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5:19:3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我的读书计划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暑假那么漫长,如果不好好利用这段空闲时间读书的话,就只是白白浪费掉而已。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就让我好好拟定一份读书计划吧!
由于读书分为很多种,因此不单单只上图书馆看书而以。首先呢,我要先好好温习语文学中的历史才行,因此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是少不了的。再来就是到住家环境好好阅读夏天,边观察小动物们,边寻找科展的题目。当然还有网络,网络上的线上资料库及电子报,实在是增进知识的一大方法。
不过呢,一下就阅读一大堆书,要是到时候忘记就不好了。所以,我决定效法课本教的方法:做一本属于自己的读书笔记。做一本笔记,看到佳句就记录下来,分门别类,随身携带,到时候写作文时,如果找不到适当的语词,笔记本就是你最好的朋友。相信开学后,我的作文技巧一定会更进步的!
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可以是各种形式,一但你深入了解,就能够找到黄金,也就是学问以及知识。大家一起在暑假读书,过着充实的暑假吧!
《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么?》
比尔·马丁(Bill Martin Jr)(编者),艾瑞·卡尔(Eric Carle)(插图作者),李坤珊(译者)
编者比尔·马丁(Bill Martin Jr 1916-2004)身兼作家、编辑、教育家,曾任小学老师、校长。1967年,他从火车那里得到灵感,创作了这本《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么?》,并邀请艾瑞·卡尔(Eric Carle)画插图。
1929年出生于纽约的艾瑞·卡尔,1935年随父母返回德国定居。艾瑞十分讨厌德国式教育,权威教育下的学校生活及战乱的时代,让他的少年时光不曾快乐。战后,从小就展露绘画天分且向往自由浪漫的艾瑞,在中学绘画老师的推荐及母亲的鼓励下,进入了斯图加特艺术学院学习了四年的商业设计,一毕业即在时尚杂志担任艺术总监。之后,艾瑞再次踏上他将要实现梦想的土地——美国。因缘巧合,艾瑞得到了知名人士的赏识和推荐,顺利开始了他在《纽约时报》的工作,发挥美术兼广告设计的长才。
1967年,艾瑞首次有机会为孩子们的书配上插画,这次充满乐趣、大胆发挥创意的过程,让他感觉畅快淋漓,也引领他日后走向为孩子们创作图画书的道路。他年近四十才开始这项新事业,但迄今为止,他已经创作了《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么?》、《好饿的毛毛虫》、《好忙的蜘蛛》、《海马先生》、《爸爸,我要月亮》等七十多本色彩缤纷的拼贴画风格的图画书,他笔下那条最著名的毛毛虫,已被翻译超过50种语言版本,销量已过3300万,小读者遍布世界各地。
“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么?”“我看见一只红色的鸟在看我。”“红色的鸟、红色的鸟,你在看什么?”“我看见一只黄色的鸭子在看我。”……随着这样一问一答的句子、重复的韵律与节奏,一本充满着各种动物与色彩的图画书在孩子们面前慢慢展开。有创意性的贴画构成,色调鲜明、活泼。幼小的孩子可以从这本书中学习语法、欣赏预测的节奏性,并学会各种动物的名称,认识颜色、增广视野。每页提到下页内容,更使它成为一本帮助孩子认识图书应该一页页翻看的启蒙书。
《猜猜我有多爱你》
麦克布雷尼(Sam McBratney)(作者),梅子涵(译者)
在两只兔子简短但纯真的对话中,展露无边的亲情,温馨感人。透过温馨的文字和安淡雅精致的插图,生动的勾画出亲子间的生活情态。当你很爱、很爱一个人的时候,也许,你会想把这种感觉描述出来。
《我们要去捉狗熊》
迈克尔·罗森(作者),海伦·奥克森伯里(插图作者),林良(译者)
全书以韵文朗诵诗的方式呈现,读起来朗朗上口,是适合全家一起大声朗读的故事。故事讲述了一户人家,趁着好天气要去捉狗熊,在翻山越岭之后,终于在山洞里发现了一只狗熊,然而他们一见到巨大的狗熊,就吓得飞奔回家,再也不敢去捉狗熊了。
《你出生的那个晚上》
南希·蒂尔曼(Nancy Tilman)(作者),王轶美(译者)
这是一首赞美新生命的颂歌。书中用纯白的底色来衬托诗一般的文字,空灵洁净,而图画部分则色彩奇异斑斓,将现实世界的万物与飞扬的思绪相交融。作者反复向世人宣告: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珍贵而神圣的礼物。
《好安静的书》
蒂波拉·安德伍德(作者),雷娜塔·丽斯卡(插图作者),林良(译者)
安静,不仅仅是不出声而已,每一种安静都有值得玩味的心情。安静有很多种:大清早第一个醒来的那种安静;果冻掉在地上的那种安静;躲起来想吓朋友一大跳的那种安静;还有在墙上乱画被抓到,得马上想出一个好理由的那种安静!
