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31:4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职烹饪专业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B-0104-02
近年来,中职教育蓬勃发展,社会对中职教育认可度也逐渐提高,中职教育为社会输送了众多的技能型劳动者,不少行业已经成为中职毕业生施展才能的大舞台,如餐饮行业,中职烹饪专业的学生已挑起行业的大梁,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然而,不少中职语文教师却越来越困惑,学生对专业课学习有浓厚兴趣,但缺乏语文学习的兴趣。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培养烹饪专业学生听的本领、说的功夫、读的兴趣和写的能力四个方面,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进行专业学习。
一、培养烹饪专业学生听的本领――记流程
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有针对“听”的专题训练,要求学生掌握听清要点、听懂言下之意等,能够通过复述实现教学目标。但由于语文教材中所举例子一般与学生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并不易掌握,往往敷衍了事,实际训练效果不佳。为此,对于烹饪专业学生,教师应要求他们认真“听”一节专业课,认真记录该节课学到的一道中式烹饪家常菜的制作流程,并在语文课上对所记录内容进行复述,由教师检验“听”的成果,比一比哪位同学“听”得最认真、复述最清楚,评判专业课教师对烹制中的细节介绍是否到位。要求学生在专业课上做好内容记录,一是内容都是他们比较熟悉的,学生往往能积极对待;二是他们为专业课的内容复述作准备,这就促使他们课前预习,在专业课上“听”得认真,记住重点,关注细节,到了语文课的内容复述时才能表述流利、讨论热烈,从而实现了语文课与烹饪专业课的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课基础能力,也强化了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巩固了每道菜的烹制流程。
二、培养烹饪专业学生说的功夫――介绍菜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烹饪专业的学生往往不愿意在课堂上多“说”,不喜欢朗读课文、发言不积极,不注重口语训练。过去,在语文课口语考试中,烹饪专业的学生得分往往比其他专业的学生低,他们认为今后的工作环境是在厨房认真做菜,不需要与他人有太多的言语交流,对自己“说”的能力并不重视。对于语文教材上的口语训练内容如自我介绍、模拟求职面试,对他们来说太大众化,缺乏实际意义。笔者结合烹饪专业学生的特点,从当今社会对厨师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社会现实引导学生,一名优秀的厨师不仅要能烹制一道好菜,还应该能将一道佳肴的妙处介绍出来,为食客带来听觉的享受,并提高各种菜系的文化听品味。例如,教师与学生一起观看《舌尖上的中国》,中国传统的美食文化对会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让学生明白:好菜也是需要包装的,能用美丽的词汇介绍美食的妙处才能吸引更多的食客。此时,笔者适时提出要求,好厨师不仅要会做,还要会说。由此一来,就能激发学生在课堂上介绍烹饪流程的兴趣了,学生往往会在课前精心准备,学会介绍不同菜系的烹制方法,或介绍不同美食的文化背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从不愿说、不屑说,到大声说、抢着说,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培养烹饪专业学生读的兴趣――取菜名
大多数中职学生对读书缺乏兴趣,烹饪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很难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去阅读,那就要找到他们的兴趣点。笔者在引导烹饪专业学生进行阅读时,仍然是将语文阅读能力培养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对现有的一些通用菜名加以改革,取一个新菜名,新菜名或要有文化底蕴,或有时代特点,或有诗情画意。刚开始,学生觉得很难,但慢慢就在课文中找到灵感,取出一些较有创意的菜名,如将普通野菜汤重新命名为“我愿意是激流”、扣肉双吃命名为“将相和”、杂粮包命名为“那些年”等,在取菜名的环节上,学生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在天马行空的取菜名时,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意,而创新和创意的源泉就在于多学习、多阅读,古人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多一些知识的积淀对专业学习是极其重要的。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多读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和美食文化以及地方文化的书籍,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
四、培养烹饪专业学生写的能力――列写菜谱
中职语文考试的作文部分,学生大多都是写得很少,甚至空白。用学生的说法就是“语文课最不愿意写作文”,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对烹饪专业的学生采用练习写菜谱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刚开始,学生认为列菜谱很简单,但真正动笔后才发现要写好一个详细的菜谱也不容易,因为菜谱的菜名、原料、烹制流程、注意事项等内容要一一写清楚就有点难度,因此,教师要强调学生在列菜谱的练习中不断地增加词汇量,提高其文字表达能力,这样才能把菜谱写好,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在语文课进行专业学习,要将培养烹饪专业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这样的语文课才会更加精彩,才能提高烹饪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为今后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潜能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储德发.试论职业学校语文课的专业渗透――以烹饪专业语文教学为例[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5)
[2]杨峰明.浅谈烹饪专业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地方文化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3 (10)
【关键词】;烹饪 餐饮业 教学方法
实施烹饪专业课程改革,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摆脱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把教学三件事当作一件事来做,把求知、教学、做事和技能结合在一起,切实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寻找突破口:
1、推进公共课程的改革
课改是一项整体工程,不只囿于专业课程的改革。专业课程设置不仅需要调整原有德育课程采用高中德育课本的教学安排,使德育课程设置与职业素质培养目标更贴近,还需要补充德育实践课程内容,改变单一的说课教学形式,通过德育实践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创业意识,并真实考核学生的态度、行为、价值观等。文化课程需要从内容上寻找突破口,改革普通文化课程。教学内容应贴近专业、职业,激发学生对文化课学习的兴趣,也切实解决专业、职业所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如数学课内容可围绕“数”展开,提高学生的运算、统计能力,并结合餐饮企业管理中的成本费用、利润管理的数学实际应用组织教学内容,为厨房生产管理服务。语文课离不开字、词、句、章语言文字基本能力的培养,其教学改革还在于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排,力求能从浩瀚的饮食文化中按诗歌、散文、记叙文、议论文等选择符合语文教学的名家文章,充实到语文教学内容中去,使语文教学与专业需要结合更紧密,也可通过辅导学生专业文章的习作,提高学生阅读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并为学生专业论文写作打好基础。体育课应该根据烹饪专业特点,加强身体素质的针对性教学,如应加强学生手臂力、腿力的训练,以适应专业技能训练。诸如此类的公共课程改革,需要公共课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大胆尝试、持之以恒,付出艰辛的劳动。
2、突破以教为主的模式,实现师生互动、引用现代化教学方法的新跨越
在烹饪教育中,不少人认为教师是“教”知识的,学生是来“装”知识的,这是“授业、传道、解惑”的古风遗韵,是“以教为主”理念的惯性使然。与现代教育观念相比较,其焦点在于对学生的培养是基于知识掌握的多少还是基于能力的强弱。与此相联系,前者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完全以权威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学习的模式是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答笔记。而现代教学的核心是在信息化环境下,让学生在信息的海洋里广泛涉猎多元化知识和技能,以自己的发展、潜能和兴趣爱好为选择,在接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行思考、探讨和研究,运用现有知识,验证已有结论,创新发展理论、思维和技能,在自己的学习实践中提高能力。要而言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要求与能力提高了。这就要求烹饪专业的教学由传承知识转向激发创新,在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搞好课堂精讲与导向的同时,用更多的课时进行教学互动。
