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护理风险管理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8 15:32:5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护理风险管理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护理风险管理论文

第1篇

1控制缺陷

对于缺陷的控制,应该尽量减少缺陷的可能性,对于风险管理来说,控制缺陷的可能性是重中之重,在尽量减少缺陷的可能性中再创造最大的机会做出服务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对于护理管理来说,患者的态度是衡量风险管理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志。减少缺陷具体体现在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做到准备充足、应对突况不能慌乱、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待患者的态度要良好等,对于护士的培训要做全面,护理的过程中要有监督奖惩制度完善。

2严格要求护理人员

通过对护理人员自身的严格要求,不可以抱有得过且过的态度,护士的护理效果是整个护理阶段最直观的表现[1],也是患者能最直接感受到的,因此对于护士的心理素质以及护理技术要有明确的要求,只有做到每一名护理人员都有高素质高水准的护理程度,才能够让风险管理变得容易。具体做法可以是定期组织培训,对于当天的工作要有考核,月度季度可以评选优秀工作者,对工作认真并且受到患者欢迎的护理人员进行鼓励。激励其他人员更加优质的完成工作。对于一些医患纠纷的相关问题要及时解决,分析典型案例,争取下次遇见类似情况可以避免纠纷产生。对成功解决问题的护理人员可以让他们进行相关经验培训,为大家讲解一下自己遇到那种情况的时候是怎样解决的,分享经验。对于相关法律要熟悉,必要的时候通过法律条款来和患者家属进行沟通。捍卫医院自己的利益法律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定期对护理人员以及管理人员进行知识法律考核,这样可以督促护理人员对相关知识牢记。

3安排正常合理的上班时间

对于护理人员来说,不仅是心理素质要高,体力也是很关键的,面对各种情况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24h不断的进行观察处理,风险管理在其中的体现的就是,要为护理人员安排正常合理的上班时间,上班时间合理意味着可以让护理人员得到充分的休息,只有工作时间合理,他们才可以进行正常的工作,避免工作失误以及情绪的保持。这样医疗事故以及医患纠纷的风险就会降低到最小。合理的工作时间可以让护理人员在工作的时候能够高效高质的完成工作,人手不足的情况下需要有新人及时补充,不要让护理人员超时工作,尤其是对于医疗行业这种行业,如果护理人员长期不间断工作会导致身体疲惫以及精神紧张,这样会导致工作失误。

4做好交接记录

做好交接记录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医疗护理工作中面对各种不同的患者,患者病情的变化记录很关键,工作记录对于患者和护理人员同样重要,对于工作记录一定要规范严格的执行,而且在面对医患纠纷的时候,医院的工作记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很多医院会因为忙或者是医患纠纷少就对工作记录不做太硬性的要求,这样做是非常不好的,同样也是增加风险的可能性,所以,一定要加强工作记录的监督力度,做到每一个患者每一次变化和治疗都要有详细的记录,这是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重点,无论是纸质记录或者是电脑记录,记录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采用最适合自己医院的方式是最重要的。

5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对于意外或者是医疗纠纷发生的时候一定要采取积极面对的态度,及时上报以及讨论应对程序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够有效地避免事态的恶化[2]。对于风险管理部门的机制建立也要重视起来,只有风险控制部门建立才能够对护理部门或者其他部门进行监督,加强医护人员本身对风险管控的重视,出现了违规的人员要及时的予以惩处,这样才能够起到监督以及控制的作用。风险因素的分析也是很重要的,分析风险因素对于避免下一次风险的发生有预防作用。风险因素分析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5.1从管理因素入手。只有做到先制定风险管理章程,明确责任制度才能够保证风险管理能够正确的实行,因此对于风险管理的理解和让正确的人来进行管控是很重要的。无论是在风险发生之前对于风险的控制,还是风险发生之后的应急处理都需要专业的人员来操作,风险管理人员不应该缺少。

5.2从执行人员的水平入手,护理管理中风险控制者就是护理人员,对于护士关于风险知识的培训是有必要的。很多护士比较关注护理的结果以及医疗方面的知识,但是不注重患者感受,这样做是一个危险因素[3]。所以培训和考核很重要,并且要监控护理人员对于风险管理的执行。

