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语文考试卷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7 15:21:1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语文考试卷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语文考试卷总结

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语文;高考;耦合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050-01

高中语文新课改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健康和谐地学习和发展。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然而目前高考作为全国性的人才选拔考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前途和命运,因而受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和教师都最大程度地受到高考影响。本文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与高考脱节现象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关措施,以使其更好地与高考接轨。

1.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与高考脱节思考

在实际教学和命题中,曲解、异化语文教学与高考关系的现象比比皆是,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非常遥远,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1.1一线教师的认识偏差。一线教师中,存在着以下教学模式:一是"题海式"训练,语文教学参照其他学科经验,无视语文学科自身的学习规律,提倡语文学科理科化,大搞题海战术。在这种教学方式下,语文这样一门富有人文关怀、审美情趣的学科,在学生眼中,毫无趣味可言。二是"技术至上"式。持这种观点的老师错误地把语文教学基本等同于解题方法指导,然后在大部分的课堂教学中,有意无意地灌输自己的方法,这种以解题技术取代品读、鉴赏、感悟的教学而言,与语文学习的正途背道而驰。三是"海阔天空"式。这些教师误解了新课程理念,以为课改就是课堂活动多,形式多,弱化了语文教学根本立足点的语言。四是"蜻蜓点水"式。这些老师在高一高二阶段,或多或少搞过一些新课程改革实验。然而现实中应试之风盛行,他们无法承受改革失败所需背负的罪责,颇不情愿地走回语文教学的老路。

1.2高考命题者的主观因素。一是对中学教学及学生情况认识欠缺。目前高考语文命题专家以大学教授为主,其优势无须赘述,但是这样一支命题队伍同样存在隐患,最突出的问题便是命题者对中学语文教学实际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缺乏十分清晰的认识,从而给命题的科学性、高考的信度效度带来不利影响。二是对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理解不透,比如以近几年湖南省高考语文试卷为例,试卷基本体现了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理念和要求,即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注重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然而也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有偏题、怪题之嫌。再如江苏卷中近年出现的备受青睐的探究题,也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高考命题与课程标准保持同步是好事。然而绝大多数的探究题,本身没有多大探究价值,或者探究之说名不副实。

2.高中语文新课程契合高考的对策思考

综上所叙,针对目前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种种与高考不能完全耦合的现象,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路径入手,使高中语文教学与高考进一步契合。

2.1教师需真正理解新课改的内涵。高中语文新课改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学生得以终身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具体而言,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了解自己在学什么以及学习到何种程度,使其有意识地主动参与至各种学习活动之中;二是注重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现成的语文知识的习惯,并使其养成动笔、动手以及动脑的好习惯,在实际行动中进行学习;三是要积极培养学生反思与总结的好习惯,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四是要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五是要让学生学会科学合理地利用时间,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得恰到好处。

2.2教师要打造理想的语文课堂。理想的语文课堂不是让各种非语文活动占据的伪语文课堂。理想的语文课堂是切实开展听、说、读、写活动的课堂,是语文味十足的课堂。一是教师要坚持用课程标准及考纲来检测自己的教学,要坚定基于"新课标"的语文教学实践必然能使自己的学生赢得高考的信念,潜心开展语文活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二是必须以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学为前提。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运用个人的人格魅力、语文教师独特的语言感染力、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等,当然最主要的是努力挖掘知识本身的魅力,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渴望,对语文的热爱。三是应尽量避免教师"呈现-灌输"的教学形式,提倡学生"质疑-实践-发现"的学习方式。

2.3新课改教学内容与高考考点相融合。教师应在高考考点进行深入地分析的基础上,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内容进行改革。如高考语文中有找出词语中的错别字这一项,语文新课改内容中对这一项也有所反映,并以专题的形式对这个考点加以练习与训练。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高考靠解题能力和技巧是不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根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与高考没有突出的矛盾。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有其独特的一面,所谓的解题技巧等是与学生整体语文素养分不开。

2.4打造更加科学的高考试卷。科学的高考试卷有利于全面检测学生语文素养,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真正的为高校选拔人才。一是进一步优化命题专家队伍,吸收一批具有相当理论高度、丰富教学经验并对高考有深入研究的一线教师进入命题团队,以此弥补大学教授对中学教学及学生情况认识欠缺的不足,使高考试卷更加贴近课程、教材和学生,更加符合中学教学实际,从而以可信的高考试卷引领语文课堂走向低耗高效。二是需要高考命题专家进一步加强对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的研究。在吃透课标及考纲精神的前提下,通过认真命制、分辨、筛选,实现高考试题最优化,从而以科学的高考试卷引领语文课堂走向规范纯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史华蓉.论高中语文新课改与高考的接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7):67

[3]张钟玉.高中语文教学与高考关系之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1(31):7-10

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高考;新课标;考试说明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11-0007-04

一、理想很丰满

高中语文教学是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导下进行的教学活动。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新课标”做出如下界定:“高中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1]高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手段。由于在当代中国,高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孩子乃至一个家庭的前途和命运,相对其他一些语文课程评价形式,如阶段性测试、观察活动评价、成长记录评价等,高考无疑更受学校、家庭、社会关注和重视。甚至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的语文学习、教师的语文教学,都最大程度地受到高考的影响,高考俨然成了语文教学的指挥棒。

