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事理说明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8 15:32:0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事理说明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事理说明文

第1篇

1、东非动物大迁徙,它们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生存。在它们居住的地方,食物已经不充足了,甚至没有,所以它们要搬到别的地方去居住。

2、所谓的“它们”就是角马、斑马和瞪羚。角马的样子很古怪,有一张长长的马脸,一条长长的马尾巴,头大肩宽,头上长着一对弯弯的牛角,很像小牛,但后腰纤细,比牛苗条,比较像马,下巴留着山羊的胡子,身上有羚羊的纹身,整体来讲,角马长得牛头马面羊须,它是几种动物抄袭拼凑组合而成的。实在很难用美来形容的动物,27公斤,15~20年寿命,它的同盟军斑马在习性上与它相比,有着共同的特点,体型较大,吃草时沉默寡言,它们遵从团队合作,一副好口齿好肠胃。斑马喜欢吃高大的干草,角马喜欢吃低矮的绿草。角马的嗅觉很好,可以知道几十公里外的干草信息。瞪羚是近50公斤左右,身材极小,体态优美,纵身一跳,高达3米,跨度9米。速度仅次于猎豹。

3、它们在迁徙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会和死神擦肩而过,还要面临生与死的抉择,它们受了重伤,还要勇往直前。有一只角马全身非常痛,它被一个高高的土坡挡住了,角马的身后是鳄鱼,前方是同伴,它跳起来,试图跳过土坡,却失败了,它再次跳起,还是失败,有一次脚都已经完全到土坡上面了,却又滑了下来。几乎每次都与“幸运女神”擦肩而过,角马显得很吃力,它的同伴在旁边鼓励着,不过一次次的努力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失败。与同伴团聚的希望越来越小,越来越小,突然,角马用力一跃,前脚按住土坡上面,后脚在下方疯狂地蹬,终于蹬了上去。角马回头看看自己度过的难关,欢快地跑向同伴那里。

第2篇

1.准确概括出文章所说明的事理。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说明的事理。

2.准确把握文章(段)内容。一般以表述题或问答题的形式出现。

3.分析、识别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并辨析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如:这段话(或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结合文段内容,说说其作用。

4.品味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一般以赏析题的形式出现,命题者从文中摘录一句话,要求考生品味其中加点的词能否去掉,并说明理由。

5.正确把握文章结构。一般以填空题或问答题的形式出现,要求考生说出文章的结构特点,或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结构特点。

6.由文章内容联想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进行解释。此考点,迁移能力强,特别能考查考生的知识积累与应用的能力。

中考真题在线

(2013年山东临沂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奇招击退红潮

丹丘生

① 在湖泊和海洋里,当藻类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这样漫无节制地繁殖起来的时候,就形成了红潮。红潮来时,因藻类生长吸收了太多的氧气,致使当地的水域严重缺氧,大量水生植物窒息而死。此外,红潮还会在水中释放出神经毒素,使与之接触的人感染上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疾病,甚至患上癌症。

②一直以来,人们都对红潮束手无策,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听天由命,按事物发展盛极必衰的规律,耐心等待着红潮自己消失,但现在,科学家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消除红潮的办法――用超声波消除藻类。

③藻类之所以能漂浮在水面,而不会沉到水底,是因为它们身体里含有一种浮力细胞,里面含有氮气气泡,它们就像藻类与生俱来的“救生圈”,靠着这些气泡的浮力,就使整棵植株漂浮在水面上。

④而人们就抓住了藻类的这一特点,用特定频率的超声波引起浮力细胞里的气泡共振,当共振达到一定强度,气泡就会把细胞胀破,使得藻类失去浮力的支撑而下沉。一旦失去了水面的阳光,藻类在水下很快就会死亡。

⑤最近,一个英国研究小组利用三种不同频率的超声波对项圈藻进行了测试。他们发现,尽管三种频率的超声波在一定程度上都能起作用,但效果最好的是频率接近1兆赫的超声波,这个频率刚好是项圈藻中浮力细胞的共振频率。

⑥不同种类的水藻,因为大小不等,它们的共振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这项技术可以有针对性地去除某一种类的水藻。此外,这种除藻办法不会伤及其他的水生植物,因为其他水生植物的细胞对于超声波来说太致密了,不容易引起共振。

⑦由于高频率超声波在水中传播时,会很快被吸收,譬如1兆赫的超声波作用范围半径只有20米,所以这项技术在小范围的湖泊和池塘里,比在动辄方圆千米的大海里更为实用。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红潮的危害。(3分)

【答案得分解析】

考生答案一: 致使当地的水域严重缺氧,大量水生植物窒息而死;在水中释放出神经毒素,使人感染上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疾病。(考场得分:2分)

分析:失分原因在于:基本上摘抄原文内容,缺少概括;语言不简洁,太拖沓。得2分。

考生答案二:水生植物窒息死亡;人接触后会感染致病。(考场得分:3分)

分析:准确地把握了关键段落(第①段),抓住了关键句和关键词“窒息死亡”“感染”,概括准确,语言也简洁。得3分。

参考答案:大量水生植物窒息死亡;人接触红潮会感染致病。

【名师提醒】本题考查文章信息的提取和概括。解答时要注意:一要通读全文内容,根据说明对象或所说事理迅速把握文章内容;二要把握段落里的关键词(句),作出有效提炼,准确概括;三是概括的语言要简洁明白。

2.全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简要概括作者是怎样按这种顺序进行说明的。(4分)