3、突破传统的教师队伍建设模式,实现专兼职教师相结合、产学合作教育的新跨越
在职业学校教师是“第一生产力”,是提高烹饪教育质量的基础和前提。烹饪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专职教师队伍的培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作为教师个体,每一个都有其独具的学科专长、技能专长和素养优势,但作为教师群体,必须是复合型的全才结构模式,这对于培养复合型餐饮烹饪人才尤其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烹饪教育的建设和发展。首先,最重要的是建设一支知识结构、学缘结构、技能结构、任职经历结构科学合理的专职教师队伍,不仅如此,这支队伍还应该建设成为学习型、创新型、与企业和实践密切结合型的队伍,职业学校要加大这方面的规划和投入。其次是建设一支“不求名册所有,只求育人所用”的校外兼职老师队伍。第三是建立学生实习基地。
4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强化职业基本素养教育,如职业工作的基本规范,职业技能基本功,培养学生对专业和职业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技能规范。推陈出新,改革旧的烹饪教学内容,以新设计、新原料、新手段、新方法改革专业教学,如分子美食、低温烹调技术的运用。我们要为学生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业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使课堂教学生动起来。改革传统教学以教师主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度”和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展项目课程教学,倡导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呈现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开展课堂技能竞赛、学生菜点创新设计、社会调研等,加快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我校专业师生在近年来职业学校烹饪技能竞赛中屡获大奖,学生职业技能鉴定成绩普遍提高。
论文摘要:“面向职业”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应该坚持为就业服务的方向。教师需要确立服务意识,并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教材的选编应该突出职教特色和专业特色,并注重普适性和专业性相结合。在教学上应该结合专业特点采用多种形式,根据中职学生知识和心理上的特点因材施教,综合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笔者就语文教学对所在地区5所省级重点职业高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缺乏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中职语文教学无论是教材编写还是教学方法选择,都明显滞后于时代,并与实际需求相脱节。如何改变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学科的尴尬处境,通过两年的探索与实践,笔者形成了“面向职业”的语文教学改革思路。
一、教学改革的方向
语文学科具有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为专业服务和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基础的功能。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体现职教特色,增强服务意识,以就业为导向精简内容、降低难度、突出应用。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不同专业语文课程的总体标准,根据不同专业和岗位要求,选用或改编不同类别的语文教材,同时根据职业的不同辅之以专业的补充教材。明确中职生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既要反映就业需求,又要体现职教特色,并根据学生文化基础差异性较大的特点,构建体现不同层次的语文课结构体系,制定最低标准和较高标准,供学生选择,以适应分层次教学的要求。引导学生在联系实际的教学中进行体验式学习,加强语文课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和专业学习服务的功能。
二、教师的专业化要求
(一)确立服务意识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服务功能,必然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体现服务性。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确立服务意识,体现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功能。
(二)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因为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必然要求教师自身也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所以,语文教师首先需加强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如文秘、导游等专业班的语文教师,应适当学习一些文秘知识、导游词讲解等专业性知识。其次,语文教师要了解市场的发展动态,了解职业的发展趋势,了解不同专业的特点,如旅游专业强调丰富的文化知识、良好的口语表达、端庄的仪态等,而外贸专业强调较强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策划能力等,要把握不同专业在职业素养要求上的重点。
三、教材的职业化特色
教材的职业化应该在保证课文质量的同时,力求突出职教特色和专业特色。首先,普适性教材的选编旨在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在选用此类教材时除注重语文知识能力的训练外,还要注重加强人文性,注重对职业活动中必备的精神品质,诸如自尊、自信、诚信的引导。其次是专业性教材,要体现专业特点,把语文课程内容与专业特点结合起来,在语文课中渗透专业思想,这种专业性教材的选编在中职语文教学改革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教师尝试编写烹饪专业的语文补充教材,从网络和其他期刊上选取与烹饪相关的素材,如“中国饮食文化中的菜系及特点”、“佛教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中国历史名人与饮食文化”、“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特点”等一系列文章,使学生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对我国的饮食文化有了一个较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同时又引导学生注意收集与专业相关的语文资料,集成他们自己喜欢的“语文教材”。
而在普适性教材与专业性教材的结合上,中职语文教材的选编还应该凸显职业学校各专业的特点,达到普适性教材和专业性教材的统一。在编写时,应以语文教师与专业教师为主体,邀请相关专家作指导,同时尽可能地发动学生参与。
四、个性化教学法的运用
中职语文教学为专业课服务,教法个性化改革也是重要内容之一。教法个性化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中职学校专业的特点,从培养学生的兴趣人手,以发挥专业特长为原则,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语文水平,为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服务。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两个结合。
(一)结合专业特点
即从专业特点出发,以发挥专业特长为目标来实施教学。如旅游专业,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唐诗、宋词来渗透文化教育,可以采取课前演讲、即兴演说、辩论比赛等方式来实现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对烹饪专业的学生,课堂教学中需注重审美观的培养以及创造力的开发,可以在教学中渗透审美教学,对学生进行联想、想象能力的训练,如采取为菜式命名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商务专业中,教师结合商务专业特点,将1一4册教材中有关听话、说话、介绍、听广播、复述、即席发言、采访、演讲、辩论、应聘等10个口语交际教学内容整合成几个小的商务场面,如谈判场合、应聘场合、市场调查场合等,不同场合所需的口语交际内容单独训练,现场表演。在机械专业中,设置了“我做你说,你说我做”、“编产品说明书”、“写实习报告”等环节,力图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二)结合学生特点
要从中职学生实际认知情况和能力水平出发,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
关键词:中职语文 教学改革 学科建设
在汹涌的经济大潮面前,在中国高速发展的今天,职业教育迫切需要调整姿态。整个社会和教育界都认识到职业教育必须努力摆脱传统普通教育的苑囿,摆在每个职业教育者面前的课题是,如何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实现一次华丽的转身,唱响当代教育的主旋律。
在这次轰轰烈烈的职业教育改革中,曾经尾随普通高中语文摇摆的中职语文正经历着巨大的阵痛。一门传统的基础文化课在宏大而模糊的概念如经济、效益、发展、变革等面前不免显得有些手足失措。要改,怎么改?改了,跟得上吗?改过的,是我们需要的吗?改变,是离目标更近还是更远?
教材改革、教法颠覆、教师重组,一记又一记的重拳推出,中职语文到底出现了哪些变化?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些变化?
