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32:2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医学生开题报告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小学美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审美意识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
1.在古诗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确,这一句流传千古的佳话代表了古代诗句诵读的一种思想。诗的历史源远流长,而且内涵丰富,美不胜收。古诗句很好地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读起来琅琅上口,非常适合少年儿童年龄阶段的认知特征。而不断地诵读,主要是让学生对汉语言的不断的积累,深切地感受汉语的那种节奏感,韵律感的审美表现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儿童古诗教学除了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的培养外,还要进行审美教育,古诗教学中美育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形象,情感去熏陶学生,丰富净化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2.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过去,我们在教学古诗时只重视学生对古代诗词的理解,而忽视了其它方面的教育。在古诗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这是一个能发挥语文的学科特点,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古诗文教学,让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优美的自然景物,理解环境与作者抒发感情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对健康人格养成的积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3.在古诗文教学中唤醒生命意识
近年来,教育开始转向以学生为本,开始注重学生的“学力形成”与“个性发展”,开始关注学生的生命意识。语文教学具有浓厚的人文性、鲜明的形象性、强烈的情感性,这就为语文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提供了宽广的天地,小学语文课本每册都选有古诗,这些古诗风格流派各异,有哲理诗,写景诗,也有咏物诗。每一首诗都流淌着生命意识之泉的汩汩清流,起伏着作者诗人丰富的情感。古诗是融音乐美、书画美、意境美为一体的古典艺术,走近、学习和感悟古诗的前提,是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而随着学生生命意识的被唤醒,他们对古诗的理解会更深刻,把握会更准确,感悟会更透彻。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古今中外对美育的研究。
“美育”一词是德国启蒙时期(17—18世纪)的剧作家、美术家、历史学家席勒在其美学著作《美育教育》中首先明确提出并开始使用的。席勒认为,所谓美育就是审美教育,也称美感教育。
我国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美育。孔子把“乐”列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他认为“乐”可以陶冶人的心性。孔子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把“乐”看作兴邦治国的重要措施。荀子发展了孔子的乐教理论,对音乐教育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他说:“乐者,治人之盛也”,它使人“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他充分肯定了音乐的重大作用。
在我国近代史上,教育家更是美育的倡导者。他任教育总长时,提出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四育并行的方针。他曾经指出“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故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
由此可见,不论是古代教育家,还是近代教育家,他们都十分重视美育,美育在教育中是起着不可忽视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2.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美育探索与实践的现状
为了真正落实总书记提出的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少学校从构建美育目标、规范美育管理、实施美育措施、渗透美育途径等方面,开展美育的探讨与实践,不少学校在培养学生思想美、心灵美、语言美、仪表美、创造美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目前审美教育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问题:
(1)学科教学中,审美教育的资源没有充分得到利用和发挥。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优美的文章,其中古诗文为渗透审美教育更是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然而现行的语文古诗文教学中,重技能技巧的训练而轻审美素养的培育、重思想教导而轻美育熏陶,导致了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审美品质,影响了学生完善身心健康的人格魅力。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还缺乏系统性、有效性和艺术性。具体表现为各年级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相互割裂、缺乏系统性;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缺乏有效性、趣味性;教师缺乏审美意识与能力,更缺乏培育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基于此,本课题旨在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多方法、多手段地开展实践和研究活动,让学生从感受领悟中体验美、再现创造中获取美,增强审美能力,完善人格素质,实现自我价值。
3.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呼唤。
《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重要概念
审美能力是一个人对美的欣赏、表现的能力。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生命意识就是个体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表现和改造的潜在能量的灵智和欲求。
四、研究内容
