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31:3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战略新兴产业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9月8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下称《决定》)。
此前《财经》记者获悉,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已拟就《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下称《规划》)。
参与政策调研和文件起草的人士透露,《决定》此前已经在很大范围内征求意见。而《规划》内容还需补充完善,时司或将推至今年年底。
密集决策调研
决策高层第一次公开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2009年5月份。去年5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出席财政支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时强调,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9年9月21日和22日,国务院总理召开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听取经济、科技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与会者就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发表了看法。
11月3日,在向首都科技界发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将新兴战略性产业表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他强调,要逐步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科学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非常关键。
2010年2月,国家发改委会同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20个部门和单位成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研究部际协调小组”和相关文件起草组。
此后的3月~4月间,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思路研究部际协调小组成员部委开始了全国调研。由发改委等起草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代拟稿,亦同时征求各方意见。
参与调研的科技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陈志博士介绍说,调研分为区域调研和领域调研前后两个阶段。区域调研集中在三个区域:湖北、湖南作为中部地区省份代表,广东、上海代表发达地区,另外还包括东北地区。调研内容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技术创新、市场培育、人才培养、标准制定以及财税政策、投融资政策等。
回京后,调研组又分领域进行了多次座谈,部分企业家和科学家代表参加座谈,相关文件起草工作随后进行。
参与《规划》起草工作的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吴滨博士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涉及的领域,都需要较长时司的培育,大规模推广应用也需要一定时司。大家目前的共识是将《规划》内容写得实一些,强调针对性,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尽量避免政策“通用性”。据发改委宏观院产业所所长王昌林介绍,目前《规划》还在编制和研讨过程中。
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企业室主任张晓文对《财经》记者表示,相较于国务院的《决定》,《规划》涉及的内容更多更细,涵盖很多产业,包括较多技术性内容,目前还在研究和制订当中,计划于今年年底左右出台。
“七领域”版本演变
《决定》确定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
据《财经》记者了解,经广泛征求意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版本与此前相比有所变动,如海洋工程和航空业,目前都已并入高端装备制造业;新医药和生物育种扩展为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包含了原来的电动汽车,并在其中扩展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一项。
曾参与地方调研的科技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段小华博士对《财经》记者表示,相比此前版本,目前确定的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集成,这与各产业之间融合的趋势有关,也与带动一些领域发展的意图相关。
吴滨表示,在七大领域之下,还包括20多个重点方向,不排除其中的重点方向有所调整。
业内人士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以节能环保产业为例,2010年年初的《2008~2009年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中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1.41万亿元。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点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课题组测算,2015年环保产业产值可达2万亿元。
另外,“重点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课题组还预测,未来三年中国新能源产业产值有望达到4000亿元,2020年广义生物产业市场规模可达6万亿元。
扶持政策高含金量
《决定》在财政、税收、金融、国际化和市场等方面,都列出了扶持政策。《规划》则将对这些政策进行细化,比如在节能环保,能源价格、资源税收、新型商业模式等方面都需要配套政策支持。另外,新能源汽车的充电站建设、新能源的上网定价等,都将有所突破。
发改委宏观院产业所有关人士表示,《规划》中即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政策,最主要的还是财税扶持和优惠政策。
此次《决定》指出要制定完善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据了解,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是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的财税政策将参照和借鉴高新技术产业政策。高新技术产业目前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企业所得税方面。现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另外为鼓励自主研发,按照规定,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具体政策是,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人当期损益的,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增值税方面,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可享受一定比例税负之外的税款即征即退,但该政策只针对软件和集成电路生产企业等。
据段小华介绍,在组织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研发和市场培育方面,政府将出台不同以往的举措,眼下呼声较高的“重头戏”是财政和金融相结合的政策,它体现着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的耦合,可引导大量民间资本的跟进投入,包括资本市场、创业投资、产业投资基金等方方面面都要发挥作用。
据悉,在财政和金融政策方面,中央层面早已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设下伏笔。2009年10月底,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启动实施新兴产业创投计划,首批与北京等六省市合作,吸引社会投资参与,发起设立20只创业投资基金。该基金旨在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设立之初即募集资金约9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0亿元,相关省、市财政投入12亿元,社会资金近70亿元。
截至目前,20只创业投资基金中已有16只组建完毕,公开挂牌。
在8月28日举行的第五届中国金融市场分析年会上,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表示,战略性新兴
产业需要一个培育孵化的过程,初期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十分明显,政府参与创立的创投基金,就是要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问题。
此外,此次《决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融资方面也多有着墨,指出要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