【答案得分解析】

考生答案一:逻辑顺序,依次说明了击退红潮的方法、原理。(考场得分:2分)

分析:把握了说明顺序及说明内容。失分原因在于:丢掉了对能击退红潮原因的概括;概括过于笼统,不够细致。只能得2分。

考生答案二: 逻辑顺序。本文按照这种顺序依次说明了击退红潮的原因、方法及科学原理,用超声波消除红潮的优势与不足。(考场得分:4分)

分析:答案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正确,概括准确,语言也简洁。得4分。

参考答案:逻辑顺序。本文按照这种顺序依次说明了击退红潮的原因、方法及科学原理,用超声波消除红潮的优势与不足。由因到果,由表及里,条理清晰。

【名师提醒】本题考查对说明顺序的把握和说明内容的概括。解答时要注意:通读全文,根据各部分内容迅速断定说明顺序;在此基础上,细读文章,把握基本层次;把握各层次所写内容,作出准确概括。

3.第③自然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它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得分解析】

考生答案一: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藻类浮在水面的原因。(考场得分:2分)

分析:正确辨析了说明方法,但没有说出该说明方法的作用。

考生答案二: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藻类依靠气泡的浮力在水面上的特点,形象,便于理解。(考场得分:3分)

分析:正确辨析出了说明方法,并能结合该段内容准确说出了该说明方法的作用,语言简洁、到位,得3分。

参考答案: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藻类依靠气泡的浮力浮在水面上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名师提醒】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别和说明方法的作用。解答此题需要注意:仔细阅读所指示的段落,找准语句,作出正确识别;抓住所用说明方法的语句,正确理解该句内容,然后结合该段内容,即可准确概括出说明方法的作用。

4.下列说法或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凡是红潮繁殖的水域,水生植物都无法生存。

B.击退红潮的“奇招”就是用特定频率的超声波来消除藻类。

C.藻类浮力细胞的共振频率是1兆赫。

D.频率为1兆赫的超声波对漂浮在方圆数千米的大海里的红潮不会起作用。

【答案得分解析】

考生答案一:A。(考场得分:0分)

分析:选择A或者C、D这三个错误答案,原因在于,没有抓住文章相关语段,不会抓关键语句,从而理解不到位。得0分。

考生答案二:B。(考场得分:3分)

分析:选此答案,表明考生读懂了文章内容,并能结合文章内容正确理解、分析选项中的语句。从第①段话中可以看出,A项中多了一个“凡是”,使说法太绝对,不符合原文意思;从第⑤⑥段中可以看出,C项中所说的“共振频率是1兆赫”指的是个别藻类;从第⑦段中可以看出,“频率为1兆赫的超声波”在小范围的湖泊和池塘里比动辄方圆千米的大海里更实用,则D项中“不会起作用”表述不准确。所以,正确答案是B。

第3篇

一、创设情境,引入体验

体验式教学首先要创设能激发学生进入情感体验的情境,教师运用情感语言和诗意语言,激发学生迅速进入文本学习领域,产生联想与想象,理解文本精髓,引发学生情感,启发学生体验,感受人文精神,生成领悟能力。当然体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是体验教学的设计者是教师。所以教师要提供有助于学习的情景材料,围绕学习目标,关注学生最近发展,诱发积极感悟。积极的情感体验具有动力功能,能驱动主体投入学习客体,并对学习客体进行研习和体认,最终把握事物的结构、功能及其与自身的关系和对自身的意义。

二、解析言语,加深体验

体验式教学还可抓住文本语言形式的解读来最终把握文本内容,感悟其情感之旨向,实现言语内蕴的“意义情感”和学生解读的“感性情感”之对接,以此深化体验。在解读言语形式的时候要促使学生在理解和联想中生成领悟和意义。领悟和生成虽然与灵感和直觉的产生有关,但灵感和直觉的出现要以理解和联想作为基础。

接下来学生自由朗读《落日的幻觉》全文后教师作字词检查:请学生上黑板给加点字注音和听写词语。最后抢答:“夕阳无限好”出自哪首诗歌,请把全诗背诵出来。此时学生积极的参与和表现,课堂气氛很热烈。

三、诵读文本,强化体验

本环节抓住本文文体特点,加强朗读训练,从读中“生情”,从读中“悟情”,以此强化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情感体验,产生真切实在的心理感受。为此教师要依据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或诵读文中描写落日变化的一个段落(即第二段)获得情感体验。并且将男女学生分成两个大组,一个为“文学家”组,一个为“天文学家”组。而且分别推选男女各一名学生主持两个部分的教学,当小老师。

四、对话讨论,丰富体验

本环节要求重视学生情感的内化与丰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动。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它以情感为核心,通过师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课堂教学成为富有活力、充满激情的一个流程。对话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亮点,促使学生感悟和体验走向更高层次。阅读的兴趣在其中得到激发,阅读的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情感通过不断的对话与文本作者的情感达到有机的交融。

1.提问:

改第一句的双重否定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改最后一句的反问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请说说这个自然段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第三段在结构上属于过渡段,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下面由“天文学家”毛东宇同学主持教学。

首先他带领大家做了一个视觉小游戏:请欣赏多媒体上两组有关视觉差异的图片。然后请思考:图一中黄色线与蓝色线哪一个更长?(实际一样长)图二中位于中心的绿色球和蓝色球哪一个更大?(实际一样大)