5.3患者因素也要重视,因为患者进入医院治病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加上患者受到疾病的折磨心理受到很大的打击,出现纠纷的可能性很大,所以对于特殊的人群一定要注意护理方面要采取特殊的方式,减少因为护理不得当或者是态度问题增加医疗事故的产生几率。

6小结

第2篇

1.1方法:对实验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对其进行传统的护理管理,对照组患者的护理则在此基础上加入风险管理,即进行护理中风险因素的评估、实施相应管理措施等。内科护理中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如下:

1.1.1对患者的管理:首先,在患者入住我院后,要保证其不发生意外伤害。可以通过在医院洗手间或走廊设统一扶手、保证地面干燥、安装夜间照明灯等措施来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其次,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对初入我院的患者介绍我院的具体情况以及其病情状况,让其摆正心态,增强自信心,缓解甚至消除焦虑、悲观的情绪,进而提高在治疗过程中的积极配合度。

1.1.2对疾病的评估:护理人员每日进行病房巡视,对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和记录,对于潜在的风险因素事先制定相应的对策,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其减轻心理压力,保持平稳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对于那些存在安全隐患的患者(疯癫症、智障、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等)要进行重点监控。

1.1.3对医护人员的管理:首先,要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通过培训使护理人员了解相关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日常操作程序(无菌消毒、静脉采血等),提高心理素质及对意外事件的处理能力。对于那些刚进入医院,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新护士,就采取“老带新”的制度,让有多年丰富实践经验的护理人员指导新护士工作,帮助新护士成长。

1.1.4对相关护理制度的管理:完善内科护理人员日常工作准则,对内科护理的相关制度进行完善,要求护理人员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使其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提高风险意识,提升自身护理水平,避免风险的发生。

1.1.5对医疗器械、环境的管理:对于治疗药物和医疗用品要进行定期检查,及时补给,确保资料设备运行正常、急救药物准备充分。同时,还要保持病房内的整洁卫生,护理人员应定期进行打扫,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降低疾病的感染率。

1.2观察指标:此次两组对比的指标有风险事件发生率、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投诉率等。

1.3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4.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P<0.05即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常规护理管理的实验组的风险事件发生例数为15例,发生概率为30%,而经过常规护理和风险管理后,对照组风险事件发生的例数为4例,发生的概率为8%;实验组中对护理服务感到满意的有38例,满意度为76%,对照组中对护理服务感到满意的有患者48例,满意度高达96%;实验组患者中进行投诉的有10例,投诉率为20%,对照组中进行投诉的有1例,投诉率为2%。以上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第3篇

对以往的工作流程进行分析,发现不足之处,并优化护理工作流程。现代管理模式中,将实施以责任护士为主的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每位护理人员需掌握5例患者的资本信息,基本护理、专科护理等,让患者在自身出现异常情况时知道寻求哪位护理人员的帮助。护理人员需与患者进行积极沟通,向患者询问有哪些护理方面需要改进,不断完善自身的护理工作。安排专人进行病房监护,密切观察重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对夜班及节假日期间的护理人员进行提早分配,明确护理人员的分工[4]。分班制中,每一班安排一名资历较深的护理人员,以便能对突发事件进行冷静处理。积极做好查房工作,一旦出现问题,需及时改正,提高工作质量。拟定科室突发事件及护理风险预案制定安全管理制度,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如在就诊过程中,发生地震、火灾等灾害时,如何制定最佳逃离方案。当患者出现跌倒、窒息、大出血等情况时,如何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急救。科室做好相关的准备措施,并制定输血、抗菌素、植入材料使用的相关标准,严格按照标准执行相关的护理管理。

2加强护士专科业务能力、临床思维、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头颈部肿瘤外科就诊量较大,且大多数头颈部肿瘤疾病具有病症复杂、多变等特点。若护理人员缺乏过硬的护理知识,面对此类多变的疾病时常常出现慌乱、手足无措的情况,可引发一系列的护患纠纷,严重时可出现风险事故。因此,该科室对护理人员进行专科业务能力、临床思维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培训。该科室安排资历较深的护理人员作为指导老师,向常规护理人员讲解临床上病症危急患者的护理要点,急救措施等,以保障在遇到危急情况时,可以及时对患者进行护理抢救。同时,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士长或资历较深的护理人员对年轻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进行观察,指出护理人员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帮助护理人员改正。教导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每一位患者的临床病症,寻找造成患者不适的原因,并教导患者如何进行积极有效的处理。

