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31:5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实习手册自我报告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1学习被动,对自己要求不严中职学生实习时一般是17~18岁,年龄小、缺乏自制力,在接触紧张、繁忙、辛苦的工作时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在实习中不愿意下功夫,积极性不高。有些学生平时就不爱学习,实习时是教师安排做什么就做什么,能少做则少做,能不做则不做,不问为什么,也不思考为什么这样做;有些学生对实习重视不够,在临床实习中有早退、迟到的现象,经常找借口请假,甚至出现想来就来、不想来就不来的现象。
1.2沟通能力欠缺在实习中,很多学生比较在乎教师对自己的印象,老是担心自己的操作不过关被带教教师责骂,因此不敢与教师进行沟通;有些学生由于自己的操作不够熟练,担心患者指责,因此不敢与患者交流,也有些学生认为检验科与患者接触少,没必要交流;有些学生担心自己是中专生,学历低,而其他实习生有本科生、大专生,怕他们看不起自己,因此没有主动与其他院校的学生进行交流;有些学生整天埋头干自己的事,很少与教师、同学交流。以上这些现象导致了学生的沟通能力越来越弱。
1.3自身安全防范意识不强检验科不仅有患者的血、尿、便、痰等分泌物,还有化学、放射性物品及其他危险品等,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与其频繁接触,可能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存在不同程度的隐患[3]。有的实习生认为检验人员与患者接触较少,职业防护与临床医生关系密切,与检验人员关系不大;有的实习生不穿工作服,操作过程中不戴手套、口罩等。自身安全防范意识薄弱不仅不利于检验质量的提高,也会危害实习生的身心健康。
2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2.1进行教学改革,将实验教学与临床接轨教师应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对检验专业的核心课程充分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为宗旨,紧扣检验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理论,结合医学检验临床实际工作,为学生以后到医院进行临床实习打好基础、做好铺垫。同时,实验考核应以临床工作中常用的项目作为考核项目,将临床操作标准作为考核标准。
2.2岗前培训,明确实习目的实习前,学校应将实习手册发放给学生,带领学生认真学习手册内容,召开动员会,对学生进行全面培训,讲解实习中应注意的问题,让学生明确临床实习虽然换了学习环境(从学校到医院),但不能放松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学习,并且要通过自学、参加医院的业务学习等方式更新医学检验知识。同时,在今后的实习中要努力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工作态度及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应急处理能力,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明确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2.3严格管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要建立健全临床实习管理部门,对实习生的教育教学实行统一管理,经常派专职人员到实习点巡回检查。医院应对实习生进行短期培训,包括严格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实行严格的考勤和请假制度,加强医技实践、医德医风教育等。对违反医院制度的实习生给予严肃处理,使实习生对自己有所约束,确保实习任务的完成。家长应配合学校和医院对学生进行督促,了解学生是否按时上下班及在实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发现问题及时与学校联系,以便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管理。
2.4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检验科是医院防止交叉感染的重点科室之一,因此,在实习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应组织实习生对医院检验科感染管理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等进行系统学习。在实际工作中用规范的制度进行管理,带教教师要对实习生强调操作时穿工作服、戴口罩和手套等,操作后要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另外,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各种器具及时消毒、清洗,对各种废弃标本分类处理,遇到操作台、工作服或体表污染的情况,应立即消毒处理,并视污染程度向带教教师报告。
2.5增强法律意识,避免医患纠纷由医学检验实习生引起的医患纠纷除造成实习单位经济和名誉的损失外,还增加了实习生本人的心理压力,影响到对实习生临床动手能力的培养及院校实训计划的完成。学校与医院应通过培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做到不泄露患者的个人隐私,不向患者过多解释实验结果、过程,严格执行标本拒收条例,不随意涂改检验报告或记录,不发假的检验报告单,不随意在检验报告单上签名等,避免实习生引起不必要的医患纠纷。
1.1 相关概念界定
《辞海》把教育实习定义成:“各级师范学校的教育环节之一。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在中等学校、初等学校和幼儿园参加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般在毕业阶段进行,能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是各级师范院校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1]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教育实习的解释为:“中等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高年级的学生到初等或中等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专业训练的一种实践形式。它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
1.2 教育实习的特点
一般来说,教育实习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目标性:实习教师要尽可能扩充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实用性:融入教学实际,深入了解教学对象的身心特点和学情。系统性:教育实习活动必须系统化,具有合理的组织结构、明晰的计划。评价性:通过教育实习,实习教师能够评价自我职业素质,如:专业知识、身心状况。
2 教育实习现存问题
2.1 实习方式不合理,成效低下
按照惯例,多数师范院校采用终结性办法,把教育实习安排在毕业前最后一学期。也就是说,第八学期。最后一学期的负担过重,包含教育见习、动员大会、说课、备课和试讲等。这种方式安排不合理,导致效率极其低下。
2.2 时间太短,太过仓促
依照传统,教育实习时间一般为6到8周。对实习教师而言,时间太短,无法深入此次经历学习。实习过程仅限于常规项目,诸如听课、备课、讲课、作业批改。然而,对其他实用如课堂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涉及甚微。实际上,真正参与实习的时间不超过两个月,这势必对实习成效产生消极影响。
2.3 师范课程陈旧,教学基本功薄弱
大多数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课程内容陈旧,与中学真实情境脱节,不适应其发展变化。课程内容以理论而非实用方法和技能为主。这导致实习教师所学书本知识无用武之地,教学基本功薄弱。
2.4 实习基地匮乏,利用率低
当今社会,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普及,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加给教育实习施加了巨大压力。准毕业生教育实习扎堆、缺乏双赢政策规范,很多高校实习基地匮乏。
与此同时,尽管部分高师院校确实拥有一定数量的实习基地,由于缺乏沟通协调,基地利用率极其低下。
2.5 评价方式欠科学、不严谨
教育实习结束后,准毕业生剩余在校时间仅约两周。在此期间,导师多忙于上课及各项毕业事宜安排,无暇给予实习教师严谨、科学、客观的成绩与评价。几种常见的笼统评价有:模板化评语、各班均等分配名额等。
3 相应处理策略
3.1 更新实习观念,改革实习模式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等师范教师和学生都应更新陈旧实习观念,树立“实用、有效、合作、兼容”的新型教育实习观,并在实践中不断调节自身行为。
3.2 师范课程结构重组
除传统理论课程“老三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法)[3]外,应对教学技能的培养引起重视,开设与教学设计、课程资源开发、课外活动组织相关科目,举办三字(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大赛、英语口语大赛、演讲比赛等活动以丰富课程内容。
3.3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师范院校应加强与当地中小学校的联系沟通,可以举行导师与校长教学研讨会。如必要,高校可选拔品学兼优生去偏远乡镇志愿支教。
3.4 制定综合、完备的教育实习手册
为明确规范各个实习参与主体的职责义务,根据美国教育实习经验,制定综合、完备的教育实习手册,包括三大部分。
