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32:3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零售会议记要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竞争白热化的中国零售行业,多元化步伐一直很匆忙。
2007年中国最大零售企业国美进军手机专卖连锁领域;而在2006年4月,零售商物美集团通过收购银川新华百货,涉足百货业;与此同时,中国最大商业集团百联继续多元化扩张步伐,旗下已涵盖几乎所有的零售业态。
家乐福和沃尔玛在中国的业务由多元化逐渐趋于专业化、王府井百货和百联集团进军超市等实现多业态经营,而国美、苏宁扩张到地产、家电生产等领域。这些零售商不同的多元策略选择,都取决于一个因素:零售业态所处的生命周期。生命周期不仅影响、刺激零售商的多元化冲劲,同时直接关系到零售商业态多元化的机会,所以对其多元化选择有着重要影响。
如果将零售商现在所处的零售业态和其他零售业态都简化为成长期和成熟期两个发展阶段,就可以得到四个象限,处于不同象限、不同业态的零售商有着不同的合理化多元扩张策略。
当零售商所处业态还位于成长期,而其他零售业态规模趋于饱和,比如尚处于规模积累阶段的连锁药店和单体药店,这时零售商多元化动机弱,应该采取专业化策略。
零售商应充分利用仓库等硬件资源,最大化利用终端,可以根据消费市场“一站式”购物需求在同一终端销售多类产品。连锁药店和单体药店销售药品的同时也在销售其他日用品,如广州本土电器销售商时尚电器在电器卖场销售家居产品等。
当零售商现在的业态和待进入业态都处于成长期时,零售商可以利用零售在采购、物流和库存管理上的可复制性,扩展到其他业态,这样扩大规模的同时降低盈利波动风险。
例如1999年进入中国的欧尚超市,目前准备进入家电连锁市场;苏宁接管万客隆所有的家电经营,预计未来将正式进军超市业。
不过就百货业来说,经历1990-1995年的快速成长期后,已处于成熟期。近年来,百货业平均利润率低于2%并逐年下降,百货店出现大面积亏损。2006年上半年,全国1000家重点流通企业零售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6.3%。其中,大型综合超市零售额增长17.6%,大型百货店零售额增长仅1.7%。王府井百货2006年利润尽管同比增长6倍,但百货业务利润只增长0.02%。因此进入这个行业需要慎重。
很多超市看中百货业高毛利润率相继进入百货业,但必须在个性化定位和专业化、品牌化经营上寻得突破。已进入百货业的苏宁、物美、京客隆等需要改造形态,走专业定位道路。
当然,多业态经营容易造成消费群和区域定位的内部冲突,需要进行有效的内部整合。现在,除了百联集团内华联商厦和第一百货整合不佳外,华联超市与联华超市整合也困难。
当现在所处业态已经处于成熟期,而其他业态还处于成长期时,零售商要通过多业态经营逐渐转移业态重心、提高利润,以适应业态周期变化。
2006年百货零售商百盛购物中心宣布百盛超市开业;2004年,王府井百货与日本伊藤洋华堂集团合资创立王府井洋华堂超市。
相对于百货业来说,中国超市业处于高速成长期。行业缺乏龙头企业,外资扩张迅速,规模经济显著。2005年前30家连锁企业中,超市销售额占30家企业总销售额的45.2%。家乐福和沃尔玛在中国的分店已分别超过100和60家,处于快速扩张期。2006年北京华联表示在未来5年将放缓百货发展,将全国超市数量翻一番。
不过进行业态转移时,需要在进入的新业态中通过差异化经营,形成相对竞争优势。在地理布局上,最开始进入时避免和已有业态领导者面对面的竞争。同时在消费者定位和零售产品选择上,要通过差异化保持独特的竞争优势。
零售多个业态都处于或者接近成熟期时,零售企业可以选择扩张到非零售的相关领域。由于百货业竞争激烈,利润低下,家电连锁企业纷纷向其他零售相关领域拓展。
国美成立鹏润进军地产行业,在资金流上实现了和零售行业互补;同时,零售能为地产提供资金支撑,地产则为零售提供场地布局资源。苏宁和美国飞达仕合资成立了飞达仕苏宁空调有限公司,在南京建立工业园,发挥品牌价值进军空调制造业,实现上游垂直整合。
需要注意的是,此阶段的无关多元化要特别谨慎,对企业的资金实力和管理能力要求较高。过早跨阶段的多元化,常常因缺乏相应的能力和资源而失败。20世纪90年代,杭州百大仍处于快速成长期,却相继进军旅游业、电子商务、地产等领域;在2003年宣布回归零售,向大型超市和便利连锁店迈进,但已错过了多业态经营的最好机会;百联集团依靠政府背景和强大资金实力涉足地产、投资、物流和医药等多个行业,但一直面临着内部业务整合难题。
(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特供)
中国零售商多元化的三种方式
第一种为零售业态多元化。比如上海百联集团全国布局网点,囊括百货、超市、便利店和卖场等多种业态;物美2006年4月收购新华百货,涉足百货业态。
姚炜: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7.8%,比二季度回升0.3个百分点,没有延续去年四季度以来的下行趋势,出现了一个比较强劲的复苏。但是对于我国经济的总体情况,我认为未来短期内的增长率很难一直延续上升势头。
当前我国经济的下行风险很大程度在于,受2008年经济刺激政策影响,我国实体经济的杠杆率增长较快,债务率处于较高水平,因此今后一段时期将不得不面临去杠杆的过程,这会放慢经济增长的步伐。而由于产能过剩、资产泡沫等因素,去杠杆过程中也蕴藏着一定的风险。
《债券》:您评判我国实体经济杠杆率增长较快的依据是什么?针对这种情况,您认为有哪些解决方案?