3加强护理风险监控,促进护理质量

持续改进该科室经常主动性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交流,对于患者或其家属的意见及建议进行公开处理,以了解家属对于该科室不满意的地方,发现护理安全隐患。每一位风险小组管理人员定期进行风险危害因素的讨论,并提出整改意见。及时进行风险事件发生总结,对于已发生的风险事件进行分析,找到风险事件诱发原因,并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预防此类相同风险事件再次发生[5]。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临床满意率、风险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投诉率等指标进行统计。

4统计方法

以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此次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2结果该院对患者的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由分析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而风险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投诉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5讨论

第4篇

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主要是按照医嘱和护理基本要求进行护理,试验组采用风险管理护理。主要有制定管理制度、护理培训、加强沟通、安全教育等。护理效果评价:在患儿病情康复后让患儿的家属对护理工作进行满意度的评价,主要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并且结合患儿病情恢复的情况综合评价护理的效果。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并且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护理总满意度93.8%,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83.3%,试验组的护理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

3讨论

引起儿内科护理风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加上儿内科护理的难度,风险管理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风险管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不仅需要护理人员提升其护理的技能,还需要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不断调整护理管理制度,从而使得护理更加安全。护理风险因素:

①患儿的自身因素:由于患儿的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疾病发作得快,患儿对于自己的感受不能很好地传达给医护人员,使得医生的确诊增加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另外,患儿的自理能力差,没有很好的医嘱遵从性,会增加护理风险,加上家属的疏忽等,非常容易发生跌伤等意外情况,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②社会因素:现阶段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属对于护理的期望值与护理人员达到的护理程度存在明显的落差,一旦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不到位,就会引起家属对于护理的极大不满,从而引发医患之间的矛盾。

③现阶段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缺少必要的监督体系,使得护理人员的工作存在着随意性,在病例记录时出现错误等,为医患纠纷留下了隐患。

第5篇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13年1月-2014年8月儿科住院的患儿82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460例,女360例,年龄2~14岁,平均年龄5.6岁。同时收集我院2012年3-12月住院患儿79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50例,女340例,年龄2~14岁,平均5.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方法:对照组进行一般的护理。观察组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规范护理记录、护理文书的书写,制定护理风险管理干预措施,对患儿进行护理干预,干预措施内容:把全科护理人员均作为风险管理对象,并对风险事件进行界定,将管路脱落、压疮、护理意外、护理给药错误等均视为风险事件,对发生风险事件的人员立即进行通报批评,并与绩效挂钩,定时召开护理会议,针对出现的风险事件进行总结和分析,防范类似事件发生。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三基三严”培训,组织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考核和护理业务查房。完善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工作中做好“三查七对”,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树立工作责任心,完善工作流程。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患者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共发生不良事件3例,不良事件发生率0.36%,其中给药错误1例,管路脱落1例,意外伤害1例,患者满意771例,满意度94.0%;对照组共发生不良事件10例,不良事件发生率1.27%,其中给药错误3例,管路脱落2例,压疮2例,意外伤害3例,患者满意677例,满意度8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用药安全,正确执行医嘱;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儿家属的沟通与协调,保证每项操作规范执行,认真完成巡视并做好记录,避免不必要的错误。规范护理记录,保证记录信息的完成、准确,以动态反映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因此,应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记录重要性的认识,遵循护理记录科学性、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的原则,规范认真地进行护理书写,突出专科特点。加强护理文书的绩效考核制度,科室护士长负责每周不定期检查本科室护理人员的护理文书书写情况,科室质控组每周检查1次护理文书,检查结果纳入绩效考核,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整改,提高护理人员的文书书写质量。应提高护理人员对风险事件的识别,护士长应对护理工作者可能存在的各项风险隐患采取前期控制管理,及时更新、细化操作流程,以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患儿安全。管理者对于护理风险事件管理是一个持续的发现、教育和干预的过程[2]。风险的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前提:风险管理就是在风险事件发生前提前预测并采取预防手段,只有早期识别和评估护理风险,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才能防患于未然。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我们总结出,护理工作中会出现对患者评估不全面,遗漏有价值的护理资料,或患儿住院期间走失、坠床、误吸与窒息等,针对上述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前采取预防措施,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优质护理服务是风险管理的重要途径:护理风险管理贯穿于护理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不断健全护理管理机制,不断优化护理服务质量,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为患者提供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3],提高患儿及家属满意度。预防风险事件的有效管理方法是提高评估和沟通技巧:研究表明,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教育、风险管理及沟通技巧培训,能够显著提高医务人员对评估和沟通的重视度,增强风险管理认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本组资料结果显示,观察组共发生不良事件3例,不良事件发生率0.36%,其中给药错误1例,管路脱落1例,意外伤害1例,患者满意771例,满意度94.0%;对照组共发生不良事件10例,不良事件发生率1.27%,其中给药错误3例,管路脱落2例,压疮2例,意外伤害3例,患者满意677例,满意度为8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第6篇