一、凸显语文的工具性
以往的中职语文跟在普通高考模式的后面亦步亦趋,已经为人们所诟病。越来越多的人认同这样的观念:职业学校的语文必须要有职业特点,进而必须要彰显实用性,进而批判过去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太强,进而要淡化中职语文的人文色彩,进而改善这些不合时宜的人文超标的症状。于是,形形的校本教材应运而生,无一例外地放大了语文的工具性质,克制地表达人文气质,即使表达了,这些表达又都向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看齐,与德育课的内容相交互。
工具性不鲜明,职业性就不突出,中职语文学科的特点就无法显现。缺什么就补什么,吃哪里就补哪里,正如缺钙补钙,吃脑补脑。在这样的思路下,放大中职语文的工具性似乎就无可争议了。
以一个一线教师的经验来看,笔者却在变革中有着复杂的体会。因为参与校本教材的编写,笔者认真研究过各种中职语文新教材,几乎每一种教材都增加了听说训练的比重,而且在作文训练中应用类文体是重头戏,甚至是唯一内容。
听说多了,阅读少了;写应用文类多了,写真实生活少了。按理来讲,这些实用的内容对学生的就业是有用的,学生应该更爱学,应该学得更好了。从笔者个人的经验来看,旧问题还没有得到缓解,新问题又出来了。什么新问题呢?逐渐加大的听说训练确实提高了对听说的认知,但具体的训练效果却很难提高。了解了听说的方法,却达不到高质量的效果。茶壶里煮饺子有口倒不出,那是方法论的问题;如果茶壶里连饺子都没有,那就是本体论的问题。对基本阅读已经滞后的大多数中职生而言,通过偏重听说技能而自觉或不自觉放逐阅读,单一的听说训练效果也就不难想象。笔者也曾在所教班级通过多种方式试图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举办课前三分钟口语表演、时事播报、演讲辩论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为数不多的优秀学生有明显进步,整体水平仍不理想。不是学生不爱讲,而是大多时候他们没东西也没能力讲。阅读毕竟是能力发展的基石,削弱阅读来反衬听说,不能不说有点舍本逐末的味道,听说技能不好,显然不是阅读太多的错,恰恰相反,而是阅读得太少。听说缺失这个板子打在基础性阅读过多的身上,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急需纠正的偏差。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中职作文教学改革中,大量的单一的应用文占领了整个作文教学课堂,请假条、收据、通知、启事、合同等,这些文体的实用性显而易见。老师们煞费苦心通过多种形式争取把应用文写作上好。这么有用的内容,这么丰富的形式,上着上着,却发现学生不怎么买账。问题出在哪里了?学习知识很有用,中职学生厌学却是不争的事实;掌握技能也很有用,中职学生却需要反复督促。笔者并非贬低中职生的智能和素养,而是希望在事实背后摸索出符合教育规律的途径。
学生就曾真诚地反映过,“这些应用文套路都一样,网上一查就有了,还要花这么多时间来学来写,太无聊了。”笔者试着用“有用论”说服他们,学生却说:“有用吗?老师太功利了。”笔者不得不承认,学生的话戳到了我们的软肋,也进行了诚恳的反思。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无疑要激发他们的兴趣,有用是无法真正点燃兴趣之火的,只有让他们发现语文中的美,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调整了作文教学的策略,重新开放丰富灵动的文本空间,无论文体,不计用途,推荐好文章,朗诵好句段,仿写好片断,却有了意外的收获。原来,照着葫芦画瓢的应用文写作,因为文句不通和用词不准等基础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质量难有变化。教学调整之后,学生习作的文句通了,文法通了,文意通了,一通皆通。
二、高扬专业性
在学科发展越来越精细的今天,中职语文与专业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甚至生成多种崭新的交叉学科。如学机电专业的,语文课程内容以机电相关知识为主;学烹饪专业的,语文学习倾向于烹饪特色。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彰显专业的特性,让语文学科更好地为专业服务。笔者支持这样的变革,同时也有一些忧虑。
语文学科向专业倾斜以后,涉及面自然就窄了,如果窄到只剩下专业相关内容,这时对专业会产生什么作用呢?举个例子,还说说烹饪专业,这个专业除了要求刀功和厨艺之外,还必须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一个冷盘如何构图才有美感,一盘热菜如何起名才有创意,一种美食如何制作才显文化底蕴,这一切都需要广泛而扎实的文化功底来支撑。再如,美术专业的语文课程内容哪些才是相关的,哪些是没有用的,恐怕并不能很容易说清楚。就说较实用的房屋设计吧,它的理念也在不断吸收多元文化的因素,更不要说新兴时尚的动漫制作,没有生命质感的作品谁又会买单呢?《喜羊羊和灰太狼》就形象制作来讲,说不上精细和高超,却能在众多国产动画片中脱颖而出,靠的就是成功塑造了一只普通小羊的乐观向上的精神,(主题曲:“别看我只是一只羊,绿草也为我变得柔亮――天再高心情一样奔放,每天都追赶太阳――在任何天气都拥有让人大笑的力量。”)而不是一个简单几笔的小羊画像。如果不能准确把握这种精神,自然就画不传神,画不到位。
我国各行各业的很多专家在谈到自己的专业成就时,大都饱含深情地回忆自己有一个国学底子的老师或早期扎实的汉语学习经历。
三、倡导就业性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就业才是中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地方,就业率和起薪工资成了人们评价职业教育时津津乐道的话题。殊不知,教育界早已明确了全人教育的理念。
20世纪70年代末,一些激进主义教育家继承和发展了人本主义的教育理想,建构了以“人的整体发展”为宗旨的教育理论。美国学者隆・米勒(R.Miller)将这种理论做了系统化的阐述,正式把这种理论称为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1988年,米勒在美国创办了第一份以全人教育为宗旨的专业期刊――《全人教育评论》(Holistic Education Review)。1990年6月,在米勒的倡导下,80位支持全人教育的学者在芝加哥签署了著名的“全人教育宣言”――《2000年的教育:全人教育的观点》。
全人教育的理念强调教育应该是整体性的、全面性的和发展性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习者才能在心智、体魄和潜能等方面得到健全均衡且可持续的发展。
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似乎很难贯彻这种理念,受教育者或多或少地被视为生产流程上的简单要素:一部部运转熟练的机器或者一颗颗拧在一个岗位而永不松动的螺丝钉,受教育者的创造性、个体人格的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被忽视了,甚至有专家认为这样做会把受教育者选择生活和职业的权力有意或无意地剥夺了。
就业视角的短视是显而易见的,时代在发展,科技在发展,专业在发展,人就不能忽视自身的发展。究竟哪些能力是一辈子适用的,没有人可以准确预言,只有全人教育的理念才能根本应对这种要求。
早在20世纪初,王国维和等就曾表达过全人教育的理想。1906年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说,“人是知情意的综合体”。也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蒋梦麟、、傅斯年等五四学人都有此类的言论。
人在当今社会的异化,西方学者的思考也值得我们借鉴。发达的西方从工业化走来,他们的经验和教训是值得深思的。赫伯特・马尔库塞一针见血地指出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正大量出现“单向度的人”(one-dimension person)。全人问题,已经是全世界都应该认真面对的问题。正在现代化进程中行进的中国,通过认真的反思和前瞻,是可以少走弯路的。
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如果过度解读“工具性”,改革的力度就浅了;如果狭隘地纠缠于“专业性”,改革的范围就窄了;如果无节制地放大“就业性”,改革的视野就短了。
迷失于工具理性,同迷失于人文万能是一样的道理。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得按教育的规律办教育,在这个前提下,改革都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林格.教育是没有用的.北大出版社,2009.
[2]智效民.和他的朋友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3]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2008.
