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红色文化传播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7 15:19:4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红色文化传播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红色文化传播

第1篇

[关键词]受众;红色文化;网络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交换式网络技术的产生和应用大大开拓了文化的传播范围。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正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而发展起来的。近年来,红色文化在网络环境中的价值观引领作用不断增强,立德树人功能日益显现。但随着网络环境持续调整和网民结构不断变化,网络红色文化也面临诸多发展难题及挑战。本文拟从受众视角分析网络红色文化的发展困境,探究其高效发展路径。

一、受众视角下的网络红色文化传播困境

网络红色文化的价值体现是以受众(网民)的认可度为基础的。因此,从受众的角度分析其发展困境有利于找到问题的症结,也有利于网络红色文化更好地发展。众所周知,受众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它“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干预传播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影响传播活动的过程、决定传播活动的效果”。[1]从受众的角度看,当前网络红色文化的发展困境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忽略了受众分类原则。自传播活动产生以来,传播要素和传播手段不断发生变化,受众也从最初单一媒体的捕获者转变为多媒体的挑选者,其自主选择权越来越大。在网络上,受众因性别、年龄、教育背景、政治面貌、、职业分工、文化旨趣等不同而出现了明显的分流现象。这种“人以群分”的聚集现象是网络文化影响下的客观发展规律。但不少红色文化网站及红色文化平台的目标人群意识淡漠,所提供的红色文化产品既缺乏层次感又缺少技术创新,红色文化网站及各种平台的相对价值难以体现,大众化、通俗化导致其无法抓住固定的受众,红色文化的各项功能受到抑制。其二,漠视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交换原则。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是一种交换关系,传播者提供信息资源,受众花费自己的时间和金钱换取信息带给自己的满足和充实。但不同类型的受众在交换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在交换关系中,宣传型受众处于被动地位,是某些信息观念的传播客体,而市场型受众则要求将其看作信息的消费者,以便自由地选择信息。在网络世界,红色文化的宣传理念相对滞后,以“无偿”的方式默默奉献,没有树立市场型受众理念,因此出现网站疏于管理、内容及形式单一、信息更新迟缓、忽视与受众的互动等问题。这种把受众纯粹当做宣传对象而不注重提高信息质量的做法使得网络红色文化传播的效果大打折扣。其三,漠视受众信息接收的心理和习惯。红色文化的重要特性之一是富有革命底色,所以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因此红色文化的教育及传播必然带有意识形态宣传的目的。这原本无可非议,因为根本就不存在没有目的性的文化传播活动。但是,若对红色文化时代精神的挖掘不到位,把握不住思想性、时代性、知识性三者的统一关系,则很容易陷入对革命历史和革命人物的标签式宣传,以形式代替内容和目的,让政治色彩淹没心理情感,从而遮蔽了红色文化的穿透力和感染力,引发受众的拒斥心理。