参与本次调研的昌化人民医院和於潜人民医院均位于浙西山区,2012年通过浙江省二级乙等医院评审,分别有内科、外科、妇产科病区和急诊、手术供应室共6个护理单元。护理单元与设备科之间无电子信息平台,并且因人员理念等原因,在设备使用管理中就存在较多问题。因此护理单元设备风险管理要借鉴上级医院的先进管理理念,但在管理模式不可生搬硬套,需要因地制宜,持续改进是关键。通过2011年8月—2014年8月共3年的联合探索,2家医院完善了医院设备管理制度,设备科根据临床需求采购护理设备,避免了浪费和重复采购。定期维护保养,设备故障明显降低。通过改进工作流程,增加了设备技术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自豪感,绩效有据可查。同时提高了医护及设备技术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预见、防范能力;医护同时培训,不仅降低了设备临床使用风险,更密切了医护关系,更有利于患者管理。设备培训纳入在职继续教育,进一步优化了护士知识结构,提升了护理安全性。自护理单元加强设备管理以来,未发生设备故障引起的医疗纠纷,吸引和留住更多的患者在本地医院,2011年平均病床使用率95.7%,2012—2013年平均床位使用率为106.5%。与改进后相比,改进前因设备故障引发的各类事件比改进后高2.81倍;设备管理改进后故障引起的事件发生概率下降了64.5%。可见设备风险管理对策行之有效。同时提高了医护及设备技术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预见、防范能力,设备意外事件漏报率下降85.0%,提升了护理安全性。改进前2家医院由设备引起的医疗纠纷发生了3起,赔款数额近百万,改进后未发生设备故障引起的医疗纠纷。由此可见,护理单元做好因地制宜的设备管理,可以为医院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设备风险管理中还有很多环节需要继续完善和提高。如设备管理和技术人才培养问题。2家医院设备管理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专业人员奇缺,业务水平低下等现象,导致众多设备报废、维修时间长、修好率低、维修成本高的现象发生。在实践过程中,还发现各相关科室的协调仍需加强,护理是医疗重要组成部分,医生的设备管理理念需要进一步更新等。

2调研方法

2011年8—10月对2家医院做了设备仪器数量和使用情况及护士、设备技术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和存在问题的调查统计,2011年11—12月制作鱼骨分析图,寻找问题环节,制定对策;2012年1—12月应用PDCA思维模式不断改进,包括多形式培训、使用维修三联单等;2013年1月—2014年8月每季度进行总结,找出具体操作中反复的问题,持续改进。

3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规章制度不健全

管理者普遍重视人员的管理,轻视对物的管理,医疗器械安全性和应用质量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被忽视,更导致防范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如未认真履行设备相关的计量检定及年检检定按期确认,可能存在设备未定期进行计量检定或超年限使用。而现在患者自身保护意识增强,对一些设备上的计量合格证、检定合格年限等标记相当重视,从而容易引起医疗纠纷。

3.2医务人员设备风险意识薄弱

护士长在平时的护理质量考核中,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理论及操作技术抽查多,而对设备使用的相关知识抽查少,导致护理人员在这方面的知识缺乏和意识淡薄。如大多数护理人员对设备保养和维护意识淡薄。保养和维护不当,导致设备性能退化、故障或损坏,设备带病工作是风险的又一大来源,既伤害了患者,也影响了医院的效益和形象。更有一些医生对于设备风险缺乏整体意识,认为仪器使用管理是护士的责任,于己无关,对仪器性能不学习了解。这种思想不仅影响了医护之间的关系,还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和指令。

