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31:5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引导文;专业教学法;设计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0.197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智力的积极性[1]。引导文教学法是借助引导文等教学文件,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的教学方法[2]。当前,国内电气自动化专业高等院校设置的专业课程,教师多对专业知识进行理论推导、分析,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测试数据,分析结果,这种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开发与实际工作岗位相结合的引导文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适应企业岗位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不断更新的需求[3]。这对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电力电子技术》的引导文教学为例,阐述如何设计引导文。
1 设计引导文的依据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题组成立专业调研小组对地方行业、企业进行调研,并结合地方经济确定《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主要面向岗位以维修电工岗位需求量最大,职业技能要求最高,因此确定维修电工为核心岗位。与企业专家一起分析岗位工作领域与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体系,将企业职业标准转化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
(2)以工作任务为依据。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课程培养目标,将维修电工的典型工作任务如调光台灯电路等作为课程载体,开发形成学习项目课程结构,制订《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标准,以学习项目为主线,设计《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引导文,确定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质。
2 引导文的构成
引导文的构成,决定着教学所需要的教学织形式,教学媒体和教材等。不同职业领域,不同的专业所采用的引导文也不尽相同,电气自动化专业引导文应由以下几部分构成[4]:(1)任务描述:引导文中的任务描述,即一个项目或范围相当的工作任务书,可以用文字的形式,也可以图表的形式表达;(2)引导问题:按照这些问题学生应当做到以下五点:想象完成工作任务的全过程;设想出工作的最终成果;安排工作过程;获取工作所需要的信息;制定工作计划;(3)学习目的的描述:学生应能从引导文中知道他能够学习到什么东西;(4)学习质量监控单:学习质量监控单的目的是使学生避免工作的盲目性,以保证每一步骤的顺利进行;(5)工作计划:将由学生独立完成并与教师讨论,写出该工作计划的各个步骤以及必要的材料、时间、工具和设备;(6)检查:根据给定地质量标准,学生独立完成用检查;(7)专业信息:为更好地发展学生完成作业的能力,教师不提供现成的信息材料,只提供能够打通获取这些信息的渠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专业信息能力以及与这些信息占有者打交道的社会能力;(8)辅导性说明:相关工作过程、质量要求、劳动安全、操作说明书等。
以上组成部分中,工作描述、引导问题、工作计划、检查表格是引导文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教师在对引导文的实际设计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和教学目的对引导文的结构进行适当的增减和调整。
3 应用案例引导文
以《电力电子技术》的调光台灯电路工作任务为例,设计引导文如下:
任务名称:调光台灯电路分析与设计
学生姓名: 班级: 学号: 自评总分:
(1)工作任务描述:识别检测晶闸管;制作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制作家用调光台灯,并选择仪器仪表对电路进行调试和检测;(2)提供资料:陈梓城《实用电子电路设计与调试》;姚福安《电子电路设计与实践》;王兆安《电力电子技术》;(3)引导问题:用什么方法快速识别晶闸管引脚?晶闸管导通关断条件;根据电路图1,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主电路和控制电路;说明主电路电源部分电路结构,分析并画出输入、输出电压波形;请分析一下控制电路的控制过程;熟练使用Proteus软件进行设计电路的仿真,并用示波器观察其输出波形;(4)工作计划:完成工作计划,并与指导老师商量你的工作计划,记录调整建议;(5)任务实施:分组讨论,按确定的方案分工独立开展工作,完成工具及仪器仪表的准备、确定工具的使用方法、制作电路、电路仿真操作、调试硬件电路,最后汇报说明结果;(6)评价与总结:对照学习目标与评价量规,评价自己的学习成绩,并评价本小组合作学习中各成员的贡献值。
4 小结
在电气自动化专业引导文教学法中合理地设计引导文,有利于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由“学会”变为“会学”,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就基础[2],这对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5.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课程体系;工作过程
Abstract:Curriculum system is the core of vocat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is to develop the key objectives to be achieved.In this paper,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i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combined with engineering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electric automation vocational curriculum system and teaching content reform and practice.
Keywords:Work process;electrical automation;curriculum system
1.引言
目前,高职院校正在积极进行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的专业改革和建设,并积极探索和创新高职办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就成为关键。
构建什么样的课程体系、以什么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也就决定了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以及如何培养学生。同时课程体系也体现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规律,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
2.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2.1 课程设置缺乏整体性
当前课程内容缺乏整体性,具体表现在: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不够完整,跟不上电气行业实际发展趋势,同时教学内容重复现象严重;实践教学深度不够,存在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脱节的现象,缺乏整体的规划和安排。
2.2 学科本位思想的课程模式尚存
学科本位思想至今对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仍产生重要的影响,表现在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中课程结构设置还沿用着学科本位的课程结构,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模式”,甚至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也几乎没有向能力本位转换,习惯于“学科课程”的思考方式。
3.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3.1 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是指完成工作任务需要采取的行动和规范、内化的知识和素养,是通过按照工作过程完成工作任务而获得的训练和认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学习的内容多、覆盖面广为达到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要求,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课程开发是关键。课程体系构建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作为理论指导,在专业培养目标上满足职业岗位要求.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以相关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课程设置必须与工作任务与职业要求相匹配,并以工作任务为依据选择、组织课程内容,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引进企业项目作为教学载体,在模拟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让学生通过工作实践,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3.2 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课程设置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从岗位需求出发,要以工作任务为引领,通过课程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内容能满足本行业岗位或多岗位转换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课程要体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的理念,并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也要考虑其动态性和前瞻性,要不断适应我国自动化行业发展的趋势。