1.在古诗教学中如何去熏陶学生,丰富净化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2.在古诗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这是一个能发挥语文的学科特点,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
3.如何全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更深一层地解读古诗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
五、实施步骤、方案
第一阶段:(1)完成文献资料的收集、学习。
(2)制订课题方案,确立课题组人员和实验班,做好组织发动工作。
(3)举行开题会。
第二阶段:(1)按课题方案进行操作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
(2)课题组研究人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做有心人,善于捕捉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记录、存档。
(3)通过座谈、测试、观察等方式,定期了解学生的进展情况。
(4)举行中期汇报,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撰写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5)邀请专家进行检查、指导,根据课题进展情况相应调整课题研究方案。
第三阶段:通过中期汇报,发现问题,调整研究方案,进一步探索,积累资料。
第四阶段:(1)对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
(2)撰写课题结题报告,邀请有关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评审鉴定。
(3)写出课题论文。
六、研究方法
1、比较实验法: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在自然状态下进行,选择4个班为实验班。同年级其他班级为对照班,在进行常规教学的同时随机接受教育辐射。
2.调查法:通过观察、问卷、测试等手段对学生参与古诗学习的积极性,审美情趣、环境保护、正确价值观的树立等方面进行评估。
3.理论探索法;通过查阅各种理论著作和研究资料,进一步明确古诗学习的内涵及其培养方法。
4.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七、条件分析
1.现有的研究工作基础
我校十分重视科研情况,并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中,同时对科研工作给予很大的支持与帮助,提供很多便利条件。学校里有浓厚的研究氛围,教师自觉地向研究型教师靠近。
本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多年从事一线工作和科研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较高的科研理论基础。
本课题成员积极投身教育科研,教育理念新,接受新事物与捕捉现代信息的能力非常强。知识层次较高,三位是本科学历,其余均为大专学历。她们中不乏经验丰富、业务精湛、综合能力强的中年教师,也不乏语文功底扎实、文笔流畅的年轻教师。相信这样的一支科研队伍完成本课题的研究是有一定能力的。
2.研究的外部条件
(1)本课题的研究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与上海市二期课改、区素质教育整体改革相吻合。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课题组成员所在学校对本课题研究大力支持,提供资力、物力、财力,关心课题研究的情况和成员进步。
(3)课题成员对本课题认识清晰,学习主动,实践到位,具有极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凝聚力强。
3.课题组人员结构
课题组成员共7人,平均年龄35.5岁,最高44岁,最低28岁,其中小高5人,小一1人,7人都在教育第一线,多次在区、校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语文教学论文,1人参加区级重点课题研究项目。
第一步,明确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
明确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换句话说就是明确立意点。指明该课题的研究是要解决什么问题,或者得到什么结论,而该结论有什么理论意义或实际意义。尽量写的具体一些,避免漫无边际的空喊口号。主要有两个方面必须包含:一是研究课题的根据是什么,受什么启发而需要研究此课题;二是通过分析当前的教育现状,指出该课题研究的价值。
第二步,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
该部分内同应该解释提出问题、阐述研究的原因。一般对研究的背景从理论、现实两个角度入手。同时,在阐述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结果,了解人家的研究方向、研究到什么程度,或者认为有哪些方面做的不够好并提出相应的想法措施。
第三步,毕业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
该部分内容,应该指出自己的研究应该坚持什么原则、符合什么方向,一般可以从哲学、整政治理论、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等方面入手。
第四步,拟定研究计划
这种形式不仅有利于科研工作的管理与监督,也使评审教授对开题者的课题思路有了直观的认识。报告会之前,研究生应自行选题、阅读相关资料、文献并结合自己的思路进行课题设计,按照开题报告格式进行编撰并交与导师审阅批示,形成初稿。届时由科教处进行协调,导师出面邀请各相关领域的专家出席开题报告会。会议主体开题报告由研究生导师组织,参加者一般有相关学科的专家至少3人(其中本学科专家不少于一半)参加。而集中开题报告,即在科教处的统一协调下将相关领域学科的开题时间和安排进行统筹,届时组织领域范围全面、知识相关性强、导师综合性高的一种科学研讨会。有别于毕业论文答辩会,开题报告是对于拟开展工作的研究计划进行合理的导向和整合,并对课题方案进行补充和修改,而并不是对研究计划进行价值判断。会议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首先,由学术带头人主持,讲述开题报告的目的意义,并要求每一位专家站在不同专业的角度,提出修改意见。继而,由各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分别向专家汇报各自研究题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实施步骤,以及对报告中难以表述的问题进行补充说明和探讨。最后,专家结合自身知识和阅历从专业角度和实际需要出发对他们的研究亦分别从题目、思路、步骤、方法、试验药物应用、病例采集、实验室检查等方面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在会议进行的过程中,研究生可就不同意见与导师交换看法,导师及其他专家也会坦诚敏锐的提出改进措施,力争当场解决开题报告中所出现的问题。完善阶段开题报告结束后,研究生需汇总多方面专家教授的意见,并与导师进行研讨,根据导师的指示、结合专家的建议以及自身的看法,再度修改开题报告,完善课题研究工作和研究计划。原则上,研究生开题报告一旦形成就不再擅自修改计划。如有特殊情况需要修改者,研究生需向导师提出申请,经研究生院批准后再执行。
开题报告会的意义