这本温柔的图画书以细腻的动物造型,展现出许多种安静的面貌,比如给画涂上颜色的安静、在学校孤孤单单等着被接回家的那种安静……画面里的小熊、兔子、糜鹿、小刺猬在不同的情境中,意释着安心、沉醉、惊愕、害怕、忏悔、期待、小心翼翼等各种不同的表情,生动又贴切得令人发笑。
对孩子来说,读书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与世界、家人、朋友间交流情感的渠道。他们以新鲜、好奇的眼光观看和思考书中所呈现的世界,也在求知的过程同时体验着心灵上的温暖与快乐。
从“第一个醒来的那种安静”到“睡熟了的安静”,书中出现了日常生活里许多安静的时刻,每一个时刻都有着不同的情境,而每一种看似简单的情境却又隐含着丰富的情绪和情感,让小读者们一一去想象和体会。有些安静是外在需要的,例如“音乐会开始前的安静”;有些安静是自然而然的,例如“吃棒棒糖的安静”。有些安静是孩子们熟悉的经验,例如“听故事的那种安静”;有些安静则是孩子们需要运用想象力和感受力去理解的,例如“第一场雪飘下来的那种安静”。
“安静”这个抽象概念,借由这么多充满情感的具体例子,从不同的角度,一次又一次地被说明和诠释,让孩子们更容易掌握这个概念在实际生活里的意义。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重温许多过去的经验,同时也开阔视野,发现新的事物。
无论是当成睡前故事,还是共读和讨论的素材,这本书都可以为大人和孩子带来一些安静而重要的心灵时刻。甚至有读者说,这是一本同样也适合文艺小青年,毫无年龄限制的绘本呢。
《小萌童书:亲近自然·奇妙的小动物》(套装全9册)
琳达·格拉泽(作者),盖伊·W.霍兰(插图作者)等,胡梦迪(译者)
作者琳达用简单却富有诗意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以“小”见“大”。琳达更是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那些生活中不容易被孩子们所接受的动物,比如蝙蝠、蚯蚓等等。让我们发现了这些动物可爱而又有趣的一面。
《求知探索图画书(3~6岁)》(套装共5册)
乔纳森·朗文(Long.J.)(编者),科奇·保罗 (Paul.K.)(插图作者),范晓星(译者)
这个系列的五本书分别是五个各自精彩的故事,出自不同的作家之手,然而,它们都拥有巧妙构思的故事情节,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局,值得细细品味的意蕴内涵,激发小读者们去联想,去探索,去思考。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关键词:技术 生态化 制度构建
中图分类号:N9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236-02
一、生态危机与技术生态化
(一)传统技术应用诱发生态危机的原因
1.思想诱因――物理主义世界观的主导
物理主义认为,物理规律是支配世间万物运动的根本规律。而技术作为人们对物理规律把握的物质性成果,物理主义世界观必然就是一种支持科技发展的世界观。一方面,这种世界观相信,世界上“存在一个终极理论,我们也有能力发现它”,[1]一旦人们发现了这一终极理论,那么人们征服自然的时日也就不远了;另一方面,这种世界观对人与非人事物进行了严格的区分,认为人作为主体在对一切非人事物进行认知、改造和征服时都无需对认识对象抱有丝毫的怜惜和同情之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科学的客观真理性,而且为了实现这一点,这种世界观还对科学做了一个预设――科学只追求真理,与道德无关。因此,这种世界观就决定了人们在利用科技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总是打着“征服自然”的旗号,而往往无视对自然造成的破坏,科技高于一切的认知也使得人们只是片面地追求高效、高产,却没有注意到这种高效、高产是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
2.现实诱因
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到工业文明的时代,工业文明促生了工业化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工业化生产方式是至今为止人类发展进程中最为有效和先进的一种生产方式。但这里所说的“有效”和“先进”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其为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为衡量标准的,经济利益是这种生产方式的最终目的和价值指向。这就使得人们在进行生产活动时,考虑的只是如何从自然界中获取尽可能多的自然资源,随意地向自然排弃生产的废弃物,把大自然当成了取之不尽的“资源库”和填之不满的“垃圾回收站”,而全然不顾这些行为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和污染。
(二)实现技术发展生态化转向的必要性
1.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的文明依次经历了原始社会的狩猎文明、农业社会的农耕文明以及工业社会的工业文明。与之相适应,人与自然的关系依次表现为和谐、被动和谐到不和谐。显然,现代社会正处在这种“不和谐”的状态之中,而这种“不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由科学技术的不合理应用造成的。在工业社会中,先进的科学技术成为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锐利武器,而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又使得人们征服和控制自然的欲望不断膨胀,科学技术的工业化特征日渐显著,这就使得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已经开始将人与自然那种“被动和谐”的P系“斩断”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气候异常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接踵而至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因此,要想改善这种状态就必须从技术的应用上入手,实现技术发展的生态化转向就成为人们的必然选择。
2.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自然、社会与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决定文明发展的最终力量是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进步与发展。”[2]工业化的生产方式虽然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利益,但它是以牺牲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如果人类想要继续生存下去,那就必须转向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而生态文明作为继工业文明之后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的是人对自然的一种人文关怀。生态文明是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发展的产物,同样的,其发展也必然依赖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进步,而这种进步的生产方式指的就是与这种文明形式相适应的生态化的生产方式。然而,我们都知道,任何一种生产方式如果想要把它诉诸实际,都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技术形式,科技作为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其本身并不具有特定的属性,关键要看它与哪种生产方式相联系。工业化的生产方式“赋予了”科技以工业化的特征,使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益突出,但同时,也把科技的负面效应发挥到了极致;而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则不同,它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价值指向,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因此,如果能够实现科技的生态化转向,必将极大地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二、技术生态化的内涵及特征
(一)内涵
所谓的技术生态化,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作为主体的“技术”、作为修饰的“生态”和作为动词的“化”。首先是作为主体的“技术”,在这里它并不仅仅指的是作为物质实体的具体技术,它还应该包括一项技术从研发、设计到应用再到管理等整个技术活动中,以及与技术有关的政策、法规、发展战略等。其次是作为修饰的“生态”,它是对技术发展方向的一种规定,它要求技术的发展要符合生态学的原理、遵循生态学的规律、融合生态学的思想,它体现的是对生态环境的一种人文关怀,以维持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最终目的。最后是作为动词的“化”,它是这一概念的关键之所在,从字面来看,它体现的是一个转化的过程,而这个转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实现过程,通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接受、吸收积累量变,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发生质的变化,这个变化的结果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转化的结果,显然,它需要一个漫长的实现过程。
综上,我们可以将技术生态化作如下界定:技术生态化就是将生态学的原理、规律和思想融入到技术的研发、设计、应用和管理等整个技术活动中,以实现技术的生态化转向。
(二)基本特征
1.生态性
可以说,生态性是技术生态化最根本的特征。从其提出的背景来看,它是传统技术对生态环境破坏之后人们对于技术发展和应用的一种反思;从其实现过程来看,它始终把生态学的原理、规律和思想作为基本准则融入到整个技术活动之中,确保技术发展的生态方向;从其价值诉求来看,它始终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其最终的价值诉求,通过“绿化”后的技术来实现对污染的治理和环境的保护。