二、受众理论与网络红色文化传播的改革措施

20世纪50年代之后,传播学者纷纷从受众的角度研究传播过程,美国学者施拉姆曾评论说:“一般传播学理论中的最大变化是逐渐放弃了被动的受众的思想,并以异常活跃、异常有选择的受众概念取而代之,这种受众操纵着信息,而不是被信息所操纵,他是传播过程中的一个完美的合作者。”[2]网络红色文化的教育传播过程也是受众参与、获取、评价、批判的过程。遵循受众理论,加大网络红色文化的多元创新是提高其传播有效性的重要路径。其一,以打造丰富多元的红色文化资源网络平台为基础。当今社会,虽然文化形式多元,文化消费观念分歧较大,但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代表了时代的主旋律,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仍为大多数人所肯定和接受。因此,红色文化要在更广范围内发挥作用,必须在“量”上具有优势,做大做强红色文化品牌。相关文化部门和网络机构应积极推动网络红色文化的发展,为红色文化在网上传播提供更大空间。在网络红色文化的建设上,一方面要建设先行,逐步丰富完善,坚持易得、有用原则,使网络红色文化能够满足网民的基本需求,确保在数量上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要把握网民的需求意向,借助大数据处理技术及时了解网民的文化动向,充实网络红色文化发展的薄弱之处,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整合、创新功能,打造出数量可观的红色文化宣传应用平台和知名的大型红色文化网站联盟,形成发展合力,增强红色文化影响力,使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均能有章可循,各取所需,找到适合自己的红色文化资源,让网络红色文化的“公民之家”成为公民获取精神食粮的宝库。其二,以网络红色文化形式体裁创新为先导。受众对任何一家媒体而言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常客,其对传播信息反应的变化会左右其选择,而影响其选择的因素有二:一是受众知识结构、思想观念和态度立场的变化;二是信息的呈现形式和信息欣赏力的改变。在网络上,需要创新红色文化宣传方法和形式,丰富网络红色文化产品的体裁,特别要善于利用各种聊天和通讯软件传递红色文化信息,积极开发红色网络游戏和微电影等新体裁作品。根据2014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显示,中国网民的年龄结构比例为:10~19岁人群占24.5%,20~29岁占30.7%,30~39岁占23.4%,40~49岁占12%。[3]很显然,青年人是网民中最庞大的群体。调查统计报告还显示,网民对即时通信、网络音乐、博客/个人空间、网络视频、网络游戏、微博等网络应用的使用率非常高,反映了信息时代网民对网络服务的总体要求。网民接受信息方式的改变要求网络红色文化必须重点利用好新型网络应用工具,不断开发符合现代网络技术潮流的红色文化产品,满足网民的需求心理。而且,即时通信、博客/个人空间、网络视频、网络游戏、微博、微信等网络应用具有再传播的便捷性,这也是网络红色文化不可忽略的传播规律。一件好的作品无须有意推广早已众人皆知,原因就是作品与受众产生共鸣,因为“二级传播论”特别强调大众传播中的再传播规律,认为有部分受众常常会将得到的信息主动传播给他人,从而使信息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如2011年广东省委宣传部等单位举办的“红颂中华幸福广东”红段子网络文化创作大赛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活动过程中参与者能够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或网络提交红段子作品,而且能够轻易地复制和快速地传播红段子,从而促进了红段子的广泛传播。其三,以时代价值和意义拓展为灵魂。目前,网络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表现出三种不良倾向,分别是低俗庸俗的文化恶搞、刻板乏味的平铺直叙和过于意识形态化的宣传。这三种不良倾向是网络红色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可避免的现象,反映出红色文化与网络技术深度融合的效度不够,对网络红色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有待深入。但任由这些不良倾向发展下去,必将损害受众的审美心理,破坏红色文化的应有价值。为此,应跳出对红色文化的既定认识,着力提升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彰显红色文化的时代意义。首先,对红色文化的宣传也要把握时代性,符合人们的审美取向,顺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红色文化集中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其最重要的时代价值是道德教化功能。我们现在宣传红色文化就是让红色文化的时代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和实践遵循。其次,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必须把握科学性,彰显民族性,富于群众性。追求科学性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准确阐释红色文化产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及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影响。彰显民族性就是反对将红色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割裂开来,认清红色文化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扬弃、继承和发展,两者间有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富于群众性就是强调人民大众在文化创造和传承中的主体作用,红色文化是群众文化,它来自人民并将服务人民、指导人民。红色文化脱离了群众性就会成为无源之水。网络红色文化的创新应注重满足群众的需求,以朴素而真挚的形式给人民群众带来心灵的感动,特别要扎根在人民群众中,从群众中挖掘素材,讲好人民大众的精彩故事。其四,以增强传播者与受众的互动交流为发展动力。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客观具有交流讨论权。早在1967年,美国学者J.A.巴伦就提出了社会参与理论,倡导维护受众的表达自由及对传播活动的参与权。受众的社会参与是促进文化广泛传播的基本条件。红色文化通过网络传播尚处于不断发展完善时期,需要不断倾听受众的意见建议。虽然现在大多数红色文化网站均设有留言区、电子信箱等交流渠道,但此类交流窗口的使用率较低甚至流于形式,根本起不到“在线交流”的作用。为增加与受众的沟通交流,还需发挥微博、QQ、微信等交流平台的传播功能,及时了解网民的意见建议,并积极推送关于红色图书、绘画、音乐、戏剧、影视等信息。同时应增加网民的参与感,如举办红色文化网络答题、征文比赛、征集红色故事、编辑红色短信等活动。通过多样性的互动交流形式使网络红色文化能够被高效利用,进而达到育人效果。其五,以培养热爱红色文化、熟谙网络传播技术的专业队伍为关键。曾说:“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是要抓方向、抓队伍建设。”[4]网络红色文化的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立足于文化本位,发挥智库优势,着力对红色文化精神价值进行挖掘和研究,提升红色文化的精神品质及价值内涵;另一方面要突出技术支撑,无论是红色网络文化工程的建设,还是各类红色文化交互式平台均需要专门技术,因此要以技术创新带动红色文化产品质量升级,积极探索红色文化产业化发展路径,提高网络红色文化的服务能力。

三、结语

网络的发展充当了红色文化传播的加速器,但拥有了网络技术并不等于拥有了网络世界的控制权。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告诉我们,文化交流是信息与受众互动的过程。红色文化网络化传播需要充分尊重网络文化发展及传播规律,同时要认真研究受众的上网心理和网络行为,使网络红色文化既符合受众需求,又能够在网络世界中体现和传播时代价值。网络技术的发展强化了受众的作用,但网络红色文化不能仅限于满足受众的需要。红色文化的传播属于但不限于一般的信息传播,它更注重价值的内化,通过红色文化的传播达到净化心灵、树立风尚、坚定信念的目的。我们从受众的角度来研究网络红色文化传播,不仅仅是为了向受众提供高质量、受欢迎的红色文化产品,更要以网络红色文化为载体和工具影响受众、感化受众、教育受众,培养受众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受众的文化素养。因此,只有基于受众的发展要求,以创新思维推进网络红色文化的发展,才会不断激发网民学习弘扬红色文化的热情,才能使其在网络课堂中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段京肃.传播学基础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38.

[2]E.M.罗杰斯传播学史[M].殷晓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208.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4.

第2篇

关键词:数字摄影;红色文化;传播价值;研究

中图分类号:J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6-0030-02

在科技迅速发展和人们广泛接受知识的时代,摄影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热衷于摄影这门艺术。摄影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拍摄者通过拍摄不同形态的照片来表达个人的情感。而数字摄影是在数字技术的发展下应运而生的,它的特点有照片的直观性、后期便于处理等。红色文化对于我国有着更为重要的含义,是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江西,一个红色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闻名中外,有井冈山、瑞金、南昌、萍乡等革命圣地等,将这些革命胜地通过数字影像的形式转化为大家喜爱的作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这都很有利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

一、数字摄影的艺术特性

19世纪摄影术的发明影响和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人类历史的发展。现如今,数码时代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的影响更大,它将数码摄影带进了千家万户,使摄影不再只是专业摄影师的专利。数字摄影的特点和优势有以下几点:

(一)创意手法更加便捷

数码摄影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是数字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数码摄影后期制作用电脑图像处理系统代替了传统暗房,这一变革带来的不仅是摄影输出方式的改变,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摄影艺术的表现语言,拓展了摄影艺术的创作手法。数字摄影的即显性能在拍摄后马上看到照片拍摄的效果。数码相机的即显性可以让拍摄者立即知道对当时自己所拍的照片是否满意,不满意时能立刻删除重新拍摄直到满意为止,减少重拍和节约拍摄时间的长度。