3.3 以项目为主体建设专业核心课程
项目课程的总体理念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在设置项目课程过程中以产品、工作对象、操作程序、设备或系统的结构、岗位、典型工作情境等为逻辑线索而展开。例如本专业的核心课程《PLC控制技术》选择恒压供水系统作为教学载体。对其控制对象进行任务分解,分为9个学习模块。
3.4 以典型技术为主线设置技术课程体系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典型的宽口径专业,其覆盖的岗位为各类设备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与维护。其核心的职业技术能力主要包括六大部分:电工电子设备安装调试基本能力,以PLC技术、单片机技术、常规电器控制技术、交直流调速技术、供配电技术为核心的控制系统安装、设计、维护能力。对应六大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典型技术为主线我们设置了电工电子技术、电气控制技术、单片机技术、P砚技术、变频调速技术、组态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供配电技术等8门技术课程。
3.5 以典型应用为主线设置职业技能课程体系
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设置了楼宇自动化方向,以楼宇自动化为电气自动化的典型应用为主线设置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建筑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楼宇自动化行业已形成了稳定的产业链,直接拉动了对智能楼宇新职业人才的需求。但是楼宇智能化工程设计、管理、安装与调试人才等各层次人才严重不足。通过对岗位群的分析,核心的技术应用能力主要包括:楼宇自动化各系统的施工安装能力、楼宇自动化各系统的操作能力、楼宇自动化各系统的测试、维护能力、楼宇自动化各系统的调试、故障排查能力、楼宇自动化各系统的设计能力、楼宇自动化各系统的施工管理能力,能力分层递进,对应楼宇自动化应用技能的培养,以电气自动化技术典型应用为主线,我们设置了供配电与电气照明技术、建筑电气控制技术、建筑电气消防、综合布线系统、安全防范与监控系统、楼宇设备自动控制系统、智能小区与弱电工程新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等8门职业技能课。
4.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的具体实施
4.1 组建由相关行业专家与专业教师构成的课题开发组
课题组是进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和实施项目研究的组织机构。我院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组是由机电企业具有丰富工作与管理经验的优秀行业人员、课程专家和本院的专业学科带头人所构成。
4.2 建设专业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内容的开发应从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出发,以实际工作任务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通过真实的任务学习,进行知识的探索和职业能力建构。在设置项目课程过程中以产品、工作对象、操作程序、设备或系统的结构、岗位、典型工作情境等为逻辑线索而展开。
4.3 基于工作过程对原有课程进行整合
例如原有专业课程体系中{PLC技术应用》、《变频调速技术应用》两门课程的知识,是在工作岗位上综合应用的,因此新的课程体系开设了一门综合性的项目课程(PLC控制线路运行维护》。工作任务与基础课程有密切的关系。比如英语课程,在实际工作中,新设备、新器件的说明文字都是英文,要消化这些资料必须具备一定的英文水平。目前英语教学与工作任务割裂开来,导致学生为学英语而学英语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可以把英语教学一部分学时)融入到相关的项目课程中,比如《电子产品制作与检修》,产品制作时只提供英文资料让学生设计、制作、焊接和调试收音机电路。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中,把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到各项目课程中。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职业素质教育,没有另外开设专门的职业素质教育课程。
4.4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对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我们取消了原来的实验和实习,将理论讲授、实验、实习合为一体,课程教学全部在实训室完成。以项目为导向,采用边教边学、边学边做、学做合一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成为项目开发的主体,体验到学习与实际工作过程的一致性,不仅明确了要干什么,也知道了怎么做才能更好,极大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5.结语
在我院经过两年的实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基于工作过程,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不仅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了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细化了岗位方向课程,拓宽了学生就业口径,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校企合作、项目引导、分层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了按需办学。
参考文献
[l]赵威.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研究与实践阴.职业技术,2010(10):39-40.
[2]卢小锦.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教育与职业,2011(36):24-25.
[3]黄云龙.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整合[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58-40.
[4]红彬.高等职业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科技资讯,2011(14):82-83.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 电气自动化 课程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Five-year Vocational Electrical Automation Articulation Inquiry
HE Jianyong
(Baise Vocational College, Baise, Guangxi 533000)
Abstract Organic convergence of vocational curriculum is currently a hot issu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ies. But for how reasonable the vocational seamless, yet have a clear idea of the introduc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Moreover, bridging more serious problem affecting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the five-yea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refore, to develop a detailed pla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articul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necessary. In this paper, five-year vocational courses convergence electrical automation presents the author's own views. Hope to provide some guidance for the convergence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in vocational courses.
Key words five-year vocational college; electric automation; articulation
所谓的五年制高职主要有两种办学模式,分别为五年一贯制与三二分段制。五年一贯制的高职是一种由高职或者是高专院校来承担,并且由省级的有关招生部门办理好录取手续,学生在同一个高校就读。五年一贯制高职没有中专毕业证,而是待五年之后成绩合格后统一颁发一个五年一贯制形式的专科学历的毕业证书。而二三分段制是指由学校以及省级有关部门举办并且招收初中毕业的学生,五年学制,毕业颁发发转文凭。前三年与后两年分别按中专、大专等有关标准收费。三年过后成绩合格者可转大专,待两年成绩合格颁发大专文凭,若不合格依旧颁发中专文凭的办学模式。中高职的有机衔接,指的是促进中等职校和高等职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专业课程衔接,构建纵横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在专业课程衔接的实践中,中职阶段要紧紧抓住专业理论知识的教授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而高职阶段则要围绕精湛专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要注重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的有机性和统一性。在五年制高职的两种重要的办学模式中,三二分段制的办学模式由于其特殊性,在中高职的衔接上拥有自己的特点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下面就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探讨一下五年制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的问题。