既然高考无法回避,那么一种理想的状态便是,让高考的命题思想与“新课标”体现的语文教学目标完全合拍,让基于“新课标”的语文教学实践在高考中彰显其价值,让高考真正考查出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及探究能力,让语文素养高的学生在高考中获得高分。

细读近几年《江苏省高考说明》,在“命题指导思想”部分,有这样一段表述: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江苏卷)命题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结合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教学要求,注重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贴近现实生活,富有时代气息,着力引导考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从而有利于推进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2]。由此观之,高考组织者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它的指向就是考查学生必备的品质习惯、语文能力及语文素养。

倘若在现实中,真正能够达到这样一种理想境界,那么高考这根语文教学的指挥棒就有百利而无一害了。然而,在实际教学和命题中,曲解、异化语文教学与高考关系的现象比比皆是,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非常遥远。

二、现实很骨感

1.教育者的误区

在基层教师中,最典型的一种误解是,认为高考就是应试教育的代名词,它与新课标、素质教育水火不容。新课标、素质教育只是时下教育界流行的时髦字眼,可装点门面,除此别无他用。只要高考存在一天,应试训练便是不二法门。教学中大可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行应试教育之实。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语文教学形式。

“题海无涯苦作舟”式。在持该论调的老师看来,既然高考拼的是分数,可以参照其他学科(例如数学、物理等)的经验,分数的取得靠的是反复做题,熟能生巧。语文当然也不例外。于是,这些老师无视语文学科自身的学习规律,提倡语文学科理科化,大搞题海战术。高一开始便让学生大做所谓模拟题,什么《世纪金榜》、《金版新学案》,什么《一课一练》、《5年高考3年模拟》,等等。哪天不让学生做题,哪天心里就觉得不踏实。至于教材中的课文,完全可以作为阅读训练文本,阅读教学就是文本阅读解题指导。到了高三,更是一发不可收拾,语基、语用、古诗文、现代文,整个学年都在做各种各样的模拟题,一轮复习、二轮复习、三轮复习,对着学生轮番轰炸。在这种教学方式的荼毒戕害下,语文这样一门富有人文关怀、审美情趣的学科,在学生眼中,变得面目可憎,毫无趣味可言,成绩的提高更成一种奢谈。

“技术、方法至上”式。持这种观点的老师往往是对高考试题有一定研究并且在过去的高考中尝到些方法指导带来甜头的老师。他们错误地把语文教学基本等同于解题方法指导,把技术、方法无限放大。首先自己研究方法,例如做诗歌题围绕“选取哪些意象,采用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情感”四大方面来回答,百发百中;再如议论文写作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套路。然后在大部分的课堂教学中,有意无意地灌输自己的方法。且不论教师自身研究出的方法对高考解题而言科学与否,单就这种以解题技术取代品读、鉴赏、感悟的教学而言,本身就与语文学习的正途背道而驰。长期置身于这样的课堂,本来语文功底不错的学生,其语文素养会被消磨;本来功底欠佳的学生,更是无法找到提高语文成绩的正道。解题技巧在高考试题中派上用场的偶然现象,充其量也只是投机成功而已,这样的成功在越来越科学的语文高考中势必难以复制。

也有这样一些老师,他们对当前的语文教学进行过反思,对靠大搞题海战术、纯技术方法灌输来提高高考成绩的教学形式不以为然。但从他们的教学实践来看,仍旧未能走出错误的囹圄,距离理想的教学境界依然遥远。其教学形式可总结如下:

“海阔天空”式。这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存在较大误解,以为课改就是课堂活动多,形式多。因此,他们的课堂教学手段丰富:图片、音乐、课件甚至于影片;教学形式多样:多边活动、小组讨论、拓展延伸甚至于即兴表演;教学设计“费尽心机”:音乐导入、师生朗诵、幻灯辅助、图片诠释、现实联系。然而,作为语文教学根本立足点的语言,却被有意无意地弱化。这种“不务正业”的教学形式同样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也不能带来考试成绩的提高。

“蜻蜓点水”式。这些老师在教学中尤其是高一高二阶段,或多或少搞过一些新课程改革实验。他们暂时屏弃阶段性测试的影响,潜心带领学生读书、积累、鉴赏、写作。然而一来现实中应试之风盛行,他们缺乏彻底颠覆传统的勇气;二来高考关乎广大学子的命运,他们无法承受改革失败所需背负的罪责。于是,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想法,教学实践或浅尝辄止,或久不见效而中途易辙,颇不情愿地走回语文教学的老路,教学实绩自然微乎其微。

还有相当多的老师,对于语文学科的一些基本问题,包括教学与高考的关系,从未进行独立、深入的思考。他们的教学往往呈现出盲目无序或随波逐流的状态,学生的高考成绩当然不如人意。

2.命题者的盲区

盲区一:对中学教学及学生情况认识欠缺。

目前高考语文命题专家以大学教授为主,其优势无须赘述。但是这样一支命题队伍同样存在隐患,最突出的问题便是命题者对中学语文教学实际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缺乏十分清晰的认识,从而给命题的科学性、高考的信度效度带来不利影响。