3.3设备科被动工作

护理单元有故障报告才予以维修,定期检查流于形式,软件资料不完整,一旦发生投诉纠纷,无据可依。

4设备风险管理的对策

4.1健全规章制度

4.1.1建立人员培训、考核和认证制度和采购制度,建立岗前培训和操作上岗制度,推行器械使用前检查制度。这种院内的“用前检查”和使用培训及操作上岗制度的逐步实行和推广,有助于器械应用质量的提高,降低风险。

4.1.2对设备使用质量控制所涉及的人员、使用规范,设备科和护理单元共同制作操作规程、使用指南及手册。严格定期进行计量检定和预防性维护。及时张贴鉴定合格标记,对破损的标记及时补贴,对检定即将到期的设备及时与相关部门联系,重新检定,合格者换贴新标记,确保医疗设备的完好可靠性。

4.2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4.2.1加强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培训。护理部每年不定期组织护士长风险管理学习,特别是对新上岗的护士长。要求护士长具有分析设备临床使用的风险认知能力,并对护士进行培训。护理单元将设备使用的相关知识纳入科室的业务培训计划中,对科室一些高新技术的设备,指定专人进行重点培训,让其在临床上发挥骨干和业务指导作用;对科室现有的设备及急救设备进行全员培训,达到人人过关,要求熟练操作,能正确维护和使用,并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抽查和考核,以了解护理人员的掌握程度。

4.2.2对护理单元的所有设备仪器进行分类,编号,在应用前进行全面的风险因素评估,查找可能发问题的环节,制订有针对性的护理防范措施。

4.2.3一些设备仪器为英文界面或者英文说明,因多数医务人员英语能力薄弱,所以这一类设备要确定能否调试成中文界面,不能调试的使用前制作中文说明,悬挂于设备旁以作提示。简单的英文提示要强化记忆。

4.2.4对科室重要设备(如呼吸机)、新进的设备,在医疗设备安装调试完成后,要求本院的医护人员一起参加厂家的培训,待其熟练操作,掌握全部功能后才能验收。

4.2.5将设备仪器使用故障纳入护理意外事件,由当事人填写报告表,非护理设备同时报医院不良事件,科室每月进行分析改进,护理部每季度分析整改。

4.3改进护理单元与设备科各自为政的工作流程

第7篇

1.1临床资料

选取同期在我院门诊就诊的8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486例、女314例,年龄13~68(48.6±6.75)岁;肺部疾患225例,心脑血管疾患205例,消化系统疾患182例,泌尿系疾患86例,口腔疾患40例,皮肤疾患62例;初诊536例,复诊264例。

1.2方法

1.2.1门诊护理风险评估

评估潜在的护理风险因素,包括:①护士自身问题:技术操作往往是纠纷的主要原因,以及护士的服务态度、沟通技巧等。②医院环境问题:医院门诊是患者流动量最大的地方,但存在护理人员分配少、病种繁杂等问题。门诊噪音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若人体长期处在90dB的环境中,会导致交感神经亢奋,容易造成烦躁、血压升高等现象。③管理制度问题:门诊管理流程不完善,对管理制度的落实难于到位等,均导致护理工作的滞后性。

