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33:1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金融专业硕士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专业型硕士及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发展情况
长期以来,我国硕士教育主要是培养从事教学科研的学术型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对应用型研究生的需求正在大幅增加。为积极主动适应这种变化,2009年起,教育部开始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下发《通知》中明确规定:“已下达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基础上,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5万名,主要用于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2010年至今持续缩减学术型硕士招生规模,相应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招生规模,以达到缓解本科生就业压力同时实现研究生教育培养型结构重大调整的目的。
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是相对于传统学术型硕士而言的学位类型,旨在培养专业性更强、更能适应社会需求或工作岗位需要的实践型人才。与此前的非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相比,主要有以下几点区别:首先,非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招生主要面向在职人员,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则主要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其次,报考难度不同,非全日制专硕考试难度较全日制专硕要低一些;最后,毕业后所获证书不同,非全日制专硕一般只能获得学位证书而不能获得学历证书,也就是所谓的“单证硕士”,而全日制专硕学位证书和学历证书双证齐全。由此可见,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是国家教育部面对日益细化的职业分工和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迫切需求而对传统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做出的改进和调整,是如今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
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会议审议通过了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等19种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设置方案。方案中明确了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过程、学位论文等各方面要求,为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指明了方向。目前清华、北大、人大、复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都设立了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点,各校积极响应政策号召,逐步扩大专业硕士在硕士招生中所占比例,并在实践培养中不断探索,促进金融硕士培养模式逐渐成熟,金融硕士成为考生报考时炙手可热的新焦点。
二、学术型硕士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比较
下文从培养目标、招考条件、考试内容、学制、学习费用、课程设置、导师配备、学位论文要求、读博要求等方面对金融学术型硕士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模式进行比较:
1.培养目标
顾名思义,金融学术型硕士侧重于培养“学术型”人才,即对金融理论有深入了解并追求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创新、适合从事教学和基础性、理论性科研工作的研究生,而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则为“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充分了解金融理论与实务,系统掌握投融资管理技能、金融交易技术与操作、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价、财务分析、金融风险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很强的解决金融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门人才”,在培养时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招考条件
传统的学术型硕士招生对象为本科应届毕业生,考生需参加每年一月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招生对象与学术型硕士相同,为本科应届毕业生,招生考试于每年一月与学术型硕士入学考试一同举行。
3.考试内容
金融学术型硕士考生参加每年一月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考试科目包括数学、英语、政治、专业课综合,分值分别为150、100、100、150,其中数学、英语、政治为全国统考科目,采用全国统一试卷,专业课综合由各招生单位自主命题。
金融专业型硕士入学考试与学术型硕士入学考试一同举行,在2011年之前,考试科目与学术型硕士相同,包括数学、英语、政治、专业课综合,分值相同,其中数学、英语、政治采用与学术型硕士相同试卷,专业课综合也由各招生单位自主命题,但试卷内容与学术型硕士不同。2011年之后考试科目中数学改为经济类联考,分值仍为150分,经济类联考全国统一,其中70分数学,40分逻辑,40分写作,专业课考纲由中国人民大学统一制定,具体试卷则仍由各招生单位自主命题。总体来说,金融专业型硕士入学考试降低了对考生数学方面的要求而更加强调逻辑能力与综合写作能力,专业课命题也会侧重于考察金融实务知识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4.学制
金融学术型硕士一般学制为三年,前两年安排在校学习课程,第三年进行实习或科研项目以及毕业论文答辩,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实习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准许毕业,获准毕业后颁发学位证书与学历证书。
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学制一般为两年,第一年安排在校学习课程,第二年进行实习及毕业论文答辩,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实习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准许毕业,获准毕业后同样颁发学位证书与学历证书。
5.学习费用
学术型硕士录取为国家计划内(非定向、定向)的硕士生按国家规定享受免学费待遇。录取为国家计划外(委托培养、自筹经费)的硕士生须缴纳学费,一般为8000元/年,不同专业有所不同。对于自筹经费生、特困生等考生可通过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或者商业贷款缓解学费的压力。
全日制专业硕士从2010年开始少部分录取为国家计划内(保送)的硕士生按国家规定享受免学费待遇,大部分专业型硕士须缴纳学费,一般比学术型硕士高,根据学校不同学费有所差异,平均为30000元/年。
6.课程设置
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学硕与专硕的课程设置也有较大差异。学术型硕士的课程设置偏向理论性,目的在于拓宽和加深学生对于金融各分支领域的理解和认识,以及授予学生经济金融研究方法、学术规范等,例如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统计回归分析理论及其应用、经济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等,教学方式采取传统课堂教学居多。专硕课程设置则偏向实践与应用,所学课程大多与金融领域各职业具体相关,例如金融理论与政策、银行经营管理、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金融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资产定价与风险管理等,教学中多采取课堂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目的在于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面对金融实务问题的解决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提高学生硕士毕业后对于社会需求和岗位要求的适应能力。