例如,2009年江苏卷文学类文本《上善若水》第3题“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据说这道6分的题目,它的全省平均分是0.27分,可谓创下历史新低。究其原因,应该是命题者主观地认为高中生和大学中文系学生一样,能够站在文章学的高度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结果正是对教情、学情把握不到位,使这道题目在当年的高考中无异于一道废题。

再如2010年江苏卷论述类文本《谈静》,此文与2008年湖南卷重复(虽有删改,但近一半文字相同),更有甚者,三道主观题有两道的问答方式与湖南卷相似。试想,在应试成风的高三课堂,势必有学生训练过湖南卷的《谈静》,他们的老师早已详尽分析过此文的思想内容、思路结构、艺术特色,也呈现过试题的答案。那么,请问自身语文素养尚可却从未读过、做过《谈静》的考生能考过语文素养欠缺但被“精读”过、训练过此文的学生吗?在这样的高考指挥棒指挥下,一线教师还会安心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吗?

盲区二:对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理解不透。

应该承认,近几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基本体现了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理念和要求,即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注重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然而,不可否认,也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

例如,近几年的文学类文本题,像《一幅烟雨牛鹭图》(2006年)、《麦天》(2007年)、《溜索》(2010年)、《这是你的战争》(2011年),每个文本四道主观题,无一题涉及理解重要词句含义,严重忽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文学性明显大于语文性。事实上,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海德格尔语),是作者情意的载体,是提升阅读鉴赏能力的抓手。文学类文本这一高考语文试卷的重头戏,怎能忽视对学生语言品味鉴赏能力的考查呢?与江苏卷相反的是,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卷每年文学类阅读都会设置一道语句考查题,这不得不引起江苏卷的反思。

再如,如今备受青睐的探究题,也有“挂羊头”、“卖狗肉”的嫌疑。从2008年《侯银匠》开始,江苏卷出现了“探究题”。高考命题与课程标准保持同步,自然是好事。然而,绝大多数的“探究题”,本身没有多大探究的价值,或者探究之说名不副实。2010年《溜索》的探究题“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与“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概括文章的多重主旨和作者的复杂情感”这样的问法有何异?倒是2008年《侯银匠》最后一题:“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堪称探究题中的上品。该题探究空间广阔,答案指向多样,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水平及语文能力。然而这样的好题毕竟太少。

三、从批判走向建设

1.打造科学高考试卷,让评价引领课堂

科学的高考试卷是有利于检测学生语文素养的试卷,科学的高考试卷是有利于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试卷,科学的高考试卷是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的试卷。

打造更加科学的高考试卷,需要高考命题专家进一步加强对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的研究。在吃透课标及考纲精神的前提下,通过认真命制、分辨、筛选,实现高考试题最优化,从而以科学的高考试卷引领语文课堂走向规范纯正。

打造更加科学的高考试卷,需要进一步优化命题专家队伍,吸收一批具有相当理论高度、丰富教学经验并对高考有深入研究的一线教师进入命题团队,以此弥补大学教授对中学教学及学生情况认识欠缺的不足,使高考试卷更加贴近课程、教材和学生,更加符合中学教学实际,从而以可信的高考试卷引领语文课堂走向低耗高效。

2.建设理想语文课堂,用教学赢得高考

理想的语文课堂当然不是高举素质教育大旗,行应试教育之实的课堂;理想的语文课堂也不是打着“学科渗透”、“合作学习”的幌子,让各种非语文活动占据的伪语文课堂。理想的语文课堂是扎实推进言语实践的课堂,是切实开展听、说、读、写活动的课堂,是语文味十足的课堂。只有长期置身于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才能稳步提高。

建设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师必须树立一种意识,坚定一个信念。教师要树立不断加强对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研究的意识,坚持用课程标准及考纲来指导和检测自己的教学。教师要坚定基于“新课标”的语文教学实践必然能使自己的学生赢得高考的信念,潜心开展“语文”活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建设理想的语文课堂,必须以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学为前提。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3]。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运用多种手段,如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语文教师独特的语言感染力、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等,当然最主要的是努力挖掘知识本身的魅力,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渴望,对语文的热爱。

建设理想的语文课堂,就是建设在教师精心的预设引导下,学生积极开展听说读写活动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同样不排斥教师的方法指导。当然这里所说的方法,绝对不是僵化的答题技巧,而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方法。例如,阅读的一般方法,像整体把握、联想想象、对比鉴赏等等,学生一旦掌握这些方法,阅读理解文本的能力必将提升。

建设理想的语文课堂,应尽量避免教师“呈现―灌输”的教学形式,提倡学生“质疑―实践―发现”的学习方式。例如上文提及的阅读鉴赏中“比较”技法的习得,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向学生灌输其重要性,对学生掌握这一技法势必产生不了多大益处。然而,如果我们带领学生走进语言现场,引导学生在“春风又绿江南岸”与“春风又到江南岸”之间咀嚼品味,在“潮平两岸阔”与“潮平两岸失”之间揣摩感悟,那么学生在品评诗句、感受语言魅力的实践活动中,就会发现这种鉴赏技法的妙处,掌握这种技法的操作方法,自觉运用到其他语言鉴赏活动中,从而提升自己阅读鉴赏的能力。