1 五年制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1.1 中高职阶段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重复
经过仔细的对比分析五年制中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方案之后,发现中、高职阶段的课程安排以及教学内容设置的重复率相当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科目重复。中、高职阶段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名称一样的科目十分多,只不过是高职阶段开设的课程多于中职阶段而已。这个问题在“三二分段制”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在前三年的中专课程中已经设置的电工学以及电子学的有关内容,但是经过了三年学习之后进入大专阶段的学习依旧有这两门学科的存在。这样一来,课程出现了重复,不仅浪费了教育的时间,而且因为学生在学习重复内容时的学习积极性是远低于学习新内容的,学习效率也被降低。第二,内容重复。在对相同的理论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的内容予以对比之后发现,知识点的重复率较高。我们都知道学科之间是由交叉点的,我们所学的各本教材也是一样,难免会出现交叉,但是交叉并不代表知识点的重复,老师可以将这些知识点一带而过。但是由于五年制高职的特殊性,教材本就有所重复,而且教材的数量多,老师们对同学们所学的其他教材又了解不足,对于知识点并不能很好地进行选择性的讲解。第三,中高职阶段的教学目的基本一致,无法体现出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区别。五年制高职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因此在五年期间,老师们对于学生的要求均是由此而来。在这种情况下,使得五年制高职与纯粹的高职教育没有了很大的区别,而且对于学生的教育也缺乏一定的循序渐进的层次性。
1.2 中高职阶段实践教学规划不明确
基于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中高职阶段,都十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在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的学时所占的分量也相对较重。而在电气自动化专业中、高职期间实践教学内容的重复训练十分多,例如:电子装配实习、初级维修电工的实习,在中高职的教学方案中都同时出现。此外,一般的中职学校都会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践,事实上是为了让学生尽最大可能地在毕业之前找到心仪的工作,虽然打着毕业实习的旗号,但实质上并非实习,而真正能够顶岗实习的只是少部分的学生,这样就导致学生的实践环节走过场。所以,如何落实好中五年制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实践环节,对我国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 五年制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衔接的对策
2.1 实现自动化类专业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有效衔接
(1)衔接框架设计。考虑到中职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在进行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主要采取了“分级别、学分制”的课程结构,这样可以有效弥补因基础不同而造成的学习落差,激发起更多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为了提高教学实效,在专业基础、方向两大模块课程当中,依照教学项目划分,组合了独立的各具特色的教学单元,根据学习内容难易的不同、复杂的不同,合理序化。另外,还参考专业课程实际的难易水平为课程划分了级别,相应地给予一些学分:C级别主要是针对大部分院校学生设计的,学分系数最大;B级别则为专业比较相近的学生或者是部分知识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学习,学分系数设置为0.7,A级别则供选修,学分系数最低,院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倘若学分不够,可以选修一些别的课程。学生基础不同,能力不同,若无区别地进行教育必将无法顾及到每一个人。而这种设计被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来,实现了一种知识的有机衔接,给予每一个不同基础的学生一个特有的衔接点,是一种“因材施教”式的衔接教育。
“3+2”模式的五年制高职学习中,学分能够成为在中职进行学生毕业后进入高职院校的有效通道。在进行具体学分控制当中,中职学生的专业基础、方向两大模块的学分系数可以有意识地减少一些,相应的,公共基础、专业选修两大模块的学分系数可以增加一些。通过实施学分制管理,让文化课与专业课起点不一的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当中达成培养目标,继而是五年制中高职课程衔接效率得到提高。
(2)优化教师结构,增强“双师”队伍。五年制高职办学模式之下,在中高职衔接方面教学知识点重复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而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除了教材的重复之外主要就是教师能力的缺乏,对于学生所学的除自己教授学科之外的内容没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因此,老师以及学校应该积极寻求电气自动化专业相关的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互聘”“互兼”做好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双向交流,使院校优秀教师具备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增加工程实践经验,积累企业实习经历,继而提升自身课程开发的水平以及教学设计的能力,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这样在实践中老师可以扩展知识面,对于知识的把握更加灵活,与此同时也给学生们开拓了一条就业渠道,是解决中高职衔接问题的有效手段。另外,中高职教师彼此之间一定要保持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增进团队协作、创新教学,不断满足五年制高职课程衔接实施过程中实际教学的需求。资源共享其实就是另外一种模式的实践,通过交流同样可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而尽量避免在课堂上孜孜不倦讲着学生们早已熟悉的知识的局面的发生,实现中高职在教学方面有效衔接。
(3)搭建实践基地。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性比较强,为了使学生的操作能力提升得到保证,院校必须建设实训基地。可按照具体课程规划中的“模块”“项目”,搭建专门化的实训基地,使之更好地符合电子自动化专业职业功能定位,提高教学实效。在实训体系之中,有基础平台、专业实训平台,实训场所从学校到企业,基本上满足学生由初级工向高级工发展,成为技师的需求。在五年制高职中,其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因此,到了必要的阶段设置实践基地对于实现中高职的有机衔接是十分有必要的。
2.2 实现电气自动化专业中高职教学模式全面衔接
(1)全面对接中高职教学目标。首先,电气自动化专业最终教学目标的对接是中高职课程有机衔接的关键,也是贯穿整个课程的主线,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按照现有的教学大纲将知识目标以及能力目标确定好,将所有的专业课程予以模块化,即: 将每门课程都分解成为独立而又彼此相关的知识模块与能力模块。所以课程内容的设置要针对电气自动化专业这一岗位所要求的目标,要对人才培养的各项知识技能要求充分明确,把课程的内容分解成为多个教学的模块予以组织实施。第二,应当根据电气自动化相关职业岗位对技能的实际要求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培养目标,针对不同的人才培养选取不同的课程安排方式,并应当设计出几大专业的公共技能模块以及核心专业技能模块,以最大化地满足各种学生不同的需求。第三,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中高职衔接的教学模式还应当体现出职业教育和个性教育之间的不同之处,以及人才培养的专业特性和综合能力需求相一致等方面。
(2)全面统筹中高职教材。将中高职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内容综合以后,其基础以及重点就是进行衔接。特别是“3+2”贯通中五年制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材,最好是依照不同课程的知识以及能力结构,以培养目标为指导,科学规划组织,设计出主题不一的教学单元。比如A级别主要是中职讲授,B级别、C级别是高职讲授。然后由五年制高职担任中级课程讲授的老师同担任高级课程讲授的老师共同开发教材,让教材内容切合相应课程。教材具体形式可以是多样的,纸质或者是电子均可。
为了增强中国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同时为广大中职毕业生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我们应当努力研究和构建更加高效合理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方式。电气自动化专业作为五年制高职的热点专业,应当给予广泛的重视。所以在对培养目标进行衔接时,应当结合电气自动化相关行业的需求,把中高职的课程密切地衔接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整个专业中高职的有机衔接。解决好中高职专业课程相互独立的病态现状,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中高职课程有机衔接。
参考文献
[1] 黄明光.五年制高职班教育模式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2).