结论: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种种原因对事物产生错觉或幻觉,从而影响到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因此,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那么,形成落日幻觉的原因有哪些? 请快速阅读课文4到7自然段,讨论了形成落日幻觉的原因有哪些?要求同学们找到相关的句子并且概括出关键信息。并完成文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大家可与同桌讨论,3分钟)小老师逐一抽同学回答,并完成文后填表题。再提问:同学们看看左边表格内容和右边表格内容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说说这几段的说明顺序。提取关键信息是说明文阅读学习的主要任务,这个环节是必须的。

第4篇

2、P17这些文物印证了炎黄传说中的哪些内容?这些文物说明当时人们会纺织、养蚕、制造陶器、以船为交通工具(半坡遗址出土的船形彩陶壶),当时还出现了原始音乐(半坡出土的陶埙和河南舞阳出土的骨笛)。

考古发掘和古代传说对我们了解没有文字的历史有什么意义?考古发掘和古代传说相互印证,都是很重要的历史资料,可以从不同侧面揭示历史事实,帮助我们了解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的发展与沿革。

3、评价禅让制:这种原始的民主制度,能把各个氏族成员的微弱力量汇集起来,跟自然界进行斗争,对生产力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是,当时人类社会处在最低的发展阶段,原始的民主制度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只能同当时不发达的生产力相适应。

P18[自我测评]

1.传说中,炎帝的功绩有: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黄帝的功绩有:开始建造宫殿、发明车船、制作衣裳、教人们打井。

2.古代两河流域、希腊、和中国的传说有什么共同特点:

①从传说反映的时间来看,大致都是在距今四五千年左右,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②从内容来看,多是英雄人物的故事,反映了早期民众的英雄史观倾向;

③从历史资料的形式来看,都属于口述资料;

④从它们的意义或价值来看,传说故事中包含了一定的事实成分,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3.为什么炎帝和黄帝被称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①黄帝、炎帝的发明创造从物质、精神方面改善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②黄帝、炎帝等部落通过战争与融合定居中原后,共同开发黄河中下游两岸,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因此,炎帝和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4、在保护文物古迹时,可能会与哪些方面发生矛盾冲突?

城市建设旅游开发资金短缺技术落后能源开发

(书上P20案例:埃及金字塔体现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平遥古城体现了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尼罗河沿岸古迹体现了文物保护过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

5.保护文物古迹有何意义?

①文物古迹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它们可以在精神和物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②文物古迹有许多研究和欣赏价值,通过这些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历史,了解自然,增长见识。

③文物古迹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

④保护文物古迹不仅是历史科学发展的需要,而且对于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优化社会生活的人文环境、提高公民的人文素养等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6.怎样样保护文物古迹?

①根据具体情况和存在问题提出对古迹的整修建议;

②划定专门保护区,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和规章制度并加强宣传;

③落实消防措施,有专人看护;

第5篇

一、1995年至1998年,科技说明文考核的内容及能力层级。

(一)1995年试题分析及能力层级定位。

这一年考核的科技说明文是《探索宇宙深处的未知讯号》,安排在试卷的第三大题中,共有4小题,都是四选一题。第20题指出“三次和两次”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次属B级。结合文中两个数量词所在的语句,可以找到C项答案:“使用两种不同波长的电波分别进行调查的次数”。第21题,理解“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的意思。从语法角度分析,它的主干是“未发现电波源”,再联系上下文可知这道题的答案是B项“已经接收到讯号但不能确定其电波源”。此题能力层级属B级。第22题找出两位学者认为37个讯号“可能来自地球外文明”的依据。这是考核对短文的整体理解,能力层级属B级。通观全文,可从原文的第二、三段中找到答案,宜选D项。第23题找出不适合文题的一项,这是考核文意与标题的吻合,能力层级属C级。通过对全文的把握,可确定为C项,它将文中的可能判断理解为肯定判断,所以不合题意。

(二)1996年试题分析及能力层级定位。

试卷第三大题四个小题考核的是“介绍造纸新工艺”的科技短文。第20题是测试对“示范厂”“小规模工厂”“正式规模的工厂”和“小型厂”四个概念的正确理解,这是判断概念包容和被包容的试题,能力层级属B级。根据文章,可判断为B项。第21题理解佩蒂的一句话,能力层级属C级。联系上下文可知“一天生产350吨”的含意是指A项“纸厂规模的缩小”。第22题选择不合文意的一项,考查对原文的理解,能力层级属C级。分析原文可知制造纸浆的主要原料是木材,而非酒精和水,因而可判断D项不合原文意思。第23题选出符合文意的一项,能力层级属C级。比较文中佩蒂和邓肯森说的话可知,他们两个对于ALCELL工艺看法是一致的,故选A项。

(三)1997年试题分析及能力层级定位。

本年高考试题中的科技说明文,选自1996年第4期《新华文摘》,原文标题是《美科学家声称:人有两脑——颅脑与肠脑》,文字作了删节和调整。这个材料设置了四道选择题。第20题考查对“肠脑”的“脑”的理解,能力层级属B级。根据文意可确定为A、B、C三项都是正确的理解,C项“同颅脑一样”的理解缺少文中的依据。第21题考查对“肠脑中几乎能够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一句的正确理解,能力层级属于B级。根据上下文分析,这句话的含意是肠脑存在的物质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所需的物质几乎相同。因此可选C项。第22题选出符合文意的解说,考核对句意的分析,能力层级属C级。从第四段的第二句话推知,D项是符合原文意思的。第23题考核分析文意的能力,能力层级属C级。A、C、D是本文阐述的主要信息,而B项并不具有“信息”价值,故选B项。

