衔接拓展。学生的学习以实践为过程,以完成职业岗位的项目为目标,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获取专业知识,掌握技能,同时促进学习对象形成职业所需的素养。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贾文.零件加工工艺及工装设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7.

第3篇

The Explo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Teaching

of "Interchangeability and Foundation of Measurement Technology"

JING Xiurun, WANG Wei, CHEN Xinmi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ollege,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8)

Abstract The course, "Interchangeability and Foundation of Measurement Technology", is a core curriculum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studying mechanical professional or nearly it.in fact, it is a basic required course. So case-type teaching method is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to adapt to it by teaching straightaway case instead of the original hard to understand in the textbook.Interest in learning this course of students is inspired and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s improved greatly.

Keywords: case-type teaching method; "Interchangeability and Foundation of Measurement Technology" ; teaching reform

0 引言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是机械类及近机类本专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因此,讲授该课程时,不仅要搞好理论性教学,而且要积极实施实践教学,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理论教学中,将复杂难懂的抽象概念,用生产生活中的??例加以讲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为今后从事机械设计及制造工艺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中案例式教学法的意义

为什么很多机械类毕业生工作多年后,仍然遗憾这门课“没有学好”?是老师没有教好还是学生没有学好?究其原因,一是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授课时偏重于灌输理论知识;二是学生缺乏实践的锻炼,对教师的讲授不能很好地领悟,导致学生对知识点一知半解甚至不解,对这门课缺乏兴趣,其结果是学生在后续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中不能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错漏较多。案例式教学法力求突破以往的“满堂灌”,做到关键概念必有一个生产生活实例,甚至多个实例,让学生有所学、有所悟,同时适当强调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丰富课堂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 精挑、精选、精讲案例

(1)引入生活实例。以本课程的主线“公差”这一概念为例,课本有多处定义,一个是“零件几何参数误差的允许范围”,一个是“上偏差减去下偏差得到的代数值”。这样的定义,对于刚入门的学生来说,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里引入了一个实例:某同学身高1.73米,体检(课本概念“测量”)过程中有时候测得的身高值为最大1.75米,有时候为最小1.72米,可以表示为1.73+0.02-0.01,那么1.75米就是最大极限尺寸,1.72米就是最小极限尺寸,+0.02和-0.01分别是上偏差和下偏差。公差就是最大的极限尺寸减去最小极限尺寸,也可以是上偏差减去下偏差得到的差值。而1.73米是该同学多次测量得到的平均值,是他心目中的“真值”,也是课本概念“基本尺寸”。实际工作中,常常用平均值代替真值进行数理统计分析,测量的次数越多,平均值越接近真值。这样的案例讲解,学生学起来非常轻松,课堂上回报给老师的是点头的满足的笑容。

(2)引入工厂实例。对于本课程的核心内容三种配合关系(间隙配合、过渡配合、过盈配合)的讲解,学生把概念记住了,但是疑问还是很多,尤其是过盈配合,学生在课堂回答问题时,认为用铁锤使劲砸才可以装配,那么引入工厂概念“松配合、一般配合、紧配合”,与课本上三种概念对应。对于间隙配合,只要用手拍,就可以装配;对于过渡配合,用橡皮锤或木头锤砸几下,就可以装配;而过盈配合必须用“热胀冷缩”的方法,把孔加热或者把轴冷却,传统的方法是把带孔件放在油锅里加热,俗称“下油锅”,现在一般用生产线旁边的高频加热炉把带孔件加热即可。于是,对应这三种配合概念,同学们用装配中的“轻轻拍、锤子打、下油锅”记住了三种配合关系,既生动又形象。

(3)引入学生自己的学习实践实例。将学生课外作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工程实训、挑战杯中易错易漏的知识点,收集整理,拿到课堂上讲解,效果非常好。以本课程知识点表面粗糙度的标注为例,学生在工程实训中委托某工厂加工长度不足10厘米的阶梯轴,两端轴颈处标注了Ra1.6的表面粗糙度符号,而中间尺寸段没有标注,工人师傅加工后,没有车加工中间尺寸段,从实物一眼就可以看出中间段与轴两端的外圆柱面不同心,学生觉得工人师傅处理不当,当仔细检查发现图纸没有标注未注的其余表面粗糙度,显然不符合国家机械制图标准规范,工人师傅按不加工处理也无可厚非。实训中指导学生,把住了“问题图纸”的“脉”,学生“服气”。而课堂上这样的实例,学生上课时听得非常专注、认真。

3 让学生动起手来

(1)巧借道具,达成教学效果。以比较测量法的讲解为例,离开了实训基地、离开了实验室,课堂上怎么让学生动手测量?以本课程的核心内容几何公差中的直线度为例,在讲解了直线度的概念及其公差带特征后,学生对比较法测直线度似懂非懂。这时候要求学生拿起课本,闭着一只眼睛对着课本的棱角,看看这条棱角线是不是直线,进而提出问题:用眼睛测直线度这种方法是否不科学呢?有的学生回答说科学,有的学生回答说不科学。实际上这种测量方法是科学的,其实质就是把实际的书本的棱角线与直线传播的光线进行比较得出的结果,工厂实践中称为“目测法”。再配合讲解生活中“鲁班”师傅做家具时用眼睛测平面度,用“光隙法”配合直角尺测木料的90?敖牵约敖ㄖと擞玫跸唔冉ǜ呗ゴ笙茫浴氨冉喜饬糠ā本突腥淮笪蛄恕?

