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中地理教学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7 15:20:3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中地理教学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中地理教学

第1篇

一、高中地理的特性

高中地理同时具有文理科的性质,而且与人们实际生活的联系较大,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具有可行性与适用性。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往往只重视课程理论知识的教学,不注意将生动的生活案例与地理理论知识相结合,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所学的地理理论知识很难运用于生活实践#笔者结合自己多年高中地理教学经验,针对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现状,提出一些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措施。

二、高中地理教学现状

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这种活动的本质是交往"教学交往作为平等师生关系的一种形式,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师生思想交融,共同建构教学过程地理教学也应当遵循这一规律。长期以来,中学教育基本上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应试教育,考试考的科目就是学校重点上的科目。其他科目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中学地理长期受到排挤,学校不重视,特别是在初中,虽然课表上排了地理课,但很多情况下都是被别的科目占据,或者老师干脆照本宣科,学生听课热情低,教学效果差,不利于高中地理教学,高中地理尽管有所改善,但迫于地理被划为文科考生科目,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高考录取、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文科生源呈现少而差的现象,甚至毫不避讳的说,如果继续文理分科,文科很有可能陷入生源危机。很多学生选择文科是出于理科没有办法弄清楚的无奈之举。此种情况,更是加重了教学难度,地理教学必须有耐性,一点一滴地弥补初中的知识漏洞,做好初高中教材衔接。

三、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方向

(1)联系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展开教学活动,创新教学模式教学不是一个单一的单方传授知识的过程,它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要有反馈和创新。高中地理所讲授的知识都是与人们生活,与大自然紧密相关的自然和人文现象。例如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这一抽象难懂的地理规律,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直接讲解晦涩难懂的知识,仅在黑板上写写画画,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难以理解,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对地理知识的创新教学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可以将真实的生活案例融入到教学中来,让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地理并不遥远也不深奥,而是存在于和人类息息相关的事物之中。这样的教学使得学生更乐于接受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知识,对地理学科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

(2)创造课外社会活动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地理专业素养传统的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对书本的知识进行讲解,而忽略了实践化教学在创新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众所周知,课外活动具有:科学性、灵活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等特点。所以教师要适时地开展一些课外的地理活动,这不仅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只有在课外活动中,学生才能真正地放开自己进行创造活动。在教师讲解完理论知识之后,适当的实践教学对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具有重要作用,也是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重要手段。例如组织学生到天文台进行天文观测,到野外和农业基地进行地质地貌的考察,对河流和生态保护区进行考察,观察农作物的成长,到气象台进行气象观测等活动都是高中地理教师很好的选择,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法。另外,为了确保学生对所参加的地理实践活动真正有所收获,教师还可以在开展实践教学一段时间之后进行总结活动,让学生对所参加的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并结合课本知识谈谈自己的收获。

(3)突出高中地理的学科特色,结合实例教学地理学科具有空间性、地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必须充分把握好这些特点。虽然高中地理是系统地理,主要讲解的是一般性的概念,有许多是世界性、普遍性的规律,但也应该突出地理的空间性,揭示其空间规律。每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都是具有差异性的,因此教学中的每一个案例都应结合区域背景进行分析,例如同样是温带季风气候,在我国和在日本就有明显的不同,我国的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更显著,而日本的温带季风气候则是海洋性更加显著。另外,地理的综合性也十分重要,我们在讨论一个地区的气候时,要综合地形、盛行风、洋流等各方面考虑;人文地理方面要综合资源、人口、政策、劳动力等方面加以分析。

第2篇

1.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今时代人文精神弱化、道德理性滑坡,在这样的背景下,道德及人文教育已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和谐、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

2.是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要求。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的重要途径。地理教育的价值目标,最重要的有二:其一是要让学生拥有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其二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

如果说前者重点在于知识和技能传授的话,那么后者的关键就在于观念的形成了,因此在地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特别提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势在必行。

二.德育渗透势在必得

1.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素材。新教材强调基础地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观念和观点的教育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其次,强调地理教育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地理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仔细研究教材可以发现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

(1)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国情教育素材。国情教育,是向学生传授有关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的最基本情况,并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国情教育,要始终抓住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而这恰恰是贯穿高中地理教材的重要线索。