2.协调性
传统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表面上来看,反映出的是技术与自然关系的对立,而事实上,却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人类利用技术对自然的过分破坏、自然对人类的无情“报复”。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有过精彩的论述,他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3]由此可见,一旦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人类的生存也将受到很大威胁。而技术生态化就是对传统技术进行生态化改造和创新的一次技术的转型升级,它要求技术遵循生态规律,赋予技术以生态内涵,其生态性决定了它必然要把协调人、技术与自然的三者之间的关系作为主要目标,这也是技术生态化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
三、推进我国技术生态化转向的制度构建
(一)建立健全社会公众的参与机制
1.提升公民的生B素养
一定的生态意识和生态素养是公民参与技术生态化转向的一个重要前提,必须通过各种渠道来普及生态知识,培养公民的生态意识,提升公民的生态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公民在生态化技术研发的决策和监督的过程中进行一定的生态思考。
2.建立公众参与技术研发决策机制
一方面,拓宽公众参与决策的渠道,鼓励公众对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向生态化的转向献计献策,通过采用座谈会、听证会等形式,听取民意,集中民智,弥补政府决策的不足,使决策更具有科学性;另一方面,加强公众的监督意识,赋予并保障公众的监督权利,使公众有权对决策的执行进行监督,以保障决策合理高效地推进。
(二)建立合理有序的市场机制
1.建立以求带供、以销思求的“供求机制”
一方面,以消费者对生态产品的需求为原动力,改变传统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模式,为消费者提供绿色可持续的生态产品;另一方面,对推出的生态产品的供销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查和反馈,改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逐步形成一个以绿色需求带动绿色生产、以绿色消费反思绿色供求的螺旋式的“供求机制”。
2.建立以技术促低价、以低价促消费的“价格机制”
以生态化的技术取代传统的生产技艺,以其自身的属性特质实现其产品的价格优势,以低价来促进消费,最终实现以消费来促进技术的良性循环。
3.建立竞争与合作双赢的“竞争机制”
对于生态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企业之间既应相互竞争,发挥各自优势,进行技术的开发和创新,还应适时地进行相关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互补优缺,在竞争中谋合作,在合作中求共赢。
(三)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协会的促进机制
1.设立专门的生态技术咨询和推广平台
一方面,协会要积极吸纳有关生态技术研究的专业人才,并及时关注国内外生态技术研发的最新信息,以便为企业或公众提供专业的知识解答,并使其能够了解生态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从而为技术的改进和升级提供借鉴;另一方面,面向企业拟定专门的生态技术推广策略,根据企业的类别推广相关的技术,从而增强技术推广的针对性,使其更具有实效性。
2.加快推动有关技术生态化转向的立法
一方面,积极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听民意、集民智,让公众为相关的立法工作献计献策,还要听取企业代表的意见和建议,确保立法能够切实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从而保障政府在立法中能够兼顾各方利益;另一方面,协会还应该就立法的进程进行适时地监督和推进,从而使立法工作能够高效有序的进行。
(四)建立科学绿色的技术研发机制
1.提升技术研发人员的生态素养
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对技术研发人员进行生态思想的灌输,如组织定期的生态理论学习培训、有关技术研发生态转向的研讨会等,引导他们树立生态意识,并逐步将生态理念融入到技术研发的过程中;另一方面,注重与国外生态技术研发人员的交流与互动,由于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对于生态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早,积累的经验也相对丰富,因此,可以适时地组织国内外生态技术研发人员的交流研讨,以轻松活跃的形式分享经验、交流心得,也可通过网络等渠道进行实时的互动。
2.坚持生态技术研发和传统技术改造并重的技术转向策略
既要不遗余力地进行生态技术的研发工作,同时也要注重对传统技术的生态改造,只有这样才能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又能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从而确保技术转向的生态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384.
论文摘要:国家速滑队的解散影响了备战第冬奥会速滑项目的成绩。经费的短缺影响了速滑训练任务的完成。教练员和运动员素质的提高,是创建高水平运动队和取得优异的成绩的保障。科学训练与新技术的掌握是提高成绩的关键。
我国速度滑冰项目与其它冰上项目相比开展得较早,到目前为止每年国内的速滑系列赛上人才济济的景象是任何一个冰上项目不能相比的。从第18届冬奥会后成绩下滑,原因何在?应该引起速滑界思考。
1国家投入不够,地方队训练条件差,资金严重不足速滑项目走到今天地步,有国家重点投人不够的问题。由于年年赛事多需要超负荷训练,训练时间短,管理安排不当,该出成绩时则表现平平。地方队条件更差,由于资金不足,伙食费、外出训练费、训练器材等受到制约。地方队的教练员大都租民房、采买、下厨房,影响了教练员的精力。
1990年解散了国家速滑队,从此国家为了准备某项赛事临时组建国家队。这种做法使得教练员、运动员有临时观念,使冬奥会目标得不到4年一个大周期的保证,而是年年有任务,年年忙赛事。
2急待提高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综合素质、敬业精神教练员和运动员是创造成绩的重要因素。他们多年生活在一起,训练在一起,他们的关系应该是更亲密、更默契。如果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素质不高,就容易产生矛盾,解决不好就会影响训练工作的完成。
2.1教练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
在运动员的任何训练过程中,教练员都要同运动员在一起完成训练计划;或者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修改训练计划,完成好每一堂训练课。教练员和运动员要有经常性的思想交流。运动员有什么思想问题愿意与教练员谈,教练员对运动员存在的问题耐心地提出,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就帮助运动员解决。
2.2教练员要与时俱进.更新知识,提高外语水平
现在一线的教练员大部分是优秀运动员转业的,他们因为从小从事专业训练,影响了文化学习。虽然通过大学的选送,使文化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大部分教练员不懂外语,影响了教练员与外教的业务交流,因此增大了速滑项目与世界水平的差距。现在教练员的队伍一定要加强外语学习,尤其是负责优秀运动员训练的教练员更要加强知识更新和外语学习。运动训练部门和管理部门要有安排和部署,长期坚持逐步提高。
2.3对运动员要加强世界观和理想教育
速滑运动员中有一部分优秀的人才,自觉训练、严格要求自己。但是还有一部分运动员,为名利奋斗,有一点成绩时就向领导讲条件、要待遇,运动员自己成绩上不去,不从自己的主观找原因,把责任推给自己的教练。这些运动员素质急待提高,只有运动员思想素质提高了,才有助于主动训练,有助于教练员的精心指导。
3学习和研究合理的滑跑技术
通过实践可以认为,我国速滑运动员不仅体能差,技术也差。所以要加强速滑运动员专项运动的体能训练。我国速滑运动员专项技术与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主要差距见表1。
新型“克莱普”冰刀问世后,新冰刀的新技术到底在什么地方,我们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认识上和对新冰刀的新技术到底掌握多少,值得深思。有的教练员认为增长了蹬冰距离,有的教练员认为增大了作功距离。两种不同的认识就会有两种不同的训练方法和不同的运动成绩。
4建议
以申办2010年冬奥会为契机,加快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步伐。具体建议如下:
a.建议国家冬季项目管理中心成立国家速滑队和国青队,加大速滑项目的经费投人;
目前,人们对苯酚的处理主要有物理法、电化学法、微生物法和光催化氧化法.姬登祥等[3]采用溶剂萃取法处理苯酚废水,得到了较好的处理效果,但其方法单一,只是简单的物理分离,不能彻底去除苯酚,且对低浓度苯酚的处理效果并不理想,常用于大量苯酚的回收与再利用;杨杰等[4]采用新的三维电极工艺降解苯酚,也得到了很好的降解效果,但成本高,能耗大;对于低浓度苯酚,常采用生物降解法处理.王少峰[5]等采用苯酚降解菌降解低浓度苯酚时,最大降解率达到了83.53%,但是由于苯酚的高毒性,使得菌种对其选育环境要求高,不利于大规模生产及应用;1976年Carey[6]等首次采用TiO2光降解技术环境科学降解水污染物多氯联苯后,半导体光催化氧化技术迅速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其处理有机污染物具有清洁、低能耗、无二次污染、经济等优点[78],如今已成为最具有应用前景的水污染治理技术.众所周知,TiO2由于其高效、高化学惰性以及高光稳定性,在光催化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9],但TiO2的光量子效率低,带隙较宽(3.2 eV[12]),且对光的响应能力差(仅能吸收利用太阳光中5%左右的紫外光[10]),从而限制了其应用前景.徐彬[11]等采用复合型TiO2/γAl2O3光催化剂降解苯酚比单组分光催化半导体收到了更好的降解效果.