集中开题报告会会议形式准确、流程安排妥善,做到了有计划、有安排、有专人负责。整个过程中,医学研究生、导师及专家、会议组织者均表现出高度的重视度和责任感,期间有融洽一致的学术探讨,也有立场鲜明的理念争辩,这些宝贵意见和过程都是能够有效避免研究生在课题的最初阶段发生根本性、方向性的错误,使研究生在课题研究伊始既能够准确把握科研需求的脉搏,是一场意义深刻的研讨会,也是研究生培养和教育的关键。提升了医学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当今社会的竞争是一种综合实力的竞争,而医学生作为健康的捍卫者对综合素质的掌握显得尤为重要。所谓“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要想制定好一项满意的开题报告,基础要打得牢,功夫要下得深,视野要开得广。因此医学生不仅仅需要具备牢靠的专业知识以保障基本实践的可能性,更需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以联系实际应用以及专业的撰文能力以反映自身的思想;其次,大量文献资料的汲取以及相关领域新进展的探究也是行文的必要准备,否则在前人已经研究成熟而精尖的方向下手只能是效率与资源的双重浪费;最后,所谓“能力让人脱颖而出,思维让人与众不同”。如何站在巨人的肩上有所作为,将现有的知识与自身的智慧有机结合选择一个高效而精准的方向并进行研究而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才是考验我们的真正课题。因此,开题报告的准备过程实则给了医学研究生在更多方面素质的提升上一个很好的契机和平台。为开题者指示了明确的开题依据所谓“言而无文,其行不远”,这种以书面材料上交、经研讨确定开题方案的形式,使开题报告真正具有提纲掣领的实际意义。开题报告会中医学研究生通过这一系列准备过程深化了自己对于课题的认识和理解,对今后如何开展研究项目也有了较为明确的想法。与此同时,研究生导师及各位教授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更是为开题者指示了明确的开题依据。开题项目一经确定,无特殊情况不得擅自更改,这使得集中开题研讨会的开展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确立了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方向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无疑是需要将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研究培养并举的,而研究生管理是一项全面而长远的工作。如何让医学研究生今后更好地投身到临床管理以及各项前沿科研项目的进展中,在各项科研工作中都能踏踏实实地做出成绩以及如何使研究生管理走上规范有效、创新实用的健康发展道路是学生管理工作者甚至当今社会的一项重要课题。于是我院抓好时机,顺应时展与实际需求,将研究生教育规范化进程进一步完善,形成一套自主创新、切实可行的教学管理模式,值得提倡。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 教育创新 教学方式
汕头大学医学院自2003年实施模块教学以来,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医学影像学作为非独立模块课程,原来系统的课程被分散到医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之中,这为如何使医学影像学教学配合各模块教学,培养具有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对于如何使教学理念由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提倡并激励医学生自主学习,做了诸多尝试,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本科阶段的学习
模块教学中的问题导向教学(PBL)是典型的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但医学影像学的课程分布状况不适合做医学影像学的PBL教学,医学影像学的教学特点使医学影像学教学也不能和内外妇儿等学科一样,做典型的PBL教学。我们借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教程讲授前,均要求学生预习讲授内容,在课堂讲授方面,多加以互动,并鼓励学生在课堂提问,在影像表现描述、疾病影像特点概括、疾病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等各方面,需由医学生来思考,尽量多地使一部分学生有发言的机会,当学生能很好回答问题时,学生会有成就感,当某学生回答问题不确切时,由其他学生补充,教师给予提示。特别是在示教讨论课程中更多地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医学生反映这样的影像学知识学习更加生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知识掌握更加牢固。
二、7年制学生硕士阶段学习
7年制学生硕士阶段的学习是以培养临床技能为主,并同时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研究的能力。进入硕士阶段前,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与普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教学课程一致,使学生有宽广深的基础医学知识。在临床技能培养方面,除了每周科内小讲课外,由教师传授理论知识,同时在实际工作中给予各方面的指导。更多提倡学生自主参考各种书籍,对科室每天讨论的病例在病史、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表现等方面给予认真学习,使学生很快掌握了基本的临床技能。在科研方面,在每周的实验室讨论会中,学生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要做多次读书报告、开题报告、研究进展汇报,讨论如何解决科研进程中的问题,在自主学习方面,得到更好的体现。学生均取得非常好的研究成果,体现了“大临床、小影像”教学理念的优点。
三、成人教育
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更多地提倡自主学习,特别是网上教学,安排不少的课程作为网络教育,注重学习效果,而不拘泥于学习的形式。使学生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掌握了成人教育应掌握的知识水平。
近年暑期,我科教研室遵照中山大学教务处关于开展医学生暑期科研活动的指示,对中山大学2004级和2005级的医学生进行了题为“手术前后病人睡眠质量调查”,“氯诺昔康行上腹部手术后病人静脉自控镇痛的临床观察”和“围气管插管全麻期患者气道炎性反应的研究”的暑期科研活动指导,收效甚好,现谈谈指导该项工作的体会。
1 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
根据本科生接受科研训练的门槛低的特点,先安排科研相关知识讲座,使学生对科研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然后通过调查设计论证、开题报告等启发、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书写调查设计书,记录调查原始资料,撰写论文锻炼表达能力;通过查阅文献、处理调查结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等锻炼获取知识和解决困难的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获取医学知识、拓宽自然科学基础、掌握医学实践技能外,还注意培养创新意识,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青年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特点,精心准备教学内容,把一些新的信息或科研热点问题融入教学中,将学科的一些新进展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2 教会学生要真诚