协调政府与市场作用
段小华分析指出,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建立适应其发展阶段的科技投入政策。可以依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支持方式。比如科技公共投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阶段应当是新兴产业的形成阶段,即孕育期和成长初期。具体来说,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就处于新兴产业的孕育期,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则处在成长期,都需要加大扶持力度,而信自、产业则处于发展期,更要强调竞争。业内人士表示,说到底,就是在各个阶段如何去协调政府和市场作用的问题。
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企业室主任张晓文表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个重要原则是,政府不能管得太多。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不能像此前的4万亿投资计划那样,主要依靠政府投资,而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和企业的力量。
在中央层面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之前,全国很多省市的相关政策已先行。比如,8月30日湖南省下发《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所列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七个领域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和节能环保。这一版本与中央层面有所差别,后者包括的“新能源汽车”被“文化创意”取代。
新材料是高新技术的基础和先导,应用广泛,成为未来发展最具潜力的产业。
新材料是指那些新出现或已在发展中的、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未来的发展将以节能环保为前提,作为众多产业发展的基石,新材料将被我国重视并得以广泛使用。由于新材料下游行业涉及广泛,所以在“十二五”期间新材料的需求将是巨大的,业内人士预测未来每年对新材料的需求增长20%,这将是未来最具有活力和投资机会的产业之一。
战略新兴产业之新材料产业可细分为十二大类,由于篇幅所限,本文重点介绍三大领域。
首先是电子信息新材料领域。电子信息材料指在微电子、光电子技术和新型元器件基础三大类产品领域中所用的材料,主要包括单晶硅为代表的半导体微电子材料;激光晶体为代表的光电子材料;介质陶瓷和热敏陶瓷为代表的电子陶瓷材料;钕铁硼永磁材料为代表的磁性材料;光纤通信材料;磁存睹和光盘存储为主的数据存储材料;压电晶体与薄膜材料;贮氢材料和锂离子嵌入材料为代表的绿色电池材料等。这些基础材料及其产品支撑着通信、计算机、信息家电与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产业的发展。
该领域中,投资者可关注天富热电(600509),公司除主要从事新疆石河子市的基础能源供应外,近几年正大力布局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碳化硅(SIC)外延片项目、碳基材料项目、生物法制丙酮酸项目等高新技术项目。其中碳化硅项目经过3年建设,已完成产业布局,碳化硅主要是制造LED的最核心部件之一。公司成为国内唯一一家碳化硅外延片生产企业,在LED终端需求的爆发式增长预期下,预计未来将逐步释放利润空间。
其次是新能源材料。新能源材料是指实现新能源的转化和利用以及发展新能源技术中所要用到的关键材料,主要包括储氢电极合金材料为代表的镍氢电池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燃料电池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以及铀、氘、氚为代表的反应堆核能材料等。新能源材料同时具有七大新兴产业中的新材料、新能源概念,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投资者可重点关注矿业(000762),公司主营矿业开采,目前拥有锂储量全国第一、世界第三大的扎布耶盐湖20年开采权,碳酸锂储量约为240万吨。公司还将整合其他的盐湖资源,并有望成为国内乃至全球最大的锂生产商。一旦动力锂电池实现大规模应用,公司有望成为最大受益者。
最后是高性能结构材料领域。结构材料是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材料,是支撑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电子信息、能源动力及国家重大基础工程建设等领域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目前国际上竞争最激烈的高技术新材料领域之一。随着工业化的迅速推进,对工程结构材料的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高性能结构材料的发展不仅对国家支柱产业起到关键作用,而且还带动一大批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新一代高性能结构材料发展的主要方向,是研制与开发具有高比强度、高比刚度、耐高温、耐磨损、耐腐蚀等性能结构材料。主要分类包括金属类工程结构材料、先进陶瓷材料、高分子合成材料和复合材料。在这一领域中,建议投资者关注中钢吉炭(000928),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炭素制品生产企业,目前总产能每年15万吨,产品达到11大类56个品种,公司参股30%的江城碳纤维公司2012年年产能将达到2000吨,成为国内重要碳纤维生产基地,未来公司的盈利有望不断改善。
新材料是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的基础,在发达国家已成为一个具有技术和商业竞争力的产业之一,我国对于新材料的发展才刚起步,所以这一产业具备长期的投资价值。
新能源汽车
随着国际油价的飚升,各国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建造已紧锣密鼓地展开了。我国已明确指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代表未来汽车发展方向,这已成为市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战略调整的制高点。
在“十二五”规划中,新能源车产业被描述成“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路径趋于明晰。科技部提出和新能原汽车发展目标为,到2012年,国内有10%新生产的汽车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按届时汽车年产辆为1000万辆计算,我国新能源汽车要达到年产100万辆的规模。再从国家和地方先后出台的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和税费补贴政策中可以看出,政府将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巨额财政补贴。
仔细考察这一产业,你会发现,与之相关的产业链很长,由于所处的行业位置差异较大,不同产业链的获益程度相差颇多。专家们大多认为,产业获益的排序基本是电池、电机、电站等零部件和配套部门最优,整车厂商次之,上游的原材料领域再次。
投资者可以看好核心零配件企业和整车生产。首先,新能源汽车产业使用的电机、动力电池等核心部件毛利率接近50%,且市场空间巨大。以电池为例,电池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最重要也是最有投资价值的一环。与传统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性能基本决定了整车的驾驶性能,按每辆新能源混合动力汽车电池成本6万元计算,电池厂商将迎来303亿元的市场份额,从目前的十几亿元到2015年的约325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超过50%。
在电池行业中,锂电池将迅速替代镍氢电池成为主流汽车动力电池,投资者可关注江苏国泰(002091),该公司是国内生产电解液的龙头企业,锂电池电解液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30%,有望凭借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大规模应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而且从2011年开始,公司新能源业务将从单一的电解液扩展至电解液核心材料六氟磷酸锂和正极材料(锰酸锂、三原材料、磷酸铁锂),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其次是汽车电机行业,投资者可关注卧龙电气(600580),该公司业务包括电机、铁路牵引变压器、蓄电池以及贸易业务。未来几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汽车电机、变压器业务有望持续保持高景气、高增长,而且公司是唯一一家有两种类型电机享受国家补贴的公司,公司作为少数几家具备高效电机生产能力的企业,有望占有更多市场份额。对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明晰也将利好整车生产厂商,5年50万辆的高速成长将带来近千亿的市场规模。在纯电动汽车方面,我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就客车企业来而言,可关注中通客车(000957),公司是国家和交通部定点生产客车的骨干企业之一,公司自主研制的混合动力客车应用了国家“863计划”研究成果,公司还生产纯电动客车,代表了目前我国纯电动客车的最先进水平,作为城市公交客车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关键词】 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匹配战略