如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有陆地自然资源、海洋资源、气候资源、旅游资源、环境问题、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化、人口、国土整治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巧妙设计就能够让学生既了解我国国情的优势:辽阔的国土、壮丽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多样的气候,不断发展的经济建设……

同时,又实事求是地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文化素质不高,人均资源少、资源浪费严重,经济发展不平衡、环境问题突出等国情劣势,从而既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又激发他们的忧患意识和责任心。

(2)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的教育素材。辩证唯物主义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础,物质观、运动观、联系观、发展观教育 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都可以找到恰当的载体。

例如物质观,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宇宙是物质的”、“大气的物质组成”等;运动观,涉及的内容有“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海水的运动”、“陆地水的循环和转化”等;联系观,涉及的内容有“日、月、地三者的关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全球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等;发展观,涉及的内容有“天体演化”、“全球气候变化”、“海陆变迁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城市聚落的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等。自然地理的各章节普遍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给教师挖掘教育点,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的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生活实践中可得多彩的案例。“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当代地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而地理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我们身边蕴藏着丰富的与地理学科相关的案例。

就以我们生活的北京为例,北京的水资源现状与问题、北京的旅游资源与旅游活动、北京的工业发展与变迁、北京的城郊农业发展现状、北京城市交通现状及问题、北京的城市化及其问题、北京的城市规划的变迁、北京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北京的气候变化、北京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等等,这些我们每天接触到的现象和问题与我们所学的地理课程有着密切联系,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地理的真实案例。

如果我们把视野再扩大,在地球上,我们所听到、看到和所发生的事只要与地理学研究的内容有关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地理、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案例,而且生动、形象、真实、有说服力。

三.德育渗透的实践途径

1.适时渗透润物无声。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目光的焦点集中在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那些抽象的地理原理上,容易忽略掉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有关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但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几句简单的话就可以水到渠成。

2. 深入挖掘巧设案例。高中地理教材侧重于对地理基本原理的阐述,有些原理过于抽象,如果我们能够深入挖掘,为这些基本原理找到合适的案例载体,并将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融入其中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3.亲身体验自我教育。情感价值观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内化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是让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自我感悟,在老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中自我教育。

高中地理虽然不像初中地理那样有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但是只要我们在头脑中始终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一意识,善挖掘、巧设计,许多教材元素中都可以找到适合的切入点。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避免过于偏重理论的讲解,而多从学生可以接受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的培养上多做些文章。

第3篇

关键字:高中地理;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传统高中地理教学收到极大的挑战,但传统应试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根深蒂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今的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传统的地理应试教育主要偏重于对地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在创新意识和个性健康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在能力运用和生产实践方面关注不足。这显然不利于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一、 彻底突破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所谓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把学生变成了机械式的被动接受者。此种教学误区,容易促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听课不积极投入,把课业当成负担,每做地理练习就心烦。

1、突破这种教学误区应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主动性为主要方向。教学的实质应是在教师的点拨下,启发学生合理地从多角度展开思维,从多方面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把知识向能力方面迁移和能力向应用方面迁移。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看、去说、去做、去想。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只发挥点拨作用。把传授变为导学,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同时构建地理师生互动的地理课堂也至关重要。课堂是师生之间动态交往的场所,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教育实践基地,也是充满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的人生舞台。构建一个师生互动、快乐和谐的课堂,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同时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区域性、综合性特征,地理教育内容的广阔性,地理环境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为地理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天然的优势。师生的互动不仅一要有良好的课堂氛围。例如在课堂上,偶尔引用一两旬歌曲,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又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实现了师生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激活了课堂教学。二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有时是决定学生对课程感兴趣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如果学生讨厌老师,连带反应就是老师教的课程也不喜欢。反之如果学生喜欢老师,那么老师教的课程也自然喜欢。所以搞好师生关系也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二、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教学势在必行

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我们根本的教学目标,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的重要途径。地理教育的价值目标,最重要的有二:其一是要让学生拥有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其二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如果说前者重点在于知识和技能传授的话,那么后者的关键就在于观念的形成了,因此在地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目光的焦点集中在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那些抽象的地理原理上,容易忽略掉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有关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地理课程强调的是人地关系,通过学习地理形成正确的天地观念,认识自然环境的美、了解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与相互影响,关注未来的生活和环境质量,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国民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关系的理解是自身发展、服务社会的最基本知识素质,也是最重要的国民素质之一。