WO3/TiO2复合半导体光催化剂是近几年来的研究热点.由于WO3能带(2.8 eV)较TiO2的窄,且WO3的价带能和导带能分别比TiO2的低,复合时,能形成交叉能级[13].光照时,利用较小能量的光既能激发WO3价带上的电子跃迁至TiO2价带,再跃迁至TiO2导带,此时光生电子在经历一定程度的损失后,剩下的部分会继续跃迁到能量较低的WO3导带上,而空穴则被转移至TiO2的价带上,导致长期有效的电子空穴对的分离,从而从整个体系上减小光催化剂禁带宽度,增强其对可见光的响应能力,改善单一光催化剂的光催化反应动力学条件,提高光电转化效率,从而提高光催化活性 [1415].张琦等[16]报道了在TiO2表面复合WO3能在一定程度上扩展光谱的响应范围.刘国锋[17]等研究了序介孔WO3/TiO2光催化剂的能带结构,发现其带隙能比未复合的TiO2明显降低,光催化性能也有所提升.Zhan[18]等研究了在不锈钢上电镀WO3/TiO2薄膜降解亚甲基蓝的实验,结果表明其光催化性能是TiO2薄膜的5倍,是WO3薄膜的8倍.
但是,采用工业化生产的P25为主体材料,与WO3半导体复合,用于光催化降解低浓度苯酚废水的研究还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采用浸渍、研磨、干燥、煅烧等手段制备出复合型WO3/TiO2光催化剂粉体,并用于降解低浓度苯酚溶液.
1 实验
1.1 光催化剂的制备
称取一定量的钨酸氨(AR,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用适量的热氨水将其溶解,加入与钨酸铵成一定摩尔比的P25(AR,德国德固萨degussa公司),混合后置于玛瑙研钵中研磨一段时间,放入干燥箱中100 ℃烘干,最后置于管式炉内煅烧(2 ℃/min的速度加热到500 ℃,恒温1 h),随炉冷却后,取出研磨一定时间,即得到复合摩尔浓度(W/Ti)为1%,2%,3%,5%的WO3/TiO2光催化剂粉末,分别标注为W1、W2、W3、W5,P25标注为W0.
1.2 光催化剂的表征
采用日本理学D/max2250全自动转靶X射线衍射分析仪对样品的晶型进行检测,检测条件:工作电压40 kV,工作电流300 mA,I(cps)=39 403;采用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的TU-190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BaSO4为参比标准白板)对样品进行DRS(漫反射光谱)检测;采用美国LS-45可见分光光度计对催化剂进行可见光光谱分析(扫描波段为200~700 nm,激发波长225 nm);采用FEI台式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催化剂的SEM分析.
1.3 光催化性能实验
将自制的光反应器置于功率500 W的氙灯灯源(CELHXW300,北京中教金源科技有限公司)之下,采用水浴控温.反应前,将一定量的催化剂粉体与一定浓度的苯酚溶液加入反应器中,采用磁力搅拌使光催化剂与苯酚溶液混合均匀,同时,用泵向溶液底部通入空气.每隔一定时间取一次样,并用四氨基安替吡分光光度计法测取苯酚浓度.
2 结果与讨论
2.1 DRS分析
图1 所示为WO3/TiO2光催化剂W0和W1、W2、W3、W5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检测图.由图可见,在200~400 nm紫外区范围内,光催化剂的反射率几乎为0;然而,在400~700 nm的范围内,随着WO3复合的增大,光催化剂对可见光吸收边界发生了红移,红移程度为W5>W3≈W2>W1>W0,其中W5光催化剂的对可见光的响应边界红移最明显,最大吸收波长为472 nm.这是由于WO3的激发波长为442 nm(在可见光范围),比TiO2(387.5 nm)的要大,在两种半导体复合后,由于其能带的匹配,WO3的价带上的电子易被能量较小、波长较大的光激发,发生跃迁,从而使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响应波长红移.根据Eg= 1 240/λg,可以算出W5光催化剂的禁带宽度为2.6 eV,明显减小了TiO2(3.2 eV)的禁带宽度.
2.2 XRD分析
图2为在500 ℃煅烧条件下,W1和W5光催化剂的XRD图.由图可知,两者中锐钛矿晶型和金红石晶型的衍射峰出现的位置大致相同,强弱程度也相同,说明WO3的复合以及500 ℃高温煅烧并没有导致P25中锐钛矿型TiO2向金红石型转变;另外,两者中都没有WO3的衍射峰出现,这可能是由于WO3物相非常小而高度分散在材料中[19],XRD衍射峰不够强,导致未被检测到.
由图可知,2θ=25.22°(θ为布拉格角)处为两种光催化剂中P25锐钛矿型晶体(100)面的衍射峰,对该峰的原始数据进行高斯拟合处理得到半峰宽β为0.36°,根据谢乐公式d=0.89λ/(βcos θ)可计算出光催化剂的晶粒尺寸d(λ为波长,值为0.154 06 nm):W1和W5两种光催化剂的晶粒尺寸均为0.377 nm.
2.3 SEM分析
图3为在500 ℃煅烧条件下W1和W5光催化剂的SEM图,由图可知W5催化剂颗粒尺寸更大.这可能是由于随着WO3复合浓度的增加,材料表面的活化中心也随之增加,使其表面具有了很高的化学能,易与其他原子相结合而趋于稳定[20],从而发生微粒团聚,导致粉体颗粒尺寸增大.