7.导师配备
学术型硕士一般配备一名校内老师作为导师,指导学生学习实践及学位论文的完成。而对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除了从校内老师中选择导师外,也会吸收来自金融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或担任导师,大部分院校采用“双导师制”,即为每个专业硕士配备两名导师,一名由校内老师担任,一名由来自各金融机构的在职人士担任。
8.学位论文要求
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一般要求为理论研究、调研报告等,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范围较广,可以是理论研究、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毕业设计等,学位论文答辩形式也可多种多样。
9.读博要求
学术型硕士一般有部分报送读博名额,学生根据自身意愿和条件可以申请直博,金融专业型硕士则没有直博机会,有读博意愿只能参加统一考试经录取后入学。
三、总结
作为开设仅三年的专业,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曾经面临多方质疑,社会对于专硕的就业前景持消极态度,而在上文对金融学术型硕士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进行对比之后不难发现,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是国家教育部门为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硕士就业而对传统研究生教育进行的改进和创新,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未来方向。学术型硕士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花开并蒂”的局面一方面能够保证继续为科研及教学工作输送适合的人才,另一方面又利于改善长期存在与研究生教育的社会需求与硕士毕业生不能有效匹配的问题,双管齐下,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向更高层次迈进。
参考文献:
[1]李莹.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
[2]刘红奎.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端及改革[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6).
[3]薛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J].北京教育,2007(11).
[4]程瑶.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9).
[5]教育部.金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2010.
[6]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2009.
本文系中央财经大学“211工程”三期创新人才培养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
1.金融学硕士专业的含义
金融学硕士专业主要培养一批具有扎实金融学理论基础和金融学前沿知识,同时具有较高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培养金融学硕士具有交叉学科,如:能够综合运用金融学理论、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现代计量分析能力、计算机科学等理论,并综合运用现实经济运行体制中的法律体系、会计学知识、税收等理论解决基础理论问题,同时又具备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使培养出的金融学硕士既了解和掌握国际金融业的前沿动态,又能够密切联系中国金融业的实际情况与发展方向进行正确实践。既具备比较强的研究能力,又具备创新能力,可以适应和胜任金融管理部门的工作,同时也能适应各类金融机构和研究部门的工作。
2.金融学硕士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所占比重较低
商科院校金融学硕士专业的设置应适应我国金融发展的需要。目前,在课程设置方面,公共基础课仍占较大比重,这说明公共基础课仍是金融学硕士专业教学的重点部分。金融学硕士专业的专业课程与实践类课程比例占全部课程的20%左右,金融学硕士专业课所占比重较低,使得金融学硕士专业的学生掌握金融学硕士专业知识的比例偏低,对于金融学硕士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利。同时,金融学硕士专业中有一部分跨学科的学生,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发现学生基础薄弱,无法进行拔高,从而使研究生课程的学习程度与本科生课程趋同。导致一些金融学硕士专业课程深度不够,与本科生课程拉不开档次,教学内容反映不了学科前沿,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在金融学硕士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不仅要注重金融学硕士专业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且要突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交叉性,同时注重启发性。
2.2 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
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在很多专业中均表现明显,但在金融学硕士专业上表现得较为严重。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使得很多学生动手能力较差,有些课程是金融学硕士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金融学硕士专业的核心课程,但实际上金融学硕士专业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却很严重。当前金融学硕士专业教育应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这也是导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认可程度大打折扣的原因之一。同时,金融学硕士专业建设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金融学硕士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是衡量金融学硕士专业建设质量与水平的前提基础。
2.3 教师教学与科研的矛盾
目前高校的评职形式与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评职大多数看科研水平,使得许多教师为了评职称而进行大量的科研活动,或多或少轻视了教学工作。虽然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对该学科的理论研究,但是搞科研活动所用的时间多,自然用于教学的时间就会减少。教师投入于课堂教学获得的回报,远远低于进行科研活动获得的回报,因为科研活动与职称评定直接挂钩,使得部分教师对于科研活动过于重视,导致教学这部分有所欠缺。
2.4 开设数学类课程较少
金融学硕士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数值计算、数学建模、数据分析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应该体现在金融学硕士专业开设的一些数学课上,如:随机过程、时间序列分析、运筹学、微分方程、经济数学模型、计算机软件、金融实证分析等课程。但目前来看,这些课程开设得很少,只开设了其中的几门课程。使得学生具有的数值计算、数学建模、数据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
3.改善金融学硕士专业建设的建议
3.1 加强金融学硕士专业的课程建设
