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0 17:30:2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职业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职业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和高中后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以及大量从业人员岗位培训,这是21世纪相当长时期我国人力结构和教育结构调整时必须考虑的关键环节,它的发展关系到行业和企业的生存、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
(一)21世纪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必将对我国人力结构和教育结构体系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的表现之一,就是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初中级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我们国家目前并在相当长时期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21世纪的挑战,我们面临着加快实现工业化和迎接知识经济的双重任务。从经济发展形态来说,目前全国实质上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以及处在萌芽状态的知识经济等多种状态并存的状况。不同的行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产品的技术含量、生产组织方式、自动化机械化程度都很不相同,对人才的层次、规格、类型的要求也是多样化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是我们研究教育结构体系的重要依据。最近,我们组织了8个包括农业、电子、电力、冶金、建筑、铁道、商业、金融等不同的行业领导部门的有关领导和专家,研究分析各个系统人才的整体结构,并且注意他们合理的配比关系。结果表明,科学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以及能进入世界高新技术前沿攻坚和不断开拓新的领域的科技带头人以及高级管理人才,在行业和企业发展中起统帅、引导作用,这类人才在人才总量中虽然只占少数,但他们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水平,乃至国家的综合国力水准,目前这方面的人才不足,已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研究我国教育结构体系和人才培养,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生产的发展和提高,还需要有相当数量的在产品研究开发和生产组织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应用型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在当前仍然还是我国教育结构中的薄弱部分,它使我国大量先进技术只能停留于样品、展品而无法转化为产品。同时,任何时期也不能忽视劳动者也即大量操作人员的培养。人们可以从外国买到科研成果,但买不到生产的质量,这是靠生产者的技术、知识和正确的劳动态度创造来的。在这方面,本文拟多用一点篇幅。以农业生产为例,全国种植业生产的人力结构,目前仍以两亿农户为主,以家庭经营为主要特征。当然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农户家庭也发生很大变化,根据调查,按农户的经营规模、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大体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1)企业型农民。这些农户从事的农业生产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程度较高,他们所受的文化与专业教育的程度也较高,大部分是中专和大专生。这是未来农业劳动者发展的方向,但是现在为数还很少,仅占10%左右。(2)技术经营型农民。这些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较高,产品有较大的专业性和商品性,接受新技术能力强,是农村采用新技术和进行专业生产联合体的骨干。这类农民的素质,一般应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并具有一定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技术操作及经营能力。1998年这类农民的数量约占20.2%。(3)初级技术农民。他们具有当地农业生产的一般知识和掌握一般的生产技术,能在上述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下,较快地采用新技术、新成果。这类农民应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并经过一定的农业推广培训和应用技术的学习与实践。此类农民在相当一段时期仍是多数。(4)普通农民。是指较多地使用传统生产经验和知识技术的生产劳动者,目前一般是小学毕业或文盲。其数量将逐年减少,到2010年都应达到初级技术农民水平。1999年,我国农业劳动者中,具有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9.5%(其中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半文盲占46.75%)。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日本,农民中受过高中阶段和高中后教育的已达80%以上。在提高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方面,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着巨大的需求。
(二)从我国各行业现有人力结构学历水平来看,初中及以下阶段学历层次从业人员还占较大比重,对发展高中阶段和高中后职业教育存在着巨大的需求。
据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在全国6.79亿从业人口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比例占73%左右,同时还存在10%左右的文盲率。这两者所占比例高达83%。以铁路运输系统为例,到1997年底,受过大专、中专、技工等专业技术系统训练的仅占26.5%;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员仍高达42.3%以上。因此,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提高在职人员的素质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对发展各种职业教育和培训,提出了巨大的需求。
从当今世界情况看,根据1998年世界经合组织(OECD)28个国家和亚太经合组织11个国家共39个国家的统计资料,初中后分流(即高中阶段教育分为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两种)的国家和地区有29个,包括奥地利、比利时、捷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意大利、荷兰、挪威、葡萄牙、波兰、俄罗斯、西班牙、瑞典、瑞士、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韩国等等;高中后分流的国家有4个,包括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小学后分流的国家有5个,包括爱尔兰、墨西哥、菲律宾、智利、巴布亚新几内亚(其中智利、巴布亚新几内亚小学教育的学制为八年)。这些都说明,当前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需求。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如果忽视或者削弱中等职业教育将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二、大力发展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是当前和相当长时期我国教育结构体系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紧迫任务。
(一)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以及我国正处于初中、高中和大学阶段学龄人口的高峰,发展高中阶段和高中后各种层次和形式的职业教育,显得更为紧迫。
去年初中在校生已达到5811万。根据1999年当年的统计资料,全国有1589万初中毕业生,尽管当年普通高中招生增长10.23%,高中阶段各类学校共招生779万,其中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383万,将近1/2。特别是高等学校当年招生年增长率高达47%。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还有810万初中毕业生(占初中毕业生总数50%以上)和174.5万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中阶段各类学校和高等学校,需要在就业前进行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因此发展高中阶段和高中后职业教育的任务将是十分艰巨和繁重的。
(二)在业人员和非在业人员的职业培训任务将十分繁重。
前面已经谈到全国6.98亿从业人口文化程度总体上较低的状况。另外,据1995年的统计资料,全国尚有近两亿16岁以上不在业的劳动力人口,约有1500万人有寻找工作的要求。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要求,以及他们不同的志趣、爱好和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不仅有利于他们个人的生存、发展和提高,而且对促进各行各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对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首先要转变对人才的观念。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但究竟什么是人才?则有不同的人才观。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99年5月编制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职业划分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这些不同类别的职业活动都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相互关联、相互服务、不可缺少的社会活动,并都具有相当长时期的稳定性、规范性和群体性。这些不同的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同志最近强调指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对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是有深刻意义的。对所有的儿童、青少年和社会成员来说,只要对社会对人民有强烈的责任心,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刻苦钻研,无论在哪一行,都会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人,都会对社会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成为人们尊敬的人才。有位教育家总结数十年教育工作的经验说,“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我认为是说的很有道理的。树立新的人才观,首先是我们教育部门的任务。当今世界,在教育观上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化或者革命。教育的空间已由学校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工作场所,教育的时限已由在学校学习,延续为每个人的一生。教育的价值不再仅是培育少数“精英”,而在于能否为各种不同潜能的人提供平等的、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才能的机会和途径,把成才之路铺在每个人的脚下。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先导,发展职业教育也是如此。