1.2.2结合评估采用相应风险防范

①门诊制度改革与完善:a.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做到有组织、有计划、责任明确,其中风险管理组长由门诊护士长担任,门诊护士为成员。门诊护士需负责收集日常工作中潜在的护理风险,及时做好记录和上报组长,组长再制定出相应的避免措施。在门诊护理中,各类护理人员应明确相应责任,做好本职工作。b.通过定期医疗法律知识授课,培养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从而提高对护理风险的警觉性。c.门诊护理人员应进行专门的培训,按不同学历及资历选择相应的授课内容,通过提升护理人员业务能力及技能水平,才能更好避免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②提升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以人性化服务为理念,强化全方面服务。护士作为接触患者次数最多的工作人员,其服务态度往往决定患者对医疗工作的认可度。护理人员不仅要有熟练的操作技术,还应耐心、细心地与患者沟通,接受患者反映的意见。应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心理学,以便能更好地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可避免患者产生畸形心理,发生不良事件;让其能正确面对疾病和积极接受治疗,护患关系的融洽能大幅度地减少医疗风险。③改善门诊环境及服务:a.在门诊工作中,需增加足够的护理人员,对初诊患者尽可能做到全程导诊服务,及时解决患者就医疑问。b.开设门诊保健知识课堂,每周六11:00由各科室医生或护士长轮流讲授常见病的治疗及护理;在门诊大厅备齐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及健康宣教资料供候诊者参阅。c.保证门诊环境舒适,在醒目位置放置相关指示牌及门诊看病流程牌,避免就诊者秩序混乱。d.对急、危、重患者需进行全程跟踪护理,在紧急情况下立即送急诊科进行治疗。e.成立专门的肠道及发热门诊,对高度怀疑传染病患者提供特殊通道,避免传染源院内传播。f.添加便民服务台,在门诊大厅提供患者行李储存点、免费开水及一次性杯子等;提供有需要患者免费轮椅和平车等,通过完善各种人性化服务,让患者感受门诊温馨的服务。

1.3观察指标

与2012年6~12月未实施风险管理时的800例门诊患者进行比较。登记实施风险管理后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在患者就诊结束后,请患者填写满意调查单,包括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三类。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讨论

第8篇

1.1观察指标

对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患者进行手术风险发生率分析比较。并对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将满意度分为3种指标: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

1.2统计方法

通过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对照组(190例)的手术风险率为3.75%,60例非常满意,74例满意,护理满意度为70.1%;实验组(190例)的手术风险率为0.91%,99例非常满意,87例满意,护理满意度高达97.9%。两组统计结果发现,实验组的手术风险发生率降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上升,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风险管理是对工作人员、患者、家属可能造成伤害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评估、识别、预防,并采取正确的防范措施,以控制风险的发展状态,避免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也可以维护医院的形象与利益。因手术室内的患者一般都是病情较重或需要紧急抢救的患者,部分患者伴随意识障碍、呕吐、抽搐等特殊症状,其手术风险发生率较高,风险可导致患者生命危险甚至死亡,因此,应该采用风险管理的方式将手术风险降至最低,以提高患者满意度与手术成功率。当前,该院手术室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一般采取严格的查对制度,手术配合满意度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该院实行风险护理管理的体会为:

①提高护士自身技能与素质,加强手术室各级别护士的培训,尤其对新入职的手术室护士的培训。提高手术室护士防范风险的能力,并加强风险法制意识及制度的培训。熟练掌握操作中锐器、特殊感染病人的处置原则,重视有害的化学、物理因子与消毒剂的使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对手术室环境、手术设备的术前评估,根据病人病情、手术方式及手术医师的习惯等因素熟练的配合手术,及时消除潜在的风险因素,确保手术安全、顺利的进行。

②巩固制度建设,严格执行手前、术中、术后的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术中用药及仪器使用情况,用药完毕保留空药瓶,术后与医生再次查对,对口头遗嘱应重复核对后执行。输血应严格执行双人查对,并严密监测输血反应的发生。抢救用药的空药瓶集中放置,术后仔细核对登记。术中留取的患者标本不可擅自丢弃,应应交给主治医生处理。毒麻药专柜上锁、专人登记。重要仪器应责任到人保管,及时、认真填写护理文书。

第9篇

1.1方法

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心血管内科的常规护理。常规护理的内容包括:协助患者进行各种检查,满足其合理的需求,配合医生进行治疗等。为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风险管理。进行风险管理的方法是:

1.1.1进行风险评估

1.1.1.1对患者自身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心血管疾病病情复杂、病程进展较快,可直接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群,常伴有多脏器的慢性疾病,在对其进行治疗时,可能会引起其他器官功能减退。同时,这些患者的自身保护意识不强,易发生跌倒、烫伤、坠床等风险事件,且大部分患者自身未能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容易因用力排便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因长期卧床引起压疮等。