要想做好临床调查,必须是真诚的。“微笑是一张通行证”。尤其对愁眉不展的病人,更不应吝惜自己灿烂的笑容,诚挚地向病人问好。如有家属在旁的话,千万不能忽略他们,因为他们有可能成为你顺利调查的“拦路虎”。问候过后,要说明一下调查的真实目的,特别要强调该调查对病人有什么帮助或好处,但需要真诚的技巧。比如我们在调查中如果说:“我们想了解一下手术病人的睡眠状况,以改善医院病人的睡眠环境”,病人可能不甚热心作答;但如果说:“我们想了解一下你手术前的睡眠状况,以便全面了解影响手术的因素”,病人则可能会主动配合,认真回答问题,从而容易获取信息。
3 教会学生要自信
当走进病房面对病人时,要有信心自己能做好。从开始病人略带怀疑,到离开病房时病人诚恳的道谢。就是那份“我一定能做好”的自信。这种自信,源于对病人心态的揣度,更源于对医学知识的了解与掌握。所以在调查前,一定要对所调查的内容及相关知识有所了解。例如,我们做的是“手术病人睡眠质量调查”,我们不仅要对调查的内容了如指掌,同时对睡眠质量的评定,影响睡眠的因素,如何改善睡眠等问题也要有所熟悉,做到“成竹在胸”,“有备无患”。
4 教会学生要灵活
面对病人,要善于“察颜观色”,尽量获取所需资料。“察颜观色”的内容应包括病人的神情、心态、情绪、声音,甚至病人的病情。调研中应时刻注意病人的反应,如出现不适,要马上停止提问;如病人显得不耐烦,需立即反省和调整自己的提问方式和时间。碰上某些病人喋喋不休或答非所问时,应及时打断并引回到正题。对于病情,除非病人主动提起,否则不要随便谈论,如肝胆外科,胃肠外科等病区,恶性肿瘤病人较多,病人家属多要求向病人保密病情,尤需注意。病情较重的或术后不方便说话的病人,可请其家属代答。
对病人的问题,力所能及者可给予解答,一知半解或不懂的问题可建议他向负责的医生咨询。遇到病人抱怨医院收费、服务等问题时,巧妙地转换话题。此外,调研中要注意不要妨碍其他医生或护士的工作。
在以往的实验课程中多数依附于相关的理论课,如生物化学实验课依附于生物化学课程,考核时理论课成绩所占比例大,实验成绩仅占总成绩的20%~30%左右。在此次医学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改革中将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实验内容进行了优化重组、交叉融合,并将此门课程设置为独立的一门课程,课程总体分数为100分,因此医学生物学实验课程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点。医学生物学实验课程考核评分体系构成的总目标和要求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规范的实验基本操作训练,使学生掌握医学生物学实验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和探索性的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实验结果与临床疾病的关联,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医学生物学实验课程评估体系由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实验操作、设计性实验、实验考核和基础理论考核6个部分组成(见表1)。
2考核评分体系的实施与管理
2.1平时成绩的实施与管理
平时成绩主要通过学生的出勤、预习、课堂提问、课上纪律和课后值日等情况了解学生对待实验课的态度。教师上课时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同分值平时成绩实验课表现掌握学生在本课程中的学习态度5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完成情况了解学生书写表达、综合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力20实验操作实验操作正确情况检查学生独立实验操作能力15设计性实验设计内容与实施情况测试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20实验考核未知样品的测定检查学生对样品测定各方面的运用能力10基础理论考核闭卷考试考查学生对实验及相关学科基本原理及技能的掌握30时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对实验内容进行补充讲解。教师通过启发式的讲解激发学生对实验课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逐渐体会到实验预习的重要性,从实验预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努力在实验中解决问题。在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完成值日并认真填写实验记录。由于教师全程跟踪实验,能够充分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因此可以尽可能地给予学生比较公正的评价。通过对学生平时成绩的管理,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做好下一步实验奠定基础。
2.2实验操作的实施与管理
实验操作的评分是根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正确与否来检查学生的独立实验操作能力。在实验课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实验课的积极性和提高动手能力,避免学生出现依赖他人的现象,实验操作评分标准体现在两方面:①实验操作需掌握的内容,如定量取样技术、样品处理技术、细胞标本观察情况、分析仪器的使用和显微镜等的使用技术,其满分为10分,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独立的掌握这些技术;②实验操作应该熟悉的内容,包括分光光度法、层析法、电泳法和细胞制片等,其满分为5分,在每学期实验课开始之前,对带课老教师、新教师和研究生助教进行培训,使其能够较好地掌握判定标准。教师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对仪器的规范使用进行正确的示教,并全程进行巡视,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操作给予及时的纠正,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以确保实验过程的顺利进行。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验数据及时检查、签名,对有偏差的数据要与学生一起分析原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9]。
2.3实验报告的实施与管理