(二)与网络媒体融合更加快速

互联网因其交互性、瞬时性、开放性、多媒体性己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第四传播媒体或称作新媒体形式。摄影与网络的结合,促进了摄影的发展,加大了影像的传播力度、拓展了视觉文化的深度,也使摄影艺术在网络时代获得了新的生机。在网络时代,几乎人人可以通过运用数字摄影技术再借助个人博客、QQ空间等网络技术手段随时所拍的照片。网络为摄影艺术创作提供了极其方便的交流互动平台,不同艺术风格、艺术思想的数字影像通过网络呈现在众人面前,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视觉盛宴。

二、数字摄影与红色文化的相互关系

红色文化在近些年随着红色旅游兴起、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红色资源利用的背景下发展迅速,在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红色产业甚至是当地经济的支柱型产业,江西是重要的红色文化基地,革命时期的许多战争都发生在江西,迄今为止江西也遗留着很多革命时期的文物、建筑等供人们参观旅游、了解和学习红色文化。

任何东西的宣传都需要媒介,而数字摄影在当代社会就是一个炙手可热的传播媒介,这取决于了数字摄影的受欢迎程度和宣传效果,所以在选择红色文化宣传的媒介是选择数字摄影的话,对于红色文化宣传只会有促进的作用。

(一)数字摄影使红色文化的宣传更具形象性

数字摄影可以帮助红色文化更好的进行宣传,一说到红色文化,我们只是会在脑海中形成一种抽象的概念,虽然能想到红色文化是有关革命的,能想到与红色文化相关的一些遗址、纪念馆等,但对于红色文化的概念也只是大致的了解,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可以利用数字摄影将能联想到的与红色文化的相关的不同方面的事物拍摄记录下来,通过图片的组合形成相册,制作成作品,相册中包含红色文化各方面的内容,通过观看相册,我们就可以形象的了解到底什么是红色文化。

(二)数字摄影使红色文化的宣传更为直观

红色文化的宣传有对红色文化简介的宣传,也有对红色文化所包含的精神的宣传,还有对红色文化传承下来的物质遗产的宣传,无论是哪种宣传,都是希望人们对红色文化有更深的认识。

直观就是能用眼睛看到的具体东西,红色文化的简介和精神都是我们无法直接看到的,但红色文化传承下来的物质遗产是我们可以看到的,虽然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建筑遗址我们能够去看到,但是由于时间、地理位置等因素对于想要去了解红色文化的人们并不是很方便,但如果是有利用数字摄影将这些东西拍摄下来制作成了相册,通过观看相册来了解红色文化则更为方便。而且观看照片是一种对人们而言是一种视觉冲击,人们总是对于眼前看到的事物印象会深刻一些,记得也会更加清楚。

(三)红色文化为数字摄影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信息的传递需要媒介,现在的传播业很发达,同一种信息可以通过很多种方式进行传播,摄影也成为了一种传播方式。利用数字时代摄影艺术喜闻乐见、学习与制作门槛低的特点,结合江西省独特地红色文化资源,在弘扬红色文化和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也能挖掘摄影艺术的独特传播价值。

摄影就是一门图像艺术,这让摄影成为了一种传播媒介。摄影在现代社会中是随处可见的,喜欢拍摄的人,懂得欣赏拍摄作品的人都体现了摄影是一种大众化的艺术。由于摄影学习操作简单的特点,只要能承受摄影费用的人都可以加入到摄影的行列中,使其拥有大量群众。特别是数字摄影的出现使得摄影艺术的传播价值更得以彰显,因此,充分利用摄影艺术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来宣传和弘扬江有的红色文化资源,才能争取更多地群众参与到摄影艺术的创作和鉴赏中来,使摄影艺术在普及层面的价值与意义得到充分地体现。

三、利用数字摄影艺术宣扬红色文化的传播价值

红色文化根据研究方向的不同,红色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很多方面,红色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代意义,也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利用当代摄影艺术对红色文化有着积极的传播作用。

(一)运用摄影艺术传播红色文化促进经济建设

在红色文化被大家了解和懂得其重要性后,红色文化开始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拍摄红色文化场所,影象记录红色文化活动,让人们对红色文化、红色旅游充满向往。红色文化传承时可以通过数码影像吸引大家去了解红色文化,去纪念馆等地方去参观会促进红色旅游,反过来红色旅游也能让人们更好地去了解红色文化,利于红色文化的传承,两者相辅相成。

(二)运用摄影艺术传播红色文化促进政治建设

红色文化是我国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所传承下来的精神和思想对于现代的我们而言都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影象的形式记录下革命纪念地、纪念物,以吸引人民群众参观游览,可以实现三个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也推进了精神文明的建设。红色文化的不断传播和扩大,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对社会和政局起到了稳定的作用。

(三)运用摄影艺术传播红色文化促进文化建设

事物都是双面的,有正面的就有负面的,文化也是如此,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先进文化吸取了传统文化的优点和精华,能帮助人们使文化建设按照事物和社会的发展规律不断壮大。通过摄影艺术记录下红色经典,把红色建筑、文物、人物以图片的形式记录到书籍、资料、宣传册中,可以用于教育下一代的资料,也可以为红色旅游进行宣传,红色文化不仅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又具有与时俱进的普遍意义,是一种先进的文化,所以我们应该坚持以红色文化为依据建设我国先进的文化体系。

(四)运用摄影艺术传播红色文化促进社会建设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借助摄影艺术宣扬的红色文化为当代社会建设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的舞台,也帮助人们解决了很多方面的问题,如社会保障问题、人与自然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问题。红色文化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对社会的发展也具有许多的积极作用,如教化作用、凝聚作用、规范作用、向导作用,此外,还具有陶冶、审美、愉悦等功能和作用。红色文化这种先进文化的这些作用互相联系,具有强大的力量足以让人们团结起来,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