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展主体的逐利性导致的短视行为。企业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最重要的主体,必须依靠企业的商业化运作才能将这些产业变成现实,但企业“通常并没有打算要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促进了这种利益至何种程度。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因为外部性、公共物品、垄断、信息不对称及分配不平等原因存在“市场失灵”,加上我国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主体欠发育和市场分割的现状,企业、部门等发展主体极易产生一系列的短视行为。
2.“利益割据”。与企业一样,其他主体参与的目的也往往是满足其利益需要。既为利益,互相之间就难免有矛盾甚至冲突,所以相关各方利益割据现象普遍存在,有的甚至还很严重。2009年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进入相关各方的视野,尤其是新能源产业,被注入极大热情。许多地方政府加速出台发展规划,密集推出扶持政策。2009年12月,江西省出台了全国第一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2010年2月,辽宁省提出《辽宁省新兴产业指导目录》。同年3月,山东省正式提出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幅在20%以上的目标。同年4月,湖北省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技术领域目录”。虽然各种规划、政策相继出台,但正如一些学者所分析的那样,“由于涉及多技术、多业务、多部门和多地区的分工协作,价值链分布交错而伸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的利益之争正悄然升温。
3.形式主义。一是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貌似节能环保型,实则未必。一种产品是否做到节能环保,不仅要看它的使用过程,还要看它在制造过程,以及生产这种产品所需要的生产技术本身;二是一些地区为了节能环保而节能环保,忽略了我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初衷是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如果像美国生态经济学家Herman Daly说的那样,人类活动要符合稳态经济模型,要取得繁荣,就必须使生产与消费过程中的物质流量最小化,生产能力应保持在最低可能的水平以避免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这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本就不是真正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只是一些落后产业的死灰复燃;三是某些地区、行业、部门等不顾自身实际大搞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果得不偿失。
4.产业发展不协调。资源有限且在使用上具有排他性,所以必须统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发展。一些地方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其虹吸效应,把过多的资源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致使其他产业得不到有效的资源支撑,发展不良甚至萎缩。比如产业间的智力外流,即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从业人员盲目地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靠拢、转移,或者盲目的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生搬硬套地发展自身产业,造成浪费。这其中当然有市场的原因,但也有政府的原因。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产业的智力外流不仅损害了智力流出产业的发展,最终也不利于智力流入产业的发展。
5.风险性较高。风险就是不确定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在产业成长初期,面临着技术、产权、市场、战略、政策等方面众多的不确定性,这些严重影响了参与主体的积极性。
二、解决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加强国家和政府的科学调控。这里的科学调控是指在市场失灵的地方如立法、政策制定、产权划分等领域适当的发挥政府的作用,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既不能无端干涉参与者尤其是企业的正常经济活动,也不能对参与者的短视行为置若罔闻,更不能“该管的地方不管,不该管的地方瞎管”。不仅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制度环境、政策环境、法律环境,还要理顺政府、企业、产业、部门等相互间的利益关系,严防“利益割据”,使参与各方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优势互补。
2.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2010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已确定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我们应当参考、借鉴发达国家战略性新兴的产业的发展实践,摸清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规律、发展经验和发展问题,同时结合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阶段的发展实际,做到洋为中用。此外,还要研究怎样协调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发展,怎么处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社会事业的关系等等。尤其要注意的是,不同产业的价值链的构成不同,同一环节在各行业中的位置和权重也不同。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尤其是能够长期保持的优势就来自这些“战略环节”,产业的优势同样源于该产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抓住了这些“战略环节”,也就抓住了整个价值链。但是,具有较大规模的企业则可以通过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在相关行业中进行扩散和移植,从而提高其竞争优势。所以要研究清楚不同战略新兴产业各自价值链中的核心环节是什么。
3.选好匹配战略。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与其他国家、其他地区、其他行业比是应该的,但不能盲目地乱比,应根据自身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发展阶段和发展状况,统筹考虑未来发展趋势、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资源禀赋等实际条件有组织有计划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要注意从整个产业链出发判断是否符合相关要求,切不可一哄而上。虽然竞争优势=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机会,但并非所有的机会都是机会,只有那些符合自身条件尤其是自身优势的机会才是真正的机会。还需引起注意的是,可得性、独占性是战略性的重要因素,如果某种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发展主体而言可望而不可得,或者不具备一定程度的独占性,抑或较容易被别人替代、模仿,那么,这种产业就不是该发展主体的战略性产业。
4.协调不同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但产业关联度大而且产业链长,如果孤军深入,则很容易被其他产业围猎,也容易导致本产业链价值缩水,难以为继。只有各相关产业密切配合、优势互补,形成合理的产业集聚,才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必需的产业环境;才有形成外部经济,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成本;才能推动战略性新兴技术、项目的传播扩散,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才能实现产业化分工协作,推进产业整体优化升级。
5.降低不确定性,减少风险。提高制度安排、政策制定、法律法规等的前瞻性,保持其稳定性和连续性,减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风险。比如产权问题,就有学者认为,“我国当前矿藏开采中的资源严重浪费现象,是矿藏资源的价格被扭曲,没有真实反映资源的真实价值,如承包权太短、资源产权不明确、政策时常变化、地租过低等,致使人们采取竭泽而渔的方式开采。我国能源中使用的低效率,与我国长期对能源价格的高度控制密切相关。各地对水资源的大量浪费或使用中的低效率,是水资源的定价过低,没有反映其真实稀缺程度的结果。”所以,一定要把相关的责权界定清楚。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实现产业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科学发展的可行之路和重要途径,只要我们加强理论研究,大力支持发展,就一定能实现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5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有媒体解读,在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稳增长的重要举措之一,将为经济平稳增长注入“强心剂”。