(1)实习简介:核心理念、实习安排注意事项、重要联系方式信息。
(2)主要参与主体:校内导师(高等师范院校内)职责、实习教师与校外导师关系处理的建议、实习教师成绩评定细则。实习教师(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意义及预期目标、实习教师的行为准则、需要承担的任务(课堂观察、课堂教学分析与设计、课堂过程控制及课后反思)。校外导师(合作中小学内)职责、日常工作计划、培养促进实习教师的技巧及实习成绩考核细则。
(3)支撑材料:课堂管理资源:各班名单、学生情况简介、成绩单和其他档案材料。教学参考材料:教学参考书、课本配套练习、配套课件(学生双语报)以及实用网络资源。教案、学案、反思报告:教师教案、听课记录、学生学案、课后反思报告。
3.5 建立科学、严谨的实习评价机制
亟待建立一套科学、严谨的教育实习评价机制。此项系统应涵盖实习教师自我鉴定、校内导师评价和合作教师、实习单位鉴定意见。为使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可以鼓励实习教师试讲公开课,以此作为教育实习评价的重要形式。
结语:总而言之,教育实习涉及面广、过程复杂、综合性强。要推进师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了解教育实习现存的五大问题是采取相应策略的必要前提。只有不断调节和改革理论和实践,才能达到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终极目标,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1 教育实习的内涵、特征
1.1 相关概念界定
《辞海》把教育实习定义成:“各级师范学校的教育环节之一。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在中等学校、初等学校和幼儿园参加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般在毕业阶段进行,能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是各级师范院校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1]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教育实习的解释为:“中等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高年级的学生到初等或中等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专业训练的一种实践形式。它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
1.2 教育实习的特点
一般来说,教育实习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目标性:实习教师要尽可能扩充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实用性:融入教学实际,深入了解教学对象的身心特点和学情。系统性:教育实习活动必须系统化,具有合理的组织结构、明晰的计划。评价性:通过教育实习,实习教师能够评价自我职业素质,如:专业知识、身心状况。
2 教育实习现存问题
2.1 实习方式不合理,成效低下
按照惯例,多数师范院校采用终结性办法,把教育实习安排在毕业前最后一学期。也就是说,第八学期。最后一学期的负担过重,包含教育见习、动员大会、说课、备课和试讲等。这种方式安排不合理,导致效率极其低下。
2.2 时间太短,太过仓促
依照传统,教育实习时间一般为6到8周。对实习教师而言,时间太短,无法深入此次经历学习。实习过程仅限于常规项目,诸如听课、备课、讲课、作业批改。然而,对其他实用如课堂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涉及甚微。实际上,真正参与实习的时间不超过两个月,这势必对实习成效产生消极影响。
2.3 师范课程陈旧,教学基本功薄弱
大多数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课程内容陈旧,与中学真实情境脱节,不适应其发展变化。课程内容以理论而非实用方法和技能为主。这导致实习教师所学书本知识无用武之地,教学基本功薄弱。
2.4 实习基地匮乏,利用率低
当今社会,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普及,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加给教育实习施加了巨大压力。准毕业生教育实习扎堆、缺乏双赢政策规范,很多高校实习基地匮乏。
与此同时,尽管部分高师院校确实拥有一定数量的实习基地,由于缺乏沟通协调,基地利用率极其低下。
2.5 评价方式欠科学、不严谨
教育实习结束后,准毕业生剩余在校时间仅约两周。在此期间,导师多忙于上课及各项毕业事宜安排,无暇给予实习教师严谨、科学、客观的成绩与评价。几种常见的笼统评价有:模板化评语、各班均等分配名额等。
3 相应处理策略
3.1 更新实习观念,改革实习模式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等师范教师和学生都应更新陈旧实习观念,树立“实用、有效、合作、兼容”的新型教育实习观,并在实践中不断调节自身行为。
3.2 师范课程结构重组
除传统理论课程“老三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法)[3]外,应对教学技能的培养引起重视,开设与教学设计、课程资源开发、课外活动组织相关科目,举办三字(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大赛、英语口语大赛、演讲比赛等活动以丰富课程内容。
3.3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师范院校应加强与当地中小学校的联系沟通,可以举行导师与校长教学研讨会。如必要,高校可选拔品学兼优生去偏远乡镇志愿支教。
3.4 制定综合、完备的教育实习手册
为明确规范各个实习参与主体的职责义务,根据美国教育实习经验,制定综合、完备的教育实习手册,包括三大部分。
(1)实习简介:核心理念、实习安排注意事项、重要联系方式信息。
(2)主要参与主体:校内导师(高等师范院校内)职责、实习教师与校外导师关系处理的建议、实习教师成绩评定细则。实习教师(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意义及预期目标、实习教师的行为准则、需要承担的任务(课堂观察、课堂教学分析与设计、课堂过程控制及课后反思)。校外导师(合作中小学内)职责、日常工作计划、培养促进实习教师的技巧及实习成绩考核细则。
(3)支撑材料:课堂管理资源:各班名单、学生情况简介、成绩单和其他档案材料。教学参考材料:教学参考书、课本配套练习、配套课件(学生双语报)以及实用网络资源。教案、学案、反思报告:教师教案、听课记录、学生学案、课后反思报告。
3.5 建立科学、严谨的实习评价机制
亟待建立一套科学、严谨的教育实习评价机制。此项系统应涵盖实习教师自我鉴定、校内导师评价和合作教师、实习单位鉴定意见。为使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可以鼓励实习教师试讲公开课,以此作为教育实习评价的重要形式。
结语:总而言之,教育实习涉及面广、过程复杂、综合性强。要推进师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了解教育实习现存的五大问题是采取相应策略的必要前提。只有不断调节和改革理论和实践,才能达到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终极目标,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社会工作教育 专业实习 实习教材
一、多面经历
(一)无能为力的社工实习
娜娜是一个性格开朗亲和力极强的女孩子,曾在北大人民医院做过为期26天的专业社会工作实习。说她开朗,整个谈话非常轻松,毫不戒备分享了很多她的实习经历,讲述那些颇有触动的故事;说她亲和力强,短短5天时间接手的个案,她与服务对象一位老奶奶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掌握了老奶奶的很多个人信息。她聪慧好学,初入医务社工这个陌生的领域,自己便查找了文献资料了解美国、日本的医务社工模式,以便能够顺利展开工作。当然,在机构督导和学校督导的指导下,她又尝试阅读了其他相关论文,了解医务社工体系。身穿白大褂,给病患指路,陪患者聊天,这些带给一个尚未走出校园的天真女孩无限享受,病患的一声谢谢、一个微笑都让她欢喜感动,如天使一般闪现在需要帮助的人周围。然而,是什么让这个涉世未深的精灵感到些许遗憾,甚至发出无能为力的感叹?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总会激情洋溢、满腹理想,然而社会的大舞台确实和我们想象得太不一样,至少让我们看清真正的生活其实很单调,甚至艰辛。
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是响当当的大牌,社工专业学生在学校虽不能呼风唤雨,但一定信心十足!然而习惯了小环境的优越和温室的安逸,难免在遭遇风雨的时候会有些不堪。娜娜经常要向服务对象澄清自己的身份。因为医院环境的特殊性,工作人员身穿白大褂,病患家属自然以为她是医生或者心理医生。社工的认可度和熟知度远不及志愿者,实习中对身份的界定可谓必要。
作为社工的实习生,当然希望能够运用到所学知识。北大人民医院作为全国第一家成立社会工作部的机构,一定能为社工学生提供广泛的平台空间任其施展才华,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假想。娜娜每天都要做的工作是送书,让病人挑选喜欢的书籍阅读。当问之此活动的目标及意义时,她收起了脸上的笑容,告知不太清楚。让整个社工部都引以为豪的志愿者招募培训活动也让娜娜陷入了深思,原因在于她只是机械地选简历、面试、阅卷、培训、考核,一系列看似规范的流程,作为面试官的她竟不知选拔的标准,这是何等的讽刺!除此之外,用娜娜自己的话来说,“个案是实习的一个任务,是一个作业。随便找了一个。让护士长帮忙看看哪个比较合适,没有什么明确的标准。我只是一个陪伴。换成一个非社工专业背景的人,他也可以胜任的。我做的那个个案,就是很‘水’。”随便挑一个人就能作为个案,个案为期5天,这是多么的可怕!专业与否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深化的,这不足以让一个堂堂的大学生感到无能为力。真正困扰清纯女孩的是什么呢?
