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公务员政审个人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8 15:33:2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公务员政审个人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公务员政审个人总结

第1篇

一、党群口和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前的调查摸底工作认真开展

自此项工作开始后,我们及时召开会议,安排部署。今年4月初,在综合楼五楼会议室召开了全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宣读了全市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实施方案,并对我县机构改革前调查摸底所需填报的各种表格进行了详细讲解,同时明确了报送的程序和时间。随后我们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对全县党群口和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调查摸底的内容是:各单位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人员的划分情况及每个人的出生时间、工作时间、工作类别、学历、职称等详细信息。通过调查摸底,我县党群口和乡镇要进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共有25个(党群口12个单位、乡镇13个单位),共计272人。其中,党群口90人,乡镇182人。目前,我县的调查摸底工作已全部完成,下一步待市人事局对我县的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审批后,分步开展各项工作。

二、2008年考录到我县的6名乡镇公务员和3名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分配安置工作圆满完成

经过去年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考核、体检、公示、录用、初任培训等程序,我县共考录了6名乡镇公务员和3名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今年年初按照运组通字(2008)3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分配原则、分配办法和拟分配名单,通过与各相关乡镇负责人沟通联系,经部务会研究决定后,我们及时将这9名同志分别介绍到了相关乡镇。同时,我们和县人事局、财政局协调联系,工资福利一律从2008年12月份执行。在对他们的管理上,我们采取与各相关乡镇负责人联系、不定期调查走访的方式,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他们都能够严格按照百分比考核细则和新录用公务员管理“八法”要求自己,成效明显。

三、党群口2004年6月30日前进入机关工作人员和公安局副科级以上人员公务员的登记工作接近尾声

公务员登记工作是一项战线较长,情况复杂,政策性强,人人关注的工作。由于今年市委组织部干部综合科日常工作比较繁重,任务多,此项工作一直处于搁置的状态,直到今年6月初,接市委组织部通知,此项工作才被再次正式启动。我们在去年大部分工作已经完成的基础上,又再一次把所有材料复查了一遍,经过我们连续加班加点,牺牲节假日,多次到市委组织部同相关审查人对所报送的资料进行反复审查,最终确定了73人(党群口36人,公安局37人)。截至目前,此项工作已到收尾阶段,预计到7月底全部完成。

四、党群口第一批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人员的过渡考试工作顺利完成

在去年我县党群口第一批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申报及审批工作完成后,今年6月,按照市委组织部要求,组织党群口符合参照条件的10个单位的相关人员,进行参照公务员法登记前的过渡考试。我们接到通知后立即行动,组织实施,对符合过渡条件的人员进行填表、统计、审查、汇总,最后经市委组织部审核后,我县符合参加过渡考试条件的人员共有70人,其中28人免试,42人参加过渡考试。目前,这42名同志已全部参加过渡考试且考试成绩合格,待下一步接市委组织部通知后进行参照登记。根据我们目前掌握的情况,估计登记工作从今年8月份开始。

五、党群口第二批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的申报工作有序进行

按照上级部门要求,第二批参照的范围是党群所属事业单位,在今年年初我们与县编办联系,对党群口符合此次申报条件的单位进行了调查摸底,经过审核,共上报了10个单位。在全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摸底统计阶段,我们又与市委组织部多次联系,“打探消息”。目前,第二批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的申报资料已全部报送到省委组织部审批,待审批通过后组织过渡考试,并对其符合条件的人员进行参照公务员法登记。

六、干部档案管理工作扎实开展

为进一步完善干部档案的内容,建立健全干部档案的基本信息,今年以来,首先,我们结合我县近两年来干部大面积调整的实际,与县人事局、教育局联系,对我县近两年来新提拔的副科级干部的档案进行了移交,共移交档案120余本。同时对所移交的档案进行了整理、编号、入档,并对短缺资料进行了补充;其次,还对离退休干部的档案进行了分类整理;根据聘干和职工档案的基本信息未建立的实际,我们对这些人员的出生日期、入党时间、工作时间、工作单位等个人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登记,并将信息全部录入了微机,建立了职工和聘干档案信息库。

七、干部调配、干部离退休和出国政审等工作稳步推进

1、干部调配工作继续完善干部调配审批一卡制,由具体承办人填写调动审批卡,科长、分管副部长、部长签字后方可办理相关调动手续。目前,已办理行政任命手续25余人次。

2、在干部退休的办理上,按照通过查阅干部档案、与各有关单位人事干部联系等方式,及时掌握了我部所管理的将要离退休干部的基本情况。截至目前,共为23名到龄的干部下发了到龄通知单,办理退休手续15人次。

3、在因公、因私出国(境)政审工作上,我们严格政审程序,对需出国(境)人员的资料严格审查,由科长、分管副部长、部长签字后,出具政审报告,今年以来,共为3人出具了出国(境)政审报告。

此外,在目前正在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科室还重点参与了以下三项工作:

一是组织全县党员干部就科学发展观相关知识进行分批培训。自2009年3月初,全县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召开后,我们分8期对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村两委主干、大学生村官共计1431人进行了分批培训。在培训前,通过制定科学发展观培训预案,对培训过程中涉及到的每一个细节都明确到人;培训中,通过一天两签到、两点名等方式,确保了培训人数和培训效果;培训后,通过对所有参训人员的笔记进行展评和评优,组织结业考试的方式,让参训人员找到了存在的差距,明确了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二是组织我县4名同志参加全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工作。在接到市委学习实践领导组办公室通知后,部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对此项活动进行了安排,提出了目标和要求,我们立刻行动,制定预赛培训预案,对培训的时间安排、学习内容、培训场所、工作人员职责等进行了详细安排,同时为参赛人员搜集各种复习资料,邀请专业老师为他们进行讲解、辅导,对他们进行了为期8天的预赛前封闭培训。全市共有32支代表队参加预赛,预赛结束后,有6支代表队进入决赛,我县荣获了全市第2名的成绩。决赛前,结合预赛培训的经验,制定了决赛培训预案,对培训事项进行了安排,同时及时与市委组织部联系、获取最新的复习范围,准备抢答设备,邀请指导老师和陪练,对参赛人员进行了为期7天的封闭式培训和赛前模拟演练,决赛结束后,我县获得了三等奖。此外,根据高部长的要求,在预赛和决赛培训过程中和参赛时,我们为参赛人员做好了一切后勤保障服务,为参赛人员消除了后顾之忧。

三是指导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单位工作。根据试点单位(东镇党委、东镇西街村)性质的不同,为开展好此项工作,我们试点指导组经常深入到试点单位,按照实施细则对各阶段学习实践活动的工作进行督察指导。与此同时,我们经常与试点单位沟通,及时掌握试点单位活动的开展情况,共同探讨如何开展活动的方法,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6月24日,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振亮一行来到东镇西街村调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和落实情况,陈振亮部长对我县及试点单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所做的各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目前,我们正在对试点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梳理、总结,为即将开展的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在做好以上各项工作的同时,我们科室的同志还积极参加了部里的各项中心工作。如:鲁迅读书写作组的各项活动、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调研活动、七一红歌颂活动、七一表彰活动、2009年选聘优秀大学生村干部的笔试和面试工作、调整干部时的考察工作等,科室同志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圆满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第2篇