关键词: 高职教育 电气自动化专业 考核方式 改革
高职教育课程建设中,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以笔试为主要形式,以平时作业和卷面成绩为依据,以百分制为标准,不仅难以正确评价一个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而且助长了学生“上课抄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考笔记”的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错误学习方法的蔓延。
目前,随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高职教育在构建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获得了许多教改成果,高职教育电气自动化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进程也得到大幅度推进,传统的考核方式已经无法适应高职教育改革,高职教育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势在必行。但是如何进行突出职业能力的考核方式改革,成为高职院校自动化专业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尝试开展了以能力考核为核心的考核方式改革,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果。
1.高职教育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1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文件精神,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高职教育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指导思想如下:明确培养目标定位,明确工作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标准,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适应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改革方向,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全面的考核观,科学确定评价方式及标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效果,有效促进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2基本原则。
1.2.1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考核并重
根据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改革方向的要求,高职教育课程的考核重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完成岗位工作任务过程中岗位能力掌握的程度,既包括专业技能及专业知识的运用等岗位能力,又包括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自我学习等核心能力;其二,完成岗位工作任务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品质及诚信意识等。因此,考核方式改革中需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1.2.2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考核过程中既要有理论知识考核,又要有实践经历的考核,二者密不可分。其中,实践经历考核既包括对工作过程进行考核,又包括对工作任务完成质量的考核,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需要与工作效益或实施成果相挂钩。
1.3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相结合。
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注重对每个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这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领域及工作任务科学确定评定学生学习情况的构成要素,并根据构成要素的主次程度赋予其不同的分值,使学生更加重视对课程教学的参与。终结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主要是评价课程结束后学生所获得的能力和素质,甚至是某个职业岗位的准入资格,其评价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
1.4教师评、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
不断深入的课程改革,一方面淡化了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则强化了学生及团队小组的主体地位,因此,评价方式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由原来的教师评价转变为教师评、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使考核结果更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
1.5校内考核与校外考核相结合。
由兼任校外实训基地各部门主管的实习指导教师,履行教师企业主管双重身份的职责,进行工作现场与考核,根据学生工作过程及完成效果,以及表现出来的职业素养等进行综合评定。
2.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实践
我院的电气自动化专业从全面考核观出发确定课程考核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思路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大力提倡考核方式“三化”:考核方法多样化、考核标准社会化、灵活化。
2.1考核方法多样化。
即采取形式多样的考核方法,如闭卷、开卷、口试、笔试、技能操作、论文、报告、调研等。如专业课程《PLC控制系统安装与运行维护》,任课教师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发,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精心设计了一个大综合考核方案。本课程的期未的期评成绩计算公式为:期评成绩=平时成绩×50%+期未成绩×50%。期未成绩采用百分制。该课程平时成绩考核包括:(1)项目准备前的文献检索。(每一个项目设计任务分配下到小组后,小组成员的第一个工作往往是确定项目的控制设计方案。要定出项目的控制设计方案,就必须要检索很多文献。成绩占平时成绩的20%)(2)小程序设计考核。(由于该门课程现在已经采用项目教学,进行教学的每一个大项目一般会把它细分为一些小项目,学生在做这些小项目时所做的程序,教师都要给予一定的评分。成绩占平时成绩的10%)(3)小组汇报+口试。(在每一个项目完成后,项目小组先派一个代表把项目设计情况进行汇报,汇报完后一般是安装接线并调试程序。让全班同学看他们的项目完成情况如何。调试完程序后,这时一般是由教师对项目组成员提出一些专业知识,可以点名让某个学生回答,也可以由小组成员派代表来回答。成绩占平时成绩的30%)(4)项目设计说明书的制作。(每一个项目完成后,一般要求制作一本项目设计说明书成绩,占平时成绩的30%)(5)考勤。(成绩占平时成绩10%)为了鼓励学生重视过程学习,对于平时成绩达到80分以上的学生,可申请免考,期未成绩按照优良记。该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一个有益探索。
2.2考核标准社会化。
即将社会职业技能考核标准作为相应课程的考核标准。如专业核心课程《PLC控制系统安装与运行维护》、《机床电气维护》、《变频调速系统安装与运行维护》等课程的考核标准就是职业资格考证的要求。自2004年以来,我们就将这三门课程的考试按国家维修电工初级、中级、高级证鉴定的标准,请劳动部门的专家、企业专家及行业专家联合组成考官组,共同评价学生学习结果。或者直接让学生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工作,由企业工程师对学生进行考核。努力摸索一条与用人单位考核标准零距离的新路子。
2.3考核标准灵活化。
即可以采用部分无标准答案试题,着重考核学生的思路、见解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学生的实习考核评便采用了比较灵活的形式,在我们制定的《电气自动化专业顶岗实习手册》中,规定了学生的实习成绩考核不再是单纯的以学校教师的评定为最终结果。取而代之的是实习成绩由学校教师评定、企业现场管理员评定、学生小组互评和学生小组自评等四个方面组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实习过程和效果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其中,企业现职管理人员从学生在岗位上的工作表现出发,评价了学生实习过程中真正运用、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职业岗位能力的程序,以及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自我学习等职业核心能力。它没有量化了的参考答案,有的只是文字性的考核标准;它也没有统一印制的试卷,有的只是学生不同的工作表现。
3.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考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所进行的课程考核方式的有益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条件所限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深化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需要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3.1要深化课程考核方式,前提必须深化专业课程改革。
我院为了深化课程改革,与企业密切合作。通过开展工作任务分析会,一方面,明确职业岗位及岗位群对人才能力及素质的要求,重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标准,序化课程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及评价标准。
3.2建设一批与课程改革配套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训室及校外实训基地。
新的课程评价体系注重的是对学生岗位能力及核心能力的考核,其依据是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的表现及最终效果。为保证新的课程评价体系的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也将更多地选择在专业实训室或校外实训基地中进行。在专业实训室建设方面,需要将完成校内课程教学任务与社会技术服务(培训)项目相结合,以保证专业实训室的仿真性;而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需要将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与企业效益相结合,以实现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从而将工学结合真正落到实处。
3.3提高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师的师资水平。
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教师首先要成为创新型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必须围绕学生的学习开动脑筋,不断钻研、创新教学情境设计,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提高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师的师资水平,除了提高其专业素质外,还需要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转变其原有的教育理念,发挥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4创新考核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环境的不断进步,在现代社会的职业生活中,电气自动化专业知识的老化,专业知识的更新周转越来越快。与产品的生命周期相似,专业知识和能力也有一个生命周期。随着社会的进步,目前采用的许多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很快就被淘汰。因此,加工知识比获取知识更为重要,学习能力的提高比吸收知识的数量更为重要。与之相对应的,在考核方法上,需要改革现有的手段和方法,在考核评价体系的综合性上下功夫,创新考核方法,真正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评价的全面性和真实性。
参考文献:
[1]郭奇斌等.构建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课程结构[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
[2]何玉龙.高职院校职业技能课程设置优化的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07,(2).