娜娜讲述了几个故事。一个是蒙古的十多岁小女孩四楼坠楼,伤得很重,无意间进入病房她吵醒了她,觉得她很可怜,不知道该怎么帮她。而另一个让娜娜纠结万分。心内科住着白族的夫妇,妻子患有严重的心脏病,需要做手术,丈夫辞了打工的工作来北京。家里非常困难,每天吃的饭就只是馒头咸菜,欠了很多钱,一个孩子在老家上高中,还有一个在外面打工,丈夫住在很小很小很小很简陋的房子里陪着她。娜娜只能通过捐衣服和送饭,来表达一丝同情,而她认为这已经是做到的极致了。最当务之急的无非是妇女的病情和资金,就病情而言,不懂医术,资金问题也只能去筹款。第三个故事,她偶尔会看到医院的门口会有人打着横幅静坐。同医生、护士查房时也会发现患者病房自己养着鱼、养着花,挂着自己的窗帘,就像自己的家一样,而这些医院是不允许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娜娜通过询问医生、护士了解到这是典型的医患关系不和。碍于很多原因,医院不让工作人员“碰”,娜娜自己也感叹“这不像是社工。太不社工了!”。这也是机构实习的伦理吧,工作人员必须遵守。
面对这样的事情,娜娜除了同情只能选择无奈。因为专业的筹款、治病、处理矛盾她根本不懂。而本人问到参考书籍时,娜娜连用五个“对”和两个“这个太重要了”来回答我,表示愿意参考实习教材。
娜娜说到社工、医生都是良心活,要对自己、对病患负责。那除了一颗善心之外,社工教育、实习教材对促进实习的专业进程也颇有促进作用,让专业发挥能量,取代无能为力。通过此访谈,本人总结了如下方面纳入实习教材。(1)专业澄清,什么是社会工作?(2)明确机构实习工作内容,对工作目标、内容加以解释说明。(3)重视专业化的发展,如规范实习期间的各种工作记录表。(4)阐述社工专业技巧及扮演的角色。(7)明确实习机构准则。
(二)硬流程遇上软文化
和玲妹聊天的一个多小时让我时而紧张时而放松,能够明显地感受到她在北京的专业社工实习不太愉快,担忧自己追问会再次把她带入那段纠结的往事。当她谈及香港的实习经历时,我又是如此羡慕,同样经历过香港实习的我却少了很多她那样纯真的感受。
北京流程化的工作让玲妹深感无奈,即使是国际领先的各种设备的运用,还是会让工作漏洞百出。先进的指纹识别技术记录着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培训考核制度也让志愿者服务不敢松懈,各种规章制度、服务记录间接增强了志愿者的责任感。然而,送书服务竟然出现了书籍丢失的现象。通知志愿服务的短信连日期也忘记了修改,重复着好几个月前的模板。这样冷冰冰的硬流程拿什么吸引我们?在尝试个案工作时,她也同样提到了无能为力。玲妹说到做个案是领导的意思,服务对象大多情况下不需要这样的服务。这让我哭笑不得,原来是为了所谓的任务、业绩生硬地开展个案工作。更好笑的是,看来不仅是服务对象不需要这样毫无意义的聊天服务,连我们的工作人员也在尽量偷工减料。我们书本里关于个案工作的介绍可不是聊天呀!
语调一转,来到了南部的香港,玲妹瞬间露出了灿烂的笑容,绝对不是开玩笑夸张,连语调也变得柔和了许多。各种生动地描述如何与督导相处,同事间如何互动,服务对象又是怎样回应她设计的活动,绘声绘色,让我有些羡慕嫉妒。是什么魔法让玲妹如此享受这样的实习过程?她讲到最多的是文化。几个对比。一方面和督导的关系。在北京的实习,“没有去找老师或者督导去解决遇到的问题,那样感觉像是在反抗。而且机构的督导老师是很繁忙的,所以一般情况下,你也不可能从她那里获得更多的学习的资源。”而在香港,“专业不仅体现在技巧,还体现在一种跟人的交往上面。我逃避的一些东西也会在日记里面写,然后督导会说你要想清楚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大家是这样的态度或是怎么样?是一种启发式(的学习过程)。”另一方面和同事的关系。北京,玲妹接手了一个个案服务,服务对象是一个极为健谈的中年人,这让其他实习生有机会幸灾乐祸了,因为一般开展个案的时间是一个小时,而玲妹总会“被聊天”两个甚至三个小时,直到下班不得已必须离开才能结束。香港,“我们的同龄人,相处得非常好,非常热情,他们的工作任务也很辛苦,他也会像我们展示他的一些工作内容、他的工作态度。”和服务对象的关系,在北京,“我不太喜欢那样的环境,哎,跟那些就是病患呀在一起,你特别无能为力。”在香港,“那些老人真的对你就是很好,会带你去当地吃好吃的东西,这些真的有时候都不敢跟导师说,他会说跟你们拍照好不好,他会随身带个小相机,随时拍照,就很开心。”玲妹回忆时甚至说“他们是不同的角度在展现一种东西,可能这些人在告诉你些什么确实也可以编成一部教材。”玲妹还说,“我一定会看一下机构有没有什么变化呀,包括这个老年人还在不在呀”。
社工就是和人打交道,如果没有文化、没有情感,恐怕确实让我们面对死板的即使是先进的机器、流程也会少一些温暖。
玲妹主动谈到了实习教材的必要性,实习不仅得有情感,也得有实实在在的本领。实习教材应该包括如下方面:(1)机构导引手册:历史、社工发展历史、职能、使命。本行业其他服务机构的信息,与其他领域的异同。(2)专业知识介绍,涉及不同的主题、技巧、实际的案例。(3)服务对象的基本信息、特点。如医院需要了解“科室有哪些病人,这些病人遇到什么问题,这些病的特点,设身处地跟他们聊一些内容,而不是你从哪里来呀,要做手术不要怕,生活中应该注意些什么。”(4)形式彩色配图小册子,短篇幅系列丛书。(5)当地的风土人情。(6)文化。包括团队归属感。
(三)小小社工,绽放能量
宇洋是一个极其重视社会实践的女孩,她认为书本上的知识很多都是宏观体系,难以理解,甚至是不能与时俱进的。当然她并没有否认教材、课本对实习专业性的指导作用,但在她看来,一个好的社工需要有三方面的素质。第一,性格方面,需要有良好的亲和力,为人处世、与人打交道要特别灵活,表现出贴心、处处能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第二,书本上的专业知识需要内化到自己心里,有认同感。第三,不是刻板依靠那些书本知识,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灵活多变。
而说到教材,她给出了这样的建议——反向梳理知识,即将一线的工作方法,总结成一定的书面知识,推广到更多类似的领域。这些知识不能是你感受到了,你知道了,就算了,当然需要有这么一个梳理,以便给更多的从事相关领域的人以参考。而这样梳理的体系需要有针对性、群体性,注重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另外,社工的价值理念如接纳、自决、个别化也很重要。最关键的是需要有事例作为支撑。列举一些共性的主题,能够让读者有所借鉴社工如何介入。
很难想象宇洋在谈及实习时,虽然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是蛮愉快的回忆,但总会感到失落。她也提到了无能为力,这样描述她的感受“我们不知道我们学了社工跟这里面的人区别在哪?或者说我们学了社工之后能为这个机构做些什么?就是好像我们不学社工的人同样能做得很好,我们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当时就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我们一些人情绪也不是很高。”原来做专业实习的同学都会有如此感受,不知道我们的价值体现于哪?不知道我们的专业性体现于哪?