一、党群口和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前的调查摸底工作认真开展 二、**年考录到我县的6名乡镇公务员和3名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分配安置工作圆满完成

经过去年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考核、体检、公示、录用、初任培训等程序,我县共考录了6名乡镇公务员和3名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今年年初按照运组通字(**)**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分配原则、分配办法和拟分配名单,通过与各相关乡镇负责人沟通联系,经部务会研究决定后,我们及时将这9名同志分别介绍到了相关乡镇。同时,我们和县人事局、财政局协调联系,工资福利一律从**年12月份执行。在对他们的管理上,我们采取与各相关乡镇负责人联系、不定期调查走访的方式,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他们都能够严格按照百分比考核细则和新录用公务员管理“八法”要求自己,成效明显。

三、党群口2004年6月30日前进入机关工作人员和公安局副科级以上人员公务员的登记工作接近尾声

公务员登记工作是一项战线较长,情况复杂,政策性强,人人关注的工作。由于今年市委组织部干部综合科日常工作比较繁重,任务多,此项工作一直处于搁置的状态,直到今年6月初,接市委组织部通知,此项工作才被再次正式启动。我们在去年大部分工作已经完成的基础上,又再一次把所有材料复查了一遍,经过我们连续加班加点,牺牲节假日,多次到市委组织部同相关审查人对所报送的资料进行反复审查,最终确定了73人(党群口36人,公安局37人)。截至目前,此项工作已到收尾阶段,预计到7月底全部完成.

四、党群口第一批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人员的过渡考试工作顺利完成 五、党群口第二批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的申报工作有序进行

按照上级部门要求,第二批参照的范围是党群所属事业单位,在今年年初我们与县编办联系,对党群口符合此次申报条件的单位进行了调查摸底,经过审核,共上报了10个单位。在全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摸底统计阶段,我们又与市委组织部多次联系,“打探消息”。目前,第二批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的申报资料已全部报送到省委组织部审批,待审批通过后组织过渡考试,并对其符合条件的人员进行参照公务员法登记。

六、干部档案管理工作扎实开展

为进一步完善干部档案的内容,建立健全干部档案的基本信息,今年以来,首先,我们结合我县近两年来干部大面积调整的实际,与县人事局、教育局联系,对我县近两年来新提拔的副科级干部的档案进行了移交,共移交档案120余本。同时对所移交的档案进行了整理、编号、入档,并对短缺资料进行了补充;其次,还对离退休干部的档案进行了分类整理;根据聘干和职工档案的基本信息未建立的实际,我们对这些人员的出生日期、入党时间、工作时间、工作单位等个人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登记,并将信息全部录入了微机,建立了职工和聘干档案信息库。

七、干部调配、干部离退休和出国政审等工作稳步推进 2、在干部退休的办理上,按照通过查阅干部档案、与各有关单位人事干部联系等方式,及时掌握了我部所管理的将要离退休干部的基本情况。截至目前,共为23名到龄的干部下发了到龄通知单,办理退休手续15人次。

3、在因公、因私出国(境)政审工作上,我们严格政审程序,对需出国(境)人员的资料严格审查,由科长、分管副部长、部长签字后,出具政审报告,今年以来,共为3人出具了出国(境)政审报告。

此外,在目前正在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科室还重点参与了以下三项工作:

一是组织全县党员干部就科学发展观相关知识进行分批培训。自**年3月初,全县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召开后,我们分8期对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村两委主干、大学生村官共计1431人进行了分批培训。在培训前,通过制定科学发展观培训预案,对培训过程中涉及到的每一个细节都明确到人;培训中,通过一天两签到、两点名等方式,确保了培训人数和培训效果;培训后,通过对所有参训人员的笔记进行展评和评优,组织结业考试的方式,让参训人员找到了存在的差距,明确了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二是组织我县4名同志参加全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工作。在接到市委学习实践领导组办公室通知后,部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对此项活动进行了安排,提出了目标和要求,我们立刻行动,制定预赛培训预案,对培训的时间安排、学习内容、培训场所、工作人员职责等进行了详细安排,同时为参赛人员搜集各种复习资料,邀请专业老师为他们进行讲解、辅导,对他们进行了为期8天的预赛前封闭培训。全市共有32支代表队参加预赛,预赛结束后,有6支代表队进入决赛,我县荣获了全市第2名的成绩。决赛前,结合预赛培训的经验,制定了决赛培训预案,对培训事项进行了安排,同时及时与市委组织部联系、获取最新的复习范围,准备抢答设备,邀请指导老师和陪练,对参赛人员进行了为期7天的封闭式培训和赛前模拟演练,决赛结束后,我县获得了三等奖。此外,根据高部长的要求,在预赛和决赛培训过程中和参赛时,我们为参赛人员做好了一切后勤保障服务,为参赛人员消除了后顾之忧。

三是指导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单位工作。根据试点单位(东镇党委、东镇西街村)性质的不同,为开展好此项工作,我们试点指导组经常深入到试点单位,按照实施细则对各阶段学习实践活动的工作进行督察指导。与此同时,我们经常与试点单位沟通,及时掌握试点单位活动的开展情况,共同探讨如何开展活动的方法,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6月24日,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振亮一行来到东镇西街村调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和落实情况,陈振亮部长对我县及试点单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所做的各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目前,我们正在对试点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梳理、总结,为即将开展的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在做好以上各项工作的同时,我们科室的同志还积极参加了部里的各项中心工作。如:鲁迅读书写作组的各项活动、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调研活动、七一红歌颂活动、七一表彰活动、**年选聘优秀大学生村干部的笔试和面试工作、调整干部时的考察工作等,科室同志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圆满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第3篇

2018年8月,经过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我十分荣幸的成为了一名国家公务员。转眼之间,我工作满一年了。在这短暂的一年中,在各位领导的精心培育和同事们的支持帮忙下,我从不不熟悉到已经基本能完成负责的各项日常工作,期间我具体参与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武装部,2019年起担任我镇武装干事期间,配合我镇武装部长,完成我镇2019年度征兵工作(宣传、报名、体检、政审),完成2019年度饶丰民兵训练工作,完成2019年度武装器械更新及武装器械库的搬迁工作,在武装部工作期间锻炼了我的大局意识,树立了更加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时刻高标准要求自己,崇尚科学,勇于抵制各种不正之风。

第二,党政办,能够说办公室工作是完全服务性质的工作,既要对外服务,也对内服务,工作中要做到“三勤”即嘴勤、手勤、脚勤:在接待群众来访办事时,都能主动询问是否有需要办理的事,遇到办不了的证明材料时能耐心向其解释清楚,之外还负责我镇三公经费报销,五查报表填交,门户网站维护,五型政府,等相关工作,期间对负责的各项内容做到了按时按量完成,确保工作完成上级下发目标,同时在组织会务、后勤管理、打字复印等工作上也尽职尽责,争取不留下任何纰漏。

第三,卫计办,从2018年9月1日担任饶丰镇卫计办信息员以来,除了完成每日日常办证,部门领导交代工作等事宜,还在每季度进行一次卫生监督工作,涵盖我镇11所学校、1家自来水厂、24家村级卫生院,做到仔细检查,不留死角,对过期药品、医药垃圾管控、水质处理等进行详细的检查,确保了被检查单位的卫生合格。开展了两次两癌筛查工作,涵盖我镇所有村委,共800余名妇女进行免费体检,较好地完成了我镇筛查任务。