(2)适当增加习题课,巩固教学成果。高考走过来的大学生,对高中的“三天一小考、每周一大考”的?W习方法还是有“情结”的。适当的增加单独的“习题课”,以及让学生独立作业,互相讨论的课堂作业,学生很乐意上这样的课,因此对教学还是很有帮助的。在本课程近两年的教学中,每学期增加了四节习题课,一是对平时作业点评;二是讲解涉及计算性的典型例题,如数理统计分析、公差带的求解以及配合性质的判断等;三是讲解实战题,比如配合公差、几何公差以及表面粗糙度的标注,内外圆锥角度测量后的角度推算等等;四是在每节课后适当设置思考题,让学生互相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案

(1)精选教材。通过课前精选,各年级试用,找到一本适合本校学生的教材,对教学非常有益。我们先后引进试用多种版本教材,最后选用某出版社的教材,基本上满足了教学需要。

(2)课时分层次,考核多元化。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我们适时调整了课时以及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与平时成绩在结业成绩中的比重,表1是最近4年的统计情况。通过不断摸索方法、总结经验,达到教学不放松,考试严要求,学生有收获的教学目的。

第4篇

>> 刍议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的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高校课程考试模式与大学生素质培养目标的错位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工程力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职业意识培养目标的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 基于职业培养目标的flash课程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热能利用与节能》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课程改革 基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农业应用化学》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机电产品拆装实训课程改革与实践 基于能力培养目标的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项目教学的高职模具专业课程教师能力分析与培养目标的研究 基于培养目标的大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习模式改革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 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护理实训室的建设与改革 基于服装与服饰专升本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建设探索 基于培养目标的ERP教学模式与体系设计探讨 基于4H培养目标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基于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改革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工程地质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公差与配合课程考试模式改革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公差与配合课程考试模式改革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吴海波")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科学的考试模式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佳途径。在公差与配合课程的建设中,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采取科学的评价方式,通过合理地设计试题,充分地发挥考试的督导功能和教育教学功能,极大地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公差与配合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学生进一步掌握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公差与配合 考试模式 试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1-0025-02

高职高专教育的目标是面向生产一线来培养既懂理论又具备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但长期以来,以期末总结性考试和闭卷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严重背离了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产生了各种弊端,制约了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考试模式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佳方式,考试模式改革在教学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以公差与配合课程为例,通过考试模式改革,促进公差与配合课程的建设,对机械类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公差与配合课程传统考试模式存在的问题

公差与配合是机械类专业主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包含了公差与测量两大方面的内容,把计量学和标准化两个领域的相关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与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质量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等许多领域密切相关,是与制造业发展紧密联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该课程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具有概念多、术语多、标准多、符号多、实践性强、内容抽象单调等特点。主要的教学任务是:掌握极限与配合方面的相关计算及代号的标注和识读;掌握形位公差的代号识读及其正确标注;掌握表面粗糙度的符号识读及标注;能熟练地查询国家标准中与公差与配合相关的各种表格,具备选用公差配合的能力,正确使用量具,并对工件进行技术测量。

传统的公差与配合课程评价模式多采用闭卷考试方式,考核内容多为公差与配合相关的各种概念、计算及代号的含义等。例如某问答题:什么叫基孔制?在什么情况下选择基孔制?要完成诸如此类问答题的解答,学生只需在考试前将基孔制的概念及应用背下来,就可以完成题目的解答,从而获得较高的分数。这种考试形式较为单一,重记忆、轻实践,无法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因为学生可以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完成考试,所以平时学习时不求甚解,只需到考试前突击即可,因而极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笔者根据公差与配合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构建了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为原则的考试模式。

二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公差与配合课程考试模式改革原则

1.与职业岗位要求对接的原则

考试的目的是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的情况,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检验。通过考试,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与应用的程度,从而对教学工作进行修正;通过考试,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专业能力达到了何种水平,有利于找出自己薄弱的环节,从而进一步学习以提高专业能力。因此,公差与配合课程考试模式必须与机械专业典型的职业岗位相对接,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目标作为本课程考核的标准,使教师与学生均能通过考试对自己的职业能力水平做出一个正确的判断,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摒弃纯概念题的原则

公差与配合课程的特点有“四多”,即概念多、术语多、标准多、符号多。这些概念、术语、标准及符号在实践中应用较多,因此,公差与配合课程考试的方式应以实践性考核为主,即考试的内容均与实践应用相联系,不考纯粹的概念题与记忆题。

3.考核内容贴近生产实践的原则

为了进一步与职业岗位对接,在公差与配合课程考试内容的设计上,应采取考核内容贴近生产实践的原则,即以真实的企业生产案例作为考试的素材,经过合理的设计,使考试不仅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更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