第6篇

1.安装地点海拔高度不超过1000m,环境温度不高于40℃。如果海拔高度超1000m,或环境温度高于40℃时,应按GB6450-1986 标准和有关规定作适当的定额调整。

2..变压器一般安装在自然通风良好和清洁干燥的场所。如果安装在地下室或其他通风不良的地方,应考虑强制通风的问题。本产品每1kW 的损耗(空载损耗+负载损耗)大约需要 2~4 m3 / min 的通风量。

二、运输、装卸与储存

1.产品可用火车、汽车或轮船等交通工具运输,装运车箱或船舱应保持清洁,无污秽物。

2.产品在装运中必须符合运输规程的安全要求。产品应紧固在一个牢固的底座上,在运输过程中产品不允许有晃动、碰撞和移动现象。

3.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其倾斜度不得大于30°。

4. 产品在车站、码头中转或终点卸下后不要堆码,同时在包装箱下用木方垫好,垫高不小于100mm。并用防雨布遮好。

5. 装卸产品时要用两根钢绳,同时着力四处,并注意产品重心的位置。两根钢绳的起吊夹角不要大于60°,变压器起吊应使用箱壁上全部吊攀(箱盖吊环仅供起吊器身之用,不能起吊整个产品)若因吊高限制不能符合条件,请用横梁辅助提升。

6. 若要长期贮存变压器,请保证贮存环境良好,不要拆去出厂包装物,变压器不要磕碰,不要堆码。

7. 安装前短时在露天放置时,要用木方垫好,并用防雨布遮好。

三、检查验收

1.用户收到变压器后应及时进行检查。按装箱单及铭牌查对产品其型号、容量、电压组合、联结组标号、阻抗电压等是否与订货合同相符。

2.检查出厂文件是否齐全,配件是否与装箱单相符。

3. 查看变压器在运输过程中有无损伤,产品零部件是否损伤和位移,紧固件是否松动,污秽痕迹等。

4. 产品开箱检查后,如不立即投入运行,应重新包装好,并把它放在户内安全的地方,以防损防盗。

四、运行前的准备.

1.运行前的检查

1.1 检查运输时拆卸的附件是否已全部安装就位。

1.2 检查所有紧固件、连接件、标准件是否松动,并重新紧固一次。

1.3 检查温控设备以及其他辅助器件能否正常运行。

1.4 检查变压器的箱体是否可靠接地、铁心装配是否有一点可靠接地。

1. 5 检查压力释放阀是否有效开启

2. 运行前的试验

2.1 测量绕组在各个分接位置的直流电阻值。

2.2 检测各个分接位置的电压比与铭牌是否相符。

2.3 测定绕组的极性和联结组标号。

2.4 用2500V 兆欧表检测变压器高压对地、低压对地及高压对低压的绝缘状况。如果所得

数据达不到要求,此时变压器需经干燥处理。干燥处理的方法视现场条件而定,最简单

的方法可以用热风干燥或红外线灯烘烤或两者兼用。此时,加温不可急骤,要缓慢,保持变压器周围的环境温度在60℃~80℃。干燥处理一段时间后。待绝缘至少恢复到表1 的规定后,变压器可以投入运行。不经干燥处理的变压器(20kV 级及以下)可以投入运行的绝缘要求见表1 高压对低压及地

绝缘电阻(MΩ)

≥ 1000

注:测试条件温度为15℃~30℃,湿度为 ≤ 90 %。

2.5 如要进行工频耐压试验,其试验值为出厂试验值的85%。变压器必须在温控器与传感插头分离后方可进行耐压试验。

2.6 如是有载调压变压器,请按有载调压开关说明书,进行必要的检测和调试。

3.试运行经过检查和测试,变压器一切正常后,可以投入试运行。

3.1 变压器投入运行前,且正确使用温控和温显设备。

3.2 再一次检查变压器的分接位置是否与铭牌和分接位置标志牌相一致。

3.3 检查变压器相序与电网相序是否一致。

3.4 在确定保护装置已经投入的情况下,变压器进行3 次全电压空载合闸,进一步使变压器承受操作过电压和激磁涌流(瞬间峰值可达10 倍的变压器额定电流)的考验。两次电压冲击之间间隔应大于5 分钟。无异常情况后,可以空载运行24 小时。