图3 W1催化剂(a)和W5催化剂(b)的SEM图
Fig.3 SEM images of (a) W1 , (b) W5
2.4 光催化性能
2.4.1 WO3复合浓度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图4为在相同条件下(苯酚初始质量浓度55 mg/L ,温度50 ℃,光催化剂质量浓度1.6 g/L),WO3复合浓度对光催化剂降解苯酚性能的影响.由图可知,60 min时,各复合光催化剂的苯酚降解速率均比W0快.随着WO3复合浓度的增加,苯酚降解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光催化剂为W2时,降解率达到最大,为63%,是W0的4倍左右.但当光催化剂为W3后,随着复合浓度的上升光催化剂的降解率反而下降.在150 min时,2% WO3/TiO2的光催化剂的苯酚降解率达到90%.
当WO3的复合浓度较小时,以单层形式分散于TiO2的表面,在光降解过程中,低浓度的苯酚以分子形式与光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位点接触,当具有一定能量的光激发WO3表面产生光生电子跃迁至TiO2 的价带,再跃迁至其导带后,此过程中的光生电子一部分被辐射消耗,一部分回到价带与其空穴复合,剩余的少部分则继续跃迁至WO3导带,与活性位点上的水溶性O2结合生成氧自由基,进而与光催化剂表面的苯酚发生光催化氧化反应,而空穴则被转移至TiO2的价带上,实现电子—空穴对的有效分离,因此WO3的复合减少了光催化剂光生电子与空穴复合的几率,促进了的分离以及载流子的运输,提高了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21].随着WO3复合量的增加,承担电子转移中心的活性位点也随之增加,但当复合量达到最佳值后,复合量的增加反而会使电子转移中心成为电子复合中心,降低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以及载流子的运输,从而降低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2.4.2 温度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图5为相同条件下(光催化剂浓度为1.6 g/L、苯酚初始质量浓度为55 mg/L,光催化剂为W2),温度对W2光催化剂降解苯酚性能的影响.由图可见,光催化剂的苯酚降解率是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大小排序为50 ℃>55 ℃>40 ℃>60 ℃>30 ℃.其中,在光照40 min时,温度为50 ℃的反应体系的苯酚降解率为75%,是30 ℃条件下的3倍左右.这是由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反应体系活化能不变的情况下,体系温度升高,导致体系内苯酚分子与光催化剂活性位点间的有效碰撞增多,即活化分子的增多使得光催化反应速率增大.但是,光催化反应为多相光催化反应,所涉及的自由基链式反应多而复杂,其活化能差别很小,进行反应时,各链式反应间竞争激烈,导致吸热反应或是放热反应均不明显,此时温度的增加对反应速率增加的贡献并不大[22],然而,体系内苯酚的吸附和解吸附等过程对温度却很敏感,因此,当反应温度超过最佳温度后,随着温度的升高,其解吸附作用加强,抑制光催化剂对苯酚的吸附,从而降低了光催化反应速率.
图4 WO3复合浓度对光催化剂降解苯酚性能的影响图
Fig.4 The influence of the WO3 concentration on the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under 50 ℃
图5 温度对光催化剂降解性能的影响图
Fig.5 The influence of the temperature on the W2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with1.6 mg/mL
2.4.3 光催化剂浓度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图6为相同条件下(体系温度50 ℃、苯酚初始质量浓度为40 mg/L,光催化剂为W2),光催化剂浓度对降解苯酚性能的影响.由图可知,随着催化剂浓度的增加,各浓度光催化剂的苯酚降解速率是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同一时刻,按其苯酚降解率的大小排序为:1.6 g/L>24 g/L>3.2 g/L>1.2 g/L>0.8 g/L,在光照60 min时,光催化剂浓度为1.6 g/L时,苯酚降解率达到75%.这是由于在水溶液中,苯酚能与较低浓度的光催化剂粉体充分接触,进行光催化反应,再增加光催化剂的浓度,也增加了光催化剂的活性点,使得苯酚的降解速率得到提升,但当达到光催化剂的最佳浓度后,随着光催化剂浓度的增加,会导致光催化剂在溶液内分布过饱和,各微粒间互相遮蔽光线,易造成颗粒对光的散射,降低光催化剂的降解速度[23].
2.4.4 光催化反应动力学分析 图7为光催化剂复合浓度对降解苯酚速率系数的影响,如图所示,各光催化剂降解反应的R2(线性相关系数)值都达到了0.95以上,由此可知此反应为一级反应,并由一级反应动力学公式ln(C0/C)=kt(C0为苯酚初始浓度,k为苯酚降解速率系数)可算出苯酚降解速率系数k(见图7),得到k值大小关系为:W2>W3>W1>W5>W0,相比于W0反应体系而言,复合后的光催化剂的反应速率系数都有一定程度增加,其中W2光催化剂的k值为W0的2倍左右.此现象与2.4.1部分结论一致.
3 结论
(1)通过浸渍法制备的WO3 /P25复合光催化剂,随着WO3复合浓度的增加,其团聚现象加重;WO3高度分散于材料中;WO3的复合拓宽了P25对可见光的响应范围,2%的WO3复合将光催化剂的带隙能减小至2.6 eV;
(2)WO3/P25粉体光催化剂降解低浓度苯酚的反应为一级反应;当实验条件不变,分别改变光催化剂复合浓度、反应体系温度、光催化剂浓度3个影响因素时,其苯酚降解率及降解速率系数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光催化剂降解苯酚的最佳复合浓度为2%,最佳反应体系温度为50 ℃,适宜的光催化剂质量浓度为1.6 g/L,在苯酚初始质量浓度为55 mg/L条件下,光照60 min时,苯酚降解率达到75%,苯酚降解速率系数为0.024 min-1.
参考文献:
[1] 写文斌, 俞凌云, 张新申. 苯酚的测定方法及其研究进展[J].西部皮革, 2009,31(3):1014.
[2] 马溪平, 艾 娇, 徐成斌,等. 耐低温苯酚降解菌的降解动力学研究[J]. 环境保护科学, 2009,35(5):1821.
[3] 姬登祥, 于凤文, 艾 宁,等. 溶剂萃取法处理苯酚废水[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29(6):2444.
[4] 杨 杰, 尤翔宇, 王云燕,等. 三维电极降解苯酚的新工艺及机理[J].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12,22(6):18041812.
[5] 王少峰, 石先阳. 酸性条件下苯酚降解菌的降解特性及动力学分析[J]. 生物学杂志, 2013,30(3 ):2428.