实验报告的判定可以从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反映学生书写表达能力和综合思考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报告评分标准包括5个方面:①实验一般项目,要求学生填写实验题目、日期、实验目的和原理等内容,其满分为10分;②实验方法表达,即实验的关键步骤等,不同的实验步骤可能会导致不同的实验结果,因而要求学生对实验的关键步骤写详细,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打好基础,其满分为10分;③实验结果表达,实验结果的表达有图表形式、文字描述和图形形式,并附上完整真实的经教师签字认可的原始数据记录,其满分为30分;④分析与讨论,要求写出当天的实验结论,对有偏差的结果要进行分析,讨论产生其结果的原因,在下次的实验中应避免出现的问题等,其满分为20分;⑤整体情况,教师根据报告的格式规范、内容完整、调理清晰和书写整洁等方面给予综合评分,其满分为30分。由于实验报告的内容较多,因此实验报告卷面总分为100分,最后折合20分并入总分100之内。在实验报告的判阅过程中,要求教师从上述5方面认真阅读学生的实验报告,通过对实验报告的考核,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文字表达的能力,为科研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
2.4设计性实验的实施与管理
设计性实验是根据学生自行的实验设计内容与实施情况,测试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一部分内容。实施探索性实验分为设计综合性实验和设计创新性实验两类。(1)设计综合性实验,其内容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实验项目主题,综合运用实验技术探讨解决的方法,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并进行实施,例如在学生学习了传统的蛋白质含量测定、蛋白质的初步分离提取、离子交换层析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蛋白质的多种分离提取的方法后,再提供一种新的蛋白质生物样品,学生4~5人分为一组,自主设计一个从生物样品中分离纯化一种结合酶的技术路线,并以此总结从生物样品中分离纯化生物大分子的设计方法,要求同学查阅文献,撰写设计报告,将技术路线和总结的方法做成PPT,交给带实验的教师,教师审阅后提出问题,学生修改后在下次实验课上进行交流。(2)设计创新性实验,让学生围绕临床或生命科学问题自主命题,自主撰写开题报告,自主提出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并在全体学生面前进行答辩,答辩后再实施。这两类实验分别为10分,从实验设计的合理与完整性、技术路线可行性、实验原理解释解答的正确性以及实验结果分析的合理性4方面考查学生,每项满分为2分,共8分。为了调动学生参加实验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对PPT的主要执笔和讲解者另加2分,共10分[10-12]。在整个医学生物学实验中,设计性实验所占的时间不多,但所占分值的比例较大。在设计性实验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从大方向上把关,需要教师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指出学生实验方案中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便于进行初步修改。设计性实验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开拓了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了巩固和加深,同时也是促进教师再学习的有效途径。
2.5实验考核部分的实施与管理
在实验考核部分中实验技能是考核重点。学生在学习了各种实验技术和方法后,通过实验技能的考核,教师能够观察到学生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的掌握情况,这是规范化技能培养和训练效果的有效检验方式[13]。教师通过观察学生技能操作的过程,了解学生对实验原理和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实验仪器的运用情况,根据学生测试的结果结合学生的操作过程给学生打分。教师通过实验考核的方法了解学生实验课的学习效果,并对其中出现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强调,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出现。
2.6基础理论部分考核的实施与管理
医学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学习时间为1学年,第1学期和第2学期各有1次基础理论的闭卷考试,每次15分,考试内容包涵有对实验及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的了解、实验技能的掌握、正确的实验步骤和操作以及对注意事项的认识。通过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相关学科的实验内容的基本原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是对本学期实验课程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同时是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过程,是学生将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理论部分的总结。基础理论部分内容,涵盖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等方面,有利于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同时也反映了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教师能够从考试分析中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为以后的实验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3结语
医学生毕业论文致谢词【1】
在此论文完成之际,首先,感谢我的导师毕振强主任医师在我硕士研究课题的设计、实施和论文撰写过程中对我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他对科研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更加有信心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工作中去。我的另一位指导导师王志强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帮助,他们不仅支持我的研究工作,也关心我的生活。两位导师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勤奋的工作作风,我会牢记终生,它将一直激励着我将来更好的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位领导的支持。特别感谢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所的王显军所长、王玫所长给我的大力支持和无私的帮助。同时,还要感谢其它老师的热情帮助,使我的博士毕业论文课题在那里能够得到很好的完成。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本教研室王束玫老师、姜宝法老师、贾崇奇老师、贾存显老师的热忱指导和无私帮助,使我深受感动和启发,在此,向他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感谢李建同学、房学强同学、杨丽萍同学、刘兆兰同学给我的无私帮助,希望我们以后能够继续合作。
最真诚的感谢对我理解、支持、帮助的各位!