总之,尽管现实中高中语文教学与高考还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二者的一致性关系也尚未完全确立。但是,只要我们正视现实存在的问题并一一着手解决,相信同是基于“新课标”的高中语文教学与高考必将越走越近,现实与理想的距离将不再遥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江苏省教育考试院.2011年江苏省高考说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3]刘国正.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Analysis and Strategy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Teaching and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ZHANG Zhong-yu

(Jiyang Senior High School, Zhangjiagang 215600, China)

第3篇

我们在校期间,三天两头就重复着这样的事情:考试,评卷,总结,再考试……,问题就是我们做的试卷永远是新的,我们的总结大多数也只是针对这一份新试卷。即使有人会把以前的旧试卷拿出来复习,那也只限于看看错题。注意,这里说的只是看题,不是做题。

重做旧试卷的作用PK做新题的作用

做新题的作用:第一,检验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二,让我们发现不足,得以改进。

重做旧试卷的作用:第一,你答对了试题,并不意味着你完全掌握了该知识点,很有可能是猜对的,并且考完试之后你不一定记得答对的题目只是猜对的,更不用说过了那么长的时间。换句话来说,你第一次答对了试题,第二次再做的时候,你不一定能答对。重做试卷可以替你清扫那些只是猜对的、被遗漏的知识点。

第二,反复做一道错题,直到真正理解掌握,总比做3道新题(只做一遍)要有意义得多。

由此看来,我们还是应该先把旧试卷拿出来做一轮,清扫盲区之后,再通过做一两份新试卷来检验我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是不是要完完整整地做完每一份旧试卷呢?

旧试卷那么多,怎么可能做得完呢?是的,做不完,也无须全部做完。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份高考英语试卷的每道题目主要的考查目标,才能确定如何选定题目来重做。

(注:表一中需要重做的试题,全部按照单个题型来集中做题。)

题型 考查目标 是否重做及如何重做 重做价值

听力(部分省区无) 用听的方式获取信息并作出判断 需重做。

材料:本省区前三年的高考试卷(3份)及其他省份2011年高考试卷(2份)的听力题。

操作:①按照做题的要求,先重做一轮。②对照听力原材料,边看边听。每份试卷坚持听3遍。

单项选择题 语法、词组辨析能力 需重做。

材料:2011年各地高考试卷的单选题(共15份)。

操作:①每次集中做3~5份试卷的单项选择题。②核对答案、解析。③按照考点整理试题。④整理错题集,隔天再做,直至不再做错。

做题时间:每份试卷10分钟。

完形填空题 单词与短语辨析,逻辑推理能力 半重做。

材料:2011年各地高考试卷的完形填空题(共15份)。

操作:①迅速扫描试题。②整理单词与词组。

做题时间:每份试卷15分钟。

阅读理解题 综合能力 无须重做。若有时间,考生可以每天坚持做新题。

改错题(部分省份无) 单词、语法 须重做。

材料:2011年各地高考试卷的改错题(共10份)。

操作:①每次集中做2~3份试卷的改错题。②核对答案、解析。③圈画错题,隔天重做,直至完全熟悉、掌握。

做题时间:每份试卷8分钟。

书面表达题 综合能力 无须重做,但各地的书面表达范文值得考生背诵。

为何要做其他考区的试题?

命题者为了全面考查考生的能力,会变换着方式命题,但是由于每份试卷的容量有限,于是同一个语法的多种考查方式就散落在多份试卷中。更不必说考纲要求的3000多个单词,一份试卷又怎么可能装得下?

此外,各地的高考有一种趋势――考点轮换考。因此,考生非常有必要熟悉其他考区的试题。

重做试卷的具体实例

为了让考生进一步体会到重做试卷的价值,以及能够更清楚如何重做试卷,笔者以单项选择题为例展开讲解。

我们以全国卷Ⅰ、全国卷Ⅱ、重庆卷、四川卷的单选题为一组,在集中的时间内将四份单选题一口气做完。耗时约为45分钟。做题的过程中,在那些自己不太确定的题目旁边做上记号。

做完之后对照答案,这是毋庸置疑的。此时则需重点看自己不确定的题目以及自己做错的题目。重做试卷最重要的不是做题,而是横向对比与整理。

单项选择题一般可以分为三块内容:第一,词汇、词组辨析;第二,交际用语;第三,语法。此时又有一个整理的标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整理,一般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整理自己的弱项。比如,如果你对交际用语非常不熟悉,那就可以专门将所有的交际用语整理出来,一份试卷约有2~3道;如果某个语法项目是你的弱项,那就可以专门整理该语法的各种考查方式。此外,对于词汇、词组的辨析,笔者建议无论对错与否,考生都应全部进行整理。下面以词汇、词组表为例。

表二:词汇、词组表

词组、词汇 辨析 例子 出处

come up with 想出(办法、主意) I can the house being untidy, but I hate it if it’s not clean.

A. come up with B. put up with

C. turn to D. stick to 全国卷Ⅰ

答案:C。句意:我能忍受房间不整齐,但讨厌不干净

put up with 忍受

turn to 转向,求助于

stick to 坚持

rather than 不是 The form cannot be signed by anyone _____ yourself.