第4篇

一、大力开展“以城带乡帮扶工程”,推动城乡妇女统筹发展一是创新活动载体,促进工作深入开展。组织了“以城带乡征文活动”,下发了争当“先进巾帼帮扶工作队”的意见,激发了城市妇女组织做好工作、争先创优的积极性。二是加强调研,跟踪督导推进。通过召开工作推进会,对这项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8月,与市驻村工作考核组一道深入到有关县(市)区驻村点调研“以城带乡帮扶工程”工作情况,及时总结工作经验,查找存在不足。三是整合社会资源,扩大工作影响力。市、县两级妇联分别组建和完善了科技、法律、卫生、文化、女企业家五支巾帼志愿者服务队。据统计,全市共有巾帼志愿者500余名,为广大农村妇女群众提供科技、文化、法律、卫生等方面服务30余场次,发放药品、书籍等物品价值8000余元,受益群众达20000余人次。四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进步。我市370个城市妇女组织与354个村妇代会结成帮扶对子,市县两级妇联共举办各种业务培训班34期,培训机关妇委会主任769人次。通过结对帮扶,加强了村妇代会自身建设,进一步巩固了妇联基层组织。城市妇女组织在帮扶工作中也实现了自身的发展,我市县(市)区直妇女组织由原来的352个增长到361个。初步实现了城乡妇女组织有效对接,统筹发展。

二、抓好机遇,促进女干部参政。以20*年县(市)区人大、政府、政协换届为契机,积极向党委、组织部门建议、采取多种措施,推荐优秀女干部,换届后,我市五县(市)四区党政班子中至少各配备有1名以上女领导干部,四大班子中女干部达到38人。

三、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一、联合举办培训班。20*年6月14-26日,市妇联与市委组织部联合举办了第十期优秀中青年女干部培训班,组织我市33名优秀中青年女干部赴青岛兰德培训中心学习。丰富的授课内容、灵活的培训方式使女干部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拓宽了工作思路,交流了各自的工作经验和方法,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二、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完成女干部调训任务。11月份,组织、推荐我市7名女领导干部参加省委组织部、省妇联举办的*省第十八期女领导干部培训班,并为学员涉外培训办理了相关的外事和政审手续。三、制定培训规划。为全面贯彻落实《20*—2010年*市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和《20*—2010年*省妇联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进一步加强妇联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妇联干部队伍,制定下发了《20*—2010年*市妇联干部教育培训规划》。

四、创新手段,强化服务,作好联谊工作

根据我市女领导干部的职务变动,年初我们及时对女领导干部协会执行会长进行调整,对会员进行了补充。2月份,举办“女领导干部健身运动会”,以比赛的方式达到了使女领导干部锻炼身体,交流沟通的目的;“三八”节期间召开了女领导干部年会,总结了去年的工作,安排部署了今年的工作。会上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范志红为我市240余名女干部做了“营养、环境与健康”专题知识讲座,丰富了大家的知识面,提高了生活质量。开展女领导干部“卓越女性领导力”征文,组织女领导干部专题学习考察活动,以多种形式的活动丰富女领导干部的生活,增强她们的群体意识。积极与派联系,促进党派建妇女组织工作。

第5篇

黄浦区位于上海市中心,是上海的经济、行政、文化中心,被誉为上海的“心脏、窗口和名片”。近年来,该区以发展服务业为主,逐步形成金融服务、专业服务、商贸流通、文化创意、休闲旅游、航运物流六大产业格局,发展水平在全市领先。围绕滨江和北、中、南4个规划片区,着力推动“一带”、“两街”和“五个功能区”,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整体提升。其中“一带”就是外滩金融集聚带。2013年,黄浦区700余家金融服务企业,贡献了近13%的税收,全区服务业占比高达87%(全区没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没有企业、只有统计数据)。

黄浦区作为上海市的行政中心所在地、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重要商业区和文化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人才优势,这是几十年发展积沉起来的软硬环境,短期内不可复制。但是,通过实地考察和与部门、企业交流,黄浦区在营商环境方面的独到之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可以概括为四个吸引力:

一、政策吸引力

首先,招商引资政策配套齐全。黄浦区对区域发展规划定位科学准确,凡符合产业规划且达到一定规模的全力引进。他们制定的招商引资相关政策,包括六个方面:一是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二是人才公寓,三是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优秀人才引进,四是鼓励中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五是支持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六是人才发展资金管理。六个方面的政策,充分说明黄浦区重招商更重安商。政策标准统一、公开透明,即使实行“一事一议”,也只是对个别条款进行具体约定,便于操作。

黄浦区招商政策另一个特点是力度大。税收政策方面,根据企业类型,实行所得税一免、二免二减半或三免三减半,按国家政策不能享受减免的由财政优惠,流转税实行超额优惠,老企业实行增收分成,迁进企业按比例优惠。扶持政策方面,投资5亿以上的,政府为企业提供无偿开办资金500―1000万元,3年内按40%、30%、30%的比例发放,筹建期间无偿提供办公场所。激励政策方面,设立人才发展基金,高管个人所得税超过25%的部分全额扶持,购房的每人给予20万购房补贴,租用公寓补贴一半。奖励政策方面,凡是在黄浦区设立公司总部或改制上市的,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因上市筹措的银行贷款,可按利息的50%予以奖励,纳税人年缴纳税收100万以上且超过3年的,区政府进行专项奖励。以上内容体现了黄浦区招商政策的吸引力。

二、效率吸引力

黄浦区金融办与现代服务业促进办公室、政府招商办公室三个机构统一办公,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只要符合审批条件,快审快批,绝不拖延。黄浦区行政服务中心最初名称为企业服务中心,进驻部门14个,服务事项40项,2013年更名为行政服务中心后,进驻部门17个,服务事项81项,全部实行前台受理、后台审批,审批章全部在窗口,没有前置条件的服务业注册实行联审联办,平均办理时限1.14天,有前置条件的不超过一周。此做法类似于目前聊城市实行的“四证联办”机制。

黄浦区行政服务实行首问负责制并真正落实到位。企业到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审批手续,第一个为企业服务的工作人员就是首问负责人,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无论是否属于本窗口服务范围,都由其为企业进行协调、服务,在最短时间内办理完毕,不刁难、不推诿,充分体现了黄浦区公务员队伍的职业素养和办事效率。

三、服务吸引力

虽然有吸引力强的招商引资政策,黄浦区更是以细致、真诚、周到的服务,赢得了外来投资者的普遍认可和赞誉。一是营造了优良的政务服务环境。党委、政府的决策不是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中,更多地是体现在自上而下整个公务员队伍的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风上。公务员具备了较高的职业操守和较强的主动服务意识,作风端正、廉洁自律,全力为企业发展提供便捷通道和高效服务,做到了“企业只要在上海经营一天,政府就要为企业服务一天”。二是实行“首席联络员”制度。外来投资者最先接触到哪个部门,该部门的负责人即为“首席联络员”,企业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和困难,大到机构设立、办公场所建设或租赁,小到高管人员就医、子女入学、车辆挂牌等,都由“首席联络员”负责协调解决。三是提供专业性指导。黄浦区内企业落地后,根据金融服务、专业服务、商贸流通、文化创意、休闲旅游、航运物流六大产业板块,由相关部门主动上门对接,为企业提供专业性指导服务。比如,对金融服务业,金融办为企业进行国家政策宣传、解读,开展风险教育、防范教育等,指导企业规范运行,规避风险。四是人性化服务。比如企业纳税实行税管员制度。黄浦区政府从服务细节入手,根据企业类型确定税管员,他们政策熟、服务优,便于对同一类型企业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总结,向上反映,改进工作。这些做法,使黄浦区真正做到了“政策留人、服务留人、感情留人”。