(二)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学习的终身化,职业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
为了使职业教育能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应当进行改革。这里我想突出强调两个问题。
(1)要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和劳动力市场的实际,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办出特色。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择业观的教育,使学生有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做有觉悟、有技术能力的劳动者和各类技术、管理、服务人员的志向和意识;要大力加强和企业以及实际工作部门的紧密联系和结合;在教学工作中重视对学生的技术能力特别是新技术能力的培训。
(2)根据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变化比较大的特点,要根据终身教育的思想,进行重大的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不断更新自己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他们一生的工作接收继续培训和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融合和衔接,努力构建和发展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社会成员对学习多样化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
从世界范围看,许多国家从初中阶段开始,就把职业指导作为学生的必修课。1991年6月美国劳工部发表了《2000年的美国,要求学校做什么样的工作》的报告。该委员会对所有学校和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无论直接参加工作的学生,还是计划进一步接受教育的学生都应获取五种基本能力(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综合与系统分析能力、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和三部分基础(基本技能、思维能力和个性品质)。对这八项都制订了详细明确的标准。这份报告反映了美国用人部门对包括普通高中学生学习的要求。不少国家的初别是普通高中都相当普遍地开设各种职业选修课,以满足一部分学生进入社会的需要。同时,在许多国家的教育体系中,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有经过中间教育机构的文化补习,进入上一级学校学习的机会;普通高中的毕业生也有通过一定的教育机构的培训进入社会就业的机会。逐步缩小中等教育阶段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的差距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这对我国来说,可能是一个相当长期的发展过程,但是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和衔接,对我们来说则是十分紧迫的。
(四)积极发展非正规(非学历)职业教育。
我国当前初中和高中后教育结构存在某些混乱,同社会需求存在某些不相适应的问题之一是教育结构中过于学历化的倾向,加之教育管理又常常以学历教育规范各类教育,这就促使许多本应由非学历教育承担的教育培训采取了学历教育的形式,造成了教育结构的混乱和教育资源的浪费。大量事实表明:在社会从业人员中,需要在初中或高中毕业文化基础上通过正规学历教育就业的只是一部分,相当数量的则只需要通过非学历教育培训。我国江苏阳光集团、三毛集团是我国最大的现代化的毛纺集团之一,企业的装备都是从国外引进的最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年销售额连续几年都在一亿元以上,从人员构成来说,三毛集团职工6000人,其中生产第一线工人有5000人,据这个企业的总经理说,由于设备自动化程度很高,对工人在操作上的要求比较简单,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初中毕业生经过三个月培训,就可以上岗。这个总经理诙谐地说,如果招大学毕业生做这个工作,不仅对这些学生是大才小用,而且这个企业也会因生产者没有积极性而倒闭。同时,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终身教育思想的实施,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更为广泛和多样,单一的学历教育不可能满足日益增加的社会教育需求。在普及基本教育的基础上,着重发展各种非学历非正规教育,是适应社会对教育多样化和终身学习需求的必然趋势,应该确立其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五)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发展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并为构建和发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社会化、多样化的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了难得的良好机遇。我们应当抓住这个机遇。
关于民办职业教育的举办,在我国职教法中已作出了明确规定:“国家鼓励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可以说我国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在社会需要基础上已经有了法律上的保障,所存在的问题在于缺乏理论上的研究与实践基础的验证。关于我国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样也存在着诸如能否营利、对民办职业学校管理薄弱诸类问题,在此我们不作太多的议论,仅就民办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几个问题进行研究。
一、民办职业教育的性质与任务
在探讨此问题前,首先应明确民办教育的概念及应用领域。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办学主体是否具有政府权能为标准而将学校划分为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公立学校指由政府直接举办的学校,私立学校指由非政府机构举办的学校,包括不具有政府权能的社会力量。在此我们也认为,民办学校即私立学校,所有社会力量举办的教育都可称民办教育。按照国际习惯一般将民办教育称为私立教育较为合适,在中国则以民办教育较符合国情与教育发展形势。故在一般描述国外民办教育时冠之以私立教育,而在研究中国情况时则以民办教育统称之。
国际私立教育发展与成熟的历史研究表明,教育的民主化与法制化;教育的自主性与公共性,二者是保证私立教育存在与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教育的民主化将普及教育、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作为广泛的民办教育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一系列法律制度的建立,则促进和保证了私立教育存在的合理性及合法性;而教育的自主性和公共性,则为私立教育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基础。这些属性,保证了私立教育在欧美等国延续了几个世纪的发展,与公立教育相比日益显示出其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如美国私立教育已逐渐从昔日的宗教教育为主发展为与公立教育同等教育目的与内容、在教学及管理上独具一格的学校。日本私立教育的产生及内容更多地受西方教育民主思想的影响,通过法制化手段保证及促进了私立教育的发展,使教育从贵族阶层的特权普及入一般民众社会,实现了教育的大众化。但是无论何种原因,可以说,私立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是基于一定的社会政治背景基础上,社会的需求最终促成了它的存在与发展,补充公立或国办教育之不足,提供公民接受各种教育的机会与权利,其性质与任务也是紧紧围绕社会需求而定的。所不同在于,如果说以往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私立教育以进行知识传授及普及教育,满足不同社会阶层的教育需求为主,而现代社会的私立教育则更多地倾向于满足个体需要,追求社会多样化发展的内容与要求。这也反映出现代社会对教育系统的价值与内容的重新认识与定位。可以说,私立教育的性质与任务是随着不同的社会发展与需求而进行变革,以保证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
二、私立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层次与规模
从世界教育发展历史来看,公、私立并举的教育体制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古已有之,它是人类社会传递文化遗产的一种工具,仅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发展时期发挥的作用不同而已,世界各国的教育体制中各级各类学校都是由国立、公立、私立三类学校构成。从教育类型来看,各类教育中都存有私立学校,但相对而言,属于普通教育内容的私立教育比私立职业教育易得到发展,因此,世界各国教育体制中属普通和高等教育之私立教育较为发达;从各类学校发挥的作用来看,传播宗教知识内容一直作为私立普通教育机构的主要教育教学内容,这也就限制了以传授技能与技术为主的私立职业教育的发展。由于职业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对私立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些现实要求,如教学内容与手段的限制。何种类型与层次的私立职业教育发展最为合适,或那一层次的教育最适合私立职业教育的发展,认真学习发达国家私立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发现在大多数国家的中等层次的职业教育由国家承担,而中学后或培训性质的职业教育则大多数为私立的职业教育,如美国,由于其教育体制中完全的或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职业中学相对较少,因此所有中等层次的职业教育均是在公立中学实施,这类公立中学设有一定数量的职业课程。而属高中后非学术性、非学历教育的职业培训学校则大多为私立性质,据统计在美国这类学校目前已达7071所,其中私立6514所,占有92.8%;同时由于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绝大多数的中学毕业生都将在毕业后继续接受教育,因此在美国除为继续进行学位课程的公立性的社区学院外,大量的是属于私立性质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据统计这二类机构的比例为1比6,也就是说在美国属于中学后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大多数为私立的。日本的情况也是如此,据有关统计资料,到1992年底,在日本属于高中后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中最为发达的是私立高等专科学校和专门学校,共有2494所,占总数的86.7%,另有私立短期大学499所,占84.4%。总结美日二发达国家私立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经验,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私立职业教育或培训在非学历教育和中等层次之上发展较为合理并能获得较大的价值;在高等职业教育层次或在属于职业技术培训内容方面更易获得发展。美日二国私立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私立高中后职业教育与培训是职业教育的内容主要承担者,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
