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31:3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信息技术培训方案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培训对象:各农场学校教师,每学校3-5人.
二,培训地点:海口市海秀路87号新南洋大酒店办公楼六楼百灵电脑培训中心
三,培训时间:每期8天.
四,培训内容:(具体内容见附件)
教学课件制作,常用工具软件的操作,网络知识,各种电脑外接设备及多媒体设备使用,多媒体设备日常维护知识,基本的多媒体设备维修知识.
五,培训目标
会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会利用常用办公软件进行日常电脑维护,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会使各种多媒体设备,能懂得日常多媒体设备维护常识,能够对多媒体设备进行简单的维修.
六,每期人数:每期48人.
七,培训方式:实践为主,教学理论为辅.
八,培训费用:400元/人(包括教材及办证费用)
九,培训食宿安排:60元/人/天(包住宿及一日三餐)
住房标准:二星级双人标准间伙食标准:中餐,晚餐八菜一汤
十,证书颁发:培训结束后通过考核合格者,即可获得海南省人事劳动保障厅颁发的《计算机职业技能培训结业证书》.
十一,培训环境及实验场所:
电脑培训教室一间(教室装修豪华,铺地毯,4部新空调)
教学设备:学生机:人手一台(配耳机)服务器:2台
教师机:1台网络教学软件:1套
海南百灵软件工程有限公司
附件:
骨干电脑教师多媒体设备使用培训内容
一,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
1,使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教学课件.
2,格式设置和美化演示文稿.
3,动画效果和超级链接的设置.
4,在演示文稿中插入图形,视频和音频对象.
5,其他高级功能应用.
二,操作系统及电脑日常维护
1,电脑硬件基础知识,原理及选购,硬件组装.
2,电脑日常保养.
3,软件的安装:包括操作系统,驱动程序和一般应用软件的安装.
4,操作系统的日常维护.
5,常见电脑故障和处理办法.
三,常用工具软件使用
1,硬盘分区格式化,常用DOS命令.
2,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包括刻录软件,压缩软件,网络下载软件.
3,常用维护软件的使用:系统优化软件,杀毒软件,硬盘克隆.
四,网络知识
1,网络基础知识.
2,网络硬件产品性能介绍.
3,综合布线理论讲解及实践操作,包括布线标准,布线技术规范,水晶头制作,模块打线等.
4,局域网的维护:网络配置,网络故障处理,网络安全.
五,常用多媒体设备操作及维护
1,多媒体教室中控台的操作使用.
在澳大利亚技术职业教育体系中,培训机构应根据行业培训包的资格体系要求,选定某项或多项国家资格开设相关的专业。培训包的能力标准则是培训机构针对不同的国家资格进行课程开发的依据,即根据培训包中对资格的详细描述,选取每一项资格所规定的核心能力标准和选修能力标准,开发相关的教学资料。
因此,熟悉培训包的能力框架体系、分析培训包中各项国家资格下的能力体系的特点及相互关系,是培训机构进行国家资格的课程开发及组织教学的基础。本文以信息技术培训包为例,着重分析信息技术专业领域国家资格的能力体系及其特点。
一、信息技术培训包的能力框架体系
信息技术培训包的能力框架体系反映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涉及到系统开发、系统集成、系统安装、系统维护以及系统管理与控制等各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在信息技术培训包的最新版本ICA99 V3.0中,信息技术的能力框架体系主要由11个能力领域(Streams)组成,即战略规划(Strategic Planning)、分析与设计IT解决方案(Analyse and Design IT Solutions)、构建IT解决方案(Build IT Solutions)、测试IT解决方案(Test IT Solutions)、实施IT解决方案(Implement IT Solutions)、支持IT解决方案(Support IT Solutions)、应用IT解决方案(Use IT Solutions)、团队合作(Teamwork)、文档编写(Documentation)、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以及其他(Others)等能力领域。而每一个能力领域又包含了多项能力单元(Units of Competency)。
所有的能力领域及其能力单元都有相应的识别代码。以图1的ICAITTW002B能力单元为例,编码方法为:字母ICA表明培训包的名称――信息技术培训包;IT代表信息技术;IT后的字母为能力领域和能力单元(如TW代表团队合作);TW后的数字表示能力单元的具体序号,最后一个字母表示能力单元的版本。
每一个能力领域所包含的能力单元由分析信息技术各项资格的能力构成,并进行相应课程开发的基础。信息技术培训包中的能力框架体系共由11个能力领域、328项能力单元组成,如图2所示。
二、国家资格能力体系的纵向比较
为实现澳大利亚国家资格体系各级证书之间的有效过渡与衔接,在分析培训包中各项资格的能力构成,并进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课程开发过程中,有必要了解能力体系的纵向演变过程及主要特征,即分析能力体系从一级证书资格上升到文凭资格过程中的变化特点。从而,可以更好地设计学员的学习途径,承认学员的现有能力,实现更加灵活的教学过程。
本文则以信息技术软件开发与应用方向为例,分析能力体系从一级证书到文凭的纵向变化特点。根据信息技术培训包的国家资格体系分析,软件开发专业涉及的各级资格为信息技术一级证书资格ICA10101,信息技术(应用)二级证书资格ICA20201,信息技术(软件应用)三级证书资格ICA30199,信息技术(编程)四级证书资格ICA40699,以及信息技术(软件开发)文凭资格ICA50299。
(一) 各级资格证书的能力构成
信息技术培训包规定,各资格的能力体系由核心能力单元和选修能力单元两部分组成,一旦成功地修完所规定的所有核心能力单元及选修单元,便可颁发相应的资格证书。信息技术软件开发与应用的各级国家资格的能力体系构成如表1至表5所示。
(二)能力体系的纵向变化特征
根据表1至表5所显示的信息技术软件开发与应用方向各级资格的能力体系构成,可以分析出随着资格等级的提高,各级资格能力体系的能力构成、能力单元内涵的变化情况,即能力体系的纵向变化特征,如图3所示。
图3中,每一个灰色小方块代表一项能力单元,而符号U、B、TW、S、D、PM、AD与T分别代表应用IT解决方案、系统构建、团队合作、支持IT解决方案、文档编写、项目管理、分析与设计IT解决方案和系统测试等项能力单元。
对各级资格的能力单元的特点及内涵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信息技术软件开发与应用方向从一级证书资格至文凭资格的各级资格的能力体系构成以及纵向递进特征,具体如下。
1.能力体系的构成更加多元化,灵活性亦增加
随着资格证书等级的增加,核心能力的数量增加,所涉及的能力领域增多,且可选的选修能力单元数量也加大。
2.能力体系内涵的宽度、深度、复杂性加大
随着资格证书等级的增加,对核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复杂程度亦加深。例如,信息技术应用能力(U)在一级证书资格中定义为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如使用办公软件、在互联网上检索、收发信息的能力;在二级证书资格中除了强调基本技能之外,增加了使用应用软件高级功能的能力;在三级证书资格中除了强调使用应用软件高级功能的能力之外,增加了根据客户需求选定应用软件、进行应用技术开发与技术支持的能力,并具备追踪新技术的能力。而在四级证书和文凭资格的能力体系中,则强调IT解决方案的分析与设计(AD)、构建系统(B)、系统支持(S)和项目管理(PM)能强。
3.创新能力增强
随着资格证书等级的增加,对技术创新能力的要求亦提高。学员应掌握多项能力单元,加以综合运用和创新,可以根据实际的商务与技术需求分析与设计IT解决方案、测试系统,并进行技术支持等。
4.强调项目管理与团队合作能力
随着资格证书等级的增加,对项目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要求。二级证书资格中对团队合作能力提出了要求,仅限于在工作场所的交流能力;而在四级证书资格和文凭资格中则增强了团队合作、项目管理的能力,强调对IT项目进行成本管理、质量管理、配置管理,项目规划与集成的综合能力。
5.客户服务能力增强
随着资格证书等级的增加,更加强调根据客户需求进行软件开发、技术服务、系统支持等项能力。在一级证书资格中没有提到客户服务意识,而在四级证书资格和文凭资格中则增加了在商业环境中与客户交流、分析客户需求、可行性分析与论证、技术开发、项目检测与评估、编写客户文档和技术文档、客户培训、系统和软件维护等项能力。