三 公差与配合课程考试模式的设计

1.考试内容的设计

机械类专业各职业岗位均要求熟练掌握公差与配合的知识。机械设计人员通过查阅公差与配合的相关标准实现设计意图,机械加工工艺编制人员通过识读机械图样合理制定零件的加工工艺,机械加工人员则通过计算零件的极限尺寸来保证零件加工及装配的精度。因此,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公差与配合课程考试的内容以“会读、会查、会算”为主。“会读”是指学生要能正确识读零件图与装配图上的尺寸公差与配合、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及技术要求;“会查”是指学生在读懂机械图样的基础上,能熟练查询标准公差数值表、孔和轴的基本偏差数值表、孔和轴的极限偏差数值表、配合的相关图表、尺寸和形位公差的未注公差数值表、螺纹公差数值表等各种表格;“会算”则要求学生能根据查询结果,熟练完成尺寸公差与配合、尺寸链等相关计算。

2.考试形式的设计

公差与配合课程的评价模式采用平时考核与学期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增加实践操作的考核。其中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考核的内容应为每一单元课程的核心内容及技能要求等;学期期末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40%,采用开卷的考试方式,考核的内容设计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操作考核占总成绩的40%,考核的内容包括零部件的公差与配合设计及其测量方法,以操作过程与测量结果作为评价标准。

3.考试试题的设计

公差与配合课程考试试题的题型包括常规试题、改错题及综合应用试题等。

常规试题由填空题、选择题及判断题等组成,主要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试题设计的要求是将课程中的基础知识用识图、查表、计算等方式表现出来,试题的答案并不能从教材中直接获得,学生必须要通过对所学知识的正确应用才能完成试题的解答。例如,在考核“配合类型”知识点时,可以设计填空题为:孔、轴配合时,如果ES=ei,那么此配合是( )配合;如果ES=es,那么这种配合是( )配合;如果EI=es,则此配合是( )配合。学生必须要正确理解间隙、过渡及过盈三种配合中孔与轴公差带的位置关系,这样才能顺利完成试题的解答。

学生在学习公差与配合课程过程中,极易出现诸如计算时小数点错误与符号错误,查表时查错表格或看错结果,以及符号识读错误与标注错误等问题。因此,可以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为素材设计改错题。经合理设计,将学生学习中最易理解错误的知识涵盖在题目中,从而提高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及工作习惯。

综合应用题主要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设计的要求是将课程中的知识进行综合,使用生产实际中的案例作为考试题,着重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地运用到生产实际中去。

四 公差与配合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效果

首先,采用开卷考试形式,彻底改变了“学生上课记笔记、教师考前划重点、学生考后就忘记”的现象。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客观地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综合实力。其次,试卷题型的改革使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成为公差与配合课程教学最主要的目标。学生在学习中可以不再记忆大量非常容易忘记的概念,而是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如何正确应用课程的知识分析与解决生产中的问题上来,这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再次,平时考核、期末考核与实践操作考核的有机结合很好地实现了对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更能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产中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际动手能力。

五 结束语

第5篇

关键词:世界大学城 网络课程 教学改革 翻转课堂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013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是机械类、机电类各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是从平台课过渡到核心课。本课程培养学生能系统、简练地宣传贯彻国家颁布的几何量公差的有关标准和选用方法;对工件的精度进行检测、对产品缺陷进行初步分析与解决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协作的品质。以世界大学城空间为平台,校企共同建设网络课程,将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网络课程改革思路

根据测量技术的发展对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实际要求,将课程互换性和测量两大部分进行优化重组,把课程设计成7个学习项目:绪论&标准宣贯;极限配合及尺寸检测;滚动轴承的公差配合及选用;形状和位置公差的标注及其测量;表面粗糙度及检测;键、齿轮、螺纹的公差配合及测量;光滑极限量规的使用。

基于世界大学城空间,校企共建《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网络课程,建设期为1~2年。建设过程中,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或学习者的具体情况边建设边改进,逐步完善。在世界大学城空间平台,将课程团队成员的微信和QQ嵌入到网络课程中,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能接收教师布置的任务,也便于教师随时查看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

课堂教学主要采用面授式课堂和自学式课堂两种。以面授式课堂为主,自学式课堂为辅。在多媒体教室、实训室、车间实施面授式课堂,以企业整套图纸(包括零件图、装配图)为载体,以系列工作任务(看懂图纸上的公差――正确标注公差――学会选用公差――动手操作检测公差)驱动教学实施。自学式课堂中主要针对先进测量项目:如影像法测量螺纹、先进检查仪测量表面粗糙度等,因为高职院校实习实训设备限制,由学生课后自学完成。

二、课程团队共建网络课程并分工实施

网络课程建设与实施均由校企共同完成。课程团队成员由4人组成,其中2人为企业兼职教师,课程团队所有成员均为双师型教师,具体分工如附表所示。

三、将“翻转课堂”教学法用于部分项目教学中

借助世界大学城空间平台,在《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网络课程部分项目教学中采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法,能够提供个别化教学并且使得学生成为更加独立的学习者。