三、民办职业教育与企业办职业培训的关系
关于此问题,主要的模糊认识在于①企业教育是否也是民办教育,特别是在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后,企业的办学行为与办学主体与企业的所有制间的关系问题;②如果企业办学属于民办职业教育范畴,但现实的反映表明它又不等同于纯粹意义上的民办职业教育,其与民办职业教育的不同点在何处;③如果企业教育随着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作相应的改革,企业作为民办教育如何发展;④我国企业教育与国外企业教育的不同,也就是企业教育不能成为企业内的独立存在体,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的前提下,其民办意义体现在何处。
对此类问题,本人认为,①企业职业教育属于民办职业教育,这是由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决定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公开,管理科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企业正在逐步成为市场主体和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变化,决定了其所从事的职业教育的性质,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合资企业所进行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当然属于民办职业教育或私立职业教育,必须明确的是,企业教育尤其是企业开展的培训,是以企业发展为本,企业教育的目的在于提供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人才,以满足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需要。企业教育成为企业发展行为,企业教育与企业生产与经营纳入同步发展轨道,这样企业教育行为也属于企业的一种经营行为。但是企业办学由于企业性质的复杂性,使得办学主体及性质也呈现出多种特性。在企业教育类型上,从国外情况来看,有企业与企业联办,企业与社会联办,企业委托其他企业、行业、社会办等,企业给予经费资助或提供教学实习场所。
②企业职业培训属于民办职业教育,而且随着职业教育多样化的发展,企业开展的职业教育将成为今后民办职业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组成部分。理由在于国家对于民办教育的鼓励与支持政策和企业职业培训发展为民办职业教育的社会必然性。1997年颁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其中明确指出社会力量是指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这样企业所承担的教育形式在法律上已成为社会力量办学的组成部分。另从我国国情来看,能够承担一定的社会教育任务及职业培训的机构,大多数是一些企业或由行业组织的培训机构,可以说,企业办学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特色,但企业的改革冲击最大的也是企业办学这一领域,如何在企业所有制形式转变过程中,使企业的办学适应企业转变需要并及时作相应的改革,是企业教育继续存在与发展的关键。目前企业教育向民办教育体制转变,并与其它培训机构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四、民办职业教育与政府的资助
目前,世界上大多国家的私立学校大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接受政府资助,政府在经费上的资助,使私立学校具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这也是维持和发展私立学校的必要条件,同时政府通过对私立学校的资助,有效地实现对私立学校发展的控制,保证私立学校成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并发挥作用。可以说,政府的扶持政策与财政资助,是私立教育发展的保障条件,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私立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国外政府对私立学校的资助包括低息贷款、税收优惠、政府资助,在日本最为著名的为1970年的《私学振兴财团法》和1975年的《私立学校振兴援助法》,自此,政府对私立学校的经常费用补助金,最高达学校经常费用的50%。另有一种形式是通过对民办学校学习者进行资助的方式来实现的,例如美国联邦政府主要以学生贷款、奖学金、专项补贴等方式进行资助,这种资助保证了有才华、但受经济困扰的学生能够接受平等的、较好的教育机会与权利,学校则通过稳定生源、质量提高而间接受益。
但是必须明确的是,国家对私立教育的资助,是私立教育获得与公立教育发展的同等条件,承担相同的任务,且政府有足够的财力与物力来扶持私立教育发展,并通过资金资助作为重要的管理手段。如果在不具备这种条件的情况下,政府如何发挥在私立教育中的管理职责,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五、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途径与形式
关键词:职业教育;发展;就业;市场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普通教育对职业教育的渗透和职业教育多样化的发展,使得职业教育成为社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促进形成学习化社会的重要任务。然而,职业教育与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要求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社会对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逐步从数量紧缺转向结构性紧缺。同时,部分地区忽视职业教育,教育资源浪费和流失,职业教育的毕业证书与劳动就业不能有效地衔接等等问题,导致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分散,办学效益不理想,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矛盾。
由于长期以来重学科教育、轻技术与职业教育,重高层次人才培养、轻中低层次人才培养,重理论、轻技术的传统教育观念,导致个别城市的职业学校已出现招生困难的局面。因此,职业教育应该用终身教育的理念,研究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职业教育指标包括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调整职业教育结构,逐步贯彻知识、能力考核并重原则,完善职业资格标准,强化就业准入制度。
走联合化发展或集团化发展的道路
那种小而散、小而乱、小而弱,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无序竞争的发展模式根本没有出路。只有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在自愿基础上,在保持各自院校特色的前提下,以自愿加盟或股份合作制等形式打造新型联合办学体系或职教集团,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共赢,发挥整体综合效应,才是唯一的出路。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各职业院校自身无法解决的许多问题。并通过系统创新,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优质化、效益化发展。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创建统一领导、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方法、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超大型职业教育航母,形成低中高阶梯式、多层次,专业结构门类齐全、成龙配套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能够一次性满足企业所提出的多种人才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我省的职业教育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在无情的市场竞争作用下,那些自我封闭、规模小、实力差的职业类院校在不久的将来必将会被淘汰。
以就业为导向,转变办学模式
市场需求是就业形势的“晴雨表”,是就业导向的“风向标”。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高速期和转型期,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非常强烈。要满足这个需求,职业教育必将大有可为。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也就是说,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处于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工作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的增加,无疑造就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一线操作人员的需求量急剧上升。受过专门训练和职业培训的中职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尤其是那些与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关的专业倍受青睐。比如:机电、数控、财经、计算机、旅游等。
面向市场需求,培育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
职业教育办学的成功与否,重点是专业设置,应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调整升级而“走”,围绕企业技能型人才需要而“转”,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立足本地产业建设、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做到专业对接产业,专业链对接产业链。教育、劳动等职业学校(院)主管部门要统一协作,搭建平台加强学校(院)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避免热门专业一哄而上、各自为政,真正做到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设置什么专业,生产上推广什么样的技术,教学上就开设什么课程。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多层次人才的支持。