《规划》的虽然有稳增长的现实考虑,但发展新兴产业绝不是短期的投资行为,其意义在于通过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为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慎防走传统产业钢筋水泥投资的老路,只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新兴产业成长规律,将资金引向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关键环节,着重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体系,才有可能在更高的技术和水平上长期实现稳增长的目标,并从根本上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举措,也是把握新一轮技术革命机遇,推动重大技术突破,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提高在新一轮国际竞争地位的长期战略任务。
在推进落实《规划》,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值得重点关注。
力避政府替代
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应普遍遵循的一个原则是,政府不应该试图替代市场的作用,尤其应避免在项目选择和资源配置上由政府替代市场。
过去在发展传统产业过程中,惯于采用政府投资代替市场投资的方式,且过于追求规模经济效应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结果造成了较大规模的投资浪费,也形成了一大批项目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规划布局中,应充分尊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身发展规律和市场需求规律,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的作用应该是在市场激励不足的时候,为其提供补充。如建设和完善与新兴产业有关的各种要素市场,充分引导企业和社会投资,让科技和资本有效结合,发展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避免政府替代并不是政府就不作为了,相反,处于培育和成长期的产业更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通过政府部门产业政策的实施、引导和整合资源,调动市场力量,往往会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比如上个世纪的美国在支持互联网和新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美国政府为鼓励研发和创新,给产业发展提供了非常宽松的税收等政策环境,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实力雄厚的资本市场和异常活跃的创业投资的作用,依靠完善市场机制推动并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此外,新兴产业还存在基础设施和产业链配套条件不成熟、相关政策和制度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政府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规划加以引导、扶持和规范。
力避模仿老路
过去在传统产业发展过程中,基本上走的是基于低人力成本的规模扩张,技术上跟踪、模仿和被动接受技术转移的发展路子。这使我们的制造业因缺乏核心技术,长期被锁定在产业链的低端,并陷入低成本的陷阱。
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之一在于,从以往的基于资本和劳动力积累的投资驱动型增长转向基于创新的生产效率提高的增长。新兴产业快速而密集的技术创新为我国突破低端锁定提供了难得机遇。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强调技术创新的驱动,它们是新兴产业与科技产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是随着新的科技成果、新兴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而出现的新兴行业,是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产业,代表了先进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方向。
当今的世界经济强国无不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美国自不必说,日本战后一直坚持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发展路线,实施技术追赶型战略。直到本世纪初,这一路线发生了很大变化,日本政府提出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不是单纯的技术追赶,而是“增量创新”和“破坏性创新”,创造立国不只限于技术创新,还包括了企业经营创新、公共部门制度创新和个人意识创新。
立足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要注重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也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只有对创新战略进行系统规划和实施,才有可能在前沿性技术和突破性发现出现时,及时把握。苹果的成功不仅在于通过技术创新给予了良好的用户体验,更在于“终端+渠道+内容”的产业链整合模式创新,以及与软件开发者共同分成的商业模式创新。
到2020年,中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新的驱动力来自于各种形式的创新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过去中国制造的优势是低人力成本带来的红利,未来可能是来自对创新战略进行系统规划和实施产生的创新红利。
从当前来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是要注重规模的扩张,而是要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完善,特别是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布局。从国际上看,专利的布局已经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发企业抢占制高点的首选策略。来自知识产权局的数据表明,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新兴产业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速超过了10%,而同期其他领域发明专利申请总量却无明显增长。其中,移动通信长期演进技术(LTE)每半年发明专利申请量的增幅达到了50%以上。我国已经涌现出中兴、华为这样的技术创新领先企业,2011年中兴专利申请量2826项,在个人公司全球专利申请中排名榜首,华为凭借1831项专利申请名列世界第三。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最为密集和活跃,如果能够在基础相对较好的这些领域把握创新的先机,在技术进步和创新溢出效应的作用下,我国企业就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并为打破低端锁定、实现产业价值链的整体跃升创造条件。
营造良好环境
很多创新是通过创业实现的,提到美国的硅谷,人们都会想到它一直以来都是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从20世纪60年代集成电路的诞生,到70年代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80年代个人电脑的兴起,以及90年代互联网创新的浪潮,硅谷孕育和壮大了一波又一波的新兴产业。
进入21世纪后,硅谷又成为清洁技术和新能源产业的集聚地。分析硅谷的创业环境和发展特点,对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重要借鉴意义。硅谷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创新和创业的文化。这里面首先是鼓励创新,允许失败的文化环境;其次,它形成了以风险投资为代表的创业资本投资环境,为新兴产业成长提供所需的金融支持;再次,就是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它使硅谷能够形成一个低成本的创业环境。
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是经济转型的突破口
新兴产业一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新的科研成果、新兴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或新的市场开拓而出现的新产业或产业群体。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则代表那些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科技进步有着决定性影响处于战略地位的那部分新兴产业。