宇洋的经历也给我们提出了很好建议,她说“融入很重要,你不融入的话,就无法了解那些人的真实需求和想法,你总是在,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看他们,其实看到这个过程只是看到表面的东西。除非你真的非常热爱这个群体,否则经过一段时间后,都会觉得受到打击。”
如何感同身受,如何发挥自己小小的能量,真的值得我们继续思考。
(四)让实习生在学习中绽放光芒
小磊参加过很多次社会工作的专业实习,我也很吃惊他竟然阅读过实习教材。在他的推荐下,我也找到了两本实习教材。其实就是针对实习的指导手册,目前参考的比较多一些。他认为社工教育让他学会了尊重人,少一点批判,多一些鼓励,多一点反思,少一些等待。这种价值观层面的影响对他而言感触颇深。这也是在我问到实习教材的内容时,他极力强调伦理的作用。
小磊认为:“我们应该让实习生学习社会工作伦理。你的价值和社工的价值,你的身份、角色和机构的角色,你和案主的关系,你和案主的一些理念。社工你所成长的生活经历,你所使用的方法,或者对案主使用的那一套技巧,都会有影响。其实我们应该有反思性的。什么才是社工的价值?什么是你的价值?什么是案主的利益,什么是机构的利益?去做一件事情,你应该让实习生应该有一个自我觉醒,自我觉察。虽然你做的事情你觉得对案主有利,但是你没有想想背后的一些价值。实习生应该学会自我的反思,自我的调整,这样才有一个实习的意义。”
另外,谈到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时,他讲到应该主要从实习过程入手,从最初的准备,如心理准备,如何给机构留一个好的印象。到实习生的实习计划,整个实习的时间安排、每天的工作量、工作内容介绍,再到实习生的反思总结、最后的报告。一些案例可以作为参考,而不是完全依赖。
和小磊的谈话,让我感受到一种力量,明确实习目标、安排好实习工作,重要的是反思,不带有自己的偏见去实习,真正从他人角度出发,在实习中成长收获。
(五)双刃剑“独特性”加“案例分析”打造实习教材
小郭是今年大四毕业的社工专业的学生,成绩向来很好的她选择了去深圳做一线社工,这样的选择让我有些意外。当和她聊起来实习经历以及找工作的经历后,我相信她的选择是正确的。在很多访谈中,我的访谈对象都讲到了社工的无能为力,专业技巧的受限,可是和她聊天的过程,她总是那样轻松,能将活动目的、工作技巧介绍得很清楚。也许和实习的机构要求有关,当然也离不开她对社工的思考。
小郭对于实习教材的使用并没有特别的想法,她总是在强调实习机构、服务群体的独特性。她认为:“服务对象和机构都有独特性,教材会总结一些共性的东西,那对于我们去理解这个对象,它是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说你真正的要去契合到这个服务对象,肯定是只有这个教材是不够的。如果说能有这样一本教材,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去了解这个群体,那就是特别有用的。对这个服务对象、这个服务群体他们有一些了解,了解他们的一些特征以及他们的内心更多的感受。通识性的那些东西我们在课堂上差不多都有些涉及。”
的确如此,如果实习教材过多去强调方法、技巧、伦理,而忽略了机构和群体的特性,那教材会和其他参考书籍类似,甚至不能像其他如个案工作、小组工作那样将方法技巧介绍得更为详细,也确实没有存在的必要。不过说起案例,引起了小郭更多的兴趣,她希望能通过对群体服务的案例分析,给我们实习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六)改造“技巧”武器,融入微观服务
从我认识师兄以来,他不是在做社会工作实务或是相关研究,就是在行动的路上。能够请他谈谈他的实习经历,我给很多新的思考和启发。
实习之前的工作坊,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参加的,但是经历过香港“北斗”项目的同学一定感触很深。师兄介绍工作坊中的伦理很重要,是一次难得的体验,在其中我们的自我反思更是必要,如何将教条的知识转为内在修养,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和我之前访问的小磊提到的东西很像,他们都赞成实习注重社工伦理,我想这实在有必要放入实习教材中,可以和我们实习前的准备合并,而工作坊的形式就是很好的模式。
和师兄的谈话,给我第二个较大的启发是,师兄讲到了专业教材、实习教材、实习指导手册三者的关联。他认为:“专业教材相对来说是更加通识一点,面向群体可能更大众一点,它提供的是一些基础性的知识,比较偏向理论的。在机构中遇到的问题,教材中可能是没有的。”师兄做了这样的对比“如果说《社会工作概论》是一个比较宏观的话,那么《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这些就是属于比较中观的,实习教材就相对来说属于更加微观,更加切合不同机构的特点,也更加贴近实际。”的确如此,如果知识体系都涉及得差不多,都是通识的技巧、理论,那么实习教材就没有必要了。所以,实习教材更应该偏向于微观,更具独特性。那为什么会说到实习指导手册呢?师兄认为:“教材这个概念会更加严肃、权威一点。大范围使用,需要考虑对每个学生是不是适用,教材很多知识点都是上升到比较概括性的高度,实习指导手册相对会更微观。”这也让我重新思考,虽然之前的访谈都会涉及到教材的必要性,但是如何定义还需要慎重。那么教材也好、指导手册也罢,需要包括哪些体系呢?
根据师兄的建议,可以分为三大部分。首先是针对实习生,一些准备工作。怎样去找机构,在机构中如何跟工作人员协调,如何跟服务人员沟通,这种可能只是作为整个社会工作服务技巧的分支。其次是对机构的了解,包括简介,机构何时成立的?机构的文化、所秉承的理念、服务群体、以及所开展的一些具体的服务。在这些过程中,它所遇到的困难是什么?针对这些困难,它所采取的方法是什么?最后是非常详细的案例。整个案例过程是什么样的,它采取的服务是什么样的,它中间遇到问题是怎么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怎么样的,甚至今后从更高层面对案例服务过程、问题解决进行一个评述。
如果说实习教材是必要的,那么必须和专业教材有所区别,而在教材的编排内容方面还需要更为谨慎,更具指导意义。将专业技巧改为适合服务的武器,真正打好漂亮的仗。
二、研究发现
经过本人对六名研究对象的访谈,了解关于社会工作专业实习过程中,对教材使用的必要性、如何使用教材、教材应包括的内容体系等提问,研究对象根据自己所经历的专业实习,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起初,本人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教材对于社工专业实习的作用,而访谈之后,本人发现,访谈对象都讲到了参考书籍或者指导书籍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但是否应该称之为实习教材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如果定义为实习教材,那么必将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运用到课程体系中,既要与传统的教材做出区别,又要加入实际案例进行评析。而如果是手册定义,则为实习做好指导即可,无需耗费大量师资力量。结合访谈对象的经历,本人认为实习的指导书籍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降低研究难度,对教材的研究改为对实习指导手册的研究。而指导手册包括社工专业方面的内容,但更倾向于机构的导引手册,更加突出个性化的介绍,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对社会工作的相关概念进行澄清。如什么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的专业技巧包括哪些?社会工作者扮演的角色有哪些?第二,社工伦理。明确机构、服务对象的利益,而不是体现个人能力和价值。第三,实习前的准备工作。介绍如何选择实习机构?如何与机构工作人员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便顺利开展工作?如何与服务对象建立联系?第四,实习机构的介绍。包括机构的历史发展、目标、使命、特色服务、工作开展状况、准则、文化。可以以机构导引手册的形式呈现,图片结合短小的文字介绍,每个机构突出自身的特色介绍。有可能附加同行业或相关机构的信息简介,能够给实习生直观的感受,了解此领域的发展情况。第五,服务对象的介绍。服务对象的年龄、文化程度、特点、所处环境等大致介绍,便于实习生了解情况。第六,实习规范。如实习机构导引报告、工作时间、工作计划、工作内容、实习日记、实习周记、工作记录表格的规范。实习生的自我反思也非常重要,形式可以是通过标准化的工作总结,也可以由督导进行指导。第七,精编案例,对机构所处理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评述,反向梳理知识,即将一线的工作方法,总结成一定的书面知识,推广到更多类似的领域,起到参考作用。特别是对服务遇到的困难、棘手问题做好总结。第八,其他技能。对团队凝聚力的发展、团队责任心的培养等。另外,特别应注意的是机构领导如何调动成员的积极性,让工作人员有归属感和融入感,能够真正投入工作。
三、结语
本文通过访谈六位参与过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学生,了解其对实习指导手册的态度。根据文本整理,发现访谈者对实习指导手册均持赞成态度,也提出了指导内容。在研究发现中已做出详细阐述。但是本文的局限性在于访谈对象均为在校学生,也仅仅是结合实习经历浅谈实习指导手册的作用。如果选择访谈对象为工作人员,不知道访谈结果会有何不同。当然,访谈结果也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社工实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课堂学习期、临床实习期和就业工作期是护生必经的三个时期。其中,临床实习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它使护生顺利地从学生过渡成合格的护士。在现今的实习带教中,往往因为临床带教老师对学校教材及教学重点不了解,使得临床实习与课堂学习衔接不紧,导致护生理论与实践脱节。另外,由于带教老师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教学质量不能得到全面保证。为了使临床实习能与课堂学习和就业工作良好衔接并确保教学质量,我院制定了系统化整体教学模式,对护生实习全程进行指导,并运用于2007年1月~12月在我院实习的330名护生,取得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我院实习护生330名,其中本科生60人,大专生270人。
1.2 方法
1.2.1 确定教学重点
为了临床带教老师了解护生课堂教学重点,同时使护生了解临床各科实习重点,护理部组织了承接护校教学任务的临床带教老师和各科带教老师共同编写了《临床护理实习手册》(简称《手册》)。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对实习相关知识进行介绍,包括医院概况、实习生管理制度进院和离院办理手续和程序、临床实习程序、请假程序及相关的法律知识、医院感染知识、临床护理常用药物知识等;第二部分与教科书同步,按各组织系统分章节,每章包括了课堂教学重点、临床实习重点、本病种临床所涉及操作要求、出科考试成绩、自我评价及老师点评等内容。
1.2.2 循序淅进的教学方法
全体护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将参加由护理部组织的为期1月的岗前培训,主要是对《手册》中第一部分进行讲解和学习;培训结束后实习护生按护理部安排进入各科室进行为期3周实习。护理部通过组织的护理理论和技术操作考试在各科选出1名大专以上学历、护师职称以上的技术骨干担任教学干事,负责制定本科室护生实习目标计划及量化考核的实施管理。教学干事对护生进行入科宣教、排班并指派带教老师。各带教老师和护生根据手册中相关教学内容及考核目标有目的的进行教学和实习。第1周由带教老师讲解有关知识并指导护生进行技能操作,第2周由护生完成《手册》中要求的实习操作,第3周由老师根据考核目标对护生进行考核看其掌握的情况,评价结果在护理实习手册上登记。教学干事对带教老师和护生进行督导确保按每周教学目标完成实习。
1.2.3 建立评价体系
除《手册》中考核评价外,还采取问卷和座谈的方式进行师生互评(见表1、2)。表1由老师填写,反映她们对带教学生的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技能的掌握及与病人的交流能力等;表2由学生填写,反映学生对所到科室、带教老师及所接触到老师的评价,内容包括带教老师的职业操守及教学水平等。为保证调查的客观真实有效,在设计调查表时反复对照教学计划和参考临床教学专家意见自行设计。表1 临床带教老师对护生的满意度评价(略)表2 护生对临床带教老师的满意度评价(略)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相对数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
2 结果
发出教师调查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300份,回收率为100%;对实习生发出调查问卷330份,收回有效问卷330份,回收率为100%。
3 讨论
护生在临床实习初期, 正在实现社会角色从学生到实习护士的转换, 面对陌生环境会产生好奇、恐惧、紧张等心理[1]。系统化整体教学模式将护生做为一个整体的人,对其从实习初期到实习结束期间心理进行分析,按其心理特点将每科为期3周的教学合理安排,对其行为加以循序渐进的引导,使护生尽快克服陌生感。