地理课程帮助学生形成环境、资源的保护和法制意识,“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环保教育以课堂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课堂中,在学习了有关环境方面的知识之后,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环境价值观,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课外实践中,可以引导学生到社会中去做调查分析,直观地认识环境问题,并思考应如何来解决问题,提高自己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培养保护环境、防治污染、节约用水等良好的环境观念和自觉自律的行为规范。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掌握的基本规律,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是智能培养的需要,也是地理学科渗透德育的重要途径。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作用于生活,这是不变的真理。高中地理的教学也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即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传统的地理教学就是课堂教学,偏重于理论。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与实践应用严重脱节,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必须将学生的学术课程学习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将知识技能学习与个性发展融合起来。新的教学模式则应强调地理学科的实践,变闭合式课堂教学为开放式课堂教学。例如:组织学生依据所学的地理知识,观察当地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现象的变化及特征;开展地理要素单向调查;启发学生写地理调查报告和小论文;指导学生收集与地理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和新闻等,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组织学生到校外去参观访问等。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技能实用性的范围,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如今虽然大力倡导新课程的改革,但是新课程的改革还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要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完善和提高自身知识能力的结构水平。在综合化的思想指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学科教学的改革和探索,必将对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吴传武《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几点反思》

[2]丁利《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乡土地理;意义;特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003

一、引言

《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重视高中的乡土地理教学,乡土地理教学也确实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地理学习过程从理解到应用层次上的提高,可以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因此,不能将乡土地理教学仅仅看作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外延,而要对乡土地理教学的意义有深刻的认识,了解乡土地理教学的特点,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本文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这几个方面的分析,探讨乡土地理教学发展的方向。

二、乡土地理教学的意义

1. 加深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爱祖国、爱家乡的观念虽然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点,但是这一观念又显得很抽象。乡土成为学生观察、了解祖国的“窗口”,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祖国有更深切的感受,从而有助于学生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因此,乡土地理学习可以加深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2. 熟悉家乡的地理环境

对于“生我养我”的家乡,虽然更多的学生对一些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比较了解,但是专业性比较强的家乡的地理环境学生了解的并不多,这中间还有一个将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乡土地理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以实践和综合学习为主要学习途径,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乡土地理可以让学生将已初步掌握了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地理方法运用于乡土地理的学习;同时,由于乡土地理所属的范围就在学生身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践,因而更利于学生开展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因此,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为乡土地理学习的目标之一,对于提高学生的国民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4. 深化学生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认识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人们在反思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实践中形成的。乡土地理要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地理特征,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因此,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结合观察、考察、调查等实践分析自然条件对家乡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以及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等事件对家乡自然环境的影响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才能逐步确立,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三、乡土地理教学的特点

1.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了实践性教学活动对帮助学生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探究社会现象、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等有重要作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与以往的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它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学生深入实际,切身感受一些社会人文现象,并与当地的居民进行交互式对话交流;其次,它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对同一个社会现象的各个方面可以由几个学生小组分别调查,然后进行汇总讨论,各小组从本小组的角度出发提出意见和建议,以达到交互式学习的目的。最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引导作用,统筹各个小组的成果能够及时得到共享。

2. 带有地域烙印的教学内容

乡土地理教学内容是根据各个学校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状况而设计的。各个区域的地理状况千差万别,人文环境又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这就决定了各地乡土地理教学内容都深深地打上了本地自然文化特色的烙印。因而,各个地域的乡土地理教学的重点必有侧重。例如,黄土高原地区乡土教学内容应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和正确认识水土保持与土地开垦的关系,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对防止水土流失提出应对的方案;而城乡结合部地区乡土教学内容应注重城市建设用地无休止地扩大并侵占耕地的问题。

3. 以服务当地为目的的教学目标

乡土地理教学最能反映当地的社会与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与生态等重大的人民普遍关心的问题。高中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阅历、观察理解与分析问题的能力都已达到一定的水平。他们在乡土地理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认识、了解家乡的地理特征和发展优势,而且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乡土地理研究工作。他们可以针对家乡经济社会或自然环境的某一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评价,对家乡未来建设献计献策。这样,开展乡土地理教学就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了家乡的经济社会建设。