目前,金融学硕士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金融实践领域对专业人才知识与素质的真正需求,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并能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增加团队学习、进行案例分析、模拟训练等多种方法。金融学硕士专业课程建设的当务之急是教师根据金融业发展前沿及时掌握和更新教学内容,在原有金融理论的基础上,增加前沿的符合金融学硕士专业并有助于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内容,同时要增加一些本专业的专业课程,使学生们能够全面掌握金融学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来源于基础课程内容的延伸,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教学,也可在实验室等地进行,真正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可以加深以及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不断地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来解决金融现实问题的能力。增加实验课和实训环节,提高学生分析应用能力。实习环节是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关键一环,教师在完成相应的理论课讲解后,通过让学生实习来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发挥出自身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3.3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金融硕士专业教师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来自金融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可作为引进人才的一个标准,来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学校层面要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使教师积极参与并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努力钻研业务,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高起点。
3.4 加强专业特色化建设
【关键词】金融专业学位硕士 人才培养 课程设置模式
一、引言
课程设置是指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以往,人们把“课程设置”仅仅理解为学科课程的开设,这是不够全面的。课程设置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的设立,及其在各年级的安排顺序和学时分配,并简要规定各类各科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它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当代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教学,而课程设置又是教学一个不可或缺的成分,因此,合理合规的课程设置对于提升研究生整体能力来说意义重大。
在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教指委”)的指导下,从2011年开始,全国高校掀起了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收热潮。为了区别于侧重理论和研究的学术型学位,实现学生金融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的较好融合,培养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层次金融专业人才,此类高校设置了金融硕士专业研究生的相关课程。几年来,金融专硕的课程设置在不断摸索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多方调查之后,我们发现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改善,比如金融专硕课程设置学术化的倾向,对实践性、应用性重视不够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会影响到我国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在深入了解当前有关课程设置的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查开设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的高校,并发现目前金融专硕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在已有体系基础上提出一套更加完善的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新模式,这对于充分发挥课程在金融人才培养的有效作用来说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金融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体系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借鉴国外经验进一步研究我国专业型硕士的教育问题。如:丁笑炯(2011)通过研究发达国家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现状,给我国专业型研究生教育提供良好的借鉴。第二,探讨专业学位硕士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问题。高明国(2011)提出调整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在教学体系中引入职业领域的要求。魏剑锋(2014)指出由于体制和历史等原因,校企合作渠道单一,或合作缺乏稳定性,是产学研难以有机结合,难以发挥人才培养的作用。周艳荣(2015)提出专业硕士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面临一些困难,实践基地缺乏导致金融专硕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第三,探索课程体系建设的问题。如:贺强、李俊峰(2012)对我国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体系和金融学学术性学位研究生课程O置体系进行比较,指出了专硕课程设置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应多采取课堂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等等。周春喜(2014)提出应优化课程体系,增加专业技术课程的比重。周艳荣(2015)提出多数金融专硕培养单位在课程设置中,理论性课程所占比例过高,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程比例较少,没有凸显出金融专硕培养特色,达不到高层次复合型金融高级人才的培养目标。
国外学者针对这一问题也有一些研究。例如Milton,Constance L(2003)对研究生课程设置进行了探讨。Sven Junghagen(2005)提出推进校企合作,根据市场变化适当调整课程设置,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Joy Gaston Gayles,Bridget T.Kelly(2007)专门研究了课程设置的多样性对学生能力的促进作用等等。
以上国内外研究成果对于我们加深对金融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体系问题的认识有着较大帮助,这些研究大都集中在核心课程、选修课程、方向课程的配比和学分设置方面,很少涉及课程设置其他方面(如校外课程设置、校内课程设置的其他方面等),而且关于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体系的具体研究比较缺乏。