《手册》中对课堂教学重点、临床实习重点、本病种临床所涉及操作要求做出了明确的要求,护生在进入一个科室实习前便可根据《手册》指导有选择性的对相关知识进行复习,在进入科室实习后便可迅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所见结合起来,不仅加深了理论知识记忆,同时也对指导了临床实习,在带教老师的带领下能够迅速进入状态。尤其是在实习初期,有效的避免了护生理论知识与临床知识的脱节,使课堂学习与临床实习快速衔接。
为确保教学质量,护理部在全院范围内进行临床带教老师选拔,本着自愿报名、择优录用的原则,通过面试笔试,挑选一批有带教热情、知识丰富、操作熟练、高素质的带教老师,作为科室总带教老师,负责护生的实习安排、实习期间的督促检查、处理违章违纪事件并定时抽查科室内其它老师带教情况,安排全科护理查房,组织理论考试和技术操作考试。通过目标教学和护生反馈使老师有一定的压力和动力做好带教工作,增加了责任感。在医德医风、工作责任心、品德修养、举止等方面都给护生以良好形象,用自身的人格力量、道德力量、情感力量、自身的一言一行去教育引导学生[2]。
护理部定期召开师生互评会,通过座谈会或问卷方式及时了解护生心理动态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对护生进行指导与督促,了解带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护生对教学工作的要求,对带教老师进行管理并按要求改进。建立奖优、淘劣的激励机制等全过程规范化管理,定期评选优秀带教老师, 表扬和奖励优秀带教科室, 以增强带教老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对不称职的带教的老师及时更换。这些措施可督促临床带教老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带教能力和水平, 提高临床带教队伍的整体素质。另外,将优秀实习生充实到临床一线,进行锻炼和培养,使她们看到了希望和前途,自觉性和主动性有了明显提高,对带教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 实习管理 现状 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9-0060-02
五年制高职学校(以下简称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是指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走出课堂到校内外实习基地,以工作现场为课堂,以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师傅、管理人员为教师,在所学专业相应岗位参加实际生产操作、质量检验与技术管理的实践活动。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是强化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真实生产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办学体制。密切工学结合办学机制,实现专业产业融合,保证课程产品连接,落实实习就业一体化。目前,江苏省内五年高职都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为“4+1”,也就是说学生四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一年到企业进行岗位生产性实习。学生顶岗实习教学环节最多占到培养学生全部课时的1/5,保证顶岗实习教学质量很重要,而且关乎整体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能否得到切实保障。从2013届学生开始为“3.5+0.5”模式,将大大缩短学生的岗位实习时间。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实践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高职顶岗实习必须在真实工作岗位上进行,学生必须在真实和复杂的工作环境中锻炼才能成才,就业后才能胜任岗位工作,顶岗实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了保证顶岗实习教学环节有序、有效地进行,尝试建立顶岗实习质量保证和监控的体系,从学校、企业和学生3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目前五年制高职学校顶岗实习管理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
综合目前分析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实习中遇到的困难,学校在实习过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是实习生和企业间的纽带,学校作用发挥的好坏,关系着实习效果的优劣。所以对学校实习工作优化建议如下:
一 精细化、整合化实习巡查过程,建立教师顶岗实习手册
针对一些指导教师放松对学生管理甚至完全撒手让学生自行安排,缺乏必要的监管问题,我们能不能设计一本专门为实习巡查老师指导工作的手册,这本手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的记录实习学生的情况。当然,顶岗实习整体安排表、必要的实习管理规定也必须整合在此本手册中,对一些特殊情况,可以更加有效的找到依据。同时企业人才需求调查表必须放入其中,实习巡查老师指导学生的同时,进行企业的人才需求及专业调研,为学校收集第一手资料,为学校在校生的教育教学提供依据。为了防止调研老师偷懒的情况发生,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个实习巡查鉴定表,来鉴定老师实习巡查调研的优劣。所以,这本手册是两个方面工作的整合,也是把顶岗实习巡查工作精细化的象征。这本手册按顺序应该包括:顶岗实习巡查安排表、实习管理规定、实习巡查情况记载表、专业企业调查表及实习巡查鉴定表。
二 创新制度,使实习组织、教育精细化程度提高
针对前面的实习组织“松散管理”、德育和技术教育双指导原则不精细化的难题,设计了两种新的机制,以完善实习管理。
第一,实施“片区管理式”联系机制。在实习中容易出现的“松散管理”甚至是“无管理”的状况,这主要是我们和学生的联系机制较薄弱。在实习学生的组织管理上,以往的管理是学校—企业—学生三步走,管理能级依次降低,管理效果也逐渐削弱,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反馈能力也比较低。所以,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新的联系机制,让联系机能更强大。我称之为“片区管理式”联系机制。首先,在一个顶岗实习集中地组成一个“片区”,这个区域的学生都是片区成员,在学生中聘用能力出众者担任“片长”,“片长”主要起和学校、企业联系的中间桥作用,学校根据原来学生班级情况,重新编排新的班主任老师担任“片主”,每个小区域的“片长”又由地区“片主”管理,这样,在大环境不变的前提下,就能实现管理的等级化,使联系机制更具效率。有了有效的联系机制,学生的管理得到控制,不会再出现“松散管理”甚至是“无管理”的状况了。
第二,建立异地双师制度。异地双师就是在实习过程中,学校可聘请企业中技术出众的技术人员担任学生们的技术老师,教授学生一线的技术技能。同时,除学校指导教师外,学校可聘请企业内的劳动模范作为德育辅导员,让他们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培养、教育学生的职业道德等职业精神。这样,在异地建立双师制度既能解决当前高职学校“双师”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能解决教育管理问题。
三 精细化、整合化实习评价体系,完善毕业生顶岗实习学习成绩的考核
目前学生的实习的评价项目繁多,如果要全面改变评价体系,势必会破坏现有的实习操作程序,虽然不能全盘否定,但可以精细化这些项目,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针对实习作业产品学生记载资料不精细化的问题,可以在实习手册中增加实习作品展示区,规定一个地方专门来张贴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成果照片、设计图纸等。这就能避免大多数同学因为对实习要求不明确而导致的漏做或者滥竽充数的情况。
第二,针对实习效果评价不精细化的问题,可以在实习手册中规范实习周记的格式,可以用一些条框要学生书写其实习过程、体会、完成成果情况和自我评价等内容,从而改变实习周记以往不具体、空洞的内涵,对后续的回校实习情况检查有一个更加精细化的评价依据;同时,在实习报告中体现现场指导老师的评价打分时,要改变原来只有只言片语的评价状况,设计一些只需要打钩的定向表现词汇来衡量学生在实习中的情况,做到评分有据可查。
第三,对于专业调研与学生实习联系不紧密的情况,在设计实习手册时可以增加企业调研的情况,因为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本身打交道的就是企业,所以利用学生来完成这个工作最好,同时,这件事作为一项任务颁布给学生来做,本身就是对学生一种社会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实习报告中可以加入企业人才需求调查表、专业企业调查表等表格,以完成这个调研过程。
四 开发优质实习基地,完善企业的考核评估体系,建立动态实习基地资源库
针对部分学生离开用人单位的问题,应该客观分析,可能是学生自身问题,但也有可能是企业存在的问题,有的企业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只用工,不教育,不管理,不传授技能,生活上又不关心,所以学校要定期对学生顶岗实习满意度进行调查,加强对企业进行考核评估,对那些对学生不负责、学生满意度较低的企业,学校要减少与其合作,或终止合作。学校每年都要开发新的、优质的实习基地,充实实习基地资源库,提高实习基地质量,为学生顺利实习提供有力保障。
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本文中提到的观点和方法也仅做参考,能否更好地为实际服务,还需要我们做深化研究和不断优化。总之,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五年高职学校的实习,服务于实习的学生,还有大量的研究工作等着我们去完成,相信高职学校的实习工作定会迎来一个美好的“春天”。
参考文献
[1]管俊杰、杨海.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8(12):75~77
[2]李弘华.浅析高职生顶岗实习的教育管理[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11
[3]谭辉平、李芹、廖俊杰等.做实高职顶岗实习,有效推
1护理学专业认证准备工作
1.1广泛宣传发动,确保认证工作深入人心全员参与是做好认证工作的保障。学院除了制作展板、专题网站、学院画册、报纸专刊宣传认证工作外,还特别印发了护理学专业认证手册,手册从认证的背景知识、我校护理学专业建设的实践和成果、专家访谈环节准备工作、论证标准4个方面介绍了护理学专业认证的相关知识。多渠道组织全校师生学习解读专业认证手册,以期达到人人了解认证、人人关心认证、人人参与认证的目的。在认证工作前一周,学校召开了临战动员会,校领导再次强调三点意见:一是要充分认识认证工作对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意义;二是要职责明确、分工到人;三是要振奋精神,团结一致,集中精力,出色完成认证工作。
1.2整理归纳总结,认真撰写自评报告实事求是、客观呈现是做好认证的态度。学院根据《标准》中规定的护理学专业本科教育10个领域的办学标准(宗旨及目标、教育计划、学生成绩评定、学生、教师、教育资源、教育评价、科学研究、管理与行政、改革与发展)认真撰写自评报告,反复推敲、斟酌,完成近4万字的自评报告,其中提供的数据力求准确,实事求是,亮点特色要提炼准确,存在的差距要认真分析,客观呈现。同时,根据自评报告整理近5年的档案以备专家组检查审阅,其中原始档案和专业发展的历史档案非常重要。为了确保专业认证期间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学院还制作了工作人员手册和专家工作手册,以便随时查阅。
1.3加大基础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扎实的基础和平时的积累是做好认证的前提。在基础教学条件建设方面,我校拥有国家级护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业认证期间对学校环境、实验教学中心和办公环境进行了美化修缮,加强了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新增了中外文图书,引进了护理外文数据库,保证论证工作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学院有完整的资料数据库,每位教师的学历、学位、论文、论著、课题、获奖等资料均扫描归档,为每名教师建立了个人业务档案,为此次论证材料的准备提供了快速便捷的支撑。