(一)课前设计好学习任务单

课前由课程团队集体备课,进行学情研究,共同收集素材,设计适合学生的学习任务单。通过QQ群、微信群或者世界大学城空间的微博栏目提前给学生发送学习任务单,内容包括:学习指南、学习任务、学习资源、问题回答、闯关测试和学习反思等。学习资源主要采用3~10分钟的短视频,能有效减少在线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发生“走神”的现象,有助于学生保持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视频中多采用跟学生息息相关的图片、照片等,这对学生更有吸引力。课前,教师需查看学生自学情况,如视频、课件点击率、发帖数等,还需回答学生在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

(二)课中以学生为中心,将知识和技能内化

课堂中,主要由学习团队分组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以“平行度公差的检测”为例,先由团队推荐一个队员完成某个产品的检测,其他队员协助完成。因为课前观看了操作视频或回答了部分测试问题,每个队员或多或少能记住部分操作要领,通过相互帮助、共同思考,团队一般能顺利完成产品平行度的检测任务。然后,由每个队员独立完成产品的检测任务,这时暴露出很多问题:有的学生不会操作百分表、有的不会读数、有的不会处理数据等。这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或针对性地集中指导。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不但每个学生都掌握操作要领,还能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三)课后探究难题,进一步丰富课程资源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学习进度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后学习任务,对于学生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挑战难度较大的任务。如学习完“用百分表检测平行度”后,通过查找资料或观看其它的学习视频,寻找精度更高的检测方法。对于没有跟上进度的可以选择更容易的学习任务,如总结课中遇到的困难与解决对策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前和课中的情况做好下次课的教学设计,同时可以通过实景课堂,整理课中有学生参与操作的视频或图片资源。这些不管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案例,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评价由师生共同完成,针对7个不同的学习项目采用了不同的考核方法,有的项目考查各学习团队在世界大学城空间的网上学习历程:发帖数、回帖数、博客内容等;有的项目采用在线测试;有的项目采用作品评比;有的直接考核操作。每个学习项目均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评价结果上传到世界大学城空间的对应栏目公示,做到公平公正。

五、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一)存在的问题

学生的自律性和主动性参差不齐,尤其是部分学生习惯了被动式地学习,还需要时间适应这种教学方式。有的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不够,造成部分工作任务没有按期完成。大班级(60人以上)进行网络课堂教学实施时难度较大,教师难以及时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此外,还有课程资源建设任务繁重,企业兼职教师参与建设的主动性不强;社会上在线学习者偏少等。

(二)展望

课程团队成员还需进一步学习深造,继续扩大课程资源共享程度。希望政府、社会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投入,鼓励更多企业参与课程建设,根据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及时更新课程资源,吸引更多的学习者,扩大课程资源的共享程度。

参考文献:

[1]姚海滨,王庭俊.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丁建英,黄烟波等.翻转课堂研究及其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1).

[3]王远,王贺省等.《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难点内容的教学技巧[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4).

[4]李光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5]宋玲,亢银霞.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3(8).

作者简介:

第6篇

关键词: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案例式教学;创新思维;工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152-02

一、前言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主要是以零件几何精度设计为基础,对机械零件的设计标注进行完善,达到产品加工的标准。因此,本课程不但包含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包含必要的工程实践知识,是介于机械类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桥梁[1,2]。目前,该课程普遍采用传统式教学法――灌输式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体,学生参与较少,因此教学效果不太理想[3]。为适应湖南文理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对该课程进行改革,引入案例式教学法,使学生学习本课程之后能够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二、案例式教学的概念及意义

案例式教学最早始于哈佛大学法学院。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我国,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案例式教学已日趋规范。该教学法需要教师精心策划与指导,根据教学目的,调动学生参与到典型案例的讨论中去,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5]。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式教学的设计

1.案例的选择。教师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采用案例式教学,采用接近实际或工厂现有典型案例是教学的重点和基础。案例与专业的契合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在选择案例时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个性化定制。针对各个专业的特点,采用个性化定制案例。案例必须能够覆盖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内容主要的知识点,通过案例的学习,学生可对相关案例进行借鉴和参考并得到启示。(2)贴近工程实际。贴近实际的案例,可以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马上应用到实际中去,真实感受到本课程的实用性。(3)与其他课程的相关性。《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大多数机械类专业课程的基础。譬如湖南文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内容是减速器的设计,因此本课程在选择案例时,就以实验室现有的二级减速器为例,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减速器有更直观的了解,又方便后续课程的开展。针对案例的选择原则,设计了四个案例:

案例一:在涉及到尺寸公差与配合制等名词时,学生不容易理解,也难以产生学习兴趣。以校实训中心现有的机械零件图为例,对学生学习进行引导,使学生对实际的零件图有感性认识。在此过程中,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随堂思考。