三、当前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的研究样本为华东地区可授予全日制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的高校(以南京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华东地区非211、985高校为主),通过查阅高校中课程设置情况相关资料,并实地调研这些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而对华东地区金融学专业型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一般来说,课程设置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设置和校外课程设置两个方面,因此,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校内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校内课程设置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课程选择的自主性和课程的质量等方面,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课程体系的建设不合理。首先,多数金融专硕培养单位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借鉴参考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学术化倾向严重,缺乏与金融业界对金融人才需求的有效沟通。通过比较多个学校的金融硕士专业学位以及金融学学术型学位的课程,我们发现两种学位的大部分的课程内容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核心课程设置上具有一致性是必然的,但是其他课程的设置也没有将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注重实际能力的特点凸显出来,而且理论性课程所占比例过高,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程比例较少,没有凸显出金融专硕培养特色,达不到高层次复合型金融高级人才的培养目标。部分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实施教学,缺乏足够的案例教学和小组讨论。其次,一些关联性较高的专业课程在设置方面有些冗余,内容重叠。通过调查,不少学生反映,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核心课程中分别开设了财务报表分析和公司金融两门课程,但是由于任课老师的不同、参考书目的差异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导致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内容缺失、讲解不到位,而有些内容又重复多遍,造成资源浪费,降低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第二,课程选择方面,学分制的弊端和课程设置固化削弱了研究生在课程方面的自主选择权。在多数金融专硕培养单位中,学校研究生处决定了研究生的大部分课程,学生对于课程的自主选择权较小。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专业课程设置与学分制挂钩的机制大大制约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金融教指委对专业课程的详细规定有利于实现学生金融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的较好融合,培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较强实践能力。但是,在具体的执行中,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都与学分制挂钩。比如,浙江财经大学就规定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所修的课程学分不低于41分,其中,核心课不低于18学分,专业方向课不低于13学分,选修课不低于10学分。我校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方案中,核心课程修满共计18学分,专业方向课修满共计13学分,选修课修满共计14学分,据此可得,培养方案中除了选修课有一定选择余地外,其他课程都由学校事先设定。
其次,专业选修课程设置的相对固化制约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根据金融教指委的指导,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该至少学习掌握以下12门选修课程中的8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这12门选修课程分别是:固定收益证券、私募股权投资、金融服务营销、金融法、行为金融学、金融史、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案例、企业并购与重组案例、金融危机管理案例、财富管理、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金融企业战略管理。并在这个基础上鼓励各高校根据所在地区人才需求与自身特色相应的增加选修课。但是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各培养单位与原指导性意见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各高校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不一定会全部开齐12门课程,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所开课程不足12门。二是,各校针对金融硕士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所开设的课程不一样,学生可供选择的范围也不尽相同。例如,有的学校出于对师资力量和金融硕士专业各方向研究特点的考虑,只开设了10门选修课,缺少行为金融学、金融史。同时,学校又根据各方向的特征对这10门选修课进行分类,每个方向的选修课只有7门,这使得学生在课程选择上缺少一定的灵活性,比如说,固定收益证券这门课只针对资本市场运营和证券投资方向的学生开放,并计入其总学分,其他方向选择不计入总学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生选课的积极性,限制了选课的自主性。
第三,n程质量方面,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教学内容上,理论和实务脱节严重。目前,课堂教学指定的教材和参考资料的学术化倾向严重,缺乏金融学前瞻性、理论前沿性、实践应用性和启发性。这就导致很多教师侧重理论教学,较少涉及实际运用方面。教学方式上,沿袭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而对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涉及比例较少,缺乏互动性和可操纵性,没有凸显出金融专硕培养特色。考核方式上,沿袭了传统的考核方式,即以传统的期末考试、日常出勤率及平时上课情况为主导,缺少对专业硕士针对性的考核方法。由于很多课程都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老师不好衡量学生日常出勤率和平时上课情况,而且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不利于督促学生对课程的掌握。因此,在建设课程体系时,应该充分重视考核方式的灵活化和多样化,这样有助于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
第四,课时设置效用有待提高。课时设置效用指的是每门课课程的课时实际对学生能力提高的作用。金融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中,公共核心课程(如:英语、马克思等)和专业选修课的课时占比较大,专业核心课程的课时占比较小,专业核心课的课时少,因此专业核心课的授课老师无法全面系统的讲解该课程的知识体系,导致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尤其是一些跨专业的学生无法系统的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
(二)校外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校外课程设置的问题主要在实习的落实上得以体现,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和巩固所学专业知识的一项重要环节,是培养我们能力和技能的一个重要手段。具体来说校外设置中的问题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实习企业选择的随意性、实习过程的非专业性、实习考核方式的单一性以及相应监督的缺失。