2护理学专业认证的流程
专业认证过程包括学校自评、现场考察、提出认证建议和认证结论等步骤。现场考察流程可以总结为:①听:召开全校范围的论证启动大会,介绍我校护理学专业的建设情况,现场回答专家提出的问题;②察:对我校基础教学设施(基础医学院和图书馆)、两所附属医院、一所社区实习基地和护理学院实验教学中心等进行实地考察;③访:走访学院各教研室,与教研室教师座谈,查看教研室教学文件等;④谈:组织召开6场不同层面的座谈会,包括专家、教师、管理人员和不同年级学生座谈会;⑤查:查阅护理学专业相关支撑材料;⑥反馈:召开由学校主要领导、主要职能部门领导、相关学院领导、护理学院全体教师、附属医院领导等参加的反馈会议,专家组将形成的初步意见和结论反馈给学校。
3护理学专业认证的收获
3.1明确了专业发展的定位和方向通过专业认证,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中医院校护理学专业的办学定位首先要符合护理学本科专业规范和标准,在此基础上,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培养具有扎实西医护理知识与技能、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贯穿人文护理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充分体现“夯实西医,突出中医,加强人文,注重整体”的办学理念。
3.2梳理了教学全过程,锻炼了一支教学管理队伍专业认证期间,我院详细梳理了教学的全过程,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专业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的情况,形成自评报告的同时,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加强了对教学全过程的监控与管理,提高了教学质量,使教学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同时也锻炼了一支高效的教学管理队伍。
3.3提升了护理学专业的地位我校是全国中医院校第一个通过教育部专业论证的学校,通过论证使大家充分认识到中医院校开办护理学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学校的办学质量与管理水平也得到具体体现,学校也更加重视护理学科的发展,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专业认证也是对我国高等中医院校护理学教育的充分肯定。
3.4搭建了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在专业论证工作中,我们与全国兄弟院校和医院搭建了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学习彼此在教学和管理中的经验,为提高办学质量和将来的院校间深入合作奠定了基础,有利于促进护理专业的共同发展。
4论证后的整改与思考
专家组对我校护理学专业建设情况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对今后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针对如何彰显中医护理特色的问题,我校从中医护理课程设置为切入点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研究中医护理核心课程模块,完善课程体系,加大教学改革,规范实践环节,全面提高中医院校的护理人才培养质量。
4.1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中医护理核心课程模块在“夯实西医,突出中医,加强人文,注重整体”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我院构建了6大课程模块,“夯实西医”主要是设置了医学基础课程、基础护理课程、临床护理课程3个模块,主要加强学生西医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突出中医”主要设置了中医护理课程模块,建立整体观念、辨证施护的理念,加强学生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加强人文”主要是设置人文社科课程模块,在设置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护理教育学、健康教育学、护理管理学、护理美学、人际沟通等课程的基础上,增设护理美学、人际沟通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素质拓展模块主要是通过第一课堂延伸至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6个课程模块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注重整体的理念。有关中医护理核心课程模块的确定,设置了调查问卷,在全国中医院校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并在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护理教育研究会理事大会上充分讨论和论证,达成一致意见。中医护理课程总学时在300学时左右,分为3个知识模块:中医学概论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4门课程,5~7.5学分;中医护理学基础涵盖中医护理发展史、一般护理、辨证护理、中医食疗、针灸推拿、中医护理技术等内容,3~5.5学分;中医临床护理学包括中医内、外、妇、儿护理学,以中医内科护理学为主,3~5学分。同时,加大实践课比例,增加辨证施护的实训课,中医护理学基础的实践比例建议不少于40%,其他知识模块的实践比例建议为10%~30%。
4.2修订完善实习计划和大纲,强化临床中医护理特色我校护理学专业拥有36所实习基地,有一套健全的教学基地评估体系,通过此次专业论证,对实习计划做出相应调整:毕业实习中应有不少于4周的中医特色科室实习。在原来实纲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应该掌握的8项中医护理技术,出科考试中增加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的考核内容,每位学生根据所实习的科室制作一份体现中医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手册,充分应用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通过论证,医院进一步营造了中医护理文化氛围;规范了临床护理教学档案,强化了临床中医护理特色,保证学生在实习期间中医护理教学的连贯性,提升了中医护理实践水平。
4.3完善护理实验教学中心功能,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国家级护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基础上,全面实现信息化网络教学与管理,并与附属医院建立了信息化网络平台,实现可视化多点互动式教学,实现学校与医院资源共享。同时实验中心还增设了虚拟仿真教学区、中医护理养生体验区和社区养老护理实验区。在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同时,加强了学生中医护理技能的训练。
4.4重视双师型人才的培养和认可师资的引进、培养与考核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我校一直以来重视双师型人才的培养和认可,学院教师的执业医师证和执业护士证均在附属医院注册,目前双师型教师占75%,通过认证发现,临床护理师资双师型比例偏低,因达到省教育厅教学职称条件存在一定的困难,学校人事处决定为附属医院护理人员兼聘学校认可的教学职称制订专项政策,解决了临床双师型教师的问题。同时,我校每年划拨临床护理师资培训专项经费,免费为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培训临床带教师资,培养了一支结构合理、质量过硬的兼职师资队伍。
4.5建立健全社区护理、精神科护理教学基地论证前,我校只有两个社区实习基地作为试点,没有全面开展社区护理实习和精神科护理实习。通过论证,推动了我校社区护理、精神科护理教学基地的建设,现建立了8个社区实习基地和5个精神科护理实习基地,毕业实习中,各自安排2周的实习。构建了学校、医院、社区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了贴近临床、突出中医、延伸社区、服务社会的实践教学体系。
4.6建立全方位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提升护理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目前国内缺少一整套科学的、可行的评价体系,我校参照《标准》,建立全方位教学评价体系,定期对教学现状进行评估和反馈,综合运用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自我评价等方法,注重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进行纵向的比较。通过认证,进一步建立了形成性评价规范和要求,丰富了教学评价的形式和手段,加大了形成性评价的比例,使教师更注重将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课程标准 内涵 构架 实施
[作者简介]王淑文(1963- ),女,天津人,天津滨海职业学院教务处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与研究。(天津 30045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VEⅫ4014)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126-02
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开发与建设承载着高职教育的理念,凸显出高职教育的特色,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的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建设与开发是高职课程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课程标准建设能有力推动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模式的课程改革。课程标准开发建设与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经历调研、分析、开发、实施、反馈、修订等过程才能完成。本文结合天津滨海职业学院课程改革实践,探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内涵、构架及实施等。
一、高职课程标准的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教学目标,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相关企业行业标准,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为重点,为教和学提供详细指导而编写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建设是实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体现职业能力标准和职业技术标准,强调教育标准与行业企业标准相融合,强调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培养等。
随着当前高职教育进入内涵发展、提升质量阶段,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的开发和建设也成为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方面。课程标准为一定范围内的课程组织与管理活动提供了目标、原则、策略和方法等,使课程教学管理过程具有明确指向和多方面的依据;同时能够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高职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方面阐述得更为详细、明确,提出了面向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课程标准的范围涉及个体发展的认知、技能和情感,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课程标准陈述的角度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课程标准不能只规定知识和能力标准,而应将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培养纳入课程标准。另外,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开发最重要的是要将课程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全面考虑,了解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构架及编制