[6] CAREY J H , LAWRENCE J , TOSINE H M. Photodechlorination of PBCs in the presence of titanium dioxide in aqueous suspension[J].Bull Environ Contam Toxicol, 1976,16(3):697701.
关键词: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空间差异;Theil指数
中图分类号:F04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4)01-0091-03
文化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文化生活的需要对物质和劳务的消费。作为较高层次的消费,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需求总量不断增加,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文化消费水平普遍增长的同时,我国各地文化消费的发展并不平衡。基于此,本文采用Theil指数法,以我国31个省(市)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为研究对象,从文化消费水平、结构、增速三个方面对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空间差异进行测度分析,以期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文化消费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一、相关文献回顾
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目前对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地区差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消费差异程度研究。王亚南对2006年我国各地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与农村居民文教消费做出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文化消费区域间存在差异,但小于全国城乡发展差异;各地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之间发展差距小于各地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1]赵卫亚采用Panel Data模型来分析我国城镇居民文教消费的地区差异,通过分析得出,我国高收入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与中、低收入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居民文教消费行为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的文教消费选择行为和消费层次存在较大差距。中西部地区居民的文教消费热点是文娱用品,东部地区居民在收入水平提高后首先是增加文化娱乐和教育的投入。[2]二是文化消费差异成因研究。陈燕武研究发现,我国东部农村地区的文教娱乐消费存在一致性,收入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中西部地区则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传统的消费影响因素对消费问题并未起到显著影响,而个人偏好、地方政策等一些特定性因素则起到关键性作用。[3]王亚南等人认为,人均积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反向影响人均文化消费增长。[4]陆立新研究认为,收入是文化消费的基础,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比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更多地受消费习惯的影响。[5]
上述研究从不同方面剖析了我国文化消费差异的现状及成因,但从总体看,区域间差异分析较多,区域内差异分析较少;最适合做地区差距分解的Theil指数法鲜见;研究数据相对较为陈旧。因此,运用Theil指数方法,对所能够掌握的最新的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算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空间总差异,并基于东、中、西三大地带将三类指标的总差异将其分解为地带间差异和地带内差异,探析造成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差异的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本文选取我国31个省(市)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为研究对象,从文化消费的水平、结构及增速三个方面出发,分别选取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各种文化消费支出占文化消费总支出的比例及文化消费增长速度三类指标对文化消费现状进行描述,对文化消费的空间差异做定量化测度分析。
2.数据来源及范围界定。研究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2011、2010)和国家统计局网站。文化消费的分类采用国家统计局《城镇住户调查方案》中的规定,将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具体分为三项:文化娱乐用品支出、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教育支出。文化娱乐用品支出包括居民在购买彩电、电脑耗材、摄像机、照相机等方面的支出;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包括旅游、健身等方面支出;教育支出指包括学费、住宿费、伙食费、课外辅导费用、择校费、学习用品费用等方面的支出。
3.空间单元划分。本文采用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按照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法,将31个省(市)划分为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省;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等12省市。
4.空间差异测度方法。Theil指数又称为熵指数,最初用于分析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指数值越大,说明国家间的收入差距越大。该指数也能根据其思想通过一定的变形应用于对其它方面的区域差异测度上,如对服务业发展的区域差异的测度、经济增长地区差异研究等。相对于基尼系数、变异系数等其它测量地区差异的指标来说,Theil指数用于地区差异研究最大的优点就在于总差异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地带间差异和地带内差异。本文采用这种方法对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地区差异进行量化测度分析。
Theil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P代表进行测度的指标,本文中则分别指文化消费水平、结构及增速,Pi代表i城市相应指标,P代表指标平均值,ni代表i省市的城镇人口占全部31个省市城镇人口的比重,T(P)即各指标的Theil指数值,它的值越大,就表示各省市文化消费状况差异越大。
进一步对Theil指数进行分解,可以将全国总体差异按照不同地带进行分解,将文化消费的全国总体差异分解为东中西三大地带间的差异和三大地带内的差异,计算公式为:
其中,TB(P)表示各地带间指标P的差异,TW(P)表示地带内各省市指标P之间的差距,ni则表示相的地第i区域城镇人口占总城镇人口的比重,nij表示i区域j省市城镇人口占区域城镇总人口的比重,Pi则表示i区域所评价指标的平均值,Pij表示i区域j省市所评价指标的值,TB(P)与TW(P)之和即为总差异T(P)。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的空间差异测度。选取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作为反映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的指标,通过Theil指数的运算对2011年我国31个省(市)的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的空间差异进行测度,并进一步对东中西三大地带进行分解,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地带内差异是构成文化消费水平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它对总差异的贡献度超过了75%,而三大地带内的空间差异情况则表现为东部>西部>中部,东部的空间差异远大于西部和中部地区,其内部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度为65.02%,超过了地带间的差异。可以看出,我国31个省(市)的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的差异主要是由地带内部差异引起的,即在我国各区域内部文化消费水平有较大的空间差异,其中差异最为明显的即Theil指数最大的为东部地区,它对总体差异的贡献度超过了65%。
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1851.7元,东部地区人均文化消费2300.0元,数值达到全国平均值的124.2%,高于中部地区的1445.4元和西部地区的1450.1元。虽然东部地区的人均文化消费水平最高,但地区内差异也最为明显,其中人均文化消费最高的两个省市为北京市3306.8元、上海市3746.4元,超过了东部地区平均水平1000元以上;最低的两个省河北、海南的人均文化消费分别为1204.0元和1141.8元,仅达到地区平均水平的一半,与北京、上海在指标值上相差了2000元以上。东部地区基本上可以分为以北京、上海两个极高人均文化消费省市,以浙江为代表的3个高人均文化消费省市,以及以海南为代表的4个极低文化消费省市,而水平居中的仅有两个省市天津和福建。这样的悬殊情况造成了东部地区内部消费的极大不均衡。类似的情况也存在于西部地区,但仅为个别省份且差距远小于东部地区,如陕西省和内蒙古人均文化消费分别为1857.6元、1812.1元,而和青海仅为514.4元、967.9元。相较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文化消费水平在较低水平上更为均衡。