四、结语

第3篇

【关键词】红歌传唱;红色文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红色文化传播状态分析

在高职院校蓬勃发展的春天,培养具有较强职业性和应用性人才的教育形式,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样要适应社会的发展。

文化即人化,即人类的进化成果,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积累的精神成果和蕴含这些精神成果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大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大学办学过程中,以大学为载体,以广大师生员工为主体传承、创造和积淀的精神成果与物质成果的总和,是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校园文化是大学健康发展的支撑和保证。校园文化指明了大学发展的方向,对大学坚持改革开放,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办学实力,形成办学特色,凝聚全校师生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实现大学发展战略目标,有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可以说,没有校园文化建设,就没有大学,大学的生命就会窒息停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塑形必须塑魂,外美更需内实,“做大做强”应与“强基固本”同步,“质量立校”应与“文化铸校”结合,打造“硬实力”要同提升“软实力”并进。

当代大学生多数处于90后2000年后,很多红色经典文化精髓被边缘化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对于没有体验过革命年代战火洗礼的当代青年来说,红色文化就是历史,曾经引导不同时期文化思潮的红歌则简化为音符而已。因此,当前的高职院校教育,在注重专业能力教育的同时,强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促进素质教育的提升和红色文化的发展,培养学生成为复合技能过硬的标准社会人(准职业人)。

二、红歌传唱是促进校园红色文化传播的基础

(一)学生素质教育基础

当代大学生思维敏锐、易于普遍接受新事物,在长期的教育培养中,普遍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很强的审美意识。随着素质教育广泛实施以及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在具备良好知识结构背景下,对革命歌曲和当代社会主旋律的歌曲,具有一定的鉴赏力和较强的精神需求。所以,完全有理由相信,大学生有兴趣有能力接受以“红歌传唱”为主的红色文化传承教育模式。

(二)校园艺术文化基础

学校艺术文化基础教育虽不等于美育,但艺术教育与美育有着基本相同的内涵和外延。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高雅、形式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活动,并逐步形成了“多元化、广覆盖、高凝聚力”的鲜明校园艺术文化特色。和所有年轻人一样,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比较喜欢听唱歌,音乐是他们与生活沟通的重要语音,因此,音乐活动也成为校园文化的重头戏。以红歌传唱为基础传播红色经典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变得简单和接地气。这种寓教于美、寓教于乐,使大学生不仅习之、知之,而且好之、乐之,达到以美储善、以美扬善的目的。这种润物无声的影响既完成了对学生政治思想和品德修养教育,也再实践中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三、以“红歌传唱”为主,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传播

文化和传播密不可分,没有无文化的传播,也没有无传播的文化,文化只有在传播中才能生存、发展、创新、发挥其应有价值。做好红色文化传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神圣使命。红色文化传播要讲究策略,要创新红色文化传播内容形式。以“红歌传唱”为主要红色文化传播方式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是非常适宜的传播手段,在“红歌传唱”过程中开展形式要多样化。

(一)主题新颖、形式多样

营造浓郁红色文化教育氛围要有多主题、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红歌鞒、经典朗诵、图文展示、演讲故事、影视欣赏、传递箴言,通过班团会、早读或者校园网络媒体、红色文化图片展及邀请革命前辈做报告、讲故事等活动来拓展学生了解红色经典的渠道。

(二)红歌主线,唱响未来

红歌传唱是以红色文化为媒体内容的有效传播手段。通过红歌传播,在校园红色文化建设中,有目的有意识地综合运用各种传播载体和传播手段传播红色文化精神,并使大学生内化为受播者自身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唱响红色经典、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以开展红歌比赛激发青年学生的蓬勃朝气和昂扬斗志,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影响。用最响亮的红歌为中国喝彩,增强学生的参与力与实践力,提升红色文化精髓的感知力。

(三)抢占阵地,注重创新

红歌创新、老歌新唱是现代流行音乐发展的重要方向,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地创新红歌,创作出更多能体现出新时代、新风貌、新元素的红歌,使红歌能够承上启下,成为每一代人的感情情结。在红歌传唱实践过程中注意演唱形式和表演形式和方式的创新和使用,积极发挥校合唱团、舞蹈团的阵地作用,高唱爱国主义歌曲,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对大学生进行艺术审美教育。我们要充分挖掘和总结红色文化中党和人民不断创新的历史经验,加强红色文化创新精神,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创新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四)形成网络,确保宣传

要把红色经典文化传播纳入先进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局中,就要创造良好的红色文化氛围。高职院校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要加强对红色文化的广泛宣传,利用网络的迅捷、开放、互动等特点,把红色文化与网络传播有机结合起来,是加强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同时,要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积极开展文学、艺术、影视创作活动和演出活动,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精神产品,在满足大学生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实现教育目标。

(五)重视教育,加强研发

(1)积极推进红色经典文化进校园。旨在将红色经典艺术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达到艺术教育“润物无声、育人无形”的效果,引导大学生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提高艺术和文化素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近年来,随着连续不断的“红色经典艺术进校园”活动,高校在校大学生有了一个更好地亲近艺术、聆听大师、提升艺术素养、感受红色经典艺术魅力的平台。

(2)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开发。红色文化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文化,红色文化资源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在革命战争时期,革命先烈之所以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百折不挠地英勇奋斗,就在于他们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最为强烈的爱国精神。我们要充分加强红色文化中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的典型人物教育大学生,使其从内心深处产生对祖国深厚的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为祖国富强而奋斗。