三、国家资格能力体系的横向比较
为了更好地分析能力体系的构成与内涵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开发,有必要对同等级别的资格的能力体系进行横向比较,以找到同等级别的资格的能力体系的共性与核心内容。
仍然以信息技术培训包为基础,分析信息技术文凭资格的能力体系的横向特征,所涉及的各文凭资格为:信息技术(系统管理)文凭资格ICA50199,信息技术(软件开发)文凭资格ICA50299,信息技术(商务分析)文凭资格ICA50399,信息技术(网络编程)文凭资格ICA50499,信息技术(多媒体集成网)文凭资格ICA50599。通过比较信息技术不同方向的文凭资格的能力体系构成,可以分析出各文凭资格能力体系的能力构成、能力单元内涵的共同点,即能力体系的横向共性特征,如图4所示。
图4中,每一个灰色小方块代表一项能力单元,而符号PM、AD、B、T、I、S、SP、U、TW分别代表项目管理、IT解决方案的分析与设计、构建系统、系统测试、实施IT解决方案、技术支持、战略规划、IT解决方案的应用、团队合作等项能力单元。数字代号50199、50299、50399、50499和50599分别代表信息技术文凭资格的各个专业方向,即系统管理、软件开发、商务分析、网络工程和多媒体集成。
虽然信息技术各文凭资格的专业方向分别为系统管理、软件开发、商务分析、网络工程和多媒体集成,其能力体系的构成有所不同,但是,这些文凭资格的能力体系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1.能力体系的构成涉及到多个能力领域
各文凭资格的能力体系由核心能力单元和选修能力单元构成,几乎涉及到所有的能力领域。所有的核心能力单元主要在项目管理、分析与设计IT解决方案、系统构建、系统测试、实施IT解决方案、支持IT解决方案、战略规划、应用IT解决方案和团队合作等九个能力领域中选定。每个文凭资格的核心能力单元的数量在16项以上,且主要涉及五或六个能力领域。
2.强调项目管理能力
在现代商务环境下,信息技术解决方案的设计、构建、测试、技术支持与客户服务等项工作都需要一个项目团队的精诚合作。因此,在各文凭资格的能力体系中都包含项目管理能力,体现在系统管理专业方向主要是风险管理能力;在软件开发专业方向主要是范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和项目集成管理等能力。而商务分析、网络工程和多媒体集成专业方向对项目管理的要求更高,除了时间管理能力之外,强调所有的项目管理能力,如范围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和项目集成能力等。
3.能力体系以分析与设计能力为主,并体现各专业方向特点
各文凭资格的能力体系主要以IT解决方案的分析与设计能力为主,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选定相应的技术能力。
各资格的核心能力单元中至少包含四项分析与设计能力,如分析客户的商务需求、可行性论证、制定项目方案等。在此基础上,系统管理专业方向主要再强化IT解决方案的技术支持与系统测试能力;软件开发专业方向主要再强化构建IT解决方案和系统测试能力;商务分析专业方向则再加上构建IT解决方案、系统测试和战略规划能力;网络工程专业方向则再加上IT解决方案的构建、实施和支持能力;而多媒体集成专业方向则再强化IT解决方案的应用能力,并加上IT解决方案的构建与实施能力、系统测试和系统支持等项能力。
关键词:绩效技术;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收稿日期:2007―04―28
作者简介:陈丽霞(1976―),女,汉族,广东省潮州市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硕士,主要从事教育技术研究。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技术培训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培训的目的是使教师能恰当地把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实现教学的最优化。而大量的调查结果显示,经过培训的教师知识和技能的确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提高,但他们的教学行为却往往没有持久、明显的改进。针对目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中的缺失,我们有必要将绩效技术引入到培训中,真正提高培训的绩效。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动机不明确
信息技术培训是为了使教师能在学科教学中自觉地运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很多教师不能认识到信息技术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们对信息技术培训存在排斥心理,认为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可有可无,参加培训只是为了取得相关的证书,为以后升职晋级增加一份保障。
(二)培训内容缺乏实用性和时效性
目前的教师培训工作基本上是由校外培训机构承揽,由于授课者对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充分,不能将信息技术与各科教学内容很好地联系起来,在培训中过于强调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的传输,培训内容缺乏实用性和时效性,其结果只是提高了参训教师的技术操作能力,并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所学的东西很难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三)培训对象层次参差不齐
参加培训的教师一般都是来自同一个地区的不同学校,但由于各个学校发展的不平衡,可能导致了不同学校的硬件建设水平有差距,这同时也造成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参差不齐。同时由于参训教师的年龄跨度很大,技术水平较高的教师集中在青年教师中,但这部分教师一般缺少教学经验,很难有效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却对信息技术很陌生,也没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起来,这个现象更加大了教师培训工作的难度,严重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四)培训方式过于传统单一
目前,大部分的培训还是采用集中面授、大班上课的方式,这种整齐划一的操作方式难以激发受训者学习的兴趣,更不能满足不同水平参训教师的需求。过于传统单一的培训模式使得操作技能极强的信息技术培训只能流于形式,无法促成信息技术与诸学科的整合,强行灌输或仅仅把黑板移到屏幕上的教学方式,使得受训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五)培训结果缺乏健全的评价机制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目标?用何种标准来衡量培训的效果?这是培训中亟待改进的问题。当前把信息技术按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实际上,培训质量的高低并不能以参训教师的多寡、考试是否合格、证书发放多少、课件能否制作作为评判标准。不明确的目标和不完善的评价机制既影响了培训的方式方法,也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培训是不太强调效益的。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广泛开展,传统的教育组织系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培训的绩效问题,也正在引起教育理论和实践者的重视。
二、对绩效技术的理解
对于绩效技术的认识,大多数学者都一致认为绩效技术主要起源于程序教学和之后的教学系统设计,此后,认知科学、信息技术、组织开发、改革理论与实践等又将绩效技术的研究向前推进。绩效技术实践领域的发展远远走在了系统理论研究的前面,对于许多的概念、定义、理论还没有达成共识,还有太多的争议和未知。理论家们曾经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对绩效技术进行界定,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