第一,学生在选择实习单位时比较随意,缺少金融专业的针对性。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该突出金融实践导向,加强专业实践教学,根据相关规定,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在金融机构、金融监管机构、金融行业协会等金融相关岗位接受职业训练,并且实习时间不少于3个月,通过熟悉相应的业务技能,初步培养接受实践活动信息的一般能力,加深对已学学科基础课的理解,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但是,在实际中,有些学生在选择实习单位的时候都有一定随意性,没有结合专业来进行慎重考虑,而且调查结果显示,很多研究生的实习期仅有一个月左右,这显然达不到实习的目的。
第二,实习内容缺乏业务指导性。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和巩固所学专业知识的一项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能力和技能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在具体实习的过程中,实习内容基本限于打杂跑腿,学生很难接触到相关专业方向的核心业务,只能了解到金融业务的皮毛,无法深入了解相关的金融业务,不能较好的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第三,缺少实际有效的实习考核机制。实习审核是衡量学生实习效果的重要环节,建立有效的实习审核机制有利于提高学生实习的效率,切实达到实习的目的。目前的考察方式大多局限于填写考察表、上交小论文等,对实际问题的探究不够深入。而且,实习指导老师与学生利益相关性不大,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探究学生的实习效果,缺乏有效的监督。
四、对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建议
在分析了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本文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一)校内课程的设置方面
第一,依托金融教指委的指导意见,合理安排课程内容。首先,为了区别于侧重理论和研究的学术型学位,实现学生金融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的较好融合,应该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内容实践性、应用性的特点。如:适当增加案例教学课程,案例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工具,将系统的金融理论与金融实践案例相结合,通过收集国内外典型金融案例及视频资料,强调提供一些具有特点的故事、独特的故事、全新的故事,教学时将案例资料按照案情――设问――解决的形式穿插于课堂讲授内容中;多开展与专业相关的模拟课程,通过创设与金融实际工作部门以及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进行模拟训练,把金融理论知识的学习、思维的训练、技能的提高等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深化金融理论的学习与实践技能的提高。其次,对关联度高的课程进行适度整合,优化课程结构。比如,财务报表分析和公司金融的整合,财务报表分析是公司金融中重要组成部分,把财务报表分析纳入到公司金融课程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对这一课程的掌握程度。
第二,从课程设置和学分制两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权。首先,处理好学分制和课程设置的关系。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兴趣来选课,在最低学分的基础上多修学分,学校学院并予以适当奖励,比如:奖学金推优加分,就业优先推荐等等。其次,有选择的增开特色选修课。结合各培养单位办学特色、地区优势以及金融前沿形势,鼓励培养单位从自身已形成的人才培养特色和积累的优势学科实际出发,有选择的增开特色课程,促进学生把握本专业发展趋势。同时,放开学生选课的专业方向限制,在保证达到本方向课程选择要求时,可自主选择其他方向课程并计入总学分。
第三,丰富教学方式,完善课程考核机制,保证课程质量,可采取如下措施: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运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专题讲座、模拟训练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金融实验室模拟系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课程考试不仅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全日制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的性质,可以推行“课堂讨论+课程论文+口试”、“课堂作业+笔试”、“平时作业+笔试”、“小作业+大作业”、“模拟训练+模拟考试”、“实践考核+课题设计”、“课程论文+小组答辩”等多种考试方式。特别是在一些金融应用软件课程的考核上,应当注重考察学生能否用该软件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单单考核相关概念。
第四,调整核心课与选修课的课时设置,提高课时设置效用。增加专业核心课程的课时,适当减少一些专业选修课的课时。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跨专业的,他们的金融基础相对薄弱,适当增加专业核心课程的比例有助于研究生搭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系统性认识。同时,有些专业选修课课时可以缩短,多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g完成相关的练习和实践,加深对这一课程的了解。比如,案例分析课可以把学生课下准备相关材料、课下思考和课堂讨论结合起来,这样就大大节省了上课的时间。
(二)校外课程的设置方面
第一,完善校内外导师共同负责学生实习选择的机制,督促学生选择恰当的实习单位。鼓励学生自发寻找与专业方向和职业规划一致的实习单位,确定实习意向后,征求校内外导师意见。专业方向不突出的,校内外导师及时劝阻,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给学生推荐相关的实习岗位。
第二,校企联合,建立联合培养基地,推行产学研联动。加强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项目合作等机制提高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责任感,形成多层次、有序化的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合作教育实践平台,切实提高学生社会实践的效率。
第三,建立健全实习考察机制,提高实习质量。完善实习考核的方式,除了实习考核表外,鼓励学生完成具有一定实践意义的成果,如实践性的论文以及实用的新方法、新方案等等。
参考文献
[1]杨明全,时花玲,王艳玲.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0,07:57-61.
[2]李海生,范国睿.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07:59-63.
[3]吴晓求.关于发展我国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若干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01:48-51.
[4]魏剑锋.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中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4(2):1-3.
[5]周艳荣.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5,02:121-123.
[6]林立洪,刘刚.校企协同模式下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5,01:67-70.
[7]巩东辉,李雅丽,赵秀娟,司万同,李春霞.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改革的一点思考[J].科技视界,2016,27:287.
[8]Milton,Constance L.A Graduate Curriculum Guided by Human Becoming:Journeying with the Possible[J].Nursing Science Quarterly,2003:214-218.
[9]Joy Gaston Gayles,Bridget T.Kelly.Experiences with Diversity in the Curriculum:Implications for Graduate Programs and Student Affairs Practice[J]. NASPA Journal,2007(1):19-25.