3.5 当为有载调压变压器时,应将有载分接开关作一次循环操作,检查变压器输电压是否合符要求,开关操作是否正常(在空载的情况下)。

3.6 带上负载后,注意观察温度显示是否正常,在三相负载平衡的情况下,三相温度应相差不大。

3.7 所有这些检测过程都应该做好记录,存档备查。

五、运行中的监护

在做好第四和第五条规定的工作后,在干燥、清洁的环境中、在正常负荷情况下,本产品不用维护。平时应着重注意下列几个方面: 1. 经常观察负荷情况和变压器的温度情况。

2. 如发现有过多的灰尘聚集,应在可断电的情况下用干燥、清洁的压缩空气来清除这些灰尘。

3. 本产品停运后,经绝缘检测,无异常情况可直接带负荷投入运行。

4. 只要电网电压最大值不超过相应分接电压的5%,变压器可安全运行。

5. 无激磁调压的变压器,在完全脱离电网(高、低压侧均断开)的情况下,用户可根据当时电网电压的高低按分接位置进行三相同时调节。

6. 有载调压变压器,当电网电压波动时,可在负载的情况下,通过自动控制器或电动、手动操作来改变线圈匝数,从而稳定输出电压。

7. 根据环境温度和初始负载状态,变压器允许短时过载运行。

8.变压器的附件,如温度控制器、开关、冷却风机等的使用,请参阅有关说明书,在附件调试正常后,先将变压器投入运行,再将附件投入运行。

六、安全事项

1. 变压器投入运行前,必须对变压器室的接地系统进行认真的检查。

2. 变压器外壳的门要关好,以确保用电安全。

3. 变压器室要有防小动物进入的措施,以免发生意外事故。

4. 工作人员进入变压器室一定要穿绝缘鞋。注意与带电部分的安全距离,不要触摸变压器。

5. 如发现变压器噪声突然增大,应立即注意变压器的负荷情况和电网电压情况,加强观察变压器的温度变化,要及时与有关人员联系获取咨询。

第7篇

地球上所有的远古岩画艺术,都有着许多类似之处:画面上的人物穿着臃肿的上衣,戴着带有天线和观察孔的圆形头罩、手套,身着宽腿裤,背上背着奇特装置。从正面看,人物只有线条构成,表现手法笨拙。即使在最成功的作品中,人物也只能看到侧面轮廓,他们的身高似乎在一米到六米之间。在世界各大洲,包括最偏僻的海岛崖穴,无法攀登的高山洞穴和人迹罕至的密林摩窟里都发现了这样的史前绘画。

1956年,法国考古学家弗兰茨・帕斯卡在意大利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区,发现了一幅新石器时期的吉利奥岩画。该岩画上描绘着一个人,身穿臃肿服装,背着圆筒形呼吸器,戴着圆形密封头罩,头罩上有观察孔和天线。

1961年7月,人类学家C・沙茨基在哈萨克斯坦的纳沃伊镇附近考古时,发现了两幅有五千年历史的岩画。第一幅古岩画表现的是一个头戴类似于潜水员头罩的类人动物,他的头部周围光芒四射。另一幅古岩画则画着好几个携带呼吸器的人。

1964年,美国考古学家布鲁斯・巴尔顿在中美洲的萨尔瓦多发现的一个陶盘上,绘着一个奇怪生物驾驶着长长的、形状如同雪茄烟的飞行器掠过棕搁树上方的情景。

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和阿卡德,发现过一些石板雕刻,上面可以看到被光环围绕的星星,光环周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星球,还有头上顶着星星的人物,以及驾着带翅膀的圆球飞行的奇怪生物。图画中还描绘这样一个场景:一些小球环绕同一个圆等距离排成一圈,交替放出辐射线。

1969~1970年间,在非洲尼日利亚的阿伊尔山区发现了许多此类摩崖石刻。法国专家们研究认为,在该地区附近有一个蕴藏丰富的铀矿。其中一幅石刻上,有一个人物,他也穿着奇特的连衣裤,裤腿肥大,脚登飞行员那样的靴子,胸前配有奇特的技术装置,头上戴着装有天线的圆盔。

1974年,在俄罗斯哈坦加的一处山洞中,科学家们发现了一幅半浮雕岩画,画面表现的是一种类似“宇宙飞船”的物体:两根巨大的柱子托着一个方框,框内有十个相互紧挨着的圆,上面还有几个对称分布的小圆。

而在中国也有类似的发现。在云南省昆明市附近,由于一次地震,几块金字塔形的石块从湖底被抛到地面上来,石块上刻着一种纺锤形的机械图形。机械装置正向天空飞去。大家知道,中国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发明了火药助推的火箭。但是这种机械装置,似乎不是中国人的发明。

1985年,考古学家E・阿纳蒂在瑞士卡莫尼卡谷的岩壁上发现了一些岩画。上面的人物穿着与当今飞行服相似的连衣裤,头上的圆形头罩带有天线,手里拿着一种三角形物品。这些“头罩”是什么东西?它们有什么用呢?这些类似的问题困扰着众多考古学家。

印度岩画中的外星人档案

如果我们的祖先看到天上有个不明飞行物,也就是今天所说的飞碟的话,那么他们一定要比我们更感到惊异,因为古代地球上还不曾有飞机、火箭、卫星、宇宙飞船等飞行器。不久前,几位科学家在印度中央邦人迹罕至的偏远山区原始丛林中发现了一个隐秘的山洞,而洞中墙壁上的远古岩画和符号让专家们为之震惊: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岩画绘有一个戴头盔、身穿红色宇航服的人形生物;岩画上还有一个飞行的碟状物体,其上面还有一个圆顶,这和我们如今偶尔发现的UFO何其相似!难道这就是我们的祖先曾经发现外星人的档案记录?