[4]闫绪娴.如何进行人才测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中职语文 职业能力 社会能力目标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114-03
立足于专业能力之外的其他通用职业能力,对学生的职业选择和人生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口语交际、独立学习、与人合作等能力,可以满足岗位调动和适应环境的需要。目前,很多企业和学生都希望中职语文教学积极寻求衔接和拓展职业能力培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就业期待和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本文结合学生、企业的现实需求,提出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中职语文社会能力教学操作性策略,为中职语文教师提供参考。
一、概念界定
能力本位(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教育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英文的“Competency”是“完成工作任务的胜任能力”的意思。经过近百年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国内外对职业能力本位的内涵已经达成基本共识:“职业能力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概念,它不应局限于具体岗位的专门知识与技能的要求,而应视为多种能力和品质的综合体现,即综合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本位,指的是以职业能力为基础,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形成职业能力为教学目标而组织教学内容。德国把职业能力结构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社会能力是“处理社会关系、理解奉献与矛盾、与他人负责地最佳相处和相互理解的能力”。社会能力体现的是一种人格态度和情感、沟通与交流的能力。社会能力主要包括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文素质等。
人文素质,包括具有健康的职业情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民族传统文化,对自然、社会、人生等具有强烈的情怀,自觉丰富文化积累等。
人际交往能力,主要包括听和说,能根据语境,借助语气、表情、手势恰当地表达和交流,提高交际效果。
语言表达能力,主要指语段写作和篇章写作,能围绕中心,条理清晰、正确地遣词造句。
二、中职语文社会能力目标实现策略
(一)人文素质目标实现策略。人文素质具有丰富的内涵,涉及一个人的民族意识、职业素质、道德素质、价值观念、理想追求、文化修养等多方面,主要有反思性教学和积淀性教学等两个实现策略。
1.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简而言之是指通过案例对比,反思和修正个人见识、行为。在中职语文中,反思性教学主要是通过比照感悟散文、小说、记叙文、议论文、诗歌、文言文等文章中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有益的对话,切身感悟作者写作的情感基础、作者的行文路线和情感的变化;引导学生进行比照,把作者的思想情感、道德素质、价值观念、理想追求等内化为个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反思性教学的重点在于通过反思认识并端正个人的价值取向。因此,在反思性教学上不能依赖于讲授文本本身或原理性的知识,而是采取角色扮演、辩论等切身体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反思和规范自身的相关意识和行为。
例如《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的《第六枚戒指》《二十年以后》,文本主人公分别对应珠宝管理员、警察两个岗位。其中,《第六枚戒指》主要讲述的是一名珠宝管理实习生在忙乱中碰落了六枚戒指。有一枚戒指找不到了,但是主人公准确猜测到是谁捡到了戒指。这位主人公不动声色,她用真诚、朴实的话语和行为感动了那位企图把戒指占为己有的男人。文中的人物结局圆满,全文充满了温暖、理解、宽容的人性情怀。《二十年以后》讲述的是一对情同手足的童年朋友吉米和鲍勃,在二十年以后如约赴会后的情景。吉米成了警察,而鲍勃则变成了在逃通缉犯。吉米在确认曾经的好友鲍勃就是警方通缉之人后,大公无私却也不忍心亲自动手,因此让另一名便衣警察以他的名义与鲍勃相认后逮捕了鲍勃。前者对陌生人以宽恕之心感化,后者对昔日的好友坚守职业道德予以逮捕,不一样的行业文化和道德,体现着不一样的为人处世原则。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这两篇课文结合起来:首先让学生以改编剧本的形式演示一遍主要剧情,允许学生在剧情中有适当的想象发挥空间。然后把学生分为两组进行剧评,对“宽容”和“坚守”两种态度进行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学生假设了没有对拾戒的男人进行善良的劝说而是直接报案、假设鲍勃没有被逮捕及所引发的后果。在辩证交流中,学生了解了两个行业的职责和文化的差异,认识到不同职业、不同对象、不同性质的事情也影响着做事的态度和行为。通过这样的反思,学生内心高度认识了职业思想道德和职业行为,认可了健康的职业情感和价值取向。
2.积淀性教学。积淀性教学主要针对的是对个人今后或终身发展、素质提升有利的知识教学,简而言之就是具有升值潜能的知识教学。主要包括古代诗文、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等作品的基本常识和科技知识。
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呢?因为这些知识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获知广博的世界。积淀性教学方式有两种实现途径。一方面,在日常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列提纲、做笔记、写心得等阅读方法,收集和积累基本常识和科技知识,加强学习交流和心得共享,提高人文素质。例如在《〈论语〉五则》的教学中,让学生结合现代社会现状和行业发展写心得,充分讨论孔子对于学习和修养观点的意义,感悟孔子的伟大哲学思想,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感情,从而促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丰富历史文化积累,筑劳民族精神和民族基因。另一方面,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专业发展需求拓展课外阅读书目,定期开展书目交流会,分享各自的阅读感受,形成和拓宽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和感悟,助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人际交往能力目标实现策略。中职语文教学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主要集中于“听”和“说”两个方面。听,包括听话时做到耐心专注,能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观点和意图。说,包括说普通话,用普通话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说话时有礼貌,表达清楚、连贯、得体;学会介绍、交谈、复述、演讲、即席发言、应聘、接待、洽谈、答询、协商、讲解、采访、讨论、辩论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根据语境,借助语气、表情、手势恰当地表情达意,提高交际效果。
1.“听”能力的培养。听是实现人际交往的重要基础,也是中职语文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听力有两个层次:一是基本层次,教给学生听力方法,训练听力技巧,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话习惯,听懂交谈的内容;二是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在听的过程中能够有目的地预测、思考和获取信息,就相关职业话题进行交际。
为了完成以上任务,一方面,教师要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话”习惯;另一方面,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职业需求,有效设计适合相应专业学生的口语教学任务,设置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针对性的听力能力。
例如,笔者在组织“学会倾听”这个综合实践活动专题的教学内容时,针对烹饪专业学生职业特点,以提高单向性接受信息、培养学生养成倾听习惯为目标,设计了“古代宴饮礼仪”这个材料,要求学生认真倾听背景材料,用笔记录关键信息,倾听完成后,完成问题。背景材料如下: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人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如今,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等。
―― 节选自《中餐用餐礼仪》
学生“听”了之后需要完成的问题:(1)根据材料,提炼“汉族古代宴饮礼仪”的关键信息。(2)若干组学生分别演绎主人和宾客,展示古代宴饮礼仪,比较各组在表情、举止、礼仪等方面的表现。
2.“说”能力的培养。“说”是人们在日常生活、职场工作、社会交际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当前中职语文主要采用普通话教学,因此养成说普通话和用普通话表达观点对中职生来说并不是一个难题。《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说”能力培养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掌握介绍、交谈、复述、演讲、即席发言、应聘、接待、洽谈、答询、协商、讲解、采访、讨论、辩论等口语交际情境的方法和技能;二是有一定的交际策略,能够审时度势,说话时有礼貌,表达清楚、连贯、得体,推进交际活动顺利开展。
例如,在设计“介绍”这个综合实践活动专题的教学内容时,针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学生,设置了两个层次的内容:初级层次是保证学生中规中矩完成任务。由教师提供一份某款汽车的图片,然后选一位学生扮演顾客,另一位学生扮演营销员,模仿推销场景。扮演营销员的学生从汽车的外观、动力、安全、舒适、超值性等五个方面介绍推销车辆。第二个层次是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说”的能力。设计突发事件,让台下的学生对台上扮演学生的举止礼仪进行观察,演示结束后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并结合课文观点得出结论,加深印象。
又如,以餐厅场景发生的接待为例,设计“服务员与顾客”这个材料,要求学生完成两个内容:一是找两名学生演示设定的对话,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对话过程,并思考其对话过程中语气、语调、举止等方面信息是否符合礼仪;二是找若干组学生在相同的职业情境下,现场即兴对话,临时制造突发事故,让学生切实感受具体情境下应规范的言行举止,培养掌握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准确接受、理解、判断和处理所听到的言语信息的能力。案例材料如下:
服务员:先生,早上好,请问您几位?