四、实施乡土地理教学的策略

1. 利用网络丰富教学内容

乡土地理教学的交互式和个性化使其网络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这正迎合了现代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的是,基于网络的乡土地理教学需要大容量、开放式、充分体现交换合作、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网络发展的网络化资源的支撑。并且乡土教学资源一定要以本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为主题,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同时,立足本地,建设本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地理教学网站和相关教学资源数据库。首先,乡土地理网络资源的建设要有针对性,是特定乡土区域的教学案例、图文资料、乡土历史地理等,以便学生在开展实践活动的时候作为参考;其次,乡土地理网络资源要有研讨性,通过这个平台,学生或教师可以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大家共享,共同讨论问题的利弊,集思广益,进一步丰富网络资源。

2. 运用情景教学

乡土是学生活动的主要空间,学生从小培养起来(下转第11页)(上接第3页)的乡土情结使乡土地理材料更具有亲和力。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乡土地理材料实施情景教学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共鸣,让他们“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也便于他们在课外进行实地的调查发现,使乡土地理材料更加形象直观。地理教学中有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显得有些陌生,这时,可以以乡土地理资料为引线,创设问题或者案例情景,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现象,以寻求解决方案。例如:在城市化教学中,把学生带出课堂,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城市扩展的印象,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发现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包括耕地的荒废、人口的拥挤等,激发学生思考过度城市化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这样,学生被置入一个个活生生的情景之中,对城市化这一概念也就不难把握了。

3. 运用乡土材料案例教学

进行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其主动参与意识,因此案例的选取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所熟悉。所选取的案例不但要与相应的地理知识、原理相联系,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充分收集乡土材料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加工设计使其直观、生动,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例如,在“工业地域的形成”一节的教学中,对于上海的高中,完全可以漕河泾工业园区为材料,设计出教学案例。同样,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上海市边缘的生态农业区,考察生态农业区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五、结束语

认识到乡土地理教学对于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意义以及特点,我们就要不断改善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方法,把高中地理相关知识与乡土地理实际密切结合,使一向被学生视为枯燥乏味且用处不大的高中地理课教学顿时出现生机。这样就让学生提高了地理学习兴趣,进而认识到学好地理也是其自身必备的基本素质,走向社会才能建设家乡、报效祖国。

参考文献:

[1] 陈 澄等.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 教育部.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陈 渔等.地理课外活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4] 景春泉,李 南,谷运如.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与乡土地理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第5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常规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

一、常规地理教学手段

1.教学案例框架:等值线中等高线部分。

等高线的教学先由教师解释等高线的定义,介绍几种常见的地形(山地、盆地、高原、山和谷、断崖等)的等高线,并分析不同地形的等高线图的特点,如等高线的疏密所代表的意义和实际生活中关于开发的相关知识点;河流在等高线图中的应用(只能出现在山谷中,等高线要由低凸向高,河水由高流向低);地形剖面线的应用(站在某点能否看到另外一点的相关问题);断崖的崖底、崖顶和崖高的计算等相关问题。

2.优势:知识系统性好。

这是一种沿用了多年的教学手段,地理教师主要靠一支粉笔和一张嘴来讲述地理知识,在没有多媒体的时代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当然在实际地理教学应用中也会采用到地图挂图和一些与地理相关的模型之类的工具辅助教学。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能系统地接收地理知识,笔记也能记得相当好,而且知识点有遗忘也可以从自己的笔记和教科书复习,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系统性比较好。

3.不足之处:教师太主导,学生太被动,课外知识涉及少。

但是这种地理教学手段的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全堂课除了偶尔提问学生以外基本上由地理老师主导,学生基本上是在被动地接受地理知识,表现为地理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但是下面的学生一脸茫然,手上都在飞快地记录着老师所讲述的知识点和所举的例子。整个过程学生太被动了,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地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相符。

二、多媒体课件的地理教学手段

1.教学案例框架:地球的自转。

用多媒体课件(最好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地球的自转方向、线速度和角速度、周期,解释地球自转的意义(地方时、时区和区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昼夜更替),并且用多媒体展示练习,以复习本节所学的知识要点。