一是职业教育研究的重点应该围绕人才市场的各种需求动态进行探讨,为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优化配置以及课程设置等提供科学依据。还应该加强教研与教学管理,提高和确保教师的教学水平。二是加强教材和课程建设,调整培养目标。要面向劳动力市场,改变目前教材出现的“少、空、旧”的局面,建立既注重基础知识又突出员工培训特色的全新教材体系。三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调整学生学习的重点,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改变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应该从重学历到重能力,从重结果到重达到结果的过程,从重知识到重全面素质,从被迫学习到兴趣学习等转变,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学习知识。
突出实践教学,重视专业技术培养与训练
职业教学培养人才,应突出实用特点,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突出教学环节中的实践教学,从实际工作的知识、技术需要出发,从职务、工作岗位性质去因需培养,实现培养与需求不脱节。如加强实验室的基本技能训练,加强学生考核项目的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对实践的认识。实验是训练学生科学态度、观察实验现象、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环节,学生在基本技能训练中,熟练掌握诊断学的基本技能要领,尤其,现在实验设施非常的完善,更有助于学生进行实践。职业教育的考核应把理论考核、技能考核、操行成绩并重,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技能考核是学生最基本的实践方式,以考核来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消化、吸收和巩固,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参考文献
主要栏目
理论与应用研究、职教管理、师资培养、职业指导、教学研究、实验实训、交流探讨、教育技术、海外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史料等。
投稿须知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少于5000字为宜。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一、职业教育具有提高人口整体素质的功能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普通教育并行的一类教育,在向受教育者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进行技能教育。它不仅能够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能够提高他们的能力素质。我国要把一个人口大国变成一个人力资源强国,就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社会质问普通教育走“应试教育”、“淘汰教育”路子的情况下,职业教育能更有条件、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使受教育者的能力和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
二、职业教育具有优化劳动力结构的功能
职业教育是面向市场经济的教育,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教育。当前,我国的劳动力结构还不合理,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偏多,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人员相对不足,尤其是第三产业中高端人才严重不足。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劳动力结构的重要途径就要靠职业教育,我们要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有目的的开展职业教育培养工作,尤其要培养具有高端素质的人才。同时,职业教育要发挥培训功能,面向新一代产业工人和从事服务行业的人员,特别是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改变他们的能力结构,让他们在能力上与时俱进,及时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也使劳动力整体结构趋于一个合理水平。
三、职业教育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人是生产中最重要的因素,企业效益决定于产品质量,产品质量决定于工人技术的熟练程度。职业教育向社会提供能掌握和运用先进生产、现代技术的高技能人才,进而推动经济持续发展。西方教育经济学家就强调“教育一劳动生产率一经济增长”这一链条中教育的经济价值。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能直接提高劳动力素质,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今后几年,我国处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和升级的关键时期,就更要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有针对性培养培训大批新兴产业需要的技术工人,为产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
【关键词】焊接;教学方法;一体化;焊接人才
焊接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给焊接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自身应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求教师应具备高超的实际操作技术。传统的职业教育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这两部分分别在教学上自成一系,不相干涉。由于两者在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时间及教学地点的安排上都不尽相同,并由不同教师分别进行教学,分别授课这种模式在教学上产生了较大的弊端,已经不满足新时期下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1 存在弊端
1.1 传统教育的弊端
焊接专业是一门技术性非常强的专业,绝大部分理论老师不会教授学生实际操作知识,只是在理论领域进行讲解。剖析其讲解的理论知识,学生大部分都觉得枯燥乏味,并且和市场需求的焊接工作没有太多联系,以至于造成学生不爱学习,教师讲课无趣味。与此相反,大部分实习教师只传授学生焊接操作,而对于焊接理论,只认为那是理论教师的课程,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教师与实习教师在教学难点、重点的把握上不一致,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进行学习,所以给学生学习焊接技术带来了很大困难。
1.2 焊接教师队伍老龄化
随着学校的发展,近年来技工学校越来越被国家重视。教师队伍越来越壮大,但是教师队伍老龄化却阻碍了焊接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发展。虽然国家每年都安排教师进行焊接教学培训,但是年轻教师进步的速度却比较缓慢。而一些老一辈的实习教师基本是从工厂转调过来的,他们虽有很高的操作技能,却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随着焊接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老套”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不能再适应现代学生的需要。一方面老教师没有及时做教学方式的更改,另一方面年轻教师还没有完全探寻出新的教学方式,这样就造成了焊接教师队伍的两极分化。其后果不仅给学生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还延缓了焊接技术教学进步的步伐。
1.3 焊接设备更新不统一
近年来,随着焊接技术的迅速发展,焊接设备更新的速度也随之加快,一些有条件的技工学校能够跟上设备更新的速度,但是绝大部分学校由于前些年国家对于技工学校的轻视致使设备更新缓慢甚至没有条件进行更新设备,造成焊接设备严重落后。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方式与方法不能及时适应企业的需求,造成了他们在学习、比赛、就业等众多的方面困难。
2 解决方案
2.1 加速发展焊接一体化教学进程
近年来,许多技工学校加快了一体化教学的步伐,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焊接教学中有很多时候都是由于教师的原因,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将理论与实践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很多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焊接作为一项发展迅速的技术,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点子技术的发展,新的工艺和设备不断出现,使教师原有的知识水平变得更加落后,因此迫切需要一批既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能熟练地掌握操作技能的一体化教师。推行一体化焊接教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主要是因为“双师型”焊接教师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双师型”焊接教师要承担生产实习指导教学任务,除了按教学计划给学生讲解、演示、巡回指导外,还要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就要求“双师型”焊接教师的知识面要更宽。因为凡是学生学过的专业理论知识都要在实习中得到应用,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都要由实习指导教师进行解答与处理,所以实行教师一体化教学是防止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首要方案。
2.2 加强职业学校管理,多培养年轻焊接教师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要对学生的成长负责。体力充沛、精力旺盛、激情洋溢,是教师引领学生健康学习的重要条件。显然焊接教师队伍老龄化在这些方面并不具备优势,而且近年来焊接技术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新的教学方式的改革,老教师虽然积累了一辈子的教育、教学经验,然而,这恰好是这些老教师的“短板”,经验越多,他们越容易陷入固步自闭的境地,也很难与时俱进地投入到焊接教学的改革中。在这种新的教学环境下,年轻焊接教师能够很快地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要求。而且现代学生更愿意接受年轻教师,他们在教学中不会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排斥”感。基于上述原因,学校应加强管理,并着力培养年轻焊接教师,以促进焊接教学进步。