四、诚信吸引力

黄浦区不仅制定了有吸引力的政策,同时更注重政策的兑现落实。外向型经济倒逼该区与国际接轨,恪守法律、遵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形成了按程序审批、按制度办事的工作作风,体现了较强的契约精神和诚信意识。一家在沪投资的企业负责人提到黄浦区政府的讲规矩、重诚信,给我们举了三个例子。一是办公楼装修审批申报材料不齐全,消防部门积极主动帮助补齐材料,没有因为审批耽误装修进度。二是企业2012年设立时,依政策应给1000万元开办费,分三年交付。2013年,企业担心不能兑现,准备找领导协调,但被明确告知,政府会按协议执行,不用找任何领导。不久,区财政预算通过后,资金很快拨付企业帐户。三是企业成立一年多时间里,没有一家执法部门上门检查,更不存在吃拿卡要现象,企业不用花费任何精力应付检查。

黄浦区政府积极营造发展环境的做法,可概括为:优惠的政策、诚信的政府、高效的审批、温馨的服务。这与十报告中“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的要求不谋而合。正是由于黄浦区政府发展思路清晰、招商政策到位、行政服务高效、政府诚信为本,才使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实现了招大项目、招好项目,数量、质量同步增长,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

第6篇

一、大学毕业生如何漠视档案

目前大学毕业生对自己档案的“漠视”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滞留在高校

如今高校毕业生自主就业,部分毕业生因没有落实工作单位把档案暂时留在了学校;找到工作后因身在外地或忘记等各种原因,没有再回学校办理档案转移手续。也有毕业生认为,档案转移手续复杂,放在人才市场每年需缴240元管理费,不如丢在学校安全省事。

2008年11月底,从"200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会”上获悉,目前北京市高校京外生源毕业生户口和档案滞留学校的达到2,2万余名。据北京市教委的数据显示,在这2,2万余户档滞留高校的京外生源中,本科生占七成。这些学生滞留户档的目的明确,其中就业、考研和出国留学的超过83%。期满后继续滞留的户档数量逐年增加。超过两年期限的达到9200余人,其中有3800人甚至已经超过了6年。

2、弃之人才市场

最近,北京市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中心对失去联系超过5年的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进行了网上公示。公示档案中,仅北京市市区就超过5000份;加上各区县,此次公示的档案份数超过了3.5万份,规模堪称庞大。2008年11月底,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30天公示期满后,即解除对原档案的托管关系。

江西人才市场是江西省最大的人才流动管理机构,截至目前,该市场已存放两万多份人事档案。然而,许多档案从放进之日起就成了“死档”。该市场工作人员介绍,有的档案甚至已经有十几年无人过问了。

二、大学毕业生为何漠视档案

目前,人们的择业模式越来越多元化,自主择业已成普遍情况。无论是对于企业用才,还是个人择业,已经不再受户口和档案的限制,不再“惟档案是尊”,这是整个社会对于市场运转的一种自我调控,但也引发了大量的“弃档”现象。

1、企业不看重档案

近几年,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人事档案已不再是企业考察个人能力和选拔人才的惟一标准。

现在深圳某企业工作的黄某曾说:“我换了七八次工作,从来没有人问我档案问题。现在企业看重的是能力,档案有没有,作用不大。”这代人的职业观较以前更追求自由和个性,流动也相对频繁,用处弱化的人事档案便容易被轻视。

某高校毕业生曾说:“自从大学毕业后,我的人事档案就一直放在学校,反正也用不着。很多同学都将档案留在学校,除非有正规的接收单位才想起档案,否则档案就永远地留在学校或人才市场。”还有学生喜欢频繁调槽,在工作单位变动后,由于嫌转档手续烦琐,便在流动或工作转换中放弃了档案。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生产要素的流动,人力资本的流动也是必然。市场理性对人的要求不再是个人的政治地位和政治身份,而是专业和技能。用人单位在考察人时,也必然把个人能力与企业发展结合起来,从而谋求利润的最大化,这就是所谓的“考察档案不如考察现实的人”。

2、对档案的用途知之甚少

尽管档案作用的弱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事档案中不客观纪录现象的发生,杜绝了个人生活被他人主观操纵的可能性,可以看作是一种社会和公众理性的选择。但毕竟目前是社会转型时期,人事档案在某些方面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们对于档案的用途知之甚少,不少毕业生甚至不知档案与自身有何关系。

广西某职业学院大四学生张某已与湖南一家公司签订了就业合同,现正在该公司见习。当档案调查人员问他打算如何处置自己的档案时,他表示根本没有想过此事,并发出了“档案不是存在学校吗,还需要迁出来吗”的疑问。

三、长期漠视档案有何不妥

尽管档案的作用现在有很多大学毕业生还知之甚少,但是大学毕业生无论是考公务员,还是到企业就业,或是自主创业,都应该重视并妥善安置自己的档案,否则,将来会产生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1、档案滞留高校影响计算工龄

毕业生如果没有及时地将档案从学校转出,用人单位将不能为其计算工龄。按照有关规定,未就业的毕业生,档案放在学校期间不算工龄;须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办理人事,中心才能为其办理转正定级、年度考核、档案工资审批等手续,这样才能连续计算工龄。学校代为保管毕业生档案,只是延长了毕业生的择业期,而毕业生与学校之间并不存在人事隶属关系,学校不能为毕业生出具涉及人事关系的证明。根据相关政策规定,单位只能按应届毕业生标准为其办理就业手续,而工龄也就相应的从“零”开始。档案滞留学校还将影响今后的转正定级和职称评定。

2、无法报考公务员

已毕业多年的饶某这段时间颇为懊恼,年前他本来打算报考国家公务员。但当年毕业时他没有理会自己的人事档案,结果人事档案被学校转回原籍,自己也浑然不知。由于和原籍档案管理部门从未联系过,这几年他的人事档案上没有任何新增记录,导致没有地方及时给他出具报考公务员的政审材料,考公务员的事也因此落了空。

3、落不了户

孙某4年前毕业于辽宁某学院,不久前跳槽去了南宁一家房地产咨询公司。然而,让她郁闷的是,到南宁上班,没想到才过了几天她就不得不飞回辽宁调档案。原因是公司要帮她落户口,而她一直不知道没有档案就落不了户口这个道理。听孙某讲述说,她大学毕业后,把档案放到人才市场,第一年交了几百元的档案管理费,后来逐渐觉得档案对自己没什么用,就再也没有理会过,再到后来根本就忘了有档案这么一回事,直到迁移户口要用档案,才知道它的重要性。