1.课程标准的基本构架。课程标准关注的是课程目标以及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过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学管理和课程评价的依据,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核的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构架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课程定位。课程定位主要是对课程的性质、地位、功能作定性描述,阐述本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对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作详细说明,并说明该课程与前续及后续课程的关系。(2)课程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学习的预期结果,课程教学目标可分为课程总目标和课程单元目标。课程总目标即课程对学生在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课程总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课程单元教学目标具体说明学生在具备知识、技能与素质的基础上能达到的职业能力目标。课程目标的描述要准确、清晰、指向性强,能全面指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3)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可以按照项目单元设计。项目单元可以表现为典型工作任务、模块结构、学习情境、案例等,包括具体实施步骤或内容,以及学生在不同阶段应实现的具体学习目标。(4)考核方式与标准。考核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采用笔试、口试、实操、作品展示、成果汇报等多种形式。考核应以能力考核为核心,综合考核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法能力、职业素质、团队合作等方面。在考核方式上,强调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注重过程考核;在考核内容上,实现校内考核与企业实践操作能力考核相结合;在评价主体上,注重社会、企业与教师的评价相结合。考核要突出阶段性评价、目标评价等,关注评价的多元性。(5)课程教学资源及使用要求。给出本门课程运行所需实训教学条件的要求,包括针对校内及校外的每个实训项目(或工作任务)、实训室(或校外实训基地)、实训资源要求及实训时间安排等。确定课程教学资源应达到的基本标准,包括教师手册、学生学习手册、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实训指导手册、网络资源、仿真软件等方面。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充分体现课程设计思想,注重实用性,符合行业企业发展和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需求,能够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建议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教材体例要求等。(6)课程实施建议及其他说明。课程实施建议包括课程实施方案、教师教学方案、课程资源开发、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其他说明包括课程推荐使用教材、国家职业标准、主要参考资料等。
2.课程标准编制案例――以“毕业顶岗实习”课程为例。顶岗实习是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毕业顶岗实习”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列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至少有半年以上的企业顶岗实习过程,要有完整的实践过程记录和考核记录。在双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学校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全部过程记载和资料积累。顶岗实习过程重在考核学生的行为表现及其结果。因此,顶岗实习课程标准是质量的依据,过程控制是顶岗实习目标的保证。现结合本院课程改革实践给出“毕业顶岗实习”课程标准的基本构架。(1)课程性质和任务。毕业顶岗实习是学生在学校完成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技能课的学习后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实习企业的生产、管理与服务。学生结合顶岗实习岗位,针对企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的要求,将校内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实习过程中;根据企业技术、工艺、流程的发展,进行各个岗位的实战演练,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2)课程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毕业顶岗实习培养能力目标分为通用能力目标、基本专业能力目标和专业综合能力目标。通用能力目标是指通过实习实现和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培养职业态度、职业规范和创新意识等;专业基本能力目标要求学生具备实习岗位要求的专业基础能力;专业综合能力目标要求学生具备岗位综合能力,能够胜任岗位工作要求,实现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课程基本要求包括学生通过毕业顶岗实习,了解行业企业的特点,了解企业概况、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的规章制度及主要业务及工作流程。要求学生签订实习协议、实习承诺书,填写顶岗实习手册、撰写顶岗实习报告等。(3)顶岗实习内容与进度安排。顶岗实习内容可按照不同的顶岗实习项目,从教学目标、顶岗实习岗位、实习地点及实习周数等方面进行描述,每个专业可列出不同的实习项目。对顶岗实习岗位和地点要求从实习岗位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顶岗实习企业能够支付学生合理的报酬、企业要保证学生安全等方面进行描述。顶岗实习进度安排包括实习准备与动员、实施、验收三个阶段。顶岗实习结束上交顶岗实习手册、实习鉴定表、实习报告等相关材料。另外,说明整个实习阶段的时间分配情况及进度安排等。(4)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要求。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要求是“双导师”,一是各专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定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校内指导教师;二是由实习单位指定富有岗位工作经验或生产管理经验的企业指导教师。担任顶岗实习教学环节教师(企业和学校)的职责主要有: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订顶岗实习计划和进度;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定期指导、检查实习进度和质量,指导学生填写实习手册、撰写实结等;经常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工作、生活、学习和思想动态;及时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负责对学生在实习期间考勤、工作情况的考核。(5)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学生在毕业顶岗实习期间接受学校和企业双方指导,校企双方要加强对学生的工作过程控制和考核。顶岗实习考核方式采用三元评价体系,即包括校内指导教师评价、企业指导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评价标准分为三部分。其中校内指导教师评价比例占40%、企业指导教师评价比例占40%、学生自我评价比例占20%。校内指导教师评价主要是指根据学生校外实习周志、实习内容、实结等进行考核评定成绩;企业指导教师评价是指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对实习学生的劳动态度、职业道德、劳动纪律、操作规范、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给出总体考核结论并评定成绩;学生自我评价是学生可根据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情况进行总结,客观地给出自我评价。
三、课程标准的实施要点
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而教师是课程标准开发和实施的关键。高职院校教师面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全新要求,需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参与课程改革与实践,提高开发和实施课程标准的能力。第一,更新理念,关注课改。课程标准开发过程中,教师要广泛开展行业、企业调研,了解行业的现状和发展,了解相关职业岗位的主要职业活动,熟悉工作流程。课程标准应由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和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联合制定,并定期修订。教师应关注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第二,单元项目,细化目标。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要细化到每个项目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一些典型的训练项目(或训练任务)、学习情境及重点、难点等均应给出授课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学习成果等。第三,考核标准,便于操作。课程标准应制定详细的考核要求和考核标准。在实际考核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针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要求和教学实施方案应该更具体和便于操作。第四,整体把握,按步实施。课程标准制定后,授课教师要研究所讲授课程的课程标准,对课程进行整体把握,包括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内容要求、考核方式、教学资源要求等。教师应更多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利用本课程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帮助不同程度的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
总之,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而教师是课程标准开发和实施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应加大课程改革力度,不断实践,构建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院校的高职课程标准的范式。教师面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全新要求,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提高开发和实施课程标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荣维东.课程标准基本问题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9(2).