金融硕士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要求金融硕士以金融理论为基础,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卓越能力是金融专业硕士最核心的目标。金融硕士应该突出实践性的特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实践性与学术性相结合。金融硕士教育必须保证必要的理论知识。金融硕士跨专业的考生比例较大,更要把关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合理的课程体系、学习现代金融学知识体系和理论范式,掌握金融最前沿的知识理论。为实践做好准备,也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分析、解决我国金融实际出现的问题,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办学标准与培养单位特色的关系
统一的质量标准是金融硕士发展的必要条件。2011年3月18日全国金融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通过《全日制金融硕士(MF)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是规范金融硕士教育的最高文件及标准。其中对培养目标、招生对象与入学考试、学习方式与年限、培养方式、培养工作学位授予进行了规定。但是这个办学标准过于笼统、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进行调整。金融硕士教育标准既要体现质量规格,又要体现培养特色。在教育指导委员会办学标准的规定下,各个培养单位根据自身发展金融的基础、地方经济特色培养金融硕士。培养金融硕士最终要经受市场检验。金融硕士培养也是为地方输送合格的金融人才。既要在一定的办学标准下办学,也要突出各个培养单位的特点,两者有机结合。
三、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之间的关系
多数未在银行、证劵等金融机构工作过,对于实践环节不够重视且缺乏指导方法与实践经验。经过多年的培养金融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培养方法,校内导师未能及时转换身份。金融专业学位双导师作用的发挥,需要校内导师及校外导师通力合作,密切配合,一方面,负责金融理论、基本经济理论知识的传授,另一方负责金融实践的培养及前沿理论的传授。校外导师必须加强沟通,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指导为辅。在校外导师的沟通中,由于责任大及校外导师的工作性质,校内导师需主动。才能形成优势互补,发挥双导师制的优势。双方必须明确责任,通力合作。金融专业学位校外导师往往是银行机构、证劵公司、金融集团高管,他们做导师的目的是不是为了得到金钱的回报,而是为了回报社会、把自己的知识与经验,教给学生。学校提供的金钱激励往往起不到激励作用。需要提高校外导师的社会责任感,邀请校外导师做学术讲座,把自己的成功经验传授给金融硕士。
四、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的关系
课堂讲授法是人类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之一,是教师最长用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以教师预备好的案例为线索,学生通过个人自学、小组讨论、班级讨论,分析研究案例及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从MBA教育中发展并广泛地应用于各级各类教育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金融硕士教育采用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方式,教学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企业家和监管部门的人员开设讲座或承担部分课程。[3]
五、金融专业学位与金融类职业考试的关系
1、专业型金融硕士:
考研初试:101思想政治理论、204英语二、396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431金融学综合;
2、学术型金融硕士:
考研初试: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或203日语、303数学三、806宏、微观经济学。
浙江大学法学专业公司与金融法方向(同等学力)
申请硕士学位课程 招生简章
经济的全球化,使得金融业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上升,也使公司与金融法成为各国法律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金融业是一个以规则运行为特征的特殊产业。实践证明,经过高素质法律训练的人尤其适应该行业的竞争与生存,因此,法律人往往会从事该行业工作,已经具备其他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员,如实现与法律专业知识的复合,成为复合型高端人才,则优势凸显。具备传统法律知识的人员,对于专业很强的公司与金融法律也有知识转型、更新和提升的需要。
浙江大学法学院为应对这种社会需求,特开设公司与金融法硕士课程班,综合浙江大学法学院和国内高校、研究机构及金融管理实务部门的优质资源,为学员提供硕士层面前沿热点国内外公司与金融法律知识,使学员的公司与金融法理论和实务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
【课程对象】
公司、证券、银行、保险、信托、期货、担保、贷款公司等相关行业人员;公安、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及仲裁委等公司与金融法律从业者;政府金融办、人民银行等“一行三会”监管官员。
专业背景不限,免试入学。
【课程设置】
法理学、法学前沿、硕士生英语、民法总论、物权法学、债权法学、商法、金融法、票据法、公司法、股权投资法、证券期货法、保险法、银行法、投资基金法、信托法、国际金融法、金融刑法、行政法(金融监管)、房地产法、民事诉讼与仲裁、货币金融专题、证券投资专题。