在当前产业升级、消费升级的背景之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经济转型的突破口。短期内,新兴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主要体现在投资上;从中长期来看, 随着新兴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其有望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势
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丰富的资源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在生物、新能源以及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中国具备较强的资源优势。中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建立了全球保有量最大的农作物种质中国太阳资源库与亚洲最大的微生物资源库。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上,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日照小时数在 2200 小时以上,全国陆地加上近岸海域可利用风能资源共计约 10 亿千瓦。 在电动汽车发展上,电动汽车的关键零部件所需的原材料,如锰、铁、磷、钒、稀土等在中国是富产资源;电力供应充足,电力来源广泛,可以充分利用多种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支撑新能源电动车的发展。
在部分新兴产业领域,中国已经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中国已形成规模较大、体系相对完善的新能源产业,光伏电池产量居世界第一,太阳能硅材料国内自给率达到了25%,太阳能热水器年产量占全球首位,风电内资与合资企业产品装机容量超过外资企业,具备每年生产6-8台套核电设备的能力。全球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应用试验示范计划, 自2011年起在全国 13 个城市逐步推进。
从技术基础看,中国在部分新兴产业的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相对较小,甚至中国动力电池关键技术、关键材料还取得领先优势。如在电动车上,产品研发与国外先进水平比较总体相当,车用电机与国际先进水平差是为数不多的具备一定技术能力的产业领域。在物联网技术差距不大,研发已有十年,一批关键技术取得重要进展,已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
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引擎
从理论上来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多元性主体健全发展的“蓝海”,为中小企业投资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有经验研究表明,在企业开辟的新项目中,86%的“红海”业务带来39%的利润,而14%的“蓝海”投入却能带来61%的利润。
依照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到2015年要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要力争达到15%左右。相关统计显示,目前该比重仅为3%左右,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必将带动相关行业的上下游,使得上下游得到纵深发展,释放出巨大的经济助力与投资机会。
迎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挑战
虽然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挑战与风险。
危机催生新产业革命
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影响,各国都在寻找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开始大力关注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美国、日本、欧盟等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已经基本结束。在经济增长方面,如果再依靠传统模式,通过资源和要素的投入来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难度很大。所以,技术革命是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的深层次的动力。”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财政金融研究室负责人张岸元分析认为。
张岸元举例说,进入新世纪以后,美国经济之所以能持续较快增长的重要原因就是有了互联网的技术,也就是说,IT革命带来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有学者在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原因时甚至认为,金融危机之所以在这个始点上爆发,就是因为IT革命引起的新的经济增长的动力在逐步减低,而在这个始点上又没有新的突破,但是与之相应的金融扩张却仍在继续。美国政府在采取拯救金融机构等应急措施的同时,希望通过节能环保等能源领域的革命能带动美国走出这场危机。“从历史上看,每一次走出经济危机靠的都是技术革命。”
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据中国科技战略研究院产业科技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刘峰介绍,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呈现出新的趋势。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纳米、生命、信息、认知科学的融合,推动着人类整体认识能力的飞跃。同时,科技成果产业化周期缩短,造就了新的产业发展和超越机会。
刘峰梳理了当前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首先,技术创新和应用是新兴产业的驱动力。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相应领域的重大科技突破的基础之上。其次,有效的市场需求和产业基础设施对新兴产业发展至关重要。新兴产业一般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萌芽期,在基础科学和应用成熟度之间有较大差异,市场上存在许多相互竞争的技术,产品创新速度快,技术风险高,如何形成有效的市场需求,建设完善产业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是其最终能否发展壮大的必备条件。再有,政府强有力的扶持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新兴产业在其发展初期,大多为缺少竞争优势的弱势产业,对这些产业进行必要的培育和扶持,是促使它们
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
各国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
在刘峰看来,政府的扶持的重点至少包括4个方面:一是相关配套政策体系的建立;二是更多地表现在对这些产业的技术研发、支撑体系建设等创新投入上;三是注重产业链整体技术突破和联动发展;四是引导新兴产业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和集聚。张岸元也认为,政府的扶持主要表现在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方面。政府的制度、规定和规制在引导技术研发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政府可以通过规制的调整,在较短时间内人为地创造一个新的市场。而且,通常是通过政府的规制和疏导,调整力量,形成新的游戏规则,人为地创造需求。
各国抢占战略制高点
美国:奥巴马政府十分强调新能源、干细胞、航天航空、宽带网络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明显看出美国期待着以新能源革命作为整个工业体系新的标志性能源转换的驱动力,发动一场新的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的总体革命。
日本:把重点放在商业航天市场、信息技术应用、新型汽车、低碳产业、医疗与护理、新能源(太阳能)等新兴行业。还制订了长期的战略方针“技术创新25”并加以实施,成为日本的长期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指南。
英国:为了应对目前的经济衰退,启动了一项批量生产电动车、混合燃料车的“绿色振兴计划”,希望经济尽快以“低碳经济模式”从衰退中复苏。
德国:政府批准了总额为5亿欧元的电动汽车研发计划预算,支持包括奔驰公司在内的3家研究伙伴,计划在2011年实现锂电池的产业化生产。
韩国:制定《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将绿色技术、尖端产业融合、高附加值服务等三大领域共17项新兴产业确定为新增长动力。
中国:高度重视信息网络产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中的作用,并将之提升到新兴战略性产业“引擎”的高度。
“从历次大的经济周期看,都是以基本资源和能源改变、若干标志性新兴产业兴起为核心特征,最终引发全球各国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大的流动,形成新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模式。所以,金融危机后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各国走向经济复兴的选择和重点,必然将改变世界经济增长的轨迹和旧有的格局。”刘峰说。