2.3 学校明确培养目标
当前,在各个企业中,从事焊接的技术工人较多,但是初级工所占比例较少,而且大部分是进厂后跟着师傅学习,并未经过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培训,所以文化水平低,技术能力差。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各种先进焊接方法的不断应用,这些工人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企业的需要。从近几年的各大省市的招聘会上,我们可以看出,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焊接技术工人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以前焊接毕业生到厂后需要经过比较长的一段时间才能独立进行焊接生产,而现代企业要求学生进厂后就能独立顶岗,这就意味着学生的适应期变短了。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学校应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与企业加强合作,以企业为依托,建立一个或多个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把在校学习的只是及时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学会用所学的知识指导实践、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4 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在焊接生产中,焊接人员经常与各种易燃易爆气体、压力容器和电气设备接触,同时焊接过程还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如:毒粉尘、弧光辐射、高频磁场、噪声射线等多种不安全、不卫生的因素,使得焊接作业随时可能发生爆炸、火灾、触电、中毒等事故。这不仅危害着焊接作业人员及其他有关生产人员的安全,还会使国家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威胁,而且许多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焊接工人的违章操作造成的,因此要将安全教育贯穿教学始终,使学生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增强安全责任感,了解安全生产制度,熟悉并掌握安全生产的有效措施,养成良好的安全文明生产习惯。
3 焊接技术国内外发展新方向
焊接技术作为制造业的传统基础工艺与技术,在工业中应用的历史并不长,但它的发展却是非常迅速的。在短短的几十年中焊接已在许多工业部门中为工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今天焊接作为一种传统技术又面临着21世纪的挑战。一方面,材料作为21世纪的支柱已显示出几个方面的变化趋势,即从黑色金属向有色金属变化;从金属材料向非金属材料变化,从结构材料向功能材料变化,从多维材料向低维材料变化;从单一材料向复合材料变化,新材料连接必然要对焊接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先进制造技术的蓬勃发展,正从住处化,集成化,等几个方面对焊接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突出“高”“新”以此来迎接21世纪新技术的挑战。而焊接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现代职业教学发展如此迅速,焊接教师应加快学习研究的步伐,跟上现代焊接技术的脚步。多培养出适应21世纪焊接的新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德国职业教育 我国职业教育 启示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概况
我有幸参加了由教育部和德国继续教育与发展协会合作举办的“中德职教师资进修项目”。在学习过程中,我对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德国的职业与技术教育被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而“双元制”模式被誉为该秘密武器的“发射机关”所在。先来谈谈德国职业教育的概况,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讲。
(一)德国教育体系。
1.初级教育:学前教育。
2.初等教育:第一阶级教育。
3.中等教育:第二阶段教育。其中第二阶段I级教育基本上是普通中等教育,相当于我国初中;II级则包括普通中等教育和职业中等教育,相当于我国高中。第二阶段教育也属于义务教育。
(1)第二阶段I级教育。在德国有四类中学:主体中学、实科中学、文法中学和总体中学。获得文法中学高中毕业证书的学生就取得了进入德国大学学习的资格,因而完全中学毕业证书又被称为“大学成熟证书”。
(2)第二阶段II级教育中具有同等学历者,如职业或专科完全中学的毕业生,也具有上大学的资格。
4.高等教育:第三阶段教育。
(1)大学。这里指的大学,在德国常称为学术型大学或科学型大学(综合大学),大学入学条件为“大学成熟证书”。
(2)应用技术大学。技术应用型大学,学习内容偏重实践,学制较短。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意指青少年既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又在职业学校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它不同于学校制形式,可以称为部分学校制职业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之后,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他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
(三)主要机构的职责与义务。
这些机构主要负责法律、管理、经费及考核方面要求。
1.联邦教育和科学研究部。它在职业教育问题上起着综合与协调作用,体现在:主管联邦职业教育法的修改工作,并对其拥有解释权;监督该法的执行情况;负责制定职业教育的重大和具有原则性的政策;主管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负责颁发职业继续教育条例和实训教师有关教育学资格条例;资助职业教育中“受歧视者”和“尖子生”;资助职业教育的模块试验和研究计划。
2.联邦经济部及其他业务部。它主要负责对有关培训职业的承认和废除,除农业、司法、卫生职业分由联邦粮食、农村部、司法和卫生部等部门负责外,其他大部分手工业和工商业飞培训职业均由经济部负责。无论是承认还是废除某个培训职业,事先必须征求联邦教科部的同意,否则也不能生效。由经济部和其他业务部通过法律的形式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条例,目的是统一这个行业的培训内容、规格、要求、做法,实训教师的资格,组织培训的原则,注意事项和培训结束后有关考试的一系列规定。
3.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它的主要任务就是保证德国的教育事业在共性和可比性上有一个必要的起码标准。它是各州文教部长们自愿自我协调的一个工具。
4.联邦各州的职责。基本法规定各州对学校的主管权,各州通过其主管部也对其承担相应的任务。各州还要全面行使负责职业教育中一些特定的经费资助,对行会主管职业教育的过程行使法律监督权。
5.行业协会。德国的行业协会是以地区划分的,具有强制性,这些行业的任务是代表本协会成员的利益,维护和保持工商界久有的信誉传统。行业协会除必须完成促进本行业经济发展的任务外,还承担一些国家委托的任务,职业教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德国的行业协会主要有手工业行会、工商业行会、医生行会等。行会对职业教育的职责主要有:对承担培训企业的资格认证和监督;缩短和延长培训时间;负责审查企业与学徒之间签订的培训合同;负责考核;职业教育委员会;制定规章制度;监督和咨询;仲裁委员会等。
6.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它是对全德国职业教育进行指导和服务的机构。它诞生于1976年,前身是1970年成立的“联邦研究职业教育的研究所”(Bundesinstitut für Berufsildungsforschung,BBF)。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协助经济界,尤其是德国工商业行业大会,推进全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该机构的费用由国家承担,其最高决策机构是领导委员会。
(四)教学内容和考试办法。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按照企业和学校的不同特点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企业的培训按照联邦教科部和有关专业部共同颁布的培训条例进行。德国经济部公布了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有93个职业大类的371个职业。各专业部分别制定相关职业类别的培训条例,包括教育内容、时间安排、考试办法等,并会同联邦教科部共同颁布实施。各培训企业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由各州文教部制定。它的任务是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实施普通和专业教育,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核、成绩认定与证书发放由各行业会负责。考试分为中期考试和毕业考试两种,从考试形式上包括口头考试、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试。通过考试的学徒工才能毕业才能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成为该工位上的合格技工。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几个突出特点
由德国职业教育的概况我们可以看到德国职业教育的完善性和成功性,也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推向全球的必然性,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突出特点。
(一)同生产紧密结合。
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
(二)企业的广泛参与。
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
(三)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
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近年来,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力求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
(四)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
这种考核办法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
三、我国职业教育现状
尽管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然而社会各界仍然普遍存在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够仍然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绩不好去读职业学校”。