4、办不了身份证

刘某几年前从某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当时他揣着档案辗转于沿海各城市打工,没有及时将档案挂靠在人才市场。今年因为需要办理第二代身份证,这才想起,户口从学校转出后一直没有落户。为此,小金在省城和原户籍所在地的派出所折腾了近一年,费了诸多周折,可至今手续还没能办好。

人事部门一负责人曾经在一次访谈中指出,现在很多以档案为依据的个人证明等手续还是绕不开档案这一关的,如:工龄、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职称申报、养老保险办理以及出国、结婚生育等都离不开档案。

四、大学生毕业后档案该何去何从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进入私企或者自主创业,“弃档”现象也越来越突出。如何妥善处理自己的人事档案,成为这一群体必须面对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人事管理实行双轨制:一种是用人单位直接管理职工档案;一种是县级以上人才市场人事档案。这两种是平行运行、且能对接的制度。也就是说,假如你毕业后进入私营企业工作了两年,再考上公务员进入国家机关,你的工龄是从你的档案进入人才市场的时间开始算起。换句话说,是从进入私营企业工作的时间开始计算。因为档案放在学校只是学籍档案,转到人才市场才成为人事档案,才能证明你进入社会参加了工作。 那么,大学生毕业后档案该如何妥善处理呢?专家介绍,对于毕业后找到接收单位的学生,档案可以直接转到单位或者单位主管部门,如果单位不接收档案,毕业生可以将档案存入当地人才市场,由其进行代管。对于毕业后没有找到接收单位的,最好是将档案转入下列部门之一。

1、生源地人事部门

把档案转至生源地,由所在地级市的人事局接收,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准备在生源地就业的毕业生。其优点是在生源地办理就业手续时比较方便,但如果毕业生想离开生源地就业,转出时就会比较麻烦。

第7篇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各国的政府陆续展开了治道变革运动。正如欧文·休斯在《公共管理导论》中所说,“公共行政的僵死的、等级制的官僚制组织形式……如今正转变为公共管理的弹性的、以市场为基础的形式。这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变革或管理风格的细微变化,而且是在政府的社会角色及政府与公民关系方面所进行的改革”。(注: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对此,西方学者常用“再造政府”、“政府重建”、“治道变革”等词汇来形容当代激进的政府改革运动,同时断言改革“体现了公共管理方式的根本性的方向性调整”。促使政府开展治道变革的动因,是其试图摆脱由于官僚制的羁绊导致的国家行政能力低下所引发的普遍的社会生活困境:高失业及高通货膨胀并存,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福利国家政策的破灭,以及政治合法性危机等等。面对这样的危机,约翰·基恩评论道:“福利国家所引起的问题和意想不到的后果,已经超出了它现在通过管理手段所能解决的范围。”(注:约翰·基恩:《公共生活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因此,那个曾经作为资本主义现代生活组织原则的官僚制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批判;而在此基础上的对于新的政府组织模式的吁求成为了必然。

米歇尔·克罗齐在《官僚制现象》中指出,“大多数学者把官僚制组织看作是现代世界理性的化身,并因此而认为它高于所有其他类型的人类组织”。究其原因,在于官僚制是一种客观的,基于指挥—服从关系所建立的层级组织,并由经过严格培训的公职人员承担各项组织职能。政府依靠这种非人格化的组织模式,以及机械化的、精打细算的技术手段,承担了资本主义初期发展过程中的国家职能。但是,情况并非总是如此乐观。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相应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转变,传统的僵化的、层级制的官僚制组织模式则逐步与之不相适应。据此,克罗齐在《官僚制现象》中转而对官僚制又这样评论道:“另一方面,许多作家,常常是同一批人,则把官僚制看作是一种利维坦,准备把人类置入牢笼”。形成这种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基于单一权力中心、经职员化训练的公务员、以及等级制组织等原则构建的官僚制组织在当代陷入机构膨胀、职能扩张、反应迟钝、效率低下的困境。基于这样的背景,探索新的组织方式的新公共管理运动蓬勃发展起来。现今,对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而言的新理论、新模式、新机制层出不穷,而政府治理理念的变革无疑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

新公共管理运动中所提出的政府管理新理念,是一个多元化的集合体:在政府的角色和职能的定位上,新理念表现为在对“政府失灵”认识的基础上的政府战线的“全方位退却”和市场价值的回归,表现为公共服务市场化和社会化,表现为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在政府管理的价值选择上,新理念包括市场主导、顾客至上、服务意识、结果为本、民主参与等;在政府管理机制方面,新理念包括民营化与竞争机制的引入、从等级到协作的分权化政府、多中心自主治理结构、公共服务设计和提供中的公民参与、结果控制而非过程控制、以人为本和以共识为基础的契约式管理等;在政府改革的战略方面,新理念被概括为“核心战略、结果战略、顾客战略、控制战略和文化战略”。这一多层次的政府管理新理念的集合体,展示了西方政府的“未来治理模式”或“政府管理的新愿景”。归根结底,实现政府管理理念根本变革的关键,正在于构架起新的组织模式来取代传统的官僚制组织模式,从而实现政府治理方式的根本革新。

在此背景下,林登提出了“无缝隙政府”模式来实现对传统公共部门的重建。对于“无缝隙组织”的涵义,林登这样解释道:

“无缝隙组织”是指可以用流动的、灵活的、弹性的、完整的、透明的、连贯的等词语来形容的组织形态。对于那些和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人和事物来说,无缝隙组织提供了一种流畅的、真正的不费气力的经验。无缝隙组织的顾客与服务提供者直接接触;两者之间不存在繁文缛节、踢皮球,或者是诸多遁词。顾客的等候时间大大缩短。无缝隙组织以一种整体的而不是各自为政的方式提供服务。并且,无缝隙组织的一切都是“整体的、全盘的”,它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无论是对职员还是对最终用户而言,它传递的都是持续一致的信息。(注: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可以看出,以顾客为导向的“无缝隙政府”正是试图以低成本、高效率、面对面、多样化的服务,来满足公民对于公共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在全球范围掀起的新公共管理革命中,重建无缝隙组织,创建无缝隙政府,在行政发展和政府改革中正显现出蓬勃生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以顾客为导向的社会的形成,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部门的无缝隙建构也正在悄然兴起。虽然我们尚未引入使用“无缝隙政府”这一概念,但是“无缝隙政府”的组织模式实际上已经融入了我国政府治道变革的实践中。同时,尽管我们的行政机构在实行无缝隙重建时遇到了诸多问题和困难,但源于西方的“无缝隙政府”概念,在后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的政府管理中仍然具有普适性。因此,借鉴“无缝隙政府”理念,在我们结合本国、本地实际进行政府改革的过程中必将具有重要的资源意义。

二、玉环经验

浙江省玉环县在政府改革中创立了全程办事制并进行了有力和有效的实施。这实际上正是以“无缝隙政府”模式改革行政机构的一次有益尝试。

玉环县是全国十三个海岛县之一。人口46万,陆域面积378平方公里。改革开放以来,玉环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增长率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省名列前茅。1978年到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从7910万元增加到100.11亿元,增长39倍,财政收入从847万元增加到10.02亿元,增长117倍。2002年全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职工平均工资1895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51元,年均增幅分别为17.9%和6.7%,分别是1978年的38倍和64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玉环县已完成从计划经济到初级市场经济的转变,并步入从农业经济到工业化中期的转变。但是与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旧的政府运行模式已越来越制约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于是“政府效率”问题被急切地提上了议事日程,其中又以来自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对于政府审批制度改革的呼声为最高。