富有特色的实战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并进。
【学习时间】
1年半,双休日学习。
【证书颁发】
经考核合格后颁发浙江大学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课程班结业证书。符合条件,通过考试和硕士论文答辩可获得浙江大学法学硕士学位。
【课程费用】
学费:21000元。
书本费:1000元。
教学地点:浙江大学之江校区
【联系电话】 010-51656177 010-51651981
【免费直拨】 4000,716,617
010-51656177 010-51651981。全国免费直拨:4000-716-617;(24小时咨询热线) 咨询QQ:864429365,976457629
浙江大学法学专业公司与金融法方向(同等学力)
申请硕士学位课程 招生简章
经济的全球化,使得金融业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上升,也使公司与金融法成为各国法律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金融业是一个以规则运行为特征的特殊产业。实践证明,经过高素质法律训练的人尤其适应该行业的竞争与生存,因此,法律人往往会从事该行业工作,已经具备其他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员,如实现与法律专业知识的复合,成为复合型高端人才,则优势凸显。具备传统法律知识的人员,对于专业很强的公司与金融法律也有知识转型、更新和提升的需要。
浙江大学法学院为应对这种社会需求,特开设公司与金融法硕士课程班,综合浙江大学法学院和国内高校、研究机构及金融管理实务部门的优质资源,为学员提供硕士层面前沿热点国内外公司与金融法律知识,使学员的公司与金融法理论和实务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
【课程对象】
公司、证券、银行、保险、信托、期货、担保、贷款公司等相关行业人员;公安、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及仲裁委等公司与金融法律从业者;政府金融办、人民银行等“一行三会”监管官员。
专业背景不限,免试入学。
【课程设置】
法理学、法学前沿、硕士生英语、民法总论、物权法学、债权法学、商法、金融法、票据法、公司法、股权投资法、证券期货法、保险法、银行法、投资基金法、信托法、国际金融法、金融刑法、行政法(金融监管)、房地产法、民事诉讼与仲裁、货币金融专题、证券投资专题。
富有特色的实战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并进。
【学习时间】
1年半,双休日学习。
【证书颁发】
经考核合格后颁发浙江大学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课程班结业证书。符合条件,通过考试和硕士论文答辩可获得浙江大学法学硕士学位。
【课程费用】
学费:21000元。
书本费:1000元。
教学地点:浙江大学之江校区
【联系电话】 010-51656177 010-51651981
【免费直拨】 4000,716,617
浙江大学法学专业公司与金融法方向(同等学力)
申请硕士学位课程 招生简章
经济的全球化,使得金融业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上升,也使公司与金融法成为各国法律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金融业是一个以规则运行为特征的特殊产业。实践证明,经过高素质法律训练的人尤其适应该行业的竞争与生存,因此,法律人往往会从事该行业工作,已经具备其他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员,如实现与法律专业知识的复合,成为复合型高端人才,则优势凸显。具备传统法律知识的人员,对于专业很强的公司与金融法律也有知识转型、更新和提升的需要。
浙江大学法学院为应对这种社会需求,特开设公司与金融法硕士课程班,综合浙江大学法学院和国内高校、研究机构及金融管理实务部门的优质资源,为学员提供硕士层面前沿热点国内外公司与金融法律知识,使学员的公司与金融法理论和实务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
【课程对象】
公司、证券、银行、保险、信托、期货、担保、贷款公司等相关行业人员;公安、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及仲裁委等公司与金融法律从业者;政府金融办、人民银行等“一行三会”监管官员。
专业背景不限,免试入学。
【课程设置】
法理学、法学前沿、硕士生英语、民法总论、物权法学、债权法学、商法、金融法、票据法、公司法、股权投资法、证券期货法、保险法、银行法、投资基金法、信托法、国际金融法、金融刑法、行政法(金融监管)、房地产法、民事诉讼与仲裁、货币金融专题、证券投资专题。
富有特色的实战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并进。
【学习时间】
1年半,双休日学习。
【证书颁发】
经考核合格后颁发浙江大学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课程班结业证书。符合条件,通过考试和硕士论文答辩可获得浙江大学法学硕士学位。
【课程费用】
学费:21000元。
书本费:1000元。
教学地点:浙江大学之江校区
【联系电话】 010-51656177 010-51651981
【免费直拨】 4000,716,617