[2]唐小俊,顾建军.关于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建设的几点思考[J].江苏高教,2009(4).
[3]王淑文.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开发的研究与实践[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5).
当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只是口号喊得响亮,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以及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形成一个成熟的考核评价体系更是重视不够。采取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没有专业的考核评价体系,更加无法考核评价学生的实践教学技能及教育教学质量。很多数高职院校制定了学生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学生实习手册、实践教学操作规程等制度,重要的是缺少实践教学技能的考核评价方面的制度规范。
很多高职院校的考核主体仍然是学校的任课教师,缺乏社会、企业及自我评价,很难真实的反映实践教学的效果。对学生时间教学质量的考核内容为实习日志、总结、鉴定等项目,没有明确的质量标准,缺少对学生顶岗实习及工作适应能力、主观能动性和团队协作能力等考核。学校的指导教师进行考核评价的成绩多为优秀、良好、合格及不合格,没有具体的量化的指标体系,难以准确表达考核评价质量的准确差异性。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信息采取简单的传统的表格式管理,缺乏高效的软件分析平台,难以全面掌控成绩,存在信息沟通迟缓、不畅,也存在实践教学监管困难的问题。
二、评价体系构建原则与方法
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规范实践教学的运行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为此,应当考虑以下原则:系统全面性、评价多元性、可行性。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是一个全面性的系统工程,在制定指标体系、操作程序时要全面、多层次考虑设计、组织、管理等环节,结合人才培养计划、社会需求等实际情况,全面反映实践教学质量;实行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校管理评价和企业考核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
自我评价可以评价自我实践技能效果和学校与企业对实践技能的组织与管理效果;学校评价重点考核学生实习表现、工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及实践效果;企业评价侧重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专业能力等;考核评价指标要简单、易操作,指标数量合适,方法明确,数据获取容易,管理方便。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法是由组成实践教学活动的各要素构成,也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理念,利用各种教学环境,通过课程与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并做出适当评价的过程。例如,提升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素质;选择和编写优秀的实践教学教材;进行良好的校内外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与管理; 完善和使用模拟、仿真软件及系统,打造确实有效的专业发展的模拟、仿真软件平台等等。
三、实践教学技能考核评价体系构建
(一)构建并整合实践教学项目课程。结合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和学生能力培养需求,把实践教学项目设计的基本模式分为技能素养训练、任务分解实训、项目开发实训、岗位能力实训。分析各类项目的特点及相互的关系,综合利用各种实训模式的特点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同时从课程章节的基本技能要点、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顶岗实习报告等方面去探索。
(二)优化实践教学的外部环境。建议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接纳学生顶岗实习、实践教学的企业享受相应的减免税收优惠,并且对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耗损和现场指导教师给予适当的经济补贴,调动社会和企业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指导与考核评价中来。
(三)设立实践教学质量考核机构。学校应当与其他合作单位建立实践教学管理组织,例如,可以在学校校企合作处下设立实践教学管理中心,由学院和企业专家共同组成,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领导和检查工作;院系和实习企业、班组等共建考核工作小组,具体的考核工作由学校指导教师、企业工作人员承担。
(四)学校与企业共同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制度和相应文档。学校和企业要根据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及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标准,明确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明确学校和企业在学生实践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中的工作职责和项目任务,做好学生实践教学质量考核评价的相应记录,确保公正客观。
关键词:高职;会计;顶岗实习;管理模式
本文是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课题《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研究》(课题编号:GJXHZ2013-313)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3月13日
一、顶岗实习的重要性和原则
顶岗,顾名思义,就是在生产、经营一线的诸多岗位从事生产性劳动。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前通常会安排学生进行实习,方式有集中实习、分散实习、顶岗实习等。顶岗实习不同于其他方式的地方在于它使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对学生的能力锻炼起很大的作用。通过顶岗实习,可以让学生们转变观念,从大学生活、学习中转换到现实社会,了解社会,知道自己存在哪些不足;通过实习,可以增强岗位意识。要增强岗位责任,就必须顶岗深入到生产一线进行脚踏实地的工作,兢兢业业地去做,只有这样,才能磨炼和增强他们的岗位责任感,这是现代社会对高职学生的基本要求。通过实习,可以强化专业技能,增强见识和工作经验。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有了适当的顶岗实习并能顺利拿到一份顶岗实习合格证,这对今后走向社会,应聘岗位时,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学校在组织学生顶岗实习时,应严格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结合企业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能把学校的知识和技能结合并学习致用。
二、会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现状
(一)实习单位分散化。会计专业由于其工作岗位的特殊性,每个单位不可能同时容纳多人进行实习,而会计专业的学生数量又比较大,导致学生的实习单位较多,比较分散。
(二)实习岗位多样化。会计岗位的多样性以及实习单位对会计人员的需求状况决定了会计专业的学生顶岗实习时,首先选择的实习单位性质不一,有的去制造业,有的去商品流通企业,还有的去会计师事务所或税务师事务所;其次实习的岗位大多跟会计相关,但也存在着差异,比如有出纳、材料会计、库管员、成本会计、税务会计、审计助理等岗位。
(三)实习指导松散化。由于存在实习单位分散、学生数量较多、实习岗位多样等特点,导致管理存在松散化,学校不能深入到全部实习单位进行指导,平时只能依靠实习单位的人员进行管理,容易产生脱离于学校管理之外的感觉。所以,学校务必增强与实习单位的联系,强化过程监督和指导。
三、会计专业顶岗实习管理模式
近年来,我院按照“实习前动员,实习中督导,实习后考核”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抓好顶岗实习的每一步,确保学生在顶岗过程中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实现就业核心能力的提升。
(一)实习前动员
1、严密规划。在实习前,一定做好严密规划,制定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包括实习目的、方式、进度、内容、岗位、管理、实习报告或实习手册的填写以及实习成绩评定标准等多项内容。从教育过程来说,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虽然教育行为没有发生在学校,但是实习过程依然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对高职学生来说,它更是一个能够在真实工作环境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的重要步骤。学校在组织学生实习时,不能以为只要学生不出事,就不用再管其他了。实习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过程,对于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来说,更是要将行为和思想指导渗透到学生顶岗实习的细节之中。
2、做好动员。做好规划之后,要提前进行学生顶岗实动员,吹响实习的号角,宣传动员主要包括:一是当前就业形势教育;二是实习期间的安全教育;三是顶岗实习主要内容的教育。通过动员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明确实习目的和意义,提高对顶岗实习重要性的认识,并制定自己的实习计划。
3、寻岗定岗。顶岗实习能否落实到位,关键是要找到数量充足、专业对口的实习单位。首先,充分利用本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他们在学生的顶岗实习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其次,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自主联系当地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多渠道、多方位进行寻岗、定岗,保证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实习岗位。确定岗位后要建立学生顶岗实习台账,全面掌握学生的实习单位、联系方式等,把好实习的第一关。
(二)实习中督导。学生的实习单位、岗位确定后,真正进入顶岗实习阶段,学校、企业和学生必须三方联动,进行过程督导和管理,把好实习的第二关。
1、学校过程督导。学校层面,务必做到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实习指导教师,实施“全过程指导、无缝式对接”,要求学生做到“每周有日志、每月有汇报,结束有报告”。由于实习学生比较分散,教师可以建立QQ群、微信群进行实时指导,建立师生之间的联系。
(1)每周日志。实习日志记录着学生每天的工作内容和实习体会与收获,每周至少要求学生写1~2篇实习日志,随时记录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的方法,通过实习日志,记录着自己的成长过程,为以后工作积累经验。
(2)每月阶段性汇报。一个月结束后,学生应该对整个月的实习做一个阶段性的汇报,及时向指导教师汇报工作情况,或者倾诉工作中的苦恼与欢乐,有哪些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师生可以共同去分享实习的收获。
(3)实习报告。实习全部结束,每位同学要完成一份完整的实习报告,对整个实习过程进行回顾与总结。实习报告包括个人实习计划、实习单位简介、实习过程、收获与体会、实习单位评语等内容,作为顶岗实习的重要档案进行留存。
2、实习单位实战指导。实习单位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起到了直接指导的作用,学生的实习情况应全部在实习单位的掌控之中。从考勤、职业道德、企业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实践技能、专业指导等多方面要求学生,将学生视同单位员工,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要求进行管理,严要求、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