就玉环县政府的审批制度而言,截止2000年10月,全县散布在各级各部门的审批、审核、核准、备案项目共987项。审批环节多、程序繁、时间长,出现了一个部门内部之间层层审批,科员批了中层批、中层批了分管领导批、分管领导批了主要领导批,审批一个项目要上下跑多个科室,还不一定能够办成。“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普遍,个别单位及一些经办人员人为增加环节,给企业群众制造麻烦。审批期限遥遥无期,一个建设项目从技改立项、土地报批、规划、环评到投资建设少则几个月,长的甚至拖上年余,这种“马拉松式”的审批程序,致使企业从投入到产出的周期过长,严重影响了企业经营决策的机遇和生产,给日常的投资、经营活动设置了重重障碍,严重地恶化了当地的投资环境,一些本地企业甚至出现了外迁苗头。

玉环县委、县政府认识到:精简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投资环境,为各类经济组织和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是适应玉环新一轮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痛下决心,积极探索构筑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新管理模式,于是,他们建立了“为民服务中心”,推行全程办事制,并先后两次进行了审批制度的改革。

“为民服务中心”于2000年9月正式投入运行。“中心”为县政府派出机构,常务副县长兼任“中心”主任。由20个政府职能部门的全程办事室组成,设业务窗口43个,配备窗口工作人员119名,关系不转,性质不变,业务上接受原单位指导,工作上接受“中心”和派出单位的双重领导。“中心”业务窗口主要办理生产性、经营性项目审批,办理基础设施使用权审批和各类经济组织、城乡居民申请的有关证照等等,办理由20个职能部门授权的268个项目。

为了进一步理顺“中心”工作,完善为民办事制度,2001年6月,县政府创立了“全程办事制”,并在全县各乡镇和部门推行。其具体做法是:设立全程办事制协调中心,与为民服务中心合署办公,负责全县全程办事制的指导、协调、组织和督促等工作。所谓“全程办事”,即各部门、乡镇和工业园区确定全程员负责申办事项的服务。员接收事项后,按照规定对办理过程进行跟踪办理,全程负责事项的交办,复核和监督,并负责同申办人联系,做到全过程、全方位。全程办事制协调中心窗口的项目办理,推行“一站式”服务,实行“五制”办理,即对简易事项实行即收即办的直接办理制;对一般事项实行承诺办理、按时办结的承诺办理制;对特殊事项由为民服务中心牵头组织有关部门会审或踏勘,并作出决定的联合办理制;对上报事项由窗口在承诺时限内办好上报材料的负责办理制;对控制事项实行明确答复的明确答复制。窗口受理实行一次性告知制度,遇申报材料不齐全情况,窗口必须一次性书面告知补办事项。

为了配合为民服务中心的工作和全程办事制的有效实施,县政府又于2000年10月和2002年3月先后进行了两次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大量削减审批、核准、备案、审核等项目,各种项目从原来的987项裁减至582项,取消了405项,占总项目数的41.03%。截止2002年底,为民中心共受理各类事项173871件,办结率100%,群众满意率达99.86%。

从以上对玉环县政府行政审批制度和为民办事体制改革的考察可见,其改革的目标,正是要创建一个综合性的行政审批机构,以此提高审批服务的质量。而这一行政机构改革正类似林登的“无缝隙政府”的公共部门重建范畴。为实现这一目标,玉环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审批机构的设置上,他们对传统的行政审批机构进行了重组,在此基础上创建一个跨职能的独立部门——“为民服务中心”,由其统一行使原先其他审批部门分别行使的审批权,以实行“一站式”服务;在审批内容和程序上,他们大批量削减审批项目,以简化办事程序;在审批服务的提供方式上,他们推行全程办事制,并建立员队伍,全过程、全方位为民提供服务;在机构的人员配备上,他们的“为民服务中心”由常务副县长亲自挂帅当主任,在审批制度改革中,县长亲任组长。通过上述诸多措施,玉环县政府正努力提高其在行政审批项目上的服务质量。但是,玉环县的这一改革实践,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有的乡镇、部门没有依据全程办事制来提供相应的行政审批服务,而仅仅将其看成搞形式、走过场,消极应付;甚至是虽然经二轮审批制度的改革,办事环节、程序仍然繁复、透明度仍然不高,同样存在互相推诿扯皮、吃拿卡要等不良现象。那么,像我们这样具有特定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的政府应该如何进行“无缝隙重建”呢?

三、无缝隙重建的可行性

林登指出:“无缝隙组织是行动快速并能够提供品种繁多的、用户化和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组织,并以一种整体的而不是各自为政的方式提供服务”。由此可见,用“无缝隙组织”模式重建政府部门正是为了满足在以顾客为导向的社会中,公民对于高质量的公共产品的需求。这种公共服务尤其体现在服务的多样性、便利性上。而这对于依靠传统的官僚制组织模式运营的政府而言,是无法提供的。结合玉环县的实例,我们可以看到玉环县政府正是为满足公民对于高效、便利、快速的行政审批服务的需求,才开展了政府行政审批机构的改革。玉环经验证明了“无缝隙组织”模式在中国行政机构改革的可行性。当然,在玉环的经验中,由于行政改革的路径依赖性(例如改革配套制度的制约、行政改革的内部制约)等等原因,它也存在着种种困难和问题。总结玉环经验,探索“无缝隙重逢”的可行性途径,其重要的经验教训有如下几点:

1.以“无缝隙政府”重建打破传统的官僚制行政模式,为政府服务质量的提高作组织结构上的保证。

长期以来,西方政府行政机构的组织模式就是马克斯·韦伯所描述的官僚制。随着资本主义和全球化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官僚制越来越受到质疑和批判。打破传统的官僚制行政模式,建立适应后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的“后官僚制行政模式”,既是时代的迫切要求,又是当代政府改革和政府管理的自觉目标。官僚制模式的突出特征包括公共服务的垄断供给、权力的高度集中、等级与层级制、规则为本与过程控制、专门化、非人格化等等。这种组织模式适应“烟囱林立”的“大工业时代”,与信息时代对政府管理的需求相去甚远。比如,官僚制组织的一大弊端就是机构具有自我膨胀的倾向。随着机构的不断膨胀,管理层次越来越多,机构也变得越来越僵化。在全球化竞争的条件下,政府的行政能力已成为确立国家竞争优势的一个核心因素,官僚制组织那种金字塔式的垂直的、僵化的组织结构已经无法适应全球化竞争的需要。