综合国内外专家对绩效技术的理解,可以这么说,绩效技术就是为了达到提高效益或效率,通过评价的系统方法来评判个人或团体的业绩,为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等。它强调要严格分析当前绩效与所期望绩效间的差距,确定造成差距的原因,运用广泛的干预手段来提高绩效,并评估结果。从绩效技术的界定来看,绩效技术具有以下几个典型的特征:
(一)程序性
绩效技术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它对绩效问题进行分析,设计并开发出用以识别绩效差距,提高绩效结果的适当的干预措施,并以系统的评价方式加以评估。整个绩效技术的实施过程都有严格和明确的步骤,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导致绩效问题解决的失败,所以它是一套结构化的程序。
(二)系统性
绩效技术工作者在实践研究中用系统整体观来认识绩效问题,运用系统化方法,有计划、有条理地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对症下药”,提出合适的改进绩效的方案。它将所识别的绩效差距看成是组成系统的要素,并与其他要素相互影响。绩效被看成是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
(三)实践性
从人类绩效技术的发展历史来看,它是由无数成功的实践经验中建立起来的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它也是从同样有着强大实用性的教学设计理论中发展形成的。它立足于如何解决绩效问题,无论是应用于企业培训还是教育技术领域,它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的实践性。
(四)效益性
它努力寻找低成本、高效益和高效率的方法,并且将焦点放在人类行为者的收益和系统价值上。它所看重的是结果,关注的是经济效益,即追求能用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益。
三、绩效技术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应用
随着绩效技术的发展,它的应用领域已从企业扩大到各行各业,当然,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绩效问题,要求在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中,在短时间内以最小代价获得最优的效果。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绩效技术的教师培训方案,该方案有机地整合了绩效分析、原因分析、干预选择与设计、干预变革管理和评价五个基本环节。
(一)绩效分析
首先对参加培训的人员的培训目标、知识结构、技能状况进行系统的分析。其目的是获取信息以确定问题及其实质和可能的解决方法,为以后的绩效干预措施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依据。绩效分析还需要做出一个对具体绩效目标的描述,系统全面的对绩效的应用状况与现实状况之间的差距进行分析,制定绩效计划,明确不同学科、不同水平的教师应以不同的方式来实施培训。
(二)原因分析
对影响信息技术培训绩效的原因作分析属于表面原因分析,更深层的是对影响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绩效原因作分析。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环境支持和个人行为两个方面。环境支持包括:教师有没有获得明确的绩效标准和及时的反馈信息;学校是否具备必要的硬件(计算机、网络、投影仪等)和软件资源(教学软件、资源库等);学校领导重视与否,教师是否具有必要的经济奖励、精神奖励和职业发展机会等。个人行为包括:教师是否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广博的基础文化知识等;教师是否具备熟练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教学设计能力、自我反省能力、自我发展能力;教师是否具备正确的学习动机。
(三)干预措施的设计与开发
明确了产生绩效问题的原因之后,即可进行相应的培训规划设计和课程的开发。设计阶段是一个综合各方面因素的过程,以形成一个具体的干预措施来解决问题。开发阶段则是设计的延伸,在开发阶段,详细的干预计划被转换成一种可以直接实施的形式。
干预措施的制定不仅要考虑地区、学校发展和教师个人提升要求,还要结合教师学科背景要求。在这个阶段,设计人员要开发出诸如操作手册、培训材料、评估工具、计算机课件等具体的产品,特别是培训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培训课程的设计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按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水平的高低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不同的层次来设计课程;二是根据教师职能性质的不同分为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三个不同的类别进行课程设计。培训课程的开发在通过对教师进行深度调研与访谈后,总结出目前培训中所存在的不足,充分了解教师的实际需求,并结合教师的自身特点,开发出个性化、有针对性的课程。
(四)干预措施的实施与调整
干预措施的实施涉及到4个重要因素:①改革者。改革者应具备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包括沟通、咨询技能、专业知识等。②参训者。改革者要促进改革的实施,就要设法引导参训者接受该改革。要认清参训者接受改革的不同阶段并采取相应的策略。③干预措施。对于参训者而言,他们并不知道改革的具体目的,如果改革者能将其作用与步骤向他们解释清楚,那么,参训者就会更容易接受改革。④接受者、改革本身和改革者共处的环境,包括其他重要人物、组织的结构、氛围与文化以及资源与限制等。其他重要人物主要指改革的发起人或主持人,他们为改革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持续的支持。氛围和文化是组织的现实环境,资源包括时间和资金,这些因素都会对干预措施的实施产生影响,在干预措施的实施阶段应做全面的考虑。
(五)结果评价
目前对信息技术培训结果的考察和评价大多数通过信息技术考试成绩来评定,更多的是侧重于知识或技能的固化效果评估,然而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期望结果不单是要求受训教师能够掌握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教师能把自己学到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学最优化。
笔者认为可以采用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两种: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可通过填写自评量规与他评量规,具体可以采取撰写blog培训日志的方式,让教师们及时共享交流各自的经验。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在小组的交流中,受训教师在一起采取头脑风暴的形式及时发现问题并反馈给培训教师,对培训方案做出修改。总结性评价包括参训教师对培训过程所学得的知识和技能的总结和培训人员对整个培训工作的评估反思。最终将评估结果反馈到最初的原因分析和干预设计中,若发现新的绩效问题,则进一步进行绩效改进,开始新一轮的培训。
基于绩效技术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不仅关注教师操作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绩效表现。本文将培训的过程分成基于绩效技术的五个步骤,只是为了便于深入地了解和分析培训的过程,表明培训的主要步骤,并不是说各个要素是彼此孤立的。而实际上,培训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从培训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使各要素相辅相成,产生整体效应,才能真正提高培训的绩效。
参考文献:
〔1〕宋德如.当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问题省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4(2).
〔2〕梁林梅.教育技术实践发展中一个活跃的领域――绩效技术.教育发展研究,2002.7-8.