全球新兴产业发展趋势
谈及全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刘峰预测:“全球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等领域。”
信息技术在驱动了上一轮技术革命以后,势头始终不减,新一代宽带网络、智慧地球、云计算、系统级芯片等新技术、新应用极有可能推动信息产业实现新的质的飞跃。信息技术同时还会带动互联网、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多个产业强劲增长,创造新的商业模式。
以核能、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将持续突破,下一代核电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无疑将改变整个能源体系,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的下降速度极可能大大超出预测,以智能电网、大规模储能电池为代表的配套技术良好的预期将进一步拉动新能源提高在能源结构中的份额。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主要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其未来发展潜力很大,将会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和引领作用。现阶段国家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以下七大产业,分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
二、唐山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概况
(一)区位优势。唐山地处交通要地,南临渤海,北依燕山,东望秦皇岛,西邻北京、天津,是华北地区衔接东北地区的咽喉地带。其铁路、公路、高速公路、港口相互交织,形成了七通八达的陆地交通网络,为唐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奠定了基础。
(二)产业优势。目前,唐山发展从优势产业着手,力争3~5年实现“5+5”的新型现代产业格局,即重点打造五大支柱产业,着重培养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五大支柱产业分别指精品钢铁、先进装备、精细化工、新型建材、绿色能源;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指节能环保、电子信息、高端陶瓷、新材料、现代物流。此外,唐山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呈较快发展态势,2014年实现增加值130.43亿元,较去年增长了20.1%,对唐山市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政策优势。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即要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又要设立产业投资基金。2014年,唐山市重点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123项,总投资1,236亿元。2013年有34个项目列入了国家和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计划中,争取到1.22亿元的专项资金,这充分表明了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视,同时这些政策也将为唐山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强有力地支撑。
三、唐山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唐山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重工业城市,近几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但其产业结构的发展却依旧不够均衡,传统产业产能依旧过剩,新兴产业发展不足。2014全年唐山生产总值6,225.30亿元,总体较2013年增长了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足9%;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58%;第三产业增加值约占GDP的比重33%。由此可见,唐山市三大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增加值虽较2013年下降1个百分点,但在唐山市经济总量中仍然占较大份额,仍是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第三产业虽稳步发展,但与全国平均水平仍有一定差距。
(二)产业基础薄弱。从新兴产业的数量与规模两方面来看,唐山市的新兴产业与发达地区或河北省发展较好的石家庄市和保定市相比较差距仍然很大,不仅数量少,投资规模小,且对产业的带动较小。虽然201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有所增长,但是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仍然很小。2014年全省共组织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69家,唐山市只有122家,而石家庄市有321家,差距仍然较大。
(三)企业科技投入不足。从企业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企业中拥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所占比重、高新技术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例来看,唐山市远远低于石家庄市。在创新成果方面,2014年唐山市发明专利申请量不足全国总量的1%,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四)创新能力较弱。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唐山市科技创新人才的主力军中本科生占76%的份额,研究生学历的只有8%,由此可见,唐山市以本科学历的人才学历结构为主,研究生这类高层次人数严重缺乏,创新能力较弱。
四、对策建议
(一)制定发展纲要,政府正确引导。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有效需求的形成,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唐山市出台了《十二五规划纲要》。除此之外,政府通过帮助企业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对新产品的开发者和消费者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政府开展示范工程以及政府采购优先考虑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等综合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能力大幅提升。
(二)立足产业优势,加强规划与布局。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有机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既要依托传统产业,又要升级优化传统产业。加强规划与布局,形成良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结构。着力打造五大支柱产业,分别是精品钢铁、先进装备、精细化工、新型建材、绿色能源,重点培育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是节能环保、电子信息、高端陶瓷、新材料、现代物流,力争早日形成“5+5”新型现代产业格局。除此之外,要抓紧出台市级层面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指导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对优先培育的产业领域定位要准,对产业发展区域规划布局要合理,进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
(三)增加科研投入经费,推进产业科技创新。政府要积极正确引导企业增加科研经费支出,完善“两个平台”。一是企业技术创新平台;二是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通过借鉴国内其他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不断发展完善自己,可以考虑设立专项资金、知识产权奖励机制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同时,加快完善唐山市与北京市、天津市之间便利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好科技支撑硬环境。以构建科技金融与科技信息平台为着力点,完善科技服务。