(六)增强实践,服务社会

第4篇

彰显贵州文化特色,做优民族特色文化长板,是贵州文化强省构建的源头活水、路径选择。

贵州之贵,一个是生态环境,一个是民族文化,这两个宝贝把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聚合起来、交相辉映,形成了贵州文化的独特长板。

贵州民族特色文化长板长在“多”。贵州各族人民与山相安生、与水共流长,成就了“歌舞天堂、节日海洋、文化千岛”的美誉,尤其是各类建筑、服饰、节庆、习俗、语言、歌舞等异彩纷呈,令人叹为观止。多形态的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构成了贵州文化的基本形态。

贵州民族特色文化长板长在“和”。多种文化和而不同,共同孕育了最鲜明的贵州印记、贵州特色、贵州标志,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功能,为人类文化和谐共生创造了经验。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充满智慧的生态文化、神奇秀丽的山地文化、知行合一的阳明文化、沉淀富集的红色文化以及自强自立的“三线”文化,形成了贵州文化身份的“条形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贵州民族特色文化的特色所显、长板所在,就是文化强省战略的着眼点、受力点。“十三五”时期,我们要坚持“补齐短板、做优长板”的理念,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文化挖掘保护、文化传承创新以及文化开放合作力度,把民族特色文化长板“做优加长”。

保护好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发挥好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服务贵州构筑“精神高地”,冲出“经济洼地”,要大力实施优秀文化保护工程,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博物馆、研究院、示范基地等,打造政治教育、文化传播、精神传承新高地。

发掘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要以开放的意识,从广度和深度上发掘全省各类民族特色文化;鼓励各地区根据自身文化发展特点和优势,走特色化、差异化之路,突出区别和差异之美,提升文化竞争力;积极打造文化利用平台,高标准实施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工程。

第5篇

【关键词】 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现状;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营造自己的文化氛围成为具有战略眼光旅游企业家的着眼点,因而要用自己的独特文化底蕴去塑造企业、感染员工,把文化建设作为企业整体发展的动力。红色旅游把参观游览与传承无产阶级的光辉革命精神相统一,把旅游度假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是旅游观光、政治教育、文化传播等功能集合体。对于以文化底蕴为基础产品的红色旅游景区,要在新的竞争中独树一帜,必须建设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一、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1、地区发展不平衡,缺乏整体性

当前我国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从状态上来看,具有明显的不平衡特征。主要表现为:改革开放特区和沿海东部地区,先于、快于、优于一般地区和内陆中西部地区;政府重视的景区,对待红色旅游企业文化建设严肃认真的程度远远高于其他不被重视或重视程度不够的景区。因而,从整体上说,缺乏系统的整合目标。

2、同质化和表面化现象严重,缺乏战略性

不少红色旅游景区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只会盲目效法其他企业文化内容,而不会总结继承自己独特的红色内涵,并结合时代需求,进行文化创新、突出个性。这些刻意的模仿不仅使红色旅游景区失去自身本应具有的有深度、有内涵的企业文化,反而导致了同质化和表面化,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进而导致了企业文化的失真。

3、混淆红色文化和企业文化,缺乏“红色文化”

据笔者实地考察调研了解到,当前大约75%以上红色景区在文化建设时忽略了老一辈革命家留下的具有革命精神和深刻内涵的优秀传统文化,丧失了红色旅游景区内部文化本质,只注重发展红色旅游的经济价值。这将误导企业走向一条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非可持续发展发展道路。部分企业还误把红色文化等于企业文化的差别,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

二、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建设的“四个结合”

1、把握整体与发展个性相结合

景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从企业整体系统出发,把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和管理结合起来,以实现企业行为控制的软硬结合。但是,红色旅游景区在接受大众普遍先进企业文化的同时,学会经过吸收、消化,融合为自己的文化个性,才能具有先进性。优秀的企业文化,要做到把握整体和发展个性相结合,坚持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个性,保持和发扬企业特色风格。

2、文化建设与企业创新相结合

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建设既要有传承性,又要与时俱进,在传承企业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加大创新力度,注重特色文化建设,着力提升景区的核心竞争力与综合实力。例如,井冈山精神是井冈山风景区将企业文化与景区党建相结合的典范。此外,红色景区应将企业文化创新与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相结合,将企业文化渗透到员工的行为规范中去。

3、行为文化与制度文化相结合

红色景区行为文化建设是景区企业文化建设的支撑,制度文化建设是保障。景区行为文化建设事关景区的整体风貌和文明程度,是软文化,管理制度是实现景区目标的有力措施和手段,是硬文化,两者软硬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红色旅游景区要建设影响深远、内涵丰厚的企业文化,把行为文化与制度文化建设相结合无疑是一种便捷、有效的手段。

4、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相结合

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建设,从外部上需要一个健康、稳定、有序的环境,从企业内部上需要实现思想观念的更新。这既需要政府进行体制改革、完善制度、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等条件为支持,又要求景区创新管理、强调红色、构建和谐文化为基础。外部环境是企业文化建设必要条件,内部环境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只有将两者相互结合,才能建设出具有红色旅游景区特色的企业文化,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文化在红色旅游景区建设中的意义

1、政治教育

红色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创新,它将革命历史资源与旅游巧妙结合,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旅游休闲等价值功能于一体。发展红色旅游是一项政治工程,它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有利于加强广大企业员工和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2、文化传播

红色旅游是建立在红色资源基础之上的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其景区企业文化内涵丰富、真实直观,具有独特的精神价值。发展红色旅游、彰显红色文化,对旅游者和景区企业员工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利于传播忠诚敬业的情怀、不畏艰难的坚强信念、自主进取的创新精神等。

3、导向激励

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能有效地把旅游景区和员工的价值取向引导到景区所确定的目标上来,它能引导着广大员工为共同目标而不懈努力,并且愿意为集体利益做出奉献和牺牲,这正是革命历史留传下来的不畏牺牲、用于奉献的精神所在。在一个和谐凝聚的文化氛围中,往往会形成一种强烈的激励作用,激励员工产生斗志高昂、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状态,从而为实现自我价值和景区发展目标而奋斗。

4、凝聚约束

企业文化是旅游景区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群体意识,能把全体员工团结凝聚起来。在一个充满具有爱国主结奋战精神的红色旅游景区里,企业文化的基本价值被职工认同并共同追求,职工会团结合作,自觉地把旅游景区目标作为个体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桂华.浅谈井冈山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经验与建议[J].企业文化,2009.