关键词:在职教师;聋教育;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106-01
一、更新聋教育在职教师的理念
聋校教师要深刻理解和掌握聋童的特殊需求,在清楚地把握聋童在直观教学、信息传播渠道和缺陷补偿方面的特殊需要基础上,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创设有利的教学环境,满足聋童的特殊需求。让聋校教师形成一个相对清晰的信息技术能力愿景,并能依照这一愿景进行相应的学习和自我发展,提高教师掌握和利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开展信息技术与聋校课程整合的研究:加强信息技术对聋童听觉补偿的应用研究与培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多种信息传播渠道的应用研究与训练;加强对聋校教师视觉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规范康复训练工作,开展学生言语能力方面的训练,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意识。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与实践,增强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和能力,更新陈旧的观念,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中有效的表达、交流、理解和思维的工具,让信息技术成为增强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
二、改进聋教育的培训模式
目前大部分聋教育教师的职后培训处于校本为主,结合普师培训的状态。这种方式已不能满足聋教育发展的需要,需要改革和创新。对于聋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信息技术培训,要有丰富的瓷源和激励政策的持续支持。
1.建立特色培训体系。对聋校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首先要明确教师最需要什么,摄需要在哪方面加强和提高。这不仅仅是培训者首先要明确的,被训教师也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和实际能力的需要进行反思。在明确了教师的需要,把握了聋教育的特点,清晰了信息技术在聋教育中的角色后再建立相应的培训体系,设置恰当的培训内容,进行既突出聋教育特殊需求又能全面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这样的培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进行培训时,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建立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教师可以经常性的和同事、同行互相交流教学经验、教学感受,产生碰撞与共鸣,共同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问题。在培训初期,重点对教师进行技术培训;随着教师的技术越来越熟练,并且开始将其应用到聋校课堂教学中去,重点则要进行教学培训,教学辅导包括教学思想、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这是聋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关键的一环。并在教师后续的教学中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因为教师在掌握并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后,会遇到许多问题,只有让教师持续不断的得到帮助,才会促进快速发展,使其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因此,要有这方面的专家和一线教师长时间合作备课、听课、评课,共同研究改进,使教师在专家的引导和帮助,主动反思教学实践,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寻求改进的办法,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
2.进行分层培训。从教多年的教师在使用技术方面的困难更大一些,对他们的培训更为紧迫:首先是要纠正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看法和认识,消除他们对技术的恐惧心理,在态度和意识上使之乐意接受信息技术,然后再进行相应的信息技术培训。正如前面的那位老师,首先应转变他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态度,然后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效果就不会再像他所说的“应付差事”。而对于年轻的新教师则可以跟据其乐于接受新事物,敢于尝试和创新,积极追求进步的特点进行更高要求的信息技术培训,鼓励他们结合自己的教学,按照《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稿)的指导精神,开展信息技术与聋校课程有效的整合,并与同行教师进行合作交流,经验共享,带动其他教师学习和利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培训模式上可以采用校本培训和换岗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尤其是换岗培训,对于开展信息技术在聋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与交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重点开展校本培训。聋校信息技术的校本培训应当提高教师对校本培训的自我需求,调动参与的积极性,结合学校实际、教师队伍的特点确定培训地目标、内容和组织形式,建立健全各项保障措施,促进校本培训健康有序的开展,起到应有的效果。着力解决教师在实践中遇到各种实际问题和点滴经验在理论层面的提升,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教师良好的研究意识,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可以采用观摩听课、小组合作研讨、师徒结对、微格培训、实践反思及课题研究带动等方法,让聋校教师参与其中,提高认识,发现问题,增强需求,努力提高,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教师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各聋校之间展开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换岗培训正在成为聋校学校本培训的新模式。
三、充实数字资源
从长远发展考虑,应在聋校建立全面的信息技术体系。首先应建立学校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和教学资源库与学校互联网网站。让教师无论是在办公室、各类多媒体教室还是学校机房都能利用资源库中的资源进行教学,尝试多媒体技术给课堂带来的益处;并能和外界保持联系和便捷的交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学校教学课件制作与软件开发中心,中心可由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和学科教师组成,组织部分年轻教师在教学之余,在软件的应用方面多做研究,共同开发聋校各科多媒体课件资源和教学软件,并将此提供给更多的一线教师。这样既保证的任课教师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教学,钻研教材内容和教法,又保证开发出来的课件更实用,更具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朱静秋,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视觉素养培养研究和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11.
应省教育厅通知,参加省河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培训时间是:9月16日至9月26日为期11天.培训地点在郑州师专.此次培训受益匪浅,对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的学科整合的理念得到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促使了自己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以下是本次培训的心得体会.
一、培训的内容说明
本次培训分十个模块,分别为:
模块一、培训准备
模块二、编写教学设计方案
模块三、选择教学用媒体
模块四、理解和熟悉信息化教学资源
模块五、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处理
模块六、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集成与开发
模块七、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成果
模块八、教学设计的实施与评价反思
模块九、体验单元教学设计
模块十、培训的总结与提高
二、培训的宗旨
为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配合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和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实施,2005年4月,教育部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本计划旨在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依据,以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为目的,建立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网络体系,组织开展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水平。
三、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
1994年ACET了教学技术的定义“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有实践”,近年来教育理论的不断创新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都促使教育技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们教师要理解教育技术的本质,即为运用技术手段去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的理论和实践。通过本次的培训也区分清楚了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这两个概念。教育技术必须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但却并不同于信息技术。教育技术中的技术包括有形技术和无形技术。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教育技术的有效运用,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合理地选择有形技术,将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而信息技术是指一切能够扩展人类有关器官功能的技术。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合理的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为我们的课堂增添情趣,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有一个良好的结果奠定基础。
四、如何编写教学设计方案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7(B)―0019―01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是教师培训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有效进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是农村中小学校本教研的一项重要课题。下面就以我校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谈几点体会。
一、培训过程探索
起初,我校大多数教师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信息技术水平相当薄弱,为此,培训领导小组在与全体教师广泛交流、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暨考核安排表》。2006年12月3日开始,我们根据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安排表,进行了为期两周的集中培训(共计15学时,参加教师169人),并下发了培训反馈表。从教师的反馈中我们发现,虽然主讲教师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制作了培训课件,但部分主讲教师理论讲解过多而实际操作跟不上,给初学电脑的教师尤其是老教师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培训效果欠佳。于是,我们充分采纳了广大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对培训作了如下调整:
1.在时间和人员安排上,由原来每周除星期三、四政治业务学习时间外,所有下午自习、晚自习时间无课教师全部参加培训,改为现在的每周星期一、四晚7点至10点分两批培训。
2.在培训方式上,由原来主讲教师在多媒体投影教室先讲解后示范操作,被培训教师抄写笔记,改为在微机室利用屏幕广播讲练有机结合的培训模式,使培训效果较前有明显提高。
3.在培训内容上,我们注重教师的教学和办公需要,将以下内容列入培训重点:一是汉字输入法,文章的编辑、保存和打印;二是电子表格的制作、编辑,数据的简单统计;三是实用性教学演示文稿的制作和播放;四是从网上和本地资源中下载、保存的学科资源;五是简单的Flas制作和网页制作。
我们根据调整后的安排表和培训模式进行了为期四周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并于2007年4月10日面向全体参与培训的主讲教师和受培训教师再次下发了反馈表并反馈了新的情况。为了使培训工作更科学、更具实效性,培训领导小组针对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再次作出调整,采取了相应的整改措施。
1. 采用讲练培训模式,其流程是:出示内容标题――出示、记写操作程序要点(顺口溜等)――讲解并全程示范操作演示――示范、讲解、模仿――学员按操作要点试练,教员个别辅导(辅以学员之间的“一帮一”)――学员独立练习。
2. 培训要求:
⑴ 教员讲解时,适当说明某些操作的作用,有助于学员举一反三,灵活应用。
⑵ 教员要考虑到学员的不同层次,起点要尽量放低,内容不宜过多,讲解力求清楚,并及时反馈学员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讲授策略。
⑶ 教员应根据总体安排,结合培训需求,拿出具体的培训方案,努力使培训系统化。