[3]徐国庆.课程涵义与课程思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
关键词:高职 电气自动化 课程体系
当前随着现代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使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面临良好发展机遇,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现代大型企业对从业人员在知识、技能、素质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现实中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因此培养掌握电气自动化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生产一线生产、安装、调试、设备维护、售后服务和运行管理等相关岗位从业人员的素质显得尤为迫切。为了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教育质量,高职院校应坚持面向就业市场的办学理念,紧随社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适时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宽口径、复合型专业人才。
一.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在专业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先后经历了课程综合化改革、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国外CBE 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实践,构建了专业基础、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教学模块。根据各模块的技能培养目标,搭建了基础知识平台、基本技能训练平台、专业技能训练平台,形成了“宽基础、活模块”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和目标,是建设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1.课程设置要适应时代变更。
当前社会职业岗位更新越来越快,某些传统的职业岗位已让位于那些职业资格要求更多的岗位。对于这些职业岗位能力的变化的超前把握,以及针对这些变化对课程设置做出相应调整力度,有待于加强。
2课程结构不完善。
理论课与实践课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两种最主要的课程类型。 两类课程,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共同为人才培养服务。但目前课程设置有待于进一步使二者形成有机合力,强化学生系统基础知识培养与系统动手能力培养。
3课程设置的市场适应性差。
在课程设置时对市场需求调研和行业分析的重要性认识仍待加强。缺乏细致的职业分析,导致部分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未能与企业实践内容相联系,导致课程设置所提出的教学要求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同期就业市场的需求。
二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优化基础、依据及原则
1课程体系构建的认识基础。体现学科体系以知识的系统性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现实情况中高职学生对抽象思维的掌握不好。或者说不善于以符号系统进行逻辑思维,不善于借助符号系统去组织概念,用概念去组织原理、定理,用定理去进行结果性推论。因此,以知识的系统性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不适合于高职教育。高职课程体系构建应该建立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识基础之上。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人在掌握和应用知识时,需要借助一定的环境和背景,并通过一定的行为和动作,来获取各种表象中内含的知识。
2课程设置优化依据。党和国家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是课程设置优化的总要求和总依据。如,《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人才培养目标是选择和编制课程的根本依据和最终目的。课程门类的横向结构与纵向结构,由培养目标的素质结构和逻辑结构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促进课程结构不断改革。同时,能否满足学生就业需要是评价课程设置合理与否的基本依据。
3课程设置优化原则。结合课程设置优化依据 ,课程设置优化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本原则,应顾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顾及学生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的培养 ,处理好稳定与更新的关系、通才和专才的关系 ,满足学生就业需要 ;符合高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
三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优化途径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充分把握课程设置依据,遵循课程设置原则的基础上,根据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整合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强化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与系统的动手能力培养,构建融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专业课程体系,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体的可以从以下着手:
1.以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为依据确定培养目标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要涵盖企业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学生通过在校的三年学习,不仅能掌握专业知识、就业技能,而且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又能顺利获取与专业相关的一张或多张职业资格证书。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职业技能、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追求完美的创新精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力,掌握必需够用的专业知识,面向生产第一线从事电气自动化设备及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管理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2.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重构课程体系
现代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必须从整体出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实际工作需要组织课程,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开发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要对电气自动化设备及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工作进行全面了解,根据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我们与企业人员共同研讨论证,设置了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顶岗实习五个模块。
3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课程设置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从岗位需求出发,要以工作任务为引领,通过课程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内容能满足本行业岗位或多岗位转换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课程要体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的理念,并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也要考虑其动态性和前瞻性,要不断适应我国自动化行业发展的趋势。
4以项目为主体建设专业核心课程
项目课程的总体理念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在设置项目课程过程中以产品、工作对象、操作程序、设备或系统的结构、岗位、典型工作情境等为逻辑线索而展开。例如本专业的核心课程《PLC控制技》选择恒压供水系统作为教学载体。对其控制对象进行任务分解,分为9个学习模块。
5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设计“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教、学、做一体化”就是在课程教学中,将课堂设在实训室,以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项目为载体,按项目的实施过程开展教学,对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以项目为导向,通过边教边学、边学边练、学做合一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项目开发的主体,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一鸣. 高职教育电气自动化专业建设的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4
关键词: 课程体系改革 优化课程内容 工程实践
当前国家重点强调,对于二本院校着力进行转型发展,然而二本院校转型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以符合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1]。我院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和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是课程体系建设,那么怎样对现行的课程体系做出改革,培养当前适合制造大国的应用型人才是众多二本学校需要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2-5]。
纵观工学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专业建立已经有几年,也多次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调整,但是从前后知识的逻辑性连接,学科间的交叉学习及内容的详尽性等方面考虑,不适应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6-10]。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课程设置缺乏整体性。很多教学课程缺乏整体性的课程内容规划,比如课堂上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内容不够完整,跟不上当前电气专业一个行业的发展现状,而且主要出现一些较严重的重复性的教学内容,对于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进行教学的深度远远不够,大多数课程甚至缺乏实践环节,整体规划和合理的课程安排欠缺妥当。
依旧存在学科本位思想的课程模式。对于我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建设,学科本位思想仍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于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设置依旧采用学科本位的思想。也就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模式”,大多习惯学科课程的思想方式,以致从教学内容到方法都没有发生本质性的改变,没有向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方向实现本位转换。
1.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
采取以工学结合为主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要目的,同时融合行动、本位和知识体系等课程模式的优点,对我校工学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创建以项目为本体结合课程学习方式的课程体系。
(1)培养目标的确定。
本院将主要培养以岗位和职业资格需求为目标的应用型人才。采用这样的培养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在校的四年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及从业的一些资格证书,而且可以在学习时就掌握企业岗位所需求的职业技能,不至于出现众多学生口中念叨的毕业季失业季的现象。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一批能够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在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之后从事企业第一生产线的相关工作,并具有优秀的职业道德情操和熟练的职业技能,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且具备完美的创业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基础能力,对企业自动化生产线的系统进行设计、安装和调试等工作的高薪人才。
(2)课程体系的重构。
当前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主要以适应社会企业的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从整体突出课程框架中技术工作过程的主线地位,构建整体性工学结合的适合我院应用型人才发展的课程体系。根据本专业的具体定位和培养目标,并通过合作企业的指导,共设置五个模块:职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顶岗实习,要求对企业自动化系统设备的正常运行涉及的各环节有全面了解。
(3)课程设置的确定。
本院采取以企业工作任务引领方式,主要以适应企业从业的岗位需求实行对本专业课程的设置。学生将在校所学的专业课程知识轻松自如地应用到企业的相应岗位中,体现理论联系实践、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的课程理念。对于社会此方面动态性的发展和前瞻性,将会不断调整适合我国自动化专业发展趋势的课程设置体系。
(4)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
重点打破传统课堂理论教学模式,以项目和理论教学为主体方式,以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为组织课程的中心内容,让学生在实际做项目的过程中边做边学习专业知识,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实践以理论为指导,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
(5)“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重点采取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行为,在课程教学中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实现边教边学、边学边练和学做合一的适合社会需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项目研究兴趣。