2.优势:直观,容量大,易于理解,激发学生兴趣。

相比于地理常规教学手段而言,这是一种新的地理教学手段,特别是当它刚开始出现的时候,所有的地理教师注意到这种教学手段对于地理教学来说意味着什么,它能将原来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发挥想象,特别是空间想象部分的地理知识趣味化,大大地降低了教学和学生理解的难度,对于地理教师和学生学习地理而言有很大帮助。它能直观地把地理现象和发生的过程以动画的形式甚至还包括声音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这种作用比有时地理老师用嘴和地理模型手舞足蹈地解释几遍都更有效果。这样的课容量也较大,有时可以加入大量的课后材料给学生进行阅读和分析,有利于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3.不足之处:容量与学生掌握量之间的矛盾较为严重。

在我国绝大部分中学还是无法经常上多媒体课的,相当一部分中学至今还没有一间多媒体教室,就算有,也是摆设,根本没有用,只是有人来参观或观摩时才偶尔用一下。再说每节都用课件上,对学生而言就像是看电影一样,当时可能会印象深刻但过一些时间就会对部分的知识有所遗忘。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后,上课有时不按教科书的知识顺序来上,学生上完课后回家根本不知道要从哪里开始看起,且这对老师的备课也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经常可以从地理教师那里听到:“用多媒体上课好是好啊,学生上课气氛很好,反应也很积极主动,但课后一检查学生的书和笔记基本都是空的,很担心这样的教学质量啊。”如何处理好多媒体的容量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量之间的矛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是地理老师所考虑和尽力解决的。

三、常规与课件教学有机结合的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手段

1.教学案例框架:气候部分。

先用常规的方法解释三圈环流,讲述完后用多媒体课件来向学生展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以及不同季节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再用常规的方法解释各种气候的成因、分布和特点,解释几种非地带性分布的气候(如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和沿海的沙漠气候),并且在讲述到各种气候的时候适时地用多媒体展示该种气候的影像资料,提高学生对各种气候的感性认知。再用多媒体来展示本节的知识结构,展示几题练习来巩固本节的知识要点。

2.优势:大容量,知识感性程度高,易于理解。

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不同,高中地理的每一节课的容量都是很满的,很多教学进度也是比较紧的,所以常规教学有时无法满足这一特点,必须找到一种既能克服完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只顾量而不顾学生理解掌握量的缺点,又能满足高中地理教学所需要的大容量特点的教学手段,我认为那就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它是常规教学和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有机结合。一节课应既用常规教学法又用课件辅助教学法,特别是当地理教师在授课中用言语和平面图无法或不能表达清楚的知识点时,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辅助教学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不足之处:对学生、教师和学校要求较多。

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师充分备课,熟练地掌握多媒体系统的控制与转换,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他必须在恰当的时候开始展示课件,当授课过程中有些知识点需要用到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时就要马上展示出来。展示完了以后如果需要用到常规教学手段讲述地理知识,则要转换回来。展示太早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展示太迟会使课堂有些难以控制。其次要求学生上课要认真做笔记,对多媒体课件展示的相关知识,当时要理解并做好相应的标记,能够在课堂上跟着地理教师走,也可以对教师的课件进行拷贝,以便复习时用。再次对学校要求也很高,既要求学校组织和培训教师掌握多媒体系统的相关知识,熟练转换,又要求学校有相关设施,即每间教室都要有多媒体设施,这是一个巨大的设备投资,要专人专门维护这些设备。

第6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设计 内容组织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b)-0133-01

高中地理是研究地理环境及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以致教学难度大。现代高中地理教育提倡的是通过探究地理规律及其形成原因为人类提供服务,掌握该课程重要知识点对学生自身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高中地理教学仍然存在狭隘之处,只有进行教学创新研究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要求,该文正是在此情况下提出,以期为广大教育学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1 合理进行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质量如何、是否能够实现教学创新,往往与课程教学设计的优良程度有关。为此,要求教师围绕课程基本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结构。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能局限于现有教材内容,要基于课程需要适当给以延伸,教学内容延伸的同时不能随意选择素材,尽量选择具有一定示范性和代表性的内容,进而充实课堂。例如,当讲授农业地域类型时,教师应结合农业地域类型典型分布介绍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生产特点等知识点。另外,教学结构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认识规律,由简到难,循序渐进,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零散知识点。与此同时,注意调控课堂节奏,主次分明,避免枯燥。

2 突出学科特色

严格来说,高中地理课程属于系统地理,尽管如此教学上也要突出地理空间性,及其空间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形成一定的空间分析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多应用案例,并基于区域背景进行探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讲究区域性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另外,还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地理包括气候、地形、洋流、水文、植被等内容,综合性很强,为了有很好的教学效果,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例如,探讨某一区域经济时,要结合该区域的人口政策、自然环境等要素去探究。