A. rather than B. other than

C. more than D. better than 全国卷Ⅰ

答案:B。句意:这个表格除了你自己谁也不能签署

other than 除了

more than 多于,超过,不仅仅

better than 超过,多于,好于

disappear 消失 William found it increasingly difficult to read, for his eyesight was beginning to_____.

A. disappear B. fall

C. fail D. damage 全国卷Ⅰ

答案:C。句意:威廉发现自己阅读起来越来越难了,因为他的视力开始下降了

fall 摔跤;数字下降

fail 健康、视力等衰退

damage 损害,损坏

go over 复习,温习 To get a better grade, you should the notes again before the test.

A. go over B. get over

C. turn over D. take over 四川卷

答案:A。句意:为了能取得更好的成绩,你应该在考试前复习一下笔记

get over 恢复;克服

turn over 翻过来;把……交给

take over 接任,接管

look up 查询 I often the words I don’t kown in the dictionary or on the Internet.

A. look up B. look at

C. look for D. look into 四川卷

答案:A。句意:我通常在词典上或因特网上查不认识的单词

look at 看

look for 寻找

look into 调查

……

上述表格中只有部分词汇题,考生可以继续整理、完善。此外,考生可以将完形填空题的词汇辨析整理在该表格中。同理,考生还可以将自己容易做错的语法考点、交际用语考点整理成表格。

温馨提示:①重做试卷法不仅仅局限在寒假使用,希望考生能够坚持每周重做一次试卷,并进行整理。

第4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传统的高考考题方式相比,在新的背景下语文高考在命题的时候更注重于对高中生们综合能力的检验,而进行高考的最终目的在于考察高中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通过实际采用可以发现这一新的高考理念更符合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的需要,而且还更能够满足当今社会不断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根据对近年来高考题的实际研究可以发现,为了实现这一考查目标,教育工作者们在命题的时候更注重于对语文知识的语境和语文文章的考查,这种通过考察学生们对语文教材中文章内容的了解情况的方式,可以在答案中将学生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充分的反映出来,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学生们的解答可以有效的体现出学生们的阅读、逻辑思维、写作以及总结能力。此外,通过对高考题目分数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作文题在语文高考中占据的极大比重,通过作文可以看出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水平。

二.语文高考中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

高考试卷中阅读题的命题存在不足之处。根据对近年来的语文高考试卷进行实际研究可以发现,在阅读题中大多是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说明文且还在高考试卷分数中占据了比较高的比重,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这两类说明文阅读题并没有体现出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水平考查的重要作用,而主要是传统语文高考中的文字游戏题目,即在题目中构建相应的文字陷阱让学生进行解答,很显然这样的题目很明显存在比较大的局限性,学生只需要仔细阅读文章,然后结合问题就能够在文章中找到完美的答案,完全没有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总结能力体现出来。

三.高中语文教学同语文高考的适应发展和突破创新措施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教学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综合提高所有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水平,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从而在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同时,也能够适应语文高考的考查和检验。因此,高中语文教学的方式应该同语文高考的内容合理结合起来,顺应时代的发展对高中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让学生能够在语文高考中取得优越的成绩,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综合素质人才。

(一)提高高中语文教师的知识理论水平。高中语文教师的知识理论水平是开展语文教学的基础,让高中语文教师具有比较强的语文理论知识,不仅有助于语文教学的开展,还有利于避免语文教学中的无目标性和盲目性,从而极大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此外,高中语文教师还应具有较强的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其中哲学有利于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选择正确的方式开展教学,而且使其在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以正确的观点去看待问题。而心理学有助于高中语文教师能够了解学生们的心理特点,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也能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语篇训练。高中语文教学中不能够忽视语篇训练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学生的语篇训练有助于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对与文章语境的深入理解,让学生在进行语篇分析时,对文中的某些关键词深化记忆,并对一些内涵较深的段落进行相应的探讨,对语篇的中心思想和核心内容进行到位的判断,从而在整体上塑造学生的语感。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让学生能够形成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便于学生在写作时能够合理组织语言进行表达,拿到作文高分。作文题在语文高考分数中占据了极大的比重,通过考查学生的作文能力可以看出学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而往往因为许多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差的原因,导致了他们在面对作文题进行写作的过程中,往往无法将内心所想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即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这样就极大的限制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多开展对学生们的写作训练,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从根源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在高考作文中拿到高分。

第5篇

一、整理老师发下的复习试卷。

记录其中错题,难题,并重新做一遍。这些复习卷很重要,你还可以找来去年或前年的考试卷给做。重复做卷子里的题目,越熟练越好。

二、做模拟卷,要常常做。

规定时间和评分标准,可谓“平时以考试心态多做模拟卷,考试时就能以平常心做考试卷”。

三、整理课堂笔记。

可以先尝试回忆课堂笔记内容,再来看笔记。在复习过程中整理笔记,是指要把预习、课堂学习和复习等学习过程中所记的笔记串联起来进行一定的加工和整理,使其成为一份经过加工和提炼的复习资料。整理笔记的过程往往是一个知识深化、简化的过程。所以,它要求索引清楚,中心突出,内容精练,最好还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样,可以使这份经过加工整理后的笔记成为阶段复习和重要考试前复习的得力助手。