顾客:一位。
服务员:好的。这是菜单,请您看看要吃什么?
顾客:好。给我几分钟,让我看一下。
服务员:您慢慢看。我等会儿就过来。
(过了一会儿)
服务员:先生,请问现在可以帮您点菜了吗?
顾客:可以了。我要来一份排骨汤和香菇炒鸡肉。另外,给我上一碗饭,谢谢你。
服务员:一份排骨汤、香菇炒鸡肉和一碗饭。
顾客:是的。
服务员:先生,你要什么饮料吗?我们这里有各种鲜榨果蔬饮料。
顾客:我要淮山汁。
服务员:好的,先生,淮山汁一份。
顾客:谢谢你。
服务员:不客气。您点的东西15分钟左右就会送过来。请先喝杯茶,稍等。
顾客:好的。
―― 教师示例
(三)语言表达能力目标实现策略。由于口头表达已经划分到人际交往能力中,应用文写作能力划分到专业技能领域,因此,此处语言表达能力集中指向的是文艺文的书面写作上。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文艺文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主要有两个层次:一是语段写作,能围绕中心,条理清晰、正确地遣词造句;二是篇章写作,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篇章写作,做到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思想健康;选材得当,结构完整,语句通顺;书写规范,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初步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当前的中职生对语文学习热情不高,对写作更是怀有畏难情绪。为激发学生书面表达热情,写作教学只能从学生生活、专业入手,让学生有话能写,有话可写。例如在平时的课文教学中,充分利用优秀的句子、段落等片段,要求学生结合个人生活经历和专业,运用例文的写作手法进行仿写,让学生有章可循,现学现用写作技巧,培养写作习惯。
1.进行模拟写作训练,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仿写是一种思维模拟训练活动,是自由写作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由文章赏析到仿写、自由表达是培养和发展写作能力的基本路径。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根据个人经历和专业特长,有意识地去仿写经典句式和段落,不仅能够让枯燥的语文知识变得生动活泼,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够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篇章,从句子到段落进行解读和仿写;写作过程从模仿到熟悉,再由熟悉到创作,写作思维、技巧和习惯都能得到培养和锻炼。
例如,在《我喜欢出发》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在解读文中排比修辞手法之后,笔者要求学生根据专业对应行业领域,仿写例句――“没有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没见过大漠的广袤,依旧遗憾;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秘,还是遗憾”,“大山有坎坷,大海有浪涛,大漠有风沙,森林有猛兽”等,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专业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2.口头与书面结合,训练学生的成篇速度和能力。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口语交际中,将口头作文与书面表达能力培养相结合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构思,然后在班上或小组内进行口头作文。例如在“说明文”写作教学中,限定构思时间,要求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学生即兴解说一个知名的汽车品牌、一辆汽车或某个汽车部件,要求烹饪专业的学生即兴说明一个地方的食俗、一种炊具、一种食物或者某种食物的烹饪方法,要求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学生即兴说明一部经典的动漫影视剧、一个编剧情节或一个影视剧人物等。即兴解说之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点评或提问,让学生发现各自在用词、形式、结构、逻辑等方面的错误,组织学生在随后的时间里对解说词进行编辑和修改,重新考虑用词、句法和衔接关系,以书面的形式重新输出。通过此举,学生的选词用词、结构布局、形象构思等方面的成篇速度和能力将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有助于提高学生自由准确表达的速度和能力。
3.提供有效反馈,确保学生明确努力方向。由于学生人数较多,长期依靠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每一次写作都做出具体反馈并不现实。但是,如果教师不反馈信息,或者对信息反馈不及时,都会影响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效果。如何改善这种局面?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总结,发现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共同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在课堂上反馈,并提供改正的策略;另一方面,制作写作评价与反馈表,让学生掌握写作评价方式方法,通过自评和互评,初步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参考文献】
[1]赵蒙成,孙丽丽.20世纪美国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嬗变[J].职业技术教育,2012(7)
[2]吴晓义.“情境―达标”式职业能力开发模式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3]邢辉.职业教育发展论纲――透视北京职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
[4]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
【关键词】广西特色农产品 烹饪课程 属地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C-0065-03
广西自然生态环境优越,特色农产品丰富,但特色农产品未被充分开发,处于“深在闺中人未识”的尴尬境地。例如,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的“香猪”具有皮薄肉细、胴体瘦肉多、肌肉鲜红、肌纤维细嫩的优质特点,但现实生活中却因消费者不会有效地烹调而造成此“香猪”未能普遍推广;“桂菜”特色菜肴不够丰富且名气较小,为适应本土化的消费需求及旅游业发展、外来游客的差异化体验需求,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发以本地农产品为原料的特色菜肴;广西区内烹饪专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区内职业教育界享有较高的声誉,但区内烹饪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以推广、开发广西特色农产为基础的烹饪课程极少,造成人才培养目标与“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服务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的定位不一致,这种“不一致”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专业课程设置。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开发(开设)具有鲜明本地化特色的以广西特色农产品为基点的烹饪课程就是一个有效的突破口。
一、基于广西特色农产品的烹饪课程属地化存在的问题
我们对广西区内开设有烹饪专业的职业院校在“服务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广西区内职业院校烹饪专业和地方餐饮企业、酒店都有一定程度的合作,双方也有合作的基础,并且取得了一些值得借鉴、推广的经验,但在以推动广西特色农产品发展、开发、推广为基础而进行的菜点开发、教材建设、课程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情况却不容乐观。
(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基于广西特色农产品的菜点开发、推广融合度不高。职业院校专业能否健康发展,课程体系构建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课程体系构建的内涵和水平决定着所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高低,影响着学生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本地区职业院校烹饪专业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虽然采取了大量的举措,但以广西特色农产品为基础的菜点开发、教材编写、专业课程构建的力度并不大,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地区行业需求联系不够紧密,部分课程在行业中运用程度很低却未删除替换上地区行业发展急需的课程;二是针对广西地区特色餐饮发展需要的特色教学内容与实训内容并不突出。
(二)适应地方菜品发展进行挖掘、开发、推广的特色教材开发不够。《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广西住宿餐饮业发展的意见》指出,在全区餐饮业以推进品牌化建设为重点,实施“挖掘八桂特色食材,树桂菜品牌”工程。这个文件的出台吸引着很多企业投身其中,必然需要大批的熟悉广西特色农产品性能,擅长菜品开发、设计、烹调的技能型人才。但目前广西职业院校烹饪专业所能选用的本区域的特色教材却寥寥无几,基于广西特色农产品编写的烹饪类教材甚至为零。在这样的情况下,广西各职业院校只好使用全国性教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地区特色烹饪人才的培养质量。为了能够为本地区特色餐饮和酒店企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应加大对创新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从教育角度来看,就是要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课程,开发符合本地要求的课程内容。从职业院校的角度来说,就是要以属地化教学内容作为教学的基础,加大和深化对餐饮和酒店教育的改革,培养具有创新性的、区域性特色的人才。由此可以知道,开发特色的地区性教材,是培养特色人才、符合区域发展要求的第一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质量评估与专业服务于地方产业经济发展需求融合度不高。对于职业院校教育水平的评定,一般是通过对教学质量的评估来判断的,而评估的专业性是专业建设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专业与地方产业经济发展需求融合程度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评估手段和方法来反映。通过调研分析发现,本地区职业院校在对专业与地方产业经济发展需求融合程度的评估并没有比较合理、有效、科学的评估方法,这导致教学质量难以得到合理有效的评定,很多教学评估部门或管理部门对于专业教学质量并没有进行差异化评估,而是采用统一的评估方案、统一的评估项目指标,为了评估而评估。在各项评估指标中并没有真正地将地区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地方产业经济发展需求融合进行评估。这样教师也成了评估的附属品,不得不迎合评判的标准。