案例二:在讲解标准公差数值表和基本偏差表时,以实验室减速器中的输入轴为案例,对不同轴颈尺寸所对应的标准公差和极限偏差进行设计。

案例三:在讲解滚动轴承公差与配合时,以实验室减速器为例,分析滚动轴承与减速器主动轴和传动轴的配合关系以及与减速器箱体的配合关系,进一步完成对滚动轴承公差和配合的选择。

案例四:键与花键是传动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用以传递扭矩和运动。因此,键与花键公差与配合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案例同样以实验室现有的减速器输为例。首先让学生了解平键的功用,进一步学会选择平键的公差与配合。然后结合学生自己的分析,完成平键图样上的标注。

2.案例的导入。案例的导入可以在理论知识介绍之后,这样容易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譬如在介绍滚动轴承这章内容时,首先,给学生介绍滚动轴承的种类、滚动轴承与轴和外壳孔的配合性质及轴和外壳孔的尺寸精度、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等因素,让学生对滚动轴承有初步的了解。接着,给学生展示减速器中的滚动轴承。这样容易激发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提高学习的效果。

3.案例的分析讨论。案例的分析讨论是案例式教学的核心。根据典型案例,在课堂上开展讨论。讨论方式通常采用两种:(1)小组讨论,可以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2)在教师的引导下,来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可以使讨论更深入、更全面,使学生提前体会到作为一个机械专业学生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4.案例的总结。案例分析讨论完以后,教师要进行总结。首先,对讨论过程进行评价,表现好的学生应当予以肯定。接着,对讨论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保持长期的关注和不断的思考。

5.案例式教学成绩评价体系。学生学业评价和教师教学绩效评价是案例式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改变传统的学生学业评价中“一考定全局”终结性评价模式,实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全程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考试方式,推进考试制度改革。

本课程案例式教学评价可规定学生课程最终成绩分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的考核方法:平时成绩满分40分=出勤成绩(满分10分)+案例式学习过程成绩(满分15分)+案例分析总结报告/几何精度设计大作业/学科竞赛(满分15分)。

四、结论

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对案例式教学法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案例式教学法由四个阶段组成:案例的选择、案例的导入、案例的分析讨论和案例的总结。它不同于传统教学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该教学法的实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教学效果也有了改进。

参考文献:

[1]王晓玲.公差与测量技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廖辉,黄崇林.案例教学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中的实践[J].课程教材改革,2013,(293):79-80.

[3]李F.案例教学法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中的应用[J].装备制造技术,2013,(8):202-204.

第7篇

关键词:《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 精品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044-02

1 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技术基础学科,它与《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并称机械专业的三大设计基础课。它是联系设计类课程与制造类课程的纽带。该学科交叉性强,实践强,综合应用性强,因此,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对于培养创新型综合应用人才的意义重大。但是,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对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填鸭式”教学表现出兴趣不足,理解不深,而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使得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足[1]。由于该课程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在内容上既有许多计算公式,也有大量抽象名词和概念,涉及的内容广,且缺乏直观性,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单依靠课堂教学很难理解和掌握[2~5]。因此基于精品课程建设的《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尤为重要。

2 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及内容

本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以现代化高等工程教育思想为指导,结合本课程最新发展动态,整合并完善课程内容,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宗旨,将本课程建设为兼备实用性、科学性、先进性的一流精品课程。

具体内容有:

(1)立体化教材建设。从课程内容出发,进一步整合完善教学大纲,优化教学体系,建设教学资源,并据此修订理论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及质量标准。对课程内容适当取舍,取重要内容,增强实用性。集中优秀师资力量,集思广益,编写适合学生理解,内容新颖的特色教材。

(2)更新教学手段,使用多样的教学工具,继续加强网络资源建设,完善网络教学体系,以解决习题讨论课少、实际知识贫乏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自学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多使用图例、实物、多媒体等教育工具,开发更优的教学软件,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加入实训环节的实验教学改革。构建一个适应课程教学《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综合实验体系。将原有的单一的课内验证性实验,建设成融认知、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为一体的新型实验体系;既有紧密围绕课程内容的课内必做实验,也有延伸课程内容的课外选做实验,增加实训内容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将观摩性实验与自行设计、操作的研究创造性实验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

(4)建立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及激励机制。通过校内同事及校外专家评价的的方式,给出教学质量和效果的评估,对存在不足进行改进,保留有效部分,并实行教学成果奖励机制。在本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下进行了如下尝试。

3 教学改革实践

3.1 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是理论教学的舞台,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调动学生求知求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门课程中,主要采用引导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或情景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借助工程图纸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与生动。比如,在如下工程图中(见图1)。

设置的问题不能简单的罗列,而是由浅及深,按知识掌握的规律而定,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例如针对上图提出如下问题,刺激学生的想象及思考力。

(1)图纸所表达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零件?

(2)图中标注“3-M6×0.75”表达何种含义?

(3)Φ22H7,Φ49js6代表什么意思?

(4)Φ28这个尺寸加工时能是理想的28毫米吗?

(5)如何判断零件是否合格?

(6)图纸上的其他符号表示什么?