四、不要整个晚上都复习同一门功课。

除了十分重要的内容以外,课堂上不必记很详细的笔记。如果课堂上忙于记笔记,听课的效率一定不高,况且你也不能保证课后一定会去看笔记。课堂上所做的主要工作应当是把老师的讲课消化吸收,适当做一些简要的笔记即可

五、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调整我们的身体和注意休息。

我们应该合理地安排时间,这样保证大脑的高效率。

以下是语数外三科的一些复习方法:

数学:整理公式,重新背一遍并理解。总结错题并做练习。

语文 :熟背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作文方面可以参考历年作文题目,并尝试写一些作文。

英语:单词句子熟背,最好能默。常常拿起课本念句子,要大声念,不怕错。常翻一翻词典,听一听磁带,看一看光盘。

考试是掌握技巧也是非常关键的:

1、整体浏览,拿到试卷之后,先总体上浏览一下,根据以前积累的考试经验,大致估计一下试卷中每部分应分配的时间。

2、提高速度,考试时,题目有了思路就赶紧做,不要犹豫。

3、碰到难题时,可以先用“直觉”快速找到解题思路;如果“直觉”不管用,就可以用联想法找到解题思路;如果这样也不行,你可以猜测一下这道题目可能涉及到的知识点和解题技巧,然后尝试。

4、检查试卷,如果能够提前做完试卷,一定要细心检查看是否有遗漏的题目;重新快速浏览题目的要求,是否理解错题意,确保解题步骤和结果的正确。考试既是知识的检测,又是意志的磨炼。我们要有适度的紧张与焦虑,但更重要是沉着冷静,满怀信心。

总结经验,谱写新篇章

考试过后总结往往是我们最容易忽视,实际却很重要的一步。通过总结,我们查漏补缺,找到新的目标,为之努力。

首先,要想期中考好要学会尝试回忆。所谓尝试回忆是将课堂学习的内容再回想一遍。有人将它比喻为"反刍",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在自己检查自己,逼着自己进行思维活动。

(1)可以检查课堂学习的效果:在尝试回忆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正确回忆出课堂学习的全部或大部分内容,这就可以证明自己课堂学习效果是好的。在开始尝试回忆时,最好先不要看书或笔记,等到想不出来的时候再看书或笔记。为了加深记忆,还可以一边想一边把主要的内容写出来。

(2)可以提高记忆能力:由于尝试回忆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把自己学过的知识,在尚未进入遗忘状态之前,就在头脑里再现了一遍,这当然是有利于记忆的保持。

第6篇

关键词 考试成绩 激励功能 良好态度 养成

1考试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具有强大的激励功能

我们都知道,考试具有诊断、测评、选拔三大功能,考试成绩常常用来检测评价师生教与学的情况,用来选拔优秀人才,但很多人却忽略了它的激励功能。笔者2014年起主持省级规划课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考试成绩对学习态度影响的研究》,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县499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问卷调查,统计汇总结果见表1: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看出,在满分100分的考试成绩中,成绩为80分以上的学生学习态度积极,具体表现为自信、轻松、快乐、爱学习等的,比例高达97.60%;在这一分数段学习态度消极的只占1.40%;相对应的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考试成绩在10-30分时,学习态度仍然表现为轻松、快乐、自信、爱学习等的仅为4.81% ,表现为痛苦、恐惧、厌学等的比例则高达92.38%。通过问卷分析发现,考试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具有强大的激励驱动功能。

2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学生考试成绩现状调研

考试是否充分考虑了其激励功能呢?课题组对2012年全县小学六个年级秋季期末考试成绩进行调研,见表2:

从表2看出,语文科均分最高的是六年级的63.11,最低的是三年级47.07分;数学科均分最高的是一年级的60.22,最低的是四年级45.46分。比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考试成绩对学习态度影响表(一)问卷分析研究结果,以上考试成绩起不到ρ生应有的激励作用。

3科学制卷,促进学生良好学习态度的养成

进一步调研了解发现,目前,我县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平时使用的单元、期中和期末测试卷绝大多数来源于外购,这些试卷中不乏优秀试卷,但是多数题目陈旧、题量过大,容易使考试偏离教材中的知识点和课标的要求,有的外购试卷由于教材版本和学生基础等因素的不同造成难度过大,所检测内容严重偏离师生教学实际。少数学校期末考试也组织骨干教师命制试卷,但往往都是下载或照抄,东拼西凑组卷,考试针对性不强。考教脱节,学考脱节,以考代教,盲目训练,苦了学生,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制作一份考试卷呢?首先要学会编制“命题双向细目表”,命题双向细目表是教学与考试的桥梁,是试题编制的指南和标准,是命制考试卷的计划书和依据。研读课程标准,熟读教材,知晓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要掌握哪些知识内容,不同知识内容在该科教学中的相对重要性有多大,不同知识内容所应实现的知能目标是什么,预设试卷难度系数,预估考试平均分,是编制命题双向细目表的基础性工作。

第7篇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就半个学期过去了。在这半个学期的学习结果一一展现在了这长长考卷上…….