二、原因分析
基于广西特色农产品的烹饪课程属地化存在的问题,不仅是有关管理部门在管理方面存在不足,而且职业院校自身也存在问题,如有些职业院校烹饪专业长期处在劣势的办学环境之中,专业课教师文化水平偏低、教学科研能力弱等。具体而言,成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专业指导委员会政策引领不够。2012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自主对专业自行进行设置。这样一来,地方政府就可以基于未来产业经济发展规划为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特色课程开发等方面提供信息参考、政策引导。但是,目前地方相关部门的引领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比如,很多地方政府面对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申报,很少考虑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内容,而是更多地从院校的专业实力、师资力量来进行考虑,忽视了地方产业的实际要求。
(二)职业院校受办学理念以及办学实际条件限制。地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应融入地区产业链、服务于地区产业经济的发展,这是地方职业院校的教育目标定位。然而,当前各职业院校烹饪对于专业的认知和定位并不明确,在办学上层次也不够清晰。很多高职院校的烹饪专业和中职学校的烹饪专业并没有差别,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存在雷同。同时,职业院校受到资金的限制,无法进一步地发展资源,而校内实训的不足又导致教学的需求往往y以满足,缺乏互利共赢的前提。而从学校外部来说,学校外的场地的合作关系难以建立,即使建立起来也很脆弱。
(三)专业教师文化水平偏低,教材开发能力弱。我们对广西区内11所职业院校48名烹饪专业的专业课教师进行调研,结果发现专业教师队伍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专业学历普遍偏低。从统计数据看,其中第一学历为中职烹饪专业毕业的占到27%;第一学历为高职烹饪专业毕业的占到41.7%;第一学历为本科烹饪专业毕业的占到10.4%;第一学历为研究生学历占到4.2%,但他们的研究生专业均不是烹饪专业;由其他专业转型到烹饪专业任教的占到16.7%。二是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极低,仅占4.2%。从与教师的沟通中可以知道,烹饪专业教师因为外语水平的不足、计算机应用能力弱或者是科研论文缺乏,因而职业院校中的烹饪专业教师长期缺少高级职称,其职称的申报和评定常常空缺。
三、推M基于广西特色农产品的烹饪课程属地化的策略
(一)确立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专业指导委员会在特色专业打造中的调控和引导作用。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要承担起主要的引导和管理责任,以地方特色为指导思想,基于地方经济的发展要求,从宏观上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进行指导,使职业院校能够培养出适合地区特色的,能够满足地区紧急需求的人才。比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在新专业的申报和审批等环节,可以通过政策引领、审批标准等给予倾斜。在央财支持重点专业、特色专业课程一体化、省财扶持专业等资金支持项目审批过程中,建立能突出地方特色产业、行业的科学评审体系,向与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相关度强的特色专业倾斜,加大对这些专业的支持力度。专业指导委员会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如何与地方产业经济对接从具体实际上进行指导。
(二)确立办学理念,创造条件,落实课程属地化推进措施。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是广西供销合作社系统职业教育集团的核心成员,教育集团准确把握集团办学的服务定位,构建校企政联动的运行机制,重视合作各方的利益诉求,采用灵活务实的合作方式,实现人才培养深度融入和服务“三农”发展地位,彰显鲜明的行业办学特色。培养能有效服务地方产业经济的一线技术人才,就要有相应的地方特色课程来支撑,即课程的属地化。对于属地化的烹饪课程,教务管理部门应该加强管理,增进与各教学实施部门的沟通,充分理解属地化课程,建立属地化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估、评价等考核机制。在烹饪课程属地化教材的编写中,一方面,鼓励教师参与到国家一级出版社与教育部门组织的规划教材的编写之中;另一方面,还应该借助研讨、成果交流、教材建设、课题立项等途径,进行整体规划,使得烹饪课程属地化的推广不流于形式。
(三)建立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通过“互渗共赢”方式,创办特色教育。职业院校对于地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提升职业院校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就应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虽然很多职业院校都已经意识到和企业合作的重要性,但是实际中取得的成果并不明显。近年来,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烹饪与营养教学团队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认为校企要深度融合,搭建“互渗共赢”模式是保障校企合作根本点。“互渗共赢”是指学校和企业两方要高度渗透合作,从教学、教学人员、科研等多方面融合,最终的目的是使得企业、学校和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同时,这种模式也有利于保护行业、企业参与基于广西特色农产品的烹饪课程属地化建设的积极性,使专业与行业、企业建立起“互兼共赢,互训共赢,互联共赢,互哺共赢”合作关系。可以说,互渗共赢的模式,使得学院不需要投入大量的教学成本,使得学生可以学习到企业和社会需要的真本领,也使得企业拥有了自己所需要的人才。这种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在新形势下更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要求。
(四)提升专业课教师科研能力,开发与建设基于广西特色农产品的烹饪教材。近年来,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多种形式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学历,进行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理念和文化修养及综合素质的培训,加强烹饪专业教师顶岗锻炼和兼职制度建设,聘请企业一线高素质高技能人员任兼职教师的方式来提升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教材开发能力和论文写作水平。实践证明,这些措施行之有效。烹饪与营养教学团队与烹饪行业协会、餐饮企业一线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人员通过项目申报立项的方式共同承担了基于广西特色农产品的烹饪课程属地化研究与实践课题,以广西特色农产品菜点开发为基点,共同开发、编写了《广西农特产品烹调工艺》工学结合式特色教材。还规划了《广西农特产品识别与选用》《广西农特产品菜点开发与设计》等系列特色教材,这必将提升烹饪专业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彤,陈金明.地方高校特色教材建设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
[2]熊Z,马茜.探析高职院校对接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12(8)
[3]吴婷,肖健华,曾一帆.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属地产业合作对接实践研究――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6(2)
[4]钟建坤,杨黎,葛建新,等.校企深度融合办特色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互渗共赢”新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2(6)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广西特色农产品的烹饪课程研究与实践”(2014JGZ359)
论文摘要:为了切合当前中职学校“以就业为导向”教学改革的需要,本丈基于社会对烹调技能人才的需求,联系教学实际,从教材改革、观念更新、充实内容、调整教学方式和考试形式等方面来阐述,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推动冷盘制作技术教学改革的发展,从而切实提高中等学校学生的职业技能。
当前中职教学改革发展方向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烹饪教学是职业技能教育的一个分支,对于烹饪重要模块之一的冷盘制作技术课程,尤其应以“以市场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为教学改革方向。笔者希望借此机会结合我校实际谈谈对冷盘制作技术的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调整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对某一阶段学生所应达到的水平提出的要求,课程目标的确定不仅单纯与课程内容标有关,而且与社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科技术发展的水平等有着密切的联系。现时我校冷盘制作技术课程的目标仅停留于传统、基础的冷盘制作方法和技巧的传授,与当今冷盘制作的行业特点和学科发展水平已有一定的差距。现时,酒店、餐厅、食肆等企业对冷盘制作技能人才需求量大,要求却甚高,除了要求应聘者懂得基本的制作宴会拼盘、卤水拼盘等外,还要求应聘者能在大型的主题活动中拼出各种特色的象生装饰类拼盘。换句话说,企业对员工的需求已不单单停留在实干型人才,已提升到创新型、比赛型的人才了。因此,笔者认为对于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改革应顺应行业发展潮流,结合职业活动的特点,冷盘制作技术的课程目标应注重以下几点:①注重职业问题的解决;②注重与行业发展紧密联系;③注重专业的应用。具体地说,大概可分为以下目标,即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掌握信息获取途径与技巧、懂得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手段与技巧、学会学习与自我管理方法与技巧等。
二、改革教材,充实教学内容,合理制定教学安排
现时我校冷盘制作技术课程使用的教材是编写于1988年的《旅游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试用教材—冷盘制作技术》。虽然里面富含冷盘制作的基本功识和图例,但由于理论知识较多,教材偏难、偏深,重理论、少实例,部分内容(冷拼实例图解等)甚至已与现今专业发展脱节了。因此,不少任课教师往往认为冷盘课应以实操为主,理论课为辅。原因是实操课较为直观,好上;理论课难上,教学难度大。的确纯粹的理论比较沉闷、抽象,学生只能以自己经验和想象去领悟任课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词。这对于学习能力不高的中职烹调专业学生来说确实不易,多少会产生厌学情绪。为此,某些任课教师为了避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已不愿使用此教材,只是在实操课中简单介绍部分理论知识。即使选用,教师也会把理论课时压缩为4-6节,约占学期总课时40节中的1/10-1/7,使理论课与实操课程严重失衡。这样必然导致学生只能掌握操作技巧,严重缺失理论基础。