[2]王超逸,李庆善.企业文化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83—185.

第6篇

【关键词】媒体 传播 地方文化 地方特色

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也孕育了一方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新闻媒体是引领、助推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担当着文化传播普及的重任。作为媒体人,要敬畏和学习文化,争当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传承与发展文化,通过开展文化宣传活动,更好地振兴与服务文化。

一、发挥传统媒体优势,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

一个地区的广大群众对于文化的追求将逐渐转换成这个地方的文化气质,而文化定位、理念传承形成之后,需要广泛而强有力的宣传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位于泰沂山脉与胶潍平原交界处的山东诸城,因上古名君舜帝出生于城北的诸冯村而得名。因存有世界罕见的恐龙化石宝库又被称“龙城”。历史悠久、绵延留长的文化传承给与了这座小城丰厚的文化浸染,构成了“文化诸城”独有、恒久的地域文化魅力。为充分展示诸城的文化气质,《潍坊日报・今日诸城》充分发挥党报的政治优势、人才优势和宣传强势,把文化宣传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将“地域化”作为扩大宣传影响力和吸引力的落脚点,不断创新和改进文化宣传的内容和形式,重点在专题策划、综合报道上下功夫,开设了具有诸城特色的“弘扬新时期诸城精神大家谈”“聚焦龙城创业者”“寻找最美诸城人”“学雷锋・做诸城好人”“龙城警务”等专栏,每月刊发地方文化专版,关注地方文化领域的重要事件和热点问题,形成鲜明地方特色的版面和栏目风格,大力弘扬孝德、超然、名人、红色、佛像、民俗、恐龙等地方特色文化,进一步提升名人文化、名胜文化、超然文化、恐龙文化等四大品牌文化影响力,叫响“中国龙城・舜帝故里”文化名片,努力为地方发展先进文化服务。

二、发挥新媒体集群效应,激发和释放文化发展活力

地方文化对外是否具有吸引力,不仅仅取决于地方文化的内涵、内容,还依赖于地方文化的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依赖于传播效率的高低。

在“速新闻”时代,地方媒体要想更好地生存、发展,就要在创新中赢得主动权,立足当地文化特色,积极拓展文化宣传渠道,运用新的传播理念和网络平台进行报网互动,充分挖掘新媒体在传播文化、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巨大潜力和积极作用,加快构建媒体多元、内容丰富、及时的融媒体文化传播体系。提升地方文化的传播效率,实时咨询、24小时推送、全媒体“压倒式”传播,主动占领文化传播的制高点。通过强化文化内容策划、转变采编观念及方式、丰富艺术手段等途径,实现文化内容资源多向采集、全方位展现,为地方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有力的舆论支持。

媒体要积极推动地方文化“走出去”,以开放的姿态与上级媒体搞好合作与交流,着力于塑造地方文化品牌和特色亮点,深入挖掘地方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工艺的挖掘保护;突出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免费培训、基层文化队伍、社区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的宣传;大力弘扬和传承优秀地方文化资源的好经验、好做法等,进一步提升地方文化的竞争力。

三、媒体聚焦精神层面,让地方文化持续健康发展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文化的宣传与传播应杜绝“新瓶装旧酒”,因为用“多媒体新瓶”装的“文化老酒”未必符合现代人的文化生活品位。传统宣传重故事、重人物、重作品,在张扬文化内涵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基于此,文化的传播应该仿古融今,推陈出新,从力促地方文化发展的“大”处着眼,从转变文风的“小”处着手,用新闻的笔触、现代的视角结合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充分捕捉人物行为与地方文化间的关联点,认真研究挖掘地方文化与读者需要的交叉点,对地方文化进行与时俱进地解读,让传统文化展露新颜,达到推陈出新的效果,增强区域文化发展活力,在更高层面上铸就与地方文化相匹配的文化血脉。

第7篇

关健词 高校红色文化 新农村红色文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红色文化建设已取得不少成绩,但相对于城市文化产品日渐丰富,城镇居民文化生活权益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的现状,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的老区农村,居民的文化权益还远未得到保障,文化消费需求远未得到满足,存在着“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选择权被忽视、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质量不高”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不足及地区自身的文化生产能力不足等。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尤其是与农村联系更为紧密的地方高校更应该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尤其是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作为自身发展的尺度。地方高校红色文化作为大学生德育、价值观形塑的重要媒介,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校园文化服务于新农村红色文化建设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的必选之路。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尤其是新农村建设是其存在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等学校面临着激烈的生存竞争压力,尤其是对拥有资源相对较少的地方高校来说,如果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优势和独特的服务对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地方高校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就成为其必然选择。从市场经济视角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化、社区化、地方化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主要特征。地方高校应立足地方特点和资源优势,以市场化方式配置生源,确定自己的服务范围,从而形成向心力,以利于地方人才培养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从教育分层视角看,地方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层次结构中处于底层,应以底层社会需求为视角,调整战略定位;应以区域化为基础,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从办学定位视角看,地方高校应面向地方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展适合地方需要的应用研究。构筑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关键是高校应结合本地的地理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服务地方中办出特色,以区域化为基础打造核心竞争力。相对于农村地区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现状,高校文化人才的聚集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使得文化生产能力较为发达,文化产品供给相对丰富,甚至存在着文化生产过剩和需求不足的现象。因此,若能实现校园文化建设服务新农村红色文化建设,将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的服务对象从校园扩展到新农村,不仅能够解决好当前新农村红色文化建设中所面临的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难题,也能够解决当前校园文化生产能力过剩和需求不足的难题,从而很好地调动大学生文化创作和文化生产的积极性,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农村地区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现状,中央政府在出台政策支持加强和发展农村地区文化生产力的同时,也强调要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文化援助。《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文化援助机制。通过援赠设备器材和文化产品、共享文化资源、业务合作、人员培训、工作指导等方式帮助农村和西部地区解决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支持其文化建设。广泛开展文化志愿者活动。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和大、中学生志愿服务日行动中增加文化服务的内容,就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于当地的地方文化建设,通过援助服务新农村红色文化建设,充分发挥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红色文化建设在农村文化产品供给中的作用。