作为就业前景好、薪酬高的热门专业,我国开设金融学专业的院校不断增加,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金融学人才培养层次。2010年数据显示,我国分别有341家、112家和28家院校具有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资格。2012年,全国具有培养金融专业硕士有85家。我国金融学人才培养的数量逐年增长,但是结构性矛盾仍然非常严峻,各地纷纷将高端金融人才列为紧缺人才。当前,仍然有一些地区将学历作为衡量高端人才的依据,例如《广西“十二五”人才开发目录》提出重点引进本科以上层次的人才。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一直是重视科研水平,数量是最重要的指标,这一评价标准导致了激励导向与社会需求严重偏离。金融业相对发达地区更加重视人才的从业能力,具有相关从业资格或权威的职业能力水平资质的人才更受青睐。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国际公认的注册金融分析师不足10名①。《重庆市金融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将金融分析师、保险精算师、资产评估师、证券分析师等专业人才列为最紧缺人才,预计到2015年需求人数将达到近5000人。新兴服务业虽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以高技术服务业为例,信息技术服务、研发设计服务、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服务等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行业在发达国家主要依赖直接融资,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科技类企业比重达到17%。我国创业板市场设立目的也是便于新兴产业融资需求,但是运作过程出现了过高风险和非理性投资等问题。因此,需要更多具有合格资质金融分析师担任投资顾问、财务顾问。针对这一需求,我国金融专业硕士培养质量考核需要规范化,实现高层次人才能够真正适应高层次需求。金融专业硕士培养应该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接轨,按照广泛公认的评价标准为导向培养人才。国外已经广泛采用这一模式,英国很多大学金融专业学生需要参加注册金融分析师考试。黄方亮(2009)研究显示:美国金融硕士的培养遵循市场原则,执业资格认证对人才培养的实用性提供了一个外在约束。通过专业硕士培养与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对接,可以进一步提升社会认可程度,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前景。
二、优化课程知识体系
随着经济理论和数学等分析工具的发展,金融学的知识体系不断更新,为解决金融业创新与风险并存的矛盾不断提供有力的支持。从金融学理论研究前沿来看,已经融入了物理学、心理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行为金融等新理论已经进入主流金融学教材。当前,金融学学术型硕士的课程主要集中于金融理论和金融机构管理,包括了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证券投资等。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形成了金融机构运作机制与操作的问题的知识储备,从较为宏观的层面阐释了投融资和风险管理原理。在当前知识体系中培养的金融人才,具有处理银行、证券、投资与保险等方面业务的基本能力,但是金融产品和交易设计、产品定价的教学相对欠缺。周德才(2012)研究显示:我国金融产品和业务的复杂化提高了人才需求的层次,资产证券化和金融结构化等创新扩大了人才缺口。当前,掌握现代金融技术与方法的人才成为社会紧缺人才,需要针对这一趋势完善金融专业硕士的知识体系。以《福建省紧缺急需人才引进目录》为例,产品研发已经超越业务管理成为最急需的人才,金融产品开发、信托、基金、设计都是以掌握先进金融技术和方法为基础。以文化创业产业为例,缺乏固定资产作为合格抵押品制约了银行信贷融资,以版权、着作权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当前金融创新的重要思路,对此类资产进行评估和产品开发的人才成为紧缺人才。因此,专业硕士课程体系应该增加金融产品设计的内容,增加金融市场和公司金融的知识比重,例如固定收益证券,金融产品定价,金融工程等等,从产品的开发、定价、模拟交易等多个环节提高金融投资工具的应用能力。
三、调整专业方向设置
为了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突出办学特色,我国金融人才培养的方向在不断调整,向由原来单一货币银行专业方向转变为金融学、金融工程、投资学、保险学等多个专业。同时,一些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革。例如北京大学金融学专业已经进行了理论、应用和数理金融的划分。随着产业结构不断的高端化、高新化和高质化,服务业呈现了服务形式多样化和服务层次精细化的趋势。作为生产业的重要组织部分,金融业不但要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进行金融工具的创新;还要适应产业链组织形式的变化,进行服务模式创新。因此,原有按照银行、证券、保险和衍生工具等金融业务类型划分的专业需要进行调整。按照原有划分标准,一些新兴的金融业务类型需要补充,例如融资租赁、理财规划等等。有报道显示:2012年前4个月,证券行业从业人员离职人数约为1万人左右,去向主要是第三方理财等新兴金融行业②。同时,理财规划又是很多新兴消费业的重要支撑,教育服务业、社区服务业都与家庭消费和储蓄计划密切相关。因此,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增设一些专业或专业方向。同时,原有的划分标准需要调整。当前,金融业服务外包日趋增多,这一趋势与金融产业链的细分存在密切关系,对人才的专业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达到323.9亿美元,占据全球的23.2%。据国际咨询机构麦肯锡预测,未来5年,中国金融服务外包,尤其是离岸服务外包将面临34万合格人才的缺口。造成人才缺口的原因是金融产业链细分,而人才培养的专业方面没有按照产业链进行细分,从而无法达到对某一产业环节高度专业化的要求。曹俊杰(2011)研究认为:发达国家的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体现了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的特点,专业设置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从而培养了综合技术素养专业应用人才。因此,有必要与其他相关专业重构新的专业方向。例如,数据处理、支付结算、信用卡业务等与应用统计、市场营销等学科密切相关。新专业方向设置不但有利于适应产业融合和细分的需求,还有利于结合业务环节整合相关专业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