要进行教学改革,首先要进行教材改革。笔者认为任课教师可开发符合专业特色、突出其岗位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兴趣为中心、问题为中心、实用为中心”的校本教材。教材内容除保留旧有教材中基本理论知识外,可考虑增加以下教学内容:(一)理论部分:1.冷盘菜肴的常用调料与药物香料;2.冷盘菜肴的烹调方法;3.冷菜冷拼的制作要求(包括色彩的搭配,宴席拼制要求,冷拼容器的选择,冷拼不能串味,冷拼的清洁卫生,成品和半成品的保管等);4.各类比赛中获奖的冷菜冷拼的欣赏(二)实操部分:1.冷菜冷拼的主要原料和制作方法(包括卤水的调制和保养,卤味菜肴制作,凉拌菜肴、烧腊菜肴、腌制菜肴、卷类菜肴、冻制菜肴、料盐水菜肴、蛋黄糕、蛋白糕的制作方法,冷拼原料干货发制方法等)2.冷菜冷拼的刀工运用(企刀法、平刀法、斜刀法雕刻刀法,浮雕刀法,凤尾形花刀法,麦穗花刀法,原料的刀工整形等)3.冷菜冷拼的拼摆手法(排、堆、叠、摆、覆、压、卷、贴、嵌、裱等)4.各类操作实例图解(平面拼盘、什锦拼盘、立体拼盘、像生拼盘类等)。
教学内容改革了,随之变化的便是教学安排了。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必需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知识的学习、消化、运用和再生。现时我校冷盘制作课程的教学时长安排约为40学时,相对于充实了许多的教学内容,显然是不足够的。学校可考虑把冷盘制作课程的教学时长增加至80节,规定其中20节为理论课,60节为实操课。这样安排既可让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备课、授课,也能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学习。强调理论课内容的改革和课时的安排,是为了让任课教师和学生都重新体会到理论基础的重要性,让他们明白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的相互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因材施教,结合现代化技术,改革教学方法
教育是变化的,思想是流动的,一成不变的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冷盘制作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教师讲授理论知识或演示图例操作步骤,学生模仿完成学习任务。显然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在教学改革巨轮的推动下,作为教育者尤其应该不断调整思想,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用先进的教学技术,改革教学方法。
冷盘制作课的理论课传统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则半知半解地努力抄笔记。到底学生学懂了多少呢?教师的教学是否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呢?或许这也是教师心里面的一个谜团。笔者认为,任课教师考虑使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形象生动地把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眼前,配合教师精彩的讲解,使学生深层地吸取知识,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此外,冷盘制作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教”与“学”或简单的演示法和实习作业法,也可以使用下列几种现今较为先进、成熟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是教学变得有效。
1.比较教学法。近年,江浙地区的选手频频在全国中职烹饪技能大赛中冷盘制作项目比赛中独占鳌头,成绩彪炳,引领着我国冷盘制作专业发展。教师通过展示近年全国各类型的冷盘制作比赛获奖品种图片,引导学生对选材、图形结构、色彩搭配和拼盘技术等方顶进行对比,将江浙地区冷盘制作专业教育的方式、方法及发展、研究方向与广东的现实状况做比较,让学生站得高、看得远,自己适应职业的发展方向;将职业教育的历史与本专业教育的现在或者将来的可能情况做对比,引导学生适应社会潮流。 2.分层教学法。对于一些难度中等但创新空间较大的教学内容,教师可先在全体演示基本操作方法和步骤,再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拼出基本图形的基础上选择是否加人一些原创的元素,令图形变得有“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3.任务驱动教学法。把某些个人不能或很难解决的冷拼品种作为任务,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自身所学知识和技能,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一个冷拼的品种。
4.情景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教师可选定一个大型的主题活动或一个主题宴会,要求学生在此情景下,通过小组讨论和协作,完成一个与主题相关且有特色拼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讨论
并完成设计图形、选取原料、加工原料和拼盘等步骤,能提高学生对团体协作的认知,提高在今后工作中的合作能力。
四、改革评价方式和组织形式
冷盘制作学科的传统评价方式主要是测试,成绩主要有平时成绩、笔试和操作考试按比例组成。这种评价方式过分依赖于测验,过分追求客观性和标准化,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而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注意学习成绩,忽视学习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显然,这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不适应的。为此,笔者认为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方式可分为分阶段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1.分阶段评价
除了每学期、每学年对学生进行的全面考核,即期终考核和学年总评外,教师还可以在一定学习阶段各进行一次学生知识、能力、个性心理特征的检验。这种评价的内容包括知识的掌握程度、技能使用的熟练程度、社会能力和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检查的方法、形式各种各样,教师可通过随堂测试、举行小型比赛等方式,评价学生完成某阶段性的学习后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是否有所提升。在阶段性评价中,教师可归结出学生学习特点,发掘学生的闪亮点,及时表扬和鼓励学生,令学生感到学习成就感,提升他们的积极性。此外,教师亦可不断通过数据统计而总结教学的成败,有助于改善往后阶段的教学设计。
2.形成性评价
在每个学期结束时,教师综合学生各阶段的评价结果,结合期末考核和学年总评的成绩,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水平作出全面、客观的分析,进行综合性评价。
改革后的教学评价,无论是哪种程度的评价的组织形式一般都应分为“他评”和“自评”两种,其中“他评”又可分为“教师评”“学生评”两种。在通常的情况下,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占较大比例。但是,学生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生应该成为评价的主人,课任教师也应该尽力创造条件,力图让学生也担负起评价的责任。学生参与评价可分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的相互评价。这样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能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与管理。教师亦能通过对学生的综合评价,选派较为优秀的学生参加市、校级的冷盘制作专业比赛;“普教有高考,职教有大赛”,选手学生在大赛中向众人证明自己的实力,消除自卑感,增加成就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论文关键词:创业教育 创业课程 创业环境 创业实践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必须以培养高素质创业者为目标,大力尝试并推进创业教育,不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突出了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本人从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变革、创业教育环境建设和创业实践活动开展上有效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
1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
中职教育为保证创业教育的正常有效进行,首先应在中职教育中设置创业教育课程,构建具有创业教育特色的课程结构。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通过创业课程这个核心环节来实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信心和创业能力。创业教育课程应该在传统职业教育课程基础上突出创业实务知识教育,要把“工商税务”、“市场经济”、“经济法律”、“金融保险”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增加进去。创业课程作为创业教育核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培养目标的达成程度,同时也决定着中职学校的生存空间和发展价值。我校创业教育中,在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职业道德与就业创业指导》课,每周2节,共40学时。同时,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需要有鲜活的教育内容,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编写了《创业典型案例》、《就业创业指南》、《创业心理疏导》等校本教材,增加了学生创业教育读物,也为教师进行创业教育时提供了大量的真实材料。通过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创业意识,熏陶学生的创业品质。
2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