为提升政府的行政能力,使之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对传统的官僚制组织模式进行革新,构架起新的政府组织模式。而实现政府部门重建的关键是在对政府机构重新分类基础上的机构重组。套用林登的话来说,就是拆除政府内部的“柏林墙”,建立职能交叉的团队。玉环经验也表明了“无缝隙组织”模式是打破传统的官僚制行政模式提高政府服务质量的有效手段。玉环经验中存在的问题正证明“无缝隙重建”还需要进一步推进。比如对于条块分割依然存在,办事环节、程序仍然繁复,透明度仍然不高,甚至出现“两头办”的现象,大刀阔斧地撤并职能部门的一部分中层机构是一条可以试行的方法。林登在《无缝隙政府》中这样评说道,“根据世界各国行政机构重组和重建的实践,重建尤其要求改变中级管理层,这也是对变革抵触最多的地方”。(注: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第215页。)同时,因为政府部门对现有的工作分工太细,职能部门划分太多,因而造成组织内部存在着过多喜好控制别人的中层管理者。这些冗余人员是现行政府机构行政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样,面对组织中存在的“中梗阻”和“”疾患,可行的途径就是撤并中层,扁平化组织。就玉环而言,可以借组建“为民服务中心”这一契机,对职能部门内设机构的职责权限进行重新划分和撤并,如把涉及审批部门的权责划并为审批权、执法监督权和辅助决策权三项职能,中层机构也相应地撤并为审批股(室)、执法监督股(室)、办公室(负调查研究、信息处理以及后勤保障等事项)。在机构重组的基础上,将各职能部门的审批权限一律归并到为民服务中心,而各职能部门的主要职能则是行政执法监督以及本部门重大事项的计划与决策。通过部门重建,使之既有利于实现审批事项的“一条龙”办理服务,也有效地杜绝目前一些审批部门一批了事、监督不力、流于形式的重审批、轻监管现象,从而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2.以跨职能团队以及“通才”型公务员向公民提供一步到位的服务。

玉环县政府通过设立为民服务中心,推行全程办事制,实现了林登所说的,“通过清除内部障碍、组建职能交叉的团队、为顾客提供一步到位的信息和服务”。(注: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第5页。)

当然,全程制能否有效推行,关键在于能否科学地组建跨(多)职能团队,并培训出“通才”型全程员来提供相应的服务。跨职能团队的组建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跨职能团队的组建,公共部门得以打破旧有的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壁垒。因而,职能交叉的团队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能越来越多地承担起更大的职责。就玉环县而言,其通过机构的撤并,就是为了组建这种职能交叉的团队,来提供“无缝隙”的服务。这也是对生产者社会向顾客社会转变的回应。

在科学地设计好跨职能团队后,我们必须着手培训出“通才”型全程员来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因为多职能团队把重点放在结果上(而不是投入或产出上);他们对客户的需求迅速做出反应,他们强调的是适应面广泛的、多面手的角色。而由于“陈旧的分工体制”造就了政府部门诸多的“专家”,因此如何让一线员工从“专家”转变为具有多种技能的“通才”,就成了问题的关键。就玉环县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而言,探索出相应的公共人力资源培训方案,对全程办事员进行科学地培训、监督、评估、激励,是使“为民服务中心”这一制度设计能否产生实效的关键。

3.通过“自组织文化”的创建来规制“规则迷宫”解制后的组织行为。

当代社会是一个顾客导向型的社会,它将顾客区分为外部顾客和内部顾客。而传统公共机构在对待内、外顾客时,显然陷入了“规则迷宫”之中。在改革前的玉环县,对外部顾客而言,众多的行政审批项目、繁琐的审批手续、长期审批等待,使得公众对于行政审批服务难以满意。同样,对内部顾客来说,“公共行政规则约束的本质,使它在许多领域行动缓慢、缺乏弹性。公务员制度本身变成了规则的迷宫,它被设计成防止公务员滥用权力、确保更公平的雇用政策、避免政府职位私相授受及政治剥削的体系。”(注:参看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页。)受这些规则的约束,公共机构在面对公民对公共服务多样化的需求时,就显得反应迟缓,效率低下,难以满足公民的要求。不单外部顾客对此颇有微辞,就是在公共机构内部,规则与规则的目标群体之间的抵触情绪也不断滋长,导致了公共部门的低效率。梅因茨在谈到“统治失效与治理能力问题”时曾经这样描述它:“目标群抵制限制他们行为的规范时有发生。现在,规范干预加强或越来越坚决主张自主都有可能会进一步强化这种抵制。很明显,管理规范已经不能激发那些依靠个人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的行为。”(注: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08页。)

面对效率低下的公共机构,林登的“无缝隙政府”模式为我们指明了一条革新之路。在我们这个以顾客为导向的社会中,我们必须将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过程中的参与者也当作顾客的一部分。在政府活动中,要使外部顾客满意,首先需要使内部顾客——国家公务员感到满意。因为作为内部顾客的国家公务员在行政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外部顾客的满意度。无法想象一个连内部顾客——国家公务员——都不能满意的政府,能够提供令人满意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给外部顾客。为此,行政机构的内部规则约束必须要充分体现对国家公务员的尊重与信任。

为此,依照“无缝隙政府”管理的要求,在规则解制后,对于公务员的行为规制主要依靠“自我管理团队”。正如林登所说,“越来越多的公共部门(同样也表现在私人部门)使用自我管理的团队。自我管理的团队在将高层管理减少到最低限度的基础上自我规划、实施和评估自身的工作。它们首要关注的是外部顾客的需求,而不是内部官僚的需求”(注: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第5页。)。自我管理团队通过最大限度地裁撤了中层管理监督机构及人员,减少公共机构的冗余度,激发起公职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内外顾客的满意度。

4.信息化为公共部门的“无缝隙重建”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通过跨职能部门的创建和部门内部跨职能团队的组建,职能壁垒将被有效地清除。一旦职能壁垒被消除,管理人员就需要基础结构来支持“随时随地”的无缝隙服务。国际互联网的出现,为政府组织结构的网络化提供了现实的技术前景和技术支持,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子政务”将真正成为无缝隙的政府。在这里,顾客无须亲自前往公共服务机构,而只需通过电脑终端即可随时获得政府提供的一揽子服务。

“传统的行政模式是伴随着羽毛笔和其后的打字机技术而产生并发展壮大的”(注: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20页。)。那么,现今的信息技术革命有力地推进了政府组织模式的转变。通过交互的网络,政府部门可以迅捷、廉价、高效地收集到各种信息,并通过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系统,将相关信息分发到相应部门,由其及时地对于顾客需求作出反应。正是基于这一快速的信息传递通路,传统官僚制结构中的中间阶层将被削减,取而代之的是扁平化的组织模式。

必须指出,我们所说的开发与应用各种信息技术,目的都是为了带来一场办公室革命,但是如果组织机构没有进行无缝隙重建,则可能会带来相反的结果。长期宣告的由计算机带来的办公室革命从未发生,主要原因是我们试图把效率低下的、分散的工作程序自动化。我们如果将笨拙的、呆滞的组织机构自动化,可能做错误的事情也会更快。“几乎所有的重建方案都运用了最先进的技术,包括当地的网络、客户/服务器计算机系统、图形用户界面、电子成像等。但是,只有工作重新设计以后,技术才能发挥作用。”(注: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第100页。)

由上可见,当传统的官僚制组织在当代以顾客为导向的社会中普遍陷入困境时,依据林登的“无缝隙政府”概念,对传统政府机构进行重建是可行的。通过重建,传统政府机构中的条块化分割的机构模式被扁平化为跨职能的团队。同时,取代原先科层制结构中的公务员的是将承担起多样化职能的“通才型”人员。他们依靠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满足顾客对公共服务的速度、多样性、质量和便利等方面的要求。