2.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
本校工学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前期的实践,发现采取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是最基本和最有效的途径。具体共同采取措施和培养方法如下:
(1)专门针对我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成成了课程体系开发组,该课题组主要由我院经验丰富的专业课程教师和企业内的行业专家组成。
(2)为了明确适应社会人才的培养目标,特意进行相关企业岗位需求调研。在此基础上,我院专业教师和企业优秀人员进一步进行洽谈论证,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得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且从方方面面反映出的具备优秀的追求完美的创新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同时对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牢靠,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能够勇于冲上企业第一生产线,并胜任自动化生产线的各种设备的维修、调试和设计等工作。
(3)重构课程体系。结合前述的课程定位和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以及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及创业能力为主体目标,重构课程体系。根据我们与企业人员共同研讨论证,按照工作岗位业务范围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的工作流程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
(4)专业课程的重置。面对当前社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重置专业课程。设置中参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设立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根据企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的专业理论和基本技术的需求构建了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根据当前社会的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的要求设立专业技能核心课程,而且将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引入课程教学内容中;为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安排一个学期到上海丰武光电有限公司的顶岗实习。
(5)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当前社会对应于型人才的需求要求越来越高,所以综合考虑社会需求现状,针对企业的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本院重点提炼了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着重以实际真实的工作创造真实的教学环境,努力让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学习任务中,不断成长,不断探索和开拓进取。
(6)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针对本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所有学习任务将都防灾实训过程中以理论讲授、实验和实习合为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完成。实行企业中实际项目作为学习导向,统一应用边学边做边看边教的教学做一体化模式进行教授和学习,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学习者,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成为开发项目的主体,让他们自行体会自己真心要干什么,能干什么,最想干什么,这样对各方面的积极性的调动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7)改进考核评价方式。每所高校基本都离不开试卷形式的考查,故本院设立的理论试卷考查形式,重点针对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的考核,在实训和试验中完成对实训成果、技术报告、对仪器设备的操作熟练程度和正确程度上的实际考查。各项考核按一定权重相加评定实验和实训成绩。
当前我院经过两年的实践及全体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对于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取得初步的成效。以主体为项目课程的课题体系不仅仅让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在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对于岗位的细化,让学生真正与社会紧密联系,拓展就业口径,实现按需办学。
参考文献:
[1]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2]马树超.关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及对策思考[J].职教论坛,2008,(1).
[3]汪滨淋.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思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3,(4):132-133.
[4]李书权,王秀云.电机理论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1).
[5]孙亮,李娟.基于网络的电力系统分析教学辅助系统的设计[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6,(3).
[6]韦钢,应敏华.电力系统自动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改革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1):7-11.
[7]丁坚勇,向铁元,张承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之管见[J].中国电力教育,2000,(1):34-37.
[8]张凤阁,马少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改革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1):16-18.
[9]林红举,王庆祝,宋冬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1):87-88.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高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现状;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成为当今工业发展的主流,该专业人才需求缺口大,尤其是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和高校作为该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主要输出地,其教学质量关乎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但该行业普遍存在普通劳动力多,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少的现象,这就牵涉到教学质量问题。在高职院校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技能型人才具有基础性、长期性作用。高职院校只有认清人才培养形势,深刻领悟课程开发的内涵,才能形成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开展课程开发和建设,既体现出本校教育特征,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 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1.1 基本内容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快速实现学校到职业的转变,缩短毕业生适应生产岗位的时间,而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就是要实现更好更快地就业,而学生从学校走向岗位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工学结合模式使学生在学校长期与企业接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迅速融入就业岗位。同时,工学结合模式是检验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试金石,是高职院校进行课程开发的依据。
课程开发是一种特殊的课程形态,与学生经验、社会需要密切联系。具体来说,课程开发就是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进行教学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评价和修订,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过程。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开发是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教学和教学内容这几个方面进行的开发活动,其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
1.2 原则
高职院校的专业目标已经确定,就必须围绕其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而课程体系的结构、内容必须合理,实现教学目标。所以说,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一般要遵循适应性、多元性、基础性、协调性原则,以培养应用型职业人才为目标,紧扣市场发展形势,构建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体系,加强基础训练,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2 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现状
电气自动化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加上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特点,课程开发必须体现理论知识与技能培养的结合,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促进学生顺利就业,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目前,其课程开发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开发动力不足、开发环境差、开发系统差。
第一,开发动力不足。课程开发是一项非常艰辛的长时间的工程,需要教师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努力研究学生特点、社会发展趋势、课程目标、教学情况等,进行系统的课程开发和建设。但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课程非常多,教师不仅有繁重的教学工作,还有科研工作,这使得教师很难抽出大量时间来进行课程开发。教师的开发动力不足,课程开发效果差。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最重要的是给予教师足够的财力支持和时间支持,以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做好课程开发工作。
第二,开发环境差。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以岗位需求为根本,以职业能力为课程内容进行的教学活动,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深化理论知识、提高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强调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一体的一种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程开发也要以岗位需求为基础,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培养职业技能。因此,课程开发人员不仅是专业教师,还有企业人员,但企业投入到课程开发中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偏少,开发环境差。
第三,开发系统性差。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的问题,要解决的内容很多,如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课程门类、教学标准、评价标准、教学环境建设、师资力量等。就高职院校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而言,其课程开发包括十几门课程开发,涉及领域广,课程开发不仅是单门课程的开发,而是多门课程的系统开发。而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投入过少,系统性不强。
3 课程开发的发展趋势和策略
3.1 发展趋势
3.1.1 开发主体的多元化
前文已提到过,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主体不应仅仅是学校的专业教师,还应有企业员工,使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所以说,未来的课程开发主体应是专业教师、企业领导者、行业专家等人组成,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1.2 评价的社会性
课程评价也是课程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评价是一种价值判定,反应学生的学习状况。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的评价要从社会需求出发,参照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将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岗位要求结合起来,从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技能水平、学习态度、社交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方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主体既是专业教师和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同时也是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评价结果则必须综合考虑各方评价主体的意见。评价不是用简单的分数或是优良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而是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缺点,看到自己今后努力方向,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做好职业规划,促进学生进行针对性提高。