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进行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模式上,创业教育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能固定不变,要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让师生共同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从强调积累知识走向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通过探索,使知识结构不断得以充实和完善。创业知识更需要注重针对性,模块化教学体系,打破原来的学科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岗位各项知识、技能的要求为主线,确立若干等级教学模块,进行教学与实践。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一项或多项针对性技能的练习,提升职业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因而,在创业教育中应以教学项目和教学模块代替课程,保证实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在创业教育中,应以工学结合的“大课堂”代替固定的教室,所谓“大课堂”即将教室、实训室、实习基地有机结合。围绕创业型人才培养需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以自主创业各项知识及技能的要求为主线进行教学与实践,突出职业核心能力训练。采取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除在课堂学习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每学期都应安排4周左右的时间去实训基地和工商企业分别进行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强化职业能力为目的的岗位实习,以实习基地作为课堂。在实习过程中,教师与企业专家的双重指导,通过企业调研分析、营销策划等活动,使产学更好地结合,并以企业的实习鉴定作为取得相应学分的评价依据。从而最大限度地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空间,有利于创业素质的养成。
3创业教育环境的建设
创业教育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要求知行合一。创业实践活动是创业教育的特定课程模式,也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具体途径。
因此,根据同学们所学专业和社会需求,中职学校应通过创业教育环境的建设,有的放矢地进行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促进创业教育中各种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使学生在学习有关职业、择业、创业、社会等有关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课堂内外的各种教学活动,把个人的职业兴趣、职业理想、职业心理、职业能力及求职技巧等的培训变成在理论指导下的自觉行动。
创业教育环境建设首先要加强创业文化建设。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同校园创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周边环境处理要同创业教育结合起来,从而做好创业教育宣传。利用学校宣传栏、校园简报、校园网和学生社团组织等,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和创业方面的知识宣传。同时,在学校布置一些鼓动创业立志成才的名言誓句,张贴创业者的成就榜和风采照。举办一些内容形式都具创业意识的活动,观看改革和现代化建设题材的影片,展示创业型教育队伍形象,开展典型创业者的报告会,讲述优秀毕业生的创业历程。从而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起到潜移默化的功效,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励创业精神。
【关键词】中职语文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语文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和工具学科,中职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影响。但是,从现实来看,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无论是教学管理、教材、质量评估,还是教学方法都存在诸多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中职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鉴于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现状,谈谈自己对中职语文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职学生起点较低,他们初中的语文成绩大多属于中下等水平,在学习中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差。因此培养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就显得更为重要。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应该怎样让中职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呢?
首先要转变教师角色,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尊重学生的意见、见解,用心呵护学生的思想火花,允许不同观点的讨论争辩,尽可能多地用褒扬的语言,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体会到成功,享受到尊重。如果学生的回答片面或不正确,教师可以鼓励引导他:“你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但窥一斑不能知全貌,再好好读读全文,你一定会改变自己的看法。”回答正确,教师则作出能激发学生内驱力的评价和激励,那么学生会有超乎意料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其次要让课堂生动起来,就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自己则做一个引领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根据不同的课文和教学目的,可采取点拨启发、情境模拟、角色扮演、问题讨论、自学合作等形式不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当中。
最后要开放语文教学的空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职学生的兴趣非常广泛,多彩的网络、卡通电视、武侠小说等常常使他们沉迷其中,而对教材中的经典文章则可能不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就不能只扣住教材本身来学习,还应该紧扣文章进行拓展。如“求职信”的教学中,可在课堂上模拟一场招聘会,既可训练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又可让学生提前了解就业市场,
二、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语文教师只有通过用特定教学情境与教学过程相应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教会学生学习。
1.讨论式
“讨论式”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范围十分广泛,其关键在于教师事先的精心设计和课堂宽松气氛的营造。例如,我在教读《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 时,让学生在没读课文之前,就“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这一问题进行充分讨论,然后进行适当地点拨,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在学生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讨论中完成了教学目标,训练了学生的口才。
2.情景式
创设情景,学生参与表演,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让学生体味学习的快乐。这种方法在小说、戏剧的教学中十分有效。例如,我在教《雷雨》时,指导学生演出代替讲解分析,使课堂教学变严肃为游戏,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3.自主式
“自主式”教学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在收集信息、发现问题等方面的兴趣、特长,让学生在自我学习中体验价值,从面达到拓展知识的目的。这种方法在课外阅读的教学上效果甚佳。例如,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沁园春・长沙》()中对秋景描绘的独到之处,我让学生去收集历代文人墨客描写“秋”的诗文并作对比,这样一来,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拓宽了阅读面,收到了“一石数鸟”的效果。
三、教学内容要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
以专业为突破口,巧妙地把语文与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使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比如计算机专业学生,对技能练习的枯燥和乏味可能不会产生兴趣,但对“提高计算机专业技能水平”这一活动的结果却具有很浓厚的兴趣。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利用好这种间接兴趣,在选择技能练习的材料中,有意识的选择能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材料。如在进行文字录入练习过程中,有意选择一些名家名作、名言警句、优秀学生作品等,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无意识的增大了课外阅读量,使学生体会到语文是美的,文学是美的,让他们受到情感的撞击,达到提高语文阅读与鉴赏水平的目的。又如,在烹饪专业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大量地加入有关美食方面的美文,可经常让学生完成有关菜肴制作的说明文,这样就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愉快、扎实地学习。
四、拓展课外活动内容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有句名言“语文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而开展各种课外语文活动是提高中职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以鼓励学生深入到生活和实践中去,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语文能力。如:中职学生利用假期打工或实习的很多,可以要求他们把实习中的感受、心得记录下来;还可以引导他们利用课外或假期调查生产、生活中的语文应用问题,并把调查后的结果写成小论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语文应用意识及研究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可以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大语文”学习氛围,黑板报、广播站都可以成为学生一展身手的舞台,写稿、编稿都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辩论赛、演讲赛、课本剧、诗歌朗诵会等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还可以举办一些比赛活动,如书法、小报展、故事会、演讲等,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7.
2.李天松:语文研究性教学模式[j],《语文学习》,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