高校红色文化走向农村地区,可以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与农村文化建设的对接,改善农村地区文化产品供给状况。将高校现有的文化产品直接输送到农村,实现地方高校文化建设成果与农村居民共享,从而能够短平快地改善农村地区文化产品供给状况,及时弥补农村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困境。送文化人才下乡,提升农村地区文化生产力水平,改善农村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难题。培训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变“送”为“种”,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本土化生产,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难题。

强调地方高校红色文化建设与新农村红色文化建设的对接,发挥地方高校红色文化建设在新农村红色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健康的文化产品,避免当代新农村再次受到文化、文化垃圾的侵袭。因此,地方高校在地方文化建设中不仅承担着文化生产的重任,而且承担着文化传播的义务,特别是在推动新农村红色文化建设、解决当前新农村红色文化建设产品供给不足的难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平面广告;视觉符号;跨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276-01

全球化背景下的广告传播是在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广告信息传播与文化交流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必然受到语言文字、、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差异的影响。理解文化差异以及习俗、符合当地的价值观、文化优势融合,最终实现本土化传播是全球化背景下广告跨文化传播的策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输出国的商品快速有效的进入目标市场,这是跨文化广告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那么采取本土化策略就是必经之路。通过对大量案例研究分析发现:要成功实现平面广告的跨文化传播,打破文化差异,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必须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解文化差异以及习俗

跨文化平面广告的本土化以中国为例,我们在很多跨文化广告中都发现广告公司将中国元素融合在广告中。对中国元素有这样一个定义:凡是被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认同的、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均可被视为“中国元素”。国外一些产品的在输入中国的广告中就结合了中国元素达到最终的销售目的。可口可乐在中国的一个平面广告就运用了中国红、剪纸、鱼以及汉字这些符号,从心理上中国消费者更容易接受,这些都无不体现可口可乐从积极推广美国本土文化到融入地方文化的发展趋势。同样在另外一个可口可乐平面广告中运用了祥云、鸽子、马这些中国元素。春节期间,可口可乐推出了以中国喜庆的红色作为整个背景一个广告,广告词: 地球是圆的, 左右都是回家的方向,传递出中国人春节归心似箭的本土主题。在心理上使中国的消费者产生一种接近性和亲切感,从而减少了对国外商品的排斥心理。所以说对广告输入国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是广告信息的传播一个必要前提。

二、符合当地的价值观念

在跨文化广告中要迎合当地价值观念,才能使广告的商品被接受,广告才能打开产品市场以中西方为例,中国广告所表现出的价值观基本遵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所形成的形态与规范,如倡导天人合一式的自然观,崇尚人际关系的群体取向,重视传统的回归等。而国外广告迎合西方主流人群的文化价值观,如推崇个人主义与差异,提倡个体间的竞争等,二者之间呈现的差异是明显的。这是广告主和广告公司为取悦其目标受众因地制宜作为其广告的结果。例如我国中老年服装的广告中更强调端庄稳重,西方则不像我国强调年龄资历,而是从心理上排斥稳重老成的观念,相反是以青春,活力愉快为崇尚。另外美国通用面粉公司为在日本推销配好的蛋糕粉料,在广告中宣传这样说道:做蛋糕就像做米饭一样容易。这个广告几乎没有起到效果,通过调查后来才知道是因为广告中的这句话伤害了日本家庭主妇的感情,在日本妇女眼中,她们认为做米饭要有很高手艺才行,而不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这就存在一个价值观差异的问题,如何很好的达到传播效果这一因素在广告中就非常重要。

三、文化优势融合原则

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美国通俗文化风行世界,遍布全世界的快餐店麦当劳在做广告的时候不仅仅传播商品信息,还总是携带着美国文化。除此而外麦当劳在不同国家有不同菜单,在法国配有香槟,在英国配有威士忌,在德国有啤酒,在中国则配有红茶。这种融合两种文化优势的原则在平面广告中同样很重要,一方面要有本民族文化特色才能吸引受众,另一方适应受众的文化才能被接受。可口可乐在中国春节期间平面广告中有中国龙,百事可乐则送出千千万万副春联:“百事可乐迎新春,七喜临门度佳节”,丰田“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广告语,就非常能体现文化优势融合这一原则。

四、启示与总结

跨文化传播一方面要尊重和接受广告输入国文化,另外一方面也需要传达输出国自己的特色文化。通过研究发现在平面广告中运用民族特色来宣扬产品,能形成独特的广告风格,这与世界化并不冲突。效果良好的广告达到目的的手段,一是干扰读者的注意力,使之看不到广告的预设,二是悄悄地与其他层次的经验融合在一起。在这一方面,广告需要突破层层障碍,其中对于不同民族、国度文化差异的障碍更需要在广告传播的过程中一一突破。同时还需要在认同文化输入的基础上传达输出国的文化,在消费者接受的基础上融合本民族的优势文化。

参考文献:

[1]雷桥.现代平面广告中的视觉形象传达研究[D].西南大学,2010.