3.1.3 开发内容的针对性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要求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内容开发必须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岗位实际结合起来,理论知识不再是纯粹的课本上的知识,它必须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让学生看到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深化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获取理论知识。理论知识与岗位技能学习内容是相互渗透的,开发的内容从生产岗位实际出发,结合当前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开发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使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课程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开发策略
3.2.1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从学生将来从事的岗位和岗位能力要求入手,分析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并将其与高校、中职等学校的该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对比分析,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深度,确定专业培养目标。简单来说,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扎实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良好职业技能,面向冶金、汽车、电力、化工等行业电气自动化设备及系统的制造、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等岗位的高技能人才。
3.2.2 确定工作任务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要求学校重视学生的实训,重视实习,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实习,在实习中获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必须进行生产岗位分析,确定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一个工作过程的四要素是劳动者、工具、产品和行为,所以在分析时就要注意: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产品是用什么工具制成的、生产何种产品、劳动者的行为。结合本校电气自动化专业面向的生产岗位群,开展调研活动,深入调查行业发展现状以及趋势,确定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比如说:电气维修工的典型任务有:电机维修工具的使用方法、部件故障维修、电机运行与维护、电力系统操作、总线控制设备操作等。
3.2.3 归纳典型任务,确定行动领域
每一个岗位都有大量的工作任务,而学校的教学时间有限,只能选择其中的典型任务来开展教学活动。因此,课程开发中的课程内容开发就必须归纳典型任务,确定学生的行动领域。由专业教师、专业带头人、行业专家共同探讨典型任务,并将典型任务转化成学生的学习内容,对这些学习内容进行简单归类,比如说,将本专业的课程内容分成公共学习领域、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每个领域都有明确的理论知识和实习任务。
3.2.4 编制教学标准
编制教学标准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校企共同参与的基本原则;课堂教学与生产活动的结合的原则;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适度够用的理论知识为辅的原则;以经验型和策略型知识为主、概念性知识为辅的原则;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合二为一原则,注重知识的主动建构原则。
3.2.5 在课程开发中进行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贯彻教学过程始终,在教学活动中起指挥棒作用。如前文所说,课程评价应积极实现主体的多元化、内容的社会化,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结合起来,将评价内容与职业资格鉴定结合起来。安排学生参加维修电工、电气安装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给学生的顶岗实习做出专业的工作鉴定书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课程评价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它是课程开发的内容之一,也是课程开发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良好的课程评价有利于学生提高职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4 结束语
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越来越成熟和电气自动化行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要认识到课程开发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一起探讨课程开发与建设,构建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为社会培养大量高级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郭艳萍,赵璐.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开发与实践[J].当代职业教育,2010(11):18-20.
[2]朱霞清.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校本课程开发: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12(10):188-189.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0045-01
今天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一种综合应用现代高科技、跨专业、尖端的科学专业,有广阔的应用现实和前景。它是在工业化和电气化的基础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我国现代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高等教育领域内,电气工程是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的核心科目,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高科技领域重点学科。因此,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点及其发展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工程性很强的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范围主要包括电工基础理论、电气装备制造和应用、电力系统运行和控制三个部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础性也决定了它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和融合能力。例如,“电气工程”和“电子科学”以及“控制科学”的交叉融合产生了“电力电子技术”;“电气工程”和“材料科学”的交叉融合形成了“超导电工技术”和“纳米电工技术”“;电气工程”与“机械工程”及“计算机学科”的交叉融合产生了一门“机电一体化”新学科,已形成了以“机械”为主体、电气工程和计算机控制为技术核心、“机械+电气+计算机”的有机融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实际上就是电气自动化技术高度发展的一个阶段和必然产物,它是电气自动化领域中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有机结合而应运而生的一种高新技术,也可以说隶属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范畴。今后若干年内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发展影响最大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个。
1.1信息技术的决定性影响。信息技术广泛地定义为包括计算机、世界范围高速宽带计算机网络及通信系统以及用来传感、处理、存储和显示各种信息等相关支持技术的综合。
1.2与物理科学的相互交叉面拓宽。由于晶体管的发明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发展,固体电子学在20世纪的后50年对电气工程的成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电气工程与物理科学间的紧密联系与交叉仍然是今后电气工程学科的关键,并且将拓宽到生物系统、光子学、微机电系统。
1.3快速的发展变化。技术的飞速进步和分析方法、设计方法的日新月异,使得我们必须每隔几年对电气工程问题的过去解决方案重新全面思考或审查,这对我们如何改进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带来很大影响。
2培养专业人才,符合社会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气工程愈来愈多地应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内涵也发展演变为强电和弱电结合、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结合、软件和硬件结合、元件和系统结合,要求培养的学生应受到电气工程、电工电子、信息控制、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与自动控制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电气工程学科的主要任务是提高电力系统和用电设备的技术含量、运行质量,提高运行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提高运行效率。
2.1以学生应该具备和接受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来构建课程体系。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而言,培养范围不仅要有一级学科“电气工程”的特色,应具备“强弱电”的知识结构,而且也应当具备较广的人文、社会等方面的知识,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2.2运用认知理论构建课程体系。按照认知结构理论,认知结构中有两种具体的组成成分,一是知识块,二是知识的组织形式。因此,应在国家、地区及学校的总体课程框架下,根据认知科学对人的认知结构的理解,分析在什么阶段设置什么课程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构建有利于以后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体系。由此,在设置课程框架时,应考虑加强各知识块的统合,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结构,这样才能避免结构主义课程论中出现的各知识块孤立、隔离和过于专业化的现象。
3完善教学,提高学生素质
3.1凝炼和建立体现个性化教育和工程应用的实践教学新模式,系统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根据“五条线”课程体系的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要求,建立四层次(认知层、基础层、拓展层、创新层)结构实验教学体系及四种类型(基本型、设计型、综合型、研究创新型)的实验课程内容体系,将工程训练融入于四层次中,强化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和创新思维,强调自主开发、自主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开拓学生个性潜力、激励学生实践创新,增强学生的工程设计和综合应。
3.2深化“四位一体”综合改革,打造优秀教学团队。按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四位一体”(将课程、专业、学科和实验室建设融为一体)综合教学改革,以课程(群)建设为基础、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为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实验室建设为保障,建立以课程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和实验室建设负责人为首的教学团队,组成国家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小组。以打造优秀教学团队为重点,促进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的有机融合,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建设和整体提高工作,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工程能力培养工作;适当引进电气制造企业(集团)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工作,努力建设一支教学水平与学术造诣高、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素质、高水平教学团队,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3.3优化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课题,建立完善的系统制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其选题、实际过程、教师指导等都至关重要。建立系统制度是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建立系统制度可以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以及提前的毕业设计课题选题或预研,可以尽早地参与学术活动、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通过与指导老师或课题组其他成员的交流,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自身能力得到提高,为走上工作岗位或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安帮,徐建俊,刘利宏.“电气工程”应向着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向快速发展[J].时代人物,2008,(3):201-203
[2]杨泽斌,谭伦农.新形势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6,(6):62-64
关键词 CDIO模式;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4-0132-03
Study of Major Undergraduate Course System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Its Automation based on Concept of CDIO//LU Min,
GONG Lijiao, ZHAO Mi, CAI Xinhong
Abstract Based on CDIO model analysis, found the Shihezi Univer-
sity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its automation major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problems through compared with electr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t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CDIO mode and the specific data analysis to build th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its automation major undergraduate course system.