⑷ 教员要进一步明确培训的目的,抓住学员的实际需求进行有针对性地拓展培训。
⑸ 主讲教师应提前设计出相应的考核模拟样品,便于学员有针对性练习,从中发现疑难,使其由一贯的被动培训向主动求教转变。
根据培训教员反映,在上半年的培训中,部分受培训教师由于基础薄弱,加上平时练习较少,所学知识遗忘情况比较严重。为此,下半年我们尝试了把讲练培训模式和任务驱动培训模式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任务驱动模式的程序是:下传作业要求和素材――学员按要求尝试、提问――教员解疑答惑――学员完成作业并上传――教员评定作业。
在培训策略上,每学期我们都要进行培训反馈意见征求,及时调整培训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最大限度地做到根据参加培训教师的年龄、性别、任教学科等实际情况进行培训。我们总结出培训的“四要四宜”:一要控制讲课节奏,宜慢不宜快;二要照顾到面,宜浅不宜深;三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宜少讲多练;四要主讲与助教相结合,宜多配辅导老师。
二、对今后培训工作的思考
1.加强管理,教员根据总体安排,结合培训需求,拿出具体的培训方案,使培训内容有计划性和系统性。
2.在继续注重实用性技能培训的基础上,适当对部分基础好的教师增加新的技能培训,做到分层发展。
3.及时做好培训信息反馈和培训策略调整工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更高、更深层次的要求,教师应该从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尽快提高实施新课程的专业化水平。因此,校本培训是推进课程改革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本年度我校将继续以校本教研为主要内容,加大教师校本培训力度,并作为学校工作的立校之本、强校之路、兴校之策。为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操作水平,使一线教师应用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和多媒体技术的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根据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制定本方案。
二、总体目标
以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为核心目标,培养一线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
(一)培训对象:所有在职教师均需参加培训和考核。
(二)培训学时:周二、周四晚:7:00-8:00(总培训学时不少于40学时)。
(三)领导机构:
组 长:xxx
副组长:xxx
组 员:xxx
三、培训类型
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差异,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采取两种不同层次的培训类型:
(1)普及型
培训对象:没有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师。
培训目标:通过培训使他们了解信息技术,能使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2)提高型
培训对象: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使用知识与技能的教师。
培训目标:通过培训,不仅使他们能更新信息技术观念,扩充信息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丰富信息技术理论,同时能成为相关处室现代信息技术的传播者。
四、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具体划分为以下5个方面:
1、45周岁以上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
针对45周岁以上教师计算机基础基本为零的现状,培训内容设计为:计算机基础知识、文字录入、word20xx基本操作、excel20xx基本操作、powerpoint操作,简单网络应用。
2、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应用培训
培训重点是:远程教育设备的维修、维护,资源的下载与保存,资源的二次开发、整合与应用。争取让一线教师借鉴中央电教馆、教育网优质资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小学多媒体制作、网络课程培训
教学课件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日渐频繁,通过培训部分骨干教师,提高他们的课件制作水平,培训内容主要是:幻灯片制作、flash课件制作、网络资源的整合。
4、小学数学教师几何画板培训
几何画板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推荐使用的动态几何工具,适用于数学、平面几何、物理的矢量分析、作图,函数作图。该软件简单易学,学会后五分钟即可完成一个课件。培训内容主要是:几何画板入门、范例欣赏。。
5、“技术启迪智慧”项目教师的指导培训
主要是指导项目教师熟练掌握相关信息技术操作,顺利完成相关工作。 五、保障措施
1、成立以校长刘开雄为组长,教导主王刚、远教管理员王典喜为组员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确保培训经费、时间的落实。
2、建立雄厚的信息技术培训师资力量。以我校优秀信息技术教师为主,聘请信息技术教学专家为辅的原则,充分保证培训的效果。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现状评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3-0059-05
教育部2011年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适应教育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的新要求,进一步推进“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随着国家“三通两平台”建设的逐步开展,各级各类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得到有力改善,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能力经过多轮培训也得到提升,但相比较传统的教育技术能力而言,教师信息技术教育能力依然薄弱。在全球信息化教育模式的普及和加强的大背景下,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将成为影响我国综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因素。
根据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我国中小学校对教师信息技术教育能力的培训方式仍停留在比较原始的阶段,主要是依托国培、省培、校培,传统的培训和培养方式,其与信息技术这一高端、前沿、瞬息万变的技术手段不谐调;而且培训内容“一刀切”,制式化、同质化严重,不能满足一线教师在教育信息技术能力提升上的个性化需求,师资培训广度的缺乏影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效益;[1]另外,城乡之间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水平差距巨大,培训效果也云泥之别,特别是农村地区中小学往往把主要精力和有限财力用于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外在形象建设上,忽视发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建设。[2]同时城市学校比县城、乡镇、农村学校,能够更多地获得国家级、省级这样组织级别较高的培训机会。[3]这些都是导致目前教师信息技术教育能力整体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因此,发现当前我国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师信息技术教育能力培训方式,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水平,是我国未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一个很好突破口。
本文以河南洛阳为研究域,针对洛阳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现状进行调研,收集相关方面的数据,通过定量研究比较分析,归纳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和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发展思路。
一、研究方案
1.研究基础
此次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现状调查范围为洛阳辖区1市8县6区中小学校。调查内容包括:教育技术课堂应用情况、教师接受教育技术培训情况以及各区县教育技术培训水平对比情况等。调查方法为定量、定性研究相结合,一方面针对洛阳市范围内的所有中小学开展问卷调查,获得定量研究数据;另一方面选取若干教师进行实地访谈,以获取定性研究文本。
2.方案实施
2013年3~5月,面向洛阳市所有区县的中小学发放电子问卷,涵盖1042所中小学(约占洛阳市中小学总数的32.69%)。其中,城市地区68所、县镇地区253所、农村地区691所。为准确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使用情况,此次调研对6所中小学(城市、县镇、农村地区中小学各2所)进行了实地访谈。
二、现状与问题
针对洛阳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现状调查中的教育技术学科应用、课堂教学环节应用以及城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等内容进行重点研究分析,并由此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技术与不同学科的融合应用程度差异大,不利于全学科均衡发展
中小学学科之间在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比例上存在不均衡的情况。就洛阳市中小学校调研情况来看,如图 1所示,传统主科,包括语、数、英,信息技术课堂辅助教学的比率较高,都在50%以上,传统副科如化学、政治、地理、生物、历史均未超过11%。中小学不同科目之间教育信息技术应用频次有较大差异,信息技术在各学科中的应用存在失衡的情况。学校和教师以及学生对主科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其主要目的还停留在提高学生成绩上。这也反映出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并未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要想应用好教育信息技术,就首先要在学校主动引导下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推动教育信息技术在各学科的普遍运用和均衡发展。要实现以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教育手段达到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目的,就要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全面参与,通过科学均衡发展相关学科,推动学科与教育技术的深度整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信息技术在各教育环节的应用频差较大,不利于整个教学过程的衔接贯通
中小学教师在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环节过程中也存在应用不均衡的情况。信息技术为学习空间的延伸和课上课下、课内课外的无缝融合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手段,为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的创新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4]信息技术同时为教师教学、教研提供了便捷的工具,更是为教师业务能力的发展拓展了空间。如图 2所示,中小学教师最常使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的环节,备课占62.84%;课堂教学占68.82%;教研占26.16%,而在实验、作业、考试环节使用信息技术的比例明显偏低。从实地访谈了解到,即使是在信息技术辅助较多的教师备课和课堂教学环节,其辅助的主要方式依然是教学资料下载和课堂PPT演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应用水平依然处于初级阶段,也就是“资源搬家”的作用,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个性化教学资源创造的比例依然偏低。城市、县镇和农村中小学教师都非常注重在备课、课堂教学和教研环节使用信息技术,而在其他环节教育信息技术均未得到较好普及,如图 3所示。这也说明,在城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均得到一定发展的基本环境下,要实现信息技术对教育各环节的均衡覆盖,应更加注重如何创造教师实验环节、作业批改和考试环节应用信息技术的硬件及软件环境。总的来说,教育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还未成为真正促成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和自主化的重要支撑,教育信息技术对教与学的革命性影响还需进一步发掘。
3.教师教育信息技术整体素质不高,难以支撑教学持续创新能力
中小学教师目前接受的教育技术培训主要内容还在关注教师的基础操作能力提升和课件制作环节。在教师接受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内容调查中,如图 4,信息技术基本操作的比例占83.53%;课件制作设计的比例占89.13%;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比例占47.04%;学科教学工具使用的比例占30.36%;信息化教育资源获取技能的比例占23.04%。当前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基础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中,教学设计、学科工具使用、资源获取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内容安排相对较少。这也使得教师难以直接获得更为高阶的教育技术技能,从而难以自主实现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的创新。