[2]阳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广告传播[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1.

[3]唐红梅.跨文化广告传播策略之我见[J].群文天地,2011.

[4]贺雪飞.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广告传播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08)23.

第9篇

关键词:地铁;VI设计;环保理念;本土文化

地铁VI设计是信息传播与公共视觉的载体,它与地铁的整体视觉秩序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将地铁的视觉识别系统规划纳入新的地铁视觉秩序与文化气质的整体构建之中,以特有的视觉符号系统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并产生记忆,从而传达地铁的理念和文化。运用本土元素反映环保问题,以直观有效的视觉文化语言传递给大众环保意识,有助于提醒人们保护环境、爱护公物。本文以长沙地铁的VI设计为研究对象,从环保理念与本土文化融合的多角度视野,探讨VI设计在地铁领域中的应用和审美体现,为长沙地铁文化传播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国内外研究现状

地铁属于城市交通工具之一,为地铁研发的识别系统,如地铁LOGO、地点指示牌、工作人员制服等具有识别作用的设计称之为“地铁VI(Visual Identity)设计”。地铁Ⅵ设计在地铁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1国外地铁VI设计的发展状况

地铁在国外有百余年的历史,作为视觉导向的地铁VI设计也日益完善。美国纽约地铁的文化传播不仅包括具有欧美风格的艺术品,还包括非洲与亚洲的装饰风格。莫斯科地铁建设之初,为了提升城市文化,经过不同艺术家和建筑师的精心设计,以各种人物和历史事件为主题,用石英岩和大理石刻成各种浮雕,既彰显富丽堂皇,又重温历史画卷。伦敦地铁的文化主要以广告为主,目的在于让人们充分了解该企业或品牌,使宣传效果达到最大化。

1.2国内地铁VI设计的发展现状

目前,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都有了地铁,许多其他城市的地铁也在紧锣密鼓地修建当中。因为地铁的舒适、便捷、环保,不仅很快成为了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而且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经过提炼和加工,使城市文化的特点更加鲜明,城市文化的品位和层次得到提升。上海是世界级的海派文化都市,未来亚洲的金融中心,地铁运用时尚的壁画,让来往的人体会到上海的时尚、优雅、富有内涵的城市文化。南京地铁一号线设计专门的壁画,充分反映出南京的历史文化内涵。香港地铁将导视系统设置在站厅层的非计费区。这种设计有助于车站的管理,可增加乘客在车站内的往返次数和停留时间。整个车站的公共安全方面的标识设计均使用相同的卡通形象,色彩对比鲜明亮丽,字体效果一目了然。

2长沙地铁环境特征分析

2.1地理环境分析

长沙市地铁线路的特征及概览对视觉识别和大众体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2014年4月,长沙地铁2号线正式开通运营,全长22.262公里,横贯长沙东西,成为长沙市东西方向公交压力和客流量最大的交通走廊。到2018年,长沙将陆续完成1号、3号、4号、5号等4条线路,将在长株潭三大经济圈穿梭自如。可见,长沙地铁的建设和发展是长沙未来交通的发展趋势,同时孕育着视觉识别系统资源的新生和成长。

2.2长沙人文环境分析

长沙拥有3100年的悠久历史和绚丽多彩的湖湘文化,长沙文化在湖湘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以地铁2号线为例,线路途经长沙著名的风景旅游区橘子洲和岳麓山,其他新建的地铁线路也将充分考虑到长沙的人文特色,将古迹名胜和风景区划人地铁规划范围内,使人们能快速便捷地到达每个旅游景点。长沙的人文环境镌刻着文化的烙印,将城市生活气息、历史积淀等渗透在长沙生活环境的各个角落,与视觉体验融为一体。地铁视觉识别设计一定能在长沙独特的文化内涵中找到合适的视觉定位,发挥应有的作用。

3长沙地铁VI设计分析

长沙地铁的VI设计是把长沙地铁文化推向全社会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借助于地铁VI设计,以特有的视觉符号系统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并产生记忆,从而传达长沙地铁的理念和文化。目前,我国在地铁VI设计方面总体的理念指导不够,环保概念和本土文化地结合在创新运用方面依然有限,存在着对地铁特色功能、文化定位不明确和对于传统文化与环保概念感知不强烈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3.1通过地铁公共艺术来传达环保理念

在长沙地铁Ⅵ设计中以环保概念和本土文化内涵作为支撑点,通过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来吸引大众眼球,再基于本土文化上编著关于环保的小故事来反映环保理念的重要性。在设计地铁公共艺术时,可以采用湘绣这一传统手工艺――魅力丝线,岁月针传,既传承了经典文化,又用湘绣秀出了一片环保新天地。

3.2通过地铁广告来传达环保理念

地铁广告的受注目程度高、影响力广泛等特点能增加对产品的认知度。设计者可以创造出具有创新性得、有个性的,带有人文主义色彩的地铁公益广告,在创作过程中融入长沙本土的红色文化,并适时定量的在各个地点投放,耳濡目染,提高大众的环保理念。红色文化是具有革命性的、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文化。将红色文化运用其中,不仅能让大众铭记历史,提高了自身的责任感、荣誉感,而且还严肃地传达了环保理念的重要性。

3.3通过视觉识别导视系统来传播环保理念

地铁导视设计要注意它的规范化和讲究功能第一的设计法则。通过好的导向设计来取晚大众在乘坐地铁时的情绪。在地铁这种地下密闭空间中,不合理的导向设计会导致大众产生逆反情绪,精神紧张,不利于环保理念的有效传播。因此,在传播环保理念的过程中导视系统的设计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