考试时我的心紧张极了,生怕考得不好。考完试后,我怀着充满信心又忐忑不安的心态等待着考试成绩的到来。到了发试卷的时候了,我屏住呼吸,等待着,我的心怦怦地跳着,就像装了十几只兔子。终于三门课的成绩都报完了!经过我几个星期的努力,我的成绩总算没有那么差了,可是我也十分不满意,因为我的语文成绩和科学成绩没有达到我理想中的目标。

在我的理想中我的语文成绩和科学成绩应该达到97分以上的,可是我却考了95分,考试卷上全部错了我不该错的题目,这要好好反思。总结反思,我觉得自己太马虎大意了,课堂上的学习态度还是不够端正和平时努力程度不够。面对这次考试,我要对自己发出警示,并鼓励自己。总而言之,失败了才会有爬起来的信心动力,才能使自己奋发图强,重新面对失败,站立起来,在以后的两个月里要付出的更多。继续努力吧!为将要迎来的期终考试做充分的准备远离自己的坏习惯,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有一句话说的好:失败是成功之母。

第8篇

【关键词】考点精通;全局统揽;浓缩引导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在初中语文总复习过程中,学生面对的是堆积如山的学习资料及紧迫的复习时间,心理压力可想而知,此时的语文教学要在相对短暂的时间内,以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系统全面地组织总复习,让学生能清楚地看到自身的进步,对于提升复习效果、缓解临考压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立足教材进行考点精通

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明确教材在语文总复习中的地位,随着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践行与深化,可能会在部分教师中引起某种误解,认为课本上的内容基本上不再进行考试,而采用题海战术进行总复习,但就大量的实践证明,教材内容依旧是考试中的重点,并且永远是考试的根源,课外所涉及的很多内容都是源于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深化变形而来,这就要求教师依旧要带领学生进行教材的系统性复习,这不仅仅是考试内容的要求,更是学生解题思维培养及解题模式组建的需求,将教材作为总复习的起点及终点。教师其次要带领学生进行考试内容的研究,以往届中考题的重点模拟练习,逐渐地实现对考点的精通及熟练应对,在全面系统进行教材复习的基础上,将重点放置在中考试卷的分析中,从试卷的题型布局、题目的形式、所考察的知识点、课外知识的比例及分布、考卷的评分标准等,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以中考试卷的发展变化等引导总复习更为有效的开展。

二、以全局统揽开展比较分析

语文知识是个较为复杂的整体体系,在整体体系之下又包含很多的小体系,例如修辞类知识体系、文体类知识体系及语法类知识体系等,这诸多的体系既具有各自的特点,又具体较强的联系性,在进行语文总复习时,教师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体系分成若干个小的知识体系,将小的知识体系看作为相对独立的整体,依据知识体系的特点进行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的系统复习,然后将小的知识体系依据其内在的关联关系,以融会贯通连接成语文知识体系的整体,例如修辞类知识体系下往往包含着比喻、拟人、拟物、象声等具体的修辞手法的表现形式及运用方式等,首先对其进行独立的复习运用,然后再对整个修辞类知识体系进行复习等。采用比较法是进行语文知识体系复习较为有效的方式,比较常常被称为是具有超强艺术效果的武器,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特别是总复习阶段的语文知识体系的全面复习,对知识点采用对比复习往往具有较好的复习效果,尤其是些困难程度较大且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等,例如象征手法与比喻手法的相同及差别,状语与定语的区别等,采用相似知识点的对比分析更能使学生全面地掌握各个知识点。

三、以文体区分进行专业表达

在中考考试大纲及考试要求中明确指出,阅读类题目的答题要有规范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重点学习的是记叙文、议论文及说明文,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组织开展总复习时,要结合具体文体的特点,在综合语段的基础上,就阅读题的分析方法及相关题目可能的回答方法等进行引导教学,重点地训练学生就阅读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及答题方法等,例如进行所阅读的文章的主题探究时,要让学生首先知道作品主题就是文章想要表达的基本的思想及重点说明的问题,是借以表达作者面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所给出的评价等,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中心思想概括方法的总结,建立起该类问题规范化的回答方式及回答的句式结构等。在总复习的过程中重视学生对象征、铺垫、设置悬念、一语双关、动静结合、借景抒情、总领全文及托物言志等在阅读题的解答中常见的专业术语等的使用,以创造出进行语文探究学习的氛围,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在充分理解基础上的掌握,使其在进行问题解答时更加地应对娴熟等,并促使学生尽可能地将多种专业化的术语应用于作文中,从而提升其作文的内容含量等。

四、以提要浓缩引导复习思路

任何文体的文章无论在内容结构及艺术手法上存在多大的差别,都可采用几个或者几十个较为精简浓缩的字对其进行总结,就如《岳阳楼记》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思想借用文章中作者自己的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便可以对其进行概括。因为在进行新课教学中,教师多采用提炼浓缩法并利用板书对文章主旨等进行归纳概括,在复习阶段依然采用该种方法,恰好帮助学生实现文章精华的再现及板书内容的再回顾等,从而调动起学生的记忆,以思维的拓展实现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及全面掌握。引导学生在进行问题回答中依然采用浓缩提炼法,强调对文章的开头总起句、文中的过渡句及结尾的总结句等明显段落信息的找寻,对于没有明显的提示信息的段落进行概括性语句或重点词汇的分析,以提升问题回答的准确性等。教师要对每个知识板块有可能的考点进行重点分析,综合学生的认知能力等,进行最佳的思路途径的选用,然后进行解题步骤及解题方法的总结,引导学生逐渐的构筑起自身实用的问题分析及解题思路等。