后金融危机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世界各国重振经济增长、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新高地的重大战略[3]。近年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热度持续升温,作为其支撑的战略性新兴矿产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1.1战略性新兴矿产的内涵国内外学者对于战略性新兴矿产概念的研究不可胜数,张福良、何贤杰等[4]对其进行了较为完整的总结,并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将“战略性新兴矿产”定义为:在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社会发展阶段,由新技术革命导引,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和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求的新能源矿产、新材料稀有矿产和新功能矿产。笔者在前人定义的基础上认为战略性新兴矿产应该具备以下特征:①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②应用领域尚未完全开发且目前消费主要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③在新兴产业中应用的可替代性差。
1.2战略性新兴矿产的分类战略性新兴矿产目录的界定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前提性、基础性工作,是制定战略性新兴矿产发展战略、规划和有关法规、技术标准的基础,是一个战略层面的问题[5]。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发改委公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将战略性矿产与七大新兴产业分别对应,初步制成表1。需要指出的是,表中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涉及矿产资源的总结尚不完全,有待进一步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的矿产资源范围广泛,将各矿种与上述战略性新兴矿产应具备的特征一一对应,考虑到大宗矿产的应用历史悠久且其消费并非集中在新兴产业,不完全符合特征,因此本文未将其纳入战略性新兴矿产的范畴。将剩余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矿产划分为四类。①稀有金属:稀土、钨、钼、钽、铌、锆、铟、锗、镓、钴、锂、钛等;②贵金属:银、铂族元素;③非金属矿产:硅、硼、石墨、高岭石、金刚石等;④新能源:天然气水合物、页岩气等。应当注意,战略性新兴矿产的概念是动态可变的,因此其矿种的选择应根据技术革新、资源勘查开发及市场供需形势等因素定期进行重新厘定。
2战略性新兴矿产资源的形势
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的矿产资源种类丰富,相对于大宗矿产而言,稀有金属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新兴产业,且在新兴领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以及长期存在的资源刚性需求,这类稀有金属因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6],其发展空间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息息相关。本文将重点分析几种典型稀有金属的资源分布及供需特点,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相关资源战略提供依据。分析表2数据,总结战略性新兴矿产资源存在以下特点。1)资源分布不均,供应高度集中。战略性新兴矿产资源普遍存在因资源分布不均匀而导致的产地单一特点,九种矿产的三大资源国储量之和占全球总储量的平均比例为77%,产量平均比例为76%,供应呈现高度集中的形势,存在安全隐患。2)战略性新兴矿产资源呈现供需分离的格局。战略性新兴矿产资源的供应主要来自中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南非等国,消费则集中在中国、美国、日本及其他亚洲和欧洲国家,打破了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仅作为初级原料供应者的格局,随着全球多领域新技术的不断融合创新,部分战略性新兴矿产资源的消费版图正在悄然改变。3)中国战略性新兴矿产的品种比较齐全。中国是矿产资源大国,据美国地调局数据,表2所列战略性新兴矿产中储量排名第一的有稀土、钨、钛、镓、铟,其中钨、镓和铟的储量占比均在50%以上;锂和锗的储量排名全球第二,分别为27%和41%;锆和钴的资源比较短缺。综合来看,我国的战略性新兴矿产种类比较齐全,在国际竞争中有一定的优势地位。4)中国对战略性新兴矿产的需求很大。上述战略性新兴矿产的消费大国行列中均可发现中国的身影,其中全球稀土、钨、锂、锆、钴的第一消费国都是中国,可见中国对战略性新兴矿产的需求强劲。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锆、钴均属短缺资源,二者的储量占全球比例仅为1%,而中国却是全球最大的锆、钴消费国,消费量分别占全球的53%和32%,巨大的供需缺口导致这两种资源的对外依存度极高,对相关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3中国战略性新兴矿产资源的调控对策
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是世界主要国家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共识。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在深刻调整中,以绿色化、智能化为特征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初见端倪。世界主要国家为尽快走出危机冲击,抢占新一轮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制高点,纷纷将注意力转向了新兴产业,加大对绿色能源、节能技术、下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领域研发投入力度,并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美国推出《振兴美国制造业框架》,提出“再工业化”,建设“岩上之屋”,不仅是为传统制造业,更重要的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通过新一轮技术革命成果引领新兴产业发展,重新拥有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工业。新能源产业是其中一个重要领域,奥巴马政府通过了“美国新能源计划”,宣称未来十年将在绿色能源领域投入1500亿美元,创造500万个新就业机会。英国推出了气候变化税、排放贸易机制、碳基金等政策工具,支持企业减少碳排放量,促进商业性低碳技术开发利用,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加大对生物产业支持力度,计划10年内在癌症和其他疾病领域投入150亿英镑用于相关生物医学研究。日本把“低碳革命”作为“投资未来”的最核心内容,重点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其经济产业省提出,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新车总销量比重提高到50%,2030年提高到70%;通过实施“绿色税制”(对购买环保汽车的消费者免除车辆购置税和重量税)和提供财政补贴等方式,日本混合动力汽车已实现产业化。俄罗斯则在2009年6月宣布将投资2000亿卢布发展纳米技术,使其成为国家“科技战略的火车头”,并计划到2015年使俄罗斯纳米技术产值达到1万亿卢布,在国际纳米技术市场所占份额提高到3%。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但在发展中也有不协调之处,仍面临许多问题和矛盾。一是粗放型发展方式带来巨大资源环境压力。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靠消耗大量物质资源来实现。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2009年中国消耗了世界钢铁、水泥总产量的50%,能源总产量的18%,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居世界之首,但是中国的GDP只有世界总量的8%左右,外贸出口只占全球的9.6%。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导致我国环境不断恶化。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制约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实现未来低碳经济的目标,至少需要60多种骨干技术支持,其中有42种是中国目前不掌握的核心技术,这表明我国推进节能减排70%的核心技术需要“进口”。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导致我国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大多处在国际价值链的低端环节,难以控制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不能有效维护自身经济安全。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深度融合的产业,具有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资源能源消耗少、污染排放低、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特点,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代表着未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在突破核心技术方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体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要求。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迫切需要。目前,在汽车、钢铁、纺织、装备、船舶、电子、轻工、石化、飞机等传统工业领域,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多将研发、设计等高端环节部署在本国,保持着对产业链的核心控制力。我国在这些行业领域缺乏核心竞争力,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许多领域,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较小,某些领域甚至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目前我国在新一代移动通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基础芯片、高速铁路、电动汽车等许多技术和产业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的技术积累,某些领域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为中国实施“弯道超越”带来重大契机,中国迫切需要抓住这一机遇,紧跟世界产业发展新趋势,通过开展前瞻性研究,突破核心技术,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努力抢占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制高点。