现在有些初中的教师告诫学生,你要再不努力学习就让你去读职业学校;有的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上了职业学校,但是家长羞于在同事面前提起,怕面子不好看。前者是文化观念的表现,后者是社会心理的反应。这是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具体表现。其实,在我国有关人力资源政策中曾出台过相关建议:高级技术工人的待遇相当于高级工程师、副教授的平均待遇。但是,这一政策建议一直没有落实过。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主任陈宇认为,这是解决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根本原因所在:提高工人的待遇,让初中级技术工人在社会分配中的份额不断提高,让他们从事体面的、有尊严的工作。
(二)“职教管理体制须动大手术”。
目前有一个长期没能解决的突出问题,就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口内部对中职、高职的管理没有理顺,中职与高职分属于两个司管理。虽然职业教育占了整个教育的半边天,但是在投入数量上仍然是一头多一头少,在行政架构的设置上仍然是一头大一头小。二是教育口与劳动口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没有理顺,教育部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各管一摊,互相独立,各成体系,导致各省、各地方的教育和劳动部门对于职业教育的管理存在矛盾。三是教育口与行业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没有理顺,由于前几年教育体制改革,几乎所有的行业都退出了职业院校的管理,但是没有同时建立起一种让行业实际参与职业教育管理的体制,因而强行割裂了职业教育与各行各业与生俱来的天然联系。
上面的问题导致了严重的两大后果:第一是存在着职业教育的资源缺乏与资源分散并存,政策缺位与政出多门并存,投入不足与多头领导并存。结果是基层院校,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技校,都只得小心翼翼,怕站错线、表错态,左右为难。第二是职业院校与行业关系松散,培养的学生货不对路。表现是大批人没事干,“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必须动大手术。”这是俞仲文的结论。
四、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尽管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然而社会各界仍然普遍存在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够仍然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解放思想,营造一种重能力、重技能的社会氛围。
在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如火如荼,有的学生不愿意读综合性大学,而愿意接受职业教育。在我国,职业教育却被深深地打上了“次等教育”的烙印,很多学生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读职业学校,这与我国职业教育不发达有关,但历史文化方面的原因也不能忽视。我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孔孟之道盛行,“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这使得我国当今社会崇尚知识远远超出崇尚能力和技能,严重地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现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开始起步发展,必须营造一种重能力、重技能的社会氛围。
(二)抓住时机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在德国,企业承担了“双元制”职业教育70%的费用,这样做不仅使企业获得了高技能的工作人员,而且为社会提供了大量技能型人才。企业对社会发展应该负有责任和义务。在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据报道,我国目前各种类型的高级技术工人都出现了短缺的情况,这对职业教育而言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不仅可以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而且是高职院校积极寻求校企合作的好时机。有关部门要引导企业参与到高等职业教育中来。为自己培养高级技术工人。
(三)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的教师。
教师除了要具有所学专业学士以上学位外,还应具备某一专业岗位的职业资格,专职教师还要定期下企业培训或顶岗,以更新专业知识、熟练专业技能。这些都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四)打破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人事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跨部门的管理和协调机构。
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由行业、企业、学校、学生、教育部门、劳动部门等各方代表构成的管理机构,统筹规划、协调管理本地的职业教育,解决资源分割、教育与市场和社会脱离的弊端。
总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专门人才和劳动者,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艰巨使命,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闻友信,杨金梅.职业教育史.海南出版社,2000.
[2]崔景贵.职业教育心理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08.08.
论文关键词:国外职业教育;我国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源于西方,伴随着工业化、生产社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孕育而生,并随之发展壮大,是现代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来讲,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能否主动适应社会实际需要,从改善人才结构,积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高度出发,为生产第一线培养急需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理应成为高职院校办学的出发点,也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院校,保证其办学办出特色、解决目前就业困难的根本所在。
一、国外主要的职业教育模式
(一)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是学生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又同时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与普通文化的义务性教育,它是将企业与学校、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以企业为主,主要培养专业技术工人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企业和学校各负其责,企业的职业培训由政府主管,遵循《职业教育法》,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培训条例及培训大纲进行。学校的教学和管理由各州负责,遵循各州的《学校法》或者《义务教育法》,其教学大纲由各州制定。德国的教育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它为德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加拿大的cbe模式
加拿大的cbe模式即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是产生于北美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对某一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的鉴别与描述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不同程度的目标,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作为教学标准,使学生掌握这些标准,通过把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和相应的教学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专业课程开发体系dacum (develop a curriculum),作为实施cbe模式的关键,所以也被称之为dacum模式。
这种模式以行业的需要为基点,能够充分考虑行业和企业的建议,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深受企业的欢迎,对学生也极具吸引力。cbe模式以能力为核心,以行业需要为导向,代表了当今职业教育的方向,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是各国纷纷仿效的一种职教模式。
(三)美国的“产学合作”模式
美国的“产学合作”模式是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学生入学半年后,由校方根据其所学专业与相应的企业联系,双方签订合同,企业负责提供劳动岗位及一定得报酬,并指导学生工作及进行最终的工作评价等,在教学时间上按在企业和学校1:1的比例分配。
(四)澳大利亚的“tape”模式
tape是英文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 的缩写,即技术与继续教育,主要在中学后进行。这是澳洲政府在1974年所确立的本国主要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模式。实际上,这是cbe模式在澳大利亚的运用,其核心内容还是模块式的课程设置和模块式的教学。不同的是,它结合了澳洲本国的实际,采取了以学校教育为主,扎根企业,以全国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形式把二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的职业教育体制更富有终生教育的理念,学生只要完成了10年义务教育学习,无论年龄大小,都可以注册入学职业教育,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全日制学习或在职学习。tape的组织与管理由各州掌控,国家为各州提供财政支持。
二、国外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各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固然不可避免受到本国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自己的特色,但由于职业教育是源于西方国家的一种教育形式,它在西方国家的发展,已经历了几百年,并且对西方各国的发展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甚至有人称它为“西方经济发达的秘密武器”。因此,国外的职业教育数百年的发展变化为我国职教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一)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建立政府、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的职教管理体系