Key words CDIO mod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its automation major; curriculum provision
1 CDIO背景介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隶属于电气类,目标是培养具有电气工程领域相关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并且能在电气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研发、运行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1-2],具有典型的工科学科特征,即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学科[3-4]。
CDIO分别指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
plement(实现)、Operate(运作),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查尔姆斯工业大学、皇家技术学院和林雪平大学在2000年提出的一种工程教育改革模式,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和不断完善,目前已有全球97所相关工程类高校加入,代表了新世纪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优秀成果(IET: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Skills & Demand in Industry Annual Survey)。CDIO这一理念的核心是强调工程师的工程能力必须在真实的工程实践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过程中取得,4个步骤代表了一个工业系统或过程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所有环节[5]。
2 案例研究与比较
本文以提出CDIO理念的工程高校之一的麻省理工学院电子电气类专业本科最新设置为例,分析该校电气专业培养方案的特点,并与石河子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作对比,提出新的专业课程设置方案。
麻省理工学院电气与计算机科学系核心课程设置 麻省理工学院电气科学与工程专业最新的核心基础课由2门学科入门课、3门基础课(4选3)和3门专业课(4选3)组成,其中2门入门学科为实验课,结构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不同于传统授课形式,该专业的课程设置采用实验理论实验的授课方式。以实验课程入门,可以使学生参与理论模型推导、归纳和验证环节,加强基础概念认知,提倡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并且通过后续的专业实验课程能够再来验证前期形成的理论,这样就构成整个学习与实践的循环。
麻省理工学院的电气科学与工程专业在长期的工程实践教育中逐渐形成具有鲜明工程培养特色的课程体系。通过分析麻省理工学院电气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的设置特点,对比目前正在实施的石河子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013级培养方案的专业课程设置,发现目前石河子大学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设置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人文,重必修、轻选修”的现象,具体表现为:
1)培养计划中工程实践课程所占比例较小,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相互独立,课程衔接性较差,课程内容较少涉及工程实际;
2)培养计划中工程科学和基础科学课程较少,专业技术课程比例过高,导致学生对于基础的科学知识没有了解;
3)轻视人文社科类课程教学,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课程计划中人文社科类课程所占比例较小,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较差;
4)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比例分配不平衡,选修课程数量不足,必修课比例过高,学生自主选择的范围有限。
表1中列出具体的数据,并且给出调整的方向和大小。
3 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模型重构
数据分析与结论 通过表1可以看出,与CDIO模式下的培养计划中各类课程在总学分中的比重相比,石河子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课程计划的课程结构模块存在偏高或偏低的比例差距。这不仅反映了课程比例设置不合理,更重要的是反映了电气工程专业在教育理念、培养模式等根本性问题上的差距。因此,想要实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模型的重构,不仅仅是对课程结构比例的调整,更重要的是对工科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改革。
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目前石河子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还是采用传统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模式,这种模式下课程虽然是循序渐进的,但是各个课程之间关联性较差,理论和实践环节的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学生理论和实践脱节,实际工程能力较差。所以,基于CDIO理念重新设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就要改变目前的课程设置模式和授课方式,将整个学科看作一个整体,按照知识接受程度规划课程进度,并将能力训练或项目设计交叉其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知识、能力和创新培养一体化。
基于CDIO理念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模型 分析目前培养计划不足,借鉴CDIO理念,提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该课程体系模型中,从左到右是按课程或项目的时间进度安排,从下到上表示可以同时开展的课程。整个课程体系模型清楚地显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结构和课程组织形式,理论与实践知识相互支撑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项目培养为主线。课程体系模型中按照系统化理念分为三级项目,其中,―级项目用以提供基础工程的经验和能力;二级项目为学期项目,主要围绕主题内容进行课程群学习,并以课程群为基础,推动课程计划中―级项目的开展;三级项目属于课程群内课程间或课程内的小规模设计实践活动,可以根据课程自身的内容和特点灵活安排,其目的是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促进二级项目的开展。
2)围绕核心课程的课程群。在课程组织方面,为了推动和促进二级项目的实施,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按照不同的主题内容进行组织,形成相关核心学科课程群。
4 总结
本文首先探讨CDIO理念下课程结构组织原则,并具体分析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课程计划与CDIO标准专业课程计划相比存在的差距。通过差距分析,认为石河子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在课程设计、课程计划的顶层设计和课程体系结构要素设计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在CDIO理念的指导下,本文重新构建电气专业的课程体系模型,以系统化的三级项目为主线,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并按照核心课程构建课程群,实现知识、能力和创新培养的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参考文献
[1]邢贵宁.工学结合模式下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2]潘再平,黄进,赵荣祥,等.全面优化本科教学平台,培养电气工程创新人才: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S1):20-23.
[3]陈晓英,任国臣,巴金祥,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
8(2):51-53.
[4]马桂芳,吴春富,谢煌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建设[J].湖北理工W院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