着眼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经过一年多酝酿之后出台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和发展重点,有助于解决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决定》确定了我国现阶段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并对每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所包含的具体门类做了一定程度的细分,有助于进一步统一认识,明确方向。各省市可根据国家总体部署,结合当地产业基础、比较优势和经济长远发展要求,确定本省市重点支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细分领域,引导社会资源的有效投入,加快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推动解决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决定》指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同时也面临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少,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支持创新创业的投融资和财税政策、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决定》围绕这些突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意见和措施:
一是强化科技创新,着力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环节。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些领域在规模上虽已经跻身世界前列,但组装加工能力强,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仍主要依赖进口。因此,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着眼于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快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积极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通过自主创新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是培育良好的市场,充分调动企业发展积极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往往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走向市场需要克服消费观念、技术瓶预、生产成本、配套设施等一系列障碍,需要经历较长的市场导入期,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推动应用示范、标准制定和基础设施建没等,显得尤为必要。《决定》提出,组织实施全民健康、绿色发展、智能制造、材料换代、信息惠民等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引导消费模式转变,培育市场;
鼓励绿色消费、循环消费、信息消费,创新消费模式,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现代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等,创新商业模式,拉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优化市场准入的审批管理程序,规范市场秩序,为企业健康发展创造所需的环境。
三是深度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许多技术尚属于世界前沿,是全球第四次技术革命中需要重点突破的技术领域,尚未形成国际主流的技术路线和产品,深化国际合作是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承要途径。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克服目前我国企业开展国际合作中反映出来的合作形式单一、不注重前期技术合作、不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开拓顺畅的国际合作发展渠道,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发挥各种合作机制的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切实提高国际投融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大力支持有实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跨国经营,培育国际化品牌。
四是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需要政府给予强有力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也需要广大社会资本的积极投入。目前我国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融资体系尚不完善,比如发达国家新兴产业融资的一个重要渠道是风险资本,而现在我国风险投资体系尚不健全,虽然社会上的资本很多,但缺少让游资进入战略性新兴企业的渠道和机制。所以,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形成有效引导和有利于发挥社会投资积极性的政策体系,构建一条让风险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渠道。
五是大力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和条件。我国现行许多体制机制是在工业经济时代,用二百多年时间发展而来的一套体系,这套体系适用于工业经济,但不适用于知识经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创新突破,包括建立健全创新药物、新能源、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税费调节机制,实施新能源配额制,落实新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加快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建立促进三网融合高效有序开展的政策和机制,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空域管理体制改革等。同时,要加强宏观规划引导,加强相关规划和政策的衔接,形成合力,统筹推进。
北京要抓住契机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北京加快推进世界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世界城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成为全球科技研发中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应有之义。
北京人才、技术密集,高技术产业发达,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009年北京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352.9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9.4%。在高技术产品方面,北京计算机国内市场占有率、手机产量稳居国内第一,软件收入约占全国的1/5,集成电路设计收入占1/3。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技术产业具有较高的重叠率,北京良好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基础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造了优良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