对于导致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有学者认为,居民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和投资水平分别从消费能力、消费意愿和消费机会方面影响居民文化消费的发展。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实力雄厚,在上述三个方面均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文化消费水平整体上呈现较高水平。然而由于东部地区内部在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居民受教育程度及投资水平方面差距较大,所以造成了地带内较大的差异。
2.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结构的空间差异测度。从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结构来看,教育支出仍然是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主体,其消费支出总量在省市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总量中的比重达到了40.5%,文化娱乐服务消费和文化娱乐用品的消费的比重分别为35.2%和24.3%。根据2011年三类文化消费的支出量各自占文化消费支出总量比重,利用Theil指数公式依次对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结构的空间差异进行测度,研究结果如图1所示。
从图1来看,就总差异来说,各类文化消费支出所占比重的Theil指数值从大到小排序为文化娱乐服务0.075、文化娱乐用品0.005、教育0.002,反映了在31个省(市)中,城镇居民文化娱乐用品和教育的消费支出更加均衡,而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的差距较大。这可能主要基于下述原因而导致:第一,“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教育关系到每个家庭及国家未来发展,特别是在大多数家庭为独生子女的情况下,人们更注重子女的教育,宁可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因而教育支出在全国各省市的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结构中都占有较高的比重且较为均衡。第二,文化娱乐用品是现代家庭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城镇居民家庭文化娱乐消费品也不断的更新换代,中高档消费品大量进入居民家庭,主要消费品的拥有从数量上已基本满足居民家庭的需要,文化娱乐用品消费支出在全国各省市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中所占比重的较为均衡。第三,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中用于文化娱乐服务消费的支出迅速增长,占文化消费支出比重也不断提高。然而,因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方面受传统观念、消费者可支配收入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各省市间差距显著,如2011年东部地区城镇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为842.35元,是中部的1.82倍、西部的1.64倍。
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地带内差异仍是造成我国文化消费结构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三类文化消费的地带内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均超过了85%。进一步分析可知,文化娱乐服务的消费情况在东部地区各省市之间差异最大,并且差距显著;文化娱乐用品和教育的消费情况在西部地区各省市之间相差较大。文化娱乐用品是进行文化消费的主要物质载体,教育型消费和文化娱乐型消费主要以无形的精神消费为主,受传统观念“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思想的影响,对于一般家庭来说,这三方面在家庭消费中的重要性从大到小依次为:教育、文化娱乐用品、文化娱乐消费。一方面,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2011年城镇居民年平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5906.47元,较高的可支配收入水平满足了教育和文化娱乐用品的需求,人们有较多的支出用于文化娱乐消费。而东部地区内部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大,所以带来文化娱乐消费差距大。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欠发达省份居多,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2011年城镇居民年平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8046.28元,远低于东部地区,文化消费中教育消费和文化娱乐用品支出占的比重较大,而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的比重较小,这可能是西部地区城镇文化娱乐消费差异小的主要原因。西部地区教育与文化娱乐用品消费情况差异较大主要与区域内收入差距密切相关。
3.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增速的空间差异测度。文化消费增速反映了文化消费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变化方向和程度。本文选取2009年的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基准水平,计算出我国31省(市)2011年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的增速,然后计算出Theil指数值,并进行区域分解,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同我国文化消费水平结构所体现的空间差异性特点一致,地带内差异仍然是造成文化消费增速的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中东部和西部地区内部差距较大,而中部地区的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增速则较为均衡。从具体数据看,东部地区文化消费增速最高为江苏,增速为40.0%,山东最低,为15.4%;西部地区云南、广西、新疆增速均非常高,分别为69.1%、35.2%、31.2%,而重庆、、甘肃仅为9.1%、10.4%、12.9%,中部地区增速均在30%左右。
值得关注的是,文化消费的增速与文化产业的增速并没有呈现一致的变化。2009-2011年间,江苏省文化产业增速约为30%,在东部地区属于增速较慢的省份,而山东省文化产业增速为121.1%,在东部地区仅次于上海,位居第二;文化消费增速最大的云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为46.7%,远低于文化消费增速较低的重庆市,重庆市在这两年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为70.7%。可见,文化消费不同于其他消费,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一定带来文化需求的增加及文化消费水平的提升。文化消费是由文化供给和文化需求共同决定的。文化供给主体包括政府和市场,政府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的基本文化需求;市场提供私人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的个性化文化需求。只有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同时私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够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时,文化消费才能有效扩大。
四、结论
根据总体Theil指数值,可以看出我国31个省市基本上呈现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增速总差异最大,消费水平的总差异次之,而消费结构总差异最小。文化消费增速总差异大说明三大地带间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空间差异有持续增大的趋势。因此,为缩小三大地带间差异,要求政府部门在制定文化政策时,在考虑文化消费的特殊性的同时必须考虑地区差异。一方面,在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从文化供给和文化需求相匹配的角度制定政策以扩大文化消费;另一方面,应根据东中西部各区域特点,因地制宜,不盲目求同,建立和健全与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文化消费习惯、文化消费环境等相一致的文化政策体系。
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空间差异主要体现在区域内部的差异,东部地区是文化消费水平、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消费增速差异最大的区域,西部地区文化消费增速差异最大。这些差异决定了中央政府部门在制定区域政策时,不能只考虑地带间差异,制定“普惠制”政策,而应该制定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对于各地带内应该“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关注区域内部文化消费发展的不均衡性,并通过增加文化消费总量、优化文化消费结构、激活文化消费市场、建立健全文化消费促进政策等逐渐缩小个体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亚南.全国各地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比较[J].云南社会科学,2008,(5).
[2]赵卫亚.中国城镇居民文教消费的地区差异分析[J].统计研究,2005,(1).
[3]陈燕武,夏天.中国农村居民文教娱乐消费区域性差异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6,(9).