四、余论

第8篇

关键词:学籍档案;利用;总结;思考

一、学籍档案利用概述

学籍档案是学生在学校综合情况的原始记录,涵盖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部信息,具有凭证作用和参考作用,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学籍档案的利用在求职、升学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学籍档案利用是高校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作中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勤于思考,逐步提高高校学籍档案的管理水平和质量。

二、学籍档案利用情况

对学籍档案利用情况的统计和分析,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完善管理质量。本文将从利用者类型、利用目的、利用时间三个方面对高校学籍档案利用情况进行分析:

第一、利用者类型。利用者类型主要有以下五类:第一类是在读学生,新生录取名册是在读学生利用的主要学籍档案,利用率高。第二类是已毕业的学生,已毕业的学生利用学籍档案类型多,主要有新生录取名册、毕业成绩单、毕业生登记表等。第三类是本校教职工查阅本部门已归档的学籍材料,用于工作查考。第四类是第三方认证机构。第五类是用人单位,用人单位通过查阅应聘人员的学籍档案,为聘用与否提供参考。

第二、利用目的。利用目的主要有以下五种:1、“报名”,指报名参加各类考试和比赛,包括以下内容:一、学业方面,报名参加专升本考试、考研、考博、出国留学、报考军校等;二、求职方面,报考公务员、海警、事业单位等招聘考试;三、技能方面,报考专业技能证书考试等;四、综合素质方面,报名参加各类体育比赛等。2、“审查”,指招聘单位对即将录用人员的身份审核,比如公务员和海警考试通过之后,录用单位在政审时要进行身份审查,同时部分企业在录用签协议和报到时也需要进行身份审查。3、“认证”,指为第三方学位认证机构进行学历学位和成绩认证。 4、“补充”,指已毕业的学生补充个人档案材料。5、“查考”,指校内教职工查阅本部门归档的学籍档案,进行工作查考。

第三、利用时间。学籍档案利用的高峰时段在4-5月和10-12月,利用的高峰时段与高校的运行周期相一致。这两个时期新生录取名册利用量大,主要用于在读学生报名参加考试、体育比赛、求职录用等。

三、学籍档案利用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维护档案完整。《档案法》第5条规定,“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实际工作中要严格履行借阅手续,保证查档人的身份安全。学籍档案在大量利用时,要注意控制利用顺序,避免造成混乱。利用完毕要仔细核查档案的完整性。在学籍档案利用的各个环节中,时刻把档案的安全性摆在首位。

第二、制作专门的检索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在学籍档案中,新生录取名册利用率最高。在查阅的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是无法查到学生的具置,要从该年录取入学的所有学生中找到某个学生的信息如大海捞针,工作效率低下,同时反复翻阅档案,不利于档案的保护。

这个问题在本省生源的新生录取名册查阅中尤为突出,因此必须要为本省生源的新生录取名册制作更加细化的检索目录。检索目录要逐年进行制作,依次录入序号、入学年份、档号、学历层次、录取专业、页码等内容,按照招生录取的专业进行编制,对不同录取批次中同一专业所在页码进行汇总,查阅时只需要翻阅该生所在专业即可。利用细化的检索目录大大缩短了翻阅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p少了档案的磨损,从而起到保护档案的作用。

第三、探索异地办理的途径,方便远程查档。少量已毕业的学生人在外地,本人不能回到学校并且无法找到委托人代其办理查档。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为查档人提供远程查档,查档人通过电话联系,说明本人情况和查档内容之后,运用QQ、邮件、传真等手段提供本人证件的复印件,证明查档人身份,通过履行查档手续确保查档人身份安全后可以予以办理。学籍档案证明材料办理完毕后,将材料邮寄给查档人。在确保查档安全的前提下,远程查档为查档人解决了燃眉之急,提供了便利。

四、结语

学籍档案记载了与利用者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和数据,随着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学籍档案的需求量逐年增加。高校档案工作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完善高校学籍档案利用工作。

参考文献:

第9篇

有一天,上帝看到一个乞丐非常可怜,想帮他改变乞讨的命运。于是上帝问乞丐,如果我给你1000美元,你想干什么?乞丐说,我可以用它买一套好的乞讨工具,讨更多的钱。上帝接着问,如果给你1万美元呢?乞丐说,那我就雇人把其他乞丐赶走,好让我一个人在这个地方乞讨。上帝又问,假如给你10万美元呢?乞丐说,我就雇几个人帮我乞讨。上帝长叹一声,看来我无法改变你的命运。

市委书记去年在库区调研时,给当地干部群众讲了这个寓言故事后说:“这个故事说明,不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即使有丰厚的外援,也改变不了一个人或一个地区的命运。”在最近召开的市级机关“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学习整改活动总结大会上,笔者又想起了这个故事。一些同志反映,参加学习整改活动,最大的收获就是真正触动了灵魂,激发了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这确实是一项重要成果,但这也是最难巩固的成果。因此,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变成常态,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永不竣工的工程”。

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永不竣工的工程”,笔者的理解就是要让思想之树长青。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想之树常青,行为之果才能常新。

如果“空对空”地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口号人人都会喊,道理人人都会讲,然而一旦“空对地”地进行“精确制导”,则不难发现,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和观念都还有不少羁绊。比如,遇到新情况、新问题,一些公务员的第一反应就是:有没得文件?有文件按文件办,没文件找领导,领导点头就特事特办,领导不点头就“凉拌”。其实,既然没得文件限制,为何不求真务实赶快办?又如,我们正在打“直辖牌”,一些同志却说,重庆地处西部不靠海,基础差,农村面积大农民人口多,不可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直辖市。其实,农民人口多、农村面积大,不正好意味着市场腹地广阔吗?基础差,不正好意味着发展的潜力巨大吗?至于地处西部、不靠海,我们当然不可能把重庆搬到海边去,但现在是信息时代,如果我们在信息化建设上快人一步,海――信息时代、市场经济的大海――不就在我们面前吗?其实,把重庆建成名副其实的直辖市,最大的障碍不是夔门,不是资金,不是政策,而是我们的头脑:如果我们连想都不敢想,名副其实的直辖市,连空中楼阁都不会出现!再如,行政审批涉及的部门众多、程序复杂,目前市级部门办公场地比较分散,光是到每个部门送份材料,跑完几十上百个部门,恐怕也得一两天才行,我们能不能建立一个市级行政服务中心?如果考虑到办公场地和交通等问题,暂时不能建,能否先建立一个网络行政服务中心?据笔者调查,目前各个部门和区县都建立了网站,行政审批基本上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只要把这些网站整合起来,组建一个重庆市网络行政服务中心,恐怕并非天方夜谭。又如,搞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最头痛的就是缺钱。但奇怪的是,在很多地方,修水库、公路、厕所等公益事业,地方政府自己没钱搞,却又不允许别人染指,用老百姓的话说叫“占着茅坑不拉屎”。其实,与其占着茅坑拉不出屎,自己难受,别人骂娘,不如把茅坑让出去,这样还可以增加税收。前些年,笔者在国有企业采访时经常听到一句话:“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这话好,只要思想不落伍,发展就会不掉队。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最重要的是建立和营造一种能够经常性地促进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机制和环境,怕就怕一些同志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挂在嘴巴上、写在文件上,就是不能体现在行动上。不信,笔者斗胆一问:假如你是那个乞丐,你会怎么做?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