姚炜:依据人民银行等机构的数据,我们研究团队估算了中国非金融企业债务占GDP的比值,其中将地方政府平台债务也归于企业债。债务形式包括了银行贷款、债券融资以及其他形式的信贷负担,如信托贷款、委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境外融资和民间借贷等。我们发现,这一比值已经从2008年的150%提高到了现在的210%。虽然美国、欧洲等发达经济体这一数据可以达到300%,相比而言中国的数据并不算高,但可以看出债务增速是比较快的。
从债务质量来看,银监会在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公布,2013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0.96%。我认为,如考虑到产能过剩、中小城市房地产泡沫等因素的负面影响,潜在不良贷款率高于这一数据。
为了解决规模增长较快的债务问题,我们观察到当前正在采取三组齐头并进的策略:一是采取措施放慢信贷增长,让债务风险的累积速度放慢;二是使用新的金融工具,将不良资产中风险较低的部分进行展期,帮助银行转移压力;三是撇除风险较高的不良资产,为新的借贷释放空间。
放慢信贷增长,意味着去杠杆。要在信贷增速下降的同时把经济增速提上去是非常困难的,这不仅需要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还需要很多结构性的改革。
再来看撇除不良资产。1999年,我国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来剥离处理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但未来随着资产管理公司逐渐进行海外上市,银行的坏账处理将很难延续以往的方式,势必需要更多的折价。同时,伴随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以往银行获得垄断性高额利润的时代一去不返,银行赚钱会比以前更难,因此依靠银行盈利来消化不良资产的可能性也在减弱。这也许会让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市场改革步伐加速,从而减轻银行业独立承担的压力。但对于宏观经济而言,很难做到处理不良资产和保持经济增速两者兼顾。
《债券》: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您认为我国金融市场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姚炜:中国的金融市场所面临的一个相当大的问题,就是资产价格应该怎么评估。到目前为止,中国金融市场没有出现任何违约事件,诸多发债企业受到政府的隐性担保。在这种情况下,资产价格很可能是高估的。中国整体的金融改革方向是使得风险得到更合理的评估,资产由市场价格决定。在这个过程中,由当前受到政府信用隐性担保这样一种貌似没有风险的状态,将发展到连存款都不是百分之百安全的状态,这是一种质的转变。
我国个人预计,在未来的12个月可能会出现债券市场的违约;未来由地方政府做担保以平息债券违约的情况,也将越来越少。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一过程蕴藏着较大风险。
《债券》:总理曾多次指出,“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您对未来改革的进程与步骤是如何预期的?
姚炜:未来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在于改革。预计金融改革将是最快的,其次是服务业改革,再次是财政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
中国私人企业融资成本较高,而国有企业因为具有政府的隐性担保,能够相对轻松地获得贷款。如果企业能否获得贷款取决于其盈利能力,那么金融市场配置的效益就会提升。金融改革的方向就是建立显性的担保机制,而非由政府提供的隐性担保机制,比如有望推出的存款保险制度,就是向这方面发展的一个具体措施。
服务业的开放和国有企业改革释放很多积极信号,未来服务业的开放将按照行业和产业逐步开放,而国有企业改革也需要降低行业进入壁垒。如银行业,未来民营企业有望成立银行,民营企业还可能进入电信行业等领域。
财政改革的难度比较大,问题是“财政收入怎么支配,财政支出由谁来负担?”预计或将限制在局部进行试点,这是对地方政府财政有较大影响的改革。而户籍制度改革只是一个框架,背后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是土地和财政,如果土地和财政问题解决了,户籍制度改革自然就水到渠成,户籍对中国经济最大的限制是当一个农民工进入到城市,他能否得到同样的社会保障,这对于城镇化十分重要。
《债券》:能否请您对今年及明年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做一个分析和预测?
姚炜:预计2014年GDP增速将放缓至7%左右,去杠杆和结构调整是主要原因。影子银行去杠杆,地方债务增速受到限制,以及政府加快清理过剩产能,将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季度减速。而这样的减速,其实有益于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通胀方面,预计2014年CPI增速维持在3%左右,今年较快的货币增速将对明年通胀水平构成一定上行压力;2014年PPI则会因上游产业产能过剩、利润收窄继续负增长,但跌幅较今年有所收窄。
总体而言,中国经济增长将呈现结构性下行,但硬着陆风险仍然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