3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地理课程作为一门较为生动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多借助于现代化教学工具,如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模型、挂图等。借助于这些现代化工具可以动态化地将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化难为易,让学生更为直观地看到知识,并通过这种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打开学生眼界的同时也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现代化教学手段所带来的教学效果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赶超的,不仅具有以上教学效果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破传统,进行创新。

4 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叉和互动,课堂不是教师一言堂,是师生共同学习、交流的场所,为此课堂教学应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体现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为此,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不要“填鸭式”的一味讲授知识,让学生通过强记以掌握知识点,这种方式只会让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厌烦情绪,失去对这门学科的学习热情。随着教学创新活动不断推进,互动式、探究性、讨论式、情景式等新型教学方式随之兴起,这些方法产生的教学效果是以往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师们不要为了追求分数一味进行“填鸭式”教学,应多多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增强课堂趣味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一种愉悦氛围下获取知识。例如,课堂上教师先抛出问题引出教学主题,让学生对问题产生疑问后再进行教学,给予学生一定独立思考时间,开拓思维,积极互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5 注重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实践将基础理论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从书本中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为自己所用。从这一点来看,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成了地理课程教学一大特色。现实生活中,天文观测、气象观测、野外地理地貌等研究都经历了研究问题、重现知识和知识迁移三段心理活动过程,足见知识只有与时间活动结合在一起才能彻底发挥知识用处。为此,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知识点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注重实践教学,用实践活动辅助教学以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点。

6 结语

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培训学生地理空间分析能力,高中地理教学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慧兰.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J].科技信息,2009(26).

第7篇

 

当前我们以人教版为例,浅析高中地理的教学策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让更多的教师为学生制订出更适合的教学策略,从而大幅度提高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效果。

1 高中地理学案的组成和设计原则

1.1 高中地理学案由课前预习、学法指导、课堂练习以及学习小结四部分组成

课前预习是地理学案中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前自我学习的部分,一般不会牵涉过难的知识点,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可以培养自身自主学习的习惯,自然而然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法指导是地理学案中极为关键的一部分,它主要针对学习内容中较难部分,往往牵涉到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学法指导侧重于指导,即提示方法,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如,学习地形知识的方法、如何记忆图示的方法等。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让学生融会贯通,以便在之后的学习中如鱼得水。课堂练习能反馈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吸收程度,便于教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以完善该方面的教学。学习小结是地理学案的最后一部分,它可以指导学生系统地整理当堂的教学内容,巩固印象并便于日后复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和总结能力。

1.2 高中地理学案的设计原则分别为目标优化原则、问题化原则、方法化原则、图表化原则、参与化原则

目标优化原则是地理学案设计中的基础。地理学案设计是在响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明确教学内容的深度是否适应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并突出学习目标的重点,同时各方面兼顾而完成的设计,目标优化奠定了学案设计是否成功的基础。问题化原则,即将课程内容转化成一个一个可供探究的问题。问题的形式能激发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兴趣,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未知的东西对人来说总是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学生为了将未知变成自己的已知,更会不遗余力地去探寻出更多的知识,同时又发展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化原则侧重设计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调动主动性,以求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创新和发展。图表化原则是地理学案设计的重要原则,图表是地理这门学科的特点,地图和图表的应用既可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教学内容,又可加深学生对空间思维能力以及读图能力的掌握。参与化能力,即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到地理学案设计中,在参与中更方便完善自己的能力。

2 高中地理对阅读材料的应用

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有效地加强了地理观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同样可以适当渗透一些教材以外的阅读材料,以丰富教材内容,拓宽学生的地理视野。

阅读材料的选择不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这样既不会因为难度问题造成吸收知识的困难,又能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内容,开阔视野,拓展学生的综合地理知识以及加强其逻辑思维能力。例如,“板块运动与褶皱山系”这一阅读材料补充了板块运动以及褶皱的地理知识,深化了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与印象。

阅读材料不是考核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学习阅读材料时不会觉得有压力或者负担,反而会因为轻松地学习阅读材料而对其产生兴趣。例如,阅读“波浪和潮汐”时,学生在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各种影响后又可了解潮汐的产生,引发学生对潮汐产生原因的兴趣,同时还能被先人探索挖掘出如此的规律知识所折服,被他们的精神所感染,从而更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习惯主动去学习更多的地理现象。