五、总结

初中语文总复习因面临的复习内容较多,可选用的复习资料较多,常常使学生感到力不从心,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对教材的重视、对复习思路的把握、对考试中常规阅读类题目的思考方式及回答方式等知识模型的构建等,引导学生开展全面系统但针对性明确的总复习,从而提升复习质量及复习效果等。

参考文献

[1]许昉.浅谈提高初中语文总复习效率的方法[J].新课程学习,2011(04).

第9篇

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文言文占据着语文文本的半壁江山,在高考试卷里,文言文阅读一直是同学们的拦路虎,尽管我们平时学习了那么多文言文文本,练习了那么多的文言文练习题,但是在考试或平时练习中总会碰到一些难解的字词句,平时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或靠老师解决。但是,在考试中,我们有时只能乱猜一气了。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韩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更何况是字词呢。因此,我们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把握就显得那么重要了,学会在无任何借助下,准确推断文言文中的字词句就成了一项重要的技能。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积蠡.认为文言文的推断文言文的字词句一定有内在的规律和技巧。现在总结一下,以供大家商榷。

首先,可以借助字词句所在的上下文本语境来推断。语言本身具有内在的规律,语言是线性排列的,因此,根据文本的语境推断词义是一种最好的方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例如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试题第21题,写弥子瑕的故事,根据文本阅读,知道弥子瑕是一个孝顺之人。但是古人赞扬一个人时,往往从忠孝两个角度来赞扬,既然文本前部分讲了弥子瑕为了母亲的病,而“驾君车而出”,那么文章下半部分一定会从“忠”的角度说,因此,考察“弥子瑕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就可以推知意思,更何况前文正好有一句“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与之对应。

当然,仅仅靠语境来推断还不能做到十分准确,那么我们还可以借助其他方法来推断。

其次,可以借助词或句子的构成来推断。古代文章讲究文辞典雅,文辞典雅首先体现在句式特点上。因此,文言文多使用并列式短语或对偶句或排比句。例如在《史记・屈原列传》就有一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根据短语句式特点,“信”和“忠”,“疑”和“谤”,义相近,又并列关系。因此,我们根据并列句式特点,可以推知“见”与“被”意思相近或相同。所以,我们对“见”字,可以推知是“被”的意思,进而,这句话也就容易理解了。

再如,2005年福建高考试卷第9小题的翻译“大明则王,小用则亡。”我们从句式特点,就可以推知,“大”与“小”相对;“王”与“亡”相对;“明”与“用”相对,因此,孝这句就可以推断为:“用在大处就可以称王,用在小处就会亡身”。

从词的构成来看,一些词或短语也可以用此方法推断。如:“文过饰非”、“国泰民安”、“否极泰来”等,我们根据词的并列关系,可以推断“文”与“饰”意思相对或相反,而此句最难理解为“文”字,因此,我们借助“过”与“非”的相对关系,我们就可以准确推断为“文”是“掩饰”的意思。这类的试题现象在高考文言文或文本阅读中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我们需要平时认真积累,在运用时注意灵活性就可以了。

又次,我们还可以借助我们平时掌握的词的活用现象和特殊句式来准确推断。如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的翻译题,根据我们平时掌握的名词的活用规律,我们可以准确推断“廷”“面”是名词作状语。这类名词做状语,翻译时一般是介词加原文中名词就可以了。所以“廷”可以翻译成“在朝廷上”,“面”可以翻译成“当面”。

再比如,2006年江苏省语文高考试题“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我们根据词的活用规律推断为“雨”为“下大雨”,“烈风雷电”可以翻译成“刮大风,打雷,打闪电”,“衣冠”可以翻译成“穿戴衣帽”。

又次,我们还可以借助古代文化常识来推断。如: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祉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一句,“交祉”一词的翻译,好多人把“交祉”一词翻译成“两脚”或“两腿”相邻。其实,如果根据文化常识,我们可以知道“交祉”是一个地名,王勃的父亲就曾经在“交祉”做过县令。比如:2004年浙江语文高考试题中“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一句中,“省”的翻译,好多人把“省”当作了名词,理解成了地方的行政区划,而这句话出自欧阳修的文章,欧阳修宋朝人,因此推知“省”只能做动词,不可以理解成地方行政区划,这是为什么?是因为“省”作为地方行政区划是从元朝才开始的。因此推知“省”不是一级地方行政区划。最后,我们可以根据造字方式来准确推断字词句的意思。比如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贸籴粮食”中“籴”的翻译。从造字方式看,可以知道“籴”是一个会意字。“籴”由“入”和“米”组成,既然“米”都进入了家,那么“籴”字就是“买进”之义了。

当然,我们还可以借助平时对一些重要实词和虚词的积累来推断。例如,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积累一些和官职有关的词,如:拜、授、擢、除、迁、任、罢、乞骸骨等。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