另外,在这个宇航员和飞碟之间还有一个奇怪的螺旋形状的物体,仿佛是虫子的蛀洞。也许是在告诉人们,这些外星人是如何来到地球上的。

印度考古学家表示,这样的岩画还是第一次在印度被发现。这或许证明,人类早在几千年前就与外星人有过接触。似乎也为几十年来一些科学家坚称的理论提供了佐证,这种理论认为:人类远古的灿烂文明是在外星生物的帮助下创造出来的。

撒哈拉岩画的神秘写实

撒哈拉沙摸位于非洲北部,面积920万平方公里。公元前430年,希腊著名史学家希罗多德最早提到撒哈拉。他描述,那是干旱无水、不适合人类居住的一片大漠。时至今日,撒哈拉还是世界上最大最荒凉的沙漠。但是,随着近代地质学家、考古学家连年不断地对这片大漠进行考察与研究,人们发现撒哈拉并非自古就是不毛之地。在8000多年以前,这里曾是遍地牛羊、青葱肥沃的草原。远在史前时代,撒哈拉就已经有人类居住,其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在该地区洞穴中或岩石上数以千计的古代图画,尤其在恩阿哲尔高原最多。可以说,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岩画最多的地方。这些岩画一再证明撒哈拉沙漠曾出现过高度繁荣的远古文明。

1956年,法国研究工作者亨利・洛特在阿尔及利亚境内撒哈拉沙漠,塔西里高原的杰巴伦地区,发现了数以百计布满绘画和雕刻的岩壁,总共有数千个动物和人物。其中有些人的衣着,完全没有那个时代的特征。他们手持一些圆环,圆环连接着正方形盒子。两人身穿“潜水服”,圆形头罩上装着类似天线的东西。壁画上还有二十来个穿着这种笨重服装的人物,他们同野兽形成鲜明的对照。在高原中部一块突兀的岩石上,刻画着“火星大神”的塑像。塑像高达六米,神情冷漠威严。“火星大神”的服饰与宇航服极其相似,完全密封,在臃肿的肩上托着一个与服装连成一体的圆形头罩,正对鼻孔和嘴的地方开有一个小口。专家们发现,这尊巨形塑像的创作,表现了出色的空间和透视技巧。他们还认为,就当时来说,出现这样的“服装”令人匪夷所思。

撒哈拉的岩画绘制得美妙绝伦。在恩阿哲尔洞中的壁画上,人们可以看到长颈鹿、羚羊、水牛、鸵鸟和大象聚集在一起的精美画面,整幅壁画具有明显的写实风格,再现了距今4000年~8000年前那些动物和人在草原生活的场面。塔基迪多马坦的石壁上是一幅5000多年前的岩画,从画面中可以见到牧人们忙碌的情景:一只水牛拴在小屋前,一只长角牛正从牧地回来。这栩栩如生的壁画令现代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在这些5000多年前的岩石壁画中,却夹杂着一些非现代的神秘人像。在撒哈拉的塔希里山脉,有一些被称为“伟大玛斯神”的岩画,画中的人像戴着圆形的密封头盔,穿着连体的紧身衣,很像现代宇航员的样子。有的学者认为“这只能证明早在7000多年前,其他行星的生物就已到过撒哈拉沙漠”。

当这些笨头笨脑、装束奇怪的人像不是一幅,而是许多幅一再出现的时候,人们不得不感到震惊。考虑到撒哈拉岩画在具体风格上的写实性,人们很难想象这样的画面是史前人类的即兴之作。或许,它是以某种生活原型为依据的。

“外星使者”奎扎尔柯特尔

在中美洲地区,有许多地方都刻画着戴有面具的“外星使者”奎扎尔柯特尔的画像,如陈列在托鲁卡博物馆的奎扎尔柯特尔的雕像。墨西哥国家宫里也有奎扎尔柯特尔的画像,画着他乘着蛇形飞船从太阳方向降落大地。据传说:外星文化使者奎扎尔柯特尔披着航空羽翼,从一个有翼的飞船上下来,他皮肤很白,满脸胡须。奎扎尔柯特尔经常被描绘成头戴“防风面具”的形象,这面具的形状像一个长鼻或鸟嘴,正如我们现代的氧气面罩。

托鲁卡博物馆也陈列着他的雕像,不同的是,他戴的面具能被摘下来。据某些记载,奎扎尔柯特尔和诸神一起在“天上”时是不戴面具的,只有在下到地球时才戴面具。或许他们只是在其他星球上不同大气层中进行宇航开发时,才戴上帮助呼吸的面罩。

在危地马拉,一幅奎扎尔柯特尔的半浮雕已有四千年历史。浮雕上有两个真人一般大小的人物:其中一个发长须短,跪在另一个面目古怪的奎扎尔柯特尔面前,奎扎尔柯特尔站立着,双手放在胯间。穿着肥大臃肿的“宇航服”――长统靴、宽松裤子、硬料上衣、腰带。胸部左侧有一个图盘,戴着特制手套(不分指头,很像拳击手套),膝盖、腰间和其他关节处有密封接缝。面罩正面有铆接的观察孔,里面的眼睛和鼻子清晰可见。嘴部有一个“鸟喙”一样突出的部分,犹如防毒面具的过滤器。圆形头罩还有根蛇形软管,通过转接器伸向背上的贮气筒。所有这些东西对远古的该地区来说是完全陌生的,无法想象的画面。更何况,在危地马拉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这样的装备完全是用不上的,也是不合适的。而且,仅从该装置来分析,除非装置绝对密封和增压,否则人是无法穿戴和配置它们的。

中美洲的某些雕塑还把奎扎尔柯特尔的脸刻在蛇嘴里,这是对宇宙人戴的帽盔的一种象征性的描绘。据传他将许多文化珍宝带给墨西哥的居民。他向印第安人传授天文知识和数学,编制了最精确的历法,他还教给他们建筑原理。当仇敌破坏奎扎尔柯特尔传播文化的使命时,他乘坐一艘蛇形飞船离去了,一路上发出强烈耀眼的光芒。