1.1.1.2对用药风险因素的评估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的病情较复杂,经常要使用降压药、抗凝药、强心药等多种药物,护理人员在为患者用药的过程中若未能按照医嘱用药,或用药配伍不当,或忽视患者其他合并症及个人体质的差异,易引起患者不适或加重药物的毒副作用。另外,漏发、错发口服药、遗漏静脉用药、给药时间不当、给药剂量不当、静脉滴注速度过快等均是常见的用药风险因素。

1.1.1.3对仪器及操作风险因素的评估心血管内科患者经常会使用心电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等设备。若仪器保养不到位,抢救时仪器发生故障,会影响患者预后的质量。护理人员操作仪器不熟练,也会引发护理风险事件。

1.1.1.4对护理管理风险因素的评估心血管内科疾病病种较多,病情较复杂,且易合并多种并发症,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若护理人员专业知识薄弱,工作经验不足,风险意识较差,盲目地执行医嘱,对患者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评估得不够准确,对突况的应急处理能力不足,会延误患者治疗的时机,影响患者预后的质量。

1.1.2进行护理风险管理

1.1.2.1组建风险管理小组由心血管内科护士长和高级护理人员组成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完善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要求小组成员按制度办事,并根据心血管内科疾病的特点,遵循先预防、后治疗的原则,制定人性化护理风险管理预案。在患者入院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合并症、生活自理能力等评估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参照护理预案做好有预见性、有目的性的护理风险管理工作。同时加强护理人员进行日常监护及急救的能力,规范应急护理流程,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2]。出现护理风险事件后,需由护士长和责任护理人员详细登记所发生的事件及预后,并由风险护理管理小组针对该事件进行归纳性的反思,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建议及措施,规避类似事件的发生。

1.1.2.2避免患者因自身因素发生风险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的病房环境,如在病床上安装护栏,防止其坠床,在走廊上设置栏杆扶手,并保持地面干燥,防止其摔伤。对患者及其家属宣传预防风险事件的知识,提高患者主动规避风险因素的意识,并指导其做好相关的防护工作,如患者在便秘时,叮嘱其切勿用力排便,可遵医嘱为其使用缓泻剂,防止其因用力排便诱发心血管事件。

1.1.2.3加强用药管理护理人员应熟悉不同药物的药理、药物的毒副作用及给药途径,合理地进行药物配伍,在配药前查看配伍禁忌表,登记可能出现配伍禁忌的药物。药物应现用现配,并在用药前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一注意”的制度,分别在用药前、用药过程中、用药后查对给药剂量、给药途径、患者有无药物不良反应、输液滴速等。必要时使用输液泵、静推泵为患者用药。叮嘱患者在自行使用药物时不可擅自增减药物剂量或改服其他药物等,在出现不适感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3]。

1.1.2.4加强仪器管理,提高操作技能护理人员需定期对治疗仪器进行保养和维修,保障仪器能正常运转,充分发挥治疗仪器的功能。医院要注重提高护理人员操作医疗仪器的技能,定期进行仪器操作培训及考核,避免因仪器操作不当而延误临床治疗和抢救工作。

1.1.2.5改善护理管理方法医院可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考核,组织其学习有关新药物、新仪器的知识及使用、操作的方法。同时还要注意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观念和防范意识,掌握患者发病的症状、体征、近期治疗及用药的情况,动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心肺功能,重点观察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的患者,全面掌握并评估患者病情的进展,消除潜在的风险因素。护理人员应按照护理风险管理预案进行护理工作,规范护理服务的流程。医院还要培训护理人员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保障每位护理人员都能够独立应对各种护理风险事件,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抢救、治疗时机,改善其预后。

1.1.2.6妥善处理不良的护理事件一旦发生护理风险事件,护理人员应及时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取得他们的谅解,并说服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无惩罚性地鼓励护理人员积极上报护理风险事件,以便风险管理小组能够及时分析出现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整改护理模式,改善护理流程。

1.2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情况,并使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评定表调查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护理后,观察组中有2例患者发生了护理风险事件,占本组患者的1.3%,其中有1例患者跌倒,有1例患者出现了压疮。对照组中有15例患者发生了风险事件,占本组患者的9.4%,其中有2例患者跌倒,有3例患者出现了压疮,有7例患者接受的护理服务操作不到位,有3例患者接受的急救处理不当。观察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有153例患者对护理服务表示满意,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5.6%,对照组中有140例患者对护理服务表示满意,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87.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