3.2 优化课程体系

(1)将“光滑圆柱体结合的公差与配合、形位公差及检测、表面粗糙度”的内容综合为“基本几何量精度”。重点介绍几何量精度的基本术语及定义,尺寸公差标准及标注,常用表格的使用,形位公差的标注,并通过常用机械实例的讲解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将“测量技术基础、光滑工件尺寸的检测”的内容综合成“测量技术基础”。重点介绍量具、量仪的选择与使用、极限量规的选择与使用,介绍测量方法。

(3)将“滚轴承与孔、轴结合的互换性、圆锥结合的互换性、螺纹结合的互换性、键和花键的互换性、圆柱齿轮传动的互换性”内容综合为“典型零件的互换性”。着重介绍这些零件的公差及测量知识,通过实例使学生能做到会查表、标注、计算、测量,使教学内容贴近生产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对课程能有完整的理解。

(4)对极限与配合的选用、形位公差的选择等内容进行重点精讲,尤其是与实际生产有关的重点内容加以重点强调,使学生在掌握这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其工程意识。

(5)“典型零件互换性”章节,专业性强且内容多,教学中结合专业特点着重讲述与专业联系紧密的零件的互换性,对其它零件的互换性略讲。

3.3 实践性环节教学改革

3.3.1 认识实习

为了让学生学好《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这门课,在认识实习阶段就要向学生灌输一些与该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比如学生在工厂看到工人师傅把一些轴类零件放入液态氮中,这时老师就要问学生工人师傅为什么要这样做?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老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要逐步诱导学生接近答案,首先告诉学生什么是孔轴配合时的过盈配合,然后告诉学生液态氮的温度在-196 ℃左右,学生自然会知道工人师傅这样做的目的。

3.3.2 课内实验

改革传统实验方法,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创新开发能力的目标出发。本课程的实验,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验技能,更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初步科研能力的培养。

为此,应适当删减一些验证型实验,精心设计一些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如应用三坐标测量仪、气动测量仪等进行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另外以往实验只是按照实验指导书规定的内容、步骤被动地进行,缺乏主动性。当然更谈不上组织实验和解决实验中出现问题,大大影响了教学质量。针对这种实验现状,实验课的进行要在学生对实验内容有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对不懂的点进行记录,在课上逐一解决。为加强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可在实验后提出一些实验中学生可能忽略的一些问题进行提问,共同解决。例如,用立式光学计测量轴径的实验,提出立式光学计测量轴径属于绝对测量还是相对测量?仪器的测量范围和刻度尺的示值范围有何不同?第一个问题是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第二个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隐含的问题,都是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实验方式上可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放实验室,使学生成为实验室的主人,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有最大的实验自由度。学生在独立实验中,学会思考、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实验成功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锐意创新的意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3.3.3 实训环节

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课程设计上,增加识读加工工件零件图、装配图上公差配合的教学实训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并锻炼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首先将学生分组,然后针对轴类零件,盘类零件,箱体类零件在不同工况下工作时,尺寸精度、形位精度要求出不同的题目,防止不同组的学生之间互相抄袭,最后采用抽签的形式抽取题目。学生完成零件的结构设计后,经过查阅有关资料确定其精度,完成给定机构上主要配合部位的配合类别选择、形位公差及粗糙度选择,选择和应用普通、专用计量具以及不光滑极限量规检测工件的实践活动,对设计的零件设定公差项目、选用公差数值,再对这些公差进行检测,最后设计专用量规。通过探索这种实践性的教学环境,观察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变化。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中很多对锥度测量的数字处理和理解掌握不好,因此,对此项内容掌握不牢固,教师应针对班级中普遍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深入反复讲解,使学生不留疑惑。

4 考核侧重点的改革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考前复习是学生对本课程所涉及知识系统复习消化、理解、吸收的过程。由于该课程的名词术语多、抽象概念多、工程性强,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方法学生在会把主要精力放在死记硬背教材知识点上,这对于学生理解和运用标准进行精度设计是不利的。基于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利用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采用开卷形式,在实习的过程中通过实际参与工人生产活动,让熟练的技工师傅打分。

5 结语

通过基于精品课程建设的课程改革,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由于紧密结合了工业实践,因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所学知识不再感到抽象、枯燥,而是实实在在的有了用武之地,并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

参考文献

[1] 任桂华.《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改革初探[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8,24(3):65-67.

[2] 徐巧,张智明,梅顺齐.《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5):116-117.

[3] 唐祖权.关于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05(3):55-57.