卡雅波部族的宇航英雄

古代有许多民族流传着一些神话和传说。传说,有一些从天而降的不速之客来到地球。但一些至今都与世隔绝,过着封闭式生活的部落,他们压根就没有现代航天飞机以及与星外人联络之类的概念,而他们中间也流传着天外来客的故事,这就更让人困惑这其中的真实性了。

“卡雅波”部族生活在亚马逊河下游的巴西境内,属印第安民族。古时,他们居住在热带稀树干草原一带的山脚下。据卡雅波部族人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奇怪的人从山上降下,他身穿一件奇特的连裤衣,叫做“鲍”,手持一把叫“科”的武器。他的突然光临使整个部落一片惊慌,大家都把他视为入侵的敌人。于是部落中一些最勇敢无畏的战士挺身而出,准备与这位叫“别・科罗罗吉”的不速之客厮杀一番。然而,手中的武器刚一碰到他的衣服,他们就被一种看不见的力推倒在地。别・科罗罗吉为了显示自己的本领,将武器“科”对准石头和树木,而没有对准部族人,只见刹那间石头和树木烟消云散化为乌有。此时,印第安人才明白过来,别・科罗罗吉并非敌人,并没有想消灭他们,相反,他还想与他们交朋友。他博大精深,比部族中的许多长者都要聪明能干。他告诉他们许多鲜为人知的趣事。部族人遵照他的吩咐建起一座叫“恩格・奥比”的房屋,在这里,成年男子给年轻人传授生活经验,少年儿童则在此听人讲有趣的故事,学习处理紧急事件,掌握手工艺术。部族人在这里不断地改善劳动工具,改进传统技术。现在看来,这无疑就是一所学校,别・科罗罗吉无疑就是一位教员。此外,别・科罗罗吉还组织大家讨论如何解决部族贫困和需要关照的问题。

后来,别・科罗罗吉娶了一位印第安姑娘为妻。他们生了一个女儿取名为“尼奥波鸟季”。为了生计,他本人也参加部族的狩猎活动。但是,如果遇到部族猎人一无所获的话,他就会取出能发出雷鸣声的武器,在很远的地方击毙野兽,其尸体不留伤痕。他把自己的俘获物大部分送给部族猎人,留下极少部份自己带回去,他自己是不吃常人的食物的。

据传说,有一天这位伟人向大家告辞,说要暂时离去。许多天之后,他重新与大家见面。当他再次与大家分手之后,有很长的时间,印第安人都无法清醒过来。当时,他从部族的一块空地发出可怕的叫喊声,边喊边退,逐渐往山的方向离去;当他到达山顶时,山上传来一阵轰隆声把大地都给震动了。伴随着声音和火光,别・科罗罗吉消失在天空一缕缕青烟之中。过后,山顶上留下一块焦土地,野兽也随之跑离,从此部族人开始过着缺食的生活。

别・科罗罗吉走后,他的女儿尼奥波鸟季与她的男人一起到了一个无人知晓的偏僻地方,在这里有一根像是木杆的东西立着。她爬到这根“木杆”上,回头要她的丈夫将一根树枝似的东西接触一下大地。这个东西一与大地接触,顿时引起了一场爆炸。尼奥波鸟季也随之消失在团团烟云中。她的丈夫被眼前所发生的事惊吓得差点死去。过了几天,那根不寻常的“木杆”又出现在原地,别・科罗罗吉领着女儿从“木杆”里钻出来,他们带来一大箩筐的食品,这些正是印第安人所迫切需要的食物。

又过了不久,这位太空人借助那根会冒烟,发出轰隆声的“木杆”消逝在天空之中。从此,他们再也没有出现过。

这是一个十分离奇的传说,难以让人相信。但是,至今“卡雅波”部族人仍然敬重这位别・科罗罗吉。每逢节日,他们都穿上叫“鲍”的特殊衣服(是一种用麦草编织而成的酷似今天的宇航服),手中持着叫“科”的武器,进行祭祀与拍照等纪念活动。

没有答案的质问与假说

地球上所有这类远古岩画与史前壁画的艺术,都有明显的类似之处:臃肿的上衣、带天线和观察孔的圆形头罩或面罩、手套、紧身裤,以及背上的奇特装置。难道这些在世界各地的远古艺术家都上过同一所绘画与雕刻艺术学校,或者他们曾相互访问,交流过艺术创作的思想和心得?

如果说这些服装是祭祀仪式上用的服饰和头罩,那么,为什么即使在气候条件从来不允许穿这种服装的地方,它们的画法也丝毫不差?

如果说远古人这样画、这样刻是因为他们“笨拙”,那么,为什么阿尔米塔拉、拉斯考克斯、塔西里和马尔索拉斯的人们都创作了当之无愧的艺术作品呢?