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本就具有职业定向的特征,表现在: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职业工作岗位第一线从事操作、服务或管理的技能型人才。这就决定了企业是职业教育产品的接受者、检验者、使用者、更是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因此,培养什么样的职业人才,不是政府说了算,也不是学校说了算,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企业的用人需要方向。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数量多少、质量如何,这些都只有企业界的代表最清楚、最具发言权。职业教育只有与企业密切联系,让企业更多地参与其中才能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而且,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收益者,理应承担相应的义务。但是,我国目前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基本是以政府、学校的意向为主,企业被排斥在外,虽然“双元制”合作教育在我国也有试点,但只是零星地分布在个别的区域,不成系统。由此可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经验,建立一种新型的政府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的职业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生产活动。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特征决定了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因此,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培养上,不仅要依靠学校教育,还要依靠大量企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即产学合作教育。首先,学校需根据企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来设置培训课程,使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课程设置与行业、产业发展需要协调一致;其次,学校可以让企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专业建设、到学校兼课或开设技术讲座;再次,企业还可以为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推荐专业技术人员帮助学校提升师资的专业实践技能。
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即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各自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把学校的职业教育与以直接获取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发挥最大教育潜力。一方面,学校通过与行业、企业中高级管理及技术人员的沟通合作,使学校的课程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行业、企业需求有机衔接,一旦产业结构出现调整,学校设置的课程内容也能随即做出调整,以保证其所培养的人才能适应产业技术创新和升级的需要,使学校始终处于主动适应的优势地位。而且在协作过程中,企业还会把生产单位的新信息引入学校,为学校引进各种新技术、新资料和有价值的退役设备。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发挥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功能,在实际加工领域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提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这样在政府的合理指导下,校企双向参与,产学紧密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多渠道、多模式、多机制地开展产学合作办学,不但有助于解决我国职业教育资金短缺、实践环节薄弱以及学生就业等问题,而且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产学合作教育,还必将有效地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所培养的具有熟练实际工作技能和受过高等教育的高职毕业生必然获得企业、社会的广泛认同,顺利就业。
(二)抓硬件、重技能、练操作
我国在2007年下拨100多亿元,用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由此看出,在“十一。五”期间国家抓职业教育的决心。职业教育院校应该抓住这个大好的机会改善办学的硬件设施。
四川省教委已做出明确规定:工科大学生实际学分的比例不得少于总学分的25%,高职教育的此类比例更是高达30%以上。规定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将专业主干课和选修课合理调整,实行选修课和实训课学分制,让拥有不同兴趣和能力的学生有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修满不同实训项目学分,进而为将来考工和考技术等级证书夯实基础。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我国的职业教育必须背靠企业,产教结合。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和培养的目标都是根据地区及行业对于人才的实际需要来确定的,它鲜明地体现了行业的特点,因此高职教育必须多样化、多渠道寻求与相关行业、企业建立长远、稳定的实训合作关系,建立起多样化的理论学习和实训将结合的培养模式。
要保证产学合作教育持续有效的开展,一方面,学校要抓硬件建设,设立起各类实训场地,既要有校内,也要有校外实习基地,以满足实训教学需要,学校还应为学生配备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技师作为带教老师,使学生接受良好的技能培训,进行“工学交替”式教学,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工厂进行现场参观实训,使学生能够直接了解和接触企业的加工生产过程、工艺设备和加工工艺。另一方面,学校的教学计划应从实践教学的整体观入手,教学设置至少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两部分,而实训教学部分又应由基础实训、专业实训和现场实训三部分构成。其中专业实训和现场实训室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集中阶段。专业实训主要可安排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要求学生在模拟的企业生产环境中熟悉生产流程,基本掌握技术要求。现场实训阶段要求学生深入到企业、工厂等第一线顶岗参加实践生产和管理工作。部分专业还应要求学生在现场实训阶段考取本岗位上岗证书,为毕业后顺利上岗扫清障碍。
(三)引导职业教育学生获取多种技术等级证书,培养就业优势
技术等级证书是社会岗位公认的资格证明。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要尽可能多的获得各种技术等级证书,则需要学校具有完善的软、硬件设施。这仅仅靠学校内部力量是远远不够,应该依靠社会力量,由学校、企业联合办学,组成学校领导、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教育董事会,从企业引人一批又实践经验的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可将学校实训场所和企业生产车间建成校、企联合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基地,把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结合起来,使考证的项目、内容、标准和要求更接近生产实际。
办学形式灵活多样,教师的社会地位高,重视产学研合作。广西职业教育可借鉴台湾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多渠道构建真正通畅的中高职“立交桥”,搭建高职通往本科的“跨海大桥”,加快发展本科以上的高等职业教育。
【关键词】台湾 职业教育 广西
发展 启示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
0019-02
一、我国台湾地区职业教育概述
我国台湾地区的职业教育称为“技职教育”,从高级职业学校到专科学校、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包含了中职、大专、本科、硕士、博士五个层次的职业教育,这是一个互相衔接的体系,而且培养的都是应用型的技能人才。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台湾即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制订了卓有成效的职业教育政策;此后,职业教育紧紧联系经济社会各层面的发展需要,不断改革和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台湾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加大投入支持职业教育,使得职业教育水平有了长足的提升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台湾一直把畅通技职教育升学渠道和建立技职教育一贯体系作为制定高等技职教育政策的重点。1996年,台湾就提出要建立普通教育、技职教育与推广教育三条教育通道的构想,其中第二条技职教育通道的规划打通技职教育的进路瓶颈,依次从职业学校、专科学校、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向上攀升,构成一贯体系,建立等同于甚至比普通教育通道更为畅通的“高速公路”,让技职院校毕业生一样有出路,为此,台湾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出台了6项措施加以落实,包括指导优秀专科学校改制技术学院并附设专科部、鼓励大学增设二年制技术院系学程、办理技术学院申请改名为科技大学、调整技职教育学制建立一贯体系、落实证照制度提升技职专业尊严、规划技职教育终身学习体制等。1998年颁布的《教育改革行动方案》再次强调各层级技专院校通过升格改制的方式建立技职一贯体制,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技术学院从1996年10所增至现在的44所,科技大学从原来零所增至47所。
二、对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多渠道构建真正通畅的中高职
“立交桥”,让更多的家庭和个人实现“大学梦”。台湾的职业教育体系完备,各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衔接;升学方式多元,各层次的升学渠道畅通。中职升学有甄试入学、技优入学与分发入学三种方式,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学校多元选才的目的。升学比例高,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将职业学校学生升学率作为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政绩的评价标准,2004年中职升学率为66.61%,2008年为86%,2012年达90%以上。