第8篇

关键词:互换性与技术测量;项目教学;探索与实践

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意义

现代的高等工程教育就是要结合工程实践的教学,培养符合产业需要的具有全面能力和素质的工程人才。项目教学是一种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按照各种完整的项目组织知识,交给学生去做、去学,在反反复复的基于项目的学习中,学到一些必要的知识,形成各种能力。其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给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不仅仅是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通过对一个个项目的实际操作,要使所有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的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总结实践经验发现新知识、团队合作、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的目的。

应用项目教学法进行课程改革的目标

由于《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这门课程理论性较强,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我们做了些创新和改革,课改的目标的是想培养学生具有公差和配合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同时掌握技术测量的手段和方法,既能根据图纸的要求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又能进行正确的质量检测。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1)在技能方面,学生要能认知和熟悉各种计量器具,掌握常用计量器具的使用方法和维护方法,正确选择和使用生产现场的常用计量器具,能对一般几何量和典型零件进行测量与检测,懂得如何保养测量仪器,并建立这种意识。(2)在知识层面上,要求学生初步建立互换性的基本概念。熟知和理解孔和轴的极限偏差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表面粗糙度及检测,测量技术基础,滚动轴承的互换性、键配合的互换性及检测,圆锥互换性及检测、齿轮传动的互换性及测量,螺纹的互换性及检测,尺寸链等知识,加深对互换性基本概念的理解,了解常见几何参数公差与配合的应用。(3)在学生自身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沟通交流和互动能力、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等。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和思考问题,能在检测中找到问题,通过与他人沟通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实训项目的设计

经过多次的课程改革探讨,构建了“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理论课程的实施使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尽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综合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不是仅仅依靠课本灌输的有限的通用知识。实践环节是通过设计一系列具体测量项目来开展,为了能够顺利开展实训,本院教师精心设计编写实训指导书和实训报告,内容如表1所示。

在实训过程中,强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角色转换为主动角色,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测量方法等完成项目中设定的任务,解决项目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整个实训过程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完成实训项目。同时通过完成实训报告和回答发散性的问题,学生能更加灵活地把握、运用知识,去思考专业知识之间的关联性。通过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协调能力与语言交流沟通能力。

实训项目的实施

根据以上的课改思路和设计内容,教师做了相应的准备,对实训课的内容进行调整,课程的进度、上课方法、情境的设置等都在商讨中达成一致,实训项目的实施方案。

实训项目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从课程开展的效果来看,学生对实物、测量器具有很大的兴趣,都很乐意亲自动手测量,希望有较大的自主性,想通过自己的想法去解决问题,学习效率和热情比较高。学生反映这种边学、边做的课程安排效果好,增强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开拓了思维方式。

但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1)学生管理难,学生太多,实训课课堂很难控制。(2)仪器管理难,学生好奇心很强,保证设备的完整性有一定的难度。目前采取的措施是教师要对学生实训操作有严格的要求,每次对使用过的仪器进行检查,并且做详细的记录,这样教师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3)教师之间的联系、沟通,进度、实验的教学统一也有一定的困难。

尽管难度大,但目前跟学生交流后,感觉效果还不错,学生有主动性,有很大的兴趣,乐意自己去测量,用自己思考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提高学习热情,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总之,对《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这门课程引入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改革的初次探索和实践,目前看来还是初见成效的。

参考文献:

[1]毛金明,康剑莉.cad/cam在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项目教学中的应用[j].机械与电气,2008,8(8).

[2]蔡金美.plc项目教学之探索与实践[j].福建电脑,2008,(5).

[3]王田苗,陈殿生,吴永亮.《机电控制基础》一体化项目教学实践[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

[4]任国兴.《数控加工技术》项目教学方案设计[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4).

第9篇

【关键词】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工学结合;教学设计

1引言

随着机械制造业技术的飞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顺应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培养出能够适应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改革传统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已是必然。《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是中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如何在教学中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专业学习与工作实践学做结合,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技能人才。笔者依照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进行教学设计,依据职业技能需要构建教学框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实施教学,根据相关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境,让学生直接到生产实习车间进行教学活动,实现工学结合。

2传统教学设计的利弊

技工学校传统教学模式是学科型模式,学科型模式在教学上主要讲求循序渐进,学时安排集中,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高,且极限配合的知识部分概念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学生学习起来枯燥无味,联系实际不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明显不足,在工作岗位上易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多数学生动手能力不强,难以解决实际问题。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明显比传统教学模式有了较大的改进。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教学的主体从原来的教师的讲授活动变成学生的工作学习活动,从原来的教材的章节学习转变成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学生通过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直接从工作中得到,掌握得牢固并且懂得运用,不会出现在工作岗位上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3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工学结合教学设计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改革采取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课堂教学和可获取经验的工作任务有机结合,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

3.1行动导向课程模式

行动导向教学,倡导学生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围绕某一项目开展教学活动,重视学习过程的体验,创造一种学与教、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情境。现代职业教育已经由原来的注重知识型向注重能力、素质型转移,“行动导向型”教学模式是教与学双向改革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教学,以“培养综合能力”为主导思想,以促进个人发展为课程目标,以“任务”组合为课程结构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主要分为公差的识读、查表和对零件正确测量技能的培养。现教学设计完全围绕上述两大模块进行教学,依据职业技能需要构建教学框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实现技能教学,根据相关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境,学生直接在测量实验室进行一系列教学活动,实现工学结合。