人教版教材注重时事问题和热点问题与教材相结合的内容渗透,例如,“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这则阅读材料,它不但对正文内容进行补充,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更让学生关注热点问题,拓宽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思考,并让学生提出解决办法和应对措施。这样的事实材料不拘泥于教材书本,能有效开阔学生眼界,引发学生对自然、对世界的探索与思考,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使用教材的转变

新课程地理教材只给教师提供了一个资源平台,因为各地区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并且所有的教材都是在统一的课程标准下编写的,所以,教师应使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更加重了这个特性。教材中安排了各种形式的活动,并且高中地理学习内容与其它学科学习内容不同步,从而严重妨碍了学生对有些自然地理过程的正确理解。如风的形成、黄赤交角、自然环境演变过程等等,对教师来说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学生普遍感到地理难学。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课堂小结,每学一个单元也要进行小结,及时对所学知识梳理归纳。在教学过程中把课程标准分解,刚开始要求放低些,让学生尝试到成功,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心理上预先让学生喜欢它。另一方面不要急于把现成的知识硬灌给学生,而要善于启发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善于联系新旧知识和学科间的知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知识探求新的知识。针对各种各样的活动,我们要辩证地加强活动教学与其它教学形式的相互关系,使各种教学形式相互补充和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于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活动不宜指手划脚,横加干涉,全盘否定,但也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不分对错。教师应在目标导向、动机激发、情景创设、方法指导、疑难解答、反馈指点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我们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对其内容进行调整,创设新的教学情景,完成对知识的重新建构,甚至可以替换教科书中的案例,自选教学素材,自行设计教学过程,积极开发地理课程资源,特别是身边的校本课程资源,使其更有利于活动的开展。

高中地理教学有一定难度,却也十分重要,地理教学学案无疑是一种良好的工具,为地理教学作铺垫,让地理教学事半功倍,而教材内外的阅读材料则是一种补充,它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巩固当堂所学内容,更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学会实践,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自然,这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全方面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第8篇

学地理教学中的作用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决策者和建设者,当今时代背景要求学生具有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他们具有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国家将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野外地理实践活动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中,是培养中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地理的实践性特点必然要求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决定开展野外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它需要每个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操作”、“实践”、“调查”等活动,既要自己动脑筋去想,还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手去操作,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二、提高开展野外实践教学是意识

作为实践性非常强的地理学科,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摆脱传统的教师思维,破除教师简单的在课堂对学生进行灌输的思维模式,积极探索适合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思维,积极参与到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改革中去,充分研究和探讨野外活动教学方式对高中地理学科的促进作用,不断完善这一教学模式的实践形式。这就需要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如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地理考察和野外观测能力,地理环境分析与预测能力,以及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地理知识的能力等。

三、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进行野外实践教学的重点。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分类,选取适合开展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教学,并且通过野外实践教学活动能够完成教学目标,并且提升学生实践技能,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实现学生在价值观和对地理学科情感态度上的提高。野外实践教学是开放性的教学,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的同时,还要做好安全预案,保证学生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地理知识的实践和学习。

四、选取恰当的教学时间

教学时间的选择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什么时间进行野外实践教学,就需要教师根据高中地理知识的内容进行选择,结合教学内容分析,进行恰当的教学活动设计,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地理知识及相关知识的储备能力,尽可能将教学效果提高到最大程度,让学生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获得更多的地理知识。同时,教师在进行野外教学实践的设计时,要考虑到时间和时空对于课程设计的限制,因此,应尽可能选择占地和占时较少,并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动进行安排。

五、制定并遵守活动程序

1.充分准备。教师在准备进行野外实践教学之前,要严格按照课程安排,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多的搜集相关资料,充分准备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图片、文字以及遥感方面的相关资料,并对课程内容和相关资料做好分析检验。然后教师要将准备进行的野外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教学结束后的成果总结分析汇报进行具体安排,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另外,对学生也要进行适当分组,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实践内容。

2.具体实践。在进行野外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认真指导,对于学生的问题进行认真的讨论和解答,引导学生按照课前准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进行认真的学习和讨论,对于学生需要的实验器材和实验工具等要求,教师要进行恰当的安排,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认真完成预期的实践活动。