构建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衔接与沟通的人才成长“立交桥”,是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形成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广西在中职对口升学方面作了很多积极的探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了广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灵活多样发展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开通了5学年一贯制的高职、“2+3”学年制和“3+2”学年制的对口升学,近两年中职对口升学的学生数量有很大幅度的提高,达到10%。
虽然广西的职业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台湾的职业教育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广西应该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起足够畅通的中高职“立交桥”。一是拓宽升学渠道,同时把中职毕业生升学率作为考核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的一项重要指标,各中职学校毕业生升学率应该达30%以上。二是在专业建设方面建立衔接与贯通,使中高职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实现有效衔接。
(二)搭建高职通往本科的“跨海大
桥”,实现人民群众的“大学本科梦”。台湾的职业教育构建了从中职、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的升学渠道,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就业,也可以选择升学,升学渠道非常畅通。而广西从普通高考上来的高职高专学生每年只有5%的指标能够升入全日制本科院校学习,高职生升入本科就是挤独木桥,高职学生很难跨越这个鸿沟,大多数的学生有升学的愿望而没有升学的渠道,只能被迫选择就业。而从中职对口升学就读高职高专的学生没有再升入全日制本科院校学习的机会。
广西应该积极探索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搭建专升本的“跨海大桥”,给高职高专毕业学生能够有多一些的升学机会,满足高职高专学生就读本科教育的需求。一是将专升本的指标提高到20%以上,以满足高职高专毕业生强烈的升学愿望,为高职高专的学生提供更为宽阔的提升自身能力的空间。二是构建通道,让职业学校的学生能够上应用型本科、硕士、博士,而且这种提高可以是全日制的,也可以是在职的;可以连续就读,也可以间断就读,让他们能够成为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三是给中职对口升学的学生与普通高考升学的学生有同样的就读本科教育的机会,让他们能有平等的地位和尊严,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和吸引力。
(三)加快发展本科以上的高等职业
教育。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经济社会,服务的是一群对劳动者素质要求和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的行业和企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性发展越来越引起社会尤其是学生、家长及企业的高度关注,强烈要求职业学校能够提供更加高端的职业教育机会。因此,在我国探索建立“专业学士”学位制度,与专业硕士学位贯通,既是学生发展的诉求,更是经济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在激烈的全球性高等学校生源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战略举措,因此,发展本科以上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一直呈现出办学层次上移的趋势,已经构建极具代表性的本科以上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如台湾的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台湾现有高校162所,其中普通大学71所,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达91所,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90%以上。2012年,广西有高校76所,其中本科29所、高职高专47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4%,无论是从高校的数量、毛入学率、在校生总人数、培养的质量等比台湾低很多,还没有开办本科以上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广西应该积极探索开办职业教育的本科、硕士、博士,一是将部分工科类普通本科院校转设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职业本科院校,主要从中职和高职高专学校招生,培养职业教育的本科、硕士、博士。二是将现有的办学条件好、办学质量高的高职高专院校升格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从中职和高职高专学校招生,培养职业教育的本科。
(四)多种形式办学。台湾各级职业学校中,主要有五种办学形式:日间部,即全日制;夜间部,即夜间上课;建教合作班,即学校与合作企业联合开办,学校负责理论和基本技能教学,企业负责专业技能训练;实用技能班,主要是让学生获得一技之长,以便于就业,采用分发或登记入学方式,实施年段式教学;补习学校,主要是为适应半工半读和工作需要,一般在晚上或周末上课。这些办学形式,都严格按规范运作。通过规范办学,保证了职业教育有序发展。
广西应该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成一个多功能的体系。职业教育具有职业和教育的双重属性,职业教育既是学历教育,也是一个岗位培训教育;应该既有全日制教育,也有非全日制教育,即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既有面向城市的职业教育,更有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既有面向适龄青年的教育,也有满足终身学习的教育。
(五)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台湾的大学国际化程度很高,教授基本上都有海外留学的经历,台湾的职业技术院校教师具有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较高的学术水平,企业经历丰富、实践能力较强。各职业技术院校有较大比例的教师来自企业,并通过制度规定,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赴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或进行合作研究、专题调研,聘请有实践经验、有技术的企业界专家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为学生讲授实践课程。
台湾对教师的准入严格,不但要求学历达标,专业教师还要求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台湾给予职业院校教师的待遇比公务员高;更重要的是社会地位以及工作的成就感,这是广西眼下所无法比拟的。为保证师资水平的不断提高,台湾的职业技术院校在严把师资进口关的同时,特别注重教师的培养。一般教师每两年内必须去欧美日的高校进行2~6个月的访学,为教师追踪世界科技前沿知识与技术,提升教学与研发能力提供时间和机会。
以台北科技大学为例,学校有专任教师433人,88%的教师有博士学位,有教授108人,占专任教师的25%,副教授196人,占专任教师的45%。另外,教师具有十分敬业的精神,平时都是满腔热情,工作效率很高,有强烈事业心,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强,工作任劳任怨。
广西应积极采取措施,一是提高教师的待遇,教师待遇是影响优秀人才加入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保持高质量师资队伍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从政府到整个社会要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从物质待遇到社会地位都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价值,让教师这个职业真正成为“令人羡慕的神圣的职业”;二是提高教师准入门槛,本科学历的教师,必须有两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历,提高职业学校中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并把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一项重要指标。
(六)重视产学研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台湾的职业技术院校特别注重教师的科研,通过采取构建研发与产学合作经营管理组织系统,建立技术研究中心,完善研究中心运作机制,提供优质研发设备,建立目标管理与考评机制,完善奖励措施,组织核心研发团队,多元争取研发项目,加强与产业园区合作,举办专利成果展和专利竞赛等办法,积极推动教师开展技术研发。大部分的教师均积极参加产学科技研究,进行产学研究创新,与多家厂商共同进行合作研究,与多家公民营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如台北科技大学2010年产学合作总金额达2.29亿台币,每年暑期安排师生到工厂企业访问、调研,以增加实际经验与相互了解,经常为企业举办各种在职进修及职前训练。
目前在广西的中职学校中,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老师不多,在高职高专中,博士的比例也是非常少;教师参与教科研的能力不强,企业实践经历缺乏;各院校要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完善制度。学校要制定奖励措施,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和参与教科研,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二是加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政府和学校要出台政策,鼓励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提高教师的学历和学术水平;对到职业院校担任教师的博士,政府应该给予奖励。三是加强教师的培训。在继续做好国内培训的基础上,政府每年都应该安排指标让教师到发达国家和地区进修学习,开拓教师的视野,让教师有机会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范唯,郭扬,马树超.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J].职教论坛,2012(7)
[2]代礼前.台湾的技职教育对对大陆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2(33)
[3]罗薇薇.浅谈台湾技职教育对内地高职教育的启发[J].职业教育研究,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