3.2依据职业技能需要构建教学框架

在机械制造业中,加工的关键是看懂图纸上的图形和尺寸的标注,而加工过程中正确的测量是减少误差的手段。因此,根据机械制造业中职业技能需要,笔者对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划分为实用公差和零件测量两大部分(如表2所示)。第一部分技能,通过培养学生分析图纸上的公差标注,了解零件的尺寸大小、几何精度等,从而掌握零件加工和装配时所需的技能。制定合理的加工工艺路线和测量是生产合格零件的保障。因此,第二部分技能培养学生学会根据精度选用合适的量具并且能正确测量零件,通过分析误差的范围和原因,调整加工方法,以减小零件加工的误差。这部分的技能学习,刚好本学期学生要进行车工实习,因此与车工实习老师合作,在车工实习时,对自己加工的零件进行检测,通过检测零件,熟悉掌握各种量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且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

3.3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实现技能教学

在实际工作中,机械零件制造过程中通过正确识读图纸的尺寸标注,选择正确量具不断测量零件从而达到减小误差的目的。由于各阶段的工作内容不同,因此要求学生对各工作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不同。

3.4构建工作任务学习情境

3.4.1创设学习情境情境

1:给学生提供简单的装配图图纸,从装配图上找出几对配合,图纸上的配合代号只有公差带代号,要求学生正确识读图纸中的公差带代号,根据图纸中的公差带代号查找极限偏差表,得到正确的偏差数值,再根据偏差数值从教师提供的标注偏差数值的零件图纸上找到正确的配合零件的图纸。情境2:在车工实习室,要求学生对加工的齿轮轴进行检测,以达到减小误差,加工出合格零件的目的。再在精密测量室给学生提供一阶梯轴零件及图纸,让学生选择合适的量具测量阶梯轴上各部分轴的尺寸并且正确记录,然后对照零件图纸分析所测零件是否合格。以此让学生更牢固掌握量具的使用。情境3:车工实训时,学生对自己加工齿轮轴根据图纸上的公差标注进行几何误差的检测,根据公差项目选择量具进行检测。但由于几何误差的检测较复杂,学生在加工过程中检测需要时间较多,学生掌握知识不够牢固。因此,车工实习后回到精密测量室,再给学生提供几组零件,包括圆柱类零件检测圆柱度、圆跳动、全跳动公差、对称度,台阶状零件检测平面度、直线度、平行度、垂直度,法兰盘零件检测孔的位置度、同轴度等。让学生正确识读几何公差的含义,然后选择正确的测量仪器对各零件进行相应的几何误差的检测,将测量所得数据记录下来,然后对照图纸,判断零件是否合格。情境4:给学生提供齿轮轴零件及图纸,让学生正确识读表面结构要求的含义,然后使用视觉法和触觉法来对零件进行表面粗糙度测量,将测量所得数据记录下来,然后对照图纸,判断表面粗糙度精度是否合格,最后让学生使用电动轮廓仪测量。情境5:教师提供学生加工的螺纹零件及图纸,让学生识读图纸上的螺纹公差要求,学生使用螺纹工具量规和千分尺对螺纹进行检测,将测量所得数据记录下来,对照图纸,判断螺纹精度是否合格。

3.4.2新学习环境的创建

原始的教学以教室为主,只能在教室内进行分组教学,教室没有专门的量具柜,因此零件、图纸、量具必须要搬运,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学校新建的精密测量室,配备了各种量具,解决了这一难题,并且新增的六棱台有利于学生进行分组练习,学生完成一个任务后可以和其他组互换任务。教学中与车工实习合作,学生的测量技能通过在车工实习室里加工和检测零件来熟悉各种误差的测量方法,从而掌握各种量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3.5工学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专业知识学习

与工作实践学做结合,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学生通过学习简单的公差基本知识,根据工作任务选择不同的教学环境进行学习。学习公差的基本知识和了解测量的基础知识在精密测量室,实训室进行工学结合的系列教学活动,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专业学习与工作实践学做结合,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达到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以上面工作任务1和2为例,将学生分组,按以下步骤进行:(1)下达任务,将装配图和零件图样分到每个小组,根据装配图里的公差带代号查表,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掌握极限偏差表格的查找方法。(2)小组成员根据查表所得数据寻找装配图中对应零件的零件图纸。这一过程让学生识读零件图上尺寸标注,(3)由车工老师给学生下达加工齿轮轴任务,然后要求学生在加工过程中每段轴测量三次并记录数据。学生到车工实习室进行加工,学生对自己加工的零件根据精度选择合适的量具并进行检测。通过检测,学生掌握量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如果在加工过程中,通过测量发现误差较大,学生分析并记录原因和解决方法。(4)自我评价。让学生评价自己在整个活动中的积极性、行动表现、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分析优势和不足,并思考如何进行调整。(5)教师评价。老师根据学生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独立探究、小组协作精神以及运用知识、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4结束语

经过实践,《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采用工学结合设计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后,教学效果良好,学生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在学习中提高了沟通、协作和相互帮助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达到“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目的。

作者:罗金平 单位:茂名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龚风.工学结合与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7.

[2]黄景容.一体化课程理念的认识[J].广东技工教育研究,2012,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