3.课后总结。在课外实践教学结束之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和督促学生完成对野外实践教学的笔记整理和补记工作,并指导学生完成野外实践教学的课后总结工作。对于学生完成的课后总结和汇总,教师要认真分析和批改,总结活动的成功之处,分析活动的欠缺之处,为相关课程的开展积累经验。对于学生做的好的地方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调动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9篇

[关键词] 变革 教育观念 教育模式

地理学不仅仅是一门重要的理论课程,而且在国民经济规划及普及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地理学的教学过程是地理知识普及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环节,不仅可以让学生得到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环境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理解如何合理的利用、保护、改造我们的环境,建立起合理的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口观。并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使他们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因此,地理课程在高中教学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然而从现行教学过程发现,在我们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高中地理教学现状

1.地理教育的价值尚未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地理教育的价值未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同是制约我国地理教育教学发展与改革的瓶颈,这一突出问题的存在是导致我过地理教育地位低的主要原因,地理由于长期作为“非升学考试”科目的学习而被学校、社会、家庭所忽视,这也极大的打击了广大地理教育者地积极性。在新世纪,世界越来越小,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将越加密切,人们需要更高的国际交往能力及在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安全等领域的有效合作,从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地理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决策力,应变力和竞争力。

2.地理教育者教学观念落后

科学知识的传授应当与科学探索精神、科学价值融为一体。许多教育者单纯地传授知识而忽视地理思维训练与地理科学观念的培养与渗透,同时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教师应有的作用-引导者和向导。教师满足于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结论,学生被动的咀嚼吞咽,缺乏主动思考。而且当前学生个性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教师应充分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采用多样化而不是同一化的教学方式。建立以人为本的新的教育观,实现教育个性化已成为当代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普遍趋势。

3.地理教学实践性活动少

目前,高中地理教学上的一个薄弱环节是地理课外活动较少。地理的教学性实验活动应该死地理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学习地理课程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的认知大自然,正确的认知社会,要想达到以上目的,就应该让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适当的安排一些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巩固所学知识理论,同时使学生不断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高中地理教学遵循的原则

地理教学应建立在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要求的基础上,以主动探索、变革、改造活动为对象,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

1.强调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原则

传统教学历来重视知识的学习,而比较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种状况表面上表现为一种认识上的偏差,但深层次却反映出传统教学没有形成一套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有效机制,亦没有将素质教育放在应有的地位上,这也就造成了为什么学生在课堂上辛辛苦苦的学习记忆了大量的知识,但动手做事的能力却普遍较差。

2.坚持以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原则

有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价值能否实现的基本前提条件。学生只有在师生交往过程中体验到平等、理解、宽容的基础上学生才可能以极大的热情,无所畏惧的心态投入到创造性的学习中,从而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了自我的发展。

三、现行高中地理教学中应该注意的方面

1.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为一切教育思想、教育计划都要通过人来实现,地理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地理素质教育的水平。作为地理教师首先应有丰富的文化素质,这不仅需要教师贯通地理教材,还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了解学科最新动态,构建新的地理知识框架。同时教师还应该有必要的师德,作为学生的榜样,教师的形象对学生的影响深远,教师不仅要有理论修养及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且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在教学中,不仅要把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手段引入课堂,而且还要把社会现实热点问题引人课堂,从而调动学生追求知识真谛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地理成为学生爱听的课。同时要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学会思考,主动探索,大胆猜疑,敢于标新立异。

3.重视学科渗透,发挥地理学科作用

地理学是一门兼顾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它必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这也要求我们重视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地理科学的优势。

4.利用教学设备,制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我们知道,地理知识不论是在空间上还是在时间上涉及领域极大,单纯靠老师口头上的表达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当然同学们此时也不会接受到相应的信息。因此应该借助各种教学工具,比如实物的地球仪等其他一些设备以及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力争把地理学中枯燥无味的知识点生动的展现在同学们面前,让他们有一个立体的视觉感受。这时候同学们得课堂气氛往往会被带动起来,良好的课堂氛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敏感性,很多东西会在课堂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掌握并理解,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环境能够很好的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

四、总结

在新世纪,我们不只需要读懂书的人而且更需要会读书的人。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知识,而且应该不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澄.地理教学论与教学改革[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