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是教师学习教育信息技术,提高信息技术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根据本次调查数据如图 5、图 6所示,95%以上的教师完成初级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的学校仅有40%左右。在教育技术中级培训方面,仅有11.22%的学校教师培训率达到90%以上,有57.88%的学校完成教育技术中级培训的教师还不足30%。不难发现,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初级培训还未实现全面普及,中级教育技术培训内容的普及程度也相对偏低,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没有系统地接受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直接限制了教师信息化素养和整体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
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普及率偏低、培训知识结构设计难以适应一线教师个性化需求,是制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整体素质提升的重要因素。没有先进信息化素养武装的教师难以在课堂上灵活应用新的设备,无法根据课堂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创新,一方面降低了教师学习和应用教育技术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无疑造成了教育信息化装备的低效使用和资源浪费。衡量教学中是否需要运用信息技术,关键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与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5]通过实地访谈,有一定比例的教师认为做好PPT就等于上好一节信息化课程,并且在使用信息技术时,有的教师只是单纯为了使用信息技术,忽视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存在着手段和目的倒置的情况。
4.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城乡差距大,区域间教育水平差距有加大的趋势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教育技术初级培训主要是面向教师介绍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技术工具的一般方法,而中级培训则是为了帮助老师提升教育技术应用的综合能力,使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从洛阳市不同地区中小学校教师完成教育部中小学教学人员中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情况来看如图 7所示,城市学校完成比例最高,为56.59%;县镇学校的比例为32.56%;农村最低为27.5%。就整体而言,农村地区教育教育技术培训水平不论是初级培训还是中级培训完成情况都与城镇地区有较大的差距。在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快速发展的大背景情况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速度明显滞后于基础设施发展速度,这极有可能在新的一轮教育信息化发展浪潮下,加大地区间教育的发展水平。重视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针对性地提升农村地区教师相关培训的参与度,使其成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手段之一,已成为当下地区教育信息化全面均衡发展所必须直面的问题。
三、原因分析
1.教师学习教育技术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
由于培训观念不正确、培训制度僵化、培训模式单一导致教师学习动机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当前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的进行主要由外部动机激发――教育行政单位的强制要求,教师参与培训的内部动机不强。包括国培与省培在内,培训制度自上而下,有固定的培训目标和内容标准,培训制度僵化而缺乏灵活性。在培训过程中,教师多数处于被动听讲的地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延伸到了高校的教育技术专家与受培训教师的交往活动中,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同时基础组织的相关培训忽视了培训结束后对参训教师的行为评价和结果评价,不能明确培训是否真正有效、不能以评估来促进培训成果的转化。[6]
2.课堂教学技能需求与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未实现有机整合
现有的教育技术培训内容没有实现与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整合。教育技术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教师在教学中“教什么”及“如何教”的问题,追求的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利用其交互技术、网络传输、数字化教育资源改变师生交往形式、学习方法以及教学方法。[7]从现在进行的信息技术培训来看,培训的内容多是基础的计算机操作、办公软件的应用、利用网络检索信息的方法,有的培训会讲解一些媒体制作软件和课件制作软件。[8]而由于教育技术培训过程中存在重技术轻教育、重传授轻实践的情况,受训教师往往将书本上的教学内容换了另一种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应有的体现,教学的方式方法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3.教育信息技术培训难以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
大规模的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注重培训的覆盖率,忽视了教师的个性化需求。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反映在两方面:一是教师学科背景的差异;二是教师自身之间的差异。教师的学科背景集合了教师教学知识与学科知识,是教师日常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忽视了教师的学科背景,导致教师无法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本学科中的教学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师实践教学产生了距离。一线教师长期从事相关教学活动,有着更加丰富的阅历和经验,这就决定了教师在使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方式方法肯定具有差异性;同时不同地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水平也存在一定差异。目前,由于在基础培训实践过程中为追求培训的效率,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并没有受到重视,使教师感受不到教育信息技术在本学科、本地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无法激励教师自主探索信息技术在教育各个环节中的应用,致使培训效果流于表面,难以深入。
4.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待改善
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发展是一项长期过程,一方面需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的持续资金投入,加大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的实施范围,完成《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要求的“中小学教师和技术人员基本完成初级培训,30%的中小学教师完成中级培训”,以“三通两平台”工程为契机,加强地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本地区教育发展要求;另一方面更需要以现代化教育理念为支撑,改变过往社会发展观念落后、教育理念陈旧的局面,在思想观念转变过程中寻找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作力点,形成高效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制度,完善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对教师能力的考评办法,营造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科学发展的整体环境,提升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效益。
四、发展思路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亦在高速进步革新,给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带来了巨大冲击,也给教师职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在信息资源的海洋中,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也许将不再是谁能否拥有信息,而在于谁能够加工和使用信息。[9]教师需要认识到教育信息技术不是对当下教学经验的补充,而是对自身职业发展的预备。在信息化环境下,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工作的问题将成为教师能够适应未来社会,拥有更广阔提升空间的基础能力,教师应从职业发展、自我提升的角度提高学习教育信息技术积极性和自觉性。对教育管理者而言,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直接关系到教育信息化工作深层次推进,直接影响到我国现代化教育的建设进程,管理者需要创造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努力提高我国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
1.建立灵活开放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体制,提高教育技术培训的实效性
改革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机制和培训模式,重视教师个性化需求,建立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培训体系。目前我国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多为政府单位下发文件组织培训,培训标准与目标单一,培训时间时长固定,培训模式采取区域集中培训模式,这种培训机制僵化缺乏灵活性,忽视了不同背景的教师在不同时间中对教育技术的学习需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政府应鼓励教师培训学校和高校科研院所探索新型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模式,积极推进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试点校、示范区建设,拉近中小学一线教学实践问题与专门研究机构成果的实际距离,以提高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的实效性带动教育技术深入应用驱动力的提升。
2.紧密结合教育技术与教学实践,增强教师培训的效果
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应创新培训内容以及培训实施方案,紧密结合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实践间的联系,使教师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内容脱节,没有从培训者的具体实际需要出发,是目前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最大问题。[10]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开始前应注重调研教师教学实践中的需求以及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困难,针对问题开展培训。开展定向培训,基于学科教学内容特点,结合专业学科工具特性,开展针对各学科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以学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导向,重视教师以主体地位参与问题解决,以信息技术为方法重构教师的日常教学经验,使教师在经验的构建中深刻理解信息技术在教学设计、教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效果。
3.完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估机制,激发教师使用和研究教育技术积极性
评估机制是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体系的重要环节,对教师教育技术学习具有巩固和激励的双重作用。目前,有相当比例的中小学教师在参加相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后,并未积极地将所学转为所用。教师是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教育技术以及运用的效果,不仅在于硬件环境,还依赖于教师对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掌握、学校的态度与政策。[11]在原有评价机制下,教师应用教育信息技术推动力不够,仍以旧有的教学方法手段开展教学工作,久而久之,培训效果消失殆尽。学校应建立面向参训参培教师的的评估机制,将教育技术能力评估列入培训教师日常工作考核,以评价激发和提高教师使用和研究教育技术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显著提升的目标。
要实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逐步普及和应用,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且具备实现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能力的中小学师资队伍是关键。目前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处在初级阶段,与未来信息化教学环境所需要的高素质数字教师还有较大差距。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作为迅速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途径,教育行政部门和一线教师需要认识到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积极参与高效、实用的教师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情.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效益研究―以深圳市南山区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8):40-42.