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学习的理解、支持和关心,他们的付出是巨大的!
医学生毕业论文致谢词【2】
在论文基本定稿的时候,我心里夹杂着难以表达的伤感和欣喜,毕业论文是我即将毕业的主要任务之一,这一个任务饱含了指导老师的诲人不倦、朋友同学的帮助以及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回首大学生活,师院承载了我最美年华里的四个春翡夏翠秋金冬银,有过欢笑也曾留下遗憾,但庆幸的是,此时此刻我们还能聚首一起畅想未来。
借此机会,我想对我的指导老师以及帮助过我的同学朋友致以最真挚的谢意。
最想感谢的是我的指导教师——某某老师,一位见闻广博而又耐心细致的良师。他在本文的选题、构思和撰写等方面给以了我很好的指导、极大的帮助,也在我论文的修改上给予了许多好的建议,多次认真的审阅和耐心的指导使我的论文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乃至终于定稿。这些都多亏了闭老师的辛勤指导和教诲。此外,陆XX老师、王XX老师、陈XX老师、赵XX老师等也曾在开题报告时对我的论文提纲结构的完善提出了宝贵建议,使我进入初稿写作前有了一个更清晰的思路,对此我内心也充满了感激。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3-0569-02
二十一世纪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面对社会和科技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创新人才,成为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热点。二十一世纪同样也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信息技术,人类干细胞技术,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必将使生物技术产业成为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产业。作为生命科学最重要组成部分的医学科学,也将迎来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因此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素质医学人才,迎接生命科学世纪的挑战,是所有医学教学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制定新世纪医学教育跨越式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我国的医学教育改革,全面实施医学生的素质教育。
1 生命科学发展与医学科技进步
十九世纪中叶,细胞学、进化论和经典遗传学即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创立,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前期基础,基因论和DNA功能的确定,尤其是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在生命科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二十世纪生物学领域极为重要的发现,它为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分子生物学的成熟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破译自身全部密码成为现实,1990年发起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今天已经完成人类基因组作图和测序。接下来,将是阐明基因组的功能,这就要清楚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和蛋白谱及其调节和控制,因此分子生物学的重点将从基因组转到蛋白质组学,人类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将进入“后基因组时代”即功能基因组时代。其内容包括建立单核甘酸多态型(SNP)为代表的DNA序列变异的系统目录,从而揭示人类疾病的遗传学基础,认识基因组在转录核翻译水平的表达及其调控机制,通过对进化不同阶段的生物体基因组序列的比较,发现基因组结构组成和功能调节的规律,并利用各种模式生物体的基因敲除和转基因来揭示基因的功能。在微观层次对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特别是基因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后,正深入到在分子水平上对细胞活动、发育和进化,以其脑功能进行探索,从分子、细胞、模式生物和整体水平对脑和神经系统进行多层次的综合研究的神经生物学正成为生物学发展的下一个高峰。生命科学从群体、个体、细胞到分子水平深入的发展,使得医学能够在微观水平逐步阐明许多生命现象和疾病现象的本质,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科技的进步。自1982年世界上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重组人胰岛素上市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世界范围的生物医学技术产业正在蓬勃兴起,生物医学技术正在猛烈的冲击着世界经济,同时也给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正走进寻常百姓家。随着克隆技术的成熟,人们可以用克隆的器官代替已坏的自身器官。而将来科学家可以设想用基因芯片、蛋白芯片组装成“纳米机器人”,通过血管送入人体诊断疾病,携带DNA更换或修复有缺陷的基因片断。因此随着以后基因功能的清楚,生物技术的发展,将使人类不仅能了解生命,而且能够操纵生命过程,它将改变现有的医生看病模式,人们将拥有记载个人生理、病理信息的生物芯片,医生在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预防方面将做到个性化,精确化。
2 中国医学本科教育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大学医学教育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医科大学毕业生投身入救死扶伤,全民保健,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社会对医学的要求有了明显的提高,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引起了疾病观、健康观、卫生观的根本转变。这就要求新时代的医学研究者以整体化、系统化、科学化、社会化的观点去研究和处理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而现有的医学本科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医学的要求,目前医学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是我国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兴旺。
从以往高等医学院校输出的人才素质的特点看,也非常明显地表现出上述特点。具体地表现在综合判断能力较差、缺乏科学思维方式的指导、获取医学科研和医疗实践新信息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较差。传统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教师授课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以理论灌输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这种临床教学方法陈旧、呆板:教师整个课时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学习过程枯燥被动,缺乏兴趣,无法激发学生求新意识与创新意识,理论与实践脱节。由于注重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不够,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均有害无益。而医学生往往仅仅满足于书本,满足于从老师那里接受已经或即将过时的知识,缺乏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的欲望和能力。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敏感,缺兴趣,少研究,不能或不敢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地提出和分析新问题,更谈不上有多少带创新性的学术新思维。因此即使是那些本科毕业后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也由于本科阶段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先天不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主选题难、科研上手慢、研究思路不活跃、研究方法偏传统、攀登高峰缺勇气、开拓创新与实力等现象,高水平的学位论文不多,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学术成果更少,因而未能充分起到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生力军的作用。