另一方面,考古学家们最初以为远古人这样画、这样刻的是动物,但是同表现动物的通常手法相比较,这种解释却站不住脚。而后,科学家们“发现”他们可能是“神”,但“神”这个概念在石器时代是没有的,这些“神”出现的形式与古代和中世纪不同。在石器时代,人们崇拜动物、火、太阳或雷电,但他们绝没有把大自然的“神”当成人的形象来描绘。

第8篇

说明文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准确、简洁,要让读者一目了然,能清楚地知道所说明的事和物。议论文最大的特点体现在结构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要求论点要准确,论据要充分,论证要合理。

所以,地理非选择题的答题过程就很能体现说明文和议论文的特征和要求。考生只要有这样一个思路,在答非选择题的时候把说明文和议论文的特征及要求套用进去,就能使这类题迎刃而解。地理非选择题的题干要求往往有:指出…特征、说明…特征、简答、分析等有指令性的词语,我们可从这些指令性词语中得到要作答的方向,确定应套用说明文还是议论文。

说明文在试题当中的具体表现:

例如:2010浙江文综卷36:下图是世界某区域略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①地建设航天发射基地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答案:(1)有利条件:纬度低。海运便利、地形平坦开阔,人口稀少等。不利因素:天气多变。

在这里只需要说明纬度低,不需要阐释纬度低线速度大,节省燃料。答案也只说了海运便利,不必解释距海近,海运量大,便于对大型航天器的运输。答案也没有进一步地去描述地形平坦开阔和人口稀少如何对航天有利,因为没有必要。这就是高考地理非选择试题当中对说明文的应用。

议论文题材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种题干中提出了论点,要求考生找出论据及要有论证过程。

例如,2010全国文综卷1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葡萄的糖分含量越高,酿制出的葡萄酒酒精度越高。葡萄生长过程中,特别是成熟期的光照及昼夜温差与其糖分积累呈正相关。图a中甲、乙两地均为优质葡萄产地。图b为乙地典型的葡萄种植园景观。世界上酒精度最高(16.2度)的优质葡萄酒就是使用乙地及其附近所产的葡萄酿制而成的。

(1)分析甲地有利于种植葡萄的地形、气候条件。

本题(论点)题干已经给出即地形、气候利于葡萄种植。(论据)甲地位于图中罗讷河谷地,(论证)河流谷地地形平坦,灌溉水源充足。(论据)甲地位于45°N附近在中高纬度地区,(论证)在葡萄生长季节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在葡萄成熟季节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此题的论点——论据——论证前后呼应,结构严密,论证有力。

议论文题材的第二种,考题要求考生先答出观点(立论),然后自己找论据并加以论证。

第9篇

【摘 要】教师不大爱教说明文,学生也不大喜欢学说明文,觉得它枯燥而乏味。这一认识,使说明文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而事实上,让学生学好说明文体,不仅是学生今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而且它对学生整个思维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作文教学;重视;说明文体

说明文体平时练得少,然而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用处却不少。练好说明文体的写作,不仅有利于工作、生活,还能激发学生思维能力。

1. 说明文与其它文体思维的区别 说明文是说明事物的。所谓说明,就是要客观地对某种事物或某一事理作解说,使人能够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这就决定了无论在表达方式上或是在思维形式上,说明文都不同于记叙文、文学作品和议论文。 与记叙文、文学作品相比,记叙文和文学作品主要是通过回想、联想和想象进行形象思维,而说明文则主要是通过分析和综合进行抽象思维。可见,二者所运用的不是同一类思维。 与议论文相比,二者同属于抽象思维。无论议论或说明,都要运用抽象的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说明文甚至像议论文那样也要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但是,二者的抽象思维又有所不同。议论文的思维,主要在于通过逻辑推理能够一步步地推出结论(观点或论点),从而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而说明文的思维,则主要是通过分析和综合(以及比较、分类、抽象和概括)的方法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议论文和说明文虽然都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但议论文更多地是对抽象道理的分析和综合,而说明文中对实体事物的说明则更多地对事物的实体进行分析和综合。说明文虽然往往也要用到推理,但说明文的推理在于说明客观性的事理,而议论文的推理则在于论证自己的观点。

2. 说明文的在思维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为了引起大家对说明文教学的重视,在这里有必要谈谈说明文对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作用。从初中到高中,是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迅速发展并不断走向基本成熟的重要时期。学生要由记叙文的比较初级的形象思维发展到议论文的比较高级的抽象思维,其间起着过渡性重要作用的便是说明文的比较初级的抽象思维。 我们知道,说明文一般可分为实体事物的说明文和抽象事理的说明文。实体事物的说明文(如《松鼠》、《中国石拱桥》),为了说明事物的形状、质料、特征、成因、类别、构造、功能等,虽然需要抽象的分析和综合,但它毕竟还有着眼前的具体实物的形象或其表象的依托。在这一点上,实体事物说明文和记叙文思维凭借的材料或思维的对象都是实际事物的形象或表象,只是在思维加工的方式上一个采用了一形象加工的方式,一个采用了抽象加工的方式。所以,学生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中,第一步首先应该由记叙文过渡到实体事物的说明文,即由再现性的形象思维过渡到实物概念的抽象思维。实物概念是对实体事物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结果,它已从具体形象或表象上升到了概念,但又比社会概念、科学概念、哲学概念等的抽象度低。因而可以说,实体说明文是由记叙文的比较初级的形象思维向着初级的抽象思维过渡的最佳转换点。在此基础上,第二步再由实体事物的说明文过渡到抽象事理的说明文,这样,思维的抽象度就又提高了一步。抽象事理的说明文(如《人类的语言》、《食物从何处来》),为了阐明事理的概念、内容、规律、性质、关系、作用等,不仅要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而且要用概念、判断和推理,它的要求比实体事物说明文高。但与议论文相比,因为抽象事理的说明文只是客观地解说,主要不在于通过推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所以它的思维难度又比议论文要小一些。在学好抽象事理说明文的基础上,第三步再过渡到议论文的抽象思维就比较容易些。由此可见,要学生由记叙文的形象思维一下子跳跃到议论文的抽象思维是比较困难的,说明文正好在二者之间起着一个中间环节的过渡作用。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