关键词:文化产业;集聚;分布特征
作者简介:雷宏振(1966-),男,陕西渭南人,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后,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从事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研究;邵鹏(1987-),男,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产业集群较化产业研究;潘龙梅(1986-),女,陕西渭南人,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2)01-0042-05 收稿日期:2011-03-13
近年来,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如好莱坞的影视娱乐业,纽约的金融服务业,伦敦的歌剧,国内著名的北京798艺术区,深圳大芬村的油画产业以及湖南广电业等。文化产业作为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注重创新和不断创新。产业空间集聚可以增强产业间的扩散效果(Spillover)以及创新所产生的外部化效果(Externalities),提升创新的成效。默化的知识和互动的学习共同构成了创新的氛围,渐渐强化区域创新能力,增强产业集聚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说,产业集聚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有效途径。
关于文化产业集聚方面的研究,Henderson(1996)从地理分布上分析了文化产业具有聚合的倾向。林拓(2003)指出产业空间集聚与城市环境引力作用使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特征日益明显。王洁(2007)运用区位基尼系数和行业集中率CRn指标,对我国文化产业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文化产业的集聚程度高于一般工业产业。袁海(2010)对省域文化产业空间集聚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当前文化产业的分布现状来看,现代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分布在洛杉矶、纽约、巴黎、米兰或者东京这样的国际化城市,在我国则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由此我们认为文化产业具有明显的对特定区位的路径选择特征。
然而,对产业空间集聚特征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服务业中,对于文化产业相关方面的研究还很贫乏。而只有把握好文化产业的集聚现状及其分布特征,我们才能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促进作用,科学建立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因此本文将通过收集整理2005年~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我国文化产业的空间聚集状况进行研究,从而揭示我国文化产业的分布规律,为我国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战略和相应政策的制定提供启示。
一、研究对象与测定方法
下午第一节课,各班按照学校要求,让孩子们自由阅读,畅游书海,品味书香。各班还举行了优秀阅读手抄报展评活动。根据班级情况还开展了课外阅读主题展示活动,低段是讲故事比赛;中段是诵读比赛;高段是读书演讲比赛。活动迭起,异彩纷呈。
下午第二节课,学校教导处对本学期以来各班开展的课外阅读计划的制订和落实情况进行阶段性检查。
一年级:1.2班的开心故事会,学生“亲子阅读计划”,“亲子阅读记录卡”很有特色;1.3班的课外识字集锦,童谣集,绘画集很有个性;1.4班的小小手抄报,识字集也是硕果累累,尤其是他们设计的图文并茂的“亲子阅读计划”特别有创意。
二年级:2.1班的亲子阅读记录卡,小小阅读手抄报,观察日记让孩子们在课外阅读方面小试牛刀;2.2班的读书名言集锦,阅读手抄报,图文日记也很是惹眼,尤其是“读书的孩子是美丽的”这个阅读主题传递着老师对孩子的谆谆教导和殷殷希望;2.3班的开心阅读,“我会写、还会画”名人名言集锦,主题手抄报,学生小日记等展示看着也很过瘾,特别是他们的“好词佳句”阅读笔记如同一颗幼芽,让人真实地感知到孩子们在阅读的路上一定会有一个蓬勃发展的未来。老师的良苦用心让人感动。2.4班:开心讲故事,亲子阅读记录卡,小小阅读手抄报也赚足了观众的眼球。值得一提是:二年级孩子办的手抄报还有家长的鼎力相助,每份手抄报都是孩子和家长合作办成的,这才是真正的“亲子阅读手抄报”,这个点子好,招数新!
三年级:四个班级的步调相对一致,亲子阅读记录卡,阅读书签,阅读笔记,阅读手抄报,课外阅读评价表,书法作品集锦,学生作品集也同样内容丰富,尤其是他们设计的课外阅读评价表,分为爱读书、多读书、会读书三个梯度,有评价指标,有自评、组评、师评、家长评四个项目,表册学生填写的也很认真,值得大家借鉴学习。
四年级:四个班级的展示也是大同小异,亲子阅读计划,亲子阅读记录卡,阅读手抄报,优秀阅读笔记展评,走进《爱的教育》专题集是一个不错的亮点,老师给孩子们推荐的书籍让孩子们阅读进行的异常扎实,包含着老师的辛勤指导,折射着孩子阅读成长的智慧光环。
五年级:亲子阅读计划,优秀阅读笔记,学生作品集,阅读专题手抄报,其中“学生读书成长册”构成了他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展示平台,也是整个级段各个班级的一大看点和精彩亮点。5.1班的“梦里花香、童诗飞扬”手抄报让人过目不忘;5.2班的“趣味语文”手抄报也让人一睹为快;5.3班的“循环日记”记载着班级的新人新事,透视着老师的教育思想;5.4班的学生读书成长册不仅遗传了传统阅读笔记的基因,还在形式上增添了图文并茂创新因子,记录着学生阅读成长的足迹,内容包括我的阅读计划,我的读书名言,好词佳句采撷,图书漂流花园,阅读亲子对对碰,我的阅读感悟,家长的鼓励等栏目。当然他们也有配套的评价机制,他们这种工作上的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效仿。
六年级:亲子阅读计划,阅读手抄报,优秀阅读笔记展评,每个单元的专题手抄报,名字优雅、充满诗情画意的个人诗集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很值得大家学习的是6.1班和6.2班的“我的读书计划”制定的非常详细,有指导思想、阅读目标、读书口号、实施方法、进度计划、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项目;6.3班的读方法推介、个性化书签展示;6.4班的“好书推荐卡”让人眼前一亮,内容包括书名、作者、推荐指数、推荐人、推荐理由、故事梗概。六年级整个级段的手抄报,诗集,作品集质量上乘、形神俱佳。学生个人阅读笔记记录总量高达一万字以上。这些成果是老师指导的结果,是学生学习智慧的结晶,彰显着整个级段老师们团结协作、计划性强、扎实有效、按部就班、追求卓越的工作作风。
课外活动时间,同级段的学生相互参观交流,孩子们漫步在书香四溢的校园,流连在茫茫的书海中,欣赏着自己读书的成果,书香书韵犹如浪漫的诗行点缀在孩子们茁壮成长的路上。
一、我的读书目标:
1、用新思想新理念指导与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以更加适应景小发展的需要。
2、通过读书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和修养,提高自己运用科学观点看待问题的能力。
3、提高自身学习的兴趣,让自己与好书作伴,与大师对话,在读书中成长,使自己融到我校学习型学校的建设之中。
二、我的读书措施:
1、根据学校读书活动方案,制定个人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
2、每天要保证至少半小时的读书时间,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真正做到静心静神,沉溺于书中,读出意味、读出情趣。
3、读书要与思考有机结合。要能边读边想,紧密联系自己教育教学实践,读出自己的思考与见解,提高认识,培养自己独特的思维与创新意识。做到在读书过程中,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及时批注、摘录优秀语段,提出质疑,积极思考,及时写下心得体会,努力寻求读书成效的最大化,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与综合能力。
4、将读书活动与当前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与自己日常教育和教学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在反思中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和运用理论处理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读”有所悟,“悟”有所用,“用”有所得。
5、积极和组内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发展,并参与网络论坛交流。借此,提高个人人文素养,培养完善的读书人格,使自己不断成长,成为有知识、更有文化底蕴的教师。
6、每学期末认真撰写一份读书心得或经验总结。
三、我的读书内容和具体时间安排:
5月份:阅读《新课程怎样教》(历史)
6月份:阅读《史海拾珍》
7-8月份:阅读《三国演义》
9月份:阅读《爱的教育》
10月份:阅读《教育从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