3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
3.1让医学生尽早接触科研,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医学生是医学教育的主体,激发他们学习医学知识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逐步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对于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是极其重要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利用寒暑期或周末参加各教研室的科研活动,使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学思维的能力。更广泛地组织和鼓励本科生参与各种学术交流。学生参与的各种学校活动包括本专业的、跨专业的、跨校的、全国性的乃至国际性的学术交流活动。平时,也要让本科生尽可能地参加一些教师的科研项目立项论证会、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开题报告会和论文答辩会,可以参加各学科最新研究的学习报告会,对原有的基础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融合,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的能力。打破以往只有研究生才能进入科研实验室的惯例,组织医学专业学生早期进入感兴趣的实验室学习并实行导师制。在具有副教授职称或高年资讲师中选出思想政治素质好、有高度责任心的教师作为学生导师,明确规定导师的工作职责,要求他们在思想上和学习上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这样,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实验室的
科研活动,感受科研气氛,培养了他们的科研兴趣;使他们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形成初步的科研思路;培养了科研实践能力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利用各种途径主动学习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3.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于知识、信息的获取、传播和应用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也带来本科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学习方式的巨大变化。首先,学生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多渠道获得知识,学生对学习场所、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选择具有更多的自性和灵活性,使过去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面临新的挑战。充分利用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已经基本普及、网络快速发展的特点,应用多媒体授课,通过动画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解答自己在学习中的疑惑,了解国外医学的发展,学习生物信息学的基本知识,应用生物信息学论证自己的构想,自己设计实验。让学生有充分的动手机会,通过网络增加对学过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使教师和学生同样具有获取知识的自由和网上交流的平等权利,因而有利于发挥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形成平等互助、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设想,培养其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想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为此,要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对促进教学改革的独特作用,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校园网、数字化图书馆和多媒体课室,提高它们对本科生的开放度和服务水平,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3.3学习医学相关学科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论文关键词]医学教育 人文精神
一、高等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 高等医学院校人文和科学教育相融合是新时期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既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同时指出,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促进文理交融”。就医学院校来说,学生从进校的那天起,就基本上泡在医学专业课程里学习,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科类课程学得很少。然而医学教育的本质不是把人塑造成知识的载体和工具,而是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创新的品质。只懂专业技术而缺乏哲学思维和艺术气质的人,只能成为“工匠”而难以成为“大师”。一个合格的高水平的医生不仅要有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和精湛的医疗技术,而且要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远大的世界眼光,要能够以哲学、伦理、道德、法律的观念为指导开展医疗服务和医疗实践,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和人际关系。因此,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的融合,对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至关重要。
2 高等医学院校人文和科学教育相融合是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2l世纪的医学模式从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一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新的医学模式主张从整体性上来认识人、理解人,也就是不仅仅把人当做生物体来看待,而是要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来全面分析和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这就对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医生,只见疾病,不见患病的人,只重视人的生物学属性,把病人看成没有血性的生物学个体,而忽视人的社会学属性,不能从生物、心理、社会的多视角看待病人、看待病症。这种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意愿不相符合。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医学也由过去的以病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因此,我国的医学教育应积极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体现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相互交融。
3 高等医学院校人文和科学教育相融合是医学工作者职业属性的内在要求。首先,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高科技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出现了一系列医学科学本身无法解决的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但是,这些医学高科技犹如一柄双刃剑,既能为人类带来福祉,也可能使人类遭受巨大灾祸。在研究和应用它们的时候,如果没有高度的医学人文精神来引领,医学就很难保证完全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其次,医生以人为服务对象,担负着保护人类健康的神圣使命。职业的崇商陛要求医务人员自身必须是一个具有丰富人文底蕴和人文精神的人,否则,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会因人文精神的缺乏而化为空谈。