[2]周速.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瓶颈”问题分析[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09-112.
[3]全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项目组,丁钢,陈莲俊等.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J].教育研究,2011(3):3-12.
[4]戴晓娥.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J].中国电化教育,2013(2):93-97.
[5]李洵.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怎么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22-24.
[6]朱晓菊,许霞.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后的绩效评估实施[J].现代教育技术,2012(7):35-39.
[7]任萍.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途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
[8]张桂力,李彭曦,杨东,蒲和平.浅析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在信息技术培训中学习动机缺失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
[9]沈书生.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设计研究―以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初中级培训教材建设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08.
为了更好地面对新的世纪,各国都在努力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美国总统克林顿于1996年提出了“教育技术行动”(Education technology Initiative)。行动纲领指出:到2000年,全美国的每间教室和每个图书馆都将联上信息高速公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21世纪的技术文化方面受到教育。
为了更好地适应21世纪的国际竞争,我国目前也正在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教育部决定:全国普通高级中学从2001年新学年开始开设信息技术的必修课程;城市初级中学从2001年新学年开始开设信息技术的必修课程。日本、新加坡、英国等国推出了信息技术教育规划。
在各国都积极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时候,审视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时所遇到的问题与挑战,具有现实意义。美国1996年颁布“教育技术行动”纲领后,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就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征询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大家充分地谈到了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时遇到的问题。本文将结合这一调查,分析目前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遇到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遇到的问题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是一个新生事物。它在给教育带来更多生机的同时,必然对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同时,以计算机和因特网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有效应用的一个前提是有足够的资金投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广泛、深入地使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时教师、学生,以及信息技术的资金投入等方面遇到的一些问题也日益为人们所关注。
(一)教师与技术
美国近年来在学校配置计算机和联网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要将硬件、软件等转化为有效的教与学的工具,还有赖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但目前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应用时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普遍缺乏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信息技术存有畏难心理,这导致他们在教学中很少、甚至不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一些老教师。教师缺乏教育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既无法认识到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又无法体会技术给教育教学活动带来的便利。有些人还害怕由于自己对技术的使用不熟练,在学生面前会显得笨手笨脚。调查表明,目前只有20%的教师认为自己具备了将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能力。
2、缺乏必要的教师培训,这有其现实原因。一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初期,人们忽视了对教师进行培训的重要性。1998-1999年,学校预计生均教师计算机培训费用是5.65美元,而教学硬件、软件和联网费则为生均88.19美元,这与美国教育部建议学校至少将30%的技术预算用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相去甚远。二是对教师进行技术培训需要大量的时间,而教师的常规教学任务已经比较繁重,学校也没有明确规定给教师留出用于信息技术学习的时间。三是接受技术培训的费用昂贵,而得到的回报却比较低。
3、缺乏技术支持。技术支持是教师在教学中顺利使用技术的前提,而事实上,教育领域需要的技术人员在工业领域也急需,并且薪酬高得多。这就导致教育领域要吸收训练有素的技术人员比较难。许多学校由一些缺乏技术训练的教师负责教育技术的应用,或是仅有的几位技术教师负担过重,从而给普通教师提供的技术支持也相当有限。
4、缺乏管理者的支持。不少教育管理者对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支持是表面的、不很热情的。不少教师接受过或正在接受使用技术方面的培训,但结果却发现由于校长对此缺乏热情,很难将新技术应用于教学。
(二)学生应用信息技术中遇到的问题
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由于技术的快速发展,劳动力需求快速变化,学生在未来社会要获得成功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也就在不断地变化。正确地将技术整合进课程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习,改善学习环境,也为他们进入未来社会作好了准各。美国政府近年来出台了不少计算机教育方案,以保证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与此同时,学生在使用技术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1、如何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很多学校都配置了计算机设备,联上了因特网,但是,“将计算机放在教室中不会自动使学生具备技术机智”。如果学生没有处理、辨别大量信息的研究技能,计算机网络的价值是有限的。现在不少学生知道如何查找信息,但很多人不知道如何评价信息的相关性和准确性。发展以技术为核心的课程,以帮助学生处理大量的信息日益显得重要。
2、如何培养有责任感的计算机公民?技术在改善教育的同时,不恰当地使用技术也会带来很大的危害。比如信息技术的使用为人们更加便利地获取不良信息提供了可能,也带来了许多知识产权的问题。如何保证学生将计算机用于建议性的而非破坏性的目的,以及进行正确的电脑维护?如何让学生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计算机公民?这些问题都急待解决。
(三)信息技术应用的资金投入问题
人们都普遍认为技术在教育中应该得到越来越多地应用,认为要给教师和学生提供“随时随地位用信息技术”的条件。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前提是学校具备使用信息技术的条件,比如拥有一定数量的计算机,能给师生提供上网条件,有一定的教育软件支持等。
近年来美国政府努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普及化,并且这种努力是卓有成效的。美国公立学校的联网率已从1994年的35%上升到1999年的95%。公立学校教室的联网率从1994年的3%上升到1999年的63%。1999年公立学校平均约6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而1998年时还是平均每7.8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国家还出台了教育折扣率(E-rate)方案。该方案是根据学生家庭在社区中所处的收入水平,以及是在城市还是郊区学校学习,决定对他们提供的通讯技术和服务费用折扣率。最贫困的申请者可享受90%的费用折扣,郊区学校的学生则最多享受10%的折扣。到1999年底,美国政府在E-rate方案中投入了19亿美元。