二、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功利主义教育观妨碍了医学院校推进人文教育与医学科学教育相融合。教育理念是办学模式的灵魂,一定的办学模式是教育理念的具体化和生动体现。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其负面影响则导致急功近利成为人们追求的价值目标和行为准则,反映在大学教育中就是千校一面的办学模式,大学教育几乎成为清一色的职业培训机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功利化的思想从各个方面对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形成强烈冲击。一方面,由于激烈的竞争和社会上对医务人员的要求,医学院校必须把办学精力主要集中在培养医学生的医学知识和医学技能上,存在着重视医学技术教育、轻视人文社科素质教育的倾向。另一方面,医学生也同样存在着重视医学专业知识和医学技能的学习、轻视人文社科课程学习的问题,认为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助于自己毕业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有助于自己今后在竞争激烈的工作岗位上站稳脚跟,而人文社科知识的多少、人文素养的高低似乎并不直接影响今后的就业以及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放松了对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
2 片面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建构阻滞了医学院校推进人文教育与医学科学教育相融合。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认识上的偏差,当今我国医学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有着明显的缺陷。本科生的人文社科类课程除了公共政治理论课和医学伦理学作为必修课开设外,其他人文社科类课程均为选修课,而选修课基本上是依据教师的个人兴趣开设的,缺乏学科的整体性规划。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呈现出设置偏少、学时偏少、投入偏少的“三少”现状,各医学院校的人文社科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且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而在国外,医学院校开设人文社科课程非常普遍。西方国家医学院校的课程体系大致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三大类组成,其中人文医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重,美国、德国多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社会学等成为人文医学课程的主干课程。可见,人文社科教育与医学科学教育相结合是世界医学教育的共同发展趋势。
3 高素质师资的匮乏限制了医学院校推进人文教育与医学科学教育相融合。受应试教育和传统学科范式的影响,目前,我国各医学院校承担人文社科课程教学的教师,普遍对医学基础、临床治疗、医学科研知之不多,即使是从事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学科的教师,情况也并不乐观,而医学课程的教师则缺乏比较深厚的人文素养,造成了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同时,人文社科课程的教师缺少通晓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公关学、医学美学等多学科知识的通才,视野比较狭隘和局限,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和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师素质的“单向度”成为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推进医学生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优化融合的对策
1 大力倡导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相融合的理念,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实施素质教育。医学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相互融合是医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这要求我们在教育培养学生过程中必须将提高人文修养和增强科学精神有机融合起来。现代医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疾病不仅与人的生理因素有关,而且与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因此仅仅从生物学的视角来认识和看待疾病是很不充分的,还必须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以及三者的结合上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医学教育必须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彻底摒弃过去单一的医学专业教育观,大力加强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既培养其科学精神,又培养其人文精神,使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互交融,全面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积极构建有利于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相融合的教学体系。(1)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有计划地进行学科整合,建立多层次、多学科的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课程的体系。主要是加大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比重,将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作为必修课开设;注重医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把医学人文教育以及与医学有关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交叉学科课程,如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医患沟通技巧等纳入到医学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加强人文社科选修课程建设,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设哲学、文学、音乐、美术、美学、管理等门类丰富的选修课,满足学生求知和全面发展的需要。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和优化设置,教育和引导医学生确立符合现代医学发展趋势和时代要求的医学观念,正确认识医学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增强关爱生命、关心病人、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2)强化实践训练环节。要打破原有医学教育中基础与临床脱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尽早进入临床,使他们在与病人接触和沟通的体验中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同时,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引导学生走进社区、街道、乡镇,开展义诊、医疗卫生保健知识宣传、基层医疗卫生现状调查等丰富多彩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收获知识、增长才干,进一步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3)鼓励科研创新。为促进医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唤起他们从事科学的热情,树立高尚的科学道德,在医学生专业教育中,应鼓励和帮助医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可建立“医学生创新平台”,将学校所有研究型实验室向学生开放,使他们能够较早接触实验室。启动“医学生科研基金”,由学生组成团队申报课题,经答辩后可以拿到项目的资助。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接受选题、文献调研、开题报告、实验操作、数据处理、撰写论文、论文答辩等一系列科研训练。(4)改革考试制度,完善考评体系。改变一卷定优劣、分数定优劣的做法,做到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把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计入考核内容,使考试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