但是,尽管联邦政府作了许多的努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仍面临投入不足的问题。根据总统建议委员会的意见,每4-5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的比例比较有利于学生学习。而现状与此目标间仍有一定差距。并且,不同学校在拥有计算机和联网方面也存在差距。规模中等和较大的学校平均每9-10名学生才拥有一台能上网的计算机。城市学校约11名学生拥有一台能上网的计算机,而乡村学校7名学生就能拥有一台可上网的计算机。并且这一比值还受学生贫困情况的影响。贫困学生多的学校平均16人拥有一台可上网计算机,而贫困生少的学校7人就可拥有一台可上网计算机。
面向21世纪的教育要保证每一位青少年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保证他们都能顺利地面对未来生活。实现平等的应用信息技术条件显得非常重要。而要解决这一不平等现象,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另外,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不仅仅指提供计算机和配线,还包括软件、教师专业发展、设备和线路的维护等,这些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资金是困扰教师、管理者、州和联邦政府官员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应对策略
克林顿总统指出:“因特网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棗为我们提供新的服务,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克林顿总统于96年提出了“教育技术行动”及应对信息技术挑战的四大支柱:
1、每个学生都有条件使用现代计算机和学习设备;
2、每间教室既要联上因特网,教室间又要互相联网。
3、能够整合到课程中的优秀教育软件;
4、教师要能应用和教授信息技术。第一和第二个支柱由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当地政府以及企业联合资助;关于第三个支柱,克林顿总统已经与各大计算机公司的首脑们进行了谈话,希望他们能够开发出优秀的教育软件;而为了支持其第四个支柱,美国教育联合会等几家著名的全国性教育组织联合建立“21世纪教师”网络(21ct.org),其目的是“鼓励、组织和支持使用新技术对学生进行革新教育的教师”。该网络服务预计将培训10万名美国教师,并为参与该项服务的教师提供交流经验的场所。苹果公司为该组织的教师培训工作设立了专门的网络服务“21世纪教师工作室”(education.apple.com)。
从这四大支柱不难看出,美国社会已经在积极地应对信息技术对教育提出的姚战。时至今日,美国在第一和第二个支校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进步,以后需要做的工作是进一步实行原来的计划,同时还需要作战略重点上的调整。
(一)加强教师有效使用技术能力的培训。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给学校配备计算机和联网只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开始。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目的不是技术,而是教育,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有效应用。培训教师使用现代技术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关键。
1、加强职前培训中的技术培训。教师有效地使用技术的能力来自职前培训,所有教师教育学校都要给这些未来教师提供技术培训。首席执行官教育技术论坛(The CEO Forum on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以下简称CEO论坛)就加强职前技术培训提出了如下建议:
到2000年,国家对教育学院的资格认可标准必须要求教育学院教给新教师将技术整合进课程的方法;
到2001年,教育学院要给教职员提供必要的工具、激励和专业发展,以帮助他们将技术整合进教师培训;
到2003年,新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从业许可证和资格证书中要包含熟练应用技术的内容。
2、加强在职培训中的技术培训。从教多年的教师在使用技术方面的困难更大一些,对他们的培训也就更为紧迫。CEO论坛建议:
到2000年,每个州都要提出将技术整合进课程的继续教育标准;
到2000年,学校和学区要提出长期性的技术教育专业发展计划和标准;
每一个专业发展方案都应将技术作为培训内容的一部分。
3、给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技术培训提供资源、激励和持续的支持。教师花费时间和精力接受专业发展的意愿非常重要。学校要制定一些制度以保证教师在不影响学生学习和占用个人时间的情况下接受培训。另外,教师专业发展不仅要知道如何操作计算机,还要关注如何有效地将技术应用于重新定义学校教育。
4、每个学校配备一名受过训练的技术专家,以给教师提供应用技术的技术支持。
(二)加强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指导和控制。
将信息技术整合进课堂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前面说到,信息技术在改善学校教育的同时,也为学生获取不良信息提供了机会。为了尽可能减少其弊端,学校要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教育。
1、改变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思维和判断能力。由于信息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以及信息量的极度丰富,一个人不可能通过一次性的学校教育掌握全部的知识,学校教育要从强调知识传递变为注重能力培养,培养学生查找信息、判断、分析与综合信息的能力。
2、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指导和监控。比如通过过滤程序限制学生获取不良信息,或是限定学生所上网站。但是,由于以因特网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日益深入生活的各个方面,要完全控制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活动是不可能的。所以,教给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非常重要。
(三)加强政府在技术应用中的作用。政府除了对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进行投资外,还应加强在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1、积极招募最好的专家设计最好的在线课程。与私营机构相比,政府组织的课程开发更有可能成功。这要求政府将工作的重心从课程目标和课程标准转移到课程本身。
2、支持课程开发,尤其是那些私营机构无利可图,不愿意开发的课程。
3、对学校和课堂的未来进行思考和设计。
(四)加强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研究。
研究表明,当技术使用恰当的时候,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持力、参与性,甚至能提高学生标准化考试的成绩。如果有合适的教师培训、计划、数量充足的电脑,技术对学生的学业能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如何使用技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技术对学生和教师的本质影响是什么?这些问题的澄清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有效应用的保证和动力。下面是美国公众列举的应该进行研究的一些领域。
1、专业发展。专业发展不仅是指教会教师基本的电脑使用方法,还包括将电脑知识适当地整合进课程和专业发展活动中。怎样才能将技术有效地整合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课程?
2、课程整合和学生学习。不少学校已经有了电脑,并且上了因特网。下一步要做的就是保证技术有效地整合进课程。比如需要调查技术和学校业已存在的一些成功方案之间的联系;研究重建课程的可能性以及利用不同教育方案和软件进行教学的最有效方法。
3、学校中的技术管理和计划。技术管理和计划是发展成功的技术方案的关键。不少学校急于进入技术时代,购置了硬件和软件,甚至聘请了专业人员。
但由于缺乏研究和计划,他们购置的设备根本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这说明了计划和研究的重要性。在进行技术整合时需要考虑“怎样利用技术培养终身学习者?”在进行计划时还要考虑将一部分资金用于技术支持等。
(五)鼓励私营机构参与投资教育技术。
私营组织的投资和参与一直是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近年来私营机构对教育的投资更是有增无减。
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90年代私营机构对教育的投资达到60亿美元,而四年一年就达26亿美元,并且因特网教育产业在投资中的份额越来越大。
1997年,电子化学习(e-learning)的投资占私营机构教育授资总额4.47亿美元18%;1998年上升到7.93亿美元,占总额的25%:1999年则为26亿美元总额的38%;2000年的头5个月,私营机构对教育的投资己达到15亿美元,而电子化学习就占了57%。
私营机构通过提供教育中需要的工具,能推动自身技术的发展。同时,教育也为这些私营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利润市场,因此,私人机构愿意投资于教育技术。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应政策,鼓励私人机构投资和参与到教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